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农村

2024-08-03

边缘农村(精选十篇)

边缘农村 篇1

一、农村金融边缘化的主要表现

(一) 农村金融机构萎缩, 严重阻碍城乡金融发展

1998年以来,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重点逐步向大中城市转移, 相应撤并了几万个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分支机构。农村金融机构萎缩, 城市金融业务扩张, 加大了城乡金融发展的差别, 使农村金融越来越不能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二)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造成“三农”建设资金严重短缺

目前, 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已经演变成单纯的存款机构。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存不贷。上述两只“漏斗”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同时加上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 造成农村金融生态失衡, 最终导致当前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三)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严重弱化, 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由于基层金融机构数量缩减, 且缺乏竞争, 从而使农村金融组织呈现单一化、业务商业化和垄断化的现状, 金融服务严重缺位。农村的金融产品缺乏, 金融服务类型单一, 农业贷款比率逐年下降, 农业贷款结构不合理, 农业贷款效率不高。农民的金融福利处于低水平, 很难分享到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1]

(四) 农村保险事业发展滞后, 难以抵御农村“双重风险”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 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发展中存在很多弱点, 迫切需要国家特别是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方式予以保护。但我国的农业保险虽然曾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的短暂发展, 但之后则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严重滞后于“三农”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五) 资本市场未进入涉农领域,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未延伸到农村地区, 多数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 广大农民根本无法享受资本市场发展给人们带来的财富增值益处。县级企业很难通过直接融资筹措到生产所需资金。

二、农村金融边缘化的成因分析

(一) 小农经济形态是形成农村金融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只要是小农经济, 只要农民处于高度分散这样一种状况, 就必然和商业银行趋利化产生冲突。小农经济形态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特有的矛盾和问题, 阻碍农村金融的发展, 使其逐步被边缘化。其特有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1. 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缺乏有效准确的财务报表和统计数据, 农村放款人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从农户处获得充分和准确的资料, 信息采集时间较长, 严重影响了贷款的高效开展。另外, 由于贷款规模较小, 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很难获得相关农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 同时也无法有效控制获取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2. 抵押担保困难。

这一问题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户在贷款时往往找不到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贷款担保, 而农户最大的资源——土地不能流通, 以土地为依托的附属物也不能作为抵押物, 这些制度缺失使农户无法提供合格的抵押物或质押物, 影响了低风险的抵质押贷款发展。另外银行也不愿接受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作为抵押物, 因为这些物品不易估值, 也难以处理。

3. 信贷付出成本过高。

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面对农村生产活动中的各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时, 很难了解与应对, 他们付出的信贷成本太高。受到监管机构规定的利率上限的限制, 当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时, 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来说, 必然对农业信贷敬而远之了。

4. 用于非生产的借贷居多。

农村借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严重相悖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

(二) 政策制度欠缺是形成农村金融边缘化的根本原因

1. 农村金融体系设计存在制度缺陷。

当前的民间金融是被排斥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之外的, 它根本无法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现有问题, 同时还间接助长了农村地下“灰色金融”的发展, 掩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一旦紧密结合, 产生的后果将极其严重[2]。正式金融体系将庞大的民间资金排斥在外, 形成了险象环生的潜在金融风险, 不仅损害了国家税收, 干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还威胁着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2. 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清。

一是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仅限于粮棉油收购, 国家开发银行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扶贫开发、农业技术改造贷款等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影响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二是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网点, 上收贷款权限, 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 农业生产性金融需求也因为有了十分苛刻的贷款条件而缺乏来自大银行的资金保证。三是农村信用社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功能定位, 其经营在合作性、商业性、政策性之中多角色变化与冲突, 再加上历史包袱沉重, 资本金不足、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完善, 几乎没有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 难以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三、应对农村金融边缘化的对策

农村金融日益边缘化, 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足, 已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因此, 解决农村金融边缘化的问题, 繁荣振兴农村金融, 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为了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要, 目前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努力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的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是坚持农村信用社“支农”定位, 突出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二是积极拓展国家政策性银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扶持领域。各级财政可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政策性贷款的风险补偿基金。三是继续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四是鼓励发展社区金融组织, 规范民间借贷。[3]

(二)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保障机制, 防范农村“双重风险”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 农村金融资金存在着运行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 因此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一是建立信贷投入激励机制, 促进资金回流农村。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抵御自然风险。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担保机制, 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发展的贷款规模。四是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监管, 健全内控体系。要加强外部审计监督, 增加透明度, 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

(三)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着力打造农村良好信用环境

各级党政组织要花大力气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要把农村信用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全面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规划之中, 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信用环境。一是要培育市场主体, 完善要素市场, 完善相应的市场中介。二是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的征信环境, 把征信体系延伸到农村,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完善农村法制, 建立欠债赖账法律追究机制, 使有钱不还者难逃脱法律的惩罚。

参考文献

[1]孟凡杰.浅析政策性金融在解决农村金融边缘化问题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1) :61-63.

[2]陈培礼.我国落后地区农村金融的边缘化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4) :45-46.

