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疾病的超声诊断

2024-09-06

子宫疾病的超声诊断(精选十篇)

子宫疾病的超声诊断 篇1

1 子宫发育异常的超声诊断

子宫发育异常是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中最常见的一种, 是因苗勒管在胚胎时期发育、融合、吸收的某一过程停滞所致, 常合并泌尿系统异常。据统计, 在有生育障碍患者中, 子宫发育异常的发病率可达25%, 在普通人群中也有0.16%~10.00%的发病率。超声检查是术前诊断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 其中三维超声能提供传统二维超声所不能得到的冠状平面信息, 完整直观地显示子宫畸形的细节, 其敏感性、特异性与传统子宫、输卵管X线造影术相当。根据美国生育协会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AFS) 1988年的分类标准, 把子宫发育异常分为Ⅰ~Ⅶ级[1]。

1.1 Ⅰ级

节段性萎缩或发育不全:包括先天性无子宫、始基子宫及幼稚子宫等。先天性无子宫在适度膀胱充盈的情况下, 无论是纵切或是横切均无子宫图像显示, 多数患者在盆腔两侧可查见体积较小的卵巢。始基子宫又称痕迹子宫, 在充盈的膀胱后方仅见条索状的稍强回声, 无正常子宫形态, 亦无内膜线显示, 可有卵巢。幼稚子宫又称子宫发育不良, 盆腔内可显示子宫结构, 但其径线小于正常, 前后径常小于2 cm, 可见正常卵巢结构。

1.2 Ⅱ级

单角子宫及残角子宫:单角子宫系一侧苗勒管完全没有发育而形成。二维超声子宫外形呈梭形, 横径较小;三维超声冠状面可显示宫腔内膜呈管状, 向一侧弯曲。残角子宫声像图表现依残角子宫有无内膜及残角处内膜与发育侧宫腔是否相通而有所不同。无内膜型超声表现不典型, 仅见子宫体形状改变, 一侧肌层稍向外突出, 常与浆膜下肌瘤混淆。有内膜型者在发育正常子宫一侧可见一肌性突起, 中间显示内膜回声, 常伴残角子宫积血。当残角子宫妊娠时, 在正常子宫一侧上方见一内含胎儿的圆形包块, 周围可见肌层回声。

1.3 Ⅲ级

双子宫:两侧苗勒管完全未融合, 各自发育成两个宫体、宫颈, 常伴阴道纵隔。超声检查时, 盆腔内显示两个子宫声像图, 各有宫腔回声。宫底横切面呈蝶形, 下移探头至宫体见横径较宽, 可显示两个宫颈管及阴道气体线回声。纵向扫查则依次显示两个子宫的矢状切面。

1.4 Ⅳ级

双角子宫:因两侧苗勒管未完全融合所致, 宫底部外缘凹陷呈双角状。超声横向扫查见宫底平面显示呈羊角形的两个宫角, 各有宫腔回声。宫体下段、宫颈水平横切面则表现正常。纵向扫查宫底部时似双子宫声像, 但仅有一个宫颈和阴道, 与双子宫不同。当宫底部凹陷较小时, 难与中隔子宫鉴别, 易误诊。

1.5 Ⅴ级

中隔子宫:为最常见的子宫发育异常[2]。双侧苗勒管融合后, 因中隔吸收受阻, 形成不同程度的中隔。其中中隔由宫底到宫颈内口或外口为完全中隔子宫, 中隔终止于宫颈以上任何部位为不全中隔子宫。超声扫查时, 子宫轮廓、形态并无明显改变。横切面显示子宫底部较宽, 子宫横径测值大于正常, 梭形宫内膜回声之间可见衰减的中隔回声。三维超声冠状面成像如显示宫内膜呈“V”字形则为完全中隔子宫, 呈“Y”字形则为不全中隔子宫。

1.6 Ⅵ级

弓状子宫:子宫底部未完全融合, 宫底部中央区肌层局限性增厚, 稍向宫腔突出。超声表现为横切面上宫底外缘平坦或轻微下陷呈弧形, 宫底中央增厚的肌层向宫腔轻微突出。易误诊为不全中隔子宫。

1.7 Ⅶ级

己烯雌酚 (diethystilbestrol, DES) 相关异常:胎儿时期在宫内受母体DES影响可引起子宫肌层收缩带样发育异常, 宫腔呈T形改变, 或宫腔上段缩窄, 下2/3增宽。此类异常国内少见, 罕有病例报道。

2 子宫肌层常见病变的超声诊断

2.1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多年来其发病率居高不下, 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 不孕症妇女中2%~3%有子宫肌瘤, 1.4%~2.0%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其中约10%可能出现妊娠合并症。按其生长部位可分为肌壁间肌瘤、黏膜下肌瘤及浆膜下肌瘤。

二维超声图像上, 子宫常长大或形态失常。病灶的回声特征因瘤体内所含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多少而异, 有弱回声、强回声、等回声、花斑状强回声等。浆膜下肌瘤表现为子宫肌层内肌瘤结节突向浆膜下, 使子宫轮廓变形;黏膜下肌瘤表现为增强回声结节位于子宫腔内或肌壁间的低回声结节突向宫腔内。彩色多普勒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显示瘤体周围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分布, 并呈分支状进入瘤体内部。有报道称, 子宫肌瘤周围血管显示率达92%。子宫动脉干的频谱多普勒变化不明显, 阻力指数 (RI) 略低于正常, 瘤体内部血流阻力降低, RI在0.5左右。目前普遍认为, 当肌瘤内血流搏动指数 (PI) <1.0或RI<0.40时表明有恶性或潜在恶性可能。三维超声冠状面成像及SHG可用于鉴别黏膜下肌瘤及宫内膜病变。三维彩色能量图 (three-dimensional color power angiography, 3D-CPA) 显示瘤体的血流灌注呈球体网架立体结构, 直观地表现出子宫肌瘤的血管腔有不同程度扩, 血流灌注增加。3D-CPA显示低速细小血管的能力比CDFI高4~5倍。肌瘤变性时, 上述球体网架结构于变性部分呈枯枝状或截断状, 处于血供不良状态。而CEUS可准确显示肌瘤的数目、大小及边界, 并可清晰显示肌瘤内部有无变性坏死。

2.2 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为生育期妇女另一常见的子宫肌壁病变, 发生率约10%~30%。由于其与子宫肌瘤具有相似的症状和体征, 且半数以上病例两者可合并存在, 临床上容易误诊。

二维超声图像上, 子宫腺肌病时子宫常均匀性增大, 肌壁增厚, 尤以后壁病灶为主, 宫腔内膜线常偏移。病灶多无明显边界, 增厚的肌壁内可见均匀的细小点性回声或局部斑片状增强回声。CDFI显示少量星点状或条棒状血流信号, 或呈放射状排列。局灶型者仅在病灶部位血流信号稍增多, 病灶周围肌层血流分布正常, 与子宫肌瘤有明显不同。病灶处的动脉性频谱与子宫动脉各级分支的频谱基本相同, RI常大于0.5, 偶尔在严重的腺肌病病灶内可见到低阻力型动脉频谱。

子宫腺肌病的三维彩色能量图表现为:病灶周边见粗糙杂乱血管, 血流图显示血管增粗、环抱, 管壁光滑、清晰, 腺肌瘤中血管紊乱更加明显, 但无子宫肌瘤典型的球体网架结构。近年来, 有学者[3]采用声诺维 (SonoVue) 对子宫腺肌瘤进行超声造影检查, 结果表现出不同于子宫肌瘤的始增模式, 显示为瘤体内部首先出现散在的点线状增强, 继之整个瘤体迅速增强, 无一例表现出相同于肌瘤的半环状增强影。

根据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特征, 结合病史和妇科检查, 超声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

2.3 子宫肉瘤

子宫肉瘤是一组来源于子宫间质、结缔组织或平滑肌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1.23~1.7/10万, 占妇科恶性肿瘤1%~3%。按组织学来源可分为子宫平滑肌肉瘤 (50%) 、恶性苗勒管混合瘤或称癌肉瘤 (40%)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10%) 。

