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专业人才

2024-08-13

税务专业人才(精选十篇)

税务专业人才 篇1

关税专业人才培养贯穿了整个上海海关学院的发展历史。1913年, 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税务学堂为高等专门学校。税专以培养管理海关的专业人才为己任, 对学生教授海关特别是关税专业知识。税专的成立是中国政府收回海关行政权的准备, 税专学生逐渐肩负起关税自主的重任, 并成为海关最初的主要接班人。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平稳发展以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税务 (关税) 专业快速发展, 取得了诸多成就。从1996年设置关税专科专业;2007年3月, 财政学专业是学院首批新建的本科专业;2008年, 财政学专业转为目录外专业税务专业 (关税方向) 。同年, 税务专业 (关税方向) 入选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12月通过教育部新建本科专业检查, 2012年5月通过教育部学士学位授予能力评估, 6月被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10月获批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建设项目。

通过上述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 早期的税务专业 (关税方向) 培养目标是为海关培养高层次的税务专门人才, 毕业生具有在海关从事审单、估价、归类、征管管理、减免税管理、原产地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但2010年以后, 税务专业全面社会化, 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进一步拓宽, 毕业生不仅能够在财政、税务、海关等行政管理部门工作, 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咨询机构、跨国公司等部门从事税务以及经济管理相关工作。因此, 税务专业在保持关税特色的前提下, 更加重视对学生非关税类税务能力以及经济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一) 税务专业具有鲜明的关税特色

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的前身是1996年设置的关税专科专业。早期设置关税专科专业的目的是为海关培养关税以及海关代征税征管人才, 后来在此基础之上, 2007年升格为本科专业, 但学生的就业仍然以海关为主。而2010年以后, 随着上海海关学院院系的调整, 税务专业逐步社会化, 培养的毕业生不仅面向海关, 也面向税务、财政等其他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这种背景下, 税务专业培养的口径就必须拓宽, 但不可否认的是, 关税特色仍然是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的鲜明特色。也是国内所有开设税务本科专业的高校中唯一体现关税特色的高校。

(二) 形成了完整的海关税收课程体系

海关税收征管环节中, 涉及到审单、归类、估价、原产地管理等环节。而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 与海关相关的课程有《海关商品归类学》《海关估价》《通关原理与实务》《原产地规则》等, 这些课程覆盖了了海关税收征管的全部环节。税务专业还重视对课程进行“前伸后延”。前伸就是深入挖掘关税理论、制度和关税技术的理论基础, 增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纺织商品学》等课程;后延就是开发实训课程和案例教学课程, 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增设《海关商品归类实训》《海关查验技术专题》《WCO E-Learning》《报关原理与实务》等课程。在此基础之上, 学生可以对海关税收征管的理论和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加上专业实习的实践训练, 毕业生可以胜任海关税收征管工作以及报关等工作。

(三) 理论研究凸显海关税收特色

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挂靠了两个研究中心, 一个是关税研究中心, 一个是报关研究中心。以两个中心为依托, 税务专业学科承担了大量的海关税收以及报关相关的教学和理论科研工作, 还承担了海关总署、上海海关等机构委托的多项课题。同时税务专业还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项目的资助。这些都为更好的办好税务专业、体现关税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校内实践类教学课程和课程内实践教学, 丰富税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层次。税务专业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等层次, 实践教学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税务专业的社会化, 税务专业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领域, 让学生到海关之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外贸企业、报关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实习, 提高学生会计、财务、审计、税务等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掌握国内税收的政策、法规和征管技能, 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师知识结构海关化

税务专业重视专业教师的海关实践能力和税务实践能力。由于近几年来新进的税务专业教师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的博士, 罕有工作经验。按照规定,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必须有9个月以上的海关或者企业涉税业务的产学研经历。同时税务专业还鼓励教师赴海关、企业进行调研和考察, 使得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得到改善。同时税务专业还积极引入“海关兼职教师”制度, 经过遴选的海关一线的业务专家走入课堂, 配合专业教师的理论讲授开展案例讨论课、实务操作课等,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改善了学习的效果。

三、创新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路径选择

未来税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经济、财政、税务、关税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首先是为海关等政府管理部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收专业人才, 其次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专门人才。由此可见, 未来海关特色仍然是我校税务专业必须重视的问题。围绕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 逐步构建起“厚基础、重实践、显特色”的税务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探索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知识、素质、能力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上海海关学院独特的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 树立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 税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经济、财政、税务、关税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备在财政、税务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税务和经济管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具备在不同工作环境中 (非税务环境中) 完成工作或任务的一般基本能力。”在新的培养目标下, 税务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税务方面的知识和工作技能, 但也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一般能力。税务专业应该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 按此要求去调整课程设置情况。

(二) 加强税务专业实践教学力量

税务专业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后税务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力度。一是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 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等层次, 实践教学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增加课程内实践教学。同时, 强制推广案例教学。三是进一步创新实践教学的手段。除了电子模拟实训、专业和毕业实习、现场观摩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外, 利用第二课堂开拓实践教学方式, 如带着问题到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专业技能大赛活动、组织兴趣社团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务实的实践教学, 实现学以致用之目的。四是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在“关院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 拓展实践教学领域, 加强税务专业实习, 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内税收的政策、法规和征管技能。通过这些改革和尝试, 逐步构建起课内与课外教学、校内与校外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将实验教学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并重 (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 , 从而使税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螺旋式提升。

(三) 加强税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尤其是提升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走出去”到海关、税务师事务所等部门交流学习。同时, 聘请了3名海关业务骨干和2名税务师事务所的业务骨干做兼职教师, 聘请了7名关税专家和2名税务专家做兼职导师。这些海关税务兼职导师和教师的聘请, 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 有利于弥补海关、税务等特色课程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 将有利于培养具有关税特色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专业人才。目前重点是加强与税务系统、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报关公司等的合作, 聘请更多更优秀的兼职教师, 同时, 选派教师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调研, 也可以进一步拓展专业实践教学。

