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教育的幸福

2024-08-17

享受教育的幸福(精选十篇)

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1

2009 年10 月, 我校首批通过了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第一轮现代化建设的评估验收。此后, 我们严格落实达标后的常态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特色化积淀以及标准提升工作。2013 年, 我校又首批通过了第二轮现代化建设的评估验收。在实施《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的工作中,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学校的发展, 要以鲜明的办学思想引领, 以现代化学校制度运行, 要真正关注师生校园生活品质, 不断提高师生生命质量, 要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 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一、以鲜明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 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学校的办学思想, 直接影响着干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进而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办学质量。多年来, 我们坚持“思想引领行动”, 力争让鲜明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师生幸福”。“一切”是指学校办学工作中的所有行为。“教师幸福”是指“感受教师职业生活获得的创造感、尊重感与成就感。只有幸福的教师, 才会有幸福的学生。“学生幸福”是指“让双小学生在享受多彩的学习生活过程中, 修品学兼优, 铸身心健康, 养学有所长”, 积淀“有爱心, 负责任, 会合作, 讲文明, 健体魄”的校园精神。

如何将办学思想落实在干部管理行为中, 落实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中?我们的做法是:干部工作计划中、辅导中、检查评比中、分析总结中要落实;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要落实, 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学校“德、智、体、艺、劳”各项活动中要落实, 学校物质环境与隐性环境建设中要落实。

二、践行现代学校制度, 依法治校

我们通过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发展道路, 争取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

1.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在党团建设、师德建设、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等活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为学校各项工作保驾护航。

2.以健全与落实学校章程、规划和制度体系为载体, 以“承诺、考核、责任追究制”为抓手, 促进了学校依法办学的进程。

3.教代会民主议事及合理化建议制度的落实, 促进了民主化和谐校园的建设。

4.家委会进校园, 利用网站、家校通、微信、公示栏等平台进行校务公开, 以及一年一度的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的政风行风教风评议活动的开展, 促进了家长、社会参与学校创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的实效性。

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使师生校园生活更加幸福

我们以《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为依据, 落实津南区《校园环境及设施管理情况检查细则》, 让师生充分享受优质的办学条件带来的红利。

1.“校长第一责任、副校长或主任主管责任、教师托管责任”以及及时保养、维修、更新、补充的责任运行机制落实了管理好校舍场地及教学装备的工作。

2.全体教师用好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设备, 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整合。

3.建立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科学、劳技、信息等专用教室, 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4.图书室图书生均45 册, 全天候开放 (包括寒暑假) , 培养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5.专人负责管好、用好有400 座位空调餐厅及可控温直饮水设施, 高度重视与落实食品、饮用水质量、卫生与安全, 让师生享受安心、舒心用餐及饮水的幸福。

6.充分利用阶梯教室空间大的优势, 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学生讲座、教师研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满足师生与家长共同成长的需要。

7.创建乒乓球馆, 聘请专职管理及专业教练, 开设乒乓球课, 普及国球运动, 涵养国球精神。

8.创建心理团辅与咨询室, 整合德育处、少先队、关工委“五老”队伍及心理学研究生专业教师资源, 为师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服务。

9.创办校园电视台, 每周一期直播节目, 熏陶、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 培养、展示学生“小记者、小主播”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才艺。

10.加快学校信息化进程, 让师生享受数字化校园生活的快乐。

四、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让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享受教育的幸福

在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进程中, 我们越发认识到:教师的成长应是学校办学的重要目标, 而不仅仅是学校发展的手段。“让教师在学校生活与工作中感受创造感、尊重感与成就感, 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是教师队伍建设永恒的主题。我们的做法如下。

1.规划定位。以“德能双馨, 身心健康”为目标, 以“学历提高、职称晋升、学科技能提高、新教师成熟、骨干教师成长”等为内容, 指导教师做好职业规划。

2.培训引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进行职业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让全体教师在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师课堂中更新观念, 提升素养。

3.制度约束。不断完善并实施“三承诺、全员育人、正副班主任、学生及其家长评教”等制度, 约束了教职工教育教学的不当行为。

4.仪式涵养。“新教师入职仪式”“青年教师退团仪式”“老教师退休仪式”“国旗下宣誓仪式”无不记录在教师心灵深处, 涵养着“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

5.活动激情。“教育教学技能比武”“先进典型评选”“教师节庆典”“重阳节敬老”“元旦联欢”“春节慰问”“爱心妈妈团慈善校园行”和与兄弟单位“篮球、足球友谊赛”等工会活动, 从不同角度让教师感受学校的温暖, 激发提升育人技能的情感。

6.评价激励。在“德、勤、能、绩”综合考核基础上, 开展“感动双小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教学五认真先进教师”“艺体竞赛指导奖”“老年敬业奖”“全勤奖”“特殊贡献奖”“后勤服务奖”“先进教研组”等十项评比活动, 体现对教师人格的尊重, 情感的尊重, 工作的尊重, 促进学校形成弘扬正气、坚守师德、致力专业成长的文化氛围。

7.科研提升。采取“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的方式, 通过科研课题的确立、研究, 让教师插上成长的翅膀。

五、实施素质教育, 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

(一) 积淀“1291”德育文化, 让学生享受多彩德育的幸福

第一个“1”指树立一个理念———“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2”指明确两个目标, 一是育人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让“有爱心, 负责任, 会合作, 讲文明, 健体魄”的校园文化精神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并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形成优良的行为素养;二是过程目标: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家长文明习惯共进的德育过程。

“9”指构建并落实以下九个机制。

1.健全机构:构建了“校长第一责任, 德育副校长分管, 德育主任主管全校, 其他行政人员分管责任年级、正副班主任分管责任班级”的全员育人机制。

2.队伍建设:加强德育干部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通过讲座、学访、交流、评比等多种形式, 不断提高德育队伍专业化水平。

3.课程渗透:一是德育类课渗透, 通过上好每一节品生 (社) 课、班 (队) 课、校本德育课 (《梦想课程》《感动中国人物故事》) , 充分发挥德育类课的育人功能。二是学科课渗透, 全体教师“重视所有学科课的德育渗透及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观念在进一步转变。

4.活动强化:希望之星“千百十”、“班级责任岗”、读书活动、主题活动、节日活动、仪式活动、艺术社团活动。

5.环境熏陶:一是“物质环境熏陶”, “净化、美化、绿化、教育化”的校园环境以及八大主题厅廊陶冶着学生的美好情操。二是“人文环境熏陶”, 我们狠抓全员师德建设, 用干部教师的“为人师表”影响熏陶学生的行为素养, 以教师的博爱之心培育着学生的博爱之心。三是“媒体环境熏陶”, 充分利用电视台、校园网站、校报、班级园地等媒体环境涵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

6.实践养成: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慢工细活, 需不断强化养成。我们致力于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7.考核保障:“日查周评、月查月评、期末综合考核”的制度, 成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保障。

8.家教跟进:办好家长学校, 提高家教水平, 形成了“大手拉小手共筑成长路”的氛围。

9.社区共建:与鑫港园、福港园、新桃园等社区的共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服务社区的意识。

第二个“1”指每学年德育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例如, 本学年的突破点是如何将有意义的德育、少先队工作做得更有意思的研究与实践。

