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面临问题

2024-07-27

蚕桑产业面临问题(精选七篇)

蚕桑产业面临问题 篇1

1.1 经营区域散布、效益不高

据调查结果的分析说明:80-90年代是养蚕的高峰时期, 在所有的农户中养蚕的就占有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的比重, 步入低谷时期的3年内, 养蚕的农户缩减至百分之二十九。在分布方面来看, 养蚕地分布很广, 不过, 乡村间养蚕的技术、条件与规模差别非常大, 同时拥有着传统与科学养殖、立体与粗放经营。现在, 养蚕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经营地区分散、效益不高, 不能激发人们养蚕的积极性。假如是采用的集约、规模化, 仍然会有很宽广的平台,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有国家的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 适当的把桑园集中到养蚕大户中去, 抓住大户进行发展, 这样就能有效的形成养蚕规模。

1.2 桑蚕产业的地区分布不合理, 不能有效的体现发展优势。

合理进行产业规划, 采用别的方式进行生产, 突出特色, 重点就在进行产业的规模扩张中。

1.3 适合种植桑园的地方变少, 农业劳动力转变为非农

目前我国在不断的进行城市化的建设, 这个转移规模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在最近几年内, 外出打工的人员节节攀升。基本在家的都是老、妇、幼, 满足不了养蚕要求的高体力, 一般来说, 大部分的农村家庭中都缺少劳动力, 所以能够形成大规模的养蚕大户基本没有, 有的只是平常家庭小规模的养蚕。结合现在的比较效益来说, 不受农民的认可。调查过程中, 出现了一下的现象:村上给一些农户定下了养蚕的目标, 农户不想接受, 将桑园送给同一组的人, 解决养蚕的问题;一些几乎全家进城外出的农户, 把桑地低价出售给其他人都无人承包。

1.4 快速增长的劳动力薪金, 加大了产业成本负担

近些年来, 本县的农民不再是以耕为主的传统思想, 进行了大转变, 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取代了换工组队式的基本关系。快速增长劳动力薪金的时候, 农业产业的成本以及发展的成本也随之增加, 这就可以说明, 增加的劳动力成本转变了土地在农民心中的分量, 加快了农村中的劳动力转向非农业, 这对养蚕户的积极性与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种阻碍。要想加快蚕桑的发展, 就必须让各级政府加大人力与财力的投入, 在包囊基地的建设与技术的培训的时候, 也必须承担起发放蚕种的工作。

1.5 科学养蚕水平低、附产品开发利用滞后

兴桑养蚕, 虽然历史悠久, 但是养蚕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利用一直徘徊不前, 养蚕批次一年只有春秋两季, 蚕茧平均张产很难突破百斤大关。养蚕中产生的桑枝、桑叶、蚕砂、僵蚕大多被当做废物扔掉或者当作柴禾、肥料;大片桑园的林下效应未能有效发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附加产品综合开发。蚕蛹、病丝等蚕桑副产品开发还没有真正起步。

2 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2.1 采用集约的经营方式, 减少市场对产业的影响能力

结合本乡实际情况, 现行承包土地机制不够完善。有些地方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够完善, 家庭产业的局限与粗放性, 农民都是靠着耕种来解决收入问题,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农村的主导产业, 在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保持稳定性。现在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 农村的劳动力逐渐转向非劳动力, 农村的人口也向城市转移, 使得农村的生产要素极为不平衡, 降低了生产效率。这个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现象, 同时也说明我国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掌握好这个方法, 结合农村的生产方式, 就说明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农村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我们可以这样做: (1) 根据土地的流转政策, 将桑园与土地集中到养蚕大户处, 重视大户产业的发展, 最大程度的提高蚕桑产业的效益与质量。 (2) 将村作为一个单位最终组成蚕桑产业合作社, 将合作作为生产模式的主流, 为蚕户提供服务, 加大对市场风险的预防能力。 (3) 促进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返乡开办养蚕厂, 将小型养蚕户集中进入大规模的工厂, 这样就能增加一年养蚕的批数, 加大了规模的效益, 鼓励村内留守的老弱妇等劳动力进入工厂有组织形式的进行工作, 综合所有的劳动资源有效利用, 加大农民的收入。 (4) 建立蚕桑的发展高风险基金会, 这样对茧的价钱有一个合理的规范, 保持其稳定性, 加大了养蚕户对市场风险的对抗能力。这个基金会的基金主要是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来源:入社农户、税后利润、政府筹集。

