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

2024-07-18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精选十篇)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 篇1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快乐学拼音

(一) 利用有趣的情境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汉语拼音部分都编排了帮助学生学习声母、韵母的情境图, 这些情境图再现了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有的还含有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将情节画和提示字母音和形的画面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图组织教学, 在带领学生看图说话时, 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认识、去感知插图跟字母音形的内在联系。如在教学声母b、p、m、f前, 教师利用情境图给学生讲故事:小明家的后面有一座小山坡, 可美了。山坡上长着绿绿的草和很多很多的树, 草地上有五颜六色的蘑菇和野花, 山坡上还有一条小路, 路旁有一尊佛像。小路的尽头住着小明的好伙伴小猫、小熊和小兔。小明每天都要到山坡上去玩……孩子们兴致很高, 在情境图生动形象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声母b、p、m、f的读音与书写。

(二) 运用多媒体,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低年级儿童自控能力差, 无意注意占优势, 直观、具体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如在指导学生发o的音时, 运用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 点击小女孩的头部, 即滑出了o的形, 随即在屏幕上出现了小女孩唱歌的姿势, 并伴有声音:“女孩唱歌“o、o、o”, 这样声情并茂的课件立即吸引了学生,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o的音和形。另外, 在音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有趣的练习。如“玩转轮盘”游戏, 点击鼠标轮盘开始转, 指针指到哪个音节就让学生认读。再如“打地鼠”游戏, 每个地鼠头上写有音节, 地鼠冒出来, 让学生读, 读对了点击鼠标, 即打中地鼠, 课件立即传出“你真棒!”“好棒呀!”等夸奖的语言。在如此生动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兴趣盎然, 主动参与学习, 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得到提高。

(三) 把游戏、活动引进课堂, 让学生在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如果整节课都让学生反复地认读声母、韵母, 他们肯定感到枯燥无味。心理学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因此, 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让他们学得主动又轻松。如巩固a、o、e的四声, 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 即画一棵树, 用红色的卡纸剪成苹果帖在上面, 每个苹果都写着一个带调单韵母, 老师读哪个, 指名让学生摘下来。这比让学生反复认读效果会好得多。在教学拼音方法时, 我制作了头饰, 让学生分别扮演声、韵母, 然后让学生玩推卡片活动, 让学生知道b和a碰一起就可以拼出ba这个音节了, 再利用口诀“前音轻短后韵重, 两音相连猛一碰”, 配合演示动作, 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掌握了拼音方法。在巩固复韵母ao、ou、iu时, 可以设计游戏“组对子, 交朋友”, 即把ao、ou、iu、组成对子, 交朋友, 看谁组得对, 读得准。

二、突出主体,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 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 因而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 并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能记住yu中的u实际上是i, y和ü组成音节, ü上两点省写, 我就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 编儿歌来帮助记忆。有的学生编的是“小ü很骄傲, 眼睛往上瞧, 大y帮助它, 摘掉骄傲帽”, 有的编“小ü见大y, 去掉两点还读ü”, 还有的编“小ü小ü有礼貌, 见了大y就脱帽”……对于学生不同的编法, 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进而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有效动力。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注意呵护学生, 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在之后的拼音学习中, 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自己编适合自己记忆的儿歌或口诀记住声、韵母的音、形。

三、营造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拼音

(一) 让教室会说话

在教室, 我力求创设一个有趣的拼音环境, 教室的黑板、门窗、课桌椅、卫生角等都贴上了相应的名称的音节;学生每一本书上我都让学生用拼音写上了自己的姓名, 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也办成了“拼音报”……走进教室仿佛就走进了拼音王国, 让学生在拼音的世界中遨游。

(二) 把拼音带回家

在学完一课拼音字母后, 我就让学生自己制作卡片, 在家里当“小老师”教爸爸妈妈读。在学习完拼音后, 让孩子给家中的家具或者自己心爱的玩具制作精美的拼音卡片, 并挂在这些物体上, 天天看, 时时读, 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所学的拼音知识。

