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程

2024-08-29

中学物理课程(精选十篇)

中学物理课程 篇1

新课程的提出就像一阵春风吹活了陈旧、乏味的中学物理实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 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加强学科课程的联系和综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程, 这就决定了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和推广, 实验教学改革愈显重要。随着新课程的推广,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实验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被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把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而新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 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同时注重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长能力, 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再从物理走向社会, 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 理解科学的真谛。它的教育理念落脚在“培养”上。所以实验教学理念的改变必须使教师的观念转变。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 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通过实验, 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 边玩边实验, 边学习, 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由指导、传授者转变成引导、参与者, 所以教师的观念先要改变。

多媒体的逐年普及, 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 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 让学生看看了事, 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 实际操作。总而言之, 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 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 这一现象也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则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 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技能, 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后, 掌握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例如:在《压强》教学中, 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带的鸡蛋握在手中, 使劲握也难以破碎, 但手拿鸡蛋在桌边轻轻一敲即破。由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可轻松地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有关。还有, 在《浮力》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 即木块, 泡沫塑料、一块铁皮。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 并根据教学进度, 不断提出新问题, 如, 沉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为什么冰放在油里下沉, 而在水里是上浮呢?等等。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 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为什么“死海不死”?潜水艇为什么可以自由浮沉?等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密切实验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 又会运用于生活,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评价体系

目前, 只通过试卷考查的方式来考评学生、定义学生的优劣, 这是一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不得不承认, 如果抛开考试, 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 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从现实的发展出发, 不能不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因而, 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并行, 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经验”和提法.如“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成绩, 而是使考试成绩更高更好”.即向新课程“要分数”, 以分数来衡量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例如我省2010年中考统一将实验技能的考核列入学生升学考核评定中, 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此, 我们要改变过去只凭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中学物理课程论 篇2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境中,在教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课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行政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启发-引导模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形成认识-练习运用-巩固深化

自学-讨论模式提出问题或明确主题-指导自学-讨论交流-成果总结

探究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想和假设-证据、论证、结论-评估和应用

说课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过程5说实验 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社会实验

概念教学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清净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规律教学1创设物理情景,形成科学问题2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3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4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课堂维度1课程维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教师维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3学生维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物理计算题解答1审题和描述图景2分析物理过程3选择物理规律4进行数学推演5谈论反思

科学的推理1归纳推理2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

谈话法和讨论法区别:谈话法和讨论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讨论法的问题表达的是讨论的范围与主题,集中而具有概括性;谈话法的问题是教学的逻辑线索,由浅入深,组成系列。讨论的主题是学生,教师起辅助作用;谈话法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强。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阅读法

四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物理世界和媒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物理世界是被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世界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工具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同学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境中,在教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课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行政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启发-引导模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形成认识-练习运用-巩固深化

自学-讨论模式提出问题或明确主题-指导自学-讨论交流-成果总结

探究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想和假设-证据、论证、结论-评估和应用

说课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过程5说实验 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社会实验 概念教学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清净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规律教学1创设物理情景,形成科学问题2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3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4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课堂维度1课程维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教师维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3学生维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解答物理计算题1审题和描述图景2分析物理过程3选择物理规律4进行数学推演5谈论反思

科学的推理1归纳推理2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

谈话法和讨论法区别:谈话法和讨论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讨论法的问题表达的是讨论的范围与主题,集中而具有概括性;谈话法的问题是教学的逻辑线索,由浅入深,组成系列。讨论的主题是学生,教师起辅助作用;谈话法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强。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阅读法

新课程中学物理创新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中学物理教学,渐进培养.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和研究的还很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主要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实现创造性潜力所必需的,但超过学生这个临界水平,智力同创造性的相关就几乎等于零.而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

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

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2.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的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当然,这类题目绝对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创新的角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如这样一道题:一同学要把悬挂在天花板上的两根细绳系在起,但这两根细绳相距很远,他无法同时把它们抓住;房间里只有一把椅子和一把钳子.此同学尝试用椅子来解决问题,但未能成功,那么该怎么办呢?能否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此问题呢?钳子可以起什么作用?……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利用单摆的知识:把钳子系在一根绳子的下端,使其摆动,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站到二者的中间,待第一根绳子摆过来时把它抓住,这样就可以把二者系在一块了.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 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再者,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去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进行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动,关心和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需要.