由于子宫肉瘤来源广泛, 生长方式及形态学表现多样, 不同组织学类型间的超声表现差异较大, 因此目前尚未建立较为成熟的超声诊断标准。二维超声上, 子宫肉瘤可表现为子宫肌层或盆腔单发巨大占位、子宫肌层多发占位及内膜或宫腔占位等。频谱多普勒可对子宫肉瘤的诊断提供更多依据。诊断参数主要有:①子宫动脉RI、PI。Szabo等[4]报道绝经后妇女子宫动脉PI<2.0, 提示子宫恶性病变的存在, 以此参数为诊断标准, 准确率最高达99%。②肿瘤内部及周边血管的RI及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 。Kurjak等[5]测量子宫肉瘤内部血管平均RI为0.37±0.03, 显著低于子宫肌瘤, 以RI<0.40为诊断标准, 敏感性90.9%, 特异性99.8%。

2.4 恶性滋养细胞疾病

最常见的有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 (简称绒癌) 。前者继发于葡萄胎, 后者可发生于流产或足月妊娠分娩后。两者在病史、病理特征上互不相同, 但临床症状、体征、HCG变化及处理原则基本一致, 特别是超声图像上有共同的表现, 难以区分开来。

恶性滋养细胞侵蚀子宫肌壁或子宫腔引起血管破裂组织周围形成血窦, 供肿瘤细胞生长, 周围血管明显扩张。在超声像图上, 常表现为:①弥漫型:子宫增大, 形态不规则, 肌层见弥漫的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②局灶型:子宫外形不规则, 肌层见局限性不均质混合回声区, 由肌层凸向宫腔或向浆膜外浸润。宫旁病变表现为宫旁受侵犯血管极度扩张, 呈蜂窝状或管道状液性暗区。在子宫病灶内的异常回声区显示大片五彩镶嵌的彩色血流信号, 是该疾病血管构筑异常的特征性表现。而在血流区最亮处记录到动静脉瘘性频谱, 血流声音呈蜂鸣样, 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超声动态观察子宫及病灶的大小、形态及血流及频谱变化, 结合血β-HCG的变化, 在其诊断及治疗效果的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

3 子宫腔及子宫内膜常见病变的超声诊断

3.1 子宫内膜息肉

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较高, 有文献报道TVS诊断该病的敏感度为96.2%, 特异度为93.2%, 准确度达93.8%。经阴道SHG较TVS更具优势。有学者对比两者对宫腔轮廓及息肉附着部位的显示率分别为94.1%、88.2%和0%、17.6%, 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同时, SHG也有助于子宫内膜息肉与其他宫腔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3.2 子宫内膜增生症

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确诊主要依靠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 超声诊断该病价值相对不大。但是, 应用TVS在常规妇科检查或妇科普查中观察子宫内膜的形态、厚度、回声是否均匀, 对帮助临床提高诊刮的阳性率具有一定的意义。SHG同样优于TVS, 有学者报道SHG对子宫内膜增生症诊断的敏感度为75.0% , 特异度为100% , 从而认为SHG可作为筛选宫腔内膜病变的首选方法。

3.3 子宫内膜癌

二维超声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①测量子宫内膜厚度。②观察子宫内膜区回声。③判断子宫肌层浸润程度。在二维超声基础上辅以CDFI及频谱多普勒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经阴道SHG可显示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 宫腔表面不光滑, 内见形态不规则的团块或乳头状突起, 与TVS相比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应用CEUS观察造影后病变组织血流灌注状况, 将功能与形态学改变信息有效地加以结合, 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定性诊断率。经阴道三维超声测量内膜体积判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优于二维超声对内膜厚度的测量, 通过子宫冠状面成像对内膜三角形轮廓的观察可明确是否存在肌层浸润及浸润深度, 从而对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综上所述, 超声对子宫常见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0%左右, 而对于一些超声诊断有困难或不明确的子宫病变 (如子宫肉瘤、子宫内膜癌、宫内膜增生症) 等, 则需辅以其他检查如CT、MRI、宫腔镜、诊断性刮宫等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The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classifica-tions of adnexal adhesions, distal tubal occlusion, tubal occlusion secondary to tubal ligation, tubal pregnancies, müllerian anomalies and intrauterine adhesions[J].Fertil Steril, 1988, 49 (6) :944-955.

[2]Troiano RN, McCarthy SM.Müllerian duct anomalies:imaging and clinical issues1[J].Radiology, 2004, 233 (1) :19-24.

[3]任小龙, 周晓东, 郑敏娟.超声造影在子宫肌瘤与腺肌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6, 15 (10) :770-772.

[4]Szabo I, Szantho A, Papp Z.Uterine sarcoma:diagnosis with mul-tiparameter sonographic analysis[J].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997, 10 (3) :220-221.

子宫疾病的超声诊断 篇2

超声心动图(UCG)是应用超声原理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技术,包括M型、B型、D型(Doppler)。

使用二维超声和多普勒相结合,临床应用价值更大,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目前心脏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X线、心电图、心血管造影、ECT、超声心动图等,但是其他检查都比较片面,如X线只能显示心影,即心脏的外形轮廓,而超声心动图能够清 清晰显示心脏的内部结构,从心包、心肌、心内膜、瓣膜、乳头肌、各间隔、心腔的大小,链接心脏的各大血管等等。超声心动能够动态的观察心脏的各切面,心内结构解剖的关系,以及在心动周期中的实时活动。另外,超声心动图无创伤,无放射性,与造影、心导管检查相比,安全,易行,廉价,可重复。超声心动常说的血液动力学我们常说的心脏血液动力学其实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正常情况下的心脏血流循环:经肺部气体交换后的含氧气的血经4条肺静脉(PV)→左房(LA)→二尖瓣(MV)→左室(LV)→主动脉瓣(AV)→主动脉(AO)→全身各级动脉血管→分两路汇聚至上腔静脉(SVC)和下腔静脉(IVC)→右房(RA)→三尖瓣(TV)→右室(RV)→肺动脉(PA)→肺内气体交换。超声所谓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就是指在心脏血液循环的路径上任一部位出现病变导致血流的速度、流量的改变就称之为动力学的改变。若该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直接导致或间接致使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则超声心动就具有了诊断价值,也就能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诊断依据。超声心动图在临床常见病中的应用:

(一)风湿性心脏病

超声心动图不仅能诊断有无瓣膜病变,确定其狭窄或返流程度,还能明确其心功能好坏,另外还可以帮助临床医师选择置换瓣膜手术的时机,瓣膜的种类,术后还能随访复查心脏的恢复情况及有无手术后遗症及并发症的诊断。风湿性心瓣膜病的超声表现:1.二维:二尖瓣瓣叶增厚,回声增强,二尖瓣活动僵硬受限(病变主要累及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相对少见),左房增大,(特别注意左房主要是左心耳血栓形成)。2.M型: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前后叶同向运动。3.多普勒:

CDFI:从左房向左室的舒张期射流(五彩镶嵌的高速血流信号)。

PW: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及平均速度明显增快,E峰>1.5m/s,A峰>0.9m/s。风湿性心脏病二维图片风湿性心脏病M型图片风湿性心脏病(彩色)多普勒图片 风湿性心脏病左房附壁血栓图片

(二)心包积液正常人的心包壁层和脏层之间有可起润滑作用的少量液体,约20-30ml左右。

由于结核、风湿、病毒、炎症、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心包腔内液体增多时,临床上称为心包积液,积液量可由几十毫升至数千毫升,严重时形成心包填塞。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最敏感、最准确的方法,并可粗略估计心包积液量,供临床治疗参考。超声心动图可定位心包积液部位,选取最佳穿刺点,避免盲目性,提高心包穿刺术成功率,为心包积液准确定位穿刺提供依据,对病因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反复引流,多次进行积液量的复查。

积液量的一般估测方法:

以左室后壁后方暗区测量值估算 10mm 积液约800ml17mm 积液约1000ml25mm 积液约1250ml(当临床医师审阅超声心动图报告单的时候请注意认真阅读描述部分,以便从临床角度分析超声诊断数值对临床的意义)。心包腔积液的超声图片