(三) 做生活的有心人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 篇2

景东县乡太忠乡中心学校

田颢

汉语拼音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拼音是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但学起来枯燥乏味。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怎样使低年级的孩子快快乐乐地学会拼音呢?我认为应将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力图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拼音教学与教材插图的有机结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丰富的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或表明音节结构、或表明声调认读,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例如声母部分中的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或认不准,学生学习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 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音了。用这种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t、n、l的插图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读音。

二、让拼读音节走进学生生活

孩子入学前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他们认识是草(cao),却不会将草(cao)分出声母C,韵母ao。更 1 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音节)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可以用实物演示,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棵白菜和由小变大的圆的纸片,先请孩子们认一认这些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实际上已调用他们原有的“语音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再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与具体的实物对应起来。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说出双音节词或一句话即可)。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认读汉字要与教材情景图巧妙的结合

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内容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儿歌、看图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组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观念,也突出了各知识点的科学性。特别是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情景图,给教师带来教学上的莫大的辅助,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教师应站在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认真审视每一幅情景图,想办法激活它们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借助情景,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会认汉字。首先,观察图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汉字。有的图内容复杂,学生看了图还不能导出音节的读音,如第11课的情景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思维,讲清图意后,引出“diéfēijī”和汉字“叠飞机”;其次,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像,如第4课的情景图,一只小兔奔跑时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两笔;再次,充分利用教材情景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如第8课情景图,“太阳刚刚升起,可以换成什么词来说?”学生思考 后回答“日出”,这样字的形和音的问题迎刃而解。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益于调动群体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四、利用儿歌和歌谣的趣味性与新颖性进行拼读汉字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拼音教学 篇3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方面,拼音符号的抽象化给小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容易使他们产生挫败感,不利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所以,应该让拼音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产生对拼音符号的认同和理解,在孩子的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识记拼音。另一方面。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笔者把拼音教学生活化和这点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成功,培养其自信,同时也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声母字形的教学上,笔者充分利用每个字母旁的插图与该字母在音形的关系,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目的。在教学“a、o、e”时给学生示范如何从插图上寻找跟每个字母相关的音形素材,并且编成了儿歌:医生看病aaa,公鸡打鸣ooo,水中倒影像个e。学生了解了这种方法后兴趣盎然,继续用自编儿歌的方法学习其他声母,这样既有利于知识本身的记忆,又增加了趣味性,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发了创编激情,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中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提高单位时间里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拼音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样有效的组织形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1编一编,讲一讲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转化为音乐智慧最直观的形式,深受儿童的喜爱。通过教学生读儿歌到编儿歌,既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字母的音,记忆字母的形,又突出了拼音教学的重难点,还可以缓解孩子们学习中的疲劳,调节他们的情绪,激发其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另外,笔者还常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孩子。生动具体的故事内容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

2玩一玩,动一动

游戏是学生感到最自由、最放松、最愉快的活动,对儿量最具有吸引力。对于小学生,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将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教学中,笔者开展了一些“摘苹果”、“找朋友”“开火车”、“玩卡片”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多方面地接触和认识世界,发展了智力,同时锻炼了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实施情境教学

1创设智力情境,提高学生拼读的热情

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小学生喜欢猜谜语这种智力题,笔者就顺应他们的这种爱好,根据学生已有的拼音基础,选择设计一些谜语,让学生拼一拼猜一猜,激发学生拼读的热情,既能巩固前面所学,又能引发新知的学习。比如:学完au、ou,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一只瓜,会跳高,场上只许用脚踢,比赛不许用手拿,头部顶它不要紧。”谜面用拼音出示,背景是绿色的操场。这个谜语通过“高、脚、手、头、要”这些字的音节有效地复习了这堂课刚学习的au、ou,又通过谜底“足球”(zu qiu)引出了韵母iu的学习。这样,不露痕迹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改变了以往拼首教学中的机械式操作,增加了思维的含量,让学生觉得所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拼音,而不是毫无意义的符号。

