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2024-09-02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精选十篇)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篇1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从理论上讲, 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 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而交际翻译关健在于传递信息, 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 为某类读者“量体裁衣”, 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第一, 语义翻译较客观, 讲究准确性, 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 翻译原文的语义, 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但语义翻译也不能忽视向读者传达信息, 因此, 原文如果不是现代作品, 也要用现代语言来翻译, 以使译文更接近读者。而交际翻译较主观, 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 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 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为此, 译者可对原作进行修正, 但这并不等于说译者可以不尊重原语文本, 毕竟原文本是翻译的唯一源泉。

第二,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表达形式上也有差异。语义翻译, 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 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音效果。如果原文语言偏离了原语文体规范, 译文也应体现出来。如果原文语言与译文语言规范差距不大, 译者还得保留原文句子的长短, 保留原文用于强调的词的位置。交际翻泽则是重新组织句法, 运用更为常见的搭配和词汇, 使译文流畅地道, 简明易懂。译者可以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 发挥译语的优势, 为此, 译者有权调整原文的逻辑关系, 使含糊不清的概念明朗起来, 删去重复赘述, 使独特的语言普通化。

第三, 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 语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 交际翻译则重效果轻内容。

第四, 语义翻译比交际翻译复杂精细, 较笨拙晦涩, 重在再现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而不是他的意图, 倾向于过译, 即选用的词是比原文的词更专的特指词, 为了表现意义的细微差别, 译文词汇往往增添了原文没有的意思。交际翻译则更通顺、简朴、清晰、直接、更合乎译语习惯, 采用与原文的语域一致的语域, 倾向于欠译, 即遇到难译的词便使用包罗万象的泛指词。

第五, 交际翻译的译文通常比语义翻译谨文长, 因为后者没有帮助读者理解的多余的词汇。同时, 语义翻译以较小的单词、短语或者从句为翻译单位, 交际翻译以段落为翻译单位。

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共同点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两者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 二者往往有重合的时候, 并不能绝对地区分开来。

第一, 两种翻译万法都是建立在认知翻译的基础之上的, 是对认知翻译的修正和完善, 都必须反映原文的思想内容, 都必须服从译人语的语法结构和某些固定的文体特征。例如, 英语有些文体多长句, 译为汉语时, 由于英汉语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一般须译成短句才符合汉语的特点。

第二, 如果原文信息带有普遍性, 不带文化特性, 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与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 而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又与原文读者相当, 就可以同时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应该说这是最“理想”的翻译, 因为可以同时照顾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另外, 在处理常规引喻、搭配、技术术语等标准语言等问题时,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效果也都是相似的。

第三, 在翻译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同一篇作品中, 有的部分须采取语义翻译, 有的部分须采用交际翻译, 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因此, 没有绝对的语义翻译, 也没有绝对的交际翻译。一篇翻译, 甚至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或句子, 可以语义翻译的成分多一点, 也可以交际翻译的成分多一点。

第四, 在保证等效的前提下, 无论是翻译何种类型的文本, 都最好采取逐词翻译的方法, 纽马克认为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完全不必采用其他的近义词或同义词, 更无须释义。这在印欧语系之间也许是行得通的, 但在英汉翻译中采取逐词翻译的方法来实现“等效”, 却很难做到。

总之, 纽马克强调, 应当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 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 也不能说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哪一个更好。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分是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能够很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因为它时刻将语言的意义及其交际功能作为衡量翻译过程的准绳。我们在学习这个理论的时候, 应该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单独使用语义翻译或者交际翻译是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的。

摘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能够很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因为它时刻将语言的意义及其交际功能作为衡量翻译过程的准绳。我们在学习这个理论的时候, 应该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从两个方面, 谈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比较。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P.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Prin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88.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篇2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唐诗英译中的运用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特色、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汉英诗歌特点的不同,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不仅能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还能使唐诗特有的风格更好地反映于译文之中.因此,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唐诗英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 者:陈鼎斌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州,广东,510725 刊 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TV & RADIO UNIVERSITY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唐诗英译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篇3

【关键词】语义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理论 英诗翻译 多重视角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在英诗翻译中的重要性

语义翻译以原作者和源语为出发点,要求译文在词法、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尽可能贴近原文,是一种客观且讲究准确性的翻译方法。交际翻译以译语读者为导向,注重信息传递和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语用方式来传达原文所表达的信息。

诗歌作为一种文本,强调的是表达诗人情感和召唤读者共鸣的功能,因此诗歌翻译不可避免的运用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诗歌具有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和意蕴丰富的内容,译文不仅要体现原诗的思想、意图,也要顾及原诗的声音效果,美丽新奇的意象,以及全诗浑然一体的神采和气势。在传达意义时要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联想意义和文化功能的差异。

二、从《A Red, Red Rose》译本片段分析英诗翻译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彭斯爱情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诗人用清新有力的比喻,自然朴实的语言,升华的爱情使这首爱情诗久盛不衰,成为千古绝唱。

译文一

啊,我的爱人像是朵红红的蔷薇,

在仲夏之月焕然初绽;

啊,我的爱人像首甜美的旋律,

在和谐之中轻盈流转。

如花之妍姿,我美丽的女孩,

我沉醉于爱的深情;

愿爱你逾恒,我的爱,

直到海枯。

译文体现了原文的平易流畅,却忽视了诗歌整体的诗意和效果,形同一具没有生命的躯壳,表达欠规整,明白有余,古雅不足。摆脱不了译诗的匠气,诗中的的美学效果无法释放。可见此译法与一味的追求语义翻译形成的效果相同。此时交际翻译理论就应引起译者足够的重视,因为交际翻译理论对于弥合文化差异与增强阅读效果都大有益处。

译文二

吾子似华,六月初发。

吾子如韵,蜜沁我心。

静女如怡,吾之所依。

适海之竭,我爱不已。

译文采用汉诗中的七言诗的格式,体现了原文的古雅风格和语词创造出来的喻象,但由于结构的限定,在表达上没有很好地体现原文的通俗流畅,对于完整传播译语诗歌文化也没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样的译法同片面追求交际翻译造成的效果相同,仅仅追求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容易抹杀原作者的艺术创造,也会模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文化误读。

译文三

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含苞待放六月里;

啊,我的爱人像一支乐曲,

悠扬动听乐声美。

你美如天仙,我可愛的姑娘,

我爱你是多么深切;

我会永远爱你,我的宝贝,

一直到四海枯竭。

原文是一首用民歌体写成的抒情诗,节奏轻快,文风古雅,韵律整齐,读来琅琅上口。译文的形式与风格与原文十分贴近,没有死翻硬译造成译文晦涩难懂,译文恰如其分义的翻译,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译文的处理方法,从翻译理论上来说,很好地兼顾了作者的意境和原诗的格律,既使目标语读者容易接受,又传达了原诗的音律美。

三、结束语

我们应当从更为宏观的多重视角,比如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艺术、诗学等来探讨翻译问题,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源语与目标语的异同、译者对目标与读者知识背景和接受力的判断、体裁、交际目的等,综合借鉴多种翻译手段和翻译方法,灵活选择翻译策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译文。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9.

