普通艺术教育

2024-09-01

普通艺术教育(精选十篇)

普通艺术教育 篇1

杨进博士先后任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指导处处长、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等职务,对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多年国外工作的经历,让他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加开放,对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他有着不一样的思考和见解。

中国教师:您认为在崇尚“工匠精神”的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杨进博士:“敬业爱岗规范严谨精益求精灵活创新”这是教育部职教所研究团队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它涉及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我在贵阳市做调研时发现,汽车维修行业顾客满意度调查的79项指标中,21项与职业技能有关,57项与职业道德相关。这项调查反映出一个问题:很多人不是不能把事情做好,而是不愿意把事情做好。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支撑这一伟大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的文化精髓。“工匠精神”就是这种精神的重要内容。

反观现实,现在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后一年之内的跳槽率接近5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去企业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和一线工作,这与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和传达的价值观息息相关。我们学校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职业教育院校,将知识的范畴“窄化”为书本知识,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践越离越远。

在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把职业道德养成与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让“工匠精神”成为真正的生产力。

中国教师:“十三五”期间,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现阶段中国的职业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

杨进博士:“硕士、博士满街跑,高级技工没处找”,是现在一些地区用工情况的现实写照,讨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离不开对人才需求问题的清醒认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我国既有工业4.0,也有工业3.0,还有工业2.0的存在;就用工单位而言,除了国有大型企业,也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存在,并且,80%的就业由这些中小企业解决的。这就决定了,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并不是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

因此,“十三五”期间,应调整教育目标,使之与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合。第一,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角度,使教育机会的供给和需求相适应。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踏踏实实地做点实证分析,弄清楚教育的层级结构、内容与经济社会需求是否相对应,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避免过度强调提高学历层次。

第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业院校必须改变传统“基础课+专业课+实习”,三段论式的教学模式,深入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用实践带动理论学习。20世纪90年代末期,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举办了我国90%的技工学校、80%的中等职业学校、60%的成人中专学校、20%的职业高中,以及大量的职工和教育培训中心,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的力量,在促进产教结合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看来,企业兴办职业院校,对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非常好的路径选择。

第三,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扩大教育公平。通过对全球40多个国家的调查,我们知道职业院校的生均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院校的2.53倍。但是,在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低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费高于本科院校。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来自于经济条件较为窘迫的家庭,低收入家庭承担了更高的教育成本,这与社会主义教育应有的公平原则相悖。因此,“十三五”期间应在经费投入政策上向职业教育大力倾斜,从而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在我看来,职业教育发展并没有出现新的问题,都是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好。只有解决好这些基本问题,职业教育处于劣势的现状才会从根本上有所起色和转变。

中国教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设在德国汉堡)工作期间,您努力在国际社会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您认为终身学习的内容是指什么,与职业教育有何关系?

杨进博士:对于终身学习,我很喜欢伊斯兰教的说法:学习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它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终身学习界将学习分为: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无形的学习。学校教育提供这里所说的正规学习,但人的一生中75%~85%的知识和能力是通过非正规的和无一定形式的渠道获得的。然而,现实中我们对教育的兴奋点却集中在了学校教育。

学习是个人通过经历、实践、探究、教导而在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技能、胜任力或行为方面的获取或改变。可见,学习的范畴十分广泛,而我们的普通教育所涉及的部分极为有限。从多元智能理论而言,人的智能包括了人际、语言、音乐、空间、逻辑、运动、自然、内省等八个方面。我们的普通教育则面向很少几个方面进行训练和评价。而职业教育不仅仅为获取职业能力服务,更是为了终身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是更贴近生活实际的,因此在终身教育中,职业教育是更有意义的,更接近学习的本质,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师:现在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开展了职业启蒙和职业生涯教育,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杨进博士: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要让在校学生有初步的职业认识和职业准备。现阶段我们对学习的范畴理解过窄,造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太过知识化、理论化,更多地为学生升入高中教育做准备,造成普通教育并不“普通”。而基础教育阶段应服务于普通劳动者,或者叫“基本教育”更为合适。例如,基础教育中的数学课,就首先应当着眼于让不继续升学的人们知道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数学。因此,在我们的普通教育中,应让孩子们学习一点家政知识,培养劳动习惯,知道财富是怎么创造的,知道劳动工具要怎么使用……

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职业领域和有效参与工作做准备,它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也是为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做准备,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手段、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可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是没有明显的鸿沟,普通教育阶段的学生接触一点职业教育是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年轻人面对择业时的迷茫。

以色列的总统佩雷斯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终身学习,独立思考、蔑视权威,敢于辩论,这才是创新的源泉。我们的基础教育恰恰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和教导。没有生活基础的人是没有办法创造的,我们的教育太脱离实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没有能力进行创新的。因此,把职业启蒙加入中小学教育的阶段,是在帮助学生的提高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这才是教育更有价值的方面。

中国教师:根据您在国外多年深造和工作的经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能够更好地融通,让普通教育更普通、职业教育更发展?

杨进博士:在真正尊重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中,教育才能真正地尊重知识和技能。法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说,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密切联系着社会的制度、习俗以及重大的思想运动。因此,无论是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还是让学习更接近其本质,都要把知识和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将职业启蒙加入普通教育当中。

非洲有一句俗语:“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全村人的事”,在重视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的终身学习界,学习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召开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刘延东副总理说: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当教育走出围墙,联系实际,融入社会生活,学习才能有效。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间是没有学校的,学习就是孩子跟随家长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学校的出现应该提高这种学习的效率,而不是将学校变成围墙内的象牙塔。有的学者提倡“去学校化”,也是强调学习与社会和实践的接触与融合。

普通艺术教育 篇2

(宜宾市教育局)

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办全市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长期以来全市人民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教育人的历史使命。为了切实贯彻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现就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高普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思考及对策。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高中教育事业发展加快

在全市基本实现“普九”以后,我市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截止目前,全市现有普通高中38所,在校生71000人。纵向比较,2007年与2000年相比,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由10816人增加到71000人,净增60184人,增幅556.43%;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比例由21.1%提高到39.3%,增长18.2个百分点。横向比较,改变了在全省相对滞后的状况,事业发展已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教育质量提高到全省中等水平。

(二)优质高中建设在全省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我市现有省级以上示范性高中学校11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8所)。在“国示”、“省示”学校就读的在校生40586人,占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57.16%。这个比例高于省平均水平。

(三)高中教育质量稳定提高

我市高中教学质量体现在高考方面:今年我市高考本科上线在去年突破5000人的基础上,今年再上新台阶,突破6000人大关,达6032人。本科上线率由去年的28.05%提高为29.12%,增加了1.07个百分点。

从2003年全省按本科划线统计排位以来,我市在全省的排位情况是:2003年15位、2004年12位,2005年14位,2006年12位,2007年11位。本科上线人数从2003年的4335人增长到6032人,净增1697人,增幅达39.1%。

另外,在高中教育管理、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二、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高中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完全是建立在底子薄、基础差、整体水平不高的基础之上的。我市高中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不足,规模容量多年小于其他内地市,超大班现象普遍。经过连年扩招,特别是近5年每年净增4000人以上,班平学生数已由1996年的46人增加到了60人,压力不断加大。

(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优秀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学科不配套现象严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近几年,由于高中特别是示范性高中的连续扩招,30岁以下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以及优秀高中教师急需补充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引进优秀教师十分有限的状况下,各高中年年吸收较多的本科毕业生作为新教师。一些示范性高中近年来吸收的新教师已占全校教师的40%左右。这些新教师培训提高成为合格高中教师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三)高中教育投入不足,负债严重。近年来,由于高中教育发展速度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为了保证建设资金的需求,政府通过融资,筹集了大量资金。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校的建设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高中阶段教育负债增大。截止2006年6月30日统计,全市高中阶段学校负债总额已达5.3亿元,其中市属学校2.44亿元,区县学校2.86亿元。学校要偿还债务还需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四)教育的历史基础制约着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市高中教育质量,纵向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横向比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我市农村人口比重大,社会发展总水平低,并受相对封闭的环境、传统陈旧的机制、闲散的文化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育理念、整体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综合水平、办学条件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不适应高中发展和水平提高的差距,部分学校和学校内的一些环节,竞争、激励、自我约束的意识和动力不足。

(五)办学体制单一,管理机制不灵活。截止目前,我市还没有一所具有相当规模和条件的民办普高(现有英杰、黄冈两所民办学校,但办学规模很小,今年两校招生不到200人),只有公办学校在“孤军作战”,影响了教育资源的筹集和利用。学校管理机制上的呆板和滞后,也不同程度地阻碍了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

