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探讨

2024-07-21

知识产权保护探讨(精选十篇)

知识产权保护探讨 篇1

关键词:微知识产权,微信平台侵权与维权,集体管理机制

一、引言

自微信于2011 年被腾讯公司推出至今, 其已经成为智能手机拥有者几乎必有的主流应用, 覆盖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截止目前, 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 49 亿, 微信公众号总数超过800 万个, 覆盖200 多个国家, 超过20 种语言。在微信俨然成为我国电子革命代表的今天, 其相关诸多领域都具有了独立研究和探讨的必要。依托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上, 以碎片性、独立性、细微性为特征的“微知识产权”也不例外。

根据腾讯公司发布的《2015 微信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 由于微信巨大的使用量和信息传输量, 微信上知识产权侵权已经成为受到腾讯公司和社会大众关注的一大问题。白皮书数据显示, 各类微信账号, 尤其是公众号, 已经深受知识产权侵权之困扰。腾讯公司致力于解决此问题态度虽明确, 却尚未寻到良策。基于社会科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 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安全性为影响微信用户知识共享意愿的一大因素。而微信作为社交平台, 唯有足够的用户知识分享和传输量, 方能保持其活力。因此, 无论从维护用户利益还是微信的长远发展角度看, 探讨“微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必不可少。

二、“微知识产权”的侵权现状及其原因

( 一) “微知识产权”侵权现状分析

1. 侵权种类及特征

网络领域的三类知识产权侵权, 即网上商品商标侵权、网上著作权侵权、网上专利侵权, 在“微知识产权”领域中三类均存在, 但以前两类为多, 专利权仅占0. 1% 。所谓“微知识产权”, 除了起依托于微信的外表特征外, 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内在特征, 这也就决定了微信知识产权侵权的特征。

由于微信传输的单份信息通常不长, 因此微知识产权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无论是公众号的推文还是微信平台的各类商标, 虽然总量极大, 但是每一篇文章或商标自身所具有的信息量往往不是很大。这也就导致了“微知识产权”价值细微化的特点, 即每一单位权利的价值都不是很大。由此, 若仅就一单位权利受到侵犯而言, 维权可能对权利人而言弊大于利, 但如果同一权利人享有足够多单位的权利, 并且遭受侵害的总量较大, 则维权仍是可取之路。但是“微知识产权”还具有独立性的特征, 即权利并非以集中化形态出现, 总量极大的知识产权并不集中于某几权利人手中, 而是极具独立性地分布于许多权利人手中, 也就给维权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微知识产权”的特征决定了其侵权往往是针对多数人, 且由于怀有“法不责众”的心态, 侵权者对于权利人的维权行为往往并不畏惧。

2. 侵权总量及分布

笔者从上述白皮书的侵权投诉数据和调研所得侧面数据两方面归纳了“微知识产权”目前的侵权总量以及侵权种类分布。白皮书中的投诉数据可以揭示权利人选择维权的较为严重侵权的数量, 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多少人见到或者遭受过未经著名出处的转载可以从此一点窥见整体“微知识产权”的生存状况。

自2014 年第四季度至2015 年第三季度, 各类知识产权侵权投诉均呈现增长态势, 但是总量仍有巨大不同。针对微信公众账号涉及知识产权的投诉超过1. 3 万件, 占所有公众账号投诉的60% ; 而针对个人账号涉及知识产权的投诉仅仅有200 余件, 占个人账号投诉的2% 。在所有这些投诉中, 涉及专利权的微乎其微, 商标权总体略多于著作权。就著作权侵权细分来看, 公众号涉嫌侵权的投诉中, 文字类作品抄袭占61% 为绝对多数, 图片类占比25% 而视频类占14% ; 而个人账号侵权投诉中, 涉及摄影作品的投诉约67% , 占据绝大多数, 文字作品仅占10% , 其余为电影作品和美术作品。就商标权侵权细分来看, 超过2 /3 的都以被投诉人涉嫌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商标为理由, 其余少部分的理由是涉嫌在同类或近似商品上使用与投诉人近似的商标。

从侧面角度看, 在千余名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都称见过微信公众号未注明出处的转载。尽管一名被调查者可能关注数个微信公众号, 数据并不能精确展现存在侵权现象的公众号比例, 但是足见侵权问题之广泛。

( 二) “微知识产权”侵权原因探寻

自《知识产权法》颁布以来, 我国对于包括互联网途径在内的各种知识产权侵权都采取了打击的态度。然而微信知识产权侵权却愈演愈烈, 独立成为一大问题, 其背后成因值得探寻。知其因, 方可止其果。

1. 侵权行为性质认识不足

根据调查显示, 虽然泛泛而谈时, 80% 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不加注明的转载系侵权行为, 但未必真正理解具体行为的性质。就截屏他人的文字、摄影摄像作品转发到朋友圈等具体行为发问时, 大多数受访者就不再认识到这是侵权行为了。由此可见, 尽管知识产权概念的普及取得一定效果, 但是在具有“微知识产权”特征的领域, 人们依然普遍对于具体行为的性质认识不足。此条原因主要导致个人账号涉及侵犯知识产权, 与上述此类知识产权侵权中设计摄影作品居多相吻合。

2. 侵权成本较合法使用低廉

由于“微知识产权”价值的碎片和细微化, 权利人往往忽视采取措施对自己的权利加以保护。加之微信平台目前对此问题大多采取事后规制, 权利人很难获得合适的保护途径。当“微知识产权”裸露化, 侵权行为的即时成本非常低廉, 只需要简单复制或者截屏剪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 由于微信知识产权拥有者尚未建立集中管理平台等便利的合法使用途径, 即使行为人愿意付出一定对价获取使用权也往往缺乏畅通的使用渠道, 使得成本无谓增加。由此, 当需要使用出现在微信平台上的知识产权时, 侵权的成本远远低于合法使用, 行为人也更易倾向于侵权使用。

3. 博弈角度分析, 侵权符合行为人之利益

从法律的博弈论角度分析, 将信息使用者与权利人看作矛盾的双方, 将事前及事后各种成本计入, 同样可以得出侵权往往更加符合行为人利益的结论。

若信息使用者是否选择侵权为一次博弈, 就即时成本而言, 如上所述侵权比合法使用要低。当考虑事后成本时, 子博弈的选择权在于权利人, 其可选择维权或者不维权。由于权利价值的细微和碎片化, 加以维权的困难, 权利人选择维权常常未必符合其自身的最大利益。如果在子博弈中权利人不选择维权, 则整体博弈中, 侵权为信息使用者的最有策略。即使在特殊情况下, 维权为权利人的选择, 就当下到解决措施而言, 侵权者付出的事后成本大多只是赔偿损失, 仅仅比合法使用略大而已。纵观此博弈, 若不改变“微知识产权”现状, 侵权往往是最符合行为人利益之选择, 此即微信知识产权侵权愈演愈烈之根源。

三、“微知识产权”的维权困境

纵观“微知识产权”侵权现状, 维权困难成为影响权利人实现自身权利的一大问题, 甚至间接促使了侵权行为更加肆无忌惮。因此, 详细分析“微知识产权”维权困境的成因对于解决问题极为重要。

( 一) 权利价值碎片化, 相对维权成本过大

“微知识产权”在权利人和使用者双方都具有极强的碎片化特征, 不仅仅是一单位知识产权价值较小, 更是集中在一权利人手中的权利价值总量也不大。此外, 同一单位权利, 可能受到来源极为广泛的多个侵权者侵害。在这种单位权利碎片化, 侵权行为又具有“多对多”特征的领域内, 维权往往显得无从下手。经调研, 存在许多权利人自己在微信或者其他社交平台上发表文字或者摄影作品被非法转载到微信平台之中, 他们大多认为多篇文章均被非法转载, 且被多人转载, 根本不知投诉何人是好。

固然腾讯公司在2015 年着重推出了电子投诉系统、公众号原创声明、品牌维权平台和公众平台认证账号名称命名规则, 已经尽量降低了单次维权的成本。但是相对于每一篇文章或一幅摄影作品普遍不大的单独价值而言, 维权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 可能已经大于知识产权本身。由于技术和制度原因, 目前尚且不存在统一维权平台, 而个体维权容易因无从下手和相对成本过高而放弃。

( 二) 打击力度不足, 侵权成本过低

尽管近年来, 腾讯公司逐渐意识到微信平台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严重性, 开始尽力规制, 使用微信平台能力所及来打击侵权。然而腾讯公司毕竟非司法或行政机关, 仅仅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评估和打击。即使是经过微信平台评估认定为侵权, 其所能做也往往是停止侵害删除文章或者封号, 一方面对于侵权者打击力度不足, 另一方面更无法弥补权利人的损失。因此, 权利人维权的积极性不高。

向微信举报以维权几乎是最为便捷和高效的维权方式, 然而打击力度十分有限。若希望得到损失弥补, 乃至于要求惩罚性赔偿, 则必须走行政乃至于司法途径。这些维权途径对于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损耗都十分巨大, 如果不是极大价值的知识产权, 少有可能选择此中途径。

