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论坛节目的策划

2024-07-28

电视论坛节目的策划(精选七篇)

电视论坛节目的策划 篇1

在大众传播媒介领域, 电视是当今信息时代受众面最广的传播媒介, 能够将内容最全面、最直观地呈现给受众。制作团队通过节目前期策划, 将社交模式和技术手段巧妙结合, 制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近年来, 电视文化类节目形式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电视讲座, 还常常运用电视论坛的呈现形式。本文将结合厦门卫视文化类节目《两岸开讲》栏目的具体节目策划案例, 从四个方面粗浅谈谈怎样运用策划技巧, 制作出精彩的电视论坛节目。

一、确定主题, 明确主旨设计方案

策划一档以论坛为形式的电视节目, 实际是根据电视制作需求, 对“论坛”固有的交流、讨论的模式运用电视艺术创造手段进行再次创作的过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整个流程中, 最初的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 就是要确定主题, 明确主旨。明确主旨是对主题深入思考的过程。[1]通过对主题的理解, 才能明确主旨方案的策划方向。

以厦门卫视文化类栏目《两岸开讲》为例。《两岸开讲》栏目从2007年开播至今, 制作播出过数十场电视论坛节目, 其中不乏优异的收视表现。不少作品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肯定, 更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共鸣, 实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的论坛形式, 不同的节目主题, 经过编导精心策划, 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电视节目风格。比如《两岸开讲》栏目以《孙子兵法》为主题的一档电视论坛节目《兵法·商道》, 制作团队对《孙子兵法》的理论高度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 在节目主旨方案设计中加入“商道”元素, 节目风格以雄辩为主;另一档电视论坛节目《2011海翼幸福论坛》, 策划以“幸福”为主题的节目主旨风格, 制作团队就以温暖、亲切的谈话采访为主完成整体方案设计;电视论坛节目《所谓文化大国》, 因为有韩寒、易中天等知名人士共同参与节目, 整体策划风格就偏重以交流为主, 在环节设计更简约, 给嘉宾充分的发挥空间。

总之, 想要做好电视论坛节目策划, 第一步就是明确主题, 根据主旨设计方案, 才能找准节目定位, 从起点开始抬升一档电视节目的制作档次和调性。

二、多元视角, 嘉宾邀约差异化

电视论坛节目制作和举办论坛活动相比, 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受邀嘉宾的层次必须要更加丰富, 节目视角必须多元。一般的论坛活动模式, 是邀请行业内部的专家学者, 共同解读一个主题或者参与一项讨论。现场的受众多数也是行业内部人员, 在交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共鸣。

电视节目制作资源宝贵, 观众来自社会不同阶层, 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吸引可能尽多的观众收看节目, 必须在电视论坛嘉宾的选择上更下功夫。在节目制作规模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除了邀请行业精英, 还应该邀请不同行业对于相关话题有所了解的专家学者或者专业人士, 从多元视角观察和解读同一话题———有助于搭建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降低收视门槛。

例如前文所述的《兵法·商道》电视论坛, 被明确要求主题围绕《孙子兵法》展开。这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主题论坛, 如果依照“学者专家, 坐而论道”的传统研讨模式, 容易脱离现实生活, 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 无法满足电视节目制作的需求。制作团队别出心裁, 邀请商业精英和学者专家共同参与节目。嘉宾们从专业角度和各自的从业经历出发, 理论分析和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案例相结合。多元化嘉宾阵容, 既能够展示《孙子兵法》包涵的思想深度和文化魅力, 又对当今社会生活做出现实的指导, 自然更能够充分阐释主题, 吸引观众。

笔者认为:嘉宾邀约的差异化, 不仅能够为一档电视论坛节目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和观点, 还能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问题、思考问题,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体现媒体中立、客观的态度。

三、把握节奏, 引导结构起承转合

在对论坛主题有了深入了解和分析之后, 制作团队制定出论坛的总体风格和调性, 选定合适的嘉宾, 接下来就要进入到策划的核心部分———话题设置。

通常来说, 论坛的结构是由多个话题共同构成一个主题。如果把策划一档电视论坛节目比喻成写作一部交响乐作品, 那么话题设置就如同各个乐章的起承转合———用怎样的逻辑关系引导话题层层深入, 最终完成主题表达, 是策划的重点也是难点。

首先, 想要引导嘉宾和观众迅速进入节目策划预设的语境当中———破题是关键。这个任务一般在“主持人致开场词”环节完成, 开门见山, 节奏要尽可能紧凑。

其次, 在一档电视论坛节目中, 涉及的话题不宜过多, 话题和话题之间最好能够找到逻辑上的关联 (例如由浅入深, 或者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 , 层层递进是最合理的设置模式。如果因为受主题所限 (如某些主题所涉及的话题之间很难找到必然联系) , 则应该从其他方面入手, 通过节目形式感的递进合理引导话题的深入。

再次, 小小留白, 常常能收获惊喜。电视论坛节目也是谈话节目的一种, 主持人和嘉宾在现场录制过程中, 随着话题步步深入, 通过理性探讨和观点交锋, 更加进入状态, 往往能迸发出绚烂的思维火花。制作团队在策划节目的过程中, 除了整体把握好节目主旨和话题设置, 最好在节目时长允许的范围内, 留出部分的空间交给主持人现场把控。这一点小小的留白, 常常能够激发出主持人和嘉宾即兴发挥, 乘兴发挥的状态, 成为整档电视论坛节目的画龙点睛之处。