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探索 篇2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1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2.1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市边缘区里城中村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普遍出现,这部分的建成环境出现了既有完全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也有乡村包围城市住区,还有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复杂情况。这部分的新农村社区具有了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开放性。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广州城市边缘区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愈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2)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广州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3)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还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4)动态性。城市边缘区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不断的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2.2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特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具有以下的特征:

(1)自然环境优美。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人海口,边缘区农村大多位于珠江水系纵横的河道水网之间,一年四季植被茂盛,形成丰富的绿色景观。由于地域文化特点,有历史的旧村建设都会考虑一定的风水因素,因此,大多数城市边缘区的农村仍然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基础。番禺南村镇的八个村落都有水系河流,其中陈边村内还有几个小山分布其中,形成特色生态景观。

(2)新农村传统社区环境各具特色。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传统农村社区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历史,在明清时代建村的较多,例如,番禺南村镇的南草堂村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有的村落沿江而建,有的村落依山而起,有的村落自成体系,形态完整。例如,南村镇新基村传统社区环境形态受珠江支流小河的影响明显,呈线性发展。所有村落传统社区的街巷肌理自然有序,历史性建筑点缀其间。各个村落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既契合周边自然环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理念,从而各具特色,体现了岭南乡土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的村落景观。

(3)现有村落空间架构呈现拼贴性特征。其中,历史旧村环境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广州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社区处于广府文化影响圈内,村落实体空间的生长反映了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村落布局中,祠堂、宗庙成为核心节点,空间结构肌理具有岭南特色;而上个世纪末建设的村落格局则成格网状布局,每户宅基地面积一致,未考虑公共交通,各家住宅距离很近,整体村落呈现两

种肌理的拼贴。南村镇市头村旧村肌理清晰,建筑与道路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其中宗祠(公祠)众多,新旧共存的整体空间结构呈现异质拼贴特性。

(4)村落环境需要改造。边缘区村落在发展中,实体环境的某些方面已经与村民生活需求脱节,表现在村内交通、聚居方式、交往空间、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村内交通无法满足村民开车出行的需要,防火通道不符合要求;聚居方式分散,土地利用存在浪费现象;交往空间较少,村落公共空间不支持村民活动;公共设施缺乏,防火、垃圾处理、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村落居民在经济上比较富裕,与这样的生活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3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构想

基于上述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结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认识,提出新农村规划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广州城市总体城市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实施,在落实广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广州城市区域不能无限制的蔓延,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边缘区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绿带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得以保持而不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淹没。

(2)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与广州市毗邻,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广州正处在产业转型期,新农村社区需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新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结合居住社区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例如,南村镇的新基村紧邻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华南新城,新基村发展必然要受到华南新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走一条房地产商、村民集体和政府三赢的道路。

(3)特色保留。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各具特色,构成了广州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过去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不少建设性破坏工作,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场所景观。

(4)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5)渐进发展。城市边缘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更容易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

改造。一方面,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也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照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展开滚动式发展。

(6)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方法必然是综合性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构建和谐社会。针对规划对象的社会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7)可持续利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家允许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进行流转的新政策,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生态的规划方法与建设科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新新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不断融合进城市社区的特点,达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新农村社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进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城乡规划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在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尝试以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进行规划设计。抛砖引玉,珠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具有自身特点,考虑地域特征条件下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19—23.

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李绍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0.

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现状分析 篇3

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金融却呈现出边缘化的现状,我国农村金融化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改变了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的现状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改变现状之前对于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的现状进行分析、认识非常重要。

农村金融边缘化,是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相对于国家金融的发展主流被严重削弱,其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难以发挥好支撑农村经济的主力军作用。具体地看,这种边缘化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金融体系边缘化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大类型,前者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后者为补充形式。现实表明:中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是朝着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商业化方向推进的,其结果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明显趋于减弱。随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农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不断调整,涉农贷款比重明显的不断降低,从1999年最高时的9127.28亿元降到2005年的4508.78亿元,与此同时,中国农业银行的各项贷款余额却从1999年的15550.6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7405.8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经营业务已基本商业化和非农化。农村民间借贷的现实作用虽然十分重要,但对经济承受能力仍然普遍较为弱小的大多数农户而言,不规范的借贷方式和较高的融资成本构成的压力显然是十分沉重的。

(二)金融服务功能边缘化

一是服务设置落后。县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导致县域金融体系萎缩以至出现了“空洞化”现象。1998年以来,4家国有商业银行按照集中化管理的要求和规模效益原则,业务重点逐步向大中城市转移,相应撤并了大多数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其在农村的金融网点仍在继续撤并,机构“缩水”现象并没有根本改观。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镇,300多万个自然村,目前每镇仅有2.13个金融服务网点,每50个行政村仅有1个网点,金融服务的面比较窄。二是服务方式落后。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基本上以存款、贷款业务为主,商业银行网点只办理存款业务,而对农民需要的中介业务,开办很少甚至没有,理财业务、保险业务等又办理不力。三是农村保险业严重落后。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实现农业产业化,确保农业稳定和发展,迫切需要保险业保驾护航。但我国的农业保险一直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1%,难以应对“三农”的风险需求。

(三)资金供给边缘化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农村不仅很难吸引外来投资,连其自身的资金也被金融机构无情地抽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农村吸存却不放贷,使农村资金流入城镇,形成农村资金向城镇“倒流”,被称为农村资金“抽水机”。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加快,投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项目的资金明显增加,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趋势明显,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失血”状况。

