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物业管理问题

2024-07-27

社区物业管理问题(精选十篇)

社区物业管理问题 篇1

一、面对农村新型社区物业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问题, 发挥各区 (县) 政府职能作用, 为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全面专业化铺路十分必要

北京各区县的新型农村社区数量多、范围广, 借北京新农村建设的东风, 村民整体搬迁上楼的楼房村越来越多, 从外观上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楼房是城市居民住宅, 哪些又是农村居民住宅, 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城市和农村的印象, 这不能不感叹改革开放给北京新农村带来的新气象和新变化, 也由衷地为楼房村的村民们感到喜悦和兴奋。在感慨于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的大量涌现给众多农村居民带来居住和生活环境大幅度提升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便是后续的物业管理问题, 困扰着这些新型农村社区所在的乡 (镇) 或村级农村基层管理者的心绪。这些新社区不实施物业管理的话, 长此下去, 会形成治安问题社区、环境脏乱差社区, 进而成为难以管理的不良社区。而在这些新社区实施物业管理就要有人管, 有人管就需要费用支撑, 费用从哪儿出、由谁出等一系列问题都曾经困扰着北京新型农村社区所在的乡 (镇) 级或村级政府基层管理者, 难以决断。各农村新型社区情况不同, 只能因地制宜, 摸着石头过河, 各显神通, 因而才形成了目前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参差不齐的局面。第一种情况是绝大部分农村新型社区由村委会安排少量的人员进行社区卫生清洁、水电维修和安保巡逻等服务, 员工的开支由村集体承担, 这样的服务也算是实施了物业管理活动, 但极不规范, 过于简单, 也无服务标准, 非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第二种情况是部分农村社区由乡 (镇) 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或村委会牵头成立自己的物业服务企业, 吸纳社区内的村民进入该企业从事物业管理活动, 这样的社区大多存在于同村共住或多村村民共住的楼房村中, 农村社区自己的物业企业有的收取物业费以此来支撑物业企业的正常运转, 也有不收物业费的, 所有开支均由村集体承担。这些社区的物业管理相对于第一种情况而言有大幅度的提升, 物业管理规范且有序, 有范围、有标准, 但不够专业;第三种情况是极少量的农村社区外聘社会上独立第三方的专业物业服务企业进驻, 从事与北京城区物业管理无异的物业服务活动, 这样的物业管理规范且专业, 实施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 属于这种情况的北京农村新型社区数量少, 所占比例不高, 主要针对农村社区中的楼房村展开, 因这样的楼房村物业费收费标准不高, 难以吸引社会上专业物业企业的青睐, 故而在北京农村新型社区中少有专业物业企业的身影。如今, 北京农村新型社区物业管理可以说实现了全覆盖, 但从物业管理规范化、专业化角度而言, 与城市物业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北京有3900多个村, 其中楼房村就有200多个, 一刀切地全部将农村社区物业外包给第三方物业企业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极不现实, 难度也很大。北京农村社区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发展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具备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早已走上专业化物业管理正轨, 其物业管理水平与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无异甚至更好。这样的北京新型农村社区毕竟是极少数, 鉴于北京农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大部分北京新型农村社区一时还做不到物业管理的全面专业化, 此时, 就需要北京各区 (县) 政府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 逐步为大面积、全方位提高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铺路、搭桥。如可以由各区 (县) 农村社区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牵头, 组织辖区内各乡 (镇) 村物业管理管理负责人 (主任或主管) 有计划地进行定期培训、参观、学习, 聘请长年从事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专家与农村基层物业管理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交流、座谈, 也可以请部分北京新型农村社区中物业管理搞得好且常年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一线从业者介绍经验和体会, 大家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样的培训和学习要形成周期, 期间专家可以换, 基层物业管理负责人也要周期性轮换, 如此年复一年地推进下去, 不间断, 北京农村新型社区乃至所有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全面专业化不会太遥远。

二、面对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整体不高问题, 培训、学习是根本途径

从前文中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三种情况上即可判断出, 除第三种情况的第三方物业企业员工有专业物业管理经验, 员工大多非本乡本土外, 从事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活动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当地村民或社区内的村民, 第一、二种情况均属于社区物业管理自管, 大多数员工未接受过正规的物业管理教育或培训, 只是把物业管理看成是打扫卫生、种花草、修水电设备及管线等业务的简单劳动, 对物业法规、物业管理意识、态度、标准、技术技能等所知甚少, 最主要的是这些员工守于本乡本土, 只为谋有一职, 挣些收入贴补家用, 无更高奢求, 几乎没有或很少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物业管理业务学习或培训, 即便是有些人员有机会能接受进一步的深造, 但通常都是在职的短期培训, 难有物业管理全方位的专业性更高的提升, 因而造成北京农村社区 (包括农村新型社区) 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整体不高的局面。

北京新型农村社区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现代化物业管理手段和技能严重短缺, 但不乏水电维修高手、种花草能手、保洁达人和治安巡防的行家里手, 这些人都是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中坚力量, 他们缺乏的是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习。前文中提到的由北京各区 (县) 农村社区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牵头, 组织辖区内各乡 (镇) 村物业管理负责人定期培训、学习, 也只能解决北京农村社区中极少数主要负责人的物业管理专业化服务水平问题, 具体到每个农村社区, 需要的是这几个负责人的传、帮、带, 在自己提高的同时, 也要将每次到区 (县) 培训后了解和掌握的物业管理所见所闻, 特别是所有物业管理技能和办法手把手地传授给员工们。另外, 在有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 可以将能力强的物业管理骨干送出去, 进行物业管理专业化的系统学习, 学成后, 再将现代化物业管理措施、技术手段和办法等应用于社区中。此外, 除了培训、学习之外, 提升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途径还有很多, 如外请物业管理专家到社区来给所有物业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送物业员工到城市住宅小区物业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与第三方物业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双方员工结对子, 互换岗位, 彼此取长补短等多种方式, 力求北京每个农村社区, 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都尽其所能, 为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 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物业服务水平。

