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

2024-05-25

政治学科(精选十篇)

政治学科 篇1

一、 关于学生参与程度的问题

分组教学中需要以组为单位对同一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敏捷或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学生往往会很快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而那些思维较慢不乐于表达的学生就会定势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结论, 分小组学习最后变成个别人的学习。如何克服分组学习的这个弊端呢?我有以下几种办法。

(一)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思考, 同时提出要求:①独立思考, 不要讨论;②没经过允许不要发言;③将个人的观点和想法写出来。在学生按照要求将个人思考后所得到的结果书写出来之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 彼此倾听, 轮流传看别人写下来的观点, 讨论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 并组织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发表本小组意见。如果组内有不同的声音则也可表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出时间思考, 学生对问题先得出个人意见,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形成小组意见, 而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小组讨论, 从而避免以某些人的观点代替小组观点。

(二) 发表小组意见的代表可以选择那些不善于或不乐于表达的学生。在小组的发言环节, 通常是那些善于表达或学习较好的学生发言的机会更多,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怕耽误时间, 不敢过多地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发言, 容易忽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组内讨论形成小组意见之后, 可以多选择这类学生发表小组意见, 如果不够完善则由组内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1.经过讨论之后小组内部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或某些观点, 避免学生站起来无话可说。

2.结论只是代表小组的观点 , 并不代表发表结论的学生的观点, 从而让学生更轻松地发表看法, 而不必顾及表达的结论是否正确, 是否完美。

(三) 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制订相应的学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准备相应的学案, 可以是一个提纲, 也可以是一个表格, 形式不限。有些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点, 实际上他的观点并没有经过认真思考,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讨论之前自己的观点写在学案上, 书写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书写本身又要组织更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并且每个学生都要写下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关于分组教学中的评价

采用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 无疑就是把一组学生作为一个小的整体, 因此要对各组进行评价, 从整体上针对不同组的集体表现给予恰当评价。从评价对象角度说, 这个评价可以是教师给予的, 也可以是其他组给予的评价。从评价角度说, 此评价可以是知识上的, 也可以是过程和方法上的。从形式角度说, 此评价可以是判断性的评价, 比如你们的结论是合理的或你们的答案是正确的等; 也可以是表扬鼓励性的, 比如:这个组做得很快或这个组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 很有想法, 等等。

在教学中, 考虑到以每个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同时,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可能会忽视对小组中的个体的评价。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当分小组教学的时候, 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更多的反映了集体的智慧, 对个人很难做出合适的评价可能。但不是不好评价就应该不评价, 可以采用一些办法对小组中个人学习的过程和个人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比如:教学中问题的回答可以提问个人, 其回答的评价结果可以计入小组成绩, 也可在小结部分由个人做出小结, 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 也可让小组其他成员对此人在小组活动中的贡献和表现给予评价, 还可以通过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

对个人评价要注意几点:①评价要合理客观,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语言表达都要合适, 适当给予鼓励性的评价。②评价要全面, 既要有知识评价, 更要有能力评价。③评价要及时, 方法要多样。

通过良好的小组合作, 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在知识上, 完成要求的教学内容;在能力上, 通过相互讨论, 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上, 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各个小组间有序竞争, 增强了学生的整体观念和集体意识。以上都是小组合作学习所能达到的比较完美的效果, 但是并不是只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一定取得这样的效果。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可能 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

首先, 需要有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更注重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中更多的是学生思维层面隐性的变化。在高中阶段, 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 某些知识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必要的, 小组内部可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组员之间的交流, 达到明确概念的目的。在小结课、习题课、复习课中也可以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方式。课型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应适当灵活调整。

其次, 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教师讲授的形式。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内容的设置做出改变,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 如哪些部分需要学生独立完成, 哪些部分需要组内合作, 哪些需要组间的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还要有应对意料之外的情况的能力。

最后, 小组成员要紧密配合协作。刚刚组建的小组或者刚刚开展分组合作学习之初, 组内学生之间不知如何协作, 可能会出现各忙各的现象, 也有可能经过长时间的配合, 小组成员之间产生“合作疲劳”。

院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篇2

一、学科概况

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的研究特色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重点,突出思想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研究手段充分,学科人员梯队合理,学科方向较为稳定明确。本学科带头人为王引兰教授,学科组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9人。

