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技术

2024-07-26

有机农业技术(精选十篇)

有机农业技术 篇1

1 有机生态烟叶生产影响因素

1.1 品种

品种是有机烟叶生产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植烟区域气候、生态条件以及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有机烟叶生产要求等因素, 选择种植品种。根据每个基地的土壤肥力、生态环境等合理搭配品种, 种植NC55品种73.79 hm2, 云烟87品种19.00 hm2, 云烟97品种7.67 hm2, ZC-01品系13.33 hm2, NC102品种6.00 hm2, 中烟100品种13.93 hm2。从不同品种生育期调查看, 中烟100最长147 d, 然后依次为NC55、NC102、ZC-01 (最短129 d) 。从植物学性状看, NC55腰鼓形, 叶型长椭圆。叶色绿色, 茎叶角度中等, 主脉较细, 生长势较弱;NC102腰鼓形, 叶形长椭圆形, 叶色绿色, 叶面较平, 茎叶角度中等, 主脉较细, 生长势较弱;ZC-01株式筒型, 茎叶角度较大, 节距较小, 叶色绿, 叶面较皱, 厚度适中, 主脉较粗, 生长势强;中烟100筒形, 叶色绿, 茎叶角度大, 主脉较粗, 生长势较强。从经济性状看中烟100上等烟、产值最高, 其他依次是NC55、NC102、ZC-01。

1.2 施肥

有机烟叶生产用肥全部采用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肥和矿物质肥料, 严禁使用化学合成肥料。有机肥全部作基肥, 采用条施或大窝环施, 施10.5 t/hm2。矿物质硝酸钾作追肥, 分2次施用:第1次在移栽后8 d左右, 按2%的浓度对水浇施 (即1 kg硝酸钾对水49 kg) , 每株浇0.5 kg水;第2次在移栽后30 d左右, 追施矿质硝酸钾450 kg/hm2 (采用圈施) , 同时进行培土上厢, 适当加淋洁净的沼液等1~2次。

2 关键技术

2.1 选择地块

2.1.1 地块选择。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标准。

2.1.2实施地点。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诸城市贾悦镇琅埠等14个农场为有机烟叶开发示范点, 面积133.33 hm2, 分布在全市5个产烟分公司, 14个烟叶农场 (植烟村) , 植烟户30个。其中诸城5个点、66.67 hm2, 临朐3个点、26.67 hm2, 安丘、昌乐、高密每个县市2个点, 13.33 hm2。经检测14个点的土壤和水分全部符合有机产品生产标准要求。

2.2 培育有机无病育苗

严格按照有机烟叶育苗技术规范要求, 专门购进裸种, 实施与普通苗棚隔离、进行单独育苗。在育苗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防病消毒措施, 使用武夷菌素、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各类病虫害;加强肥水调控, 努力培育高茎壮苗, 所育有机烟苗茎高平均达到12 cm左右, 并且做到了茎秆粗壮, 整齐无病虫害[1,2,3]。

2.3 精准施肥

有机烟田及其轮作地块禁止使用化肥, 以农家有机肥为主或使用有机认证或经认证机构许可的品有机肥;钾肥、磷肥使用天然钾矿粉、磷矿粉。根据有机烟叶对肥料的需求和潍坊烟叶生产机械化较高的特点, 经反复考查论证, 联合生产厂家共同研发成功拥有知识产权的有机烟叶生产云涛有机专用肥, 并顺利通过有机认证。该有机肥氮磷钾含量分别为5.0%、6.5%、0.5%, 钾肥不足部分由天然硫酸钾镁补充[4]。在施肥方法上, 进行了改进:一是根据实施方案和土壤检测结果要求, 制订了到每个基地的有机烟叶施肥方案, 统一使用当地生产的豆饼和云涛有机肥, 施纯N 75~90 kg/hm2, 氮磷钾比例1.0∶1.1∶2.0, 全部肥料分基肥穴施、提苗肥和追肥3次使用, 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二是按施用豆饼不少于375 kg/hm2的标准准备充足的有机肥, 全部用有机认证的农宝营养胶发酵;三是高标准起垄、施肥。通过改造移栽机械, 用于定点定量穴施有机肥料, 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施肥质量;四是认真准备和使用移栽用提苗肥, 移栽前按豆饼150kg/hm2、有机肥150 kg/hm2、硫酸钾镁150 kg/hm2和鱼蛋白45 kg/hm2的比例进行搅拌发酵, 移栽时将提苗肥全部离开烟株根系10 cm左右, 并呈半圆型分布, 既不烧苗, 又保证了肥效;五是移栽还苗后, 对小苗、弱苗实施肥水偏管, 进一步提高了有机烟田整齐度。

2.4 大田移栽

有机烟田全部实行严格的定点定穴移栽, 确保烟苗全部栽到施肥点附近;狠抓大苗深栽这一关键技术措施, 努力解决高脚苗的问题, 为培育烟株强大根系打好基础。

2.5 精细化管理

移栽结束后, 立即投入有机烟叶大田管理工作, 一是立即进行烟田中耕, 提高地温, 促进烟苗早发旺长。二是做好有机烟田及周边的卫生清理工作, 人工清除杂草和各种废弃物。三是认真做好病虫害的有机防治工作, 采取喷施生物杀虫药和波尔多液、人工捉除害虫以及使用黄板、太阳能杀虫灯和诱捕器等措施, 对各类病虫害进行全方位防控, 收到了良好效果, 有机烟田病害发病很轻。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四是采取人工打顶和抹杈, 禁止使用化学抑芽剂。

2.6 落实烤香技术

有机烟叶成熟后, 进行人工采收, 采收后的烟叶用麻片包被, 防止外源污染, 用专用车辆运至烤房处。使用有机烟叶专用烤房, 采用密集烘烤增香技术, 狠抓关键温湿度点控制, 实现了有机烟叶烤干、烤黄、烤香。

2.7 烟叶存放、加工

使用专用麻片贮烟袋进行贮存保管, 安全卫生储存;单独标记, 单独存放、单独加工、单独交售、单独运输, 杜绝烟叶受污染。

2.8 烟田清理

烟叶采收后, 组织烟农及时连根拔除烟地内的烟杆, 清除遗留在烟地内地膜和残叶等杂物, 拔除的烟杆等及时运出烟田, 并在烟田外集中处理, 不能放在地埂或地边, 以免造成病菌传播[5]。