(二) 积淀“1231”教学文化, 让学生享受“优质轻负”的幸福

第一个“1”指树立一个理念———“实施有效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中心。

“2”指明确两个目标, 一是教师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二是学生有效学习, 轻负优质。

“3”指构建并落实以下三个机制。一是校本教研机制。落实“个人独立教研+ 同伴即时性教研+ 分散式学科组教研+ 校级大教研”的教研制度, 力求做到“有效教研”, 促进“学习、实践、反思、提高”教风的进一步浓厚。二是教学“五认真”常规管理机制。1.认真抓有效备课。备课有效, 上课才有可能有效。通过周查、月评、学期考核策略落实教师认真备课, 力争让备课有效。2.认真抓有效教学。课堂有效, 学生才能“轻负”。通过“六课”制度贯彻落实《标准》中的“精心准备、面向全体、精讲多练、师生互动、培养习惯、运用媒体、目标达成、课后反思”的要求, 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3.认真抓有效作业。作业不减, 学生不能“轻负”。教师方面, 一来不留无效作业、不多留作业, 二来做到及时批阅、及时回批, 个别学生作业要面批面改。学生方面, 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独立作业、及时作业、及时改错的良好学习习惯。4.认真抓有效辅导。个别辅导, 力求优质。提倡“奉献爱心和耐心, 辅导好每一个孩子”。让辅导有效。5.认真抓有效监测, 但不以学生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三是教学评价机制。开展“备课评比、好课评比、作业批阅评比、教研组活动评比、教学质量优质轻负评比”等活动, 将评比成绩纳入月、学期绩效考核, 并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个“1”指每学年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例如, 本学年的突破点是优质轻负。

(三) 积淀“1241”体育文化, 让师生享受“健康第一”的幸福

第一个“1”指树立一个理念———健康第一。

“2”指明确两个目标:一是全面提高群体体育水平, 二是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

“4”指完善并落实四个机制。一是课堂体育:加大巡课力度, 保证体育教师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二是群体体育:开展好师生体育课间活动, 落实国家“阳光体育运动行动计划”;三是竞技体育:抓好田径传统项目业训工作, 提高体育特长生区、市级竞技水平 (2012 年区团体第二) ;四是特色体育:发展好乒乓球特色体育项目, 让学生毕业前人人学会打乒乓球。

第二个“1”指:每学年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例如本学年的突破点是每一个学生2 项体育技能的提高。

(四) 积淀“1231”艺术教育文化, 让学生享受艺术教育的幸福

第一个“1”指树立一个理念: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要通过艺术教育, 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发展艺术特长。

“2”指明确两个目标:一是艺术教育开课率、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组建率、活动普及率100%;二是艺术社团活动成果进入市级先进行列。

“3”指落实三项措施:一是克服师资困难开齐开足开好音、美艺术课程;二是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营造“艺术殿堂”厅廊教育环境;三是创建好学生艺术社团 (军乐、合唱、舞蹈、篆刻、绘画等) , 丰富艺术教育载体。

第二个“1”指每学年实现一个新突破, 如本学年的突破点是每一个学生1 项艺术技能的提升。

(五) 进一步挖掘办学优势, 打造办学特色, 力争让学生享受与众不同的幸福

没有办学特色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几年来, 双港小学在“多彩课程让学生幸福”的办学特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益的尝试。

德育课程:“雏鹰电视台”、“校报、手抄报”、“主题校会、班队会”、“升旗仪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故事》、“梦想课程”构成了我校的德育类校本课程, 落实了学校“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

国文课程:经典阅读、古诗80 首, 成语600 条, 辅以“读书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的多元评价, 培植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扬帆军乐队、百灵鸟合唱团、金孔雀舞蹈队、金话筒小主持、小巧手橡皮篆刻与绘画等艺术类课程使学生在行为规范、学有所长的基础上, 品行更加高雅。

“每天锻炼一小时”“人人学会打乒乓球”的体育类校本课程践行了“健康第一”的理念, 落实了“强健体魄”的育人目标。

“校园、家庭、社区”劳动课程, 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与技能。

“班级责任岗”、主题、节日、仪式等活动类课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成长”。

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2

享 受 教 育 的 幸 福

前段时间翻阅了于丹《论语》心得,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以前我看书都是略看,速度较快,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的内心强烈地要求我细细地品味它,体悟其中包含的博大的情感及道理,让我感觉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一样,她告诉我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致使我明白《论语》的真谛:“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幸福是一种感觉,同内心相连。幸福人生的四有: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当对于自己天天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摞摞的作业试卷,密密麻麻的字迹,也许很多人的回答就是“不快乐”、“不幸福”!但冷静地思考,在苦累烦的背后,教师职业的那份神圣,社会寄予的那份尊重,学生眼中饱含的那种渴望和纯真,不也时有欣慰,甜蜜的体味吗?那不就是幸福快乐的滋味吗?拥有一颗平常的心,用一颗平常心安抚一颗颗脆弱易受伤的心,自己不也更加快乐吗?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所犯的错误不放,老师也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幸福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学生,你会被学生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而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你也会发现学生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反之,总是埋怨、指责、敌视、不满,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很糟糕,自然没有幸福感可言。所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的教师,一定是时常面带笑容,挺直腰板,给学生们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从于丹《论语》中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对于生活、工作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教师的幸福人生需要我们用幸福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来滋润,身影疲惫,额头苍老,当一切成为往事的时候,倘若我们能够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过的每一位学生的笑脸,那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学会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3

关键词:享受;幸福;理解;探索;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66-01

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教育是最关键的因素。那么什么是 教育?教育我们应该给予它生命,因为它是人与人心灵的相遇和对话;教育是期待;教育是牵手;教育是澄清;教育是心动;教育是包含真情的问候;教育是充满着慈爱的面孔……每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游戏,一起讲故事,一起跳舞。面对我的学生,面对学生每天的个案,我微笑,我幸福。我们在付出青春年华,付出汗水热血的同时,收获着桃李芬芳,收获着自我实现,收获着常人所体会不到的快乐与满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情地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我们感受着常人所没有的幸福。

一、在关爱和理解中享受幸福

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人称“调皮大王”“好动大王”,他上课从来不听讲,每次我们上课他就爬在桌子底下,要么就去玩玩具。他的父亲是个包工头,家庭经济很优裕,所以他用钱如流水,小小年纪就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样样精通,就是对学习没兴趣。每天放学时就喜欢拼命的跑,每天来接送都要两个家长,否则这个人很难看的住。对于这样的学生,我采取了以柔克刚的办法,首先是融洽师生的感情。课下主动与他接近,跟他聊天,拉家常,和他玩游戏。还有意安排他为老师做一些事情,当班上的小班长,如帮老师端饭,帮老师抹桌子,帮老师摆凳子。时间长了 ,他慢慢的喜欢老师,也喜欢老师教的课,为了更好的监督他学习,我把他调到老师身边坐,上课提问也总是请他回答问题。对他的一点点进步我们及时的给予肯定,不到一个学期,该生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后来该生进入小学后成绩也非常的好,全家人视我为恩师。从他的转变,我感受到了关爱和理解对于一个学生是多么的重要。我在关爱和理解中享受幸福。

