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2024-08-07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精选十篇)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篇1

李宁 (2004) 、蔡建胜 (2006) 、张宗兵 (2007) 这三位学者对于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的涵义的观点是基本相同的。会计责任是指被审计单位对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本单位提交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等负有的责任。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 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他们的观点都是源于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本身固有的性质和内容来定义的。《会计法》中明确的注明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他们三人对于会计责任的观点就是根据《会计法》中的内容规定来定义的。相同的, 审计责任的定义也是一样从我国的独立审计原则的内容所得出的。因此, 对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定义, 国内学者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因而在会计责任、审计责任上的理解也存在着分歧。国际审计准则在协调各国分歧的基础上指出:“注册会计师应能为检查出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舞弊和错误, 提供合理的保证。”同时也指出:“未检查出会计报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 并不表示审计工作未按一般公认审计准则执行, 而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可见, 只要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执业, 就不应该承担审计责任。对于报表中的虚假信息所造成的影响, 由被审计单位承担会计责任。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 在两者界定上, 更多的还是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的意见。

当国外的会计师职业正在面临“诉讼爆炸”, 甚至破产倒闭的严重威胁时, 我国的审计职业界平静的局面也开始打破。这一方面是国际环境的影响, 诉讼爆炸的冲击也波及我国, 至少在舆论上开始对审计责任问题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是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发展以及审计事业的发展, 注册会计师审计已经从形式阶段进入了实质阶段。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这些规定散见于《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民法》和《刑法》等法律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中。讨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认定依据的前提是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只应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不应承担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 工作粗疏, 不能查出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存在的明显的、重大的错误或舞弊等违法行为, 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给根据该会计报表信息决策者造成了损失, 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认为要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就和其他各种承担法律责任的认定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需要拿出证据来证明所遭受的损失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再者, 法律的执行具有强制性,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去违背, 这是社会的规则, 不能去破坏。总之, 如果注册会计师有法律责任, 也基本上是由于其自身没有遵守审计准则造成的。

二、会计责任、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界定不清的后果

美国安然事件、中国“银广夏造假”、“湖北立华”等一系列震惊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乃至全世界的案件发生后, 使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更为深重的疑虑, 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公允性的合理怀疑,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倍受全社会关注的议题。

在国内, 在2002年之前, 没有一起针对与上市公司审计有关的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诉讼案, 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为零。曾有投资者起诉红光实业, 被告包括涉案的会计师事务所, 法院以原告无法证明其损失与被告虚假陈述的因果关系为由予以驳回。也曾有投资者起诉银广夏, 但法院以技术不足以胜任为由暂不受理。针对投资者起诉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等责任人的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9月专门发布了暂不受理的通知。可见, 在2002年以前, 投资者并不具备起诉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资格。据统计, 从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四年半的时间里, 全国受到行政处罚的注册会计师有687人次, 会计师事务所1073家次;承担民事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只有1人, 赔偿金额1万元, 承担民事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28家, 赔偿金额864万元。

相对于国外发展完善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 国内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诉讼案明显比美国的要少, 这主要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起步比较晚,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完善有关。较之国际会计师行业150多年的发展历史, 还显得较为年轻。从1992年至1995年, 有些注册会计师因重大过失或故意欺诈而受到了刑事处罚。这一系列审计案件的处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标志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萌芽阶段的形成, 推动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向更深层次发展。1996年1月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发布, 以及1996年4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56号法函规定, 揭开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纵深发展的序幕。《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确立了注册会计师行为上的执业标准, 使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有了衡量尺度, 提供了识别注册会计师有无过失行为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第56号法函更是成为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民事法律责任的第一个专门司法解释, 也使得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有了更深刻的关注。这些法规的出现标志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走向了纵深发展阶段, 并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界定奠定了法律基础。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由于没有清楚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标准, 引发了很多的诉讼案, 严重阻碍了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安然事件, 更是震惊全球。全球的第一能源交易商安然和美国的第二大电信公司世通申请破产, 审计业的“百年老店”安达信宣布退出审计业, 这些消息对会计、审计领域的影响极大。因此, 在审理界定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诉讼案件的时候, 一定要正确区分三种责任。否则, 既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是财务信息生成的不同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不能够相互取代的。只有当两个环节都完成后, 才能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 让他们作出更为准确的决策。因此, 一旦财务信息发现出错后, 信息的使用者便会追究责任。那到底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还是会计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就需要从最基本的涵义出发去界定。只要我们明确了选择恰当的会计准则和按照会计准则去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根据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就能够比较清晰的认定责任的归属问题。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就只要通过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违约、过失和舞弊的行为就可以判断出来。其中, 审计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注册会计师是否履行了审计责任以及履行审计责任的状况往往是衡量注册会计师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承担法律责任大小的重要依据。

三、会计责任、审计责任与法律责任的重新界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如果不能够清楚的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注册会计师行业也会萧条, 为了避免这些不良状况的发生, 我们一定要界定清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尽管要想严格界定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并不容易, 但是我们也要尽量完善各种制度、体制, 以求得公平与公正, 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保护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合法权益。之所以目前迫切要解决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问题, 是因为我国的社会审计在市场经济中有着很大的作用:第一, 社会审计可以提高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质量及其可信性, 从而增强整个资本市场体系运行的正常有序。第二, 社会审计可以促进审计服务的社会化, 提高整个市场控制机制的效率。第三, 社会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各个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提高企业管理的素质。所以社会审计在整个资本市场体系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大, 但如果不能界定清楚三者责任的话, 可能阻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采取具体的措施进行区分三者的责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以审计过程为基础进行界定。这一层面由以下具有递进关系的不同情况所构成: (1) 注册会计师主观上具备了独立、公正的态度, 并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了有关审计程序。 (2) 注册会计师保持了独立、公正的态度, 但没有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有关审计程序。 (3) 注册会计师在形式上较为严格的依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了有关的审计程序, 但是在主观上不具备独立、公正的态度。 (4) 注册会计师未保持独立、公正的主观态度, 并且也没有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有关程序。二是以审计结果为基础进行界定。这一层面又由以下具有递进关系的不同情况构成: (1) 审计结果无较大偏差, 且信息使用者未受损失。 (2) 审计结果无较大偏差, 但信息使用者因不当使用会计信息而受到损失。 (3) 审计结果存在较大偏差, 信息使用者也存在受损的客观事实, 但损失不是直接源于审计结果的偏差。 (4) 信息使用者存在损失, 且直接源于审计结果的偏差。由以上两个层面互相结合, 构成了综合判断和确定注册会计师应否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承担责任具体形式的矩阵关系 (如表1) :

