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性腹膜炎

2024-07-27

胆汁性腹膜炎(精选十篇)

胆汁性腹膜炎 篇1

本组205例, 男93例, 女112例, 年龄20~82岁, 平均52岁。其中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68例, 胆总管结石62例,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8例,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37例。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 据病情在术后10d左右夹闭T管, 术后2周行T管造影无异常, 术后2~14周, 平均3.5周, 逐渐外退T管, 视经T管胆汁引流量在3~14d将其拔除。第一次退T管长度约1.5~2.0cm, 使T管短臂退出胆总管即可。24h经T管胆汁引流量≤10m L可再次外退2.0~3.0cm, 直至拔除。

2 结果

全组205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患者采取T管不一次拔除, 逐渐外退拔除T管的方法, 无一例胆汁性腹膜炎发生, 均在T管拔除后3~4d痊愈出院。

3 讨论

胆总管探查术后放置T管引流, 可起到胆汁引流、支撑胆道、降低胆道压力、防止术后胆漏及胆道狭窄等作用。体内放置T管可引起组织炎性反应, 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白细胞、血浆、淋巴细胞渗出, T管周围被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包绕。此外与大网膜和周围肠管粘连, 共同形成与腹腔隔开的完整窦道。

导致胆漏的原因: (1) 自身因素:营养不良、年老体弱、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糖尿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都会影响组织修复, 导致T管窦道形成障碍或延迟[2]。此外, 少数患者大网膜发育不全或既往手术已将大网膜切除等, 也会影响完整窦道的形成。 (2) 医源性因素:胆总管解剖时损伤其两侧滋养血管, 缝合管壁组织过密、过紧等, 导致局部缺血坏死。选择T管太粗, 短臂修剪粗糙, T管长臂弯曲、打折, 缝合胆总管切口时误将T管短臂缝到, 拔除T管时可导致胆总管撕裂或损坏已形成的窦道。另外, 胆总管残余结石、Oddi括约肌狭窄等使胆道压力增加的因素, 亦可导致拔管后胆汁性腹膜炎。

防止T管拔除致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 即去除导致其发生的原因。医源性因素通过临床医生不断提高手术技巧, 选择适当材质、型号的T管等措施可减少或避免。而患者自身因素通过术前充分准备, 可使其有所改善, 但不能完全消除。故因患者自身因素使T管周围窦道形成不完整, T管拔除后胆总管切口渗出胆汁不能沿窦道引流至体外, 导致胆汁性腹膜炎发生。是否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关键在于胆汁漏出后能否得到彻底引流。我们所采取的T管逐渐外退的方法, T管短臂退出胆总管后, 即相当于腹腔引流管的作用, 使胆汁能充分引流, 利于胆总管切口愈合, 即使T管周围窦道形成不完整, 胆汁也不至于流到腹腔其他部位, 从而避免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若T管一次拔除, 出现胆汁性腹膜炎后再沿窦道置入一次性导尿管有时非常困难, 甚至不能置入。部分患者需在B超或CT引导下反复穿刺抽液, 经内镜鼻胆引流, 甚至需剖腹探查置管引流, 有报道称手术率高达37%[3], 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赖良, 陈玉春, 王曙光.T管拔除致胆汁性腹膜炎的防治[J].中国基层医学杂志, 2005, 4:478~479.

[2]陈炳叶, 秦剑钟.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35例诊治体会[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 1:56~58.

胆汁性腹膜炎 篇2

病理

本病的病理特点可为三型,即渗出型、粘连型及干酪型。以粘连型为最多见,渗出型次之,干酪型最少。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或二、三种类型同时存在。

临床表现

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随原发病灶、感染途径、病理类型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而异,本病的起病缓急不一。多数起病较缓,但急性发病者亦为数不鲜。起病时,主要症状为倦怠,发热、腹胀和腹痛,亦有畏寒、高热骤然起病者。轻型病例开始呈隐袭状态。

一、全身表现

发热与盗汗最为常见,约占67-95%,热型以低热与中等热居多,约三分之一患者呈驰张热,渗出型、干酪型病例或合并有严重的腹外结核的患者可呈稽留热,盗汗严重, 后期有贫血、消瘦、浮肿、舌炎、口角炎及维生素a缺乏症等营养不良的表现。在育龄妇女中,停经不育者较常见。

二、腹痛

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疼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有时在全腹部。当患者出现急腹症时,应考虑是否因肠系膜淋巴结或腹腔其它结核干酪样坏死病灶溃破后,引起的急性腹膜炎,也可由肠结核急性肠穿孔等原因所致。

三、腹胀与腹水

多数患者有腹胀感,可因结核病中毒症状或腹膜炎伴有的肠功能紊乱引起。约有三分之一患者可出现腹水,以小量、中等量为多见。腹水量超出1000ml时可发现移动性浊音。少量腹水需借助b超检查。

四、腹壁柔韧感

柔韧感是由于腹膜受到轻度刺激或慢性炎症所造成的,可见于本病的各型,但一般认为是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绝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一般较轻微,少数压痛明显并有反跳痛,后者多见于干酪型。

五、腹部肿块

粘连型及干酪型患者的腹部常可触及肿块,多位于中下腹部。肿块多由增厚的大网膜、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粘连成团的肠曲或干酪样坏死脓性物积聚而成,其大小不一,边缘不齐,有时呈横形块状物或有结节感,多有轻微触痛。

六、其它

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通常是由于腹膜炎症刺激所致,也可因肠曲间瘘管形成所引起。一般每日3-4次。粘连型患者,便秘较为常见,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肝肿大并不少见,可由营养不良所致脂肪肝或肝结核引起。如并发肠梗阻时,可见蠕动波,肠鸣音亢强。