二、在心灵的感召下享受幸福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 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全年级举行三八亲子活动,我们邀请了全班的妈妈或则是外婆奶奶来园参加我们的亲子活动,可我们班的熊悦彤家长迟迟未到。后来才得知,她妈妈去外地打工,身边也没什么女性亲戚。在我们活动进行到第二个环节,小朋友为妈妈奶奶外婆剥桔子吃时,她拿了一个橘子在角落里抽泣。因为家长全都在我们并没有发现她的妈妈没来,等老师走过去时,悦彤边哭边说:“我妈妈去外地打工赚钱了,她没时间来,我想妈妈来吃我的橘子。”当时我的心里十分的难过,眼泪已湿满了眼眶,我对她说“给老师吃,我就是你的妈妈”。我帮她擦干眼泪,她马上把橘子喂到我嘴巴里,抱着我叫妈妈。此时我主动地扮演着妈妈的角色,让她在这样一个情意浓浓的场合感受到妈妈的温暖。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时时的注意她,不让她有自卑心理, 我在以母女的相处下感受着幸福。

三、在不断探索中品味幸福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是一种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的艺术。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必须虚心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不断进行探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

努力探索一种集中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在指导学生建构新知的过程中,品味着教育的幸福。

四、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幸福

幼儿园的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每天我们老师都要在一起共事,具有分工也有合作。我微笑着面对学校里的一切。人与人相遇,其本身就是一种缘分。何况今天,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我们又岂能不微笑着去珍惜?每天穿梭于教室和办公室之间,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和同事谈论课题和教学中的不惑。尽管每天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但其乐融融!我快乐,我微笑,我幸福。

教育是一种享受,教师的劳动成就了学生,他“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孱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让愚昧走向智慧,让弱小走向强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既是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的幸福。

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 篇4

享受孩童之乐, 放飞纯洁天真的童心

保留一颗童心, 我们的教育人生便永远幸福年轻!我时常让自己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我发现:在孩子眼里, 这个世界是那样多姿多彩, 我们的教育也因此而光芒四射。

雨过天晴, 几个小调皮捉回几只背着房子的小蜗牛, 一双双小脏手儿小心翼翼地托着他们的宝贝, 稚气的眼睛望着我, 等待着评价。这时, 我总会带着孩童般的快乐高声说:“来, 让小蜗牛来个马拉松!”随后, 孩子们雀跃欢呼, “加油”“加油”的呐喊声响彻教室。

花园小径, 我和孩子们一起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 和孩子们一起为发现一颗小种子的发芽而兴奋不已;夜深人静, 我喜欢走进孩子们的日记和他们一起倾听星星的话语;大雪纷飞, 我和孩子们一起打雪仗直至双手冻成“胡萝卜;狂风肆虐, 我和孩子们一起为小鸟搭窝筑巢……那是一种怎样的喜悦!

当我们的心与孩子的心相互碰撞, 就会撞出爱、天真、纯洁、神圣!撞出教育人生的幸福!

享受和谐课堂之乐, 构筑美丽的精神乐园

构建充满人文关怀、闪烁智慧光芒的课堂, 才能谱写教育人生的美丽篇章。我喜欢从课堂中汲取精神养料, 滋养自己的教育人生。我的幸福常常来源于我的课堂与学生。

两年前, 妈妈患了重病, 心急如焚的我临时请了几天假去照顾妈妈, 由于走得急, 没有来得及向学生说明此事。第五天中午, 当满脸疲惫和沮丧的我踏进教室的时候, 孩子们一齐起立, 振臂高喊:“老师, 加油!”我怔住了。再看看黑板——满黑板的鲜花, 鲜花丛中, 写满了爱的祝福:“阳光总在风雨后”、“做生活的强者”……我的眼睛湿润了, 瞬间, 感动、幸福弥漫全身, 我向孩子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深情地说:“谢谢你们!”又一次, 我和孩子们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接着, 我和孩子们聊起“家常”, 聊起了我的母亲和他们的母亲, 然后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第一次拥抱母亲》。

这堂课上, 真情喷涌。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 把一个母亲的辛劳和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一个孩子读到“我忽然看见, 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时, 我动情地问:“母亲眼角里流出来的泪水, 是什么样的泪水?”孩子们畅所欲言:“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 是激动的泪水, 是幸福的泪水, 是又苦又甜的泪水……”课后, 孩子们簇拥在我身边, 性格开朗的, 便大声对我说:“老师, 我今天回家要为妈妈做一件事情, 让她高兴!”性格腼腆的, 则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老师, 今天我要向妈妈道歉。”还有的偷偷塞给我一张小纸条, 上面写着:“老师, 你拥抱妈妈了吗?”那一刻, 我深深地感到:当老师真的幸福!

作为一名老师, 只有心中怀着幸福, 怀着责任, 才能去上好每一堂课, 才能用心去打造学生喜欢的、高效的、魅力的课堂, 才能享受我们幸福美好的教育人生。

享受读书之乐, 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一个人丰富的精神世界是需要用书籍来充实的。因此, 我喜欢与书相伴, 与书为友, 通过读书体验读书的快乐, 体验读书的收获, 进而丰富自己的教育人生,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我喜欢读书。我认为书是一个充满激情而又富于理性的朋友, 让我忘不了与它们交流的乐趣。我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而惊叹;为《红楼梦》里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而黯然神伤;领略《几度夕阳红》后便走进《爱丽斯漫游奇境》……书让我阅尽世间万象、人间百态, 收获颇丰。

我喜欢读书。我觉得书是一位充满睿智的老师, 指引着我教育生涯前进的方向。我拜读教育大师的著作, 领略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的思想;领悟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精髓;接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读《杜郎口旋风》, 感受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必要, 感受教育改革的必要。我的教育人生因读书而充实, 因读书而精彩!

读书, 使我能清晰地认识自己, 不断实现着对自我的超越, 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享受收获之乐, 拥抱幸福的教育人生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只要真心地付出, 真情地关怀, 便会享受无尽的收获之乐。

农历牛年春节前, 一个我曾帮助过的女生带给我一副十字绣鞋垫, 对我说:“老师, 明年是牛年, 我妈妈亲手在鞋垫上绣了两个牛头, 祝您在牛年事事都‘牛’!

享受教育幸福,建立幸福课堂 篇5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学习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只能来源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舍此别无他径。

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到幸福,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时常在想“这堂课我幸福吗?”、“这堂课我的学生幸福吗?”。这样想的结果却使我很尴尬:幸福,这点滴的感受,就能荡漾无尽的美好,可似乎只能存在于我们的祝福声中;我们的课堂似乎不存在幸福的空间,我们的课堂似乎远离幸福的彼岸。因为我们的课堂广泛的存在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一句话:我们的课堂不幸福!