(六)高中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加快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意识

教育是以育人为本质任务的最大的公共事业,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同时又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教育教学始终处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着力抓好教育教学质量。要正确认识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教育质量具有“内隐”的特点,不可能像某些建设工程和设施,容易外显“政绩”;教育质量还有迟效性的特点,短时间内难以见出成效。

(二)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加快高中教育发展中的责任

应落实市、区县政府对于高中教育发展在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协调保障、工作推进和督促检查等方面的责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市委市政府应将高中教育发展和优质高中建设列入对区县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内容。要防止强调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时,出现轻视或忽视普通高中教育的现象。

在市政府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区县要制定本地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确保逐年推进和按期实现。

坚持积极的政策导向,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大政方针的规范内,市、县政府出台支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和办学水平提高的激励措施和办法,及时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

(三)进一步强化教育部门主管全市教育工作的行政职能

教育部门既充分行使主管教育的权力,又充分履行主管教育的职责:

一是人事管理职能。人事部门有管理编制权,教育部门有管理考核使用权。在人事、编制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按规定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规范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并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教师需求计划,负责本辖区内教师补充计划的综合核定。教育部门负责编制和增人计划内教师招聘录用,编制的具体分解使用,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档案管理等有关教师队伍建设和人事管理职能。二是干部管理职能。教育部门应有对校长任用的提名权,组织部门有决定权。各校领导班子管理原则上按宜委发[2001]37号文件和经市委组织部同意的宜市教政[2002]52号、宜委办[2006]80号文件执行,即省级以上示范性高中的校级班子,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名,市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考察,报市委审批后,由教育行政部门任用和聘任。

三是经费管理职能。教育部门有对教育经费的安排使用权,财政部门有对经费使用的监督权。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发展规划、工作的要求、全市学校的状况最了解,因此,教育经费的安排主要应由市教育局负责。教育经费的安排使用方案由教育部门负责提出,与财政部门协商后报市政府批准执行。

四是教育规划职能,明确凡涉及教育发展的规划都由市教育局负责研究制定,经政府同意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实施。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重视听取教育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把教育事业的布局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根据城市化进程,重视城市新增高中教育资源,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四)建立多渠道筹措高中教育发展经费的机制

公办高中要继续落实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体制,并确保以专项投入支持高中教育发展特别是优质高中建设。继续实施市级每年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贷款贴息。市、县政府设立高中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妥善解决高中学校负债问题。政府以给负债学校收费政策,鼓励学校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不断增强自身的筹资和融资能力,鼓励多元化筹资办学,政府提供相应政策保障。

(五)进一步强化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探索校长公招、公推和公选的竞争机制,努力促进校长负责制有关规定的落实,加大对校长的培训、考核和奖惩力度。同时,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全力支持校长用主要精力抓好学校的管理和质量提高。选用最强的干部到高中任校长,实行目标责任制与年薪制。

二是抓好行政执行力。在管理层面,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校长更要注意抓好教育策划和行政的执行力。

三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献身教育事业的师德要求。

四是强化教师的培训提高。实施“骨干教师成长计划”,通过构建骨干教师“选、培、管、用”,一体化的新机制,逐步建设一支由省、市、区县、校级骨干教师组成的梯级骨干教师队伍。并结合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宜宾名师,特级教师的推荐评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名师队伍,促进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

(六)进一步完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一是着力抓好高中教育质量。抓高中教育质量要改变重视只抓高三为抓好三个年级的教育。高中教学必须从一年级抓起,从一年级抓紧。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的过程管理,尤其是学科质量的监测和教学过程的监控。引导大家关注过程管理,注重抓高

一、高二教学质量。同时,义务教育质量也不容忽视。二是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坚持把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基础教育质量分为义务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来评价,既要关注高考出口这个“终端”,更要关注基础教育的“过程”,既要关注高中,也要关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

改进和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高中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生源。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测评价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衔接,以高中教育的良性发展牵引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以义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高中教育质量长效机制的形成。

(七)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

进一步提高各级党政和全社会对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强化政府责任的落实与考核。市政府将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情况纳入对区县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加大考核权重。

新闻媒体对教育的宣传,应坚持正面导向和爱护支持的原则。一是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二是宣传、倡导和支持全社会致力于改善学校内外部环境,为校长、教师专注教育教学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条件。三是多在舆论上和实际行动中对学校、校长、教师体现支持和理解,鼓励其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艺术团;校园文化

艺术教育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有着潜意识的培养和熏陶。科学与艺术共同学习的过程,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維的共同进步,因此,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能否有效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仍是其教育事业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这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环节中疏忽素质教育所致,是中小学应试教育导向所致,是高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所致。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普通高校开设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做出了法制性规定。[1]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认真领会和贯彻教育部精神,扎实推进高校艺术教育,不断完善艺术教育教学体制和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陆续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研室”或是“大学生文化艺术中心”等相关艺术教育部门,笔者所在的单位亦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中心的职能分三个方面:一是公共艺术教育;二是大学生艺术团的教学与指导;三是引领校园艺术文化。如何将艺术教育中心的职能落实到实处,是我们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竭力思考的实际问题。

1 公共艺术教育

高校设立艺术教育中心,其基本职能是完成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一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都存在一些问题,即将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用知识化的价值来制定单一衡量标准,对其学科本身的特殊性缺乏考虑,没有把握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求的总体设计,忽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使其形成了“偏重知识体系”的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逐渐增多门类;引导形成多元化的艺术评价标准;创建综合化的课程结构。此外,笔者认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设置基础课(艺术综合学科基础课)、技能实践课(单一学科技能课,如绘画、摄影、声乐、民间舞等)两个大部分。在基础课教学中,可尝试性的编写涵盖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基础知识的综合艺术教材。且可将这门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艺术学科基础知识,使其能够独立对艺术作品进行艺术审美、艺术评价、艺术陶冶。如,当学生接触到熟悉的音乐、舞蹈作品或是美术作品时,使其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耳熟能详,即能够从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做简单的概述;另外,技术实践课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作为学生的选修课,进行相对深入的学习,如民族音乐赏析、绘画等,针对个人的需要,引导学生学有专长,从而使其更好的体验艺术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2 大学生艺术团的教学与指导

21世纪,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普通高校均设有大学生艺术团。笔者总结工作经验认为,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应该直属团委或是学生会领导,艺术教育中心负责教学与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日常管理。艺术教育中心与校团委协调配合,组织各个团队的培训教学、节目排练、演出比赛等相关活动,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团健康发展。

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需要专职教师来完善。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艺术团是团委行政管理岗教师管理,且兼职培训。运行起来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团委教师是非艺术专业的教师,凭兴趣特长管理、培训艺术团,结果自然不尽人意;二是由于团委事务性的工作繁杂,管理岗位上的教师需要坐班,利用业余时间培训艺术团的工作精力有限。大学生艺术团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成员,基本上没有艺术基础,在艺术培训和教学中,相比培训专业学生,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如一首相对简单两声部合唱作品,面对非专业的学生,就笔者的培训经验,想要相对的完整完成,扣除准备时间也要花费8个课时(业余时间)。那么,培训难度大一些的三声部、四声部的作品呢?另外,从艺术文化底蕴上讲,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意义,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舞蹈,将它们中任何一门学精都需要文化底蕴支撑,教师在授课前除技能练习外,还需要做足文化备课,绝非是非专业人士眼里的简单“教唱”、“教画”、“教跳”。因此,笔者建议高校艺术教育中心应该组建专业教师队伍,承担学生艺术团体的培训任务。如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话剧团和画社等,这些团体都需要一个专业教师来做专门指导,在专业艺术院校里这些团体都是由单独的专职教师负责的,笔者认为对非专业学生的培训更应该配备专职教师,因为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准备和教学。

3 引领校园艺术文化

构建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均衡掌握科学文化与艺术文化,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格调与品位。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艺术乃德行的宝库”;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普通高校成立艺术教育中心是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规范艺术教育课程、整合完善大学生艺术团管理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

专业教师在指导大学生艺术团时,无论在业务教学还是校园文化活动中,都能够较好的将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贯穿其中。如在文艺团体的培训与演出中,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民族荣誉感、创造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的培养。专业教师鼓励大家在集体配合中完成节目,在演出中指导前台后台相互协调配合,解决突发问题。这些都使学生通过集体的培训和演出,实实在在的锻炼他们的毅力、责任心、信心等,使其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名具有良好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另外,大学生艺术团的同学来各个院系,经常参与各种不同场合的联欢、演出、比赛与交流,熏染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促使他们发散思维,开阔眼界、灵活处事。这样,艺术团培养出来的学生会自然的展现出一种阳光、自信、开朗、大方的气质或风格,使其在走向就业岗位的时候,往往比一般的同学容易打开局面,帮助他们较好地适应环境,得到较快发展。

