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

2024-07-10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精选七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 篇1

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工作是职业卫生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对于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提升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区要高度重视, 认真安排部署, 做好《规范》的宣传和落实工作。

各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组织用人单位学习《规范》, 指导用人单位对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自查, 并按照《规范》要求完善职业病危害告知内容及档案材料, 设置和维护好警示标识, 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告知书(官方) 篇2

________先生/女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我公司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您,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在劳动合同期间,您的工作岗位发生变更并且变更的岗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时,公司将重新告知并请您签署。

您所在区域的岗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如防护不当,该职业危害因素可能对您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在本岗位,公司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职业危害因素采取了职业病防护措施,并对您发放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我公司将对您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指导您正确使用相关的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我公司应当安排您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您。您有义务按照公司的要求参加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本公司承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旦您患上职业病,本公司将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您有义务履行以下规定:自觉遵守用人单位制定的本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和制度;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积极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定期参加职业病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病危害隐患事故应当及时报告用人单位;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用人单位,避免职业病的发生;离职时,应该按照公司的规定参加离职时的职业健康体检。

若因您不恰当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导致本人或者他人损害并进而导致公司承担任何支付和补偿责任的,公司将有权按该费用的50%追究您的个人责任。

用人单位盖章

本人签字:

****年**月**日

****年**月**日

END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 篇3

【摘要】目的:了解冶炼行业的职业卫生状况,为预防职业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标准对辖区内5家冶炼厂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铅、锰和高温的测定点合格率分别为69.2%、92.3%和50.0%。结论:冶炼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严重,需加强技术革新和职业卫生管理。

【关键词】冶炼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众所周知,冶炼过程中矿石经高温加热后有大量的铅烟、锰烟逸出。为了解冶炼行业职业危害状况,我们于2010年12月对5家冶炼厂工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辖区内5家冶炼厂为调查对象。

1.2方法:生产性毒物(铅、锰)用FCC-3000G型防爆个体粉尘采样器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进行采样,铅、锰检测分别按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铅及其化合物》、GBZ/T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锰及其化合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分析;高温测定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GBZ/T189.7-2007)进行;评价测定点检测结果是否合格按国家颁布的职业卫生标准[1, 2]进行。

2结果

2.1生产工艺流程:配料(锰矿、富锰渣、硅石、焦炭等)-下料-电炉冶炼-出料(硅锰合金、炉渣)。

2.2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工作场所空气中铅、锰浓度检测结果:铅浓度范围0.007~0.348 mg/m3,测定点合格率为69.2%(45/65),锰浓度范围0.003~0.168 mg/m3,测定点合格率为92.3%(60/65),二者合格率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1.14,P<0.01),见表1。

2.2.2工作场所WBGT指数检测结果:共检测工作场所高温作业点22个,WBGT指数范围27.1~43.2℃,根据岗位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和接触时间率进行评价,有11个测定点的WBGT指数符合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合格率为50.0%。

3讨论

检测结果表明,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浓度及高温强度测定点合格率较低,为69.2%、50.0%,主要原因是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较为落后。工作场所空气中锰烟浓度测定点合格率为92.3%,其原因是由于锰的沸点较高,达1900℃以上,熔点约为1200℃左右,而生产工艺炉内温度只达到1300℃左右,故空气中锰烟浓度多数不超标,而铅的沸点较低约700℃左右,故即使矿石中铅的含量较少,但全部挥发出来,导致空气中铅烟浓度部分超标。提示我们冶炼行业的职业病防治重点应在铅危害的治理和高温的防护。同时要加强对作业工人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2]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S]

作者单位:364000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1

炼钢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篇4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在正常且满负荷生产情况下, 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对空气中粉尘和化学性有毒气体浓度、噪声、高温及热辐射等进行检测。

1.2 检测方法

粉尘和毒物采样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执行。粉尘按《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GBZ/T 192.1-2007) 》进行检测, 毒物分别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 (GBZ/T 160-2004) 》中相关部分进行检测, 噪声按《作业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GBZ/T 189.8-2007) 》进行检测, 高温及热辐射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 (GBZ/T 189.7-2007) 》进行检测量。