四、兼收并蓄, 多种表现形式融合

在节目的形式与内容之间, 内容起着主导、决定的作用, 形式为内容服务。但形式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素, 它反过来又能给内容以积极的影响。其一, 完美的适合于内容的表现形式, 不仅有助于内容的充分表现, 而且还可以增加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其二, 表现形式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内容, 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 以强化传播效果。[2]虽然电视论坛类节目整体结构以论坛传统模式为主体, 但制作团队在策划过程中可以兼收并蓄, 吸纳其他优秀的表现形式丰富节目的内容。

依然以《两岸开讲》栏目为例, 前文提到的《2011海翼幸福论坛》节目现场, 因为节目制作需要, 制作团队在为论坛上下半场的衔接专门设计了一支时长90秒左右的舞蹈《幸福精灵》, 取代常规的衔接模式, 让人眼前一亮。在一档主题为《传统文化与下一代》的国学论坛电视节目中, 当现场讨论进行到尾声, 一组可爱的孩子身着汉服登场, 齐声朗诵《弟子规》———为电视论坛节目设计多样的表现形式, 不但再次点明主题, 更增加了节目策划的层次感。

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工具, 它的理念与规范具有相当程度的共通性[3], 在这个信息时代, 社交模式的演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传统媒体业态 (譬如微博的使用, 已经催生出一批优秀的社交类电视节目) , 而时下的中国, “论坛”这种社交模式方兴未艾。虽然目前电视论坛节目在国内的电视节目形态中并不占主流地位, 但有必要总结出一套具有电视传播特色和属性的呈现方式, 以上为笔者根据近年来的从业经验谈出的一点浅见。

摘要:近年来, 电视文化类节目形式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电视讲座, 还常常运用电视论坛的形式呈现。电视媒体从业者希望通过更加新颖的节目策划, 将传统论坛模式和视听技术手段巧妙结合, 制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论坛节目。本文结合厦门卫视文化类节目《两岸开讲》栏目的具体节目策划案例, 从“明确主题、选好嘉宾、把握节奏和丰富节目元素”四个方面探讨怎样运用策划技巧, 制作出精彩的电视论坛节目。

关键词:论坛,电视节目,策划

参考文献

[1][2]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153, 157.

节目策划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作用 篇2

一、前期策划方案细致化

一般情况下, 在节目的准备工作中, 所花的时间大部分是用来了解被访人物的专业知识的, 正如《面对面》栏目的主持人王志所说的寻找“以学者的方式思考、以平民的语言表达”, 其实很多人认为应把采访人物的专业属性当做采访的落点。其实, 熟悉采访对象所从事的职业, 只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我们所作的访谈节目绝对不是对某种专业知识的剖析, 剖析专业知识那是讲座, 是做给少数人看的。而我们所做的节目是给广大受众看的, 因而涉及的访谈问题要贴近受众。在最初的节目策划中, 最首要的准备条件就是沟通上的问题, 与嘉宾一定要提前沟通, 了解此次话题的主要内容, 并与其一起规划出本期谈话内容的主要框架, 以便在制作方案时游刃有余。在常规节目策划中, 提前制作节目方案的作用非常大, 基本来讲,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策划方案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阐述出谈话内容的核心问题, 让做客嘉宾了解话题细节, 这样可以使嘉宾在节目中发挥充分, 并且可以抓住此次节目的谈话重点。其二, 策划后的节目流程从整体上看更直观, 细节更具体, 结构框架上也会更严谨。同样, 在策划方案的具体设计上也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必须主题明确。谈话类节目的策划方案与其他文体相同,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都需要围绕主题贯穿始终, 虽然谈话节目的整体架构与其他文体的架构略有不同, 但是在明确主题这种要求上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

二、选题具有贴近性

注意把握选题, 丰富的社会选题是节目成功的基础, 2010年, 垦区推出了在全省影响较大的“百场百城行”节目, 节目以多方面、全方位角度展示了垦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百姓生活幸福的现实, 涵盖面颇广, 选题丰富, 影响颇深, 效果明显。其中策划选题起了关键作用, 只有策划的选题对受众来说具有切身的真实感, 它才真正能够吸引住受众的广泛关注。记得在作关于贯彻省委“两棚一草”改造工程这期节目时, 我们反复研究省委和垦区的文件, 并多次与嘉宾沟通, 了解普通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 在问题设计上尽量从百姓的角度去换位思考, 使节目内容丰富, 于是就作了“盼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食俱欢颜”一期节目, 节目播出后, 受众反响很好, 观众都说节目中嘉宾访谈的问题正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在5·12汶川地震期间, 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灾区居民, 我们就作了一期“社会献爱心共同来援助”的节目, 在全民植树造林活动月中, 我们便作了“千人植物万簇绿、全民造林家乡美”的一期节目, 这些节目播出后受众反响都很好。

三、主持人的驾驭能力

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 这是由谈话节目的形态特点决定的。之所以对谈话类主持人给予了如此高的要求, 是因为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 即使编导提前预先设想了很多可能性问题, 并一一准备了解决方案, 但是在节目录制的现场仍然是不可控的。面对现场可能发生的问题, 真正能第一时间进行合理解决的只有主持人, 幕后的编导也会束手无策的, 所以这对于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对于一个素质较高、应变能力较强的主持人来说更是节目所必需的。所以说, 谈话类节目与主持人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可以说是互为表里。一个好的谈话类节目对于主持人来说是一个充分发挥潜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而当主持人自身的性格特点融入到节目当中后, 主持人的独特风格便成了节目的独有特点, 他也便成了嘉宾的灵魂, 成为影响社会大众的一档名栏目。