2.2 科学规划, 用足用活政策, 实施项目带动, 强化跟踪服务, 努力推动蚕桑生产的向前发展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要求和全县现有的产业生产基础, 应尽快调整全县的产业区域布局, 明确指导思想和乡镇各自的主攻方向 (建议茶叶、烟叶主产乡镇不宜规划规模养蚕) 。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用足用活政策,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 强化跟踪服务, 来推动全县蚕桑生产的向前发展。借助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和县委、政府提出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决定契机, 努力抓好农村土地资源、蚕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适度集中规划。 (1) 抛弃以往只顾桑园面积的想法, 转变成提高整体质量与效益中去。 (2) 准化蚕室建设。鼓励蚕农修建蚕室, 提高奖补政策, 提升蚕农积极性, 并按照园室配套的原则, 严格规范蚕室建设及蚕台搭建标准, 把标准蚕室及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大户培育的关键环节来抓。要依靠科技着力提升蚕桑现代化生产水平,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3) 制定蚕茧保护价格, 在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予以补贴, 监督收购企业严格按保护价进行收购, 切实保护蚕农利益, 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土地流转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县上既定的蚕桑生产优惠措施, 并根据蚕桑发展形势和需要, 及时制定出台新的扶持政策, 政策服务, 促进产业发展。 (4) 完善社会的服务体制, 做好技术的跟踪服务。开办乡镇养蚕药品与用具的销售点, 改变以往的群众上门寻求服务为主动上门为群众提供服务。 (5) 保护茧价相对稳定, 制止抬价抢购, 造成蚕茧收购市场混乱现象, 制止蚕茧滞销时大降价现象, 要实行最低保护价, 做到政府统筹协调, 管理运用好风险调节资金。 (6) 完善蚕桑长夜的发展激励体制, 对乡镇的有功人员以及产业大户进行奖励措施, 激发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2.3 搞好蚕桑立体开发、鼓励投资多元化, 延伸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质量,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蚕桑生产难以真正突破的原因之一, 就是综合开发利用率低, 桑蚕生产中产生的桑枝、桑叶、蚕砂、僵蚕、蚕蛹、病蚕丝等副产品被当作“废角料”, 有的废弃, 有的贱卖。所以我们应该立足现有资源, 搞好立体开发, 多渠道增加蚕农收入, 以此提高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不断壮大产业基础。首先, 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发丝绸及蚕桑副产品, 依托品牌效应, 达到桑蚕产品开发的系列化, 逐步延伸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水平。其次, 要鼓励民间投资合股或独资发展养蚕业和开发桑蚕副产品, 使农村撂荒土地和桑蚕资源能够尽快得到开发利用。

2.4 强化组织领导, 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工业重点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篇2

一、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市场低迷,产能过剩等不利因素影响,重点行业下降、保增长与节能减排矛盾日益凸显,工业经济运行压力越来越大。

xxx月份,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xxx亿元,同比增长xxx%,比上月上升xxx个百分点,虽逐月回升,但增长乏力。重点监测的xxx个行业除冶金、电力2个行业增长外,煤炭、装备制造、新材料、电石化工4行业下降。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工业品市场持续低迷、价格下降、部分行业全行业亏损,持续运行难以为继。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加剧,金融风险势头逐步蔓延。

一是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业。煤炭行业占我市工业比重的xxx%,居高不下。受进口煤价格冲击和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煤炭价格大幅下降,吨产品下降xxx元左右,企业经营处于亏损状态,产品积压严重,企业生产难以为继。仅xxx月份,煤炭行业累计减少产值xxx亿元,下拉工业产值增速xxx个百分点。煤炭开采与洗选业已成为下拉石嘴山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是电石化工产业。电石化工产业占我市工业比重的xxx%。由于受房地产和下游市场需求减少,双氰胺、PVC产 能严重过剩,电石价格一路下跌,跌破成本线。下游产品PVC、双氰胺分别较上月下降xxx元、xxx元,企业亏损面进一步增大。

三是冶金产业。冶金行业占工业比重的xxx%左右。由于受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影响,我市以铁合金为主的冶金产业面临价格下降、销售不畅,铁合金吨产品价格较年初下降xxx元。同时,电费成本占xxx%以上,预缴电费导致企业资金进一步紧张,生产经营十分困难。

四是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有色金属行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的7%左右。由于受国外稀有金属矿垄断经营和价格上涨影响,企业产品成本上升、价格下降,订单减少,利润大幅减少。金属镁吨产品价格较年初下降xxx元左右。

五是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业。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业占我市工业比重的5.6%。由于受煤炭行业影响,煤机装备制造产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订单大幅较少,企业销售不畅、库存加大,回款困难,三大主机企业应收账款达到xxx亿元。

三、下一步措施及建议

一是强化运行监测调控。建立工业经济运行协调联席会议制度,每周通报主要工业品价格、企业停产限产、电力负荷等情况,每月通报各县区、园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每季度通报工业增长点、准规上企业入规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和银企对接会,逐月逐季分析研判工业增长走势,强化对全市工业的运行调控。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尽快落实“稳增长”的各 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自治区扩大差别电价行业范围、降低门槛。加大电力直接交易量,减免或缓交各项税费,降低收费标准。

三是抓存量增长,培育增量。对重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要全力落实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资金支持。对增量企业积极协调项目各项前期工作,争取早日投产,促使存量增产、增量发力。

四是加大金融协调,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当前,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局面,要定期召开政银企座谈会,主动向银行推介项目,促使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投放,促进企业正常生产和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嘉陵区蚕桑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3

1 嘉陵区蚕桑产业现状

1.1 具备一定产业基础

嘉陵区紧紧依托国家“东桑西移”项目、省“特色效益农业”项目和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 不断优化区域布局, 提升科技水平, 壮大龙头企业, 在嘉陵区吉安镇、土门乡等地建设千亩优质蚕茧基地, 在嘉陵区新庙乡、三会镇等地建设千亩果桑基地。目前, 嘉陵区有基地乡镇6个, 养蚕农户1.5万户, 桑园面积2万亩 (1333.3hm2) , 小蚕共育面积达到了80%, 2014年依托省财政蚕桑发展项目新建省力化蚕台29300m2、养蚕大棚5000m2、小蚕共育室680m2, 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1.2 普及推广蚕业科技

1.2.1 推广省力化技术。

近年来, 嘉陵区坚持消毒防病统防统消, 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等省力技术, 特别是依托省财政发展项目在吉安、新庙、土门等地搭建省力化蚕棚及标准化、省力化蚕台后, 实现户均季养蚕3张以上、年养蚕12张以上, 保证户均养蚕收入1.6万以上, 增收100%。