四、突破维权困境的构想

数字音乐曾经是知识产权侵权非常严重的领域, 然而近年关于数字音乐集体管理的构想逐渐成熟, 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潜力。笔者依据调查, 希望在借鉴数字音乐集体管理构想的基础上, 加入“微知识产权”所需的特有元素, 构建一套具有突破困境可能性的体制。笔者建议, 建立一个权利人原创申请机制, 由原创网站与微信合作, 作者所写内容可选择免费阅读、付费阅读或禁止转载, 所有作品进入集体管理的作品库, 库中所有推送内容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打开都显示为只读模式。公众号的转载只能从作品库中取得, 转载后自动标明原作者及授权。针对此机制的具体实施, 笔者就以下几方面提出简要构想:

( 一) 技术硬件支持

建立集中管理的作品库首先需要技术硬件以保证库内作品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尽管微信已经推出原创声明功能, 一定程度上保护作品不被无注明转载。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实验, 现在微信使用的技术不能控制侵权人从电脑网页直接打开公众号的推送内容, 然后对其进行复制。这也就意味着原创声明更是某种宣言式“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初级模式。笔者认为实现集中管理首先需要技术硬件改善目前的漏洞。第一, 微信原创发布需要特别页面技术, 使得阅读者无法直接复制; 第二, 从各方面锁定公众号内容, 经作者要求, 在非登陆情况下以手机或浏览器都无法直接打开作品; 第三, 利用技术提高审核效率, 运用查重程序进行初次查重, 以人工作为复检, 降低入库和维权时间成本。

( 二) 制度软件配合

微信作为公众号平台, 对公众号侵权行为负有制止义务, 而原创网站对其作者的作品同样有义务进行保护, 合作是双赢的选择。因此, 集中管理构想并不是微信独自可以完成, 必须采取相关制度, 促进多方网站制度性合作。在技术硬件可能性的基础上, 通过软性合作, 逐步打开维权之门。以今日头条与知乎维权骑士的合作为例, 加强原创网站与公众平台及维权机构的合作关系, 从源头上堵截侵权者, 确可整治侵权行为。然而, 诸多方法防范之下仍可能有漏网之鱼。对于已经发生的无授权转载, 笔者建议, 加强对公众号建立的审核, 同时加大处罚力度, 让侵权者再也不能“狡兔三窟”, 通过提高侵权成本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 三) 诉权范围放宽

根据有关诉权制度, 目前我国只有国家授权颁牌组织才能进行集体著作权诉讼, 因此NGO的力量被无奈地排除在诉权范围之外。鉴于上述所言“微知识产权”的特征, 个体维权往往局限于微信内部, 由于资金和时间成本难以走到诉讼阶段。因此, 笔者试想如果在立法上有可能突破这一点, 由有专门性的人管理这些散乱的、单个的、收益并不高的作品并为其维权, 或许是解决此问题的良策。在NGO起较大作用的一些欧洲国家, 例如意大利, 既存专门的作品保护组织来代替作者维权, 并且目前收效良好。诉权放宽的立法突破, 或许是集中管理机制所需要的程序法保障。

( 四) 个体意识增强

在采访微信工作人员与被侵权人过程中, 笔者深刻认识到很多原创作者在维权时会遇到证据保全不足、维权手法不当等诸多困难。微观而言, 如果原创作者在发表作品时及时保存相关证据, 做好知识产权权属证明, 并在被侵权后积极主动、诉求清晰、立场坚定地维权, 其权利得到保护的比例将大大提升。宏观而言, 只有原创作者群体性、广泛性的提高了自己的权利意识, 形成保护“微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对于“微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微知识产权”掌握在碎片化的个体权利人手中, 无论以何种途径予以管理和保重, 终究绕不开权利人自身的维权热情。

五、结语

总的来说, 随着近些年微信的迅速普及, 在微信这一平台所出现的侵权问题也在愈演愈烈。而由于“微知识产权”具有碎片化、细微化、独立性的特点, 一般的个体原创作者存在着维权成本高、收集证据难的问题, 而相应的侵权者对于其侵权行为所付出的侵权代价是相对较低的。对此, 笔者构想了一个更为完备的、由集体管理的权利人原创申请机制, 从技术、制度、立法、权利人本身四个方面对侵权行为进行规制, 希望能更好的保护在现今“知识经济”背景下更多权利人的“微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刘文军, 李建军, 苏泯元.关于农产品微信公众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商业经济, 2015 (7) :78-79.

[2]张泽吾.论微信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J].武陵学刊, 2014, 39 (6) :66-71.

[3]金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微信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5.

[4]杨淑青.数字作品的著作权管理探讨——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各抒己见, 2015, 6:34-37.

[5]曹洋, 赵景峰.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知识产权治理机制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7) :65-69.

机械加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探讨论文 篇2

摘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机械加工企业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当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企业面对知识产权纠纷时,难以取得应有的维权成果。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当前机械加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机械加工企业;知识产权;维护;核心技术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竞争时代,机械加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必须在知识产权的研发和保护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作为当前非机动车加工的机械企业,在产品的生产方式、核心零部件的加工技术以及制造工艺上,必须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做好登记和保护管理,防止竞争对手模仿,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一、浅析机械加工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争端较多。当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因此,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突出反映在知识产权争端日益增多的社会现状上。比如,不同机械制造厂商之间对于同样规格和型号的产品,仿造情况严重。具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制造厂商频频陷入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维护的争端中,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困扰。由于争端较多,起诉和应诉的企业均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以应对法律程序,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商业利益,同时还造成了负面的社会效应。

2.保护意识淡薄。当前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淡薄也是机械加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严重问题。由于知识产权维护的大形势限制,维护和开发知识产权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被市场上竞争对手轻易模仿。同时维权的不易也使得当前许多厂家放弃了维护应有权益的机会。长此以往,造成了生产厂商淡薄的知识产权维护管理意识。

3.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够。当前我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维护基本能力尚未得到有效的提升,尤其是表现在企业知识产权技术开发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设置上,都没有科学的相应管理结构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社会转型的关口,对此,企业也应该结合创新驱动提升的相关背景设置专业的专利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维护部门。此外,当前企业对于知识产权法律研究不深入、知识产权维护经验浅薄、知识产权维护和管理资金投入较小也是知识产权维护管理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

4.市场环境严峻。知识产权管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制约了机械加工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当前我国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法规政策尚未完善,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地区的经济数据,对知识产权侵权的问题视而不见,对法律的判罚管理和执行推三堵四,严重的干扰了机械加工企业知识产权的维权和管理。

二、机械加工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1.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为了进一步减少当前市场上关于知识产权的维护纠纷,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必须先从管理意识入手,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强化管理层的知识产权意识。当前不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企业法人都缺少管理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意识,对此,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向领导分析维护知识产权的必要性,自上而下的提升知识产权维护的意识。其次,尽力完善的知识产权数据库。企业需要收集知识产权数据,一方面是管理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清楚地分析出竞争对手产品是否存在侵权现象。另一方面是利用知识产权数据库辨别自己的产品是否存在侵权现象,防止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再次,修订生产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条款。对于机械加工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需要从车间管理的相关规定就开始制定知识产权管理条款。对于车间内出现的技术创新,要提高技术专利的注册和等级意识,保护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劳动成果。

2.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结构。知识产权管理需要借助高效的组织管理结构来执行。因此机械企业在平时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设置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包括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团队,负责总结企业车间生产中的制度性创新技术专利和技术研发部门提出的各种专利技术项目。以及法律执行团队,负责处理企业各种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根据和监督法律处理结果的执行状况。在企业管理组织上剔除知识产权的“兼管”、“代管”,整合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权利和人员编制,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的集中程度,统筹处理所有的知识产权问题,提高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和效率。

3.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当前企业发展的资源角度来看,引进和购买专利技术使用权固然可以提升企业的眼前利益,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拱手让出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通过鼓励创新,掌握和研发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对此,首先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小配件、小部件的制造上创造新技术、新设计和新制造工艺。第二是鼓励生产车间的技术工人实践和创新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完善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形成以创新为工作目标之一的经营理念,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走出去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结语

知识产权是当前企业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在企业的管理中不断加强管理建设,鼓励创新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经营理念,才能适应未来企业的市场竞争,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燕,张斌,孙军,张阳.我国机械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科学与财富》,(27):51-51.

[2]刘志胜,付君,郭超,马骞.浅析我国车辆制造机械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学周刊》,《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9):16-18.