[2]Wilss,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m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e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4]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Nida,E.A.Language,Culture & Translating-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65.

[6]许均.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7]程永生.描写交际翻译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研究及应用 篇4

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在等效理论的基础上, 纽马克根据语言的表达、传信和召唤三个功能, 提出了翻译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分。对于不同的文本, 应当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如“召唤型”文本用交际翻译法, “信息型”文本和“表达型”文本用语义翻译法。

一、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简介

语义翻译就是使译文停留在原语文化中, 只有原语文化因素含义对基本信息、再现构成障碍时, 才帮助读者 (Semantic translation remain, within the original culture and assists the reader only in its connotations if they constitute the essential human message of the text) 。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形式、结构和词序安排上都要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就是努为使译文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语对原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相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2]。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学说是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 是交际学和语义学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纽马克从思维、言语和翻译的关系角度上指出, 语义翻译像思维一样是建立在词、词组之上, 而交际翻译就像言语一样是以句子为单位的。纽马克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 在翻译研究中, 开拓了新思路, 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对翻译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视语义翻译, 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义结构, 挖潜出其深层结构, 保存原作的措辞色彩。重视交际翻译则是对拘泥于原文词句翻译的一大解放, 利于发挥译文优势, 更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

二、理论背景的局限性

纽马克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提出是以卡尔·布勒和雅各布森论述的三大语言功能为依据;同时还采纳了弗哥茨基关于思维本质的观点来区分两种翻译。他认为早期翻译理论忽视了翻译与意义、思维和语言普遍性的关系, 翻译应当视翻译目的、读者特点和文本类型而定。

翻译活动涉及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和语言结构的转化。苏珊巴斯奈特声明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 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的本质即促进不同民族间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语义翻译”不足以传达原文的潜在的内涵意义。“交际翻译”有时刻意迎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偏好和效果对一系列文化意义词、短语和语句进行淡化处理, 导致文化意义和风格的走失和歪曲。

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托, 借用语言交际性、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探索翻译问题, 但仅仅停留在语言意义再现、语言规律和等效转化、对翻译中文化的传播交流重视不足, 企图找到一套科学方法解决翻译问题是不切实际的。用建立在语言学基础的语义和交际法来界定涉及社会文化等翻译现象尚显模糊狭隘不充分[3]。

三、二者的区别

1.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本质的区别在于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交际翻译中翻译的基本单位是句子, 是功能性的, 不拘泥于源语文化背景, 是主观性的、直观的, 是具有普遍性且可译的;语义翻译中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 是表达性的, 以源语文化为基础的, 是客观性的、认知性的, 是具有相对性, 有时是不可译的。

2. 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 为他们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 使交际顺利进行, 其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 清晰直接, 规范自然, 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在语义翻译中, 译者仍然以原文为基础, 坚守在源语文化的阵地之中, 只是解释原文的涵义, 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 其译文通常比较复杂、累赘、罗嗦和过于详尽。

3. 语义翻译较为客观, 讲究准确性, 屈从源语文化和原作者, 翻译原文的语义, 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交际翻译则较为主观, 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 使源语服从于译语和译语文化, 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

4. 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 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 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 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5. 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 并尽量保留原文的谐音效果。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 语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 交际翻译则重效果而轻内容。

6. 语义翻译是侧重文本意义传达的一种翻译方法, 是以源语文本为中心的;交际翻译是注重文本语境意义传达的一种翻译方法, 是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的[4]。

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当两者相冲突的时候, 交际翻译必须强调语力, 而不是文章的内容。如“前面有只狗!”交际翻译是:Be aware of the dog.而语义翻译:There is a dog.就没有起到警告的效果。

四、二者的共性联系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二者之间往往有重合, 不能绝对地将二者区分开来。在保证等同效果的前提之下, 二者都采用逐词翻译的具体方法。在任何类型的翻译中不可任意增词, 如果原文信息带有普通性, 不带文化特性, 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便超出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纽马克认为, 这两种方法没有哪个是更好的, 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如果原文信息带有普遍性, 不带文化特性, 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与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 而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又与原文读者相当, 就可以同时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如翻译重要的宗教、哲学、艺术、科学文献等。

对一个文本的翻译, 没有纯粹的语义翻译或绝对的交际翻译, 只有几种翻译方法的相互重叠。在同一篇作品中, 有的部分须采取语义翻译, 有的部分须采用交际翻译, 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纽马克对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这两种译法都持肯定态度。但他的理论大多来自他自己的翻译实践 (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之间) 。由于英语和德语或法语之间的差异远小于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 纽马克的基本模式虽然对英汉翻译有所启发, 但在英汉翻译时其实际可行性则会大打折扣。英汉翻译中交际翻译法仍然是最主要的方法。

五、最好的翻译效果

怎样翻译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纽马克认为在文章简化时要把握好度, 要找到读者群所共通的常识, 及不要怀疑读者的理解力。当原作讨论的是源语的语言或文化的时候, 就很难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时, 交际效果仍要同文章内容同样重要。译者既要把原作的双关效果表示出来, 又要进行解释, 有两点需要衡量:读者的知识层次和对此话题的兴趣度, 文章的专业程度。

六、文化差异的弥合

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英语的句法结构重形合, 句子中各个成份的结合, 都有适当的联接词表达其相互的关系, 结构形式比较严谨。而汉语的句法结构往往用意合的方法, 句子中各个成分用意思贯串起来, 结构较松驰, 词句比较简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文化的差异会逐渐缩减, 而翻译正是担当这种文化融合桥梁的重任。形合与意合的区别, 翻译时要善于摆脱英语原文形合的束缚, 适当地用意合的办法, 才能使译文流畅自如, 通顺易懂, 这就是交际翻译法的一大特色。

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障碍, 而目要逾越文化的鸿沟。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翻译最终要从语言层次的转换回归到文化建构层面。民族文化的特异性给翻译带来了诸多麻烦, 为了缩小文化差异, 可采用加注、释义、变通补偿、视角转换等多种手法。

七、二者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语义翻译较客观, 讲究准确性, 倾向于以源语为中心, 屈从于源语文化和原作者, 翻译原文的语义, 目的是追求译文体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 往往造成“过译”。交际翻译较主观, 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使源语屈从于译语和译语文化, 不给译文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 视交际效果为关键, 倾向“欠译”。

1. 适合采用语义翻译的场合: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词语的翻译, 从传播文化的角度翻译文学作品, 如果作者使用的特定语言与其表达的内容同等重要, 那么最好采用语义翻译法, 如打破铁饭碗, to break the iron rice bowl;“世人都晓得神仙好”,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2. 适合采用交际翻译的场合:

新闻报道、科技文献、公文信函、宣传资料、广告、公共场所的通知标语、通俗小说等, 及一些约定俗成的交际用语, 已经众所周知的比喻则适用交际翻译法, 如美国电影Seven, 翻译为《七宗罪》。

买一送一。Buy one and get one free.比较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In case of fire, use stairs.Don’t use the elevator.如遇火灾, 请走楼梯, 勿乘电梯。比较符合汉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 位于甘肃省中心。从明清以来, 它就是伊斯兰教在西北部的居住地和传播中心。Honored as a smaller Mecca, Yinchuan, the ca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located in central Gansu Province.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Yinchuan has been a place for Muslims to live and a center of Islamic on in the Northeast.