2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这时必须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新的刺激方式进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情绪兴奋,调动其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ao、ou、iu新授结束后,我设计了“寻友大行动,丰收在其中”的竞赛,比一比哪个组适合作得好,收获多。这个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注意力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展开语文学习,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在竞争中相互交流、全面提高。

3创设趣味情境,增加学生求知的快乐

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来记忆字母的形。例如,在教“o”这个单韵母的形状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动作展示o的样子?”于是孩子通过各种方式记住了“o”这个声母。

四、将说与写相结合进行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汉语拼音教学 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从实际出发, 尊重儿童的认识规律, 调整了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 这在“总目标”及“阶段目标”中分别有明确、具体的阐述。《语文课程标准》将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帮助认读生字、学习普通话上。其阶段目标为:学习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读大写字母, 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学习独立识字。

二、新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启示:

用新的理念指导汉语拼音教学, 笔者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些尝试:

1. 兴趣贯穿始终。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带有趣味性, 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我们知道, 汉语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号, 既不表音也不表意;此外,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生性好动, 注意力不能持久, 学习时容易感到困难, 不易识记。这时应把激发学生的兴趣贯彻汉语拼音教学的始终。

笔者在教学中创造了许多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教学拼音句子时, 笔者巧妙使用“图片拼切法”教学, 如“wǒde jīmùzhēn hǎo wán, dājiāfēi jīfēi lán tiān.”, 就用多媒体七巧板展示一架由几块积木拼成的飞机, 每块积木上都有音节或音节词, 点击飞机上的零件, 屏幕上便跳出音节。如此教学形象生动, 学生喜闻乐见, 突破了拼音句的拼读这一难点。

课堂上, 笔者还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例如, 练习拼读音节时采用“摘苹果”、“夺红旗”、“找朋友”等一年级小学生喜欢的游戏。在教学“ɡk h”与“u”相拼的时候, 可设计“吃水果”的游戏。用铅化纸剪成、画成各种“水果”, 在背面写上音节, 让学生来挑选自己最喜爱吃的“水果”, 然后利用已经学过的拼读方法来拼读音节。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效果远比“写一黑板、读一阵子、抄一本子”强得多。

2. 重视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语文课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小学生年龄虽小, 但他们喜欢想象, 敢于提问, 潜藏着创新的天赋。因此, 在拼音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声母gkh的字形时, 先联系课文中的表音表形图让学生发现相似之处, 然后再分组讨论, 回忆一下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与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最后各组汇报这个小组成员的发现。学生有的说“g”像数字9加上弯, 有的说“g”像系了绳子的气球, 绳子被风吹弯了, 有的说“k”像柯达彩色胶卷的标记, 有的说“h”像把椅子……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学生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时, 学生愉快地牢记了拼音字母的样子。学生靠自己的发现去掌握了要学的知识, 会有多么大的成就感呀!

3. 讲究自主合作式的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我们在拼音教学中就要进行自主合作式教学。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有了亲身的情感操作体验, 才能更主动、轻松、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自主性活动的多少, 直接决定了学习的质量。

比如, 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学过汉语拼音, 认读6个单韵母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总有小部分学生不太会读。这种状况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汉语拼音我已经会了, 没什么可学”的想法。针对这种现象, 笔者从学生实际出发, 让会的当“小老师”, 教还不会的, 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则在一旁进行组织、指导, 由主角退到了配角的位置。“学生小老师”为了教好别人, 不得不认真地从头再学一遍, 这一教学方法收到了一石双鸟的效果;一方面使学生通过互帮互教巩固了汉语拼音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 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多给他们自主掌握内容、随意表达意见的机会。例如, 教学音节词“dǎɡǔ”时, 先给学生找出合作点: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音节怎么读?经过讨论, 学生回答“小朋友用尽力气打鼓。”……他们的回答很精彩, 可见学生在合作学习实践中, 既能充分展示自主性, 又能互相完善。

