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学案

2024-08-02

《金岳霖先生》学案(精选九篇)

《金岳霖先生》学案 篇1

一、“此时”与“彼时”的比对, 看清作者深沉的历史忧患

汪曾祺先生于1987 年初创作《金岳霖先生》, 是有他深刻寓意和应景性目的的。历史的时针指到1987 年时,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近十年, 西方的“自由”“民主”“独立人格”等意识逐渐传入中国并被广大知识分子所认同, 然而这一意识却“超越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相关精神领域的追求”。当时高校的中青年教师中真正留洋归来的人很少, 绝大多数人对西方的“自由”“民主”“独立人格”等意识的理解并不深刻, 在某种意义上说仅是一鳞半爪的了解而已, 但由于不满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双轨”体制下腐败问题滋生蔓延, 在高校课堂上借宣传西方民主自由之精神而泄愤世之念。在他们的鼓噪之下, 那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便生发“求民主、争自由、反腐败”之豪情壮志, 在各种因素的结合下, 就出现了1986 至1989 年“波澜壮阔”的学潮。特别是当时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行大规模“和平演变”的浪潮下, 苏东改革出现重大波折的同时, 西方国家趁中国国内政局不稳而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渗透, 诱惑那些所谓“民主斗士”的高校中青年学者去鼓惑青年学生“求民主、争自由、反腐败”, 进而反政府, 最终酿成1989 年的“六四风波”, 对当时改革开放局面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当时, 身为经历过西方“自由”“民主”“独立人格”等意识熏陶, 并对其有深刻理解和领悟的德高望重的学者、长者汪曾祺先生, 痛感那些中青年学者们由于自身的肤浅与浮躁, 并由于这种肤浅与浮躁以及不负责任的鼓惑给国家、民族带来的伤痛, 以长者的身份去深刻地刻画当年西南联大那些“喝足洋墨水”、真正理解西方民主自由精神, 又更理解中国当时万事之“要”为“抗日”, 而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躬身执教, 培养人才, 服务国家抗日大计的那种真挚情怀。如金岳霖先生那种甘守清平、教育为尚、爱生如子的“教育人”的情怀, 特别是总以他的“风趣”创造自由亲切的教学氛围和挡不住的亲和力, 进而时时处处表现了作为教师对学生的一颗温热的爱心, 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学生林国达游泳淹死了, 金先生在整整一堂课上“一直没有笑容”。之所以在课上与王浩“师生二人对话”, 是因为其他学生对“符号逻辑”这门选修课没兴趣, 金先生出于因材施教的需要而重点予以培养, 王浩后来果真成了国际知名的学者。

汪曾祺先生似乎想通过对金岳霖先生形象的刻画来劝慰、告诫、引导当时中国的部分中青年学者, 要分清楚主次, 不要在一鳞半爪的理解情况下就去盲目崇尚西方的民主自由, 更不能在高校课堂上借宣传西方民主自由之精神而泄愤世之念, 并鼓惑那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不明就里地生发出那种“求民主、争自由、反腐败”之豪情壮举, 要注意学习金岳霖先生那一代人, 先做好自己的本业“教好书、育好人”, 然后再以学者的经世治国智慧、智者的匡扶社稷情怀去冷峻地反思当下的社会症结, 并努力寻求如何以平和的方式方法去化解社会矛盾, 在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弈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主流”与“阵痛”的分辨, 读懂作者真诚的长者劝诫

当然,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在其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负面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弄清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主流”是什么, 不能以某些不可避免的“阵痛”来否定“主流”。

汪曾祺先生文中提及“闻先生在清华校友会上大骂‘蒋介石, 王八蛋!混蛋!’”一事:

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 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 领子很高, 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 ———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 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 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

作品这里的描写就“金岳霖先生”的形象而言是“闲笔”, 但就作品的整体创作意图则不是“闲笔”, 而是“神笔”。“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 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 意在说明抗战时期国家很艰难, 即使大学的名教授也很清贫。“领子很高, 袖口极窄”, 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刚正不阿的形象。“闻先生在龙绳武家里开的‘清华校友会上’大骂‘蒋介石, 王八蛋!混蛋!’”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分得清大是大非, 抗战中即使国民政府与蒋介石有诸多不是, 如专制独裁、腐败等, 但当时的中国一致对外的抗战才是万事之“要”, 闻先生充其量也只是在这种极小范围的聚会上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而已, 而绝不会在课堂上这样做, 更不会去鼓惑青年学生“求民主、争自由、反腐败”, 进而反政府, 最终对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局产生负面影响。

至于抗战结束后, 闻一多毅然不顾国民党特务的威胁、恐吓, 置生命于度外, 开始振臂一呼发动民众“反独裁”“反内战”“争和平”“争民主” (学生初中学习过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 。这一表现与上文笔者所述的反差, 对当下的高中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抗战结束后, 全中国民众都翘首以盼能和平建设国家, 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顽固地坚持一党专政, 置共产党与多数民主党派和平建国的努力以及全中国民众的期盼于不顾, 对内专制独裁, 镇压民主运动, 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对外卖国求援, 与美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换取军事援助以消灭共产党。当时中国的万事之“要”是“和平、民主、建国”, 而国民党却违背了人民的意愿, 社会的主流。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 闻一多等民主人士该有如此表现, 也该有如此作为!

汪曾祺先生是想通过对闻一多先生形象的刻画来劝慰、告诫、引导当时中国的部分中青年学者, 要分清楚当时中国整体走向改革开放的良性趋势, 与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所出现的某些负面影响的问题之间的主次, 不要在一鳞半爪的理解情况下就去盲目崇尚西方的民主自由, 更不能在高校课堂上借宣传西方民主自由之精神而泄愤世之念, 并鼓惑那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不明就里地生发出那种“求民主、争自由、反腐败”之“豪情壮举”。

三、“学生”与“老师”的抉择, 悟透作者温良的正确引领

学生的抉择:汪曾祺先生文中提及金先生在课上与王浩“师生二人的对话”, 以及后来王浩成了“国际知名的学者”一事:

“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逻辑, 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 是选修课。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选这门课的人很少, 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讲着讲着, 有时会停下来, 问:“王浩, 你以为如何?”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王浩现在在美国。前些年写了一篇关于金先生的较长的文章, 大概是论金先生之学的, 我没有见到。……

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 国际知名的学者, 我实在想象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样子……前年他回国讲学, 托一个同学要我给他画一张画……王浩的学问, 原来是师承金先生的。”

汪曾祺先生意在说明王浩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 与当年能分得清主次, 课堂上非常认真学习, 与老师积极互动, 从而积淀了厚实的学术基础, 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作品深层寓意在于劝慰、告诫、引导当时中国的青年学生, 要分清楚主次, 要认真、静下心来务主业, 日后才能有建设国家、报效国家的本领。不要被那些本身对西方民主自由仅一知半解的所谓“民主斗士”鼓惑, 然后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盲目加入那种“求民主、争自由、反腐败”的游行示威行列。

