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光伏产业补贴政策

2024-08-15

国外光伏产业补贴政策(精选三篇)

国外光伏产业补贴政策 篇1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全球性产业, 在目前的国内市场还没有成熟, 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国家。近几年国际上光伏发电快速发展, 2007年全球太阳能新装容量达2826MWp, 其中德国约占47%, 西班牙约占23%, 日本约占8%, 美国约占8%。2007年, 在太阳能光电产业链中有大量的投资集中到新产能的提升上。除此之外, 太阳能光电企业在2007年间的贷款融资金额增长了近100亿美元, 使得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 全球光伏市场增至5.5GW, 其中, 按地区排名西班牙名列首位, 德国第二。2008年, 全球太阳能安装总量已累计达15GW, 西班牙新装量为2.5GW, 约占2008年新增安装量的一半。

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 德国、西班牙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扶持力度有所降低, 但其他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却在逐年加大。日本政府2008年11月发布了“太阳能发电普及行动计划”, 确定太阳能发电量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2005年的40倍, 并在3~5年后将太阳能电池系统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左右。2009年还专门安排30亿日元的补助金, 专项鼓励太阳能蓄电池的技术开发。2008年9月16日, 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揽子减税计划, 其中将光伏行业的减税政策 (ITC) 续延2~6年。

2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分析

2.1 美国的光伏产业政策

美国出台国家光伏发展计划和相关激励政策、加大具有更低成本优势的薄膜电池的研发投入和支持等措施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美国法律中促进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有颁布于1978年的《公共事业政策管理法》 (最新修订于1999年) 、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案》、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等, 此外美国部分州也颁布了一些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法律和条例, 比如《加利福尼亚公共设施法》、《明尼苏达州条例》和《罗德岛州普通法律》等。

1978年美国公用事业管理政策法及其实施准则是由联邦能源委员会提出的, 适用于非水力发电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该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 在立法目的上积极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其次, 强制规定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价制定标准。面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高于化石能源的现实, 该法强制规定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价制定标准。最后, 给予可再生能源技术支持政策。美国公用事业管理政策法规定:“电力公司必须按可避免成本购买热电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这一政策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与化石燃料发电技术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经过多年实践证明, 美国公用事业管理政策法是一项鼓励发展替代能源的有效措施, 其激励作用来源于以高昂的可避免成本来购买替代能源所产生的电力。

1992年《能源政策法》进一步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出了要求, 即要求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提供的能量应比1988年增加75%。该法规定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投资税额减免, 该法规定对太阳能和地热项目永久减税10%。对于符合条件的新的可再生能源及发电系统并属于州政府和市政府所有的电力公司和其他非赢利的电力公司也给予为期10年的减税, 税额减少的多少将随着社会物价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取决于国会年度拨款水平。符合条件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必须是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 (不含城市固体废弃物) 的发电技术。同时, 美国《能源政策法》还规定开放输电网, 发展电力促售商, 鼓励电力供应竞争。

美国1990年《清洁空气法》第十章“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是专门为促进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而制定的激励政策。其中第1001条“激励政策”第二款规定:“本条颁布之日起24个月内, 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将会完成一项规则的制定, 以建立一个管理激励机制的示范项目来促进和鼓励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这一管理项目将会包括:“为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分配建立一个激励的返还费用, 该费用承担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潜在风险;允许一个十年到二十年的分期偿还期来回收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资本成本。”

2.2 德国的光伏产业政策

德国太阳能产业之所以兴盛, 是因为其发展是以法律的保护为基础。在欧洲范围内, 继德国之后, 希腊、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颁布了推动太阳能开发行业发展的相关法案。

德国1990年《电力输送法》建立了太阳能产业法律的政策核心, 即优惠贷款、津贴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生产者给以较高标准的固定补贴。该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对太阳能和风能电力的偿付, 为电力公司从终端用户所获得的平均收益的90%。”根据该法的规定, 在德国中型到大型电力用户按居民电价的90%支付风能、太阳能、水力以及生物质能生产的电力。对投资可再生能源的企业, 国家还以低于市场利率1~2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提供相当于设备投资成本75%的优惠贷款。在该法的促进下, 1991—1997年太阳能电池的设备能力增加了45%, 价格下降了37%。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投资, 使得德国的太阳能电池在国际市场居领导地位。根据电力输送法提供的优惠政策, 德国从1999年起推行“10万屋顶”计划, 准备在6年中资助10万户家庭装备太阳能电池设备, 计划主要手段是由商业银行向消费者直接提供优惠贷款。

德国2000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优先法》被称为德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德国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重, 由200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10%。该法第一条“法律目的”中规定:“本法制定的目的是保护气候和环境, 保证能源供应的可持续发展和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对电力供应的贡献, 从而实现欧盟和联邦德国的目标, 即到201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至少翻一番。”

德国《可再生能源优先法》适用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生成的电力购买和偿付问题。该法着眼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保障其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 因此对由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生成的电力的补贴做出详细规定。

