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造假

2024-08-27

财务报告造假(精选十篇)

财务报告造假 篇1

一、造假常用手法及危害

造假通常采用的手法有:在会计凭证上造假, 在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中造假, 在成本核算上造假, 在税金核算上造假等等。

会计造假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严重败坏了会计行业的诚信, 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 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 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助长个人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使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 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 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 影响社会安定……

二、财务会计造假的原因

1、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是诱发财务会计做假的基本动机。

如有些部门把经营者的考核奖励、职务升迁、职工工资分配等与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挂钩;个别银行以企业的资产状况和效益状况作为放贷和投资依据;一些客户 (主要是供应商) 在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 也往往会对一些账面效益较好的单位青眼等, 这些诱因是导致公司挺然走险, 进行会计造假的主要动力。此外, 个别公司为了逃税、避税, 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也往往在会计账面上作假。

2、执法不严、处理不硬是财务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之一。

目前执法状况普遍存在过松的现象, 也个别存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的现象, 对检查出的造假事项, 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即使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事件采取处罚, 往往也是“重经济处罚, 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 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 轻外部公开处理”, 极少直接对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及会计人员进行处理, 严重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法不依, 法将不法;违法不究, 使造假者心存侥幸;执法不严、处理不硬, 导致造假者胆大妄为。

3、会计监督体系尚不够完善。

从企业内部来看, 一些企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不严密, 内部监管制度有待完善。从企业外部来看, 一是政府监督没有形成合力, 财政、审计、税收、工商行政管理等诸多监督机关为完成各自的职能任务各有取舍, 相互间的配合及监督合力未能形成;二是社会体系不够完善, 法律规定的接受注册会计师审查验证的范围还很有限,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的社会服务功能还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

4、执法环境以及自身素质是重要因素。

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除按法律、制度办事外, 还要听从领导的“旨意”。在这样的环境下, 假造会计资料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 部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法制观念较弱, 甚至缺少作为职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独立能力, 这也是造成财务造假的重要因素。

三、打击财务会计造假的措施探析

1、加大对财务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

一是从法律规范层面上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 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二是加强法律执行力, 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杜绝司法腐败。对违背审计纪律的个人及单位进行严厉的惩罚, 同时造假者应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2、强化政府监督, 形成监督合力。

财政部门须加强会计监督检查;审计部门要着重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收支核算、资产质量进行审计;税务部门注重对造假账逃税漏税行为的监管;银行通过对企业单位帐户和现金的管理, 遏制现金交易行为, 强化信贷监督。

3、推行注册会计师制度, 建立健全以注册会计师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首先必须杜绝经营者与会计事务所暗箱操作现象。审计时可采取政府财政部门监督的招标机制, 挑选诚信好、技术高的会计师事务所, 由政府财政部门委派进行审计, 最大限度保障所有者的利益。其次, 改革注册会计师制度, 建立健全行业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 做好行业内部的自律监管工作,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4、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 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 能对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性进行保护,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反之, 会计信息的质量将得不到保证。为此, 必须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内容的企业内控系统, 从制度上治理会计信息造假。

5、加强诚信教育, 优化会计工作环境。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原则, 不做假账”素质;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教育作用, 加强媒体宣传教育力度, 广泛宣传诚信思想, 披露失信违法典型, 营造一个“拒绝会计造假”的社会环境。

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是衡量会计工作质量的标准。做真帐, 不做假帐是会计工作的生命, 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也是做好会计工作的起点。所有会计从业人员, 有责任杜绝财务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邱威、冯新《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06期

[3]、财政部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财务造假论文 篇2

在暴出华尔街假帐丑闻不久之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曝光也是接踵而至。至 1990 年 12 月沪深两地的证券交易所开业以来的 20 年中,两地的上市公司数量也从最初的不到 13 家,发展到目前的超过 1600 多家,其中由于会计信息失真被中国证监会公开处罚过的公司屡见不鲜,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案件发布”网页的相关资料整理,至 2001 年 11 月 5 日到 2006 年 8 月 18 日止,共有 57 家上市公司因财务年报失真而受到处罚,平均每年大致有 12 家公司受到处罚,大致占到上市公司年平均数量的 13.5%。通过查阅这 57 家公司中尚存续公司在被处罚前一年的财务年报可知,均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银广夏事件、蓝田事件、亿安科技

事件、东方电子事件等早已广为人知。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 屡屡出现,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的一幕幕事实令人触目惊心。财务造假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深入讨论财务造假原因,寻求其治理对策已经迫在眉睫。

一、财务造假“招数”

1、自我交易:不少上市公司设立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通过资金运作虚增收入、资产或虚减费用、债务;这些空壳公司实为同一控制人所控制,是实质意义上的关联方。这些皮包公司注册地址往往在同一地方,联系电话甚至也是同一电话,当然基本是打不通;实地调查,你根本就找不到这些皮包公司。

2、循环交易:一些上市公司经常通过多方交易进行循环交易,如上市公司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给B,B又卖给C,C再卖回到上市公司,这样的财务安排,可以达到既增加营收规模,又可以节税,因为可以取得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上市公司为了将交易做得有模有样,还有虚假的出库单、入库单以及进账单等,不少IT行业涉嫌以此虚增销售额。

3、阴阳交易:一些上市公司开具阴阳发票、订立阴阳合同粉饰交易的真相,*ST源药就是这方面造假的典范,这家公司在出售子公司股权时,签订了阴阳协议,使名义的出售价格低于实际出售价格,差额部分作为收入入账;在收购子公司股权时,又通过阴阳协议,使名义收购价大于实际收购价,差额部分也作为收入入账。

4、填塞渠道:在期末时通过调节经销商库存以调节收入确认金

额,科龙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最近披露的长征电器主要财务舞弊手法也是填塞渠道,这种会计数字游戏在实务中被广泛运用,很多人不认为是一种财务舞弊,但事实上他可能提前或者推迟确认收入。

5、不断并购: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黄世忠老师曾在安然、世通事件发生后发出警告:收购兼并是滋生财务舞弊的温床,并提醒投资者注意公允价值容易被滥用的倾向,实际上,不断并购是财务舞弊最强的征兆之一,最近大量的“系”垮台也证明了这一点,不断并购的背后是资金链紧张以及业绩的实质下滑,一些上市公司将并购作为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

6、会计差错: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前期会计差错追溯调整的规定,将亏损往前移,典型很多,在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之间,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了会计差错,因为会计估计变更导致的损益要直接进入当期损益。

7、大洗澡:最近某公司2005年报暴出了30多亿元的亏损,这是中国上市公司又一起非常恶劣的大洗澡,而且这也不是上市公司第一次玩这种数字游戏,亏过头实际上是隐瞒净资产,在以后期间可以释放出来作利润。在中国只有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转移,基本上都会玩这招游戏,这导致控制权转移后的公司实际经营业绩基本不可信。

除此之外还有报表重组,现金陷阱等各种手段。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危害上述造假手法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中小投资者权益受到损害;(2)“一控多”往往导致严重的系

统性风险。(3)造成诚信缺失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信任。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之所以时有发生,主要有如下原因:

1.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2.非法投机机构利诱上市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造假以实现自己谋取暴利的目的。3.实施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不规范。

4.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够完善为财务造假留下了空间。

三、财务造假防范手段

打击财务会计造假行为,遏制财务会计造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平衡。

1、提高会计诚信,净化社会环境。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客观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为了减少、避免财务造假现象的泛滥,我们应提高会计诚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净化社会环境。

2、完善会计规则,减少会计操纵空间。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先后制订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这些法规和制度的执行,基本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抑制了会计蓄意造假的现象,但会计规则自身的漏洞给财务造假者提供了充分施展的空间。因此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完善会计法规、制度。