(四)金融政策边缘化

金融政策对农村的支持少,有的甚至还带有歧视性色彩,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上,农村、农业和农民与其他产业及城市居民都是处在极不公平的位置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对农产品政策性收购负责,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诸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方面并无“政策”。此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缺失,导致农作物贷款风险补偿无法落实,加之农作物贷款办理担保抵押难和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客观上制约了农业贷款的投入力度。同时,我国的农产品期货交易目前有12个品种,分布在3家期货交易所,但较活跃的只有7个品种,未能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经济功能。

(五)金融创新边缘化

农村信用社经营着单调的存贷款业务,“以不变应万变”。除金融结算和少数乡镇开通的针对单位的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网上银行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几乎没有。当农村资金需求出现多样化,农业产业化需要大资金、大投入之时,农村信用社依然钟情小额农贷,不能根据种植和养殖产业化的周期规律来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贷款方式上,除对少数已评级农户以信用方式发放小额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且抵押的品种仅有机具、房屋等有限的品种。农村金融创新的缺乏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原因之一。

[1]丰俊杰.我国农村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刘方军.金融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3]谢婷婷.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城区边缘农村中学的安全教育思考 篇4

一、客观认识安全教育现状

1. 安全意识不足

农村学生的家庭安全教育缺失,这与家长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农村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多数较低,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几乎没有。这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方面,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则比较欠缺,所以导致农村孩子的安全意识不足。

2. 安全基础较差

农村孩子除了安全意识不足以外,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乐观。由于前些年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不够,经费也缺乏,近几年虽然重视程度提高了,但安全教育的软硬实力都相对薄弱,甚至有的还没有把安全教育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因而导致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安全方面的素质还比较差。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客观认识本地实际和安全教育状况,提高重视度,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头等大事来抓,切实落到实处。

二、合理完善安全教育内容

根据城乡结合部位农村学校自身特点及当地的实际,我们在按教学计划认真上好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相关教育内容。

1. 劳动安全教育

作为农村中学生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参加一些农村田园生产劳动,在劳动过程和使用工具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教给学生一些劳动常识和正确使用生产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有目的地利用学校劳动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劳动、会劳动以及安全使用工具等方面的教育,包括各种劳动工具如何携带等等。

2. 食品安全教育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吃方便面、麻辣烫、米线、辣卷、辣片和各式各样的小食品,这些东西本来就不是什么健康食品,况且农村的食品安全检查相对薄弱,农村的超市、小卖店和麻辣烫等小吃很多是质量不合格、不卫生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不去吃,教给学生正确掌握辨别食品安全的常识,让学生知道只有吃安全的食品,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3. 交通安全

农村孩子对交通安全常识了解不够,交通安全的意识也比较差。虽然他们去城里的机会相对少些,然而中学生已不是太小的孩子,时常也会结伴或单独去往城里,这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应及时的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讲解、观看视频和交通案例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交通知识,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并且有计划、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会守规。

4. 人身安全

农村的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每当盛夏来临庄稼长高,部分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很容易遇到坏人,所以要教育学生尽量结伴而行或由家长接送。此外,由于家距城区很近,很多家长都出去城里打工,早出晚归,有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单独在家,这就要教育学生单独在家时注意锁好门窗,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尽量不要自己在家点火,用电器,用煤气等,并且适当教给学生这些生活常用品的使用方法。

5. 时节性内容

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一些与生命安全有关的事情也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春秋季节的花粉过敏,易导致眼部疾病的发生,春季风大也易发生火灾; 夏季注意不要溺水,吃瓜果蔬菜注意卫生; 冬季注意雪天路滑,并预防感冒; 春节燃放鞭炮注意安全等等,这些都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三、努力拓宽安全教育形式

生命安全教育,应根据内容特征、学校内外部环境特征、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开展。

1. 开设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

严格按上级要求开设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不可偏废、不得取消,要按课程计划开足生命安全课,选择有经验、懂业务的骨干教师担任授课。

2. 授课内容细致入微

无论是原课本内容还是根据实际增加的授课内容,教学时一定要做到细致入微,防止粗线条勾勒。可以把安全知识按内容分成若干块儿,采取微型课形式集中讲解、各个击破、逐一落实。

3. 开展生命与安全知识讲座

有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生命与安全知识讲座,使学生系统掌握某些专项的安全知识,如珍爱生命远离危险知识讲座; 如何正确判断各种危险环境; 从生理学角度了解生命意义等知识讲座,教育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情、乐观的态度、正确地面对挫折; 还有交通安全知识、食品健康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等讲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某些专业性较强的东西聘请相关专家指导讲座。

4. 安全教育不能怕麻烦

要时刻记在心里、时刻盯在眼中、时刻挂在嘴上。开展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活动,每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的最后一分钟,不管是什么课都要结合当时的实际进行安全教育,如雪天注意路滑、回家路上注意交通安全、注意饮食安全、别忘了学校强调过安全注意事项等等。

5. 多看生命与安全教育资料

观看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图片展览、视频及科教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坚强与脆弱,让安全意识常驻于心。

四、掌握必备安全保护技能

只了解生命与安全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生命与安全保护技能,才能终生受益。而掌握生存技能最好的时期应当是学生阶段。

1.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活动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生命与安全知识技能的有效载体,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才更快、更好、更牢。