五、我校税务专业本科与税务专业硕士课程衔接问题

2012年, 上海海关学院取得税务专业硕士的招生资格, 从2013年我校开始招收税务专业硕士学生, 由此也揭开了我校由教学型高校向研究型高校过渡的序幕。而且随着税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化, 更多的学生以保研、出国或者考研的方式继续深造。在这种情况下, 税务专业本科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加强与税务专业课程设置的衔接。

一是要增加部分与学生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我校本科教育起步较晚, 而长期的专科教育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我们在本科教育过程中, 在对学生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 既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重视, 也缺乏相应的培养经验和能力。应开设计量经济学、财税经典文献选读、社会调查方法、经济科研方法等课程或专题讲座, 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 并实现本科和硕士的有效衔接。二是处理好本科和硕士既有课程的衔接。在税务本科和税务专业的硕士课程中都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税制、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税务管理等课程。这要求课程设置中必须有所区分。首先是课程的讲授内容不能交叉过多, 并且硕士课程必须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其次是硕士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化, 不拘泥于讲授, 还可采用讨论、案例教学、实训等方式;三是在课程的考核上, 硕士课程的考核应该多样化, 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而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

摘要:本文探讨了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发展历史沿革、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并结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探讨了创新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进而探讨了我校税务专业本科与税务专业硕士课程衔接问题。

关键词:上海海关学院,税务专业,税务专业硕士

参考文献

[1]梁大忠.近代海关学科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09, (01) .

税务专业 选题 篇2

54.论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56.税收宏观调节作用初探

57.税收调节与搞活市场初探

58.税收与其他经济杠杆的配合运用研究

60.分税制研究

61.税收负担研究

62.税负转嫁及其归宿的形式和内容探索

63.我国社会主义税收负担及转嫁研究

64.我国现行流转税的改革方向研究

65.城乡统一税制的可行性分析

66.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浙江经济的影响

67.转让定价调整重复征税问题研究

68.流转税税收竞争研究

69.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效应分析

70.增值税发票扣税制度研究

71.消费税政策调整的效应分析

72.乡镇企业税收问题研究

73.民营经济税收问题研究 税收负担

74.我国企业所得税政策完善的研究

75.我国开征遗产税问题研究

76.个人所得税研究

77.企业税后留利分配的税收调节研究

78.印花税制度的完善探索

79.运用负所得税制改革我国低保制度的探讨

80.绿色税收开征的可行性分析

81.浅析我国环境税制的完善

82.完善我国财产税制度研究

83.完善我国行为税制度研究

84.我国财产转移税制研究

85.试论我国社会保险税制的建立

86.论基本建设投资和税收调节

87.完善地方税体系研究

88.试论股份制经济中的税收问题

89.我国证券交易征税研究

90.我国遗产和赠与税研究

91.我国各种土地税收的研究

92.物业税初探

93.企业集团税收研究

税务师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篇3

关键词:税务师;人才培养;途径

我国现有企业纳税人数量众多,且在不断增长,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同时我国税收规范体系复杂,纳税人全面把握和准确执行税收政策存在困难。这时就需要有更多企业外部的专业税务人才去补充企业需求,以此来看税务师服务市场前景广阔、社会人数众多的专业人才。 虽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是,税务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却不足;税务师人才如何培养是目前行业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我国税务师制度

(一)现行税务师制度

2016年6月,中税协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个人会员会籍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税协发[2016]032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根据《税务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制定,并经五届三次理事会审议通过。《办法》对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师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入会及其后续管理工作进行了规定。

1、入会

根据《办法》,税务师应在取得资格证书并进行证书登记一个月内,向所在地方税协提出入会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为方便税务师办理入会手续,考试合格人员在通过“全国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报名系统”申请证书发放、完善登记信息的同时,可在证书登记后通过报名系统的链接直接申请入会,入会登记信息即为证书登记信息,入会审核材料以办理登记提交的材料为准。

2、分类

根据《办法》,个人会员按是否在税务师事务所执业分类。按照《税务师职业资格证书登记服务办法(试行)》进行执业登记的税务师为执业会员,非执业登记的为非执业会员。个人会员资格证书登记类型发生变更,应通过行业管理系统向所在地方税协提出会员类型变更申请,经所在税务师事务所确认和地方税协审核通过后,完成个人会员类型变更手续。

3、发证

根据《办法》,税务师申请入会后信息自动进入行业管理系统,地方税协审核通过后即可发放《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个人会员证》。新版《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个人会员证》提供二维码查询功能,可通过手机扫描方式进行信息查询。

由此可见,我国税务师和注册会计师一样实行的是注册登记制度,主要是个人自主参加考试通过方能成为会员。然而与注册会计师不同的是,税务师起步较晚,在国内的认同度也比注册会计师低。税务师的人才培养方法和成长途径远不如注册会计师的多样化和专业化。

(二)税务师从业情况

自1998年第一次注册税务师考试以来,18年里,通过考试取得注册税务师和税务师职业资格的已有13万人。目前,税务师行业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大、素质高、专业性、智能型人才队伍,是继律师、注册会计师之后第三大经济鉴证类专业服务行业。然而,税务师行业人才发展依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税制改革对税务师行业人才提出了新需求,特别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以及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改革的推进,社会各行各业对税务师行业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另一方面,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对税务师行业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新挑战。取消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的行政许可事项,使涉税专业服务市场更加?