表1列举了各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在责任认定时, 根据以上标准, 审计单位不承担审计责任就可以归结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了。

针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易于混淆的原因,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独立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发挥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前提, 如果这点在审计实务中不能做到, 则三者责任界定不清的隐患永远消除不掉。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产生、存在以及发展的最大理由是以独立的信息鉴定专家的身份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以维护资本市场的顺畅运行。因此,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第二, 加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涵义的推广, 使不同的人对这两个涵义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信资本市场上所有人如果能够对三者责任的涵义有了一个统一的认知之后, 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第三, 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加强社会监控力量监督, 鼓励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高对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必然都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但是目前为止, 他们对信息如何使用所知道的并不多, 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培养。第四, 完善法律制度, 在相关法规、准则制度中责任规定更加具体明确。虽然说会计准则的不确定性、责任对象不明确、职业判断无明确依据都是法律不完善的体现, 但是国家应该在一定的时期内, 在一定的范围上对这些进行一个大致的规划, 可以从很大的程度上减小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划分。鉴于目前的情况, 只有尽量完善各种制度、体质、准则, 求得公平与公正, 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保护注册会计师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谢荣:《市场经济中的民间审计责任》,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4年版。

[2]蔡春:《审计理论结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总结报告 篇2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虽然有着不同的涵义,然而由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致使两者的界定比较困难。在实务中经常会由于职责不明确而引起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某些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限划分不清所引起的。本文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现实中科学界定两者的建议。

一、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同的原因分析

造成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混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笔者主要从审计和会计职业、客观环境和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审计和会计的职业因素

1、两者在目标上存在关联性

两者都以会计信息作为其工作对象,所不同的是,会计强调收集和加工满足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而审计则强调监督和评价被审单位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总之,两者的一个基本目标都是为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正是由于会计与审计的关联性,使得人们对于那些不能满足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很难判断是属于审计责任还是会计责任。

2、两者在业务上存在高度的依赖性

无论是会计还是审计,其业务的顺利开展都要利用对方的某些资料。然而,人们也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窘境:对于利用对方资料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到底是资料使用者的责任,还是资料提供者的责任?

3、理论与实际很难统一,独立审计的目标难以实现

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而言,独立性是其核心所在,审计人员必须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保持独立。然而,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来自被审单位,加之民间审计机构之间竞争激烈,于是审计人员面临一种两难境地:独立性很难保证,其工作常常受到客户的影响,结果一旦出了问题,审计机构和客户就相互推诿,而作为受害方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很难区分二者的责任,不知该对谁提起诉讼。

(二)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因素

1、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规范执业,可能会受到收益偏低、审计市场不平等竞争、行政干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要严格依据审计准则执业,需要被审计单位的理解、配合和支持。由于不少民间审计机构脱钩改制进行得并不彻底,使得地区垄断和部门垄断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开展工作时,审计机构和客户常常受到来自于本地区或本部门某些行政意志的干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混同。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有些责任范围规定得不够全面、不够具体,使得对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界定很难判断。

2、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还不迫切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都还不成熟,他们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为规范市场、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保障相关单位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出台了很多措施。但这毕竟只是一种外在压力。因此,只有在广大投资者有了要求披露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时,才有可能对民间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形成强有力的公众监督,促使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减少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同的几率。

(三)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和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1、目前的审计方法与现实要求还不协调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通常采用的是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方法,由于抽样审计固有的局限性及出于对审计成本的考虑,不可能保证将所有的错弊事项全部揭示出来。对会计信息失真所产生的问题及所造成的损失,有些报表使用者只追究审计责任而不追究会计责任。

2、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审计和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和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一方面造成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报表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又无法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一旦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就很难判断是属于哪一方的责任。

二、现实中科学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建议

1、改革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机制失效将造成多种严重问题,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混同只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应解决 “内部人控制”问题,重建权力制衡机制;合理设计经理人的薪酬。

2、协调法律界的认识

首先,法律界应对审计的局限性有充分考虑。其次,无限连带责任固然可充分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但也可能“罚不当罪”,造成违法所得独享、风险和处罚共担,可能消极地助长了公司管理当局的会计造假行为。最后,法律界需要借助独立人士的专业技能,来鉴定审计报告是否虚假,建立独立的审计鉴定人名册制度和具体案件的鉴定人三方选任制度来为法院提供鉴定结论。

3、改善微观层面

(1)建立健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具有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的作用,有助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

(2)强化会计人员的认识。会计人员受雇于公司管理当局,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在管理当局会计造假和利润操纵的强大压力下,很可能实施违法行为,但会计人员仍可以发挥作用,如与管理当局加强沟通就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3)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要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人员、业务和层出不穷的舞弊手法,必须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篇3

关键词:会计责任审计责任误区原因

0引言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虽然有着不同的涵义,然而由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致使两者的界定比较困难。在实务中经常会由于职责不明确而引起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某些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限划分不清所引起的。

1存在的认识误区

1.1社会公众的认识误区。会计信息的编报日益复杂以及会计信息的常常失真导致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完全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果会计报表有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未发现,肯定会给报表的使用者带来损失。此时,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往往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为一谈,并且认为审计过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就是会计报表质量的保证人,注册会计师即要承担会计责任同时又要承担审计责任。从目前发生的诉讼案件来看,会计报表的使用者都是控告注册会计师,而很少有控告造假的被审计单位。

1.2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认识误区。由于注册会计师诉讼案件的增多,注册会计师总是过分强调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从而减轻自己的审计责任。

1.3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存在的认识误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认为会计报表经过审计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就意味着会计报表经过了注册会计师的确认。一旦巳审计过的会计报表发现还存在重大错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常常以会计报表经过审计为借口来推卸自己应承担的会计责任,而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2会计责任于审计责任难以界定的原因

可能引起的审计责任,主要有: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比如注册会计师未完全严格遵照《独立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执行,或是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引起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不清,主要原因如下:

2.1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足独立审计的主体是处于超然独立地位的注册会计师,是一种受托审计,而非强制性审计。因此,独立审计应具备双重独立性,既要独立于委托人,又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挂靠制”(尽管“脱钩”工作正在进行)和行政干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这是造成实务中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2两概念理解上的分歧我国目前主要在两方面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理解存在着分歧。

