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师语言

2024-08-27

新课改下的教师语言(精选十篇)

新课改下的教师语言 篇1

新课改下的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之一:准确精练,点石成金。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教师只能用少量的时间引导点拨。但是学生在展示、点评、质疑的环节上常常耗费大量的时间,课改初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学的学生对此很难适应,自学能力暂且不提,单就语言表达方面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对问题的表述往往思路不清,不得要领,因而在课改初期经常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在恰当的时候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进行点拨。

何为恰当的时候?比如在学生思路跑偏的时候;比如学生表达不清的时候;比如学生为某个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比如学生把握不住方法规律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用精当的语言引导点拨,已期达到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的效果。为何要教师语言精练准确?因为45分钟的课堂,时间有限,加上学生自己占用大部分时间自学、互学,如果教师引导点拨的语言再啰唆的话,那就不能增加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也就谈不上课堂的高效了。

要想做到“在恰当的时候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进行点拨”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1)深挖教材,将内容吃透。学生的思路五花八门,你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状况,只有将教材吃透你才能判断他的做法对不对,好不好。(2)了解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可能会出现障碍,提前准备应对方法。(3)课堂机智,能随机应变,处理各种突发问题。(4)设计语言。在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提前设计好引导语言,要做到准确精练,起到一语中的、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作用。

新课改下的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之二:幽默诙谐,自成一格。

曾经听过“弘志妈妈”高金英老师的报告,她说,在她的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笑话、小魔术等,课堂气氛特别好,很多学生多年后还记得她上过的一些课。我想,这就是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知识毕竟是枯燥的,青少年自身的毅力和控制力还不够强,面对再好的知识也有倦怠的时候,教师何不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以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呢?

有一次作文课,我在开头导语部分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今天我们这节作文课的课题是:‘平平淡淡不是真’”并把课题板书到黑板上,我话一出口同学们就小声议论开了,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你这话错了,应该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问同学们:“是这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我说:“不是。”同学们面面相觑,我立刻精神抖擞地挺胸抬头,拍着胸脯说:“你们语文老师———我,是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有的同学似悟到了什么,笑了。我趁机说:“以我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看,如果你的作文很平淡,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我费尽心思倾尽心血殚精竭虑惨淡经营,精心为大家打造了几个作文方略,帮助你超脱平淡,一举爆发。同学们想不想听?”正是因为我的语言幽默诙谐,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们的情绪空前高涨,那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为了让自己的语言更幽默,我还特意搜集学习了小品相声等“抖包袱”的技法,比如“逆反幽默法”,“顺话伸缩幽默法”,“先抑后扬、峰回路转”,“歪讲曲解、倔强己见”,等等。当然,从理论到实践还是有距离的,课堂毕竟不是小品,不能事先准备好台词,需要临场发挥,从这个角度讲,课堂比小品还难。科学、简洁、文明、幽默又不失高雅的语言风格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而不是刻意营造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丰富自己的语言,努力提高口语素养,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新课改下的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之三:借助体态语,增强感染力。

体态语,顾名思义,是指人的身体状态表示的信息含义。这种人体语言是以动作、表情、姿势、眼神等形式传递信息的。

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师也是特殊的演员,需要借助表演传达思想和知识。一个好演员要借助肢体、表情等辅助语言表达,增强感染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成为“艺术”,就要学会借助态势语和表情语辅助表达,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既可用点头、手势等代替自然语言表示对学生的指示,又可在引导、点拨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从而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精品”,就要潜心研究如何运用好“语言”这门艺术。在当前新课改的理念下,研究课堂语言又有了新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条理清晰、方法得当地讲解知识;该用什么样的声音、语速展示、点评、质疑。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成长 篇2