3、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财务造假成本。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

一切行为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财务造假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企业是否会选择违约,主要还是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财务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时,企业很难不产生造假的冲动。因此,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财务造假成本,无疑是遏制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

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

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核心,它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设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应以控制目标为导向,以业务流程控制为基础,以控制程序和确定关键控制点为手段来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实务设计。主要包括筹资业务控制、对外投资业务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货币资金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担保控制等内容。

财务造假加重IPO之痛 篇3

博士蛙财务造假蝴蝶效应

今年3月15日,婴童概念股博士蛙在即将发布2011年全年业绩报告时突然遭遇德勤审计师辞任,公告发布后博士蛙股价一度跌幅超过37%。婴童产业研究中心相关人士称,审计师的辞任多涉及财务造假,德勤审计师上次辞任的企业东南融通被发现财务造假,目前已经被纳斯达克摘牌退市。从之前的报道来看,博士蛙目前虽然新店开张速度很快,但是零售业重要的业绩指标“每平米销售额”下跌却很厉害,并且该公司为扩大销售额不断进行的打折促销活动不仅伤害了品牌,对毛利率的也产生了副作用。

德勤上次辞任东南融通后,给出的辞任原因有三条:该公司与银行存款和贷款余额相关的财务信息虚假,还有可能涉及销售收入;东南融通管理层某些成员故意干扰德勤的审计工作;非法扣押德勤的审计文件。博士蛙的公告相对比较委婉。博士蛙公告称,德勤审计师辞任因为认为尚有若干其所需的与其审计相关的信息仍未获得,或者管理层提供的解释不足,造成无法完成审计。婴童产业研究中相关人士认为,博士蛙公司所谓的四网融合、5A升级等口号均比较空泛,新扩张的店铺只是得到数量提升,并没有太多业绩支撑。

这一消息不仅使博士蛙当天市值即蒸发4.77亿港元,更连累一众婴童概念股“躺着也中枪”。青蛙王子、好孩子在当天都跟随暴跌。4月2日,年度业绩报告并未扭转青蛙王子股价一直以来不断下跌的走势。据婴童产业研究中心统计,一个月的时间里,青蛙王子股价下跌27%。作为深陷财务造假泥潭博士蛙的婴童概念股同业者,青蛙王子的业绩报告虽然看似不错,但由于上市时间较短,财务造假曝光往往发生于上市一年半之后,因此并不能幸免于投资者普遍的财务造假担忧。

4月19日,恒生指数公司宣布,博士蛙自今年3月15日起涉嫌财务早教停牌至今仍未复牌,因此将其剔出恒生环球综合指数、恒生综合指数及其分类指数,4月30日起生效。有关成份股变动后,恒生环球综合指数成份股数目减至387只,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数目减至371只。

5月24日,博士蛙国际控股公布,董事会已决议委任诚丰会计师事务所为该公司核数师,自5月23日生效,以填补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辞任所产生的空缺,其任期直至该公司下一届股东周年大会结束时为止。据悉,该公司股份将继续于联交所暂停买卖,直至另行通知为止。

创业板退市亟须警醒

博士蛙被踢出恒生指数的事实,直接警醒着中国A股市场纺织服装板块里的一众企业。

去年11月28日,深交所出台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意见征求稿,明确创业板新增两个退市制度,即连续受到交易所公开谴责以及股票成交价格连续低于面值,并且不支持通过“借壳”恢复上市。创业板公司在最近36个月内累计收到交易所公开谴责三次的,其股票将终止上市;创业板公司股票出现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每股面值的,其股票将终止上市。

这一制度的出台,对于大多数是从创业板上市的纺织服装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最直接的监督和严控。

财经评论人皮海洲认为,创业板退市制度最大亮点莫过于直面财务造假问题。在暂停上市情形的规定中,新增了“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要的前期差错或者虚假记载,对以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追溯调整,导致最近一年年末净资产为负”的情形;在终止上市情形的规定中,也新增了“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要的前期差错或者虚假记载,对以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追溯调整,导致最近两年年末净资产为负”的情形。

之所以将“追述财务造假”问题列为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最大亮点,原因在于财务造假问题在国内股市具有普遍性。以企业上市为例,包装上市几乎涉及最近几年上市的每一家公司,尤其是创业板公司。而包装上市的实质就是造假,就是欺诈。这里不仅涉及资本市场最基本的诚信问题,而且涉及企业上市标准问题。如果上市都要造假,不仅该企业没有诚信可言,而且整个市场的诚信问题也面临挑战。在企业不符合上市条件的情况下,通过造假谋取上市,这本身就是对企业上市标准的践踏。

但创业板退市制度这个最大的亮点也存在重大不足,就是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并没有实行直接退市处理,而只是对以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追溯调整,如果是导致最近一年年末净资产为负,才会被暂停上市;导致最近两年年末净资产为负,才会被终止上市。这种退市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财务造假行为的一种纵容。这样的情况就使得该制度对于很多大型公司来说,实际上可能无法实现作用,而最终能够制裁到的,则是规模没有那么庞大的众多中小型企业。

因此,很多业内人士很直接地表态,指出当创业板公司最终被迫退市时,受伤害的最终还是中小投资者。对于九成以上为中小企业的纺织行业来说,该制度的最终影响显而易见,并且亟须引起警醒和注意,否则就将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IPO审核松紧拉锯

作为博士蛙这样一直以来被公认为优质纺服板块个股的公司,财务造假以及恒生退市的事实让整个纺服板块的IPO同时倍受打击。

2012年一季度,在A股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整体出现业绩明显滑坡的现象。数据显示,纺织服装行业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6.47亿元,同比下降11.17%,环比下降了15.51%,且已是连续两个季度业绩下滑。从营业收入来看,纺织服装板块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2.7亿元,环比下降25.22亿元,降幅5.89%,这一指标也已是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5月18日,有9家企业同时上会,然而新股发行正酣的同时,近期的IPO发审结果却让投行等中介机构的人士们有些“搞不懂”。5月11日,发审委否决了海澜之家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请。而两天前,贵人鸟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获得通过。“很难说贵人鸟是个比海澜之家更优质的公司,很多被否案例都能找到已上市的反例。”一位投行人士表示,“现行审核制度究竟是紧是松,已经没有一个定论,没有哪家企业是必过的,也没有哪家企业是必不过的。”

上述困惑的出现源自排队上市的公司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IPO申请被否。截至5月10日,已披露招股书的拟上市公司达到91家,而审核过会待发的企业达677家。证监会今年一季度对82家企业进行IPO审核,其中16家被否。而去年同期共有68家公司IPO申请上会,12家公司被否。虽然证监会尚未披露海澜之家上市申请被否的具体原因,不过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高额的存货压力和依靠加盟连锁进行扩张的商业模式是直接原因。

海澜之家招股书显示,截至2011年末其存货达38.63亿元,同比增134.10%,占总资产高达56.82%。海澜之家营销网络包括1854家加盟店、63家商场店和2家直营店,门店的销售收入中有90%以上来自加盟店。“由于高额的存货每年都需计提减值准备对利润冲击很大,同时大量加盟店的商业模式让收入很难完整地核查,服装类企业正是面临盈利的真实性和持续性两大硬伤才成为首发被否的重灾区。”