4. 尽快与识字写字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改变过去按年级划分为按学段划分, 各项要求均对学段而言,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在第一学段 (1~2年级) 达到“学全汉语拼音”。对我们教师来讲, 这种划分方法空间大、弹性强, 为教师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件。我们知道,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而不是阅读的工具, 识字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巩固汉语拼音的过程;其次, 汉语拼音教学也应以人为本, 允许回生, 允许反复, 允许忘却。因此, 学习汉语拼音要尽快与识字写字相结合。

在教学拼音时, 要大胆放开, 将拼音教学时间缩短至5周, 在教学中绝不反复“砸”。“学而时习之”, 只有踏进识字的广阔领域, 汉语拼音才能做到经常复习、全面复习, 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才能够巩固和提高。例如, 当学生学会“工”、“人”、“大”、“上”、“下”等字后, 让学生读拼音写词语“工人”、“人工”、“大人”、“七上八下”等。学习更多的字以后, 就用这些字组成句子, 让学生读拼音写句子, “鲜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学生在这种练习中不仅记忆了字形, 灵活运用了所学的生字, 积累了语言, 而且在拼拼读读中感受到拼音的快乐, 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篇5

经过近三年的新课程教学,特别是在高考后,认真比较发现有很大的差别。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重视个性的发展。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细碎繁琐、面面俱到的“通史”体系,建构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专题史体系。按照《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材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模块。精心选择典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构成一个学习模块,每个学习模块都以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若干专题构成。既重视每一个模块的相对独立性,构建便于学生学习的体系,各个模块又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模块的组合化。构成了一个视野更广阔、内涵更丰富、联系更紧密的历史学科体系。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下教学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关系。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客体,更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效、成败。我们的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部分学生学历史无兴趣,跟教师教学时的满堂灌、照本宣科,有密切的联系。为此,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并帮助学生建立新学习方式。如学到“百团大战”这个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借资料或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有关的史料,提出“百团大战”当时应不应该打?进行课堂辩论。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课前或课中的启发,进行情境启发,渲染课堂气氛。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让学生如临其境,去感受历史、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二要充分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自主活动,探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师要大胆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学的过程留给学生。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探究性问题,然后自己通过网络等多途径去查找史料、阅读史料,并结合历史教材,让他们自己思考、质疑,论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课,或写历史小论文。三要培养学生课后学习反思。学生的反思也是课后反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新课程理念下多方互动的汉语教学 篇6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顾及了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才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读、自练的机会。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自己选用学习资料,允许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允许学生自我督促、自我检查,允许学生选择合作伙伴。

自主探究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质疑。一般来说,学生自主探究可以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汉语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汉语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探究性学习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主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主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不仅要积极参与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更要致力于组织并调动师生之间在交往中的学习和在学习中的交往。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难点让学生突破。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互相合作,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知识一般由三方面组成:A. 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B. 教师个人的知识、学生个人的知识;C.课堂互动合作产生的知识。

如何促进情感互动,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学得生动,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呢?

教材已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每次课前总是让学生收集大量的资料。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信息,带着期待,走进课堂,以研究者的身份参加学习。实现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信息、认知、情感互动。在信息的获取、查找、整理、筛选、创新中,他们不断地实现着情知的互动。

现代课程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变成了一种“生态环境”。学生在持续交互合作的动态情境里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经验去同化和索引新的知识,并且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个体与中介的互动,人与情境的互动就象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样日益密切。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与情境紧密联系的自主操作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学生和教材的互动,学生和课程的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合作、易于合作的良好氛围。

激趣引题是指汉语教师的课堂导要求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在短短的一两分钟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既为学生自学探究作了铺垫,又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很容易就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活动是学生学习的诱因,活动情境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活动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情境的不断丰富,激起了学生无限的创意,他们奇思妙想,纷纷畅谈。这样层层深入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得到了发展。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 篇7