二、研究方向

1、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

带头人为王引兰教授。主要研究内容:在理论方面着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用于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使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获得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探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实践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树立问题意识,注重创新思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使受教育者实现由道德知识体系到道德信仰的转变和由道德信仰到道德实践能力的转变,进而达到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研究主题的选择侧重于当今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如诚信道德教育、师德建设、公民道德教育等。

2、文化软实力研究

带头人为辛文斌教授。主要研究内容:理清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路径,捋顺当下中国各种文化样式的相互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和规律,使大学生在了解当下中国三种文化样式(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内涵、关系、功能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既能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要素,又要避免大众文化的危害性;既善于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又能排除其封建毒素,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

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

政治学科 篇3

一、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

1.对政治课程的学习要以语文为基础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引导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课程。教材的文字材料中处处渗透着对语法、逻辑、修辞等的巧妙运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阐释、政治知识的分析与运用、政治试题的解读与回答等都离不开“语文”这个工具。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枯燥、乏味,理解起来非常复杂、难懂的政治名词概念,只要我们从主语、谓语、宾语等角度划分句子成分,化繁为简地理解语句,就能迅速、准确、全面地理解。对于教材中插入的名言名句,只要我们运用语文的学习方法,概括其大意并与政治教材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就能很容易理解。在解答政治试题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面对设问,特别是探究性试题的设问,无从下笔,不知所措。如果考生能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对设问进行解读,然后再运用政治思维加以分析,就能很快理解设问。

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第3问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解答时,如果运用状语分析法分析就能很容易找到答题的关键点。“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属于该设问的状语成分。考生在生成答案时如果能重视这一限制性状语,那么就不会得很低的分数。

2.作文与哲学思维密切相关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真正的哲学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在作文写作中,考生若能有意识地运用哲学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就会观察得更透彻,立意也就更深刻,结构安排也就更合理,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

二、政治学科与数学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

高考政治试题中的计算题集政治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于一体,能有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主要涉及《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

1.运用数学思维理解《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只有准确把握基本原理,理解概念间正、反比关系,才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例如,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运用数学知识解答计算类问题

例.假定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全社会共有3个生产M商品的生产者,其中甲生产一件M商品需要24小时,乙需要12小时、丙需要8小时。计算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解析:三个生产者各自在24小时内生产的产品数——甲:24÷24=1(件)、乙:24÷12=2(件)、丙:24÷8=3(件);总件数:1+2+3=6(件),三者共耗时:24×3=72(小时),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1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72÷6=12(小时)。

3.分析图像题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图像题常以坐标图像为载体,把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和函数知识应用到政治学科中,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图像题的关键是确定数量关系,借助辅助线进行分析判断。

三、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这句话的意思是,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学习历史需要政治知识作为指导,学习政治需要历史知识作为补充和完善。

1.要善于运用政治观点解释历史现象

运用政治观点解释历史现象,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发生在中外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工人罢工、无产阶级革命等历史事实时,如果能联系哲学上的因果联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进行分析,效果会更好。

2.政治学习需要利用历史知识进行完善

在政治学习中,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欠缺或有不完善的地方,就需要用历史知识来补充。如在学习资本主义的政体时,教材中讲得比较简单,侧重理论分析,这就需要从历史教材中提取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

优化政治教学, 提高学科质量 篇4

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 突出学科的实践性

思想课的教学, 本身实践性很强, 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 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 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结合实际, 让理论回到它赖以生存的事实中去, 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 恰当地联系实际,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学生亲身体验生活, 了解社会, 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 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 又接受了思想, 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 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的结合。

二、调动主体,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 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主导, 是为了达到“不教”也能学的目的。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和谐地, 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 在教学中, 笔者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 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能自觉做到课前自己预习, 课堂互相督促笔记, 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适当练习。教师经常根据教材, 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教学的情趣性

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 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 “风平浪静”, 而应抑扬顿挫, 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 应该多使用有趣的例证,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 使得理论观点的分析过程变得简明、扼要。通过这些例证名言的分析, 能使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有关政治理论,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 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政治知识。

政治学科教育叙事 篇5

所以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在教法上也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把呆板的书本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轻松、愉快的情境,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潜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还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进步的教育目的。

当然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政治教师平时课下注意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关注他们的话题,从他们的视角找到焦点,和感兴趣的东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教好高中政治学科 篇6

