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整合

2024-08-28

乡土资源整合(精选十篇)

乡土资源整合 篇1

从上海一期课改开始,我区许多学校便逐步开始建设校本课程,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教材。上海二期课改时,校本课程在我区全面推开,更多学校加快了建设校本课程的步伐。现在,我区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校本课程。2006年、2010年,我院先后两次对区内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调查,发现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本课程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虽然不少学校的校(园)本课程质量优秀,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有少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十分简单,多活动少课程,个别学校校本课程甚至是高一级学习课程的下移。

2011年,我区教育局成立了区本教材审查委员会,对我区区本教材进行统筹规划和审查,对学校校本课程进行指导,有效地推进了整合区域资源,建构区本课程的工作。我区先后建设了历史、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区本课程。

在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区有五所学校编写了历史校本课程,有三十多所中小学在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中融有历史课程。从课程内容看,由于目标和取材不同,各校校本历史教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进行了统整,率先编写了初中历史拓展型课本《嘉定乡土历史》,形成了区本历史课程,并为上海市区本历史课程树立了建设样板。2014年,该教材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了重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并呈现出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目标明确

《嘉定乡土历史》教材的学习目标是以《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增强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陶冶道德情操,成为有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公民”。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历史,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产生根植于内心的家乡自豪感,从而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和民族精神,坚定将来建设家乡并报效祖国的决心。同时,我们还要“帮助和促进学生在追寻文明足迹、知晓前人得失、体验历史发展、感受史学进步的过程中,习得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紧密联系身边的各种历史遗迹、文明进步足迹和历史发展轨迹,在现实中感悟历史,展望未来,自觉增强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的联系,习得历史思维方式,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主题样式呈现

嘉定区乡土历史内容十分悠久,如果一一道来不仅会和基础型课程重叠,也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嘉定乡土历史》教材在整合学校拓展型课程课本的基础上,把乡土历史内容归纳为八个主题:古城变迁、教化嘉定、不屈抗争、古迹胜景、工艺与特产、居住与交通、现代汽车城、多彩生活。主题中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源,以点带面,凸显了我区历史要点。我区教研室在教学要求中提出,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历史课程标准,选择相关主题进行教学。

三、突出资源利用

一般来说,上海区域乡土资源大致可以分为名胜古迹、工业农业、建筑企业、风俗习惯、语言饮食、各种场馆等六种。我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家,规模很大的嘉定孔庙是“吴中第一”,也是“教化嘉定”的代表;规模很小的叶池碑位于城区中心,是嘉定人民不屈抗争的象征;新建的嘉定博物馆和图书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嘉定乡土历史》教材突出了资源效用,用彩图呈现、网站链接、专家讲解、史料阅读、实地查看等形式,把鲜活的历史资源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应用结合

学习历史不是简单地掌握一些知识,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以及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嘉定乡土历史》教材按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了“各抒己见”“拓展阅读”“踏寻古迹”“动手动脑”“看图学史”“学史资料”等六个课内学习栏目,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内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每篇课文后还有占课文1/3篇幅的课外学习栏目“实践与探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例如,“教化嘉定”一课中“探寻校史”的探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校史档案”,分为学校沿革、学校照片、今天学校特色和资料来源。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了学校的历史发展,感受了史学的进步,深受学生欢迎。

五、不断拓展研究

嘉定历史教学强调求真与求善的学科育人要求。求真是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探索和认识真实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求真离不开历史资源,在历史资源的基础上补充乡土历史资源,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或者接触到身边真实的历史,开展历史探究活动,进而深入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求真,学习求真,学会讲真话做诚实人,培养其良好品质。求善是指人们的良好行为和品质,以及形成良好行为和品质的正确价值观。我区有许多著名人物,他们为了祖国和家乡的平安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良好行为和品质,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是乡土历史中具有说服力的教育资源。

乡土资源整合 篇2

穆永辉刘彬

在我校今年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以来,我和刘彬老师按实验总要求确定了自己的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正在探究其实施及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优势和要求。

一、研究方向:

1、探究本地区美术资源的发现与利用的科学合理性。

2、探究本地区美术教师在新课标下新教材的新教法。

3、引导学生触摸自然生活的美丽,养成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4、追求艺术化的生活学习方式。

5、乡土自然文化在社区的运用。乡土自然材料可谓丰富多彩,这可谓是独特的资源。这类自然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植物茎叶、种子、泥土、麦秆、稻秆等。材料的来源及运用主要有:1)带领学生采集自然物做标本、书签、插花环等;2)和学生一起收集自然材料,如到田野间拾稻穗、收集干枯的树枝等;3)教师将粗糙的原始自然材料进行精心设计、改造,如石块、木片可制成拓印版画的拓版,稻草秆修剪后制成草人、草却、草帘……

6、民间艺术在乡土美术活动中的迁移。民间艺术包括:(1)民间美术——民间绘画,民间工艺,(包括土家族织锦、土家族雕刻、剪纸、折纸、编织、撕纸、民间玩具等。)民间美术欣赏。(2)民间音乐(3)民间文学(4)民间节目(5)民间游戏(6)民间饮食文化(7)民间建筑。主要内容:感受民间艺术美,表现民间艺术美的情趣和能力,培养民族情感,加强民间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民间传统色彩的学习运用,扩大用色范围;加深对民间美术年画、剪纸、折纸、染纸、泥工等主要类型的识别能力,了解他们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民间美术技能技巧进行简单的创造性表现活动;培养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能用作品表达对具体民间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二:研究成果。

1、穆永辉老师撰写了《整合土家族传统文化 优化地域人文意识》

2、在《山区美术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课题计划中,仔细学习了《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内容,分析了课题研究背景,根据自己任教的美术学科,初步确立了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方法、课题实施时间安排。

3、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组织学习、确定方法、设计研究方案。

4、实施研究过程,收集事实材料;依据目标和方法、措施,开展研究,及时评价和调整,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

5、组织学生在学校每天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利用收集的乡土资源开展创作活动。

6、穆永辉老师在学校的公开课中充分利用了乡土资源,如《木头小制作》《石头小制作》《瓦片画》等。

7、穆永辉老师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广泛收集乡土资源,以便在美术教学中充分运用。

三、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1、收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如土家族的劳动用具和日用品等,需要一定的资金。

2、需要一些电子设备,拍摄影象图片资料需要数码相机,如固定的且不易或无法收藏的土家吊角楼等。一些动态的需要摄像机拍摄视频。

3、时间限制性太大,需要利用学校长假时间,动员学生回家或走亲访友时,义务或有偿的协助收集资料,因此,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做保障。

四、研究方向

1、利用“五.一”、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2、合理利用和发现社区美术资源,师生共同参与。

3、进一步发挥乡土资料的作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乡土资源整合 篇3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 校本课程 课程改革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应试,更应该充分发挥历史课之人格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尤其是通过乡土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践行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以历史学科课程“二次开发”为着眼点,充分整合家乡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校本历史课程,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立足“知行意合一”,制定课程“三维目标”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可以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着对未来的美好习憧憬,从而达到了“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以乡土历史资源《闵家场古镇和南北丝绸之路》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1、知识和技能