老师的抉择:汪曾祺先生文中提及金先生晚年坐平板车去王府井“接触社会”一事: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 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 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 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

老年金岳霖乘坐三轮车, 转游于王府井街头熙熙攘攘人群中的一幅特写, 是对其一生孤往精神的一个形象化的写照。彼景彼情想来的确有趣味。不过, 金先生此举另有一番难言苦衷。金先生患青光眼疾后, 尝就医于“协和”。“文革”伊始, “革命派”不许70 多岁的金先生用车。金先生闻讯问曰:“停用专车可以, 可我怎么去‘协和’看大夫?”“革命派”答曰:“给你派辆排子车吧!”在“革命派”来说, 此为戏言, 揶揄, 抑或是推托之辞?不得而知。反正金先生欣然从命, 乐不可支。每每于就诊之日, 准时自携一木制小马扎, 端坐于平板三轮车上, 且东张西望, 不胜惬意……

这里的金先生端坐于平板三轮车上, 且东张西望, “不胜惬意”的“有趣”为与作品主线的“有趣”遥相呼应并圆合, 有如诗的复沓, 有如京剧慢板的拖腔, 使全文的最后的抒情也似乎是余音袅袅, 意味无穷。而问题的真实极可能是金岳霖先生洞悉了人生与社会的纷繁, 进而表现出面对文革那种“无趣”的隐忍, “有趣”只是外显而已。

汪曾祺写王浩同学、写金岳霖老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坚持与隐忍, 恐怕是要以自己的同学和老师的行为为1987 年时的高校学生与老师作一指引, 树一榜样的。

平时上课、公开教学、大型竞赛, 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上《金岳霖先生》, 那是因为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来说, 比较方便操作;另外, 围绕本文的文眼“有趣”来析事品人, 也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甚至能引发学生的笑声!可又有多少语文老师能透过《金岳霖先生》“有趣”的文本外显, 悟懂汪曾祺先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一颗忧虑之心呢!

摘要:课改推行了十年, 成就显著, 弊病也明显。以语文学科为例, 重文本解读的理念深入人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语文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 只注重对文本进行文法技巧方面 (语文工具性) 的穷尽自我的所谓的深度解读。囿于语文相关必要学养的缺乏 (诸如历史知识积淀等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 以及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专业引领, 使得当下语文课堂“工具性”的深层解读大行其道, 而人文性的相关探究严重缺失的局面愈演愈烈。找寻一条文本的“语文人文性”分析的有效途径值得研究。

金岳霖先生学案 篇2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金岳霖先生的独特人格魅力。

2、掌握文章多方面立体化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品读文章写人的细节,学会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阅读资料

1、作者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毕业后在昆明、上海等地的中学任教。后又到北京历史博物馆任职。北平解放后随解放军南下工作团到广州、武汉,最后又回到北京市文联工作。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艺刊物编辑,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还曾创作和改编了现代京剧《沙家浜》、《范进中举》等。1980年发表的小说《受戒》引得普遍赞誉,随后一发而不可收。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2、金岳霖简介

金岳霖(1896~1984),湖南长沙人,中国哲学、逻辑学宗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第一批院士。

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

金岳霖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并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有《逻辑》、《论道》、《知识论》。

3、他人眼中的金岳霖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金岳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据“三个第一”,即“中国第一个真正懂得近代逻辑学的人”,“中国第一个懂得并引进现代逻辑学的人”,“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学在现代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冯友兰给金岳霖祝寿时为他作了“论高白马,道超青牛”(论辩比公孙龙的“白马非马”高明,论道超过骑青牛的老子)的寿联,对他推崇之至。

徐志摩这样描述他那个研究逻辑的朋友金岳霖:“金先生的嗜好是捡起一根名词的头发,耐心地拿在手里给分。他可以暂时不吃饭,但这头发丝粗得怪讨厌的,非给它劈开了不得舒服……”

4、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生,福建人。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读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中。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梁启超之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始人;也是女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与夫婿梁思成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她还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写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且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还在美术方面做过三件大事:参与国徽设计,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

5、金岳霖与林徽因

林徽因,先与徐志摩有过一段朦胧的爱情。后来,因梁和林两家的渊源,嫁与梁思成;当然,毫无疑问,林也是爱梁的。抗战时期,在昆明和重庆,独身一人的金岳霖和梁家毗邻而居。朝夕相处的日子,使老金爱上了罗敷有夫的林徽因,而林在深爱着梁思成的同时也爱上了金岳霖。金的悲剧就此上演。

一次,林对梁说:她很苦恼,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可以想见,梁思成内心的震惊和痛苦。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第二天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幸福!而林又把这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则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

据友人的回忆文章说,从此,三人之间毫无芥蒂、信任依旧;两家和睦相处,老金待梁的儿女如已出,而梁的儿女则称金为“金爸”。

只是,从此以后,老金孑然一身,终身未娶。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多高龄,年少时的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子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

6、关于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4月在昆明成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陷落,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于10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为南京失守,战火逼近长沙,学校为坚持抗战和坚持教育计划,于1938年2月西迁昆明,改称为“西南联合大学”。当时,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学生全都奔赴昆明,有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钱钟书等等。西南联大空前的人才济济,人文荟萃。

三校虽历史不同,学风各异,但八年之间的同心协力、交相辉映、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高举“爱国、民主、科学”的伟大旗帜,弘扬“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出大量人才。人称文化南移,实为促进西南边疆特别是云南的科学、文化、教育发展之前锋,为我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杰出人物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有2人为双院士。西南联大学生中后来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有: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朱光亚等6人。这只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部分突出人才,在文、史、哲和社会科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

(二)、掌握字音字形 甘霖(lín)呢帽(ní)麂皮夹克(jǐ)(jiā)演绎(yì)不肖(xiào)......刘北汜(sì)脖颈(gěng)跳蚤(zǎo)释鳏(guān)熙熙攘攘(xī).....

二、课堂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自然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全文的核心句是哪一句?这个核心句中有一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

2、文章写了哪些细节凸显金岳霖先生的这一特点?

3.文中有一句话能较好地概括金岳霖先生形象与性格的特点,请把它找出来写在下方。

再谈《金岳霖先生》 篇3

再读《金岳霖先生》,我不禁被文中的几处细节深深打动。

细节一:他的眼睛即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短短的几十个字,却两次出现了“深一脚浅一脚“,这好比是一个特写镜头,在我们的眼前重复出现,挥之不去。“深一脚浅一脚”不止是因为眼疾,更是因为走的是土路,由此也折射出艰难环境下人物的执着坚守,而这种执着坚守是多么不易,背后的辛酸孤独苍凉又岂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细节二: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这无疑写出了金先生的童真可爱,但细细品一下,童真背后又不乏孤独苍凉。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斗鸡和他平起平坐,一起吃饭。试想。又有哪个人不想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但金先生不愿意介入世俗,他特立独行,情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其孤独又有几人能体会?

