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细胞

2024-07-27

混合细胞(精选十篇)

混合细胞 篇1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系髓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共同累及的具有独特生物学特征的一组急性白血病,是临床上较少见的急性白血病,占急性白血病的1.2%~1.5%,患者具有明显的贫血及发热症状,肝脾中等肿大,大多患者对治疗反应不佳预后较差[1]。最近笔者发现1例双表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70岁,因乏力近半年,于2004年7月30日入院。体检:体温39℃,重度贫血貌,肝脾无肿大,胸骨无压痛,无皮疹,无皮下出血;血象:Hb 73 g/L, WBC 20.5×109/L, RBC2.24×1012/L, PLT 101.0×109/L,血片中:幼稚细胞0.36。

1.2 实验室检查

骨髓片:增生明显活跃,粒-红系重度受抑。淋巴细胞系比例占0.43,原、幼淋比例增高,胞体较小,形态较规则,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较粗,有均匀厚实感,核仁隐约可见,胞质量少,呈淡蓝色。单核细胞系比例占0.36,原幼单比例增高,胞体大,呈圆形、椭圆形,核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行,有凹陷、折叠、扭曲,核染色质纤细,核仁较大、清晰,胞质丰富染呈淡蓝色或灰色,部分胞质有少量粉红色尘样细小颗粒;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片中易见破坏细胞。血片:白细胞总数多,粒细胞比例减低。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计数100个白细胞未见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増高,原、幼淋比例占0.2。单核细胞比例増高,原、幼单比例占0.16,血小板少见,易见破坏细胞。组化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POX)单核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苏丹黑染色(SBB)单核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糖原染色(PAS)单核细胞呈细颗粒弥散状阳性,淋巴白细胞呈珠状阳性或颗粒状阳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病态细胞阳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氟化钠染色(NSE+FNa)单核细胞被氟化钠抑制,淋巴细胞不被氟化钠抑制(图1~6)[2]。免疫组化染色:其中CD13+、CD14+、CD33+、CD64+、MPO+表达的为单核细胞,CD10+、CD19+、CD22+、B细胞免疫球蛋白SmIg(-)[2]。骨髓活检:增生极度活跃,髓系前体细胞明显增生,其胞体较大,胞核圆形、椭圆形,折叠,扭曲,核染色质细致,核仁较清晰,胞质丰富。淋巴细胞胞体规则,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清晰,胞质量少。片中可见幼红细胞及各阶段粒细胞,巨核细胞未见;基质明显水肿,骨髓纤维组织明显增生,灶性分布。综合分析以上结果,诊断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双表型)[3]。

2 讨论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的、无法确定其白血病生物学、形态学和基因特征的恶性血液病,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白血病细胞髓系与淋巴系夹杂,或同一白血病细胞髓系与淋巴系特征共同表达,甚至是一种尚未定论的T、B淋巴细胞混合病变。因而自1987年Gale和Ben Bassat提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以来,对其命名和定义尚未统一。但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进,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还在不断修订,随着免疫表型这一诊断性手段的应用,使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进一步得到完善。目前本病依据白血病细胞来源及表达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1) 双表型,同时表达淋巴细胞和髓系细胞的特征,亦称嵌合体。 (2) 双系列,白血病细胞一部分表达髓系细胞的特征,另一部分表达淋巴细系特征,可同时发生,也可在6个月之内先后发生,这两部分白血病细胞均来自同一克隆,称镶嵌型,但这两部分白血病细胞分别起源于各自不同的克隆称双克隆型。 (3) 双系列转换型,指白血病细胞由一系列向另一系列转化,且多在6个月以上病程时发生。本病较为少见,尤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系累及(双表型)更为少见;该患者体征又不十分明显,仅依靠临床体征及骨髓象形态学和细胞化学难以确诊,需进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骨髓活检特别是免疫表型等多方面检查方能确诊。

参考文献

[1]王淑娟.现代血细胞学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3.

[2]熊树民.血液肿瘤骨髓诊断图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20-121.

混合细胞 篇2

果园放养仔鸡球虫病与住白细胞原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2009年9月12日柳州市郊区沙塘镇某橘子果园放养的27日龄麻花仔鸡6 000只,突然暴发以持续泻痢带血和鸡冠肉垂苍白为特征的疫病,发病急,传染快,死亡率高,给该鸡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麻花仔鸡球虫病与住白细胞原虫病混合感染.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控制了病情.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及广大养殖户重视.