教师:于文喜

新课改下体育教师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一专多能”的能力外,还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这个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教师仅靠从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进入工作岗位要不断的向网络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只有不断地充电才够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学习和反思,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成为学科骨干,最终成长为名师。本人认为教师的学习和反思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要一专多能,因此体育教师要活学活用,常学常用。作为年轻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大学所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多关注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例如现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舞蹈和健身操,体育教师在这方面都比较薄弱,教师要多下载一些这方面的视频买一些这方面的光碟,通过观看视频光碟反复模仿练习,掌握这方面的运动技能。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满足学生的爱好,使得学生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不容忽视,要多关注一些体育方面和娱乐方面的节目,在这些节目中能给我们一些灵感和启迪。例如: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就有很多我们效仿和学习的内容,让追求时尚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满足,让学生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参加体育活动。另外有条件的老师要多参加这方面的学术交流,多参加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和观摩活动,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所提升和发展。

二 .条件性知识的学习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一些教材教法等。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它能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促使着教师的成长,起到一个导航仪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学习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多读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书籍,从这些书籍中能学到很多知识,能够指导我们解决许多现实问题。例如: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安排我干班主任,我当时是很无助,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当时顺手翻了一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里面就有我所需要的问题答案------班集体如何构建?做一个什么样的班主任?如何面对问题学生?如何处理学生间的矛盾?等等。我如获至宝,用了一天的时间通读了这本书,为以后我的班级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班级各项活动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由于我的工作开展的出色,在学期结束时被评为了“优秀班主任”。教育理论书籍指导着我的教育教学,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也不能离开他,成为了我一生事业的伴侣。

三. 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参加教育实践,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阶段教师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熟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教学任务,适应学校环境,积累经验,一般要开展师徒结对工作,以利于其快速成长。第二阶段在成长期教师积累经验,开始能够独立、熟练地从事教学,并逐渐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雏形,创造出自己的特色。第三阶段成熟期的教师已经完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好的认知结构,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功底深厚,工作上驾轻就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教育科研能力很强,教学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很强,教育教学能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具有先进、独特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多关注一些教育名著,例如《陶行知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教育专著等,这些书中既有着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有一些教育案例,对于指导教学大有裨益,对于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渊博的文化知识

以前讲:“教师要交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缸水”。现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不断更新的长流不断的溪水。在一些权威的调查中,学生最喜欢的两类教师:第一和蔼可亲的教师;第二知识渊博并且幽默诙谐的教师,这足以见得教师知识渊博的重要性了。教师怎样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呢?应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呢?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待进一步塑造的学生,因此强调教师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因为知识能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教师理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教师应该具有以下方面普通文化的知识:第一,人文类的知识;第二是科技类的知识;第三是工具类的知识;第四,劳技类的知识。如一般的劳动生产类的知识。

总之,在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环境下,教师教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和反思,教师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意识,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才会在教学这个岗位上成为教学的骨干,最终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新课改下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 篇3

1 口头语言是体育教学的主旋律

口头语言是指口头表达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语言的环境和目的,把教师的口语语言分为: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交际语言。

在体育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技能,组织学生练习都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教师的精彩讲解。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有两大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特别是人能对抽象的刺激(语言、文字),建立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这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一个动作概念的获得是通过两个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引起人体一系列连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的结果。

在体育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语言越丰富,词汇越广泛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好语言。我认为要做到遵守教学语言的两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时要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而且还必须是科学的语言,科学的语言有其特定的含义,第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第二,能说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第三,不同运动项目的术语在引用时不能任意改变其原意。

2 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学的必要补充

体态语言是指体育教学中除口头表达的语言之外的,以身体作为媒介载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体态语言主要有仪表、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示范等。

体态语言是联系师生双方教学的重要纽带,是体育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际上,体态语言跟口头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起到的作用也不是口头语言所能代替的。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信息的传递是由7%的语言(系指单纯的言语)和38%的声音(包括语调、节奏和声响强度作用)以及55%的体态语言组成,可见,体态语言在教师传授知识信息,学生接受知识信息中起到的作用很大。