1.3 评价标准

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有害因素》 (GBZ 2.2-2007) 等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炼钢厂基本情况

该大型钢铁企业炼钢厂有3座100 t转炉, 配套2套单工位铁水脱硫站, 2座LF炉。原料为来自炼铁厂的铁水, 辅助材料有废钢、铁合金、活性石灰、轻烧白云石、萤石、铁矿石、焦炭、复合渣料等, 产品为钢水。主要包括铁水脱硫、转炉冶炼、钢水炉外精炼三大工序。各工序配套有除尘处理系统, 有转炉一次烟气净化回收干法除尘、转炉二次烟气、钢包炉烟气及转炉上料除尘、铁水预处理烟气除尘等设施。

炼钢工艺流程按国际现代化炼钢要求设计, 实现了全过程计算机控制, 达到国内先进的水平。该大型钢铁企业成立有职业病防治机构, 通过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给作业工人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 定期在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定期给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部位

铁水脱硫工序有粉尘、高温及热辐射、噪声、红外线;转炉冶炼工序有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锰及其化合物、氟化物、氟化氢、高温及热辐射、噪声、红外线;钢水炉外精炼工序有粉尘、高温及热辐射、噪声、红外线。

2.3 检测结果与分析

2.3.1 检测结果

炼钢厂作业场所产生的粉尘主要是氧化铁粉尘。粉尘和化学性有毒气体检测结果见表1。噪声检测结果见表2。

注:TWA为时间加权平均 (浓度) , STEL为短时间接触浓度。

转炉前、转炉控制室、LF炉旁、LF炉控制室、脱硫站操作室空气中氟化氢浓度最大值为0.061 mg/m3, 远远小于职业接触限值。

炉前工时间加权平均三球温度 (WBGT) 指数为31.1 ℃, 精炼工为31.4 ℃。炉前工和精炼工的体力劳动强度为Ⅰ级, 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 7部分:高温 (GBZ/T 189.7-2007) 》, 炉前工和精炼工的WBGT指数合格。

2.3.2 分析

炼钢厂产生粉尘的作业场所较多, 吹氧、出钢、出渣、脱硫扒渣、倒铁水等均可产生粉尘。由于各工序配套有除尘处理系统, 能较好地控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加上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较高, 作业工人大多在操作室或控制室内操作, 单位时间内接触粉尘量相对减少。作业工人所接触的空气中粉尘TWA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但转炉冶炼前平台、转炉冶炼后平台空气中粉尘浓度较高, 主要超标原因是在吹氧、投料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部分粉尘逸出除尘罩。

空气中化学性有毒气体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主要原因是:①铁水、废钢、铁合金等含锰和硫量低, 产生的锰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硫量少;②加强管道密闭, 防止一氧化碳泄漏, 主要产尘作业点有大功率、负压除尘系统, 能将产生的有毒气体排出室外。

炼钢生产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1]。作业工人进入高温现场作业是间歇性, 虽然转炉和精炼炉为高温强热辐射热源, 作业工人在转炉和精炼钢炉旁操作时间较短, 因此导致精炼工WBGT指数超标。

转炉工作时产生的噪声较大, 导致炉前工接触噪声强度超标。

3 讨论

炼钢系统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2], 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时有发生[3]。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区域主要有转炉炉顶作业区和下氧枪, 关键控制部位为转炉炉顶、炉前炉后岗位及煤气输送管道、阀门等[2]。

红外线的防护措施主要是采取个人防护。只要作业工人做好个人防护, 在接触红外线时佩戴防护眼镜, 红外线危害可能得到有效控制。

维修作业环境是个特殊的环境, 如在转炉、精炼炉、钢包等耐火材料维修过程中, 作业工人可接触高浓度的矽尘;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多属检修违章作业造成[4]等。因此, 应加强维修作业环境的通风排毒和维修工的个人防护。

摘要:目的了解某大型钢铁企业炼钢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对该炼钢厂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炼钢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一氧化碳、高温及热辐射、噪声, 其次是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氟化物、氟化氢、锰及其化合物、红外线等。炉前工接触的粉尘浓度 (TWA) 为1.60~7.14mg/m3, 超标倍数>2;炉前工接触的噪声强度超标。结论该炼钢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 但多在职业限值以内。

关键词:炼钢,职业病危害因素

参考文献

[1]周常喜, 刘敏, 李卫平.某炼钢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7, 6 (3) :151-153.