但5月9日过会的贵人鸟,2011年库存商品较2010年末增加0.57亿元,增幅达65.68%;公司经销商销售收入占比逐年提高,截至2011年末,经销商收入占比提高了99.61%,销售收入几乎全部依靠经销商取得。“虽然贵人鸟存货增幅远低于海澜之家,但几乎全部采用经销商模式进行销售的贵人鸟可对业绩和存货进行调节,其高速增长的应收账款净额可能隐藏了更多的存货水分,而几乎全部采用经销商模式的销售方法使得其财务数据更难核查”。对于发审委员来说,财务数据可核查的真实性远比存货的增长更成为实质性障碍。公开信息显示,贵人鸟2009到2011年度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1.90亿元、4.07亿元和5.91亿元,其201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是存货的近14倍。

业内人士担心,未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称,问题和发审委的自由裁量权有关,但每个公司都不一样,很难将发审委的工作大纲进行具体细化。

与纺织行业内认为纺服企业IPO审核标准过严或是陷入迷惑相对应的,是外界金融机构普遍认为的对于纺服企业IPO审核仍然过于随便和宽松。外间的观点多数认为,纺织服装企业进入门槛低,导致企业水准鱼龙混杂,在上市审核上如果不严格控制,就可能导致各种财务造假关联交易等各种乱象丛生。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认为,A股的乱象之源就应该归结在审批制度上。中国证券市场不是一个有效市场,而是一场掠夺游戏,获利的是发行上市过程利益链上的各方——上市公司、原始股东、中介机构甚至是监管者。而在证监会“看守”之下的A股,很多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很低。但是,证监会能够替投资者决定哪些公司应该上市,哪些公司不该上市吗?发审委委员坐几个小时,怎么就能分辨一家公司是否能够上市,是否没有造假、粉饰?因此,刘胜军认为,只有手握资金的投资者才有资格决定。

中央金融机构的观点认为,纺织服装行业很多公司并不具备上市的核心竞争力,缺乏业绩持续增长的后劲;此外,品牌服装的核心竞争力更多是软实力,很难从经营数据中全面体现,这也给监管部门判断其价值增加了难度。对于这类型企业的上市申请,监管部门更保持审慎的态度,择优支持上市。

关于IPO审核的标准判断,不同立场上的态度自然不同。而关于标准松紧的拉锯战,相信也会是一场持久战。纺服企业的IPO之路前景仍然难说乐观,上市之路,在学会规范企业自身财务标准的同时,仍须上下求索。

财务造假问题探析 篇4

1.1 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 其国际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 这是一种大趋势, 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管理界都在关注的一个共同性的话题。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自90年代初期开始, 我国在会计领域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 它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手段的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 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 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

1.2 手段

从技术上看, 公司造假的手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非法手段, 如虚构经济交易事项;另一类是通过合法的手段, 即利用现行会计法规的缺陷和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会计信息操纵。

(1) 利用构造实质上虚假的经济业务来造假。

具体是通过采取伪造、取得虚假票、自制假单据等方法编造虚假原始凭证;采取虚构记账凭证、利用关联企业制造交易等方法编造虚假记账凭证;以细胞盈亏、报表附注不真实等方法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2) 利用现行会计法规的缺陷和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会计信息操纵。

常用的方法有虚构销售收入、填塞分销渠道、利用委托销售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是保证及时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可靠准确会计信息的基础。

2 财务造假的危害

(1) 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会计信用则是这根经济活动链条的基石, 若没有了信用, 市场经济形成的各类社会与经济关系就不能顺利建立起来, 并无法持久维系。

(2) 侵害会计资料使用者利益。

随着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对客观、准确提供会计资料的要求, 不仅是单位会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且越来越广泛影响到相关会计资料使用者。

(3) 有损会计队伍自身形象。

会计从业人员不讲诚信, 其最终结果, 轻者调离会计岗位, 重者将按法律规定受到法律的制裁, 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

(4) 危及经营主体自身生存。

市场是公正的。如若在没有自愿平等的前提下, 失诚信, 搞欺骗, 只能自酿苦果, 一败涂地, 昔日巨头安燃公司、世界通信的惨痛事实说明了一切。

3 财务造假的原因

3.1 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两权分离

会计造假的原因众说纷纭, 大多以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究。如果透过表象来思考这一问题, 人们不难发现, “两权分离”才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

两权分离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资本所有者与资本运作者的矛盾, 矛盾的最终结果是:资本运作者虚列成本, 虚计收入, 虚报盈余, 会计造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3.2 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利益驱动

2001年, 被中国证监会查处和被沪深证交所公开谴责、批评的100多家上市公司中, 绝大部分是因为会计造假而为。应该说, 两权分离只是会计造假的必要条件, 换句话说, 不存在两权分离也就不会出现会计造假, 但两权分离是不是一定会产生会计造假呢?回答是不一定。造成企业如此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是利益的驱动。

(1) 政治利益。

仔细地分析一下会计造假的公司不难看出, 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 它们大多是一些在全国或地方比较有名气的大公司, 甚至是地方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这些企业没有跟上变化了的形势, 管理模式陈旧, 产品失去了竞争力。为了保住昔日殊荣, 维护企业领导形象, 有些个别企业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 不惜一切代价, 账上添彩, 表中生花, 虚报产值, 虚报收入, 虚报利润。更有甚者, 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 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 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 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交税收的资金。

(2) 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驱动会计造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了筹措资金。《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 比如上市前三年应连续盈利等。有些上市公司上市后更加变本加厉, 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伪造金融票据等, 极力粉饰财务数据, 以实现“最近三年内净资产平均收益率在10%以上, 计算期内任何一年都必须高于6%”的配股资格线。二是为了偷逃税款。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显示, 1998年有八成以上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1999年有九成以上企业的会计要素失实, 剔除客观失真因素, 占有较大比重的是为了偷逃税款。

3.3 会计造假的间接原因——监督不力

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 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 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 各部们在管理上各自为政, 功能上相互交叉, 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 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 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 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代表着国家利益, 通过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 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单位领导迫于各种压力, 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 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 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再加上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对民间审计业务的不正当干预, 强制注册会计师做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审计报告, 大大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公证作用。

监督不力, 在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猖獗, 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4 财务造假的治理

4.1 切实履行单位责任主体职责

应该看到, 现实中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劣和道德风险诱导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并非为主流, 更多的却是在单位负责人授意下被动造假而失真、失信。新《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责任人, 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所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 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 加强会计管理, 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

4.2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加大造假成本

一是加大惩罚力度。对恶意造假者, 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 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 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 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坐牢, 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同时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 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

二是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虽然我国出现了许多公司会计造假事件, 但到目前为此, 还没有一起针对公司造假真正实施的民事赔偿案例, 股民还没得到违规公司的一分钱赔偿。因此, 必须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对参与造假, 无论是公司 (投资者或经营者) 、律师, 还是评估师、会计师, 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

4.3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是经济信息的加工者, 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因此, 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符合经济发展形势的会计理论, 并结合国家相关会计新准则、新规定的出台, 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力度, 促进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把好会计人员队伍的入门关, 切实提高会计执业准入的门槛, 使一批具备较高政治素质、较强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优秀的年轻骨干充实到会计队伍中来, 自觉抵制和监督会计不诚信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同时, 做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廉洁自律、客观公正, 坚持原则, 提高技能, 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

4.4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治理会计失信

诚信应该是社会的诚信, 它包含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既有自然人的行为, 又有法人组织行为, 遵循诚信规则, 接受诚信教育, 在一定范围内应是每个完全责任能力人的行为准则, 是形成相互依存的纽带, 缺之, 其继承性或确不持久、不延伸。因此, 必须加强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

会计诚信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不做假账, 这也是从不题字的朱镕基总理在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重要题词中的一句。“不做假账”确实是对会计成信的最好诠释,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原始凭证按会计准则、原则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及审计等。