税务师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智能服务型行业,其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由中税协承担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评价、管理和组织实施职能,这不仅使行业协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为税务师行业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行业发展创造了新契机。

二、税务师人才培养

2014年按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要求,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分六批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的许可和认定,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的仅有6项,其中包括税务师职业资格。这次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税务师职业资格制度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认可,也说明了两部局对税务师行业人才发展充满了信心。国务院在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和职业资格行政许可事项的大背景下,仍然保留了税务师职业资格,这足以说明税务师行业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注册税务师虽然更名为税务师,但其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不变,其所承担的涉税鉴证和涉税服务的业务不变,税务师行业维护国家税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不变。

税务师行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却不足。并且专业人才缺乏与行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显现。表现为:行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学历结构不合理,研究生以上学历从业人数偏低,国际化高端业务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后备人才缺乏,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行业从业的人数偏低;行业继续教育不足,影响行业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汤凤林,邹若然.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注册税务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财政监督,2013,34:69-73.

税务专业职业资格重构研究 篇4

一、税务专业的历史演进及其职业资格现状

为了适应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要求, 顺应纳税人的客观需求, 中国高校中税务专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设立、取消、再恢复的反复曲折过程 (储德银等, 2009) 。20世纪80年代各财经院校开设税务专业, 主要是为各级税务部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1998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将税务专业并入财政学专业。后来随着中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化, 税收征管实现了程序化, 纳税人必须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但仅凭纳税人自身的努力难以准确地履行其纳税义务, 因此产生了纳税代理的迫切需求, 同时, 根据教育部2001年10月《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果调整的若干原则意见》的指导, 各高校也陆续恢复或开设了税务专业。税务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税务会计和注册税务师方向 (赵恒群, 2008) 。其中, 税务会计方向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人才;注册税务师方向, 也即税务代理方向, 为注册税务师行业培养涉税人才。截至“十一五”末期, 全国税务师事务所总计4 231家, 业务收入80.1亿元, 服务纳税人约238万户次, 从业人员84 567人。其中, 执业的注册税务师31 894人。

目前, 税务专业已经设置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只有注册税务师。根据《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该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 包括《税法 (Ⅰ) 》、《税法 (Ⅱ) 》、《税务代理实务》、《税收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五个科目的考试。其主要内容包括税法基本原理、流转税及其他税种的法律、法规, 税务代理基本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法律基础理论及若干涉税单行法律, 财会业务和实际操作。因为没有层级递进结构, 中国注册税务师考试的门槛过高, 题目较难, 通过率较低 (曹颖, 2008) 。

二、税务专业职业资格重构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根据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 以大专学历为例, 非经济类、法学类大专毕业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8年, 或经济类、法学类大专毕业后, 或非经济类、法学类大学本科毕业后, 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六年才可以报考注册税务师。这也就意味着, 从大学毕业起六至八年, 正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业务和实践能力得到急剧提升的时间, 却出现了职业资格考试的空白。这无疑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很大的障碍。实践中, 很多从业者可能会选择考取会计专业资格。但是, 纵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 涉及和税务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只有流转税、所得税及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等, 而税务专业服务范围包括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两个方面, 涉税服务包括提供代办税务登记、纳税和退税、减免税申报、建账记账、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申请、利用主机共享服务系统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代为制作涉税文书, 以及开展税务咨询、税收筹划、涉税培训等;涉税鉴证主要有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的鉴证、企业税前弥补亏损和资产损失的鉴证、土地增值税清算的鉴证及其他, 这就使得仅通过会计从业和专业资格考试的学习不能完全满足税务服务的需求。

当然, 这种情况的出现, 是税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天然渊源分不开的。尽管税务会计的信息以财务会计的信息为基础, 但是两者在核算目标、核算基础、核算对象及核算程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税收体制逐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规范, 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工越来越明确, 这就使得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就成为一种必然 (黄鸿平, 2011) 。

从法律渊源的角度来看, 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采用“税、会统一”的模式, 而海洋法系国家则普遍采用“税、会分离”的模式。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会计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 大陆法系的国家开始进行会计改革, 其 (下转173页) (上接56页) 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在某些方面呈现出分离的态势 (刘植才, 2011) 。这种分离的趋势实际上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社会分工细化的体现。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离的这种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胡宝亮, 2011) , 产生了税务专业建立相应职业资格的迫切性。

总之, 现有的税务专业的唯一的注册税务师考试资格, 在实际中对于从业人员而言, 无递进层级关系, 会影响到注册税务师队伍的建设, 这也和经济发展中对注册税务师的大量需求相矛盾。同时, 由于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趋势, 未来的税务会计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体系, 完善会计学科体系 (黄鸿平, 2011) 。因此, 由于企业财税管理岗位的细分, 建立税务专业职业资格具有必然性。

三、税务专业职业资格重构路径

1. 修订注册税务师考试的报名条件。

为了使更多有志于税务代理工作的人员尽早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 应对中国注册税务师考试的报名条件适度调整, 降低门槛 (曹颖, 2008) 。大专以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四至八年正是业务、实践能力上升的黄金时期, 如果能够参加注册税务师考试, 对他们的专业水平的提升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也能缓解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匮乏状况。因此建议修订对大专以上税务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考试报名条件, 使得他们在取得大专以上毕业证的同时即可参加注册税务师的报名考试, 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具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2. 完善现行的税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基于该专业与会计专业的传统渊源, 习惯上都是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作为税务专业同学的考试方向, 这也使得很多税务专业的同学对该专业产生了疑惑:税务和会计专业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因此, 税务专业职业资格重构的第二条路径就是:建立一个层级递进结构, 在注册税务师之先, 可以建立初级、中级和高级等税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 例如助理税务师、税务师和高级税务师等。目前,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认证的国家高级财税管理人才重点培养项目税务会计师 (CTAC) 既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一方面, 可以填补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 取得注册税务师考试资格之前的空白期;另一方面, 也可以完善税务专业职称评定和资格认证的空白, 适应企业税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促进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储德银, 经庭如.新时期税务专业发展定位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8) .

[2]赵恒群.税务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 2008, (7) .