2.9 烟叶收购、交接过程追踪

有机烟叶单独收购、单独调运、单独储存。烟叶标识须标注“有机烟叶、品种、产地”等。收购、仓储、运输过程中不得因烟叶包装物、收购场所、仓储环境、运输工具而使烟叶受污染。

2.1 0 烟叶收购

烟叶按照以村为单位在烟站交售烟叶, 每一个村, 一个代码。从村庄收购的每一批烟均打包并带有标签, 标签上填写烟站、村庄代码、品种、等级、数量和收购日期, 单收、单存、单放。

2.1 1 储运站接货

烟站烟包递交到储运站, 在条码机内输入每个烟包标签上的信息, 打印条码并将其贴在原有标签上。条码上信息包含县市、烟站、村庄、品种、等级、重量和收购日期。所有收购的烟包到储运站数据库中再分类和记录。

2.1 2 复烤加工

按照工业公司要求, 进行复烤加工。条形码组成:烟包重量:50;县市代码:ZC代表诸城、LQ代表临朐、克米代表高密、AQ代表安丘、CL代表昌乐;烟站代码:01, 02, …, 20;村庄代码:V01, V02, …, V40;储运站接货日期:xxxx (月份及日期) ;等级:42个等级。

3 有机生态烟叶开发结果分析

3.1 生育期

从14个有机烟叶种植基地调查看, 有机烟叶大田生育期略长于常规烟田3~5 d。

3.2 植物学性状

总体上看植物学性状, 团棵前有机烟田烟株长势较弱, 旺长至现蕾长势较强, 与常规烟叶无明显差异。

3.3 农艺性状

有机烟田烟株株高低于常规烟田, 叶数少于常规烟田, 茎围、节距、腰叶长、宽均小于常规烟田。

3.4 主要病害

有机烟田赤星病、气候性斑点病、野火病、角斑病、病毒病发病率, 均低于常规烟田。

3.5 原烟外观质量

总体上看, 与常规烟叶比较有机烟叶颜色偏浅, 结构疏松, 身份薄至适中, 色度较强, 单叶重略低。

3.6 主要化学成分与评吸结果

3.6.1 主要化学成分。从检测结果看, 有机烟叶还原糖、总糖含量高于常规烟叶, 两糖差小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总氮含量低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总氮含量低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氧化钾含量高于常规烟叶。

3.6.2烟叶内在质量。经农业部烟草农产品检测中心评吸, 有机烟叶有机烟叶劲头适中, 香气质好, 香气量较足至足, 余味舒适, 杂气较轻, 刺激性微有, 燃烧性较强, 灰色灰白至白色。农残、重金属符合国家有机食品 (无公害烟叶标准) 要求。

3.7 烟叶经济性状

133.33 hm2有机烟田平均产量1 711.2 kg/hm2, 比常规低10.52%;上中等烟91.67%;产值29 838.9元/hm2, 比常规烟叶低3%。

摘要:在烟叶生产过程中, 采用有机生产的方式, 研究其关键技术, 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烤烟品种以及种植制度等生态条件进行全面考虑分析, 有机生态烟较常规种植烟叶在产值、产量上都相对偏低, 但香气、油分足, 容易烘烤。

关键词:有机烟草,有机农业,品质,应用

参考文献

[1]杜相革, 王慧敏.有机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2]闫晓明.从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看安徽有机农业的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05, 11 (6) :21-24.

[3]周冀衡.构建中式卷烟优质特色烟叶原料保障体系是新形势下中国烟草的战略选择[J].中国烟草学报, 2008, 14 (2) :42-46.

[4]郭怡卿, 戴勋.有机烟草生产与烟叶质量安全性[J].云南农业科技, 2012 (4) :57-60.

有机农业种植冬季灭虫技术 篇2

有机农业种植冬季灭虫技术

冬季,害虫处于冬眠期,不食不动,其生活周期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有机农业种植来说,是最好的灭虫季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技术如下:

清洁有机农业田园

有些害虫常常潜伏在寄主植物的根茬、残株、枯枝、落叶、落果等残余物中越冬,作物收获后及时收集这些残余物烧毁、沤肥或深埋,往往可以消灭大量越冬害虫。

有机农业的冬耕冬灌

冬耕冬灌既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害虫的有效方法。冬季通过深耕,可以改变害虫原来的生活环境,使土壤深层的害虫被翻至地表而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使深埋地下的害虫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源;耕后接着进行冬灌,不仅可以沉实、风化土壤,而且还能冻死一部分越冬害虫。据调查,冬耕先耙,能耙死76~85.6%的棉铃虫蛹,冬耕后蛹被埋入土壤深层,可使成活率降低86.4%~92.5%;冬灌比未冬灌的棉田,棉铃虫越冬蛹减少43.5~72.3%。

铲除有机农业田地杂草

有些害虫在作物收获后,常常转移到田间及周围杂草上越冬,而到早春,这些杂草又往往成为越冬害虫繁殖为害的“庇护所”和野生寄主;有关专家曾在棉田周围的杂草上作过调查,每平方米竟有越冬地老虎8~15头,棉红蜘蛛在早春杂草寄主上,百株虫(卵)量高达1194头。因此,冬春结合积肥造肥,铲除田内外杂草,或者在早春对杂草进行喷药处理,是防治越冬害虫的有效措施。

处理有机农业田地寄主

有机农业技术 篇3

三益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有机农业种植、养殖为龙头,以三益有机直销店及三益电子商务网络为平台,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全席有机食品。其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

一是高标准建立有机基地。截至2013年8月,已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8000余亩,其中:有机水稻2000余亩;有机蔬菜生产基地1080亩;山林地5000余亩;年存栏1500余头有机猪的猪场1个;年出栏2000多羽有机鸭的鸭场1个;年出栏1万羽有机鸡的鸡场1个。

二是实现餐桌的有机食品多样化。目前生产和经销的主要产品有:有机稻米、有机蔬菜(含特种蔬菜计88个种类)、有机猪、有机鸡、有机鸭、有机鱼、有机豆制品、有机菜(茶)油等100多个品种。

三是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跟踪。在生产中始终坚持“四个禁用”:禁用化学农药、禁用化学肥料、禁用动植物生长调节激素、禁用转基因产品,采取传统耕种、秸秆还田、猪-沼-稻(菜)循环、生物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产品均以直销的方式出售,在益阳市、长沙市共建有15个直销店,并建有自己的电子商务网进行网络销售。