2. 1体育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表现方式和使用方法

2.1.1仪表、着装。仪表是一种人体外在的打扮,它是师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大多数要在室外上实践课,主要体现对服装和鞋子的要求,一般都是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如果条件不可以,所穿的服装要轻便、宽松、整洁,适合于运动之类,不允许西装革履或穿牛仔裤。这样,会与体育课的特殊性产生很大的反差,因为“身教重于言教”,一方面自身规定学生的衣着;另一方面自己却在违规,时而久之,对学生也有了负面影响。体育教师的威信、地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淡化,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体育教学。

2.1.2手势。手势是配合教师讲解教材内容的模拟性动作或想象性的动作,是体育教师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手势做出的相应姿势所传递的无声语言。这种语言被体育教师广泛地用在田径、球类、武术、体操、游戏等项目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运用这些生动的示意性体态语言,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讲解效果。另外,体育教师的手势还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学习成绩有提高,技术有改进,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时,教师可竖起大拇指,或拍手鼓掌以示表扬。

例1:在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快速反应能力,比赛中抬头观察场上情况的能力,以及适应实战需求的能力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单手运球的同时观察教师的手势,随着教师的手势而左右移动运球。

2.1.3动作示范。动作示范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它最直观的诠释了教学内容,是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在体育教学时大多数时间讲解和示范是同时进行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同时刺激学生,因此正确、动作优美的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最直接的了解动作,形成一个初步的动作概念。另外在上课时,发现有学生完成动作質量不高,教师可以恰如其分的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或适当采用夸张的手段,让示范起到一个“镜子的作用。

2. 2体态语言的特殊作用

无时不在的体态语言,是体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又一鲜明的区别。“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潇洒、漂亮、完美的示范动作和教学过程中乐观、自信、开朗的特点,以及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体育教师在平时一定要练好基本功,强化专业训练,提高示范动作的水准;要注重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结束语

新课改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篇4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看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为基本结构,教师的“讲”束缚了学生,对学生来说,是“要我学”,学生是被动的听,被动的完成学习任务,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自学,对学生来说,是“我要学”,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通过自学达到预期目标的成功的喜悦,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这种方式,它适合于学生已基本上能独立学习的阶段,比如高中阶段。

但是,多年来,在我们的学校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不多,这是一种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又不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的现象。究其原因:

一是认识问题。没有真正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没有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当做教学的重要目标;或者是虽然口头上也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却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是低估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不足。从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看,实际上,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思维上已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正由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已处于基本上能独立学习的阶段。社会上有不少自学成才的人,他们开始自学时文化底子并不高,年龄最小的也不过十几岁。为什么在校外能有不少人如此,在学校内有教师的指导,有许多有利条件却反而不能这么做呢?而且在校内也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就自学了更高阶段的课程并有良好成绩,他们自学的课程还往往是比较难学的、很需要教师来教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外语之类。既然他们能自发地进行自学并取得成功,为什么在学校和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之下,不能使更多的学生具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呢?很多学生常常在课外阅读一些分量很重的书籍,并且基本上能掌握其内容;不少学生还能运用从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有所发展。为什么在课外能够如此,在课内有教师指导反而不成呢?再有,在课堂教学之后,学生都要完成必要的作业。其中包括不少难题,为什么作业中的难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课本上已经写明白的概念、原理、理论等等却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而非要教师讲解不可呢?以上几点都足以说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习惯问题。中学阶段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这种教学方式还没有经过大量的实验,没有形成一套切合实际的办法,而且中、高考的压力使得失败的成本太高,因此,就会有许多人持怀疑态度,过去的教学方法毕竟经过检验,还是行之有效的,当然也就习惯成自然,继续沿用。这些众多的实际问题使得我们难以迈出这一步。

现在新课程已经展开,面对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就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意味着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需要改变;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已经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迎难而上,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这其中就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方式。

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与教师作为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教与学的联系就显得十分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指导学法,不应该仅仅关注如何呈现、讲解,而更是要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形成问题并促使学生对问题实施积极的探究。学生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就要先研究教材,设计学法,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学习的主动权则由学生掌握,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需要采用的学习步骤和方法,最后要达到的学习效果;这样,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从教学实践来看,让学生去主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应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