[3]曹颖.中国税务师事务所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及突破[J].会计之友, 2008, (8) .

[4]黄鸿平.浅谈税务会计的建立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1) .

[5]刘植才.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之背景及其与税收征管的相互影响[J].税收经济研究, 2011, (2) .

税务专业就业前景 篇5

税务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近年来社会需求增长较快的一个新设专业,它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税务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学生理解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以及分析企业税务发展战略的本事。税务专业培养精通税收理论和税收实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充分发挥外语、财管等方面师资雄厚的资源优势,注重培养学生涉税管理本事和涉外沟通本事。此刻国际化企业对高级涉税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税收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等本事的培养,使学生既精通税收知识,又具备财会知识,同时拥有良好的外语应用等复合性本事。税务专业是该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新设立的。

税务专业人才 篇6

【关键词】税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税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动员大会上说,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重点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和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区别于传统会计的会计核算功能,着重于通过分析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数据,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提高预算决策科学性和预算透明度,增强其预算管理能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会计人员从记账员向决策参与者身份的转变。税务系统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创新税务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预见性,规范、有效使用资金,落实税务系统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税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

1.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管理会计人才是一个全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它涉及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然而当前税务系统普遍存在以财务会计为核心,重会计核算、轻会计管理的现象,没有意识到会计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会计人员仅仅简单地掌握记账、对账、编制报表等常规性工作,财务管理能力较弱,与税收业务相脱节,难以为税务机关领导干部及各业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时税务系统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框架,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最终影响到税务机关的管理成效。

2.税务系统管理会计内部教育滞后

由于高校管理会计教育体系本身不够完善,教学模式偏理论教学,过于重视“知识型”人才培养,忽略了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高校虽然培养了大批的会计人才,在管理会计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却依然是个大缺口。这些会计人员从高校投入到税务系统后迫切需要系统的学习更新和提升管理会计理论素质和水平。但是,目前税务系统管理会计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每年税务系统组织了很多中、青年业务骨干班业务综合型培训,如税务稽查、反避税、涉外税收管理、纳税评估等,与此相比,财务人员培训较少,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建立相应地学习考核体系,且业务培训大部分仅限于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软件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严重制约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步伐。

3.缺乏内部激励机制,财务人员学习主动性偏低

财务部门在税务机关中作为后勤保障部门,缺乏相应的人才激励制度,财务系统面临着青黄不接、不愿不爱做财务的现状,一些会计人员抱着“一入财务深似海”的思想,学习主动性较低,与其他部门业务相脱节,导致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当前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存在差距,如预算编报不尽科学,在后期预算进度执行上也有所偏差,缺乏宏观财务管控能力,大大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

三、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转变理念,重视管理会计

首先,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税务机关应高度注视,强化管理会计在税收、财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做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宣传倡导、人才培养等工作,做到不仅要重财务会计核算,也要重管理会计运用。其次,完善税务机关会计人才培养框架和相适宜的人才评价体系,将管理会计纳入会计人才培养范畴,同时注重政策的有效性、长效性,及时制定管理会计人员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宣传引导。

2.注重管理会计知识的继续教育

对于管理会计人员来说,会计知识的持续更新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在这一方面尤为薄弱。为转变这一局面,除前文所提及的思想上重视之外,还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管理、继续教育,鼓励、督促会计人员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定期参加培训,进行知识上的系统梳理及实时更新。在培训课程方面不仅要加强管理会计知识的应用,也应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可以建立系统内部的在线网络课程,定期由业务骨干或聘请专业老师进行网络授课,形成共同学习的良好环境。同时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学术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委托开展与管理会计在税收工作中的运用相关培训。

3.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岗位交流

从税务人才的需要、动机、期望和公平等因素出发,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达到激励和保障税务人才队伍的效果。因此,对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和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税务机关财务人员学习管理会计的积极性。同时做好管理会计人才储备工作,充分利用轮岗制度,加强财务人员在其他业务部门的交流学习,了解不同部门中的业务运作,综合把握运行规律,提升本单位的管理会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正阳.刘正航浅析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12).54.

[2]赵海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初探.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8-150.

[3]潘忠志.顾兵.赵士娇.批判性思维在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新课程学习,2014(12).15.

作者简介:

企业税务人才的替代性分析 篇7

在我国, 企业税务人才的替代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人员, 主要替代领域的分布如下:1.办税员由出纳或会计替代。发达地区所有企业一般均按照税务机关管理的要求, 设置独立的办税员岗位, 办税员必须经税务机关审核、发证和备案。这一岗位满足税务机关管理的需要, 掌握各种税费的计算、申报和缴纳知识, 完成企业税务的计缴工作。在企业里, 办税员通常由单位的出纳或会计兼任, 也有一些企业单独设置办税员岗位。2.涉税业务会计由企业财务会计替代。涉税业务会计岗位应掌握涉税业务的核算知识, 负责企业涉税业务的核算。目前很多企业涉税业务核算由企业财务会计替代。在一些大中型企业, 特别是上市公司中, 已出现独立的涉税业务会计岗位。3.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岗位由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替代。企业税务管理岗位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投资和筹资的需要, 充分运用各种税收政策, 完成企业税收的运作与风险控制工作。大多数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由企业管理层, 特别是总会计师或企业财务经理来承担。也有大中型企业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师, 其级别与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一样, 承担着企业税收筹划和税收风险控制的任务。