知道闵家场古镇的地理位置、历史盛况、闵家场古镇作为港口的历史沿革、今天梵净山的旅游开发情况;认识开辟南北丝绸之路选择闵家场古镇作为货运中转站的原因、闵家场古镇历史变迁的原因、梵净山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预期。

2、过程和方法

学会从网络、图博中心、文化馆、县志办或其他渠道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学会分析、处理原始资料,能及时确定和深入探究课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社会调查中提高社交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感受前人的智慧,认识“义利兼顾”、“精致和谐”的家乡人文传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了解梵净山的开发现状,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期望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即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情感、行动的和谐统一。

二、立足课程“二次开发”,选择课程内容

梵净山的乡土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哪些内容可以引用?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了学习内容。

政治史模块:结合江口历代行政区划的调整,结合提溪土司、省溪土司和三山蛮起义、红号军起义的情况,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情况。

经济史模块:根据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分析自然经济的特点;从闵家场古镇看明清江南商业城镇的发展;以江口纸坊、染坊、碾坊、油坊等古代手工业的解体为例,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结合江口县百年历史沿革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演变历程。

文化史模块:思南文昌阁与科举制度、傩戏与梵净山民俗文化等等。

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了教材与乡土资源、课内与课外、人文素质与中考应试的有机整合,在尊重学生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了“以学定教”。

三、立足“学以致用”,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应从做中学。因此,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途径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途径二: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它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走访历史遗址、展示学生的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等),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途径三:举办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途径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题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掘,侧重于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过渡,即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做出评价。

总之,在不同内容的教学上,要选择恰当的活动方法,使教学在情境的创设、过程的实施、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教与学。

四、立足“自主发展”,完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既要关注知识、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体验、经验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要立足“自主发展”的原则,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活动探究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平时的活动记载,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主动意识、合作意识等进行评定,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总结性评价是综合学生互评、指导教师和辅导专家对学生成果的评价,课程结束时进行。

聂幼犁教授认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依托梵净山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利用,开发校本历史课程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梵净山文化的传承也将随着课程的深入实施而幽香不绝。

参考文献

[1]王苏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研究,2002(6)。

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之我见 篇4

一、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 将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 能弥补以往历史教学单教书本知识的不足。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 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结合, 也不是简单地讲授乡土史, 而是要有机地、有目的地结合。目标性原则是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所以结合时, 我们应处理好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关系, 选择更具有精神层面的乡土资源, 比如历史人物的精神风尚、优良的风俗习惯等, 而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物质资源, 或者为了参观而参观, 没有引导学生思考, 没有做到物质资源向精神资源的内化。选择物质资源的最终目的应该还是归结到其中蕴涵的精神财富上, 所以资源整合应选择深层次的东西, 通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使学生在感受家乡名人的精神风尚、优良品质和良好的风俗习惯。他们受这些精神资源的感染, 精神也会进一步得到升华, 从而影响自己的内心,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如在张现利的硕士论文《邹城初中乡土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索》中, 他以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孟母, “功不在禹下”的孟子, “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为例, “利用他们的高风亮节、高尚人格来对他们进行教学……在乡土史教学中, 引导学生把这些耳濡目染的‘乡风民情’加以升华, 成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 并以此准则来要求自我, 激励自我, 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利的。”

二、历史课本和乡土教材的关系

《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本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 以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 一方面为教材编写留下一定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 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人员整理当地课程资源, 自行编写乡土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安排时间讲授。无条件的地区, 在讲授课本内容之余, 也可适当将乡土资源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 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教师该怎样处理这两种关系呢?中学历史教师利用乡土教材、乡土资源有两种情况:首先, 一部分历史教师认为, 中考中涉及的乡土历史内容少之又少。为了备战中考, 有的教师可能只讲授课本内容, 无心顾及乡土历史;其次, 一部分教师认为, 历史课本内容枯燥, 仅学书本内容会削弱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会多讲授一些乡土历史, 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以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教师应怎样处理历史课本和乡土教材的关系呢?我认为, 两者是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 课本讲述的是祖国的历史, 而乡土史讲述的是家乡地方的历史, 由国家到家乡, 乡土历史是对课本内容的有益补充。学生不能只了解祖国的历史, 而忽略家乡的历史;或者偏重家乡的历史, 而忽略祖国的历史, 这两种作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 两者关系处理得当, 对教学、对教师、对学生均有益无害。我认为, 初中历史教学应以历史课本为主, 以课本内容为主, 以乡土教材、以乡土资源为辅, 两者结合起来, 相得益彰。我们不能一味注重课本内容, 弃乡土资源于不顾, 让学生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也不能主辅颠倒, 以乡土教材为主, 让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三、国和家的关系

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还要注意处理好国和家的关系, 这里的家, 指家乡。国和家是完整的统一体, 是相互依存的:有祖国的安定团结, 家乡才能日益繁荣发展;有家乡的不断发展, 国家才会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处理这两者关系时, 要让学生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祖国和家乡的关系。随着乡土教材、乡土历史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出现, 历史教师讲授的内容开始涉及乡土历史, 我认为在介绍家乡历史时, 一方面不能过分拔高家乡历史和家乡名人的作用, 不能脱离祖国这个大环境, 应让学生明白, 只有在国家作为强大支撑的后盾时, 家乡的历史才会有辉煌的一面, 家乡的名人才能发挥出自身的光和热来报效国家。家乡的悠久历史, 家乡名人的杰出成就都是在祖国这个大环境中出现的。另一方面, 也不能妄自菲薄家乡的名人, 不能因家乡名人的不足而贬低他们, 应将历史事件、历史名人放到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来评论功过。我在讲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时, 先结合本地乡土资源——龙兴寺和明皇陵, 介绍朱元墇当年在凤阳的情况。讲授“君权的加强”时, 我会讲到加强君权的措施, 如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科举考试中的“八股取士”等。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用来监视臣民, 使人们又回复到西周周厉王残暴统治下的“道路以目”———“平民彼此不敢交谈, 路上只能互相交换眼色”;“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使许多人为了中试, 只顾埋读经书, 钻研八股, 不讲实际学问。考中官后, 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些措施限制了人们的人身自由,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 危害极大。但同时我们也应让学生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让学生明白虽然朱元墇为加强个人的君权采取了一系列不利于人民的强化措施, 给人民带来危害, 但同时也应看到他采取的一些措施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促进了历史的前进。因此评价朱元璋时, 不能因为他的一些过失而贬低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要将他放到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来评价。

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成功整合, 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学, 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有利于教师历史素养和人文知识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 并增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在整合中, 若处理好以上几种关系, 那么历史教学将会如鱼得水, 历史教学将会因为它的趣味性而赢得学生的喜爱。

摘要:为有效整合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师应处理好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历史课本和乡土教材、国和家三种关系。