化验检查

一、血象 、红细胞沉降率和结核菌素试验

部分患者有轻度至中度贫血,后者多见于病程较长而病变活动的患者,特别是干酪型或有并发症者。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稍偏高,少数偏低。腹腔结核病灶急性扩散者或干酪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可作为病变活动的简易指标,在本病活动期一般增快,病变趋于静止时逐渐正常。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者对诊断本病有帮助,但在粟粒型结核或重症病人反而可呈阴性。

二、腹水检查

胆汁性腹膜炎 篇3

关键词 “T”管引流 胆汁性腹膜炎 窦道形成

资料与方法

1991年1月~2006年10月共行“T”管引流术796例,发生胆汁性腹膜炎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34~76岁,平均57岁。其中单纯胆总管结石4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2例,胆总管结石并硬化性胆管炎1例,胆总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4例,Mirizzs综合征1例,胆道蛔虫1例。13例第1次手术均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虫)“T”管引流。术后20~70天拔管,均行夹管48小时以上无异常,经“T”管胆道造影见排出通畅后拔管。最快术后立即发生腹痛,长者12小时后发生腹痛。13例中有10例表现弥漫性腹膜炎体征,3例B超提示右侧肝肾隐窝、肠袢间积液,1例腹腔大量积液,4例经右下腹穿刺抽出黄绿色胆汁样液体,1例有休克表现;

二次手术中情况:术中见窦道形成不全4例,无窦道形成1例,胆总管引流孔撕扯1例,2例胆总管局部仍有炎症水肿,大网膜未粘连,窦道被撕扯1例;窦道与腹壁分离2例,有轻度肝硬化2例。大网膜太短1例;1例伴有切口疝形成。腹腔及肠间较多的胆汁样液体,肠壁水肿。5例腹腔有不同程度的粘连。

结 果

本组2例试行经原引流孔插入有侧孔导尿管充分引流,保守治愈[1]。1例保守无效转手术,11例行再次手术探查,放置“T”型管引流,大网膜包绕“T”管并缝合固定,术后最短30天拔管,最长90天拔管,13例均痊愈。

讨 论

关于“T”管拔出后胆瘘、腹膜炎各家均有不同的报道,分析相关因素:①老年病人比例大,营养差,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贫血、低蛋白血症、组织血运障碍、修复能力差,致窦道形成不良。②胆道疾病长时间消化吸收功能不佳,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早期肝硬化、营养障碍、低蛋白血症[2]。③有糖尿病、气管炎、早期肝硬化、贫血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机体反应性差,组织修复能力差。④术后剧烈的咳嗽及呕吐,使原来包绕“T”管长臂的大网膜组织在上腹部脏器发生剧烈移位牵拉等情况下,移位、松散脱落。⑤术前、术后应用激素、α-糜蛋白酶等制剂,抑制了“T”管周围的炎症反应及纤维蛋白形成及粘连,不利于窦道形成。⑥胆道蛔虫、引起胆道感染及梗阻。⑦使用硅胶材料的“T”管,组织反应性小,不利于窦道形成[3]。或“T”置入胆总管的短臂过长;忘记剪缺口/或缺口不够大或拔管时手法粗暴,造成窦道撕裂;或“T”管误缝于胆管壁或缝合过密;或“T”管过粗使胆总切口缝合张力过高。⑧硬化性胆管炎存在胆管壁血运差、僵硬,不易与周围网膜形成粘连。⑨特异性体质。

根据拔管后腹痛、腹膜炎体征,腹部B超,腹穿抽出胆汁样液体,血常规白细胞升高等症状、体征,诊断并不困难。

处理:①禁饮食、胃肠减压。②镇静、止痛,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③加强支持,补给充足的热量/氨基酸,输血,输蛋白。④经“T”管引流孔插入剪有侧孔的导尿管引流或负压吸引。⑤手术是最有效的办法。

预防措施:术前详细检查,纠正糖尿病、低蛋白,改善肝功能,对慢支要应用抗感染及止咳化痰药物。术前停用激素2周,术后尽量不用激素[4],术中选择合适的T管,短臂修剪在1.5~2.0cm,“T”管不要太粗,缝合要严密、松紧合适。“T”管长臂要拉直,大网膜包绕“T”管要完全,两端和中间要间断缝合固定;年龄大、营养不良的拔管要晚一些,拔管时手法要轻柔;太紧时不要1次拔除,要反复拔送、松动后拔出。拔管时要旋转拔除。拔除前要经“T”管造影,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654-2或甲硝唑冲洗。

参考文献

1 白铁成,等.腹部外科杂志,2003,16(4):243-245.

2 张凯,等.拔除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非手术治疗.肝胆外科杂志,2002,10:110-111.

胆汁性腹膜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患者18例, 其中男性患者6例, 女性患者12例, 胆总管结石1例, 高血压6例, 糖尿病2例。所有18例患者均进行胆总管探查以及T管引流, 其留置T管的材料类型均为橡胶管。T管拔除前进行胆总管造影, 显示其远端通畅, 肝脏内外胆管均无结石残留;留置T管后1-8周内拔管, 平均时间为20天;3例患者进行开腹手术, 行腹腔冲洗以及引流, 抗生素治疗 (8.02±5.13d) , 平均住院时间28.12±14.13d;其余15例患者均用抗生素治疗 (5.47±2.14d) , 平均住院时间16.21±5.61d。所有18例患者经临床治疗疗效良好, 均无并发症出现。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有腹痛症状时即嘱其右侧卧位或者半卧位, 严禁饮水, 抗生素治疗, 同时补充水分、电解质以及进行营养支持。在引流口处重新置引流管, 确保引流管引流畅通, 行B超随访, 若肝下积聚有大量液体必须对引流管的位置进行重新调整, 若盆腔积聚大量液体, 女性患者行后穹窿穿刺并置球囊导尿管进行引流, 待置管通畅后将10m L左右的生理盐水注入气囊并进行固定。对导尿管插入未成功, 以及置管引流效果不理想, 且出现高热寒战、腹痛加重现象的男性患者须行手术治疗, 行腹腔冲洗以及引流并重新置T管进行外引流, 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3 例行开腹手术的患者经重新置入T管后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全部治愈;