细节三: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音的生日。”

林徽因是金先生一生的挚爱,为了她的幸福,他选择了退出,选择了“逐林而居”。当伊人已去,当梁思成已再娶,金先生还在惦记着徽因的生日,其至情至性,重情重义,跃然纸上。世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林徽因,当“逐林而居”都已成为不可能,其心酸凄凉又怎是言语所能传达的?

细节四: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这时的金先生已经八十岁,坐在平板三轮车上却像小孩一样“东张西望”,读到这里,我们除了读到他的“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外,是否还有一种心酸的感觉。这是一个有学问的老头,同时他也是一个孤独的老头,一个不谙世事的老头。看到他的“东张西望”,我们会莞尔一笑,会充满敬佩(就因为毛主席的一句话他就克服一切困难去王府井接触社会),更会心生疼爱和不忍。

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真实。”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的金岳霖先生:他不仅有“有趣的”一面,更有至真至诚的一面(不管对学问对学生对朋友),还有孤独苍凉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才是一个立体的金先生。

《金岳霖先生》学案 篇4

一.写人手法

这两篇都是怀人散文。在写人物的手法上存在着异同。其相同之处有:他们都运用了平实的写人记事手法,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回忆与师友的一些交往,记叙人物的一些平常的待人之举,列举人物日常所做的一些小事。其不同点: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以刻画人物细节为主,平淡、自然,但又很好的表现出了人物的本来面目。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写出了金先生的直率、真诚、朴实、天真、有趣、爱学生、有学问、爱生活的性格特点;汪曾祺善于捕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细节,寥寥数笔,在简短的篇幅中,就写活了这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而季羡林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则运用追忆式的手法,追忆了胡适先生和自己的交往,从一些细节小事着笔,将胡适先生的待人处事、幽默风趣、治学态度、政治信仰、书生气、奖掖后进等一一道来,见微知著,胡适先生一代学术大师的形象如在目前,使人怀念,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由平常之事显其不平常: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留有空白和余地,反引人回味不尽。如:“文中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作者用了留白,让读者更深入地去了解。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散文写人的方法主要是勾勒,捕捉人物最有特征的地方,寥寥数笔,使人物传神。金先生本身就具有夸张性,本文采用亲切热情的漫画笔法,并未进行有意的夸张,照直写出就达到了生动活泼的效果, 汪曾祺的散文写人重视“神似”,着力渲染人物的神采风骨和主要特征。

而《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作者用了平实的记事手法,同样也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这篇文章里的人物大多是学界的名人,然而作者没有对他们的成就做过多的赞美,而是采用平铺直述的手法,回忆与师友的一些交往,列举人物日常所做的一些小事,尽力表现他们做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却更令人感到可信、可敬、可亲。

二.语言特色

两文的语言各显特色,《金岳霖先生》一文的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自然而少造作,把人物塑造得有个性。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语言平淡,无大悲大喜之流露,而再读之后,即可感觉到蕴藏在其中的对于所追忆者的仰慕与赞叹。在运用语言方面,他们的语言清新流动,朴素易懂。汪曾祺《金岳霖先生》中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流转,语言气韵生动,口语色彩浓厚,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使文章增添了典雅之美;而且还适当地运用了方言,像口语一样朴素而有表现力,却俗而能雅、臻而化境。如:“文中的金先生的回答:‘我觉得它好玩。’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说:‘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一个跳骚,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所用的语言平淡,就像平时和朋友聊天一样的口语化,话语平常又饶有趣味。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语言朴实精炼、庄重典雅,同时讲究韵律与节奏感,明白晓畅,不故作高深,在叙事抒情的过程,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隽永耐读而朴实的文字中泛着幽默与智慧,含有深刻的生活见解和人生哲理。

三.情感表达

两者的情感表达不尽相同。从《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再到第二段的“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由“趣”、“怪”字引出下面作者想要表达对金岳霖先生的感情,作者的感情从心灵涌出,他以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真实的笔法写出金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由于对金先生十分熟悉,也很有感情,对人物有精细的观察,善于捕捉细节、再现人物风神。

对于季羡林先生而言,胡适先生既是“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是自己的良友,追忆往昔,两个人天各一方,现实和回忆交织在一起。季羡林先生与胡适先生曾在北大共事几年,因此交往比较深,作者对胡适比较了解,对胡适的为人和学风也很佩服。作者站在一代学术大师胡适先生墓前,深情地追忆了在其人生旅途中六位学者恩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作者对六位恩师无比敬重,站在胡适墓前,对其他的六位,只是略写一点,但是写胡适则比较详细。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作者主要追忆了胡适同自己的交往,感情真挚沉郁,其文满溢着追思怀念之情,他站在胡适墓前由景生情,睹物思人而作,尤为真切动人。季羡林先生站在胡适墓前,回忆起逝去的光阴,多少年过去了,时间仿佛未停止,点点滴滴注入心头,可往事不如烟,往事历历在目。这样的记忆让人心痛,作者用记叙人物手法来表达自己对胡适先生的怀旧感情,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对逝者怀旧,更能激发思念感情。作者在墓前的感情真挚沉郁,文章句句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怀念感情。

四.结构方式

《金岳霖先生》的结构和布局别致新颖,文章写了对金岳霖先生最深的记忆印象片段,就像摄影师,选出最精彩的镜头,先写金岳霖先生的外貌,后写其行为;同时又先写课堂上的金岳霖,后写生活中的金岳霖。作者把最深的印象写在前面,把一般印象写在后面,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前面,把次要的材料放在后面。文章还隐约按时间安排材料,由远及近地描写人物,先写西南联大时的金岳霖,后写解放后的金岳霖,体现出一种历史的纵深与跨度。全文围绕着金岳霖先生在生活中细小的事情,由他的外貌到行为无不展现着金岳霖先生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这篇文章读起来有感情而自然,能引人深思。

而季羡林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以现实和回忆交织在一起,站在一代学术大家胡适之先生的墓前,虽为后学却也已经学贯中西的作者深情地追忆了在其人生旅途中六位学者、恩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清华大学读书时的陈寅恪,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时的瓦尔德施密特、西克,执教于北京大学时的胡适之、傅斯年、汤用彤先生,作者对六位恩师无比敬重、感激的拳拳之心鲜活地跃然于笔端,呈现于字里行间。站在胡适之先生的墓前,引出对六位恩师的怀念,这是全文的结构线索。季先生在对前辈的怀念中,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其中用墨最多的正是胡适,主要追忆了胡适同自己的交往,其次是西克,陈寅恪。因而结构布局紧凑浑成,又满溢着诗情,既讲究结构安排,又注意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构造,既有平铺直叙的笔调,又细语如歌。

这两篇文章里的人物都是学界的名人,作者往往都是记述几件有意味的事件,见微知著,表现出这些人物的之所以不凡,是因为他们总有着异乎寻常的人格和品行,从他们的可敬甚至可笑处展示出名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摘要:《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与《金岳霖先生》都属于怀旧忆人散文, 通过比较阅读, 可发现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和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既有共同点, 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从写人手法、语言特色、情感表达、文章结构等方面论述两篇散文的同与不同。

2.4.3金岳霖先生学案 篇5

《金岳霖先生》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基础知识,了解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

1、字音

金岳霖(lín)汪曾祺(qí)麋皮(mí)毡子(zhān)....