教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和引导力量。可以说高校校园中的第一大群体是学生,第二大群体是教师,由于学生的流动性特点,那么教师就是最稳定的群体。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参与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一是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结构问题。由于我国普及素质教育较晚的原因,高校教师大多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期间均未受过完整的德育、美育等方面的熏陶;二是当前高校的教、管、研工作压力较大,考评机制尚待完善,导致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精力限制问题。

笔者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呼吁高校应重视引导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如,高校可组建教工合唱团、书法协会、舞蹈团等协会或组织,由艺术教育中心为各个教师文艺团体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就合唱团举例,在合唱培训、演出和比赛中,教师之间不但可以增强交流和沟通,还可以直接获得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这样艺术作品的导向、凝聚、激励等养料就被教师间接吸收,使其在专业教学中潜意识的渗透美育,进而促进校园文化沿着一个健康、和谐、高雅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篇4

1. 影视艺术教育, 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 了解人生。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人生阶段, 渴望认识社会, 了解人生, 而影视教育正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知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社会的多彩画面, 描绘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 使青少年从中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历史发展的状况从而提高认识社会、了解人生的能力。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是一面正确的旗帜, 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 了解人生。

2. 影视艺术教育,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教育和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 因此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影视艺术作为最具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综合艺术, 在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显而易见的。影视艺术有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艺术魅力。有些比较容易理解, 但有些影视作品就不那么简单, 它必须由专业教师的指点和引导, 学生才能真正深入解读影视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涵,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影视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3. 影视艺术教育,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 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 受到鼓舞和启迪,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一部好的影片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 它能够端正青年学生的品行, 树立良好的风尚, 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 影视艺术教育,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 就在于它虽源于现实, 却高于现实。它的形象比现实物象更美或更丑;它的故事比现实生活本身更集中、更富有情趣;它的情节比现实事件更惊险、更为曲折;它的情感比现实更浓烈、更集中。所以, 影视艺术并不必然是对客观现实的复制, 而只要求二者在视听感知上具有一致性, 甚至少数影像只要在心理上是合理的不论它在物质上是否真实, 都是有价值的。影视艺术最能激发灵感与想象力, 它反对因循守旧, 祟尚标新立异, 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智能因素。影视艺术丰富的表现力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大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影视艺术教育, 可以极大地丰富想象力, 激发创造的灵感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 那是最基本的。创建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大学生学习一些影视方面的基本知识, 能使学生接触丰富的本专业以外的各种知识。对于文科学生来说, 它可以使专业知识的结构更加合理。而对于理工 (包括农医) 科学生来说, 开设影视艺术教育课, 能使他们增强文学修养,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总之对大学生的影视艺术教育, 可以使各类大学生得到不同知识的扩充, 这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获得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视艺术和影视艺术教育本质的阐释, 重点论述和总结了影视艺术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能起到的四个重要作用, 从而肯定了影视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和重大价值。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篇5

成人教育学姚静200518

3《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的教育目的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第一种为“自由”的观念。亦译作“内心自由”的观念。“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的束缚而只受制于人的内在判断,归之于人的内在自律,归之于人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人的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第二种为“完善”的观念。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人的由意志、理性所作出的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和人的其他心理品质的影响。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和之时,即需依靠“完善”的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而紧张的毅力加以“内部的协调”。第三种为“仁慈”的观念。亦即“绝对的善”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得以发生作用的法宝是人的意志等理智能力。如果借助人的内部的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矛盾时,就要用“仁慈”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的恶意的冲动。“仁慈”的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的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的意志处处与别的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的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第四种为.“正义”的观念 “正义”的观念就是“守法”的观念。如果“仁慈”的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的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恶意冲动,就必须通过“正义”的观念,即根据人们志愿协调所制定的守法观念或法律条文予以解决。这样,“正义”的“守法观念”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第五种为“公平”的观念。亦即“报偿”的观念。如果通过“正义”的观念还不能够解决不同意志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通过“公平”的观念,对那些预先思量过的错误行为予以应受的惩罚使之不失为公道。“公平”的观念要求以等量的善与恶偿还于当事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它使人意识到不良的行为必将导致应有的法律制裁。

教育的整个目标和全部工作就在于以五道念为基础,培养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的人,“使绝对明确、绝对纯洁的正义与善的观念成为意志的真正对象,以使性格内在的、真正的成分一个性的核心一按照这些观念来决定性格本身,放弃其他所有的意向”。这种以培养道德为旨归的教育目的,赫尔巴特称之为“道德目的”或“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或“必要的目的”是教育最终的最高的目的,是公民道德对教育目的和学生人格所提出的必然要求。道德目的强调要培养内外统一,道德认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相互协调的具有自律道德的人,很显然,“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道德目的即是要培养既不怀疑现存的社会制度,又能克服自己内心的任

何冲动的“完人”。

教育目的除了“道德目的”这一最终的或最高的目的之外,还应当包括“纯粹可能的目的”或“意向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类的社会分工是必要的,“人类社会早就发现分工是必要的,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把他所做的事做好”。但是,分工过细也会造成弊端,所以,“在真正人类的较高级活动领域中,分工不应该分到使每个人相互不了解的程度”。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热爱一切工作,同时又必须精通一种工作,“这种专一的精通是各人所意向的事情,而多方面的可接受性,只能产生于个人从一开始就作出的多方面的努力之中,这就是教育的任务”。作为教育者,应该针对儿童在未来的成人生涯中所可能遇到的种种职业选择问题,有意识地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就业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因此,必须针对儿童兴趣的多方面性培养儿童“平衡和多方面兴趣”,以使儿童获得“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二)管理论

赫尔巴特认为管理的主要方法有:

(1)威胁。这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儿童的第一手段,也是特殊手段。威胁带有强制性。学校应规定许多切实而具体的命令和禁则,设置惩罚薄,专门记载儿童的过失。但是,由于那些本性倔强的儿童对威胁毫不在乎,什么都不怕,而那些本性脆弱的儿童也体会不到威胁的意义,还是继续照其愿望所指使的那样去做,所以,采用威胁的方法常常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它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

(2)监督。对孩子不加监督,不加教养,而放任儿童撒野是培养不出伟大的品格来的,因此,长期以来,监督就是儿童管理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滥用监督又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拘泥于细节的和经常的监督对于师生双方都是负担,因此双方都常常千方百计要回避它,并一有机会就会把它抛弃掉。滥用监督“还会妨碍儿童自己控制自己,考验自己,使他们不能认识永远不会被引入教育体系之中而只有通过自己探索才能发现的许许多多事物”。滥用监督只会扼杀人的创造能力、果敢精神和自信行为,只会产生这样的人;“他们始终只是单调刻板的,并习惯于墨守陈规俗套,不思改变,而对于高尚与奇特的事件则畏缩不前;他们把自身葬送于庸庸碌碌与安逸之中”。

(3)权威与爱。权威能约束人使之不至产生超出常规的活动。权威非常有助于克服人的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形成的意志。对于那些具有最活跃的天性的人来说,权威更应该是不可缺少的。权威必须将教育置之度外而单独发挥作用。虽然权威对于儿童的心智培养没有多少意义,但它“对于学生以后的思想范围的划定或者扩大来说是多么重要;他们今后将要在这种思想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活动,并独立地创造自我”。爱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一旦获得了爱,这种爱便可大大地减轻管理的困难。爱所要求的师生之间的感情合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出来:一是教育者的感情投入,教育者将自己的感情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之中;二是教育者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他自己的感情。后者较为困难,它必须与前者结合起来采用,“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够用某一种方式与教育者交往起来的时候,学生才能致力于他与教育者关系的发展”。

(三)兴趣说与教学论

(1).兴趣的多方面性。赫尔巴特将“兴趣的多方面性”作为其教学论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在《普通教育学》中,其第二编,作为论述教学理论的专编,即是以“兴趣的多方面

性”作为卷名的。

何谓兴趣?“兴趣是同欲望、意愿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当我们发生兴趣时内心是积极的,但在兴趣未转化为欲望与意志之前,我们在外表上却一直是消极的。兴趣处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之间”,同时.兴趣能激起人们的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从而过渡到欲望和意愿。人对外界实在的注意,构成了兴趣的来源,这种实在一旦与人的一种新表象相互联系时即会产生兴趣这一心理活动。作为现象的外界实在具有多方面性,因而人的兴趣也具有多方面性,“心智中的多方面性只不过是现象的多方面性,就像心智中的统一性只不过是现象的相似性与综合一样”。