一、识字教学中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构建

伴随新课改策略的不断实施, 为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更好地对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行培养, 老师应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如今, 世界上唯一保存至今且还在持续使用着的表意文字仅有汉字, 在所有的汉字中, 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内涵都比较丰富。汉字可以见形如义、触目会心, 其属于形入心通的一种文字, 包含着比较强的形象性及直观性。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所积累的汉字非常多, 其形体也是变化万千的, 但是构字的部件比较有限。常用汉字中的声符只有四百多个, 而在这些声符中, 许多的声符构字能力都非常强, 进而构成汉字结构中系统性的内部结构。因为汉字的文化特点、性质非常鲜明,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站在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的高度开展相关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应该将汉字教学与汉字特点有机结合, 使识字教学发挥其文化功效[1]。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时, 首先必须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理解、识记汉字, 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个主动识字的好习惯。另外, 老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 应对汉字内部的结构系统性进行分析, 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应认真点拨, 并加强课后梳理, 指引学生发现汉语文化规律, 进而让学生充分利用汉语文化, 给学生细心讲解各个汉字包含的内涵、文化特征,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汉语文化底蕴得到提升, 最终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升[2]。比如在教学“月”字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提示学生该字同月亮外形比较相似;“从”字像一个人后面跟着另一个人;“明”字是一个太阳再加上一个月亮, 而太阳与月亮走了可以代表明天;而带有“木”的汉字都与树木有关, 如板、枝、果、林等。

二、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与汉语文化的关系

汉语文化与语文教师素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下面的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哲学方面, 其主要指的是可以从汉语文化中将中国国人世界观体现出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 语文教师应该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哲学观、社会观等角度对汉语文化与语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明确, 对学术界最新的动态进行把握。二是二者的关系体现在语言学内容上, 其属于比较基础的方面。三是表现在理论性、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方面, 是汉语典籍中表达的人文观。对小学语文进行审视时, 应该从宽阔、宏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这样才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方针、理念、内容、教学建设方面进行自觉、深刻的反省, 进而提出系统、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思想。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培养, 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才可以使学生对汉语文化的探索、传承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提升, 从而才可以充分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汉语文化品格、母语特性等体现出来, 使语文老师的素养及汉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得到强化[3,4]。

三、通过阅读教学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在新课程影响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 如果想要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增强,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素养进行培养, 可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其汉语文化的具体教学模式展开构建。不管小学语文的教材是如何编写的, 老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时一定要利用审视的眼光对其进行解读, 这样学生才会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认识[5]。而且,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时不但要充分了解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还必须清楚地掌握、认识存在于中华文化中的各种弊端, 进而才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的各种价值观进行科学取舍、正确判断;只有具备这样深刻的认识, 老师才可以更好地把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符的、新的汉语文化理念全部传授给每一给学生。比如, 进行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 应将阅读教学与汉语言中独特的风格有机结合[6], 如把汉语的虚实语法、正反语法、松紧等辩证有机结合, 其修辞手法的选用尽量追寻丰富的词汇、灵动的句式、动听的音韵;且应该针对相应的表意文字把义、行、音结合在一起, 让语文教学和汉语文化形成统一的和谐体。利用这样的教学结合模式开展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可以使学生对汉字的独特性及规律性进行充分的认识, 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更多乐趣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自主学习, 增强汉语文化对小学语文的有效影响。

四、通过口语交际教学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新课程影响下, 小学语文老师为更好地构建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 可以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同时来进行汉语文化的构建。如今, 汉语在世界中是使用比较普遍且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这是新课程中为何要把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当作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关键重要组成的因素。口语交际教学受国内传统的文化影响, 体现在两点, 一是我国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各种礼仪文化, 且中国人比较重视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二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主要体现在谦虚上, 口语交际中主张说话退让、留有一定的余地、谦虚恭敬, 反对咄咄逼人及不讲情面。同时, 我们比较喜欢幽默、风趣的交流方式。因此, 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对口语交际的教学不断加以运用, 让学生在人际交往教学中对汉语文化进行体会。比如, 老师在讲解《窗前的气球》时, 要将气球当作讲解的重点, 让学生感受这气球并不是一只普通气球, 它代表的是科利亚、米莎之间那种纯洁友谊,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米沙在窗子外面放气球的美好画面进行想象, 让学生知道米沙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主要是为了使科利亚开心。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对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进行掌握, 进而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得到提升[7]。