【关键词】政治学科 改变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87-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大变革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教学实效与执教者的初衷严重背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结果是“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目前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低效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一些消极思想导致学生厌学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的特点。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跨过误区,冲出低谷,摆脱困境,开辟全新的教学天地,唯一的出路在于深化教学改革。本人根据近年来的教学教改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四化”教学,现试谈如下。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自信心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再如: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增强政治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

一首好歌,能使听者耳濡目染;一台好戏,能使观者赏心悦目。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有些教师一开讲,仿佛有许多看不见的磁力线把他同几十名学生联系在一起,师生之间便产生奇妙的“电磁感应”。在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学,不如反问自己是如何教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如此。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能收到实效,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感化”过来,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欲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每堂课的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与教学有关的小插曲,如谜语、小故事、名人名言、短诗、奇闻、俏皮话、名人轶事、新闻新事、热点话题等,以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集中指出教学内容。这样导入新课后,同学们学习这一教学内容的兴趣顿时就浓了,课堂气氛也就十分热烈了。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在的能力,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充满信心。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经常性地抱怨学生的素质差,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解题能力差,这也差那也差,甚至在课堂上对所谓的差生轻则予以讽刺挖苦,重则予以打骂,这是很不道德的,更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其结果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上进心,膨胀学生的自卑心,其后果可想而知,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埋下隐患,必须纠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已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作为老师,应该懂得欣赏学生,发现学生,尊重学生,要知道在学生的心目中任何老师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老师的不轻易的一句话往往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用“每个学生都是最好的”这种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能为我们的事业收获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在实践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看到所谓的“差生”之所以差,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某个阶段的培养和教育环节上出现了问题而没有及时解决而导致的,许多研究资料都表明,人与人之间就智力而言天生条件几乎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因此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都是有潜力可以挖掘的。政治课教学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有利的平台为学生树立好自信心、进取心、自尊心发挥最大的功能。

四、结合政治学科教学特点,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

所谓“变换”,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巴班斯基说过:“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他们都具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到另一种目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全面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就必须善于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力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时重情感的熏陶,有时重理性的分析,有时重思维的训练。如遇到社会热点或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往往采取讨论法,以此去发展学生无限的思考力,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王国。

浅谈政治学科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在学习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现实的过程。它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本质表达认识对象的结果。在逻辑思维中, 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 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 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实效如何, 关键要看教师是否灵活运用启迪学生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下面几种方法和技巧不妨一试: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 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这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起点。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学生对这门课有兴趣, 才有可能带着问题搜寻信息,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矛盾冲突情境, 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关注设疑置难, 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 以疑引思, 以思解疑。常见的创设矛盾冲突情境的方法有:比较异同法、提问法、反问法、故错法等;模仿课本中的思维方式进行训练, 政治课本在叙述问题时采用了多种具有典型特色的逻辑思维方式, 比如对比法、演绎法、归纳法等, 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 应挖掘其中的思维方式, 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追求立竿见影, 而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二、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 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 而在辩证思维中, 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 以动态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眼光来看问题。比如, 学生看到社会上有人贪污公款、有人贩卖毒品、有些大款挥霍浪费纸醉金迷等现象, 就得出结论金钱是罪恶之源, 也相信那句古话"有钱能便鬼推磨";但课本中又说钱即货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钱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这又充分肯定了金钱存在的意义。对此, 有些学生就对金钱及其现象难以正确对待, 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是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进行辩证思维的习惯,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课堂教学中贯穿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教师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此, 我在教学中采用多让学生动口动手, 变被动为主动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多展开讨论, 发表不同的见解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多采用一题多问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通过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通过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知识体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 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避免机械性学习,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知识体系,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和基础;转换问题情境, 将问题进行类化,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知识迁移能力要体现在平时测试或者重要的考试中, 试题应要有较高的思维价值, 要能体现思维的基本规律, 学生通过做题, 既能检查出知识水平, 又能检查出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高中政治学科优化课堂设计探究 篇8

一、精心设计情境, 开启思维闸门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政治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并与学生知识水平相关联, 且有较强的问题性这样学生才会产生问题意识, 并乐于去探究。教学情景创设应力求体现时代性,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 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讲《经济生活》的《信用工具与外汇》时, 笔者使用了支票、汇票、信用卡实物设置情景, 让学生在直观的实物面前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如讲《文化生活》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时,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孝文化在古代和今天”, 并配上中国历史上著名“二十四孝”图, 使学生真切感悟到“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在课堂导入时, 也可利用寓言故事、俗语、名言、歌词等激发学生思考问题。