我们有义务率先身体力行, 对企业主体而言, 把树立和倡导诚信的经营理念, 作为企业发展和约束自身经济行为的准则。此外, 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包括发挥媒体作用, 广泛宣传诚信思想, 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强化“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 营造“诚信者受尊重, 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只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弘扬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道德风范, 才能有效防范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4.5 抓原始凭证, 从原头上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 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经济活动中, 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 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 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 治理造假, 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填制原始凭证, 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 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 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整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 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 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 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4.6 健全制度法规, 完善监督职能

规范的企业是法律规则与制度安排的结果。企业首先是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存在的, 为了适应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通过法律对企业进行制度设计和创造, 赋予了企业普遍适用的规范性质, 企业才得以重经济现象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层次, 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市场经济是现代企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那么法律就是现代企业发展和繁荣必不可少的条件。

4.7 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 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能有效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 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进行重大决策时, 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 完善的会计诚信内控机制能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信用的依据。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 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定, 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 提高会计凭证、账薄、报表及产品产量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 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因此, 要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努力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 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使之分工科学合理, 职责分明。同时, 要积极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达标活动, 使其经常化制度化, 促进会计行为的规范化,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4.8 加大对会计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 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 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并造成损失的, 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使造假者无利可图, 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同时, 也要注意依法保护企业、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 即要提高执法的透明度, 又要注意保护商业秘密和信用好的企业、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会计人员。在目前立法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 应尽快制定和补充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 以便于实际操作和一发治信。

因此, 今后一时期要在通过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整顿会计工作秩序, 加大治理核算不规范、账外经营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力度。同时, 进一步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建设, 切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监管, 使会计人员能挺直腰干自觉抵制会计不诚信行为, 敢于对做假账行为说“不”, 从而保持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 真正做到以“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 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 赢取失去的“会计诚信”。

参考文献

[1]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 篇5

姓名:张洪

学号:14082800315湖南理工学院土建系

岳阳

414006 摘要:财务造假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今变得特别沉重。当前我国经济领域违法乱纪与财务造假结盟,且相互掩护,互相配合,互为因果,成为附属于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国家对这种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修订了相应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修订后的会计法对会计监督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赋予了会计监督较为完整的内容。打假只是针对已经发生的造假案,这样造假已经造成一定的影响,打假的关键就是要对财务造假的预防。财务造假的行为主体是人,人是造假的主观能动因素,也是根本性的因素。消除财务造假顽症的基本措施是解决人的综合素质问题,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这是我们研究财务造假对策的始点。

关键字: 造假

打假

防范

监督 职业道德

(一)对财务造假的认识

一 财务造假的定义

为了定义财务造假,界定其性质,我们不能不涉及“真”。真与假本是一对矛盾,我们可以用真来发现和说明假,用真来反论假。财务造假的性质:财务造假首先是违背真实性核算原则的行为,其行为的目标和结果均使真实性的原则受到损坏,并出现或导致了“假”。

二 财务造假的手法

1.在会计凭证上造假。这是造假者最常用的手法,在原始凭证上造假,或编造虚假经济业务,假餐饮费票、假销售收入票等假票据现象异常突出,劳务费、临时工资等自制凭证更是以虚开实;或以原会计事项为基础,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非法谋利,以少开多、大头小尾的票据司空见惯;或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将公款行贿、个人购买的物品等非法事项在形式上合法的费用中列支。造假者让这些虚假的原始凭证进入记帐程序,编造虚假的记帐凭证。

2.在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中造假。有的企业单位存在大量的现金收入,从而私设“小金库”;也有的企业单位将销售收入或预算外收入不按规章制度存入规定的开户行,擅自存入企业单位的经济实体,甚至以个人的名义存入储蓄所,乱支乱用,滥发奖金;一些企业另立帐簿,还有一些企业单位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更有一些企业编制多套会计报表。

3.在成本核算上造假。一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的需要造假帐制造虚盈,往往在成本上大做文章,该摊的费用不摊或少摊,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少提,将一些已支付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挂在“应收帐款”或“其他应收款”帐上,将已竣工的基建项目发生的长期借款利息挤入工程成本。更有甚者,南通市某制造玩具的合资企业月底竟将期间费用转入“待摊费用”帐户,而待企业经营情况好转时,再从“待摊费用”帐户转回期间费用帐户,然后再转入“本年利润”帐户,随意调节利润。

4.在税金核算上造假。有些合资企业为了享受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的照顾,将应当在本年计入的收入挂在帐上,转到下结算;有些

企业为了偷逃增值税,竟买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入帐,浙江金华“中国第一大税案”充分说明了造假者的肆意妄为;有些企业为了偷逃营业税,变造发票内容,如实为营运收入,变造为营运收入和其他款项,以期少纳营业税。二 财务造假的危害

财务造假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目前财务造假和经济领域违法乱纪活动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经济信息的失真,不法分子作乱,腐败分子唯利是图,巧取豪夺,经济秩序被搅乱,人心被搅乱,社会风气遭破坏,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下降,财政法纪受到侵害,国有资财大量流失;如果进一步恶化下去,将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财务造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它不仅侵害了财务信息使用者,侵害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人,而且损坏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健康肌体,最终也损害了行为者自己。

(二)针对财务造假的措施

一 会计法的修订

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很多人钻法律的空子,进行财务造假来逃税漏税等一些经济犯罪,现在财务造假越来越严重。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会计法是一部重要的基础性法律,不仅对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对完善我国市场运行规则,监督各单位依法经营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提高

道德是知识、信仰、原则的集合体。道德体现了社会的精神风范,而社会精神风范正是由具有值得称道的道德主体所形成的。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认为。“立信”是做人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会计赖以存身的职业道德,忠于会计事业务必“立信”。“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如果一个会计人失去信用,就会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以至身败名裂,更为严重的是,会危害他人与机构,给社会和国家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三 会计监督

光修订法律和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不能够解决财务造假这个问题的,还需要一定的会计监督制度,只要有完善的监督制度,那些想造假的人就不敢造假了,这样对财务造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会计监督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监督系统,对各部门或单位的经济或业务活动,以及会计工作本身所实行经济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地、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会计监督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购进环节的会计监督、销售环节的会计监督、生产环节的会计监督、筹资与投资环节的会计监督、损益形成及处理的会计监督。从小到大各个环节都有完善的监督制度,这样就给那些准备造假的人上了一个警钟,把造假的意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打假治乱的意义

第一,打假治乱能够及时压缩财务造假的生存、发展空间,使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的情况得以正确反映,保证各基层单位所提供的经济活动信息的及时准确。

第二,打假治乱能够强化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严肃财经法纪。

第三,打假治乱能够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游戏规则”的正常维护,检查处置有悖于公平和道德原则的不正当或非正常的经济行为和竞争行为,查处和打击财务造假和各种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

第四,打假治乱能够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及时纠正经济信息中存在错误和偏差,保证会计信息、统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准确可靠。

第五,打假治乱能够促进被查单位和有关个人钻研业务,提高政策水平和核算业务水平,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会计监督实务》赵保卿著

《财务造假防范与经济凭证鉴别》 尹平著

荣科科技:被指涉嫌财务造假 篇6

在上市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公司即宣布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股票也因此于今年1月底停牌至今,对于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各方给予高度关注,投资者也寄予期望。但记者日前从独立调查机构Transmedia止观获悉,荣科科技自2008年至2013年期间涉嫌虚增收入、虚增资产和虚增利润等重大财务造假等重大问题。