1.2.2 实行专业化管理。

统一技术队伍, 对桑树栽植、嫁接、施肥、除草统一进行技术服务, 桑园嫁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同时做到统一时间、统一药物, 组建专业队伍对桑园病虫害实施统防统消。特别是在桑椹菌核病防治的3个重要时间节点, 全区组织专业防治队伍, 配置专业机械化喷雾机, 对果桑基地进行物理和化学双重防治, 桑椹菌核病防治率大幅提高, 菌核病发病率由80%降至25%。

1.2.3 引进优良桑品种。

全区引进“嘉陵30号”、“大十”、“嘉陵40号”、“台湾果桑”等优良桑品种, 提高了我区桑品种优良化程度。其中, 新庙乡引进“嘉陵30号”和“大十”各1500余亩 (100hm2) , 年产桑果250余t。2014年新庙乡引进西南大学新品种“嘉陵40号”500余亩 (33.3hm2) , 为实现产果养蚕双丰收奠定了基础。

1.3 重视经营主体培育

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 全区建立了5个蚕桑专合组织, 社员300余户, 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小蚕共育及联合营销等服务, 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全区大力培养业主大户, 采取土地流转、政策引导等有效形式, 促进蚕桑资源向业主大户集中, 解决单家独户养蚕缺劳力、缺技术等问题, 提高养蚕集约化规模化程度, 提高户均养蚕效益。

1.4 加强蚕业多元开发

2012年以来, 嘉陵区新庙乡发展了3000余亩 (200hm2) 果桑基地, 亩产果1200~1500kg, 实现亩均增收5000元, 大幅提高当地蚕农的综合收益。为提高桑园综合收益, 全区发展“桑-菜”、“桑-粮”、“桑-经”复合型桑园1.6万余亩 (1066.7hm2) , 发展“桑-鸡”、“桑-鸭”套养, 提高桑园利用率, 既有利于桑园除草, 又有利于桑园施肥, 桑园亩均增收500余元。同时嘉陵区积极探索桑叶茶及桑叶粉等食品级桑产品开发利用, 于2015年引进尚好桑茶有限公司, 建设年生产3000t的桑叶粉生产线, 可带动3万亩 (2000hm2) 蚕桑基地建设, 可使蚕农亩均增收6000元, 并且不影响蚕农养蚕所需桑叶产量。

2 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在全区养蚕户中, 60%以上的农户每季只养1~2张, 蚕桑收入所占比例太低, 蚕桑生产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2 科技化覆盖程度不高

省力化蚕台育、自动化上蔟等省力化技术推广面仍然不够, 极个别农户还存在稻草上蔟的现象, 严重影响养蚕效益。

2.3 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乡镇对养蚕比较效益问题存在偏差, 重视程度不够, 政策引导不够。

3 产业发展机遇与对策

3.1 优势与机遇

一是政策引导力度大。蚕桑产业作为南充市特色效益五大产业之一, 嘉陵区是全市五大优质蚕茧基地之一, 而且依托省财政蚕桑发展项目, 具有较大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二是比较效益显著。对比种粮、种菜、养殖等, 养蚕时间短、见效快, 结合省力化技术还可大量节省劳动力, 蚕农经济收益明显。嘉陵区经过近几年的探索, 通过发展桑枝食用菌、果桑及其加工产物、桑叶粉、桑叶茶等综合开发利用, 综合产值大幅提高, 蚕农整体收益较为可观。三是后端优势明显。嘉陵区有依格尔纺织、嘉美印染、长荣丝绸、金富春丝绸等丝纺企业, 有尚好桑茶公司、千年绸都第一坊酒业等公司, 具有较好的后端加工优势, 能较好地辐射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3.2 对策与建议

3.2.1 依托项目,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结合项目, 夯实蚕桑基地。加强土门乡的千亩蚕桑基地、新庙乡的千亩果桑基地以及吉安的优质蚕茧基地建设, 为养好蚕、卖好果、提高效益打下基础。二是培育养蚕大户, 推进蚕桑集约化经营。利用好政策和项目的引导, 吸引养蚕能手、经营能人等返乡创业, 培育出一批有规模、上档次、高水平的年养蚕10~15张的养蚕大户, 实现桑园、技术、资金、劳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提高养蚕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三是加强技术推广, 提高产业科技化水平。通过政策引导和实施, 新建小蚕共育室、省力化蚕台及蚕棚, 积极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自动化上蔟等省力化技术, 提高省力化技术覆盖面, 实现养蚕轻简化操作。

3.2.2 发展农民专合组织, 推进一体化经营。

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 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负责做好蚕桑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为了解决售茧难、定价不公正等难题, 大力引导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模式, 不仅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并且通过合作经营、集中售茧、二次返利、入股分红等方式提高蚕农在销售环节的定价权, 蚕农收益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应在有条件区域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 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特别要发挥尚好桑茶年产3000t桑叶粉生产线的带动作用, 保障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3.2.3 加强综合开发, 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某镇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篇4

x产业是某镇传统支柱产业,全镇拥有x制造业多家,其产量占全国x%左右,市场份额占有率达x%,素有“x”的美誉。x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机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管理理念落后。某镇发展x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时间较早,但大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而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企业后劲不足、管理混乱,管理理念落后。比如,同样是某镇的技工,在济南的工作效率就比在本镇企业的工作效率高。在本地企业上班时总是会由于各种原因请假,而企业负责人大都是本地人,大家互相认识,碍于情面就会准许其请假。但在济南时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本镇加工企业大多未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仍然固守小作坊时的落后管理制度。