主持人作为谈话节目的核心, 还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出来。首先, 主持人成为了节目策划的一个主体。由于谈话类主持人的特殊性, 他在节目当中起到了现场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这也要求主持人在节目播出之前必须对谈话内容和被访谈嘉宾有所了解, 对话题的层面、内容的递进做到胸有成竹, 这样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他才能随机应变, 有策所施。其次, 主持人作为谈话现场的控制者, 必须发挥出他的控制能力。在他作为谈话中心时必须明确的是:他是现场谈话的参与者, 又是现场谈话的组织者。最后, 他还是传播信息的传播者。《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的发展路程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与节目之间的相互磨合, 才使得他最终成为了受众认可的主持人, 让社会大众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独特的发问技巧。伴随着他对节目控制力的增强, 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控制谈话中的话锋随机应变, 时刻把握住那些细微存在的关键问题。■

关于电视节目策划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电视节目,策划,创新

近两年来, 中国电视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其观念的更新也日趋明显, 造就了许多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 这给广大的电视从业者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因此, 有效地运用电视策划是电视媒体的必要手段, 它能够帮助电视媒体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并蓬勃发展起来。

1. 电视节目策划的重要性

在古语中,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能够充分地说明电视节目中策划的重要性。例如电视界最为成功的策划———《东方时空》节目, 早上七点到八点是较为尴尬的时间段, 但是由于一批年轻人设计出了一套成功的策划, 使《东方时空》节目成为了中央电视台创新高的收视节目。

成功的策划, 不仅能够带动全新的栏目, 还可以推动已有栏目, 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 许多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出现“题荒”的状况, 这是在传媒激烈竞争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建立大规模的选题策划, 充分发挥各电视从业团队的作战精神, 使他们的优势得到拓展, 从而让节目有计划地进行, 解决记者们采访中出现的各种困惑。辽宁电视台《生活导报》节目在一年中就有各种纪念日、各大节目的报道内容策划, 而且还针对不同的情况, 开始了报道的选题策划, 如在装修的季节, 就开办了《明明白白装修》节目, 而且在采访开始前, 每一个选题的记者都必须认真地进行研讨工作, 对自己的节目所在整个系列中的位置进行充分的了解, 使记者知道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某个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

2. 电视节目策划应遵循的原则

2.1 导向原则

在电视节目的策划中, 不仅要考虑到观众的需求, 也要运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观众, 准确把握好电视节目策划的方向。在大多数情况下, 观众的需求和正确的舆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具备一致的导向性, 例如许多文艺节目的成功, 其关键就在于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的气氛, 从内容和形式上, 便于观众接受, 使他们通过观看节目充分放松自己的大脑、舒缓他们工作的疲劳。现今, 许多家庭、朋友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电视台出台了许多互动类的节目, 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一些游戏, 培养人们之间的默契, 从而加深彼此的感情, 这种节目的开办, 既贴近群众的生活, 又与观众的需求保持一致。

2.2 创新原则

电视节目策划最大的特点在于创新, 如果一个节目没有创新, 很快就会被观众所淘汰, 节目就没有市场, 从而失去发展的前途。节目策划人作为节目思想的构建者, 必须做到在每一期节目中都有创新。有时候想创新并不是太难, 最难的是要敢于创新, 能够充分开拓思维, 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在固有的知识上, 发现突破口。许多人说, 现在的观众很难伺候, 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遥控器在手上不停地换台, 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观众的视野越来越宽。不过如果没有观众的百般挑剔, 也就不会有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

2.3 心理原则

电视节目的制作主要是建立在观众的兴趣之上的, 节目的策划要想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就必须充分分析受众的心理。现今受众的心理主要包括两种, 即一般心理和特殊心理。一般心理是指大部分观众的共同心理, 而特殊心理主要是根据观众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充分地了解观众的一般心理可以使电视节目充分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 并通过正确的舆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而从根本上掌握观众的特殊心理, 可以针对不同的观众需求制作不同的节目, 从而使不同的观众接受我们。总的来说, 一般心理和特殊心理没有明显的界限, 可以互相结合, 关键在于节目的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 节目的策划是否针对观众的心理特点。

2.4 效益原则

作为节目的策划人, 除了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和节目的受欢迎程度, 还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 只有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算是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而想要做到观众爱看、能够被观众消化, 就需要节目策划人充分考虑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扩大电视节目的市场,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对电视节目策划有关问题的思考

3.1 做好可行性分析

电视节目的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论大的或者小的、短期的或者长期的策划, 都必须对其进行可行性的分析, 总结一份可行性的分析报告, 这也是策划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3.2 要注意策划的检验

一个好的策划意识在实施以后, 必须要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和参照系, 如果能够达到这个所预定的目标, 才能够称之为成功, 如果所达到的结果和目标相距甚远, 尽管能够立足, 也被判断为失败。这就要求策划人能够准确地做出分析, 并有效地调整其思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视节目策划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它能够使一个好的电视节目锦上添花,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超越他人。在电视节目策划过程中, 电视节目从业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提高自己的策划水平, 使自己具备大胆的构想和独特的创意, 从而有效地带动电视节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辉谈.广播综艺节目的策划与运作[M].新闻世界, 2002年9月

[2]苟旭迪.对电视节目策划的几点思考[M].青岛广电研究, 2008年6月

[3]陶燕.电视节目的策划意识[M].新闻实践, 2006年第9期

[4]唐明.策划对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的作用[M].新闻传播, 2002年第1期

论电视综艺类节目的策划 篇4

关键词:弊端,节目策划,内容理念,主持人,品牌

回顾中国综艺类节目从出现到崭露头角再到快速发展的这20多年, 经历了“表演”、“游戏”、“益智”、“真人秀”四个浪潮, 给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影响和效应。如今求职、征婚、时尚等流行的新鲜元素也快速地加入到抢占市场的行列中, 并在这个蛋糕中分得不小的份额。持续的“升温”迎来了这个娱乐的时代, 也使综艺类节目成为最具观赏性、最有话题性、收视率最高和最受受众喜爱的节目类型。面对这样的现实环境, 综艺类节目的策划更是史无前例的关键与重要。