2.2.1会计执业界同公众之间理解上的分歧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其审计,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以供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但注册师审计并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作出百分之百的承诺,对被审计单位未来发展和经济效益与效率做出肯定性的保证。然而,注册会计师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公众对民间审计行为的性质,审计报告的意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公众审计期望与审计实际作用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距,这也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又一个客观原因。

2.2.2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分歧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难以界定、两者互相转嫁风险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两责任的承担者的角度不同,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主体,被审计单位同事务所之间存在着利益

被审计单位总是以“审计单位理应检查出存在的问题”为由推脱会计责任。然而,现代审计由详细审计发展到抽样审计,从审计取证的广度上而言。不可能涉及到企业的所有凭证、帐簿:从审计取证的深度而言,审计工作只是短时间内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公允性的一个再认定,审计人员只是从原始凭证中去推理业务发生的起因、经过,了解的程度非常不全面。若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及相关方面串通舞弊,审计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只可能承担由于审计失误而造成的审计责任。

2.3法律上的不完善

2.3.1会计准则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对许多交易及事项采用可选择的会计方法,这种选择性以及准则外业务的会计处理,是诱发会计与审计责任不清的动因。这种选择性使得公司据以编制会计报告的备选会计方法很多,独立审计人员在评价会计方法的选用上又缺乏明确的标准,使得会计责任容易向审计责任转嫁,从而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3.2责任对象不明确我国现行准则中,对审计人员责任对象无明确规定,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对象明文规定。既然无责任对象,在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上就可能模糊。

2.3.3职业判断无明确依据独立审计过程中,经常需要运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在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进行的评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都对此做出了规定,但均需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由于所处环境与各自目标不同,两者所做出的职业判断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对重要性原则的判断又是影Ⅱ自审计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旦涉及到两者的责任,很难去界定到底是会计人员误用会计政策,还是审计人员未保持应有职业谨慎。

3现实中科学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建议

3.1改革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失效将造成多种严重问题,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混同只是其中之一。应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重建权力制衡机制;合理设计经理人的薪酬。

3.2协调法律界的认识首先,法律界应对审计的局限性有充分考虑。其次,无限连带责任固然可充分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但也可能“罚不当罪“,造成违法所得独享、风险和处罚共担,可能消极地助长了公司管理当局的会计造假行为。最后,法律界需要借助独立人士的专业技能,来鉴定审计报告是否虚假,建立独立的审计鉴定人名册制度和具体案件的鉴定人三方选任制度来为法院提供鉴定结论。

3.3改善微观层面

3.3.1建立健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具有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的作用,有助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

3.3.2强化会计人员的认识。会计人员受雇于公司管理当局,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在管理当局会计造假和利润操纵的强大压力下,很可能实施违法行为,但会计人员仍可以发挥作用,如与管理当局加强沟通就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3.3.3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要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人员、业务和层出不穷的舞弊手法,必须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

3.3.4协调社会公众的认识。社会公众应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合理使用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探讨 篇4

(一)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联系

1.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依产权关系而存在

现代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 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与被委托的契约关系。企业所有者无权干涉企业的经营, 只能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进行管理, 而所有者只能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活动信息, 以确保经营者正确履行契约责任, 不会中饱私囊或将企业带入险境。然而, 由于所处地位不同, 所有者与经营者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关系, 经营者由于自身所处位置的优势, 比所有者掌握更多的企业实际信息, 而经营者又很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去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 罔顾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就是其真实性、合法性很难得到保障。因此, 所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安全, 会委托第三方对企业经营者的履职状况进行审计, 以检查经营者是否正确履行职责, 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因此, 经营者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 要通过财务报表说明自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可见, 现代企业的产权关系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存在的前提。

2.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目标一致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涉及包括企业所有者、合作伙伴、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共同目标就是保证企业会计活动信息的真实、完整、合法, 使利益相关者能够依据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结合自身状况, 做出正确的决策, 避免因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缺失、虚假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经济活动, 如投资、商业合作、银行贷款等。由此可见, 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合法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共同目标。

(二)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别

1. 责任主体不同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责任主体不同。会计责任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其所编制的财务报表所承担的责任, 因此其承担责任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治理层。审计责任是审计机构对被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 其责任主体是审计机构的注册审计师。因此, 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出, 这两者的责任主体明显不同。

2. 责任内容不同

从上文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会计责任的责任内容指向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治理层的会计活动和其依照法律法规所编制的财务报表, 其主要内容有:履行法定职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按照有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保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审计责任的责任内容则指向审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和所依法依规出具的审计报告, 其主要内容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实施独立审计并做出审计结论。

3. 适用法律不同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责任界定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尽然相同。会计责任主要适用《会计法》, 而审计责任的界定与追责则主要适用《注册会计师法》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2010版) 》等。

4. 监管单位不同

在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监管和追责过程中, 其具体的监管单位也不尽然相同。对会计责任进行监管和追责的部门有财政、税务和审计等, 而对审计责任进行监管和追责的部门有财政、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证监会等。当然, 这些监管单位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二、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认识误区及原因

(一)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认识误区

1. 被审计单位的认识误区

被审计单位通常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误区, 认为既然审计机构已经对自己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就表明审计机构对自己的财务报表完全认可且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旦财务报表仍被查处问题, 被审计单位经常会据此要求追求审计机构的责任, 而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2. 注册会计师的认识误区

被审计单位的认识误区导致一些注册会计师不愿、不敢出具审计报告, 认为一旦自己出具了相应的审计报告, 就意味着自己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认可, 就可能要替被审计机构背黑锅。而有些注册会计师则恰恰相反, 一旦在自己出具审计报告后仍被查处财务报表有问题, 他们会想方设法将责任推给被审计单位, 强调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履行不到位而造成的, 从而推卸自己的责任。

3. 利益相关方的认识误区

由于会计信息对利益相关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 所以利益相关方也很重视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然而, 由于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利益相关方很多时候认为只要审计机构出具了审计报告, 而后又被发现有问题, 就应该是审计机构的问题并进行诉讼和追责, 往往忽视了由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履行不力、审计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及时发现而造成会计报表失真等情况, 导致审计机构频频被推上被告席, 而被审计单位则经常免于被追责。

(二) 形成认识误区的原因

1. 注册会计师缺乏风险意识, 独立性不强

审计活动是注册会计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并出具审计报告, 同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的一种会计活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既要独立于委托人, 又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具有双重责任。然而, 当前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 “挂靠制”和行政干预问题仍比较严重, 导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不清。另外, 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也对某些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造成了影响, 使其丧失了独立性, 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是按照被审计机构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 危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形象。