企业税务人才替代的本身是无可厚非的。纵观发达国家企业税务专业人才的岗位分布情况, 英、美等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相分离的;法、德、日等国家, 税务会计则融于财务会计, 实际上是财务屈从于税法。也就是说, 企业税务人才在发达国家, 也存在企业税务人才的替代运用。只是我国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在培养中存在着税务管理知识培养不足, 替代企业税务人才时有些力不从心。以我院2011年对已就业会计专业学生及其所在企业进行的调查资料为例:1.办税员岗位设置的调查。在所调查的169家企业中, 有76%的企业设置了办税员岗位。已设置该岗位的企业中, 存在出纳和会计兼任办税员的情况, 未设置办税员岗位的企业, 存在委托中介机构或人员代办申报纳税的情况。2.企业税务会计的重要性调查。在调查的195人中, 有81%的人认为企业税务会计知识很重要, 高居各种会计专业知识之首。3.学生在岗位上哪些知识运用不够熟练的调查。在调查中195人中70%认为网上报税不够熟练。4.学生哪些知识学习不够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的人员中, 认为税务岗位知识不够深入的占89%, 涉及到企业税务会计知识和税收法律法规, 是所有不够深入的岗位知识中最严重的一块。这些数据与其他同类院校调查的数据基本一致, 因此, 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处理税务事项是不可避免的, 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会计专业人才替代税务人才, 由于他们没有系统学习税收相关知识, 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我国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课程体系即能发现其替代税务专业人才时存在的不足。一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只设置税务会计一门课程, 侧重于企业纳税业务的会计处理。近年来, 随着国家税务机关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提高, 一些敏感的院校已将网上报税纳入选修课范畴, 而对税收法律法规、税收实务、纳税检查、税务代理及纳税筹划等知识根本没列入课程体系, 无法满足完全替代企业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要。

也存在一种观点, 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或财务管理人员参加工作后, 可以对税务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自学, 满足工作的需要。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 但它属于终身学习的范畴, 同样适用于企业税务专业人才。一种专业只有学生毕业后能马上找到对口就业的岗位, 才具有开发价值和发展前途, 税务专业人才由于企业或社会人士对其替代性认识的偏颇, 丧失了专业发展的舆论基础和就业机会, 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

二、企业税务人才的反替代分析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我国企业的经营活动由国家直接控制, 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是同一主体, 企业会计成为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工具,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二为一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伴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税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 各类院校首先是为国家税务机关培养税收管理人才。但公务员制度实施后, 面向国家机关就业的税务专业失去了就业渠道, 企业对税务人才的替代性没有清醒的认识, 一味运用财务人员替代税务专业人才。这种现象加重了税务专业人才就业的难度, 加速了各类高校税务专业萎缩的进程。其实, 辩证地看, 替代和反替代是双向的, 关键是看哪一种替代成本更低, 价值更大。一直以来, 我国各类院校均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作为税务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 列入了税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之中。例如,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 其税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类: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知识拓展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如下三类课程:1.财务会计及财务管理课程。具体为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仿真实训、财务管理 (或管理会计) 等理实一体化课程。2.税务管理课程。具体为网上报税实操、涉税业务核算、税收实务、税务代理、纳税检查、纳税筹划等理实一体化课程。3.税收法律法规。主要有税法、经济法 (不含税法内容) 。按照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税务专业人才既懂得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 同时又懂得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风险管理知识, 能够胜任企业的出纳、会计或财务管理工作, 替代企业的这些管理人员是完全可以的, 在取得相应岗位后, 又以其税务管理特长在企业里谋求发展, 或制订终身学习计划, 其进步速度是企业财务会计人才或财务管理人才无法达到的。

目前, 我国在各类经济实体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达到了1 300万, 而知识比较全面的税务人才不多, 即使按照保守的比例6∶1计算, 企业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达到了200万人以上。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企业税务专业人才的替代与反替代的关系, 各类院校税务专业的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摘要:企业税务专业人才的替代与反替代关系已对各类院校税务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财务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税务管理知识, 运用他们替代税务人才从事企业税收的相关工作, 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我国各类院校早已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作为税务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知识, 因此税务专业人才反替代企业财务人员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只有正确认识这种替代与反替代的关系, 才能抓住机遇壮大税务专业。

参考文献

[1].柴福洪.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2) .

[2].查方能.论我国高职税务专业的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1) .

税务专业人才 篇8

一、校企共建形成长效机制

1.校企合作机构平台保证了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

税务专业所在的财经管理系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基础上, 建立了财经管理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 制定了财经管理系校企合作委员委员会章程。该委员会定期召集沟通会议, 委员会主任兼任教学系名誉主任, 每月到学校工作一天, 与系主任沟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议事宜。专业企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组织一次会议, 定期研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问题, 并将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进行课程一对一结对, 详细研究课程方案。

2.通过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机制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融合, 保证了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财经管理系为了满足一年级学生的实践锻炼, 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在校内设立了北信商务中心, 制定了北信商务中心运营章程, 并以“北信慧通商业零售有限公司”为真实的企业运营实体在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合作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运营, 制定了“校内岗位实训”基础岗位和管理岗位的课程标准。

在税务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的努力下, 税务专业在“北京诚信誉达税务师事务所”、“北京天利融合税务师事务所”建立了校企共建实习基地, 实现了学生定期在企业实习, 企业教师到学校为学生上课, 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在企业为学生上课等机制, 确立了厂中校模式。

通过将企业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 企业和学校联系沟通越来越紧密, 促进了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培养方面的融合。2010年、2011年税务专业顺利实现了一年级学生在校中厂实习, 二年级学生在厂中校实习, 三年级学生在顶岗实习单位实习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的模式。

3.企业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与考核, 促进了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融合。

通过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与专任教师一对一结对制度, 企业教师深度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专业的实践专家研讨会有企业的积极参与, 并建立了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三环渐进式培养模式, 实现了课程和岗位之间对应关系, 使校内课程与校外岗位实现了融合。

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方案、项目指导书均与企业专家深度研讨, 核心课程引进企业项目和考核标准, 并将“考核必须有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写进课程标准中, 实现了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融合。

通过企业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与考核, 整体上促进了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融合。