2. 开展各种安全演练

学生通过消防安全演练,知道如何避免火灾的发生、如何根据火情采取有效措施、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逃生。通过防地震演练,学生掌握地震发生“先颠后晃”时,在农村平房里的人要马上有序地跑到外面开阔地去。在楼房内首先不是跑,而是躲,震时就近躲避,躲避到角落有墙壁支撑的地方,震后迅速撤离。通过开展防诱骗演练,提高学生警觉、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带领学生参观会场、商场等公共场所,教给学生怎样确定方位,看好安全通道等经验和常识。

安全教育没有完成时,对于安全工作,我们永远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作为城区边缘的一所普通中学,我们只有结合自身的地理坏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域特征,有效开展好生命与安全教育,才能确保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摘要:社会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在我们国家,近年来学校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了师生的生命安全,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要确保学校安全,就必须抓好学校安全教育这一环节。正确分析形势,从实际出发,增强师生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我救护能力,有针对性的在教育内容、方法及手段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将安全事故消于无形。

边缘作文600字 篇5

我坐在车上,极其不适地挪了挪身子,车里并没有空调或是风扇之类的,窗口的人自然独自享受着清风拂面的凉爽。我插上耳机,注视着那个苹果。感觉它似乎要滚落下去,却又安然无恙地静立在那儿。它的旁边站着售票员,他无所畏惧的站在打开的车门边上,苹果就在他脚边。他似乎丝毫没有察觉,他正目不转睛地数着收来的钱。

那个苹果的主人就坐在我旁边——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子——因为她手里的食品袋里清一色的`是青苹果。她似有若无地瞟着那个地上的苹果,但她并没有去捡。也许是车开的太快,也许是她不好意思——一个苹果而已,何必弯腰去捡?车上的其他人也都没有去捡,包括我。捡来还给她,该是多么尴尬的场面啊,捡来揣着,又会受到什么样的目光呢?我依然没有动身,却莫名有些不安。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就连捡起一个苹果这样的举手之劳也不屑或不敢,是什么样的难言之隐或是无形障碍使我们如此瞻前顾后?

边缘农村 篇6

摘要: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边缘农村地区的初级教育接受状况,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政策顺利普及的重中之重。有针对性的改善我国边缘农村的受教育状况才能更快更稳的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边缘农村;初级教育;接受状况;对策分析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好转,国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尤其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被免去全部学杂费的重大举措,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边缘农村地区由于受到自然状况,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仍存在着教学质量落后的现实问题。宁夏南部的西吉县是中国偏远农村地区之一,那里环境艰苦,一直属于贫困地区。据此我们特地赶往这个贫困的地方,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对该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有着较深的感触。

一、现象调查

1.地理环境

据了解,这里很久以前大多是用井水,但近年来的干旱加剧,导致绝大部分的井水干涸。如果遇到降雨量少的时节,存水不够就只有到镇上去买水饮用。走在路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一個个光秃秃的山头和一块块光秃秃田地。

2.教育设施

四间砖房,一堵泥墙,一个铁筐加木板支起个篮球架,坑洼不平的100多平方米的“操场”……校长马老师是学校唯一的老师。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所校长兼教师的“一个人的学校”,只是个“办学点”。整个学校只有四间房子。老师们在一间教室的一角搭了两张床。孩子们从方圆几百米的地方背着书包、带着凳子赶来学校上课。

3.孩子受教育状况:

(1)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

在这里父母双方不在家,由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情况很普遍。其中五年级的一个孩子,已经16岁。父亲在双方在外,平常在家由爷爷奶奶照顾。在支教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孩子在课上总是心事重重。通过家访,才进一步了解到由于缺乏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这个孩子心理负担较重,很少面带笑容,更不愿和别人沟通。

(2)父母一方出去打工,一方在家。

一个马上要读三年级了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在外地做建筑工人,很少有机会回家,妈妈除了照顾孩子外,还要干农活。因此这个女孩在母亲忙的时候就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还要做家务以便帮妈妈分担。她的精力偏重于家务活而不是学习。

(3)父母双方在家,思想落后。

以有五六个孩子为普遍现象的家庭看起来依然是“其乐融融”。父母种地,早出晚归。男孩子的思想:放羊-卖羊赚钱-娶老婆-生孩子-放羊;女孩:做家务-变得贤惠-嫁人-生子。

二、问题发现

环境对孩子们心理状况的影响直接危害了他们性格的养成。学习放松,诚信缺失,孤僻不合群等不良行为明显。

1.仅存的一点学习热情慢慢磨灭。很多孩子自称刚开始很喜欢学习,后来慢慢地就觉得不学习也不丢人。

2.诚信有所缺失: ⑴经常性编造、捏造事实,并逐渐养成爱说谎话地习惯;⑵学习中自欺欺人;⑶小偷小摸地行为

3.自卑感加深。跟同学因发生一点小矛盾要么不敢据理力争,要么不分场合为所欲为。这种不良心理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只会最终走向两个极端。

4.性格孤僻。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无所依靠,逐渐养成独来独往的习惯,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感兴趣,心灵锁闭。这种心理妨碍其智力的发展,更有甚者发展成人格异常。

5.厌学逃学,自制力差。 大部分人对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有畏难情绪。自尊心较强的,会觉得惭愧。自尊心较差的表现为不在乎,甚至逃学

三、原因剖析

发现了这些不良现象后,在支教活动期间,我们通过家访等各种途径深入了解,发现原因主要在以下几点:

1.地区发展落后,人们思想观念落后,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学杂费,不少农村地区的困难家庭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教育费用,依然不能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很多儿童依然辍学。

3.将原来的村办或乡办小学进行整合后,路途遥远,上学不便。

4.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是关系到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该校就是典型的一名教师教所有课程的“一个人的学校”。无法针对性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学质量无法很好地得到保障,更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建议和措施

针对我国偏远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较严重,还需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1.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1)加大农村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确保农村家庭有能力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2)制定科学的教学模式,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建设,依托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合理的法律规定,同时教育部门需积极与城市中小学学校接轨,提高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质量。

(3)在教师管理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到农村艰苦的地方任教,以解决农村地区教师严重短缺的现象。

(4)重视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不仅要为学生而且也要为农村地区的村民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国兴家才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意识。

2.在偏远地区贯彻落实“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力争使每个孩子受到良好教育,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3.在给予贫困地区孩子普遍关怀的前提下,对品学兼优但家庭严重困难的学生,提供特别帮助。既包括稳定的物质需求,还包括服装和医疗费用。

4.爱心社区的建设,要求社区针对区域的实际情况拟出相应计划,倡导社区及爱心人士帮助穷困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磊.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J].教育与经

济,200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2000[Z].162: 169.

[3]《人性化——教育的应然走向》,《教学研究》,2007 年第2 期

[4]李星云 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J].江海学刊,

2006,( 6) .

[5]卫广玲.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

边缘农村 篇7

1. 学校教育价值的缺失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学校往往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导致学生因学习成绩不足而怀疑、否定自我从而出现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就被班级疏离。

2. 教师教育教学的漠视

课堂教学交往应是一种公平均等的交往活动。但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总或多或少与“公平均等”发生偏差。忽略边缘学生的心灵变化的直接后果是深刻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从而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之脱离正常的学习轨道而走向边缘。

3. 课堂活动空间形态的隔离

我国现行的课堂空间形态一般呈现为“秧田型”的空间形态。课堂上的信息交流仅限于“师—生”间的单向交流,学生之间则很少发生交流与沟通。这样,学生尤其那些坐在教室边远角落里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部分学生的“边缘化角色”被课堂的空间形态强化了。

4. 班级文化生活的疏忽

班级是学生赖以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和社会组织,是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舞台(1),班级和同学对优秀表现的期望使边缘生不能被班级正式群体(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群体)所接纳。

5. 个人错误归因的强化

有些同学由于心理孤僻或外形丑陋而被人疏离,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其被动形成边缘化学生。

6.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有些同学因童年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合又或者家庭贫困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可能的对策分析

要处理好边缘学生的促进转化工作,根本症结在于教师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交往活动中给与激励和关注,也就是树立新型师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幸福的教育观。理解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是要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寻求教育的生活意义。(2)

1. 关注学生自我意识

边缘化学生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课堂活动中被弱化的结果,他们对课堂活动缺少积极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关注行为的主观层面和积极意义,让边缘化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增强自己学习的自我意识。

2. 唤醒积极学习情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情绪。通常情况下情绪唤醒的强度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教师应该敏感于学生或学生之间的表现,主动地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用科学的方法适当地、力能所及地帮助他们。

3. 课堂体验均匀参与

“教育就是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3)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公平地参与课堂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情感氛围,消除这部分学生的紧张感和畏惧感,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表达的机会,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4. 转变课堂评价观念

加登纳把人的智力划分为言语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人格智力等几个方面。这对教师组织教学有重大作用。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实施教学时要用全面的观点、多元的观点去评价学生的发展,打破传统的课堂规范,鼓励发展学生学习智力之外的才能的发展,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那些边缘化学生吸引到课堂活动群体中来。

三、结语

边缘化学生角色的形成是由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原因,也有其发展过程中的外部原因。

边缘生需要我们的关怀,需要班级的认可,需要某种能力和成就来建立自信,获得自尊。“中小学教育应该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一价值。”

通过对边缘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究和实施,充分调动了边缘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信心,提高了他们对学习困难的克服,学科成绩明显进步。

注释

1刘尚安.从耗散理论引发的对班级教育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92-194.

2何美丽.初中课堂生活中边缘学生的体验缺失及其对策[M].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6):109.

边缘农村 篇8

一、农村老年人边缘化过程及现状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文化的冲击, 如今已经日渐衰落, 而新的养老模式尚未建立、形成与完善, 这就使得老年人处于“旧制已破, 新规为例”的境地, 日益走向边缘化。

1、生活中的“边缘人”

据人民网、人民日报报道, 民营企业家翟玉和自费组织人员对中国农村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发现:45.3%的老人与儿女分居, 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 67%的吃不起药, 86%的得了大病住不起医院, 子女对年迈父母的“感情麻木”现象十分普遍。与之相反, 家庭中孩子的地位和待遇则高的惊人。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与几千年前“老人”受到极大推崇实则天壤之别。

2、农村老年人处于法律保护的边缘

老年人由于缺乏法律知识, 利益受到侵害时未能诉诸有效的法律渠道, 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加之农村风俗习惯的影响, 有些老年人即使是懂得法律, 内心里也是不愿意把自己的亲生子女告上法庭的。