4.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环境和教学物理环境.对于适于创新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前面已有所论述,另外还包括非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班级心理环境及教学物理环境的营造.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5.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能独立判断、能接纳新经验、持怀疑态度,不太关心细节和实际而具体的事物,对于理论观念及符号转换很感兴趣.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

三、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如果从教育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阶段是这样的:

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设.

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教育者要努力创设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大环境,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乔际平,刘甲岷.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中学物理课程 篇4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基本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的许多部门, 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仅物理学的知识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也被大量应用于其他学科及工程技术的各个方面, 物理学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因此, 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大学物理课程, 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 (大多数高校的文科专业也开设了相应的大学物理课程) , 是每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以及管理人员所必备的。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 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的教学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诸如存在物理教学内容不断膨胀而学时却在减少的矛盾, 大学的不断扩招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矛盾, 以及当前国内的大学物理教材一些内容与中学重复太多或有明显脱节的问题, 等等。要使学生更快地在中学物理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大学物理的学习内容, 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的衔接就成为了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2. 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恒定磁场内容的比较研究

2.1 中学物理恒定磁场部分的内容标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的磁场知识在选修模块选修3-1中, 教材包括电场、电路和磁场。新课标在磁场部分的内容标准[2]:

(1) 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

(2) 了解磁场, 知道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3) 会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4) 通过实验, 认识安培力。会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会计算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大小。

(5) 通过实验, 认识洛仑兹力。会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 会计算洛仑兹力的大小。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2 大学物理恒定磁场部分的内容要求。

教育部2008年颁发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以下简称“要求”) 中有恒定磁场部分的内容要求。

2.2.1 真空中的恒定磁场

在真空中的恒定磁场中, 内容要求有:恒定电流、电流密度和电动势;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感应强度叠加原理;恒定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洛伦兹力;安培定律。

2.2.2 恒定磁场中的磁介质

在恒定磁场中的磁介质中, 内容要求有:物质的磁性、顺磁质、抗磁质、铁磁质;有磁介质存在时的磁场。

2.3 恒定磁场部分“新课标”和“要求”的比较

都涉及了例如磁场、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安培力、洛伦兹力等磁场方面的基本概念, 以及都要求会计算力的大小, 只是要求要掌握的程度不同、计算方法不同;大学物理课程要求有而中学物理没有的主要是毕奥—萨伐尔定律、磁感应强度叠加原理, 恒定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物质的磁性。

2.4 恒定磁场部分高中物理教材和大学物理教材的比较

本文以2007年1月第2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以下简称高中物理教材) 和2010年8月第1版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物理》教材 (以下简称大学物理教材) 进行比较。

在高中物理教材的第二章中的电源、电流、电动势和电路在大学物理教材中第14章前两节中均有涉及, 其中基本概念只是略微提过, 研究方法和内容完全是更深层次;大学物理教材中第14章后四节的内容都是在高中物理教材的第三章磁场中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描述, 其中就包含新知识:毕奥—萨伐尔定律、磁感应强度叠加原理, 恒定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等;而大学物理教材的第15章的内容只是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提到了一个概念:磁性。

