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基础能力

2024-05-29

语言基础能力(精选十篇)

语言基础能力 篇1

“能力” (competence) 一词首次是由乔姆斯基 (Chomsky, 1965:3-4) 在语言研究中与“表现” (performance) 一起提出来的。Chomsky认为, “能力”是指说话人、听话人的内在语言知识, 或称内有语法;“表现”则指具体情景中语言的实际运用。可见, Chomsky的“能力”是抽象的语法, 不涉及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 (黄国文, 1991:35) 。乔氏的“能力”概念也称作“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一词自从被Hymes首次提出后, 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在对交际能力经过系统的研究之后, 卡纳尔 (Canale) 与斯温 (Swain) 归纳出其四个组成部分:语法能力 (grammatical competence) 、社会语言能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策略能力 (strategic competence) 和话语能力 (discourse competence) 。

二、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语用能力是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概念, 所以, 它必定与语用学研究的范围相关。语用学研究的是指示、话语含意、预设、言语行为、话语结构 (Levinson:27) , 所以, 语用能力也与这些要素相关, 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大力提倡, 但是对于它的确切定义与具体范围至今尚无定论。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我们先来看一些观点。

第一种观点:生成语法学家们认为, 人们在内化语法规则的同时, 也内化一套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规则, 但是, 语法能力 (即语言能力) 与语用能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Widdowson认为, Hymes的交际能力的第一个成分, 相当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 而其它三个要素相当于Chomsky所说的语用能力 (黄国文, 1991) 。

第二种观点:刘绍忠 (1997) 认为, “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 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语用能力……属于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的一部分, 与语法能力或语言形式能力 (grammatical competence) 相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是抽象的语法, 不涉及语言的运用, 而语用能力却正与语言的运用相关, 因此语用能力不可能成为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第三种观点是基于语用语言学 (pragmalinguistics) 和社交语用学 (sociopragmatics) 的分类。Leech (1983) 认为语用能力可以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前者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交际功能的能力, 后者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

第四种观点:Bialystok (Kasper&Blum Kulka:43) 认为:语用能力是在语境中使用并理解语言的各种能力, 它包括: (1) 说话人使用语言实现不同目的的能力, 如请求、命令等 (相当于本文第五种观点中提出的illocutionary competence) ; (2) 听话人超出字面含义理解说话人真实意图的能力 (第二种点也有类似看法) ; (3) 使用一定规则将话语连接起来的能力, 如话语轮换、合作、粘连等。她强调, 语用能力主要指使用与理解非字面语言形式 (nonliteral forms) 的能力。该定义包含了语言运用的双方———说话人与听话人, 也涉及了语言的使用与理解两个阶段, 这些也是交际能力所涉及的。

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也简称为语用能力, 这是广义的语用能力, 而狭义的语用能力是语用学上的语用能力。

从以上观点我们大致可以看出, 语用能力是指交际的双方在具体的语境中, 能正确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意图的能力。它与语法能力相对应, 是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交际能力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上, 杨文秀 (2002) 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与语用能力之间相互独立。语用能力与交际能力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区别。

共同点:

(1) 两者都涉及交际的双方。

(2) 语言的产生与理解两个阶段。

(3) 两者都强调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4) 按规则将话语组织成话语或篇章的能力, 即话语能力或语篇能力。

不同点:

(1) 交际能力中包含语言能力, 而语用能力则不然。

(2) 从交际方式看, 交际能力可以蕴含在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中, 而语用能力只能在言语交际中体现。

(3) 语用能力强调说话人要善于根据语境表达多种语言功能, 听话人也必须根据语境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而这一点, 在交际能力中未得到强调。

(4) 策略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它不包含在语用能力之中, 因为在Levinson对语用学研究范围的界定中, 没有发现与策略能力相关的研究对象。

三、结论

Chomsky的“语言能力”更具有动态性。Hymms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涵盖范围较窄, 从而提出更具内涵的“交际能力”, 把语用、心理等因素也包括在语言能力之中。而目前更有学者从语言的功能层面上、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上研究语言能力。我们可以看出, 尽管不同的学者研究语言能力的出发点不同, 但无疑他们的研究的深入, 将加深人们对语言能力本质的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The MIT Press, 1965.

[2]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黄国文.Chomsky的“能力”与Hymes的“交际能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2) .

语言基础能力 篇2

论文摘要:随着语用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语用能力的概念,而发展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关注的对象。本文就此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

一、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能力”(competence)一词首次是由乔姆斯基(Chomsky,1965:3―4)在语言研究中与“表现”(performance)一起提出来的。Chomsky认为,“能力”是指说话人、听话人的内在语言知识,或称内有语法;“表现”则指具体情景中语言的实际运用。可见,Chomsky的“能力”是抽象的语法,不涉及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黄国文,1991:35)。乔氏的“能力”概念也称作“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一词自从被Hymes首次提出后,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在对交际能力经过系统的研究之后,卡纳尔(Canale)与斯温(Swain)归纳出其四个组成部分: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和话语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

二、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语用能力是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所以,它必定与语用学研究的范围相关。语用学研究的是指示、话语含意、预设、言语行为、话语结构(Levinson:27),所以,语用能力也与这些要素相关,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大力提倡,但是对于它的确切定义与具体范围至今尚无定论。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我们先来看一些观点。

第一种观点:生成语法学家们认为,人们在内化语法规则的同时,也内化一套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规则,但是,语法能力(即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Widdowson认为,Hymes的交际能力的第一个成分,相当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而其它三个要素相当于Chomsky所说的语用能力(黄国文,1991)。

第二种观点:刘绍忠认为,“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语用能力……属于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的一部分,与语法能力或语言形式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相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是抽象的`语法,不涉及语言的运用,而语用能力却正与语言的运用相关,因此语用能力不可能成为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第三种观点是基于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和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的分类。Leech(1983)认为语用能力可以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前者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交际功能的能力,后者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