2、人才缺乏。产业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随着x产业的发展,人才缺乏的问题正在变的越来越严峻。现在的x产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对于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但受限于某镇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某镇的x产业声名不显,导致高学历人才既不知道也不愿来某镇的x企业。

3、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同样是x产业集群区的济宁近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快,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技术更新较快。而我镇企业受制于资金不足,虽然对一些新技术、新机器非常感兴趣,却只能“望洋兴叹”。

4、市场混乱。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导致各个企业之间恶意竞争,互相压价。甚至为了取得订单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这种趋势下使得各个企业都吃力不讨好,便宜了卖家,成为了买家市场。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出现,现在已经出现先发货后付款的现象。若不能及时制止,整个产业都有毁于一旦的危险。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1、由政府出面,建立x协会。在政府的帮助下,定期对各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比如可组织专业人员向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理念的更新,向他们介绍先进的管理理念。政府还可对协会提供法律援助,运用法律的手段,对企业的坏账、烂账进行清理。并且成立企业协会后,可以出台相关的行业规定以制止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2、政府牵线,联系省内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并且在假期可以将某镇的x设立为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以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且通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可以在学生中打响某产业的名气,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

浅议广西蚕桑产业链存在的突出问题 篇5

十多年来, 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东桑西移”等优惠政策下, 广西蚕桑业空前发展, 从2005年至今, 广西的年鲜茧产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到2011年底, 全区桑园面积达226万亩, 鲜茧产量达23万吨, 成为名副其实的原料蚕茧生产大省。目前蚕桑产业已成为广西继甘蔗产业之后又一重要优势产业, 成为促进广西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广西桑蚕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 从蚕茧、桑苗生产到茧丝绸粗加工都已经具备, 产业链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但仍然需进一步完善, 其主要表现在“产前产中大, 产后小”的状况, 整个产业链发展不匹配。

1 广西区蚕桑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1 产前阶段存在问题

产前阶段的问题主要是集中体现在蚕种方面。从数量上来讲, 目前广西蚕种场有30多家, 分布在各个地市, 但是各个蚕种场的生产能力与当地的蚕种需求能力不匹配, 当本地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 就只能从外地蚕种场调种过来, 这会导致蚕种在运输过程中碰到高温天气等不利因素而影响到蚕种的质量。所以应该根据各个蚕种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当地政府加强监督管理, 来发展蚕种场的规模。从品种和质量上来看, 广西现在的蚕品种中, 应用最多的品种是两广二号和桂蚕2号, 但两广二号蚕茧缫出的丝品质在3A~4A之间, 很难达到5A级。随着现在人们对丝绸质量要求的提高, 蚕茧质量也应该随之提高, 这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获取长足的发展。

1.2 产前与产中之间的链接问题

1.2.1 蚕种市场不够完善

市场上蚕种质量良莠不齐, 对蚕农来讲, 蚕种的质量至关重要。而这就反映出来产前阶段与产中阶段的衔接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如何把高质量的蚕种送到蚕户的手中, 而且尽量降低蚕农的养蚕成本, 提高他们养蚕的积极性。现在这个产前与产中的链接很松散, 由蚕种场生产出蚕种, 通过私人的企业或者是蚕业站向农户销售, 蚕种场与农户之间交流蚕种信息的机会不多, 农户的需求同蚕种场的供给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 出现了断链现象。

1.2.2 蚕桑产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

蚕桑技术推广人员是联系到产前与产中两个环节的一个因素, 一方面蚕桑技术推广人员是高质量蚕种的推广者;另一方面蚕桑技术推广人员又是指导蚕户种桑养蚕的基层技术指导员。随着广西蚕业生产的迅猛发展, 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蚕农急需技术指导的现状都没解决。根据广西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预计2015年广西产茧量30万吨, 按生产500t蚕茧需要配备4名专业技术人员来计算, 需要2 400名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 目前广西从事桑蚕业的专业技术干部总共只有几百人, 而且逐渐老化。这些人才分别在政府、教育、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等岗位上辛勤工作, 为广西从一个小蚕区一跃而夺取蚕茧产量全国第一, 立下了功劳, 成为广西桑蚕业的主力军。但是面对现在广西蚕业的迅速发展, 蚕桑技术推广人员才明显不足。

1.3 产中阶段存在的问题

1.3.1 蚕农养蚕规模小

蚕业经营规模小, 组织文化程度不高。广西蚕桑种养生产分散于千家万户, 基本上是农户的兼业或副业, 2011年广西蚕农户均桑园面积仅有2.8亩, 户均产蚕茧300kg左右。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 造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技术培训、先进技术推广和应用等方面难以进行, 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发挥和产业的竞争力。

1.3.2 蚕农协会的数量相对较少

蚕农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蚕农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 通过提高蚕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经营蚕茧返利等途径, 可以有效增加蚕农收入。而广西蚕农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却相对较少, 截止2011年底, 广西区蚕农协会有193个, 参加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有76 485户, 仅占全区养蚕总农户数的7.9%。此外, 现行的蚕茧收购政策和收购方式也存在弊端, 一方面不能使农民合作组织直接参与到蚕茧的经营中去;另一方面没有体现优质优价, 蚕茧市场有垄断成分, 导致蚕农缺少提高蚕茧质量的动力, 损害了农户和丝厂两方面的利益。同时在茧价波动频繁的形势下, 蚕农信用度不高, 也使“企业+农户”等模式难以形成, 造成蚕桑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1.4 产中与产后的链接问题