(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

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居各种先心病之首,约占26%,按胚胎来源分为继发孔型和原发孔型,而继发孔型占95%,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的房缺,可根据缺损部位不同可分为4型。a,中心型或称卵圆孔型缺损(可行内科介入伞堵)b,下腔型,c,上腔型,d,混合型。超声心动图的表现:二维超声显示房间隔连续性中断,通过不同切面区分类型。测量各房室的大小。彩色多普勒显示通过房间隔的血流信号,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血液动力学出现不同改变,分流的方向改变、房室的大小程度,三尖瓣的改变,肺动脉高压(估测)等。房间隔缺损超声二维图像

房间隔缺损超声彩色多普勒图像

房间隔缺损伞堵术治疗后超声图像目前房间隔缺损的诊断难度不大,但是需要重点注意的有以下三点:1.房间隔缺损的准确诊断,[超声诊断医师注意与卵圆孔未闭(20%)的区分,(缺损小于2mm),]关系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以及术式的选择(内科介入还是外科手术治疗)。2.超声心动对房间隔缺损的内科介入伞堵术治疗的重大作用,超声诊断直接关系到介入手术中伞堵器大小的选择(房间隔缺损处的软硬边的判断)。3.经过内外科治疗后的心脏评价,包括手术是否成功,术后心脏的大小形态的恢复及功能的改善。

(四)对于冠心(造影是诊断金标准)、高心、肺心病等病变超声心动可以结合临床可观察各心腔大小,大血管内径及内壁情况,室壁的厚度,运动幅度,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否有室壁瘤形成,附壁血栓,严重的导致室间隔穿孔等。

子宫疾病的超声诊断 篇3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评价子宫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经阴道三维超声对正常子宫20例、子宫肌瘤28例、子宫内膜癌8例、葡萄胎5例、子宫畸形23例进行三维成像。结果:三维超声能够准确评价子宫肌瘤与宫腔的关系、宫腔病变形态及范围、子宫畸形内膜走向,三维血流图能明确显示血管的空间构型。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有助于子宫疾病的诊断,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

【关键词】三维超声、子宫疾病、

【中图分类号】R45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53-01

子宫肿瘤及畸形是影响女性健康及生殖的重要疾病,以往诊断多依靠宫腔镜、碘油造影,费用高并有微创性[1]。现今,经阴道二维及三维超声已能清晰显示内膜的形态和厚度,使其诊断率有所提高。本文应用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子宫疾病进行三维超声成像,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评价子宫疾病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59例,正常子宫20例,子宫肌瘤15例,子宫内膜癌3例,葡萄胎2例,子宫畸形19例。

1.2仪器和方法

采用三维超声成像系统GEVOLUSON830,选用经阴道三维容积探头。以感兴趣区中心切面为起始切面,将立体数据框设为最大,以保证采集到最大范围的信息,启动三维扫描程序,探头保持不动,系统自动进行三维扫查,然后通过三维超声三个相互垂直平面的旋转、平移,连续追踪子宫外形、内膜变化,通过三维血流图观察肿瘤血管形态及分布。

2结果

2.1正常子宫

20例正常子宫中,18例育龄妇女三维超声冠状面显示子宫外形呈梨形,子宫内膜呈倒置的三角形,11例宫内放置节育器者三维超声明确显示节育器形态;3例绝经后妇女则未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

2.2子宫肿瘤

三维超声能够准确评价子宫肿瘤与宫腔、宫壁的关系,三维血流图能明確显示血管的空间构型。28例子宫肌瘤中16例三维超声清晰显示子宫外形变化,明确肌瘤与子宫内膜关系,内膜受压,呈光滑弧形,三维血流图显示肌瘤血管呈“抱球样”。9例由于肌瘤较大,超出真骨盆范围,未能获得理想三维图像。

8例子宫内膜癌,三维超声均显示子宫形态饱满,明确显示宫腔内癌肿形态,通过平移和旋转明确癌肿与子宫肌层的关系,三维血流图显示肿瘤内部血管杂乱、走向不规则。

5例葡萄胎,三维超声直观显示宫腔内充满水泡样物,平面旋转及平移显示宫壁完整无破坏。

2.3子宫畸形

三维超声能够明确子宫外形及内膜走向的异常。18例纵隔子宫,其中3例为完全纵隔,显示子宫外形呈梨形,内膜分离达宫颈内口,呈倒“八”字形,3例均行宫腔镜纵隔切除术,术后复查内膜呈倒三角形。

15例为不全纵隔,冠状面显示子宫外形呈梨形,内膜呈“Y”字形,其中9例三维超声与宫腔镜均诊断为不全纵隔,另外5例术前宫腔镜未能明确诊断,三维超声诊断为不全纵隔,并测量纵隔长度,据此行宫腔镜纵隔切除术,术后复查内膜呈倒三角形。5例双角子宫冠状面显示子宫宫底凹陷,内膜呈蝶翅样。

3讨论

三维超声成像是建立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实时再现器官的三维形状及结构,特别是冠状面成像,可以清晰显示二维超声无法显示的与超声探头平面相平行的结构。子宫位于盆腔中部,其长轴垂直于经阴道超声探头平面,二维超声检查一般只能显示子宫矢状切面及横断切面,而三维超声同时显示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特别是冠状面可以清晰的显示子宫宫腔的轮廓,可以更好地观察宫角及宫颈部分的病变,为子宫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使得超声诊断从平面图像上升到立体图像的水平,因此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对子宫肿瘤的诊断,三维超声定性诊断意义与二维超声一致,但三维超声体现了体积数据,因此可提供较二维超声更为丰富的位置信息,特别是在恶性肿瘤,如可以显示子宫内膜癌病变范围与肌壁的关系,是否浸润肌层及浸润深度,对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三维血流图提供了肿瘤的血管信息,容积探头在图像采集过程中每一帧原始的二维图像都包含自己的位置信息,带有空间信息的全数字信息通过射线投射法进行插补,因此三维重建更加精确[2],可显示重叠交错的血管,通过电影回放,肿瘤血管的立体形态显示更为直观、具体。

本研究认为子宫疾病的三维超声成像采用表面模式及表面模式与其他模式组合的混合模式效果较好,而透明模式效果不佳;另外,为准确评价宫腔形态,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很关键,因此宜选择月经中后期进行子宫三维超声检查。

经阴道三维超声提供了无创伤且较二维超声更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子宫疾病的诊断,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陈常佩,陆兆龄.妇产科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3-144.

子宫疾病的超声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就诊的绝经期阴道流血的患者168例, 其中良性组108例, 恶性组60例。其中良性组病理诊断结果:46例内膜息肉, 62例内膜良性增生;恶性组病理诊断结果:60例均为内膜癌 (Ⅰ至Ⅲ期) 。患者入选标准: (1) 年龄>45岁, 绝经时间大于12个月, 有绝经期出血症状; (2) 经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5~19mm; (3) 近半年未接受过相关的激素治疗。患者年龄46~73岁, 平均年龄 (58±5) 岁;绝经时间1~19年, 平均 (7.8±5.7) 年;两组患者年龄、绝经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oluson E8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带有VOCAL (Vinual organ Computer-aided Analysis) 软件, 探头为凸阵腔内容积探头, 频率5~9 MHz。

1.2.2 检查方法

采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 (3D-PDA) 检查:经阴道超声常规检查之后, 将探头固定在子宫的矢状切面上显示子宫内膜的长轴, 然后开启三维能量多普勒模式, 机械旋转探头找到感兴趣区, 观察其血流信号的分布情况。对感兴趣区进行扫描、存图和分析。进入VOCAL软件, 程序操作步骤:每病灶取12个切面 (15°/切面) , 然后手动绘制病变区包络线。VOCAL软件自动测量内膜容积 (V) 、血流指数 (FI) 、血管化指数 (VI) 以及血管-血流指数 (VFI) 等参数值, 每位患者测量3次, 取其平均值。所有操作由同一名医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实施。

1.2.3 病理取材

3D-PDA检查后1周之内进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活检或者子宫内膜分段诊刮术, 然后进行病理检查。