混蛋(hún)刘北汜(sì)羊绒(róng)跳蚤(zǎo)....

释鳏(guān).

2、字形

熙煦

袅凫

枭熙攘和煦袅娜凫水枭雄檐屋檐瞻前瞻逻辑辑编缉缉揖作揖杼机杼抒抒情麋麂麋鹿麂子

3、词义

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深居简出:简,节省。原指野兽藏在深密的地方,很少出现。后指常呆在家里,很少出门。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非常热闹拥挤。

发奋·发愤

发奋和发愤意义有别。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

范围有别。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发愤一般指个人。

功能有别。“发奋”可以说“奋发”。如“发奋努力”可以说“奋发努力”,“发奋图强”可以说“奋发图强”。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4、文学常识

(1)金岳霖介绍。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金岳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发表了几十篇哲学和逻辑论文,出版了《逻辑》《论道》《知识论》3部专著。1949年后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写过一些哲学和逻辑论文,但主要精力用在学术研究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方面。他的三部论著反映了他的逻辑思想和前期哲学思想。在哲学本体论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

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

在认识论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个别事物的变动生灭,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关联。认识主体通过他的认识活动就可获得许多关于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题。认识主体同时又应用他已获得的意念、概念、意思与命题去规范和指导他对本然世界的认识。金岳霖认为,认识有一发展过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岳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

(2)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情感。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激发学生对人物个性描写产生兴趣。

3、品味本文平实而简练的语言,体会一个优秀的神奇任务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难点:分析人物外貌、言行,突出人物个性。

二、学习过程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读第一段找出来?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4、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5、这种冲淡隽永同时还体现在字里行间,使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三)反思总结

6、总结本文采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形象?

(四)当堂检测

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_对于我们凡俗之辈来说,能在温饱和安全之上,尽自己的力,发自己的光,取得一些成绩,造福他人,滋润自己,并大体上总保持着一个好心情,便可称成功,可谓幸福了!

A人生无处不艰辛,人生无处不坎坷,人心无处不难测,人情无处不珍贵。

B人生无处不艰辛,人生无处不难测,人心无处不坎坷,人情无处不珍贵。

C人生无处不艰辛,人生无处不难测,人情无处不珍贵,人生无处不坎坷。

D人生无处不难测,人生无处不艰辛,人情无处不珍贵,人生无处不坎坷。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行辈道行行径行道树行若无事 .....

B华诞华山华裔华尔兹春华秋实 .....

C相称称职称身称心愿称心满意.....

D靡费披靡风靡靡计不施靡靡之音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熟练枯燥深居简出谈吐才华

B频繁演绎混然不觉熙熙攘攘

C感慨逻辑甚为得意一愁莫展

D毡子夹袍满腑经纶名副其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不能用句后括号中的短语替换的一项是()

A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当机立断,顾不上向连部请假,就跳进了汹涌的江水里。(不管三....

七二十一)

B两个单位有点矛盾,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总这么针锋相对、寸土不让的,对哪方都没好处。....

(针尖对麦芒)

C办事情要有个轻重缓急,有的事虽然是好事,但是时机不对,只凭一厢情愿,即使办成了,也会招来不....

少意见。(剃头挑子一头热)

D张主任本以为问题不大,调解一下问题就解决了,谁知道他们两个各执一词,怎么也谈不拢。(公说公....

有理,婆说婆有理)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解放后政府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_________很大。

(2)许多国际友人,也_________在这东方的节日情调中,和中国朋友一起选购着鲜花。

(3)当然,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_________一般的并列关系,_________部分与整体的对待关系。A受益沉醉不是/就是

B收益沉醉不是/而是

C收益陶醉不是/就是

D受益陶醉不是/而是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而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希望各方本着相互尊重、互不敌视、平等协商,努力寻找符合各方利益并为各方接受的解决方案。C随着流动人才的增加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日趋多样化,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开始主动与各地人才市场联系,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挑选更符合要求的优秀人才。

D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西班牙诗人梅洛鼓励那些处在失望中的人们:命运的盾牌一面是失意、困惑;另一面是幸福、快乐。B在这次调查中,前三个问题是:你的月生活费是多少,你平时的买衣标准是什么,你平时的吃饭标准是什么?

C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优点。

D时间膨胀不仅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它也是一种时间旅行(一种科学幻想活动,指人离开现在而置身于未来或过去——译者注)。

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

1、明确:“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明确:

*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饿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小结: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个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为特别的率真。

3、明确: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

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

(2)金先生重情不仅是对林徽因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个地方?

明确: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在讲座时停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个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的人,让我们用什么话来评介他呢!也许我们无从说起,那么还是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吧!请同

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

明确: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4、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5、明确:本文语言平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6、明确:

(1)漫画式的笔法(板书)

如第二段中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2)语言平实简练(板书)

如第九段中金先生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的描写。

课堂检测解析:语段应以“人生—人心—人情”为序。答案:A

课后练习

1解析:A项依次为“hánɡ、hánɡ、xínɡ、xínɡ、xínɡ”;B项依次为“huá、huà、huá、huá、huá”;D项依次为“mí、mǐ、mǐ、mǐ、mǐ”。答案:C

2解析:B项“混然不觉”应为“浑然不觉”;C项“一愁莫展”应为“一筹莫展”;D项“满腑经纶”应为“满腹经纶”。答案:A

3解析:“当机立断”表示果断地作出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不假思索就说或做什么的意思,有莽撞的含义。答案:A

4解析:收益:生产上或商业上的收入。受益:得到好处,受到利益。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不是/就是”,表选择;“不是/而是”,表并列。答案:D 5解析:A项“靠的是利用„„实现”杂糅。B项“本着„„的精神、原则”等,成分残缺。D项“要防重任„„不行”,搭配不当,应说“承担„„重任„„不行”。答案:C

《金岳霖先生》一文的细节析疑 篇6

一、“套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

在回忆金先生独特的课堂提问方式时,作者提到了联大女生当时的穿着——“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有的老师把此处当作闲笔,如龚慧林老师在他的文章《闲笔隐主旨,细处显深情》一文中,写道:“红色,那是充满激情的色彩,联大的学生流行穿红色,充分展现出他们对读书救国、投身抗战的激情。”笔者觉得这种解读尚待商榷。

