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分组教学法

2024-08-19

项目式分组教学法(精选十篇)

项目式分组教学法 篇1

工程图学是面向机械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能运用工程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绘制和阅读零件图与装配图等工程图样的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近年来,众多工程图学教学人员对如何培养学生应用图学理论来正确完整表达工程形体,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项目式分组教学法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究式学习架构为基础,有利结合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促进学习者主动、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 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工程图学课程的特征

工程图样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被称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本课程自始至终研究的是空间几何元素及形体与其投影之间的对应关系,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是反映这一对应关系的具体形式,具有较强的理论完整性、系统性、抽象性和工程实践性。工程图学教学主要以图形来体现,研究由平面抽象到空间,再由空间想象到平面的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对三维空间形体的想象和二维工程图的阅读与绘制的能力。

1.2 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分析

工程图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有画法几何、制图基础、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等,各个部分的教学均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

(1)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构思能力要求高,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空间三维物体表达成二维工程图形,或者由二维工程图形构想出空间三维形体,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在先修课程的学习中锻炼较少,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工程图学课程的学习时,其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打击,甚至个别学生会对课程学习完全丧失兴趣。

(2)工程图形包含的信息丰富,绘制和阅读的难度大。工程图样不仅反映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也是生产者组织、制造产品的依据,包含了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甚至装配等诸多信息,这些信息的表达与国家标准、设计意图、材料性能、制造工艺、装配安装等多方面知识密切相连,这里面有一些知识是后期课程重点讲述的内容,有一些知识是与时俱进的,需要学生终身学习。因此,在有限的学时中,学生完全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所需的知识是不能实现的,这就会使学生因为课程难度大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3)工程图学课程与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紧密衔接,制图能力得不到及时训练,将影响学习成效。工程图学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从本门课程的学习开始到毕业设计环节的结束,工程图样中所表达的信息将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实践环节的锻炼而逐渐被学生理解消化掉,而这些实践环节都会间隔一个或者几个学期,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知识链、记忆链的断裂,使工程图样绘制和阅读能力培养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导致后续课程的学习成效不尽如人意。

针对上述传统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工程图学的教学中引入项目式分组教学法,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工程图学教学中项目的设计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驱动、实践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教学模式。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工程图学的第一学期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三个项目。

2.1 项目1吊钩平面图形的绘制及其尺寸标注

目的与要求:目的是初步掌握国家标准《技术制图》的有关内容,掌握绘图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要求是图形正确,布局适当,线型规范,字体工整,图面整洁。

主要实施步骤:(1)绘图前的准备工作。(2)画底稿图。(3)标注尺寸。(4)仔细校核后用铅笔加深。(5)填写标题栏。

2.2 项目2典型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及其尺寸标注

目的与要求: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物”与“图”之间的对应关系,运用形体分析的方法,根据轴测图(或模型)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并标注尺寸。要求是正确完整标答组合体的内外结构形状;标注尺寸要正确、完整、清晰。

主要实施步骤:(1)对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选择主视图,按轴测图所注尺寸(或模型实际大小)布置三个视图的位置(注意视图之间要预留标注尺寸的位置),画出各视图中的基准线。(2)逐步画出组合体各部分的三视图。(3)正确、完整、清晰为主要原则标注尺寸。(4)完成底稿,仔细校核后用铅笔加深。(5)填写标题栏。

2.3 项目3典型机件表达方法的应用

目的与要求:目的是根据所给机件的视图,选择并画出所需的剖视图、断面图和其他视图,并标注尺寸。要求是对指定的机件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案,将机件的内外结构形状表达清楚。

主要实施步骤:(1)对所给视图进行形体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表达方案。(2)选择合适的图幅和比例,合理布置视图的位置。(3)按照剖视图的要求画出必要的视图,按需要画出断面图和其他视图并作适当配置,标注和调整各部分尺寸。(4)经仔细校核后用铅笔加深。

3 项目分组教学法的实施

每个项目在实施的主要过程中都要进行分组研讨,以便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深入掌握该项目教学涉及到的知识点。项目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项目任务布置。跟随相关理论教学的进度,课堂布置项目任务,讲解主要注意点。

(2)项目任务预实施。学生根据项目任务布置的要求,课后对项目任务进行预实施,提交绘制的图样。

(3)学生分组研讨。课堂花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分组研讨时通常4个人为一组,首先,组内不同成员互换项目预实施中绘制的图样,每位成员针对手上图样中出现的错误或者不合理之处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者建议,要求学生将意见或建议书写在所评价的图样上并签名,这一阶段花费6分钟;然后,组内4位同学,就每一张图样进行集体讨论,提出更为完善和合理的意见或者建议,该阶段花费20分钟;再者,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就共性问题和重要错误进行归纳性发言,该阶段花费16分钟;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性发言,需要3分钟。

(4)项目任务正式实施。在对项目任务预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再与指导老师进行充分交流沟通后,课堂上再花一节课的时间对项目任务进行正式实施。如果一节课时间不够,就需要学生课后抽空补充完成,并提交正式绘制的图样。

(5)项目评价及其分析。项目评价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老师针对项目实施中每位学生的研讨情况进行打分,二是对正式实施的图样进行评分,三是学生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感受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会在下次上课时花一定的时间对项目评价分析进行总结交流。

通过三部分的评价进行总结,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对于项目任务教学法认同度高,认为在项目实施中能促使自我主动学习、积极沟通、并进行总结归纳,能更为有效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学生分组研讨时,能促使个人认识自我价值及其在团队中的职责,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营造了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氛围。

(3)项目任务分为预实施和正式实施两大步骤,正式实施绘制的图样比预实施中绘制的图样的质量有明显提升,让学生理解到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是项目任务顺利成功完成的重要保障。

(4)项目分组教学法是以项目为驱动、实践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

4 结束语

工程图学的教学一定要与项目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实践证明,项目分组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促使学生树立了克服工程图学学习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还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

摘要:文章结合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设计了工程图学教学中项目任务,采用项目任务分组教学法并针对具体项目任务进行了实施,实践表明,项目分组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而且还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

关键词:工程图学,项目式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宋鸣,吴卓,魏兴春,郑敏.项目式教学在工程图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4(1).