3.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结合使用:

商标广告的翻译、新闻报道的翻译, 如洗衣粉商标“OMO”奥妙、汽车商标Benz“奔驰”、化妆品牌Clean&Clear可伶可俐、饮料品牌CocaCola可口可乐等。

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语) 。译文一: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语义翻译) 。译文二:Development is the best policy (交际翻译) 。

八、结语

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 弘扬文化的民族独创风格, 不会阻碍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却有益于真正实现多样的、共存互补的文化。如果我们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 在全球语境下就有可能出现众声喧哗独无我的尴尬且悲哀的局面。因此, 我们必须从中国翻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 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翻译的问题[5]。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很难说其中一方就比另一方重要, 采取任何类型的翻译都应该以读者为服务中心, 翻译的重点应转移到原文的内容。在翻译实践中, 有的需要语义翻译, 有的需要交际翻译, 有的需要两者兼有相互补充。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作为认知翻译的基础, 都是对认知翻译的修正和完善, 都要求在目的语文本中准确地传递原语文本的信息, 这就要求译者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文木类型, 亦或相同文本类型的不同种类, 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6]。

对不同的语篇、不同的文本要求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两者是对认知翻译的修正和完善, 都必须反映原文的思想内容, 并服从译入语的语法结构和某些固定的文本特征。语义翻译是艺术, 交际翻译是技术,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交际翻译”中译者有更充分的自由, 偏重于通过译文向读者传达信息进行交际;“语义翻译”中, 译者要通过译文让读者接收信息, 进行交际, 让读者和原作作者构成互动关系。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取舍在于是否能够“恰到好处地忠实于原文”。译者同时也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如文化、社会、意识、政治、诗学、翻译目的等。翻译工作者应结合社会文化, 博采众家之所长,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 才能使译作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译者的视角及理解不尽相同, 译法各有不同, 都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再进行再创造, 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 运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相结合的原则:以语义翻译为基础, 交际翻译为目标[7]。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张春慧.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1) .

[4]马兴腾.解读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与联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 (增刊) .

[5]陈玉萍.中西思维方式与中西翻译理论[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 (5) .

[6]卫娜.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表达型文本英译过程中的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篇5

基于语义单元表示树剪枝的高速多语言机器翻译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语义单元表示树剪枝的`高速多语言机器翻译方法.此方法是一种将汉语翻译到其他语种不需要先进行汉语切分的多语言机器翻译方法.而且翻译时间为O(L)而不是O(LN),其中,L是文本的长度,N是语义单元库中语义单元的数量,一般有数十万或者数百万. 作者: 高小宇[1]  高庆狮[2]  胡h[2]  李莉[3] Author: GAO Xiao-Yu[1]  GAO Qing-Shi[2]  HU Yue[2]  LI Li[3]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0;北京科技大学,智能、语言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智能、语言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3 期 刊: 软件学报   ISTICEIPKU Journal: JOURNAL OF SOFTWARE 年,卷(期): 2005, 16(11) 分类号: H085 关键词: 自然语言    机器翻译    语义单元    语义单元表示    语义语言    机标分类号: TP3 H08 机标关键词: 语义单元表示    树剪枝    多语言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方法    汉语翻译    单元库    语种    文本    切分    长度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基于语义单元表示树剪枝的高速多语言机器翻译[期刊论文]  软件学报 --2005, 16(11)高小宇  高庆狮  胡h  李莉提出一种基于语义单元表示树剪枝的高速多语言机器翻译方法.此方法是一种将汉语翻译到其他语种不需要先进行汉语切分的多语言机器翻译方法.而且翻译时间为O(L)而不是O(LN),其中,L是文本的长度,N是语义单元库中语义单元的...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篇6

关键词:目的论;商务口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64-2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商业活动也变得日益频繁,但是,各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要想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我国就应该重视商务口译。商务口译主要是口译员通过口头翻译帮助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双方进行的交流方式。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口译员不仅要扮演翻译中的桥梁作用,同时还要为服务的一方争取最大的利益。

1 目的论原则

1.1 目的法则

针对翻译目的论来说,目的法则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的法则主要指的就是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所要达到的翻译目的。在不同的翻译场合,口译人员应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手段,要有灵活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般分为直译和意译。与此同时,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口译人员在翻译中也应该随机应变的进行翻译,例如,当口译人员翻译广告时,翻译的口气应该达到脍炙人口的效果,同时还应该突出文字的生动性和简洁性。因此,为了达到翻译的目的性,口译人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本进行翻译,从而使得翻译正常进行。

1.2 连贯性法则

连贯性法则主要指的就是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口译人一定要保证翻译的连贯标准。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翻译中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口译人还应该根据双方使用的语言符号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比如,摘译、缩译、译评、综述等。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词汇,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不能直接按照单个词的意思进行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目标还有双方能够接受的习惯进行表达[2]。比如,中国人在发言时经常会说“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但是西方人在翻译时,经常把最重要的客人放在第一位,“Your honor Mr.Mayor,our friends from...ladies and gentlemen.”这样的目的就是凸显出其身份的尊重。另外,口译人应该留意观察对方的说话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等,并结合说话人的文化背景来进行翻译。

1.3 忠实性法则

忠实性法则在翻译的过程中处于次级地位,它从属于连贯性法则。忠实性原则主要指的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忠实于原文。当忠实性法则与目的法则和连贯性法则发生冲突时,口译人应该舍弃忠实性法则,坚持目的法则和连贯性法则。同时,目的论与传统翻译理念的不同之处在于推翻了原语的首要地位,把它作为译者翻译的参考标准之一,所以翻译是否需要“忠实”,主要是由翻译的译文和目的连贯标准决定的,比如,《天演论》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写的论文集,从忠实的角度分析问题,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总之,从忠实角度来看,严复译本不管是从思想上,还是题材上,都与赫胥黎原作之间存在大量的不够忠实甚至相反意见的现象。但是,要想实现翻译的目的,口译人员就应该牺牲忠实性法则。

2 商务口译概述

语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由于中外双方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产生了交流障碍,因此,为了避免交流障碍就应该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口译人的翻译。随着我国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口译已经成为了当下非常重要的一种翻译形式,商务口译是英语口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具有很多特点。