探讨公证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篇3

关键词:公证;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权。世界贸易组织将知识产权定义为人们对其智力创造成果的利用的排他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知识产权定义为“对智力创造成果的利用和控制的权利”。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知识产权领域内容不断丰富,但是,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公证制度与知识产权保护概述

(一)公证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中规定公证指的是法定公证机构依据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从法律层面来说,公证具有一定特征,首先,公证主体:公证机构,非公证员,以机构为本位;公证的基础是自然人、法人等的申请;公证应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依照申请—审批—出证程序进行办理;公证对象:民事法律行为、文书、有法律意义的事实。

(二)公证制度与知识产权保护

1.知识产权保护中,公证具有证明力和独特证据效力

公证是一种证明制度,是公证件机构确认公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活动,公证证明由国家专门证明机关进行,所出具的公证书得到法律的认可,因此具有强大的公信力。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生活各方面都逐渐涉及到公证活动,推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提供便利。除了证明力,公证还具有域外法律效力,国际活动中,公民国籍不同,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需要一定的公证证明。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公民获得了某一个国家所颁发的知识产权证,如果想要在其他国家使用,则要经过相关公证机关的公证证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公证证明力。公证机关公证后,相关事实具有的法律证明力能够排除他人异议,确认知识产权的主体资格。

2.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中,公证具有强制执行力

若知识产权遭到侵权或者应一方违约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当事人双方可就相关违约内容进行约定,协商后达成一定的协议,并对协议进行公证,该协议则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也就是说,公证机构对当事人认可的协议进行法律公证,该公证书即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公证的强制执行力使当事人直接进入到法律执行程序中,而不需经过诉讼环节,能够及时实现公证债权,为当事人知识产权的维护带来便利,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公证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

(一)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公证确认公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经公证后,其证明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加上其域外法律效力,整个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公证证明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能够在法律上保护知识产权者的合法权益,确认知识产权主体性,在知识产权转让、使用中的权利和义务,为知识产权继承人的确认提供法律证明,在知识产权纠纷处理中提供证据。

(二)知识产权仲裁和诉讼中充当证据

在知识产权纠纷进行仲裁和诉讼时公证具有强大的证据效力,《民事诉讼法》对此明文规定,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后。人民法院应该将其认定为事实根据,“当事人无需再进行举证”,在诉讼活动中,与一般证据相比,公证证据更加便利,一般证据的采纳需经过法定举证和质证程序,审判人员审定其事实性后裁定是否采证,而公证证据无需当事人的举证,审判员无疑义后可直接采证,而无需进行法律的审查,世界各国均普遍认可公证的证据效力。知识产权公证后具有证据效力,在纠纷诉讼中能够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公证具有强制执行效力,能够维护被侵权者合法权益

若知识产权遭到侵权或者应一方违约给当事人造成损失,当事人双方可就相关违约内容进行约定,协商后达成一定的协议,并对协议进行公证,该协议则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公证强制执行效力是指债权人可向人民法院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无需通过诉讼程序,直接进行到执行程序中,有利于侵权人合法权益维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知识产权合同公证的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法律较多,近年来,我国为了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对知识产权的法律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对其进行了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事务从事者必须要懂法,能够运用法律和法规等正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发达国家,企业都会设有知识产权法律事务部门,专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通过法律途径对自身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可见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但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在知识产权法律事务活动中,其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订立知识产权合同办理公证能够运用法律的能力,适应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知识产权合同公证的办理过程中,公证人员要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严格审查合同,不仅能够帮助知识产权者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弥补其自身法律知识的不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际法律实践中,对于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当事人提供证据较为困难,难以进行立案,公证证据是起诉证据的重要武器。如果当事人具有公证证据,立案将会变得容易得多。但是我国知识产权公证制度尚待完善,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国家解决其中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法制制度,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成依法治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詹爱萍.挑战与应对:网络语境下知识产权的公证保护[J].学术论坛,2015,09:60-66+97.

知识产权保护若干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篇4

关键词:摄影作品,著作权,归责原则,共同侵权

1 归责原则

近年来, 对于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 理论界有采取无过错原则的倾向, 以区别于一般民事侵权。其法律依据是TRIPS第45条第2款的规定:“在适当场合, 即使侵权人不知, 或无充分理由应知自己从事之活动系侵权, 成员国仍可以授权司法当局责令其返还所得利润或令其支付法定赔偿额, 或二者并处”。在广告侵犯摄影作品著作权案件中, 采取何种归责原则, 对于认定被控侵权人是否构成侵权, 及其承担责任的方式均有意义。

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侵权人, 无论其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 均须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等方式的民事责任, 这一点已无太大的疑议。但是对于是否以过错作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 仍存争议。TRIPS第45条第2款也只是规定“在适当场合”无过错的侵权人才承担赔偿责任。对此, 在我国的学理上和司法实践中, 一般仍主张采取《民法通则》规定的过错原则。

2 各广告主体责任分析

2.1 广告主的责任

在广告主自行设计、制作广告, 直接交由媒体发布, 或者提供广告创意或主要设计元素 (如图片、“菲林片”等) , 再交由广告商进行制作后发布的情况下, 该广告主就是广告制作者 (或其中之一) , 应当认定其实施了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的违法行为。同时, 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推定广告主具有过错, 判令其承担包括赔偿责任在内的侵权责任。在广告主本身就是广告制作者的情况下, 对于侵权行为和过错的判定较为容易, 但在实践中, 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 广告主把广告的设计、制作、代理发布等活动以签订合同的方式, 交由专业经营广告业务的广告商经营, 并向后者支付报酬。

如果侵权作品的创意和主要设计元素不是广告主提供的, 而是广告商自行采集使用的, 那么侵权广告的制作者就不是广告主, 而是广告商。因此, 应当认定该广告主没有实施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

即使广告主没有实施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 仍有可能以不作为的方式侵权。即, 如果广告主对侵权广告有审查义务而未履行, 仍可认为其实施了侵权行为。这样一来, 广告主是否对涉及宣传自身形象的广告作品负有审查的义务, 就成了判定其是否以不作为形式实施了侵权行为的关键。根据侵权行为法理论, 行为人“作为”的义务有三种来源, 一是法律规定;二是合同约定;三是基于防范危险的原则而发生的“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等。在此类案件中, 原、被告之间一般不存在后两种关系。那么, 判断广告主是否违反了“作为”的义务, 只需考察法律是否对“审查义务”有无明确的规定。

根据民法原理, 违法行为不适用代理。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认为, “侵权行为为违法行为, 不发生意思表示发生效力之问题, 无适用代理规定之余地。故代理人所为侵权行为之法律上效果, 非得依代理之法则解为对于本人发生效力”。基此, 即使广告主与广告制作者之间成立代理关系, 对于代理人广告制作者所为的侵权行为, 作为本人的广告主没有过错, 也无需承担责任。

根据侵权行为法原理, “定作人对于承揽人之侵权行为, 原则不负责任”, 但应“就承揽人因执行定作人有过失之承揽事项, 因承揽人之过失所加于他人之损害, 负特殊侵权行为之代理责任”。只有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 对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失, 才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广告主选任的广告商具有合法的资质, 广告创意和主要创作元素也非广告主所提供, 则应当认定广告主在定作、指示、或选任方面没有过失。

综上, 广告主在既未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违法行为, 又无主观过错的情况下, 不应承担任何形式 (包括“停止侵害”) 的侵权责任。

必须说明的是, 经过本次诉讼, 广告主即应“明知”涉案广告是侵权作品, 如果再次使用, 则系具有明显过错, 并实施侵权行为。因此, “有侵害之虞者, 得请求防止其侵害”, 在本次诉讼的判决书中可以判令广告主自判决生效之曰起, 禁止使用涉案摄影作品和侵权广告作品。

2.2 广告经营者的责任

《广告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广告经营者, 是指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此类案件中, 专业的广告商一般充当四种角色:一是当广告主自行制作广告时, 负责与媒体 (广告发布者) 联系, 为广告主代理发布广告;二是为广告主设计、制作广告;三是为从事前述第二类业务的广告商提供代理服务;四是从事广告的设计、制作和代理业务, 为广告主实行“一条龙服务”。在实践中, 广告经营者仅为广告主提供代理服务的情况最少, 为其他广告商 (广告设计、制作者) 提供代理服务的次之, 实行“一条龙服务”的最多。

由于提供“一条龙服务”和为广告主设计、制作广告的广告经营者, 既是侵权广告的设计、制作者, 又是侵权作品的著作权人, 作为广告行业的“业内人士”, 其主观过错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司法实践中判决这种广告经营者承担包括赔偿责任在内的侵权责任, 几乎不存在争议。

那么仅为广告主或者其他广告商提供代理服务的广告, 经营者是否应对侵权广告承担责任呢?回答是肯定的。首先, 如果广告经营者“明知”广告主或者其他广告商提供的广告作品侵犯了他人著作权, 仍然为其提供代理服务, 则应依《民法通则》第67条关于“代理人知道被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 ……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的规定承担责任;其次, 因为广告经营者作为广告行业的“业内人士”, 是专门经营广告业务的企业, 具有“因从事一定营业或职业而承担防范危险的义务”, 属于前述“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 所以即使不构成“明知”, 广告经营者也可能因对广告作品负有审查的“作为”义务, 而须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2.3 广告发布者的责任

《广告法》第2条规定, 广告发布者“是指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对于广告发布者否应对侵权广告承担责任的问题, 分歧是明显的。《世界版权公约》第6条规定:“本公约所用'出版'一词, 系指以有形形式复制, 并向公众发行的能够阅读或可看到的作品复制品”;《著作权法》第57条规定:“本法第二条所称的出版, 指作品的复制、发行”。由以上规定不难看出, 在报纸之类的媒体上刊登广告作品, 属于出版行为, 其行为人公告发布者即为广告作品的出版者。

《广告法》第27条关于广告发布者对广告作品审查义务的规定, 实际上是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为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设定了审查广告内容是否虚假的义务, 并不牵涉侵害他人著作权问题。

然而, 无论行为人不履行哪部法律中规定的“作为”义务, 都构成违法, 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条规定了出版者的合理注意义务。该司法解释的规定, 广告发布者对于广告作品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权, 未尽合理注意义务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广告发布者主张自身没有过错, 则应承担举证责任;即使广告发布者没有过错, 也应承担停止侵权、返还其侵权所得利润的民事责任。因此, 上述第二种意见根据《广告法》第27条否定广告发布者的合理注意义务, 并据此判决其不承担赔偿责任, 是不正确的。但这种意见的合理之处在于注意到了广告发布的及时性。在报纸上发布广告, 与发表文学艺术、学术作品等有所不同, 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对于出版者合理注意义务的要求不能太高, 只要对广告经营者进行过询问、提醒即可。