[2]高爱民,张克平,杨小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教学模式探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8).

项目式分组教学法 篇2

如果以传统的分组式方法来进行重要宾客接待礼仪的教学,教学形式就可能更多地体现为教学地点的改变或在课堂中增加更多的讨论机会。尽管能做到较科学的分组,但传统的分组对小组规模没有特殊要求,组员的角色感将不够明确,秘书小刘的组织者身份也将不够明显,以小刘为中心的合作团队也不易形成。在以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分组式教学中,组员自身职责不明确会导致交流的目的性不强甚至流于形式,共同努力完成小组任务的决心和责任心也将不够坚决。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实践环节的验证和随时随地地师生交流,小组成员的内部冲突通常被忽略,而在此冲突发生到解决过程中培养出的倾听的能力、礼貌、建设性的批判、相互尊重等社会技能,也有可能被忽略。

(三)成绩评定方法的进步

传统分组式教学法对成绩的评定更多地遵循教师打分的原则,教师的意见占主导地位。合作式教学法改变了这种方式,在课堂上引入学生评委制,让学生参与到成绩评定的环节中来。当一组学生进行工作汇报时,别组学生担任评委,评委需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对汇报者的表现认真观察,发现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将其量化为数据。在重要宾客接待礼仪的教学中,评委评分形式如下。

即由B组第1、2、3名学生负责给A组第1、2、3名学生评分,B组第4、5、6名学生负责给A组第4、5、6名学生评分,B组第7、8、9名学生负责给A组第7名学生评分。如果B组人数不够,就从别组抽调过来。这样,每位学生的操作都有三位评委观察并打分,取平均分为最终成绩,确保了客观公正;同时,每位评委负责观察并为三位学生打分,负担不会过重,也便于观察得更细致,评价得更客观。评分参考标准如下:

秘书人员重要宾客接待礼仪实训评分参考表

其中态度分指汇报时的参与态度,应知分指对礼仪规范的熟悉及掌握程度,形态分即形象、仪态分,指发型、面容、着装、饰物、表情等仪容服饰及坐、立、行等言行举止的表现,创新分指创意的新颖、操作的实效等,团体分指团体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等。每个单项分占总分的20%,按其表现又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最终量化为具体数据填入表格。五个单项分相加得出总分,然后取三位评委的平均分作为学生此次小组工作的成绩。态度分、应知分、形态分会根据个人表现而有所差异,而创新分、团体分更多地来自于小组的共同努力,组员之间的差距不会非常大;尤其是团体分,同一组的得分基本相同,这也促使每位组员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成功会使他人受益,他人的成功同样会使自己受到鞭策和鼓励,培养了他们荣辱与共的集体精神和责任感。

重要宾客接待礼仪的成绩评定后,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一次小组任务的成绩;多次小组任务成绩的平均分构成他的平时成绩;期中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小组任务,按照同样的操作程序得出一个期中成绩;再加上学期终试卷的卷面成绩,共有平时、期中、期终三个成绩。这三个成绩分别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折算,最终得出这位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毫无疑问,每一次成绩都是学生自己身体力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辛苦的努力才能获得的,促使他重视每一次小组工作的经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自身意见被尊重和采纳甚至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鼓舞了他们的信心,改变了他们对传统考试方式的紧张心理,促使他们将认真工作、时时接受检查和自我检查逐渐化为一种平常心态,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既严于律己,又宽以待人的良好心态,打下坚实基础。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公共关系学解读

除重要宾客接待礼仪外,秘书礼仪的教学内容还包括秘书人员个人礼仪、办公室礼仪、会务工作礼仪、拜访及谈判等商务活动礼仪、习俗礼仪和文书礼仪等,说到底是秘书人员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问题。恰当地运用礼仪来理顺各种关系,是秘书工作艺术的高度体现,也是塑造秘书个人及所在组织良好形象、打造良好公共关系氛围的重要途径,因此秘书礼仪是秘书公共关系的题中之意。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主体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指引下,为获得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交流、沟通和劝说,良好的合作精神是有效沟通的指路明灯。合作式教学在引导小组成员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和协调完美地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关键途径也正是在合作精神指引下的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劝说”。因此,将合作式教学法引入秘书礼仪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礼仪规范,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礼仪及公共关系的内涵,教学效果更好。

如果说以交流、沟通和劝说为主的合作式学习方式非常符合公共关系内涵,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组员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就十分符合交往伦理学的要求。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难关都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安然渡过,每一个决策都必将是经过充分讨论并得到每一位组员的认可才可以施行。这就促使每一位组员都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信念,都能够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都诚挚地融合到整体的合作精神中去,也就是进入这一组完整的文化之中。合作的品质必然在这种完整的文化中形成,学生也就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的感觉,意识到自己所应当担负的人道、公正与责任。在成功的合作式教学法为每一位学生真正接受并愿意身体力行地去施行时,合作学习逐渐转为一种道德品性和价值观,不仅影响着他的学习,更影响着他的生活,成为他一以贯之的表现。

四、结语

分组式教学法课堂应用的困惑与对策 篇3

关键词 分组式;教学法;对策

新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由一维改为三维,无疑是为了更充分发挥教学功能。与其适应的教学方法之一:分组教学法越来越多的被我们引进课堂。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效的分组式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我们积极尝试的学习方法之一,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我在近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要想使分组式教学真正的行之有效的应用于课堂,绝非易事。 我认为症结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对分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理解不到位,把握欠佳,走入了几个误区。(1) 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分组讨论。我曾经使用过这样的方法: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提问无人应答,课进行不下去时),要求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一部分学生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另一部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参与不进来。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让教师完成了教学的设计,教学任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自由放任,缺乏监控。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退至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3)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为数不多的一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就像搭了一次短程车。

有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理解,我们就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合作方式开展活动。但这只能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只从我的切身体会中谈几点:(1)善于体察学生的合作需要。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似乎并不高。原本以为我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终于有一学生道破了天机:老师,这些问题我们不用讨论也都知道嘛!为什么还要讨论?原来如此,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而让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那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这两年多以来总结了两点:1) 建立长期合作小组。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我是团队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开展一些小组间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品质。