3、情感上的边缘人

中国自古就有“老来伴”“老来怕空”“家有万金, 不如儿女孝心”等说法。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极其贫乏, 缺乏相关设施, 大部分老年人又不懂的使用现代化的工具, 如电视、电脑、电话等, 只能以聊天作为主要的精神生活。科技的老年人低文化程度的现实和再社会化的困难更加速了“老则贵”的文化价值观的迷失。

4、老年人处于家庭地位的边缘

传统的“含饴弄孙”、“天伦之乐”已经演绎为逢年过节给老年人买些礼品打发了事。加之, 由于农村老年人身体各方面趋于衰落, 丧失了劳动力, 缺乏经济来源, 劳动力的丧失使得他们无力从事农事耕作, 生活上无照料。农村老年人在其劳作期间的全部储蓄几乎全部的消耗在子女的教育、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和子女的婚嫁上, 余下的并不能起到保障自己生活的作用。不得不依附于年轻一代的核心小家庭的生活模式。

二、农村老年人“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导致农村老年人边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原因

(1) 工业化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冲击。吉森社会学家格勒内迈尔在《除掉狼群》一书中描绘了一种可怕的情景。他把老年人视作越来越庞大的“消耗捐税”的苍白大军, 他们在越来越多地制定加重年轻人负担的法律。格勒内迈尔说, “将来, 年轻人会觉得老年人是贪婪的老人, 吃不饱的寄生虫”。这位社会学家预言, 在下个世纪将出现“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内战”。或许这位社会学家夸大了这种潜在的风险。却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 工业化客观上带来的人口的老龄化, 将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压力。一方面, 人口老龄化,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共享有限的财富和资源, 边缘化的地位由此凸显。另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推进, 工厂的大量建立, 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农村大量富裕劳动力流向城市, 把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留在了农村, 农村老年人客观上处于无人养老的境地。

(2)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农村整体边缘化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社会各方面实质上的不平等, 如农村社会保障落后, 由于经济不发达造成导致农村老年人无力加入各种社会保险, 农村经济落后, 生活水平低, 因为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通过产品价格“剪刀差”, 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经济附庸。 (2)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公共服务的二元供给。建国初期, 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确立的城市主导模式,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呈现鲜明的二元性, 这严重地加剧了农民的负担, 制约了农村社会再生产能力的提高。

(3) 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使得家庭负担较重

20世纪以来,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人口问题的困扰。据联合国统计, 国外较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 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5%上升到7%, 一般要40到100年左右的时间, 而我国从1982年的4%上升到2000年的7%, 只用了18年的时间。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时的农村养老对象增长较快, 以家为载体、实行家庭养老也符合了以孝为主导文化的中国人的民族心理、老年人的心愿和我国并不十分发达乃至贫穷地区的农村实际情况。客观上及主观上的制约, 老年人更愿意采取居家养老和单纯的依靠子女养老, 不愿意办理养老保险, 家庭负担重, 老年人养老条件差。

2、其他因素

(1)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老年人处于“科技边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了。然而, 面对科技新产品、新功能, 有些老年人的因科技知识不够有关, 加之, 高科技产品在设计和开发上更多地考虑年轻人的喜好, 而忽视了众多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 高科技和新知识、新讯息的落后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威望和地位急剧下降, 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更加剧了老年人在家庭地位中的边缘化。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情况不理想, 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低。根据卫生部1998年调查数据显示, 有87.44%的农民成为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障的自费群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1年的研究也表明, 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民中, 50%左右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上、管理不够科学规范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小。据统计, 目前全国仅有40%左右的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 只有约25%左右的村民委员会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会, 真正和广大群众的基本群益相关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较小。

(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养老保险方面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家庭养老主要依靠老年人自我供给、自理和子女供养的方式。这是一种养老支付成本最低的方式, 建立在牺牲老年人利益的基础上, 降低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3) 传统养老观念逐渐淡薄, 有老不养

现代人赡养父母的观念却越来越淡薄。一方面, 从客观上来说, 农村青年中出现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使他们有老不养、有老不敬, 在行动上表现为自私自利。其次, 外出务工农民 (多是中青年) 受到城市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在生活方式、子女教育等方面和处于“边缘化”的老年人形成“代沟”。代际差使两代之间难有共同语言, 与同龄人的交往多于与父母的交往, 由此产生的养老观念淡化。最后, 长幼地位颠倒,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淡化。农村中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扭曲现象, “无违”成了父母管教孩子的主要方式, 对于父母则缺少孝敬之心。

参考文献

[1]朱文杰:《对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江西农业学报》。

[2]苏丁丁、杨惠兰:《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困境与出路——以湖南省部分县市为例》,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4月, 第七卷第2期。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15。

[4]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 《人口学刊》, 2006年第4期。

[5]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 《社会学研究》, 2001, (4) 67。

[6]陈小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 《特区经济》, 1998年第9期。

[7]高和荣:《走进新世纪的中国农村养老》, 《老年人口》。

[8]王献芝:《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特征及对策》,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8 (1) 。

[9]许海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业信息网。

边缘农村 篇9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边缘化问题

边缘化是指事物所处的一种非中心、非主流的状态, 即事物被主流所排斥, 所不包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教师边缘化、地位边缘化、投入边缘化三个方面。