四是实行“合作社+基地”的管理模式。采取在理事会领导下的总部和部门两级经济责任制,即“总部统一规划,部门分块管理”的两级运行模式,生产、销售、技术、管理、服务等员工由入社社员、外聘专业人员、长期咨询顾问等组成。采取理事长负责制下的“六部一中心”和“六统一”的管理模式,六部为田藕事业部、蔬菜事业部、产品加工供应事业部、养殖事业部(含猪场、鸡场、鸭场、鱼场)、技术质量部、财务部;一中心为营销中心。六统一为统一物资采购和供应、统一生产场地与计划生产、统一技术和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统一加工运输储藏、统一包装与销售、统一产地产品认证和标识。

三益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的优点:一是管理到位;二是直销减少了中间销售环节;三是方便消费者在一个有机产品店(铺)购买到货真价实的有机食品。

不足的地方:一是产品种类过多,增加了管理难度,每一个单品难以做到高产量高效益;二是受消费者经济能力影响,有机食品价格难以提高,投资回报率较低。

合作社运作的主要成效:一是确保了社员和员工的利益,员工既享受土地红利,入社又得到了劳动报酬,一般固定员工年收入可达21000元;二是有益于环境保护,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全程的密集型产业有益于解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解决固定员工210人就业,另外每年雇请临时工5600人次。

三益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这种运作方式,适合在有较强资金支持、有天然有机食品生产环境的地区推广。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蔬菜局 邮编:413002)

浅析有机农业及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 篇4

1 有机农业病虫害的防治

1.1 推广农作物间作、混作、轮作

在种植有机农作物时, 将几种农作物混合穿插着种植, 利用农作物间的相生相克的作用, 干扰病虫害的生活习性, 减弱病虫害寄居农作物中的适应能力, 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性。

1.2 建立有利天敌增殖、繁衍的生态条件

培养病虫害的天敌, 给它们创造有利的生存条件, 根据大自然界生存法则, 调节和保护大自然中的生物链的持续发展, 控制病虫害。利用在有机农业田的缓冲带、隔离带、诱集带、种植农作物的生态园、田边地头的矮树丛、农田保护带、田地边的环境, 给益虫和天敌创造生存的空间。

1.3 有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有机农业病害防治技术, 包括抗性诱导技术、抵抗微生物和农用抗生素。有机农业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可分为2个方面讲, 从用途上讲有保护天敌、帮助繁殖天敌、释放天敌、引进天敌;从方法上讲用益虫防治害虫, 利用扑食性天敌捕食害虫, 寄生性天敌寄生在害虫中, 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用有益菌防治害虫, 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和代谢产物杀死害虫。

1.4 有机农业天然药物防治技术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作用, 所以利用这个特点对有机农业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代替人工化学农药的使用, 达到绿色有机农业的真正目的。例如:培养有机农业害虫的天敌, 利用有机农业害虫的天敌捕杀害虫的方法, 防治有机农业的虫害问题。

1.5 有机农业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技术

有机农业物理防治是利用寄生技术消灭害虫的一种技术手段, 防止害虫的幼虫寄生的一种方法;有机农业的防治主要是有效的利用耕作物, 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 以达到破坏越冬虫卵和病菌。

2 有机葡萄病虫害的主要种类

有机葡萄的病虫害分为病害和虫害2种, 病害主要包括:葡萄自腐病、葡萄炭疽病、葡萄黑痘病、葡萄霜霉病、葡萄自粉病及葡萄穗轴褐枯病。虫害包括:葡萄绿盲蜷、葡萄短须蜗, 斑衣蜡蝉、金龟子、葡萄一星叶蝉等。

有机葡萄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主要是, 葡萄种植园中杂草的清除, 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葡萄的培育等。有机葡萄虫害的防治可以利用人工的方法, 也可以利用机械防治的方法。有效的利用病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使用一定的药物进行辅佐防治。例如:使用荧光灯或是太阳能发电, 引诱害虫, 杀死害虫;在有机葡萄的果实上套袋和防虫网等隔离和防止害虫的破坏。

3 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策略

有机葡萄的种植不同于普通的葡萄种植, 是遵循自然的规律, 维护生态的平衡, 尽量保持植物的生存本性。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主要是采用规范化防治的方法, 不可以大量的使用农药, 这样就会破坏了有机葡萄的质量, 即使是使用农药, 也只能是使用有机农业专用的农药, 不可以使用化学合成的药剂。

3.1 检疫合格的植物才能带入新区

预防病虫害的关键步骤就是检疫方法, 只有通过检疫合格的有机葡萄树苗才能带入新区。一经发现有病虫害的树苗, 要马上进行处理, 在进入新区前, 在临时建立的苗圃中进行隔离观察, 严格杜绝带有病虫害的树苗进入新区。设置检疫部门, 可以制止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3.2 选择耐害性强的品种

在对有机葡萄的品种进行选择的时候, 要多选择一些耐害性比较强的树苗, 进行培育。有机葡萄的品种很多, 其中耐害性比较强的品种有:夏黑, 具有抵抗葡萄霜莓病的特点;圣诞玫瑰, 具有抵抗葡萄霜莓病和葡萄自腐病的特点。必须注意的是, 有机红提非常的容易感染葡萄霜莓病和自腐病、自粉病;关人指也容易感染葡萄自腐病。

3.3 葡萄生长期的施肥管理

有机葡萄的施肥与普通葡萄的施肥方法不同, 是利用人工制造的发酵有机肥料进行施肥的。具体的发酵方法就是在土壤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有机质和菌糠, 再加入动物的粪便, 通过长时间的有机发酵, 将这些的混合物作为有机葡萄的底肥, 促进有机葡萄的生长发育。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 还要不断的给有机葡萄喷洒营养液, 增强有机葡萄的抗病能力。

3.4 及时进行深翻和除草

在栽培有机葡萄前, 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 保证土壤的无菌性, 减少病原体的发生。对种植园内的杂草进行有效的清除, 降低病菌的存活率, 达到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效果。

3.5 采用药物防治

有机葡萄病虫害比较严重时, 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方法与药物防治方法共同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埋土前, 在葡萄的根部刷一遍石硫合剂, 在葡萄树放叶的时候喷洒波尔多液进行预防。还可以利用药剂在葡萄的根部进行灌根处理, 以预防葡萄根瘤蚜的作用。在每年的5月下旬时, 1个星期喷洒1次除虫菊乳油, 防治葡萄发生一星叶蝉。