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小组建设作为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而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又是课堂高效的体现。刚一开始实施分组教学时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小组内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根本无法提出小组内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在小组合作中,分层展示技巧。

通过学生个体的展示,来促进学生的性格。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展示人;一种是由我们教师自己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前者有利于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后者有利于我们检查各类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是容易题稍差的同学回答,难度大的优生回答;对于中等的题稍差的回答对加高分,优生回答对加分少。为了避免学优生抢答,学差生不答,可以在组内确定每人每节课回答次数,同一个人回答少加分,不同人回答多加分,也可以由其他组的组员确定答题组的人选。这样有效的避免了每组每次都是相同学生展示的弊病了。

总之,没有任何一种课堂模式能够解决教育或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学困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欠佳,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要求本就不应与优生同样高,学习任务亦应相对减少、较易。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在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准备好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即在同一课堂上呈现不同层次的学此任务,相对浅显的基础知识由学困生来操作、展示、汇报,如果经常的给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再加以教师的不断鼓励,一定会使他们有所进步,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分组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把课堂的高效率作为我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对问题,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等 《基础教育新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5

[2] 何碧燕等《创意教学》九州出版社2001.8

[3] 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项目式分组教学法 篇4

1“项目驱动+分组竞争”启发促进式教学法简述

“项目驱动+分组竞争”启发促进式教学法是以“项目驱动”教学目标设计和“分组竞争”教学过程设计为主要手段,将设疑启发式教学和答疑促进式教学作为指导思想,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达到教学领域理实一体和技能培养的目的。

“项目驱动”是传统任务驱动方式的扩展和延伸,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该方式将教学知识点项目化,而非简单地任务化,循序渐进地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任务之中[1]。学生在老师预备基础知识讲授的前提下,通过对所设置的项目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对所学知识或技能的真正掌握,启发式教学思路贯彻项目始终。

“分组竞争”学习是解决高职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教学过程组织方式。它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座位、学号或性别等方法相对随机地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学过程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展开,要求学生互助协作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各小组成员都必须参与教学活动,为全组获得竞争优胜而努力,最终以小组总评成绩作为评价奖励的依据,促进式教学思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笔者在高职计算机专业《CSS+DIV网页样式与布局》课程中较好地运用了“项目驱动+分组竞争”启发促进式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实际对此教学案例的教学步骤和经验教训做个总结。

2“项目驱动+分组竞争”启发促进式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

2.1 教学准备:按项目设计和分组合作两部分进行

1)备课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将其分为若干个大项目,再将大项目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可以按章节分,也可以按知识点分,适合构建学习项目即可。

2)学生分组时,应注意组员构成的合理性,分组一般需遵循以下原则:

(1)组员人数和分组数要适当。一般以每组6-8人,每班5-6组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探讨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则无法发挥分组教学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优势;分组太多或太少则不利于组间成绩统计和最终综合评分,不利于促进良性竞争和激发学习积极性。

(2)分组应按照“组间类似、组内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差异对其进行分组,对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内部既体现较好的相互协作性,小组之间又不至于有太大差距,为学习过程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3)小组成员的表现机会应是均衡的。分组教学过程中如教师不加引导,往往会形成少数异常积极、多数游离课堂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如实记录小组每位成员的课堂表现,有意识地鼓励和促进大部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将个人表现作为小组考核的重要标准。

2.2 教学过程

“项目驱动+分组竞争”启发促进式教学法是以各小组完成学习项目为线索,将教学内容较为巧妙地置于项目的每个任务之中,在教师讲授的预备知识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去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思考与老师的点拨,自己完成任务,进而完成项目,从而达到学有所获,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具体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主要步骤:

1)结合教学科目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项目

以五年制学生《CSS+DIV网页样式与布局》课程中关于“CSS实例设计”项目内容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此项目分解为3个子任务,分别是样例分析与归纳、教材示例演练、拓展内容实操。通过给出1-3个案例,由学生自行归纳得出CSS代码生效的环境与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范例上机调试,获得更深的感性认识,然后由教师布置拓展设计任务,激发同学们的知识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学会自我归纳

拿上述关于CSS实例基本用法的知识点讲解来说,笔者并未像传统授课模式一样直接将代码语法给学生们做宣讲,因为这是枯燥且难有吸引力的。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网页示例的展示和欣赏,用“如此漂亮的网页是如何实现的”为引子,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归纳,自行得出代码的使用规范和语法结构。

3)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点的了解,及时付诸实践

实践出真知,学生在自我发掘新知识后,容易形成跃跃欲试的求证心理,这时及时地给予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就显得十分必要。为不至于打消学生刚刚积累起来的一点自信,教材中的范例实践是个不错的选择,教材内容的辅助以及教师的从盘指点,是学生的成功尝试变得必然,这将大大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欲望。

4)引入拓展任务,寻求知识创新

此阶段是教学的提升环节,能否让学生实现对技能的吸收转化,教师专门设置稍高于教材难度而又不是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去解决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欲望,探索出更多的解决方法。

5)分组协作贯穿始终,教师点评与成绩记载并重

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分组教学活动展开,按照各组项目或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由教师分阶段进行点评,并及时记录成绩,教学过程中时常加以实时提醒,营造你追我赶,“小奖品”你争我夺的竞争氛围[2]。

3“项目驱动+分组竞争”启发促进式教学法优势

“项目驱动+分组竞争”启发促进式教学法在《CSS网页样式与布局》课程中的成功运用,使计算机有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变得更加有实效,实践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教师还课堂于学生,学生乐在其中,教学其乐融融。其中最主要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助于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高职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态度、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浅显案例引导学生合作提炼和概括知识点,不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印象特别深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用预备知识获取后,实践任务的操作和演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我完成能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使他们在小组中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交流中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开拓学习的视野

项目完成的方式方法可以有多种,这就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拓展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时逐渐有了创新意识,能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而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更加深入地学习[3]。

3.4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助于锻炼团队协作素养

由于采用分组竞争教学法,组内各成员纷纷想为所在小组加分而努力,以不拖小组后腿为动力,组间的竞争在教师专业知识的公正评判下变得尽量公平,相互促进变得顺理成章。

3.5 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间的交往总是更经常和自然,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好地解决了在计算机实践操作教学中一名教师难以同时辅导几十位学生的尴尬[4]。

当然,在“项目驱动+分组竞争”启发促进式教学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各组发展不均衡导致失去竞争悬念、个别学生特别活跃导致同组其他同学销声匿迹、过分追求竞争结果而忽视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等现象,这都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克服和改进的。

摘要:随着“翻转课堂”等高职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再能完全适应当代学生特点和需求,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等现象,合理运用“项目驱动+分组竞争”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高职教育的教法创新。该文主要就“项目驱动+分组竞争”教学法的概况、教学设计和优势进行了具体归纳和实践运用介绍。

关键词:项目驱动,分组竞争,启发促进

参考文献

[1]冯林,郑薇薇.“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0(4):57-59.