兴趣的多方面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认识”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认识”的兴趣是属于周围自然现实的认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两”,而“同情”的兴趣则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把自身置于别人的情感之中”。以上这两大类兴趣又可具体分为六种兴趣。第一种是观察、认识自然界及周围环境个别现象的经验兴趣。第二种是探究自然知识规律,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思辨兴趣。第三种是对现象的善恶美丑进行艺术评价的审美兴趣。第四种是与一定范围内的人接触的同情兴趣。第五种是与社会上较广泛的人进行接触以尽公民职责的社会兴趣。第六种是要对所信奉教派予以重视和亲近,虔信上帝,服从教会的宗教兴趣。

(2).兴趣的四阶段与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要求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事物之中,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扰,不以彼一害此一,“应当明晰地把握每一件事,全心全意地献身于每一件事”。同时,“人格依赖于意识的统一,依赖于积聚,依赖于审思。各种专心是相互排斥的。正因为如此,它们也排斥那种必须借以使它们统一起来的审思”。因此,“专心”排斥“审思”,同时又需通过“审思”将种种“专心”统一起来。如何预先感觉到‘审思每一次是如何由这样那样的专心组成的”,“乃是教育技巧的核心”。“专心”与“审思”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且又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四段教学法”。

根据这四个阶段.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因此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是统觉的继续。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而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教学万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

所以,教学过程即是一个观念运动过程,通过清楚阶段使个别的观念明确清楚,通过联合阶段使许多个别的观念得以联合,通过系统阶段使已联合的许多观念得以系统化,通过方法阶段使巳系统化的观念进行某种运用,以便使之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性格观

1.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管理不是教育,但是,“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则是教学和训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保障。而训育即是道德教育,即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和训育(教育)的关系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道德教育(训育)如果不通过教学,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学不进行道德教育(训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训育,是教育的最高或最终的目的。就其内容而言,训育即是培养学生形成道德性格的教育。

(1)性格与意志、个性。什么是性格?“那种与众不同的特征通常称为个体的性格。”牲格与意志关系很大,“能用来刻划作为理性动物的人的主要表征,这就是意志,而且是在严格意义上来说的意志”,意志是坚定的,而这种坚定性就是性格。观念(五道念)形成意志,意志陶冶性格。性格与个性具有一种既相依又斗争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应当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另一方面,“性格几乎不可避免地通过对个性的斗争来表现自己。单纯而顽强的性格正是通过对来自个性深处的新的念头和欲望进行不断的斗争而形成的,不论是道德的性格还是罪恶的性格,概莫能外。所以,赫尔巴特提出:“使绝对明确、绝对纯洁的正义与善的观念成为意志的真正对象,以使性格内在的、真正的成分──个性的核心──按照这些观念来决定性格本身,放弃其他所有的意向,这就是德育的目标”。

(2)性格之主观部分与客观部分。性格的客观部分即是指个人在自我观察时所发现的业已存在于自身的意志;而性格的主观部分则是自我观察吋所产生的新意志。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一致吋,加强性格;不一致时,损坏性格。不一致的情况必会导致二者的矛盾斗争,从而产生一强一弱的结局,并最终通过以强胜弱来将性格统一起来。赫尔巴特认定,对性格的客观部分的教育是困难的,因为当我们对儿童进行教诲时,其性格的客观部分往往会隐藏起来,而到时又会表现出来。教育的使命正是在于知难不避地对性格的客观部分进行教诲。只有在性格的客观部分得到了陶冶之后,才能为教育性格的主观部分打好基础。

2.道德性格

(1)道德性格之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凡是有德行的人,其性格总是坚强的,而非懦弱的。但是,一方面,道德的性格表现为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道德的性格又必须服从外来的要求,而这又有可能成为懦弱的表现。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即是道德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赫尔巴特认为,这一矛盾的解决过程,即是人的性格走向“内心自由”的过程。道德性格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对外来要求的服从来实现,但是,这种服从决不能是消极的,决不能是迁就,坚强的性格必须对外来的要求进行审查,选择和评估,从而作出自我判断,将消极的外来的要求转化提升为积极的自我道德律令,“只要一个人决定服从判断,那么这种否定的判断就会转化为真正的性格升华和自我牺牲。于是,他把那本身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判断的东西作为一个绝对的命令予以接受”。所以,经过了内心的价值转换,消极的“服从”便转变为积极之物了。真正的道德性格正是通过克服性格中的主观部分和客观部分的不一致来求得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统一,从而达到“内心自由”的境界。

(2)道德性格的影响因素。首先,“行动是性格的原则”,内部经验是道德性格的本原。意志决定性格,意志行动构成道德性格的基础。人的行动是外部活动,而人的意志是内部活

动,内部活动总是先于外部活动,外部活动不过是内部活动的复本。因此,内部经验的性质和能力决定着道德性格的倾向。其次,思想范围影响人的性格。人有怎样的思想范围就有怎样的性格,“思想范围的限制虽然不是性格的限制,却是为性格造成了限制”,所以,只有使学生形成广阔的思想范围,方能运用教育的全部力量。再次,素质影响人的性格。人的心理素质是有所不同的,其根本的不同在于“各人的心灵状况是否较容易或较难改变方面。”有的人易受感动,其心理往往因境而迁,有的人则不易感动,其心理往往坚定执著,前者永远形成不了稳重的性格,而后者则具有极出色的素质,因而是最值得教育的人。最后,生活方式影响人的性格。动荡流离的生活方式会对道德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严格规律的生活才有益于孩子,“父母们通过其对家事的全部安排来建立日常生活的严格规律,可以给他们的孩子带来明显的好处。”但是,也应该注意不要将这种有规律的生活安排得过于单调,过于严格,不然,“那些仅仅被动地作为驯服的儿童而成长起来的人,当脱离监督时,他们就没有性格了”。

(五)《普通教育学》的意义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将五道念作为其教育论的理论基础。这种试图将教育目的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的努力显然是一种理论上的贡献,从而使其教育目的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理性之物。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神学的幽灵还在赫尔巴特的身上游弋,其反动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这就是矛盾的赫尔巴特。

(3)《普通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普通音乐教育的灵魂 篇6

【关键词】 音乐 教育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普通音乐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合适的音乐审美媒介,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和谐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音乐感知力是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方面,培养音乐审美感知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音乐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音乐感知能力具体包括对于音准、节奏、音色、旋律、调式、速度、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表现要素的感受,分辨和反应,把握能力,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按照特定的规律,让学生们从小起就接触大量的音乐作品,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从中感受音乐的不同内容和形式,是增强其音乐审美感知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辨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表现出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听完一段乐曲之后,应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其次,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想象力。音乐想象和联想能力也是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音乐作品中的许多文学性、绘画性的内容都需要借助联想与想象才能体会和领悟到,生活体验是音乐想象的主要源泉,人们的生活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文化活动、社会阅读等等。

再次,培养学生音乐理解力。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的培养,应首先重视学生的广博而丰富的艺术知识与修养,并要求学生深刻了解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了解各时期不同的音乐语言,作为教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特殊理解力,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当某一音乐在学生耳边索绕时,应让学生自身领会,以树立起他自己体验和理解的标准。

最后,加强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一个人的音乐修养对其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所以,增强学生审美主体自身的音乐修养,也是提高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金钥匙,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以及音乐创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个性等背景知识,平时留心身边的生活、事物、深入地学习不同类型的作品,逐步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自身的音乐修养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也就促进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我们作为普通音乐教育者,主要是通过音乐课上欣赏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具体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在欣赏教学时,教师的讲授内容一定要适当而有节制

教师在介绍新作品时,讲得越少越好,绝不能一高兴起来,做很多乏味的、历史性、传记性的或技术性的学术演讲,要学会讲一些不多的话,足以创造出一种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的适当心情,把音乐的精神发挥出来,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尤其要注意话讲的不要太多,讲话内容有趣味性,这样学生的审美兴趣才能被带动起来。

第二、在欣赏教学时,应当允许和鼓励学生所听的音乐做出独特反应

学生在听音乐时往往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踏脚、挥手、身体的摆动等身体动作的独特反应,跟随着听乐曲轻声哼唱,对所听乐曲的评论,以及聚精会神,含而不露的内心反应等,能够做出这些独特的反应,是受教育者对于能听的音乐作品有了感受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听乐曲的各种反应,学生们在做出反应的时候,说明他们对音乐有了感受,有了他们自己的理解,只有从这些细微的行为举止上可以看出学生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养和提高。