二、建立基于“税务代理业务”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专业课程体系

税务专业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GPTC平台的基础上创建了基于“税务代理业务”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专业课程体系。

所谓“GPTC”是指通过搭建“通用平台GP”实施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 通过建设“技术中心TC”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 其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用能力, 指那些跨越职业的、对于职业生涯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素质与能力。二是专业业能力, 指从事职业岗位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个能力也应该具有综合性, 即体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能力, 这些能力是彼此融合的, 而不是单独割裂肢解的。因此专业能力中渗透通用能力的培养。

所谓“基于税务代理业务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模式”是指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 学校和企业间采取专任教师下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的方式实现融合, 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成长的三个阶段 (即税务咨询助理等基础服务类业务人员、税务 (代理) 记账和报税等技能操作类业务人员、税务审计和筹划等高技能应用类业务人员) 设置与三大类业务 (即税务咨询等基础操作类业务、税务记账申报等技能操作类业务、税务审计筹划等高技能应用类业务) 相对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每一类业务级别均建立专业核心技术课形成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相结合的结构, 以实现使学生理论水平逐步提升、专业能力逐步熟练、就业能力逐步增强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此一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分按照税务代理业务由简单到复杂分为3个级别:

1.税务咨询助理等基础业务的课程

2.税务 (代理) 记账和报税等业务的课程

3.税务审计和筹划等高技能应用类业务的课程。

三大类业务级别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思路和具体课程见表1:

其中, 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是体现“校企融合”的主要方式。此类课程全部采用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课程所设计的项目任务是将企业实际案例或项目任务进行加工整理引入课堂,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企业案例完成项目任务, 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项目任务的设计、安排和学生完成情况的考核均有企业专家参与和专任教师共同完成。

此外, 由于税会专业知识的紧密联系, 本专业特别开设了会计基础与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等会计课程作为专业限选课程, 并与税务专业核心课程一一对应, 支撑专业人才目标岗位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对应关系如下 (见图2) :

(一) 核心技术课程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 进行课程整合, 构建“简单综合到复杂综合”循序渐进式能力培养体系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技术课程设计后, 税务专业全部核心课程在原有项目 (案例) (案例) 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课程改革。课程项目 (案例) 设计体现了“简单—复杂”的总体逻辑顺序, 项目 (案例) 设计贯彻了以下基本思路:

(1) 根据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设定学习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2) 项目 (案例) 任务体现循环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初始项目 (案例) 设计接近生活化, 让学生够得着 (就低) ;最终项目 (案例) 的设计要专业化, 让企业认可 (就高) ;项目 (案例) 彼此之间的难度跨度适中 (梯子搭的合适) 。——建议设计4—5个层级的项目 (案例) 任务, 体现简单、较易、 (中等) 、较难、困难的递进关系, 逐步提升学生完成复杂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3) 项目 (案例) 任务的背景一定来源于企业真实, 可以是在企业工作任务基础上的提炼与浓缩。

(4) 每个项目 (案例) 中一定要体现工作过程“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思”的“七步过程”。

以上这些原则和要求的深入贯彻, 落实了“简单综合到复杂综合”循序渐进式能力培养体系。

(二) 实习实训课程开设从“校中厂”到“厂中校”, 形成三环渐进格局

税务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分三个层次, 即校内岗位实习、校外生产实习、毕业前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实习地点从“校中厂”到“厂中校”, 旨在使学生逐步了解企业基础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 并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管理能力 (如团队组织、沟通协调、制定计划、总结分析、考核评价等) 。见表2

毕业设计

学生通过三年三轮总计约36周的岗位实训实习, 能够全面了解税务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 清楚不同岗位对工作人员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具备税务企业涉税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毕业时能够承担税务助理咨询岗位的基础性工作, 工作半年后能够胜任税务会计和报税岗位的工作, 工作2-3年后能够在胜任税务审计和筹划岗位等较为复杂的高技能技术应用工作。

论我国税务稽查人员的专业化管理 篇9

1强化税务稽查人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1.1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政府的驾驭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快速应对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税务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素质能力提出了全方位挑战。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营改增等税制变化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突破口。税务稽查人员作为税收改革的具体执行者, 如果履职能力不足,就无法把税收改革和税收职能作用落实到位,把改革红利兑现到位,就会影响甚至贻误改革全局。 因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税务稽查人员队伍,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

1.2提升税收工作效能的根本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迅速增加、经营日趋复杂,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不断涌现,纳税人的管理难度、服务需求、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管理复杂程度和工作量急剧增加。同时,社会转型期的一些特殊因素,税收管理服务的繁重性、复杂性、 敏感性与税务部门人力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迫切要求通过提升素质、优化配置、激发活力,最大限度地用好盘活有限的人力资源,提升税收工作效能。

1.3提升税务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广大税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们在规范税务稽查执法行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促进地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地税事业实现新跨越的要求相比,税务稽查执法行为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在推动地税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理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根源,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税务稽查建设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2当前我国税务稽查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2.1税务稽查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几年来,我国各级稽查部门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如果仅从学历和职称来看,应该说现在的稽查人员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学历的高低并不一定反映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据调查,有的人在稽查岗位工作多年仍然不会查账。本来要到纳税户检查增值税纳税情况的,却去查扣除项目等属于所得税的问题。检查增值税时,对如何计算企业税负水平,如何利用账户对应关系的原理发现问题似懂非懂, 只会检查进项税额抵扣问题。有些人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 片面追求检查速度,结果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些人为应付考核不交 “白卷”,就象征性地找几个 “不痒不痛” 的问题交差走过场。更有甚者,一些稽查人员借工作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进行 “吃、拿、卡、要、借、报”等,对偷、 骗税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大开绿灯。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稽查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2.2税务稽查系统晋升机制不合理