高成长背后暗藏玄机

荣科科技2012年2月16日上市,在公司上市前业绩保持着快速的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度和2010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10.72%和47.92%,年复合增长率为27.8%,净利润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137.77%和103.57%,年复合增长率为120.01%。不过,公司上市后的业绩却急转而下,2012年和2013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分别增长11.13%和6.72%。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业绩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存货余额却出现了持续大幅飙升。相关数据显示,在产品所占比例从2008年末的0.16%、2009年末的1.34%陡然上升至2010 年末的82.16%,并在随后的2011年末、2012 年末持续高达71.75%和83.55%。2012 年末的存货余额是2008年末的4.48倍。

另一方面,荣科科技应收账款也出现了加速飙升,与此同时营业收入却出现了明显的增速放缓。在2008年-2010年,公司应收账款基本维持在3000多万元的水平,但随后即出现较快增长,2011年末、2012年末和2013年末分别为5737.71万元、1.32亿元和2.53亿元。

此外,2013年荣科科技存货周转率已从2012年的12.22次下降为仅有8.58次,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大幅下降至1.95次。在营运效率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公司却还能持续创造高速增长的经营业绩实在令人怀疑。

核心供应商存在多家潜在关联方

据Transmedia止观调查测算发现,与荣科科技主营业务接近的东软集团(600718)2008年-2013年,人均营业收入分别为26.73万元、26.43万元、28.45万元、28.58万元、31.06万元和和36.54万元,而同期荣科科技人均营业收入则分别高达89.86万元、115.21万元、69.78万元、86.80万元、115.43万元和118.11万元。

作为一家区域性的IT服务企业,荣科科技的营业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东北地区,近年来该地区的收入比重始终在90%以上。而较之于同处沈阳、业务重合度极高的全国行业龙头企业东软集团,荣科科技的营收规模仅为前者的几十分之一,但人均创收能力却是前者的数倍之多,并且呈现出巨幅波动。

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Transmedia止观调查还发现了一系列极其严重的问题:荣科科技第三大股东北京正达联合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达联合”)背后的核心成员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污点”,而“先保荐、再直投”的平安证券所保荐的多家IPO项目均因财务造假而被中国证监会处罚,并且还有海联讯(300277)等已立案稽查的涉嫌财务造假案件尚未正式结案。

此外,荣科科技核心供应商存在多家潜在关联方,而核心客户也存在诸多不合常理的疑点。

其中,在2008年至2013年期间,荣科科技第四大股东北京恒远恒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远恒信”)的背后,隐藏着北京网信未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信未来”)、北京博大至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大至恒”)、北京恒远志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远志卓”)和北京网信吉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网信吉通”)以及北京海平创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海平创想”,由博大至恒更名而来)等多家潜在关联方集体现身于荣科科技前五大供应商、预付账款明细等名单,并且还出现了明显的来回腾挪股权的动作,似乎刻意掩盖关联性的事实,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串通合谋造假的嫌疑。

荣科科技2008年-2012年的核心客户名单中,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和辽宁金汇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大量核心客户背后疑点重重,不合常理,巨额销售的真实性存在疑问。

海联讯财务造假事件反思 篇7

深圳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联讯”) 成立于2000年1月,注册资本5 000万元,其主业面向电力企业提供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其总部位于深圳,在北京设有技术研发中心,是一家从事电力信息化系统集成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3月21日,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海联讯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在调查结论尚未公布之前,海联讯在同年4月27日自曝家丑。

除了两度被推迟的2012年年报,与投资者一起见面的还有会计事务所对海联讯2012年年度财务报告给出的 “保留意见”。更为严重的是,海联讯对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进行了更正和追溯调整。也就是说,从2009年起,海联讯的财务数据涉嫌造假。

二、财务造假事件分析

1. 上市前。海联讯多次为了迎合不同的上市条件,而大动筋骨,最后不惜“铤而走险”。2002年,海联讯将上市的目的地选在了境外。为了满足境外上市条件,海联讯于2003年9月进行股权调整,当时其境外股东持股100%。然而因为SARS的原因,海联讯的业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公司也于2004年终止了境外上市的计划。但海联讯上市的决心并没有改变。2008年9月,A股暂停IPO。尽管2009年A股走出了一波强劲的反弹行情,但由于IPO排队企业过多,而海联讯受限于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未能登上IPO列车。根据相关规定,创业板对发行人设置了两项定量业绩指标,为了达到这两项业绩指标,海联讯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财务造假:

(1)虚构巨额收回应收账款。2014年11月15日,证监会《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处罚字[2014]42) 显示:经查,2009年12月31日,海联讯通过他人转入资金1 429万元冲减应收账款,后于2010年1月4日全额退款并转回应收账款;2010年9月和12月,海联讯通过股东垫资转入资金2 566万元冲减应收账款;2010年12月,海联讯通过他人转入资金8,754万元冲减应收账款,后于2011年1月4日将他人资金8 754万元全额退款并转回应收账款;2011年6月30日,海联讯通过他人转入资金8 890万元冲减应收账款,后于2011年7月1日全额退款并转回应收账款。截至2009年12月31日、2010年12月31日、2011年6月30日,海联讯分别虚构收回应收账款1 429万元、 11 320万元、11 456万元。

(2)虚增营业收入。证监会经查,海联讯2010年通过虚构4份合同和相应的验收报告,虚增营业收入1 426万元;2011年上半年通过虚构6份合同和相应的验收报告, 虚增营业收入1 335万元。

2. 上市后。海联讯为了掩盖IPO阶段虚假记载的行为,继续拆借资金冲减应收账款、伪造合同和验收报告虚构营业收入。海联讯披露的定期报告中相关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存在虚假记载。具体情况为: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海联讯通过股东垫款和向他人借款合计冲减应收账款13 307万元,其中股东垫款2 817万元,向他人借款10 489万元。同时,海联讯2011年度虚构15份合同和相应的验收报告,虚增营业收入3 796万元。海联讯的上述行为,致使其披露的2011年年度报告中涉及应收账款、营业收入项目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存在虚假记载。截至2012年9月30日,海联讯通过股东垫款和向他人借款合计冲减应收账款10 813万元,其中股东垫款2 817万元,向他人借款7 995万元。海联讯在2012年9月30日之前的造假行为,致使其披露的2012年第一季报、半年报和第三季度报告中涉及应收账款项目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存在虚假记载。

三、总结和建议

对于海联讯在上市前和上市后的财务造假,海联讯曾经归结为“会计差错”,确认了部分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的项目合同收入,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年终奖金进行计提,未在确认相应收入时按服务完成情况暂估成本等。本案中海联讯的行为很明显是主观故意,而不是海联讯自称的会计差错。会计差错是自己没有注意,疏忽大意,属于客观情况。事实是其账本上根本没有实实在在的交易,性质恶劣,触犯了《会计法》和《证券法》。

2014年11月16日起施行的《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中虽然对于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的比以前更加严格,但还会有铤而走险的公司继续以各种方法造假。本案虽然已经结束,然而本案带给人们的思考却未停止,笔者特从以下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1. 严格把握上市公司入市关。海联讯公司在上市前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在账务上造假,对于其财务上的问题如果在申请IPO时严格进行专业审核,应该能够发现问题的。这就表明:上市公司进入股市的事情应该交给市场,而不能由行政机构代劳。事实证明行政审核机构也没有能力将财务舞弊消灭在审核阶段,只是猫捉老鼠的游戏不断升级而已,是一种严重的事倍功半的行为。从最新的官方表态来看,公司上市的注册制改革方案的推出渐行渐近。在实施之前,为了防止有些企业因为想登上末班车而铤而走险,有关审核部门应该加强审核的力度,在审核的程序上每一步都应该严格到位。