[2]郑玉新, 王忠旭, 戴宇飞.金属冶炼行业职业危害分析与控制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5:88-93.

[3]王佑明, 鲁勤波.某大型钢铁企业一氧化碳中毒现状调查.中国职业医学, 2007, 34 (3) :250-251.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 篇5

亲爱的先生/女士:

您在我项目即将从事

隧道施工

工作,为了使您更好的了解该项工作中所存在的职业病风险及正确的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特编制本告知卡,请您认真阅知,如您有困难或疑惑,请及时向我们专职安全员提出,他们将会向您耐心讲解。如您确定已清楚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安全风险后,请在下方签上您的大名并盖上手印。

一、噪声

危害因素: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会引起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听力损失在25dB为耳聋标准,26-40dB为轻度耳聋,41-55dB为中度耳聋,56-70dB为重度耳聋,71dB以上为极度耳聋。

理化特性: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防护措施:

1、控制声源: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噪音的机械设备;

2、控制声音传播:采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吸收声能;

3、个体防护:佩戴耳塞、耳罩、防声帽等防护用品;

4、健康监护:进行岗前健康体检,定期进行岗中体检;

5、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适当安排工间休息,休息时离开噪音环境。

应急处置:

1、使用防声器,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并立即离开噪音场所;

2、如发现听力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

二、粉尘 健康危害: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量达到一定数量即可引发尘肺病,还可以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眼结膜损害等。

理化特性: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混合性粉尘

防护措施: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除尘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 除尘设施运转正常,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

应急处理: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服,用毛巾或冰块敷头部、掖窝等处,并及时送医院。

三、电焊烟尘

健康危害:吸入这种烟尘会引起头晕、头痛、咳嗽、胸闷气短等,长期吸入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焊工尘肺,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热等并发症。电焊工尘肺的发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一般发病工龄为15-25年。

理化特性:在温度高达3000-6000度的电焊过程中,焊接原材料中金属元素的蒸发气体,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凝聚,从而形成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微粒。这种烟尘含有二氧化硅、氧化锰、氟化物、臭氧、各种微量金属和氮氧化物的混合物烟尘或气溶胶,逸散在作业环境中。

防护措施:

1、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内焊接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

2、加强个人防护,焊接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防尘面罩或口罩;

3、强化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自觉遵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做好自我保护;

4、加强岗前、岗中职业健康体检及作业环境监测工作,提前预防和控制职业病;

5、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应急处理:电焊作业中如发生不适症状或中毒现象,应立即停止工作,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并及时送医院就医。

四、电焊弧光

健康危害:对视觉器官的影响:强烈的电焊弧光对眼睛,会产生急、慢性损伤,会引起眼睛畏光、流泪、疼痛、晶体改变等症状,致使视力减退,重者可导致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或白内障。对皮肤组织的影响:强烈的电焊弧光对皮肤会产生急、慢性损伤,出现皮肤烧伤感、红肿、发痒、脱皮,形成皮肤红斑病,严重可诱发皮肤癌变。

理化特性:焊接过程的弧光由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组成,属于电磁辐射范畴。光辐射作用到人体上,被体内组织吸收,引起组织的热作用、光化学作用,能导致人体组织发生急性或慢性损伤。

注意防护:

1、焊工必须使用镶有特制护目镜片的面罩或头盔,穿好工作服,戴好防护手套和焊工防护鞋;

2、多台焊机作业时,应设置不可燃或阻燃的防护屏;

3、采用吸收材料作用室内墙壁饰面以减少弧光的反射;

4、保证工作场所的照明,消除因焊缝视线不清点火后戴面罩的情况发生;