第一,商务口译涉及到的语言专业性要求极高。商务口语包含了法律语言、文学语言、商务语言等多种类型的语言。与此同时,商务英语措辞讲究的是简明易懂,而且商务英语还具有国际通用性。第二,商务口译人员必须以最有效的方法实现商务活动的目的。针对国际上的谈判来说,谈判双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口译人员应该帮助雇主来争取利益,利用熟练的谈判技巧来促进谈判氛围的和谐性,从而起到平衡谈判双方关系的作用。第三,商务口译人员应该突出主体性。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口译人员不仅要把双方的交际内容详细地表达出来,还应该利用自身的机智来处理谈判中的不愉快因素,体现出口译人员的主体性[3]。

3 从目的论原则看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3.1 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

在具体的商务翻译中,口译人员一定要重视语义翻译,把翻译的重点放在原文分析上,通过对原文的翻译来帮助受众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口译人员要想把原文准确无误的翻译出来,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要熟练掌握对方国家的词汇意思。比如:“We quote 400 dollars per one hundred pairs FOB, while 600 dollars CIF.”在这个句子中,口译人员一定要重视报价问题,报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FOB,CIF等都是专业术语,但是这些词经常会出现在商务活动中,因此,口译人员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语境来翻译它们,其中,本文中的FOB主要指的就是“Free on board”,如果口译人员把它直接翻译成“装运港船上交货价”难免就有点画蛇添足的意思,因此,口译人员一定要让双方都能明白FOB是贸易中的专业术语,不能生搬硬套的进行翻译,从而保证谈判双方都能清楚理解对方的意思。

3.2 商务口译中的交际翻译

针对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如果口译人员直接采用语义翻译形式来进行翻译,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口译人员就应该考虑交际翻译形式。通常情况下,商务口译中的交际翻译主要适用于找不到根源语等情况的发生。比如“对您所说的大幅度降价,我不敢恭维”其中“不敢恭维”是中国人出于礼貌情况下而不敢说出来的词语,但是,在具体的翻译中,口译人员可以根据原文意思采用交际翻译形式来进行翻译,可以直接翻译成“I am not sure if there will be a substantial price drop.”这句话详细地表达出说话者不同意对方说的降价情况,但是却没有直接拒绝,而使用了“不敢恭维”这样委婉的语气来表达,从而体现出了谈判双方的礼貌性,也体现出来说话人表达的不同态度。总之,这样委婉的谈判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合作的成功性。

3.3 商务口译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融合

目前,从对外贸易的频繁进行来看,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也都发生了很大的翻天覆地的改变,由此可见商务口译翻译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商务口译的特性,使得口译人员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推敲其中的含义,因此,口译人员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不断吸纳各国文化的精髓,熟练掌握翻译技巧,把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让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最佳的翻译状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我国越来越重视外贸交易,但是在交易的过程中,由于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要想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重视商务口译。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口译人员应该遵循目的论原则,重视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并突出口译人员的主体性,从而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黄欣.从目的论看商务口译中模糊语言的功能和处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储燕姗.从目的论看商务口译的策略选择问题[D].厦门大学,2014.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篇7

1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作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对它们给出了定义。他认为:“在语义翻译中, 译者力图确切地传达出原文上下文的意思, 并尽量保持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一致;而交际翻译是一种更注重译作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的方法, 它注重的并非结构或词汇上的一致, 而是意义的表达。 (Newmark, 1987:39) 也就是说, 交际翻译的主要导向是译语读者, 它追求译语的地道流畅并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 力求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提供便捷, 在翻译中通常通过意译的方法来体现;而语义翻译的出发点则与之不同, 它以原作者和源语言为主要导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风格上的一致, 因此两者在词序、句式结构以及表达方式上非常贴近。 (杨士焯, 1989)

纽马克相信语言是可译的且不同语言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 用这种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也定可在其他语言找到对应的表达。同时他还提出了翻译二元论, 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策略应当根据文本类型或交际目的这些因素的不同而采取相应变化, 使两种翻译方法有效地结合。 (Newmark, 1988:102)

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醉翁亭记》两英译本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对比杨氏夫妇的英译本 (译文一) 和Herbert A.Giles的英译本 (译本二) 可以看出, 两译者既采用了语义翻译法也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因此两种方法并不是对立的, 优秀的翻译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现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2.1 词汇

2.1.1 特定词语

例1.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文一:and since he is the most advanced in years, he calls himself the Old Drunkard.

译文二:and was, moreover, he gave himself the sobriquet of the Old Drunkard.

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得知作者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挫折后, 被贬入滁州, 心中无比烦闷。“最高”不仅包含年龄最大这层表面意思, 从深层次来看, 也蕴含了作者受过许多打击的沧桑。译文一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清楚地译出了作者自称为“醉翁”是源于年龄最大, 在语义上来说是对等的。但是稍有遗憾的是未将作者饱经沧桑的情感表现出来。译文二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把“年又最高”译为‘well stricken in years’, 即在岁月的洗礼下。Stricken是受...侵蚀的意思, 恰好地传达了作者年长又饱经沧桑的意思。两译文相比, 译文二更能抓住读者的心情, 更易被读者接受。

2.1.2 文化术语

Gutt (2004) 指出由于外国译者与原作者处于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 认知环境存在差异使他们对原语文本的把握上很难到达母语为原语的译者的水平。

例2.觥筹交错

译文一:when they mark up their scores in drinking games together

译文二:goblets flash from hand to hand

根据汉语大辞典的释义, “筹”是盛酒用的器皿, 即酒杯, “筹”则指行酒令时用以计算饮酒数量的签子。这两个都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 在翻译中不能被省译。译文一只译出了“筹” (mark up their scores) , 译文二只译出了“觥” (goblets) , 两种译文都与原文产生了少许偏差。但通过比较, 译文一的作者才用了交际翻译法, 译者站在读者的角度, 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详细解释了在喝酒游戏中计分这一事件, 也含蓄地体现了喝酒这一事实。译文二采用的是语义翻译法, 将“觥筹交错”解释为酒杯在人们的手中穿梭。两译文相比较, 译文一更胜一筹。

2.2 句式

2.2.1 设问句

例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译文一:This hut was built by the monk Zhixian.

译文二:It was built by a Buddhist priest, called Deathless Wisdom, who lived among these hills;

设问句由两个句子组成, 一问一答, 原文中作者问造亭者为谁是故意而问之, 从而引出智仙僧人。两译者均未译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而是地译成了一个句子, 这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简洁体现了交际翻译的原则。具体来看, 译文一使用了语义翻译法, 译者仅仅将制造者智仙和尚这一信息点翻译出来, 但未做详细说明。这在语义上是完全对等的, 但也造成读者不明白这个和尚的身份和醉翁亭的缘由。译文二使用了交际翻译法, 译者试图使读者能更多地了解原文的含义, 因此用较多的词解释了“智仙和尚”这一人物。两译文相比较, 虽译文二略显冗长, 但表达更清楚。

2.2.2 无主语句式

无主语句式在英语以及现代汉语的表达中出现频率较少, 但是在古文中确实很常见的。在译成英文的过程中, 译者必须要通过自己的理解, 添上主语, 才能使句子完整。

例4.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

译文一:When you penetrate a mile or two into this mountain, you begin to hear the gurgling of a stream....