3. 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在恒定磁场部分的衔接和深入

3.1 真空中的恒定磁场部分的衔接及深入

这一部分在中学和大学联系最主要的是磁感应强度这一块。在中学是用理想条件下的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三块相同的条形磁铁并列的放在桌上, 认为它们中间的磁场是均匀的, 将一根直导线的水平悬挂在磁铁的两级间, 导线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垂直。保持磁场不变, 改变电流强度和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其中的任一条件, 观察导线的受力情况。经过多次试验, 得出安培力公式F=BIL, 式中的B与电流和导线长度无关, 但在不同的情况时B的值是不同的。而B正是能够表征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变现, 带电量q的粒子在均匀磁场中与磁场方向垂直以速度v运动, 得出。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在高等物理中, 磁场对外的重要表现是磁场对引入场中的运动的试探电荷的作用。实验发现如果电荷在一点沿着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方向运动时所受磁力最多Fm, 而这个力正比于运动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 也正比于电荷运动的速度v, 但比值却在这点具有确定的量值, 而与运动试探电荷的qv值的大小无关。这样可引入磁感应强度 (矢量B) , 大小可定义为。改点磁场的方向就是磁感应强度的方向[4]。在接下来的任一点电场强度的求解方面上就仿照静电场的方法引入了毕奥—萨伐尔定律 (正电荷) 。在关于洛伦兹力的数学表达式上, 当带电粒子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受力为0;当带电粒子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它所受的磁场力最强Fm, Fm=qvB;一般情况下带电粒子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为θ, 此时F=qvBsinθ, 根据右手定则确定洛伦兹力的矢量表达式为, (正电荷) , 负电荷的方向正好相反。

3.2 恒定磁场中的磁介质部分的衔接及深入

关于磁性在高中物理中只是简单地提到物理被磁化后物体拥有磁性, 简单地根据物体磁化的容易程度划分了顺磁质和抗磁质。在大学物理课程中, 因为磁化后的介质会激发附加磁场, 从而对原磁场产生变化得。根据相对磁导率μr的大小将磁介质分为四类:抗磁质 (μr<1) , 附加磁场磁感应强度与外磁场磁感应强度反向相反, 磁介质内的磁场被削弱;顺磁质 (μr>1) , 附加磁场磁感应强度与外磁场磁感应强度反向相同, 磁介质内的磁场被加强;铁磁质 (μr垌1) , 磁介质内的磁场被大大加强;完全抗磁体 (μr=0) , 磁介质内的磁场等于0 (如超导体) 。然后根据叠加后的磁场和前面推导的公式进行不同的应用。

4. 结语

通过分析大学物理教材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我们知道, 中学物理注重对知识的探究, 大学物理静电场知识是在中学物理知识点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应用不同的方法, 如微积分知识和矢量代数知识, 把中学常用的在匀强磁场的结论推导到一般的静磁场中, 并且为电磁场理论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

[3]张大昌, 彭前程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中学物理课程 篇5

实验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说课稿的主要内容、、、、。

2.选择物理教法的依据是:物理教学原则、物理教学目标、、物理学科特点、、教师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

3.物理教学语言的特点: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针对性、。4.形成和发展动机的过程:。

5.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6.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7.教材分析的程序:(1)、对教材的总体分析,(2)、,(3)。

8.教学设计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物理教学评价按评价方法分为:、。

二.选择题(每题2分)

1.物理教学语言的特点有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针对性和()。

A.艺术性B.权威性C.连贯性

2.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特点有口头语与书面语,独白语与会话语的相结合,口头语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和()

A.口头语与体态语相结合B.眼神与表情相结合C.板书与动作相结合3.课堂中使用的媒体有语言、教科书、板书(画)和()

A.多媒体技术系统B.教鞭C.学生

4.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有(1).直观形象、(2).动态交互、(3).实验的扩充、(4).大容量、高效率和()

A.方便快捷B.科技含量高C.课堂时间的延伸

5.感应起电的方法有摩擦起电和()

A.感应起电B.丝绸的摩擦C.皮毛的摩擦

6.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有()

A.课堂教学B.学习新知识阶段C.布置作业

7.物理复习的种类有平时复习和()

A.课堂复习B.阶段复习C.回家复习

8.物理复习的教学方法有系统总结法、练习法和()

A.做题法B.实验法C.阶段复习法

9.物理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1).明确实验的作用和目的(2).掌握物理实验设计的知道思想和原则以及()

A.拟定实验设计方法和程序B.做实验C.写实验报告

10.物理教学评价按评价指标你性质不同课分为绝对评价和()

A.定性评价B.定量评价C.相对评价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物理演示实验的功能有哪些?