一、综艺类节目出现弊端策划滞后

策划一词, 美国哈佛企业管理丛书编撰委员会如此界定它。策划是一种程序, 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 也就是说, 策划是业化规模为手段来吸引受众从而提高节目收视率。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压力, 综艺类节目也日益出现同质化、低俗化等不良发展趋势。

(一) 节目同质化泛滥缺乏创新

1. 模式陈旧滞后于受众需求

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当前的决策。因而策划实际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综艺类节目以娱乐大众, 放松心情为出发点;以个性化经经营和树立品牌形成产业。

曾红极一时的央视王牌益智类节目《开心辞典》也在2009年央视改版以后迁至中央三套, 并将黄金时段让位于《星光大道》;《幸运52》也自2008年10月播出最后一期, 现已停播多时, 益智类节目逐渐出现衰退的迹象。益智类节目是综艺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受众渴望能从娱乐性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近两年, 江苏卫视推出益智类节目《一站到底》与《最强大脑》得到了受众的一致好评, 使益智节目再度复苏。

2. 相互模仿缺乏创新

《超级女声》让湖南卫视在2005年创造了收视奇迹, 甚至超越了长期稳坐收视冠军的央视。2006年, 央视、各地卫视便也将竞争焦点放在了真人秀节目中, 《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我型我show》、《呼唤红楼梦中人》等节目应运而生。[1]据统计, 仅2006年一年, 全国选秀节目便达到20档, 纷纷是看中了此类平民节目带来的巨大效益。但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到最后只能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如今铺天盖地的选秀节目带给越来越多的人一夜成名的心态。如此而来, 同质化严重、价值观误导, 综艺类节目也面临无可奈何的境地, 举步维艰。

(二) 利益驱使致使节目低俗

如今, 已进入到了全民娱乐的时代, 综艺类节目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各电视台为了争夺受众、广告主, 赢得丰富的经济利润, 不惜利用低俗化的节目形式刻意制造噱头抢夺视线, 污染了我们的社会风气, 更是严重影响了受众的价值观。

1. 语言暴力惹关注

在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 女嘉宾马诺“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 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语被受众称为拜金女。更有节目女主持人身穿吊带装, 模仿港台腔, 不时冒出粗口, 如“屁啦”、“死三八”等。言辞大胆裸露的现象时有发生, 成为综艺类节目策划中低俗化的表现之一。

2. 挖掘隐私引争议

挖掘明星隐私, 一直是狗仔队不懈的追求, 而让高不可攀的明星们当场现形、尴尬不已, 则是一些娱乐节目的拿手好戏。嘉宾之间相互爆料、节目组公开明星隐私成为综艺类节目提高收视率的惯用手段, 同时也不断在挑战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台湾著名歌手主持人高凌风就曾批台湾综艺类节目, 靠负面窥人隐私来刺激收视。

3. 恶搞嘉宾制噱头

综艺类节目低俗化还表现在节目设计危险环节来满足受众猎奇的心态。关咏荷曾参加南京一档综艺性节目《非常周末》, 在其中一个环节《今天谁中彩》中被整蛊, 将她和一只大熊同时困在大箱中, 导致关咏荷当场被吓晕, 被抬上担架床。在一些港台节目, 也还存在以“向嘉宾泼馊水”、“用脚踩粪便”、“食物中偷放兔子屎”等方式来挑战人类感官, 以制造看点来提高收视率。

4. 尺度大胆悖常理

曾在北京车展饱受争议的车模干露露在综艺类节目《Lady呱呱》录制现场, 衣着性感, 频频走光, 更与其母雷女士二人大曝不雅猛料, 导致节目数次中断, 后因嘉宾燕子的批评而情绪失控大打出手, 引发各界舆论。《Lady呱呱》是由星空卫视自2010年3月8日开始制作播出的脱口秀节目, 但过于犀利的语言和违背传统的大尺度风格也让此档节目一直争议不断, 一次次面临下课的危机。兽兽的“翻脸门”, 三位身材火辣模特现场更衣的“换衣门”, 以及“浴室征婚门”的干露露母女, 更是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综艺类节目朝着低俗化倾向发展这一现象。

二、综艺类节目出现弊端的原因

(一) 片面追求收视率

综艺类节目之所以如今进退维谷, 就是过分迷信收视率所造成的。收视率可以代表节目的受欢迎程度, 可以带来丰富的广告收入, 甚至可以决定一档节目的生死存亡, 但是把收视率当做惟一的衡量标准则有些极端和不理智。盲目的迷信收视率也给“收视率”调查带来了“暗箱操作”, 以便达到理想数据。在这种对收视率疯狂追逐的背景下, 采用“绿色收视率”才能坚守品位, 抵制低俗, 坚持节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绿色收视率”有两重含义, 一指充分考虑到片面追求收视率带来的资源浪费, 以环保理念和方式开发绿色的内容资源;二指建立合理而完善的节目质量评判体系。[2]

(二) 网络自由致水军异军突起

“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佣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 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3]而这一个群体的发展也是传媒舆论影响力巨大、网络制度不完善以及公众言论过分自由的必然结果。

现代受众自我意识强烈, “网络水军”之所以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呼风唤雨, 正是迎合了公众追求真善美, 抵制假恶丑的口味, 受众的需求为炒作提供了滋生土壤。许多网络事件正是凭借“新奇事件”、“极高关注”和“广泛舆论”的结合而成为热门话题。

(三) 文化缺失无责任意识

同质化、低俗化、造假等弊端是社会缺乏责任感, 缺少文化底蕴, 忽视文化艺术的必然趋势。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没有固定和持久不变的文化形态, 受众波动性很大, 再加之媒介种类日益繁多, 受众被严重分流, 所以盲目地追求收视和经济效益。

