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亮点

2024-07-09

营造亮点(精选五篇)

营造亮点 篇1

一、捕捉亮点, 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

【案例一】比较火柴和火柴梗有什么区别?

笔者在执教《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时, 出现了这么一个小插曲:这是一堂公开课。课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火柴和火柴梗的区别。有几个小组回答得非常不错, 得出了生成碳的结论。碳这种物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但是在生活经验中却经常会遇到。在学生的潜意识中, 木棒燃烧后变成了碳。在汇报中, 有一个小组出现了“灰”。灰和碳显然是不一样的。那到底生成的是什么呢?这个插曲让笔者陷入了困境。这时, 一名学生的话, 震惊了四座。他说:“我们不能说火柴燃烧后是什么, 我们只知道它是黑色物质。”笔者愣了一下, 对啊, 它是黑色物质。这个学生的话解了教师的围, 也让当时听课的教师都为之惊讶。

课后反思, 这不就是课堂中的一个亮点吗?此时若是教师能够借题发挥, 起到的效果是最好的。

【引发思考】火柴燃烧后是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却体现了小学科学探究所要追求的精神。生成的是碳还是灰?都不是, 我们应该说是黑色物质。亮点生成, 展开讨论。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于生成的这个亮点, 可以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陌生的物质, 没有依据的物质, 不能直接确定它就是什么。因此, 在科学课堂上, 教师应及时地抓住学生的生成, 判断它是不是亮点, 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切不可将这种宝贵的资源浪费。

二、聆听稚音, 让“意外”在课堂中争鸣

【案例二】蚂蚁逃走要不要停止上课

在执教《蚂蚁》这课时, 很多教师会为蚂蚁的“出走”而感到无奈。这堂课需要用到一些蚂蚁进行观察, 课本中提示可以将蚂蚁放在水上的可乐瓶盖中。但是在抓取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学生不慎让蚂蚁逃走了。学生无奈地钻到桌子底下去寻找, 蚂蚁逃得很快, 很多学生都加入了抓蚂蚁的行列。

有些教师课上到这里就郁闷了, 公开课怎么能有这样的失误呢?但是笔者的想法是既然蚂蚁已经逃走, 学生都在抓了, 何不如让学生在抓的过程中去观察呢?明确目标, 抓蚂蚁, 并且是让学生安心地抓蚂蚁。一节课下来, 比起平行班按部就班地学, 在抓蚂蚁的过程中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 更令人难忘。

【引发思考】小学科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问题。科学课堂还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目的。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也许能让学生短暂地记住了科学知识。但是十年后呢, 或者记住这节科学课的只有那些自己抓过蚂蚁的学生。课堂的生成难免出现意外事故, 但这些意外事故却能让课堂意外出彩。因此, 在课堂出现意外的情况时, 教师要善于抓住它, 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切不可惊慌, 自乱阵脚。

三、关注细节, 让小东西散发光彩

【案例三】钟摆的秘密

在执教《机械摆钟》一课时, 模拟摆钟的教具是本节课成败的最大因素。教材要求利用细绳和螺丝帽进行钟摆实验。在初次试教时, 笔者发现用细绳绑螺丝帽很容易发生“自转”, 而且在增加重量时很不方便, 需要重新解开绳子然后绑起来。课堂的效率非常低下, 学生的成功率也很低。在相同的教学设计下, 笔者将原来模拟摆钟的螺帽改成钩码, 效果非常好, 钩码可以挂可以脱, 而且由于绳子与钩码接触少, 不容易旋转。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引发思考】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非常适用于小学科学课堂。科学课堂要以探究为核心, 所以在科学课上特别是在实验上各种问题都需要注意。尤其是细小的方面, 直接决定实验的成败。有些时候一些细小的变动就成了课堂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样的一些细小的东西就成为了本节课的亮点。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在聆听同行精彩的课堂时, 课堂的过程很少记得住。反而一些细小的方面, 比如一个追问, 一个小教具, 一个问题, 都是课堂中闪亮的一笔。也许一节课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细微的小动作。

着眼细微,营造阅读亮点 篇2

【片段一】丰满“打”字,触摸悲惨世界

(屏幕出现凡卡信里“痛苦的学徒生活”这一段落)

师:“打”——似乎很平常的一个字,请一个同学读“挨打”的部分,看看哪些字眼深深刺痛了你的心?(生读)

师:“打”前面有一个字,注意到了吗?

生:毒。

师:“毒”是什么意思?