我们的课堂如果不改变,我们的新课改离失败也就不远了。那怎样才能做到“幸福课堂”呢?各式各样的论述层出不群,归根到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水乳交融应是幸福课堂的源流,师生共同创造幸福的语文课堂,才能在心灵沟通中实现生命意义的共同探寻。

(一)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课堂

特级教师王君曾指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职业幸福感”。红烛情怀,桃李芳香,当教师感受到这一切时,才感受了生活的愉悦,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只有当教师心中洋溢着幸福美好的情愫,脸上才会有灿烂的阳光并自然的照亮和温暖学生的心房;只有当教师情绪饱满和内心充实,才会自然的流露出对细节的关注和乐于真诚的分享。先有快乐的教师才有快乐的学生。也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学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高分学生,而是他在工作时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淡、琐屑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有新意的无限乐趣,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任凭浮躁与喧嚣之风侵袭,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完美着自己的人格。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一种美妙而又无与伦比的幸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热爱,使自己的生命与教书育人的使命紧密相连。她说“老师教课,不仅仅是为了教在课堂,课要教在学生的身上,教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三尺讲台,要撒播做人的良种,让学生记在心里,这是我做老师最大的幸福。”

幸福的老师会厌教吗?

(二)师生关系的和谐交融,使语文课堂绽放幸福之花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唱主角。少部分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互动,自然学生在课堂有不幸福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新教育理念使教师角色由原来的主演变为导演,他要求我们教师的身份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的主宰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特级教师刘志春在执教《将相和》时互动环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你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揣摩,也可以勾勾画画。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可以在书上作笔记。”接下来刘老师没有报报答案了事,而是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了解、指导。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这一问题的解答。

新课堂展现的应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绽放老师的精彩。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他们的满足感、成就感就得以强化。刘老师用他的课堂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从这节课的实录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是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学生是轻松的、愉快的,学生的学习是开放的,老师解除了对他们的一些封锁,限制,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做他们乐于做的事情,而又在这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师生之间是融洽的,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老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又是鼓励者。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组织和鼓励中,一步步地获取知识,一步步地向前发展。课堂上学生是主人翁体现得非常突出。

因此,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上课不仅仅是报答案,而是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走近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学生就能真正脱离束缚,主动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畅所欲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这个时候,上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是生命中一段心旷神怡的幸福之旅。

幸福之旅能不愉快吗?

(三)幸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清纯浪漫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幸福的语文课堂是清纯浪漫的课堂,清纯的课堂必然是洋溢着情感的课堂。情感,是语文课的灵魂,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我们的学生生活,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

在语文课堂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台上台下死水一潭,课堂必然不尽如人意。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个学生曾对笔者说::“通过您的声情并茂的引导,我再读《我的母亲》的时候,从胡适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感动的心里一直想哭

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种子一旦得以播种,便能以最浪漫的心情破除隔膜、摒弃功利,引导学生真诚地走入语文深处,感受文字背后散发出来的生命的芬芳:大漠孤烟、小桥流水是诗歌中的风景,一次难舍的回眸,一个浅浅的微笑诉说着散文的温情,忧伤的《涛声依旧》、素雅的《青花瓷》是在回味唐诗宋词的浅吟低唱,语文是一朵花,它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悄悄的绽放。当我们老师释放我们的激情,叩响了学生的心扉,用一颗真诚的心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思维的火花。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真诚的传给学生。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清纯浪漫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课堂幸福。

哪一个学生不追求浪漫呢?

(四)建设品质课堂。是语文幸福课堂永恒的追求

语文课堂必须立足于语文,通过语言文字的读、品、悟,教出语文味,学出语文质。我们的有些语文课上,让人感到是知识的杂烩,把音乐、美术、影视一股脑儿地搬入课堂,堆砌在一起,语文课最大的悲哀就是语文味的淡化和失落。我们的老师由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新课改的理念,以为课堂师生的幸福就是让学生多说、课堂热闹就行,殊不知其实这是对幸福课堂的一种过于肤浅的认识。是“口香糖式语文”的课堂。闻到香,感觉甜,没有营养。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是伪幸福,学生没有获得他们想得到的知识。因而不是真正的幸福课堂。

我们所说的幸福课堂应该是有品质的课堂。有品质的课堂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学习,掌握技能和方法,内化提升情感,在轻松快乐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有品质的课堂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而不是“以教定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笔者在执教《斑羚飞渡》时问道:“同学们,下面请读斑羚怎样飞渡的几段,并请你在书上做上适当的标记和必要的记录,读完后请谈谈你最深的感受。”学生读完后,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们能说不喜欢吗?”这么有教育意义的课文,竟然有人不喜欢?因此我说“不喜欢当然也可以,只要你们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学生说:“我不喜欢。我想,斑羚群在有组织的逃亡过程中。表现出了难得的‘舍已救人’的崇高觉悟,表现了难得的‘以老救少’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可能吗?”另一学生马上说:“我也不喜欢,我想,小斑羚太自私了,老斑羚死了换来它们的生,它们跳过后还兴奋的咩叫,好像很高兴,这也太没良心了吧?”坦白地说,在备课时笔者并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到不喜欢本文,但笔者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需要的实际,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说:“这两位同学不简单,能分析得如此深刻。这种怀疑精神,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具有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不断涌现新的生成,学生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在有品质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学中会得到极大的自我满意。学生满意是对老师最好的评价,满意就是满足,满足自然就有幸福感。而课堂必然是幸福的。

幸福的课堂学生可能厌学吗?

结束语

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这是我们的追求。让我们在学生的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彰显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成为一门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共同打造出让人幸福的语文课堂。

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那么,让幸福来敲门吧!

【参考书目与资料】

1、潘文新《做幸福的教师 幸福地做教师》,《中国教育报》12月11日第4版

2、王君《教育与幸福生活》,福建教育出版社07版

3、杨杰《让课堂幸福感回归》,杨杰《人民教育》12期

4、聂水兰《用“情”打造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9期。

5、《乌申斯基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6、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

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陈书强

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快乐与幸福 篇6

育心教育——追求快乐与幸福的核心思想

“育心教育”是“以心为先,以心育心,滋养心灵的教育”,核心是追求快乐与幸福。在“以心育心”的过程中,养身心,启智慧,塑品行,培养有梦想、有智慧、有毅力、积极乐观、身心健康的小学生。

“以心为先”:以心为本,从心开始。育人先育心,我们以学生的良好心品塑造和健康自我能力发展为目标,开展从心开始的教育活动。“以心育心”: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我们用教师良好的心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教师渊博的学识激励学生,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塑造美好的心灵,铸就高尚人格。在这一过程中育人者的心灵也得到净化与提升。“滋养心灵”:心灵是生命之源,美好的心灵需要美好的事物以及记录这些美好情愫的东西的滋润、温暖、感受、沉淀。教育者对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生命本质力量的激发,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提供营养,使之感受生命的美好。

心动德育——催生生命成长的力量

育心教育理念下的“心动德育”,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精心设计的打动人心的教育活动,以心育心,以心育德,催生道德生命成长的生本力量,实现以心动促行动的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的内容只有来自于日常生活,学生才能对其产生兴趣,引发共鸣。

教育形式儿童化。教育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和手段,要以学生特点和规律为前提,只有开展学生“听得懂、看得明,入得脑,动于心”的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

教育过程发挥主体性。学生是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参与体验中感悟,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教育方法符合规律性。教育要通过发现、发展、提升、成就人性而实现自身的意义。要善于发现学生所蕴含的各种潜能和可能性,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提升,最终成就自身的圆满。因此,我们的教育方法要符合學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