三、面对物业管理收费难问题, 物业收费决策很重要, 提高物业企业服务质量是关键

鉴于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主要针对住宅, 因而与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情况相同, 均面临相同的问题, 就是物业管理同样存在收费难现象。应该说, 物业管理进入中国大陆已30多年, 北京又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 京郊村民对物业管理收费观念早已熟知, 不必大力宣传, 不说与北京城区或各区县城区距离远近, 物业企业开展物业管理活动需要每户村民交费这样的常识大家都认可, 道理也很明白, 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社区村民家庭不会主动去交物业费, 除数量极少的村民确因家庭经济拮据无力承受物业费的额外支出外, 比例相当高的村民家庭均有支付能力, 且不少社区村民搬迁上楼获得了几万元至上千万元不等的拆迁补偿, 交点物业费不是难事, 却也不愿交费, 甚是奇怪。既然不是支付能力问题产生的物业费难收现象, 又是什么造成了物业费难收局面的呢?究其原因多种多样,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交物业费的村民还未形成享受物业管理交费的习惯, 就像一日三餐定时定点吃饭需要形成习惯, 四季更替适时增减衣物也要形成习惯一样。村民们无论是以前住平房或是楼房, 几十年来从未交过钱或交很少的钱, 现在每年要将自己的月收入或高于月收入的费用交予他人来管自己, 就像是花了钱还要受制于人是一个道理, 难以形成习惯。其二是乡 (镇) 级政府组织或村委会与建造农村新型社区的房地产开发商事先达成协议, 承诺村民入住社区新楼房后的第一年或若干年期间不收物业费, 第二年或几年后再收费, 而待社区项目验收完毕交付村民使用后, 即开发商撤走而由物业企业接管后, 若物业企业是开发商的下属子公司还好, 可以顺利接管该物业, 不收物业费的承诺可以兑现, 但若物业企业不是开发商的子公司, 便难以兑现开发商若干年内不收物业费的承诺。试想, 村民搬进楼房后从不交费, 若干年后却要交费, 或开发商承诺几年内不收费, 非开发商子公司的物业企业接管后却要收费, 落差如此之大, 令社区村民们难以适应, 难免产生抵触情绪。乡 (镇) 级政府组织或村委会的良好初衷是带给村民实惠, 本是好心却办了坏事, 如此导致的物业费难收便产生了。诚然, 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费难收的原因还有很多, 如有对物业企业服务哪怕某一方面不满意就拒交费的, 有邻里纠纷物业企业调解不力拒交费的, 有物业企业入户维修不及时导致自身家庭受损失而拒交费的, 也有因安保不力造成人身伤害、车辆停放或丢失造成财产损失、村民占用绿地、私搭乱建等各式各样的理由, 物业企业对此不作为而拒交费的。社区村民拒交物业费的理由太过多样, 只要对社区内有任何不满意, 哪怕是很小的问题, 无论是否是物业企业的责任, 均一并由物业企业承担物业费难收的后果。

目前, 收取物业管理费的北京农村社区只存在于200多个楼房村中, 且并非都收费, 收取物业费的社区其物业费收费标准大体在1元/月·平方米左右。此收费标准远远低于北京商品房, 也高于早期的经济适用房, 从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本世纪10余年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上来权衡, 这个收费标准并不高, 几乎每个村民家庭都有能力承受, 有些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费收缴率每年都能达到100%, 但大部分新型社区却达不到, 产生了有能力交费却不交的局面。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物业费难收, 应该说领导层的早期决策失误不无责任, 即起点决策不当, 也就是说领导层在某一新型农村社区筹建之初, 就应该为未来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的村民社区进行及早的规划和安排, 这样的安排有两种。第一种安排是未来建成后的村民社区是否需要成立专门的物业服务企业, 若成立物业企业, 是否收物业费, 若收费, 物业费必须从村民入住社区开始就收, 绝不做若干年内不收物业费而后再收的承诺, 把好开头关;若不成立物业服务企业, 将社区物业整体外包给第三方物业企业管理, 物业企业从入驻就收物业费, 也要把好开头关。第二种安排是未来建成后的村民社区一直不收物业费, 社区物业管理活动的所有开支均由村集体承担。农村社区不收费, 大家都高兴, 但也并不意味着不会产生任何物业问题, 村委会及其社区物业管理者也常年被各式各样的物业问题所困扰, 在此不做多述。

值得一提的是收取物业费的农村社区实施物业自管或外包, 就要真正做好社区村民的管家, 以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质量得到村民的认可, 绝不可只收费少服务或不服务。物业企业员工必须时刻有换位思考意识, 更多地从村民的角度考虑各种物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 不拖延、不做不切实际的保证, 产生纠纷就及时解决, 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社区村民的信任, 对长年不交费的村民要与其多交流、沟通, 摸清典型不交费者的心理及其症结所在, 妥善引导和处理, 若是因物业企业过错引起的村民不交费, 绝不推卸责任, 互谅互让, 以心换心, 村民主动交费便不会成为太难的事。

四、面对村民自觉维护物业环境意识不高问题, 落实社区环境管理制度, 建立社区环境督查员队伍很必要

无论走进北京哪一个新型农村社区, 最先映入眼帘的必然是社区建筑物的外观及其环境, 如果说社区内的建筑物主要靠前期建造的话, 而社区环境则需要后期经营与维护。如果社区内绿地宽阔、道路干净整洁, 一定会令人对社区的物业管理交口称赞, 无论是物业外包或自管, 都会给人留下美好印象, 羡慕居住在社区内的村民有个好的物业管家, 北京这样干净整齐的农村新型社区并不鲜见, 会感慨村民们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期间一定有当地乡 (镇) 级政府或村委会领导的心血凝聚, 尤其要归功于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者的辛勤汗水, 由此而心生敬意。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北京有相当比例的农村新型社区在村民入住前期的物业环境还是干净整齐的, 三五年后却见垃圾到处散落、绿地被践踏成路、楼道 (或楼门外) 杂物大量堆放、私搭乱建随处可见、车辆停放无序的零乱景象。农村新型社区环境几年间的强烈反差, 村民们把责任往往归咎于物业企业不作为, 物业企业也是有口难辩, 这种社区物业环境脏乱差局面如何造成的、怎么造成的, 绝不简简单单说是物业企业员工未尽职尽责, 而忽视了所有社区村民们自觉维护社区内物业环境的主观意识。“社区是我家, 环境清洁靠大家”, 这样的宣传标语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 轮到自己头上, 社区环境却成了物业企业的事, 意识决定行为, 社区村民们能否在自己破坏社区环境的行为之前, 都能想见一下可能带来的后果呢。