1.2.4 诊断标准

以宫腔镜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或者子宫内膜分段诊刮术获得的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 对3D-PDA检查诊断的符合率进行评价。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3D-CPA检查血流参数比较

良性组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子宫内膜容积 (7.11±2.97) m L与恶性组 (8.59±2.67) 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恶性组VI、FI、VFI等血流参数值均大于良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恶性组相比较, *P<0.05。

2.2 3D-CPA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168例患者中,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中148例符合病理检查结果, 符合率达88.1%。

3 讨论

临床上肿瘤、炎症以及内分泌异常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绝经后阴道流血, 其中癌前病变如出现不规则的阴道流血, 则往往提示向恶性肿瘤的过渡, 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2]。由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病因较为复杂, 其检查方法主要为子宫内膜分段诊刮, 但临床上子宫内膜病变漏诊率高达10%~35%;宫腔镜活检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宫内疾病阳性率最高的手段, 不仅能够确定病变侵及范围, 而且能显示宫颈管是否受累以利于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 但上述检查均为有创检查, 易造成感染等不良后果[3]。

随着影响技术的发展, 新型多普勒技术3D-CPA逐渐应用于临床, 它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便捷、费用低廉以及重复性好等优点[4], 其成像原理为以多普勒信号强度显示或者红细胞运动能量为基础进行血流呈像, 理论上讲只要存在红细胞CPA就能够成像, 所有它相对具有角度上非依赖性, 能够检测低速、低流量血流, 与传统超声相比血流敏感性更高、微细血管检出效能更好;不同于传统三维成像技术仅对病灶外部形态和内部进行重建, 3D-CPA可以显示病灶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血管空间分布情况, 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信息, 帮助判断病灶性质[5]。

3D-CPA可以结合病灶的外部形态及内部血管空间走行特点、血流定量分析参数等, 帮助鉴别病变的性质, 该研究结果示:良性组3D-CPA子宫内膜容积 (7.11±2.97) m L与恶性组 (8.59±2.67) 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恶性组VI、FI、VFI等血流参数值均大于良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D-CPA诊断148例符合病理检查结果, 符合率达88.1%, 结果与席梅[6]等报道的符合率89.2%无统计学差异。三维多普勒超声多平面的成像, 可以直观、清晰的显示病灶位置以及组织内部范围及其不规则形状;子宫内膜恶性病变过程中生长出大量的新生血管, 而且肿瘤浸润越深, 受累组织血供越丰富。因此, 3D-CPA通过直观的重建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容积, 将病变的子宫内膜血管分布和密度进行血流参数能量化, 以帮助鉴别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的良恶性。

综上所述, 3D-CPA对绝经后阴道流血子宫内膜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应作为绝经期子宫内膜疾病的首选筛查手段。

摘要:目的 探究三维能量超声 (3D-CPA) 对绝经后阴道流血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0—2014年10月来该院就诊的绝经期阴道流血的患者168例, 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 应用3D-CPA测量两组患者子宫内膜体积 (V) 、血流指数 (FI) 、血管指数 (VI) 以及血管-血流指数 (VFI) 等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结果 恶性组子宫内膜容积、VI、FI、VFI等血流参数值均大于良性组, 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168例患者中,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中148例符合病理检查结果, 符合率达88.1%。结论 3D-CPA可以直观的重建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容积, 将病变的子宫内膜血管分布和密度进行血流参数能量化, 以帮助鉴别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的良恶性, 应作为绝经期子宫内膜疾病的首选筛查手段。

关键词: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绝经后,子宫内膜疾病

参考文献

[1]席梅, 钱敏, 刘卫星, 等.三维能量多普勒对绝经期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J].临床影像技术, 2013, 28 (7) :151-153.

[2]陈瑾, 郝力丹, 郭瑞强, 等.三维容积和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对绝经期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1, 20 (4) :321-323.

[3]朱迎, 张丹.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现状[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6 (16) :4811-4813.

[4]毛文娟, 陈丽群, 孙红, 等.CDFI定量分析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2, 18 (3) :259-261.

[5]李华, 王丽, 王忠鑫.三维能量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14, 34 (19) :5409-5410.

[6]席梅, 钱敏, 刘卫星, 等.三维能量多普勒对绝经期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 22 (2) :66-68.

[7]杨璞, 何立红.经阴道三维超声和三维能量多普勒在宫腔病诊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4, 20 (17) :75-77.

子宫疾病的超声诊断 篇5

【关键词】 子宫内膜病变;价值分析;经腹超声;阴道超声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58-01

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量异常,月经失调,以及绝经期出血等相关的症状是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除此之外患者甚至还会出现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等病症,子宫内膜病变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由于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宫内超声技术的不断改善,对于改善子宫内膜的病变的检查方法的提高,并及时的对患者的刮宫病理做出检查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样对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本文将子宫内膜疾病的患者的经腹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的结果与一般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们医院在三年时间的接收的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100名患者术前都进行了经腹和经阴道的超声检查,其中进行经腹超声检查有59例患者,进行阴道超声检查的有41例患者。这部分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6岁。

1.2 检查方法

1.2.1 腹超声诊断 利用型号HDI-3500型,频率为3.5-7.5兆赫的彩色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病人采取仰卧的姿势从而使的膀胱充盈,用常规的方法对患者的子宫的状况,子宫内膜厚度是否大于15毫米,只有绝经后的患者的子宫内膜大于6毫米,并对患者的子宫内膜以及子宫有无肿块,(肿块的大小,形状,位置,边界)等做出检测。在诊断时怀疑出现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要对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肌层进行仔细的检查,并且对发生病变的患者进行重点观察,根据获取的血流动力学的相应的指标,对患者的子宫内膜病变做出相应的诊断。

1.2.2 经阴道超声诊断 利用通用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型号为LOGIQ9的设备的探头是7.5MHz的频率,在设备的探头上涂抹耦合剂,并在其上部包裹一个一次性的无菌避孕套。对患者的测试前首先要排空膀胱,让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对患者的子宫和子宫内侧做垂直位置,水平位置等多个倾斜角度及多个层面的检查。对于检查中出现的子宫内膜回声异常的患者的血流信号进行频谱显示测量,对于子宫内膜或其他异常引起的回声,则要使用彩色多普勒对血流信号和测量阻力等指数进行相应的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对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用百分数资料进行表示,平均值±标准差(χ±s)的形式对结果进行显示,并且采用t和χ2对数据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患者的子宫内膜的病变情况进行经腹超声诊断后发现,患者出现子宫内膜增生的有36人,患者出现内膜息肉的有23人,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进行阴道超声诊断,结果显示其中21人子宫内膜出现增生,20人子宫内膜出现息肉现象,将两组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做出对照,发现诊断结果的整体准确率达到了70.7%,经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阴道超声诊断发现患者的整体诊断的结果的准确率达到了85.7%,对这些检验结果进行t检验,当P<0.01时这项统计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经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阴道超声诊断发现准确率能够达到85.7%,对这些结果进行t检测,由于P<0.01所以这些数据的统计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3 讨 论

女性的子宫内膜病变是一种比较常见妇科性疾病,严重硬性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患者发病几率的不断上升,各界对于子宫内膜病变的研究和关注也越来越多。女性的子宫内膜病变表现的症状较多,其中主要有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临床症状不正常的阴道出血和月经过多等相关的症状,这些症状都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患者的检测数据做了相应的回顾性分析,根据结果可以发现,超声检测可以将患者的子宫的形状和子宫内膜回声给予相应的显示,当然对于子宫内膜病变的其他相应的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的准确率比較低,相对来说对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进行阴道超声诊断其结果则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腹部超声检查比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病变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经过对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进行经腹和经阴道的超声诊断并且将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对照,超声波检查虽然与一般的病理检查的结果不同,但是经腹超声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由此可见对患者进行经阴道超声诊断具有很强的研究和推广价值。但是相对于子宫内膜病变的阴道超声诊断还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主要就是腹部超声诊断具有无创伤,节省时间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爱群.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12,3:228-229.

[2] 朱冬梅,刘学彬,杨娇.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56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2(34):201-202.