4 讨论

在有机农业的生产中, 不建议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 给预防有机葡萄病虫害带来了难题。国外有机葡萄培育认为改善葡萄园的环境, 给葡萄树增强免疫力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工作。

在我国主要将重点放在清耕法, 以新疆有机葡萄种植园为例, 清耕面积占葡萄园总面积的90%以上。在葡萄种植园内使用生草法, 为培养大量的有益虫的繁殖和生长提供生存环境, 使天敌益虫扑食害虫。生草法的实施, 能提高葡萄种植园的土壤肥料, 改善土壤的结构, 种植园永久性使用生草法, 还可以提升葡萄含糖量, 降低酸度。同时, 生草法还可以在葡萄种植园中起到保湿的作用, 增强有机葡萄的品质, 降低葡萄毛毯病的发病率, 增加了天敌益虫的种类和数量, 建立生态环境有机葡萄园。但是, 生草法在降水量多的季节里, 由于加大了种植园的水分, 大众了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对有机葡萄种植园起到了反作用。在有机葡萄园的管理中, 使用生草法综合性防治有机葡萄的病虫害,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是有机葡萄培育和法则的重要工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一定要注意有机农业在生存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本文通过对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一定要遵循生态环境的法则, 利用大自然中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对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药物只是起到辅佐的功效, 并不是防治的重要手段。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作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产物, 带动了农业科学化进程的脚步。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发展中的重要工作, 因为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不使用人工合成肥、农药等防止破坏有机农业和有机葡萄生产的产品质量。在有机农业及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不可以使用带有高浓度的化学合成农药, 而是依据病虫害的生存条件、规律, 进行逐一给药, 对病虫害进行有机农业专业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王忠跃, 李兴红, 董雅凤, 雷志强, 战吉成.有机农业及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5) .

[2]舒丹, 胡红锋.有机农业及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J].农家顾问, 2014 (3) .

[3]刘佳, 刘晓, 陈建.四川地区有机葡萄生产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 .

有机农业 篇5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食品的品质产生了独特的要求,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已成为一种时尚。全球农产品贸易和消费也出现两个新走势:一是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二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更刺激了欧洲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已经习惯了工业化农业的人们,现在前所未有地关注食品的安全和品质。

目前全球的农业发展大体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的常规农业,追求的主要是数量目标,常规农业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形式;另一种是拒绝使用化学合成物的有机农业,这一模式以生态为目标;第三种模式是有限度地使用化学合成物的可持续农业,这一模式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双重效应。与农业生产模式相对应,食品也可大致分为普通食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90年代初,日本和欧美国家就兴起发展有机农业的热潮。日本农林水产省在1988的《农业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发展有机农业问题;随后,又制定出有机产品的标准,并且已经正式实施。德国、丹麦、英国、美国、奥地利等国家早就积极从事有机农业,并实施鼓励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由各国首脑参加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而推动了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尽管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比传统的食品高出50%以上,但市场销售额将会不断上升。专家预测在今后10年内,全球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将从目前的10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标准,设置安全壁垒。如美国对我输美蔬菜实行HACCP体系管理,日本也将于今年开始实行;《欧盟有机食品法规》规定,2002年出口国如果没有建立与欧盟要求相符的有机食品保证体系,将被列入为第三国,断绝出口途径。其实很多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受到资源条件限制,有机食品自给能力很低,主要靠进口。如德国、荷兰、英国每年进口的有机食品分别占有机食品消费总量的60%、60%、70%。美国所需的有机食品80%靠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

我国是世界头号水果、蔬菜生产大国,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果蔬出口仍是小国,达不到总量1%。如何由果蔬大国变为出口大国,关键在发展有机食品。我国具有开发有机食品的有利条件:一是蔬菜产业属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价廉,与发达国家相比,蔬菜产品具有生产成本低的最大优势;二是我国很多传统农业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有机

农业生产;三是我国许多山区、边远相对落后地区及广大西部地区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或农药,利用这些自然优势,这些地区很容易转变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四是我国生物种类繁多,且绝大多数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可以通过常规选育,开发成为有机食品。日本贸易官员认为,有机食品是今后中国向日本出口的最有前途、最有附加值的产品。但想真正利用加入WTO这一历史机遇,促进有机产品发展并融入国际市场,当前必须尽快制定国际上认可的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范、产品标准,实际与国际接轨。把握机遇,发展有机食品生产,不仅可明显提高中国食品出口档次。西部开发战略中也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有机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典范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阶段,有机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生态农业的建设经验,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解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机食品的出口贸易总额1995年为30万美元,1997年达到800多万美元,1999年又猛增到1500万美元,年出口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可见,有机食品已成为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并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前景十分广阔的产业。世界的有机化潮流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市场机遇,国际国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一要认真总结和发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进一步利用和完善传统农业中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将生物多样性利用、立体种植、时空布局,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等可持续技术应用到我国有机农业建设体系中。

二要利用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生态农业已取得的成熟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生态工程技术措施。我国可以借鉴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如专家提出完善理论,政府部门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参与探索实践等,加快生态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

三要借鉴国外有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国外有机农业是以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成熟的市场需求为驱动,以严格的质量监控为保证,以定期的咨询服务为依托而不断发展壮大

起来的。目前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导致理论基础缺乏,市场体制不健全,政府部门过分干预的现状。所以,我国必须从市场需求和资源存量双重因素人手,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契机,在资金方面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并制定发展有机农业的相应政策法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业经营体制及合理模式。

四要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高与完善我国的有机农业技术。我国必须尽快弥补“有机农业技术专业化”空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为我国有机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依托。目前有机农业正面临着基因工程、污泥利用、辐射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严峻挑战及其自身技术的持续性问题,我国必须加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与实践探索,完善有机食品深加工技术,提高有机产品增值潜力,促进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要加强有机农业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我国有机食品的认证体系。

有机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典范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阶段,有机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生态农业的建设经验,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解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进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机食品的出口贸易总额1995年为30万美元,1997年达到800多万美元,1999年又猛增到1500万美元,年出口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可见,有机食品已成为我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并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前景十分广阔的产业。世界的有机化潮流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市场机遇,国际国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一要认真总结和发掘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进一步利用和完善传统农业中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将生物多样性利用、立体种植、时空布局,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等可持续技术应用到我国有机农业建设体系中。

二要利用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生态农业已取得的成熟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生态工程技术措施。我国可以借鉴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如专家提出完善理论,政府部门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参与探索实践等,加快生态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