第三、在欣赏教学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音乐的语言,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音乐的语言很丰富,它包括音程、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等。音乐作品就通过这些简单音乐语言组成音乐短句,音乐段落,教师在欣赏教学时就应引导学生们掌握音乐语言,逐步理解音乐短句,并看出各个音乐短句之间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最基本的音乐语言,了解音乐作品,从而学生对整个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内涵就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达到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音乐审美理解力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培养。

每一位教育者记住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音乐教育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好审美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要把音乐审美感知力、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联想力、音乐审美想象力、音乐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贯穿在音乐教育的始终。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才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塑造出一种完善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真正体现普通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舞蹈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的立体构建 篇7

一、开设《舞蹈鉴赏》限选课, 擦亮学生感受美的眼睛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就明确指出了“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中“舞蹈鉴赏”就包含在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中。“鉴赏”是指对艺术品或文物等的鉴定和欣赏, 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 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备了一定科学文化知识, 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的大学生, 只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造成审美的偏差或不足, 而这门课程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二、开设《舞蹈形体》选修课, 给予学生体悟美的空间

《舞蹈形体》选修课是《舞蹈鉴赏》课有益的补充。真正的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 而是鲜活的生长于我们生活的沃土。尤其是舞蹈, 被人们成为“最原始的生命律动”。在舞蹈的原始发生期, 舞蹈欣赏者必须投身到舞蹈的行列中, 通过动态的参与才能产生欣赏的快感;那时的“欣赏”主要是由生理运动而引起心理变化, 将个体投入到整个部落的“神秘舞圈”中来“体悟”。逐渐地, 不断发生着的社会大分工使舞蹈者和舞蹈欣赏者分离开来, 舞蹈欣赏者由参与的“体悟”走向保持一定距离的“观赏”。

那么在提倡通识教育的背景下, 笔者认为“体悟”和“观赏”对提升同学们的舞蹈艺术修养是相得益彰的。如果舞蹈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拘束到只能“看”而不能“跳”, 那么他的美育功能将会大打折扣。

三、成立舞蹈团, 给予学生表现美的机会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课程目标中这样写到:“发展形象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舞蹈鉴赏》课能提高同学们鉴赏舞蹈美的能力, 《舞蹈形体》课能提高同学们感受舞蹈美的能力, 那么高等学校成立的舞蹈团就能提高同学们表现舞蹈美、创造舞蹈美的能力。

早从90年代初开始, 不少高校就筹备了自己的舞蹈团, 这其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舞蹈特长生为主并招收有舞蹈能力

艺术产品是不同于其它产品的特殊产品, 艺术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经营管理, 艺术管理本科专业设置也必须不断遵循艺术管理的特有轨迹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年鉴2007.

[2]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艺术管理研究生专业计划2007.

的普通学生为辅的形式, 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舞蹈团等;一种是依托本校专业舞蹈学生的形式, 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团等。我国普通高校中能录取舞蹈特长生的学校的比例很低, 所以笔者所关注的是不招收舞蹈特长生普通高等学校舞蹈团的建立问题。

如果说《舞蹈形体》课起到了普及的作用, 那么从《舞蹈形体》课中选拔出的优秀的同学不断地补充到舞蹈团中, 将会让舞蹈团的发展步入良性的循环。这当中当然少不了学校财力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不招收舞蹈特长生的高校中不乏一些高校拥有专业的艺术院系, 笔者认为一定要处理好专业舞蹈团和非专业舞蹈团的关系, 不能用专业舞蹈团取代非专业的舞蹈团, 违背了高校开展舞蹈美育的初衷。而要更好的利用艺术院系已有的专业师资、设备和场地建立非专业的舞蹈团, 制定出符合艺术培养规律的课程方案, 站在有别于专业舞蹈的人文视角上, 编创出反映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校园舞蹈, 给予学生创造美的机会, 描绘出不同的校园舞蹈风景线。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搭建学生实践美的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不单单只是活跃同学们的业余生活, 更是提升同学们审美品位的实践平台。首先高校可以切实开展一些校园舞蹈比赛, 增加学生切磋的机会, 树立典范, 通过评出身边优秀的舞蹈明星, 更加提升舞蹈在学生中的关注度, 拉近学生与舞蹈的距离。其次, 相关高校的主管部门举办一些校际间的舞蹈比赛, 通过比赛与观摩提高竞争意识, 取长补短。再次,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着承载本校优秀文化的舞蹈作品进行国内外的交流演出, 打造本校的舞蹈文化品牌。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现在教育部正在积极推进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给予学生与艺术大师近距离的心灵碰撞的机会。

五、舞蹈艺术教育形成立体构建时的相互支撑

笔者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四个点是相辅相成, 互为支撑的。无论是《舞蹈鉴赏》课的感悟者, 还是《舞蹈形体》课的“体悟”者, 亦或是舞蹈团的表现者,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这样一个实践平台, 一定都能产生不同的心灵之旅。而这样的过程不就是心灵的升华, 品位的提升, 情操的陶冶。所以也只有通过这样的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构建, 才能让舞蹈艺术教育在美育教育中承担应有的教育角色。

摘要:舞蹈艺术教育在美育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普通高校中如何积极有效的开展舞蹈艺术教育?笔者认为通过开设《舞蹈鉴赏》课和《舞蹈形体》课、成立舞蹈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一系列的立体构建, 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舞蹈艺术,普通高校,立体构建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版.

[2]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版.

[3]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版

对我国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的思考 篇8

一、西方管乐在我国发展里程

(一)西方管乐的发展及影响

早在清朝晚期年间,西方管乐以乐队的形式进入我国,在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者时,就是由这只军乐队所演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世纪中叶西方管乐开始对中国的音乐和民众产生重大影响,民国时期,军阀建立了音乐学校,使得军乐越来越深入民心。到了90年代,管乐就开始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并且开设了相应的音乐课程,逐渐组织建立起管乐队。直到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完善,国际地位的提高,加大了艺术文化建设和艺术沟通,为今后的管乐技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管乐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西方管乐传入中国后,最初的“学堂乐歌”“军乐”在社会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慢慢开始把音乐教育带到课堂中来,是中国最早的发展形势。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后进入21世纪,学校的教育事业以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渐渐渗透到学校文化当中,从教育的方面来讲,并没有完全认识到管乐艺术在学校中作用,所以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我国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学情况

目前我国的管乐艺术教育止步于初级的演奏以及简单的欣赏水平上,这样不利于培养人才,无法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也无法适应现阶段形势的多样性。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普通高校对管乐艺术教育认知水平较低,并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继而对我国十所高校展开调查,分析教学情况。

(一)高校课程状况

根据我们的对十所高校的调查,在非音乐专业的高校中开设管乐选修课只有百分之三十。目前的高校基本上是以文化课为主,并没有将管乐艺术教育普及。而且在调查中,很多高校设有管乐队却没有开设选修课,只能说明开设的管乐队只是一种形式和特色文化。

(二)高校课程内容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校虽然建有管乐队,但是只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没有没向全体学生,因此学校也没有建立管乐艺术教育的课程,重视程度远不及其他音乐教育课程。学校应该开设管乐艺术教育中器乐表演和理论等课程,把授课重点放在管乐的演奏和管乐的欣赏上,加强介绍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

(三)教学设备及教材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的十所高校中了解到,百分之八十的高校中的器乐和琴房都相对缺乏,剩下百分之二十的高校情况较好。而且大多数的高校对于学校管乐教育建设投入的资金较少,高校硬件措施不足直接制约高校管乐教育的发展。教材方面来说,自从管乐艺术教育发展以来并没有适合的教材出现,没有办法系统和统一的对管乐教学进行开展,目前大部分的管乐艺术教育是以器乐演奏和管乐队的合奏为主,没有对其进行专业的训练,随意性较大。

(四)艺术实践

调查中的十所高校中,绝大部分都有开展管乐艺术教育,艺术实践开展较好,都能组建高校管乐队或管乐团进行艺术实践。虽然开展和演奏较稳定,但始终没有摆脱这种非专业的社团模式。这跟我们的艺术教育目的所有不同,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极个别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完善系统的教学模式及体系,同时加强对学生音乐理论基础的培养以及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发展。对于艺术实践,一方面要稳定高校管乐队的发展,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其氛围,实现教育的价值。