现在有的报社在接受广告发布业务时, 首先告知广告经营者广告内容必须合法, 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然后双方签订协议, 约定由后者对广告内容不发生侵权提供担保。广告发布者如果有证据证明已经能够做到了这些, 应当认为其履行了司法解释规定的合理注意义务, 据此应能免除赔偿责任。

另外, 司法解释规定, 出版者尽了合理注意义务, 著作权人也无证据证明出版者应当知道其出版涉及侵权的, 出版者承担停止侵权、返还其侵权所得利润的民事责任。但是报纸广告侵犯著作权案件有其特殊性, 即侵权行为不具有连续性, 侵权广告随报纸按日期分次刊登, 一般不再版。即使是接连刊登, 也是若干个侵权行为的集合, 并非一个侵权行为的延续。换言之, 如果在诉讼时侵权行为已经停止了, 就不宜判决出版者承担“停止侵害”责任。

3 诸侵权人是否构成共同侵权

《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但对于何种情形才构成共同侵权, 并无明确的规定。由于法律规范具体内容的缺陷以及我国共同侵权理论的缺失, 加之知识产权案件的特殊性, 司法实践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差异。在侵权行为法上, 对判定共同侵权的标准存在“主观说”与“客观说”的争议。“主观说”认为诸侵权人间须有意思联络及行为分担;“客观说”认为只要诸侵权人的行为客观上发生同一结果, 即应成立共同侵权行为, 其主观上有无意思联络, 在所不问。

3.1 根据共同过错判定共同侵权

对共同侵权行为中“共同”的含义, 我国的学理和司法实践普遍采纳或者承认“主观说”中的“共同过错说”。王利明教授认为, “共同侵权行为中的共同过错既包括共同故意也包括共同过失”。据此,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如果具有主观上的共同过失, 则构成共同侵权。

在审理广告侵害摄影作品著作权案件的实践中, 认定诸侵权人具有共同过失是比较困难的。由于如何界定“共同过失”的概念, 只有学术观点, 并无法律依据, 使得认定具有过失容易, 认定共同过失困难。在传统民法理论和德、日等国的立法上, 共同过错仅意味着意思联络, 但在目前我国内地主流学术观点和司法实践普遍倾向于共同过错包括共同过失的情况下, 应当根据这些学术观点界定何为共同过失。王利明教授认为:“所谓共同过失, 应当是指各个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都已经预见或者应当预见。……他们都认识到某种损害后果会发生, 但是因为懈怠、疏忽等原因而从事了该行为, 并造成了同一损害后果”。基此, 只要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有过失, 且其行为造成了对权利人的同一损害后果, 就应认定他们具有共同过失。

无论是自行设计广告作品的广告主, 还是专业经营广告业务的广告商, 作为广告作品的制作者, 必须且有条件自行制作广告所需摄影、绘画等作品, 或者向权利人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 若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摄影作品, 则在主观上应当是故意的。未经权利人许可向广告经营者提供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图片资料的广告主, 要么是剽窃, 要么是放任, 均属故意;广告经营者只有在广告创意或者图片资料由广告主提供, 或者仅为他人提供代理服务时, 才因不履行专业审查义务而属过失侵权:除非有证据证明属于故意, 负有合理注意义务的广告发布者未尽“作为”义务, 一般属于过失。

王利明教授指出:“原则上, 共同过错通常是指数个行为人的行为或者为共同故意, 或者如果诸侵权人中有的是故意, 有的是过失, 那么也不宜认定他们具有共同过错”。因此, 在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有的故意、有的过失实施了侵权行为的情况下, 不应认定其因具有共同过错而构成共同侵权。

3.2 不具有共同过错是否构成共同侵权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承认共同过错致人损害构成共同侵权的同时, 釆用“客观说”, 并创造了“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这一对概念。该解释第3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 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 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 构成共同侵权, 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 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简言之, 诸侵权人的行为造成同一损害后果, 属直接结合则构成共同侵权, 属间接结合则不构成共同侵权。

笔者认为, 在审理广告侵害摄影作品著作权案件的实践中, 不宜以“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的标准判定共同侵权。主要原因有二:第一, 知识产权案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的区分与界定更加困难。比如我们所讨论的这类案件, 侵害行为肯定不具有“时空同一性”, 是否就可以断言侵害行为肯定不属于“直接结合”了呢?这在实践中不好把握;第二, “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理论与“共同过失”理论相矛盾, 不能同时并用。对于办案法官来讲, “共同过失”的概念就不易把握, 很可能出现理解不一致的情况。就笔者对“共同过失”概念的理解, 只要诸侵权人均具有过失, 且其行为造成了对权利人的同一损害后果, 就应认定他们具有共同过失。这样一来, 就不存在“虽无共同过失, 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情况了。

因此, 处理此类案件, 在诸当事人均实施了侵权行为但不具有共同过错的情况下, 不宜认定共同侵权并判决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梁彗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250-251.

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篇5

概括地说,我国知识产权学术界对知识产权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范围说或列举说。知识产权概念的范围说或列举式说,源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第2条(8)款,又被对世界经贸影响力更大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 TRIPS)的第一部分第一条所重复。上述两个国际公约对知识产权划定的范围,是当今世界各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通例,迄今为止,多数国家的法理专著、法律,乃至国际条约,都是从划定范围出发,来明确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或给知识产权下定议的。

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8)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定义,知识产权包括下列权利:1、与文学、艺术及科学作品有关的权利,即版权或著作权。2、与表演艺术家的表演活动、与录音制品及广播有关的权利,即邻接权。3、与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切领域的发明有关的权利,即专利权(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非专利发明的权利)。4、与科学发现有关的权利。

5、与工业品外观设计有关的权利。 6、与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商号及其他商业标记有关的权利。7、与防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权利。8、一切其他来自工业、科学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TRIPS协议第一部分第1条2规定本协议知识产权是指本协议第二部分第1至7节中所包括所有权利,即1、版权与邻接权;2、商标权;3、地理标志权;

4、工业品外观设计权;5、专利权、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7、未披露过的信息权。根据上述国际公约给知识产权下的定义,知识产权是指发明、发现、作品、商标、商号、反不正当竞争等一切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这是各国真正专家们多年讨论的结果” 。

(二)概括说。我国不少学者采用以概括式的方法对知识产权进行定义。如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知识产权法教程》所下定义为:“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可以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又如《知识产权法详论》对知识产权的定义是指知识产权所有人对其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再如《知识产权侵害赔偿》中使用的知识产权概念,是指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依法享有的对其智力成果的权利和工商业活动中商业标记所有人对其商业标记的权利的总称,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

(三)无形财产体系说。近几年来,有的学者认为以知识产权名义统领下的各项权利,并非都是来自知识领域,亦非都是基于智力成果而产生,知识产权的“知识”一词似乎是名不符实。因此该学者建议,参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民法学研究中建立一个大于知识产权范围的无形财产权体系,以包容一切基于非物质形态(包括知识经验形态、商业信誉形态、经营资格形态)所产生的权利。该无形财产权包括创造性成果权、经营性标记权和经营性资信权等3类权利。

由于国际经济、文化交往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受到了空前的冲击,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也日益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主体、客体和内容方面都含有大量的涉外因素。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知识产权法确认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包括个人、集体、法人、合伙等,从国际交往来看既有内国人又有外国人。外国人在内国以及内国人在外国享有知识产权的现象已十分普遍。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知识产权关系主体间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权(商业商标、服务商标和制造商标)。工业产权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工商业本身而且还包括农业、采掘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另一类是著作权,亦称版权,主要包括作者对文学、艺术、音乐、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专有权,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邻接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主要是国内立法(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也有国际条约。从法律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具有以三个特点:1、专有性,专有性亦称独占性或垄断性。2、时间性,它是指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一定的保护期,过了有效保护期,这种专有权就终止了,这种智力成果就变成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3、地域性,它是指依某一国法律而取得的某一专有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在其他国家无效,其他国家没有保护的义务,除非有条约规定。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和智力成果具有流动性。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国内外流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特别是19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及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各种报纸、杂志、国际学术会议、学者访问、国际博览会、电视、广播、图书资料、卫星技术、计算机的国际互联网等的出现,使得在一个国家取得的某一知识产权很容易就会传播到外国。这种知识产权的流动性与地域性是矛盾的,特别是对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来说,严格地域性对其很不利。因为,一方面他们想把自己拥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专利产品、商标商品、文艺作品输送到国外,占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又惟恐这些智力成果到所在地国家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以至被无偿使用,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希望在本国取得的这些权利,同样也能够得到有关外国的法律保护。这样,就出现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各国通过国内法对涉外知识产权给予保护外,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还签订和制定了许多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目前,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主要有:(一)、《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简称《巴黎公约》),《巴黎公约》并没有给缔约国提供一套统一适用的专利法和商标法,它仅仅为缔约国规定了相互保护工业产权的几项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1、国民待遇原则。缔约国必须把它依法给予本国国民在工业产权方面的保护,也同样给予其他缔约国国民。2、优先权原则。成员国的国民就一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商标首先在某个成员国提出申请,自该项申请提出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内(发明、实用新型为12个月,外观设计和商标为6个月),以同一内容向其他成员国提出申请,应以第一次申请的日期为以后提出申请的日期,在优先权限内,即使有任何第三者就相同的内容提出申请,专有权仍授予缔约国的申请人。3、强制许可原则。每一个成员国有权采取立法措施,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核准强制许可证,以防止专利权人可能对专利权的滥用,例如,专利权不实施或不充分实施专利。但强制许可只能在专利权人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4年,或者自批准专利权之日满3年(取其中较长者)未实施专利时才能采取此措施。4、独立性原则。同一发明在不同国家所获得的专利权彼此无关。(二)、《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合作条约》解决了专利权国际保护的基本原则。(三)、《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简称《马德里协定》)它是对《巴黎公约》中关于商标国际保护的补充。(四)、《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条约》简称《伯尔尼条约》基本原则:1、双国籍的国民待遇原则2、自动保护原则3、最低限度保护原则4、独立保护原则。(五)、《世界版权公约》,主要原则有:1、双国籍国民待遇原则2、有条件的自动保护原则3、独立保护原则4、最低限度保护原则。(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基本原则:1、国民待遇原则2、最惠国待遇原则3、权利用尽原则。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是指在一国所取得的某项知识产权如何才能得到有关外国的法律保护。具体地说包括:1、外国人如何在内国取得知识产权以及对外国人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应依据什么法律,是内国法、外国法、还是国际条约;2、内国人的知识产权如何在外国得到法律保护,如已经在外国取得的某一项专有权如何在内国也同样得到法律保护。