三要借鉴国外有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国外有机农业是以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成熟的市场需求为驱动,以严格的质量监控为保证,以定期的咨询服务为依托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导致理论基础缺乏,市场体制不健全,政府部门过分干预的现状。所以,我国必须从市场需求和资源存量双重因素人手,把握农业发展的新契机,在资金方面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并制定发展有机农业的相应政策法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业经营体制及合理模式。

四要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高与完善我国的有机农业技术。我国必须尽快弥补“有机农业技术专业化”空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为我国有机农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依托。目前有机农业正面临着基因工程、污泥利用、辐射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严峻挑战及其自身技术的持续性问题,我国必须加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与实践探索,完善有机食品深加工技术,提高有机产品增值潜力,促进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有机农业之辩 篇6

虽然有机食品只占全球全部食品销售量的5%不到,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机农业已经成为农业领域发展最为活跃的板块。7年前,正是看中了有机农业的广阔前景,张同贵创办了多利农庄。

如今,有机农业已经成为资本最热衷的农业投资领域,不仅吸引了张同贵这样科班出身的投资者,也吸引了大批的“跨界”企业家,比如柳传志、丁磊、刘强东和王健林等。

如此多的资本和企业家投身有机农业,那么有机农业的前景究竟有多诱人?一些欧美市场的统计数据或许可以看出其中端倪。

法国大约有5%的农场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生产;2006年,英国年销售有机食品16亿英镑;美国从1990年开始有机农业年增长率为20%,2010年,美国食品市场上有机食品占有率高达58%;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日本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在10000亿日元左右,年增长率达30%。从世界上来看,全球有机食品市场1990年开始发展,到2010年达到近600亿美元的市场,几乎是2000年的3倍,势头凶猛。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预测,下一个10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会以一个稍缓的速度增长。

2010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为591亿美元,中国所占比重仅为2%,预计到2015年,中国有机农产品产值将达到248亿~594亿元。

看得见的前景

据有机农业研究所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球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土地面积为3700万公顷,这个数字在1999年仅为1100万公顷。其中,大洋洲1210万公顷,欧洲1000万公顷,拉丁美洲为840万公顷。有机种植面积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1200万公顷)、阿根廷(418万公顷)、美国(195万公顷),中国位居世界第6位——139万公顷。

“有机观察”(Organic Monitor)的调查显示,全球有机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额2000年为179亿美元,2010年达到591亿美元,约为2000年的3倍,北美和欧洲有机产品的销售额占到全球市场的96%。

中国市场的情况相对而言成长更快一些,每年大概保持30%的增长。尽管如此,中国仍不能令人忽视的是满足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最重要的3个指标空气、土壤和水变得越来越不适合有机农业发展。

就拿最近讨论最热烈的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是地下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提到,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饮用水源地所受污染尤其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很难被传统水处理工艺消灭。而土壤污染更不令人乐观,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中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此外,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不到10%,化肥施用量却占了世界的近1/3,土壤污染已经日益严重。

如何克服这些不利环境的影响,真正满足有机食品的生产条件,是进入有机行业必须解决的第一大挑战。据张同贵介绍,多利农庄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可谓是绞尽脑汁。为了解决空气质量问题,多利选择了远离市区处于季风口的大团镇;为了达到有机蔬菜国际标准的要求,多利农庄经历了5年土壤无害化有机转换,并且调配出一种纯植物有机肥;在水源方面,投入6000多万元改良河道和灌溉用水,使其水质达到接近居民饮用水的三级水质。如此的努力,多利也换来了商业上的回报,2009年净利超过500万元,2010年超过了1000万。

不过,有机农业在中国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发展尴尬,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教授认为,中国如果全部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按每年人均消耗粮食400公斤计算,将有2.9亿人没饭吃。发达国家多年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施化肥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与合理施用化肥的生产模式相比,产量至少降低30%。诺贝尔奖获得者、绿色革命之父borlaug曾在1998年指出,如果中国要满足粮食生产的目标,平衡土壤肥料是第一位需要。

中国目前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90%,对于中国来说,增加产量仍然是首要的,而有机农业并不能满足这个迫切的需求。因此,虽然有机农业长期来看前景偏好,但是在中国市场,仍然有很多现实问题,会增加有机农业短期内的变数。

变数

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和资本的热捧,使得有机食品加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食品领域的新宠。但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对有机食品有着各种各样的疑问:有机食品认证可靠吗?怎么来辨别市场上的有机食品的真伪?高价购买有机食品值得吗?

确实如此,市场上的有机产品鱼龙混杂,杂乱无章的情况非常普遍。认监委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5000多家,有机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多万公顷,中国共有23家认证机构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活动。

如此众多的企业难免良莠不齐,综合来看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存在3大乱象:

首先是标志混乱。按照规定,有机食品必须具备有机食品标志和有机认证标志。然而市场上很多产品普遍存在标志不清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食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仅有1年,但市场上有机食品很少会主动标示出认证证书的有效期;再次是认证混乱,符合资质的认证机构共有23家,但市场上出现的远不止这些,消费者对此也无法识别,这就造成很多不是有机产品的被以次充好,当做有机产品来销售影响市场秩序;最后则是监管混乱或者缺乏监管,有机食品的监管是一个全流程的监管,涉及到农业、工商、质检等各个部门,这就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而现实则是“重认证,轻监管”。

“这些现象很容易造成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对有机产业发展非常不利。”张同贵告诉《商业价值》记者。不过,这种现象正在得到改善,2012年7月正式实施了新版的《有机产品认证规则》,中国生产的所有有机产品有了统一的“身份证”,这包括有机认证标志、有机编码、认证机构名称等,消费者登录认监委网站即可查询产品信息。

新版的认证规则对有机产品的生产、认证、监管更加严格。比如销售产品需使用销售证并建立“一品一码”追溯体系;销售场所对有机产品不能进行二次分装、加贴标识等;一些容易产生问题的产品如蜂产品,这次也被排除在有机产品之外。另外,对因各种问题而被撤销认证证书的企业,任何认证机构在1~5年内不得再次受理其有机产品认证申请。最大的亮点在于“农残指标不得检出”,20多个农残指标由“限制数量标准”变为“零残留”,均要求不得检出。要知道,在有机农业种植过程中,国外的一些标准里允许使用硫酸铜(波尔多液的成分)来防治病虫害,而中国则不允许。