转型期社会, 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结构和重构中纠结, 娱乐至上的怪圈, 遮蔽了综艺类节目本身拥有的文化认知、教育和审美功能。电视综艺类节目的策划应该扎根于社会文化土壤, 更应高出于社会文化土壤, 注重创新和感染力, 关键要有文化担当意识, 这才会使综艺类节目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三、为解决综艺类节目弊端的节目策划方式

针对上述存在的各种弊端, 各地方卫视的综艺类节目策划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 结合我国的国情、转型的环境背景以及中国传承的传统道德价值观, 力求改变这些不良趋势, 使综艺类节目回归本色。

中国广电总局2011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 即限娱令。政策颁布之后, 各省级卫视对综艺类节目开始新一轮的策划来适应这一变化。下面就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为例来具体阐述综艺类节目解决上述弊端的策划方式。

(一) 节目理念满足受众细分

树立节目理念是策划思维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环, 也是策划的开端。一直以来,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节目优势都是综艺类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受众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以增强传播效果。只有准确定位收视群体, 从整体上把握节目的受众心理, 并进行节目策划和调整, 才有可能在电视节目高度同质化的媒介环境中实现突围。[4]面对节目产业市场的日益细分化和竞争的日益白热化, 首要问题就是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进行受众细分, 满足受众需求找准节目的定位, 寻求发展。

湖南卫视2013年的开年之作《我是歌手》延续了湖南卫视一直以来以受众为中心的节目特点, 在司空见惯的平民真人秀之余, 邀请专业歌手同台竞技, 让受众眼前一亮。《我是歌手》而非《我是明星》的角色定位, 让专业歌手回归最真实的身份, 抛去了身上的光环, 让粉丝们看到的是与自己零距离爱唱歌的一群人。在娱乐圈扎实的人缘基础, 使得湖南卫视此次大胆的节目设想得到了众多歌手的积极响应, 从而实现了“我是歌手, 回归自我”这一独特的节目理念。

如今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真人秀、相亲、职场等形式的综艺类节目比比皆是, 受众免不了审美疲劳。各综艺类节目的策划需提前进行市场细分, 从树立独特的节目理念出发, 紧紧跟随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互之间进行良性竞争, 这样才能在众多同类节目中获得成功。

(二) 设置悬念引发受众好奇

现如今, 综艺类节目的策划日益电视剧化, 通过制造矛盾点和悬疑来有意识地挖掘选手的冲突点, 延续内容的戏剧性, 使受众好奇心不断延伸至高潮的趋势愈发强烈。7位专业歌手, 7个独立房间, 相互间完全隔离, 摄像师分站不同机位将每位歌手的微表情准确展现, 让受众看到他们台下生活化的一面。演艺圈众明星总是避讳拿来与他人比较, 但是在如此公开的场合相互间的正面竞争无疑成为了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而选手们的去留也成为了节目最大的悬念。每一期两场比赛结束之后, 都会有歌手“淘汰”, 候补选手的身份便掀起全民大猜想。同时每期在公布比赛结果的时候, 导演洪涛总是有意识地停顿宣读结果, 制造紧张气氛和相互间的好奇猜疑。[5]

但需要注意的是, 适度的戏剧化对节目有着画龙点睛之功效, 然而过分利用受众的心理缺陷只会让节目日益走向衰亡。

(三) 发挥明星主持效应

《我是歌手》节目还有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 节目不再由专业主持人主持, 而是由参赛的歌手客串主持。第一季的胡海泉、第二季的张宇都在唱歌的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主持功底, 由于不是专业出身, 对其的要求就会适度降低, 因而受众在台下也会被歌手轻松的主持方式感染, 也不会计较于海泉在台上是否“吃螺丝”或宇哥是否卖萌这样的现象。重要的是, 身为歌手这个圈子的行内人才会对每位参赛歌手和其作品熟悉, 这样的信息量是专业主持人难以短时间内速成的。

同时每个参赛歌手都配有湖南卫视主持人一名, 当做比赛时的经纪人, 歌手与主持人的相互配合和“明争暗斗”也使得节目看点增多, 视觉效果显著。

(四) 打造精品节目传播社会正能量

品牌就是力量。参照市场营销学5R (关联、接受、反应、关系、认同) 理论, 媒介同样适用。随着时间的推移, 顾客的核心地位明显予以突出, 同理综艺类节目的核心即为受众, 重点就是要让受众对节目产生品牌感情。

歌曲往往传递的不仅仅是歌手对它感情的演绎, 更给众多听众带来了时代的回忆。《我是歌手》的听审团是由50后到90后5个年龄阶段的500位热爱音乐的朋友所组成, 镜头里热泪盈眶、起身合唱、热烈掌声不时出现, 即便有人质疑是否属于刻意炒作, 但是不可置疑的是, 一首首或静或动的音乐, 通过歌手的动情演绎和现场乐器的完美配合将回忆送给在场每位有故事的听众。

黄绮珊, 一位曾名不见经传的女歌手, 在《我是歌手》的舞台迅速爆红。胡海泉在台上曾说过, “有人说是这个舞台成就了黄绮珊, 但是我却认为是这个舞台一直在等待像她那样的歌手”。娱乐圈的规则或许埋没了很多好声音, 或许抬举了名不副实的明星歌手。前有黄绮珊、后有邓紫棋, 但在这个舞台, 有的只是实力, 只是声音。《我是歌手》传达出成功靠的不是名气不是辈分, 而是实力, 要想一直屹立不倒需要直面竞争, 直面自己。

四、结语

不论是《中国好声音》还是《我是歌手》的迅速走红, 其成功都不是偶然。综艺娱乐类节目在限娱令出台后面临着种种挑战, 需要作出更多新的改变。限娱令的应运而生, 使得现在五花八门的综艺类节目得到了应有的整顿和调节。如今各地卫视纷纷调整节目的播出时间, 同时将思想道德建设栏目提至黄金时段。综艺类节目至此需要认真反思其节目定位和内容风格, 减少同质化, 避免低俗倾向, 同时结合新的行销模式, 打造自身节目品牌, 充分发挥综艺类节目寓教于乐的传播性, 使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使我国的综艺类节目在未来能够继续积极蓬勃的发展, 带给受众更多更精彩的综艺类节目。

注释

1[1]黄学建.中国电视文化娱乐批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166.