作 者:刘佑东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柳州,545003刊 名:中国家禽 PKU英文刊名:CHINA POULTRY年,卷(期):201032(6)分类号:关键词:

混合细胞 篇3

绦虫和附红细胞体是多种畜禽共患的寄生虫病,临床上多以单独感染为主,很少混合感染。主要症状为消瘦、贫血、血尿、黄疸、下痢、食欲废绝,淋巴结肿大,脾贫血、梗死,肺出血、肿大,肠出血、溃疡等,用三氮脒、吡喹酮治疗经济适用,效果显著。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1.1 绦虫

(1)寄生于牛羊体内的绦虫共有四种,即扩展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其中前两种比较常见。而属于假叶目舌形绦虫和属于园叶目的节片戴文绦虫[1]感染牛羊的报道更少。绦虫均寄生于小肠前段,其大小、形态差别较大,有的可直接肉眼观察得到,有的需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如舌形绦虫和节片戴文绦虫就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2)绦虫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采食了含虫体或虫卵的食物或蚯蚓、蚂蚁、蜻蜓、蟋蟀、蚱蜢等小动物而发病,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亦可感染[2],以莫尼茨绦虫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羔羊感染时,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可引起死亡。

(3)绦虫在全国广泛分布,但在“三北”牧区流行更为普遍。该病的发生、流行与中间宿主地螨的分布有直接关系。在森林牧场或有灌木丛的地带,以草层较厚、腐殖质较多的地方地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夏、秋季节的早晨和傍晚,特别是雨后地表层的地螨数量会大大增加,在此时放牧牛羊很容易被感染。

(4)绦虫的自然宿主很多,不同年龄段的多种畜禽均可感染,暖热潮湿、阴暗、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等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临床多以单发为主,而与附红细胞体同时发生的病例少见报道。

1.2 附红细胞体

(1)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动物血液里,可附着在红细胞的表面或游离于血浆、骨髓中。有人认为附红细胞体是单细胞原虫的一种寄生虫,由其所引起的疾病曾以“类边虫病”[3]被描述过。也有人认为是立克次氏体目,乏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真菌类。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一般以寄生宿主命名,但病原的种类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不甚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形态呈环状、哑铃状、S形、卵圆形、逗点形或杆状。大小为0.1~2.6μm。无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器,无鞭毛,属原核生物,2 800倍显微镜下可见分布不均的类核糖体。外有一层胞膜,下有微管(透视镜下)。增殖方式有二分裂法、出芽和裂殖法。一般认为增殖发生在骨髓部位,但尚存在争议。常单独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可游离于血浆中。附红细胞体发育过程中形状和大小常发生变化,可能也与动物种类及抵抗力等因素有关。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但耐低温,在5℃时可保存15d,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存活31d,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于-79℃条件下可保存80d。一般常用消毒剂均能杀死病原,如0.5%的石碳酸于37℃ 3h就可将其杀死。

(2)附红细胞体感染的是红细胞,引起红细胞的毁损。通常每天有大量的红细胞会死亡,这些死亡的红细胞大部分在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释放出胆红素和铁。铁可以再度利用。胆红素被运送到肝脏被肝细胞转化成水溶性的物质,然后经胆管分泌到消化道排出。粪便的黄褐色主要来源于胆汁。当红细胞死亡太多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或者肝脏发生病变会导致大量胆红素在全身滞留,表现为黄疸。最易观察的部位是眼结膜出现黄染。虽然同时释放出铁,但这些铁一般会被回收利用,临床上一般不会出现铁锈样表现。病程长的可在眼角出现铁锈色泪痕。附红细胞体损伤红细胞会造成血氧供应不足,机体会通过加快呼吸等手段来加以补偿。因此附红细胞体病的另一个临床表现为后期喘气。身体发白是附红细胞体的典型症状。附红细胞体破坏红细胞会激起免疫反应,被附红细胞体破坏的血红蛋白有时会被误当成免疫系统的靶子加以攻击。红细胞的大量损坏可能是免疫系统攻击的结果。

(3)附红细胞体在一般情况下只是感染而已,与机体保持动态平衡,并不致病,但在应激的情况下可能暴发。畜体受到较强烈的应激反应后,抵抗力下降,附红细胞体才会在猪体内大量繁殖,使多量红细胞变形,机体自身将这些失去功能的红细胞清除,而引起贫血、黄疽、血液稀薄等一系列症状。

(4)附红细胞体病的出现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近年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有趋于严重的态势,很多猪场因此损失惨重。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有人做过调查,各种阶段猪的感染率达80%~90%;人的感染阳性率可达86%;而鸡的阳性率更高,可达90%。但除了猪之外的其他动物发病率不高,报道较少。而牛羊的附红细胞体与绦虫混合感染的报道则更少。

2 临床病例介绍

(1)李某饲有山羊200余只,常年在海拔800m的灌木林中放牧。病羊初期体温升高至41℃,后期下降,呈稽留热,双眼发红,流泪,后上云翳,不能视物;被毛粗乱无光,呆立不动,喜躺卧,起立困难,体重迅速减轻。病羊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水增加、精神不振、虚弱、流清鼻涕、发育迟滞,严重时病羊下痢、粪便中混有成熟绦虫节片,迅速消瘦、贫血而死亡;有的表现为血尿,有的表现为跛行;剖检仅小肠出血,溃疡。淋巴结肿大。病程30d时死亡30余只。

(2)吴某饲有黄牛50余头。病牛表现为被毛粗乱无光,呆立不动,喜躺卧,起立困难,眼角有泪痕,流鼻涕;消瘦、贫血、下痢、血尿,粪中有乳白色的虫体节片;淋巴结肿大;脾苍白,肿大,边缘有出血性梗死;肺急性肿大、瘀血、出血,肺泡支气管内含有大量虫体和血色泡沫;胃肠局部有出血、溃疡;胸腹腔有积液。