其余15例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全部治愈。随访4个月, 无明显胆道梗阻以及狭窄状况出现。

3 讨论

3.1 在胆总管探查术后置T管, 常规治疗通常15-20d拔除,

由此导致的瘘管也通常会在3d左右闭合, 引发胆汁性腹膜炎的现象非常少见, 通常只有1-1.6%。如果因T管拔除引发胆汁性腹膜炎, 通常会在T管拔除几分钟后就会发生右上腹部剧烈疼痛, 患者呼吸急促、大汗淋漓, 其腹式呼吸变弱, 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导致板状腹, 整个腹部均出现反跳痛及压痛。3d后患者常发生低热, 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B超行腹腔检查有明显液性暗区, 行右下腹穿刺多见绿色胆汁状粘液。

3.2 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并不多见, 其引发因素归纳如下:

T管拔除后瘘道的形成是增生性组织缓慢修复的过程, 其中胶原纤维通常会在7d左右增生, 12d左右达到增生高峰, 然后增生速度逐渐变缓, 最终形成瘘道。通常, 胆总管探查术后15d很难形成胆漏, 但是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同, 其瘘道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 特别是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贫血等疾病, 或者患者年龄偏大, 都会导致瘘道形成缓慢。为避免出现T管拔除后致胆汁性腹膜炎发生, 必须大力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 对于身体羸弱或者老年患者, 要适当进行营养支持, 其营养支持术前、术后均可进行, 同时还可以尽量推迟T管拔除时间, 等待瘘道真正生成。

3.3 T管的材质也会影响瘘道形成。

在胆总管探查术后留置的T管如果为普通橡胶管, 会加重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 组织增生比较明显, 通常15d左右就可以形成瘘道。但是近几年使用的T型管表面一般比较光滑, 这样就降低了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 组织增生相对缓慢, 瘘道形成的时间就会推迟。

3.4 T管型号或者安防的位置不够恰当, T管拔除后也会引发胆汁性腹膜炎。

另外, T管相对较长、弯曲、修建的形状不够恰当都会引发胆汁性腹膜炎。

3.5 拔除T管时操作不当也会导致胆汁性腹膜炎, 因此必须

做好预防, 特别是留置T管后引出的位置、时间以及拔除时的规范性操作。留置T管后引出位置呢最好位于肝脏和十二指肠之间肋缘下缘, 沿最短、最直的路径引出, 这样既可以保证T管拔除比较容易, 又不会给瘘道管壁造成破坏, 即使拔管时出现问题重新置管也非常容易。术后应将大网膜置于T管、胆总管的切口周围。在T管拔除时应轻柔拔除, 千万不能强行拔除, 填置凡士林纱条要沿瘘道填入, 切不可多、紧、深, 若填塞过猛常常会破坏瘘道。在拔管时阻力较大, 不可用力拔除, 一方胆总管被撕裂, 可以使用250g左右的物体进行牵引, 使T管缓慢拔除。对于存在营养不良、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 拔管时间应考虑适当推迟, 通常留置时间为1月, 然后再拔除[1,2,3]。

通常情况下, 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均能够治愈, 如果经常规治疗均不能解除疼痛, 需及时进行检查探究是否发生其他病理性改变。

参考文献

[1]王敬民, 王慧.拔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8.

[2]王起才.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7例治疗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胆汁性腹膜炎 篇5

[关键词] 一贯制责任护理;结核性腹膜炎;从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61-02

结核性腹膜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性病变,也是结核病中的重症,一般并发有结核性多浆膜炎、粟粒性结核,其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一贯制责任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对腹腔置管注药开始到引流、出院,整个过程中负全部责任,将按照医生一贯制医疗服务模式执行[2]。采用这种护理模式更具人性化优势,进一步保证患者安全。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临床一贯制责任护理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35~45岁,平均(40.3±4.2)岁,病程15 d~12个月,临床症状:发热33例,腹胀30例,腹痛30例,恶心呕吐20例,便秘22例。80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项调查,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40例和观察组(一贯制责任护理模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病程长短、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一贯制责任护理模式:(1)入院指导;(2)健康教育指导;(3)有规律的安排作息时间;(4)加强护理巡视;(5)加强饮食指导;(6)出院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 通过对患者满意度调查,主要从患者对于环境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技术和能力满意度、健康宣教满意度、护理管理满意度情况。

1.3.2 观察两组患者从医行为情况 从医行为完全:患者能按时完成相关性检查,按时服药、合理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运动适度、戒烟限酒、心理状态调整良好等行为符合率>95%;从医行为不完全:患者能按时完成相关性检查,按时服药、合理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运动适度、戒烟限酒、心理状态调整良好等符合率(50% ~ 94%);从医行为完全不从:患者能按时完成相关性检查,按时服药、合理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运动适度、戒烟限酒、心理状态调整良好等符合率<5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統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通过x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的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从医行为情况的比较(表2)