译文二:A walk of two or three miles on those hills brings one within earshot of the sound of falling water...

原意为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渐渐地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显而易见, 这里省略了句子的主语。译文一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清晰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译者使用了条件状语从句, 把前半句作为一个假设条件, 即当你山行六七里的时候你就会听到。译文在语义上与原文作者的语义相符。译文二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译者用名词词组做主语, 这是典型的英语表达习惯, 能使译文更加的流畅地道。两译文都有各自的亮点, 但从句式上来说, 译文二更加地道。

2.3 修辞

2.3.1 比喻

例5.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译文一:Rounding a bend you see a hut with a spreading roof by the stream, and this is the Roadside Hut of the Old Drunkard.

译文二:While hard by in a nook at a bend in the road stands a kiosque, commonly spoken of as the Old Drunkard’s Arbour.

“翼然”意思是“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凌空欲飞的亭子比喻成展翅欲飞的鸟儿, 形象地描写了醉翁亭的险绝奇逸之势。两译文都未将原文中的比喻翻译出来, 有时中文里特有的比喻含义无法准确地用英文表达出来, 这是中译英的一个遗憾。两译文相比较, 译文一采用的是语义翻译法, 把“翼然”译成了“舒展的亭子”, 算是在语义上重现了原文的含义。而译文二则稍微提到有一亭子, 并未对其做其他介绍, 这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和简洁, 属于交际翻译法。两译文相比较, 采用语义翻译法的译文一更能形象地描绘出醉翁亭的特征。

2.3.2 对偶

例6.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一:When the sun emerges, the misty woods become clear;when the clouds hang low, the grottoes are wrapped in gloom.

译文二:The sun’s rays, peeping at dawn through the trees, by-and-by to be obscured behind gathering clouds, leaving naught but gloom around.

原文运用了对偶的手法, 描述了一幅清晨的阳光照入树林拨开了雾气, 傍晚云气聚拢来山谷幽暗这样清新而幽静的画面。译文一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用两个时间状语从句对偶实现了与原文结构上的对仗工整, 且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原文的语义。译文二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作者未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而把重点放在尽量用目标语解释原文的含义, 使读者能抛开晦涩的原文, 清楚地理解其意思, 达到交际的目的。两译文比较而言, 译文一在结构上和语感上更加优美, 既保持了原意又传达了神韵。

3 结束语

从以上例句分析可知,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对立的, 它们互为补充, 不可分割。纽马克认为, 在翻译实践中这两者的结合才是应当采取的正确方法, 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应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完美结合。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需兼顾和考虑到诸多要素, 如源语言在语言风格和表达形式上有何特征, 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有多强等。纽马克的翻译二元论给我们在翻译实践上提供了重要视角, 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标准, 实现信息传递和风格对等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Giles A Herbert.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M].London:Hard-press Publishing, 2012.

[2]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87.

[4]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88.

[5]Yang Xianyi, Gladys Yang.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5.

[6]杨士焯.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J].外国语言文学, 1989.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篇8

1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在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任教期间纽马克受维果茨基和乔姆斯基的影响形成了其翻译思想的核心观念——“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他认为译者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和读者群体也应当采用相对不同的翻译策略, 于是在1981年他出版了个人第一部著作《翻译问题探索》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正是在该书中他正式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理论。 (Newmark, 2002:39)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有着很大的区别, 纽马克曾说, “‘语义翻译’试图在译入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试图对译语读者产生一种效果, 这种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Liu Shicong, Gu Qinan, 1991:47) 相较两者而言, 语义翻译是一门艺术, 它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较客观, 讲究准确性;它翻译原文的语义, 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 (Liu Jinlong, 2004) 而交际翻译是一种技巧, 它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它较主观, 只注重读者的反应, 译者可以增加帮助读者理解的词汇, 还可对原作进行必要的修正, 使原语屈从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它主张用目的语中切近、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作者的意图, 弥补了语义翻译中意义的流失;它以段落为翻译单位, 倾向于欠额翻译 (undertranslation) , 即遇到难译的词时便使用包罗万象的泛指词。 (Gao Yun, Han Li, 2004:42-44)

简而言之, 语义翻译是以原作为基础, 更看重对源语文化的保留, 所以翻译要在力求传递文本信息的同时还要保持原作其独特的语义表达功能;而交际翻译则更为主观, 相对源语文化来说更以译文读者为导向, 从而使得译文屈更符合译语文化, 关键在于信息的传递, 以求让读者更为通顺地阅读。为此, 译者经常对原作进行适当‘修正’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写’, 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完全脱离原文本而进行“自由翻译”。比如对“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的翻译, 语义翻译的方式将译文翻译成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因为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天”是文化信仰体系的核心, 在中国“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 意指最高之神, 称为皇天、昊天等;而交际翻译的方式则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这是因为在西方基督教中“上帝”才是至高无上的信仰,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永恒的存在, 他创造并治理着世界。所以语义翻译中翻译成“Heaven”更为忠实地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交际翻译的方法则将其转化为西方基督教的上帝概念, 因此译成God更容易为具有西方宗教背景的读者所接受。

2 文本评析

共读《西厢》节选自曹雪芹的作品《红楼梦》, 该文分别选取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与大卫·霍克斯两个不同的译本作对评比对象, 下面本文总结了杨译与霍译两人译本翻译的一些不同之处并将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视角来对比评析共读《西厢》两译本 (Shao Zhihong, 2003, 363-371) 。

文学作品的背后通常包含着丰富的本国传统和文化习俗, 因此能够深刻地展现当地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和背景。孙艺风指出, “代表或体现某个特定语言系统的、富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文化信息恰是翻译需要传递的内容, 也是译入语读者想要获悉了解的主要方面” (Sun Yifeng, 2004:221) 。在此基础上, 对于中浣的翻译杨译并没有给出文化上明确的定义而是简单地译作The middle of the third month未免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因为源语读者对浣有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知道一般在古时官吏在月中旬都要沐浴, 于是心中有这个默认值, 而霍译则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将浣的具体意思 (wash) 给译了出来, 在传递交际信息的同时也将中国古代的文化内涵给表达了出来。

纽马克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每个字都是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学作品中文本形式和内容的一体性。 (Newmark, 2002:47) 比如“落红成阵”四个字中的每个字都独具魅力, “落红”意指空中飘落的桃花花瓣, “成阵”二字的运用更是别具神韵, 在很大程度上绘画出漫天飘舞的场景。对此霍译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译作The red flowers in their hosts are falling虽然大体上描绘出桃花飘落的情景, 但过于简单, 更是忽略了“成阵”的氛围, 因此使美感有所丧失;而杨译则采用了语义翻译的方法法译为Red petals falls in drifts, in drifts的运用不仅细致地翻译出“成阵”一词使得意义上更贴近原文, 译文五个单词对原文四字表达也更加符合形式和风格的对等。