第四种观点:Bialystok(Kasper&BlumKulka:43)认为:语用能力是在语境中使用并理解语言的各种能力,它包括:(1)说话人使用语言实现不同目的的能力,如请求、命令等(相当于本文第五种观点中提出的illocutionarycompetence);(2)听话人超出字面含义理解说话人真实意图的能力(第二种点也有类似看法);(3)使用一定规则将话语连接起来的能力,如话语轮换、合作、粘连等。她强调,语用能力主要指使用与理解非字面语言形式(nonliteralforms)的能力。该定义包含了语言运用的双方――说话人与听话人,也涉及了语言的使用与理解两个阶段,这些也是交际能力所涉及的。 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也简称为语用能力,这是广义的语用能力,而狭义的语用能力是语用学上的语用能力。

从以上观点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语用能力是指交际的双方在具体的语境中,能正确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意图的能力。它与语法能力相对应,是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交际能力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上,杨文秀()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语用能力之间相互独立。语用能力与交际能力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区别。

共同点:

(1)两者都涉及交际的双方。

(2)语言的产生与理解两个阶段。

(3)两者都强调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4)按规则将话语组织成话语或篇章的能力,即话语能力或语篇能力。

不同点:

(1)交际能力中包含语言能力,而语用能力则不然。

(2)从交际方式看,交际能力可以蕴含在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中,而语用能力只能在言语交际中体现。

(3)语用能力强调说话人要善于根据语境表达多种语言功能,听话人也必须根据语境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而这一点,在交际能力中未得到强调。

(4)策略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不包含在语用能力之中,因为在Levinson对语用学研究范围的界定中,没有发现与策略能力相关的研究对象。

三、结论

Chomsky的“语言能力”更具有动态性。Hymms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涵盖范围较窄,从而提出更具内涵的“交际能力”,把语用、心理等因素也包括在语言能力之中。而目前更有学者从语言的功能层面上、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上研究语言能力。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学者研究语言能力的出发点不同,但无疑他们的研究的深入,将加深人们对语言能力本质的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Chomsky,N。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Cambridge:TheMITPress,1965。

[2]RodEllis。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黄国文。Chomsky的“能力”与Hymes的“交际能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2)。

加强语言规划 提升语言能力 篇3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多方言的国家。从中国语言国情出发,提高国民语言能力,首要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民族语言能力、方言能力和外语能力也是重要的语言能力。多语能力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交往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文化繁荣、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需要。

从国家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层面,需要从语言资源的角度来看待国家的语言、方言以及外来语,妥善处理语言主体性和语言多样化的关系,发挥语言在国家和平发展和走向世界进程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当前,语言能力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社会及个人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不高。广大农村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能掌握普通话的人口比例仍然比较低,与需求比差距较大,提高国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依然非常紧迫。

其次是民族语言能力和方言能力不足。一些语言和方言的使用人口正在日益减少,传承逐步面临威胁,社会对语言资源的保护诉求日益增长。面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离不开民族语言、方言的支持。这些都对提高民族语言能力和方言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再次是中国的国家外语能力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语种专业数量不够,语种人才分布不合理,凸现语言教育规划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形势和需要。

中国的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已经采取了一些实际举措。

一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核心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和管理,包括语言能力进行了规定和要求。《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规划了提升语言能力的途径、方向和目标。

二是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发布了语言文字相关的规范标准200多项,促进了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也有力地保障了语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是加强语言资源建设。国家语委积极建设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汉语汉字资源库、汉语汉字学习平台等一批数字化语言文化资源,为国民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四是提升语言服务水平。支持建设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国家语言志愿者人才库等,积极推进语言人才资源方面的共享,在高校设立西欧语种、亚非语种、东欧语种等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优化外语人才培养的布局,努力提升语言服务水平。

五是开展社会语言生活状况跟踪监测与引导。连续九年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反映当年度中国社会语言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通过对获取的语言监测数据进行深度研究和解析,对更好地掌握语言国情、促进国民语言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语委重视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语言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重视推动与各国各地区的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与法国、德国等国家加强了语言文化交流,并共同推进合作机制化。

立足文本语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篇4

一、找准文本范例, 深刻理解语言运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画》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句中不仅有8个要求会认、4个会写的生字, 而且词语搭配准确, 句子表达优美, 所描述的景物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秋天的画.这是文本很好的语言学习载体.可以通过理解和运用两个层面开展教学, 引领学生以文本范例为基础, 深刻理解与运用.

在理解层面, 主要引领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在学生初读句子后, 了解句子主要写了秋天的四处景物.然后通过看图片、连线、比较等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依次感受到“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脸颊”、“燃烧的火把”等词语搭配的准确, 体会“挂起、露出、翻起、举起”等动词用词的准确, 并感知比拟句表达的意思.在运用层面, 则引领从“为什么写”、“怎么用”两个方面展开.如抓住“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等引发思考:梨树上明明是金黄的梨子、红红的苹果, 怎么说是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脸颊呢?通过交流体会到梨子、苹果的可爱, 及作者通过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喜爱之情.

这样以抓准文本范例语言为载体, 深刻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前提, 也是不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二、领悟语言表达, 促进言语内化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既需要理解语言内容的训练, 又需要理解语言表达方式的训练, 只有两者相辅相成, 才能使语言理解与运用表达浑然一体.在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词语教学中的理解, 更应注重发现词语的正确用法, 体会用词的精当, 丰富自己的词汇;同时根据词语理解句子内涵、熟悉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感受表达的生动形象, 并通过实际运用, 促进言语内化.

如, 以某老师执教《滴水穿石》中两个句子为例:

1. (出示句子) 请同学朗读课文中的两句话, 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句子1: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句子2: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 学生交流

学生1:两句话意思差不多, 都强调做事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第一句通过反问句式得出肯定意思, 第二句用陈述方式表达.