3 诊断与治疗

3.1 诊断

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绦虫病主要是依据在牛羊的粪便中检查出绦虫的孕卵节片或其碎片或粪便中的虫卵,孕卵节片呈黄白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容易发现。压破孕卵节片做涂片,可看到大量虫卵而判断。附红细胞体病主要依据患病动物消瘦、贫血、下痢、黄疸、血尿等症状进行初步诊断,要确诊以上两病须采取肠内容物及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查。

绦虫的实验室诊断:可采取病变肝、肺、肠内容物置生理盐水中,捣碎,浸泡数分钟,吸取悬液50~100μL于玻片上制片,显微镜(600倍)下观察,呈舌形、体分节、有吸盘能运动的为绦虫。

附红细胞体的实验室诊断:

(1)取病猪耳静脉血一滴于玻片上,加上一滴生理盐水,加盖玻片,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红血球变形,有的呈星芒状,菠萝状、锯齿状等不规则形状,有的破碎。其表面及周围有逗点状、杆状、月芽状、囊状、环状等折光性很强的小体。血浆中的病原体可以做伸展、收缩、转体等运动。红细胞会上下震颤、左右旋转。

(2)取病猪静脉血7~8mL,沿试管倒下。①血液不粘附在血管壁;②另取一试管内加抗凝剂,同法倒入病猪血7~8mL,与抗凝剂混匀后,将血液倒出,可见试管壁有粒状的微凝血,若加温到37℃,这一现象消失。如出现上述两种现象,可诊断为附红细胞体阳性。因这两种现象是该病的特有现象,故可作诊断参考。

(3)将同种畜禽的血液用皂素法使红细胞完全裂解,制成高纯度抗原和病畜禽血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可作为一种诊断方法。

3.2 治疗

绦虫的治疗:可选择下面任意一种方法进行治疗。

(1)吡喹酮按10mg/kg体重饮水、拌饲,连续使用1周。

(2)1%硫酸铜按10mL/kg体重饮水、拌饲,连续使用1周。每次使用剂量应不超过60mL/kg体重[4]。

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

(1)贝尼尔用生理盐水稀释,按10mg/kg体重深部肌注,每日一次,连用5~7d。不能在同一部位连续注射2次以上,否则药物吸收困难。用药后发现尖叫、呼吸困难时应酌情减少剂量。

(2)泰乐菌素按10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5~7d。

(3)土霉素按剂量饮水、拌饲,连续使用1~2周。

上述措施必须同时进行才有效。

4 预防

4.1 对绦虫的预防

(1)消灭地螨和蜱,切断传播媒介。

(2)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清除栏粪,堆集发酵处理,防止污染饲料和饮水。

(3)定期驱虫,分别用不同的药物在畜禽不同的年龄段驱虫。

(4)选择合适的放牧时间、地点,尽量不在地螨活动时间较强和蜱数量较多的地方放牧,以降低接触感染机会。

(5)尽早隔离病羊,及时摘除羊体蜱,以防相互传染。

4.2 对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

(1)消毒。环境消毒采用菌毒灭、石灰乳、氢氧化钠等消毒,每日1次,特别是栏圈周围、顶棚(或天花板)的消毒,以喷雾见水珠流淌为标准;注射器具一次一消毒,注射时一猪一针头。

(2)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及通风,防止应激反应,给予青绿多汁饲料和清洁足量的饮水。

(3)治疗期间禁止对家畜进行去势、去尾或免疫标识工作,以防增加应激反应,降低疗效。

(4)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土霉素、泰乐菌素粉剂。

(5)定期灭蚊、灭蝇、灭鼠,减少机械传播。

参考文献:

[1] 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2] 李克斌.牛羊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蔡宝生.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腹壁混合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 篇4

1 病例报告

患者,34 岁,因发现左下腹包块6 月余,左下腹痛15 天,加重2 天于2014 年7 月16 日步行入院。患者于入院前6 月余在左下腹扪及一逐渐增大包块,无腹痛,包块无压痛,表面皮肤无异常改变,患者无其他不适,未诊治。入院前15 天无诱因下出现左下腹刀割样疼痛,呈阵发性,可忍受,咳嗽时症状加重,无恶心、呕吐等。入院2 天前因左下腹疼痛加剧来诊。既往体健,G0P0。入院时查体: 体温37. 6℃ ,其余生命体征正常。全腹膨隆,下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专科情况: 左侧附件区可触及包块,大小约9 cm ×10 cm ×8 cm,质稍硬,有压痛,活动度可,边界尚清; 外阴、宫颈、宫体、右侧附件区均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 B超检查( 7 月16 日) : 左侧中下腹混合回声区( 性质待查) ,大小97 mm ×108 mm×93 mm。入院诊断: 腹痛查因( 卵巢肿瘤蒂扭转? 破裂?) 。入院后查血常规: WBC 12. 00×109/L,RBC 3. 93×1012/ L,Hb 108 g / L,N 0. 757; 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 AFP) 10382. 00 μg/L,CA125124. 00U / ml,CA19952. 98U / ml,其余各项指标正常; 尿常规、凝血四项、电解质、肝肾功能、性激素六项、宫颈液基细胞涂片检查( TCT) 均未见异常; 心电图、胸片、腹部及泌尿系B超均未见异常。于2014 年7 月17 日急诊送手术室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腹壁肿物切除术,术中见: 腹直肌、腹直肌鞘及腹膜前之间可见一大小约11 cm×10cm×9 cm肿物,质硬,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边界尚清。盆腹腔无明显积液,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双侧附件区外观未见明显异常,宫骶韧带、主韧带无增厚,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肝、脾、胃、大网膜、肠管等脏器表面未触及结节。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 腹壁) 恶性肿瘤,考虑为卵黄囊瘤,待免疫组化进一步诊断。术后病理: ( 腹壁)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可见胚胎性癌( 见图1) 及畸胎瘤成分,伴大片出血及坏死。免疫组化: 人胎盘碱性磷酸酶( PLAP) ( +) ( 见图2) 、细胞角蛋白( CK) ( +) ( 见图3) 、AFP( -) 、CD30(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 -) ,支持本诊断。