2[2]孔令顺.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190.

3[3]楼旭东, 刘萍.“网络水军”的传播学分析[J].当代传播, 2011 (2) :76.

4[4]祁天.简单成就惟一——<有多远, 走多远>节目受众心理与节目策划分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 :76-79.

电视节目策划的方法及原则 篇5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无线数字电视的推广, 现在的民众在电视节目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 这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为了博取观众认可度、获得收视率, 一些电视节目制作单位积极地更新理念、推陈出新, 在节目的新颖度上下功夫;但也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 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 电视节目制作向低俗化方向发展, 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无论是推陈出新还是媚俗化倾向, 都必须遵守电视节目的制作原则, 不能触碰行业底线。

一、电视节目的制作方法

在电视节目层出不穷的情况下, 电视台想要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用自己独具特色的电视节目获得电视观众的认可, 从而提高收视率, 在众多电视台当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节目策划。

(一) 确定策划目标

电视节目的成功需要有一个判断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电视节目策划者制定的策划目标。从总体上来说, 一个完整而有效的策划目标, 应该是由总目标和分目标两部分构成的, 整个节目的完整性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这些都是要从目标的整体性出发来把握的。而节目在某一阶段需要完成多少收视率, 在某个阶段需要拥有什么样的效果, 这些是需要分目标去考虑的。所以说, 在策划目标的时候, 要在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把握整体, 更要在整体目标的框架下去丰富具体, 这样才能使得总目标与分目标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此外, 在确定节目目标的时候, 往往目标越细, 对于目标的实施和整个节目的定位也越明显, 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 需要充分考虑到:电视节目的观众群体是哪些人, 什么年龄段的观众会被电视节目吸引, 电视节目要对观众发挥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然后再考虑采用何种形式来完成电视节目。有了清晰明确的策划目标,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 制定策划方案

电视节目策划的中心就是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策划方案, 一个好的策划方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策划方案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在策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三点:首先, 内容的选取与主题确定要新颖。主题不鲜明的电视节目很难有好的收视率, 所以要在内容的选取上多下些功夫, 使主题富有感染力。其次, 要符合要求。电视节目的策划方案要符合栏目的要求, 如果栏目是访谈类的, 那就要按照访谈类的节目制作要求来做策划方案, 包括节目时长、固定环节、固定嘉宾等, 都要在策划方案中做出细致的表述, 使其符合栏目特色和风格。最后, 就是群策群力。一个好的策划方案不可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有限的, 需要大家集思广益, 对同一个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然后根据栏目组需要来进行修改, 最后确定策划方案, 这样就将大伙的想法集中在一个方案中。同时, 大伙的想法也代表了不同人的看法, 所以这样群策群力的策划方案会具有更大的受众群体。

(三) 实施策划方案

在确定了策划方案后, 为了保证制作出观众喜爱、认可度高的电视节目, 还需要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各方工作人员按照策划方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首先, 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人员对此节目必须要有高度的认同感, 并且要怀着尊重的态度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毕竟节目制作是一个团队型工作, 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与节目紧密相连的, 所以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 认可自己。其次, 在工作过程中, 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 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 摄像应该多角度地把握拍摄, 把拍摄做得立体化、全面化。在后期剪辑和制作过程中, 剪辑人员和字幕组要根据节目的特色在剪辑和字幕上下功夫, 把节目的亮点做出来, 只有这样明确分工、细化自己的工作任务, 达到全团队默契的配合, 才能在策划方案的基础上完成观众喜欢、好评率高的节目制作。

二、电视节目制作的原则

(一) 标新立异原则

电视节目制作一定要有一定的原则, 而标新立异就是首要原则。标新立异, 换个词说就是与众不同, 要想保证节目有人看、有高的收视率, 就要保证节目内容或题材的新颖, 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举个简单地例子, 2013年, 湖南卫视推出《爸爸去哪儿》节目为什么那么火, 就是因为节目内容非常的新颖。明星父子出现在娱乐活动中, 而且将他们一起生活的画面进行拍摄并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本身就是一种求新, 这样的节目内容就是抓住了电视观众好奇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上, 选取观众所关注的内容, 将观众的胃口充分调动, 从而保证了节目的持续性高收视率。虽然有人说, 这个节目是抄袭韩国的同类型节目, 但是不得不说, 湖南卫视确实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与亮点, 做到了与众不同。后来, 浙江卫视又推出了类似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回来了》, 但是收视率远不如湖南卫视, 就是因为这是一种跟风, 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已经所剩无几。

(二) 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 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是节目获得收视率的制胜法宝, 但是不能为了收视率就忽略了真实性。电视节目制作的目的是把节目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 所以电视节目的播出, 往往会传递一种舆论导向, 这种导向对社会是有影响作用的。现在的电视节目, 应该传递的是积极正面、充满正能量的内容, 是对社会进步有促进意义的, 所以节目内容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一味追求高收视率的节目, 放弃实事求是的原则, 会使得节目发虚、发空, 这样的节目造成的舆论导向往往是虚无的、不切实际的, 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就像最近几年特别火的选秀节目, 不止一个选手在舞台上诉说自己悲惨的生活经历, 这种经历的人是有, 但也不会突然就这么多这么集中地出现!所以有人评论, 现在的选秀, 实力是次要的, 比惨是首要的, 这就是不实事求是的舆论导向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 随机应变的原则