2.教师做演示的要求是什么?

4.物理课堂教学结束技能的设计要求是什么?

5.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5分 共30分)

1.简谈你对中学物理教学的认识。

中学物理课程 篇6

物理课程 历史课程 课程整合

一、前言

社会危机实为人的危机,而人的危机实为文化的危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使得社会成员之间无法沟通与理解,无法理智地进行个人判断与社会决策。然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始于基础教育,它们的统整与弥合也应始于基础教育。中学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分别以传承物理文化与人文文化为基本旨趣,两者的整合能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并促使“全面和谐的人”的最终形成。历史课程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理课程则从科学的角度使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即两课程在人的培养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在不生成新的课程形态的前提下开展两者的整合研究既可凸显科学与人文的血肉联系,也对理科教材和人文教材的编制及课程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二、课程整合目标的厘定

课程目标实质是通过课程将学生培养成某种规格的人的课程期望,它决定课程的具体内容与实施。社会功能的分化导致人的社会分工,人的社会分工导致知识的分化,而知识的分化又导致课程的分化与人格的分化。教育系统具有自我调节与自我修复功能,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课程分化与课程整合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课程分化带来的“单向度的人”的问题必须通过课程整合予以消解。

教育目标因层级不同而构成相互关联的意义网络,课程整合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子系统,它在纵向秉承国家中长期教育目标与国家基础教育目标的诸项宗旨,在横向融合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共同愿景。厘定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目标需在纵向上按照“形而下”的逻辑对不同层级的教育目标予以考察,在横向上按照课程关联与适配的逻辑对物理课程目标与历史课程目标予以考察。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家庭的好成员、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创新的思考者、问题的解决者、共存的合作者、负责任的公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目标为“(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会责任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一言蔽之,上述三个文件均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或课程的最终目标,只是具体内容与表述方式略有差异。“课程设置服从于核心品德、知识和技能要求,按照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逻辑优化课程体系,按类别分级设置课程。”但是,如果严格地按照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逻辑分级设置课程势必造成上述四种关系逻辑的相互疏离。任何课程都必须同时关涉与协调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分的强化或弱化某一种关系,都可能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基于上述对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的纵向考察以及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目标的横向关联,笔者将中学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目标厘定为:

(1)在知识与技能领域,两课程相互提供脚手架;(2)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上,两课程进行内容整合;(3)在个人以及人与人关系上,两者共同协商与隐性渗透。

三、课程整合内容的商榷

1.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整合内容考察

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课程内容源于课程标准的刚性规定,再经教材编者和教师的不断开发与生成,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内容也是如此。笔者发现课标关于课程整合内容的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几乎没有提供课程整合的具体内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各个模块都有若干课程整合内容,其中以选修1-1和选修1-2模块居多。

(2)初中历史课标的课程整合内容散布于各一级主题中,它们以二级主题“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或“科学与思想文化”等形式出现,高中历史课标的课程整合内容集中于历史Ⅲ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以及选修课程专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二级主题“杰出的科学家”之中。

(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是科学史实的浅层介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基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视角对科学史实展开深层思考,由关注科学家个人到关注特定时代背景的科学家群体,由关注科学理论到关注科学理论产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鉴于本文篇幅,笔者以高中物理选修1-2为例,对潜在的整合内容疏理如下。

由表1可知,“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电”等成为两课程的共同关注点,也说明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不仅可以利用科学、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等议题实现课程整合,也可以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历史与哲学的融合。

2.基于教材的课程整合内容考察

课程标准虽然提出若干潜在的整合内容,但其文本表述模糊,教材既可将其作为整合内容也可不作为整合内容。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和苏科版物理教材八(上)为例对其课程整合内容与形式予以考察。

(1)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融入物理知识的形式

①以物理原理或物理学家名言等作为章节导言。如以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作为“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导言,以“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导言。

②将重要科学家或科学事件作为教材正文内容。如将阿基米德、瓦特与蒸汽机、发明大王爱迪生、电气时代的来临、牛顿与近代科学、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等作为教材内容,运用若干彩图及小号带色文字对科学家或科学事件进行精彩评述。