不过对于《中庸》和《大学》的翻译两者采用的策略则有些相反, 在杨译中采用交际翻译的方式进行了注解指明其是来自Two of the Confucian Four Books, 而霍译中则并没有这一信息的体现。

余香满口的字面意义意思是吃过东西后满口都是余下的香味, 但是中国人都知道这句话的语用意义实际上是用来比喻文学或艺术作品耐人回味。所以霍译从交际的角度出发翻译成She felt the power of the words and their lingering fragrance, 让译语读者一目了然更加清楚明白其中的意思, 而相对而言杨译则保留了原句的文化内涵, 虽表面看似晦涩难懂但却内有玄机。

从语义方面看, 英语词语本身语义容量大, 因此有排斥“同义反复”的倾向;汉语词语本身语义容量小, 因此有接受“同义反复”的倾向。 (Shao Zhihong, 1997:215) 所以倾国倾城杨译成为the beauty which caused‘cites and kingdoms to fall.’严格按照汉语反复的习惯翻出了city和kingdom的概念, 而霍译从英文排斥“同义反复”的角度出发只翻译出了kingdom, 而将与kingdom意义重复的city省略掉了。总的来说, 英语更加言简意赅, 不喜“同义反复”, 而汉语的语言结构则更为丰富, 比如“双音词化”和“四字成语”等形式都使得汉语更加喜好“同义反复”。

同样, 一品夫人也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 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 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 六至九品授以敕命, 夫人从夫品级, 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 不过在英国可没有这种封号, 所以霍克斯为了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将其简单译成了great lady;而杨宪益则保留了其文化“一品”的概念将其译作lady of the first rank。

归西是中国人常用的一句俗语, 用以表述人的死亡。中国受佛教影响深远, 而佛教以念佛往西方极乐世界为归西。后世俗以死亡借称归西。所以杨的译文保留了“西”这一信息译作go at last to your paradise in the west。而西方人不受佛教影响心中没有“西”这个概念, 所以为了方便西方读者霍克斯直接将其译作Gone at last to your final resting-place让人一目了然。

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 (Shao Zhihong, 2005:11) 意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 而形合则是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汉、英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意合与形合的区分。 (Nida, 1997:16) 银样蜡枪头本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的一段:“你原来是苗而不秀, 呸!你是个银样蜡枪头。”释义为样子像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 实际上不中用, 所以强调的主要意思是外强内干。杨译为a lead spearhead that looks like silver按照字面一字一句翻译省略了“假东西中看不中用这一汉语意合的默认值”容易让译语读者一头雾水猜不出所以然;而霍译用一个counterfeit准确传达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过目成诵意思是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 形容记忆力强。但这只是种夸张的手法, 跟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汉语语言中这种手法尤其明显。所以杨宪益从文化的角度将其译作memorize a passage with one reading, 可是这样一来很容易让译语读者误以为林黛玉真的可以达到看一眼就能背下来的地步, 于是霍克斯直截了当译作a good memory, 这样翻译虽能让译语读者正确领会原文的意思却在一定程度上又无法展现出其的真实风采, 仍不失为一种偏颇。

请安在明清时期为问安礼节的一种, 最初源于明代军礼, 后衍化为日常礼节, 而男女行礼方式则各有不同。在近代, “请安”意为“问安”。与之相关的跪安是宫廷、五公府和宗室家庭的礼节, 用于特定场合, 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该词通常用于对上辈和长辈之间。贾府作为显赫的大户自然也是少不了这种礼仪, 对于杨译的To inquire after his health西方人可能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去专门询问别人的健康, 而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走动拜访联络感情则更好理解, 所以霍译为to visit, 可是这样一来意思就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联络感情是其次, 遵循礼节才是首要大事。

3 总结

从总体上来说杨译是为了保证原文的文化价值从而倾向于语义翻译而霍译则注重的是美学价值所以是倾向交际翻译。相较而言, 杨译更加忠实于源语文本, 在选词和语义搭配上虽更贴近源语文化, 但较为晦涩难懂;而霍译则自由度更高且具有较大的主观创意度, 在一定程度上这虽然有悖于原文的文化价值取向, 但却更容易使译语读者接受。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较之交际翻译译者通常更倾向于语义翻译, 正是因此所产生的译作也能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艺术价值。但如果原文文本信息不带任何文化特性而重在传达信息本身, 译者则可以更倾向于采用交际翻译的方式并在达意的基础上适当自由发挥主观创造性。所以,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更应强调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互补性质, 正如在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众人们无法轻易定论何种方式更具优越性, 所以对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同样也不能轻言哪一个更好。只有根据原文的特点、读者人群和翻译的目的而采取相应适合的翻译方式, 必要时两者更应当交替使用甚至合二为一。因此, 译者应当更好地学习中外翻译理论, 结合自身实际翻译经验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 以达到创造出更加出色译作的目的。

摘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理论所作出的突出的贡献, 对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评析具有重要意义。两种翻译方法存在异同, 该文旨在通过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视角来对《红楼梦》中共读《西厢》杨宪益夫妇与大卫·霍克斯两不同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译文评析,红楼梦,彼得·纽马克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39.

[2]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 1988.

[3]Nida, 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4]刘金龙.从古诗词英译中看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

[5]孙艺风.视角诠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高云, 韩丽.语用翻译当属交际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3) :42-44.

[7]邵志洪.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8]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9]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篇9

《红楼梦》既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 又是一部综合性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 是中国自古以来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 是那段历史一个完美的缩影。因此, 这部文学巨著引起了国内外翻译专家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截至目前, 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全译本就是:A Dream of Red Mansion (杨宪益夫妇合译, 以下简称杨译) 和The Story of the Stone (David Hawks&John Minford合译, 以下简称霍译) ;通过对比两译本发现杨译本仅仅三卷, 而霍译本达五卷, 经研究, 导致译本篇幅长短相异的原因在于两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不同, 其中对《红楼梦》中诗歌英译便可窥探出各自的翻译策略, 杨译简单明了, 通俗易懂, 而霍译则更胜一筹, 不过霍译本附录中往往有较长的注释, 对隐晦的语言文化现象进行了阐释, 其厚达五卷之译文, 实为翻译策略所致。杨译的注释仅限于有谐音、拆字或一些文化词等。杨译和霍译代表了文学翻译的两个方向, 为此, 笔者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维度对《红楼梦》中诗歌的英译进行探究。