社区村民从平房搬入楼房, 长年居住在平房养成的生活习惯一时间很难改变, 社区物业环境的脏乱差也是由此产生的, 这是农村新型社区的普遍现象。广大村民人是上楼了, 观念和行为却难以上楼, 但又不能放任漫延, 需要由村委会牵头, 协同社区物业企业共同制定《社区环境管理制度》。制度中要明确村委会、物业企业、村民个人在社区环境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要明确责任及范围, 写清物业企业、村民个人破坏社区环境的奖惩措施和办法, 让每位村民清楚破坏社区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将其张贴于社区宣传橱窗内, 并付诸实施。特别要指出的是制度中尤其要制定具体的环境监督措施, 如在每幢楼、每个楼门都设立村民自己的环境督查员, 从而形成社区环境督查员队伍, 让村民自己管理自己, 有意识地营造社区环境要靠大家共同维护的氛围, 彼此间相互监督, 对长期破坏社区环境的不文明行为人以门牌号的形式定期公示于社区橱窗中, 可以有效地约束村民破坏社区环境的行为。可以想见, 不用太长的时间, 社区内的环境会焕然一新, 村民们长年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在短期内见成效。

五、面对公共设施屡遭破坏问题, 加强巡逻和监管成为必须

北京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在建造前的项目规划设计上都多少会考虑到交通、购物、医疗、学校、健身等社区内外设备设施的配套建设, 以方便社区村民的日常需求。社区周边设备设施配套齐全是村民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大好事。北京新型农村社区内外齐全的公共设备设施都会给村民们带来实惠, 但也经常遭到破坏, 社区外的公共设施不做多述, 单就社区内的公共设施而言, 这些公共设施是全体社区村民共享的资源, 无论社区物业是自管或外包, 村民们都有义务共同维护社区内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功能, 若有破坏也是村民们共同的损失。如在一些新型农村社区中, 有人将社区的围墙或铁栅栏拆毁、毁坏健身器械、将垃圾桶拿进自家储物用、将宣传橱窗、座椅或建筑小品拆砸毁坏等现象屡见不鲜, 社区村民共享的资源被少数人肆意破坏, 侵害了村民的共同利益, 也破坏了社区的整体形象, 也给社区物业管理埋下了不少隐患。

北京新型农村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从管理范围上讲, 不收物业费的由村委会或村办物业企业管理, 收取物业费的由物业企业管理, 总之, 这些公共设施属于村民共享资源, 不属于任何一个自然人。就是因为这一点, 才会容易被人在不经意间肆意毁坏, 有效的治理措施就是加强巡逻和监管。物业企业安保员工要加强巡逻, 增加巡逻频次和效率, 发现苗头及时制止。另外, 村委会也要安排精干力量昼夜巡逻, 对关键设施的监管要责任到人, 从而给破坏人以震慑, 这样, 公共设施被破坏的机率会大大降低。

社区管理问题分析报告 篇2

一、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任务繁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本地农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进入城市,使社区居委会面对复杂众多人口而发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事务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小社区,大社会”的模式,增加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强度。

(二)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不足

《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负责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政府或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在当前形势下,社区居委会还要做好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组织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等工作,这些都需有必要的经费作保障,否则很难形成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工作效果。

二、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应积极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一是理顺区街关系。要按照“条专块统”的原则,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块块上的综合管理职能,具体讲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或者有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使街道具有综合协调权、处置权等,从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职能,对地区社会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达到高效的管理。

二是理顺街(部门)居关系。理顺关系要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成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管理四级网络中的一个网格,而不是一个“级”,这个理念是理顺街居关系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按照政事分开的思路,将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哪些属于街道(部门)的工作,哪些属于社区的工作;

明确哪些是政务性工作,哪些是事务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属于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门)无权向社区摊派;

属于社区的工作,社区有责任完成;

对需要社区协助办理的工作,要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履行正式的授权手续。

三是明确社区功能定位,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一要搞好社区服务。主要是抓好四项服务:即抓好社区安全服务,保持社区的长治久安;

抓好社区的文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抓好社区的健康服务,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

抓好社区生活服务,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社区的长效服务机制,实现政事分开,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居民需要与否、居民满意与否、居民拥护与否为社区服务的唯一宗旨,来推动社区服务。二要保证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得到有效行使。这个权力能不能落实,关系到社区建设的成败。社区自治权应主要体现在社区民主决策权、社区管理权、社区财务自主权、社区依法协管权以及社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上,只有把这五项权力真正落到实处,社区居委会才能真正从大量的政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才能真正把社区服务搞起来。

(二)多渠道解决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

浅谈社区消防安全管理问题 篇3

【关键词】社区;消防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财富的增多,易燃、可燃材料广泛地运用于家庭装修。同时,随着电视、音响、空调、电脑、微波炉等诸多现代化家用电器充斥家庭以及天然气、液化气的普遍使用,用电、用气量大大增加,家庭火灾隐患日益突出,消防工作走进社区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搞好社区消防工作,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消防部门工作研究的重点。

1.社区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规划设计不健全,总体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高层住宅、豪华饭店、综合办公楼等在城市居住小区内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位置,这给小区规划带来了难点,也给消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特别是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往往会因其强烈的烟囱效应而殃及建筑整体,而且这类建筑中人员密度较高,疏散较为困难,故常常会因火灾而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由于对现代居住小区的消防建设缺乏经验,所以在小区消防规划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旦发生火灾,会出现火烧连营的现象。