③以栏目形式深化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联系。如以“读史明理”栏目介绍“爱因斯坦身上的科学与人文精神”、“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以知识拓展栏目介绍“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以“想一想”栏目提出“献身科学、忠于祖国,这两种品格在阿基米德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苏科版物理教材八(上)融入历史知识的特点

①史学内容分布较均衡。初中物理课标虽然没有提供任何可供课程整合的历史素材或内容,但八(上)教材融入史学内容有11处,其中物理学史7处(伏打及其伏打电池、瓦特“蒸汽机”、牛顿分解三棱镜、《墨经》小孔成像、伽利略使用望远镜、伽利略测量光速、张志和《玄真子》“人工虹”实验),非物理学史4处(天坛的回音壁、曾侯乙编钟、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纵目青铜面具)。

②以栏目呈现为主,史实介绍与史实评述相结合。该教材在正文简略介绍了“牛顿分解三棱镜”、“《墨经》小孔成像”,在栏目中介绍史学内容计有11处,其中“生活·物理·社会(4处)”、“信息库(5处)”、“读一读(1处)”、“WWW(1处)”。因为栏目的放置对正文逻辑影响较小,编者对史实的介绍与评述比较详细,如在“生活·物理·社会”栏目深刻地阐述物理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四、课程整合策略的选择

1.精度加工整合内容,合理匹配内容与目标

中学物理教材和历史教材虽然撷取了若干课程整合案例,但前者囿于教材编写的物理学科逻辑,以栏目形式将整合内容置于章节末而游离于教材深层结构之外,较多关注历史的细枝末节,缺乏与哲学、社会学的形而上学联系;后者囿于课程标准的刚性规定,以重要的科学议题或物理学家作为教材内容骨架,既缺乏形而上的思想升华,又缺乏形而下的逻辑展开。

课程整合不能局限于课程的形式整合,也不能局限于课程之间的天然联系,它需要教师克服教材的种种缺陷并基于上述课程整合目标将课程由形式整合引向实质整合。如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在“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以图文形式呈现“曾侯乙编钟”,教师可通过视频短片动态地展现编钟优美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以生动的语言介绍我国特有的礼乐文化,将物理学与历史、音乐进行完美交融,以历史的视角拓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教学精心预设,整合动态生成

一切课程理想,其终点必在课堂教学之中。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潜在的整合素材需要精心预设,物理教师可以将伦琴发现X射线的历史编写成“互动式历史小故事”,在学生学习《选修3—4》第十四章第五节“电磁波谱”时加以运用[1],也可以在学习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等物理内容时,将我国古代三弓床弩和古代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的故事作为新课导入或内容深化的脚手架。

精彩的课堂生成不可预约。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等内容亟需科学事实予以具体化,而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有多条路径,这些路径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具体课程内容与具体学生,还取决于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如历史教材中的“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教师可以适当添加爱因斯坦的人文素养,如爱因斯坦与音乐、爱因斯坦与哲学、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哲学基础源于惯性系平权的思考以及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几何化思想,隐性的展示人与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

3.构建课程整合共同体,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课程整合不是教材编制的主线,它在各级层面的课程政策文件中也只是只言片语。课程整合目标的达成、课程整合内容的实施需要教师基于个人的课程素养与课程意识予以开发与深化。物理教师与历史教师有限的专业知识不能对两者的整合内容予以充分关照,因此,笔者认为课程专家有必要清晰地界定两课程整合的目标以及达成该目标所需的课程内容,并通过具体的课程材料对该课程整合予以精致化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由于课程开发成本过高,物理教师或历史教师很难独立进行课程整合。因此,笔者认为物理教师与历史教师有必要构建整合共同体并进行相关的校本课程建设,共同体成员共享相同的课程整合理念、目标与资源,具有共同的行动规范。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乃双向进行,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建设需深究如下课题:(1)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映射与匹配研究;(2)整合资源的一材多用研究;(3)现有物理或历史教材中潜在整合资源的深入发掘;(4)整合资源在物理或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旨在弥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裂痕,促使健康和谐的人格的最终生成。物理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不是课程整合的终点,而是希望通过两者的相互勾连与融通引领理科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不是内容的单调拼盘,也不是素材的简单堆彻,它需要教师就共同的整合内容或素材在两课程之间不断地引入与领出,不断地展开或合拢。

————————

参考文献

[1] 郑晓波.互动式历史小故事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4).