关键词:乡土资源,初中历史教学,三种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现利.邹城初中乡土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 .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4 篇5

王爷府蒙小 王景艳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主要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几年来,我校有效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落脚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说:“综合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同时强调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把喀喇沁亲王府作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原因有四:

(一)、王爷府,地处京畿要地,肩负着着世守漠南的重任。这里是近代蒙古文化的发祥地、马背文化的富集地、近代草原文明的摇篮,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有着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和古建筑风貌,把这里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走访、导游、搜集整理资料等方式,由浅入深地研究王府文化,感受王府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从小受到王府文化的熏 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喀喇沁扎萨克亲王贡桑诺尔布,文韬武略,位居群伦,一生励精图治,办实业、兴教育、创下了内蒙古地区的二十五个之最,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引导学生走进贡桑诺尔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这位漠南大地上的民族英雄,以此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王爷府蒙小的孩子生于王爷府,长于王爷府,与王府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结合点,这是孩子研究王府文化的基础;再者,王爷府蒙小与喀喇沁亲王府毗邻,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搞活动更方便,更安全,也更实际,这是孩子进行王府文化研究的有利条件。

(四)、在国内外许多游人崇尚王府文化,慕名涌入喀喇沁亲王府,观赏王府建筑文化,游览王府秀丽风景之时,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对王爷府文化却知之甚少,有些孩子竟然无知到亲手去破坏古建筑,让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帮助孩子了解王爷府文化,增强爱护身边的古建筑的意识,学校决定立足本地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现状,在全体师生之间深入开展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保护家乡文化资源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是看你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活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直接指向活动的效果。内容选择太过浅显,活动的触须就不能触到王府文化的内涵,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内容太过深奥,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同样不会有什么收获。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多次到实地考察,回来后,大家坐在一起,反复研究、讨论,集思广益,最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我们本着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呈梯次将活动内容安排为:

(一)、考虑到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识字量有限、自主活动能力有限,就让他们从最基础的做起,——收集、背诵《竹友斋》与《如许斋》中的经典诗歌,并且为学生制作出简单的诗词摘抄卡,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从小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至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自主活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于是安排他们收集、讲述、表演王爷府民间故事;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培养王府小导游;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王爷府民间故事资料卡。

(三)五、六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自主活动能力较强,于是我们除了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培养王府小导游之外,还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们围绕喀喇沁亲王府进行了两个方面的专项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贡桑诺尔布研究:(包括贡王生平事迹、贡王家世背景、贡王在内蒙古发展史上的贡献;贡王的革命活动以及贡王办学对后人的 影响,主要选取崇正学堂第一任校长邢志翔及后世儿孙在崇正学堂的教育影响下,为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二是王府文化研究——主要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参观课外阅读、搜集资料等形式重点了解这座清代蒙古王府的建筑方面的文化,研究王府建筑文化,就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它的建筑格局是前后五进院落,依次为府门、仪门、轿厅、回事处、承庆楼。主体建筑有厢房、配房、东西建有跨院、由四合院、垂花门、回廊相连。东跨院为生活服务设施区,西跨院为书塾、揖让亭、文武庙、佛堂。后花园建有楼台亭榭、石桥、池塘等。

其次是喀喇沁亲王府的建筑形制,研究王府的建筑文化,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亲王府的建筑形制属于无斗拱官式大木结构性质。砖作遵循“活糙规矩不糙”。木材用料硕大、结构严谨,多用椽飞。瓦作采用传统筒瓦覆顶。室内天棚分藻井、井口天花和普通吊顶。室内皆地炕取暖。因为这是一座亲王府邸,所以它的的建制、等级、规格严格按亲王品级而建。高台阶、置月台。修有丹陛桥,占地面积很大。房屋数量多,体现了亲王府邸“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的建筑文化内涵。

再者,研究王府建筑文化,就必须要让学生知道亲王府的建筑建筑特点是气势恢宏,殿宇森严,布局精巧,建筑壮观,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清代建筑群。其建筑规模之大为内蒙49个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区、蒙古民族、藏传佛教三大建筑特色于一身,是内蒙古地区至今尚存建造年代最早、封爵等级最高、建筑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 为完好的一座清代蒙古亲王府邸。

另外,研究王府的建筑文化,还应该让学生懂得从三个方面来看待王爷府的建筑布局:其

一、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其

二、亲王府建筑布列以中轴核心区段为主,东西跨院为辅,中路已体现亲王府权利等级而尤显宏伟规整;而东西跨院为生活功能区,建筑布局显得十分灵活;其

三、人造园林与建筑相结合,中路已参天苍松为主,更显建筑之肃穆,东西跨院广植奇花异草,玲珑石与树木相映,更有花园叠山理水,极尽造园之能事。体现建造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与精巧布局。在实地参观与走访中,在活动成果汇报中,孩子不止一次发出感叹:“亲王府好壮观,我们好幸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她!”我们还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资料收集卡片,经常给孩们上指导课,教给孩子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培养王府小导游;

(五)编辑出版系列校本教材之一——《漠南浩歌》;

四、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有得力的措施做保障。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是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1)自愿结组。活动内容确定之后,学校统一将高年级学生的活动内容印发给每位学生,由各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逐项学习讲解,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活动内容、要求、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结成活动小组(因为我们学校规模较小,都是单轨班,所 以,活动小组的划分只能打破班级界限),有贡桑诺尔布研究小组;有王府建筑文化研究小组等等,突出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师资保证。考虑到活动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师的专长,为每个活动小组配备了指导教师,并严格要求教师对本组学生进行活动方法的指导,力求目的明确,方法正确,实效性强。避免活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3)、时间保证:每周三下午两节课的社团活动时间,为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雷打不动。考虑到导游小组到实地演习用时较长,演习一次,没有半天的时间是完不成的,因此小导游实地演习,要由学校统筹安排,首先不能与主科教学相冲突,其次是合理安排教师,一方面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保证学生的活动安全。

(4)、资料收集、力求规范。根据活动的需要,学校要求各研究小组充分组织学生开展调查、采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辅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类,打印成册,交学校存档,为下一个年级开展活动奠定基础。筛选经典资料,进行整理,为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做好充分的准备。

(5)、开展成果汇报活动。为了不断总结活动经验,查找活动不足,学校定期组织成果汇报活动。比如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小导游擂台赛、各研究小组成果展示等。对于活动开展得好,成果显著的小组给予表彰,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我们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深受领导、老师、家长及社会的一致认可。