[3] 王苏娜.腹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05):159.

子宫疾病的超声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临床拟诊为几种子宫疾病的患者, 均行常规彩超和CEUS检查, 比较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病灶内造影剂的灌注特点和消退情况, 并取病灶穿刺组织、诊断性刮宫或手术组织送检。将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所选子宫常见疾病的67例纳入本研究组 (病理检查证实为非所选常见疾病者则另行研究) 。患者平均年龄为 (38.7±2.3) 岁, 其中子宫内膜息肉7例, 子宫内膜癌16例, 子宫平滑肌瘤16例, 完全性葡萄胎7例, 不全流产宫腔残留11例,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 剖腹产后子宫切口妊娠7例。所有病例均无重大药物过敏史及相关治疗史。向患者及家属阐述超声造影的临床意义, 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i U22彩色超声诊断仪或LOGIQ E9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2.0~5.0 MHz, 机械指数 (MI) 为0.08~0.10, 造影剂为Sone Vue。首先对临床拟诊患者常规彩超检查 (包括经阴道和经腹超声) 。经阴道超声检查 (TVS) 时排空膀胱, 患者仰卧屈膝, 将超声探头套上安全套后插入阴道, 自左向右、自前向后扫描子宫, 对病变区域重点观察, 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血供状况。经腹超声检查 (TUS) 时患者仰卧, 适当充盈膀胱暴露腹壁, 探头从左向右、从上到下全部扫描, 观察内容同TVS。利用PACS系统进行图像和数据保存;选择病灶清晰、CDFI血流信号较好的典型切面, 转换到超声造影模式, 经肘正中静脉团注入1.6 ml造影剂, 然后用5 ml生理盐水冲管。自造影剂在子宫或病灶中开始显示即刻录像记录全过程 (约3 min) , 然后观察病灶内造影剂的增强和消退情况、增强方式、增强强度等, 同时和正常组织的增强状况进行比较, 总结不同病例造影增强的特点, 最后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统计两种检查诊断符合率。

1.3 增强时相的判断及超声造影表现

将CEUS分为两个过程, 即增强期与消退期, 以周围肌壁为参照物, 若病灶达峰时间早于周围子宫肌壁, 为早增强;反之, 为晚增强;消退期同理判断。增强强度高于肌壁为高增强;反之为低增强。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 13.0,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为α=0.05, 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超声造影的表现

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常见疾病的67例患者中, 子宫内膜息肉 (7例) 超声造影表现为整体低增强, 分布稀疏不均匀, 消退缓慢, 较肌层晚;子宫平滑肌瘤 (16例) 首先表现为环状高增强, 随后整个瘤体为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 变性坏死区无增强, 小肌瘤分布较均匀, 较大肌瘤中央先消退呈低增强;子宫内膜癌 (16例) 整体低增强, 分布稀疏不均匀, 消退缓慢较肌层晚;不全流产宫腔残留 (11例) 为快速整体等增强或高增强, 分布不均匀, 消退与肌层同步;完全性葡萄胎 (7例) 为全程无灌注增强;剖腹产后子宫切口妊娠 (7例) 为快速高增强, 分布欠均匀, 与肌层同步消退;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3例) 为早期部分高增强, 分布稀疏不均匀, 后期较肌层明显减退。

2.2 常规彩超与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及诊断符合率比较

符合率=明确诊断例数÷该病病例数×100%, 总符合率=明确诊断总例数÷总病例数×100%。67例中, 子宫平滑肌瘤、子宫内膜癌、不全流产宫腔残留、完全性葡萄胎、剖腹产后子宫切口妊娠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规彩超与超声造影符合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子宫内膜息肉常规彩超与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0.0%、85.7%, 总符合率常规彩超与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49.3%、73.1%,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3 讨论

3.1 子宫常见疾病检查方法及局限性

目前子宫疾病常见检查方法还是以常规彩超为主, 大多数疾病因其有典型声像图表现, 如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水、子宫平滑肌瘤、早孕及孕期检查等, 常规彩超常可明确诊断并能精确测量孕期参数改变。但对于异病同像或同病异像, 如子宫黏膜下小肌瘤与宫腔息肉、内膜癌与内膜增殖过长、子宫平滑肌瘤与部分腺肌瘤等常规彩超并不能完全鉴别。虽然TVS为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 较经腹彩超分辨率高, 彩色血流信号显示更清晰, 能够为多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但其特异性仍较低, 对于一些疾病依旧无法鉴别。CT、MRI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漏诊、误诊率较高;宫腔镜检查无菌要求高, 对特殊部位 (如宫角) 的病变易漏诊[1]。

3.2 CEUS检查子宫疾病时的病理基础及其灌注特征

CEUS可实时、连续观察病灶及周围子宫肌层的血流灌注、退出过程, 通过区分来自组织或微泡的信号, 自动将来自组织的基波信号取消、分离, 收集来自微泡的谐波信号作为成像依据, 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病灶与周围组织内的血流情况[2]。宫腔与肌壁间病变不同, 其血流灌注形式也不同, 所以超声造影具有不同的增强形式, 从而较为直观地呈现病灶局部微循环情况, 促使超声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分辨率提高。

(1) 子宫内膜息肉病理基础与造影表现。子宫内膜息肉是导致阴道异常出血的常见原因, 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子宫局部病变。子宫内膜息肉为位于子宫内膜底层出现的局限性增生, 向宫腔突出, 有长短不同的蒂, 其内有血管。病理检查证明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厚壁血管、内膜腺体和致密纤维组织3种物质的混合物, 属于少血供病变。彩色多普勒检查时, 子宫内膜息肉在某些时候和黏膜下肌瘤及其他病变难以鉴别。本研究中的7例子宫内膜息肉造影剂消退和增强相比子宫肌层晚, 同时分布稀疏、不均匀, 比肌层增强强度略低, 反映了子宫内膜息肉少血供的特点。

(2) 子宫平滑肌瘤病理基础与造影表现。子宫平滑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 大小不同, 呈球形或不规则形, 具有明显界限, 瘤组织切面一般为灰白色。如果出现供血不足或肌瘤生长较快的情况, 会出现多种继发性改变。子宫平滑肌瘤造影剂增强一般表现为肌瘤周边首先增强, 出现一个半环形增强影, 主要供血血管呈树枝样伸入, 然后瘤体整个增强。子宫腺肌病表现为多条血管呈不规则分支状进入病灶内, 整个病灶区肌层呈不均匀高增强, 造影后期呈不均匀稍低增强, 边界不清, 无包膜感[3]。本研究中16例子宫平滑肌瘤的超声造影符合上述表现, 但其常规彩超诊断符合率与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差异无显著性。

(3) 子宫内膜癌 (EC) 病理基础与造影表现。子宫系双重动脉供血, CEUS首先使肿瘤滋养血管或癌灶生长部位的弓形血管和放射状血管显影、增粗、增多、密集、紊乱, 造影表现为内膜癌灶较周围子宫壁提前增强, 消退期主要显示肿瘤及周围组织静脉回流特点, 无特殊表现。王英娈等[4]对27例子宫内膜癌经阴道超声造影证实造影增强模式为整体快速充盈, 增强及消退早于受累肌层。本组16例造影表现为整体低增强, 分布稀疏不均匀, 消退缓慢、较肌层晚。故早期快速增强为EC共同特征。

(4) 不全流产宫腔残留也是较为常见的妇产科疾病, 其声像图表现多样, 和残留物内容、多少以及残留时间等有关。如果残留时间长, 会发生机化, 使得宫腔内部出现不规则高回声团。本研究中有10例在注入造影剂后, 病灶出现明显、快速的整体增强。倘若病灶中有机化或者血凝块, 则增强不均匀。

(5) 完全性葡萄胎是绒毛组织都为葡萄状, 绒毛间质出现水肿变性, 滋养细胞活跃增生, 二维超声图像显示宫腔内没有胎儿、羊水和胎盘, 只有大小不同的水泡状回声。本研究5例完全性葡萄胎在注入造影剂后, 宫腔中的病灶一直没有增强。