3 讨论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属于较常见的腹膜炎[3]。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腹泻、腹部肿块、腹水及结核毒血症等[4]。本研究通过一贯制责任护理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和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从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主要护理措施如下:(1)患者从入院开始,向患者耐心讲解医院的救治环境,科室内医生、护理人员的资质、阅历,一方面保证患者病房的舒适、整洁、安静,给患者以宾至如归之感,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医护人员个人情况的了解,使其加强对于临床治疗的信心和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5]。(2)通过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耐心的讲解结核性腹膜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化疗方案。并且讲解结核性腹膜炎传染病、传播途径,使患者自觉遵守隔离制度。使患者了解即使在正规方案治疗下,也有可能出现耐药菌株和结核性腹膜炎复发的可能性。患者要坚持遵守医嘱、早期、联合、规律的用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事先向患者讲解,给患者以心理准备[6]。(3)患者急性期要保证卧床休息,减少日常活动,保证患者的病房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休息过程中保证患者病房内安静、整洁,从而利于患者机体代谢降低,减少毒素的排出和吸收,缓解毒血症等发生率。如果患者的体温、腹水均降至正常,可进行适量的户外散步。休息过程中要保证身体处于正确的姿势,尽可能做到最彻底的休息,保证体力、心理、脑力各方面休息。(4)通过定期护理巡视,对于患者结核中毒症状、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体征进行观察,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主要包括有无腹痛、压痛及反跳痛,腹肌是否紧张,腹部是否有揉面感。(5)结核病患者自身的能量、营养消耗较大,同时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又会出现贫血等症状。患者饮食需要应用高能量、高蛋白、高纤维素、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6)结核性腹膜炎病情容易反复,治疗过程较长。患者出院后腰保证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避免活动过多引起劳累。戒烟限酒,忌暴饮暴食,注意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一贯制责任护理应用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患者满意度和从医行为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莹,邹丽艳,乔玉兰,等.结核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1):68-69.

[2] 万宏伟,侯燕文,洪莉华.对孕产妇实施一贯制责任护理的成效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10):46-48.

[3] 肖慧林,段翠香.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12):945.

[4] 姚秀英.结核性腹膜炎护理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0,4 (3):182.

[5] 侯燕文,万宏伟,洪莉华.产科一贯制责任护理模式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70-71.

[6] 张羽梅,朱妹媛,邓国防.一贯制责任护理对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从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6):65-66.

结核性腹膜炎误诊原因分析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中男11例, 女15例;男女之比为1∶1.35;年龄18~76岁, 平均35岁。发病到住院确诊时间9 d~1年, 平均为8个月。有明确结核病接触史8例。

1.2 临床表现

以腹胀、发热、腹痛、腹水征多见。其中发热22例, 体温37.8℃~40.5℃, 午后发热为甚, 纳差、消瘦、盗汗, 部分女性有闭经及腹泻, 便秘等局部症状及相关体征。

腹痛伴腹部包块10例、发热22例、消瘦18例、腹水24例、腹泻和/或便秘4例, 结腹伴梗阻3例;体验腹壁柔韧感10例。

1.3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贫血15例, ESR增高24例, 血清结核菌素抗体测定 (PPD-IgG) 阳性21例。腹部B超示腹腔积液23例, 梗阻3例, 腹腔淋巴结肿大7例, 腹部肿块10例, 肝、脾肿大9例。胸片检查发现浸润型肺结核6例, 陈旧性肺结核9例, 胸水10例, 心包积液1例。

1.4 确诊方式

腹腔镜确诊12例, 结肠镜病理证实2例, 腹膜细针穿刺活检确诊1例;其余均为结合临床表现与抗痨治疗效果确诊。

1.5 误诊情况

入院前误诊26例, 其中误诊为肝硬化15例, 慢性肠炎4例, 阑尾炎2例, 慢性胃炎3例、腹膜转移癌2例。

2讨论

结腹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 在国内较常见, 占结核发病率的15%[1]。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有的病例起病较缓, 症状较轻, 少数起病急骤, 以急性腹痛或骤起发热为主要表现;也有以腹部肿块为首发症状;个别患者起病隐匿或无结核中毒症状, 后期患者营养状况较差, 腹部触诊可有腹壁柔韧感。

本组大部分患者血沉高于正常值, 血沉平均降至正常时间为31 d, 这也提示抗结核实验治疗不应<4周[2]。腹水常规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本组患者腹水大多为草黄色渗出液, 有4例呈洗肉水样, 1例呈乳糜样。

B超可以发现腹水或包裹性积液, 腹膜增厚或网膜蜷缩粘连形成团块征象, 但不能区别是脓肿或坏死组织。

本组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结核性腹膜炎的不典型症状和体征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肠外结核病史重视不足, 腹部症状多以常见病来理解以致误诊、误治。对于以急骤起病的病例, 常以为是急性感染而忽略本病的肠外表现和慢性过程的临床表现, 最后经腹腔镜检查而确诊。本组病例所见结核性腹膜炎的最常见的体征为:较轻的局部压痛、揉面感、肠型及包块。压痛多较轻, 最常见的压痛部位依次为脐周、回盲部, 莫菲氏区及盆腔。揉面感是腹壁增厚、腹壁肌张力增强、腹壁与腹内脏器粘连的综合感觉, 常与压痛部位一致。正常人触诊扪不到肠型, 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肠壁因炎症而增厚粘连, 肠壁肌因炎症刺激而致肠蠕动功能障碍, 肠内容物滞留变干, 才可扪到肠型。包块多在脐周及回盲部, 消瘦者可扪及一团卵石样压痛肿物, 多为肿大淋巴结。片面地根据腹块而作出肿瘤的诊断, 遗漏一些重要体征, 容易造成误诊。