税务稽查系统的领导职务晋升不合理,干部缺乏追求进步的动力和热情。实践中税务稽查人员的职务晋升制度使其激励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尽管设置了任职的最高年龄限制, 领导职务相对事实上的 “终身制”无法激励起一般税务稽查人员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刻苦学习、追求进步的工作热情。领导职务晋升缺乏科学、公平、公正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标准,加之晋升秩序混乱,难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不能产生 “正强化”效用,不利于调动干部积极性。

在税务系统内非领导职务晋升不合理,严重挫伤稽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初始条件相同的人员依所在机构行政级别和规格的不同,发展空间迥然各异。税务稽查处于第一线、 最基层,行政规格低,晋升的空间小,晋升所用时间长,且越是上级机关、行政规格越高,晋升时间越短。现行职级工资制和不同的职务晋升发展空间,决定了干部工资待遇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且越是基层的人员工资相对越低,而越是上层的人员工资待遇越高,严重挫伤了基层稽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2.3人员培训激励制度不合理

税务稽查人员是税务稽查工作的关键,当前,税务稽查系统在组织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培训内容缺乏系统规划,针对性不强,缺乏适应单位现状与特点及不同岗位需求的教材体系; 培训组织分散,一些科室的培训组织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培训手段较为单一,多为面授形式,一些新颖和高效的形式还没有得以灵活应用; 自我学习与团队学习动力不足,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稽查人员自我学习的制度,但在提高干部自助学习的紧迫感方面还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名稽查人员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利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改进与开发,切实加强对每名干部的能力建设,有效提高其执行力。

2.4税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多年来,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监督措施,建立健全了案件审理制度、稽查内部 “四分离”制度等,以此来规范和约束稽查执法。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监督未能实现全方位、多层次,仅仅依靠这些监督机制显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其他监督机制,比如信息技术监督、内部党组织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社会监督等,才能克服少数税务稽查人员头脑中存在的 “随意行政” “无责任行政”观念。另外,现有的一些监督制约机制也需要完善。比如,一些稽查部门只在形式上完成了稽查 “四分离” 工作框架,未能真正按此进行分工。选案、审理、执行三个环节对实施环节的监督、制约基本上流于形式,特别是审理环节对实施环节移送的案件未能严格把关。对案件的审理, 基本上都是同意实施环节的处理意见,很少有退回重新稽查或补充稽查的现象。

3提升我国税务人员专业化的几点建议

3.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

第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广大稽查人员充分认清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国家负责、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养成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尽忠职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稽查工作建立在 “实”的基础上。

第二,大力宣传税务系统内的典型人物,弘扬正气,帮助稽查人员树立不畏强暴、勇于同税务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精神,使稽查工作在 “敢”字中实施。

第三,狠抓廉政建设,大讲职业奉献。强化廉政执法监督,要靠严纪律、严制度、严考核来规范和统一稽查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要千方百计地为稽查人员创造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少数 “害群之马”,一经发现应严肃处理并立即调离稽查岗位,让稽查工作得到 “廉”的保证。

第四,建立培训、交流、考核一体化制度。一是采取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和业务交流的办法,坚持实地练兵, 以老带新、以干代训的方式,使新同志从原来不太 “入门” 到逐步摸到门路; 老同志更加 “轻车熟路”,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稽查技能和执法水平。二是对稽查人员要实行资格考试制度,严把进入关口,只有经考试合格的人员才准上岗。 同时,实行业务等级聘用制,如评定初级、中级、高级稽查员和初级、中级、高级稽查师等。根据专业等级和工作实绩,择优上岗,把业务等级与待遇、职务挂钩。三是建立以责定岗、以岗定人、岗责结合的工作体系,把稽查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个人,为考核到岗、考核到人提供依据。通过这些措施,增强稽查人员的荣誉感、危机感和紧迫感,确保稽查工作在 “能”字中开展。

3.2建立科学的职务晋升机制

一方面,要开发多渠道,建立多阶梯晋升途径; 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监督和民主监督,完善职务晋升竞争机制,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制定合理的晋升机制,就是要畅通晋升渠道,分流领导职务晋升渠道的压力。一是遵从 “公平与效率”原则,建议统一非领导职务晋升标准和发展空间, 彻底改变现行因所在机构规格和级别不同而晋升空间、晋升时间迥异带来的种种弊端。二是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适当分离,允许交叉任职,真正促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促进系统内人员合理流动,激活整个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三是在非领导职务晋升中,要妥善处理好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用好、用活干部人事政策,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四是坚持非领导职务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连续性、系统性,妥善处理因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公平、不公正因素。

3.3在完善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引入复查机制

从税务稽查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看,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现行的以纪检监督、领导监督和工作程序制约为主的监督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稽查工作的非凡性。复查制度能够直接进入稽查的具体执法过程,将与现行的纪检监察、领导监督、工作程序制约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税务稽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对责任的认定和追究要形成一整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从而使复查结果成为决定税务人员工资待遇、职位升迁的重要标准,促使税务人员努力学习业务,严格执法程序,保证稽查工作的质量。此举也对一些不法纳税人形成无形的压力, 促使他们遵守税法,积极配合税务稽查人员开展工作。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领域正在不断走上规范化,税收制度的运转也在不断完善。税务稽查工作是税收工作的重要一环,是确保税收制度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是维护税收法律尊严的具体体现。税务稽查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税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文章从目前我国税务稽查人员队伍现状出发,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税务专业人才 篇10

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 , 按照“对准岗位设课程, 对准实践抓教学”的原则。独立院校《税务会计》课程需要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制定符合工作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选定课程, 修订课程标准、选用或编写符合岗位需求的教材和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能处理会计业务、熟练计税报税、熟悉税务代理和纳税筹划,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1 国内外会计专业课程对比

1.1 国外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

1.1.1 澳大利亚会计教育

澳大利亚的会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直接挂钩, 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注重会计知识的应用性, 以满足岗位需求, 因此获得了澳大利亚及英国会计职业组织的一致认可。