2. 信息不对称及审计能力的制约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难以界定的重要原因。审计机构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以反映企业真实有效的财务活动信息。然而, 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 企业经营者在信息上相对于审计机构具有绝对的优势, 审计机构如果要对财务报表进行逐项抽丝剥茧、寻根探源的查证, 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说, 被审计单位配合与否还是另一回事。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心隐瞒或造假, 审计机构审计起来就相对困难, 出错率较高。另外, 目前的审计方法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态度也使得审计结果很难发现企业财务经营中的问题, 导致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难以界定。

3.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但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仍然缺乏可遵循的法律依据, 一旦出现问题, 难以确定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归属, 容易引起企业和审计机构的纠纷。

三、加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与区分的建议

(一) 加强宣传, 提高社会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认识

现在社会上, 包括企业和注册会计师等, 都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 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向公众进行宣讲, 帮助公众提高认识, 让全社会对审计活动的职责和局限性有基本的了解, 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能够正确区分。同时, 作为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两个主体, 企业和注册会计师都应加强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认识。企业应该认识到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 其责任主体是企业负责人, 而不能将责任一味推卸给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则应认识到自己需承担审计责任, 而不用担心自己是否还需承担会计责任, 或是将审计责任推给企业。

(二) 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降低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制度, 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财务管理活动和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及安全性, 为企业提供真实、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 从而降低企业的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上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及成本效益性”的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材料管理、库存管理等管理制度,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 加强制度执行落实和监管, 以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取得实效, 保证企业会计活动的合法有效。

(三) 推进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 创新审计方法

首先, 在企业内部, 企业应注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使其具备保障企业会计活动所需的素质能力。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确保会计人员能够依法依规进行会计活动。其次, 在审计机构内部, 审计机构应提高对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审计机构应该举行新员工培训, 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教育, 同时定期开展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 确保注册会计师能够及时学习最新的知识和会计方法。审计机构还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培训, 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观念。再次, 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加强对会计从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会计从业人才的重视程度, 从而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以保障企业和审计机构的人才供应。最后, 理论界应加强对会计理论的探索, 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和工具, 为审计机构加强审计提供更先进、更科学和更有效的管理工具。

(四) 加快法制建设,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立法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对会计行业的立法步伐,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具体条文中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定义、内容、方法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规范统一, 避免相互矛盾或自成体系。同时, 司法部门在涉及该类案件的处理过程中, 应注意区分不同责任和责任主体, 避免出现会计责任未被追究或审计责任未被追究的现象。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也不能互相转嫁。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合理界定, 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区分责任主体和确定责任归属,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经济警察”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慧.论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比较[J].科技资讯, 2010 (32) .

[2]曾永芳.浅析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 2010 (22) .

[3]付晓, 姜蕾.审计责任界定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 2011 (26) .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篇5

一、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监督、控制和规范决策者的行为,优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是与会计内部控制关系最紧密的监督形式。从审计实践来看,领导者法制观念淡薄和追求局部利益而有意违法违纪,会计人员在其授意下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仍占一定的比例。因此,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支持环境,除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范社会经济行为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领导者行为的监督、控制和规范。

随着审计监督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中绩效评估体系已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对领导干部的政治前途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客观上促进了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提高依法理财和管理经济的能力。同时,改变了某些领导干部认为会计责任与己无关的想法,加强了领导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的责任意识。

二、经济责任审计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在加强权力制衡与监督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动,为会计内部控制营造系统的监督环境。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有力工具。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理论依据是受托经济责任,哪里有权利委托和受托关系,哪里就有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正常的日常监督,并不是有线索、有问题就审;没线索、没问题就不审。基于此,经济责任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相比,有更多的监督空间,能为纪委和检察等部门提供可靠的线索与证据,配合其揭露和打击贪污腐败行为。而审计部门也能充分利用这些部门所掌握了解的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

三.经济责任审计能细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为会计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权力具有两面性,当权者既可以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也可以为个人和小集团谋私利。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对象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监督,其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一种综合的经济监督,是实施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等各专业监督后的再监督。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由政府审计机关实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部门经济利益和当权者偏好的影响。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能够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审核检查,及时揭露国有资产运营中的各种违纪违规问题,反映国有资产的流向、变动以及使用效益情况,能针对问题从体制、制度和管理上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意见,并可建议和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追究惩处。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审前公示制度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会计内部控制营造可信赖的公众环境。

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篇6

关键词: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归责原则;成因

一、 审计法律责任及成因

所谓审计法律责任,是审计人员在履行独立审计责任过程中因过失而给客户和相关第三方造成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它与审计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表所负的责任,即注册会计师应对审计过程是否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从世界各国会计师被诉讼的情况来看,会计师承担审计法律责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审计关系失衡

在股份制公司中,均衡的审计关系格局应该是由财产所有者的代表——股东大会委托审计人员对经营管理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鉴证并提出审计意见。这样,股东掌握着对经营者的监控权,也掌握着审计委托权,审计人员可以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形成一种均衡、正常的审计关系。

2、现代审计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采取的是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制度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存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目的是发现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然而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内外勾结,恶意串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根本就无法发现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可能就和客观事实出入很大。并且,制度基础审计虽然也涉及审计风险的问题,但它并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而使审计人员的注意力过于集中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使审计人员过于依赖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忽视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环节;同时,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的不稳定性增加,审计风险愈来愈大,社会公众也要求会计师揭示各种审计风险。而面对这些问题,制度基础审计显得无能为力。

3,“深口袋”原则

“深口袋”理论,也称保险假设,是指管理者聘用会计师的目的是为了转移部分财务披露的责任。这种假设主要来自:(1)会计师和审计服务的接受者对审计作用理解的偏差;(2)产品责任概念的扩展。在司法实践中,当一项虚假会计信息涉及到多个环节时,司法部门只能采取“非理性无限连带责任”的判例原则,即谁最有能力承担经济赔偿,就由谁来承担责任,这也就是所谓的“深口袋理论”。

该理论的贯彻,从表面上看,起到了符合平衡社会机制的作用,但实际上由于责任与权利不对等,这种不当的处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原因是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赔偿能力,因此,在虚假会计信息的赔偿中承担了大部分责任。

二、 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1、 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一种主观归责原则,它以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作为确定和追究责任的依据,即“有过错方有责任”,“无过错即无责任”。过错责任原则体现了民法上的公平原则,有过错方承担民事责任,过错大小决定责任轻重。长期以来,对于专业人士的法律责任基本上都采取了过错责任原则,会计师的审计法律责任当然也不例外。