今天,我在这里重点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培养王府小导游的。培养王府小导游,对于识字量有限的小学生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学生要对景点的一草一木了然于胸;也不说学生在向游人介绍景点的时候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做到自然、大方;单说把那大篇幅的导游词背得滚瓜烂熟,再变成自己的话讲给游人听,就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尝试。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培养王府小导游,终于取得了成功。(1)实地感受,激发学生做导游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任何人做任何事,只要有了兴趣,就有克服困难的动力,事情就有了成功的保障。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我们利用活动时间,带领学生走进亲王府,聘请专业导游,为孩子做景点讲解。让学生在欣赏美景、领略王府文化魅力的同时,感受专业导游的风范。流连于亲王府内,饱览一处处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聆听着专业导游声情并茂的讲解,孩子们小眼放光,小脸通红,向往与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当初“做导游难”的心理,已荡然无存。个个情绪高涨,人人跃跃欲试。我们征得博物馆的的支持,他们无私地向我们提供了导游词。让孩子自主选择,有的孩子竟然选择了三、四处景点。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效果也出奇得好。孩子们仅仅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就把自己选择的导游词背得滚瓜烂熟了。(2)、实地锻炼,培养学生的导游实践能力

孩子们把导游词背下来了,这还不能说明孩子就能够做导游了。要想让孩子成为一名好的导游,还必须反复进行实地锻炼。于是,我们跟博物馆的领导协商,允许孩子们免费游亲王府,熟悉景点。学校要求孩子们在观赏的过程中,要将导游词与景点事物结合起来,细致到每一个物件、每一幅图、每一张照片-----都做到烂熟于心。准备工作做好了,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会讲。于是,我们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们给不同层次的人讲,一方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会讲,敢讲。

首先,我们组织全体师生“游亲王府”,让孩子选自己讲得最好的一处景点,讲给全体师生听,讲完一个,讲评一个;具体指出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应该怎样改进,包括语速、吐字、情感、肢体语言的表现等等,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之后,我们又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让孩子们到实地给家长讲,得到家长的极大认可。随后,又让我们的孩子们,为全镇青年教师做导游。全镇的青年教师发自内心的夸奖,给了孩子极大地精神鼓励,他们信心更足了,敢讲了,也会讲了,做导游的劲头也更足了。有些孩子,一有时间就练导游,有一个孩子居然把自己喜欢的景点画成图,对着图练------那份投入,那份用心,那份真诚,真的让人好感动。(3)、完善评价,促进孩子导游水平的不断提高

无论做任何事,过程固然重要,评价更为重要。因为通过评价,一方面能让人知不足而改进;另一方面还能看到成绩,从而不断产生 上进的动力。

我们根据一个导游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制定了小导游评比细则,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有过看别人导游和自己为别人导游的亲身经历,于是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我们根据学生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最后形成了《王爷府蒙小优秀小导游评比细则》。根据细则,分别让学生、教师、家长评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小导游;首次评选共评出了十二名校级优秀小导游。对于评出的优秀小导游,除表奖学生外。我们还给家长发了大红喜报。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来抓,每学期评选一次,9.8——10分,为金牌导游;9.5——9.7为银牌导游;9.2——9.4为铜牌导游;9.0——9.3为合格导游;评上优秀导游的同学,根据活动表现可以晋级,评为金牌导游的同学,学校联系博物馆,为其家人提供一次亲王府免费游的机会,这种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优秀小导游的热情。争做小导游,争做金牌小导游,在学生之间已经蔚然成风。(4)师徒结对,促进小导游培养工作的长足发展

活动之初,我们就明确规定,评上优秀导游的同学,每个人必须从三、四年级选一个徒弟,在自己小学毕业前,保证徒弟出徒。徒弟在活动中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师傅的晋级,所以每个人都是那么尽心竭力。自2011年至今,5年的时间,我校已培养王府小导游50多人,金牌导游10人。2015年7月25日,香港爱德英语来我旗搞英语教师培训,培训之余,来喀喇沁旗亲王府旅游,我校的9名学生成功担 任导游,学校安排了5名金牌导游的家长随外教同游喀喇沁亲王府,家长幸福了,学生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四、扎根文化沃土,凸显综合实践活动效益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重视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尝试还是颇具远见的。这项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效益。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收集、背诵了《竹友斋》、《如许斋》诗集中描写王府山水及贡王办学时所作的诗,共50首,以”崇正情怀“”寄情山水“”金秋之恋“”故园恋歌“”花草之咏叹“为专题编成了诗集,让学生在早读时间吟诵,背这些诗,不但可以怡情,在导游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情境,所背过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增强导游的韵味,给游人以难得的精神享受。此外,我们还利用校本课程这一课,给学生讲王府的发展史;讲王府的生活习俗;讲王府地区的名人志士,如王大吉烈士的事迹等------让学生讲述王府民间故事,讲述贡王的故事,通过对家乡优秀文化、历史的了解、积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我们所搞的搜集、整理、背诵《如许斋》、《竹友斋》诗选;搜集、整理、讲述、表演王爷府民间故事;进行贡桑诺尔布研究、王府建筑文化研究等系列活动,就是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因为活动,学生有了 走进亲王府的机会,有了了解亲王府的机会,也有了了解贡王的机会,让学生揭开了喀喇沁亲王府、一代蒙古亲王贡桑诺尔布神秘的面纱,这让学生欣喜不已,同时也有了更大的愿望——更深层次地了解这座亲王府邸的前世今生,更进一步地认识贡桑诺尔布。于是,这种认识行为就成了他们自觉行动,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就格外留心,睁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一经发现,他们会如获至宝。记得2015年12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批作业,六年级的王新月同学兴高采烈地跑进班级,手里举着一张纸,高喊道:“老师,你快看,我找了一个关于福会寺的资料!”我拿过来一看,果然是!同学们纷纷跑过来,想一睹为快。我说:“同学们回座,现在就让王新月给大家分享一下”。就是这样一件小事,我们却不难从中看出孩子们对乡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浓浓的爱恋,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学习热情。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因为这项活动是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特别是小导游活动,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往空间,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交际情景,面对特定的人、景、物、情,小导游们需要敏于听,善于说,精于发现,长于交往。在整个导游的过程中,小导游要主动与陌生游客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讲解,让他们了解各个景点的特点;在讲解中,要使用规范的口语表达,并且要努力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要掌握基本的礼仪,做到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并辅以一定的表情和手势;要注意 倾听游客的询问,快速地选择词语和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有时,还要察言观色,临场发挥„„总之,这样的交往活动、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都是富有吸引力的,它没有刻意斧凿的痕迹,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了交际,锻炼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也使原本不善于表达,不会表达的学生从心理素质及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有效地提升。比如,我们班的刘琪同学,心理素质不好,就连读课文这样的小事,都会紧张得打颤,任你怎样鼓励,都无济于事。老师们都说他”关键时刻没有不掉链子的”。为了锻炼他,我让他参加了小导游团队,就是在一次次的导游实践中,一点一点地变得勇敢起来,连续三个学期被评为优秀导游,而且还成了学校各项活动的优秀主持人。2013年6月份,全旗“书香校园”建设现场会在我镇召开,他很幸运地成为这次活动的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他口齿清晰,妙语连珠,落落大方。他的精彩表现,博得了教育局领导以及来自全旗各乡镇的领导和教师一致称赞。这就是导游实践活动带给一个学生的全新变化。我们不能不说,导游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尝试,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2012年7月,全镇青年教师励志活动,邀请我校的庄旭等12名同学,担任小导游。他们的导游讲解清楚,自然大方,受到全体与会者的一致称赞;2012年9月,全旗书香校园建设成果展示中,于彩虹等五名同学,为来自旗教育局及各乡镇的领导担任导游,得到了各位来宾的一致认可; 2013年5月,喀喇沁旗作家协会主席国占云老师携自治区文联主席参观王府博物馆,点名让我们的小导游邢曦等九同学担任导游,领导对于孩子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13年6月,全旗“书香校园”建设现场会在我镇召开,我校的刘琪等三位同学进行导游展示,他们的精彩表现,吸引了全体与会人员,大家无不为小小导游竖起大拇指。2013年11月,我校代表王爷府中心校迎接全旗多元化成果验收,我们一二年级的孩子的配乐诗朗诵,三四年级学生的民间故事表演,五六年级的“带你游王府”等活动,深受来自教育局及全旗各乡镇的的领导们一致称赞。特别是崔文君等六名同学的实地导游,那熟练的讲解,得体的体态语言,吸引了领导们的视线,领导们竖起大拇指,对孩子们说:“了不起!”; 2014年“