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红楼梦》两译本的翻译暗含了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 (Peter Newmark, 1998:38-62) 。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核心, 也是其翻译理论最主要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该理论的提出与纽马克给翻译所下定义和奈达的翻译理论学说提出的批评密不可分。从两人给翻译所下定义便可看出他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存在差异。奈达将翻译界定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 A.Nida, 1969:12) ;而纽马克对翻译的界定是:“What is translation?Often, though not by any means always, it is rendering the meaning of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in the way that the author intended the text.” (Peter Newmark, 1988:5) , 纽马克对翻译的界定主要强调文本的重要性和作者意图。奈达对翻译的界定, 关键词是“closest”, “natural”, “message”, “meaning”和“style”, 而纽马克所给的定义中, 核心词是“meaning”和“text”。纵观两人的理论体系就会发现奈达对翻译的界定是狭隘的, 虽然他的定义包含了对原文文体风格的再现, 但其侧重和强调的翻译的交际功能, 也就是说交际翻译重在读者的理解和反应。他说:“Translating must aim primarily at‘reproducing the message’.To do anything else is essential false to one’s task as a translator.” (Eugene A.Nida, 1989:12) .纽马克从宏观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界定, 强调所要翻译的文本以及文本所包含的内涵意义, 而奈达坚持认为“翻译就是交际”的观点, 认为语言的本质功能在于交际。可见, 奈达使用的“meaning”一词与纽马克所用的“meaning”不可相提并论, 后者具有意义的多维立体内涵, 几乎包括Geoffrey N.Leech对意义的所有分类:conceptual meaning, connotative meaning, social meaning, affective meaning, reflected meaning, collative meaning, thematic meaning.总之, 纽马克的文本意义的丰富性不仅仅体现在交际层面和文本中心是纽马克整个理论框架的支柱。依他之见, 翻译即文本的翻译, 研究翻译离不开文本。

就文本论而言, 纽马克运用了布勒和雅各布森等语言学家以语言三大功能) 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召唤功能) 为基础, , 依据自己的翻译实践, 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翻译理论。众所周知, 文学作品在于传达和陶冶人的性情, 所以以表情功能为主, 在翻译当中往往要侧重于语义翻译的策略;而科技文本主要是传达科学技术的信息、方法和流程,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往往采用交际翻译的策略。但是, 这两种翻译不能截然分开, 只是侧重点不同。文学翻译术语高难度的翻译类型, 涉及的内容错综复杂。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交际翻译是传达信息达到交流的目的。为了使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译者需要根据所翻译的文本采用语义翻译的策略, 充分考虑到文学作品文本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根据纽马克这一理论, 语义翻译在高雅艺术的翻译中占主导地位, 由此产生的译品可以和原著一样具有艺术价值。相反, 读者是交际翻译的核心所在, 对翻译的归化法进行强调, 尽一切可能为读者铺平通往理解文本的道路, 把一切的晦暗照亮, 把一切的抽象化为具体, 把一切的曲折拉直, 这是译文读者的心理期待。

3《红楼梦》中诗歌英译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上文提到两个《红楼梦》英译本,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不仅存在于小说、散文的翻译之中, 也存在于诗歌语言部分的翻译。为对《红楼梦》中诗歌英译进行探析, 下文拟摘取数例进行对比分析。

(1) 警幻仙姑赋

比美人志态度兮, 凤翥龙翔。

杨译:

霍译:

杨译把“龙”和“凤”分别译为“phoenix”和“dragon”实际上是语义翻译。“龙”和“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利、祥瑞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之中, “phoenix”是复活神鸟, 据传言, 复活神鸟生于阿拉伯沙漠之中, 能吐火且长有巨翅长尾, , 数百年后可以用自己的翅膀煽火, 最终把自己焚为灰烬。在《圣经》故事中, 它是邪恶之象征, 如恶魔撒旦就被成为“the great dragon”。语义翻译必然导致那些不懂中国文化业不愿接近中国文化的读者, 但它顺应了作者的意图, 为那些已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阅读快感, 也为一些乐于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架构桥梁。语义翻译被称为艺术, 原因在于它必须付出努力引导读者踏上这座通往彼岸的桥梁, 也就是艺术性地在译诗的上下文中让读者感到“phoenix”和“dragon”在不同文化中概念有别。

大卫·霍克斯的翻译却独辟蹊径, 将汉语中的“龙凤”文化意象转化成西方文化中的巨鸟, 一雌一雄在跳舞, 描绘的生动有趣, 栩栩如生。这是典型的交际翻译, 它的读者能从译作中获取阅读快感, 但永远只能封闭在彼岸, “龙凤”的美好意象对这部分读者来说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

(2)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

杨译:

霍译:

杨译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神仙”翻译成英文中的“immortals”, 而霍译却使用的是西方文中基督教中的概念“salvation”。此歌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 可以说是小说的主题歌。杨译总体采用“语义翻译”, 而霍译采用“交际翻译”。杨译在翻译《红楼梦》中诗歌中的文化因子时, 往往是依据作者在源文本诗歌中的意图去试图再现原诗的本质内涵。杨译往往采用让读者接近所翻译的文本, 让读者理解该文化因子在源语中的内涵意义。在曹雪芹的灵魂深处绝对不可能攒在“基督拯救”的概念, 因此把“神仙”译为“salvation”只是尊重了读者而得罪了作者。从读者的角度来看, 杨译的做法就是所谓的“异化”而霍译的做法就是所谓的“归化”。

(3) 警幻仙姑赋

笑靥春桃兮, 云髻堆翠;

唇绽樱颗兮, 榴齿含香。

杨译:

霍译:

从源语语言形式来看, 它是赋, 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但又因为节奏和韵律比较突出而不能等同于当今的散文诗。杨译采用的是散体译法, 但读起来仍觉得有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于文体方面比较接近原作。霍译完全采用诗歌的形式, 不但节奏感强, 韵律整齐, 而且增强了译诗美感, 给读者以美的视觉和阅读快感。

杨译恪守原文语义搭配, 把秀发的飘柔比作“a cluster of clouds”, 尤其是把“榴齿”直接说成“pomegranate teeth”。根据纽马克的理论, 这两个译法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只可以说是直译, 因为它没有把握住原文语义结构背后的真实比喻意象。另一方面, 霍译做了大胆变通, 用了“halcyon-sleek”和“pomegranate pips”, 比喻恰当贴切, 形象鲜明, 霍译的处理手法体现了交际翻译法的灵活性和必要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笔者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几例诗歌进行了具体分析与探究, 从中证实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借鉴价值。在翻译具有美学价值的诗歌时, 总的指导原则应该是在翻译中采用语义翻译策略, 同时要适当灵活变通的运用交际翻译策略, 将两个翻译策略融和才能更好地提高翻译质量。

摘要:该文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维度对《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进行分析, 探究两个英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从而为翻译教学中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意义以及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红楼梦

参考文献

[1]Cao Xue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Tr.Yang Xianyi&Gladys Ya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ublishing House, 1982.

[2]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Tr.David Hawks&JohnMinford[M].London:Penguin Group, 1986.