术后第5 天,复查肿瘤标志物: AFP 2552. 00 μg/L,CA12583. 93 U / ml,CA199已降至正常水平。随后患者接受了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 BEP) 方案化疗,第2 次化疗前复查肿瘤标志物: AFP 70. 54 μg/L,CA12572. 76 U / ml,但第2 次化疗后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能继续接受化疗且未遵嘱复诊。最后一次电话随访时间为2015 年4 月22 日,患者诉目前一般情况好,月经正常,腹部自觉未扪及肿物。

2 讨论

目前关于EGCTs的组织发生来源尚未明确,多数认为是原始生殖细胞从卵黄囊沿泌尿生殖嵴迁移过程中迷失,或被生理性分布至其他组织器官发挥造血或免疫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肿瘤发生[2]。本病例中,患者病理诊断为( 腹壁) 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而生殖细胞肿瘤为何会发生在腹壁呢,在人胚第4 ~ 5 周时,包绕在脐带中的卵黄囊近尿囊处的内胚层产生原始生殖细胞,经过腹壁组织到达生殖腺嵴,如若其在迁移过程中发生迷失,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就会诱发肿瘤的发生。再从胚胎起源推测,该患者肿瘤位于腹直肌、腹直肌鞘及腹膜前之间,这些组织最初起源于中胚层,在胚层形成过程中,卵黄囊腔与中胚层贴近,不除外有细胞混淆,以致在后面的发育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引起肿瘤的发生。当然,这些只是我们对于该病例的一些推测,目前尚未有相关文献研究,仍需我们的进一步探讨。

EGCTs在临床表现和体征上缺乏特异性,因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多数病例常在手术探查后才获确诊,而明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如若缺乏典型的组织结构特征,则需借助免疫组化的标记加以鉴别。PLAP被认为在生殖细胞肿瘤的特异性表达[3],而AFP则是卵黄囊瘤的特征性标记物,但非特异性,在极少数的胚胎性癌和未成熟畸胎瘤也可表达。HCG则表达于绒毛膜癌,CK主要表达于胚胎性癌、绒毛膜癌、未成熟畸胎瘤和卵黄囊瘤。近年来有学者发现,CD30 在胚胎性癌中有很高的表达率,但并非所有的胚胎性癌都会表达CD30[4]。在该例中,PLAP( +) 、CK( +) 、AFP( -) 、CD30( -) 、HCG( -) ,支持腹部混合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含胚胎性癌及畸胎瘤成分)的最终诊断。

EGCTs恶性程度高,但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是以手术为主,化疗和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BEP方案化疗应用于性腺内GCTs,尤其是原发于睾丸,被认为是一类高度治愈的方法,且同样适用于EGCTs。通过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术后辅以铂为基础的规范化化疗后,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本例患者术后虽未进行规范化的化疗和随访,但目前电话随访患者一般情况好,月经正常,腹部自觉未扪及肿物。

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可以源自腹壁,虽然相关文献报道罕见,同时应积极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检测,除外性腺内生殖细胞转移,以早期确诊。应用铂为基础的规范化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目前随访过程中,该例患者提示了良好的预后。

摘要:<正>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s,GCTs)通常发生于性腺部位(卵巢或睾丸),而发生于性腺外者仅占所有成人GCTs的2%~5%~[1]。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extragonadal germ cell tumors,EGCTs)好发于纵膈和腹膜后,但也可见于直肠和松果腺等部位。原发于腹壁者极为罕见,2014年,我院收治了1例罕见的原发于腹壁混合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现报道如

参考文献

[1]Stang A,Trabert B,Wentzensen N,et al.Gonadal and extragonadal germ cell tumours in the United States,1973-2007[J].Int J Androl,2012,35(4):616-625.

[2]Mueller T,Mueller LP,Holzhausen HJ,et al.Hist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germ cell tumor cells showing embryonal carcinoma morphology but lacking OCT4 expression and cisplatin sensitivity[J].Histochem Cell Biol,2010,134(2):197-204.