2. 强化入市公司初级阶段的财务审查。从此案例中, 我们看到海联讯造假问题直到2013年初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后才逐渐曝光。在这之前,海联讯通过股票发行已经向投资者募集了大量资金, 这给投资者和相关机构的利益都造成了损害。笔者认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在上市公司入市初的几年内,应该从制度规定由专业人员对其财务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入市时间不长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对其不可能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单凭披露的财务信息往往无法作出客观的判断,如果能够由专业人员强化对其有关数据和财务状况的审查,无疑对投资者是有利的,最终对国家融资市场的发展将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3. 建立严格的中介机构责任追究制度。本案中,华泰联合证券曾得出了海联讯“核心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50%”的结论;而平安证券则将海联讯的营业收入进行财务分类,其核心技术收入在过去的三年间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变脸为100%。在创业板上市标准中,核心业务占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考核指标,平安证券在海联讯的核心竞争力上可谓做足了文章。再加上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颇为靓丽的财务报告,海联讯的IPO才得以成行。

作为海联讯案件的参与中介机构——平安证券和鹏程会计师事务所,都不是第一次参与这么重大的造假案。 每一次案件发生后,都只是对相关人员责罚了事,而这两家中介机构依然在行业内继续营业。对于此类中介机构的行为,很明显国家目前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政府有关部门不仅仅应该按照证券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司采取监管措施直至进行行政处罚,对受不真实信息影响的投资者,根据证监会的行政处罚进行索赔,而且还应该未雨绸缪,完善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对中介机构的责任进行更严格的事前规定和事后追究。

摘要:本文对海联讯财务造假事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造假事件中暴露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希望能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价值观的形成、相关机构的监管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财务造假,海联讯,企业评价机制,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财务报告造假 篇8

CFO、CEO, 一个也跑不了

“由上市公司虚假信息造成的损失一定要追究个人责任, 把责任放到CEO和CFO身上, 而不应当由公司来承担。”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早年就坚持的观点。

吴敬琏一直坚持通过在公司内设立独立董事来解决上市公司制造虚假信息问题的观点, 但实际状况是仅靠这一措施已经不能完全解决这一痼疾。吴敬琏认为, 必须把主要责任放在CEO和CFO身上。但同时, 吴敬琏也提出, 在中国, 谁是CEO并不清楚, 我国《公司法》规定, 董事长是公司的法定代表, “董事长比CEO还CEO”, 造成责任无法明确。

CFO是关键

专家认为, 谁导演了中国上市公司在美国造假的丑剧呢?从最直接的状况看, 造假账的直接责任人显然是中国各上市公司的CFO。但是, 仅CFO一人无法完成这个过程, 必须取得相关机构的默许及呼应才能造假, 例如:董事会、管理层、查账及顾问公司、投资银行及股市分析师等, 也就是说必须集体响应才行。

进一步推断, 中国企业显然还没能玩转赴美上市的游戏规则。尽管“财务报表虚假”这类事情在国内股市屡见不鲜。但到了美国情况就不一样了, 成为美方重点关注的问题。换句话说, 如果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想以造假圈钱, 那可能就是白日做梦了。

追根溯源:CFO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

在众多的财务造假事件中, CFO毫无疑问地会成为众矢之的。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 CFO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乏是导致会计领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突出表现在:一是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二是不熟悉法规, 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三是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败坏、沦丧, 主动违法犯罪。基于对这一状况的深入研究,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于2010年发布《中国总会计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试行) 》。而这一规范对于赴美上市公司的CFO甚至CEO来说,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找动机——谁激发了舞弊的“致癌因子”

“为什么会有舞弊现象?”听到这个问题, 或许你会很不屑一顾, 或者你又会觉得这个现象太普遍了, 原因很简单, 一个字:“钱”!

职员从自己所在的企业中盗取财产, 管理者从企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企业外部的人员觊觎着坐拥巨额财富的某家公司时日已久……种种舞弊的动机, 似乎都将矛头指向了一个, 那就是是“钱”!“钱虽不是万能的, 但是没有钱却又是万万不能的!”这个念头已经深入了诸多人心中, 但是, 表1对此作了另一角度的解读。

表1的数据绝非凭空而得, 是世界“四大”之一的普华永道对大量事实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的结果。而表格中每个舞弊的动机加总之后, 会明显发现总和超过了100%, 难道是数据错误吗?不是的!原因是众多舞弊人员进行舞弊是具有多重动因的, 也就是说舞弊的念头不是源于一个方面, 而是考虑到多个因素。而从中也不难看出, 人们舞弊的动因也绝非仅仅是为了“钱”, 还有名誉、自身现状所迫等诸多缘由。

根据这些调查的数据, 普华永道又进一步调查发现正是企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缺陷才致使这些舞弊得以“顺利”发生, 而企业又都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普华永道根据调查得出下列数据, 如表2所示。

通过这个表格2, 也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企业中大都存在哪些问题, 这也正是需要加以改善的领域, 而设立更为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正是每个企业所能做到的事情。大部分时候, 更为令人头疼的原因在于管理者越过内部控制的高度, 擅自做主, 而造成内控无法正常进行。众多的案例都告诉我们, 相应的批准程序、经过多个必要层次的授权、常规的报告程序, 这些都是使得内部控制正常实施的必经途径。对于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应该尽最大可能地避免, 最好是能够有相关的记录和批准。表格中的数据相加依然大于100%, 这个原理是类似于表1的, 也就是说明, 企业发生舞弊的原因是多种的, 各个问题集中促使舞弊由“想”到“实施”再到“发生”。

“家丑不可外扬”, 这也正是企业不愿意将自身发生的舞弊现象过于公开的缘故, 似乎大部分企业即便发现大的舞弊行为, 也只是内部“草草了事”, 而至于对外公开、宣布企业如何治理这类行为等等, 几乎是很少见的。这也正是以免公开化之后, 会影响到自身企业在公众眼中的声望, 使得企业形象受到损失, 从而进一步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而注册舞弊审计师协会的相关调查也正证明了这一点, 正是因为对公开后的不利影响的过度担忧, 使得企业也不愿意启动法律程序进行制止, 而间接地使得舞弊更加“放肆、大胆”。

对于普通职员舞弊和管理者舞弊, 通常企业采取的是不同的方案应对。

“许多企业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通常不予起诉, 并且在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非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处理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公司对高层管理者的舞弊行为的反应通常仅限于警告或训斥。”

——普华永道的调查报告

表3中的调查数据, 显示出舞弊时常是在公司任职有一段时间的员工而为。由此可见, 舞弊人员的级别和地位在其中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看似这样很不公平, 但是目前的状况便是如此, 而这也更加提醒了所有企业, 要更加注重这一方面的控制。

“红旗”信号, 亮出舞弊的底牌

“红旗”标志法, 也称舞弊风险因素法, 是寻找和分析舞弊信号的很重要的方法。该方法是以一整套文字表达的方式, 指出在这种条件下舞弊发生率会比较高, 而标志是在总结以往舞弊的基础上得出的。

对于管理层舞弊和员工舞弊, 红旗标志法有不同的标志。具体如表4所示。

管理层舞弊的“红旗”信号与1998年的毕马威 (KPMG) 舞弊研究的“一般红旗信号”相互对照如表5所示。

如表5所述, 对于管理层和非管理层而言, “一般红旗信号”和管理层舞弊的“红旗信号”在某些方面相似但又不完全等同。尽管如此, 两者之间仍有充分、可识别的差异, 这些差异能为管理层舞弊的“红旗”信号提供一个重要的、额外的诊断视角。