1.1.2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等都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努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马格德堡—施滕达尔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本科专业的授课形式是3个月在校学习, 3个月在企业实习, 互相交错。每次实习结束, 学生都会提交相应的实习报告, 内容包括实习情况的阐述、还欠缺哪些理论知识等。此外, 学生毕业前还需在国外企业实习12周, 出国实习的申请和所有手续都须自行完成。

1.1.3加拿大会计教育

终身教育是加拿大职业教育模式的一大特色。加拿大会计职业教育基于终身教育理念, 课程设计强调能力本位, 即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来规划课程体系, 按照1∶1的比例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 重点锻炼实操能力。教学大多采用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估教学等教学方法。

1.2 国内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

现阶段, 国内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袭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 主要由普通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三部分组成, 偏重理论授课, 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自教学改革实行以来, 高校的确增加了一部分实训课程, 但是大多数院校往往只做表面功夫, 并为将实操课程落实到位。

2 独立院校税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2.1 确立“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 确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相融合、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融合、实训基地与实训课程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构建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结合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精品课程建设评审管理办法》以及“对准岗位设课程”的原则, 进行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 构建课程体系“两大系统” (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两个培养系统) 和“一线二点三领域”的课程体系, 将《纳税会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税务代理实务》和《纳税筹划》作为职业拓展课程, 并打造《税务代理实务》院级精品课程, 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训》作为实训课。把注册税务师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最新相关内容纳入《税法》《税务代理实务》《税收相关法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力争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60%以上。

2.3 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 优先选用高职规划教材

以课程为单位编写系列教材, 教材内容涵盖工作过程, 教材的编写可以与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共同完成。针对我国税收法规变化快的特点, 实行教材动态更新机制,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便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摆脱课程教材原体系框架, 加大力度引进企业原始财务凭证资料, 开发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材, 工学结合, 理实融合, 使课堂所学与将来工作的行业、工作的区域、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岗位相对接。例如:将利用实训基地的工作资料编写集凭证编制、账簿登记、纳税申报、纳税审查为一体的模拟实训教材《税费计算与申报》。

2.4 转变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为本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适用于会计教学全过程, 包括授课前、授课中以及课后练习。授课前的应用通常是借助描述型案例推导出一个结论, 即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学生通过案例一步步接触到理论知识, 无形中对其产生了感性认识, 并且想知道更多关于该知识点的内容, 这就是双边教学的特点。譬如, 在讲授营业税会计时, 可以线引入某个教学案例:一家位于某市的建筑单位前进建筑工程公司, 主营建筑、装饰、修缮等工程业务, 具备主管部门批准的建筑企业资质。2008年, 该公司承包了该市三环某标段高速公路3000万元的工程建造业务, 继而将土石方路基、路面等业务以800万元的总价分包给鸿达建筑公司。前进建筑工程公司 (总承包企业) 在工程所在地开具了建筑业发票, 并如数缴纳了税款。按实际业务收入缴纳的营业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为72.6万元[ (3000-800) 3% (1+7%+3%) ];对分包给鸿达公司的工程, 前进建筑工程公司代扣代缴了鸿达建筑公司应纳的营业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为26.4万元[8003% (1+7%+3%) ]。并根据分包合同, 以分包合同作为付款和入账依据, 同时将自己已开具的建筑业发票记账联和完税联作为分包企业入账的依据复印给分包企业鸿达公司。介绍完案例,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前进建筑工程公司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会计法规?学生则根据案例, 主动分析该承包公司需要缴纳哪类税款, 并计算税额, 然后思考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通过案例分析, 学生开始结合所学的会计知识主动分析和探讨, 无形中培养了学习兴趣, 也锻炼了自身独立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转变传统的考核观念,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制定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1) 在考核方法方面, 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分别占30%、30%和40%。

(2) 在考核内容方面, 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等实操试题, 减少一部分理论性试题, 重点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财务管理》中对现金、存货管理内容考试可以使用案例分析题。《税务会计》课程中的账务处理可以采用相关财务软件进行模拟记账和申报, 最终形成一定的财务数据结果, 根据此数据进行成绩评定。

(3) 在考核形式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包括卷面、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调研小论文等。尤其是实训课考核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等表现情况、平时完成调研小论文等情况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作为重要的依据纳入到综合考评之中, 既要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又要反映学生活动参与情况。设计一套多样化考核方式的题库, 将重结果的考核方式改为重过程。

通过上述措施, 而且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校改革后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上课监控数据: (1) 学生的上课出席率90%以上; (2) 考试环节无违纪; (3) 奖学金的覆盖率45%以上; (4) 初次就业率91%以上; (5) 年底就业率92%以上; (6) 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达到90%。

3 结论

目前, 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呈现两极分化, 普通会计人员供大于求, 而高端会计人员供不应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结构看, 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 并对经济、税法等专业知识烂熟于心, 高职院校应该合理调配这些专业课程的课时, 使之构成一整套知识体系, 以此培养学生的会计实操能力。从岗位技能来看, 学生毕业后应该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金融证券、社会保障等岗位的会计事务, 成为理论与实操技能并重的应用型人才。从素质能力来看, 学生达到上述两点要求还远远不够, 还要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力、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独立思维能力。作为高端会计人才, 还需要了解资本市场, 要慧眼独具, 利用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从专业视角为企业寻找融资、投资方向。因此转型期对于税务会计人才的培养, 应该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制定符合工作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选定课程, 修订课程标准、选用或编写符合岗位需求的教材和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培养具备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以适应市场需要, 在历练中逐渐成长为服务一方经济的高端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延霞.“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6) .

[4]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职业与教育, 2007 (8) .

[5]卢宁, 陈雪梅, 丁小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 2007, 2 (1) .

上一篇:政府公债发行下一篇:早期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