混合细胞 篇5

黑龙江省伊春市某林业局一养猪场饲养有断奶仔猪210头,体重20~28千克,生活在6个圈舍内。2010年9月下旬一天,发现其中一圈内有5头猪不吃食,对其注射青霉素、安乃近进行治疗,未见好转,到当日13时发病猪增多,其中2头死亡,畜主带病猪并采集死亡猪的血样到门诊求诊。

二、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食欲减少,精神沉郁,初期体温升高为41~42℃,中后期体温降至常温或以下。粪便干燥,尿量减少,皮肤发红,咳嗽,拉稀与便秘交替进行。多数病猪表现脑膜炎症状,初期共济失调,做圆圈运动,或无目的地行走,或不自主后退,或以头触地不动。有的头颈后仰,四肢开张,呈观星状。肌肉震颤,皮肤苍白,可视黏膜黄染,呼吸困难,特别是耳廓出现大理石样条纹或呈暗红色。后期运动失常,后躯麻痹,不能站立,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全身痉挛而死。

三、剖检变化

解剖3头病死猪,可见血液稀薄,凝固不全,腹下、股内侧有弥漫性出血,四肢末梢、耳尖及腹下可见到大面积紫红色斑块,有的全身红紫。肝脏肿大、质脆,其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内有胶冻样胆汁。脾脏肿大,质地柔软,有暗红色出血点,边缘不整齐,有粟粒大丘疹结节。肾脏肿大,混浊,呈土黄色。气管和支气管有出血性炎症,肺脏肿胀,淤血水肿。胃和小肠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心脏苍白,松软,心外膜、内膜和心冠脂肪出血、黄染,有针尖大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有液体渗出。

四、实验室诊断

1. 附红细胞体检查。①血液涂片镜检。耳静脉采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到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杆状的红色虫体,虫体折光性强,红细胞边缘不齐,凹凸不平。②虫体观察。采取静脉血1滴,置于载玻片上,加1滴生理盐水稀释,然后加盖玻片,在油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附着于红细胞壁上游动的似月牙形、椭圆形、圆形、杆状等多种形态的虫体。

2. 李氏杆菌检查。①无菌采取肝脏、脾脏、肾脏的病变组织,进行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革兰氏阳性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细小杆菌。②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肝、脾、淋巴组织,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和营养肉汤内,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小时,在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上长出细小、光滑、透明菌落,肉汤培养基中的肉汤混浊。菌落形成后再次进行纯培养,得到纯培养物,并挑取单个存在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与上述一致的小杆菌。③生化试验。该菌能使葡萄糖、鼠李糖、杨苷,在24小时产酸不产气;能发酵乳糖、棉实糖、山梨醇及木糖或不一致;不产生硫化氢和靛基质,不能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甲基红及V-P试验均为阳性。④动物试验。采取病料制成悬液,滴入被试兔的眼内,经24小时被试兔出现眼结膜炎,不久很快死亡。剖检发现死亡兔的肝、脾有小坏死灶,细菌涂片、分离培养均与上述病料中病原体特征相同。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断奶仔猪李氏杆菌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五、防治措施

1. 治疗。①对已发病的断奶仔猪,上午可用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肌肉注射,剂量为5~10毫升/头,或用氨苄青霉素,肌肉注射,剂量为4~10毫克/头,每天2次,连用3~5天;下午可用长效土霉素、5%血虫净注射液(贝尼尔),3.5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交替使用,连用3~5天。②对于贫血的猪,可用牲血素,用量为每头每次用100~200毫克,深部肌肉注射,首日1次,隔5天后再注射1次;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0.2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2~3天。③全群断奶仔猪采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20克/吨饲料、强力霉素180克/吨饲料,连用1周。全场猪的饲料中添加阿散酸80~150克/吨饲料,饲喂2周。④注意对症治疗,在饮水中可添加5%~8%葡萄糖、电解多维227克/100升水、0.1%维生素C、维生素K3。心脏衰竭者注射强心剂安钠咖、樟脑磺酸钠等。

经上述综合防治,5天后病情得到控制,除发病后期的5头患病仔猪死亡外,其余的逐渐恢复食欲,1周后患病断奶仔猪基本康复。

2. 预防。①搞好环境卫生,并严格消毒。夏秋季节高温、多雨,猪舍潮湿,空气污浊,每天要及时清除粪便、垃圾、污物,经常保持圈舍环境的清洁,舍内保持良好的通风。②每周坚持用0.5%过氧乙酸对饲槽、饮水用具及其他用具进行消毒,用2%~3%氢氧化钠溶液对圈舍、环境进行喷雾消毒1~2次。③实行封闭饲养,尽可能地消灭蚊蝇、老鼠,防止吸血昆虫和中间宿主传播疾病。④严禁在猪舍内饲养其他畜禽,这样可切断传播途径。

总之,李氏杆菌病是畜禽、鼠类及人类共患的传染病,由于本病的传染源很多,要严禁其他畜禽及野生动物进入猪场,特别要消灭鼠类。对于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除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外,进行注射、放血等操作时要更换针头或器械。减少应激因素,如舍内不要拥挤,饲料不要突然更换,气候突变、长途运输、更换圈舍等均应做好防护工作。发病季节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600克/吨饲料,连用2周,可有效预防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