确定目标。教师要确定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知识的问题,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比如:对新知识的掌握,是要了解、理解还是运用。

实施过程。即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调动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和运用;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比如: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并要学生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疑问。

问题反馈。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学习得出的结果、见解进行再学习。如果有不同的结果、见解,要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学习。这里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的经验、收获、不足和教训,进行交流,学生活动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通过大家的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实现全体学生的提高,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分析和归纳。

在上述环节中,教师不能包办一切,所扮演的角色是启发、引导、推动,是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师生对话、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创设合作探究氛围,使学生全面参与,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达到预期目的。

但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就会因为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出现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学得慢,进度不一的情况,对此,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到。

其实,现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只不过是按照多数人的情况把进度强行统一起来而已。当学生已经具有可以独立学习的能力时,如果依然采取这种强行统一进度的办法,那对学生是很大的束缚;而采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方式,应该可以解决这种“统一不统一”的矛盾,做到该统一的统一,不一定统一的可以不统一。

首先,对学习的要求要统一,也就是学习后要达到什么标准要统一。

其次,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学习进度可以统一,也可以不统一。

最后,检查和考试要统一。即“两头统一,中间灵活”。两头统一,可以保证基本上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中间灵活,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采取这种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规律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形成一种新型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学习风气。

应该看到,当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独立的学习能力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他们,同时,把学好课程的责任也交给他们,他们的学习状态会更好,更有主动性,要比在课堂上被动的听讲振奋,他们在学习上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所得到的收获也会更大,尤其是在学习能力上会有比较大的提高,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显然,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热潮下的冷思考 教师随笔 篇5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其影响范围与影响力度已经掀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一股旋风,人称“杜郎口旋风”。现在这股旋风已经刮到我们县的每一所学校。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既不想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更不想不自量力地逆流而上,我只是想--在这“学习杜郎口”的热潮中,作出几点冷思考。

一、学习杜郎口学什么要定位

各地随着杜郎口风潮的刮起,取经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领略了杜郎口中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各校回来积极行动,搞起了数字模式,玩起了数字游戏。

自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欣喜已有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之余,突然这股“强劲之风”刮来,于是乎就开始了另搭台子另唱戏,其结果如同“东施效颦”,甚至如“邯郸学步”--不但“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我认为学习杜郎口,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学习他们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学习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核心理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出课堂中“生命的狂欢”。

用杜郎口精髓和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改革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下子就让要做得像杜郎口那谈何容易。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什么偏偏要套用一种模式呢?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杜郎口中学,他们不也是打破了现行的所有教育学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规范性要求,冲破了重重阻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吗?

二、小学开展杜郎口模式是否完全适合

我们不能看到一种新鲜事物就一哄而上,应该认真论证,充分考虑校情、学情等因素再做决定。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特点中预习(或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先学,也就是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们怎么让他们先充分自学?小学生自制力差,面对七十几名的大班额,原先两个一排,他们都有可能玩起来,何况现在六人一组,那玩的空间更大了,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条件更多了,的确学生是“动起来了”,老师却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就说课堂展示吧,我仔细的观察过,发现一个学生在展示,个别学生在听,大部分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情了,搞得课堂纪律乱糟糟,这样以来,这个环节是不是就失去了真正展示的意义了。我认为杜郎口教学模式不适合在低年级搞,高年级也只能是逐渐渗透。另外,孩子们围着一圈几个一组,整节课歪脖子上课,既不利用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身体的健康发育。老师写的导学案就是一张数学或者语文卷的形式,回家给家长增加了负担,家长叫苦不堪。