蚕茧收购市场混乱, 这就是产中与产后链接的最大问题。因利益趋动, 致使市场需求量大而蚕茧供不应求时, 会出现“蚕茧大战”, 跨县 (市) 地区抢购;当市场萧条, 供过于求时, 蚕茧价格得不到有效保护, 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会严重受挫, 另外在以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经营的大部分县、市、区, 不论市场好还是不好, 均很难从中获利并维持发展的扩大再生产。蚕茧收购市场是蚕桑产业链中产中和产后阶段连接的重要环节, 这个环节对于产业链的顺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规范蚕茧收购市场非常重要。

1.5 产后阶段存在的问题

1.5.1 蚕茧收烘厂收茧不规范、烘茧质量差

蚕茧进入缫丝厂之前, 还要进行鲜茧的收购、烘茧, 简称蚕茧收烘。广西的蚕茧收烘环节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蚕茧收烘秩序混乱。广西的蚕茧收烘由自治区经委负责管理, 自治区经委在各县经贸局的协助下, 核发“蚕茧收烘许可证”。但有的地方, 还存在无证收购, 茧贩抢购、收购毛脚茧等不法行为。二是烘茧质量差, 一些茧站缺乏资金、技术人员, 场地、烘烤设备不符合要求。鲜茧堆压、霉烂、变质和烘烤不按技术规程, 达不到标准。结果, 好的蚕茧变成了次茧, 能缫高等级丝的茧变成了中、下等茧。

1.5.2 蚕桑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龙头企业数量少

蚕桑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 没有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 这是目前广西茧丝绸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与广西蚕茧产量位于全国第一, 反差较大。据了解, 广西蚕茧加工消化能力低, 行业整体效益仍较低。另外广西区多数茧丝加工企业没有相对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 由于原料供应不稳定, 企业怕原料供应不上, 常相互抬价哄抢蚕茧, 造成蚕茧价格波动很大。蚕茧没有按质论价, 多数茧站都是收购统茧, 这是造成有些地区蚕茧质量下降、茧丝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1.5.3 蚕茧加工产品价格波动明显, 影响蚕桑产业稳定的发展

蚕茧市场波动较大, 茧丝绸属高度外向依存的产业, 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较高, 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尤其是受近期欧美的债务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影响, 我国茧丝供求起落较大。蚕茧加工产品的价格受到明显影响, 而且干茧和生丝的价格与鲜茧价格成正相关, 所以就会导致鲜茧收购价格也大幅度波动。蚕茧以及其加工产品的价格一方面联系着茧丝绸加工厂;另一方面也联系着千千万万的蚕农。2011年, 广西全区鲜茧平均价格为34.78元/kg, 蚕茧价格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加上优质优价的蚕茧收购体系尚未形成, 影响了蚕桑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1.5.4 茧丝绸加工和经营管理的技术人才缺乏

现有的缫丝厂中, 受过本科、大中专丝绸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广西茧丝行业科技人员当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的比例也很低, 呈现出茧丝绸科技人才严重短缺, 高层次科技人才更是不足的现状。这就是目前制约广西蚕业自主创新、高效优质、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样的人才现状与广西蚕丝产业正在不断快速发展的态势形成大的反差。广西如此庞大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急需有足够的科技人才来支撑, 才能确保其可持续稳定发展。

2 广西蚕桑产业链良性发展的一点建议

2.1 政府职能方面

广西蚕桑产业链中很多后续加工的环节在广西还是起步阶段,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尚不完善。因此, 要为蚕桑产业链发展营造一个完备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 将是广西蚕桑产业链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其一是制定向蚕桑产业链组织倾斜的相关信贷政策, 如国家农业发展银行应留出专项信贷资金, 对蚕桑产业链组织和经营的发展信贷支持和政策倾斜, 同时政府也要鼓励商业银行向一些经济效益好的蚕桑产业链组织提供信贷;其二是政府提供良好的政策平台, 针对广西蚕桑产业链条中比较薄弱环节, 吸引省外的大型纺织企业来广西发展丝绸深加工等;其三是政府各相关部门如经委、农业、畜牧、工商、税务、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等要协调配合, 为蚕桑产业链提供好的发展空间;其四是进一步完善蚕茧收购市场, 争取早日形成合理的优质优价的收购体制, 为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

2.2 企业方面

蚕桑产业链上的企业可分为蚕种场、收茧站、缫丝厂、丝绸加工厂等, 其中缫丝厂、丝绸加工厂是蚕桑产业链中需要重点发展的环节, 因为这两个是上连蚕桑种养, 下连销售环节, 是蚕桑产业链价值产生的核心, 因此要重点扶持发展缫丝厂龙头企业和丝绸加工企业。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 对条件优越、实力雄厚的企业要重视, 着力做大已经形成的桑种、蚕种、丝绸以及其他产品, 开发系列品牌。

2.3 人才方面

当前广西蚕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弱点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所以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 对现有人才要加强继续教育, 岗位培训、充实更新;第二是从高等院校或外省引进急需人才;第三是从长远来看, 广西应培育自己的专业人才, 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第四是建立相应的重点实验室, 成立创新联盟, 加强科技创新等。

2.4 蚕农方面

蚕农在蚕桑产业链中占了整个产中的部分, 他们的种养能力是关乎蚕桑产业链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使他们进行规模化养殖, 以达到规模效应;通过各种途径将技术传到蚕农手中并普及蚕业科技知识和先进种养技术, 使蚕农熟练掌握专业生产技能,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蚕农收入。

2.5 市场方面

茧丝绸产品是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产品, 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影响, 但是随着国内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国内丝绸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在开拓国内外市场时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面的配合,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环境, 使企业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争取开拓出稳定的市场, 最终能保证广西茧丝绸产品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总之, 广西蚕桑产业链条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上述分析到的产中与产后阶段的问题;产后阶段存在的问题;整个蚕桑产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等都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从五个方面提出改进蚕桑产业链发展的一些建议, 为了能够做大做强广西蚕桑产业, 必须抓住关键问题、重点问题, 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从而促进整个蚕桑产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广西蚕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即蚕桑品种选育、栽桑养蚕、缫丝、印染、丝绸加工以及综合资源利用等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和改进意见, 从而为促进广西蚕桑产业链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蚕桑业,产业链,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凯, 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11) :27-29.