1.2政府干预严重,消防设施缺乏

大部分小区在建立之前多是由政府招商引资而来的项目,开发商与地方政府之间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因此,在消防设施配备、消防审核方面,地方政府干预过多,使得一些应该设计上的室内外消火栓、消防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系统被无情的去掉;另外,某些地区的消防部门在收取开发商的一些赞助费及其它费用后,就降低标准审核,应该设计的没有设计上,复杂的设计变成简单的设计,数量上也减半,从而使得消防设施缺乏。這些都留下了先天性的火灾隐患。

1.3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

物业管理公司遇到实质性问题时,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出一些借口、托词,把矛盾上交或把矛盾转移到上级单位。如某小区室内消火栓损坏,反映到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公司以原来的开发商在验收时没有通知他们到现场,移交时没有这方面内容为由不改正。另外,很多地产商为解决燃眉之急,边销售边开发边进住,临时搭配班子,注册公司,组建队伍,成立了开发商领导下的物业管理公司。小区开发完毕,物业管理也就延续开展工作,出现问题时开发商与物业管理“一个鼻孔出气”,贯彻执行的不是居民业主的意图和想法,业主的利益得不到维护,涉及居住者与开发商的矛盾时,物业管理公司则站在上级单位的一边帮忙,形成“亲缘式”的局面。

1.4管理标准不一,要求不严

小区少则几千人,大则上万人,甚至十余万人,在小区内居住的人数众多,层次不齐,有的是穷人,有的是富人,有的人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有的和小区物业公司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小区物业公司在进行管理时也存在着差别,针对有着一定社会地位或者与物业公司有着密切联系的住户,在管理过程中,标准较低、要求不严。如在参加消防培训时,这类人往往很少参加,要求配置消防器材时,这类人则可不配,要求整改火灾隐患时,这类人可以不整改,这使得一部分愿意整改火灾隐患,愿意接受消防培训,愿意配备消防设施的住户也攀比起来,变得不服从管理,从而形成了消防安全不关己,漠视消防安全的局面。

2.对社区消防工作的几点思考

2.1 社区是公安派出所的直接管辖对象

公安派出所则要切实履行起职责,按照消防法的有关规定,对村(居)民住宅和三级消防重点单位实施消防管理。因此,在社区建设中,消防工作的内容必不可少。由于基层公安派出所实施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消防部门要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充分抓住有利时机,加大工作指导力度,通过社区消防建设,实施消防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居民和社区自治的原则,共创消防平安社区。

2.2 要确保社区消防工作的资金来源,实施社区消防硬件建设稳步发展

近年来,社会消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消防事业经费也逐年得到增长,但是在进行社区消防建设初期还是普遍遇到了经费紧张的问题。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难以解决老城区新器材投入资金和新建社区设施维护资金。因此,公安部门应建议通过采取政府预算、驻区单位、保险公司和广告公司赞助、物业管理单位和居民家庭出资等措施,筹措消防经费。同时应明确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费中的比例,不足部分可采取适当调节收费标准或共建单位支持的形式加以解决。并可通过协调进一步将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管理规定》等其他管理规定中,确保社区消防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

2.3 要定期开展查隐患、保平安活动,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在社区消防工作中的职责,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组织志愿消防队伍对各家庭住户进行安全检查,主要对其用火、用电、用气情况,以及电气线路的维修和家庭装修等造成的隐患等进行检查;重点单位和小区物业部门可组织联检互查,不断查改本单位和部门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火灾隐患;及时拆除或改造影响居民安全疏散的防盗窗,消除居民楼梯内的堆积物品,消除地面垃圾、高空障碍等阻碍消防车通行的障碍,保持安全疏散和消防车道畅通无阻。

2.4 抓好对特殊人群的服务

在社区、城镇逐步建立健全老年人救助网络,为孤寡老人提供包括防火在内的全方位服务。社区要对老人进行统一登记,按情况实施管理。有子女照料的老人,社居委要与其子女或照料人签订协议,加强其日常对老人日常防火安全管理。没有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社区应制定特殊保护方案,尽可能为其住地配置灭火器,实行一对一上门或电话服务,定期对老人提供防火服务,如每天定时打电话或上门查看提醒老人注意用火、用电、用气,注意安全。

3.结束语

加强社区消防工作,夯实消防安全基础,是确保公共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各级政府,基层组织和公安消防部门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社区消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必然需求。“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消防”,通过正在开展的社区消防工作的网络化、正规化管理,社区领导消防安全意识应有所提高,要自觉认识到做好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抓好消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消防工作视为己任。社区志愿消防员应增强责任心,把从事消防服务当作为群众办好事的善举,对防火宣传和消防检查报浓厚的兴趣,工作不辞辛苦。总之,社区消防组织在消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各级政府、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和重视。 [科]

【参考文献】

[1]彭柱.浅谈如何做好社区消防安全工作[J].科学之友(B版),2009,(02).

[2]社区消防安全牵动城市的竞争力[J].北方消,2003,(11).

[3]冯百毓.浅谈社区消防工作[J].上海消,1996,(06).

社区物业管理问题 篇4

1 新型城镇化社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的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2],但如今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还是主要针对城市制定的,如《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等。若将其直接套用到新型城镇化社区中,就会导致现行的规章制定在新型城镇化社区中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

1.2 物业管理的规范措施落实不彻底

针对物业管理中央会出台一系列有关物业管理的规范及政策,到各省市也会制定并发布一系列适用于本省市的物业管理政策制度,但各小区真正具体实施时却有一定的困难,能落实的内容也很有限。如政府主管部门对普通住宅物业管理收费标准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些物业管理公司却并不遵守,擅自提高收费价格,乱立收费项目,消费者弄不清哪些该交,哪些不该交,增加了收费难度[3]。

1.3 村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没有“花钱买服务”的消费意识

新型城镇化小区中的居民均为农民,他们是物业管理服务的对象,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尽管身份上已经完成了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但他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完成转变,认为自己世世代代所居住的土地上不需要外人来替他们管理,不想打破自给自足的状态,更遑论让他们花钱来购买物业管理的服务,所以他们是不适应物业管理模式的,当物业管理服务企业上门要求他们交物业管理费用时,村民会感到困惑和不满,甚至是抵触的。因此如何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了解并接受物业管理理念,积极响应配合专业物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1.4 村民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卫生管理困难