生:狠狠的,很凶。

师:一个“毒”字拖出好几种打的方式,请找出来。

(生找出“揪、拖、揍、戳”等,屏幕上这几个字变红)

师:设想你就是凡卡,头发被狠狠地揪、使劲地揪的时候,那会是怎样的状况?

生:头痛极了。

生:身体都倾斜了,快要倒了……

师:对呀,太可怕了,请同学们想象描述。

(屏幕出示:老板揪着我的头发,______;把我拖到院子里,______;拿皮带揍了我一顿,______)

生: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我头像针扎一样;把我拖到院子里,我的手臂都快断了;拿皮带揍了我一顿,我当时就失去知觉了。

……

师:九岁的孩子,竟遭如此毒打,这情景惨不忍睹,这画面触目惊心啊!带上情感读读这几句话。(生朗读,不少人眉头紧锁)

师:一个“毒”字派生出这么多词,这么多词围绕一个“毒”字,同样是“毒打”,还能想象其他不同的打的方式吗?不出现“打”这个字。

生:他用穿皮鞋的脚使劲往我身上踢。

生:他用铁锤般的拳头对着我的胸口捶。

生:一巴掌过来,我顿时天旋地转……

师:老板、老板娘的打,何止一次两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一个如此天真、可爱、善良的孩子,天天遭此毒打,谁能不心痛?一起再读读这几句话。(生朗读,很多同学声泪俱下)

【赏析】契诃夫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打”,一个平常的动作,契诃夫用极其简洁的语调叙述。林莘老师却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把词语的丰富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学生的心中。学生在一层又一层的表述中、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真正读出了词语的内涵——那是何其的“毒”;读出了自己的情感——那是何其的“悲惨”。 由此可见,动词的文本所呈现出的画面往往是鲜活的、灵动的。教师只有适时捕捉这些有灵性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准确把握动词传达出的形象,将画面激活,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

【片段二】醉在“啦”里,走进美丽乡村。

(屏幕出示“乡村夜景”这一段落)

师:我们想象没有月亮的夜晚一定——

生:很黑。

生:很安静。

师:可没想到的是——是什么?读——

生: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师: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雪堆,全看得见。

师:老师读得和你们一样吗?

生:老师少读了“啦”字。

师:多这个“啦”字有什么用?我们再读再体会。这一次你们读没带“啦”的,我读带“啦”的,比较比较。(屏幕上“啦”字迹变红)

师:怎么样?多了“啦”字感觉如何?

生:感觉特别亲切。

生:觉得景色特别美。

生:体现出凡卡激动的心情。

生:多个“啦”字,感觉凡卡陶醉在美景里。

师:把自己想象成凡卡,读出当时的感受。(学生在“啦”处陶醉,读出了凡卡激动、兴奋的心情)

师:看似简单的、平凡的词却传达出了凡卡的情感,多有意思啊,咱们对读怎么样?(师生配乐对读这一段话)

【赏析】“啦”在这里写出了凡卡回忆的甜蜜和乡村的美好,写出了故乡在凡卡心中的那一份亲切之感,与繁华然而冷酷的莫斯科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一语气助词往往被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忽略。越是让学生看到那一份美丽,就越能让他们感受凡卡现实的黑暗。林莘老师巧妙地隐去“啦”字,又还原“啦”字,不做过多的解读,只是让学生尝试读、用心听、细比较,其感受呼之欲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对文本某个关键词进行深度开发、掂量比较,不知不觉,你的课堂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学生饶有兴致地品味语言时便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

【片段三】一起“喳喳、吭吭”,享受快乐砍树

(屏幕出示课文插图——“砍圣诞树”)

师:仔细看图,联系课文内容,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喳喳”。

生:“吭吭”。

师:“喳喳”是什么的声音?“吭吭”是什么的声音?

生:“喳喳”是冻了的山林的声音, “吭吭”是爷爷和凡卡的咳嗽声。

师:喳喳,这边的山林在——

生(少数):“喳喳”

师:那边的山林也在——

生(多数):“喳喳”“喳喳”……

师:一阵风吹过,整个山林都在——

生(全部):“喳喳”“喳喳”“喳喳”……

师:再仔细听,那“吭吭”的咳嗽声是谁的?

生:一个是爷爷的,一个是凡卡的。

师:爷爷(对着学生呼唤),咳一下。凡卡呢(再对着学生呼唤)?也咳一下。

(生自由模仿爷爷和凡卡的咳嗽声,咳嗽声、笑声响成一片)

师:爷爷和凡卡的咳嗽声怎么不一样呢?