[作者:张恩德(1971-),男,湖北黄石人,嘉应学院物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策略 篇7

1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1.1 建设中学物理课程网, 营造互动的教学平台

所建设的中学物理课程网, 应能反映中学物理课程先进的理念、完整的课程体系、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优化的教学方法, 体现中学物理课程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及科学成果, 提供能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数字化平台, 以及能让师生互动的交互平台。

所建设的中学物理课程网, 应综合优秀的教学资源, 融合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成果, 反映现代信息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其教学功能、开放性及交互性应能满足各层次学生主动学习、交互学习的需要。应精心设计中学物理课程网中的每个栏目。比如, “自主学习电子化超市”栏目, 其目的是, 创设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又如, 被学生称之为“良师益友”的“智能答疑与专家导学”栏目, 其目的是, 及时地回答与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2 利用仿真实验, 引导学生主动实验与学习

目前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在时间上不同步, 实验设备陈旧、资源缺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效果, 可开发了基于Web的中学物理仿真实验。Web中学物理仿真实验能营造引导学生主动实验与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教学实践证明, 中学物理仿真实验, 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提高学习效率。

仿真实验新颖有趣, 但它与实物实验仍有距离。实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精神的源泉。所以, 以实物实验为核心不能变, 只有将实物实验与仿真实验相结合, 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3 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物理过程形象化, 物理现象直观化[2]。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展现物理现象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理论模型, 增强物理知识的直观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 教师切忌从头到尾一用到底, 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 适当地结合传统教学方式, 以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

1.4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 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核心是强调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方式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任务是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研究来完成探究的专题[3]。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积极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成因提出猜想、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在信息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能充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获取物理新知识的能力。历经从实验和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 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1.5 引入计算机数值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数值研究方法已成为继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之外的第三种研究手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数值研究方法, 有助于将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有助于学生求解繁杂的物理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入计算机数值研究方法。第一, 引入计算机数值研究方法求解烦琐的物理方程。中学物理中有一些问题列方程并不难, 但其求解过程则比较烦琐, 许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往往觉得索然无味而放弃。而引入计算机数值方法来求解, 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二, 引入计算机数值研究方法探究物理问题[4,5]。引入计算机数值研究方法能使学生从繁杂的数学计算及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 从而高效、快捷地完成中学物理的探究过程。

2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2.1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一些教师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 过度抬高信息技术的作用。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因为,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在传授物理知识, 更多的是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素质。因此, 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辅助角色, 在教学中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2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应体

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中, 一些教师往往以网络或课件为中心,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做法与现代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以学生为主体, 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数学化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潜力, 积极思考与探究物理的奥秘。

2.3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成败的关键

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是教师, 而决定整合程度与成败的则是教师的信息素养[6]。为了使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团队进行信息素养培训。此外, 教师也要加强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培训与学习, 教师就能主动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中, 并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度,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 最终达到中学物理教学的最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也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 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化的中学物理教学改革。

摘要: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 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提出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探讨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物理,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张彩霞, 刘升.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8 (6) :140-141.

[2]周胜, 谢桃静.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 2008 (2) :64.

[3]邱基斌.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探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13-18.

[4]蓝海江.利用MATLAB求解抛体极值问题[J].物理教师, 2008, 29 (2) :48-50.