从古至今,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就呈现出松散、封闭、自给自足的特点,且不喜欢过被约束管制的生活,住进新型城镇化社区后的村民,生活空间由原来的宽阔平方大院变成了狭窄的楼房,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和适应。因此,为了还原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村民在绿化所用的树上拉绳子晒衣服,果皮、塑料袋、烟蒂随地乱扔,将绿化带上的草坪破坏进而划分区域种植蔬菜,为了抄近路在新栽的绿化区域中随意穿行、践踏等现象比比皆是。

2 新型城镇化社区物业管理对策

2.1 健全新型城镇化地区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加快完善我国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是调节业主,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政府之间关系,解决三者之间纠纷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等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发布和实施,表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大部分法规制度都是针对城市制定的,并不适合新型城镇化地区实施,所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急需加大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尽快制定出适合新型城镇化社区物业管理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2.2 加强物业管理的宣传力度,使村民树立物业管理的消费理念

物业管理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主要是针对城市社区居民而言,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由于他们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物业管理的概念还是相对陌生的,这就需要加强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的宣传,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何为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带给他们怎样的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如:在公告栏,宣传栏张贴有关物业管理的知识;定期举办物业管理有奖竞赛活动;定期与业主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加以改进,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他们更了解物业管理,感受物业管理带给他们的好处。

2.3 聘用社区家庭经济条件差,失业村民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

首先,农村乡邻互相之间关系较熟悉,假如聘请自己村子里的村民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那么业主与物业管理的可沟通性增强,村民就不会特别排斥与抵触物业管理,且村民更加熟悉自己社区的特点,了解居民的行为生活习惯,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其次,社区有物业管理后,必然需要收取一定的物业管理费用,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经济承受能力差,有的甚至需要政府进行救济,聘用村民后可以适当减少其物业管理费予以鼓励,减轻生活压力,增加生活收入。

参考文献

[1]董兵,刘立群.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HM’2008物业管理国际学术会议.2008.

[2]李洪玉.我国现行物业管理的缺陷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668.

社区物业管理问题 篇5

1.相比于其它公司,你们公司的优势是什么?

2.你们公司对新南社区的整体管理思路是什么?

3.你们报价的物业管理费主要包含哪些费用?

4.目前,基层员工(尤其是保安)流动性大,请说明一下你们公司是怎样处理此类问题的?你们公司培训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5.如果出现类似紧急情况,你们公司将如何处理?比如:电梯困人,火灾,燃气泄漏。

6.在新南社区的设施设备管理方面,你们公司有哪些管理举措?

7.如果是你们公司接管,投入的管理人员总数是多少?怎样分配?

社区物业管理问题 篇6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68-01

所谓城市社区,就是一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具有人口众多、聚居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只有重视城市社区管理,完善城市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将城市社区管理的井井有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大力发展起来,我国城市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城市社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城市社区管理不善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的发展,并且对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管理的主体比较单一,政府根据行政命令垄断了社区内的所有资源,这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城市社区管理存在以行政为主导、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在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能不明晰,这就导致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力不足,严重影响社会组织的正常发育,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表现的不积极,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管理的质量。

2.城市社区自治体制不足,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我国城市社区自治体制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城市社区的自治行政化特色比较浓厚,这会使得城市社区自制组织工作的负担变沉重,导致城市社区自治主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城市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城市社区成员缺乏自治意识,城市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自治工作的开展。再加上城市社区自治的参与渠道不畅通,在城市社区自治过程中,社区成员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使得城市社区归属感较弱。

3.城市社区服务主体单一,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系还不完善,服务主体比较单一,随着我国城市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但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城市社区服务的资金和资源极为有限,城市社区整体的实力较弱,这就导致城市社区无法充分发挥服务主体的作用,不能实现城市社区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4.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受到制约。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这就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会严重阻碍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面临困境,阻碍和谐城市社区的建设。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度较低,社区文化参与意识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社区教育形式单一,城市社区无法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这就导致城市居民社区的认同意识表较薄弱,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才资源匮乏。

三、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要想实现城市社区管理的多元化,就要对政府职能进行转变,实现政府行政和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有效结合,促进城市社区的和谐发展。城市基层政府组织要将设计社区公共事务的社会性服务工作从政府行政职能中有效的分离出来,城市社区管理要淡化行政色彩,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城市社区服务质量,承担起城市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责任,使得社区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能够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2.完善城市社区自治,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将政府部门和城市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理顺,将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切实的转变,不能讲政府部门的工作推给社区居委会,从而有效坚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负担。社区居委会要引导居民进行自我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社区自治制度,增强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社区文明建设中共享一份力量。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拓宽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管理渠道,有利于城市社区的文明建设和发展。

3.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有利于城市社区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政府部门要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建设能力,提高非政府组织的社区服务能力,使得城市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的骨干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城市社区居委会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微社区管理提供公益性的服务。

4.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随着城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渐增长,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效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城市社区可以聘请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选派具有极高敬业精神的文化工作者参加专业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有效提高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质量,改善城市社区居民文化建设现状,使得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更加丰富。

总结:由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处于经济化的转轨阶段,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和经济建设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对城市社区居民进行思想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城市社区管理的资金投入,提高城市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在极大程度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康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陈德豪.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5.

[3]赖一飞,李立.论构建和谐的物业管理社区[J].科技创业,2007.

[4]徐琦.社区概念与理论起源[J].运城学院学报,2005.(1):32-36.

[5]刘冬枝.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14).