5、改革工艺,变手式焊为自动或半自动焊,使焊工可在远离施焊地点作业。

应急处理:轻症无需特殊处理。重者可用地卡因滴眼,新鲜人乳、牛奶滴眼效果明显。五、一氧化碳 健康危害:如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坏神经系统。轻度急性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恶心,进而症状加重,出现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长期接触低浓度一氧化碳,可致头痛、头昏、耳鸣、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及心电图改变。

理化特性:一氧化碳(CO)是一种对血液和神经系统毒性很强的污染物,为无色、无味、无刺激的气体,已扩散,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易燃、易爆。与空气混合有爆炸危险。

注意防护:

1、加强有限空间排风;

2、做好个人防护,根据需要正确佩戴防护用品;

3、定期和实时监测作业场所空气环境。

应急处理: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服,用毛巾或冰块敷头部、掖窝等处,并及时送医院。

六、手传振动

健康危害:对人体是全身性的影响,长期接触较强的局部震动,可以引起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外周循环功能改变,外周血管发生痉挛,出现典型的雷诺现象。典型临床表现为震动性白指(VWF)。

职业接触限值:手传振动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限值5 m/s2。

防护措施: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液压、焊接、粘结代替铆接;设计自动、半自动操作或操纵装置防止直接接触振动;机器设置隔振地基,墙壁装设隔振材料;调整劳动休息制度,减少接触振动时间;就业前体检,处理禁忌证者。

应急处理: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性治疗,应用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改善末梢循环。必要时进行外科治疗。患者应加强个人防护,注意手部和全身保暖,减少白指的发作。七、二氧化碳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减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慢性影响:经常接触较高浓度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

理化特性:无色、无臭、无味,是一种窒息性气体。应急处理: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防护措施:必须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通风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通风设备运转正常。八、二氧化硫

健康危害: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理化特性:无色,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应急处理: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用水漱口,饮牛奶或生蛋清。就医。

防护措施:必须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通风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通风设备运转正常。

承认

本人已清楚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安全风险,愿意承担此风险,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落实相关措施,关注自身安全。

签名(手印):

日期: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 篇6

【关键词】鞋业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受职业卫生评价机构委托,对福建晋江鞋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进行了调查、评价和分析。重点提出鞋业生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对应的控制措施。

1.鞋业主要的原材料

橡胶、PU、EVA、MD、TPR、牛巴、超细纤维、天然皮、网布、胶水等。辅助材料:织带、鞋带、鞋扣、包装纸、包装箱。

2.鞋业生产主要工艺流程

其主要包含裁断、针车、成型等这3个工序。

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主要有:粉尘(毛皮粉尘)、化学毒物(苯、二甲苯、丁酮。丙酮、正己烷、环己烷、环己酮、乙酸乙酯、苯乙烯及二异氰酸甲苯酯、CO、CO2等)、噪声和相关物理因素。

4.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4.1 防尘措施

主要是增加通风、除尘系统(设备),劳动者要佩戴防尘口罩、防尘帽,建立通风除尘系统,其中对产尘量大的生产没备,采用单机独立除尘装置来强化除尘;加强管理,建立除尘设备维护使用制度,推广综合防尘措施。除尘工作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粉尘浓度下降。

其他说明:①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人工直接操作。或革新工艺,及时检修设备,尽量减少粉尘飞扬。②批皮、打磨机、 抛光机等产生粉尘的设备应每班清扫,事故性粉尘散落应及时清理,减少二次扬尘。必要的情况下设置喷水雾设施。③染尘的工作场所设密闭防尘的工人值班室。每班打扫卫生,保持值班室干净整洁。④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粉尘个人防护用品(防尘帽、防尘口罩等)并确保工人正确佩戴。特别要重视打磨工、抛光工的个人防护,防尘口罩滤膜必须定期更换。⑤人力行政部门应做好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每年一次进行健康体检。