[2]唐炜.基于“项目驱动”的单片机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5).

[3]徐雅斌,周维真,施运梅.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25-127.

项目式分组教学法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教师;分组竞赛式教学法;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8-0029-02

现代教育教学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新时代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一定的课件制作与设计能力。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中等师范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有关课程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课件制作和设计能力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课程。

在众多的课件制作工具软件中,PowerPoint以它较好的灵活性、易用性、智能性的特点,成为中等师范学校讲授课件制作的首选课程内容。它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通过它能够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教师常用的教学课件就是演示文稿的一种表现形式。

然而,计算机类课程是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学科,作为一名中等师范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单纯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探讨一种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适宜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容易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团队分工合作能力;②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和对社会用人过程的实际体会;③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驱动力和学习兴趣;④专业课教师缺少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整体方法和协同合作意识。

针对本课程特点和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组竞赛式教学法。以下就自己在讲授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中实施的“分组竞赛式教学法”教学模式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一些探索想法进行阐述。

一、构建分组竞赛式教学平台

1.分组竞赛式教学概述

分组竞赛式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它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实用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改变知识的单向传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竞争与合作。在教学中既有“教”的方法又有“学”的设计,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以总的教学任务为框架,细分“子任务”并作为支架,以分组竞赛活动为载体,使学习者沿着“支架”逐步攀升。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师传生受”的旧框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2.具体分组情况

分组竞赛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竞赛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坚持的原则是“各尽所能,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目的是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考虑到中等师范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以及绝大多数学生的设计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每组人数不宜太少,但又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作用,因此以小班为单位进行分组,4~5人一组,并在每组中选一位负责人,主要负责整个设计过程的组织和协调工作。每位学生分工不同,各个设计过程都必须有详细记录。

3.设定目标

阶段性目标:按照教学要求完成课堂教学新课内容,演示设计效果。主要以学生随堂跟学为主。

终期目标:通过学期末竞赛的方式进行课件作品验收,让每位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整体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类课程,了解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思想,并且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课程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其他设计类课程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从兴趣抓起,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培养兴趣和设计目标。

二、分组竞赛式教学的实践

1.明确分组竞赛式教学法的过程和结果

分组竞赛式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具体完整的设计任务(课件)而进行的教学活动。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课程中的设计任务是具有明确主题和具体内容的课件作品(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其他学科课程,自己书写教案和设计教学过程,然后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即自己确定具体的课件内容)。完成学生的分组后,确定小组的目标(具体课件内容和要达到的效果)、角色,然后随堂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最终以设计作品的形式验收。教师充当过程管理员,定期对各组进展情况进行了解,学生按照各自的角色完成任务,应注意新课内容的完成情况也在考核之列。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内课件作品竞赛

学期后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竞赛。竞赛标准分主题、版面、技术(音频和视频及动画)、色彩、内容五大部分,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演示给全班同学,并且讲解课件内容、涵义,讲述完毕后,教师进行作品点评,最后选出参加年级竞赛作品。

通过小组竞赛告诉学生,每位分工不同的学生必须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并且充分参与。也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的讲解和演示明白:完美作品的设计、展示和团队协作、分工协作是分不开的。

3.创造竞争环境,举行年级课件制作比赛

在班级内竞赛的基础上,在学期末举行同年级学生的课件制作大赛,参赛作品为各班级推选作品,比赛过程要求各个参赛班级陈述并邀请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不仅了解本班级的情况,还可以看到其他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分组竞赛式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竞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调动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竞赛式教学法中竞赛作品的设置来自对教学任务的深入研究,来自对教学目标的正确分析。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涵盖所有教学,每种教学法都有局限性,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法,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

三、教学模式效果的比较

第一,学生学习课件制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多数学生对这种分组竞赛式教学法模式感兴趣,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使课件制作课程变得生动活泼,不再枯燥。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每当一次竞赛活动结束,胜利的一组会得到热烈的掌声,得到赞扬和鼓励,产生成就感,为下次获胜带来动力,而成绩稍低的一组会受到鞭策和激励,强烈的求知欲使竞赛的双方为下次的活动更加努力。

第二,学生的设计思想和审美理念明显提高,这种分组竞赛式教学法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也是很好的补充。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显著。例如在培养学生解决探索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时,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热烈讨论。通过这样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们能够对许多问题掌握多种解法,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学生看到了差距。通过这种方式使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通过分组形式可以加深学生的互助精神。小组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负责人如何更好地协调工作,通过竞赛方式能使学生看到自己欠缺的方面,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总结

分组竞赛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得知识,发挥主动性,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与协调中提高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作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分组竞赛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此方法不仅可以在课件制作设计课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教学中。

项目式分组教学法 篇6

高中语文分组策略教学的方法是中国时代教育教学体制不断变革的优秀产物。首先,分组策略是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在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在高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的风险和难度就会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不论是在社会中的哪个层面,团队协作方式都已经成了新式的成熟的发展方式,并且团队协作长期占据了发展方式的主动。

团队协作的方式被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但是团队协作的策略毕竟不是首产于高中教学之中的,所以在将团队协作和分组策略引用到高中教学的同时,也会出现不少问题。这些教学问题直接影响分组策略的运用和发展,对高中语文课堂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首先,一般情况下班级容量比较大,学生的特性非常复杂。由于长期受到高中语文课堂固化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所有课堂内容都使用一个方式学习,教师没有尝试过分组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功效,而且对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分组策略没有任何经验。再加上绝大部分较适合学生,对于分组教学策略的产生和构成并不了解,他们在理解分组教学策略上可能会陷入一定的误区,导致分组式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阻滞。