社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7

一、社区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社区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一方面, 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由法律上的指导关系, 已变为事实上的领导关系。社区居委会自治的职能呈现日益弱化的趋势, 社区居委会不是向居民服务, 而是向政府部门服务, 导致社区工作考核监督主体的错位。另一方面, 目前物业管理企业的审批由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管理, 而社区无法掌控他们的实际状况, 出现监管不到位, 居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社区组织虽日益成熟, 但服务水平及质量仍无法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社区主要开展如民政低保、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项目服务, 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明显不够;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 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托幼、卫生医疗保健、娱乐、家政、绿化等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 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

二、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了社区管理功能的发挥

由于投入有限, 导致部分社区办公条件差, 有的靠租、借等形式维持办公。另外, 社区文化、医疗卫生、科技、教育、体育等公共性服务设施欠缺, 严重影响社区正常工作的开展。如都匀市26个社区中, 有13个社区无自己的办公用房, 有办公用房的社区均未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200—300平方米的只有3个, 其它均在100平方米以下。由于社区辖区服务对象增多, 社区的服务和管理成本急剧增加, 导致办公经费紧缺, 制约了社区管理功能的发挥。

三、社区共驻共建的意识还不够强, 社区工作难以开展

目前社区居民和社区驻区单位参与意识不浓。一是仅有部分热心社区建设, 自愿参与社区自治的群众面还不够广。二是社区对辖区单位缺乏制约, 社区召集会议辖区单位、居民都不够重视, 社区组织活动参与热情不高, 支持力度不大。三是社区共建机制的建立还存在一定困难, 如何使社区、职能部门和驻地单位切实有效地发挥共驻共建作用,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流动人口管理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较薄弱, 带来了诸多社会管理问题

随着外来人口不断流向城镇, 城镇人口逐渐增多, 他们带来了诸多新的社会管理问题, 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压力加大。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还存在一定不足, 对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致使一些问题成了层层上访事件。

五、社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

社区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综合素质不够高。多数社区工作人员主要是“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组成, 在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存在有一定局限性, 严重影响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 社区建设已成为新时期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提出加强社区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 强化社区工作领导,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管理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努力形成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 定期研究社区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强化社区规划、政策措施、考核奖惩、舆论宣传等领导。把社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努力完善社会管理新格局。

(二) 加大投入, 建立多元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对现有社区基础服务设施用房, 采取政府划拨一定数额的社区建设专项资金, 用于社区公益事业适当补助、辖区单位帮扶、社区自我发展, 力争社区服务功能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同时, 将社区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发展规划, 要求建设规划部门在批准新建、改建住宅小区、城镇居民区和村镇建设的规划工作时, 应包括社区服务用房和居民活动场所等公益性设施建设规划。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 以多渠道解决办公经费和人员待遇问题。

(三) 赋予社区管理权, 提高社区管理力度

针对社区管理的现状, 政府应将一定的权力下放给社区, 使责、权、利相统一。一是暂住人口以及经商办企业的应到社区登记后, 有关部门才能办理相关证照手续;二是社区有权参与对辖区单位计生、综治、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考核;三是辖区单位及领导评优、晋升及企业年检、年审都应设社区签署意见栏;四是党员和团员以辖区单位管理为主, 属地管理为辅实行双重管理, 对参加公益活动情况, 年终民主评议党员要有社区签署意见栏, 五是社区兴办公共事业, 辖区单位要予以大力支持。

(四) 认真落实“权随责走, 费随事转”的原则

一是要整合各部门资源, 切实履行好“参与指导”职责, 做到工作、经费、指导进社区。二是探索推行社区公共事务分类管理, 有关部门按“权随责走, 费随事转”原则, 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 社区可以拒绝承担。确需由社区协助的, 根据交办工作量、难易程度、人员多少和时间长短, 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 协助政府做好相关工作。同时, 相关职能部门指导其依法开展自治,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并自觉接受社区监督和评议。

(五) 优化人员配置, 建设高素质社区干部队伍

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一、社区及社区管理的含义

一般认为, 社区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的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生活在该地域的人群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上的归属感。这一概念指出社区首先是一个共同体, 有共同需要遵守的章程或约定俗成的惯例;其次, 生活在社区的人们具有心理上的认同感。

社区管理是指为了维护正常的秩序, 社区自治组织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对社区进行有效科学管理的过程, 在管理的过程中, 明晰社区自治组织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和地位, 制定社区自治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章程, 科学界定社区的职责范围和管理事项,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各项权利的实现。社区管理包含着社区管理的主体、社区管理的客体、社区管理制度和管理目标。社区管理的主体包括社区管理的机构、人员等方面。社区管理的客体就是指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 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关系着人们的教育、文化、医疗和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 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各项政治和社会权利的保护与实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的差异, 存在不同的社区管理体制。

二、当前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社区管理体制上, 存在着政社不分、职责模糊和行政色彩浓厚的现象, 没有能够实现预期设定的政社分开的目标, 不能够有效减轻政府的社会负担。行政色彩的浓厚导致居民没有认同与归属感, 居民只是将社区作为一个居住地。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 上层的各项事务均要由社区来承担管理任务, 社区成为政府机构的派出机构。同时, 社区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另外, 在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下, 街道之间、社区自治组织与各类组织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协调机制。

2. 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社区管理运行中, 存在着一些比较典型的机构摩擦现象, 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管理组织之间的摩擦、业主委员会与社区管理组织之间的摩擦和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委员会之间的摩擦, 这些摩擦现象的本质是管理运行不畅的表现, 直接导致社区管理的效果欠佳。同时, 在社区管理运行中, 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致使服务低劣的一些现象经常出现。

3. 社区管理法制上存在的问题

在社区管理法制上, 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由于社区居委会的成立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的, 所以绝大多数的居委会都没有相关的自治章程, 在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范围、社区民主管理、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机构、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和权力界限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同时, 在社区管理中, 由于制度的不健全, 也出现了由于职责交叉而产生的管理重复现象。

三、完善社区管理的对策

1. 积极推进社区职能转变

社区职能转变的前提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目前的社区是在传统行政职能影响下的半政府运作状态, 在各级任务的落实与执行中, 社区成为各种政府职能的汇集点。在推进社区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需要认真确定社区的职能范围, 明确界定哪些职能必须由社区承担, 哪些职能不需要由社区承担, 并且通过法律法规等途径将其固化;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尤其是需要严格限制和规定具体管理职能的责任主体, 打破上级给下级, 一级给一级的不良现象, 切实减轻社区的负担。

2. 加强社区立法

法律是规范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基本准则, 为有效进行社区管理, 有必要加强社区立法, 促进社区管理机制规范。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社区管理方面的专门法律, 只有宪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居委会的任务等方面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因此, 应借鉴社区管理实践中先进的经验, 尽快完善社区管理方面的法律, 逐步制定社区管理方面的专门法律, 使之能够适应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的需要, 同时使社区监督有法可依。