六、一”儿童节前夕,大庙小学组织全体师生到亲王府参观,邀请我校的盖欣园等九名同学担任导游,听了她们的景点介绍,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及孩子们无不交口称赞,都说过了一个最为有意义的节日;2014年6月22日,全镇党员欢庆“

七、一”,组织全镇党员游亲王府,中心校领导点名让我校的于彩红等11名同学担任导游,孩子们的精彩表现,不仅吸引了全体党员老师,还吸引了很多的游人,有四位来自宁夏的回族朋友,听了孩子们的精彩讲解,竖起大拇指,用并不标准的汉语连连称赞:“好样的!前途无量!”孩子们听了游人的夸奖,倍受鼓舞,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导游水平,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自己毕业之前,带出一批小徒弟来,让母校的小导游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传承王府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2014年10月份,全旗书香校园建设成 果验收,我们的小导游社团,被喀喇沁旗教育局授予“优秀社团”荣誉称号;2015年5月,王爷府中心校与美林中心校英语教研协作区活动,活动结束后。美林中心校的领导与老师到博物馆参观,中心校领导点名让我校的孙静等七名同学担任导游,孩子们精彩的介绍,博得了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一致称赞;2015年5月,喀喇沁旗电视台对我校的传承王府文化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2015年7月25日,喀喇沁旗教育局承办香港爱德英语教师培训,培训期间,几位外教提出到王爷府博物馆参观。于是,教育局领导点名让我们的小导游为外教做景点介绍,王俊晶等九名同学又一次成功担任导游,孩子们纯熟、自然、大方的讲解,博得了外宾一次又一次的称赞,也博得了其他游人的赞赏。当场就有好几位游客热情邀请孩子们担任他们的导游,在游览的过程中,不断为孩子们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们的孩子“真厉害!”2015年7月28日,赤峰电视台“印象赤峰栏目”对我校的传承王府文化系列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15年12月,喀喇沁旗教育科研规划办小课题验收委员会一行五人,来到我校,对我们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验课题进行了验收,经专家组审议,我们的课题顺利通过验收,研究成果定为优秀等级。

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6

与丰富的课外实践相结合

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笔者多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民间文化 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厦门市的城郊结合部,这里有一大部分居民是原厦门的“老村民”。让学生到每一个村走访老人或被称为村里“先生”的人,紧密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征集当地民间故事、谚语及民歌。搜集到后,鼓励学生去搜集民谣背后的传说故事。通过此项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了厦门地方文化熏陶,同时将其整理成篇成册,形成独特的校本文化。

名人文化 厦门曾涌现出了许多名人。让学生以爱国者、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医学家成长故事为主题进行资料搜集;组织学生开展了解当地名人的成才经历,撰写他们的事迹,介绍他们的突出业绩,为他们出传记等一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为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做了一次熏陶。

古迹文化 厦门文物古迹有三多:一是古建筑(指祠堂、庙宇、民居)多;二是名人墓葬多;三是涉台文物古迹多。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走访、参观展览,让学生了解到厦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并引导学生就此撰写报道文化古迹的消息、通讯等系列报道,根据搜集的资料、传说采编成生动的民间故事集。

美食文化 厦门的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发展至今已有200余种,其中尤以咸食的烧肉粽、土笋冻、沙茶面、花生汤、炸枣等长盛不衰。引领学生品尝、学做、了解制作的过程,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习作积累丰富素材。

旅游文化 厦门是旅游城市,可在带领学生深入景区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景点的原有冠名加以审视,讨论并提出修订意见;对未冠名的景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命名;对一些景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导学生为这些景点写解说词。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旅游文化知识,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遣词炼句能力。此外,还可结合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开展“我爱厦门,我爱家乡”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与教材内容相衔接

开发和利用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一方面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素材,另一方面应切实与教材内容相衔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

一是挖掘厦门乡土文化资源,在教材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点滴知识,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及时应用,最终也得不到内化,为此,笔者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拓宽延伸到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中来。如学习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主题单元时,让学生搜集中秋节博饼、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了解厦门的歌仔戏、高甲戏的特点,模仿上一两句唱词;学过《赵州桥》后,可以让学生参观厦门大桥、海沧大桥、杏林大桥等,并搜集相关资料模仿写作等。

二是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适时渗透厦门乡土文化资源。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能力训练,也是学生情感素养形成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听说读写训练变为有本之木、有源活水,在每次开展训练前,笔者有意识地将学生思路拓展到丰富的地方乡土文化中,使每一次训练都有地方文化资源作素材和背景。如开展演讲比赛时,渗透了仙岳山的雄壮、白鹭洲的灵秀;开展读书会,渗透了陈慧瑛的《一花一世界》、李志明的《乡间小路》;搞课本剧表演,添加了几声歌仔戏、高甲戏腔等。这些都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心灵的陶冶、感情的升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学生能自主参加突出学生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开发得当,对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而厦门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正可满足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做到乡土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同步。

其一,成立“鹭鸶”文学社,出版具有浓厚地方气息的校刊《鹭鸶展翅》。以班级为单位的成立“鹭鸶”“笔会”,在学校层面成立“鹭鸶”文学社。文学社成立后,制定了社团活动章程,组织采访活动,并把采访当地文化名人等活动资源作为重要组稿来源,使刊物本身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样的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二,编写校本课程。乡土文化资源是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学校尝试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厦门乡土文化漫谈》系列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厦门的地方名人、地方戏曲、民间传说、民风民俗、地方方言、旅游资源、丰富物产等,极大地丰富了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

乡土资源整合 篇7

要有效导入乡土资源,基础是对乡土资源的整合。以笔者所在城市杭州为例,它既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又曾是南宋都城,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此,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体系,对杭州可供实际教学选择的乡土资源作了如下整合。