关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含义,基本偏重于执法方面,一般概括为“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双轨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或称知识产权保护仅仅栓释为执法、查处或审判等是不全面的,甚至此种概念上的定位会给实践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在国际、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经济制裁的压力下,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才力,动用多种机关进行打假冒、盗版的行动,我们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在相当多的地区和领域侵权活动有增无减,甚至越演越烈。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观念上不能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一个立体、全面、宏观、深入的理解,对全社会特别是对产业界以至对知识产权执法机关,以全面、立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培养、引导上十分薄弱:“公众”意识不强,视侵权为“合法”;某些企业不重视自己的知识产权,还受利益驱动乐于侵害他人权利;在执法机构上出现部门分立、各成体系、地方保护、存有摩擦的严重现象。在此种环境下,知识产权焉能获得全面、完满的保护?因而,从知识产权的特点出发,建立正确、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知识产权,国家通过立法使其地位得到确认,并且通过知识产权法律的施行而使其取得现实的法律保障。知识产权对法律和法律的施行依赖程度较其他有形财产的民事权利要高得多。然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决不仅仅是行政执法和打“官司”,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含含义起码包含五个方面:

首先是立法保护,即指国家通过立法赋予民事主体对其知识财产和相关的精神利益享有知识产权,并予以法律拘束力的一种保护。没有知识产权立法,就没有知识财产的法权形态,就没有其创造者和其他权利人的法律地位。其他财物(产)还可以通过储藏、占有等手段进行保护,但知识财产的特性决定如果其脱离、失去国家法律的保障,其创造者或其他所有人就会一无所有、丧失一切。即使他保有了知识财产的物质载体,但其知识财产并未因此获得保护。假冒、盗版、未经许可使用等将会成为不受法律追究的行为,权利人的知识财产被彻底剥夺。有学者将知识产权称为“诉讼上的权利”,意指知识产权通常要通过诉讼等执法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和保护。而实现诉讼上的权利,前提就要有立法对其进行保护。一个科学、先进、完备的知识产权立法,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基础,是知识产权执法的前提和准绳。因此,建立和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立法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行政保护,即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当事人某些比较严重违反知识产权法律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以及对某些知识产权向权利人予以授权等的行政行为。对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具有特色的“双轨制”的体现。从发达国家来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通过司法途径保护。他们的行政执法职能主要指海关的边境措施,以及贸易委员会对他国和地区的盗版、假冒严重的,在双边贸易中的经济制裁等。一般没有类似我国各个行政机关对侵权行为的罚款等行政处罚的情况。不论今后我国行政执法的趋向如何,对我国当前严重的盗版、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利用行政处罚手段,对知识产权给予保护仍不失有效措施之一。从几年的情况看,在某些知识产权领域如商标,行政执法占据重要的地位。

再次,是司法保护,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心和关键的一环,是最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实施活动。我国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我国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是在人民法院深入进行司法改革,强调严肃、公正和公平执法,为我国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司法保障的背景下开展的。也是在我国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按照世界贸易组织Trips协议规定不断提高执法水平的情况下开展的。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是指对知识产权通过司法途径进行保护,即由享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或国家公诉人向法院对侵权人提起刑事、民事诉讼,以追究侵权人的刑事、民事法律责任,以及通过不服知识产权行政机关处罚的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进行对行政执法的司法审查,以支持正确的行政处罚或纠正错误的处罚,使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得到切实的保护。

第四,是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保护。集体管理组织是知识产权创造者或其他权利人自身权利予以保护的社会组织。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形成的历史中,较弱小的知识产权人为维护自身利益与势力往往强大的使用者如出版商、广播电视公司等相抗衡,为保护权利起到很大作用。各国法律一般赋予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我国的音乐著作权协会就是类似的组织。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发函承认其与成员间的信托法律关系,该组织可以其名义作为原告为其成员进行诉讼。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协助政府作很多的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事情,可以自行处理涉及维护他们自身权益的事务以及发挥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性作用,如完成收转作品等权利使用费、授权许可和转让、进行侵权交涉等许多事务。

第五,是知识产权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自我救济。知识产权人与其他利害关系人对知识产权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侵权、盗版往往有切肤之痛。他们本身的知识产权及其法律意识有无或高低,对知识产权保护意义重大。发达国家的公司、企业等都十分重视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设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法律事务的部门,并制定了一系列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在开展业务中避免对他人侵权等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以完善地保护自己的权利。我国的企业相对来说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不懂得利用多种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自己的知识财产,对屡屡发生权益被侵犯、域名被强注、误将公知技术当“专有技术”受让当“冤大头”等,有的将发明专利的专利号等仅起到包装装潢作用等。知识产权人的自我救济范围很广,在主张权利阶段,就包括向侵权人提出警告、交涉,各类请求权的行使等等。

上述五个方面的保护互相渗透、互相配合,形成社会综合治理的立体防线,才能有效的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才能及时制止、制裁侵权行为,才能为人类智慧之火,添加知识产权保护之油,才能保障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得以实现。此外,最为基础、最为重要、最为迫切、难度也最大的,是树立和提高全社会、全民族的知识产权意识,有了此种意识才能实现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实现社会的真正文明。

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范围包括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版权)、邻接权以及防止不正当竞争权等涉及人类智力成果的一切无形财产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的保护。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范围和水平基本与知识产权国际条约规定的范围和水平相同,并且将会受到《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国际公约的积极影响。此外,人民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庭还将有关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等各类技术合同纠纷案件作为自己的收案范围。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于1982年颁布了《商标法》,2001年10月进行修订;1984年颁布了《专利法》,2000年8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90年颁布了《著作权法》,2001年10月进行了修订。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制定了实施上述法律的条例、细则,确定了我国对涉外知识产权的保护原则。

上述法律、法规均属于实体法,没有冲突法条款。

一、对专利权的法律保护

关于外国人在我国依法取得专利权问题,我国《专利法》规定了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我国《专利法》第18条规定:“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依照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根据本法办理。”可见,外国人在我国申请专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国与我国有条约关系;二是该国与我国有互惠原则。外国人在中国申请专利和办理其他专利事务,必须委托国务院指定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目前,国务院指定的涉外专利代理机构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即中国国际商会)专利代理部、上海专利事务所、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等。外国人必须向专利代理机构提供下列文件:(1)国籍证明;(2)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总部所在地证明文件;(3)外国人、外国企业、外国其他组织的所属国,承认中国公民或者单位可以按照该国国民的同等条件,在该国享有专利权和其他与专利有关权利的证明文件。

关于外国人在我国申请专利所享受的优先权问题,根据我国参加的《巴黎公约》规定,成员国的国民或在成员国有住所的人就同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其他成员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外观设计6个月内,又在中国提出申请的,可以凭在其他成员国第一次申请的证明文件,在我国享有优先权,即依第一次申请之日为申请日。

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将其在国内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首先向中国专利局申请,并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后,委托国务院指定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擅自向外国申请专利泄露国家机密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对商标权的法律保护

关于外国人在我国的商标注册问题,依照我国《商标法》第17条规定:“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按其所属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办理,或按照对等原则办理。”第18条规定:“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商标注册和办理其他商标事宜的,应当委托国家认可的具有商标代理资格的组织代理。”这就是说,我国对外国人的商标注册采取了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万件商标在我国注册获得了商标专用权。外国人在我国注册商标,以及办理其他商标事宜,应当委托国家指定的中国国际商会代理。委托代理,必须正式办理经过公证认证的委托书和有关证明文件。

关于外国人在我国注册商标所享受的优先权问题,按照我国参加的《巴黎公约》的原则,我国国务院规定,从1985年3月19日起,凡是公约成员国国民,已向《巴黎公约》的任何一个成员国提出了商标注册申请,其后又在中国就同一商标,在相同的商品上提出注册申请的,可以从第一次申请后6个月内要求享有优先权。凡要求享有优先权的,应当提出书面声明,以及在其他成员国第一次申请的副本和其他有关文件。