牛焦虫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 篇6

1 发病情况及症状

从7月下旬开始陆续发病,发病率达40%,病初体温上升高达41℃,有些为稽留热,有些为弛张热,肩前淋巴结肿大,触诊有痛感;病牛中有的精神沉郁,呼吸增数,食欲、反刍减少,皮肤发白,尿液淡黄或深黄量少。初便泌后腹泻,起初用贝尼尔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效果不理想。

2 剖检变化

可视黏膜贫血并有出血斑,肩前淋巴结和其它体表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肝脏明显肿大,被膜上有出血点;肾脏表面出血,皮质和髓质界限不清;肠道出血,有出血点,剖面呈灰红色;心包积液,积液呈黄色,心脏内膜有出血点,以心脏尖端出血最多;肺气肿,表面有小的出血点;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及咽喉黏膜均有出血点,肺门淋巴结肿大。真胃黏膜肿胀、充血,有针头至黄豆大的黄白或暗红色结节,结节上皮细胞坏死,有的形成糜烂或溃疡,边缘不整,呈灰褐色,有的呈黄色。

3 实验室诊断

无菌取发病初、中期病牛耳静脉血,用虫体浓集法制得沉淀物,按常规抹片,甲醇固定,姬姆萨氏染色,油镜镜检,虫体位于红细胞边缘,呈环形、椭圆形、梨形、逗点形。

取病牛耳静脉血1滴滴于载玻片上,自然干燥,姬姆萨氏染色和瑞染后镜检。姬姆萨氏染色呈紫色或淡紫色,形态以点状、不规则环形居多,有折光性,外周有一白圈,中央发亮,形似气泡。瑞氏染色呈蓝色,紫色,有光彩如蓝宝石般。

4 防治

咪唑苯脲:按1~2mg/kg体重配成10%水溶液,分点肌肉注射,间隔3~6h肌注。

阿卡普林:1mg/kg体重配成5%的溶液,皮下注射。必要时1~2d后再注射1次,如出现过敏反应,可先注射0.1%肾上腺素10~15mL。

克星(有效成分阿维菌素):0.1g/kg体重,肌肉注射。

三氮脒(贝尼尔):用注射用水配成5%溶液,3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

磺胺苯甲酸钠:每千克体重10mg配成10%的药液,肌肉注射,连用5~6次。

体质虚弱,贫血严重需静脉注射碳酸氢钠500mL、25%葡萄糖1 000mL、复方氯化钠1 000mL、钙磷镁注射液500mL、三磷酸腺苷20mL、维生素B1210mL,同时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铁30mL, 1次/d,连用5~7d。

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 篇7

1 临床症状

不同猪群发病症状不同, 多数呈急性经过, 1~3天波及全群。病初厌食、便秘、弓腰、腹痛, 随后出现水样腹泻或胶胨样血痢, 粪中含有纤维素样渗出的组织碎片。精神高度沉郁, 严重脱水。急性死亡者全身发紫或无明显变化。部分病猪呼吸急促干咳, 皮肤苍白, 眼结膜重度黄染, 尿液呈咖啡色或深黄色。后期迅速消瘦, 排粪失禁, 极度衰弱死亡。

2 剖检变化

肉眼可见皮肤苍白, 眼结膜、全身脂肪和脏器明显黄染, 血液凝固不良;肝脏肿大, 呈棕黄色, 质脆, 胆囊充盈, 黏膜出血;回盲肠连接处病健分界明显。盲肠壁、结肠和直肠水肿, 黏膜充血、出血和肿胀, 轻者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和纤维素样渗出, 重者为广泛的浅在性黏膜坏死并形成伪膜, 剥去伪膜可见浅表性糜烂面。肠内容物呈粥状或水样, 混有黏液、血液和组织碎片。大肠淋巴结水肿、充血, 切面多汁。急性死亡的猪营养良好, 可见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结肠及盲肠黏膜肿胀、出血, 肠内容物稀!薄, 其中混有黏液、血液, 呈酱油色或咖啡色。

3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4治疗

猪猪丹毒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防控 篇8

1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猪体温升高到42℃以上, 其眼结膜潮红, 皮肤表面出现菱形、方形、圆形的疹块, 会阴、胸前、腹部、耳廓出现红斑。患猪食欲减退, 饮欲增强, 精神沉郁, 喜卧、嗜睡, 个别猪跛行, 不愿走动, 病后期猪被毛粗乱, 消瘦, 其粪便干燥, 呈球状, 表面常附有黏液, 尿呈深黄色。个别慢性病例背脊毛根处有出血点。

2 剖检变化

濒死猪心内膜有坏死, 肝脏和脾脏充血、肿大, 脾边缘有出血性坏死, 肾肿大、充血、潮红, 膀胱黏膜充血, 胃黏膜大面积潮红, 有的胃黏膜脱落,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切面多汁, 腹腔脏器黄染。

3 诊断

采取病猪血液压片或涂片, 镜检, 结果发现多数红细胞变形, 其边缘呈锯齿状、星状等, 并有许多紫红色的球形、逗点状、颗粒形的虫体附着。采取患猪新鲜病料抹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 结果见单个或成堆存在的长丝状菌体。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确诊本例为猪丹毒和猪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

4 防控

4.1发热病猪用青霉素注射液1~2万国际单位/kg体重肌肉注射, 每次用量加倍, 每日注射2次, 连用3~5 d, 直到体温降至正常。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病重猪用焦锥血虫净, 按5~7 mg/kg体重肌肉注射, 1~2次/d, 5 d为一疗程。