其次,教师对分组式教学策略的运用环节,无论分组式教学策略有多么先进或者多么有系统性,如果教师不能对其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功效就不能发挥出来。教师对分组教学策略的运用,由于缺乏经验,会遇到各种问题,致使教师对分组式教学策略运用不善,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功效,有的时候还会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负面效应,给整个高中语文课堂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分组式教学策略的要点掌握和科学运用

由于分组式教学策略的特殊性,导致分组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更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大部分教师对此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解决,在准备施行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前提下,只有正确掌握了高中语文课堂分组式教学策略的要点,深刻了解了分组式教学策略要点的具体内容,掌握了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发展规律,并且依据实际掌握的规律和学生实际学习的状况,对其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才能真正使分组式教学策略在课堂中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才能更高效地运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分组式教学策略。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注意很多运用上的细节处理。

1.教师要想运用分组式策略,首先就必须对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内涵有正确的深层的认知。教师要体会到分组式教学策略的真正魅力,而不是仅仅把它看成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感受到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强大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体会到分组式教学策略的真正意义是在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后,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负责收集课文资料、负责记录小组意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就必须全身心投入,以此保证每一个学生的高度参与度。在这种学生都有相关工作分配的前提下,每一个小组的分配都会达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不会使得小组成员之间的分配和分工发生冲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分组式教学策略不是教学的捷径,而是教师必须深度掌握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学生要增强对分组式教学策略的认知,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分组式教学策略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分组式教学策略的依赖感,并且认识到分组式教学策略对自身学习的有利性。

2.教师要合理分配学生小组,既然是分组式教学策略,就肯定会涉及分组的方式、该怎么分、同学之间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同就代表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思考方式不同,教师在分组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慎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最大限度地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思考和谐,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意见不会彼此冲突,而是互相补充。这样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才会更清晰更有效率,课堂的进行才能更加顺畅。

3.教师要在分组教学的实践后,进行总结和观察,并且及时发现分组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将每一个小组的学习规律和大体的思考习惯进行总结,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加以运用,让分组式教学策略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得力助手。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分组式教学策略是一个长远而且难度较高的任务,这就要求师生联合起来攻克难题,一起推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香菊.语文合作学习的三种方式[J].考试周刊,2007(11).

项目式分组教学法 篇7

1 分组协作式教学的概念

分组协作式教学是在课堂上遵循一定的规律的条件下将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的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分组不仅仅是一种组织表现形式, 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管理的手段。分组是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小组是基本的学习单位, 也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基础。协作式学习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的最主要内容。协作式学习是小组内成员通过团结互助、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学生能参与到学习的探索和发现中去, 相互分享收集到的资料, 在讨论、思考中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力, 全面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2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

2.1 学生要进行分组。

分组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基础, 计算机老师在进行讲授新课之前要了解、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和学习特点等, 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做出客观评估, 这样才能确保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管理。教师要想了解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可以通过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来进行。在了解了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条件下, 将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进行搭配分组, 分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性别、性格方面的问题, 尽可能的考虑全面些, 使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在教授新课程时, 教师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能力进行分析、了解, 在此基础上, 将班级内同学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内6-7人, 小组内推选组长, 组长要有凝聚力、亲和力, 实践能力强, 学习能力强, 能团结组内成员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而且组长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2 分组协作式学习实践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中职计算机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将计算机教学内容合理划分成若干部分, 讲完一个知识点后, 就让学生按照知识点教学要求进行分组学习。对于比较简单基础的问题, 要求每个组内成员独立完成, 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求组内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高难度问题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没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详细讲解。这样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习效率, 更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集体配合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多媒体教学与协作式学习教学相结合, 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能直接通过网络传达到教师处, 而且学习成果可以相互共享, 学生们共同学习, 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 做到更高层次的因材施教。计算机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考查, 根据考查结果, 合理考虑是否进行重新分组, 全班同学的学习效果好, 要继续维持, 学习效果不好, 要适度进行调整, 保证分组的合理性。

2.3 教师的监管和指导

学生分组学习时, 老师要适时的到各小组进行流动指导, 对于很关键性的基础知识点, 教师要亲自指导掌握知识点不是很好的学生。学习完一个阶段, 各小组要进行学习汇总, 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提醒学生疏漏的知识点, 保证全面掌握大纲要求知识。由于学生的自律和专注程度不同,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课堂纪律。整个教学阶段, 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鼓励进步比较大的学生, 对学习退步的学生要及时了解情况, 帮学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多鼓励少批评, 因材施教,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分组协作式学习的重要影响

3.1 能提高学生能力。

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不仅能保证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 而且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扩展课堂内容, 不断拓展知识范围, 增强自身学识。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对课堂上未完成消化吸收的知识进行弥补, 组长和组员相互合作, 也能很好的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树立信心, 共同学习计算机课程。

3.2 提升教学质量。

以前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一致, 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的差异。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教学时, 进行学生分组就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分组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3.3 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水平。

由组长组织、领导的小组之间相互进行学习、探讨知识, 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 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组内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增强学习积极性。而且小组间会形成良好的互助竞争,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下学习计算机知识, 提高了团结协作水平。

结束语:

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 计算机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分组协作式学习是一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能帮助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 学生们走上社会以后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分组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分组协作式学习模式, 不断寻求、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更好的做好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俞银花.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J].才智, 2011, (35) :116.

[2]付伙强.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6) :182.