生:爷爷是真的咳,小凡卡是学着咳,淘气鬼!装腔作势!

师:在这空旷的山野间,是冻了的山林“喳喳”的响声,爷孙俩“吭吭”的咳嗽声和他们欢乐的笑声,多有趣呀!简简单单的两个象声词,却呈现出极其快乐的场面。

【赏析】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师者,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象声词所营造的意境,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呢?林莘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这边的山林——”“那边的山林——”“整个山林——”,林莘老师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和“号手”的配合是那么的默契。“整个山林”“喳喳”响起时,听课教师的掌声也淹没了会场。随着爷爷和凡卡咳嗽声此起彼伏时,听课教师也不由咳了起来,接着是开怀的笑声,会场又成了空旷的山林……那是一份无法言喻的快乐!林莘老师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模仿声音,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如此简单的象声词就这样构建起一个使心灵震颤的、快乐飞扬的学习过程。(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岩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营造美术课堂教学“亮点”摭谈 篇3

如何营造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亮点”?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回答以下两大问题:

一、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亮点”应该“亮”在何处?

如今的美术课堂是集认知、技能、情感为一体的教学过程与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师生互动的三维课堂教学环境的统一。在这样的美术教学环境和氛围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亮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这是许多美术老师感到茫然的问题。笔者认为,美术教学中的“亮点”应该出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一马当先——在导入环节中出“亮点”。

导入得法不但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铺垫。

2.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出“亮点”。

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使两者达到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所以“亮点”放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和实施课堂教学的目标。

3.凤尾提升——在作业展示以及教学评价环节中出“亮点”。

因为一方面只有从学生的作业质量的好坏,才能多角度地折射出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作业质量的好坏是检验三维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直观”体现,同时教学评价环节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兴趣、信心和效果,因此把“亮点”放在教学评价环节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更强的自信心和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亮点”可以闪烁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课前准备和课后拓展中。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亮点”也具有主次之分,应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设置“亮点”,而不是像有些公开课一样,整堂课“群星璀璨”,在一味地追求“可看性”的同时,舍弃了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二、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亮点”应该如何亮?

对于“亮点”,其实作为一个追求卓越的美术教师,不仅要安排好什么地方“亮”,更应该知道如何“亮”。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亮出“亮点”。

1.在教学结构上出“亮点”

一堂精彩的美术课成败与否,除了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以外,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是关键,一个构思新颖、独特、合理的教学设计既可以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使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如苏少版第16册美术教材中第九课欣赏课《中国古代雕塑——霍去病墓》,难度应该是比较大的,通常我们会以一堂欣赏课的固有思路去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结构。笔者观摩的一堂公开课的教师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结构上可谓是匠心独运,她设计了一条贯穿整堂课的主线,让学生换位思考,使学生幻想自己是西汉时代的谋士,正在为霍去病陵墓雕塑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站在设计者的角度去主动地思考和理解雕塑的时代背景,加深对作品所蕴涵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理解,提高欣赏的能力,使这堂课的欣赏水平一下子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同时也为学生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了解汉代雕塑那“取法自然,又融于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特点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这种具有创意的教学结构设计可为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

2.在教学空间上出“亮点”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学空间的布置也不可小视,美术是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的集中体现,需要学生通过眼睛去直观的感受。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学空间的布置,既可以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在还没有接触教学内容时,就已经融入到整个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这样的教学空间更能使学生充分体验课堂教学的愉悦,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如苏少版教材第14册第十课《中国古代书画——书法》中,教师预先在教室里布置了大量不同种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图1),并按照书法演变的过程逐一摆放,从而使学生在课前就已经被书法这种古老的艺术所吸引,并为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欣赏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作铺垫。所以充分的地利用课堂教学空间,也可以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的“亮点”。

3.在教学媒体上出“亮点”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已经被广泛运用,而图像作为一种信息传达和交流的语言,其作用日益凸显,甚至有人将当今时代称之为“读图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美术课件更是在美术教学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在上第14册第三课《夸张有趣的脸》时,教师首先请学生欣赏一段有趣的漫画短片《三毛流浪记》(图2),感受漫画诙谐风趣的魅力,然后教师再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被漫画这种教学语言所吸引。所以把多媒体作为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既能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主动性;又能使美术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从而大大提高美术课堂效率,所以适度的运用教学媒体,能轻松自如的创造出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4.在教学语言上出“亮点”