[5]蓝海江.白光干涉、衍射实验的计算机仿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2) :16-19.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的特点 篇8

一、物理实验的整合性

注意学科渗透, 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我在教学实际中非常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例如, 我在演示《眼睛和眼镜》这节课中眼睛的成像原理时, 提前向生物教师了解了生物课重点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讲解的, 我把这节课当做是生物课的自然延伸。在测平均速度实验中, 我和同学们一起回忆数学课上老师讲解的路程问题、答题思路和格式要求, 让学生对比和物理的要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物理、生物、数学这些学科间的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 是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描述和研究。

二、物理实验的趣味性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有趣的实验,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 我在进行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实验中, 利用软硬适度的泥巴来显示重力势能的大小, 让小钢球从一定高度下落到一团软硬适度的泥巴上, 即使把小钢球拿开, 泥巴凹陷的程度不会改变, 不像海绵和沙子一样很容易恢复原状, 小小的泥巴勾起了学生们儿时的回忆,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N年以后同学们仍会记得这节课的学习。还有, 用两个吸管做的喷雾器实验, 纸盒烧开水实验等, 这些实验简单易行, 趣味性强, 效果也明显。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就是学生成长的推进器, 是学生学习的调味剂, 是学生知识理解的催化剂。

三、物理实验的微型性

微型实验同常规实验相比, 具有仪器简单、材料少、省时省力、现象明显等特点。由于微型实验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 微型实验的器材来源广泛, 取材容易, 可达到人手一套器材, 从而实现人人动手。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新课程基本理念, 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和自制教具或学具, 达到了训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实验的成就感, 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四、物理实验的生活性和社会性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物理现象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物理知识。例如, 我在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中, 让每组同学带一个吸盘粘钩, 并会根据测出的大气压值计算别组的吸盘能承受多大的拉力, 用弹簧测力计实际测一下, 再和计算出来的值对比, 请同学们思考偏小的原因都有哪些, 以后在生活中使用吸盘粘钩时应怎样做, 才能让钩上挂更多的东西等。让学生觉得物理实验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物理是有用的, 自己的探究是有价值的。

我在实际教学中, 有意识地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课程设计中, 贯串在课堂实验教学中, 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面向全体学生的物理”这些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中, 让整个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使学生学习“有用的物理”。通过物理实验来解释和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 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拓展了物理实验的功能。让物理实验在新课程教学中担负更多的职责, 让物理实验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角。

中学物理课程 篇9

困惑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喜和忧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通俗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能较容易地学到知识, 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教师经过消化吸收, 再归纳总结得出来的知识, 学生不必花很多时间, 就能学到知识, 且课堂容量大, 教学进度快, 教师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来说, 相当多的教师仍采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教法,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长此以往,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学生的创新精神始终得不到发展。新课程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可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有利于能力的形成。然而, 目前农村中学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普遍偏低, 导致在课堂上多数在旁边看热闹, 教学效果不佳。因此, 如何将传统与新课程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呢?

对策 (1)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多边互动的状态中, 教师起着点拨、引导、启发、激励、评判、补充等作用。因此,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全盘否定, 较抽象的物理问题需要教师的讲解才能有所理解。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推理, 欧姆定律的实验方法与结论的总结、电路错误的分析判断等需要教师的分析引导。因此, 课堂上教师讲什么, 讲多少, 不应教条地看, 当讲则讲, 并且该多讲的地方要倾注全力, 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教”, 学生“学”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

对策 (2) :新课程教学方式是未来课堂活动的主要方式,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在物理教学中, 在学习比较简单的物理知识、规律时, 如机械运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等知识点及习题讲评时, 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这将是今后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

困惑二:课程内容与农村实际不相符合, 教学设备跟不上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内容所叙述的环境、物品, 如街上显示噪声等级装置、盲人道及某些电器, 农村学生很少碰到。新课程改革需要一些现代教具、仪器等辅助教材, 许多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紧张, 无法添置电教设备, 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上:教师、教材、粉笔、黑板。

对策 (1)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材多样化, 农村地区有着其特定的民族文化, 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如果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难理解, 就需要变换设计角度与思路, 结合农村学生熟悉的实例或降低内容的难度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和喜悦, 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意愿。因此, 对农村初中物理教师来说, 更需要针对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等现象来进行分析, 在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合本地区特色具有各自风格的课程设计。