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一处“闲笔”。何谓“闲笔”?文艺理论家童庆炳老师在《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中指出:“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述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那么,“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对于表现主要线索——金岳霖先生其人是否有直接的作用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因为当时上逻辑课的同学很多,金先生不能都叫得出名字,而联大又是没有点名册的,所以他有时会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以衣着颜色来定提问的学生范围,一方面充分表现出了金先生课堂教学时的幽默与随性。金先生的学生、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也曾回忆,“他随便得很,教授没有像他那么随便的,他有时候在讲坛上走来走去,这个不说了,有时候就坐在教桌上面对着大家,在那里讲课。”而另一方面,在他宣布之后,那些可能被提问到的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兴奋”,足以看出她们对金先生提问到自己甚至颇为期待,这一细节又可以看出金先生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那么,让人深思的是,金先生为何单单提问穿红毛衣的女同学,而非穿蓝毛衣、黄毛衣的呢?这真的仅仅是性至而起、随意而为吗?首先,从“有时”一词来看,他提问“穿红毛衣”的女同学绝非偶然,而是不止一次。其次,从课堂提问实效来看,毕竟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而在他宣布之后,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紧张”,因为提问学生的所涉范围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思考的积极性势必大大增强,而课堂实效也必将随之提升。可见,在貌似随性的提问行为背后,其实是隐藏着金先生内在的独特教学机智的。而这一点,恰恰是通过“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这句话体现出来的。所以说,这一句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起到直接作用,绝非闲笔。

二、“捉出了一个跳蚤”而“甚为得意”

文中有这样一处细节,金先生在探讨《红楼梦》与哲学的关系时,忽然停下来,从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而且还竟然“甚为得意”。有学生在课堂对此疑窦丛生,跳蚤毕竟是令人生厌的“小动物”,作者为何要选取金先生不讲个人卫生这个细节来写呢?作者在这里当然无意涉及个人卫生问题,生跳蚤这毕竟是当时物质生活环境所致,无可避免,也完全可以理解。但作者选此细节的目的究竟何在呢?毫无疑问,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金先生率真有趣的真性情。在学生面前,他并不矫揉造作,并非摆起师道尊严的庄重面孔,而是率真坦诚如心无城府的赤诚孩童。而另一方面,这一细节其实也恰恰是金先生“魏晋风度”的体现。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的名士风范,他们崇尚自然、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并遂渐成为风流名士们的一种审美理想和人格体现。这些名士们超然物外,率真随意,不拘时俗礼法,或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或致力于玄学清谈,他们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不仅无可厚非,反而是很高雅的举动。金先生的好友、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评价道“金岳霖有魏晋风度,像大文学家嵇康。”而金先生的魏晋风度,由把玩跳蚤这一细节便可窥一二了。

三、“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

在提及金先生的得意门生王浩时,作者写到了他送给王浩的一幅画作,很多读者对此不解。汪先生为何要送王浩一幅画着青头菌、牛肝菌的书画?而王浩明明“说话带山东口音”,这幅画着云南火腿的书画又怎能慰其异国“乡情”呢?

汪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曾写到过青头菌、牛肝菌等云南的菌子。而且,他西南联大时期的校友巫宁坤写信向他要画时,他也是以青头菌和牛肝菌入画的。那么,汪先生为何如此钟情于云南的菌子呢?其实,这与联大当时的生活密切相关。在那段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岁月里,联大师生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甚至到了食难保腹的境地。教授闻一多先生在联大微薄的工资仅够家里维持一周的生活费用,而朱自清先生则窘迫到连一件布棉衣也无力缝制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雨后漫山遍野、无论贫富皆可饕餮的菌子就成了上天恩赐的绝佳美味。汪先生说“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无论贫富,都能吃到菌子”,满山都是低头采菌的人。所以,联大师生对云南的菌子感情极为深厚。而所有的菌子中,味道最好的就要数青头菌和牛肝菌了,汪先生说“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又因为牛肝菌“有小毒,不可多吃,且须加大量的蒜,否则会昏倒”,所以,葱蒜就成了牛肝菌的必不可少的搭配佐料。至于云南最有名的宣威火腿,则是那段岁月里大家可望难及的最为奢侈的美味了。普显宏在《人间至味野生菌》中写到,炒菌子的时候如能“放点腊肉或火腿肉片炒一下”,那简直就是人间至味了。所以说,云南的菌子和火腿,是承载着汪先生和王浩等诸多联大学子们共同的美好回忆和深挚的怀念之情的,这应该就是汪先生以菌子入画的原因吧。而在那段食难饱腹、衣难避寒的日子里,联大的师生们却仍能不以物质条件的鄙陋为苦,固守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澎湃高昂的爱国激情,孜孜不倦地勤于治学,丰厚自己的精神世界。远渡重洋的王浩也曾在回忆录中说,自己是如此怀念着那段物质生活极为清贫,精神世界却无比充实的联大生活。汪先生单单选择作此画来告慰王浩的异国“乡情”,其实正传达了这样一种情感共识——在联大学子的心中,联大这块圣土早已成了他们共同的精神之乡。

汪先生的散文语言隽永冲淡,情感含蓄内敛,粗读如行云流水,细品方知情味深长。一篇《金岳霖先生》言简情丰,我们品读到的不仅是品高学深、率真有趣的金先生的人物形象,更领略到了西南联大教授们淡于物质享受,谨于治学育人,重于品行节操的群体风骨,以及作者对于联大生活、联大教授的深切怀念。借用汪先生文中的一句话“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我想说的是,这篇文章的许多细节我们都应该好好地品一品!

《金岳霖先生》学案 篇7

一、串起一条线———谈散文教学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线索是一篇文章的主干与精髓,抓住线索,就会发现这些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对高中学生来说,究竟如何理清散文的思路呢?

我的看法是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由浅入深是学生循序渐进的根本,深入浅出是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

要使课堂“由浅入深”,前提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浅出”。在深入深度研究教材之后,呈现给学生由浅入深的课堂。写人说事,视角不同,结论亦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如此。

在备课时,我查阅大量的金岳霖的资料,了解相关时代背景,于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

(1)借助史料初步感知人物。我在ppt上先展示了金岳霖的个人成就,学生有点懵了,他们没想到文中的怪老头竟然有如此显赫的成就,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等等头衔,还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客观的、有地位、有成就的金岳霖,和我们文中的古怪、不修边幅的怪老头金岳霖迥然两人。

先看史料中的金岳霖,带学生思考:史料中的金岳霖与文章中的金岳霖有什么区别?史料上着重从地位和成就看金岳霖,而文中展示的是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金岳霖形象。史书客观但是冷冰冰,文中有趣而生动。但史书中的形象,有助于学生先对金岳霖竖起一个认知框架。

(2)初读金岳霖感受人物个性。初读金岳霖,学生最大的感受是怪,看他的外貌,讲课时戴着帽沿压得很低的帽子,镜片竟然是一个白色一个黑色。言行举止怪:患眼疾,微仰头;走路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身上的跳蚤;养一只斗鸡,还同桌吃饭;课堂上与王浩旁若无人地探讨问题,上课时喊红衣服的女生回答。为人怪:说“小说与哲学没有关系”,不给东道主面子……总而言之,是个古怪奇特,不修边幅的怪老头。