二、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探究能力

精心设计问题, 突出重点和难点。如果政治老师能围绕这两个“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那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老师设计的提问要有的放矢, 浅显的知识留待学生自己解决, 让学生尝试享受成功的喜悦。老师力求在挖掘教材的重难点上下功夫, 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经济生活》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笔者先给学生看课本第18页“天堂的对话”故事:中国老太太一生省吃俭用, 到了临终前终于存了足够的钱, 购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大房子;美国老太太在年轻时就贷款购买了一套大房子, 以后逐月还贷, 到“天堂”之前终于还清了住房债务。接着以“贷款购房和攒钱购房究竟哪种消费观点好”为主题组织学生辩论, 正反双方引经据典, 争得面红耳赤, 经过激烈辩论, 教师点评, 双方统一了认识:应当具体分析这两种购房方式的优劣, 不能一概而论。这样既拓宽了教学内容, 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多向思维等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精心创设氛围, 鼓励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为使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智

高力, 培养能力, 课堂上要在“放”字上做文章, 精心创设学习氛围,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中凡生。指导学生学习时是学生自己能懂的, , 教师不用讲教师尽可能。允许少讲、学生用少问, 政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 不搞“一刀切”, 更要治鼓励学例生如大讲胆《创政新治, 生锻活炼》创的新“能民力主。决策”时, 笔学的教育收费者运用这样的, 需要进行一个情景:听证会“政府。学生分别从市教要提高市重点学校科育局、人大代表、专家组、学校、家长、一般居优民论遇等到角的度问发题表, 意创见新。”思学维生, 能产从生各自自己不独同特的的角见色解讨, 化学效果是明显的达到学生对信息。处理、反馈和再认识的要求, 教课教四、学方法恰当精心设计教、灵法, 活提、升学生素质合理是提高课堂教学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手段。政治教师设内容化抽象为具体, 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一定的情景把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 使教学计大量的时间,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发展学生的和掌握就更扎实了。教学方法的优化, 既节省了探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究例如教学《经济生活》的《新时代的劳动者》时,

设计了模拟招聘和求职活动, 学生通过扮演企业招聘人员和求职者, 分别完成拟定职工招聘计划书和招聘程序表、撰写个人简历、参加面试和签

订“劳动合同”等任务,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择业和就业、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的知识, 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对人才素质的高标准要求, 从而激发起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的热情。

五、精心设计练习, 收获成功喜悦

精心设计每一项练习, 练习要体现学生是“练”的主体, 教师起“导”的作用。政治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知识的情境, 做到既有认识目标的识记、理解与运用的练, 又有解决实际问题与具有难度的创新练习。练习情境要富有变化, 如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辩论、游戏、扮演、讨论、互改等,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主动学好政治课,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政治学科高考备考方法及策略 篇9

一、一轮复习要点化

第一轮复习一般在3月中旬前完成。复习的目标是以教材为依据, 夯实基础, 巩固双基, 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熟读、细读教材的基础上, 做到准确记忆知识点, 完成知识的储备任务。一般说来, 第一轮复习选择的练习题不宜过深、过难, 应以基础性练习题为主, 达到巩固知识、改正错误和纠正思维偏差的目的即可。当然, 重点普通高中可有针对性地提升试题的难度。一轮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细致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和考纲, 注重文字的准确性, 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中涉及到的关键词进行细致入微的辨别, 消除似是而非的感觉。纵观近年高考题, 特别是选择题, 切入口小,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仅局限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记忆的熟练程度, 更侧重考查其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和细致程度。

2.系统性

立足教材, 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以基本考点为主线, 把教材中的前后知识点有机地串通综合起来,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强化记忆。培养学生在解答论述题和分析说明题时找到知识的联系点, 形成发散思维, 建立解题的宏观思维, 以避免疏漏。

3.规范性

在解答试题时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规范答案, 讲究逻辑, 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语言素养。审“熟题”时不要凭印象, 要注意它的细微变化;审“生题”题时要耐心, 注意分析题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二、二轮复习专题化