学生2:第二句“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分别与“三心二意”、“半途而废”是反义词, 通过词语的对比应用强调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学生3:前一句是对“滴水穿石”发表的感慨, 后一句是对李时珍、爱迪生等三位名人“滴水穿石”精神发表的感想, 虽然表面上似乎不相干, 但实际上内容是紧密联系的, 这样写进一步突出了课文要阐述的道理.

3.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水滴穿石的事例吗?

学生1:只要我们像水滴一样, 铁杵就能磨成针.

学生2:在书法练习中, 我如果像水滴一样持之以恒, 一手漂亮的中国字一定能够练成.

学生3:如果我也像水滴一样, 不半途而废, 乒乓球怎么会打不好呢?

这样通过比较学习, 学生感悟到:作者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个意思, 可以使表达更生动, 意义更明确.再通过仿写仿说, 对范例语言进行重组或拓展延伸, 表达与作者相同或不同的意义语言, 使文本语言活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可见, 学习理解运用文本语言是学生学习运用内化语言文字的起点.

三、经历语言实践, 促进语用能力提升

曾经看到过一位老师执教《“死”了十二次》一文, 其目标单纯到只剩“运用”两字, 让我觉得十分惊讶与佩服.整堂课中, 在极其单纯的表达、互动、评改、比较中经历语言实践, 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死”了十二次》一文, 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的作品, 浅显易懂, 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全诗以对话形式、分八个小节叙写.

在校园的篱笆下,

有两个同学在说话———

一个说:

昨天晚上,

爸爸送我一双球鞋,

我高兴死了.

……

两个人谈话不到十分钟,

已经整整“死”了十二次.

有什么办法不“死”呢?

还是请他们多学一点形容词吧.

这位老师先安排学生自己读读, 师生合作读了一遍, 然后引领学生猜猜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在交流中, 学生明确题目中“死”了十二次的“死”, 并不是真的死, 所以要加上双引号.

接着,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自己平时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语, “昨天晚上外出就餐, 太好吃了, 把我撑死了.”, “体育课上, 跑步训练, 我跑得很认真, 累死我了.”

在此基础上, 教师即兴仿说诗句, “大家都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如果我们说话时, 这也死了, 那也死了, 那还美吗?对呀, 岂不是把我们的老祖先气死了, 被外国人笑死了!”看到学生忍俊不禁时, 教师话锋一转说“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诗句起死回生, 让语言变得更美呢?让我们一起看看最后的两句诗.”学生集体朗读后, 引领学生抓住第一句进行修改.

“我们先来改改第一个‘死’, 形容高兴的词语有哪些?”

“喜上眉梢, 大喜过望, 欣喜若狂, 乐不可支, 心花怒放……”

“现在你们能把这些好词语送进诗句, 把‘死’字换掉吗?”

“我不由得心花怒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本案例中, 课文只是一个引子, 只是一个诱导学生学会运用形容词恰当表达的语例而已.该教学目标十分明确, 研读诗歌不是目的, 而借题发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准确生动地运用和表达才是重点.

语言能力训练游戏 篇5

游戏名称:上肢游戏 适合年龄:0-6个月 游戏时间:累了就停 每天次数:3-4次 训练方法:

1.俯卧抬头训练:用镜子、玩具、画报等逗引婴儿抬头,指导婴儿用两臂撑起上半身。出生15天即可训练,满月后每天3-4次。

2.单臂支撑训练:婴儿学会上述动作后,可在其俯卧时用玩具在一侧手臂上方逗引他抓玩具,在抓够的瞬间练习单臂支撑体重的动作,两臂可轮流训练。

3.双手交叉训练:让婴儿俯卧在床边,成人两手掌向上,与婴儿手掌合在一起,在前面挂一个醒目的玩具,然后交叉移动手掌,带动婴儿两臂前后运动。

注意事项:1.每次练习的时间要短,练习的次数逐渐增加。2.做好安全保护。3.用表情和语言和婴儿沟通。

游戏名称:翻身游戏

适合年龄:4~6个月 每次时间:1~2分钟 每天次数:越多越好 训练方法:

1.拉手翻身:婴儿仰卧时,拉起一只手,带动起身躯翻转过来变成俯卧,也可以由俯卧再拉手变成仰卧。2.被单翻身:将婴儿放在被单上,由家长抓住被单的两个角,轮流拉高或放低,让婴儿在被单里滚来滚去,体验翻身的要领。

3.翻身过物:让婴儿能够随心所欲地翻动身体时,在床上摆放一些障碍物,如枕头、棉被等,让婴儿翻过去。注意事项:

1.喝完奶半小时以后再开始训练。动作训练做到时间短、次数多。游戏名称:爬行游戏 适合年龄:7-12个月 游戏时间:3-5分钟/次 每天次数:每天次数不限 训练方法:

1.两脚交叉训练:在婴儿腹下垫个枕头,呈俯卧位,成人用双手抓住婴儿的踝部,做前后弯曲动作,交叉进行训练。

2.双侧交互爬行:爬行时,右手前进,左脚跟进,然后左手前进,右脚跟进,如同四足动物行进的姿势。

3.上下斜坡爬行:在有上下斜坡的地方爬行,可使前庭平衡系统得到充分训练。4.跨越障碍:在婴儿前面放一枕头或考点等障碍物,设计一些简单的情节,在前方放一些色彩鲜艳、能够发出声音的玩具,来增加婴儿爬行的兴趣,鼓励婴儿爬过障碍。

注意事项:布置一个安全的爬行环境,可铺放具有弹性的软垫。注意宝宝的衣着,不要穿得过多过紧或过长。方法灵活,不要强迫,多鼓励婴儿,使婴儿感受成功的乐趣。

游戏名称:有趣的球 适合年龄:1-3岁 游戏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随时可做 训练方法: 1.滚球:成人与婴儿面对面坐下,把脚分开,轮流将球滚给对方,在抓接球的过程中,训练婴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抛球:让婴儿抓着球用力往外扔。可以在墙上、地上画一些明显的标志来增加兴趣,这是训练婴儿放松肌肉和关节的有效办法。