3. 创新社区管理工具

在社区管理中, 我们可以借鉴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提供公共物品时, 可以进行业务外包, 对于适合市场化的事务可以交给市场来做, 将社区管理与市场供给有效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激发民间机构从事社区管理的动力与热情, 以提升社区管理工作的效率, 也可以提升公共物品的质量。在社区的建设中, 大力推进多元化的投入和投资主体, 通过明晰产权关系界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理顺各方关系, 实现社区资源的多方共管、共享。

4. 培育优秀的社区管理团队

社区管理工作团队素质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要提升社区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首要的关键的任务是提升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一般来讲, 需要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注重培养和提高, 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融入居民的能力、服务居民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在选拔社区管理人员时, 要进行公开的招聘与考试, 社区服务人员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同时对现任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 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夏学銮.社区管理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社区物业管理问题 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区应急管理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像1998年的洪水、2003年的“非典”、今年的雪灾和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 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公共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整个管理过程就是应急管理, 管理主体是政府。但是, 政府并不是万能的, 处理突发事件更需要社会、公民和各类组织的共同参与。社区作为部分社会职能的承担者和社会主要力量及资源的承载者, 既是各类突发事件的承受主体, 又是预防和应对的前沿阵地。因此, 加强社区应急管理, 提升社区应急运转功能, 是社区安定有序的具体体现, 也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屏障。

一、社区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工作, 是随着国家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及现实需求促进下应运而生的,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社区应急管理的实际状况远远落后于现实所需, 与保障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1.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不规范

伴随政府机构改革和“单位制”的打破, 政府管理职能和服务重心不断向社区下移, 导致其身份不明确, 本身的自治性质和功能没有充分体现, “行政化”倾向严重。目前, 许多社区的工作重心就是围绕上级政府的中心工作而展开, 对应急工作缺乏长远规划;社区还未建立综合性、常设、专门的应急事务协调指挥机构, 应急工作人员也配备不齐,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往往都是组建由社区一把手组成的临时性应急工作小组 (事故处理小组) , 等事故处理完后就解散, 没有做到应急平战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应急处置中也缺乏责任机制和职责体系, 职责交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2.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完善

应急预案是社区开展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响应、恢复的行动指南, 是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保证。然而, 目前社区的应急预案存在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全面、实际操作性不足等问题。有的社区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制度, 但其仅仅停留在文字上, 没有进行应急演练, 这就很难在事前评估预案实施的效果。

3.应急保障得不到落实

由于社区管理的经费来源少, 应急的人力、物力、医疗、交通运输、通讯保障等系统不健全, 造成社区应急能力有限, 成为制约社区应急的“瓶颈”。再加上社区应急的政策、法律、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也给应急实际操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 一旦突发事件爆发就可能影响救援工作。

4.应急救援组织不健全

由于我国缺少专业的应急救援培训机构, 社区缺少具有专门技能的应急工作者队伍。目前, 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大多由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如志愿者组成, 而且大多数是社区的退休人员和低保人员, 其他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不高, 没有专业人员如医生、水电技术工、消防人员、律师等的参与, 一旦突发事件来临, 这只队伍显然很难及时有效应对。[1]

5.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应急知识不足

安全意识薄弱是各地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并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现实情况看, 社区工作人员对应急管理理解良莠不齐、重视不够, 再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指导和培训, 缺乏对突发事件进行监测预警的能力、事发时及时组织救援的能力和事后心理疏导救助能力。同样, 社区居民的应急知识更是十分欠缺, 社区居民和公众普遍对突发事件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非常薄弱, 对如何有效防范和减轻各种灾害损失的知识掌握不够、应急准备措施和自救互救能力等应急素质都显得不足。

二、加强社区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2007年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颁发, 各级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社区在应急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切实提高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已成为基层社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因此, 应高度重视和开展社区应急管理建设, 发挥社区潜在优势, 提高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推动社区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政府提供外部支持

政府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导和核心, 因此, 政府的指导与支持是社区层面的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

(1) 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要指导推动和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在适度下放部分应急权力和责任的同时, 出台相关政策, 明确社区在应急体系中的地位、职责范围和管理责任, 使社区所担负的应急职责与其应急能力相匹配。同时, 相关机构要加强社区应急队伍和应急指挥员队伍的培训, 使社区应急人员具备良好的应急理论和实践知识, 并将应急培训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 法律支持。

有关部门要根据社区实际情况, 建立和社区特点相适应的《突发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制度, 明确社区应急管理要遵循的法律规范、规章制度、机构设置、队伍建设 (尤其是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 , 使各项应急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将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3) 技术支持。

地方政府要给予社区更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 组建消防、急救和其他医疗应急设备、救灾物资储备及应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后备设施, 解决社区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2.加强社区自身应急管理规划

社区应急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全面防范、广泛参与、共同建设”的工作方针, 从实际情况出发, 统筹规划社区资源, 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 使应急管理协调有序。

(1) 建立完善的社区应急组织机构。

社区应急组织管理体系的完善是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组织保证, 是政府部门及外界力量救援的主要渠道, 也是科学指挥、协调和管理的重要保障条件。社区可以结合实际, 根据“平战结合”的应急原则, 设立与日常工作机构合二为一的社区应急管理组织, 把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社区应急预防和准备工作上, [2]在组织内部确定应急领导小组和专兼结合的工作人员, 并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

(2) 建立健全社区应急预案体系。

社区要根据本地实际, 在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居民群众意见基础上, 制定涵盖本社区可能或易发频发各类突发事件的社区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内容包括社区危险性分析、组织机构及应急职责、信息报告、处置分工及流程、恢复重建及善后处理、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等。[3]预案内容要简洁明了, 职责分工明确, 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且与上级预案能有效衔接。同时, 组织居民参与本社区常见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并不断修改完善预案, 也是社区预案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3) 建立快捷畅通的预警系统。