五、汉语文化与语文综合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 一直以来综合性的学习都是将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作基础。古代的语文教育过程中, 并没有对文、史、哲进行详细的分类, 且并没有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进行区分, 哲学、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学习就属于语文学习。因此,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 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都可以体现出比较强的综合性, 古代教学中把许多学科整合起来, 这对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实现智、德、行及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想要深入及有效地对语文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就一定要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吸收, 注重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思维方式, 并树立大语文教育观[8]。想要使大语文教材观得到实现, 就必须打破教材限制, 把名著、文史类报刊、中外文学、科学等纳入到小学语文材料中进行学习。并将学科间的各种界限打破, 拓宽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渠道, 让学生将不一样的内容、方法进行渗透、整合, 使其视野得以不断开阔。同时, 还应该加强课外及课内知识的联系, 让汉语文化、语文教学逐渐向着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领域不断的延伸;加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进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总而言之, 自从实施新课改之后, 其对教育者的要求也相继提高。而小学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作为最基础的教学, 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如今, 国内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 该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 进而对教学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语文教学与汉语文化结合起来, 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摘要:近几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整理、提炼、改造及发扬, 使汉语文化得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 且让小学生经过对汉语文化进行学习后找到自身民族认同及归属感, 进而使其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逐渐发展成汉语文化继承人, 并使汉语文化得以在小学教学中不断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时, 还应该考虑汉语给学生写作能力、口语能力、交际能力等带来的影响, 使汉语内在的文化品格及特色能够更好的彰显, 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语文化,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中华, 王佩彪.作文学习中的“六多”——浅谈我的作文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66 (34) :86-88.

[2]覃卜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小学高年级习作素材的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75 (33) :76-79.

[3]黄翠.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智慧的灵光——例谈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3013, 56 (02) :66-68.

[4]吴丽芬.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意识教育[J].青年与社会, 2012, 45 (02) :654-656.

[5]曹磊.汉语外来语的性格特征及对汉语文化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4 (2) :832-834.

[6]胡峡.浅析汉语文化语境在构建与强化汉民族“天命观”中的决定作用[J].西昌学院学报, 2012, 43 (3) :368-369.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 篇8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首先, 作为数学老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这场改革的重要性, 了解课改的意义, 要对过去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充分的反思和认识, 对我们原有的教学行为作一番深入思考和总结.我们会发现旧的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教授———小结———作业”和旧的教学行为“教不会就练会, 练不会就考会”严重制约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出的都是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的人才, 既缺乏主动性, 更谈不上实践创新.

现代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有价值的数学, 对生活有用的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突出人性化.作为教师, 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做到真诚尊重每名学生, 平等对待每名学生, 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 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发言, 给学生以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真正构筑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 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

例如, 在教材使用上, 一方面要用教材, 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渗透的理念, 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 根据学生的实际, 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 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 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 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纸杂志等.

二、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1. 重视情境创设,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结合具体内容, 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 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境, 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 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 建造一个花园, 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 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 ,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 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 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 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 感受数学的力量, 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 选择合适的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1) 设疑.精心设计一个问题, 布下一些疑问.新教材中就有这样的问题素材.如:“日历中的方程”, “你能追上小明吗”, “我变胖了”等. (2) 导趣.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从实际生活里引用一些趣味的事例, 作为课堂教学导入,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 置悬.授课中、授课前要留有空白, 增设悬念, 刺激学生学习思考的欲望,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4) 讨论.要给学生时间、机会, 让同学们讨论.现代青少年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他们敢想、敢说, 喜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鼓励他们充分展现自己, 这样他们就会对学习数学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例如, 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 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 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 自取名字时, 当学生知道和了解了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 你不能不说, 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 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迈向学习化社会, 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 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 与同伴交流, 达到学习经验共享, 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 把思想表达清楚, 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 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例如, “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 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 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 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 观察思考, 然后探究出结论.