我国出口商品需在国外注册的,应依照我国参加的《巴黎公约》和《马德里协定》或根据对等原则,以及对方国家规定的无条件国民待遇原则,首先在我国工商管理机关注册,并委托中国国际商会代理,在外国申请注册。

三、对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我国《著作权法》的国际保护也采取了“双国籍国民待遇原则”,即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其在境内还是在境外是否发表,均作为中国作品,受中国《著作权法》保护。如果外国人的作品在中国境外首先出版,30天内在中国境内也出版的,视为在中国境内首先出版,也作为中国作品受法律保护。

外国人已在我国境外出版的作品,应根据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受中国《著作权法》保护。上述外国人的作品不论是否在中国境内首次出版,只要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定,都在我国境内像中国公民的作品一样,自动受到法律保护。

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作品,如要在外国受到法律保护,可以根据我国已经参加的国际公约的规定,在公约某一成员国首次出版,在其他成员国也同时等到法律保护,或者首次在我国出版后的30天内也在《伯尔尼公约》某个成员国中出版,将被视为同时出版,则可以受到所有成员国的法律保护。

总上所述,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制定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是各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并且能更好的利用国外的知识产权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探讨 篇6

国家知识产权局协调管理司马维野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说: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鼓励创新,它通过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来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热情。在知识产权制度下,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的生产力特征,也是先进文化。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先进文化,就是鼓励创新,就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就是维护国家利益。

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来说还有很多不适应的问题。一是知识产权意识的淡漠给知识产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观念障碍;二是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体系分散,多头管理;三是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还远不能对犯罪分子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四是现行法律中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条款已经不能满足打击犯罪的需要;五是知识产权执法手段严重不足;六是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使得一些知识产权权利人失去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信心。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环境保障。

曲仲:产品建设的管理要特别强调建立两个机制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曲仲在接受《中国图书商报》采访时说:产品建设的管理要特别强调建立两个机制:一是建立畅销书的培育机制,能不能把一个具有畅销书基础的书稿制作成一本畅销图书,既取决于策划编辑的素质和能力,也取决于内部机制是否完善。如果策划编辑权力过小,编发人员由于利益相悖而不能相互配合,畅销图书的运作就会出现很多障碍。二是常销书的营销机制如果不能予以足够的重视,经常性出现市场断货或营销不力,也会影响一个集团产品战略的长久发展。

曹世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呼唤著作权集体管理现代化

曹世华在《中国出版》中撰文说:针对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存在的不足,借鉴发达国家著作权集体管理数字化的经验,我国在实现著作权集体管理数字化方面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一是要尽快构建著作权权利信息的集中管理系统,当务之急是建立统一的著作权权利信息查询平台。该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所辖会员拥有的著作权权利信息查询服务。二是重视著作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完整的著作权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实现授权、许可、监管、收集和分配版税等主要功能,它是集体管理组织信息化最重要的标准。三是注意相关数字技术的运用。

汪林中:地方科技社面临边缘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汪林中在接受《中国图书商报》采访时说:地方科技社边缘化反映了一种现状,是最近几年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不仅地方科技社存在,其他地方出版社也存在,任何一个发展较慢的出版社都面临着边缘化的问题。地方科技社面临的现状比较严重,科技出版的每一个学科和领域都有一个或几个具有垄断地位的中央级专业科技出版社,其背景、资源、人才、市场的优势如同大山一般矗立在我们的面前,竞争的结果不言自明。这种趋势在政策的推动和竞争的前提下会不断加速,资源会不断集中,大集团战略就是中国出版业演绎的结果。正如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所表明,大集团加剧了市场竞争,而中小出版社仍然是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强与弱的变化是相对的。

盖博:网络为玄幻小说的兴起创造了媒体环境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盖博在《出版科学》撰文说:玄幻小说由纸质渗透到网络,再从网络实现与纸质的结合,这一过程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下玄幻小说出版模式的变迁。玄幻小说在网络上流行的初期,网络的作用停留在宣传手段的功能上,总体上依附于传统,在本质上体现的仍旧是精英主义。此后网络发表的玄幻作品,从根本上打破了精英模式,降低了作品发表的门槛,进而促成了大量作品的出现,这使创作由权威走向草根。玄幻小说网络化带来了两个直接后果:其一,这为玄幻小说提供了新鲜的创作血液。其二,由于网络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作品在读者中的反馈能够直接以点击率等形式表现,优秀小说因此能够快速在大量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玄幻小说的出版于是迈向了第三个阶段,即向纸质和多媒体回归,打造玄幻小说经典品牌,这种模式体现出新媒体背景下玄幻小说的新型出版模式。

何承伟:新的商业出版模式需创建

知识产权保护探讨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

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现状

1. 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 创新较少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 一个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表明, 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 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在国外, 很多企业已经将知识产权视为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核心武器, 但是由于我国体制制度的影响, 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够重视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提高,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申请专利数量少, 核心技术缺失, 与国外公司相比, 国内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2.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国内企业知识产权利益受侵害和创新能力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是智力成果所有人在一定的期限内依法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独占权, 并受到保护的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产权制度加以激励和推进。而一直以来, 由于我国缺乏相对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在国内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严重阻碍了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3. 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匮乏

目前,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科研人才和科研资源, 自主创新能力缺乏, 没有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 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制度保障,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不力的现象比较严重。在专利管理机构的设置方面, 根据一项对我国5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 设立专利管理机构的企业只占68%, 这个数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更要重视知识产权相关方面的组织设置和人才的储备。

4. 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 知识产权纠纷较多

自从中国入世以后, 经济发展迅速, 企业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国外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专利申请范围较广, 中国企业很容易遇到“技术壁垒”。而国内企业由于创新不足, 产权意识薄弱, “傍名牌”、仿冒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专利侵权案件逐年上升, 严重影响到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保护的对策

1. 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多数企业存在“有制造无创新, 有创新无产权, 有产权无应用, 有应用无保护”的情况, 企业要根据自身总体发展战略, 加强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 发展核心技术或产品, 并对研究、开发和生产等过程中的一系列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把专利管理贯穿于技术创新全过程,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构建信息平台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系统的有效保护制度非常必要。企业要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部门, 明确职责, 分配专人对专利的申请, 商标的注册, 资料的保密归档, 知识产权侵权的纠纷等进行负责。并且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对科技人员流动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尤其是对本单位的技术秘密, 并且要完善技术合同管理制度, 切实保障企业的利益。同时还要利用国家知识产权系统, 及时更新本企业的专利信息数据库, 并多学习国外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避免重复研究, 重复投资和侵权案件的发生。

3. 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企业要积极从各大高校和相关行业中招聘一批能促进企业发展的精英, 搞技术的, 懂专利的。企业应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产权工作中去, 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不仅如此, 企业还应选择合适人员到国内外高校学习, 并且定期派遣优秀人才到国外交流学习, 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最新信息, 使他们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 管理和保护能力。

4. 增强知识产权法律意识, 积极应对纠纷

面对日益频繁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中小企业要增强法律意识, 要在企业内部广泛宣传法律思想, 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知识产权方面法律规定, 研究成果要及时申请专利, 不能急于公开发表而使其丧失新颖性, 让别的同行企业有机可趁, 抢先注册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并且不要盲目开发技术和仿冒名牌, 引发侵权。在被告发侵权后, 要利用法律知识, 收集证据, 尽力挽回企业损失。

三、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和获取巨额利润的重要武器。中小企业只有在重视知识产权开发、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 不断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与保护能力, 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正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商业研究.2004 (21) .

[2]白玉平.浅谈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园地.2007.

知识产权保护探讨 篇8

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很多相关技术也被逐渐研发出来,互联网、程序应用软件、嵌入式电子设备等,这些附属设备的应用,都大大提升了计算机自身的应用价值,使其综合应用性能大幅度扩大,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品。作为制作、传递、储存信息的工具,计算机的记忆功能是决定其应用价值的关键因素。软件是计算机的“大脑”,是计算机工作的“蓝本”,任何指令都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来控制和监督,所以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其知识和智慧价值是凌驾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上的。计算机作为硬件,软件作为软件,只有软硬件相互结合,计算机才能充分发挥其设备性能。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带动了软件行业的发展的同时,也给相关部门的软件保护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制度压力。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论述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制度,探讨有关计算机软件保护的重点和难点。

1 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条例》中规定,任何辅助性的应用程序,都拥有相关权益,软件研发人员在创作软件之初既可以获得该软件的著作权。通过对上述条例进行分析可知,当时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知识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偏差,其认识是不规范、不全面的。软件是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实质体现,其存在价值是优化计算机的应用系统,使其拥有更高性能的应用方法。大多数软件由程序代码构成,组成这些程序代码的符号化语言各部形同,所以软件整体呈现的应用性能也不同。2010年我国颁布了《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文献中规定,计算机软件中设计到的指令序列或符号化语言如果存在一定的复制比,则软件即可判定为侵权软件,同时软件中内容设计,结构组成,应用流程如果存在一定的雷同,则也会判定为侵权软件。通过软件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更加深刻,能找到软件知识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