虽然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鉴证职能,但它只是公允性审计,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给予“合理保证”,允许会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有适度偏离。因为审计工作的性质本身就有局限性,会计师并不能保证己审计的会计报表不存在任何的错误或漏报。一般来说,审计工作越细,发现错弊的概率越大,但是它同时意味着委托人所要支付的审计费用也越高。审计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物,本来就是用来降低代理成本的,如果审计不但不能降低代理成本,反而提升代理成本,则审计变得得不偿失。这就是会计师承担合理保证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的。考虑到成本效益的原则,审计风险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委托人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不要求会计师查出所有的错弊,所以,允许会计师存在一定的审计失败。只要会计师在从事会计审计活动时,尽到了应有的职业关注,即使出具了虚假的财务报告,也不应承担民事责任。

2、 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不以行为人的过错为责任要件而依法律的特别规定承担的责任原则。

按照无过错责任原则,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并非一种“合理的保证”责任,而是通常意义上的“保证”责任。即只要审计报告与被审计单位实际财务状况不符,即只要存在虚假报告,不管会计师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都应承担责任。

3、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谁主张,谁举证”,即受害人必须证明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有故意或者过失的存在才能够胜诉。由于会计师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以专家的特殊身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会计师的审计法律责任属于专家责任的范畴。独立审计属于一种专家职业,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会计师相对于报表使用人而言通常处于知识优势地位,后者很难从会计师最终出具的专业成果中辨析专业服务的质量,更难以证实过错的存在。而且作为证据的审计工作底稿所有权属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对工作底稿实行保密原则,因此,受害者要主张会计师有过错,将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审计工作底稿无法取得;二是即使取得审计工作底稿,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也无法证明会计师是否有过失。如单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将会使受害人在提起诉讼后在举证方面遇到严重的困难。因为会计师报告不实的事实是可以证明的,从这些事实中可以证明其客观上确有过错,但要求受害人必须证明會计师主观上有过错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会计师可以以各种理由证明其所做的报告已经严格遵循了相关执业规则,从而可以免于承担责任,这显然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等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4、 我国现行法规中对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

目前为止,我国法律未就注册会计师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从相关法律法规中能够推断适用的是过错原则。我国1993年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法》第42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只有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存在违反《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亦即存在“过错”的行为,才可以考虑事务所承担民事责任问题。

因此,《注册会计师法》对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提出了“明知”和“应知”的要求。如果会计师“明知”违法而为之,或者“应知”违法而为之,都属于第42条规定的“违反本法规定”,从而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会计师严格遵循审计准则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为真实的审计报告,即使出具的审计意见与实际不符,也不影响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只有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循或没有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未尽应有的职业谨慎或注意义务,主观上故意或过失地出具了与实际不相符的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才对此承担责任。

“换言之,以是否严格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为判断注册会计师主观有无过错的标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法律责任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前提条件,其归责原则应为过错责任。”《注册会计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70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故意或者过失出具不实或者不当的业务报告,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表明立法者已经考虑将过错原则写进《注册会计师法》,这样受害人向注册会计师索赔必须证明后者主观上有过错。

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本人认为,在刚导入审计法律责任制度时,应统一实行过错责任原则,等时机成熟,再修改法律,统一实行过错推定原则。毕竟在我国,会计职业发展时间还不长,会计师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还不能盲目与国际接轨。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特性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广泛性,注册会计师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较为复杂,未来我国还可建立以推定过错责任为主,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明显.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案例与研究[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125-130.

[2]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9-75.

[3]林志军.西方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本社,2004.89-102.

[4]罗振东.论西方民间审计职业的“深口袋责任 [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5,5:45-47.

[5]甘小晶.客观认识和对待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问题 [J].会计之友, 2006,8:65-68.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篇7

关键词:审计责任,会计责任,民事赔偿制度

2011年3月, 中国证监会对南京中北公司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认定南京中北公司2003年、2004年年报信息披露存在违法行为, 包括:银行借款披露虚假、应付票据披露虚假、关联方占用披露虚假、对关联方担保披露虚假四个方面;南京中北公司七位高管及负责该公司年报审计的南京永华会计师事务所被罚。该案中, 南京中北公司一些董事辩称, 年报由审计机构审计过, 在董事会决议上签字是根据审计机构的审计结论出具的, 因此不应承担责任。本案再次说明, 虽然“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在理论上有不同的界定, 但是在实践中很难把审计师的审计责任和上市公司的会计责任区分开来 (Schwartz, 1997) 。本文通过对难以区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 (以下简称“两责”) 的原因进行分析, 进而阐明了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合理性——一种确定审计责任的合理制度安排。

一、“两责”难以区分的原因分析

1.“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概念交叉。

审计师的审计责任主要是指其对委托单位编制的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所做出的审计结论负责, 并为查出对财务有重大影响的错报提供合理保证。会计责任是指管理当局要对建立、维护公司内控以及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理论上两个概念的区别非常明确:各自的负责主体、依据和内容都不尽相同。事实上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指向的是同一个标的, 即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正是由于对同一标的设定了不同的责任往往导致两责外延的交叉重叠, 并引发实践中因难以区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而出现“公婆各有理”的局面。

2.审计业务委托人的错位。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 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向公众的投资者 (所有者) 负责, 因此理论上审计业务的实际委托人就是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然而由于审计结果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的特点以及实际委托人之间因协商一致而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 所以现实中选择审计师并支付审计费用的人变成了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有可能通过对审计师的选择权和支付审计费用对审计师施加影响, 审计关系模式变成了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选择审计师来对自己的工作业绩进行审计。此时股东、其他利害相关者、行业组织等虽然也可以对审计师施加一定影响,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较高的监管成本, 导致其他各方的监督是有限的, 公众的索赔风险是潜在的、不可预见的, 它的影响远没有选择权更加直接 (陈汉文, 2009) 。因此, 审计师在现实业务中保持“超然独立”非常困难, 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容易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使得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有着剪不断的关联。

基于上述原因, 在实践中明确地区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寻求合理的制度安排, 在责任总区间内恰当地确定审计责任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区分“两责”合理的制度安排