大部分学校的第二轮复习时间是从3月中旬开始到4月末结束。二轮复习要以《考纲》和《考试说明》为侧重点, 在一轮复习要点化的基础上, 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 突破难点, 把握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强化对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把教材分成经济、哲学、政治、文化4个模块进行专题化复习, 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应做好二轮复习中习题的取舍, 有针对性的组题, 把握好试题的难度, 避免因试题难易程度的不当而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轮复习应体现如下特点:

1.体现“综合”

在第一轮储存的知识和建立知识网络体系的基础上, 二轮复习就应着眼于在网络中熟练提取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 强化和提高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把“线”延伸到“面”。

2.抓住“热点”

时政热点是政治试题设置情景的原材料, 时政热点和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所以, 教师要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出发, 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迁移知识, 培养能力。

3.围绕“专题”

对不同题型进行归类整理, 进行专题训练。对主观题中的填表题、图表题、四选二组合类、四选三组合类以及体现、表明、说明、判断推理类选择题进行专项讲解和训练。通过对不同题型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4.注重“训练”

“练前抓选题, 练中抓细节, 练后抓反思”。练前选题直接关系到学生复习效果的好坏, 因此要加强对选题的研究。建议教师选用一定数量的高考真题来训练学生, 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思路, 找到解题规律, 寻找高考分数的“增长点”;练中细节事关学生成绩的高低;练后的反思影响学生能力的强弱。

三、三轮复习系统化

第三轮复习一般是在高考前的一个月, 也即冲刺阶段。三轮复习效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三轮复习强调回归书本, 对考点进行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三轮复习中应更加熟练掌握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 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网络体系, 熟练掌握学科内、学科间知识综合的方式, 注重解题技巧,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试能力。三轮复习应侧重以下四点:

1.避免遗漏

要求学生查缺补漏, 查看以前的试卷, 找到失误原因和知识漏洞, 修正思维偏差, 然后重新做题, 再与正确答案对照比较, 最终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2.回归教材

总复习阶段要适时引导学生回归教材, 学会灵活运用教材的语言和思路分析问题, 表达思想。

3.落实考点

高考冲刺阶段, 教师不能搞题海战术, 要通过精讲做到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学生要准确记忆教材的知识点和考纲的考点, 不能模棱两可。在“守”住学科内知识综合的前提下, 渗透史地学科知识。

4.模拟实战

选择高质量的试题进行模拟训练, 并当作高考一样认真对待, 时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提高应试技巧。

5.优化“心态”

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进行考前的心理辅导, 也可请心理学专家就考前的“高原现象”, 考中的“克拉克”现象举行讲座, 使学生在参加高考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消除心理压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在考场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命题审题初探 篇10

一、审题的必要性

从考试功能来说, 无论是选拔性考试还是水平性考试, 都对教与学具有导向功能。每当考试结束后, 教师都会分析、解读试卷, 试图通过对试卷的解读寻找到它的特点, 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今后学科的教学工作。此外, 还通过研究近几年的同类考试试题,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指导学生复习应考, 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学习、复习本学科知识。如果是选拔性考试或大规模的考试, 它还影响到考试的公平、公正, 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来不得半点马虎, 出不得半点问题, 审题是保证试题不出差错必不可少的环节。

从命题的流程来看, 审题是命题工作的最后环节, 也是一个关键环节。一般重大考试, 命题人员在经过命制题目、磨题、组卷后, 自己已很难发现试题存在的问题, 所以必须借助于审题人员的“慧眼”, 把握命题的最后一道关口。

二、试题审查的项目及内容

试题的审查项目与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 双向细目表的审查

双向细目表是思想政治学科考试试题命制的规划蓝图, 是考试命题的要件之一, 是联系教学与考试的桥梁和纽带。审题人员审查试题是从双向细目表开始的。审查双向细目表时必须注意:一是双向细目表的制定是否符合本次考试及其命题的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与说明大纲以及说明要求为准) , 有无超纲现象。二是试卷题型结构、难度, 试题易、中、难比例, 分值等是否符合考试说明或相关考试的要求。三是试题是否覆盖了教学的主要内容, 达到既定的覆盖率 (一般要求覆盖教学单元的80%) 。四是模块 (单元) 的分数比例是否遵照了考试说明或相关考试的要求, 分数权重是否合理。五是试题是否有重复考查的知识点。六是试题考查的是不是重点内容、重点知识。