三、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的体制的思考

(一)规范化建设教育管理体制

普通高校中管乐艺术教育顺利展开的前提是一种规范的管理机制,管乐艺术教育管理更加规范和系统,使教育工作更好的展开。学校管乐教育有关部门,应当成立专门的管乐教务处,由学校领导专门进行相关教育的工作,其他工作人员还应由教育处管理人员和管乐艺术教师共同组成。

(二)管乐艺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管乐教书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作为艺术教学课程的一部分,要在两者相结合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实践主要包括,音乐技能,文艺演出和交流表演等,具体来说像器乐演奏、汇报演出、音乐比赛等。

(三)完善管乐教育办学条件

大多数的高校由于对于管乐艺术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对管乐艺术教育办学条件进行完善,这使得高校关于艺术教育停滞不前。而现在高校应该首先设立管乐艺术教育体制,为师资建设做好保障,还应该建立相对应训练的琴房、器乐及教材等。努力把管乐艺术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学的思考

(一)管乐艺术教学目标

管乐艺术教育虽然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实则是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这种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各方面的学习能与其他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管乐艺术教学课程设置

教育是通过课程来对学生们进行培养的。使管乐教育得到健康发展的前提就是能够在教育课程中良好并有计划的实施管乐艺术教育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完善要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理论的理解能力,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三)管乐艺术教学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管乐艺术教育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综合性的音乐基础知识,其中包括音乐理论知识、器乐演奏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第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提高审美和文化思想来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第三,吸收多元的文化精髓,对多国文化艺术的积累提高自身内涵;第四,简单方法要实现灵活多样,学会根据管乐艺术教育体系和实际情况变换教学方法;第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让学生能在文化的角度欣赏音乐。

(四)管乐艺术教学方式

管乐艺术教学模式不是死板不可改变的,它是灵活多变是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条件来进行改变的,我们应该加强创新改革让高校管乐艺术教育得到更快的发展,从而使管乐中的技术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五)管乐艺术教学评价

管乐艺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关于艺术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自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还可以对管乐艺术教学进行一定的指导,是管乐艺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五、结语

管乐艺术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带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人才的培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的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调查相关信息后得出,我国对于高校管乐艺术教育不够重视,存在理念上的差异,但在研究中发现管乐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努力发展高校管乐艺术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克歆,李珊珊.高校音乐教育中管乐团的组建与教学改革--以钦州学院管乐团为例[J].音乐时空,2016,10:98-99.

[2]张良.高职院校管乐教学开展实践研究[J].黄河之声,2016,05:68.

普通艺术教育 篇9

一、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与艺术教育现状

1. 人文素质日益下降

随着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推进, 我国的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都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影响, 造成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普遍较低。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所授课的学生的调查发现, 有80%的学生对待学习音乐是无所谓的态度, 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从这一角度反映了学生本身只求把专业课程学好的思想, 对于部分高校来说, 更关心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 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 忽视了国家和学生的长远利益。

2. 功利主义盛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 现在的大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手段很多, 慢慢地, 他们就对单调的、模式化的、没有效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渐渐地感到厌倦, 其中有不少人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或社团组织的活动, 而是热衷于娱乐消费, 忙自己的事, 即使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 为的也是在综合素质测评、评先选优时加分。功利主义的盛行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不断调整当中。

3、低俗文化泛滥

随着网络的普及, 校园网络已经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网络不仅使大学生拓展了思想空间, 也为低俗文化的泛滥提供了条件, 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学生之间传唱的是一些格调不高、庸俗的歌曲, 一些经典的校园民谣、传统的音乐文化慢慢淡出了大学生的视线。

4、艺术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艺术教育类的课程, 但是由于部分人的重专业轻艺术的观念影响, 有些高校的艺术教育还流于形式, 学校领导不重视, 于是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 有的学校专业教师配备不齐, 教师素质偏低, 或者经费投入不足。对于学生来说, 在中学阶段, 由于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 在艺术教育方面就出现了断层, 进入大学以后, 由于外语和计算机这些公共课是最重要的, 而且对以后的就业也有用, 所以学生理所当然地把课余的时间花在这些课程上, 上艺术选修课, 成了一种消遣, 混个学分而已。

二、京剧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的途径和手段很多, 但由于京剧是整个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方面起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京剧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最有效的艺术教育形式之一。

1、京剧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

京剧是中国文化土壤上滋生的一朵精神奇葩, 是流行于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京剧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 它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 融汇了各个地方剧种的精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京剧的历史悠久, 从形成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不仅包括了丰富的剧目, 众多的流派, 还有人才辈出的京剧艺术家, 具有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在中国浩瀚的文化史上, 没有第二种文艺形式比京剧更富有艺术价值。

2、京剧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1)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国门, 加上媒体宣传的强烈冲击, 流行音乐、网络歌曲已经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如果不及时进行因势利导,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会日趋薄弱, 京剧艺术教育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京剧的剧目内容浩繁丰富, 很多剧目都具有很强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例如欣赏传统京剧中的《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苏武牧羊》, 现代京剧中的《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等, 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从《铡美案》中的包拯, 我们看到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的化身, 从《空城计》中, 我们看到的是临危不惧的精神。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优秀的剧目和唱段, 塑造了高尚情操和崇高道德风范的典型形象, 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2) 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把传统民族文化纳入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意识。京剧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 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 有着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与丰富的文化价值, 包括唱念做打、角色分行、舞美化妆、流派艺术、表演艺术、器乐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 学生要想真正理解京剧作品的内涵, 就必须对剧目所涉及的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比如要欣赏《群英会》、《定军山》, 就必须熟悉《三国演义》这部名著, 欣赏《霸王别姬》, 就必须熟悉中国古代楚汉相争的那段历史, 此外, 虞姬的扮相和唱腔也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所以, 大学生在欣赏京剧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获取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 同时也拓宽了人生的文化艺术面, 使文化素质在音乐欣赏中得到提高。

(3)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加和社会压力的增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感情冷漠、精神空虚、人际疏远、生活无趣等状况, 心理学家认为, “艺术是心灵的体操”, 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纠正。因此, 可以借助于京剧艺术教育, 善于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京剧中的许多剧目都具有忠孝仁义的美德内容, 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精神、理智、情感和感觉等多方面达到和谐与统一。如传统剧目《锁麟囊》, 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 能让学生感悟到人间的真善美, 从而培养良好的人格魅力。还可以通过一些京剧表演艺术家勤学苦练、奋发成才等生平事迹的介绍, 使学生受到人格上的教育, 形成意志坚强、勇于进取、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 达到真与善的相互统一。

(4)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京剧艺术是一门美的艺术, 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脸谱、服饰、唱腔、动作、道具、布景, 内涵, 可以说京剧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例如京剧的脸谱以精巧的构图、绚丽的色彩、细腻的线条、勾揉抹的手法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又神态各异的艺术形象, 从千姿百态的脸谱中显示出贵与贱、美与丑、善与恶、忠与奸, 给人强烈的戏剧审美效果。京剧的传统服饰, 集中体现了形式美, 严格遵从对称、比例的原则, 把服饰的外观造型、色彩和寓意综合为一个整体, 无论是蟒袍、霞帔还是青布衣衫, 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京剧的唱腔迂回婉转, 从不给人突兀之感, 阳刚之美和温婉之美尽在其中。京剧的动作, 堪称中国传统戏曲中显现优美特征的典范, 一举手、一投足, 均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如梅兰芳大师在表演《贵妃醉酒》时, 精心设计了杨贵妃醉态、醉步、醉姿, 以及赏花、掐花、闻花等细节, 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美丽的形象。所有这些, 无不体现了京剧的博大精深的美学魅力。通过京剧艺术教育, 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认识京剧, 得到美的熏陶, 从京剧中发现美, 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高校京剧艺术教育的建议

1、在高校开设京剧艺术选修课, 将京剧艺术教育纳入正轨

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 作为时代的天之骄子, 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 没有理由拒绝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京剧需要这些高素质的年轻人的弘扬和传承。目前一些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已经开设了各具千秋的京剧艺术类选修课, 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这一喜人的举措应该在全国的地方院校中得到普及, 只有真正把京剧艺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中, 才能得到师资、课时、经费上的保障, 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和培训。