“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情意的声音,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与思想有密切关系,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而在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的积淀过程中,“语言”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方便的信息传承方式。所以,美术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凭着富有情感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如经常会看到在美术教学导入环节,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但往往很多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表情冷漠,语言平淡,缺乏感情色彩,从而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而且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亮点”。

5.在教学示范上出“亮点”

教学示范或许在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教学过程中不足为奇,但对于美术课堂教学而言,却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精彩的美术课,如果教师能亲自进行教学示范,不但使学生能清晰地了解绘画步骤,直观地解读绘画技法,深刻地理解绘画内涵,而且还能展示教师扎实的艺术修养,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具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学示范,也可以成为美术课堂中的“亮点”。

营造亮点 篇4

严格的师资培训是改革推进的基础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是吸引学生参与改革的重点专家与教职工座谈课程改革工作营造课程rn MM雜-昭果县第五ftl学课程改革亮点概述一“, , 厂丨学校承办贺州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研讨会昭平县第五中学2012年被确定为“广西高中课程改革舆论与宣传项目样本校”以来, 创新宣传载体和方式, 以发放课程改革调查问卷、出版《昭平县第五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简报》、筹拍《昭平县第五中学课程改革成果》专题宣传片、整理编印教师课程改革论文集等为载体, 以聚焦专家进课堂、跟踪各类示范课、报道各种教研活动等为方式, 创新性地开展高中课程改革的舆论与宣传工作, 并以课题研究促进课程改革舆论与宣传的深入推进。据统计, 自被确定为样本校以来, 学校在各种媒体播放和发表课程改革新闻及稿件35条 (篇) , 出版课程改革宣传板报6期, 邀请专家前来作课程改革报告及召开课程改革宣传专题会议10次, 专题报道专家调研、课程改革研讨会8次, 发放课程改革宣传资料4 000多份, 发放课程改革调查问卷2 200多份, 编撰出版《昭平县第五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简报》15期, 刊发教师撰写的课程改革信息和课程改革反思38篇, 课程改革舆论与宣传工作亮点突出, 成果显著, 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走出一条有该校特色的课程改革舆论宣传工作之路。筹拍《昭平县第五中学课程改革成果》专题宣传片'WI1^'J L 4'7) 定期出版《昭平县第五中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简报》严密的课堂实践是改革推进的体现专家到校指导课程改革舆论宣传工作贫州市语文学·讨会}.4.1 u I

营造亮点 篇5

住区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居住单元, 我国城市少则拥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住区, 多则上千个。以往建设的住区, 往往占地面积多达几公顷乃至数十公顷, 基本上是以围墙为界进行封闭式管理, 住区之间缺乏居民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 一般仅有功能单一的城市道路。这种相对保守的居住形态, 不仅处处让居民感到生活不便, 还阻隔了居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不利于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氛围, 影响文化的活跃和经济的繁荣, 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见图1) 。

2015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申报项目中, 西安华远君城、重庆融汇温泉城锦华里和汕头香域春天花园3个项目, 在住区规划理念和手法创新方面有了明显突破, 改变了以往封闭式住区的理念, 以开放的格局将住区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 将原本属于住区的部分资源贡献出来与城市共享, 成功地为居民营造出近在咫尺的城市公共空间, 使居民真切地体验和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与便捷高效。下面分别对这3个案例进行解读。

1案例一:西安华远君城

西安华远君城的规划方案, 是以开放的街区形式代替以往封闭式的小区 (见图2与表1) 。规划方案借鉴西安古城道路加街巷的城市肌理, 只是在空间尺度的把握方面比古代城区有所放大。显而易见的原因是, 马车时代的道路宽度与当今汽车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而传统民居的檐口高度与现代楼房也相差甚远。

该小区的规划方案, 清晰地把居住建筑围合成若干个规模适度的院落, 每个院落实行封闭式管理, 以保证居住安全。而院落之间则用开放的道路空间有序地进行交通组织, 其间交替形成独立设置的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 互不干扰。在这里, 机动车可以顺畅地驶入地下车库和地面停车场。人行步道则刻意避免设计成直线式的单调交通空间, 而是采用了曲折变化的线型, 在沿途设置了多个绿化小广场, 形成收放有致、功能丰富、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城市公共空间 (见图3, 4) 。在这里, 既有环境宜人的街边花园, 也有顾客盈门的店家和商铺, 还有托幼、小学校等文化教育设施, 小区居民可方便地来这里散步、休憩、购物和交往, 就近送儿童入学入托。这种开放式的共享空间, 由于不排斥其他市民的进入, 其人气指数和繁华程度都是封闭式住区无法比拟的, 既增添了各类经营性城市服务设施的活力, 又显著地方便了居民生活。西安华远君城住区这种新颖的规划布局, 一经推出, 便受到购房者的青睐。