心智课堂——让课堂充满灵动与愉悦

“育心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心智课堂,是开启智慧、陶冶情感,让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充分表现,潜能得以发挥,充满灵动与愉悦,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并学会尊重与爱的和谐课堂。

心智课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生命力量的课堂。自主和自由是人的需要,也是产生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教育也只有在学生自主参与下才能产生变化,再经过自我建构,不断修正,最终获得知识。

心智课堂是尊重学生的天性,感受成长快乐的课堂。课堂上,精心呵护学生的天性,主动积极地为其萌发和茁壮成长创造条件;关注学生内心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智力发展的过程中,个性得到培育、潜能得以开发、自信心逐步建立、形成积极健康心态,感受成长快乐。

心智课堂是尊重个性差异,充满灵动与和谐的课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待表现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以更加具体的措施、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符合其特点的多样化的成长。

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魂、彰显个性的活动,更是一种关照精神成长的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愿意参与,主动承担,自主判断,活泼向上;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最终获得能力、情感、人格、体力等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平凡中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7

一、教学实践促进我成长

1. 曾经的青涩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虽然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学生会干部、班长,可以选择去中心校任教,但是我没有接受母校老师的挽留,选择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农村学校。沿着煤渣路骑自行车去学校,看到两幢破旧的小楼,蓝色的油漆斑斑驳驳,上课铃声是手动的,食堂是农村作坊式的,这就是我要工作的学校吗?有些心里准备的我还是着实被震惊了,那一刻甚至有些后悔自己的选择。就是在这里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从小就读于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我做事严谨,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丝毫不马虎,我对学生每个字母的书写、每个单词的发音都是那么苛求完美。于是就有了一名调皮的学生拔了我自行车的气门芯。年轻的我哭过,因为那时的我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只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让我欣慰的是这里的孩子天真聪明,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每次的统考总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初出茅庐的我尝到了教育的快乐。

2. 成长的阵痛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渐渐地我有些倦怠了。为什么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为什么语言没有了灵气,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却变得像做数学题?公开教学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随着浦东改革开放,我到了新学校——海桐小学。就在这时,学校聘请区教研员来听课,那天,我虽然上了一堂非常稚嫩的课,但是教研员却肯定了我的语言优势:“她的语言素养很好,这样的教师在整个浦东也是为数不多的。”教研员的评价让我找到了自信。“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英语不是为了考试”,这就是解决我教学中困惑的最好方法。我兴奋,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开始钻研课堂教学,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对外交流机会和展示也增多了,天天会有教师来听随堂课,我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了然于心,而这样的付出就是每天精心地准备,做漂亮的教具。我常常把自己的孩子晾在一边,心中想,我今晚的准备是为了明天另外的一百多个孩子。现在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常态,公开课就是随堂课,随堂课就是公开课。

3. 不断的尝试

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更是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自1999年以来,我每年都承担各级各类英语公开课、研究课,每一次的历练让我更加成熟。我贡献自己的智慧,也分享同行的成功,在与全国、外省市的同行互相学习、探讨中产生了许多思维的碰撞,激起了许多思维的火花。

我把英语学习看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把各种练习与训练置于一个个有意义的场景之中,把英语教学融入生动愉快的活动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空,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鼓励他们用英语思考问题,在运用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语言。近年来,我班学生参加上海市学生科普英语实践活动,获团体二等奖、区一等奖,多人获市个人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学校文化引领我前行

我的成长是海桐小学教育发展的缩影。海桐小学的校训是“博雅融合善思唯新”。“唯新”指有独特的见解。我的成长之路是学校为我搭建的舞台,也是学校文化对我的熏陶。“唯新”让我在从教的不同阶段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它是我的精神指引,孕育了我的成长。

1. 改变和尝试。

进入海桐小学后,作为一名年轻的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总会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对这个活动感兴趣吗?改变固有的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唯新”带给我的思考;教学设计的“趣、新”是我对于“唯新”最早的理解和尝试。有趣的课堂教学,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魅力,但我不满足于形式上的“趣、新”,理念上的新才是教育教学的源泉,因此我不断探索英语教学的新途径“双语教学”。尝试新生事物,会面临失败,甚至是别人对我的否定。我不怕失败,我相信对于没有英语母语环境的中国孩子,双语教学拓宽了英语习得的环境,尝试“科学双语教学”是我对自己的挑战。

2. 突破和提升。

挑战教育的新生事物,不断地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我之于“唯新”的践行,这开阔了我的眼界,积累了教育教学的经验。成为一名成熟型教师后,“唯新”之于我,是追求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突破、提升”是我每年承担市、区级英语公开课和研究课的主题词。

2008年在校领导的鼓励下,我又一次挑战自己,申报了浦东新区英语学科带头人。在每一个人生的起点上寻找着自己的差距,永远向着教育教学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当有一天我的角色有所转变时,我在尽力改变身边的伙伴。此时,“唯新”之于我,是通过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带教活动等,将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青年师共享。如今,我带教的青年教师承担市、区级展示课,在各级教学评优中获奖,多名教师已成为浦东新区的骨干教师。

作为教研组组长,“唯新”之于我,是策划新颖、丰富和有效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师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设计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整体英语教学质量。近五年来,我校英语教研组两次被评为“浦东新区优秀教研组”。

在教育科研中,“唯新”之于我,是对教育独特的理解和对教育改革坚持不懈的探索。2010年9月,我参与了学校《小学科学双语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市级教育科研课题,我和同仁们一起进行了艰苦而有意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Step into Science》校本教材已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我校的科学教育也被列为2011年浦东新区内涵教育项目,2012年浦东新区首批特色课程。

“我新,故我在”,这是在海桐精神感召下的自我期许,我知道这已经深深地融进我血脉。如今,对工作的锐意进取,稳中求新成了自己的生活常态。因为乔布斯的创意,世界有了“苹果”,“苹果”改变了世界。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多一点创意,就会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有趣,也许我们就会改变一个学生;如果我们的教研、科研多一点创意,就会让研究的过程充满乐趣,也许我们就会改变一个教师;如果我们的活动、管理多一点创意,就会让参与的过程充满诗意,也许我们就会改变一所学校。

三、对未来的期许

改革是传承与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有其特有的规律;时尚是一种潮流,教育的时尚代表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当改革的步伐将外语教学提升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时,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在思考取得英语教学最佳效果的方法。

什么是外语教学的时尚?优秀的外籍教师、先进的理念、教学方法的引进给我们的外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大信息量的输入,母语状态下自然的语言习得,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在借鉴国外成功的英语教学经验的同时,继承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如经典的教学方法、公认的教学原则、严谨的课堂教学结构等,我想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融现代与传统之精华于一身,并将之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8

那年金秋, 刚刚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山区的一所小学任教。看着周围群山环绕, 想着那单调苦涩的日子, 一向心高气傲的我心里不时涌上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一个星期日, 闲着没事, 我们几个同事相邀去看大山。一路颠簸, 我们来到了一所更为偏僻简陋的山村小学———那是一所单人学校。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 十几个学生。我们走进了学校的办公室 (与其说是办公室, 其实更像一间小杂房) 和那位老师拉起了家常。言谈之中, 我感觉到他那闪烁着兴奋光芒的眼睛, 写满开心惬意的脸庞。他跟我们讲孩子们的纯真善良, 跟我们讲家长们的热情洋溢, 跟我们讲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也许是平日里来客不多, 也许是与人分享交流的机会太少, 那位老师滔滔不绝地说着, 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那一刻, 我惭愧极了, 无地自容。那双眼睛, 那道目光, 那张面孔, 在那一刻深深地感染了我。

今天, 读着《做幸福的老师》这本书, 我又忆起了这个故事, 忆起了那张几乎快要被自己遗忘的幸福的面孔。我感谢这本书的作者, 感谢书中每一个动人的情节和每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 它重新叩问着我的心灵:教师, 真的能收获职业的幸福感吗?