2、加强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京剧进大学课堂, 也许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师资问题。多数高校的上京剧课的教师都是兼职教师, 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京剧唱、念、做、打的培训, 他们对京剧的认识和表演京剧的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 介绍一些京剧的基本常识还可以, 如果要介绍一些唱腔和身段就没法进行示范了。因此, 可以聘请一些京剧的专业演员到高校开展教学活动, 或者在当地专门设立一个培训机构, 聘请专业演员对高校的音乐教师进行培训, 使任课的音乐老师具备较专业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本人在一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 尝试邀请了一位接受过科班训练的京剧辅导老师给学生讲解和示范京剧的知识、唱腔和身段, 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 , 课后学生写了感想, “想不到京剧原来是这么美的;”“第一次京剧近距离接触京剧, 感觉很新鲜”……,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我意想不到的。

3、精心选择京剧艺术教育的内容

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普通高校京剧艺术教育的教材, 因此明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编写相关的教材, 迫在眉睫。从现有教材来看, 京剧虽说作为国粹, 但在音乐欣赏课本中所占的篇幅, 仅仅一个章节, 甚至有的教材点到为止。这对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京剧来说, 仅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京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京剧艺术教育的内容, 达到传承国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比如, 可以由浅入深, 先选择一些运用京腔京韵素材写成的京剧歌曲, 如《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 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京剧与现代音乐思维的有机结合的同时, 体会到一种浓浓的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的感情。如《唱脸谱》就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激起了对脸谱艺术的好奇和学习的兴趣, 而不久前在汶川大地震中由京剧艺术家集体演唱的京剧歌曲《我是中国人》, 则唱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精神。随着学习的深入, 选择一些现代京剧剧目, 则能增进现代青少年对过去革命传统精神的了解。

4、开展丰富多彩的京剧艺术活动, 营造良好的京剧艺术氛围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看到我所任教的大学校园学生社团的演出, 惊喜不已, 这是京剧爱好者协会自己组织的一场广场文艺活动, 当学生有模有样地唱着《苏三起解》、《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 我不禁为他们学习京剧的热情感动了, 因为在南方, 这样的场面是不多见的。过后我一打听, 原来是来自河南的一位大学生, 从小学习京剧, 喜欢京剧, 凭着自己的特长和胆识组织起一个社团, 把喜欢京剧的爱好者集中起来, 一起探讨、交流、排演剧目。这是大学校园里推广京剧艺术的很好的一种形式, 可以增强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向更多的学生宣传、弘扬京剧。开展京剧艺术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学校还可以邀请京剧名家开设专题讲座, 或者在周末时播放京剧艺术片, 举办京剧知识比赛、脸谱展览等,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京剧、认识京剧, 营造良好的京剧艺术氛围, 使京剧在大学校园里得到传承和发扬。

四、结论

由此可见, 京剧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京剧的传承和发扬, 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生担当重任。因此,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 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在普通高校实施京剧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京剧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建议普通高校通过开设京剧选修课、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精心选择京剧艺术教育的内容, 成立京剧社团, 开设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 推进高校的京剧艺术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中教育的“复兴”之路 篇10

其实, 真正熟悉复兴中学的人未必很多。这所12 年前还是人称“二幼师”的学校, 正好赶上基础教育的全市性、大规模布局调整。本来就要取消的中等师范, 经过异地规划, 重建“转轨”, 成为普通高中, 并取名“复兴”, 而且一夜之间还给他们戴上三顶“桂冠”:一是市直属高中, 二是市重点高中, 三是示范性高中。可见, 各方寄予希望之大。但是, 人们心里全都明白, “直属”谁也没话可说, 都是你们“自家”的事儿;至于“重点”“示范”, 那是上边“封”的, 没啥社会基础, 只能用来造势。就说社会基础, 你还真别小看, 得靠时间来“堆”。所以, 自打成立那天, 复兴中学就深知自己“几斤几两”:改制以前的幼儿师范, 学生好分配, 那时可谓怎一个“轻松”了得。改制以后是普通高中, 学生要高考, 现在可谓“硬碰硬”如何了得。虽然好说好听, 实际一天一地, 而且造势越大, 压力越大。作为“直属”, 只能办好;顶个“重点”, 必须突出;当了“示范”, 还要引领。所以, 他们只能硬撑着往前趟。

头几年, 作为刚刚完成“转轨”的普通高中, 没有别的选择, 肯定得“随大流儿”。尽管他们非常清楚, 无论政府配置多好的资源, 生源才是根本的资源;尽管他们非常清楚, 生源这块“蛋糕”早已分完, 并非想要哪块就能得到哪块;尽管他们非常清楚, 即便生源每年也有“波动”, 可从未掀起多大“风浪”。不管怎样, “高中—高考—高校”, 在人们心里就是一趟“直通车”。只要你上了这趟车, 就得随“大流儿”:年年老师、学生一起拼, 天天家里、外边两头儿挤。不能说就没有效果, 反正每年都能完成“指标”, 甚至还会超额几个。当然, 谁都想再“好”点儿, 也没少使劲, 但很难有根本性突破, 收效有限。还是那句话:生源摆在那儿了。难怪大家总是安慰自己:三年前中考招进来的学生, 全市平均水平;三年后高考送走的毕业生, 四成“二本”以上。据统计, 学业“增值”水平也已经很高, 这就很不错了, 还要学校怎样?

其间, 他们也不是没有思考:“二幼师”曾经的美育特色应该是现成的办学优势。虽然“转轨”过程中, 因为“结构性”超编, 有些老师已经调出, 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毕竟有人留下, 毕竟还很专业。于是, 他们做过一些尝试, 也有过一些收获。个别学生最终考入艺术院校。虽然最终没成“气候”, 也能算是“个性”培养。

其间, 面儿上也不是没有“动静”:围绕如何办好普通高中, 国家出政策, 地方推改革, 专家做课题, 学校搞试验。可是, 谁都没太较真儿, 自然少有作为。当然, 个中缘由很多:社会的舆论, 家长的追求, 学校的惯性。再说, 三者还往往形成合力, 一同发力, 给你压力, 使你乏力。尤其是有人宣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办家长满意的学校”, 更让你纠结。你说, 这是刻意“解读”, 还是有意“误读”?真没法“矫情”, 也“矫情”不起。反正复兴中学已经意识到, 在以高考成绩自我“安慰”的时候, 多数家长并未得到“安慰”, 有的甚至非常伤感:“跟你们拼了三年, ‘正经’大学没考上, 这高中不是‘白瞎’了吗?”“就算上了‘三本’, 一年还得花好几万。毕业了又怎样?工作照样难找, 孩子接茬‘啃老’。”话不好听, 很耐人寻味。面对这些无奈的家庭, 面对长期无言的结局, 他们更困惑了。

大概就是这个关键时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 年) 》的颁布, 一下“点醒”了他们。咱们这是干嘛, 偏要“一条道跑到黑”?其中,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一条里, “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 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一段, 引发了他们对普通高中的重新思考:真没有必要随大流儿“架”自己。该放下“身段”, 要放下“身段”。何况, 自己这类学校, 压根儿也没有什么“身段”。同是普通高中, 眼睁各不相同。只有各自找准位置, 转向既能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又能满足家庭基本愿景;既能顺应社会发展大势, 还能切合学校现实条件, 才是办学正路。用他们的话说:短短60 个字的政策阐述, 怎么两次提到“职业教育”?这就是改革“信号”。咱们应该抓住机遇, 再次“转轨”。如果说, 上一次是办学类型的“转轨”, 那么这一次就是办学思想的“转轨”。

五年过去了, 要是回头梳理一下他们再次“转轨”的历程, 做的主要就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引进职业教育, 重构校本课程。

谁都知道, 对普通高中来说, 最大的自主权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因为这是一所学校彰显个性的“名片”。所以, 普通高中的展示活动都把校本课程作为“重头戏”, 相互“比拼”。尤其是“有头有脸”的学校, 人家的校本课程就是“高大上”:众多的项目, 超前的课题, 尖端的设备, 高深的内容, 知名的导师……因为除了“高考”以外, 这也是办学实力, 况且这种实力还能“诠释”自己的素质教育。复兴中学也曾羡慕不已。可是实践证明, 适合“别人”的, 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积累, 已经导致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追求。人家的学生热衷于逻辑思辨, 咱们的学生擅长实践操作。这种“不同”并无优劣之分, 只是个体差异。只有立足学生实际, 校本课程才能发挥固有的特殊功能:引导学生避其短, 帮助他们扬其长。思来想去, 他们最终决定尝试引入职业教育, “重构”校本课程。