(一) 教师边缘化

调查显示, 镇小学只有2~3名专职体育教师, 许多小学根本就没有体育专职教师, 由其他“主科”教师兼任。这导致体育教学大量缩水, 甚至名存实亡, 因为许多语文、数学教师把体育课上成语文、数学课, 或是出现体育课“放羊”的现象。由于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地位低, 加上办学经费紧张, 体育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偏低, 知识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 即使是专职老师也存在素质较低的现象, 难以形成学校体育活动氛围和开展体育教研活动, 造成体育教师“孤军奋战”, 严重束缚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

(二) 地位边缘化

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磨炼意志、调节情绪, 但目前农村小学和部分家长没能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 重智轻体。

1. 学生家长对体育课不重视

学生家长认为体育课就是疯玩, 耽误了孩子文化课的学习, 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农村孩子通过参加农村劳动就可以锻炼身体, 不需要花时间上体育课去锻炼, 把体力劳动与体育锻炼等同。

2. 农村小学对体育课不重视

农村小学体育活动多是跑跑步、做做操, 因担心学生受伤就把学生喜爱的单杠、双杠等项目取消。临近毕业或期末考试, 体育活动常被考学课程所替代, 这正好与部分家长一心一意“关心”学习的需求相吻合, 成为农村小学体育课缩水的借口。

(三) 投入边缘化

农村小学的运动场地、体育器材等硬件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1. 运动场地缺乏

56%的农村小学体育场地为煤渣、泥土场地, 100%缺少室内场馆, 很多农村小学基本没有正规的操场, 坑坑洼洼,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运动场地的缺乏使得一些运动项目难以开展。

2. 器材少且利用率低

很多学校有篮球、双杠等体育用品, 但体育教师因担心学生受伤, 不敢开展存在一定危险的项目, 导致山羊、单杠、双杠等被闲置。

3. 农村小学体育器材管理混乱

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器材管理员, 体育教师既是使用者又是管理者, 器材管理非常混乱, 部分器材因不能及时维修变成废品, 真正能用的器材也屈指可数。

二、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措施研究

(一) 因地制宜增加体育项目, 弥补器材、场地的不足

农村小学受场地的限制, 可以选择乒乓球、健美操等对场地要求较小的项目, 在缺乏足够教学条件的地区, 可以开发乡村资源, 开展滚铁环、打沙包、跳皮筋、踢毽子等体育运动。也可以结合季节性的农业活动, 开展收割庄稼、采摘茶叶、水果的比赛, 培养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就在身边, 还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

1. 推进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职化

政府部门要调整师资编制, 首先从数量上保证每所农村小学有足够的体育专职老师。针对当前已有的兼职老师开展有计划的在职培训, 选拔一些优秀的兼职教师, 对体育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培训后, 充实到体育教师的队伍中来, 以保证体育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

2. 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

体育教学很辛苦, 有时甚至日晒雨淋, 学校要通过解决体育教师的专业补助等待遇问题, 评优、评先时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使他们为学校体育工作多作贡献。同时, 也要定期对农村小学体育老师的教学技术进行培训和指导,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三) 加大农村体育财政投入, 提高体育教育的地位

1. 从体制上提高体育教育的地位

大力改进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强化体育在小学教育整体框架内的位置, 把它摆在与智育相同或超前的地位, 试着将体育成绩与升学挂钩, 从体制上加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

2. 从物质上加大体育的经费投入

要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解决锻炼场地和上课场地问题, 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 开展富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宫华.对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情报.

边缘农村 篇10

经此一圈回到了“原点”,“边缘的思考”的威力不可小觑。

一、边缘思考是什么?

“边缘是个什么样子?我本应在今天的讲座中谈谈边远的重要性,但我脑子里想的却满是芒果。

芒果也分吃法,小时候……”

讲座如此开场。他并没有解释边缘是什么及其重要性,而是跨越到吃芒果,再到讲家人有制作水果喜恶排行榜的习俗,再到工作室的一幅画(栅栏旁的马奈),再到树麻雀,到珐琅瓷冠,到1440年对教皇克莱门特的驱逐,到汉语字典的书页……

“尽管我试图把握住一个想法,一种观点。”他说,“但我却满脑子都是其他图像。”

这种游移的注意力,就是边缘的思考。

二、自由联想

与边缘思考相关的理论,首先想到的是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法是弗洛伊德进行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指当测试者呈现一个刺激(一般为词或图片,以听觉或视觉方式呈现)后,要求实验被试者尽快地说出他头脑中浮现的词或事实。自由联想有两种形式:第一种称为不连续的自由联想,第二种称为连续的自由联想。在第一种形式中,测试者呈现一个刺激词时,要求被试立即以其头脑中浮现的第一个词来反应;在第二种形式中,要求被试者以一系列词或事实作反应,即前一个联想的反应词或事实,作为下一个联想的刺激,不断地联想下去。

在威廉·肯特里奇讲座里连续和不连续的自由联想交替进行:

树的用途

一棵树。我试图全神思考五分钟,记下由此引发的思考。但我却对注意力的游移感兴趣。

这是最好的

院中有一棵树

一颗白色臭木,不是本地植物

树皮的粗糙,让我想起一颗桑树的树皮

院子的一角,是我儿时的家

让我想起儿时倒悬在核桃枝上的时候

同样,院子的一角,是我儿时的家

树枝的形状,好比肺的细支气管

照在树叶的阳光。

伍尔芙的自尽

(伍尔芙曾写道,大自然中最明亮的地方,便是树叶上的阳光)

……

弗洛伊德指出,自由联想总是受到重要的内在心理态度的严格决定,而这些内在心理态度在发生作用时并不为我们所知。他曾对随意想到的名字和数字进行多次的重复实验,其方法是对所出现的一个名字进行一系列的联想。研究发现,这些随后的联想已不再是完全自由的(尽管看上去如此),而实际上被试者所想到的名字,无一不决定于当时的环境和被试者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当时的状况。

因此,当肯特里奇想到芒果时,我好奇为什么不是榴莲呢?