[2]莫嘉凌.广西蚕桑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J].广西蚕业, 2005 (1) :38-43.

[3]畅晋钢.我国茧丝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论文, 2005:67-68.

[4]胡乐山.对广西桑蚕产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蚕业, 2006 (4) :39-47.

蚕桑产业面临问题 篇6

永仁县地处东经101°14′~101°49′, 北纬25°51′~26°30′, 属于内陆高原区, 最高海拔为2 884.7m, 最低海拔926 m;全年气候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冬季干燥, 夏秋多雨, 干湿分明雨量偏少, 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5℃, 无霜期267 d、平均降雨量868.4 mm, 适合发展蚕桑。2001年以来, 永仁县把蚕桑发展作为继烤烟之后的一项重点产业培育。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省州部门的支持下, 通过龙头企业赛丽茧丝绸公司的大力扶持, 产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至2016年末, 全县累计发展蚕桑基地32 709 hm2, 分布于全县7个乡镇46个村委会459个村民小组、6 025户农户。2016年, 养蚕8 973.5张, 产鲜茧373 t, 产值1501万元。其中, 养蚕收入万元以上农户516户, 养蚕收入最高的农户96 066.28元。2009年11月, 永仁县被列为云南蚕桑产业发展 (2010-2020年) 省级20个重点蚕茧基地县之一。

在加快蚕桑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 蚕桑龙头企业永仁县赛丽茧丝绸有限公司于2007年5月开始筹建缫丝厂, 2008年10月自动缫丝生产线投产, 2016年, 企业生产生丝89.44 t, 实现企业产值3 420.18万元。目前, 县内已拥有自动缫丝生产线2 400绪, 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发展争地矛盾突出

全县有总耕地面积13.56万亩hm2, 其中粮食作物种植1.4万hm2, 烤烟种植面积4.57万hm2, 板栗3万hm2、油橄榄2万hm2、芒果3.5万hm2、金丝小枣1万hm2等, 特别是烟桑矛盾尤为突出。2016年, 植烤烟依然成为农民增收无可取代的主导产业, 而蚕桑是后起之秀, 虽然在价格上已超越烤烟收购价, 但由于市场不稳定, 农民对蚕茧价格下跌无法接受, 出现挖桑栽烟, 即在原本栽桑区域栽烟。一是在烤烟中耕管理环节中大量使用农药对周边桑园的桑叶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导致小蚕食用污染桑叶死亡, 产量降低。二是在7-9月烤烟烘烤过程, 烤烟香气四处飘逸, 香气中含有一定量的尼古丁, 导致小蚕中毒死亡再次减产, 蚕农利益受损。

2.2 标准化蚕房不足

主要表现在小蚕共育室和标准化大蚕房少。如永定镇的小蚕共育只有乍石村委会的麦拉山小组有7个小蚕共育室对全镇的农户供小蚕, 全镇共有193户农户饲养四季蚕种2 088.6张。小蚕共育需要精心饲养, 一方面是蚕农领小蚕路途遥远不方便, 另一方面是小蚕过度集中, 消毒稍微出点差错会给蚕农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标准化大蚕房也少, 在麦拉山小组46户养蚕农户只有20户有标准化蚕房, 其他农户主要出现的家畜蚕共用、无对流窗、蚕房内没有专业的控温设施和补湿设备, 在大蚕饲养中难以做到灵活降温或升温, 特别在饲养晚秋蚕中, 采用炭火增温导致大蚕脓蚕病爆发或僵蚕太多使得蚕茧产量下降, 蚕农收入受损, 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

2.3 桑园种植模式单一

永仁县的蚕桑产业虽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但一直都是桑叶+蚕+蚕茧的模式。在桑园内没有探索出适合永仁县的桑园立体间套种方式, 形成的农产品少, 在桑园管理中自然就粗放, 田间杂草过多, 抢食桑树肥料, 增加农民投入。永仁县的雨季一般在5月底-6月初, 可以采用以桑为主, 套种为辅种植模式探索。在春茧结束后套种喜欢阴凉中草药的方式, 或者套种红薯、花生、魔芋等作物, 从而提高桑园管理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

2.4 劳动力成本高, 部分桑园闲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0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下行, 2011、2012、2013、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一年度回落1.0%、0.5%、1.5%、0.5%;外出农民工人数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2.1%、0.4%、1.3%、0.4%。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在2015年2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 农民工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 不再是取之不尽的“蓄水池”, 随之而来的用工难现象越来越明显, 我国已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 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 中国劳动力成本廉价的时代基本已结束。永仁县全县现有人口约10万, 其中劳动力也只有5万, 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5万人, 已成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 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 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目前在永仁县劳动力价格普通工人一天收入80~130元、技术工250~400元。蚕桑收入单一, 生产周期又长及农用物资一路上涨, 栽桑养蚕产值不高已经显现, 导致农民不愿意种植桑或管理桑园, 部分桑园闲置成为永仁县蚕桑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3 对策

3.1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蚕桑产业

有龙头企业, 蚕茧销售才有保障。永仁县赛利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发展使得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 带动农户进入市场, 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得到永仁县县委、政府的认可企业。