整合乡土资源要确保质量,为此,一些重要原则应予以坚持。如,典型性原则。该原则担负着承载乡土资源有效印证历史与社会中涉及的众多原理、规律,及从多个角度、层次组织学生展开探讨的功能。有效性原则。乡土资源的选择是为课程内容服务的,是对教材有益的补充、延伸和拓展,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同时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可行性原则。获得乡土资源的途径很多,应该区别对待,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些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所以,在整合中要考虑资源取得的具体途径,多在是否便利出行、是否可行上考量。

整合乡土资源后,如何把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导入实际教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体验,觉得以下几种导入方式效果较好。

一、情境导入———由熟悉的生活走入课堂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事实证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使他们倍感亲切、喜欢参与、乐于思考,是用乡土资源导入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例如,在教学“多种多样的社区”时,笔者以“杭州———我们共同的家”为内容来导入,让学生体验不同社区的特色。“风景区”组学生浏览西湖南线景色,感受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大学区”组学生了解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体验了那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商业区”组学生分析武林商业变迁史,认识了杭州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景象;“工业区”组学生选取著名的都锦生丝织厂,品味了杭州独特的织锦工艺及蕴涵其中的悠久的中国丝绸文化。在深入实际了解杭州的方方面面中,学生经历了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判断等心理过程,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体味了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对家乡产生了更炽热的爱。

二、案例枚举———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所谓案例枚举,就是在选取乡土资源中的典型素材,以专题推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分析地方典型案例的过程中使知识逐步细化、深化,让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课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要求。例如,教材在“南北方差异”中,在借助地图说明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基础上,先介绍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和两地人们生活上的不同,然后再追溯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内容不难,容易理解,但从情感目标落实看,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的认识还是处于情感体验的层面,短暂且肤浅,还没有内化为情感态度。于是,笔者重新对教学进行了设计,选杭州为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例子,创设了种种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拿杭州和北方某城市作比较,把“两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到“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南北方人才、资源的互补”等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知识整体,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培养辩证地看待区域差异的能力和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三、实践探究式———在实践中体验生活

历史与社会课程有着许多开展探究活动的要求,但是,或因其所提供的背景知识和背景材料较少,或因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距离,尚难以真正达成教学目标。而适当地结合乡土资源,帮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探究真相,不仅能有效地弥补语言、教具等方面的欠缺,同时也向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更好地实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社会功能。经实践探究式整合,形成下表:

四、习题渗透式——在感悟中反思社会

历史与社会教材以生活为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这些我们生活的现实存在,教学要贴近生活,就必须重视问题设计的生活性和开放性。笔者在习题的设计上较多关注本土的自然、社会的热点问题与敏感问题,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创新提供时间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请看以下实例。

【背景】杭州汽车东站“移师”九堡。

1991年10月,在一片荒芜的农地上建起了当时被誉为“华东第一站”的杭州汽车东站。设计日发车班次是1000班,后来增至1378班;设计日发送旅客20000人次,实际日发送旅客31000人次,春运时更是突破了70000人次。周边也逐步形成几个大型专业市场。

杭州九堡客运中心站位于江干区九堡,总投资1.8亿元,占地193亩,站周边与沪杭甬、杭宁、杭金衢及绕城高速公路毗邻。中心站设计日发送旅客4.8万人次,集高速客运、站前广场、修理加油、站内停车、宾馆商场、商务办公为一体,实行智能化管理。2008年10月16日,杭州汽车东站“移师”九堡客运中心站。

【题目设计】

(1)汽车东站为何要搬迁?(试从杭州在长三角位置的重要性、城市的发展、杭州的人口与土地资源关系来说明)(2)老客站曾对杭州城市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3)新客站的启用将会对杭州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4)你认为搬迁后,老百姓出行是否方便,政府还应采取什么措施?

【考查原理】作为社区之一的“商业区”的成因分析,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分析,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将乡土热点作为题设计目的材料,能发挥乡土资源的验证作用,让学生经过对社会具体事实的思考,将生活与知识联系起来,丰富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

乡土资源整合 篇8

但我们发现,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吃着“肯德基”、穿着“耐克”的同时, 他们心里的家园意识却是模糊不清的。因为一个人在某个地方长大并非就天然地获得了“家园”, 如果没有对身边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充分了解和认同, 他所生发出来的更多是扁狭的地方意识。因此在今天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将乡土历史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 无疑会让流动的人们在漂泊中扎下文化之根, 这不仅符合历史教学“由近及远”的原则, 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的共识。那么这种整合又缘自何种理念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系观认为, 物质世界是处于普遍联系中, 事物或现象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如果把联系观运用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历史教材的重大历史事件均能波及地方, 从而在当地留下历史的“印迹”, 而这些“印迹”反过来又折射出国家命运的状态与发展。这无疑极大地拓宽了乡土历史资源的内容和使用范围, 从而有助于挖掘出更多有教学价值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下面是笔者以多视角对南宁乡土历史资源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必然性进行的剖析。

一、从国内外历史教学的视角看“整合”

目前, 国外的乡土史教育已经走在了前面, 美国的历史课程设置的模式都遵循着“由近及远”的原则, 他们的历史教育通常从社区、乡土历史开始。美国各州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必须开设本州的历史课程及出台各自的课程标准和学习课时,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倡导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历史, 他们把课题安排在博物馆、图书馆、社区或州历史开办的展览, 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古战场、古城墙, 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历史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开展乡土史方面的收集和编写, 以亲身参与的形式,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在国内许多地市均编写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乡土史教材, 但通常的做法是将乡土历史与统编教材分开教学, 这就造成了乡土历史不受重视的现实。令人惊喜的是在一些课改走在前列的地市已经将乡土史引入了教材, 如新版的上海历史教材首次将上海乡土史与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一起构建全新的学科体系, 目标是着力培养21世纪既能走向国际又十分了解本国本地区文化历史的上海新公民。上海的这一做法极具前瞻性, 愈加体现出乡土历史资源与历史教材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

二、从教师的视角看“整合”

但是总体上由于长期以来对本地乡土历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利用相对滞后, 同时由于乡土历史知识不是中考和高考的内容, 各校对乡土历史仍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造成了许多历史教师本身对乡土历史就缺乏认知和教学意识, 估计不到“近在咫尺的历史”有多大价值, 从而造成了历史教学中的“盲点”。即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个别历史教师通常也是以某一章节、某一课时的渗透为主的,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与历史课程标准相配套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同时也缺乏与统编教材整合的方法指引, 因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每次参加南宁市优质课比赛的诸多选手, 或在市教科所组织的许多研讨课、公开课上的教师都会不约而同地采用乡土历史资源与统编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或课堂模式, 并起到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活化了历史课堂的效果。

因此笔者也做了必要的试探性研究, 如设计和演示了多节乡土历史与统编教材整合的研究课, 例如,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一课中, 我将孙中山到南宁动员军阀陈炯明北伐, 并演讲《关于广西善后的方针》的史实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进行了整合;将孙中山在桂林会见马林的史实与孙中山的伟大转变进行了整合;较为成功的课堂效果给自己和同事获得了初步的体验和信心。