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 篇9

一、从思想品德上

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 要求我们在评价一名学生的优劣时, 不能将学习成绩看成唯一的评价标准, 要从整体去评价, 从思想品德上去评价。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出“德才”兼备人才, 不仅仅是要求其他教育, 同时数学教育也要渗透德育。如有一名学生从宁夏南部山区转入我校, 或许由于刚开始的不适应, 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 尤其是数学的学习, 该生一直以不温不火的态度对待, 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课下不断地与他交流, 用温和的态度, 合理的方式, 细心的关怀帮他度过“难关”。即使是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老师也认真地给他讲解, 不断询问他:“听懂没?还有不会的吗?”在课堂上, 老师也有意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 即使是错了, 也轻松地对他说“没关系, 下次加油”。就这样, 渐渐地增加了他的自信, 他的学习热情也日益高涨, 整个人仿佛变了一样。这位老师用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 处在学生的位置上, 与其站在同一角度上, 体学生之苦, 思学生之难,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身体力行, 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明白成“德才”的重要性。因此, 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 就要形成以下的思想:1) 倾听学生的心声, 做学生的“伯乐”。2) 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会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3) 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经常换位思考, 让学生当“老师”, 与学生多交流沟通。4) 诚实守信, 言传身教。5) 坚持适度原则, 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创新, 亦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挖掘不同学生不同的潜力。这样, 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从学习方法上

数学是多功能学科, 逻辑性、系统性都很强。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应该有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方法得当, 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 事半功倍;方法不对, 就会“费力不讨好”, 事倍功半。根据自己多年摸索出的学习方法比较有效。

1.做好课前预习, 掌握听课主动权。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2.专心听讲, 做好课堂笔记。听课要提前进入状态。课前准备的好坏, 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如:我带的七 (1) 班的学生好动、任性, 自制的能力比较差, 容易形成后进生。为此, 我在反思教学的基础上, 刻意仔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xxx同学平时不太安分, 但这次数学检测成绩较好, 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 这位学生感到很高兴, 并在之后的学习中渐渐积极起来。而七 (2) 班的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 接受能力较弱, 我反复鼓励他们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 只要你肯学, 一定能学好, 要相信自己。

3.及时复习, 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复习要有计划, 既要及时复习当天功课, 又要及时进行阶段复习。同时, 我加强课外的辅导, 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 在不同程度都发生了转变。因此, 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 不断地总结与反思, 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4.认真完成作业, 形成技能技巧,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权威杨乐院士在回答中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问题时, 就是很简短的三句话:“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实践, 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积累, 三是循序渐进。”这里所说的实践, 不正好就是做题、完成作业吗?

5.及时进行小结, 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完一个课题或是一个章节, 就要及时进行小结。每一环节的落实程度如何, 都直接关系到下一环节的进展和效果。一定要先预习后听讲, 先复习后作业, 经常进行阶段小结。每天放学回家, 应该先复习当天功课, 其次完成当天作业, 最后预习第二天功课。这三件事, 一件也不能少, 否则就不能保证第二天有高质量的听课效果。

新课程下的语文情感教学 篇10

一.明确目标, 授之以渔

在情感阅读教学中, 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 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 我的做法是:

1、收集孕育情感。让学生课前搞好预习, 收集作者和作品的背景资料, 扫清文字障碍, 为学习新知铺设情感之路。

在日常的教学中适当引入文章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履历, 可以让学生对于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知识和作者的资料, 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那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十分丰富, 在增长知识的同时,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 达到了课前收集孕育情感的效果。