2 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缺点分析

2.1 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优点

我国相关立法部门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和案件分析已找到了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从根本上提高有关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效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虽然在我国使用的时间很短,但是其制度的影响效果已经让很多企业、个人的知识产权得到了完善的保护,其知识产权制度在计算机软件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以专利权为基础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立法依据坚实,反映出的相关保护制度更能体现出计算机软件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权限关系;(2)与专利权相同,知识产权可以进一步拓宽专利权在案件定性时的权威性,相关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的法律研究,都可以从专利权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找到答案;(3)保护制度具有法律效应,如果企业或个人的软件知识产权被侵犯,企业或个人有权向相关部门或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禁止其他机构或个人该软件的使用权,这样不但软件研发者的利益和权益得到了保护,同时软件保护制度也很好的维护了计算机软件竞争市场的稳定环境。

2.2 计算机软件知识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通过上文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优势进行分析可知,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在于保护其软件研发知识的独创性,保护其研发软件投入市场应用时获得的经济效益。软件的应用程序作为软件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其合理的保护和界定可以有效提升保护制度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制度存在的保护问题主要如下:(1)软件应用性能雷动,因为所有计算机软件的程序都是由同种类型的符号组成的,同时其软件研发的主要目的和功能都大体相似,这些研发要求和研发依据雷同,给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界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软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证据很难捕捉,网络数据具有流动性,并且其数据资源数量庞大、更新速度快,要想在浩瀚的数据资料中找到有关软件侵权行为的证据非常困难,侵权证据获取困难会大大延迟软件知识侵权案件的审查时间;(3)软件申请专利的流程复杂,其他企业或个人无法通过必要途径了解申请过专利的软件信息,这是引发“专利撞车”现象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国知识保护制度仍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在分析过其利与弊之后,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优化保护制度的使用情况:(1)通过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软件保护机制,设立正规、具有法律权威性的软件知识鉴定机构;(2)提高软件研发技术和编程技术的创新模式,改变传统的研发目标和编辑流程,从根本上增加软件研发模式的多样性;(3)简化专利申请流程,设立一个软件专利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让各软件研发企业和个人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研发软件的进度和详细信息。

3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软件知识侵权行为的种类有很多,所以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应从各个方面、角度入手,扩大立法保护范围、增强软件知识的多样化发展、提升软件研发企业和个人的软件知识保护意识,已达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进步的行业发展目标

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已成为广大立法专家和软件发行企业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计算机软件作为支撑网络运行的基本元件,其应用价值和应用效果对网络运营状态的影响非常大。目前,有关软件研发企业软件知识产权的争夺问题日益激烈,其争夺背后显现出来的问题引人深思,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如何完善、其立法权限如何界定清晰、保护范围如何扩大等问题,是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和公安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深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红兰.试论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科技信息,2013,14(08):145-152.

[2]刘佳林.试析自由软件保护模式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13(07):126-132.

[3]张国萍.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讨[J].硅谷,2012,13(05):128-131.

知识产权保护探讨 篇9

广东省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在传统发展道路上取得的,长期以来依靠物质投入和外延扩张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方式已经呈现出难以为继的局面。同时,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式主导下,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其不足之处日益显现,严重影响了广东经济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此外,各种资源、环境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压力也已成为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基于此,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促进广东在未来时期是否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的进入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

1 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表面上看是出口订单大幅下降,实质上则是传统的发展模式,依靠不计能源资源消耗、不计环境代价、不计劳动力成本换取竞争优势的粗放发展之路已然走到尽头。虽然我国的贸易规模近年来迅速扩大,但主要以数量扩展为主,出口产品核心技术含量很低,我国商品所占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但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企业加工能力较强,但是研发和营销能力较弱。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价格。出口商品的低价格不是因为消耗低、生产率高,而是以低要素成本取得的,相当一部分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于低工资、低资源成本。单纯依赖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但从长远看,不计成本追求出口规模增长的模式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基于这样的认识,广东在危机发生后大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双提升”和经济社会“双转型”,经济转型的总体方向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

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不同困境

我省创新型企业和以传统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型企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不尽相同。

近年来,我省十分注重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和发展,涌现了深圳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珠海格力、广州迪森、金发科技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2008年,根据国家的新标准,全省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31家,2009年重新认定了3366家高新技术企业(含深圳市),新认定的216家大企业中,包括TCL、创维、明阳风电、信利半导体公司等创新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

在加工贸易方面,1978年以来,广东加工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在经历辉煌和挫折之后,2008年,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170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1%。2009年,为促进这些企业加快完成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广东省财政新增10亿元专项资金,帮助当地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升级转型步伐。

2.1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

总体而言,无论是创新型企业还是加工贸易型制造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和重视的程度方面均显不足。就创新型企业而言,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1.1创新企业研发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副秘书长李春伟在2008年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发布会上向记者表示“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值仅为3.8%。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企业的研发经费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时,企业才有竞争力,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2%的企业只能够勉强生存,而占销售收入1%的企业则很难存活。”据博世公司的2008年度“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整体而言,中国企业和其他跨国公司相比在研发投入上相对较少。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其中大中型企业为0.76%、高新技术企业平均为2%,只有0.02%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1.2创新型企业更易遭遇技术标准的阻击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这句流行语深刻地揭示了目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不同层次和境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我们参与国内外竞争,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技术标准,一种企业参与市场的游戏规则,是企业竞争的新利器,谁参与制定这一游戏规则并主导这一规则,谁就掌握着话语权,就掌握主动权,谁就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领导者,反之就只能沦为跟随者。一方面,创新型企业较一般加工贸易型企业更易遭受技术标准的阻击,另一方面,创新型企业应当勇于担负起提升创新能力、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社会责任。

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深入认识到技术标准对国家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通信、微电子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但是,技术标准的竞争是残酷的,在国外跨国公司的阻碍下,我国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自主研发的WAPI无线局域网标准被无限期推延。这一方面显示了技术标准战略的巨大威力,也显示了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研发技术标准的实力。一旦我国创新型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必将大幅提高。

2.1.3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来遏制中国企业的创新和竞争

近几年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知识产权来打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使中国企业陷入了“生产-跨国公司专利限制-巨额专利许可费以及侵权费的支付-再生产”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此类案例已经不胜枚举,教训也格外沉重。在这些案例中,不排除发达国家滥用知识产权的可能,我国企业需要奋起直追、努力学习掌握知识产权战略运作的经验,从提高创新能力入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21世纪初期,6C联盟集体向我国DVD企业收缴专利使用费的风波就是我国企业缺乏应有知识产权战略意识、缺乏创新成果的典型案例。只有加大研发投入、锐意创新,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2.1.4中国企业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

国外商家恶意抢注中国企业的商标,进而遏制中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每年超过100起的商标国外抢注案件中,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国际炒家、个人、国外代理商,已经成为中国品牌在海外的3大威胁。中国企业在国外要取得商标保护,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国际商标注册。

2.2加工贸易型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

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企业是我省中小型企业的典型写照。就其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2.1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技术实力

从加工贸易作为一种贸易形式的角度来看,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深化的产物,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的劳动力优势,承接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制造、产品的加工组装等生产活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在出口贸易中居主导地位的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产品附加值和整体技术层次较低。

2.2.2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没有自主品牌

大量产品依靠贴牌代工的生产方式来维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国际分工中.我国企业因缺失自主知识产权名牌的有效支撑,只能跨国公司的产品价值链中的生产阶段,以致企业陷入产业低端锁定的困境,制约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同侧重选择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背景下,应当考虑到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和所面临的知识产权困境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保护模式和保护重点。

具体而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应集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以创新为导向,充分重视知识产权文献检索和价值评估工作

知识产权文献集中了现代科技发展的90%以上信息资源,可以节省60%的研发时间和40%的研发投入。创新型企业尤其需要重视文献检索工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指引下,企业的知识产权文献检索工作应当成为一项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在决定投资生产新产品之前,还是在产品或技术的更新换代之时,抑或是企业面临侵权诉讼时,都需要将知识产权检索工作视为一项长期的发展策略予以实施。企业通过及时、有效的检索工作,不仅可以及时掌握竞争对手的研发状态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掌握产品最新技术,从而在研发中进行专利回避设计,降低研发风险,提高投入产出比。避免无意识侵权行为的发生,还可以通过阅读专利文献,最大限度获取灵感,借鉴其它专利技术的创意和观念改进现有技术从而获得改进专利甚至基础专利。

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是一项具有经济价值的经营资源。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企业忽视知识产权的价值含量,在技术引进和对外合作中曾有过极为深刻的教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企业应当牢固树立知识产权的价值观,明晰自我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含量,以运用资源的方式来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促使企业的增值和保值。

3.2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

科技研发是产生知识产权的有效途径。创新型企业以科技成果为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应从加大研发投入入手,通过卓有成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促使更多的知识产权得以创造或形成。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或标准化协会应当尽可能参加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会议,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顾客对产品的使用功能要求,加快新产品、新标准的开发,不断创新原有技术标准;及时了解业内技术标准的最新动态。配备相关级别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知识产权规划、挖掘、完善和申报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来刺激专利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善,促进技术标准的形成。