根据2007年毕马威 (KPMG) 一项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 企业中有舞弊行为的人往往是那些被充分信任的男性管理者。在5年以上的职业管理生涯中, 他们平均有超过20次的舞弊行为未被发现。

毕马威在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分所的法律事务部对360个真实的公司舞弊案例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得出了以下结论。

1.舞弊者的特征

舞弊行为并不因为地域上的不同而有多大的差别。85%的舞弊者都是男性, 年龄介于36岁至55岁之间。在一个公司工作超过6年后, 舞弊者开始通过舞弊行为获取不正当利益。通常, 舞弊者任职于财务部门, 在86%的案例中, 舞弊者身处管理层, 其中又有2/3的人担任高级管理职务, 这使得他们具备独立进行舞弊行为的条件。贪婪和有机可乘是舞弊者进行舞弊行为的最大诱因。

2.逃脱处罚

由于害怕舞弊行为败露, 舞弊者往往用新的舞弊行为来掩盖旧的舞弊行为, 推迟舞弊行为被发现的时间。51%的舞弊者至少有20次的舞弊行为, 1/3超过50次。2/3的舞弊者实施舞弊行为的时间跨度在1-5年, 接近1/10的舞弊行为持续时间在6年以上。在42%的舞弊案例中, 每一个舞弊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万欧元以上, 整个公司的损失则更是巨大。

毕马威的英国合伙人理查德·鲍威尔 (Richard Powell) 说:“现在, 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超过60%的舞弊者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由于拥有较高的地位, 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绕过内部控制, 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为了防止舞弊行为的一再出现和扩大化, 企业应当建立更加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数据分析工具以及最大限度地推广舞弊举报机制, 以此来及早地发现舞弊行为。

3.内部控制和举报机制

在49%的舞弊案例中, 脆弱的内部控制制度经常形同虚设。因此, 舞弊者往往是被其下属揭发而不是由内部控制发现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比例为25%) 。另一个发现舞弊的方法是管理层的检查 (比例为21%) 。

4.秘而不宣

对已经发生的舞弊行为, 2/3的企业选择含糊其词或者干脆封锁消息。雇员、管理当局和媒体很少能获悉真相。企业往往自行对舞弊行为暗中进行调查, 而不向警方和政府当局请求协助。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舞弊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十分严重的。在许多案例中, 企业不得不自己为舞弊行为“买单”。

理查德·鲍威尔表示:“要想从舞弊中恢复元气, 企业往往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建立预防机制 (例如对核心管理层倡导商业道德和诚实正直的品质) 能够更加有效、更加经济地预防舞弊行为的发生。”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机分析 篇9

一、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分析

从概念上来看, 上市公司造假是由公司管理层通过对外提供错报的财务信息, 误导信息使用者的行为或现象。受上市公司造假的影响, 公司股东、债权人和其他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因此而遭受损害。所以, 从本质上说, 上市公司造假就是一种企业经营舞弊行为。根据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创始人艾伯伦奇特 (W.Steve Albrecht) 的“三角理论”:任何企业舞弊行为的产生, 往往是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 缺少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行为。纵观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 也不外乎这几个方面:

(一) 通过造假行为缓解企业内外部压力

1、企业经营者通过造假来提高“业绩”。

中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主板上市的财务条件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 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这一系列与公司上市资格、挂牌相关的规定恰恰成为一些公司为了上市进行财务造假的直接动机。

2、造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筹资压力。

资金犹如企业的血液, 公司为了扩大经营、采购设备或营运周转等均需要大量资金。所以, 一些公司为了达到筹集资金的目的进行财务造假。对于企业而言, 发行股票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圈钱”。如前文所述, 一方面企业可能需要通过财务造假获得上市的机会, 而由于发行价格主要决定于公司上市前的会计利润, 那么公司存在为了提高发行价格, 降低融资成本而虚增利润的动机。另一方面, 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实施较严厉的政策约束。因此,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实现增发和配股, 具有强烈地操纵利润指标欲望。

3、造假是地方领导提高“政绩”的渠道。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上市公司的数量、已上市公司的业绩作为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如此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导致了地方政府官员不当干预企业运营与市场竞争, 破坏市场公平, 地方保护主义也愈演愈烈。此外, 一些ST公司财务造假, 迟迟不退市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许”, 因为一旦出现退市的上市公司将有损于地方政绩。综上, 地方政府官员与上市公司串谋造假是提高“政绩”的又一途径。

(二) 体制和机构建设不完善为企业财务造假提供了可能

1、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不断推行, 我国上市公司基本按照公司法、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内部机构组织, 但形式上的完善并不等于实质上的有效。目前, “内部人控制”、关联交易, 大股东占款等现象层出不穷, 当谋求大股东或高层管理者利益最大化称为上市公司的经营宗旨时, 财务造假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2、监管体系不健全。

证监会监管、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等构成了上市公司的国家监管体系, 民间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构成了对上市公司的社会监督体系。但由于监管部门的相对分散, 监管标准不统一, 监管的职权不清, 因此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管作用, 导致在审计过程中出现权钱交易现象或进行虚假不实的资产评估。综上, 缺乏高效、透明的外部监督是诱发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又一温床。

不论是国外的“安然”、“世界通讯”, 还是国内的“银广厦”、“红光”, 这些巨星陨落和神话破灭纷纷揭示了一个真理:公司财务造假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造成上市公司的股价下跌, 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损失, 更可能导致公司的管理混乱, 影响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为此, 我们应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现象提出积极的治理策略。

二、治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策略

1、健全企业外部监管机制。首先, 建立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公司内部监督三者的高度统一的“三位一体”的财会监督体制。一方面加强政府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和监管;一方面完善对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约束机制, 提高政府的监管效率。其次, 目前规范和处理财务造假问题主要有《刑法》、《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等, 但现有法律法规存在阐述过于笼统, 缺乏具体的处罚措施等不足。因此, 自理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必须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明确相关法律责任, 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2、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中国证监会自2001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规章制度, 但从这些条例的运作效果并不理想。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并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首先, 采用权力分配机制来控制大股东的行为, 对控制权实施多元化管理, 有效制止大股东支配董事会和监事会, 控制甚至侵吞企业资产, 纵容企业造假等行为;其次, 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具体体现在保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并通过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使独立董事能够真正的发挥效用。再次,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无论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还是接受国家和社会监督, 都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的配合。因此, 应加强现有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 促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不断完善;同时切实提高会计从业的准入门槛, 提高会计队伍的质量。

总之, 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已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对上市公司造假的治理不仅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还需要我们多管齐下, 综合进行。

摘要:近年来,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日益严重, 造假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以财务造假问题的动机为突破口, 从内外两方面因素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务造假,动机,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施建军, 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动机及治理, 现代管理科学[J], 2006 (4)

[2]、杨荣彦、朱为绎, 上市公司造假成因分析——以X公司为例, 财会通讯[J]2008 (9)

[3]、胡光君,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原因分析及对策, 时代[J], 2008年第1期

财务造假手段及防范措施研究 篇10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20世纪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个国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造假、信息披露不真实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引起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而我国自证券市场建立以来, 企业虚假财务报表的丑闻也时不时曝光在大众的面前, 如绿大地造假案、银广夏造假案等等。

企业的财务造假事件一方面给广大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不实的投资信息, 造成中小投资者投资失误及财务损失, 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成长。因此, 文章将剖析财务造假手段及防范措施, 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机构制定防范虚假财务的政策措施提供借鉴。