3.2 加大对蚕农的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该县财政对方格簇化蛹茧直接补贴, 补贴资金全部由财政部门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广大蚕农手中。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引导鼓励蚕农独立建设标准化大蚕房, 拿出专项资金有序对农户建设标准化蚕房按平方兑补助。三是扩大对生产鲜茧产量的生产物资的扶持。

3.3 依靠科技, 提升效益

以科技扶持产业发展为先导, 针对种桑养蚕产业中的瓶颈问题, 采取积极措施,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开展卓有成效的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和桑品种引进嫁接改良, 打破单一种植模式, 开发果桑与养蚕相结合, 立体间套种相结合提高桑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4 桑园综合开发利用

桑园综合开发利用是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桑园产出效益发展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产业争地矛盾更加激烈, 如果还不能找到帮助蚕农提高桑园收入的新经济增长点, 仍一味以提高蚕茧收购价格来满足蚕农利益终归有穷时。因此, 要利用桑园绿色环保型的特点进一步探索桑园生态养殖、桑园种植模式, 深度挖掘幼嫩桑叶药用价值的开发, 果桑和休闲采摘观光相结合。

3.5 诚信经营

在处处讲求竞争, 事事讲求效率的现代商业社会中, 诚信也许并不能为企业和蚕农赢得一些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 但可以使产业走得更长远。2016年, 蚕茧价格上涨, 有部分蚕茧收购商争抢收购蚕茧, 导致企业只有投入无回报, 如果事情态任其扩大严重伤害企业, 最终会回报到蚕农时, 企业生存的根本就丢失了。因此要加强蚕农诚信引导教育, 也要督促企业诚信, 让诚信在永仁县蚕桑产业发展道路上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为所有拥有它的企业保驾护航。

摘要:通过分析永仁县发展蚕桑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

蚕桑产业面临问题 篇7

1 淳安县蚕桑产业基本情况

蚕桑产业是淳安县传统优势产业,淳安县是全省蚕茧重点产区之一,也是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质蚕茧的重点产区。1996年以来,该县在全省率先改革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将原承担生产服务的农业局蚕桑站、承担蚕茧收购的供销社特产公司和承担蚕茧经营的茧丝绸联合公司进行合并,建立了“贸工农一体化”的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负责全县蚕茧生产、收烘、经营和管理。同时,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通过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体制,推行“公司+农户”利益分配机制、“合同蚕业”风险化解机制、“公司+厂家”工贸协作机制,完善蚕桑社会化服务等有力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淳安特色的“贸工农一体化”蚕桑产业化发展模式,跳出了“高潮种、低潮砍,高潮论成绩、低潮无人问”的市场怪圈,得到了国家茧丝办的高度认可,省领导茅临生、金德水批示予以肯定[2]。目前,该县建有省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3个,市级都市农业蚕桑示范园区9个,年产蚕茧量约占全市的60%、全省的13%、全国的1%,蚕茧质量综合考核连续十多年名列浙江省前茅,淳安蚕桑已成为全省蚕桑产业的一面旗帜。2011年,全县有22个乡镇307个村2.02万农户养蚕,养蚕户数占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全年发放蚕种151 071张,生产蚕茧6 377t,蚕桑总产值达30 928万元,养蚕户均蚕桑收入1.5万元,成为全县农民现金收入的稳定来源。该县被评为全省蚕桑产业强县,县茧丝绸总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杭州现代农业创业创新典范。

2 淳安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全县蚕种饲养量下滑

近十年来,淳安蚕桑产业经历了前期的快速扩张到后期的小幅下滑这样一个发展历程(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2年发放蚕种仅9.5万张、产量3 809t;2008年进入鼎盛时期,发放蚕种21.28万张、产量8 778t;从2009年起至今,蚕桑产业规模正逐步缩减,产量有所下滑,从2010、2011两年的情况来看,更是不容乐观。到2012年全县养蚕规模仅与2005年几乎持平,与2008年最高时期相比,蚕种饲养量减少35.7%。

2.2 农民养蚕积极性下降

据淳安县蚕桑管理总站统计,2011年淳安县有养蚕户2.02万户,比2010年减少200户,比2009年减少3 900户,比2008年减少7 600户。淳安县种桑养蚕农户正逐年减少,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下降,势必导致淳安县蚕桑产业规模下降。

2.3 蚕桑发展后劲不足

近几年,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养蚕农户放弃种桑养蚕,选择进城务工或者从事其它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养蚕农户逐年减少、蚕种饲养量逐年下滑、蚕桑经济比较效益低、蚕桑产业规模逐年缩小,淳安县蚕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即将步入快速衰亡的危险期。

3 造成淳安县蚕桑产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淳安县蚕桑产业规模下降、养蚕农户减少、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思想观念的转变

前些年,蚕桑作为淳安县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栽桑养蚕来养家糊口。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和发展其他产业来赚钱的蚕农越来越多,栽桑养蚕的经济需求不再是主导地位,而文化等享受上升为比较强烈的需求,从而导致养蚕农户逐年减少[3]。养蚕辛苦且无法见识世面成为蚕农的共识,这势必减小蚕桑行业的吸引力,而导致其进一步衰退。

3.2 劳动力结构变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就业机会增多,外出务工和发展其他产业的越来越多,导致淳安县目前从事种桑养蚕的大多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2011年淳安县对养蚕劳动力结构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调查的10个村285户,从事养蚕劳动力473人,户均桑园面积3.3亩,2011年户均饲养蚕种8.1张;年龄结构是51岁~60岁的占49.3%,61岁以上的占27.3%,40岁以下的仅占2.1%[4]。由此可见,当前淳安县养蚕劳动力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而年轻人从事种桑养蚕的极少,种桑养蚕劳动力变弱。再过几年,年龄大的养不动蚕了,又没有年轻人愿意养蚕,未来将出现无人养蚕的局面。