随机应变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必要的一种灵活手段。虽然电视节目的制作有策划方案、有制作团队,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一些突发状况可能会使原定的方案无法继续进行, 这个时候就需要随机应变。随机应变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而且随机应变能力是主持人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主持活动中, 好多意外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主持人不懂得随机应变, 节目只能喊停, 前期的努力全部白费, 所以主持人在节目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这也就是为什么任何电视节目都会有一个主持人存在, 这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 是为了随机应变、救场而来。

结束语:影视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 使得电视节目制作的困难越来越大, 要找出别具一格的内容和题材来获取观众的收视率真可谓是难上加难了。好的节目策划可以从细节着手, 从细节中发掘亮点, 找出与众不同的东西, 从而抓住观众的眼球, 获取收视率。

参考文献

[1]战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及策划[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侯欣.电视节目制作项目化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 2006.

[3]蒋红.中国当前媒介环境和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问题[D].西南政法大学, 2008.

电视论坛节目的策划 篇6

关键词:高清晰电视,电视节目,文化主题,问题研究

一、电视节目的文化热点选择

在当今的高清电视节目时代,要想做好电视节目的策划首先要选择好节目的素材,紧跟社会文化的潮流优化选取社会文化突出的导向性素材,根据大众对于不同文化的多种要求来打造节目文化热点,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品质。同时,在电视节目的选材定向方面,要根据电视节目的录制形式合理搭配节目的文化场景资源,通过不同的文化场景来显现电视节目的文化魅力。当然最主要的一点,是要将电视节目的文化理念充分地显现出来。例如,如何通过搭配文化场景资源来凸显文化的形象魅力,如何搭配不同的文化元素体现文化的哲学价值观。这些策划理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多种文化表现形式进行集中化的打造,通过不同的电视艺术表现手法来凸显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带给观众丰富的视觉文化体验。

二、电视节目内容的哲学理念穿插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对于过往文化经典的集中概括。要想表现出电视节目的文化魅力,必须全面融合文化哲学的理念,打造形象化的艺术理念。当然,电视节目的集中化表达除了必要的艺术概念融合之外,还需要将现代化的哲学价值认识融入其中。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单独存在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特点。要想突出这种个人的哲学价值认识就要将现代社会的哲学价值认识,融合到节目的表现当中,就要考虑运用什么样的娱乐形式和艺术展现手法来描绘这种价值认识,结合什么样的艺术表达形式对节目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的表达,从而树立出鲜明的电视节目形象,打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同时,要结合电视节目录制的形式变化对电视节目进行具体到位的分析,结合观众的文化品位来调查观众最喜欢的节目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走向,推动文化的发展,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感染力,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形式,促进电视节目策划技术的进步,落实电视节目的快速个性化发展的愿景。

三、电视节目内容的艺术化场景打造

电视节目的录制要根据场景艺术情感来创新节目风格,不仅要将情感完全融入其中,策划者还要让自己的心灵和艺术行为感受直接地联系起来。在活灵活现地展现电视节目的同时形成属于自身的艺术风格,塑造属于自身的艺术行为体系。最大化地还原立体艺术形象,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本质的艺术形象魅力。结合电视节目的艺术机制不仅是个人策划表现的舞台,还要注重与其他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场景相互配合,默契协调,塑造完美的艺术情感场景。电视节目的艺术场景凝聚于精神艺术表现当中;体味到最为本质的艺术气息。但是当理想与现实过于贴近时,艺术集中化的行为表现成了表演话剧的最大亮点;形象化角色表现在电视节目中集中显现出来的是创作者艺术想象化的思维。优秀的电视节目往往有着最为本质的艺术情感,这种艺术情感来源于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自然万物的体会,一刹那间的艺术灵感迸发带给策划者最为接近本质的文化创造灵感;不局限在于艺术深刻的凝聚,汇集着艺术心灵的纯真。自然朴素化的灵动情感是电视节目汇集的最为丰富的体验,简单、纯真、朴素、唯美;精神的意象最为核心,最为贴切。玲珑剔透的艺术心灵能够汇聚最为纯真的艺术精神意象,贴近生活来源于创造,结合于文化形式的不同打造出淳朴的情愫,能够触动人们内心的电视节目,带给观众最本质的视觉艺术体验。

四、电视节目的场景资源协调

电视节目的场景思维一方面来源于对文化美学的集中性审视,一方面来源于对现代美学的集中性感悟。汇聚不同性质的美学思感,彼此融合到不同性质的艺术体系当中,着重汇聚于对于电视艺术美学的逻辑理解。但是在面对不同性质的艺术行为体系的时候,也要着重理解艺术情感的具体表现。针对不同事情的特定性质集中展现出艺术美学的集中化思维,集中在艺术的行为表现方面。精神意象的表现主要来源于人们对天地自然情感的膜拜和对于社会劳动实践所产生的一种深刻感情。在民间艺术意象的表现中主要的元素表现魅力来源于音乐场景的刻画和音乐艺术感情的抒发。对于天地万物感情的不同领悟汇聚成了社会文化艺术思感,所以在电视节目的场景搭配的过程中要将不同的场景资源集中起来,结合电视节目录制的需要,来适当搭配不同的场景资源。但在场景资源的搭配方面不能太过集中或者分散,要保持场景资源适度的原则,分类处理好场景资源的关系,根据节目录制的需要适当搭配,集中展现节目的魅力。