3.3掌握知识产权诉讼规则

在国际市场上,跨国企业倚仗国家强势的经济和科技背景,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产权,以及对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透彻理解和对知识产权战术的熟练运用,对竞争者频频发难,意欲维护或抢占市场份额。如今跨国公司筑起的专利壁垒越来越高,形式也越来越复杂,给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威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知识产权诉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法律价值,成为国外企业开拓市场的商业工具。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和国外企业频频发起的知识产权诉讼纠纷,我国的企业已经无从躲藏。惟有掌握知识产权诉讼战略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相较而言,掌握知识产权诉讼规则对于创新型企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本世纪初备受瞩目的DVD企业遭受国外专利联盟的诉讼中所显示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诉讼策略不足的问题尚可被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话,那么在加入WTO的后TRIPs时代,这类情况不应再有发生的可能。创新型企业应当将掌握知识产权诉讼规则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律“门槛”,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抵制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诉讼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4重视品牌建设,做好商标的注册和维权工作

尽管恶意抢注商标的主体身份不同和表现形式各异,但是从企业内部来深究原因,还是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所蕴含的价值是无比巨大的;商标抢注实际上是通过抢在原商标所有者之前,在某国注册该商标取得商标专用权,从而获得在该国经济利益并遏制竞争的商业行为。对于恶意抢注商标的行为,企业可以通过《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有关规定,通过诉讼等司法程序来保护自己的商标权。在维权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与有关主管部门的作用,发挥商标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优势,建立有效的商标国际争端维权信息联络机制,畅通海外维权投诉和救助渠道,鼓励企业积极应对海外商标纠纷,运用当地法律和国际规则制止恶意抢注商标抢注行为。

加工贸易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与创新型企业略有不同。总体而言,加工贸易型企业应当做好企业定位,针对企业普遍缺乏研发经费和技术实力的现状,可以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要创新和转型的实现形式。原始创新成本高、成功概率低,囿于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研发资源,加工贸易型企业很难实现原始创新。基于此,加工贸易型企业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在较高起点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一种简易模式。它既缩短了创新时间又相对降低了创新风险。

当然,这种模仿创新模式比较容易遭受发达国家的专利攻击,所以引进技术的本土化是至关重要的。在技术本土化过程中,政府制定并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干预和扶持民族工业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对技术引进中的再创新成果要及时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从法律上划分我国企业获得的改良创新成果与引进技术之间权属的界限,这样既免除了跨国公司侵权起诉;也有利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积累原始资金和技术,最终走向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型企业还需要树立品牌意识,逐步建立自主品牌,促使经营方式从0EM向ODM再到OBM转变,实现产业价值链向纵向延伸。日本、韩国会和香港的加工贸易都曾走过这样的发展之路。不过,从0EM向ODM再到OBM,绝非一蹴而就的发展道路。OEM、ODM、OBM是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三者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体。不排除个别企业没有经过OEM,直接从ODM开始,但是从整个行业来讲必然会经过这样的三个步骤。

有效运用OEM将大大缩短企业品牌化的时间。一般而言,由代销产品或模仿产品起步,运用营销等经营手段进入市场;逐步提高自主品牌知名度,宣传具有代工背景,培养消费群体;资金原始积累后,再加大研发投入,已销售自主品牌产品为主,达到服务名牌到自主知识产权的蜕变。

综上所述,对于创新型和加工贸易型企业,知识产权是企业资本的重要经营资源,无论应对国内或国外竞争,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广东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下,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选择不同保护重点的发展模式,继续寻求化解知识产权危机的有益方法,不失为一种促使知识产权保护更好的服务于创新型国家总体建设目标的新思路。

摘要:众所周知, 我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大多是在传统发展道路上取得的。在知识经济时代, 我省的资源、环境、人力等诸多方面出现难以为继的困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格局成为解决新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背景下, 鉴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存在差异, 在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选择方面应当有所侧重。

关键词:转变,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差异

参考文献

[1]马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创建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 2009, (6) .

[2]王放.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出口企业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现代商贸工业[J].2009, (5) .

[3]王士恒.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1) .

[4]胡清平.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技术标准战略[J].江苏现代计量, 2009, (3) .

知识产权保护探讨 篇10

(一)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 与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属性有着非常密切关系。但它被人们称为一种私法, 知识产权法主要是保护公共财产和私人物件, 知识产权法它是个人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也涉及到公众的利益。[1]通过法律的形式来来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 并保护财产所有者的利益, 当然也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因此, 找到二者之间的中间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 公众利益的主要内容

公众利益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保持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并且该对象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属于公众的共同利益, 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而不是个人利益的叠加

二、怎样保持知识产权法中的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性

(一) 知识产权中公众利益是最主要的

知识产权在公共领域的保留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在公共领域的存在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特征, 不同的, 就其真正的权利来说, 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形成的公共知识和信息知识对公众和公益性质决定的合理性, 公共领域的性质决定着知识产权的立场。目前对于我国来说为什么它是必要的, 因为这要保护所有知识产权的独家代理权, 同时也保留在公共领域内的主要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产权法主要体现的是平衡和协调的立法宗旨, 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和公众的利益, 以促进科学, 科技, 文学和艺术的进步和发展。[2]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日益繁荣, 加大对文化, 艺术的知识产权法的同时, 保护创作者劳动成果, 绝不能忽视知识动力, 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知识产权法中的利益一致性

在我国, 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但与公众的财产权利是相连的, 这是由于知识产权是作为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存在的, 具体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致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系统知识产权, 其所有行为是合理的, 从系统的社会权利的角度来看, 主要的冲突与协调的是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问题。一旦知识产权的个人权利范围太广, 公众势必阻碍自由表达获取这些信息, 使公众的公共利益受到侵犯, 如果私权对个人的权利过于狭窄, 它会削弱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 从而降低了创作激情, 限制所产生的信息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3]因此, 为了达到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 必须高度重视, 始终坚持利益公平的原则, 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良好利益。

三、知识产权法在公众利益保护上的主要作用

(一) 知识产权法起到了是鼓励知识产品创新动力

知识产品归属于该无形资产领域的类别, 与有形资产相比, 有着显着的差异, 在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过程中的, 知识产权起到对原来的知识产品的专有控制。知识产权通过法律的实施, 可以得到的知识产品保护, 每个人都拥有知识产品的专有使用权, 禁止未经授权使用的权利持有人收回自己的智力活动, 凭借此优势的知识产品的输入输出。同时, 这种系统的知识创造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种激励作用。例如, 著作权可以激发创作者的智力劳动成果, 以获得预期的回报, 商标可以鼓励制造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并获得更好的商誉, 创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因此, 对于知识产品使用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垄断, 可以促进人们的创新积极性, 知识产权法鼓励人们为创新继续投入精力和时间, 以满足公众的新奇, 惊喜的心理需求, 保护知识创新劣汰落后的低劣的生存产品, 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二) 知识产权法是体系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主要途径

知识产权法提供了最好的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鼓励知识产品面向公众, 确保社会公共利益, 这不仅是对公众对产品增进了了解, 也提供足够的数据和信息, 增加创新活动的意义, 促进社会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为innovators thus。[4]此外, 知识产权法避免了重复研究的创新和创造的同一个对象, 从而发挥了作用, 节约了社会资源。例如, “完全开放”的专利, 专利法的元素, 以确保这些公开的专利授予这些公共资源, 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技术, 通过知识的创新和发明, 从而避免了在同一对象上的创新重复投资。创新将更加专注于创造新的知识, 以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

(三) 知识产权法有利于保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首先, 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给定的时间和范围加以限制, 在公共利益的知识产权权利人行使自己权利的前提下进行。[5]例如, 在该领域中国的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 超过了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后, 将成为公共财富回馈社会;二, 知识产权法提供了一系列“法定许可”, “执行”和“合理使用”的规定, 这充分体现了知识产权法的权利义务, 以保障公众利益, 促进社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平衡。例如, 中国的版权法规定的个人拥有享受, 研究或学习的权力, 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没有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 他们的薪酬不能发放。这表明, 知识产权法是保护所有的知识产品, 实现社会利益的权利。

(四) 知识产权法是人们大众合法权益的主要保障

知识产品是社会的共同财富, 它最终需要通过分销渠道, 归根结底是消费者购买的消费品, 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已成为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之一。知识产权法赋予的所有知识产品的专有使用权, 以避免假冒伪劣的知识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同时, 也确保消费者可以买到高品质的产品。例如, 知识产权法, 商标法的独家使用的商标拥有者的商标受到保护的权利, 从而区分类似的产品或服务, 从不同的来源, 让消费者以自愿选择方式获得服务, 知识产品凭借商标和品牌意识, 可以增加对消费者保护, 也可以使他们购买到他们的信任的商品。

四、结论

总之, 知识产权法通过法定形式的所有权益的保护, 保护了知识产权, 但也考虑到公众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虽然要保护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而其私人垄断权到了一定程度上, 但这绝对危害社会公益的, 知识产权所有人必行向公众的利益做出的让步, 以鼓励科技创新。因此, 在行使权利的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必须要实现公共利益和给人利益之间的平衡。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从而使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关注不断地提升, 知识产权法的重要性日益俱增。公共利益作为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 知识产权法对这部分利益也加以保护, 本文首先概述了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的保护, 然后分析探讨了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及利益平衡, 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知识产权法在公共利益保护上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公共利益保护

参考文献

[1]周俊强.知识、知识产品、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基本概念的法理解读[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9 (04) .

[2]周作斌.李延禹.论知识产权私权公权化的原因及趋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 (04) .

[3]李洁.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J].中国科技成果, 2010 (05) .

[4]朱华全.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国际化的思考——与国内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 2010 (01) .

上一篇:混凝土砖下一篇:个别化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