项目式分组教学法 篇8

新乡学院计算机专业的Linux课程主要包括命令行模式下的基本操作和大型服务器的搭建等内容。对于已习惯Windows图形化界面的学生来说, 使用全英式的命令操作Linux系统, 存在着诸多困难, 因此, 在Linux教学中, 出现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害怕动手、厌学和出勤率低等现象。为了弥补Linux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我校采用了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经过实践教学发现, 传统翻转课堂缺乏监督机制, 使得其成效大打折扣。因此, 提出了改进的分组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即通过分组+翻转课堂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将此教学模式应用于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1班。

1 翻转课堂概述

2000年, Maureen Lage and Glenn Platt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并在美国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 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多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 涉及高校教学的应用研究较少。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 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 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 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精髓在于重构学习流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 它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聆听来完成。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 下课后学生将教师所讲内容固化为己有。由于课下很难再现课堂场景, 学生在这一阶段会遇到阻力产生挫败感。“翻转课堂”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 “信息传递”由学生课前通过视频自学完成;“吸收内化”则是在课堂之上通过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讨论和钻研来完成。

2 传统翻转课堂在Linux教学中的应用

2.1 Linux课程的教学现状

2.1.1 教学模式亟待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计划, 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学生听讲、记录笔记、课下复习。然而Linux是一门过程复杂、操作繁琐的实践性课程, 教师课上演示的所有步骤, 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消化吸收。即使能记下全部操作步骤, 又因缺乏课下实验环境导致无法进行练习。如若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Linux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2.1.2 消极对待实验

在Linux的实验教学中, 所有的操作均需通过命令完成, 命令是全英式的、繁琐复杂难以记忆, 学生面临着重重困难, 因此学生的实验经常是半途而废, 实验报告的内容更是相互抄袭敷衍了事, 态度消极, 厌学情绪严重。

2.1.3 客观条件限制

影响Linux教学质量的客观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时间的有限性:由于实验的复杂性, 学生很难在课上完成实验内容;二是课下复习缺乏实验条件, 因为学生自用电脑普遍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 而本课程需安装Linux操作系统, 如若安装双系统, 其安装过程复杂, 大多同学难以完成双系统的安装, 导致课下复习受阻。

鉴于以上原因, Linux的开设效果并不理想,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不适合Linux这种复杂性高、实践性强的课程, 如想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

2.2 传统翻转课堂在我校Linux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为了改善Linux教学的现状, 新乡学院积极采用传统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2.1 复习、测试方便快捷

教师在上传视频的同时会附带有相关练习题目, 学生看完视频可通过试题来测试自己的学习质量。如若没有达到学习目标, 可随时打开网络教学视频, 课堂内容便立即重现, 方便学生复习。

2.2.2 消除客观条件限制

由于所有教学内容均录制视频, 当然也包括了双系统的安装, 传送网络后, 学生可参照视频自行安装, 使得学生自用电脑双系统的安装率大大提高, 使实验不受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

2.2.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下自学, 因此, 这就要学生发挥自主性, 在课下搜集资料提前预习课程, 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状况安排学习进度,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3 传统翻转课堂在Linux课堂中面临的瓶颈

传统翻转课堂的应用确实提高了新乡学院Linux课程的教学质量, 但在实践的过程中, 如若只是按部就班的使用传统翻转课堂并不能完全发挥其功效, 这是因为传统翻转课堂没有任何监督机制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只靠学生的自觉性是没有任何保证的。如若课下不能完成视频观看, 则导致课堂讨论无法进行,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两极分化。

所以必须有一种机制来督促学生, 调动他们的自觉性, 确保课下完成视频的观看, 所以我们对传统翻转课堂进行了改进, 提出了分组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

3 分组式翻转课堂在Linux课程中的应用

分组式翻转课堂分为分组及课堂组织两部分。第一步的分组不仅仅是简单组队, 而是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下预习, 每个小组在课前都已完成了规定的实验内容, 在课上, 学生不是传统的一纸空白, 而是有备而来。课堂组织则倾向于对学生的考核。简单讲就是各小组分别上台演示并且接受提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出错甚至出现分歧, 这就要求教师能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合理组织课堂。当然, 除了考核视频要求的基础知识之外, 教师在课堂上会增加一些有难度的内容来丰富课堂。

3.1 任务分解式分组

传统的翻转课堂是把每个学生作为翻转的对象,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在课堂讨论中有所体现, 而现在, 我们让学生课下分组观看视频, 将学生间的互动扩展到课堂外, 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团队联系。并且, 这里的分组并不是简单的组队, 而是带有任务分解的一个团队, 我们称之为“任务分解式分组”, 具体如下。

首先每个组有统一的任务, 任务必须具体化和分解化 (任务1到任务n) , 使每个组成员至少能分到一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视频分解以及任务分解是非常重要的设计, 各个任务之间必须具有独立性又具有关联性。对于Linux而言, 分解设计具有可行性, 因为Linux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课程, 并且它的配置很明确, 步骤可以进行细化。以Linux服务器搭建中的DNS为例, 可将课堂内容分解为DNS原理、主DNS、辅助DNS、转发DNS四部分, 这样就将一个大的任务进行分解。任务分解明确规定小组成员要完成的各个分解任务, 不论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配任务, 只要完成任务清单的内容即可, 但是每个成员必须至少完成其中一项。这种方式表面看起来是独自负责、没有联系, 其实不然, 因为这些内容本身具有很强关联性, 不可能完全分开来看其中任何一项。比如在做辅助DNS、转发DNS时, 必须熟悉和了解主DNS。所以,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整体任务有所了解, 避免了学生片面学习部分内容的情况。并且由于任务之间的关联性, 无形之中增加了组成员之间的联系, 使他们在课下进行大量的互动, 这种互动可以起到监督和鼓励的作用,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课下监督机制,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2 分组后的课堂组织与考核

如何组织课堂以及在课堂上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个关键问题。考核必须要实现更进一步的有效监督, 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课堂考核以组为单位, 首先, 教师要在课下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 问题既不能刻板的将课前任务拿到课堂重复演示, 也不能脱离课前任务而一味追求深入性, 所以讨论问题应该是课前任务与深入问题的合理结合, 整个考核方式。首先教师抛出和视频个数相等的N个论题后, 学生展开讨论, 这些问题让学生既有成就感又有挑战性, 既不会感觉课堂索然无味又不会一头雾水。讨论完成后, 小组开始演示, 所有演示都是学生通过多媒体进行, 实现课堂的真正翻转。演示过程中, 不同的任务必须由同一小组中的不同人员来完成, 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要为这个整体任务做出至少一部分的努力, 避免组内个别成员的懒惰现象, 实现进一步的有效监督。当然, 小组回答问题的好坏是和最终成绩挂钩的, 小组分数是各个组成员分数的和, 如果其中一个小组成员演示失败, 那么整个小组的所有同学都将失去这部分的分数, 这样就会更加有效的让小组内成员相互监督, 让他们深刻体会团队和个人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并且在每个小组进行解答的过程中, 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更深入的问题增加挑战, 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紧张性与挑战性, 而且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