3.3 蚕桑比较效益低

蚕桑是传统的农业产业,是淳安县农业生产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但近几年,蚕桑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仍然较低[5]。如淳安县蚕桑管理总站对2007年~2011年蚕桑生产效益进行了统计(表2), 2008年蚕茧市场低迷,张种收入918元,养蚕工值仅55元/d;2011年最高,张种收入为1 639元,养蚕工值为96元/d。但现在农民外出务工,日均收入均在100元以上,收入稳定。相比之下,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低、风险大,不愿从事种桑养蚕的人渐渐增多。

备注:物化成本包括平摊到每盒蚕种的肥料、农药、养蚕设施折旧、土地租金、蚕种款、蚕药款;养蚕工值指养蚕1 d的收入: (3) 净工值指养蚕1 d的纯收入。

3.4 基础设施的限制

淳安县的桑园、蚕室等基础设施仍然较差,坡地桑园约占全县桑园总面积的40%,真正的大田优质桑园仅有50%左右;在蚕室方面,饲养1张蚕种到大蚕时期,需要面积约50 m2,而淳安县目前户均饲养蚕种达7.48张、生产蚕茧315.5 kg,这对蚕室和上蔟场所均有很高的要求[5]。需要改善桑园条件,配套建立小蚕室、大蚕室、上蔟室等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发展蚕桑产业。正是由于这些条件的欠缺,产生了蚕桑产业的发展瓶颈,阻碍着蚕桑产业规模的再扩大。

3.5 蚕桑风险的分担

栽桑养蚕的风险性太大,自然灾害、恶劣天气是一个方面,这同所有农业生产一样,都受天灾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为因素对栽桑养蚕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插花桑园的影响,在连片桑园中有一户种植农作物,喷洒农药后经过桑园,都可能对养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养蚕又无法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建立养蚕风险基金更是困难重重[6]。这些因素导致栽桑养蚕的风险性加大,必然影响到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 促进淳安县产业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淳安蚕桑产业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要在做好蚕桑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蚕桑经济效益,吸引农民从事种桑养蚕,大胆拓展产业发展思路,促进淳安蚕桑产业更好地发展。

4.1 加强蚕桑社会化服务

县茧丝绸总公司要进一步提高蚕桑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蚕桑生产技术培训,及时进村入户指导蚕农科学养蚕,组织开展连片桑园统防统治和蚕桑重点村大环境消毒,为全县蚕农提供优质的技物服务,以提高蚕茧综合质量,与全县蚕农紧密团结在一起,实现互惠互利,共同促进蚕桑产业发展。

4.2 稳定提升“十天养蚕法”

未来几年,要狠抓小蚕专用蚕室、专用桑园和饲养人员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十天养蚕法”标准示范点,探索星级管理机制,制定《星级示范点划分标准》,通过星级示范点的创建评选活动,调整相关政策,扶优扶强“十天养蚕法”标准示范点,从而实现“十天养蚕法”全面推广和标准示范点稳定提升。

4.3 成立服务型专业合作社

建立由蚕农、养蚕大户、“十天养蚕法”标准示范点、村干部和蚕茧管理总站参与的蚕桑区域性互助式服务型专业合作社,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协作模式,经合作社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实现优势互补相互服务,重点扶持提高机械化程度,完善蚕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蚕茧产量和质量,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蚕桑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4.4 探索工厂化养蚕新模式

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征地改造等方式实现桑园规模开发,桑园要求在150亩以上,建设标准专用蚕室、配套机械设备,全年实现多期饲养蚕种750张,生产蚕茧30t。试点从小蚕饲育、大蚕饲养到上蔟结茧的农场式工厂化养蚕模式,以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规范化标准化提增质量效益、以桑园套种综合开发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国内高品位茧丝的生产区、省内蚕桑立体开发的示范区、杭州市丝绸之府品牌战略区。

4.5 发展蚕丝文化旅游品牌

重点规划建设蚕桑丝绸文化博览园,让游客体验种桑、育种、孵化、养蚕、营茧、缫丝织绸的全过程,重点展示全县的蚕丝文化、桑园分布、缫丝企业分布,引导游客欣赏万亩桑海,到桑园采摘桑果,住蚕家乐看蚕的“蝶变”,逛车间探究缫丝织绸的工艺,打造蚕丝文化旅游品牌,实现蚕丝文化旅游与全县景区一体化。同时,利用蚕业资源综合开发产品桑果汁饮料、桑枝食用菌、蛹虫草等,通过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真正实现“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向宏, 徐新权, 方好金, 等.浅析淳安县打造中国蚕桑之乡的对策[J].中国蚕业, 2006, 27 (3) :83-86.

[2]张建华, 方旭东, 蚕桑产业发展的淳安模式[J].广东蚕业, 2012, 46 (3) :18-20.

[3]张建华, 方旭东, 许冠钧.浅析淳安县蚕业“保量提质增效”理念[J].中国蚕业, 2012, 33 (3) .27-30.

[4]余荣峰, 江祝全, 邵国昌, 等.推行“十天养蚕法”破解蚕业发展瓶颈[J].丝绸.2010. (12) .63-65.

[5]方旭东, 张建华, 许冠钧.论蚕桑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1.11 (5) .4-9.

上一篇:电池技术发展下一篇:上市公司并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