4.2 防毒措施

存在的危害因素主要是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丁酮。丙酮、正己烷、环己烷、环己酮、乙酸乙酯、苯乙烯及二异氰酸甲苯酯等,采用的采用的防护措施(设备)主要有: 通风净化系统、无毒水基胶粘剂代替制鞋的有苯溶剂,可消除或减少制鞋行业的苯中毒。抽分排毒装置。作业者需佩戴过滤式防毒面罩、防毒呼吸器,独立操作工作室,配以良好的排风罩。然而,根本控制措施是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毒物料改革工艺,与减压操作与排毒措施相结合,消除或减轻有毒物质的危害。对职工进行防毒宣传教育,在醒目的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完善防护设施和防护设备,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减少制鞋行业有毒物质对员工的影响。

其他说明:防毒物措施①领导首先要提高劳动保护意识,认识生产与劳动安全卫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组织生产过程中自觉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件、建立健全有关防毒管理制度。②应成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制定毒物如丙酮、丁酮等职业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具体的处置措施,完善应急救援设备的配置,并对救援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救援演练。③对产生毒物的作业岗位如刷胶工、调胶工、擦胶工等,在醒目的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④完善防护设施和安装防护设备,保证工人正确并坚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⑤针对接触苯、二甲苯的岗位,因该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工厂管理必须在作业防护措施上落实到位,如作业区域采用吸气罩,员工佩戴防毒面具/手套等。

4.3噪声防护措施

采用的防护措施(设备)为采取隔声、减振技术措施,劳动者佩戴防噪耳塞,根本控制措施为超标岗位进一步采取减振、消声、吸声、隔声等工程技术措施,降低噪声强度,加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和监督,配备足够数量的合格有效的个人防用品,做好个人卫生的防护工作。

其他说明:①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周工作 5d,每天工作8h或实际接触噪声8h,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h的场合,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dB(A) 的原则,确定其噪声声级限值。但最高限值不得超过l15dB (A),②裁断工、划线工和打磨工等工作地点生产性噪声声级超过卫生限值,而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治理手段仍无法达到卫生限值时,可采用防噪耳塞、耳罩等有效个人防护用品。③其它非噪声作业场所如行政区和生活区应尽量远离具有生产性噪声的车间。

4.4其他物理因素

其他物理因素的控制措施加强照明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对损坏灯具及时更换,保证所有照明设备均能正常使用。特别要加强封闭式工作场所的防暑、降温和保暖隔凉工作,安装防暑降温、保暖隔凉等空气调节设备,并能正常使用,使其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保证工人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企业应在可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按GBZ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的要求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5.职业卫生管理与监督

5.1员工职业健康监护

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对检查发现的特定健康问题及时做出处理:早期发现特定健康损害,避免出现严重危害后果;发现并处理患职业禁忌证的敏感人群。

5.2個体防护

作为辅助手段,个人防护用品可以阻断或减少有害因素进入人体,须为从事热熔港宝、刷胶、喷漆、打磨、抛光等作业的工作人员配备符合《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和《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要求的口罩、耳塞、护发帽、防护服、手套以及防毒面具,并督促其正确佩戴使用。防护用品应符合GB11651《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和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的要求。特种防护用品应具有生产许可证标识“QS”、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和安全标志标识“LA”。个体防护用品的选择应根据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的浓度来选择。

6.结论

鞋业生产在福建晋江有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关心劳动作业者的职业卫生健康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职业病防治工作除了用人单位的支持和重视外,政府与主管部门也更应该关心劳动者。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劳动力资源保持健康的状态是永葆社会和谐和发展的源动力。完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结合各企业生产实际,设置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防护用品的发放管理制度应急救援预案等相关制度,对职业卫生工作进行规范管理。 [科]

【参考文献】

[1]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2010.