(6) 常规彩超检查剖腹产后子宫切口妊娠表现为孕囊所处位置较低, 子宫肌层和孕囊周围绒毛没有明显边界, 切口处能看到丰富的血流信号。本研究中的5例剖腹产后子宫切口妊娠, 在超声造影后发现切口处肌层出现不均匀的快速增强和孕囊囊壁连续增强, 消退过程和子宫肌层基本同步。

(7)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比较普遍的一种, 高频超声显示, 在腹直肌内或切口皮下脂肪层内有肿块出现, 边界不清、低回声且形态不规则。本研究中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超声造影后, 病灶刚开始发生增强, 增强不均匀, 后期增强减弱明显。

子宫常见疾病良性病变超声表现可归纳为:病灶内部和周边没有造影剂填充, 低填充病灶血供不充分, 血流稀疏, 没有扭曲、粗大血管;高填充病灶血供较充分, 一般为结节状、团块状增强或整体性增强;造影剂充盈模式呈周围充盈型, TIC曲线形态为“速升缓降”型, 波峰圆钝[5]。恶性病变超声表现可归纳为:填充较为迅速, 外周和内部基本同步;有粗大扭曲血管出现, 先出现一支或者几支粗大扭曲血管, 然后以血管为中心, 向周围迅速填充;造影剂充盈模式呈快速整体充盈型, TIC曲线形态为“速升速降”型, 波峰尖锐。

总之, 本组研究中超声造影总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 将二者结合可提高子宫常见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值得注意的是, CEUS诊断子宫疾病依然存在不利因素[6,7], 如老年子宫内膜炎血供少, EC合并黏膜下肌瘤、宫腔息肉, 某些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合并局部癌变等造影观察难度较大, 可能造成漏诊或误诊。

参考文献

[1]周克松, 李明星.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比较[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5, 31 (1) :50-56.

[2]李春玲.超声造影技术临床应用进展[J].武警医学, 2012, 23 (5) :369-372.

[3]张新玲, 郑荣琴, 黄冬梅, 等.超声造影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7, 23 (1) :55-57.

[4]王英娈, 王燕杰, 王学芬, 等.经阴道超声造影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 (12) :831-834.

[5]史鹏丽, 宋丹阳.实时灰阶超声造影鉴别宫腔良恶性病变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9) :1705-1708.

[6]洪永强, 吴秀琴, 赵林桦, 等.宫腔声学造影在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1) :59-6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 篇7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类型

临床上一般把异位在子宫肌层的类型单独分开, 称为子宫腺肌症。异位于子宫肌层以外的情况, 临床一般分为四型: (1) 腹膜型:主要包括红色病变、蓝色病变和白色病变; (2) 卵巢型:临床最为常见, 约占80%; (3) 深部浸润型:病灶浸润深度≥5 mm, 常见于宫骶韧带、子宫直肠窝、阴道直肠膈等部位; (4) 其他部位:如消化、泌尿、呼吸系统以及瘢痕等部位的内异症。

2 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式

2.1 经腹超声探查需适度充盈膀胱, 所需频率相对低, 穿

透力强, 扫描角度大, 视野宽广, 可以从客观上了解盆腔状况, 经济实用, 简便易操作, 但是分辨力较差, 对肥胖或有手术史者更模糊, 需憋尿, 不能配合的患者则不能很好地显示病变, 常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2.2 经阴道超声探查需排空膀胱, 探头频率高, 分辨力

好, 扫描角度可变, 干扰少, 能清晰显示宫腔、输卵管炎性包块、卵巢形状、内部回声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还可以同时显示有否合并输卵管炎症, 观察到病变部位的形态、范围及内部回声, 但是穿透力弱, 远区显示欠清, 有时需与经腹超声结合使用。

2.3 经直肠腔内超声与经阴道超声类似, 对直肠全层及

周围组织器官能清晰显示, 对于直肠内病变或者不宜经阴道检查的患者尤其适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 可以显示血流变化情况, 有助于疾病的鉴别, 应注意盆腔大血管的血流特点, 观察肿块周边及其内部有无血流信号显示及其血流分布特点。三维超声应用三维探头采集图像, 可同时显示子宫纵、横、冠状三断面, 呈现出立体图像, 便于辨出畸形和内膜微小病变, 其体积测量功能可为临床提供参考指标。

2.4 目前, 超声造影在我国虽尚未广泛开展, 但国内一些

医院对超声造影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已达国际水平, 超声对比剂与超声造影设备的迅速发展, 使得超声造影成为了当前超声医学的热门研究课题。超声造影在妇产科方面的运用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用于肿块的鉴别诊断。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表现

3.1 子宫腺肌症声像图特征 (1) 形态:

子宫增大, 均匀或不均匀, 形态可饱满、弧形、底部圆钝或呈球形等改变;子宫壁增厚, 可为均匀性增厚或局部增厚突起, 局部常为后壁增厚明显。 (2) 回声变化:肌层回声通常增强, 由于内膜组织局部出血灶和周围的纤维组织形成, 可造成回声较均匀性增强, 或细小斑点状回声增强, 部分病灶内可有低回声小囊腔。病灶与正常肌层无明显分界。极少数患者肌层内小的出血灶相互聚集, 形成大的囊腔, 类似于卵巢内膜样囊肿, 边界清晰。动态监测时会发现经期子宫增大, 斑点状无回声区更明显。 (3) 内膜回声:弥散型, 宫腔线仍可居中;局限型:宫腔线相对移位, 回声无特殊。 (4) CDFI:反复出血, 纤维化, 肌层内部及病灶区血管分布较正常稀少。 (5) 造影超声:表现为快速弥散性增强, 肿块无明显边界。

3.2 盆腔囊性包块巧克力囊肿多见, 在子宫后方、双

侧或一侧可见到一个或多个囊性肿物, 多为正圆形, 直径可达5 cm~25 cm不等, 囊壁厚, 粗糙不平, 经期由于出血可稍增大, 常见与周围粘连。声像图依其表现不同可大致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 单纯囊肿型:肿块呈无回声暗区, 内透声良好, 可见少许光点, 囊壁薄光滑; (2) 多囊型:肿块呈无回声暗区, 囊内有粗细不等间隔及密集光点, 壁较薄; (3) 囊内均匀光点型:肿块为囊性暗区, 内见均匀密集点状回声, 呈毛玻璃样, 囊壁增厚, 不规则; (4) 实性型:囊壁很厚, 囊内含极密集光点似实性; (5) 混合型:壁厚, 囊内底层有密集低回声光点沉积, 上方为无回声呈分层征或内壁出现贴壁光块呈囊实相间杂乱回声。在月经期囊肿体积可增大, 回声增多。CDFI:囊肿多数可见血流信号, 但血流不丰富, 有时见囊壁上星点状血流信号, 有时囊壁无明显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囊肿分隔有造影剂充盈, 凝血块不充盈, 囊内基本呈无增强。

3.3 其他部位超声表现

3.3.1 腹壁或腹壁瘢痕处:

声像图上表现腹壁肿块, 通常在下腹部腹壁瘢痕浅筋膜或腹直肌鞘内, 边界模糊, 形态不规则, 无包膜, 边缘类似浸润状, 可为囊性或囊实性, 内部回声大多较低, 但也有较高回声, 可能与肿块内小的钙化灶有关。低回声结节后方衰减伴声影, 周边呈强回声环和毛刺状浸润性边缘, 检查时压痛明显, 肿块的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 经期部分患者因肿块内出血, 超声则显示肿块内不规则的无回声区。CDFI检查肿块内部血流信号稀少, 较大的异位肿块周边见点状、条状、分支状、半环状或棒状较为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 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以动脉频谱为主, 动脉频谱呈低速高阻型, 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6.5~19 cm/s, 阻力指数0.7~0.85.