4.2 猪的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 200 mg/L, 连用5~7 d。

4.3病猪口服补液盐, 或在饲料中添加多维, 必要时用葡萄糖输液, 液体中加Na HCO3。慢性感染猪注射铁剂。

4.4受威胁地区的猪用猪丹毒疫苗接种, 仔猪30~45日龄首免, 种猪每年普免2次。接种猪丹毒活疫苗前后8~10 d禁止使用抗菌素。

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 篇9

1 发病情况

宁阳县蒋集镇自2006年6月至今, 在小胡村、大槐村、吕庄村、彩石等村饲养架子猪育肥密集区域, 一些中小型养猪场饲养的猪只普遍发病。一般猪只引进后4~20 d发病, 病初采食量迅速下降或废绝, 体温可达41~42℃, 部分病猪迅速消瘦, 呼吸困难, 排软粪或稀便, 随即变为水泻, 粪便为油脂样或胶冻状, 呈棕色、红色或黑色, 随病程发展粪便中混有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 味腥臭。从鼻部、耳朵到全身皮肤发红或出现红斑, 后期发紫。病程达7 d以上死亡率猛增, 如治疗不当, 死亡率可达90%以上。多数经2~5 d治疗无效后到笔者处就诊, 其间共收治56起病例, 患病猪只达1 860头。

2 临床症状

不同猪群发病后症状表现不同, 多数呈急性经过, 1~3 d波及全群, 多数病例厌食, 剧烈下痢或便秘。粪中含粘液、血液或血块, 急性死亡者全身发紫或无明显变化。病猪精神沉郁, 呈高度脱水状态, 排便失禁, 弓腰、腹痛, 耳尖、腹下、四肢末端发紫, 耳边缘变干并向上卷起, 个别猪只出现呼吸急促, 呈腹式呼吸、干咳, 眼结膜发炎, 尿液呈咖啡色或深黄色。慢性猪胸腹部、会阴有出血点, 行走摇摆, 用后肢踢腹, 被毛粗乱无光, 迅速消瘦, 后期排粪失禁, 肛门周围及尾根部被粪便沾污, 起立无力, 极度衰弱死亡[2]。

3 剖检变化

体表可见耳、鼻及四肢末端、胸部、腹部有针状出血点和紫斑, 血液凝固不良。颌下、肺门、肠系膜、腹股沟淋巴结高度肿大, 不同程度出血, 咽喉部有绿豆大小的出血性溃疡灶[3]。气管内充满泡沫样粘液, 肺部大面积瘀血或有点状出血, 心肌变性如开水烫过。胃溃疡或胃底部潮红, 胃底幽门红肿或出血。急性死亡的猪营养良好, 可见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结肠及盲肠黏膜肿胀、出血, 肠内容物稀薄, 其中混有粘液、血液, 呈酱油色或咖啡色。直肠黏膜增厚, 严重的见有出血点。病变主要集中在盲肠和结肠, 肠壁和肠系膜充血、水肿, 有的出现粘液性出血性炎症, 表层黏膜坏死, 形成灰色或黄色粘液纤维蛋白伪膜, 呈麸皮样, 剥去伪膜可见潜在的糜烂面。肝脏瘀血、肿大、质脆, 有的重达5 kg, 表面有区域性坏死灶, 胆囊充盈, 胆汁似米汤状, 胆囊黏膜出血。有的肾肿大, 包膜易剥离, 有弥散性小出血点, 膀胱内膜充血、出血。

4 诊断

肠黏膜及粪便检查取病猪新鲜粪便或大肠黏膜涂片, 用姬姆萨、草酸铵结晶紫或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 高倍镜下每个视野可见3个以上具有3~4个弯曲的较大螺旋体, 即可怀疑有猪血痢的存在。血液检查:病猪血液呈水样, 不黏附试管壁, 将收集在抗凝剂试管中的血液冷却后倒出来, 可见试管壁有粒状微血, 当血液加热到38℃时, 这种现象几乎消失。取静脉血 (或抗凝血) 滴于载玻片上, 加等量盐水混匀, 加盖玻片, 在400~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虫体呈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血液涂片检查, 取耳静脉血 (或抗凝血) 涂片, 姬姆萨染色镜检, 可见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体;当调动微螺旋时, 虫体折光性较强, 中央发亮, 形似气泡, 细胞边缘不光滑, 凹凸不平, 瑞氏染色镜检虫体呈紫蓝色。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5 治疗措施

病猪肌肉注射痢菌净针5 mg/kg体重 (潍坊六旺生产) , 每天2次, 连用5 d;强力附红消 (盐酸多西环素, 齐鲁动保生产) 肌注0.1 m L/kg体重, 每天1次, 连用4 d。待猪群采食后, 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200 g/t、痢菌净100 g/t、强力霉素200 g/t, 连用1周。病猪及时淘汰, 另外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症治疗,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3[4]。心脏衰弱者注射强心剂 (安钠咖等) 。采用上述方法治疗, 一般第3天病情即有好转, 食欲开始增加。持续用药5 d后, 大群基本可恢复, 治愈率可达85%。