社区要本着“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宗旨, 根据“平战结合”原则做好事前准备工作。社区要按需求配备应急器材, 并在专业人员和居民参与作用下, 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监测监控、信息报送、预测预警体系。[3]对社区内各类危险和自身脆弱性进行评估时, 尤其要注重社区治安事件、火灾事故隐患、社区卫生、公共设施安全等方面的信息, 做到早报告、早预防、早处理, 争取主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4) 建立突发事件事中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 社区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 组织发动群众、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做好自我防护和自我保护工作, 并尽量控制事件影响力, 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衍化扩散。对于影响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 除了及时向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向社会发布准确简要信息外, 还要在专业救援部门到达前, 紧急发动群众及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预防和自救互救措施;在外界救援到来后, 发动居民配合上级及专业救援队伍, 帮助现场取证、指引道路、维护秩序, 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使突发事件得到更为迅捷有效的控制处理。

(5) 建立恢复重建评估机制。

在恢复重建社区工作中, 社区不仅要配合相关部门处理迫在眉睫的善后处置、资源补偿、医疗康复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更要借用各种心理治疗的手段, 疏导突发事件承受者的心理, 使其安全度过重大打击后的危险期。所有事情处理完后, 社区要对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进行评估,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并总结应急中的经验教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3.组建专业性强的社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 社区应急队伍始终处在第一线, 这支队伍的战斗力直接影响事情解决的效果。因此, 一方面, 要对社区干部加强应急意识、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工作经验的培训, 明确其应急职责和作用, 建立一支拥有专业知识的应急指挥员队伍;另一方面, 应坚持“应急联动, 协同应对”的理念, 建立一支应急救援队伍, 并配置应急车辆、应急通讯等必要设备, 保障社区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集中有限的应急资源迅速出击有效应对。我国的社区应急救援队伍也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广泛发动群众, 充分利用志愿者组织, 实现“自救、互救、公救”的社区应急救援目标。

4.培育良好的社区应急文化

只有社区每个居民都具有较高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才能在事发后积极自主采取行动应对, 从根本上消减突发事件带来的重大冲击。因此, 培育良好的社区应急文化也是社区应急工作重点。社区一方面要运用广播、张贴栏、网络等渠道, 并针对社区常见突发情况编印防灾减灾通俗读物、举办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和载体, 对社区不同人群,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应急知识宣传和应急能力教育培训和演习, 尤其要关注社区内老人、小孩、学生、外来流动人员等弱势群体, 使社区每一个成员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应急生存处理能力。[5]另一方面, 要加强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的培养, 让每个居民都自觉加强应急知识的学习, 主动参与社区应急活动, 形成“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自己的社区自己保护”的基本防灾理念和自救互助救灾机制。

参考文献

[1]马英楠.社区应急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全月刊, 2007, (06) .

[2]王柳.城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06) .

[3][4]丁辉.基层应急预案框架研究[J].安全月刊, 2007, (06) .

社区物业管理问题 篇10

1 基本情况

包头市社区建档工作始于1998年,建档方式主要通过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和联动居委会走进社区为居民建档,处于居民个人基本信息的摸底阶段。2009年以后,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式启动,建档工作逐步趋于规范,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实行以家庭为单位,“一人一档,一户一夹”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包头市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利用率,2012年6月,包头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正式开通进入试运行阶段,全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了电子化管理模式。

2 存在问题

2.1居民健康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导致电子建档工作进度缓慢。政府层面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对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居民对医务人员免费上门建立健康档案持怀疑态度,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采取隐瞒病史或回避的方法,使建档工作受阻。

2.2档案的真实率有待提高。抽查档案中居民个人基本信息基本属实,但存在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不能规范落实到位的情况。如:慢病患者的病情诊断、随访方式、随访频次、用药记录、血压或血糖的记录值与实际情况不符。

2.3档案的合格率亟待提高。通过每季度的督查,档案的合格率虽有所提升,但档案的缺项、漏项仍普遍存在,个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表缺失的问题。

2.4电话号码信息缺失现象较突出。由于部分居民不愿意透露个人联系电话信息,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

2.5档案的动态使用率偏低。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时间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与居民的健康需求存在差距,加上医保报销不便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普遍较低。这成为制约加强居民动态管理和监测的关键问题。

2.6通过核查档案反映出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慢病患者的随访工作开展多数以电话方式进行,面对面的随访方式较少,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在规范诊治、用药指导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较低,从而遵医用药依从性较差;重点人群体检工作普遍滞后,依然存在未按照规范标准执行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检验室的设施条件有限,体检项目执行不全的问题比较突显;0-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过程中大部分未做血色素检测;孕产妇早孕建册率、产前健康管理率和产后访视率较低,存在中期或产后后补建档现象,而且由于其更信任大医院,大多数在大医院接受产前检查,导致服务和建档工作的脱节,从而也增加了人群管理的难度;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因工作人员对精神病患者心存畏惧不敢上门访视,部分患者家属也不配合随访导致病情评估和控制情况真实性降低,加上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使得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率和规范管理率普遍不达标。

3 对策和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工作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建议政府层面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制定并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加大社区卫生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投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问题,保障人员的工资待遇等,夯实社区卫生保障工作的基础。

3.2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人们转变观念,提倡“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要发动社会力量,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宣传栏、宣传手册、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社区建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和信任度。

3.3坚持二级考核,分层属地管理。建立市级考核旗县区,旗县区考核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二级考核制度。市级侧重结果指标的管理,把握整体工作进度,实行结果管理。旗县区侧重过程指标的落实,实行过程管理。

3.4强化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坚持经费补助、考核结果和改进服务相挂钩。通过实施绩效考核,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服务效率,改进服务质量,推进全市规范化建档工作。

3.5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逐步完善包头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功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为提高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与支持,以尽快实现档案信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资源共享,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3.6强化能力,加快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的在职培训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3.7推进医保进社区,方便居民就近就医。建议政府尽快制定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将社区卫生服务的家庭病床、社区康复、慢性病控制等服务纳入医疗保险统筹支付范围,调节居民就医流向,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8以推行医联体为突破口,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机制,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分级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公立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促进患者分级就医、合理转诊。

参考文献

上一篇:校企(地)共建下一篇: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