“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可以比作一个区间的两端, 区间的范围是投资者因为使用有重大错报的会计报表而导致的损失。这里有两种极端的做法:完全的审计责任而不追究管理当局会计责任和完全的会计责任而审计师完全不负责任。完全的会计责任就是一旦发现财务信息的错报, 由管理当局负全部责任, 审计师完全免除责任。这在短时间内保证了审计师的利益, 但是从长期看反而起不到保证审计职业长远利益的作用。因为随着针对审计师的诉讼案例的增加及胜诉的不可能, 社会公众将失去对民间审计职业界的信任, 从而降低对独立审计的需求 (周中胜, 2009) 。完全的审计责任就是将财务信息的风险完全转移到审计师, 投资者可以不管管理当局的会计报表是否存在错报, 只要审计师出具标准的审计意见就可以完全依赖该财务信息进行决策;一旦发生投资损失, 就可以从审计师那里获得全额赔偿。也就是说, 投资者所预期的投资回报是可以替代的, 无论从投资回报中获得经济利益还是从审计师获得经济赔偿, 两者是没有差异的。

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做到将财务风险全部转移给审计师。因为让审计师承担过高的风险, 其要求的费用必然很高, 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的价值, 对股东来说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一定最有利。另外, 从社会角度而言, 如果审计师承担全部责任, 投资者将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产业 (Schwartz, 1997) , 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 在实践中往往采用审计承担部分责任的制度安排, 而不同的审计师民事赔偿制度对权利义务的配置分配了审计师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风险比例。

在独立审计制度引入后, 投资者可以雇请审计师对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鉴证以降低财务信息的信息风险, 但由于审计师与信息使用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这就使得信息使用者难以对审计师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为审计师偏离既定的审计技术标准和职业道德标准提供了行为空间。这样, 一种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就是投资者通过保险的方式将财务信息风险部分转移给审计师, 实现财务信息风险的降低。也就是在财务信息质量一定的情况下, 增加审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 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这就派生出了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在美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针对审计师的诉讼爆炸现象, 促使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日益盛行。该理论认为, 审计具有保险价值, 即它能够在审计失败时向投资者提供赔偿。审计保险价值的存在必须同时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诉讼权利和审计师相应的赔偿能力两个条件。在股票市场中存在众多的信息使用者, 他们不可能直接参与赔偿合约的签订;而民事赔偿法律直接规定了审计师的法律责任, 起到了在审计师和信息使用者之间分配财务信息风险的作用。

2003年1月9日, 我国最高法院颁布《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要求审计师就审计意见的公允性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负有保证义务, 如审计师违反这种保证义务且给报告使用者带来损失时, 审计师要对报告使用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一规定促使我国证券市场审计保险功能的产生, 对投资者利益起到实质性的保护作用。2007年6月11日, 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更加具体地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侵权责任。在最高法院通知地方法院受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的民事诉讼之前, 审计保险功能是不存在的, 投资者无法通过诉讼途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赔偿损失。最高法院的一系列司法解释和通知的出台, 实际上赋予了审计师保险人的身份, 强制要求审计师向投资者出具一份保单, 法律变更使得审计的保险功能从无到有, 为股价注入了“审计保单”的价值。学者认为, 2003年的规定颁布后, 一直为同一上市公司提供审计业务的审计师, 会向上市公司补收以往审计业务所欠收的审计保险费, 补收的保险费和股价中反映的审计保险价值显著正相关 (伍利娜, 2010) 。

三、结语

审计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规定扩大了审计责任的外延, 同时又促进了审计职业的发展;减少了报表使用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财务信息风险, 实质上是一种财务信息风险的转移机制, 也是财务报告使用者与审计师的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 降低社会公众和审计职业界之间在审计责任问题上的分歧。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审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全球化下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思考 篇8

会计责任指被审计单位即会计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信息和会计活动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1.会计责任的依据:《会计法》规定了一系列会计法律方面的责任。《独立审计准则》也明确规定了会计责任的内容。

2.会计责任的内容

《独立审计准则》第八条规定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包括:(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2)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3)要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

国际会计责任的内容则更加详尽:Accountant responsibility is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an accountant has to those who rely on his work.An accountant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his clients,his company's managers,investors and creditors,as well as to outside regulatory bodies such as the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Accountan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y work on,and they must perform their duties in accordance with all applicable principles,standards and laws.

Specific duties of an accountant are:

1.Prepare 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s and monthly closing and cost accounting reports.

2.Compile and analyze financial information to prepare entries to accounts,such as general ledger accounts,and document business transactions.

3.Establish,maintain,and coordin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counting and accounting control procedures.

4.Analyze and review budgets and expenditures for local,state,federal,and private funding,contracts,and grants..

二、审计责任

审计是由独立的第三方,对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查验、评价,并发表审计意见的民事行为。

(一)审计责任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了一系列审计禁止行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号》则明确区分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二)审计责任的内容

根据以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对审计责任内容作如下要求:(1)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约定出具审计报告。(2)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报告应当真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及意见。(3)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报告的合法性负责。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进行。

在国际审计责任的准则中,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作出了更多要求和补充:'An assurance engagement is an engagement in which a practitioner expresses a conclusion designed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confidence of the intended users other than the responsible party about the outcome of the evaluation or measurement of a subject matter against criteria.'

Other examples of assurance engagements include:

●A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entity’s internal control or computer systems

●A review of an entity’s half year results

An assurance report provides the following benefits to the users of information:

●Independent opinion from an external source that enhance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The relevance of the information may be improved by the expertise and knowledge of the assurance firm.

(三)审计职业责任

3.1职业责任的基本内容

(1)独立性(Objectivity)

(2)专业能力和职责(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due care)

(3)保密责任(Confidentiality)

(4)对社会公众的责任(Integrity)

(5)对客户的责任(Professional behavior)

三、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分和关联

(一)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执行主体不同。会计责任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和单位负责人,而审计责任的执行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2)产生的来源不同。会计责任主要由会计法律强制性规定,而审计责任主要由契约约束同时也由审计相关法律约束。(3)责任内容不同。会计责任主要是保障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等,审计责任主要是保障审计报告的独立性、公允性。(4)履行方式不同。会计责任主要是通过日常记账、编制和汇总凭证、出具财务报表来实现;而审计责任则是通过审计人员抽凭、调查、验证、对比等一套严格的审计程序来实现。(5)服务对象不同。会计责任主要是记录管理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活动,而审计责任不仅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有重大影响,审计报告对社会相关利益方也有重大影响。

(二)但两者还是存在众多联系的,主要表现为:

(1)目标的一致性。无论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还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前提都是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准则为基础,向利益相关方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维护利益各方的合法权益。(2)反映对象的同一性。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两者反映和监督的都是同一责任主体的经济活动,都以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出发点。