(二) 试题的审查

试题的审查是审题最关键的一步, 主要从规范性与科学性两方面进行。

1. 规范性审查的内容

第一, 试卷标题。年份、考试名称和学科是否有错漏。

第二, 试卷卷首。卷首的审查,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卷首是否标明了试题卷分为几卷, 满分多少分, 考试用多少时间;卷首的注意事项是否全面, 如对学生姓名、考号的填写要求, 答题笔的要求, 答案填写的要求等。

第三, 试卷格式。试卷的格式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审查:整卷的大题和小题是否用统一编号, 序号是否规范;试卷的大题号、小题号的顺序、前后是否一致, 是否有脱号、重号或序号颠倒现象;试卷所用的符号、字体等是否规范、统一;是否用不同的字体来区分试题材料与题干;试卷的每页下端是否有学科及页码提示 (如思想政治试卷第×页、共×页) 。

第四, 各题的答题要求、赋分是否完整、明晰。

第五, 试卷文字是否简洁清楚, 有无语病, 语句是否通顺、流畅。

第六, 试卷中的图表或图案是否清晰, 图文是否匹配、图示是否清楚。

第七, 试题的编排是否做到同类型的题目把分值相同的试题编排在一起, 试题的排序是否由易到难, 是否客观题排前, 主观题排后。

第八, 各小题的分值之和是否等于大题满分, 各大题的分值总和是否等于全卷的赋分。

第九, 试卷的长度是否适中, 阅读量和书写量是否适当, 中等程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是否能阅读并做完题。

2. 科学性审查的内容

第一, 共性审查, 这是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要审查的项目。

一是试题有没有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科学性、规范性错误。即试题有没有违反党和国家的政策 (如宗教政策、民族政策) 、法律法规的内容, 有没有出现学科知识性的错误, 试题的编制有没有不规范现象等, 如有必须加以纠正。

二是试题是否具有时代性。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 要求试题必须体现时代性, 引导学生关注近期国内外大事, 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关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并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析、探讨相关的问题。因此在试题命制中, 命题人员应引入新近发生的事件材料, 用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新情境, 让学生通过对试题材料的设置, 获取和解读新信息,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对事物进行描述和阐释, 对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 使试题体现时代性。

三是试题是否回避了敏感话题。即意识形态、有关国家主权、国家政治、社会制度方面的争议及宗教、恐怖主义、地区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民族主义、社会道德、人权、国防、外交政策等方面的重大分歧等相关话题。由于这些问题比较敏感, 有些还没有定论, 作为正规考试的政治试题, 一般尽量避开。

第二, 选择题的审查, 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审查。

一是选择题形式的审查。

选择题备选选项数量的设置是否合理, 序号有无错漏、重复和脱号等现象, 选择题备选选项一般设置四个。备选选项中相同的内容是不是置于题干中, 选项中相同的内容置于题干, 使选项显得简洁, 不累赘, 且有利于学生做出合理的、与其心理结构相一致的判断, 提高试题测量的效果。选择题选项排版是否整齐、美观, 试题排版整齐、美观, 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感到身心愉悦, 产生积极的考试心态, 促进学生正常发挥自己的考试水平。试卷在排版中有没有出现一道题跨两页排的现象, 一道选择题如出现跨页排版, 无形中会给学生增加阅读障碍, 影响答题。

二是选择题内容的审查。

试题考查的是不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如不是, 建议更换考查内容。无论是哪种性质的考试, 试卷试题都是属于抽样测评。理论上, 对学生学科能力推测, 完成试题越多, 推测的有效性更强。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 每一次考试, 学生完成的试题仅仅是所有可能的学科试题集合中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 每一次考试, 我们只能用一个相对较小的样本做出推测。因此作为样本的试题, 涉及的内容领域应该是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内容, 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否则就很难将考试结果解释为学科能力的标志。

每道试题内容是否互相独立, 有没有相互答案提示。所谓互相独立是指试题之间不要有互相的答案提示。在实践中, 我们经常碰到这些问题:选择题之间有答案提示;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在主观题的材料中找到答案;选择题考查的内容, 甚至有些题干, 就是主观题答案的组成部分。这些在审题中必须十分注意。

题目是否有凭常识即可作答的内容。思想政治学科考试考查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试题内容中, 如果有学生不需要运用学科知识, 凭常识就可做出应答, 这样的题目就降低了试题的效度, 考查的是与考试无关的心理结构或能力。