三、杜郎口教学模式尝试中的困惑

短短的几个月,就经历了一次课堂大改革,困惑不少,虽说这很正常,可这次叫大多数教师苦不堪言。学生能经常去做课前预习的只是少部分,较多的学生没有养成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因为条件有限,学生的预习也只不过是查查字典,将字词弄懂。课堂上,学生的讲解过多过快,很多的讲解只是自己懂或者只是自己的理解,其他的同学的听只是走马观花,有时学生讲解、发言不积极,最后还是要老师越俎代庖。对全体教师缺少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很多教师对这种模式的理解似是而非,实践起来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就拿导学案来说吧,“导学”这一环节是新课导入,还是引导学生自学,分清这个概念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我们提出的“一二五模式”中的五环节是相对独立的,还是互相穿插的,这些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备案中就缺乏模式化。的确,杜郎口教学模式先进性是无可厚非的,我认为先选骨干教师再适合的年级搞实验,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不断总结经验,形成适合本学校的教学模式,然后逐步推广,带动全校。

当然,课改之路是一个由 “乱”到“治”,由“治”到“改”,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改革的日臻成熟之路。几个年头,我们历经“阵痛”与“碰撞”,无论怎么改革,无论怎么创新,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渴求知识的学生。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就像一场战争,充满了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所以,让我们冷静下来,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变不和谐为和谐,让我们共同努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型 篇6

一、从“权威”转向“非权威”

在新课改目标的指导下,教师要明确理念,提高师德修养,促进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充分认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知识的探讨。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听取、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听取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二、从“园丁”转向“引路人”

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随意“修剪”的,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态植株”。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使其人人努力、个个进步。

三、从“指导者”转向“促进者”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教师既是学习的组织,也是学习的促进者,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转变,多一分关爱,温暖学生心灵;多一分尊重,健全学生人格;给一次机会,锻炼学生胆识;给一个荣誉,激发学生自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弘扬学生个性发展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四、从“良师”转向“学友”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建立全面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它是一种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教师用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与学生共同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不仅要成为良师,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友、益友。

五、从“一桶水”转向“源头活水”

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源头活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探井”,寻求知识的甘泉。在教学结构上,由程式化、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创造、创新意识。体现在教材的处理和使用上,要扩展教学内容,改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创造性使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从书本、课堂扩展到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方面;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分层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六、从“信息源”转向“信息平台”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材加工,充分有效地将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有些也可以是校本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姿态要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它的必要性、重要性,并且坚持,尽快转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以适应新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社会的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师语言 篇7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实施、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都做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创新的要求,这些看似与教学语言没有关系,然而深究之中,就会发现教学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都是无法忽视的。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要教师仍需要与学生交流,就离不开教学语言。一方面好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语文是非常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古人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见语言的交流对于一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内涵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教学语言还是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因此去探究新课改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教学语言的内涵

一般的研究认为教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语言既包括有声的教师教学的口头语言,亦包括无声的神态和体态、教材、讲义以及板书甚至于课堂环境和氛围等等。狭义的教学语言指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的口头语言,本文的论述中使用的是狭义的教学语言。借用大教学家夸美纽斯的话:“教师的嘴好似源泉,知识的溪流由之流淌。”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最直接的接受知识的渠道,好的教学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激荡着学生的思维,更能鲜活知识,使教学过程水到渠成,使学习过程愉悦而轻松。

最直观的教学语言的要素是口头语言,这是教师思维的直接体现,除此之外教学语言的要素还包括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这些亦是教师在磨炼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表达能力时不可小觑的。试想若教师讲话有气无力,那么无论多么气势磅礴的语言也无法发挥出它本身的感染力,而若教师在表扬学生的时候语气却是非常平淡,无论多么叫人开心表扬也会失去它的色彩吧。

教学语言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恰如其分的“教”,即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教学意义,教师不要讲无意义的空话,更不要讲无依据的大话。教学语言要能够反映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具有启发性。其二是富有感染性的“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富有神采和感情,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对知识的理解。

三、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语言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与生的对话,是信息与情感的沟通和交流。”笔者认为这一观念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做出了以下期望:

(一)教学语言体现师生平等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念是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而是走下神坛可亲可近的沟通交流者,善意引导的迷津指点者。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能够体现师生平等,比如说我们从前提问的时候会说:“同学们思考并回答我的问题。”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下面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相较之下,第二种说法平易近人许多。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通过教学语言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应当受到非常的重视的,因为教学时的口头表达是学生接近教师的最直接方式,如果教师自筑高台学生亲近不得,自然会对语文失去兴趣。