3.3 分组式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

通过在授课班级应用分组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 首先, 在使用新教学方式的班级中, 课堂活跃性、学生出勤率都有所提高。

(2) 通过问卷调查, 95%的学生对分组式翻转课堂的作用给予了肯定, 3%认为作用一般, 2%感觉效果差。

(3) 在两个对比班级中, 考试使用同卷的情况下, 新的教学方式的平均成绩比传统教学方式的平均成绩高。

4 结语

很明显, 分组式翻转课堂的模式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 只要教师能够很好地将任务单进行很好很合理的分解并且找到一种适合学生展示自我的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应用于和Linux一样具有实操性很强的学科中, 而且可以适用于任何学科。

参考文献

[1]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 :58-64.

[2]LAGE M, PLATT J, TREGLIA M.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000, 31 (1) :30-43.

[3]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0) :118-121.

[4]张金磊, 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2) :73-78.

[5]汪晓东, 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8) :11-16.

项目式分组教学法 篇9

一、分组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分组式教学法不同于分组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早在两千年前的孔子时代就使用过,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采用过此方法, 并称之为“助产术”。其基本含义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和准备进行选题, 学生在课堂中经过自学思考,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某一管理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通过课后总结主动探寻管理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2]而分组式教学法是在讨论式教学法基础上的一种拓展, 一种完善。其基本策略如下:

1. 合理分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合理分组是分组式教学法的第一环节, 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组分好了, 才能更有利于后面各项活动的展开。讨论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临时分组讨论的, 小组成员的组成也是随机进行的。而分组式教学法是在课程开始之初, 根据互补合理原理精心组成的战斗团队, 每组成员10~15人左右, 有特定的小组长, 每个小组成员有自己特定的职位、职责和权力, 有自己的团队名称、口号和标志。该小组实质就是一个模拟的管理组织, 可以有自己的创新, 自己的活动。教学前, 教师和学生会有一至两周的准备时间, 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有小组长组织多次的讨论, 在讨论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并将结果在课堂中以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展现。各小组之间通过辩论的形式展开讨论, 分别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佐证材料, 自圆其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会根据学生的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 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得出结论。然后师生共同商讨评出最优组, 小组各成员奖励一定的平时分。

2. 主题式讨论

小组分好后,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安排精心拟定讨论主题或活动任务, 在每章课程即将结束后布置任务。圆满完成本次任务需进行两种类型的讨论:一是学生自己课外组织的讨论。任务布置后, 学生有1~2周的时间去收集资料, 进行准备。这期间, 各小组长会召集组员不定期开会讨论, 分享所收集的信息和发表看法及提出建议, 讨论过程中他们会通过争论、说服不断修正、完善各自的观点, 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二是教师有计划组织的课堂讨论。这种讨论是在各小组之间进行的, 各小组将自己组最后的成果展现于课堂中, 与大家分享, 其他组成员会参照自己组的观点及个人的看法发表意见, 这期间也需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辩。最后, 在老师的协调和引导下师生共同商讨出一致意见。

3. 学习团队长期化

教师对学生在课程开始前进行分组, 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讨论和完成任务, 同时也是为了学习的需要。小组是根据学生的差异互补组合的, 学生平时也可以互相帮助, 互相带动, 他们除了老师规定的任务外, 还会自发地组织一些学习活动或任务。每组的小组长和其他成员的角色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改变的, 这能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以, 分组学习对学生的课外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4. 模拟企业实践活动

分组后, 教师对各小组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平时学习的要求外, 还要求学生模拟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各小组其实质就是一个小型的公司, 它有自己的名称、理念、口号、规章制度、标志、歌曲, 甚至有特定的目标。他们除了在课堂中通过模拟实践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外, 有时还利用课外时间参与社会实践。

5. 注重评价与奖励

在每一次活动任务完成后, 学生会根据自己各组的表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总结整个活动的优点和不足。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评价, 并指出今后的注意事项。最后, 师生会根据事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共同商讨, 形成一致意见, 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优组及个人表现最优奖, 各成员奖励一定的平时分数。

二、运用分组式教学法时应注意的事项

1. 准备应充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管理理念中, 任何一项活动开始之前, 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分组式教学法想要收到预期的效果, 需要师生双方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师而言, 每次的活动任务都应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 每次任务意义明确, 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注意事项、评价标准、时间和地点等等;对学生来说, 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精心地准备, 查资料、做调研、组织讨论、形成文字方案。课堂呈现的方式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性。

2. 评价时应公平、公正

公平是相对的, 不公平是绝对的。任何一项评价活动, 评价者应秉着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这样才能达成每项活动的目的, 避免负面效果。分组讨论教学法也同样如此。首先, 教师制定的评价标准要尽可能科学、客观;其次, 师生双方要根据学生的真实表现客观评价, 不能带有主观性, 评价结果应当场公布。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心悦诚服, 也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分组式教学法应用举例专业:工商管理本科

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内容:第四章

人员招聘与配置主题任务:模拟招聘会

具体要求:

(1) 以小组为单位组成招聘团队。

(2) 拟定一个公司及其需招聘的职位, 空缺职位的设置和要求最好与本班同学的专业特点相符合。

(3) 小组各成员开会讨论, 分工合作, 收集信息, 准备资料。

(4) 要求撰写一份招聘广告, 拟定一份招聘计划书, 根据需求准备若干份求职申请表, 选择好招聘面试的方法及准备相应的面试提纲及问题。

(5) 小组成员的角色准备。面试主考官3~4名, 公司情况介绍人1名, 负责记录员1名, 录用决策发言人1名。

(6) 每位同学需准备一份求职简历 (主考官除外) 。

(7) 时间:两周后的上课时间;地点:上课教室。

注意事项:

(1) 各组上课前将招聘广告贴于黑板上, 各工作负责人做好相应准备。

(2) 各求职者必需选择自己组外的其他组进行应聘。

(3) 应聘时, 按教师点名的顺序逐一进行, 每人不得超过5分钟。其他同学保持安静, 并进行思考记录, 评价。

评分标准:

(1) 招聘广告的设计 (2分)

(2) 发言人的表现 (1分)

(3) 各主考官的准备工作及表现 (3分)

(4) 应聘人数 (1分)

(5) 各组员的准备及表现 (2分)

(6) 录用决策发言人的表现 (1分)

评价结果:

按照学生和老师的最终评价, 每项评出一个最优组予以加分, 总分10分, 不扣分。分数最高者为优胜组, 小组各成员加平时分2分。

总结阶段:

(1) 各小组录用决策发言人发言;

(2) 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3) 教师对整个活动的表现及今后的注意事项进行点评。

四、分组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1.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分组式教学法根据各主题任务的不同, 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在课堂中进行展现, 其形式灵活多样, 富有创造性。学生们或辩论、或讨论、或游戏、或模拟, 师生之间愉快地讨论着, 辩论着, 评价着, 发表自身对某一管理领域的见解和看法, 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样, 能让整个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3]。

2. 增进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在整个分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彼此之间需要沟通, 协调和相互合作, 有时甚至会发生争辩和冲突。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磨合中, 学生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因而也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对于师生来说, 教师的引导、点评, 与学生的积极配合, 能有效实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使得师生关系融合, 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从而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分组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在小组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身的优势, 同时也可以感受和学习他人的优点, 弥补自身的不足。课堂生动有趣, 师生关系和谐, 更可贵的是, 学生的课外生活也因此变得充实有意义, 并让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所有这些都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乐趣, 使学生乐学、好学。

4.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该教学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会议的讨论、成果的展现等活动, 使其阅读与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更特别的是, 有些情景模拟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更是将所学的知识在逼真的模拟环境中得到应用,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他们今后就业、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总之, 任何教学方法的组织和实施都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服务的。分组式教学法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应用过程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其对师生的要求较高, 需要双方精心地准备, 积极地配合。而且所耗的时间也比较长, 所以教师在应用时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予以安排, 要更多地利用课外的时间, 避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而影响教学进度。

[编辑:苏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2]文新跃.讨论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12) :145-146.

项目式分组教学法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分组协作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72—01

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提高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促进职教事业迅速发展,成了中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不断去探究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分组协作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分组协作式教学的内涵

分组协作式教学,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以学生为主体而组成的小组或团体。小组和团体是分组协作式学习之根本所在,协作式学习则是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协作式学习是有小组或团队成员之间协同工作、共同配合进而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发现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一起实现学习目标。分组协作式学习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平等性、发展新和创造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具有合作性、自主性、交互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组协作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1.如何分组

教师应该先摸底后分组,分组之前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等形式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计算机感兴趣的程度、对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实际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互助协作精神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按优生和差生分别错开进行分组。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应用的有以下三种:

“头脑风暴”式分组合作教学一般以8-12人为宜,也可略有增减(515人)教师交给学生讨论的应是明确且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的问题,主题确定后,要力争吸引所有学生参加,吸引每个人思考和发言。

“模拟课题”式分组合作教学法是把教、学和做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制定相关的模拟课题供各小组挑选,待各小组挑选感兴趣的课题后,给予适当的说明指导,并提供相关必要的材料,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分析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将研究结果展示出来,最后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角色扮演”式分组合作教学法就是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引入或创设一个现实的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带有情景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充当各种角色的行为演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参与者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以特定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扮演不同的角色,就会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不同侧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知识,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以更真实和更现实的角度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

2.分组协作式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每次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进行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以小组为单位,先让学生自己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每个人都独自完成;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运用集体智慧去分析、解决问题。当遇到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进行集体讲解,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展开竞争,做得好就给予表扬鼓励。整个教学的实施,关键在于逐步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对每组的学习任务落实情况应予以抽查。实行动态分组后,各组成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每隔一段时间,经过检测分析后,对各组成员及组长应作个别调整,保证分组更加合理,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加强指导和监管

实行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后,教师要在小组间流动指导。对于理论性的关键问题,一定要亲自指导较差的学生,顾及每一位学生。由于学生的自律性及专注性不一,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充分必要的课堂管理,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例如对于成绩下降的组长可考虑取消他的职务,进步陕的组员可考虑让他担任小组长。同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并对表现出色的组长给予表扬,对进步陕的学生加以认可。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兼顾公平在实施分组教学的过程中。

三、运用分组协作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合作,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组合作教学法提倡小组合作,提倡知识共享,强调团队合作意识,互帮互助,来完成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分工。分工是成功合作的基础,可以加强各成员的责任心,减少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同时也避免做重复性工作,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学会讨论,讨论是提高的前提,讨论穿插于分组合作教学活动每一阶段(开始、展开、结束),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讨论可以辨别正误,讨论可以促进提高让学生学会表达,表达能力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之一,分组合作教学法提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更好的合作,让学生学会竞争竞争能够激发人的斗志,使人不断进步,分组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有竞争,并强调在合作基础上有竞争,竞争是合作的手段,有了竞争,合作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让学生学会反思,在分组协作学习中,由于强调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四、采用分组协作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分组的数量应当不超过教师的管理能力,以避免学生浪费时间或出现讲空话的现象;某一组的学生人数应控制在能使小组成员从该组的各项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的范围内。

第二,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及学生的特长、个性的差异等,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台理分工,也可以由组内成员商量分工,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避免在分组协作式学习中,有的成员忙得很,有的成员却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

第三,分组学习会增加攀比心,只想表现自己的组,不管别组学生的表现,甚至有贬低其他组的一些做法。这时教师要将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反思与探讨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这还是弥补了是整体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度的不足,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了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团节协作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发挥其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更多的新型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慧明:《“分层、分组”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2]冯敬益:《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同》,2010(12)

[5]韩云风:《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

上一篇:素质教育中的误区下一篇:视觉信息的多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