对于新规则,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主席安德鲁·卢称为“世界上最严的标准”,直接后果就是对有机产业进行洗牌。“新版认证规则制定的非常及时,大约会有60%的企业达不到标准而遭到淘汰。”张同贵表示,“这对有机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与其他产业一样,中国的标准制定并不处于劣势。但中国有机产业刚刚起步,配套环节仍然不完善,涉及到的管理部门仍然众多,按照有机产业标准的全程监管标准,实际上是各管一段。这就如同老百姓一直关心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没有建立起更为有效的市场监管联动机制,再考虑到对有机认证机构和获得认证的企业后期监管不力,也会给有机产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有机农业研究综述 篇7

农业是为人类提供食物加工原料, 现代的常规农业给人类带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 但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化工合成化肥、剧毒性农药等是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首要因素。为了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物原材料, 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 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理性农业等应运而生。有机农业是保障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

2 有机农业相关文献的定性分析

2.1 关于有机农业

由于国情和农业的侧重点不同, 各国对有机农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欧洲主要强调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 而非使用化学肥料, 通过自然的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美国对有机农业的定义则注重生产过程的细节, 不要添加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等, 主张进行轮作秸秆等废弃物还田, 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来保持土壤的生产力和耕作力。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 (简称IFOAM) 认为有机农业包括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其他生产细节和欧洲、美国相似, 认为有机农业要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2.2 关于有机农业效应分析

发展有机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卢祥元等认为有机农业宏观经济效应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利于出口贸易方面;微观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加市场需求或者降低有机农产品价格[3]。杨小科指出, 根据德国农业部的农业年度报告, 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的企业的多年平均纯收入水平, 无论是按单位土地面积还是单位劳动力计算, 均至少不低于以常规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业企业。有机农业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 不仅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收益, 而且给非农产业部门带来好处, 产生诸多的正外部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碳储量和土壤肥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国勤认为, 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安全、健康的有机产品, 满足人们对健康、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另外, 有机农业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有机食品可以提高妇女的现金收入和地位, 在生产过程中妇女将目光投向市场, 会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寻求知识和技术, 使妇女从生育中解脱出来, 使妇女少受常规生产所带来的农药等身体上的伤害。

2.3 关于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田春英从要素禀赋视角来看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总体上看国内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3种:技术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 分别适用于中、西、东部地区。高振宁等从组织模式、生态模式对有机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类: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主要有国内目前较为普遍的“公司+农户”模式、各地陆续出现的“农业大户”模式、在第三世界国家较多的“农民协会”模式。李长钦采用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分析对比有机农业中与小农户有密切关系的三种组织形式即小农户集体、社区支持农业、参与式保障体系,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方向。

2.4 关于有机农业认证体系

认证体系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保障, 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单方堃认为, 有机农业生产方式重塑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任, 有机农业的迅速发展有赖于认证制度的完善, 建立获得国际互认的有机认证制度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有机农业认证制度。罗海波通过研究认识到:台湾地区通过管理当局培育与推广、建立法律规范、发挥民间力量、制定详细责任、实施科学惩罚等措施, 推动有机认证体系不断完善和国际化, 对促进台湾地区有机农业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而为上海建设有机认证体系提供好的借鉴。

2.5 关于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方志权等认为发展有机农业首先要转变观念, 努力建立一种综合、健康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 使农业生态实现自我调节, 农业资源实现再生利用。重视生产者、科研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 以建立社会群体对有机农业的信任度, 在加强有机生产者了解有机农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加强社会大众对有机农业在环境及社会发展方面所起作用的认识。沈善奎等提出了根据市场导向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 合理确定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和布局, 严格有机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的观点。李登中等提出要强化有机品牌招商, 以现有的有机农产品基地为载体, 包装有机项目, 结合各种重要的交易会、展览会等打好有机品牌战。杜相革等提出要配套检测和认证有机食品体系, 建立国际认可的有机农业认证机构及与国际相符的有机农业标准, 加速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的国际化步伐。全面监督和管理有机农业的整个过程, 建立有机产品认证的追溯制度, 确保有机产品的质量, 对违规者进行责任追究, 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政府应该加强和完善有机农业政策体系建设, 加强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制定优惠政策, 支持和鼓励发展有机农业。政府通过科研基金或者补贴等来弥补有机农业研发带来的正外部性, 使其内在化, 鼓励企业和个体积极参与相关技术研发。

3 相关文献对有机农业的定量分析

3.1 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对劳动力使用量的影响

有机农业生产方式通常情况下会比常规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包宗顺通过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发现, 对于使用30%的农业劳动力富余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来说, 有机农业种植方式将提高当地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 且可能增加家庭收入;而对于同样是占30%的农业劳动力“短缺”和“十分短缺”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农户来说, 对农业劳动力利用的影响就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现有家庭劳动力增加劳动强度, 延长劳动时间;二是家庭中的年轻劳动力减少外出务工等非农就业时间, 补充有机农业生产用工的不足;三是雇用季节性临时工以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用工的不足。

3.2 有机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有机农业生产对于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学者们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尹世久等对世界及中国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状况进行简要分析, 得出结论:在有机农业发展的初期, 生产者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价格溢价, 对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者来讲, 从常规生产转向有机生产, 生产者收入提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者来讲, 从长期来看, 从常规农业转向有机农业, 对农业生产者收入的影响是不乐观的。Hiroki Uematsu等通过研究发现得出虽然有机生产方式的经济效益高于常规农业生产收入, 但是由于其花费的成本较高, 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并不比常规生产收入高太多。因此, 在分析有机生产方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的结论时, 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3 影响有机农业发展的因素