总之, 本组的诊断大多依据:临床表现符合渗出性腹水而普通细菌培养阴性及无癌细胞发现;抗痨治疗有效。可结合腹水ADA等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的检查以助诊, 少数经腹腔镜检查或手术探查确诊。对症状不典型的病例, 在无其他疾病 (如肿瘤等) 证据的前提下, 应尽量作腹腔镜检查或在严密观察下尽早进行诊断性抗痨治疗, 而后者更具顺应性和可行性。

摘要:目的总结结核性腹膜炎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2009年87例结腹患者的资料。结果入院前误诊26例, 其中误诊为肝硬化15例, 慢性肠炎4例, 阑尾炎2例, 慢性胃炎3例、腹膜转移癌2例。结论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结核性腹膜炎的不典型症状和体征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肠外结核病史重视不足, 膜部症状多以常见病来理解以致误诊、误治。

关键词:结核性,腹膜炎

参考文献

[1]黄家淼, 杨剑, 周仁荣.经皮穿刺腹膜活检对不明原因腹水的诊断意义.东南国防医药, 2006, (04) :118.

结核性腹膜炎68例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3例, 女45例, 年龄15~68岁 (平均41.5) 岁。其中40岁以下49例 (72.05%) , 病程8d~19个月 (平均6.2个月) 。有明确结核接触史13例。

1.2 临床表现

腹痛腹胀52例, 盗汗50例, 发热43例, 消瘦、乏力40例, 腹泻12例, 便秘9例;腹泻与便秘交替15例, 食欲不振48例, 贫血20例, 闭经3例。黏液血便2例。体征:腹水57例, 腹壁柔韧感51例, 腹部压痛60例, 腹部包块12例 (其中2例合并肠梗阻) ;合并肺结核13例, 胸腔积液15例, 肠结核5例, 胃结核1例, 浅表淋巴结结核1例, 心包结核2例 (其中1例心包结核合并肺结核) , 子宫附件结核2例。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腹腔镜检查10例, 9例确诊, 腹膜活检和淋巴结活检, 检查2例, 2例确诊。宫腔镜子宫黏膜活检2例, 确诊2例。腹水检查59例, 54例为黄色或草黄色混浊渗出液, 2例为乳糜性, 1例为淡血性, 比重>1.0 1 8, 李凡他试验阳性, 蛋白>3 0g/L者, 细胞数>0.5×1 0 9/L4 8例, 以淋巴细胞为主52例, 腹水腺苷脱氨酶 (ADA) 检查48例阳性 (>33U/mL) 。其中50例腹水涂片找抗酸杆菌2例阳性。腹部B超CT检查均提示腹水, 发现腹膜增厚25例, 肠粘连8例, 肠系膜淋巴结钙化7例, 腹腔包块10例。PPD试验强阳性35例。血沉增快52例。胸片及胸部CT发现肺结核13例, 胸腔积液15例, 有肺部钙化点或钙化灶者20例。结肠镜检查并活检确诊5例, 胃镜检查确诊1例。

1.4 确诊方式

腹腔镜检查确诊15例, 腹膜活检和淋巴结活检确诊2例。子宫黏膜活检确诊2例, 结肠镜检查活检确诊5例, 胃镜检查确诊1例。腹水查到抗酸杆菌2例。其余均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并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效果而确诊。

2 结果

本组2例肠梗阻行手术治疗后正规抗痨治疗, 其余66均经正规抗结核治疗后好转出院。

3 讨论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约占结核病的5%, 仅次于肺结核和肠结核, 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腹膜炎。腹膜病变的来源有二: (1) 腹腔病灶; (2) 血行感染[1]。前者更为常见, 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输卵管结核等, 均可为本病的直接原发病灶。女性略多于男性。本病常伴其它部位结核, 以肺结核和肠结核最多见。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2], 本组资料显示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盗汗、发热、消瘦、乏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以及食欲不振, 这些症状又往往缺乏特异性。体征主要表现为腹水, 腹壁柔韧感, 腹部压痛, 腹部包块。中青年患者多有结核中毒症状, 而老年患者往往无结核症状, 仅表现为腹水或腹痛腹泻或腹部包块等。对于结核的临床表现我们认为患者若同时具有结核中毒症状、腹壁柔韧感、腹水为典型渗出液对诊断该病意义最大, 若同时有其他部位结核病灶, 更具诊断意义。PPD试验、血沉、影像学检查、腹水检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 阳性不能确诊, 阴性不能排除结核病, 因此, 仅能供临床参考。本组仅2例通过腹水查到抗酸杆菌。腹腔镜诊断快速, 确诊率高, 本组资料经腹腔镜检查16例, 确诊15例, 确诊率为93%, 因此, 腹腔镜检查是可疑结核性腹膜炎最好的诊断方式, 但有一定创伤且价格相对昂贵, 手术并发症等, 所以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且基层医院无腹腔镜设备, 难以开展。另外胃肠镜检查、宫腔镜检查等对疾病的确诊也很有帮助。对于伴发其他部位的结核也应及时做相关检查, 尤其是胃镜、结肠镜、宫腔镜等能够进行活组织检查的侵入性检查[3], 本组资料显示这些方法是其他器官结核确诊的较好方法。对于具有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以及影像学检查支持结核诊断, 且又缺乏确诊依据的患者, 可进行抗痨的试验性治疗, 但观察时间不宜过久, 一般以2~4周为宜, 如果为结核患者, 一般治疗均有效。如果观察时间过久则会延误病情。

结核性腹膜炎一经确诊, 原则上以内科抗结核药物治疗为主。对营养不良者, 予静脉高能营养支持;对于腹水量大者, 可行适当放腹水 (每次1000~2000mL) 及使用利尿剂, 在抗结核药物控制下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 20~30mg/d, 连续2~3个月, 以期减少纤维黏连[4]。对黏连性肠梗阻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Singhal A, Gulati A, Frizell R, et al.Abdominal tuberculosis in Bradford, UK:1992~2002[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5, 7 (9) :967~971.