因此, 我们感到很有必要依托现在的课堂和现行的历史教材, 对南宁乡土历史这一课程资源进行深挖掘, 与统编教材进行多视角的整合, 收集、整编出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南宁乡土历史资源库, 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 从而形成一整套可供历史教师操作和实施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 并具有推广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从学生的视角看“整合”

为了摸清学生的真实想法,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课后作业:你认为老师应该如何上好历史课。共有45位同学完成了这项作业, 他们的体会和想法一方面反映出了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他们对历史课的期望。

学生普遍反映: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深奥枯燥, 而且缺乏趣味性, 学生面对理论多、结论多而故事性少的教材, 实在提不起兴趣。学生希望老师“用联系今天的方式讲述昨天的历史, 用联系身边的历史的方式影射国家的历史”、“能大胆地抛开教材的束缚, 把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 将历史课上得前卫而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历史教师首要的任务。研究历史教育的人普遍认为最有效、最方便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从亲切到陌生, 所以历史教学的原则应该由近及远, 从自己的家族、乡里认识起步, 然后扩展到国家、世界。教学实践也表明, 从乡土历史教学入手, 不失为培养学生学历史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乡土历史都是来自学生的家乡, 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址就在学生所在的城市或乡镇, 或者在学生学习、生活的附近地方, 譬如我校附近的南宁文物古迹就有市共青团旧址、冬泳亭、邓颖超出生地、新会书院、粤东会馆、金狮巷等等;经常见诸报端的文史资料有孙中山的《广西善后的方针》、杜聿明的《昆仑关阵亡将士纪念亭碑文》、陆荣廷的《镇宁炮台记》、徐霞客游南宁日记、董必武的《题冬泳亭》以及丰富的《南宁文史资料》等等, 学生对此多少略有所闻, 只是没有引起注意罢了, 或者想不到与自己所学的历史教材内容有何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乡土史料, 恰当巧妙地联系本区域的人文历史说明课本内容,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历史形象来印证他们陌生的历史形象, 使历史化为有声有色的历史, 更贴近生活与现实, 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好奇心,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促进通史教材的学习。

把“身边的历史” (南宁乡土历史资源) 与统编教材整合, 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和视角, 寻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和“情感点”, 从而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从学习方式的视角看“整合”

学生普遍反映对历史课缺乏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历史课的课堂形式过于单一了, 他们希望教学形式多样化, 许多学生要求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 争取给他们展示自我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的机会。除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外, 开展有计划的乡土历史研究性学习, 也不失为提高历史教学成效的良策, 这也符合当代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心理需求。

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沿着时光隧道去探寻他们“身边历史”的足迹, 让他们通过对历史材料、遗迹、遗存等亲手整理、目睹和亲自思考, 他们才能确信历史的存在, 同时在探究中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为何发生的, 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 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资料是可信的;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 自主探究, 自主解决问题等等, 从而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强烈地探索求知欲, 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 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和思考家乡历史的变迁,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才智得以展示和张扬, 并通过探究与实践逐步树立起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方法。

南宁市的历史与地缘特点决定了乡土历史教学的价值, 也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是南宁市自东晋始建州郡至今, 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依然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历史遗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自中国—东盟博览会2004年起落户南宁后, 东盟国际性枢纽城市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通过研究性学习来了解南宁市历史及其与东盟国家交往历史, 将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五、从高考命考趋势的视角看“整合”

2008年1月11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 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 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意味着在中学所有学科的教学和考试中, 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学生的生活现实。

近年来高考选择题的命题思路已经明显由重视记忆考查向重视理解考查转轨, 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提供新材料和营造新情境来命制题目。因此当前的高考试题通常不拘泥于某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 而偏重于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能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乡土历史资源, 作为新材料或新情境入课入题, 这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变、应答能力的目的。例如, 民主共和是近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学生对此往往理解肤浅。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对南宁市民主路、共和路街道名称命名的成因进行分析, 无疑会极大加深学生理解这一主题。因此这种整合也是对当前高考命题趋势的适应。

乡土资源整合 篇9

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 爱国必先爱家, 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才能热爱她, 建设她, 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 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 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对现行历史教科书的极大补充, 对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关注历史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激趣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 这个阶段在知识经验的积累、智力活动的锻炼和大脑功能的发育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使抽象思维有一定发展, 但是对那些与学生生活距离太远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进行记忆和归纳仍然是非常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 要求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注重吸纳乡土课程资源, 用身边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 在讲大汶口文化时结合我们楚州的青莲岗文化, 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讲隋朝开挖大运河时, 联系我们楚州有漕运总督府和府衙, 让学生感到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面对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 开展乡土历史的教学将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路子, 有助于开展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师要能对乡土历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开发, 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 去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内涵, 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发挥作用, 也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楚州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切入点

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入手,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显著。

(一) 利用乡土资源, 激发民族责任感

历史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主旋律, 在这方面, 楚州的乡土资源得天独厚: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为祖国的富强、独立而奋发读书;抗金名将、巾帼英雄梁红玉率部抗击金兵,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 毫不畏惧, 奋勇作战, 饿了就采河池中的蒲菜充饥, 困了就在城头上小息, 始终不离开战场, 她的感人事迹激发了学生为祖国献身的豪情;民族英雄关天培, 在虎门抗击外来之敌, 战斗到最后一人, 他的壮烈捐躯, 成就了他一代名将的不朽事迹, 其浩然正气名垂千史。周恩来是开国总理, 梁红玉、关天培是名族英雄, 这样的本土人物, 讲起来学生感到亲切, 感到振奋。用好这些资源, 无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例子、好教材。

(二) 利用乡土资源, 激发民族自尊心

楚州自古人文荟萃, 无论是不朽传奇之作《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还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无论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还是历经1200余年风雨的文通塔……无论是胯下桥还是漂母祠, 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 我们民族的骄傲, 更是我们乡土和地方的精华。用这样的乡土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不仅让学生感到作为楚州人的骄傲, 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更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

(三) 利用乡土资源, 进行民族统一教育

楚州的代表人物有汉代辅佐刘邦一统天下的杰出军事家韩信。楚汉争雄, 结果以刘邦的胜利而一统天下, 在这场战争中韩信功不可没。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成就他杰出的传奇人生。在教学时, 教师可结合这些乡土资源来讲宝岛台湾仍然和大陆分离, 两岸统一是全体祖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要实现统一, 需要两岸人民的超人智慧和共同努力。通过这些身边历史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懂得统一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三、开发楚州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途径

(一) 搜集整理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我们楚州人文荟萃, 资源丰富, 比如文学类著作, 有《西游记》《老残游记》等;历史文献资料, 如车桥战役史料文献、楚州地方志等。让学生收集整理这些资料, 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相互探讨, 一方面可以了解楚州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另一方面, 扩大了学生阅读的视野;再一方面, 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 亲近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是指相对稳固的历史遗存和具有纪念意义的现代建筑。比如, 周恩来总理纪念馆、楚州博物馆、新安小学陈列馆、河下古镇、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古牧里、韩信故居、关天培祠、窦娥巷、漕运总督遗址等。在这些乡土资源中, 有的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有的开发成著名的旅游景点,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瞻仰、游览这些地方, 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直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 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历史课程的理解和深化。