解读出“怪”当然不是我的目的,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 金先生除了怪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

(3)再读金岳霖走进情感世界。我在幻灯片上展示了两个细节:

“林国达死了,很不幸”———汪曾祺先生的笔法在写金老重情的问题上显得简洁得不能再简洁,却又细腻得不能再细腻。“‘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在这里我补充介绍了林徽因及林徽因与金岳霖的情感。林徽因是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的才女,仰止当世,光照来人。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是当代历史上的又一个传奇。金岳霖用一生去默默地爱了林徽因一生,陪了林徽因一生。林徽因去世后,整理她的资料时,发现了一段对话。林徽因问梁思成: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的选择是告诉妻子,尊重妻子的选择。当林徽因把这一切告诉金岳霖时,金岳霖更坦率地告诉他:“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为了这份对林徽因的爱,金岳霖拒绝了向自己吐露感情的姑娘,默默在林家旁边守护了林徽因一辈子。

林徽因死后,金老却久久不能释怀。“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于是在北京饭店请大家吃饭。北京饭店,建于1900年,是北京最豪华的饭店。而此刻的梁思成已经再婚了。那么多的文人在悲痛地悼念完妻子以后,又开始了新的生活。而金岳霖, 他却牺牲了自己几乎一生的幸福,用一生的寂寞,为大众树立了传说中情比金坚的情圣形象。

在这个环节的解读中,我们看到金先生的怪的外表下,有着丰富而内敛的情感世界。看似怪人,实则是有情人。

二、串起几多情———谈作者蕴含的情感

在上面的解读中,我们初步看到了金岳霖丰富而内敛的情感世界。他不仅是个怪人,更是有情人、重情人。那作者在金岳霖的身上有没有寄托其他情感呢?带着学生进入下面的解读。

(1)联系作者走进人物内心。汪曾祺这样看待他的散文创作:“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我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在阅读时,我们一定要带着学生找到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到底是什么? 汪曾祺他又在克制什么?汪曾祺以他特有的平淡为我们描绘了一位生活化的大师。

我带着学生慢慢品读第二自然段中关于金岳霖外貌举止描写的若干句子,思考,还能读出金岳霖先生的什么?有同学看到了眼镜,金岳霖的眼睛是有疾病的。谁能这样带着黑白相间的眼镜?白色的镜片很正常,他是近视眼或者有可能老花眼;黑色的镜片不免怪异,让我们想到墨镜———出于遮光。如此看来,金岳霖的眼睛应该是有疾病的,从这里得出金岳霖治学与研究的不易。还有同学从“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里深一脚浅一脚的怪怪的背影,读出了他的孤独。他固然是孤独的,同时他又是坚强的。

联系作者文风,我们看到,汪曾祺的平淡只是外在的表象,深层次的东西是要我们去仔细品味慢慢挖掘的。在这点上,汪曾祺是,孙犁是,鲁迅是。不仅是散文,在任何一篇文章的解读中,我们都应该联系细节联系作者去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性格和智慧。

(2)联系时代走进一群教授。作者在前文中有一个看似闲笔的地方提到闻一多和朱自清等人。提到闻一多时写到闻一多的旧式过时的灰色旧夹袍,领口高袖子窄;提到朱自清时写到朱自清穿着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像一口钟。作者还说,在那个年代,在西南联大,像金岳霖这样的人不止一个,还有其他人,西南联大很多有趣的教授都值得一写。所以,作者写的是金岳霖先生,也是借助金岳霖先生在写西南联大的教授,西南联大的精神。在他们身上,闪烁的都是西南联大的精神。

从闻一多、朱自清的打扮,还有联大新校舍的那条土路来看,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在表现这些人物的时候,不忘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因此,在“捉跳蚤”的背后,还是有那么一股挥之不去的苦味。这也是汪曾祺为文的“狡猾”处。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群充分保存个性的教授,金岳霖只是有趣的教授们中间的一个;我们可以看到教授们自由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西南联大的一群生活困苦,却依然坚持独特个性,思想自由的教授形象。当时的教授还有钱钟书、沈从文、刘文典、华罗庚等。他们是我们民族学术的丰碑,精神的脊梁,社会的财富。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给学生介绍了西南联大。

1939年西南联大建成。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合并而成。有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那些一代大儒各行宗师的生活情状只能用“艰苦备尝,十儒九丐”来形容。

所以,在这里,作者借助金岳霖先生还传达对西南联大及那段时间的回忆。

三、拉起一张网———谈多层次解读

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解读人物的形象,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领略汪曾祺特有的平淡文风中包含的一位低调的特立独行的大师。

(1)从横向读为人。我在幻灯片上展示了几个细节描写, 让学生去思考,在你安静下来时,你还能读出金岳霖先生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他还与这只鸡同桌吃饭。他搜集大水果,和孩子比赛,输了就把梨送给小朋友。”作者在这里描写时,形容梨子、斗鸡、水果的词都是“大”,非常孩子气的词语。他和孩子一起度过休闲时间,他远离成人复杂的世界。除了林徽因的客厅,他基本上不融入世俗的世界,这一切的背后是他特立独行的个性,是他的孤独,也是他孩子般的天真。

“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东道主请他讲小说和哲学的关系,他最后说没关系,一点都不给东道主面子。他是一个不谙世俗,不懂人际交往的人。

“捉了一只跳蚤,甚为得意。”他不仅对鸡有感情,其实他对世上一切的小生命都非常热爱。这里有几个动词:“捉”“捏”“看看”,还有描写心理的词语“得意”———孩子般的天真与对生命的关注,这是一个哲学家对生活对生命的关注。试想,哲学如果脱离了它所依赖生存的世界,哲学的支柱又在哪里呢?

(2)从纵向读为学。“我觉得它很好玩。”这是对知识的喜爱和热情。这个好玩绝对不是玩耍,而是玩味,钻研。哲学好玩吗?我问学生。没有人回答好玩。甚至没有人觉得学习是件好玩的事情。无趣的哲学在金岳霖的眼中却是如此有趣。如果不是对学问对专业的热情,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怎么能够说出好玩两个字!好玩的背后是什么?是执着是钻研是热爱。让我们想象一下,清瘦的金岳霖先生,在孤灯、黑夜的陪伴下与他的逻辑书相守。对学问的付出与探索,发自内心的对专业的喜爱,才是他学问达到顶峰的基石。

(3)向深处读辛酸。“80岁时坐在三轮车上东张西望,接触社会。”学生在读这段时,依然读出了认真。我引导学生思考,金岳霖是在毛主席的要求下去接触社会的,那毛主席让他接触社会的意思是让他坐在三轮车上观望吗?这么大年纪的金岳霖先生,他听从毛主席的意见,用坐在三轮车上的方式去了解自己所不熟悉的东西,你又有什么感觉?还是他不谙世故,他简单单纯。对这个八十多岁的性格孤独的学者而言,让他在书房、灯下,给他几本书、一壶茶,也许他会更舒适更自在。那个坐在三轮车上天真地观察社会的金岳霖先生,老师读出了心酸,更读出了他与社会似乎已经格格不入了。金岳霖太简单了,他一直沉浸在他好玩的哲学中,他一点不了解读书以外的世界,他根本不明白社会中的那些复杂,他想当然地认为坐在三轮车上东张西望就是接触社会,他眼中看到的人情就是社会。