的确, 做教师太累了:身累、心累、脑累。为了教学质量, 教师殚精竭虑;为了学生的安全, 教师绷紧神经;为了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加班加点。如此这般, 能不累吗?然而, 即便这样, 微薄的工资刚够养家糊口!由此, 教师队伍中左顾右盼者有之, 驻足观望者有之, 心不在焉者有之……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侵袭着我们的思想, 常常让我们身心俱疲。在这个浮华喧嚣的世界里, 我们教师心中的那份宁静似乎已渐渐远去, 幸福———似乎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

教师的幸福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 我徜徉在《做幸福的老师》一书中。文字读完了, 思想的领悟却让我意犹未尽。书中的“微笑教学”, 书中的“手不释卷”, 书中的“教学相长”, 书中的“爱心长存”, 书中的“体验幸福”, 在我的心里忽然就产生了与幸福相关的一个灵感———教师, 的确可以找到并享受自己的幸福!教师, 应该学会善待自己, 回归自我, 享受教育的幸福!

然而, 光明白了这一个道理还不够, 如何追寻并享受教育的幸福, 更是引人深思。

一、多一点快乐, 多一份幸福。

教育中, 痛苦与快乐并存, 等待与炼狱同在。让我们做教师的多一点快乐是多么重要啊!学生成长的快乐, 师生互动的快乐, 个性飞扬的快乐, 课堂灵动的快乐, 收到贺卡的快乐, 一声问候的快乐……点点滴滴的快乐, 汇聚在我们的心里, 如山涧清泉沁人心脾, 如冬日暖阳感人肺腑。就像山村单人学校的那位教师一样, 学会欣赏乡村之夜的安宁与静谧, 学会欣赏大山起伏的生机与挺拔, 学会欣赏孩子们的哭泣和欢笑, 学会欣赏孩子们无邪的话语和明亮的眼眸, 那么, 欣赏过后便是满足, 便是快乐, 便是幸福。乐在心里, 乐在灵魂的背后, 我们便能体验到酸甜苦辣, 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二、多一点自信, 多一份幸福。

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撕碎但不可以被打倒。”是的, 只要心中充满自信和希望, 任何外来的因素都阻挡不了你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自信, 是力量的源泉, 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 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心中充满自信, 便可以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把苦涩的微笑留给昨日, 用不屈的毅力赢得未来!曾几何时, 看着别人优越的工作条件, 当我越是想着“跳槽改行”的时候, 越是想着寻找机会离开讲台的时候, 我越觉得失落, 越觉得累———累得毫无幸福可言!其实, 回头想想, 且不说教师职业的高尚, 且不说教师无私奉献的伟大, 且不说教师呕心沥血的功劳, 且不说教师振兴民族的重责, 就是教师那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就是教师那一句标准的普通话, 就是教师“孩子王”的一个称号, 就是家长和孩子们一句简单的问候, 都足以让我们抬起自信的头, 告诉自己:教师, 何不学会善待自己呢?

三、多一点成功, 多一份幸福。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时也决定了教师的成功是多方位的。学无止境, 教也无止境。“教学相长”, 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坚持的原则。然而, 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 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 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 还不能够很好地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一个人人可以成功的平台。教师的减负, 评价制度的改革, 校本教研的完善, 专家引领的落实, 硬件条件的改良……一系列的问题不能保证我们的每一位教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不能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着成功的幸福。因此, 追寻成功的路上, 我们还得付出很多很多;但是, 一路上, 我们一定能够感到教育带给我们的幸福。

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9

陆云:您好!我的语文教育理想是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 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成为师生共同享受的幸福乐园!

记者:能具体阐述一下吗?

陆云:现在语文课时最多, 但喜欢语文的教师和学生不多。语文教师在赶课时、赶任务、赶分数的时候, 迷失了自己。语文本身和教师、学生之间缺乏心灵的交流, 变成了停留在课本和作业本上枯燥干瘪的文字。如果教师能够博览群书, 细心体察生活,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洞悉语言文字的奥秘, 并带着学生一起去畅游, 去探索, 去尝试, 教学就会变得有趣有味。

记者:您认为教师应该怎么做?

陆云:读书和研究。首先, 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读杂书。多才多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但读书每个人都能做到。特别是文学、历史、自然、地理等书籍更要多读、常读, 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 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其次, 要思考和研究。研究自己的特长如何发挥, 研究课堂的目标层次, 研究教学内容和生活的关系, 研究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等等。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 就会收获学生进步的惊喜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以广西的现状来说, 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培训, 更需要教研。而注重培训、忽视教研, 是当前的基本状态。教师都很努力, 但很多培训和教研活动普遍停留在表面上, 一些领导热衷请专家作报告, 大多数教师喜欢听名师课例、学名师做法, 而往往不能从名师的成长中领悟到解决自身问题的诀窍, 寻找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许多教师的自我反思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 同伴的交流也缺乏针对性, 导致语文课堂越来越表层化。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师上的课, 包括许多经过省市级层层选拔出来的课, 都很难看到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简洁流畅、扎实高效的课。

记者:您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如何突破?

陆云:小学教师的成长, 我认为难点主要在于管理压力和教育理想之间的矛盾、自身知识能力结构和教育改革要求不相匹配之间的矛盾。

当今行政化管理趋势日益明显, 行政部门往往把学校当成机关单位来管理, 学校的人权、财权上交至城区, 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受到极大制约;过分强调学校管理常规化, 过分强调考试成绩, 造成了学校办学模式、学校文化、教学风格的趋同化;把安全责任全部下放到学校, 没有形成政府各部门负责、保险公司协调、学校实施的完善的安全机制, 没有形成全社会较为宽松和扶持的心理和舆论环境。因此, 小学校长很难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管理, 语文教师也很难获得宽松的环境去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这样, 应付检查、确保不出事故成为了学校和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能够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的教师越来越少。对此, 我认为除了从管理上需要加强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办学, 给予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和发挥的空间外, 教师自身一定要多读书。不管多难都要读书, 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只有强大的思想力量, 才能支持自己的理想, 才能突破困局, 才能延续教育的希望!