题干中有没有与选项无关的内容。无论什么性质的考试, 试题都要求语言简洁、明确。从选择题来说, 无关内容出现在题干中, 会加重学生的阅读量, 对学生产生无效刺激, 干扰学生做出正确的心理反应, 降低试题测量的有效性, 降低考试结果解释和使用的效度。

例1广西某市持续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教育市民,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 ()

A.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B.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例1要考查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题干中有没有广西某市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的材料, 不影响答题。材料是多余的, 也可以说是无关的。

试题各选项是不是分别与题干在内容和表述上构成合理的逻辑关系。因为各选项与题干在内容和表述上构成合理的逻辑关系, 才能将学生做出的反应与题干产生的刺激作用联系起来, 从而对学生是否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做出合理推测。否则将难以推测或者推测不科学。如例2, 组合选项③与题干在内容上没有逻辑联系。

例2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从提名评选到评比表彰, 挖掘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最美人物, 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聚集效应、示范效应。这项活动的开展 ()

①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②有利于直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③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

迷惑选项是不是与题干给出的信息相关联。选择题的迷惑项, 要与题干中提供的至少某个信息相关, 这才使得每个迷惑项看起来都可能是正确的, 只有真正理解试题和正确选项的学生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例3中的B选项与题干没有什么联系, 一看就知道是不正确的, 达不到考查的目的。

例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 没有终点站, 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因为 ()

A.改善民生是党的中心任务

B.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C.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党的主要职能

D.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各选项是不是相互独立, 有没有在意义 (思) 上重叠或互相排斥现象。在选择题中, 如果选项意义或意思互相重叠, 就意味着这些选项可能都对或都错, 在组合选择题中, 这种现象无异于少了一个选项。如果选项意思互相排斥, 意味着两者之间至少有一个是无效的。规范的命题, 不允许出现上述现象。如例4中选项C与选项D意思上互相排斥, 稍微聪明一点的考生马上会意识到, 两者之中至少一个是错误的。

例4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法律, 约有90%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审议通过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 ()

A.在法律地位上低于全国人大

B.在法律地位上高于全国人大

C.具有与全国人大平等的法律地位

D.是另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国家立法机关

题干是否对正确选项有提示作用的现象。在实践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试卷的选择题, 作为题干的试题情境材料对正确选项有很明显的提示作用。这类题目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 很容易从中发现提示信息, 做出正确的选择。对这部分学生来说, 有无学科知识作基础, 他们都可以正确作答。这对考试结果的使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审题中如发现此类现象, 要建议命题人员修正。

第三, 主观题审查。思想政治学科考试主观题主要由材料和问题 (设问) 两部分组成。

一是主观题材料的审查。

材料是不是原创, 是否有新意。主观题的材料一般都要求是原创, 至少是在课本、报纸、新闻、学术刊物中挑选一部分进行修改, 使得材料选择在形式或在内容主题上与学生复习训练中见过的材料不相同, 避免因使用学生很熟悉或者在平时复习训练中经常用到过的材料, 使测量的行为目标转化为测量记忆内容, 降低测量结果效度。

题目所选用的材料有无教育意义。思想政治考试试题虽然不是教材, 但考查的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对本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形成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采取怎样的行为目标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是教材的延伸, 仍然承载着教育功能。同时, 考试的对象是高中学生, 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 还处在人生的发展、变化阶段, 而高中选拔性考试是高利害考试, 学生对考试中阅读的每一道试题的材料的印象可能远比其他材料深刻, 这种材料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体现国家意志的思想政治试题选择的试题情景材料应该有教育意义, 应该传递正能量。

材料与设计的问题是不是“两张皮”。就是说, 问题的设计是不是可以不用看材料就能回答。在实践中, 有些主观题的背景材料只起到引出问题的作用, 与回答设计的问题没有关系, 不用看材料就可以作答。这类材料, 徒增学生的阅读量, 对考查指标没有任何意义, 作为审题者, 应建议换掉或修改。

试题的背景材料是不是就是试题的答案。在实践中, 一些命题人员没有处理好材料与答案的关系, 有的试题在作答时, 照搬背景材料就能得高分, 这种题目, 考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抄写能力, 与学生有没有学科背景知识没关系, 这使得考查的目标出现偏差, 达不到考查的目的。