6 典型病例简介

宁阳县蒋集镇一育肥猪场于2007年10月21日外调架子猪160头, 入场当日肌注猪瘟苗5头份,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2头份, 7 d内猪群未发现异常, 8 d后猪只陆续发病, 1周内波及全群。病初采食迅速减少, 皮肤发红, 特别是腹下、耳后;体温升高至40~42℃, 眼结膜潮红、发绀;尿液深黄或咖啡色, 排酱油色或深黄色稀便。随病程发展, 猪群食欲废绝, 病重者全身发紫, 开始死亡。到笔者处就诊时已死亡12头, 剖检病死猪可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肠系膜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重度出血。心脏似水煮, 心包积液, 胃出血、溃疡或穿孔。盲肠、结肠呈出血性、纤维素性或坏死性病变。肠内容物混有血液, 肝脏肿大, 胆囊多数充盈, 胆汁呈米汤样、酱油色。膀胱黏膜呈弥漫性出血。经用强力附红消配合痢菌净针、维生素K3、澳克林 (森澳达生产) 肌注, 3 d后猪群采食逐渐恢复, 同时在饲料中加入痢菌净粉100 g/t、强力霉素200 g/t, 连用7 d。治愈140头, 死亡3头, 淘汰5头。

摘要:介绍了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诊断方法, 总结了其治疗措施, 以期为两病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痢疾,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发病情况,剖检变化,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文超.猪痢疾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7) 143-147.

[2]杨传政, 冯国强.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病例诊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7) :276, 279.

[3]薛红祥, 王晓燕.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8 (6) :112.

混合细胞 篇10

关键词: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09-01

2016年2月,瓮安县天文镇某猪场发生了一起急性败血症、发热、咳嗽、高度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导致猪场小猪大量死亡。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现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6年2月,贵州省瓮安县某猪场存栏种猪、育肥猪、仔猪共计272头,出现不同程度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猪群出现个别猪突然死亡,怀孕后期和哺乳期母猪、刚出生不久和断奶后不久的仔猪发病率高且发病严重,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该场已免疫了猪瘟、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猪细小病毒疫苗,未注射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用复方黄芪多糖、长效土霉素、氟苯尼考,并配合维生素C、B1等肌注后,基本控制了发病和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 ℃,精神沉郁,昏睡、食欲下降或废绝,部分病猪呼吸急促,咳喘,喜卧、扎堆,濒死期或病死后耳尖、下腹、鼻端、肛门、四肢末端皮肤发红或发绀,仔猪皮肤潮红、贫血、轻度黄疸、发烧、扎堆、死亡率达60%。育肥猪厌食、沉郁、贫血。4~5 d出现轻度黄疸,体温41 ℃以上,四肢发绀,发病率10%左右,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有的病猪鼻盘干燥,呼吸困难,站立不安,病猪后期鼻孔内流出带血色的泡沫,全身发绀而死。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耳、臀、腹部、肛门、四肢皮肤发红或发绀,心包积液,呈淡红色,肝脏肿大呈黄棕色,表面有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有丘疹样的结节。肠壁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出血、水肿,呈索状;口流出淡红色或红色泡沫,肺的两侧呈紫红色,肿大,心叶、尖叶有质地坚实的紫色肺炎区。肺叶与胸膜粘连,并且与胸腔壁也有粘连,剖开后发现内有大量黏液和泡沫溢出。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猪耳尖静脉血,制成血涂片,用姬姆萨氏染色后,显微镜400倍检查,可见到在细胞内寄生数量不等的病原体,或被许多球状、星芒状、菠萝状等不规则的虫体包围,折光性很强,血浆中有少量粉红色或紫红色圆点散在虫体。

无菌操作采取病死猪肺组织和胸腔渗出液制成乳剂,直接接种于10%的马血清,pH为7.8~8.0的马丁平板上,经3~5 d,培养,菌落呈微小的露珠状,以放大镜观察,可见大小悬殊且很不光滑、圆整的菌落。

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和病猪剖检病变,结合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5 防治

猪舍用20%二氯异氰脲酸钠或生石灰进行彻底消毒,对发病猪进行严格隔离治疗。对发病猪群采用复方黄芪多糖、长效土霉素及氟苯尼拷治疗。病猪同时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0.3 mL/kg体重,1次/3 d,连用3~5 d;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抗生素,每吨饲料添加土霉素600 g,连用3~5 d,或每吨饲料用利高霉素(林肯霉素+壮观霉素)500~1 000 g,连用5~7 d,或用泰乐菌素(每吨饲料500~1 000 g)4-磺胺嘧啶(每吨饲料1 000 g),连用7 d,防止新的病例出现。

6 小结与体会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已成为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该病以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或慢性局灶性坏死性肺炎为特征。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季,特别是雨后及潮湿天气最易发生,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发红、高热稽留、黄疸、贫血、毛孔处点状出血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混合细胞】相关文章: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09-03

浅析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09-11

混合法05-07

混合时间05-17

混合基础05-21

混合模型05-31

混合稀土06-12

混合特征06-27

混合培训07-04

空间混合07-12

上一篇:交通出行预测下一篇:个税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