3.踢球:把球放在地上,让婴儿踢着走。注意事项:

1.随时用表情和儿语与婴儿沟通。2.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3.布置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可铺放具有弹性 的软垫。

4.注意宝宝的衣着,不要穿得过多过紧或过长。

5.方法灵活,不要强迫,多鼓励婴儿,使婴儿感受成功的乐趣。

精细动作技能训练

游戏名称:取物训练。适合年龄:1~6个月。每次时间:1~2分钟。每天次数:有机会就训练。训练方法:

1.抓握游戏:在家里或托幼机构中摆一些小巧玲珑的东西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如小块积木、塑料球、小瓶子盖、铃铛、海绵条、绒毛动物、橡皮娃娃、吹气玩具等,最好形状、颜色、质地各不相同,抓握的距离也经常变化。通过接触不同质地、形状的东西,可以丰富婴儿的触觉经验,锻炼手的抓握本领。

2.敲击练习:准备一些可以互相敲打的玩具,让婴儿随时拿过来互相敲打。

3.碰触悬挂物:在健身架、婴儿床等上悬吊一些色彩鲜艳的球或者会翻跟头的小熊,让婴儿练习抓这些移动而不易抓住的玩具。注意事项

1.婴儿身体控制能力不强时,不要提早训练精细动作。

2.动作训练要生活化、游戏化。3.注意手的卫生。

游戏名称:双手协调训练 适合年龄:3个月~3岁。每次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随时随地。训练方法:

1.双手抱物:喝牛奶时,让婴儿自己两手握住奶瓶,自己送到嘴里,喝完后自己拿开。2.捏取练习:在给婴儿添加固体食物时,可以把饼干或烤馒头片掰成小块,放在干净的盘子里,让他自己捏着吃,练习拇指、食指对捏。3.生活练习:让婴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球、拍手、吃饭、喝水、拿水果、穿脱衣服、搬椅子、搬桌子等。注意事项

1.婴儿身体控制能力不强时,不要提早训练精细动作。

2.动作训练要生活化、游戏化。3.注意手的卫生。

游戏名称:手眼协调训练 适合年龄:6个月~3岁。每次时间:1~3分钟。每天次数:不限。

1.造型组合:让婴儿用长、方、圆等不同形状的积木或插塑玩具,按照各种造型进行组装。2.穿珠子:让婴儿把中间有洞的珠子,用一条线穿起来练习手眼协调。

3.涂涂画画:准备纸和笔,1岁以内的婴儿可在纸上随意乱画;1岁半左右可以模仿画出直线、方框等形状,2岁以前的婴儿,可以用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磁性画板笔、铅笔、圆珠笔模仿画“口”型,在未完成的图画如小房子上添一个“窗户”,甚至“创作”一个气球、一块带芝麻的烧饼、一条小鱼、一个人脸等等。还可以让婴儿用手指蘸上水,在带有热气的玻璃上、茶几上画;用小棍在沙土地上信笔涂鸦。注意事项

1.婴儿身体控制能力不强时,不要提早训练精细动作。

2.动作训练要生活化、游戏化。3.注意手的卫生。

游戏名称:搭垒积木 适合年龄:1—3岁 游戏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精神好,可随时进行。注意事项: 1

1.准备安全的积木

2.游戏时不过分追求技能的结果。训练方法:

1.分堆:让婴儿把大的和小的积木分

别摆放在不同的地方。

2.搭梯:先把一块的的积木摆平,再

拿一块小的积木放到上面,反复训练,让婴儿体会积木的摆放方法。3.放手:让婴儿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去

搭建图形。用二块、三块,很多块搭起来,推倒 重搭。婴儿在积木倒塌的声音中会获得愉快。

语言能力训练游戏

游戏名称:语言准备训练 适合年龄:0~12个月 游戏时间:随时进行 训练方法:

1.聊天:将婴儿抱在怀里,用目光和声音多与婴儿聊天,如“宝宝饿了,我们现在吃饭好不好”等,也可经常呼唤婴儿的名字,让婴儿作出反应。

2.模仿训练:家长与婴儿面对面交流,做一些夸张的口型和动作,让婴儿反复进3.行模仿训练,如“爸爸、妈妈”等。

4.说做练习:有成人边说边表演动作,让婴儿进行模仿,然后由成人说,婴儿自己来表演,如“笑一个、拍拍手”等。反复练习,可以使婴儿自然而然地把动作和名词联系起来。注意事项:

1. 对婴儿的语言训练经常性地进行。2. 成人要注意语言发音的规范。3. 要在温和的情境中训练。

☆ 游戏名称:说话训练

适合年龄:12~36个月 游戏时间:1~3分钟 练习次数:随时进行 训练方法:

1.看图说话:与婴儿看一些有关科学、自然、生活方面的图画书,边看边讲,让婴儿模仿成人的语言练习说话。

2.练习表达: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婴儿比较熟悉的东西,边看边提问,让婴儿用语言回答问题,如“这是什么?”“这个动物在干什么?”。3.完整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婴儿的活动,随时启发婴儿用基本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如“我要喝水。”“妈妈上班去了。” 注意事项:

1. 婴儿的说话训练要循序渐进。

2. 说话训练要考虑到婴儿之间存在个体差

异。

3. 传递给婴儿的语言信息要言简意赅、丰富

多样。

游戏名称:模仿声音 适合年龄:8个月—1岁 游戏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精神好,可随时进行。注意事项:

1.多与婴儿进行面对面交流。2.用“儿语”声调与婴儿交流。训练方法:

1.选择一些动物叫声、喇叭声等定时

播放,鼓励婴儿模仿。

2.在满足婴儿吃、喝、睡等基本需求

后,与多与婴儿进行面对面交流,做一些夸张的口型和动作,让婴儿反复进行模仿训练,如爸爸、妈妈等。

3.从生活中取材,开始由成人一边说

一边表演动作,让婴儿模仿。然后由成人说,婴儿自己表演,如笑一个,再见。

认知能力训练游戏

游戏名称:熟悉语言的游戏 适合年龄:0个月—6个月 每次时间:10—20秒钟左右 每天次数:不限 训练方法:

1.把婴儿抱起来,面对面地与之说话,或者以婴儿躺着的地方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温柔地呼唤婴儿的名字。听到后婴儿会转过头来寻找声音的来源,不久就能辨认出家人的声音,听懂自己的名字,找出声音的方位。

2.喂奶、洗澡、换奶的时候,都要用温柔、亲切、富于变化的语调,告诉婴儿你正在做什么。

3.每天给婴儿念节奏鲜明、句子短小、朗朗上口的“儿歌”或歌谣,临睡前念婴儿画报、讲故事,声调要抑扬顿挫,面部要富有表情,有意识地培养婴儿的语言接受能力。注意事项:

1.不要强迫。2.多鼓励。

游戏名称:追声寻源游戏 适合年龄:3个月—12个月 每次时间:10秒钟左右 每天次数:不限 训练方法:

1.婴儿睡醒后,用哗铃棒、八音盒、钟表、小勺和橡皮捏响玩具等多种发声的物体,放在婴儿的视线内进行演示,并告诉其物品的名称,待其注意后再慢慢移开,让婴儿追声寻源,训练婴儿的听觉辨别力和方位感。

2.把动物的叫声、电话声、火车、汽车等声音的录音放给婴儿听,使他更多地熟悉生活中的事情。

3.用可以发声的玩具,变换不同的距离和方位,让幼儿辨出声源。注意事项: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婴儿多说、多听、多看、多摸、多动。

2.适度帮助,尽量不给答案。3.不要强迫。4.多鼓励。

游戏名称:亲子阅读

适合年龄:10个月—3岁 游戏时间:5—15分钟 每天次数:2—3次 注意事项:

1.成人随时用手势、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把书上的情节表现出来。2.尽量使用通俗的、婴儿听得懂的语言讲述。

训练方法:

1.成人把婴儿抱在怀里,共同翻看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内容健康的图书或图片。

2.挑选婴儿喜欢的图书或连环画,带着婴儿大声朗读,让他体验阅读的快乐。

3.讲故事前,预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婴儿回答,使他认真地、有目的地听,激发阅读兴趣。

游戏名称:圆圆与方方 适合年龄:18个月 游戏时间:5分钟左右 每天次数:不限 训练方法:

1.说一说:与婴儿一起看实物,边看边说这个是方盒子,那个是圆皮球。

2.玩一玩:让婴儿动手推一推,玩一玩。在动手中初步感知盒子推动时走,不推时停;而圆皮球推一下就滚动起来的特点。

3.找一找:把圆皮球和方盒子放在多样玩具中,让婴儿进行辨认,根据口令找出圆皮球 或方盒子。注意事项:

1.根据婴儿操作情况,适当调整玩具数量,以增减婴儿寻找难度。

2.激发好奇心,让婴儿多看、多做、多想、多说。

3.适度帮助,尽量不给答案。4.多鼓励

社会行为及人格发展

游戏名称:蹲盆大小便 适合年龄:8个月—1岁 游戏时间:1—3分钟

每天次数:婴儿睡醒时或吃奶半小时后 注意事项:

1.把便盆放在固定的地方,使婴儿熟

悉并随时可以使用。

2.坐盆时间不要太长,一般3—5分

钟,长时间坐盆会让婴儿脱肛。

训练方法:

1.成人用动作让婴儿模仿,使婴儿对

上厕所有兴趣。2.成人用手指着蹲盆,用“嘘”或“嗯”的声音培养排尿或排便条件反射。3.婴儿主动表示做蹲盆,给予婴儿奖

励,如亲一亲,抱一抱。

游戏名称:喝水训练。

适合年龄:10个月(9-11个月)。游戏时间:1~3分钟(不宜太久)。

每天次数:随机(看婴儿口渴情况而定)。训练方法:

(1)用勺子喂水:成人将温开水放于杯中,用勺子舀水喂于婴儿口中,让婴儿学会用嘴自己喝水,为断奶做前期准备。

(2)用杯子喝水;用杯子盛少许温开水,让婴儿捧在手中,慢慢放在嘴边,成人在旁指导,以免呛水。

(3)用碗喝水,待婴儿用杯熟练后,让婴儿双手捧碗喝水,为以后独立进餐做准备。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以免呛水。

2.水温要适宜,不要太冷,也不宜太热。

☆ 游戏名称:进餐训练

适合年龄:3~12个月 游戏时间:随时 训练方法:

1.抱瓶喝奶:家长将奶瓶放在婴儿手中并托住,训练其抱奶瓶喝奶。

2.取饼干:家长把饼干放在婴儿面前,让婴儿自己伸手抓饼干。

3.吃饼干:婴儿能自取饼干以后训练其拿饼干往嘴里喂食,开始不会,家长要抓住婴儿的手反复练习,使其明白手放在嘴边才能吃到东西。

注意事项:

1. 根据幼儿动作的协调性,适时调整训练内

容。

2. 训练时,成人要提供必要的帮助。3. 要能让幼儿经过努力尝到食物。☆ 游戏名称:生活能力训练

适合年龄:1岁~2岁 游戏时间:不限 训练方法:

1.脱衣训练:最好从夏天学会穿背心、短裤开始,随着天气变化,再渐渐增加并增加难度。2.漱口训练:家长倒杯温开水先示范漱口,而后让婴儿自己学习漱口,使其坚持每天餐后漱口。

3.大小便训练:婴儿练习坐盆大小便时家长须在旁帮忙。注意事项:

1. 训练方法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2. 以鼓励为主,不把训练当做激烈和惩罚的手段。

☆ 游戏名称:生活能力训练

适合年龄:2 ~3岁 游戏时间:随时 训练方法:

1.独立进餐:婴儿单独坐一把椅子,在学会自己拿勺吃饭的基础上练习使用筷子。

2.学习刷牙:让婴儿练习自己挤牙膏,然后刷牙,培养刷牙的兴趣,使之坚持每天刷牙。3.独立蹲盆:婴儿能控制大小便后,可以训练独立蹲盆,并逐渐学会大小便时自动解开裤子。注意事项:

1.训练方法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2.以鼓励为主,不把训练当做激烈和惩罚的手段。

☆游戏名称:自我服务训练 适合年龄:2~3岁 游戏时间:随时 训练方法:

1.穿脱鞋袜:家长为幼儿将两只鞋袜摆放好,然后让幼儿练习把两脚伸进去并拔好。

2.系纽扣:家长先示范,然后让婴儿练习给布娃娃的衣服系纽扣,在此基础上学习给自己的衣服系纽扣。

3.洗脸:婴儿洗净双手后,家长把毛巾挤干让婴儿学习洗脸,坚持让婴儿养成餐后洗脸的好习惯。

注意事项:

1.提出的要求符合婴儿的生理特点。2.婴儿练习时,家长要给以鼓励。

语言基础能力 篇6

关键词:幼儿;语言能力;语言环境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离不开语言,3—6岁的幼儿又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从小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认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如何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呢?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粗浅地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多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观察的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回家之后,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他们:“除了故事里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还怎样知道春天到了?”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地发言。幼儿说:“小燕子飞回来了;青蛙妈妈有小蝌蚪宝宝了;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春天到了,可以放风筝了。”等等,幼儿列举出许许多多他们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幼儿的兴趣就提高了。

二、多听

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看到,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当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时,小朋友个个全神贯注,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老师。我就让幼儿多看一些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并一页一页地讲,让幼儿边看边听。我还让幼儿听一些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儿歌磁带等。当有声有色的话语,伴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将幼儿带到幻想中的动物世界、古老宫殿时,他们会完全忘却自己,一遍一遍地去聆听。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故事的内容、角色、情节吸引了幼儿,另一方面是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配上动作、表情,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但是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有时会有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今天听这个故事非常认真,明天听那首诗歌又不认真了。所以要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教师要在精心设计教学用语上下功夫,使教学用语做到甜美而带有童趣。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指导幼儿倾听,让幼儿慢慢地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三、多说

课堂教学是对幼儿进行说话训练的主要阵地。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不但要发展幼儿听的能力,还要培养幼儿说的能力。幼儿喜欢游戏,教师就要在游戏中让幼儿说话。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组织各种语言游戏,如有一个这样的游戏:老师拿着毛线放线,一个幼儿负责缠毛线,边缠边说(说什么都可以),到了规定的时间由下一个幼儿继续缠,每个幼儿都要轮流做,最后把缠好的毛线球命名为“发言球”,老师抛给谁,谁必须发言(说什么都可以)。教师还要在讲故事中让学生说。如在讲故事《聪明的小青鱼》时,创设比较危险的情境,让幼儿各抒己见,想办法让小青鱼脱险,这样幼儿处于自由说话的环境中,心理没有什么障碍,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有的幼儿注意观察图画,充分利用图片中的人物进行思考。有一位幼儿这样说:“大黑猫,你放了我吧,我太小,身上的肉也少,我妈比我胖,我去把我妈骗来,大黑猫为了吃到鱼就把小青鱼放了。”这时有的幼儿提出不同看法:“小青鱼做的不对,它不爱妈妈,怎能让大黑猫吃掉自己的妈妈呢?”其他幼儿纷纷举手发言:“这是小青鱼想的一个办法来骗大黑猫的。”还有的说:“小青鱼应该赶紧甩尾巴,尾巴上的海水就溅到大黑猫的眼睛里了。海水是咸的,当大黑猫用爪子揉眼睛时,小青鱼赶紧逃到水里。”可见幼儿的思维在说话训练中十分关键,没有思维,就不会表达。

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幼儿来园、饭后、游戏、离园等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幼儿交谈,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四、多练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楚,丰富幼儿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孩子多练习,重复地练习,逐渐地掌握。给幼儿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注意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幼儿还经常讲出不合乎语言结构的句子,如:“老师,我要一本书,《小糊涂神》。”教师就要给予纠正说:“老师,我要一本《小糊涂神》的书。”并让幼儿反复说两遍。这样,幼儿渐渐地就会说了。又如幼儿经常把老师说成“老希”,等,凡属幼儿发音不当时,老师就给予纠正,并让幼儿重复练习。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 篇7

学生学习语文, 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语文, 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实践能力的构建。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 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以说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此, 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从阅读中学习阅读, 从写作中学习写作, 这与我们古人“口舌生疮”相比, 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强调熟读背诵, 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 而应把握实质, 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不仅如此, 我们是否可以就现有教材, 增加一些熟读背诵的课文或片段呢?古代佳作、现代散文是否可以多熟读背诵一些呢?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过去对“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现在, 对“阅读”的理念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参与对话, 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阅读目标的新理念, 要做到: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基于此, 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营造良好的对话气氛, 提供对话的条件,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自己的思想深度、学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水平做好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中介”工作。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 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当然,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不可能拜读大部分的文学名著, 只能是见缝插针, 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 比如介绍课外读物, 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 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 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 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 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 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段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作与统一结合, 可以分步练、集中练, 可以教师评、学生评, 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 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 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 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

诵读、博览、作文, 三管齐下, 三者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提高。

语言基础能力 篇8

一、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 新的教学模式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水平, 而是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于学生而言, 经过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才能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 学生自身是主要掌控者。但是这并不代表外界对学生就没有影响。在英语教学方面,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学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能对教师所讲的语法进行举一反三, 从而帮助其能熟练的应用英语知识。

英语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它包含词汇、句式结构、阅读等各个环节, 这些环节的组成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在应用英语知识。虽然英语语言学能力和语言运用有一种相符相成的关系, 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 英语语言学能力于语言运用存在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如何让英语学习发挥最大的价值, 就需要通过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来运用它。在应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 对它就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之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