五、展现电视节目的艺术魅力

电视节目人文场景的塑造要结合精神信仰,进而衍生出一种艺术膜拜的情感。无论是膜拜情感的产生,抑或是实践艺术思感的汇聚都来源于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精神意象的表现主要来源于人们对天地自然的膜拜和对于社会劳动实践所产生的一种深刻感情。在实践艺术的表现中,主要的“元素表现魅力”来源于艺术场景的实践感情。对于天地万物感情的不同领悟汇聚成了独特的实践艺术思感。人们在社会劳动中所产生的精神膜拜,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感情汇聚到了艺术实践意象表达当中,通过集中显现的艺术形象刻画来表现出这种艺术的魅力。所以,在电视节目的策划过程中要充分地展现出节目的艺术形象魅力,表达出电视节目的人文价值,从而引起观众共鸣,形成特色化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裴钰.电视新闻的故事化结构分析[J].科技传播,2010(23):1-3.

电视节目策划的灵感来源与原则 篇7

一、灵感的来源:“拿来主义”

一个优秀的节目策划人应该有敏锐的触觉、深刻的洞察力及卓越的总结归纳能力。节目策划不是闭门造车, 凭借策划人一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悟, 思路毕竟流于狭窄。在信息高度密集的今天, 一个优秀的节目策划人必须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源, 并加以分析提炼。

1.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来自大众传媒的帮助

报纸、杂志、网络, 乃至电视本身, 都是节目策划人获取信息最直接有力的来源, 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提炼选题的优势在于, 大众媒介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更新速度快, 所不同的是大众媒介具有不同的媒介特色, 这些又都是节目策划人可以借鉴的:报纸的深度报道能给予节目策划人对于事件更清晰深刻的理解;网络媒介的互动特色在节目中若能巧妙利用也能使节目锦上添花;电视新闻本身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从这个角度取材能保证电视节目符合主流舆论要求。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中的版块《马斌读报》就成功发挥了“拿来主义”。然而从大众传媒获取信息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大众媒介是最容易获取信息的渠道, 不管是节目策划人还是社会大众都能从这里获取海量信息, 从中再提炼选题进行制作, 其是否还能让人感觉有新意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2.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从其他的电视节目中获取灵感

一山不容二虎, 对于电视节目策划来说却并非总是如此, 相反从对其他热门电视节目中获取灵感恰恰是电视节目策划的一大手段。

对于尚未饱和的节目题材, 策划人可以充分地予以考察并在相关题材上进行开掘, 而各个电视台有各个电视台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受众特征, 这为开发同类题材电视节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央视的《焦点访谈》一炮打响之后, 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各种“观察”、“透视”类节目, 只要能结合到社会焦点、发现题材价值, 这样的节目也都能获得不错的收视率。当然运用的前提一定要有充分的市场调查, 确定题材节目尚未饱和, 并能充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受众特征, 反之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最后一点, 系统化的题材管理也是电视节目策划人必须具备的思维素质。电视节目破题之后, 策划人就得为后续节目做好充分的准备, 绝对要杜绝一些题材谈得过多过滥而另一些题材的开掘基本属于真空状态的情况发生, 要使节目总体显得井井有条、扎实稳健, 题材线索源源不断。

3.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来自社交圈的帮助

电视节目的特征决定了它的题材来源应该是开放的, 广泛的多样化的社交圈不仅能为电视策划人提供多元化的视角, 当题材涉及一些专业问题时, 还能使策划人获得快速准确的解答。政界、商界、学者乃至市井小民, 都应是电视节目策划人的目光所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策划人需要去和形形色色的人交朋友,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多去参加各种论坛、会议、派对等, 对于策划人的创意思路必然是有帮助的, 这些从社会方方面面聚集起来的人脉, 能成为策划人强大的“外脑”。在当今策划界, 外脑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如何处理、维系好与外脑的关系是节目策划人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台曾经制作播出的《一封市民的来信》《一位八十岁老人的入党申请》《五常大米何以不火》等很多节目, 都来自于一些“外脑”的帮助。

二、“点子”的规矩和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正确的原则指导, 越出奇的点子越可能给节目带来毁灭性的影像。“头脑风暴”是策划人在节目策划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在掌握广泛的创意来源之后, 如何运用好这些点子, 在什么样的原则指导下去使用点子, 是策划人必须直面的问题。

1. 导向性原则

电视节目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性, 在国家法律、社会伦理和政治原则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节目策划, 不仅能给观众提供正确的舆论引导, 同时也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比如我台的《身边事》栏目, 其宗旨是为政府工作提供舆论支持, 进行普法宣传, 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扬善惩恶, 关注弱势群体, 其内容精彩, 素材贴近百姓生活, 自然赢得了观众和社会的好评。而科普节目《水稻超稀植》, 请水稻专家现场讲解, 指导农民科学种田, 记者跟踪拍摄, 记录稻农当年提高水稻产量的过程, 从而在农村形成了人人学科学、人人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2. 心理原则

不同的电视节目有不同的观众细分, 在目标观众确定之后, 策划就需要针对这一特定人群, 分析受众心理, 适度把握节目的整体谐调性和内容选材, 使其吻合目标观众的心理特征。观众心理的各种差别需要节目策划人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 只有巧妙地迎合观众心理, 电视节目才能获得强大的魅力, 留住观众的视线。

3. 效益原则

好的电视节目要同时兼顾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市场效益节目必然无法长久, 然而为了取悦观众而一味走媚俗路线, 这样的节目也势必无法长存。寻求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契合点是策划人进行节目策划时必须深思熟虑的, 一个好的创意点, 同时也一定是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契合点。

上一篇:管理性强制规范下一篇: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