(二) 国内外企业财务造假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国外的经济学家就财务造假的要素及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如Albercht (1995) 提出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 该理论企业财务造假源于产生造假的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 并且缺一不可。此理论表明仅仅只依靠建立加强内控系统来避免财务造假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采取方式以消灭其他要素。而GONE理论认为企业会计舞弊由G、O、N、E4个因子组成, 即贪婪、机会、需要、暴露, 这4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企业可能进行财务造假的可能程度。公司及政府监管部门可通过这些要素入手来防范公司造假。

Bell and Carcello (2000) 选取了一家审计公司审计实务中所发现的部分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为研究样本, 利用相关的分析手段证明了财务造假事件普遍具有内控环境薄弱、内部结构不科学、成长速度过快、盈利预期过高等特征。因此, 外界监管机构可以重点关注拥有上述特征的公司。

2.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国内经济学家主要利用相关理论研究了进行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反映出的特征与典型指标。娄权 (2003) 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特征, 其在研究过程中, 发现在面对财务压力时, 财务状况差的小规模公司更愿意冒险通过财务舞弊来度过眼前的财务危机。陆建桥 (2002) 选择了数家亏损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并基于行业和规模的基础选择了同等数量的盈利公司作为控制样本, 对亏损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 会采取明显的财务造假处理手段。陈小悦 (2000) 对净资产收益率分布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净资产收益率在10%-12%之间的上市公司有财务造假现象的预期。根据上述研究, 投资者及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关注上市公司的上述指标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存在财务舞弊的可能。

二、财务造假相关理论概述

(一) 财务造假定义界定

财务造假是指相关财务行为人基于某种目的, 利用现行的并与财务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及灵活性, 选择对其有利的相关方法及会计程序, 甚至利用虚报、漏列及捏造的方式来修饰财务数据, 使最终会计信息对其有利的行为。财务造假是一种破坏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的不规范行为, 其结果将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使投资者投资不当、蒙受损失。财务造假行为包括造假的动因、造假的主体、造假的方式和造假的影响等基本要素。财务造假定义应包括以下几点。

(1) 财务造假的主体是企业高级管理层。无论造假的直接操作人是谁, 其必定是由上级管理层授意, 管理层造假一般都经过严密地策划并事后做好相关机密隐瞒工作, 因此难以被审计师发现。 (2) 造假的客体是财务报表中的财务数据。无论公司采用何种造假方式进行造假, 最终的表现结果还是体现在公司的财务数据中。 (3) 财务造假的后果是误导财务信息的使用者, 如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财务造假只是在表面上篡改或虚构了原本真实的财务数据, 并没有对改变公司真实的盈利情况及经营状况做出实际贡献。虚假的财务数据呈现给报表使用者的是虚假的财务状况, 会影响财务信息使用者正常的投资决策行为, 从而带来经济损失, 造成亏损 (1) 。

(二) 虚假财务报告基本特征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不符合有关会计准则及法律规定, 由公司管理层有意滥用或违反会计准则并利用一系列手段如遗漏记载、凭空捏造等所引起的, 而对报表使用者提供并反映该公司特定期间内不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及现金流量状况的财务报告, 影响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虚假财务报告拥有以下特征: (1) 虚假财务报告违反了现行会计准则以及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2) 虚假财务报告的造假手段主要有虚假记载、重大遗漏、误导性披露、不适时披露等等; (3) 虚假财务报告不能如实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并反映企业特定期间内的经营状况、现金流状况等其他财务现状; (4) 虚假财务报告会给报表使用者带去信息误导, 影响其判断及投资等相关决策, 最终造成亏损 (2) 。

(三) 财务造假动因理论

1. 舞弊冰山理论

舞弊冰山理论, 又称二因素论, 该理论认为财务造假就好像位于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 并将导致财务造假的因素分为两大种类。所表现出来的、让大众看到的造假部分只是冰山展露在外的一角, 属于舞弊的结构部分, 即体现的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而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属于舞弊的行为部分, 体现更主观化、个性化的特点, 同时也更容易被造假者隐藏起来。该理论说明, 一个公司是否会进行财务舞弊, 与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压力以及其内控的健全性息息相关, 其中个性化的行为因素较之前者更为危险, 应更引起注意 (3) 。

2. 舞弊三角论

舞弊三角理论即三因素论, 该理论提出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 这三个因素中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变现地足够强烈, 即使其他两个因素较弱也会同样诱发舞弊。

3. GONE理论

GONE理论亦称四因素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财务造假由G、O、N、E4个因子组成, 即贪婪 (Greed) 、机会 (Opportunity) 、需要 (Need) 、暴露 (Exposure) 。它们缺一不可, 相互作用, 没有哪一个因子比其他因子更重要, 共同决定了企业财务造假风险的程度。

4.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将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一般风险因子与舞弊风险因子。当个别风险因子与舞弊风险因子同时出现时, 并且此时造假者认为有利可图时, 造假就会发生 (4) 。

三、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

(一)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紫鑫药业能够肆无忌惮地操纵财务数据,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财务造假的一大因素是其极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 使得董事长郭春生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同时,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 执行权与决策权不分离, 这些都给公司内部人员提供了财务造假的平台。因此实现股权多样化, 创造科学的股权结构能够从源头上促进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发展。对此, 公司应加强资本市场股权的流动性, 随时关注股权变化, 避免股权的过度集中, 避免少数人掌握控制权在手中。

同时, 公司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要求建立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并且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 发挥其应有的监督效果。另一方面, 公司应当引入独立董事制, 建立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制度。独立董事应做到对于公司的经济活动有自己的判断, 不受公司管理层的影响, 能够给出客观真实的看法, 以遏制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 (5) 。

(二)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善, 滞后于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给不少公司有了财务造假的可乘之机, 也给监管会计信息披露增加了难度。

其中, 投资者赔偿机制最不完善, 我国目前关于信息披露造假的责任追究主要局限于刑事责任以及行政责任。至于民事责任, 《证券法》仅有依据:“虚假陈述造成损失必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仅仅只有流于理论表面的法律依据, 没有出台可以指导操作的规范与相关手段给受害的投资者, 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物质上的利益损失。而相关部门在处理财务造假案时, 相关的罚款或受处置的财物也是上缴国库, 而非赔偿相关投资者。因此, 政府应加快完善投资者赔偿机制, 出台具体可指导操作的法规条例, 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同时也可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肆意进行财务造假 (6) 。

2. 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紫鑫药业造假案水落石出的过程中, 媒体记者的走访调查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使得公众充分了解这个案件的始末。因此, 政府应利用新闻媒体自身在信息传播上的便捷性、广泛性, 赋予其对上市公司财务异常予以质疑和根据事实进行曝光的权利, 并鼓励更多有实力的媒体参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 同时提供宽松合理的环境给媒体监督者 (7) 。

3. 保障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1) 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建设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如后续教育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及专业水平的优秀注册会计师。同时, 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项目, 以年检等形式对其执业质量进行抽查和监督 (8) 。

(2) 应加大执法力度, 追究会计师事务所的连带责任

目前, 我国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中, 主要惩罚的是财物造假的上市公司。而对涉案的会计师事务所处罚力度不大, 处罚手段也相当单一, 起不到威慑的作用, 对涉案的注册会计师也存在处罚不足的情况。针对于此, 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处罚力度, 并适当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除了罚款和警告外, 可适当采用吊销执业执照、取消从业资格、暂停执业资格等处罚手段, 以预防注册会计师应眼前利益放弃职业道德, 帮助公司财务造假的现象发生 (9) 。

参考文献

[1]曹少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2) .

[2]陈欢.浅析紫鑫药业财务造假案[J].当代经济, 2013, (12) .

[3]郝玉贵, 刘李晓.关联方交易舞弊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基于紫鑫药业案例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4) .

上一篇:《名人传》下一篇:辽宁省水稻育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