二、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的关系

1 . 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而言, 语言运用的过程能够展现语言能力。所以说, 语言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的范围要比语言能力的范围要广。在一定程度上而言, 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不可分割。英语语言能力作为语言运用的基础, 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就有了稳固的基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对英语各个环节知识进行理解, 这些知识的理解最终可以在语言运用环节体现。如果缺少这个过程, 就难以进行语言运用。因此, 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2.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是否拥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是需要通过语言运用来体现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是为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应用它。而想要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对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充分的理解不仅是语言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方法, 更能够保证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出现错误。因此, 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总之, 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三、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对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有很多说法。例如, 乔姆斯基认为, 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所涵盖的范围不相同。他认为, 英语语言能力指的是辨别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 并以此为基点对材料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语言运用则需要通过这些认识的总和来把具体的知识表达出来。所以说, 英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是不相等的。此外, 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 还会受到各种干扰, 致使语言运用会变得不那么简单。如果一个英语学习者只掌握了英语语言的规则, 而没有掌握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正确合理得体的使用语言, 那么, 这个学习者语言运用就会出现问题。简单来说, 语言运用就是语言能力在不同情境下的交流活动。有人认为, 这种交流所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交际语言能力。认为交际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了语言能力, 而且还包括了语言运用。对交际语言能力也有相应的描述。总之, 不同的观点对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都有不同的认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英语学习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英语学习中, 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结构, 是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了解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是英语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的重要方式。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中, 我们可以知道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了解英语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的关系, 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实施教学策略, 而且还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田曲平.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关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3, 03:85-87.

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篇9

一、熟悉高考考点, 加强“双基”复习

所谓“双基”, 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包括化学概念、定义、原理、规律、元素知识、化学用语等;基本技能包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化学计算技能等。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覆盖了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 几乎年年考, 并且题型变化也很少。例如: (1) 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2) 溶液中离子共存与否的判断; (3)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4)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5) 氧化-还原反应本质与配平; (6) 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 (7) 物质的量浓度、p H值之间的基本关系; (8) 金属活动性强弱比较; (9) 同分异构体; (10) 实验仪器的使用、组装和基本操作技能; (11) 物质鉴别; (12) 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与换算; (13) 热化学方程式; (14) 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 (15) 物质结构; (16) 电化学。以上高考考点知识学生能否牢固掌握, 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在高三化学复习中, 要使“双基”教学落到实处,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深入研究考纲和教学大纲, 列出中学化学中的高考考点, 分析出重点考点与难点考点。

2. 狠抓重点考点知识复习, 实现“基

础知识系统化、系统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考点化、考点知识题型化、题型知识能力化”的有序转化, 采取“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点线面结合”, 产生整体效果。突破难点考点, 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加强知识能力的正迁移。

3. 重视化学用语的教学, 培养学生化学语言思维能力。

从历届高考看, 多数学生对运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经常发现考生语言表达不到位的情况, 特别是简答题、实验题尤为突出。

4. 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提高综合实验能力。

在实验复习中, 要注意实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从实验中迁移出知识和开发出知识。

5. 注重知识网络化。

首先要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 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 使之网络化, 条理化, 有序地存储。

6. 对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对于重要的概念和规律, 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运用。要学会在知识的广度上做文章, 而不需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二、分析高考特点, 进行专题训练

高考化学试题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 灵活多变, 难度增大, 对考生能力要求提高。有特色的试题往往源于教材, 但高于教材。根据高考试题的特点、重点、难点、热点内容进行专题复习、专题训练。重点专题有:

1. 推断题。

包括无机推断题和有机推断题, 重点讲如何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推断题的题型、解题方法归类。

2. 信息给予题。

特别注意信息 (包括有效信息、无效信息、误导信息、隔题信息) 题的复习, 重点讲清信息的实质、命题者意图, 同时还要注意新信息与旧知识的联系等。

3. 讨论型计算题。

依据化学知识确定讨论内容, 在熟悉数字讨论题的基础上, 把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借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

4. 简答题。

简答题要克服审题不严、说理不会、用词不准、离题太远、逻辑性差、废话连篇等毛病, 多进行专题训练, 重点抓“准、简、专”。

三、注意高考信息, 重视能力培养

在考纲中, 对考生明确提出了四种能力要求———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和今后几年的高考信息来看, 对考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高考化学复习中应积极探求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构成有效的能力训练体系。我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做到以下4点:

1. 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 加强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选题多选新颖题、灵活题, 讲解中经常有意识的插入些带“陷阱”性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使其从“失败”中获得机智, 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

2. 加强“一题多解”训练。

有机合成题常采用“逆向”提假设、“正向”定路线的方法, 一题可以训练学生的两种思维能力。常规题要求学生寻找非常规解法, 培养学生变形思维和类比思维能力。

3. 寻找解题技巧, 提高解题速度。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 只要求70%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试卷即可。要想得高分, 必须加快解题速度, 这就要求考生掌握一些快速解题的技巧, 特别是计算型选择题要做到不算或少算, 要寻找解题捷径和解题技巧。解题技巧很多, 重点是差量法、守恒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极值法等。

4. 研究理综化学试题特点, 做好“五找”:

(1) 找共性:同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2) 找趋势:两年高考试题对比研究找趋势; (3) 找变化:同年3套相同考点试题比较研究找变化; (4) 找信息:各地模拟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载体、情景; (5) 找策略:对单个试题的结构研究找解题策略。

四、防止高考失误, 搞好考前指导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考生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应届学生高考缺乏临场考试经验, 往往容易怯场, 不能正常发挥水平, 容易出现失误。为了防止高考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教师在高考复习中, 要经常注意调控学生的考试心理, 搞好考前指导。自信是成功的风帆, 给学生鼓实劲。

1.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克服考试怯场现象。要求学生把平时的作业当作考试, 把考试当作平时的作业。

2. 克服少数学生的侥幸心理, 不要猜题、押题, 扎扎实实搞好复习。

3. 正确对待解题速度, 每个考生的能

力都是有差别的, 不要看到别的考生解题速度比自己快就手忙脚乱, 结果漏洞百出。

4. 不可因难失易。

高考试题中有约20分的难题, 解难题时不要一时解不出就心慌意乱, 要知道别人同样觉得难。难题中并非各部分都难, 难中也有容易的, 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条件, 准确做出较易的部分。

掌握基础提高能力 篇10

一、旋转的定义及旋转对称的理解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

【注意】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个点同时都按相同的方向转动相同的角度.