3.3.2 膀胱:

多位于膀胱邻近子宫的穹隆处, 一般局限于肌层, 亦可侵犯黏膜层, 声像图上表现为膀胱后壁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 单发、宽基底、边界欠清的结节, 内部为不均质低回声, 后方伴声衰减, 于月经期探查内部回声不均性更显著, 彩色多普勒无明显血流信号显示。

3.3.3 子宫直肠窝、骶韧带、直肠阴道膈:

在直肠阴道膈、宫颈后方见低回声包块, 或见直肠阴道膈增厚。但因受到腹壁、膀胱、腹腔及阴道内气体的影响, 普通经腹和阴道超声用以诊断阴道直肠膈病灶有限。直肠、结肠见直肠或结肠有结节状肿块, 多位于肌层, 也有侵及黏膜者, 结节呈高回声。外阴会阴超声可见会阴切口下囊实性或囊性肿块。

4 超声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价值

根据以上超声特点, 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 对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由于设备及个人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实际运用中, 超声检查必须同病史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相结合。目前超声主要用于诊断Ⅲ、Ⅳ期的患者。

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提高, 其诊断的准确率不断提高。国内报道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超声检查诊断巧克力囊肿的敏感度为88.2%, 特异度为92.2%;张晶等[1]认为普通超声诊断盆腔肿块的敏感度为100%, 特异度为93.3%, 静脉造影超声诊断盆腔肿块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可达100%.Carbognin[2]等在对不同阶段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意义的研究中发现: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很高的准确度, 应作为一项基本的检查手段, 对于可疑病例和直肠阴道膈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尤其适用。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属少见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诊断均较困难, 但是随着内镜超声、超声造影的应用, 对于常规超声检查不能诊断的部位诊断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直肠内镜超声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腔内形态, 同时又可进行超声扫描, 以获得肠壁各层次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 弥补了单纯内镜检查仅能描述表面形态的缺点。Vahnzano Menada等[3]在研究中经阴道超声直肠水造影与CT等对比诊断直肠受侵的敏感度为97%, 特异度为100%, 阳性预测值100%, 阴性预测值91.3%, 认为经阴道超声直肠水造影是一种价廉可靠、更优于CT的检查方法。

虽然超声造影的许多应用基本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或动物实验阶段, 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超声造影技术以其简便、无创、价廉、安全和诊断符合率高等优点, 已经迅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 并将运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 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可动态观察且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操作快速简便的诊断手段, 它的地位不断提升, 已经成为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晶, 张冰松, 冯蕾, 等.静脉超声造影妇科应用系列研究[C].中围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二届全国妇产及计划生育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8:38.

[2]Carbegnin G, Girardi V, Pinali L, et al.Asseaament of pelvic endometri-osis:correlation of US and MRI with laparocopic findings[J].Radiol Med, 2006, 111 (5) :687-701.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价值浅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全部为术前经我院B超室检查的患者。年龄30~40岁10例, 40~50岁15例, 50岁以上5例, 其中, 浆膜下肌瘤3例, 璧间肌瘤20例, 粘膜下肌瘤3例, 混合型肌瘤4例, 子宫肌瘤并卵巢囊肿5例。

1.2 方法

选用仪器, 日立EUB-305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 MHz, 图像记录用sonyup-860CE记录仪。检查前膀胱适度充盈, 患者平卧, 经下腹多切面扫查盆腔, 观察子宫及附件情况, 盆腔有无积液等, 部分患者于月经后再次复查确诊。

2 结果

根据子宫肌瘤生长的部位、大小、多少及有无并发症, 超声图像上可见子宫体积不同程度增大, 形状可成圆形或不规则型, 突向膀胱的浆膜下肌瘤可使充盈的膀胱不对称, 蒂长的浆膜下肌瘤易与卵巢肿瘤、肠系膜肿瘤混淆;粘膜下肌瘤、璧间肌瘤可使内膜线偏移, 肌壁增厚, 肌瘤向宫腔生长的可使宫腔变形, 宫腔增大、拉长、移位, 甚至找不到宫腔。瘤体回声可见:强回声型, 瘤体回声比子宫肌层回声强, 瘤体周围可见低声环;低回声型, 肌瘤回声比子宫回声弱, 呈实质性回声;混合型, 可见于多发性子宫肌瘤, 瘤体回声强弱不等, 界面模糊, 瘤体深部回声减弱或衰减并不均质, 如伴有变性回声不均质, >5cm的肌瘤多数有变性, 常见为玻璃样变、粘液变、囊性变、钙化及肉瘤变性等, 声像图上可见相应的弱回声区, 液性无回声区 (多为单房, 偶见多房) , 钙化肌瘤表面伴有声影的强回声环, 恶变的瘤体回声杂乱, 短时间内肿瘤生长迅速。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 故又称子宫

平滑肌瘤, 一般认为与雌激素水平增多有关, 随着激素水平的下降, 肌瘤可随之缩小。子宫肌瘤多发生于40~50岁的妇女, 可生长于子宫的任何部位, 其中以璧间肌瘤最多, 可单发及多发。本组30例肌瘤手术患者中, 40~50岁的15例占50%, 璧间肌瘤20例, 占69%。临床表现与肌瘤的生长部位、大小、多少有关, 主要表现为子宫出血、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较大的肌瘤可出现下腹坠胀, 尿频、尿急、排尿、排便困难等压迫症状, 瘤蒂较长的浆膜下肌瘤发生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 粘膜下肌瘤并感染时可有腹痛, 白带增多, 呈脓血性, 并臭味及不孕等。

3.2 根据子宫肌瘤的声像图特点, 子宫增大, 形态不规则及伴

瘤体样回声 (即强回声型、低回声型, 混合型) 等特点, 基本可确定诊断。本组30例患者除璧间肌瘤诊断相符外, 其余均有一定的差异, 原因:声像图上将部分突出于子宫表面的团块疑为浆膜下肌瘤, 但病检归为璧间肌瘤;有时易将宫腔内血块诊为粘膜下肌瘤, 造成误诊。因此, 在诊断子宫肌瘤, 特别是粘膜下肌瘤时应认真观察, 最好在月经后复查确诊。

3.3 子宫肌瘤虽作为妇科常见病, 但妇科很多的疾病都具有

子宫内、外包块的特性, 在临床症状及声像图不典型的情况下, 易造成判断失误。

3.3.1 子宫腺肌瘤 (局限性子宫腺肌病) 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子宫腺肌瘤为子宫呈非对称性增大, 病灶多见于子宫后壁, 子宫切面上显示一局限性回声异常区, 边界不清, 无假包膜, 内有小的无回声区。肿块边缘欠规则, 无包膜回声, 无明显的声衰减。两者在声像图上很难鉴别, 所以应结合病史及月经期, 月经后B超对比瘤体有无增大及液性暗区, 如月经期瘤体增大, 瘤体内出现液性暗区, 可诊断为子宫腺肌瘤。

3.3.2 过期流产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过期流产是指胎死宫内2个月以上, 孕试常呈阴性。在妊娠早期发生的过期流产, 无明显的停经史, 易被临床忽视, 规则的阴道少量出血, 又被当作月经。超声医生在诊断过程中盲目根据临床提示, 发现宫腔内稍强回声区后作出黏膜下肌瘤的诊断。实际上只要仔细检查不难诊断。过期流产子宫有不同程度增大, 宫内物因羊水被吸收呈实性回声, 但内部回声偏杂乱, 不规则, 可有强弱不均区, 宫腔线不清。而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增大, 以前后径增大为甚, 宫腔增大、变形, 有宫腔分离征。

3.3.3 陈旧性宫外孕与子宫肌瘤的鉴别

对于具有宫外孕特征性声像图时, 超声诊断准确率高, 可达77%~92.7%, 而临床症状不典型时, 易造成误诊。宫外孕包块实块型多见于陈旧性宫外孕, 陈旧性宫外孕呈实性肿块声像的形成可能是因患者病史过长, 当血肿形成后有机化, 回声复杂, 血肿外有假包膜, 当血肿围绕子宫周围, 二者界限不清, 形似一个大子宫征象, 实际上是子宫与血块紧密相连, 若血块附在子宫一侧, 围有包膜, 内部回声呈实质性而被误诊为子宫浆膜下肌瘤。

综上所述, 我们体会到超声作为妇科诊断子宫肌瘤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上占有重要位置。但因子宫肌瘤所生长部位、本身内部结构因变性所表现的多样性, 使得它与宫腔、宫璧、盆腔内其它一些病变声像图上有交叉重叠现象, 存在异病同图、同病异图的现象, 要减少误诊, 在诊断中应仔细观察肿块的内部回声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密切结合临床, 综合分析;不能单纯地凭借超声显像, 就作出判断;对声像图不典型的子宫肌瘤, 应多方位扫查, 尽量充分显示具有鉴别意义的声像图, 定期随访复查, 防止误诊。

参考文献

[1]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639.