[3]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

[4]GBZ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二部分.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 篇7

关键词:氯硅烷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评价

一、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及工艺特点

1.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

氯硅烷生产过程中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较高,生产工艺采用DCS控制。硅粉或硅块均采用装货设备或机械运输设备投加,氧化钙是人工拆包投料,氯化氢气态和液态物料包括产品均由管道输送。

2.氯硅烷生产工艺特点

氯硅烷生产原理: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硅与氯化氢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其反应式如下:

Si+3HCl→HSiCl3+H2;Si+4HCl→SiCl4+2H2。

工艺流程:硅块在密闭房氮封设备下经研磨、筛分,筛下的硅粉在氮封条件下进仓贮存,作为原料待送至氯硅烷反应装置。筛上硅粉返回继续研磨,研磨过程无化学反应发生,排出的含硅粉废气经袋式过滤器过滤后,硅粉可重复利用,废气则排放。

硅粉在N2保护下由给料头进入氯硅烷反应塔,在催化剂和300℃高温条件下与无水HCl生成粗氯硅烷。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器中有内部冷却系统进行冷却。再经单体净化塔精馏,脱除高沸物即得到粗氯硅烷,其组成主要为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经固定床反应器处理后存于贮罐内外供。

反应设备中放出的废气送入洗涤塔,除去氯化氢后排至大气;洗涤液则被送至废水处理调节池,经中和处理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管道内输送的保护气(氮气)再返回研磨装置重复利用。来自三氯硅烷反应装置的废硅和残渣送至废硅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废硅和粘土加入混和器中与水混和,形成灭活的硅金属固体混合物后送去填埋。其中粘土通过风机送入料斗,其粉尘经袋滤捕尘室收集。

高沸点残液经过滤后,滤液送至三氯硅烷反应装置回收利用。其残液经调整后送至急冷单元。该单元用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的熟石灰来中和氯硅烷高沸点残液。急冷单元为间歇操作,进行急冷处理后氯硅烷用环状喷头送入,形成氯硅烷凝胶。之后,凝胶、盐水及未反应的石灰经斜槽溢流至脱水池。盐水和剩余的石灰从凝胶中倾析出来,其液体送至废水处理装置,经中和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凝胶和来自熟化器的砂石送到厂外进行处理。急冷单元排出的废气仅含有氮气,直接排至大气。

二、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防控措施评价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根据生产工艺及生产装置安置区域划分评价单元,主要分硅块研磨、氯硅烷反应、废硅处理、急冷和公用辅助五个单元,按各单元工艺特征识别和分析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环节、接触途径和主要健康危害。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氯化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次氯酸钠、硫酸、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和γ射线电离辐射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评价

经现场调查、检测及定性定量分析,认为该建设项目基本遵循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了较有效的措施,基本控制了职业病危害的发生:(1)建设项目在满足自身需要及相关设施的前提下,对生产工艺、单元、设备进行了合理布局,从而限制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范围。(2)该项目在建筑物、生产和办公场所的建筑结构,屋顶、墙面、地面处理及通风等方面基本能满足生产和卫生要求,建筑物内的空间布局基本合理。(3)评价过程中所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表明该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基本有效。(4)该项目试运行以来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疑似职业病,企业所采取的工程技术和个人防护措施相对有效地减低了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水平。(5)企业有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有相关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该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一,废硅处理粘土投料口和急冷区废液处理用的氧化钙投料口均没有安装局部通风设施。建议:上述岗位应安装局部通风系统,安装的吸尘罩应符合国家《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16758-2008)要求,做到合理、有效,其通风技术设计应按《工業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和《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要求,并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

第二,7012下位置137Cs液位仪(编号:0107CS033704),其测量时活度在3.6×1010 Bq,距源容器表面1m处γ辐射剂量率为2.90-3.77μSv/h,γ射线强度较强。建议:厂方应根据《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14-2006)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等相关要求,加强对该密封放射源的管理,应对放射活度较强的放射源加固屏蔽;应加强对源的距离防护,在源周围防护距离3m处设置醒目警戒线,并将这4台液位仪的开启与警铃或喇叭设置联动,以告知巡检人员不要在此周围停留。

第三,企业所设置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不规范。建议:企业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要求,在生产区存在挥发性、酸碱等刺激物、生产性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和电离辐射等危害的场所,应设置“应戴防毒口罩”“应戴防尘口罩”“应戴耳塞”“远离电磁辐射”和“远离电离辐射”等警示标识,并设置有害因素中文警示说明。

第四,企业应根据《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

上一篇:本科低年级下一篇:《电工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