(二)教学语言体现人文素养

语文是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繁重的课业和不小的高考压力往往使他们容易对学习产生倦怠,在参加高考的所有科目中,语文是唯一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情怀的学科,因此应该是能够陶冶情操的,能够放松身心的,能够培养审美意识的。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有着很大的呼唤,只有胸中有天地的教师方能谈吐优雅吸引人,只有腹有诗书的教师方能课堂当中气自华。谈吐间能够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胸怀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语言一定是具有人文素养的。

(三)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逻辑性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教师自己就颠三倒四、前后矛盾,那么学生也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对学科产生排斥心理。尤其是对于已经具备相当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来说,更要求教师做到语言缜密不出漏洞,不说空话和没有依据的话,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建立教师的引导者角色。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缺乏逻辑的教学语言可能使学生对课文或者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困惑或者歧义,把握不到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

(四)教学语言机智幽默

一个能够将幽默感带入课堂的教师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爱,为此,不少学者研究了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和作用。举个例子来说,一位教师在讲授“对对子”时候出了这样一对上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学生在尝试对出下联的时候冥思苦想良久仍没有答案,教师灵机一动说“男同学女同学,男女同学生男女。”这一对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缓解了没有学生对出下联的尴尬,还给同学们开了个好头,启发了他们的思维,最终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出工整的下联。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但能够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能够使教学生动活泼,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四、总结

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师 篇8

一、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 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使学生能有所悟, 能自悟自得, 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 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 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 并通过对一代新人的培养, 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 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的数学教学, 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 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能为他们今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 创造高质量的生活, 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 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 枯燥乏味。其实, 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 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该怎么办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 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 要想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 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 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 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 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 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为此,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 创设和谐的情境, 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 体验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魅力, 从中能有所感悟,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 触动生活积累, 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 也是一种心理过程, 先有所感, 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 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 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 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 感性的知识理性化, 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 有的知识讲得越多, 学生越不明白, 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 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 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 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 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 有的是平淡无奇,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 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 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 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教师做到:

1.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 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扩大视野, 动手动脑, 增长才干, 发挥志趣和特长, 丰富精神生活, 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 选择适当的素材, 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多媒体展示, 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 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活化这些现象, 而且特别直观、形象, 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新课改下的教师课堂教学思考 篇9

新的课程标准较教学大纲,有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要求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了更新观念,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人教版新旧教材的教材内容、知识呈现方式、课程北?”学生就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在赤道以南。”由此可见,问题若设计得题意不明,学生会不知如何回答。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考,在积极思考中解决问题。

二、设计感兴趣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如果把提出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结合起来,那么将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本中编排的内容很简洁抽象,学生很轻易就把握其中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起来很容易。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所以,应尽量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课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雅典举行的奥运会和北京举行的奥运会上,天气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多数学生对奥运会感兴趣,在问题中加上奥运会,学生自然而然就根据问题去思考北京与雅典两地的气候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践行新课改理念,多采用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避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的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使不同的地理问题都能从多个角度全面进行分析,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

三、创设提问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知欲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课堂提问就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让问题富有新颖感、趣味感,最好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突破口”,精心策划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回答兴趣,引导积极思维,进行适时提问。例如:在教学“时区、区时、地方时、自然和国际日界线”的内容时,就先播放一段《富贵再逼人》中的视频片段,主人公骠叔因为性格忠直经常让他的上司不满,最后竟然被上司找个理由开除,就在此时,骠婶却发现自己所买的彩票中了个特等奖,于是就筹钱买机票准备飞回温哥华。在到达温哥华以后,经过了千辛万苦才摆脱了上司对彩票的抢夺,目标等方面从以下三点来探讨与思考新课改下教师课堂教学的转变。