2、兴趣激发情感。确定阅读目标后, 可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产生强烈的情感意识。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 要它漾起涟漪, 泛起微波, 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 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 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 对新课的学习, 产生一份关注, 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 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 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我饱含深情地导入:在抗日战争时期, 有五个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的转移, 机智地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在弹尽粮绝后英勇跳崖的故事你们知道吗?那么, 就让我们打开这段尘封的往事, 走进这些中国勇士们的内心, 去领略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世界。再适时播放电影的部分场景,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 无不为之感动。再如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 上课伊始, 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 将课文中所描写的白雪皑皑, 狂风呼啸, 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 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 真是狂风暴雪, 天寒地冻, 小燕子觉得冷, 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 可怎么也飞不起来, 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 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3、问题升华情感。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徜徉其间, 通过问题的延伸和亲身情感的体验, 借助作品优美的语言, 进而领会主题, 并获得心灵的感悟。例如课文《妈妈的账单》, 我利用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来设计问题:妈妈面对账单, 她做了什么?试想一下当时妈妈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应该说这个话题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后一个问题, 学生想要独立地去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正是话题有了一定的难度, 思维有了一定的强度, 才容易激发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欲望, 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文本的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 也才能让这个问题始终似一股无形的力量, 把学生的心拴在了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和感悟上。当阅读过程结束后, 可以适当地把阅读问题向生活实际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 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等。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通的, 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 给语文找到生活的原型, 让学生在文、情、理的教会中去发现, 去探讨, 去感悟, 从而提高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

通过明确目标, 走进作品, 感受语言, 激发兴趣, 学生迸发了情感的火花, 在自读自悟中, 收到较好的效果, 收效较好。

二.细细品味, 深深领悟

任何一种事物的特殊性只有在设身处地地体验中才能确切感受到。学习语文也是如此, 只有对课文内容细细品味, 并把艺术美内化为自身的“确切感受”, 才是步入领悟一篇作品的佳境。我尝试以点拨诱导启迪学生;以讲评赏析熏陶学生;以气氛渲染感化学生;以探究讨论鼓励学生, 借此促成群体性感悟和个体性感受的同步。如教学《江雪》一课时我先展示《寒江钓》图, 让学生欣赏, 并深入体会画中孤舟独钓的老翁形象。让学生抓重点字词来体会当时的环境是天寒地冻, 千山无飞鸟、万径无人踪的凄凉, 独钓老翁孤独寂寞。至此, 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诗单纯写景, 教师话锋一转, “然而, 雪天寒江是垂钓的时候吗?能钓到鱼吗?”如此巧妙一问, 学生恍然大悟, 诗人所写的不是实景, 而是想象之景。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写这种想象之景呢?白雪象征着皎洁, 孤舟、寒江象征着孤高、特立独行的品格———这首诗, 实乃诗人自咏怀抱之作, 虽身处逆境, 却不肯向恶势力屈服。这样, 学生就能理解诗人以渔翁自喻, 流露出来的孤芳自赏的情绪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通过细细品味, 感染熏陶, 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品味能力,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情动于中, 情感释放

常言说:“情动于中, 而行于色”, 反映的是内在和外显的统一, “释放”是外显的表现, 也是阅读教学中“感悟”的效果反馈, “释放”的评价标准是“真”。它是个性体验的真实流露, 内心世界的真诚袒露, 情感世界的纯真表露。

释放的手段是多样的, 可以是学生间的口头交流, 感同身受的深情朗读, 付诸笔端的文情抒发, 内心波动发出的情感体验, 吟诗、作赋、泼墨、唱歌等等, 都是感悟释放形式, 如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 在同学们已了解了内容, 品味了语言之后, 我穿插引入了詹天佑写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从某种意义上说, “信”成为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情感的纽带, 更能体现詹天佑对祖国对人民那份深沉的爱。此刻, 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缅怀之情, 爱国之情……我让学生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最想对詹天佑说的一句话。面对这封感人至深的信, 面对詹天佑顽强的毅力, 拳拳的爱国之心, 面对清政府昏庸无能, 帝国主义百般阻挠, 面对这条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铁路, 学生们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詹天佑, 你像一座丰碑, 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一条铁路铺起了你不朽的功绩, 一尊铜像铸起了你爱国的丰碑, 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岳飞、文天祥……值得后世永远把您敬仰。”“面对重重压力, 你却挺起了脊梁, 面对侵略的嘴脸, 你毅然出手!你是时代的英豪, 国家的栋梁!”……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让人感受到学生喷发的激情, 更体会到学生为爱国热情深深感染的激动、兴奋和自豪, 对于崇高美的欣赏和折服会植根于学生心灵并享用终生。

上一篇:儿科门诊护理下一篇:学习习惯形成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