[2]Mohamed IB, Beyrouti R, Mohamed BA, et al.Tuberculous en-capsulating peritonitis.About18cases[J].Tunis Med, 2005, 83 (11) :694~700.

[3]Lannello A, Bianco B, Botti G.A case of peritoneal tuberculosis.Contribution of mini-endoscopy[J].Minerva Ginecol, 1999, 51 (4) :149~152.

蛋鸡卵黄性腹膜炎病因分析与防治 篇8

1 发病原因

1.1 应激

蛋鸡在产蛋高峰期间, 鸡群的抗病能力相对较低, 若突然受到外界环境如鞭炮声、汽笛声等噪音或是人员、动物进入鸡舍等惊吓, 极易使卵黄掉入腹腔内;在人工授精过程中操作人员在翻肛时动作过于粗暴, 大拇指挤压腹部用力过大;或是输精过程中方法不正确而划伤鸡泄殖腔口, 造成输卵管感染而发生腹膜炎;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 管理不善也会造成温差应激, 从而引发应激性卵黄性腹膜炎[1]。

1.2 营养不均衡

一方面是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平衡或维生素严重缺乏, 导致营养代谢障碍, 损伤组织器官, 在蛋鸡方面, 对卵巢的伤害比较大, 输卵管伞部受到损伤不能正常接纳卵黄而使其落入腹腔中[2];另一方面,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 导致蛋鸡的能量水平不足, 结果是鸡的采食量增加, 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增大鸡的负担, 产生热增耗, 加剧热应激, 也容易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1.3 光照刺激时间过长

长时间的光照刺激, 会使鸡群过早产蛋, 此时的母鸡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产道狭窄, 没有办法承受产蛋的压力[3];另外, 尚未发育成熟的输卵管也会使进入其中的卵子在形成蛋的过程中发生障碍, 引起输卵管阻塞, 从而导致输卵管发炎,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也可能导致腹膜炎发生。

1.4 鸡舍卫生条件差

如果鸡舍的卫生差, 空气污浊, 产蛋鸡接触到被大肠杆菌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等, 会使卵泡充血变形甚至破裂, 并引起输卵管伞部发生粘连, 导致卵黄落入到腹腔中[4], 造成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 这也是形成细菌性卵黄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

2 卵黄性腹膜炎的诊断

2.1 临床诊断

发病初期或发病时间较短的鸡只通常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产蛋率每天下降1%~3%, 产软壳蛋、畸形蛋的比例逐渐增加[5];发病时间较长的鸡群由于蛋黄落入腹腔或腹腔积聚大量腹液时, 病鸡腹部膨大下垂, 站立时成企鹅样姿势, 鸡冠发白, 有时可在病鸡泄殖腔周围触摸到硬块, 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 且在排泄物中混有蛋清、卵黄小块和凝固蛋白, 有恶臭味, 皮肤呈现绿色;发病后期病鸡消瘦, 最终衰竭死亡。

2.2 病理剖检

剖检喉头管腔内未见出血, 喉前段见有少量黏液或分泌物阻塞。胸腔内心包膜与胸壁发生粘连, 并且在外有一层纤维素膜, 肝脏肿大, 呈土黄色。腹腔内器官表面覆盖一层黄色或浅黄色干酪样渗出物, 大量破碎的卵黄和脂肪堆积严重, 有恶臭味[6];卵巢中卵泡变形、变性, 有破裂的卵泡, 最后形成蛋黄凝块, 输卵管膨大, 黏膜充血、糜烂, 管壁变薄, 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 肠系膜发生炎症, 致使肠与肠以及其他脏器粘连严重, 并出现腐败变质。如果患鸡腹腔出现大量积液, 提示发病病程较久, 并最终丧失产蛋能力[7]。

2.2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肝脏、脾脏等病料组织及腹腔内卵黄液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肉汤培养基或麦康凯培养基上, 在37℃恒温箱中培养24 h后观察、分离到致病菌。抗体检测可以排除新城疫、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可能[8], 为卵黄性腹膜炎诊断提供依据。动物接种试验、生化试验可以进一验确诊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6]。

最后进行药敏试验, 选择出敏感药物, 从而保证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疗。

3 卵黄性腹膜炎的预防

3.1 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 每周对饲养工具进行清洗和清扫鸡舍内粪便。夏季应注意防暑降温, 冬季加强保暖并注意舍内通风换气, 舍内温度尽量保持在23~28℃, 相对湿度在60%~70%, 冬季光照以每天14~16 h为宜[9]。

3.2 提供优质饲料

严格按照蛋鸡的营养需要量来配制饲料, 保证原料优质、营养均衡, 尤其在开产前期, 蛋白质水平不宜过高。在产蛋高峰期, 饲用多种维生素较平时要有所增加, 有充足的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钙的含量不低于3.5%, 有效磷的含量为0.4%, 并且平衡钙磷比例。

3.3 加强环境监控

减少有害气体和灰尘对呼吸道的刺激, 降低鸡舍内空气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以减少各种应激刺激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对外来人员及车辆进要进行消毒, 尽量避免噪音污染;在人工授精操作或疫苗注射中尽量轻抓、轻放, 减少应激;鸡粪定期清除并放在化粪池内进行处理。