对策 (2) :针对农村中学教具不足的状况, 可探索充分开发和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资源。例如:利用低成本的木材、竹子、沙石泥土、树叶等资源。可做小孔成像、潜望镜、密度、浮力与形状的关系等实验;利用图钉、土豆研究固体压强;用水杯、纸片研究大气压;用蜡烛观察熔化;用牙膏皮和水研究浮力;利用废旧的仪器, 经过加工组合, 制成有用的实验器材或教具。以上通过对低成本资源的利用, 既可解决农村中学教具的不足, 完成实验, 又拉近物理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更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 增强物理的亲和力, 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困惑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教师难教

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村中学的部分学生的思想素质也发生巨大的变化, 不再是淳朴的农村孩子, 部分学生没有城市孩子的见识和聪明, 却有城市孩子的“傲气”。新课程的知识更新与理念和农村学生的思想结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加上升学考试指挥棒下的复习资料、指导书等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教师难教。

对策:面对农村中学的学生, 物理教师不仅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同时要开展课改理念的学习, 充实自身的知识, 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驾驭新课程教学,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 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法有:①结合课文内容, 承上启下, 复习旧课, 引入新课;②结合教学内容讲述物理学史上有关物理规律发现时引发的小故事,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③教师在展示教学目标时设置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学,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④通过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物理课程 篇10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过程的有效组成部分, 物理习题教学也应体现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的功效。物理教学离不开习题的讲练, 物理习题不仅仅可以检测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 培养学科学习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能较好地兼顾课程目标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 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方法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相信, 在物理习题中进行科学探究, 易于把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综合,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所经历、体验和感悟。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物理习题教学,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教学以适应当前课改。

一、物理习题教学应以基础题目为主

在制定习题教学的目标时, 既要使这些目标具有挑战性, 又符合学生实际, 符合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的要求, 使学生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保护他们的学习信心和求知欲望。物理教学的核心是发现,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物理思维能力的基本特点, 对学生进行科学、适度的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例题的示范性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能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例题的解答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 再将规范的解答以适当方式展示给学生, 让能力较差的学生阅读、感悟。同时也要适时安排必要的反思回顾和联系巩固, 以达到让学生做一题, 会一类, 通一片的教学目的。

二、加强解题反思, 提倡对解题结论的再分析

物理习题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 其结论往往更具有生活实践和德育教育意义, 有的时候物理解题不仅仅只是为了得到结论, 还应对其进行二次分析, 挖掘其潜在的德育教育功能, 同时把结论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 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义, 这也就是新课标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 己知汽车质量为m, 行驶速度为v0, 汽车安装有防抱死刹车系统, 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 问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 共经过多少距离?这个题目本身并不难, 学生学习了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后就可以求解, 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答案。对于这样一道物理习题相信学生们错得应该不会很多, 很多老师讲解的时候也就是就题讲题, 没有在这道习题上做文章。其实在这道题里面我们可以很好的落实三维目标的要求。根据这道题目我们很容易就能让学生联想到交通法规。

三、适当实行分层次习题教学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缩小学生间的差异成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必要手段, 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中等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动性。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信任、理解、引导与帮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不给差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 让他们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没有面子。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跟学生讲清道理, 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 而是采用另外一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让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以逐步缩小差距,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四、挖掘教材课后作业提出情感习题

我们通常倡导在物理作业的批改时加上一些点评的批语可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 也有人提出在物理课堂教学时教师具有亲和力的言谈举止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科学的情感需要科学来熏陶,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不能仅仅陷于物理教师自身的情感流露。物理教师有必要积极的挖掘利用物理教材的内容激发、强化学生的科学情感, 利用好物理教学的一切可发掘的因素, 让学生在情感上有大的收获。例如对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作业, 是否可以让学生写一下伽利略的研究过程, 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以前可能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作业题目。但从教学的情况来看, 不少的学生都有较深的体会, 特别是对物理科学家伽利略的探究精神有深的感受, 同时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上一篇:第二课堂体系下一篇:人力资源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