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同样,审计师给出的审计意见也影响着会计责任主体的经济活动,审计意见的提出督促了被审计单位之后的会计记录方式与行为更加规范化,更增强社会大众的信心。

参考文献

[1]Audit and Assurance(FTC),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2]Governance,Risk and Ethics(FTC),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3]姜文.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界定及其社会实践意义.辽宁经济2000(9)

[4]王朝华.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湖北审计2001(4)

[5]毛艳茹,会计责任简析,商场现代化2013(4)

社会责任审计与注册会计师职责探讨 篇9

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 国外称之为社会审计。美国学者米切尔·勒和大卫·肯特将其定义为“强化组织社会受托责任的工具, 以便组织的管理者解释、辩护其决策”。目前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委托,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 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为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促进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对企业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治理手段。2006年, 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我国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掀起了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热潮, 但从已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看, 普遍缺乏独立第三方鉴证, 2009年465份社会责任报告仅有38份经过独立第三方审验, 只占总体的8.2%。那么到底该由谁来进行社会责任审计, 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第三方在社会责任审计中又有什么职责?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理想审计主体

目前, 世界范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责任审计形式有三种:政府监督实施的社会责任审计;独立的社会机构实施的社会责任审计;企业自愿实施的社会责任审计。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存在很多局限性。如审计范围受限, 现行审计法规规定审计机关只能对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审计监督, 并且审查对象主要局限在经济领域;缺乏专业人才与资金, 政府审计机关由于机构设置存在人员的限制问题, 其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投入很大, 更加剧了审计资源的紧张;独立性不强, 由于政府审计在与国有企业的契约关系中同时扮演监督者与执行者的双重角色, 审计的有效性必然会受到质疑。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审计主体, 除了成本以及缺乏专业人才以外, 主要涉及到独立性问题, 而且普遍存在避重就轻、掩盖真实情况的倾向。如果审计目的是向企业管理者提供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增值服务, 则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在各项经营审计中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综上, 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的理想模式是主要由利益相关者群体委托独立的社会机构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审计, 完成社会责任审计报告并提交利益相关者群体, 同时结合政府审计机关在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辅助监督, 并鼓励内部审计机构在各项经营审计中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

独立的社会机构, 指独立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第三方社会组织, 也称独立第三方。目前, 国外的独立第三方有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行业协会组织、鉴证机构、专业技术机构及专业技术者等。独立第三方参与社会责任审计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在国外, 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度较高。但是, 我国的情况却大不相同。截至2009年底, 我国累计共有34家企业的58份社会责任报告经过了第三方鉴证, 但其中只有3份鉴证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 26份由咨询机构提供, 其余的29份由行业协会或专家提供。可见, 我国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较少开展社会责任审计。

究其原因, 一是没有法律授权规定。虽然目前我国已相继出台各类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 如《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环境保护法》以及2007年深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但是迄今为止,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尚未对企业强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以及授权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参与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做出规定, 这就大大限制了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责任审计的开展。二是出于规避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考虑。社会责任审计属于一个新兴的审计领域, 社会责任审计的实务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 社会责任审计准则也还没有出台。所以, 注册会计师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就没有程序上的统一依据, 审计存在不确定性, 审计风险骤然加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师事务所要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即使知道社会责任审计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审计领域, 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敢贸然行事。三是审计人员自身能力受限。现阶段, 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财务会计人员, 其他领域的专家很少, 这限制了会计师事务所拓展社会责任审计领域。因为社会责任审计渗透着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 在审计内容、方法、指标评价、责任界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特殊性, 这对审计人员跨学科综合知识提出了要求。由于聘请专家参与社会责任审计存在责任分担与高成本等问题, 因此,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不敢轻易参与社会责任审计业务。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的优势

(一)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强

随着我国社会责任审计业务的不断拓展深化, 必将需要更多专业审计人员, 短时间内, 注册会计师是很理想的执业队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是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 并在执业过程中不断接受后续教育的专业人才。在执业过程中, 他们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形成了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 经过培训, 他们能够很好地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开展社会责任审计。无论是执业水平、专业能力、人员储备方面, 注册会计师都有能力承担这一重任。

(二)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强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灵魂。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中的独立性规范更是其他独立第三方机构所不及的。独立性的存在使鉴证意见更具有可信性与说服力, 能够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多种信息需求。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本来就是要满足各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 提供独立、客观、公正的鉴证信息是大势所趋。

(三) 注册会计师的适应性强

从审计的适应性来看, 注册会计师审计由于其业务内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审计需求, 既可以接受政府委托, 也可以接受企业委托, 充当政府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的角色。另外, 从成本效益方面考虑, 注册会计师开展社会责任审计时, 还可以结合会计报表审计, 减少重复性工作, 节约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

(四) 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的驱动性

目前,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拓展审计业务, 增加盈利渠道, 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非财务审计业务。因此,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积极地参与社会责任审计, 并在社会责任审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达成的共识。虽然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对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社会责任审计产生一定阻碍, 但是作为一种趋势, 注册会计师在未来社会责任审计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

(一) 尽快出台统一的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和标准

在我国要开展社会责任审计, 除了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外, 还应当借鉴国外已有的社会责任审验标准, 如三大主要标准体系:“全球报告行动”的G3报告框架、“国际社会责任”的SA8000标准, 以及“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的AA1000系列, 尽快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准则和社会责任会计准则, 以便更好地指导社会责任审计的开展。

(二) 成立临时专家项目组以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

鉴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综合性,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临时项目组来协助注册会计师完成社会责任审计项目。同时, 注册会计师应保持职业谨慎性, 考虑并披露以下内容:专家的教育背景、资格认定、相关实践经验, 专家报告应用的假设和方法, 专家的客观性以及其可以降低的风险。另外, 还要考虑并保证专家的独立性。

(三) 加强审计人员的跨学科培训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与法律责任 篇10

一、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法律责任存在的原因

1、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会计体系正处于同国际接轨的阶段, 加入WTO也加快了这一进程。新准则、新法规不断颁布, 加之拓展业务的要求, 即使已取得了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也应不断加强后续学习和培训。但许多注册会计师对此不甚重视, 也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业务发展日益复杂的需要。审计能力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始终为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努力, 但又无法达到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审计过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职业经验, 而经验又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 即要判断被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 又要判断主观审计行为、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而审计的经验也不是全能的, 也有误断的时候。