3.4 建立科学的防疫制度

对于发病的鸡要及时将病鸡隔离, 对病死鸡要无害化处理, 同时也要做好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疾病的疫苗接种工作, 防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增强鸡群的体质。

4 卵黄性腹膜炎的治疗

在治疗产蛋鸡的卵黄性腹膜炎时, 要依照病因、轻重、时间长短而进行不同的处理。一般来说, 由病毒性所引发的, 无治疗价值, 应及早淘汰。细菌性的或其他病因所引起的, 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但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也要进行淘汰。

通过药敏试验选择疗效好的药物, 有针对性地来治疗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卵黄性腹膜炎。张晓静等[7]用优势血清型菌株筛选的敏感药物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强力霉素配合清瘟败毒散、维生素C对产蛋鸡卵黄性腹膜炎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丽等[10]选用高敏的复方杨树花素饮水剂 (主要成分为杨树花素和止泻因子) 进行治疗, 混饮, 连用5 d, 结合每千克饲料添加20 IU维生素E混饲, 连用2周, 很快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且无新病例出现, 产蛋率逐渐恢复并有所上升。

5 小结

蛋鸡卵黄性腹膜炎由于病因较复杂, 加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种类繁多, 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 在养殖生产中, 要加强鸡场的饲养管理, 细心观察, 在做好预防的前提下,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一旦发现该病要及时隔离、治疗, 并做好其他疫病的疫苗接种工作, 防止发生比较大的疫情, 为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产蛋环境。

参考文献

[1]魏小兰, 谭柳生, 黄艳.产蛋鸡群卵黄性腹膜炎的防治[J].兽医导刊, 2013:46.

[2]陈巨清, 张晓将.产蛋鸡群卵黄性腹膜炎的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 2010, (1) :44-45.

[3]刘清泉.蛋鸡卵黄性腹膜炎的诊治[J].山东畜牧兽医, 2011, 32 (8) :98-99.

[4]王治方, 朱文豪, 陈直, 等.耐药性大肠杆菌卵黄性腹膜炎病例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 2009, 36 (12) :147-148.

[5]贾春格.鸡卵黄性腹膜炎的病因分析及诊治[J].中国禽业导刊, 2010, 27 (15) :63-64.

[6]蔡家利, 李静远, 刘海军, 等.蛋鸡大肠杆菌诱发卵黄性腹膜炎的诊治.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9) :24-27.

[7]张晓静, 郭宏伟, 任敏.产蛋鸡卵黄性腹膜炎病原分离鉴定及防制试验.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6 (2) :4-6.

[8]高崧, 甘军纪, 刘秀梵.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禽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联合感染试验[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0, (5) :71-73.

[9]许子明, 陈飞飞, 薛丽红, 等.产蛋鸡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 33 (6) :140-141.

简析51例结核性腹膜炎护理体会 篇9

1临床表现

主要为倦怠、发热、腹痛与腹胀等, 可引起肠梗阻、肠穿孔和形成瘘管等并发症。

2护理

2.1 一般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休息、营养的重要性, 急性活动期多休息,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在病情稳定情况下, 均应取半卧位, 使患者上身与床沿成30°~40°, 膝下及足底部以软枕垫档, 防止下滑。这样能避免炎性渗出液聚积腹下, 而使炎性渗出液流至膀胱直肠窝, 因盆腔腹膜吸收能力差, 可减轻中毒现象。

2.2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是慢性消耗性传染病, 患者体质较差, 易产生悲观多疑心理, 护士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可详细讲解病因、治疗、预后等, 使其有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3 饮食护理

对于一般状态好, 有发热、腹泻、消化不良的患者, 给予易消化半流食, 消化道症状减轻,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1], 例如:牛奶、豆浆、豆腐、鱼、素肉、蔬菜水果等。注意食物的色香味, 促进食欲, 腹水患者予以低盐饮食。干酪型和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 给予含纤维素少的食物, 纤维素多引起肠蠕动加强, 易诱发肠梗阻。

2.4 发热的护理

发热以间歇性低热为多见, 干酪型腹水病例常见弛张热型, 有时高达40℃, 伴有明显中毒症状, 评估发热的类型及伴随的症状, 选择适宜的降温方式如:温水擦浴、物理降温等, 嘱患者多饮水, 每日2000~3000 ml, 以加速导热源的排出, 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衣物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 高热进食少者, 遵医嘱补充热量、水分、电解质。

2.5 腹痛、腹泻的护理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关心理解患者, 教会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 自我催眠等。教会患者分散注意力如:看书、报、电视等,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腹泻时观察大便的次数、量、性状、颜色, 及时留取标本送检。腹泻严重时应暂禁食, 遵医嘱补液等, 每次便后做好肛门的护理。

2.6 药物护理

告知患者必须遵循早期、联用、规律、全程、足量的治疗原则, 疗程一般1.5~2年为宜, 避免随意服药及漏服, 详细讲解结核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毒副作用, 教会患者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如发生时及时通知医生治疗处理。

2.7 腹腔穿刺护理

腹腔穿刺抽液可排除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炎性渗出及致热源, 减轻毒性症状, 抽出腹水中许多纤维素, 减少治愈后的腹膜粘连。穿刺术时患者宜平卧位,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 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如:面色、呼吸、脉搏等, 首次抽液不可超过1000 ml, 速度不宜过快, 术后碘伏消毒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妥善固定, 卧床休息1~2 h。注意观察穿刺点的渗出液量。穿刺前、后测量腹围。患者如有腹腔引流管, 要注意引流液的色泽与质量。引流管如有阻塞现象, 可用少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 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每日记录引流量, 但应扣除冲洗液量。