一、新教材对教师的挑战

新教材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关于社会科技的新进展、新成果,增加了许多物理学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联系的内容。相比之下,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涉及面狭窄的现象显得十分突出。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而传统师范教育体制培养的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往往专业化有余、综合知识不足。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过去教师上课,更多地依赖教学参考,如今的教学参考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之外,绝大部分只是启发教师的教学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参去教学了,而是必须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但是到达彩票领奖中心时却发现已过了兑奖的最后时间。此时,所有的希望都已破灭了。在圣诞节的晚宴上也没钱付账,只好给餐馆打工,在拖地时,善良的老板才提醒说距彩票兑换的期限还有最后一天,于是骠婶高兴极了。这一电影视频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极大兴趣,而且激起了他们对世界时间计算的极大渴望。

四、设计递进式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很多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不妨对复杂知识进行合理分解,降低难度,先提出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推翻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大脑思维,从而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去敲开知识的大门。对难度太大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小步子的铺垫性问题。设计语言既要具有科学性,又要具有艺术性。例如“在教学大气环流”一课时,在完成“单圈环流”的教学后,加以这样的说明:单圈环流是在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差异的情况。接着提问:“在考虑到地转偏向力因素的情况下,大气环流又是如何的呢?”由于提问是由浅入深,从“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到“考虑地转偏向力”,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敢于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疑、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地理知识的局面,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廖雪芬.谈提问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09(26).

[2]张丽丽.提高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学科教创新导刊,2010(3).

[3]刘金成.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探索[J].教育革新,2011(3).

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吴冬春

(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江苏盐城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串联校正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实验教学方法,得出结论只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线性定常系统串联校正幅频特性实验教学方法

1. 引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实验课程安排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验课的开设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大多高校开设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都是验证样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眼睛再不能只是盯着知识点,只顾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营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课堂教学由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转向探究式、自主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并蓄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师的挑战不言而喻。

二、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标教材的挑战和机遇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是直接的实践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满怀激情地投身到这场改革中去。

面对新课标教材,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只有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很好地应对。还要拓宽阅读面,更新知识结构。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宽,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要求教师除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术外,还必须广泛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此外,教师还要学习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在新教材中,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中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要求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新教材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呈现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关注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师首先要有科学探究的教学意识,把探究式教学作为转变教学行为方式的重点。对于每一模块要求的探究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学校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全面的规划。精心选择合适探究的内容,积极创造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条件,努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合作的意识,形成探

性实验,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实验教学方法探讨,希望实验课程能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2. 实验原理

2.1系统校正原理

串联校正系统的方块图如图1所示。图中Gc(S)是校正装置,G0(S)是需校正的实验电路,两者相串联。

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师对探究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循序渐进。探究活动的要素从少到多、探究范围从小到大、探究内容从简单到复杂,探究层次要求从低到高,逐步地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课堂探究教学中,还要考虑课时的制约,把握开展探究活动的时机和时间,既要让学生能充分活动,又要避免活动费时过多,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下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和互动,还要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拓展;不仅要植根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还要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进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对所学知识做横向拓展,还要做纵向延伸;不仅要求拓展知识,还要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教与学的方法。

三、新教材教学中教师的思考

新教材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1)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2)强调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这些变化特点,当代教师的教学也要相应做出一些调整,当然这些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慢慢进行探索。那么教学中该探索哪些问题呢?首先,探索该教什么;其次,探索该如何教。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观念,才能很好地落实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当代的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过程,使自己变得好学,从而到达乐学。

参考文献

[1]王义堂.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6.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高凌.关于新课程教科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探究 篇10

一、教师专业成长

1. 教师专业成长。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有众多不同表述, 国内学者吴颖民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内涵:更新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技能、强化专业精神。也有人提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 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 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因此, 教师专业化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 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的过程, 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

2. 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意义。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意义吴颖民从整体上提出了四点主张:第一, 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第二, 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三,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第四, 有利于推动教师的自我实现和价值追求。从教师个体的角度, 第四点是核心, 自我实现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教师当然也不例外。

二、专业成熟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 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思想和依据, 专业成熟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基本观念、思维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需要、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2. 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认知结构。