在大量调查和详实分析的基础上, 复兴中学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知道, 对他们这支“门外汉”的队伍, 实际是在挑战自我。这是一个由可以不知到必须知, 由可以只知其然到知必须其所以然的过程, 难度可想而知。但是, 他们还是赢得了这场挑战。激光雕刻、汽车驾驶、工艺设计、模型制作、餐饮厨艺、动漫创意、电脑维修、网络影视技术、食品工程技术……一批自行开发的具有“职业”色彩的校本课程就这样诞生了, 而且同步“上马”了一批专业设备, 装配了一些实验室、设计室、工作室、制作室。他们的不懈努力, 不仅换来了“职业”课程的从无到有, 更换来了广大学生的空前欢迎。学生们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 学习专业理论、了解职业特点、训练操作技能、体验创意乐趣的时候, 尽情发展着自己特有的潜能, 充分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成功。

其实, 何止担心淘汰出局的孩子, 从中发现了希望、找回了自信。在一定意义上, 面对各种压力的学校, 也从中看到了前景、坚定了信心。应该说, 正是尊重客观差异, 瞄准社会需要, 满足学生愿望, 着力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方向, 成就了复兴中学再次“转轨”的坚实起步。

第二件事是, 选择“普职结合”, 创建学校特色。

谁都知道, 对普通高中来说, 确定和建设学校特色是个“老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老”, 原因非常简单:大家都被“高考”套住, 实在无暇顾及其他。陷于这一问题的学校, 尽管不是全部, 可也为数不少。当然, 有些学校具备“传统”资本, 还在不断“丰满”;当然, 有些学校也在探索之中, 寻找合适主题。即便如此, 真做到有鲜明的辨识度, 有长期的持久性, 有显著的增长点, 有突出的成就感, 还真不多, 因为这需要付出很多。在重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复兴中学发现自己反而可能实现这些“要素”。别看本身“先天”不足, 其实就是最“原始”的“后发”优势。如果把“引进”职业教育发展成“结合”职业教育, 在众多普通高中里, 就是最为突出的“辨识度”。至于如何保证“持久性”, 如何形成”增长点”, 如何显现“成就感”, 那都是后话, 可以慢慢来。于是, 他们组织了全校大讨论、全员大访问。怎样由重构校本课程走向创建学校特色?特别是在大访问中, 学生畅所欲言谈想法, 家长直言相告提建议, 专家鞭辟入里做论证……“普职结合”就这样由大家逐渐形成的共识发展成建设学校特色的主题。

一旦站上新的高度, 必然催生新的思考。对普通高中来说, 不光学校特色本身非常系统, “普职结合”也从来没人提过, 所以局限于“东一榔头, 西一棒子”绝对不行。于是, 学校针对校本课程建立了工作系统, 成立管理小组, 明确课程框架, 统筹教学方案, 落实选修制度, 推行学分考核, 纳入综合评价……使管理、开发、实施、考评“四位一体”。如今, 这里的校本课程已经像国家课程一样, 形成了严谨实施的长效机制。其中, 他们首创的全员参与的“走班制”, 学生兴趣极大, 既保证了课程安排, 又盘活了设备资源, 还引导着学生学会了自主管理, 实现了自主发展。于是, 学校围绕特色建设, 结合教学改革, 开始了职业渗透。教师教学中设法建立教科书内容和相关职业的联系, 已经成为这里课堂教学的常态。《物理》的电磁学, 就这样添加了“磁悬浮列车”设计原理的探究;《生物》的植物教学, 就这样联系了“无土栽培”发展趋势的讨论; 《化学》的有机物教学, 就这样融入了生物制药的技术……鲜活的实例, 使学生看到了理论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的价值, 悟出了“学科—专业—职业”的脉络。“文科”教师则利用教科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让职业精神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生动的案例, 使学生看到了职业理想的崇高, 悟出了职业道德的伟大。特别是《人生规划职业指导》课的开设, 一方面引领学生精准定位未来目标, 一方面又激励他们把未来目标转化为现实动力, 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 完全可能“对接”自己的人生梦想。于是, 学校抓住课外活动进行了深度开发。这里的学生社团已经成为他们动手、动脑的乐园, 各自提升着特长的实力, 思索着职业的“选项”。这里的专题教育已经成为他们重新认知的氛围, 共同体验着职业的社会贡献, 感悟着职业的精神境界。“理想是什么”的班会, 已经把同学的交流变成了彼此的交心, 共同规划未来的美好人生;“高三, 我们在路上”的校会, 又让学生深化了对“人人是人才, 行行出状元”的理解。一年一度的“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 孩子们切身感受了家长、老师对他们正确选择的谆谆指导和殷殷期待。就连校园环境文化也一改“985”“211”的宣传, 布置了人生规划与职业教育的内容。为了扩大“普职结合”的校外资源, 他们邀请海河教育产业园区开办的“复兴文化讲堂”, 为广大师生搭建了新的学习、交流平台。行业专家与成功人士的经历、经验, 让学生感受了不同的职业魅力, 同时感悟了奋斗的职场艰辛。“天生我材必有用”, “条条大道通罗马”, 这些“老话儿”被学生做了“现代版”的阐释。特别是一次次的现场互动, 学生们从中体味了未来的多彩和人生的美丽。应该说, 正是这些围绕“普职结合”进行的生动创新, 为学校和学生系统了解职业、主动走近职业, 及时发挥了“催化”作用, 成就了复兴中学再次“转轨”的纵深推进。

第三件事是定位“精致教育”, 启动顶层设计。

谁都知道, 学校的顶层设计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 学校的办学思想又是学校顶层设计的灵魂。可是, 具体到一所学校, 特别是具体到一所遭遇“高考”左右的普通高中, 这事儿就并不那么容易了。论说, 咱们应该还要好些。前几年开始的“普通高中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 非常强调端正办学思想, 力图体现普通高中本质。就是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之下, 大家同时开始了一次新的探索。经历了校本课程重构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复兴中学, 也借势提出了“精致教育”的课题。

他们觉得, 普通高中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 同质化的倾向就是症结所在。不管你怎么看, 反正是不同的学校在追求同一个目标———高考。“精致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 或是一种办学思想, 就是现代高中的多样性办学、个性化培养。为什么用“精致”定位?他们说: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 必须精心确定每个人的发展方向, 精细设计每个人的教育方案, 精确进行每个人的素质评价, 而且都要“精”到“极致”。目前, 他们正在这种办学思想的统领下, 着手学校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应该说, 前两件事为这一件事做了很好的准备与铺垫, 这一件事又是前两件事重要的延续与升华。这是教育思想的延续、学校文化的升华, 更是对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之路的深层次思考。

“精致教育”由于兼顾了普通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和职业教育专业的实践性的不同特点, 兼顾了升学预备型教育和就业预备型教育的不同需求;由于突出了“兴趣—志趣—志向”的成长轨迹, 突出了“学科—专业—职业”的发展脉络, 整个学校似乎发生“颠覆性”变化, 而且这种“颠覆性”变化又似乎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高考志愿填报, 平和代替了以往的焦虑, 因为孩子觉得可以选择的专业更宽了, 选择的学校更多了。即使成绩不是很高, 似乎没有选择的学生, 却表现了自信, 表达了主见。一句话, 只要自己喜欢, 社会需要。高中毕业以后, 快慰代替了以往的怨怒, 因为有的顺利进入本科, 有的自愿走进高职, 有的还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还是那句话, 只要自己喜欢, 社会需要。

就是这些曾经失去信心的孩子, 如今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榜单”上居然有15 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学生发明成果;居然其中包括“水陆两栖机器人”工业造型类专利, 有“3D”动力创新大赛工业设计市级特等奖、全国三等奖;居然有市机器人比赛小组第一名, 市青少年小发明设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更让你无法想象的是, 其中有两项居然还通过了“I-Sweeep”大赛 (国际可持续发展项目奥林匹克竞赛) 组委会的审核, 居然有两位同学还应邀赴美参赛, 并荣获优秀奖。谁能想到, 复兴中学如此华丽的“转轨”, 不仅走向全市, 竟然走向世界。

当然, 复兴中学不可能挂出“清华”“北大”录取的布标, 但是这里也能冲出“黑马”, 今年就有高考拿到640 分的学生;这里也能培养“精英”, 也曾出现先高职、后本科、再硕士的学生。尽管这些“少数”更能吸引眼球, 他们也没有自鸣得意, 更没有大做文章。在他们看来, 那些“多数”能够稳稳当当各安其位, 能够高高兴兴各得其所, 无论是普通高校, 还是高职学院, 乃至就业、创业, 才是他们的愿望。一句话, “精致教育”的目标是要教好每个孩子, 幸福每个家庭。

上一篇:心智战略下一篇:GPS水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