温明振就有机农业所占区域与外部因素如GDP、农业人口比重, 农业生产指数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同时, 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回归模型与中国各省市的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研究, 指出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程度, 都与GDP以及农业人口比重相关;与农业土地面积、人均GDP、农业生产指数、农业总产值的相关性不大。李锁娜通过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经济因素、环境质量因子构成的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7.8904%;第二主成分主要与人口及农业发展类因子密切相关, 表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也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21]。Doris L·pple等用社会心理学的计划行为理论来控制社会影响和技术限制,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得出爱尔兰传统农民在转向有机生产的过程中, 采用有机生产方式受到社会规范和农民的自身素质以及政策补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Hilde Bj·rkhaug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OLS和空间回归模型对挪威有机农业进行研究, 得出邻域效应在有机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即一个自治市或区的有机农业的发展水平受紧邻市区的有机农业发展水平影响。Meike Wollni等通过调查洪都拉斯拉巴斯州的数据, 利用空间模型分析影响农民转向有机农业生产的因素, 不同于以前的研究, 作者多加入一些因素分析, 得出结论如下:农民从邻域得到的信息越多, 采取有机生产的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生产技术外溢与采用有机方式的可能性成负相关。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 学者们对有机农业的认识逐渐由感性走向理性, 并逐渐深入, 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1) 现有的研究中对有机农业发展的定性研究多, 定量研究相对薄弱, 尤其是有机生产方式采用面积作为中间变量方面的定量研究更少; (2) 对有机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不够, 重视有机农业的内部循环研究, 缺乏有机农业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影响研究; (3) 对区域有机农业发展的研究, 主要是介绍特定区域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的建议多为政府层面的方向性或指导性对策建议, 而基于市场和农民层面的研究较少, 可操作性不强; (4) 对于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某一特定区域发展有机农产业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缺乏对这一特殊产业的产业化的系统性研究, 难以有效指导我国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从学者们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 有机农业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方面可以加强宏观或共性问题的系统研究, 以更好地揭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规律或机制;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微观区域视角的分析, 运用产业发展分析理论, 如产业周期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 研究某一特定区域有机农业的产业发展问题;同时应注重跟踪国际动态, 借鉴和学习国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 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有机农业 篇8

1 环境友好型农业

环境友好型农业将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农业经济建设中[1,2], 其目标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 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从而找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和技术措施。

1.1 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 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2,3,4], 主张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畜和人的和谐系统;按照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特点发展多种经营、多种农产品互补、轮作等生产手段,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人为地构建一定的生态链, 实现深加工和资源循环再生。另一方面, 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目标是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能在长期不对其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条件下产生较大的生产力。

1.2 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的特点

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的特点是以环境友好为基本前提[1,2,3,4], 改变某些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 依靠科技创新, 通过科学地规划、组织、管理, 实现农业资源的多级分层优化利用;形成循环、共生和废物再生利用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耗竭的压力;通过不同的实践方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 环境友好型农业的生态功能

从生态角度来看, 农业环境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全。目前, 我国整体上已经进入以环境优化、生态协调的经济增长为主的新阶段,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 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新模式。农业系统作为人工的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 加上较长时间以来传统经济观念对农业掠夺性的经营, 我国农业生产环境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构建生态文明,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和最终出路。

2 有机农业

2.1 有机农业的涵义

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中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而有机食品是指来自有机生产体系, 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的, 且获得了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 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和调料等。因此, 有机农业符合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标准。

2.2 有机农业的特征

以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为基础;有效利用太阳能和生物系统的生产潜力;维持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实现植物养分和有机物质的循环[5];不使用自然资源以外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的基因多样性;向畜禽提供适应其行为本性的生活条件等。

2.3 有机农业的生产原理

以生物学、生态学为理论指导, 以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功能完美结合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相对封闭的生物营养循环体系原理、土壤是一种活的生命系统原理、应用生态学防治作物病虫害原理和保持养殖业的适载量及遵循动物自然习性饲养管理原理4个方面[6]。

2.4 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

依靠传统农业技术 (时空多样性和连续性、空间和资源的最佳利用、养分循环、作物系统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 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耕作与自然的结合, 培育健康的土壤, 保护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 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自然调节机制, 生产高品质的食品。

2.5 有机农业的理念

有机农业的生产观、价值观、消费观、环保观。是把生产视为人类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 保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通过合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有机农业生产注重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 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有机农业生产不仅规定了生产的实质内容, 而且强调污染人类生产环境和破坏资源的活动不是有机农业。

3 结语

有机农业的优势充分表现在无污染, 保持及促进土壤肥力, 营养全面、健康,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丰富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多样性种植、降低作物营养水平、机械除草及有目的地建立天敌栖息地和群落环境等, 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在自然调节机制, 建立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保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

有机农业是保护生态、维持环境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 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必由之路。有机农业向社会提供无污染、美味、营养丰富的安全食品, 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求, 对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 我国的农业水平必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

摘要:阐述了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意义, 并对有机农业的含义、特征和发展理念等进行分析, 以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农业,有机农业,模式特点,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吕迅, 姚云浩, 付会洋, 等.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分析[J].生命科学, 2010, 4 (2) :61-64.

[2]王晶.积极建设有机农业, 践行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J].经济视角, 2010 (3) :51-53.

[3]李国森, 敖振浪.什么是有机农业[J].种业导刊, 2010 (4) :43.

[4]罗芳, 徐丹.资源消耗农业的可持续经营——日本有机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借鉴[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5) :2613-2615.

[5]杨献中.太湖流域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2) :1-2, 12.

有机稻米栽培技术 篇9

有机农产品是农产品的最高标准。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合成物质, 也不使用基因工程及其产物的农产品。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 是协调种植和养殖业的关系, 从而促进生态平衡。如:有机稻米、有机蔬菜、有机杂粮等。

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是市场的需要, 近几年随着高端消费者的需求, 市场空间逐年加大, 生产效益也相对明显提高。是稳定持久性农业的发展需要, 由于长期单一施用化肥, 土壤结构逐年恶化, 土壤稳产性、增产性逐年下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大气污染、河水污染、食品污染,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食用无污染的有机稻米, 确保食品安全, 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了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2、有机稻米生产, 经济效益明显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1) 有机水稻

有机水稻与常规水稻的产量指标基本相同, 成熟度提高3%, 销售价格每kg提高0.6元, 每ha增收5088元, 每ha节省农药、肥料投入1644元。合计每kg节支增收6732元。

2) 有机稻米

有机稻米生产与常规稻米生产每kg节省农药投入344元, 肥料投入减少1300元, 养鸭收支结余400元, 增加人工投入200元, 有机稻米出米率提高2%, 稻米产量每ha增加170kg, 销售价格每kg增加6.2元, 销售收入增加38504元。合计每ha稻米节支增收达4万元。

3、有机稻米栽培技术

有机稻米生产绝对不能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 除草、防病虫等技术环节均由农艺措施代替, 采用手工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生产水稻。

1) 本田施肥

施用充分腐熟农家肥每ha40~45m3。一次性施入做基肥, 不追肥。 (为确保稳产和抗逆性, 第1年可减少化肥用量50%, 第2年可减少化肥用量75%, 第3年可不施化肥, 土壤中的化肥残留基本解除) 。