很多教师说课改的理念很好, 但和现实的管理机制、评价方式、社会文化不相匹配, 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我认为等待不是办法, 只要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这些问题还是有办法解决的。有的教师一周七八节课都在和学生分析课文、朗读课文、写作文和评改作文, 学生在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也累。这时候就可以考虑, 哪些知识、能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 哪些是学生需要掌握但还没有掌握的。如何了解这些信息呢?需要检测。怎么检测呢?可以用试卷测试, 也可以用朗读、讲述、表演、绘画等方式。一般教师都认为测试是在学习之后, 其实, 学前测试更有意义。学前测试是为了了解学生现状, 是学习的基础。没有了解学生, 就不存在真正有效的教学。学后测试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目标达到的情况, 是为了反馈、补差、矫正。只要在学前测试中发现了难点, 集中力量突破, 教学任务就容易完成了, 其他方面只需进行一定的强化、运用。语文教学其实没有那么难, 关键还是在于语文教师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和能力。

记者:陆主任, 您前面提到的课堂表层化问题,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陆云:高效的课堂是有层次的, 是切实突破教学重难点、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课堂。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教师往往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上, 缺乏深度的思辨和充分的巩固运用。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不仅仅需要通过阅读来理解, 更需要进行思考:这些人、这些物、这些事、这些看法和做法, 你是怎么看的?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看、这么做?对造句、构段、成篇的表达方法、修辞等, 课文是这么写的, 别的文章是怎么写的?能否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其他文章, 并且尝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这样, 课堂经历了“记忆、理解、运用、鉴赏”几个层次, 就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一些教师觉得程度太深, 学生达不到, 其实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 只是教师引导的问题。例如, 学习“总———分”构段的写法,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课文中的写法, 往往读一读就算了。这样学习只是达到了“理解”的层次, 学习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 还需要用别的略读课文、课外文章或用总分写法的语段来进行迁移。一次无法独立完成, 就需要多次练习。最后再把这种方法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这样才达到了“运用”层次。如果可能, 师生讨论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写法?为什么不直接像记流水账一样写?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这是“鉴别、鉴赏”层次, 要尽量努力去引导学生达到。这样的课堂, 我认为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记者:能否具体谈谈您提倡的“研训一体”模式?这些研究对一线教师产生了哪些作用?

陆云:“研训一体”, 简单来说就是把培训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要促进广西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研员队伍和具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队伍。实践中, 以学术引领把握小语改革方向, 我们充分利用全国小语会的平台和专家资源, 广泛地向各兄弟省市学习, 采用“研训一体”化的方式, 从六个层面进行教师梯队培养。

1.建设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 初步解决了教研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让所有的教师, 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能通过网络直接面对专家寻求指导, 展示自己。搭建的网络平台, 实现了教研信息、专家团队、项目培训、主题研讨、教研资源的均衡化, 对开展教研活动, 培养教师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2.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教研活动, 让各地教师能够学习先进经验, 领略小学语文名师的风采, 明确小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跟上小语研究发展的步伐。

3.建立了第一批100所、第二批150所小学语文研究与应用基地, 覆盖所有地市。以这些学校为支点, 引领当地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研讨、培训活动。

4.结合点对点的项目培训主题, 开展全区性或跨地域的研讨交流活动, 有侧重地对联谊学校进行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根据地方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教师发展的具体情况, 制订有针对性的方案, 量身定做, 进行特色化培训。

5.举办骨干研修班, 把全区骨干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提高, 并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网络研修活动。这样, 许多教师成为了各地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引领者。

6.建立名师工作室, 促进这些优秀的教师进一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鲜明的教学风格, 并带动全体教师发展。

通过六个层面的培训, 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教师结构。这对于我们从有效课堂进而研究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说实话, 对于教学研究, 一开始, 我只研究教学目标, 后来注重以学生为出发点研究学习方式, 再后来发现仅仅研究学生而不研究教师, 是矫枉过正。近年来在关注学生的同时, 也开始关注教师, 从师生双边角度研究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对高效课堂, 大家都比较关注研究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只有弄清楚语文课教什么, 才能去实施怎么教、怎么学, 这样更有利于语文课扎实高效。

当前, 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推广这些成果, 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借鉴先进的经验, 减少摸索的时间, 少走弯路。

在“研训一体”化的实践中, 我们注重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注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前瞻性, 邀请国内权威专家进行指导, 并尝试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我们组织开展了六届全区性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选拔、培养教师100多名。除了选拔参加全国小语会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低年级拼音识字观摩活动选手的研讨、指导外, 我们针对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的薄弱环节, 隔年举办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教科书美文诵读评比等, 每年都举办学术年会进行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展示、研讨, 对教学难点、重点进行专门研讨, 对广大教师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参加的8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 其中5届获得了一等奖, 1届获得特等奖。参加的西部地区教学观摩会、全国作文教学观摩会、低年级教学观摩会均获一等奖。莫妮妮老师获教育部课程中心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大赛特等奖, 李白燕、黄萍、张永红、庞继广、苏翠莲、覃晓云等获特级教师称号并走上了领导岗位, 李以丹、李肖莉、吴帆、李薇、王芩、李丽、韦艳香等在区内成为教学骨干, 卢莹、蒋慧杰老师被派往香港参与教育改革项目和教师培训, 黄萍、郭小瑜、周晶瑾等多次在全国性教材培训中现场做课。他们成为了广西小学语文骨干团队的佼佼者, 并成为引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勇于探索、努力前行的榜样, 也极大鼓舞了广大教研员和教师的斗志和信心。

记者:在广西这样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且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难度是极大的, 您是怎么考虑的?

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10

2015年9月3日,大家不会忘记这个令国人振奋的日子———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习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国元首、政要来到天安门城楼上的时候;当李克强总理宣布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开始的时候;当70声礼炮隆隆响起的时候;当威武的人民解放军铿锵走来的时候……那情那景,谁能忘记!哪会消失!

在解放军合唱团旁边的观礼台上,有一位特殊的嘉宾。他就是作为教师代表的天津市南开区的王振刚。每每提到这项荣誉,王振刚老师总是满脸的兴奋,他说他要持之以恒,教好每一个学生,带好每一个班级,感谢祖国和人民对他的肯定和褒奖。

王振刚老师是一位80后教师,他投身教育17年,爱岗敬业,已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享受学生,享受快乐

1999年8月,从师范学校毕业的王振刚成为了南开区中营小学最年轻的教师兼班主任。初当班主任的时候,面对几个调皮的男生在课堂上违反了纪律,他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批评后,纪律上有所好转。可几天后,受批评的学生悄悄告诉他,“让学生听话容易,让学生的心听话很难。”他陷入了沉思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简单的批评,不会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更不会让学生读出深沉的师爱,他决心要倾心关怀生命精神的成长。

从那以后,他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悉心地倾谈,他默默地享受着学生的童真;走近学生,他细心观察,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他默默地享受着学生的进步;面对学生的缺点,他不急不躁,善于思考,通过多种途径“享受”着学生的缺点。他常常对自己说,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知道错在哪?教师指出你的缺点,是要帮助你进步。如果当天批评了某个学生,他总要在放学前找到该生一条优点,及时地表扬;或是从学习、生活的角度主动地关心学生。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充满爱的惩戒。

和学生在一起,对于王振刚来说,那是一种享受。因为他心中满是对学生的喜爱。他和学生创办了《成长》班刊,每月两期,全班每人一份,连续办刊四年,让集体的温暖随着一期期班刊带给班内的每一个学生。2010年8月,他随学校参加中韩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一个男生起了湿疹,他主动提出晚上承担起照顾该生的责任。男生洗完澡后,他给涂抹药膏,男生带的衣服都穿过了,他又把学生的衣服一件件地洗干净。担心第二天不会干,便用吹风机一件一件地吹着,这一干,就到了深夜。

2011年10月,他成为了“国培计划”(2011)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研修班的一名学员。为了不耽误正常教学,每每参加培训前,都是通过倒课提前完成教学任务。还每天通过班级公共邮箱与学生交流,在邮件中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所见所闻、询问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就这样,王振刚以一颗园丁的心态去培养、浇灌每一朵花,倾听着、享受着花开的声音。

2008年教师节,他收到了考入某中学的虞颖懿同学写给他的信:

您还记得吗?那一节节妙趣横生的课,那一句句幽默风趣的话语。那一个个充满益智的小游戏,是您将我们带入了学习的殿堂,也把我们带到了欢乐的海洋里!您还记得吗?您说过教师节不收同学买的礼物,那时同学们都纷纷拿出彩纸,用稚嫩的小手做些手工送给您!……太多太多的回忆、快乐、感动与深情。请您记住,您四年的恩情,我们不会忘怀!悠悠四年别,师生情难灭!