《金岳霖先生》,我们从一开始读出的怪,读出的有趣,到后来的孤独、辛酸、不忍捧腹大笑,……在这几个学习环节中,我慢慢带学生整体化了金岳霖先生。他单纯,他天真,他热爱生活。他有一肚子的学问。慢慢地,这个人物形象就完整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文中开头段和结尾段有两句话做了两次概括,一是“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还有一句“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显然第二句更接近金岳霖的本质。在解读时,必须把首句中的有趣深层次化,才能走进文章的主旨里去。

(4)留点思考空间。最后,我抛出一个问题,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

在抄袭门频发的今天,在有的人价值观混乱、追逐物欲的今天,在人们之间的信任有时越来越缺乏时,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那个遥远的走在西南联大那条土路上的金岳霖先生。当我们挂着成人的世故老道时,回头看看金岳霖先生孩子般的笑容与纯真。

汪曾祺先生,他想好好地写写金岳霖先生,是因为他怀念他,尊敬他,也告诉我们追忆一个人的精神品质,那一定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缺少了某种可贵的东西。

“是大英雄自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不争强好胜,不引人注目,不随波逐流。走进大师的内心,才明白大师告诉我们的教给我们的是什么。

《金岳霖先生》学案 篇8

纵观当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很容易发现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是如此流程,即文章相关知识(主要指向作家、作品常识),文章内容(主要指向文章表达的情感、思想),文章形式与风格(主要指向写作技巧:运思、取材、结章、修辞)。

我们多次细心听课之后,也很容易发现,语文教师的话语体系有雷同之嫌。如批判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如语言独特、结构精巧、思想深邃,如崇高品德、伟大人格、纯洁心灵、诗意人生,如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

这样的教学设计,如此的话语体系,其实折射出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在“共性知识”圈内徘徊的问题。如“表达了对……的赞美”这一句式,可套在《金岳霖先生》上,说“文章表达了对金岳霖先生的赞美”;可套在《品质》上,说“文章表达了对哥斯拉兄弟品质的赞美”;还可套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说“文章表达了对蔺相如机智勇敢、深明大义的赞美”。很显然,“表达了对……的赞美”所表述的内容,是许多写人类文章的共性,即使是小学生,凭直感,也可用这样的句式将任何一篇写人的文章内容概括出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动脑筋,但许多语文课堂却常常停留在这些概括上,而这些概括是许多文本的“共性”特征。

不是说这类“共性知识”不能讲,而是说如果文本解读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时间长了,必遭学生厌弃,同时也丢失了文本解读在语文教育中应承担的其他意义。尤其是如果长期停留在空泛概念的搬弄上,而不真正进入文本去发现文本的独特性,课堂就会少很多新奇的意味,不能引起学生新鲜而真切的感受,反而使学生觉得文本就是那些“套语滥调”,贴上标签,自己就读懂了。

因此,如何走出文本解读的“共性知识”圈,应当是当前语文课堂文本解读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以为,教师应该立足语言,真诚阅读,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沿着作者思路走一遭,探寻作者心灵密码,发现文本真实意图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进而丰盈学生的生命知识。

为此,笔者将《金岳霖先生》的两个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设计思路分别是“围绕‘共性知识’教学的教学设计”与“‘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后者不仅能够完全涵盖前者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而且在课堂新鲜感、语言敏感点、情感共鸣度、思想深刻性、文化积累量、思维锤炼力等方面,都能达到比前者更好的效果。

二、基于“共性知识”教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作者介绍

(预设目的:掌握文学常识,知人论世。)

(三)在学课文之前,先扫清字词障碍

(预设目的: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四)文本研习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读第一段找出来。

(预设目的:试图提纲挈领,进入文本。)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预设目的: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预设目的:培养学生的概括与筛选能力,力求全面。)

4.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目的:感悟人物个性并准确概括。)

5.结合相关语段,讨论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预设目的:体会作者冲淡平实的语言风格。)

6.探讨文章主旨。

(预设目的:回顾课本,把握文章主旨。)

7.作业:写一位曾经生活在你周围而且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有概括,有细节。

(预设目的:学会从细节着手去描写刻画人物,凸显人物形象。)

这是一次公开课教学设计的实录,它(在实际课堂中有些变体)适应于所有类似文章。对高中学生来讲,除了作者介绍稍有新鲜感,其他基本是“共性知识”,是无数次反复之后的又一次反复,缺乏新鲜感。问题的设置浅表,教学的环节松散,这样的课堂无法在学生的思维深处掀起风暴,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更不能落实语文教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样设计的课,没有厚度,一节课基本都在平面滑行,久而久之,定会害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高中起始年级如果忽视学生的智力与心灵来设计语文课堂,这会让学生又一次误会高中语文,认为高中语文就是如此无趣、无力。

三、基于将“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相结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预习:了解汪曾祺创作此文的背景及其文学创作特征

(预设目的:让学生对汪曾祺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生命体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一设计涵盖了“基于‘共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第二步,但指向性更明确,且隐含归纳思维的训练。)

(二)课堂教学

1.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在文末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对金岳霖先生所知甚少,那么在所知甚少的回忆中,你能读出金先生的什么呢?请快速浏览文本,结合文本,完成这个填空:

从______中我读出了金岳霖的______。

(预设目的:①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家心灵密码,通过触摸具体的语言文字触摸作者的心灵。②不管读出金岳霖先生的什么特质,学生要有文本语言支撑,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概括,这是将作者心灵、作品表现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贯通的一种方法。③教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将学生慢慢地引向对“金岳霖先生”的立体把握,从而整体地理解文本、理解作家。这一设计涵盖了“基于‘共性知识’的教学设计”“文本研习”的内容,但其意义远超过第一种设计。)

2.汪曾祺曾经在他的一本书的《自序》中写道:“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我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所以,这些朴实的文字背后,一定还有你还没有读出的金岳霖先生的某些情感、某些性格,或者说作者的某些思想。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中关于他外貌举止描写的若干句子,你还能读出金岳霖先生的什么?

(预设目的:在第一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是有一定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有可能是浅表的。再一次重申第一个问题,看起来重复,其实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深读文字,通过这些“朴素简单”的语言文字向更深处漫溯,将问题思考得充分,解决得充足。这样,学生的思维也会走向深入,也能感受到作家语言的朴实风格。)

3.文章最后两段说:“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A.请你揣摩汪曾祺先生的心声,读出这两个句子蕴含的情感;

B.请你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要“好好写一写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

前面通过朗读文本,找出相关的细节,学生基本可以慢慢感受到金先生的有趣,并且意识到怪异的背后是一种孤独,是一种真纯。学生能够慢慢地理解“金岳霖先生”其实是一个群体形象,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为什么要好好写”这一问是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文本意义的追问,也是努力接近作者的心灵真实,体味作者的文化心灵之密码,亦是学习文本的价值体现。

C.通读全文,找出并朗读文中与金岳霖先生一起出现的那些教授们的细节和介绍王浩的细节,说说写他们这些人是为什么?