[3]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 1998.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篇10

1981年,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概念, 语义翻译是指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尽可能容许的情况下, 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义;交际翻译则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得到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的效果[1]。纽马克认为, 要确定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 译者应先确定语篇类型。布拉格学派Jakobson将语言三大交际功能总结为“交际功能”、“表达功能”和“呼唤功能”, 纽马克在此基础上, 将文本分为三大类型, 即“表达型语篇”、“信息型语篇”和“呼唤型语篇”。表达型语篇在于作者运用这些话语表情达意, 应以作者为中心;信息型语篇的核心是外在的语境和语言之外的因素等, 应以内容为中心;呼唤型语篇强调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 应以读者为中心。因此, 语义翻译法应该用于表达型文本, 交际翻译法应该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

2 语义与交际翻译法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 是一种应用文体, 实用性很强, 它包含外贸函电, 合同单据, 产品说明书、广告等。这就形成了商务英语形式多样, 专业性强, 语言正式程度不一等特点, 也注定了商务英语作为多功能语篇, 很难使用单一的翻译策略完成翻译活动。

2.1 语义翻译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义翻译要求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尽可能容许的情况下, 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义。也就是在忠实于原文语义内容的基础上, 译文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在商务英语中, “确切”一词是指真实表达原文的商业信息和观点, 不改变其情感色彩和文化色彩等内容。

2.1.1 表情达意准确, 避免日后纠纷

在措辞严谨的合同、文件和商务信函中, 用词往往准确, 规范, 这是为了避免日后商业活动中产生不必要的争议。部分这类文本属于表达型语篇, 在对这类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往往要严格紧贴原文进行翻译, 确切表达作者的意图。

例:Owing to some delay on the part of our suppliers, we are not in position to ship the goods before July 15 as stipulated in the L/C.

译文:由于供货厂家的延误, 我们不能按信用证规定在7月15日前发货。

例:在计算过成本之后, 我们遗憾地告知你们即便我们只收成本费, 价格还是远远超过了你们的承受力。我们正在与其他厂商联系, 看看他们是否可以按合理的价格提供你们要求的品质的产品。

译文:After we have done the costing, we are very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even if we did the job for you at cost, it would be beyond the price you are willing to pay.We are contracting other manufacturers to see if they can supply you with the quality you desire at a fair price.

可见, 作者利用原文表情达意, 译者的译文以语义和句法为基础, 语言简洁, 表达精准。这说明在原语与目的语之间没有语言和文化差异, 或者语言和文化差异比较小, 而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又非常重要, 有时甚至是权威时, 语义翻译策略就能很好表达文本的外延与内涵, 保证翻译活动的严谨与准确。

2.1.2 彰显语言特色, 促进文化交流

语义翻译强调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这在翻译某些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文本时, 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例: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n the new Roll Royle comes from the electronic clock.

译文:时速为60英里的这款新式“劳斯莱斯”轿车最响的噪音是车内的电钟。

这是一则劳斯莱斯汽车广告的标题, 出自美国著名广告人大卫·奥格威, 这是他的得意之作, 语言简练, 思路新颖。这也是语义翻译的典型例子, 译文既保持了原广告的创意风格又具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 只要语义翻译能够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特色, 又保留了原文的创意性, 在广告翻译中也是很好的方法。

当今全球化使得翻译活动的趋势是“多语并存与文化多元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本国及本民族文化特色, 、利用语义翻译策略将文化特色原汁原味展示出来, 这也有利于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比如software“软件”, download“下载”等词, 都是在这些事物或概念引进之初, 通过语义翻译而来的。因为当时我国刚刚出现这些事物与概念, 还不普遍, 这样翻译具有可读性, 也避免了为了克服文化差异, 用已有词汇进行翻译后, 读者对新生事物产生的误解, 利于文化的交融、传播与普及。

2.2 交际翻译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交际翻译试图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 (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地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地传递出来。[2]可以看出, 交际翻译侧重于读者和听众的感受, 力求利用翻译化解差异, 为了更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色彩, 往往要重新组织语言结构。

2.2.1 坚持准确, 保持语言专业

商务英语在词汇使用上的最大特点是对专业词汇的精确运用, 其中包含大量专业词汇、具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或复合词, 以及缩略词等。[3]许多专业词汇本身的意义十分广泛, 如果直接将字面意思翻译过来, 很容易使读者或听众不明所以, 产生误解。译者必须正确理解专业术语, 在目的语中寻找规范、对等的术语, 例如:

1) 商务英语中常有一些专业术语及缩写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所指, 如CNTR NO. (container number) 、FIO (free in and out) 等, CNTR NO.是指柜号, FIO则是指船公司不付装船和卸船费用, 这些词语, 很难单纯从字面上去解读。

2) clean Bill of Lading原义是指“不结提单”, 而不少人望文生义, 将其不规范的翻译成“不洁提单”;同样, 很多人将make an offer (发盘) 误译为“提供帮助”等, 这都是不谨慎的翻译。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术语的错误翻译往往会对商务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这些错误的翻译大多是因为译者缺乏专业知识, 只注重了词汇本身的含义, 只有利用交际翻译策略准确翻译商务活动中的术语, 才能正确传递信息, 使目的语读者在商务活动中不产生误解。

2.2.2 合理翻译, 跨越文化障碍

国际商务活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 中西文化差异巨大, 翻译活动中存在着十分普遍的文化不对等现象。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读者的感受, 要恰如其分地表达主旨, 又要使用适合的语言进行翻译, 两者缺一不可, 只有达到着两个目标才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相同的效果, 从而使准确交际变为可能。这就要求翻译人员了解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障碍的存在, 通过在翻译过程中对译入语的适当调整, 实现文化信息的灵活等值。

例如在我国, “国家二级企业”是对一家企业的褒奖与肯定, 因此有的企业把自己翻译为“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殊不知, 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inferior” (低于标准的;劣质的) 之义, 并不是原文所表达的含义, 贬低了企业的形象, 影响了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不如译成“State-levelⅡEnterprise”更贴切些。

又如, 在我国的很多饮料或食品的广告中, 经常会出现“老少皆宜”的字眼, 如果将之翻译为“suitable for both the old and the young”, 将会是非常不利于在西方国家推广和销售的, 因为西方人对“old”这个词非常的忌讳。因此, 可以对此作适当的改变, 将其翻译为“suitable for grown-up and children”。

翻译人员在以上例子中可以灵活使用交际翻译法, 跨越文化障碍, 将原作文化溶入目的语文化, 以便使目标语受众接受, 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近的效果。

3 语义与交际翻译法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平衡

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语篇本身都是多功能性的, 往往都包含“交际性”、“表达性”和“呼唤性”三个功能,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4]所以, 利用语义翻译策略与交际翻译策略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活动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 即使在同一语篇内, 在以语篇类型为准确定了总的翻译策略之后, 语义和交际翻译仍在语篇内容的翻译过程中夹杂或交替着。作为译者, 需要认真分析语篇, 时刻感知原文的权威性、作者的个性, 并对读者可能的反应做出正确地判断, 对专业知识, 文化背景等深入学习, 谨慎选择翻译策略, 才能达到语义与交际翻译的平衡, 准确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活动。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1981.

[2]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 1987.

[3]张新红.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VSD技术下一篇:环境保护设计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