2) 选种、浸种

(1) 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

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如吉粳83、吉粳88等。

(2) 水稻种子处理

利用温水替代水稻药剂浸种杀菌的方法防治恶苗病。

3) 育苗

用隔年的山皮土或田土加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以2∶1的比例配制营养土, 用米醋进行床土调酸, 替代水稻苗床调理剂, 每m2施用营养土20kg。苗床地下害虫用炕洞灰驱除, 将炕洞灰均匀撒在床面上后再铺营养土, 然后将床面耙细搂平进行稀播种, 均匀覆土1.0cm, 然后在其土层覆1层0.5cm细沙保水防草。

4) 苗床管理

稀播种, 每m23~5两湿种;育壮秧, 控制温度和水分, 提高抗逆能力;在苗床四边撒毒谷防治地下害虫;人工及时除草。

5) 整地

在本田上均匀撒施优质农家肥后深翻地。进行2次耙地灭掉草源, 间隔7~10d左右, 保持水层控制草芽。

6) 稀插壮秧

秧苗带蘖1~2个, 叶片为4~4.5片时进行稀插秧。提高秧苗素质, 增强植株抗逆性。

7) 本田管理

(1) 除草以稻田养鸭除草为主, 人工除草为辅

具体方法:每亩放鸭7~10只, 放鸭时间不宜过早, 在6月10日左右, 晴好天气时进行放鸭, 鸭令应在50d以上, 提前计划准备好鸭雏。鸭放到田间后一般不用人工看守, 本田4周用网护好, 鸭舍设在田埂上, 田间杂草多的多放, 否则少放, 出穗后灌浆初期进行收鸭, 防止鸭吃稻穗。

好处:鸭在稻田里, 小时吃地里小草, 长大后以吃双子叶杂草为主, 同时鸭子踩踏可间接起到除草作用, 其排泄物为很好的有机肥, 可增加土壤肥力15%左右, 增加水稻产量7%左右。鸭有天性拱地的习性, 可起到中耕活土作用, 疏松土壤, 增加氧气, 促进水稻根系发育, 秋后活杆成熟, 提高水稻千粒重和成熟度。

(2) 病虫防治

以鸭防虫为主:鸭在稻田里可以吃稻水象甲、二化螟、负泥虫等的成虫和幼虫。

有机果品生产技术 篇10

1 有机果品生产要求

1.1 生产环境要求

有机果品的生产过程必须远离城镇、交通干线、垃圾处理厂等有污染源的地区,而且生产基地的空气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有害物质。

1.2 生产观念要求

发展有机果品的关键在于人,人的创新意识是重要的。生产观念指导生产实践,这是不变的真理。只有摆脱陈腐观念、传统意识,不断加快农民观念更新,提高农民搞好有机生产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迅速树立起质量效益型果业经济观念,才能解决当前有机果品生产中的诸多技术问题。

1.3 产品质量要求

有机果品的标准比绿色果品更高,被人们称为“纯而又纯”的果品。它从生产到加工过程都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转基因等人工合成物质,而绿色果品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我国将绿色果品分为A级和AA级2个等级,其中AA级绿色果品就是有机果品。有机果品追求的是果树天然、自然的成长,不是像绿色果品(A级)那样注重最终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而是严格控制果品生产、加工、贮藏的全过程远离污染。

2 有机果品生产关键技术

2.1 选择抗病、抗虫品种

有机果品生产一项重要控制措施是选择对当地流行病虫害有抵抗力的果树品种。选择抗病、抗性品种是提高果树健康的栽培措施,包括选择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并对主要害虫、杂草和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的高品质优良果树品种。

2.2 土肥水管理

2.2.1 土壤管理。

果树有机栽培中土壤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发挥土壤的地力,提高土地自身的机能,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利于根的旺盛生长,防止病虫害侵入。土壤管理的基本技术是尽量不破坏土壤结构的条件下,疏松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创造正常的物质循环系统和生物生态系统,保证果树健康生长发育,提高产量与品质。目前,国外的有机果园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能达到5%~7%,而我国许多果园的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菜园土在1%~2%。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表明其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都较好,能有效减轻果树病虫害的发生,只有在好的土壤上才可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有机果品。

2.2.2 肥料使用。

常采用EM发酵有机肥料,也可以利用EM发酵农家肥和秸秆及所有的无害生活垃圾等,并与秋季采果后落叶前配合等量的贝化石挖坑施入。另外,在5、6、7三个月用EM粉剂及EM活性液作土壤表层施入和表面喷洒。同时在有机果园推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时,只能用含氮丰富的人畜粪尿来调节碳氮比。

2.2.3 灌溉水标准。

有机果品生产灌溉用水水质必须符合GB5084—92《农业灌溉水标准》,其限值在地表水标准III类至IV类之内。提倡微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

2.3 杂草管理

覆盖是有机果园有效的杂草管理策略,可通过应用厚层覆盖物来控制树盘杂草,这也为有益节肢动物创造栖息地。覆盖材料包括麦秸、稻草、玉米秸、干草、树叶和锯木屑等。含有机质的覆盖物具有提高果园团粒结构和保水能力,覆盖也是最好的果园地面保湿管理制度,有机覆盖物通过改良土壤质量,向有益菌虫改变,对树体生长产生积极的效果。覆盖物通过减缓土壤温度变化,减轻植物胁迫而对果树有益。同时,有机覆盖物为土壤的长期健康和肥力提供缓慢释放的营养物。行间种植三叶草、草木犀、禾本科绿草等可以抑制杂草生长,以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减少蒸发,保护天敌,培肥土壤,防治病虫杂草等。当草长到30cm时留2~5cm刈割,割草时先保留周边1m不割,给昆虫(天敌)保留一定的生活空间,等内部草长出后,再将周边草割掉。割下的草直接盖在树盘周围的地面上,这样既可减少水土流失,又降低物质投入。

2.4 整形修剪

合理修剪,合理负载,增强树体抗逆能力,是有机果树栽培中树体管理的重要原则。除了剪掉徒长枝、密生枝、重叠枝、断垂枝和病虫枝外,要按照改良的树体结构及不同树龄,进行大改形。对幼树注意培养树体骨架结构,选留好各级骨干枝,对辅养枝长放或轻短截;对结果树要调节好营养生长与结果的矛盾,利用辅养枝结果,适时适量回缩。注意更新复壮枝组,稳定树势,使树势趋于缓和中庸,稳定产量。同时注意“稀化”果园,对密植园一定要进行间伐,使树体通风透光,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

2.5 病虫害综合防治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要素下一篇: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