2012年4月,已经考上了某大学的张瑞,兴致勃勃地来到母校向他报喜,告诉他要继续攻读研究生。这是他参加工作第一年教的学生。

三尺讲台上,他享受着学生,享受着工作,享受着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他也在享受着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二、享受课堂,享受思考

走进课堂,王振刚享受文本,享受课堂,享受学生,在扎实与灵动中追求有效,向往高效,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建构生活的、对话的、开放的语文课堂。在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他执教的《小米粒》获一等奖,并在河南执教全国观摩课。近1万字的课堂实录《小米粒》入选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做创造的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一书。

近年来,他与全国各地教师交流教学体会,执教接待课,曾接待上海教育代表团、广东中山市教育考察团、广东小榄镇教育考察团、重庆教育代表团……他常常和身边的教师们一同研究语文、思考语文、享受语文。与他们分享他的学习收获,分享他的思考感悟,一同研究语文教学的真谛。

他进取向上,刻苦钻研,立足课堂,在科研领域深入研究。他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优质学校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子课题———挖掘学校文化资源,创建优质教育”的研究。他主持研究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批准的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子课题———“享受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及方法探究,在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语文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图片报道刊登在《语文教学研究》杂志上。

他潜心研究儿童习作,在他的习作课堂上,通过开展阅读漫画、快乐游戏、轻松实践等充满趣味的活动,学生在“玩”中乐于习作,乐于练笔。他为学生搭建轻松快乐的学习阶梯,由形象到抽象,由活动到动笔,注重词句积累,注重游戏的、生活的、问题的情景创设,指导学生快乐习作。

他编著了《快乐玩作文》《快乐写句子》,整套丛书《轻松写句》《轻松写话》《轻松习作》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的范文全部由他教过的学生所写,所有图书是他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整理总结而成。

新学期伊始,一些报刊社寄来刚刚出版的报刊时,王振刚就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朗读美文佳篇,读过的报刊,他会当作奖品奖励给有进步的学生。配合着朗读的内容,他还为学生们推荐了曹文轩的《草房子》,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以及国际儿童图书节献辞汇编《长满书的大树》等。

师生创建书香班级,要让阅读成为师生共同的生活方式。他和学生一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细读文本,对话文本,他还创造条件,引领学生对话作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铺开稿纸,给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作者肖复兴写信,谈语文,谈理想。他给学生创造条件,邀请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作者程宏明、郭荣安给学生上阅读课,谈创作,谈学习,谈理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他们还感受到了作家身上所具有的特殊的人格魅力,获得文学上的滋养与熏陶。

阅读需要反思,而生活更需要反思。王振刚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审视,学会鉴赏,学会反思。在生活中,他更是倡导学生每天反思,鼓励学生坚持写随笔,写自己眼中的自然、社会、生活,并将自己的随记制作成册。

他开始打造班本课程———日记课程,记录生命。在班本课程的开发中,他遵循着五步骤:个性化情景的分析和调查;确定方案;编写初步的文本素材;组织和实施;评价与改善。这项班本课程的研究、实施、总结长达十余年。他制定了班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基本内容、评价方式等。

这项班本课程也产生了显著的成效与深远的影响力。2014年1月至今,在《小学生作文》杂志上开辟专栏,刊登学生写的日记。打造日记记课程,班本教材正在出版中,班本教材学生用书《小学生快乐学写话》《小学生快乐写作文》于2016年5月出版发行,《小学生快乐写日记》即将出版,教师用书《小学创新作文课30讲》于2016年7月出版发行。

近些年来,王振刚老师所撰写的近200篇文章发表于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他所带班的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生活随记发表200余篇,他所辅导的读书社被全国少工委评为优秀红领巾小社团。

三、享受班级,享受成长

走进王振刚所带的班,那一个又一个的充满文化色彩的活动,如同一颗颗精美的珍珠,见证着学生的成长。

他认为,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手段,积极创设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成长的机会,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身心的锻炼和情感的体验,从而磨练意志、丰富心灵、增长才干。

在寒假期间,他带领学生开展了以“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引领学生阅读春联,感受春联的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阅读”窗花,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阅读春节祝福短信,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

春天,他和学生一起在校园里播种下一颗颗葫芦种子,和学生一起阅读自然,阅读美丽的土地。学生带着一份热爱亲历阅读,保护自然、呵护生命的意识就会注入到他们的血液中,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

“六一”儿童节之际,他组织班上的“小记者”采访了天津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在天津建卫六百年之际,他又鼓励学生从网络、书籍中了解天津的历史,组织学生来到了“掩骨会”旧址和“掩骨会”车站,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寄给了天津市委原副书记、市人大委员会主任房凤友同志。当学生收到了房书记的亲笔回信时,心中洋溢着惊喜,洋溢着自信,洋溢着快乐。为“掩骨会”车站更名活动案例,在天津市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评选中被评为优秀案例。

给学生写博文,也会拉近师生的情感。赴澳洲学习期间,王振刚老师几乎每天给学生写一篇博文,发表在班级博客中。每篇博文下面,还有创作笔谈,给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这篇博文的创作过程。在《悉尼大学———“魔法城堡”》的博文中这样写道:

这一天,我们走进了悉尼大学,你可知道,《哈利·波特》中充满魔力与幻想的教学楼就是以悉尼大学主教学楼为蓝图建筑的。孩子们,请随着我的文字和相机走进魔法城堡吧!当班里的男生阅读这篇博文时,一定会给冬日里的他们带来了温馨、温暖、温情。

此间,他给班干部布置了一项特别作业———每天记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激励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王振刚老师作为年轻的班主任,他和学生同走雷锋路,共同做传人。他聘请了当代“雷锋式”的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徐伟担任课外辅导员,给学生们讲述他学雷锋的模范事迹,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帮助身边的人,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四有”新人。他积极引导学生像雷锋叔叔那样,记录下自己成长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学生所写的一篇篇日记,装订成书后,请到沈阳军区雷锋班副班长李红题写了书名———雷锋精神永驻中营。他还组织学生与雷锋班叔叔开展了通信活动,能收到雷锋班战士的回信,是师生最快乐的事情。

上一篇:父亲影响下一篇:人力资源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