[2]曹海根, 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645.

[3]焦明德, 田家玮, 任卫东, 等.临床多普勒超声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512~514.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诊断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58例为观察对象, 患者年龄24岁~47岁, 均伴有腹痛、月经不调、性交疼痛、不孕等症状。

1.2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3.5~5 MHz的经腹探头频率以及5~7 MHz经阴道探头频率。患者取平卧位, 充盈膀胱, 以纵、横、斜多切面扫查患者子宫及双侧附件区, 如不能取得满意图像改行阴道超声检查。测量子宫肌肿块大小, 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以及内部回声情况, 肿块与子宫、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 确认有无挤压或粘连。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肿块内及周边血流情况, 使用脉冲多普勒测量血流峰值速度及阻力指数。

2 结果

本组58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66% (52/58) , 误诊率为10.34%。其中6例均匀点状型囊肿误诊为卵巢囊肿并感染。其原因是超声诊断的图像与卵巢囊肿并感染的图像极为相似, 在没有比较白细胞计数以及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症状的情况下产生误诊。肿块大小为16 mm×13 mm×12 mm~113 mm×108 mm×86 mm, 其中左侧卵巢23例, 右侧卵巢21例, 双侧卵巢14例。超声图像特征为: (1) 超声表现主要分为单纯囊肿型、均匀点状回声型、类实质回声型、混合型四种类型, 肿块后壁回声增强。单纯囊肿型12例, 占20.69%, 超声只提示单纯囊肿, 未有进一步诊断。均匀点状回声型31例, 占53.45%, 肿块为圆形或椭圆形, 囊壁厚, 内部液体呈现密集的均匀光点, 颜色为咖啡色, 液体黏稠。类实质回声型11例, 占18.97%, 囊内液体呈巧克力糊状。混合型4例, 占6.90%, 内部大部分为无回声暗区, 可见片状强回声区或小光团。 (2) 囊肿主要呈现圆形或椭圆形, 少数囊肿形状不规则。囊肿有包膜, 多数边界欠清晰, 常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3) 包块大小在月经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超声可见囊内光点增多, 但月经后期包块变小。 (4) CDFI探查:所有巧克力囊肿内部及周边无1例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女性中的常见病症, 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而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际发生率远较临床所见为多, 如在因妇科其他病理剖腹探查及对切除的子宫附件标本仔细作病理检查时, 可发现约20%~25%患者有异位的子宫内膜[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异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功能变化, 导致周期性出血和周围组织纤维化包膜, 这种陈旧性的积血使囊内呈咖啡色或巧克力色, 所以也被称为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月经不调、性交疼痛等症状, 并容易引起输卵管粘连, 影响正常排卵导致继发性不孕, 因而给女性带来较大痛苦, 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以及患者的自身差异等原因, 使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诊断难度增大[2]。目前, 腹腔镜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的最佳方法, 但腹腔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诊断, 而且检查费用高。而超声诊断的费用较低, 方法简单, 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结合对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生活方式等信息的综合分析, 也能发现病变或潜在发展趋势。

尽管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图像复杂多变, 但仍有一定的特异性。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形态、位置进行判断, 且超声图像的特征相对比较明显, 本组收集的图像可分为单纯囊肿型、均匀点状回声型、类实质回声型、混合型四种类型。单纯囊肿型其囊内液体不黏稠, 边界较清。均匀点状回声型诊断符合率较高, 临床特征典型, 其囊壁厚, 囊内液体呈现出均匀密集的光点, 患者病情一般较长。类实质回声型内部液体非常黏稠, 呈糊状。混合型为子宫内膜碎片及液体黏稠度大所致。经超声诊断可见,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少数形状不规则, 有包膜, 多数边界欠清晰, 易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而且月经期肿块增大, 月经中后期肿块缩小, 因而通过对患者月经前后超声图像的对比, 也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本组58例患者经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66%, 经腹壁扫描囊肿的回声较经阴道扫描回声低, 往往不易观察清楚囊肿内部的回声而致误诊[3];部分病例其超声图像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极为相似, 在没有其他比较和综合判断时, 也易发生误诊。因此, 为提高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经腹扫描若不能获得满意图像应改行阴道超声检查, 临床应结合患者既往病史, 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验综合分析判断。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58例为观察对象,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8例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66%, 误诊率为10.34%。囊肿主要呈现圆形或椭圆形, 少数囊肿形状不规则。囊肿有包膜, 多数边界欠清晰, 常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诊断准确率较高, 简单方便, 但也存在一定的误诊情况, 临床应结合患者既往病史, 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验综合分析判断, 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超声,特征

参考文献

[1]张国辉.彩色超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9) :120-121.

[2]蔡瑜, 刘玉琴, 张萍.超声检查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求医问药, 2012, 10 (4) :94.

子宫疾病的超声诊断 篇10

造影“看轮廓”,超声“看内部”

当某人出现胸闷、胸痛症状,疑似冠状动脉有病变时,医生通常会建议其做一次冠状动脉造影。不过,冠脉造影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它是通过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轮廓来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医生无法观察到血管壁上粥样硬化斑块的具体情况;其次,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特殊部位(如冠状动脉开口或分叉处)病变情况的判断较为困难。

近年来,随着微型导管超声换能器和声学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管内超声检查已逐步成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新武器”。血管内超声利用安装在导管顶端的微型超声换能器,在血管内发射和接收高频超声信号,实时显示血管的横截面图像,不仅能清晰显示管壁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态,还能帮助医生清晰辨认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大小和严重程度。

血管内超声检查需要在心导管室内进行。在冠脉造影检查的基础上,医生首先会选定需要检查的血管和病变部位,然后将一根直径不到2毫米、顶端安装了微型超声探头的特殊导管送到病变部位。超声探查时,整个血管壁和血管腔内的情况都可以被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医生根据看到的具体图像,可以对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和准确判断。

血管内超声的三大优势

1. 发现冠状动脉早期病变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早期,血管会发生代偿性扩大,以维持管腔的通畅,不至于发生显著的狭窄。这时候,冠脉造影结果往往是正常的。一旦斑块的体积超过了管腔直径的40%,血管的代偿能力衰竭,管腔就会出现狭窄。此时再做冠脉造影,可能看到血管有狭窄。由此可见,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早期病变的诊断能力有限。血管内超声则不同,它可以检出早期的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情况,提示患者需要提高警惕,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措施,预防病变的进展。

2. 诊断冠脉造影无法确诊的病变。

如前所述,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特殊部位(如冠状动脉开口或分叉处)病变情况的判断较为困难。血管内超声则不受投照位置的影响,能够检出冠脉造影无法确诊的病变,如血管开口、分叉处的病变等。同时,血管内超声还能精确测定血管狭窄的程度和性质。

另外,血管内超声还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定位和疗效观察中。比如,帮助确定病变是否需要植入支架、植入支架的大小和范围、支架扩张得是否充分,监测支架植入以后是否存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晚期贴壁不良等问题。

3. 明确斑块类型

血管内超声通过将斑块内的回声与血管周围代表外膜或周围组织的回声进行比较,可以确定斑块的“软硬”程度。一般地说,斑块越“软”,性质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破裂。而斑块一旦破裂,血管内形成“血块”,容易引发心肌梗死。因此,早期识别“高危险性”斑块的意义重大,可以提示患者加强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预防心肌梗死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不同类型的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图像。

图A为软斑块,斑块的回声密度低于外膜及周围组织。

图B为纤维性斑块,回声密度和外膜及周围组织相似。

图C为钙化病变,斑块的回声密度很高。

上一篇:冲突规范下一篇:单位财务电算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