对于这种开放式的空间组织形式, 有人曾质疑是否会影响小区的安全防范效果。事实表明, 以院落为单位划小防卫单元之后, 院落内部的人际关系被无形地拉近了, 邻里之间变得更加亲密, 人们心理上的安全感随之显著增强。

2案例二:重庆融汇温泉城锦华里

重庆融汇温泉城锦华里项目同样是追求住区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 (见图5和表2) 。该项目由若干幢塔式高层住宅组成, 采用了别出心裁的规划布局方式, 沿地块的中轴线设置了南北贯通的步行商业街, 而把高层住宅平均布置在步行商业街的两侧, 形成自成系统的四个独立居住组团。这样的规划布局和空间组织形式, 其明显的意图就是从住区中提炼出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公共空间, 为社区居民就近营造出繁华方便的城市生活环境。这条商业街集中了重庆诸多老字号餐饮店和传统商铺, 店铺之间以步行广场相连, 开业不久便形成了人气爆棚的商业氛围。这些商铺多为2~3层建筑物, 上下层铺面以楼梯、电梯和自动扶梯巧妙地串接起来, 构成了丰富精彩的立体商业空间, 受到山城居民的喜爱。这种商业空间形式, 比之常规的沿街底商, 不仅彻底规避了机动车带来的交通干扰, 在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餐饮和购物环境的同时, 显著提升了各楼层铺面的商业价值, 对于开发商而言, 完美地实现了居住物业和商业物业的相得益彰和价值双赢 (见图6, 7) 。

该项目居住组团与步行商业街之间建有多道大门, 居民们可以方便地享受繁华商业提供的各类服务。加之所有大门都安装了智能化的门禁系统, 非小区居民无法进入, 因而可以有效保证组团内部的安全 (见图8) 。

重庆融汇项目不仅规划理念新颖, 在利用地形高差方面也得心应手, 整个项目很好地体现了山地建筑的特征。除此之外, 该项目在建筑文化传承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尝试, 为人们再现了巴渝商业街的独特风情。

3案例三:汕头香域春天花园

汕头香域春天花园项目同样体现了住区环境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 (见图9和表3) 。该项目建在自然环境十分优美的城市绿地和湿地之间, 政府下达的规划条件要求留出适当面积作为开放式的城市公共绿化空间, 其余部分用以建造住宅。该项目的规划布局既满足了居住安全、生活方便的要求, 又成功塑造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形态, 使住区私密空间和城市公共绿化空间相互融合和渗透, 在为住区居民建造美好家园的同时, 也为城市保留和营造了生态良好、景色宜人的绿化环境。

4结语

以上3个获奖项目的共同特点, 是开发商在现有住区开发体制下, 以住区规划为手段, 把所购地块中的一部分主动贡献给城市, 形成与他人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 其结果不仅使小区居民就近享受到城市公共生活的繁华与便利, 也显著提升了自身物业的价值。

回顾新中国住宅建设史, 建国初期建造的诸多工矿企业、机关、部队生活区, 基本是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 小区规模大小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原则确定的, 所以那时的小区本质上是一个教育单元。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十六字方针时, 由于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住区规模的确定依旧沿用了先前的原则。可是, 经过数十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许多情况已经今非昔比, 住区规划模式也理应与时俱进了。一方面,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 按以往经验建造的小区普遍显得规模偏大, 脱离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氛围, 居民生活不够便利;另一方面, 随着汽车进入我国寻常百姓家庭, 规模过大的小区很难做到真正的人车分流。于是建设开放式小区的规划理念在业内应运而生, 而首先将其付诸实施者, 则多为来自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境外设计师。可以预料, 随着开放式住区规划理念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 围绕这一问题,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相关技术标准、房地产开发投资、土地出让、物业服务和城市运营管理等领域的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将势在必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营造亮点】相关文章:

意境营造,气氛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营造技巧阐述01-25

营造技艺05-08

有效营造05-29

精神营造06-03

营造历史06-07

营造原则06-25

营造气氛07-26

空间营造07-28

场所营造08-03

营造工程08-09

上一篇:实施计划和过程下一篇:文化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