例1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1地下水位逐年下降;2传送带的移动;3方向盘的转动;4水龙头开关的转动;5钟摆的运动;6荡秋千运动.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分析】图形的运动有三种:平移,翻折,旋转. 其中12属于平移,而3456属于旋转.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旋转的定义.

二、中心对称的定义及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两叶片图,图1左边的叶片只要绕一定点,顺(或逆)时针旋转180°便会得到右边的叶片,同样右边的叶片绕一定点,顺(或逆)时针旋转180°也会得到左边的叶片,图2风车的变换说法同上,这种旋转变换也叫中心对称变换. 这个定点是两叶片任一对应点连线的中点,这个定点我们称它为对称中心.

【注意】中心对称有一个对称中心,将一个图形绕对称中心旋转180°(特殊旋转)后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例2下列四组图形中,属于中心对称的图形是_____.

【分析】中心对称的特征是将一个图形绕对称中心旋转180°(特殊旋转)后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答案】123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心对称的定义.

三、中心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

把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注意】(1)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对称中心,将这个图形绕对称中心旋转180°,旋转后的图形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2) 中心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来说的,是一个图形所具有的性质.

(3)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1中心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关系,中心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具有某种性质的图形;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点分别在两个图形上,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在一个图形上.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联系:若把中心对称图形的两部分看成两个图形,则它们成中心对称;若把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它是中心对称图形.

例3在下列图形中,属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分析】确定中心对称图形的关键是:这个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一点旋转180°后是否仍能与图形本身重合. A绕中心旋转72°与本身重合,B绕中心旋转120°与本身重合,D为轴对称图形,只有C绕中心旋转90°、180°均能与本身重合.

【答案】C

【点评】解此类题必须严格按照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特征去判定.

四、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的应用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用符号“荀”表示.如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荀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注意】(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有两层意思:1是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平行四边形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4在荀ABCD中,∠A∶∠B=2∶3,求∠A、∠B的度数.

【分析】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对边平行,相邻的角是互补的,所以∠A+∠B=180°,由此可列式求出角度.

【答案】因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D∥BC,所以∠A+∠B=180°. 又因为∠A∶∠B=2∶3,不妨设∠A=2k,则∠B=3k,即2k +3k =5k =180° ,解出k =36° ,所以∠A=2k=72°,∠B=3k=108°.

【点评】本题中已知∠A∶∠B=2∶3,只需根据已知条件再找出关于∠A、∠B的一组等量关系,即可列出方程.

例5下列条件中,可以确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A. 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

B. 一组对边平行,一组邻角互补

C.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

D.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分析】产生错解的原因是没有准确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在A中,由条件可知另一组对边也平行.

【答案】A

【点评】产生错误的原因:(1)不能正确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错误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五、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的理解

矩形的定义是学习矩形及其他知识的基础,是考试的一个热点,它既可以看做是矩形的性质,又可以看做是矩形的判别方法. 一个四边形要满足是矩形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四边形的一个角为直角. 两者缺一不可.

【注意】(1)矩形的定义是建立在平行四边形的条件下的,若给出的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就算给出一个角是直角,也不能判断该四边形是矩形. (2)矩形的定义也是矩形的最基本的判定方法,通常先说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确定一个角是直角即可.

例6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B. 一组对边平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C.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D.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矩形的判定. 所以同学们务必要理解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

【答案】A

【点评】由于受到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影响,误以为“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六、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的理解

菱形的定义是最基本的概念,是得出其他相关知识的基础,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 该定义可以看做菱形的判别方法,一个四边形只需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便是菱形:(1)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这两个条件也可以看做是菱形的性质,只要告诉某四边形是菱形,便有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且一组邻边相等.

【注意】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在边这一元素上.

例7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AD∥BC,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

【分析】解决菱形概念问题,必须紧扣定义.

【答案】AB=BC(或BC=CD或CD=AD).

【点评】要注意菱形的定义.

七、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的理解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三个条件:1有一组邻边相等;2有一个直角;3是平行四边形.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2)由定义可知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注意】正方形既是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结论都是错误的.

例8如图4所示,四边形ABCD中,AB=BC=CD=DA,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若不增加任何字母与辅助线,要使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则还需增加的条件是_________.

【分析】应该增加一个是矩形的条件.

【答案】AC=BD或∠ABC=90°(答案不唯一).

【点评】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

八、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性质的理解

例9如图5所示,在荀ABCD中,对角线AC ,BD交于点O ,BE平分∠ABC的外角,且AE⊥BE.

求证:OE=1/2(AB+BC).

【分析】在荀ABCD中,隐含了点O是AC的中点.延长AE交CB的延长线于点F,易证明点E是AF的中点,就可以利用中位线性质了.

证明:延长AE交CB的延长线于点F.

∵BE⊥AE,∴∠AEB=∠FEB=90°,

∵∠ABE=∠FBE,BE=BE,

∴△ABE≌△FBE,AE=EF,AB=FB.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 =OC,∴OE是△AFC的中位线,OE=1/2FC,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语言基础能力】相关文章:

语言学基础05-15

编导视听语言基础06-22

高考语言基础知识08-11

c语言设计基础05-19

vb基本语言基础06-21

语言基础综合训练五06-08

语言能力04-11

职业语言能力05-03

日语语言能力05-08

交际语言能力06-07

上一篇:动物中的魔鬼下一篇:形象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