(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楚州历史乡土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声、光、电等手段展示出来, 让教学更加直观, 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每个历史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因此, 教师在开发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时要了解其作用, 找准其切入点, 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使爱国主义教育不流于形式, 收到实效。

乡土资源整合 篇10

当下, 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潮流,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自主探究。在研究性学习中, 让学生调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通过动脑、动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 在研究性学习指导实践中很多老师仅仅为培养学生能力而指导, 缺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可以与德育、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整合。

一、在乡土德育教育资源的挖掘过程中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 寻访家乡乡土德育资源,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充分保障了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权利。研究性学习不但赋予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权利, 而且使学生成为某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提出者与实施者,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 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悠久的太仓是江南丝竹发源地、牛郎织女降生地、郑和航海起锚地、娄东画派发祥地, 根据太仓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 组织学生开展以“寻访家乡乡土德育资源”为系列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分组走进社区、走访太仓名人、查阅太仓志、上网, 使得“娄东画派”、“麦秸工艺”、“郑和远航”、“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太仓肉松”等体现太仓特色的德育教育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2. 研究家乡乡土德育资源, 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 培养自主选题能力

如从对“娄东画派”的研究性学习开始, 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选题能力, 让学生掌握产生问题的方法, 学会思考问题。我们从学校所在区域的西庐园谈起, 从对西庐园的印象谈到大家对西庐园的了解, 引出曾在中国画坛有深远影响的娄东画派。在课堂上一是让学生讲讲自己认为需要了解的内容: (1) 西庐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2) 西庐园古代的模样? (3) 西庐园的主人是谁? (4) 西庐主人是怎样的人? (5) 为什么这个地方称为西庐园……二是在矛盾和争议中寻找问题, 在“娄东画派”研究课题的选择过程中, 通过指导, 初步感知西庐园的主人与在全国有影响的太仓的娄东画派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然而娄东画派的“王画”在新文化运动中又遭到批判, 引导选择值得探究的问题: (1) 娄东画派是什么时候兴起的?西庐园的主人在娄东画派中的作用? (2) 娄东画派的发展? (3) 娄东画派中有哪些画家? (4) 娄东画派对中国画坛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选题的指导, 学生逐步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来自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善于发现和探究问题。

(2) 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 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在“娄东画派”研究过程中, 学生通过到西庐园周边问一些老爷爷或老奶奶;利用网络上网查找资料;走访太仓文化名人;到太仓艺术馆、书店查找王时敏、娄东画派的资料, 逐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编写以“西庐”为题的小报;以电脑编制“走近西庐老人, 感受娄东画派”为题的专辑;讲述西庐老人和娄东画派其他几位主要画家的故事;以“我心目中的西庐文化”为题目的西庐文化研究后记等研究成果展示,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学会沟通与合作

人们合作探索才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 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

(4) 整合运用相关知识

小学生学科知识的积累,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郑和远航”研究过程中, 让学生与五年级语文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通过掌握的美术绘画技能画郑和宝船, 运用信息技术查找郑和历史知识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把各方面的知识调动起来, 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3. 展现家乡乡土德育资源, 提升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能力。

例如有老师在组织开展以“郑和远航”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后进行“穿越明朝看郑和远航”研究成果展示, 就以组织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汇报“我们的穿越经历”这一板块中, 通过小组多幕剧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能工巧匠”小组通过“海船发布会”形式介绍郑和航海中各种船型设计、功能, 介绍船队编排与通讯及造船工厂;还有小组展示《智擒海盗》、《爪哇事件》、《锡兰战事》等手绘连环画;另有小组展示郑和下西洋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 讲述在远航过程中的经商之道;“电子眼小组”介绍穿越活动的宣传, 展示发行的小报, 介绍“娄东大讲堂”活动, 展示穿越日记, 介绍学校主题墙。学生在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过程中, 每个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 得到锻炼, 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在研究乡土德育教育资源学习过程中感受德育教育

“大象无形, 大音稀声。”杜宇教育就是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感悟。开展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研究, 使得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紧密, 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关注, 加深他们对地方生活环境的感悟, 增进学生的家乡情怀, 增强学生的道德使命感、责任感, 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

1. 在研究过程中感悟。

例如开展“麦秸工艺”研究, 正是基于太仓市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家史仁杰先生经过五十多年探索发明并首创“麦秸工艺”。“麦秸工艺”是具有乡土特色的德育资源, 开展“麦秸工艺”研究, 体现乡土德育的现实性、地方性、综合性和活动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组织学生“学习体验, 尝试麦秸制作”, 通过做一做, 感受被废弃的麦秸变成精美工艺品的过程;“走近史仁杰, 认识麦秸工艺”, 了解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史仁杰在五六十年的时间里为了“麦秸工艺”孜孜以求, 充分感受麦秸工艺的精美;“拓展延伸, 谈论麦秸工艺”, 研究性学习中不仅是了解“麦秸工艺”制作,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 感悟“麦秸工艺”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如学生在交流中谈道:“我们做麦秸画要用到艺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绘画技能, 要掌握美术的构图技能, 还要具有劳技课上习得的动手能力, 所以我们要学好现在的课程。”“可以将废弃的东西变成我们有用的东西;作品设计要精致, 制作要精美, 把一些普通的东西变成精美的工艺品。”“史老师从开始做麦秸画到现在做成精美的工艺品, 在五、六十年的时间里, 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人类有着无穷的智慧;我们要学会创新。”“我们要传承麦秸工艺文化。”……

2. 在交流过程中辐射。

例如在开展以“郑和远航”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后, 学生在成果展示时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 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 曾经完成环球航行, 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张岂之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提到:郑和下西洋的结果, 打通从中国到非洲的航路, 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 这是地理大发现以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郑和是和平的使者, 他在下西洋前后二十八年, 通过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把中华民族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与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而哥伦布是殖民统治者, 他远航是军事殖民行动。为慑服海地岛上的印第安人, 哥伦布进行九个月的征服战争。在短短的几年中, 印第安人累世积攒起来的黄金很快被西班牙殖民者榨取一空。哥伦布这类典型的西方航海家具有航海探险家与殖民扩张分子的双重身份, 与提倡和平亲善的中国航海家郑和恰成鲜明对照。学生谈感想时讲到了民族自豪、爱国情怀, 讲到了热爱和平。这样的思想深深地感染参与研究活动的每一位学生, 也使参与观摩成果展示的学生受到影响。

小学研究性学习与乡土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既能将乡土德育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出来, 又能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学生深受乡土德育的熏陶, 不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摘要: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潮流,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自主探究。在研究性学习中, 让学生自己调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通过动脑、动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研究性学习,乡土德育教育,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上一篇:煤矿采煤瓦斯抽放技术下一篇:针刺推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