2、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很低, 而潜在的收益却很高, 往往是几十万元的注册资本承担的却是几个亿、数十亿数额的业务, 难以保持独立性, 审计侧重于对基层操作人员的审计, 忽视对关键人员的审计, 不能形成对关键人员的有效威慑, 为做出虚假审计报告提供可能。内部控制分散、重叠、矛盾、低效, 往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相当的普遍, 落实不好岗位分离与专人管理, 因此审计工作也做不到防患与未然。另外, 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素质和品质等原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 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3、工作责任心不强, 职业道德低, 缺乏职业谨慎。

工作的责任心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具有高尚的品德、正值的人格和一丝不茍的工作态度, 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的基本技能, 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而许多审计人员或对交易事项缺乏应有的专业怀疑, 或收集的审计证据明显不足, 或运用不当的审计程序, 或过分信赖管理当局, 或对客户舞弊的研究与重视不够, 或审计人员思想水平不高, 敬业精神不强, 态度马虎, 随便签字盖章, 无疑都会增加审计的风险。

4、审计对象复杂性和审计内容广泛性。

从早期的查错防弊, 发展为资产负债表审计, 进而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 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 远远超出了传统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果进和研究和评价, 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做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 信息的风险很高, 注册会计师想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 风险在所难免。加之人们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很大,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 广大投资者、报表的使用者、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状况表示极大的关注, 更关心已审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 审计风险也越来越高。

5、地方政府监管不得力。

我国仍然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 为了粉饰地方经济而包庇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 加之监督体系薄弱, 监管手段不成熟, 监管人员严重不足, 上市公司造假难以被及时发现查处, 注册会计师在此条件下也迁就默许上市公司的这种造假行为。

6、注册会计师审计欠缺完善的法律保护。

注册会计师不可能通过审计查出企业所有的错误和舞弊, 但社会公众却往往将审计意见视同对会计报表担保或保证, 虽然被审计单位是造假者, 而公众或法官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 而审计准则的地位在法律上却没有得到确认, 其他法规中对审计民事责任的内容规定又几近空白。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

1、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正在逐步扩展, 总体来讲, 注册会计师职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阻碍或冲击是因为:一是消费者利益的兴起, 人们开对消费者的利益逐渐认识和重视;二是有关审计保险论的运用;三是在所有商业领域, 注册会计师的参与日益增加。企业经营失败或者因管理层舞弊造成破产倒闭的事件剧增, 投资者和贷款人蒙受重大损失, 因而指控注册会计师及时揭示或报告这些问题, 并要求其赔偿有关的损失。迫于社会的压力, 许多国家的法院判决逐渐倾向于增加注册会计师在这些方面的法律责任。因此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不断扩大, “诉讼爆炸”由此产生, 在目前的法律环境下, 注册会计师职业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 指控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不当的诉讼案件和赔偿金额日益增多。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家估计, 由于法律诉讼和赔偿金额的激增, 美国会计师事务所诉讼的直接费用支出占其审计收入的20%。诉讼赔偿不仅是会计师事务所的面临的问题, 也是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问题。伴随着诉讼迅速增长的趋势, 出现了职业过失保险赔付急剧增长, 保险赔付的增加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保险费用的攀升。

2、注册会计师法津责任的认定。

讨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认定依据的前提是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目前这一问题只是在《独立审计准则》中提到, 但《独立审计准则》属于行业准则, 法律效力低, 且在实际诉讼时, 律师、法官往往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特点和行业准则不甚熟悉, 对审计固有的局限性不够理解, 导致法官做出的判决往往对注册会计师不利。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问题, 注册会计师与法律界的认识不一致。法律界认为, 只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与实际不符, 就是不真实的审计报告。要通过宣传《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让他们认识到:即使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业, 也很难保证其出具的报告与实际完全一致。追究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应有法定的鉴定机构和法定程序。其要点可以是:一是通过修改《注册会计师法》, 依法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 由法律专家及精通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专家、学者担任委员, 界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二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是其他利害关系人如果对鉴定委员会的界定结论有异议, 可向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申请复议。三是委托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也可直接向法院起诉, 法院可委托上述鉴定机构, 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进行界定, 并依据界定结果确定责任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但如法院对此界定结果有异议, 仍可按有关法律规定做出判定。

3、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

为了保护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 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这些法律责任条款散见于《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等法律规定中。

三、注册会计师规避审计风险法律责任的应对措施

1、加强注册会计师人员的后续学习。

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和后续教育, 恰当的分工和授权,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定期考核、评估以督促和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自身的培养和提高, 事务所也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自身执业责任的宣传。

2、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恪守《独立审计准则》坚决摆脱各种关系困扰, 改变审计委托方式, 建立审计委员会, 保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有利于审计的顺利实施, 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较差和管理人员串通舞弊经常存在的情况下, 可参考发达国家的风险基础审计方法, 以保证审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立足的根本。坚持“两手抓”, 在抓好业务发展的同时, 着力抓好注册会计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 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之廉洁自律, 奉公守法, 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名利、物欲, 自觉抵制各种消极因素和腐败思想的侵蚀。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更新, 随时把最新的、最切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传达到注册会计师人员, 以便学习、查阅和利用, 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 避免有章难循有章不循现象的发生, 对现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和优化, 突出业务风险点的防范, 培养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 克服随意性, 提高自我约束与监督他人的意识, 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经验还表明, 选择合适的被审计单位, 确定客户的可接受性, 是降低风险、减少审计人员因判断错误而招致法律责任的可能性的有效途径。

5、提取风险基购买责任保险。

在西方国家, 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 尽管保险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 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 办理职业保险。

6、政府应加强对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督。

发现违规作假的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 要严惩不贷, 决不姑息, 一定要做到使造假成本远远高于造假收益。建立同行业的复核制度, 由一家事务所或指定的检查人员对另一家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进行复核、调查和评估, 发现问题一样严惩。

7、完善相关法律, 设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

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鉴定是一个专业化很强、复杂性极大的工作, 可以设立一个由法律界、企业界和注册会计师等组成的法律责任鉴定委员会, 专门负责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责任鉴定。建议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法律责任, 承担责任有一定的标准, 确定《独立审计准则》在法律中的地位, 适当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地位, 尽快出台相关的审计法律条文, 明确注册会计师在民事制裁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另外, 注册会计师在涉及法律责任的情形下, 可以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担当法律顾问, 咨询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对保护自身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J].会计研究, 2001 (2) .

[2]唐雅洁: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参考, 2001 (4) .

[3]戴斌:会计的监督职能不可弱化[N].建设银行报, 2005-06-17.

上一篇:建筑装饰的材料美下一篇:混凝土拌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