3并发症护理

3.1 贫血 为继发性贫血, 这与结核菌毒素和坏死组织吸收后造成机体变态反应或某些抗结核药物使骨髓功能障碍有关, 治疗中有可能发生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由于长期使用大剂量的异烟肼在体内可与维生素B6形成复合体随尿排出体外, 或某些遗传缺陷是本病发病原因。

4预防保健

4.1 控制传染源

发现和管理传染源, 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定期集体肺部健康检查。

4.2 切断传播途径

管理和处理患者的痰液, 广泛宣传防痨知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 结核患者的痰应吐在纸上并焚烧, 接触物直接在阳光下暴晒。

4.3 接种卡介苗

有利于预防结核病的发生。阴性者加种。

综上所述,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知识, 必须规律全程服用, 直至疾病彻底痊愈, 在结核病活动期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 根据患者原发病灶的不同, 对家属进行有关消毒、隔离、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女性患者为多, 合并生殖器结核时, 多数患者不孕不育, 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辅导,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嘱患者定期复查, 对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蛋鸡大肠杆菌性腹膜炎的诊治 篇10

1 发病情况

群体鸡只饮水、食欲未见明显异常, 发病鸡只闭眼呆立, 食欲下降, 眼睑肿胀, 眶下窦红肿, 口腔内有多量浅黄色分泌物, 呼吸时伸头怪叫或有呼啦声, 呼吸声重而长, 病重鸡只瘫痪, 临死时呈挣扎状, 死后嘴中流出多量淡黄色黏液;有部分鸡只拉白色粪便, 有的粪便呈水样黏液状;病重鸡只体重减轻, 腹部膨大, 手触腹部内有硬感;产蛋下降、有沙壳蛋。

2 剖检变化

剖检9只病死鸡, 脱水而致胸部肌肉无光泽 (7/9) , 气囊增厚 (9/9) , 剖开腹腔后有扑鼻异常气味 (6/9) , 卵黄变性 (6/9) , 心包炎 (5/9) , 肝周炎 (5/9) , 肝脏上有针尖状淡黄色点 (3/9) , 脾、肾肿大 (6/9) , 肠道变薄、无弹性 (6/9) , 肺气 (水) 肿 (7/9) , 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 (5/9) , 喉部、气管内有多量浅黄色炎性渗出物、几乎堵塞喉头气管 (9/9) , 其它脏器未见异常变化。

用药2 d后复检死亡及病重9只。气囊增厚 (3/9) , 卵黄变性有异味 (9/9) , 肝周炎、心包炎 (9/9) , 肺气肿 (4/9) , 肠道变薄、无弹性 (8/9) 。

经笔者诊断用药后3 d死亡减少, 4 d后未见发病, 5 d后未出现死亡病例。

3 实验室检查

(1) 涂片镜检: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肝、心血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 可见有大量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两端钝圆、周身鞭毛的短杆菌;用腹水涂片经瑞氏染色和美兰染色, 镜检可见多量的杆菌。

(2) 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死鸡的心血和脾接种在鲜血琼脂斜面, 经37 ℃、24 h培养, 在鲜血琼脂上长出灰白色、湿润、微隆起、边缘整齐、不溶血的微隆起菌落;用肝组织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经37 ℃、24 h培养, 形成圆形、光滑、隆起、中央凹陷的红色菌落;取菌落涂片, 染色镜检, 为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

(3) 生化反应:

取肝脾组织接种肉汤培养基, 经37 ℃、24 h培养, 肉汤培养基呈混浊并有白色沉淀;用培养物涂片经美兰染色镜检, 有大量的两端钝圆的大肠杆菌。

4 确 诊

综合发病情况、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 可确诊为蛋鸡大肠杆菌性腹膜炎。

5 防 制

(1) 加强饲养管理。鸡舍定期喷雾消毒。带鸡喷雾消毒, 1次/d, 用无刺激的百毒杀1∶1 000稀释喷洒, 可以显著减少空气中的大肠杆菌;调整温度、湿度, 强化通风。避免温度忽高忽低, 同时注意舍内湿度, 控制好鸡舍内的粉尘含量, 加强通风, 减少鸡舍内的有害气体;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选择优质疫苗确保免疫效果, 避免发生病毒性传染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等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2) 治疗。 (1) 新霉素 (用量以原粉量计1 g对水5 kg) +强力补-14 (每瓶对水150 kg) 饮水, 同时配合慢呼泰乐 (主要成份为泰乐菌素, 每瓶100 g拌料50 kg) +呼毒快克 (中药成份, 每瓶100 g拌料50kg) 拌料, 连用4 d; (2) 为减少痰多堵塞喉头气管导致机械性窒息性死亡, 用祛痰药金克咳 (主要成份氯化铵) ; (3) 对于病重的禽只, 手工清除口腔及鼻腔黏液, 减少窒息死亡。

通过治疗, 2 d内控制病情, 4 d后未见死亡 (除病危的65只死亡) , 6 d后产蛋恢复正常。

6小结

(1) 笔者对症用药3 d内死亡数增加, 这是笔者近年来接诊中的首例, 即用药首日死亡17只, 次日增至28只, 第3天才降至14只, 第4天死亡6只原因有三点:一是产蛋期换料时随意更换, 没有采用三阶段换料法进行逐渐更换;二是初发病 (采食略有下降, 有少数鸡只拉白色稀粪) 时未引起饲养员的足够重视;三是该户在鸡只发病初期未及时对症治疗而错过最佳治疗期。

(2) 随着市场的放开, 各种兽药充数市场, 有的饲养户为求方便或购买价格低廉的药品, 致使治疗效果下降。

上一篇:工程咨询设计企业下一篇:民间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