专业知识是中小学优秀教师从事高质量教育活动的基础。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同时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基础教育学科综合发展的态势, 又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地拓宽知识渠道, 加快信息获取速度, 以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

3. 深厚的教学基本功。

中小学优秀教师深厚的教学基本功不仅表现为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及优良的教姿教态, 更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善于不断地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

4. 独特的教学个性与风格。

教学的个性与风格是教师教学工作获得成功的根本条件。教师只有探索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风格与个性, 才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动机与热情。

三、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强调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应该关心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目前部分教师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知识面狭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创新精神和研究开发能力不强等方面的不足, 综合来说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

1. 专业知识结构欠缺, 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主要是广大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 “自我更新”意识淡薄。新课程提倡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必须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 新课程还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因此教师还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2. 专业技能基本过关, 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活动顺利实行。但是优化教学设计的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则明显不足。

四、微格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提倡教师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探究学习和自主提高。现代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更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提高的场所, 因此, 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针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微格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该模式实施的一般程序是:开展理论学习→树立研究意识→组织观摩示范→实践微格教学→反馈评价→总结强化提高。

1. 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 (Microteaching) 又称微型教学,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 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 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它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 便很快引起教学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兴趣, 并迅速运用到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上。国内较早开始这方面研究的是广州师大和华南师大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科研院校。1987—1990年间, 北京地区一些师范院校在“中日教育工程”中进一步开发了这一课程。

2. 微格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微格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五步:

(1) 开展理论学习, 树立研究意识。在实施微格教学实践前, 应先组织教师学习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 或聘请相关专家对初学者进行相应指导。提高教师设计与开发技能, 让教师逐步树立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意识, 并为教师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为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2) 组织观摩示范。组织观摩示范是微格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先组织教师在学校观看相关音像资料, 然后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走出去听各级赛课以及全国知名教师的课, 再聘请全国知名教师来校讲课, 从而让教师对微格教学实践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 更加有利于教师质疑问难, 不为既定的模式和成果所束缚, 做到“教”无止境, “学”无止境, “研”无止境。

(3) 实践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实践是教师在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根据课堂教学技能的要领和要求, 设计课堂教学并实践, 用微格教学系统的设备, 对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视、音频记录, 及时、准确地获取反馈评价信息。

(4) 反馈评价。反馈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它提供了反馈信息, 具有反馈、调节、动机等功能。评价是微格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微格教学实践中使用录像设备, 能使授课者以“第三者”的身份观看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客观分析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以便及时调整和改善。因此, 反馈评价的质量是影响微格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5) 总结强化提高。微格教学的最大益处就是教师可以通过录像及时进行自我分析和相互分析, 查找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对于一些自己平时在课堂上不易察觉的行为, 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 从而起到“自我教育”的效果。直接从录像中获得完整、真实的信息反馈, 把接受间接主观的评价变为直接自我的客观评价, 十分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完善和提高。而且, 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们充分肯定优点, 恰当指出缺点, 共同提出改进方案。被评价的教师根据大家的建议,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进行再训练、再反馈、再评价, 使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地强化提高, 专业化水平沿着螺旋式方式上升发展。

总之, 通过微格教学, 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总结经验的能力, 构建起教师之间互相尊重、理解、学习的人文环境, 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 而且有助于教师学会在合作中工作, 在工作中成长, 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微格教学实现了教师的“拓展”和“提升”, 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 拓宽了教师的专业领域,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 并使教师不断地更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最终成为专业成熟的优秀教师!

摘要:当今世界,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 我们必须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不整齐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主体需求的现状解决关键问题, 以使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本文以微格教学为例, 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如何使用微格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微格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 2003, (12) .

[3]王鑫.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素养[J].科技信息, 2012, (30) .

[4]张爱玲.教师的发展阶段与专业成长[J].小学科学 (教师论坛) , 2011, (05) .

[5]饶慧媚.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孙卫国.微格教学——一种师资培训的新方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 (1) .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下一篇: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