材料的选取能不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材料的选取应该让全体学生有共同的体验, 如果城市学生有体验, 农村学生没有体验, 或者农村学生有体验, 城市学生没有体验, 有体验的学生好作答, 没有体验的学生不好作答, 这使得考试结果不公平。

二是主观题问题设计的审查。

问题的设定是否有一定的综合性。主观题要考查的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事物进行描述和阐释的能力、对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的能力, 通俗地讲, 就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如果问题设计过于简单, 就与该题型的考查目标相背离。

设计的问题量是否与所提供材料的长度和信息加工量相匹配。设计的问题量与提供的材料长度和信息加工量如果不一致, 比如材料很长, 信息加工量大, 而设计问题量少, 这对学生和命题者都不利。对学生而言, 试题提供的材料长, 需要分析、加工的思维量大, 但是由于设计的问题少, 其行为表现就受到限制, 大量的分析、加工结果会被浪费, 降低了考试的效率。对命题者而言, 材料长问题少, 其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的好材料, 仅使用了一部分, 也是一种浪费。一般材料长、信息加工量大, 设计的问题应在2~4道之间。

问题的设问是否清晰明确。一看问题的设问动词是否与双向细目表中的测量目标 (能力层次要求) 相一致。如用……知识, 说明 (分析、理解、评述、批驳) ……;材料反映了……怎样……;材料……给什么启示, 等等。这些动词, 必须与双向细目表中考查的能力层次相呼应, 否则考查目标就会出现偏差, 达不到考查目的。二看问题的设计是否明确了考查的行为特征和内容领域。如果设问表述得模棱两可, 学生答题就无从着手, 就会降低试题的效度。

例5上海徐家汇是著名的现代商业区, 同时又富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到处是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近年来, 该地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特色, 着力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灵魂”。有效利用徐家汇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 在文化上保持海派历史文脉, 让沿路街景、民宅都与现存的无数幢历史保护建筑相协调, 保留人们喜爱的老上海城市风貌, 充分展现徐家汇具有历史发展脉络、人文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巨大魅力。

结合上述材料, 分析徐家汇的经验对城市建设的启示。

例5中, 问题设计没有明确考查的内容领域, 学生不知是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领域来回答问题。这样的设问, 理解能力好的学生, 会从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分别回答, 既浪费时间, 又可能回答不全面;而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可能就无从着手了。这样的题目, 考查的目标内容就会迷失。

问题的设问与材料是否有内存的逻辑关系。就是说, 设问的问题必须让学生在作答时, 既不能离开材料, 也不能完全照搬材料, 必须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相关模块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加工、分析、综合、解释、归纳才能得出答案。

(三) 答题卡的审查

目前, 考试评卷多采用网上阅卷方式。这就要求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 要制作与试卷相适应的答题卡 (卷) , 审题者审题时, 也必须对答题卡 (卷) 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标题的年份、考试名称和学科是否有错漏。

第二, 对照往年卷, 看卷 (卡) 首的项目是否完整、清晰 (姓名、学校、条形码粘贴区、准考号空格、注意事项等) 。

第三, 与试卷对照, 看答题卡题序及符号是否与试卷完全相同, 如有不同的要提出修改。

第四, 看答题卡的图、文、表格是否与试卷相匹配, 对照参考答案, 看答题卡的答题空间是否留足。

第五, 答题卡的各小题的分值之和是否等于大题满分, 各大题的分值总和是否等于全卷的赋分。

第六, 每页下端是否有学科及页码提示。

(四) 参考答案的审查

参考答案的审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标题的年份、考试名称和学科是否有错漏。

第二, 提供的参考答案有没有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的错误, 如有, 必须修正。

第三, 给出的问题答案是否准确、全面, 没有遗漏。有没有试卷中问题没有提到、没有问到的内容但是答案中又有出现的现象。

第四, 答案是否用政治术语表述, 是否简洁、规范, 没有歧义。

第五, 答题的步骤和赋分是否合理, 采分点给分加起来是否等于小题赋分, 各小题的分值之和是否等于大题满分, 各大题的分值总和是否等于全卷的赋分。

第六, 每页下端是否有学科及页码提示, 如思想政治试题参考答案第×页 (共×页) 。

上一篇:量化相关性下一篇:公路桥梁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