(预设目的:表面看只是抓住一些细节语言的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力,深层次却是加深与文本生命的整体性对话,教授们和王浩等人的交代,是西南联大整体风貌的回忆,是西南联大文化精神的隐形交代。这些语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汪曾祺个体生命的真实内心,是解开汪曾祺真实内心的密码。学生深入字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恍然大悟”,在对昔日联大文化的理解的同时,也厚实了自己的文化认识。)

4.金岳霖,今天站在我们面前的绝不仅仅是那个令人哑然失笑又觉得完全可爱的纯粹天性的老头形象,更有他值得我们尊重的更多的东西,而汪曾祺平淡的文字背后,一定也有我们可以反复咀嚼的情感。请大家动手写出你对作者的心灵解码。

(预设目的:立足文本,感受金岳霖这个大写的人的丰富情感,再次透过金岳霖先生的背影追慕遥远的西南联大精神;形成文字,在作者的心灵密码中掬一把美丽,丰富自己的生命认知。)

不难看出,这个设计既隐含了文本的“共性知识”,又走出了文本的“共性知识”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进入文本的个性化台阶:它紧紧扣住了文本的具体内容、个性化的情思以及独特的语言形式,非常适应于《金岳霖先生》这一文本;它将“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和培养学生的“文化表现力”相结合,既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命脉——贴着语言行走,也找准了语文活动的形式——深情细读。引导学生在语言花园欣赏,从点到面,由浅入深,还不忘花园的守望者。整个设计,从语言感知、情感体验、文化贯通、思维锤炼等诸方面给学生以满足、提升和引导。

《金岳霖先生》学案 篇9

一、散淡平和,不事雕琢

《金岳霖先生》一文的开篇是这样写的:“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其中的“有趣”二字,似乎成了汪曾祺记忆中金岳霖先生最大的特点。浏览全文,从字面上看,主要围绕“有趣”展开,写了他的外貌特征、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描绘了金岳霖先生的形象。

样子有点“怪异”。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后来他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他微仰着脑袋,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

教学风格“独特”。如,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再如,面对林国达提的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t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金先生的机智、风趣可见一斑。

举止行为“天真”。应沈从文之约给学生作“小说和哲学”的讲座时,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甚为得意。

兴趣爱好“可爱”。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专业理解“奇特”。学生陈蕴珍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晚年生活“有趣”。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

此外,还有一些“闲笔”。如,闻一多在校友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闻一多穿一身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朱自清披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以及金先生的学生王浩的一些事。这些事情围绕“有趣”展开,都是一些“小”事,甚至有点“散”,在写法上没有过多的夸饰,平淡质朴、娓娓道来、不事雕琢。

二、平而不淡,小中见大

汪曾祺这样看待他的散文创作:“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我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是要适当克制。”他在《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中引述沈从文老师的话:“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实际上他的文风也深受导师沈从文的影响,沈从文的这句话也大概是汪曾祺的夫子自道。用心品读《金岳霖先生》,从金先生以“有趣”展开的平淡质朴的“小”事背后,我们能够感受到汪曾祺“克制”的情感,感受到作品中“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

为人坦诚。写金先生样子有点怪: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以上的三点都是因为眼睛有病,并非为了特立独行,其中的病痛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可见,他待人是多么的坦诚。应沈从文的要求,给联大的学生讲《小说和哲学》。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可见一位满腹学问的大哲学家此时又是异常的坦诚。

行事率真。给学生作“小说和哲学”的讲座时,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一则可见当时生活之艰苦,二则可见金先生的率真可爱。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与鸡同一桌吃饭;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这里写到了他与鸡为伴,以孩子为伴,是写他的“不孤独”,“不孤独”的背后是他的率真可爱,童心未眠。而写他晚年坐平板三轮车每天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这里我们在感受到先生的单纯、可爱的同时,不禁感到心中有些心酸,一个的八十岁老人,竟然因为毛主席的一句话而每天到王府井大街折腾,他太单纯了,单纯得有些近乎不谙世事。

感情真挚。学生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语言简洁的不能再简洁了,细细品味,他的悲伤早已溢于言表,感情特别的真挚。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叙述又是特别的简洁,然而其中不知饱含多少深情,难怪在座的人听后无不潸然泪下。

真做学问。萧珊问他为什么搞枯燥的逻辑,金先生做出的“我觉得它很好玩”的回答,写出了他对所做学问的爱和执着,只有真正地爱,才能做得持久、做得好。而金老与王浩在课堂上苏格拉底式的问答也颇能体现学者之风。汪曾祺先生评价他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也可以看出金老的内敛、谦和。

用心品读,在金岳霖“有趣”的表象背后,蕴含着其独特的个性、人格和情感,那就是金岳霖先生身上内在的“大真”——率真可爱、纯朴天真、感情真挚、真诚磊落。而且,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是因为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

三、闲笔不闲,别具匠心

《金岳霖先生》还有几处信手拈来的“闲笔”:一是描写金岳霖奇怪穿着之后,展开联想,写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的情景;二是,写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并联想到王浩“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与作者仍有来往……这些描写,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与金岳霖不甚相关,但又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章由金先生穿的“麂皮夹克”引出了“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和“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可见当时西南联大的大教授们生活是多么的清苦,但是他们却能甘守清贫、教书育人。再看闻先生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时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在蒋介石的干儿子家中大骂蒋介石,其一身正气,肝胆可鉴。从这里,折射出的是作为“精神高地”的西南联大,其众多的知识分子身上共同的、迷人的人格魅力。再联系文章开头“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和文章结尾“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汪曾祺的用意不言而喻,他是把金岳霖先生置于西南联大教授群体中去描述,散文的开篇就给全文定下了以点带面的基调,写金岳霖,也就是写西南联大诸位先生的群像。

王浩的相貌颇“土”,脑袋很大,剪了一个光头;管吃了饭就打球叫“练盲肠”;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王浩不仅学问师承金岳霖先生,而且率真的性格都深受金先生影响。再看看,我给王浩画中的“青头菌、牛肝菌……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不正是对虽艰苦却火热的西南联大这一“精神高地”的怀念吗?

仔细品味,这几处“闲笔”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自然洒脱的“散”之美,看似“闲笔”,实则是匠心所在。

总之,从《金岳霖先生》一文可见汪曾祺的散文克制而有神采,内敛而不宣泄。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亢的抒情,一切都那么平实,那么自然,却很耐人寻味;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处处藏了玄机,别具匠心。

上一篇:网站流量下一篇:出租车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