可见,自由联想是被决定的,而不是我们所假定的那样是任意的。1

三、直觉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说道:“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的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柏格森的直觉理论认为,人需以直觉而非理智或理性认识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直觉的知识。政治家每指责抽象的理论家对实际情况没有活泼的直觉;教育理论家极力主张首先要发达学童的直觉功能;批评家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以为荣誉攸关的是撇开理论和抽象概念,只凭直接的直觉下判断,实行家也每自称立身处世所凭借的,与其说是理智,不如说是直觉。2

他认为直觉包含知觉,只有正在进行的直觉才是知觉(对实在实物所引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3),又有别于单纯的感受(在直觉界限以下的是感受,或无形式的物质4),是感受品5的联想。他把联想分为两重含义。第一,联想被看成记忆,记忆的联络,有意识的回想,是一种原始的、未脱离自然的行为。第二,联想是创造的联想,赋予形式的、建设的、分辨的联想。它比第一重含义更为高级,是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

以上是展馆中并排放着的三棵树,这三棵树呈现出一个简化的过程。树枝由单词代替,每一棵树都是肯特里奇思考的成果。树枝上的单词包含了他的经历、当时的心情抑或是身体的健康状况。突然间,这树上的文字对于我,变得毫无意义,在我的心里,有了一颗甚至许多颗属于我自己的树。

法国哲学家雅克·马丽坦曾发表过一篇《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文章。他认为创造性直觉,即诗性直觉,是存在于人的灵魂最高级地带的一种纯精神性的活动。这种诗性直觉并非为诗人或艺术家所特有,但在艺术家身上出现时则显得特别突出。他还认为诗性直觉具有两方面的特质:一是它的认识性;二是它的创造性。他所提到的认识性并非单纯的逻辑认识而是同一性的认识,同时包含世界的客观实在和创作者的主观意识;马丽坦认为诗性直觉是一种创作冲动,是创造性生命的原型。这种创作冲动只是个付诸实施的问题,而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有一种原始的本能在里面。

诗性直觉的创造性在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动画短片、真人实拍、绘画、雕塑、音乐、装置艺术……走在展馆中,无时无刻不使人感受到他对创作的狂热。这种无法停止的创作冲动是生命感的高涨,也是生命的激发。

四、意识流

起初读尼采的《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不是因其内容,而是它的意识流写作手法。

学术文章不再完整、流畅、缜密地阐述观点,而是如同随处散落的话语碎片被铺在纸上。尼采用数字标示他所想到的观点,有的篇幅很长,有的寥寥几笔,有的甚至只是一个问句。这,是我对意识流最初步的认识。

19世纪以后,西方哲学与思想逐渐背离传统的理性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小说创作的主题、技巧或文体出现了显著的转变与突破:在作品创作上,由传统注重外在情节的描述转入内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也不再只是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内心的冲突,思绪的运作,自我价值的求索,变成作品本身的主干与评价标准。在段落构成上,也摒弃过渡,取而代之的是角色间的对话、叙事者的叙事或内心独白,彼此多重交错互织出现。这类偏重探究作品中人物内在心灵状态的写作手法,通称“意识流”。

时间是意识流文学的一个核心思想。马塞尔·普鲁斯特在散文《时间》中曾提出“时间是具有巨大的、多个间隔的维度,而生活正沿着这种时间的维度得以实现”。从时间中回忆,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意识流小说中因为意识运作的随机性和跳跃性,在叙事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往往是颠倒错置、互相渗透、跨越时空的局限,以求达到“瞬间即永恒”的概念。在普鲁斯特的散文中,我们从莫奈的画走进现实的景,他发现真实的风景与画面相差甚远,故地重游(视觉与身体的两次游历)简直毁了心中的圣地。他认为与画面中那种朦胧感性、堪称我们内在精华的心里真实对比,智力或理性所能提供的真相反而不真实了。

肯特里奇的讲座有许多的回忆:在浴缸吃芒果的回忆、罗列好坏水果的回忆、对儿时家园的回忆、对父母所种树的回忆……这些回忆有如游动于意识中的鱼,不以时间为线索,仅凭直觉,一股一股地涌现出来。

自由联想、直觉以及意识流构成了边缘的思考的理论基础。思考无止境,可以永不停止。每个人的联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以及状态下的联想也都不会相同,与这个世界的遭遇,都夹杂着我们所遇到的和我们给这个世界的投射。树不仅仅是树而已。我们的经历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威廉·肯特里奇.边缘的思考[J].当代美术家,2015(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边缘农村】相关文章:

边缘化农村幼儿教师论文04-21

峭壁边缘05-02

边缘05-11

边缘日记06-14

边缘资源05-07

车牌边缘05-27

边缘人06-08

边缘特征06-12

文学边缘07-01

核心-边缘07-05

上一篇:Ang-l及2下一篇:用心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