2.3 日本的光伏产业政策

日本政府在法律中明确规定鼓励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如《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第三条中规定:“应当通过谋求能源消费的效率化和推进太阳能、风能等非化石能源的转换利用以及化石燃料的高效利用, 实现在防止地球温室化和保护地球环境的前提下的能源供需。”

在日本, 与太阳能产业发展有关的法律还有《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的特别措施法》 (1997年颁布, 最新于2002年修改) 和《日本电力事业者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其中前者明确了新能源利用的基本原则、指导方针和建议等, 侧重点集中在技术发展方面, 计划到2010年使日本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耗的3.1%。后一部法律明确了与可再生能源有关的范围并规定了新能源电力的利用目标。

3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3.1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增加能源供应, 改善能源结构, 保障能源安全, 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目标和采取相应措施, 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 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在“光明工程”先导项目和“送电到乡”工程等国家项目及世界光伏市场的有力拉动下, 我国光伏发电产业迅猛发展。到2007年年底, 全国光伏系统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 (100MW) , 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企业达到50余家, 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达到290万千瓦 (2900MW) , 太阳能电池年产量达到1188MW, 超过日本和欧洲。2009年年初,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 并出台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决定有条件地对部分光伏建筑进行每瓦最多20元人民币的补贴。说明我国政府充分重视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并积极为之提供政策保障。

尽管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目前处于历史发展的良好时机, 但依然存在着制约产业迅速发展的不利因素和障碍, 具体表现在:高纯硅材料严重短缺, 其中95%依赖进口。主要市场目前也在国外, 95%以上出口。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仍然偏高, 独立发电系统初投资8万~10万元/kW, 并网发电系统投资6万~8万元/kW, 发电成本3.5~5元/kW·h, 商业化市场的发展受到限制。光伏发电的配套技术还不成熟。如:并网逆变/控制产品还没有实现自主研发商业化生产, 产品可靠性低、主要依赖进口;独立系统中的蓄电池技术还不过关, 寿命低。国内光伏市场急需扩大, 并且鼓励光伏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待于在可操作性上加以具体和深化。

3.2 国外政策借鉴及启示

以上的现状分析揭示了我国当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有必要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以便更好、更快地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各国经验证明, 太阳能光伏的发展主要还是政府主导、政策推动。从前文所述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太阳能应用轨迹不难看出, 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主要来自政府推动, 破除太阳能发电高价“瓶颈”的主要办法是价格补贴:各国政府的政策补贴和各类屋顶计划都是以降低太阳能价格为目标的。这些国家以高价收购太阳能所发电力的目的, 就是促使太阳能产业能够尽快达到足够的经济规模, 从而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

总结起来, 目前全球支持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可以归为以下4个类型:供给—生产政策、需求—生产政策、供给—发电政策、需求—发电政策。供给—生产政策是与供给面 (生产者) 和生产面 (包含所需的设备及材料) 有关, 最主要形式仍是采用降低赋税的政策, 鼓励相关厂商进行投资;另一方面, 为了降低投资风险, 提高业者的投资意愿, 通常通过政府辅助或第三方辅助, 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而在产业的发展初期, 由于生产的成本尚未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政府采购通常是支持产业初期发展的重要支柱。需求—生产政策则是通过辅助与回馈机制, 降低使用者的成本支出, 进而提高使用者采用再生能源设备的意愿;另一方面, 通过赋税抵减与退税机制, 加速再生能源投资回收的速度, 提高消费者与生产者投入再生能源的使用和生产的意愿。需求—发电政策是通过再生能源比例自愿计划的实施, 鼓励电力公司的发电有部分比例采用再生能源发电, 增加发电能源的多样性, 进而提高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 促成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供给—发电政策主要是以价格保障制度为主, 即溢价收购。通常政府针对再生能源的发电, 制定一个高于一般电价的收购价格和收购时间, 通过长期保证的收购制度, 提供投资业者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提高业者参与的意愿。

但对于产业的发展而言, 政策性的支持只能作为发展初期的必要手段。如日本在太阳能产业的辅助政策已于2005年停止实施, 美国也于2007年12月通过了新的能源方案, 并传出重新检讨太阳能产业辅助政策的声浪。长期来看, 仍然要靠产业内部通过参与产、学、研互动, 提升自身及整个产业的研发能力和竞争实力, 使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使整体产业的发展逐步迈向高峰。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现有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最后对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启示进行了探索, 以此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展政策,借鉴,启示

参考文献

[1]王仰东, 等.产业技术路线图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 .

[2]张晓安.我国太阳能光伏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国外光伏产业补贴政策 篇2

近日,一则关于个人分布式光伏电站的补贴方案引爆了整个光伏业界,而这个方案的出台方是嘉兴市光伏产业园。根据这个方案,对14.2平方公里园区内建成的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嘉兴市光伏产业园将给予2.8元/度的补贴,该补贴期限为期三年、每年下降5分钱,即2013-2015年的度电补贴分别为2.8元、2.75元、2.7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嘉兴光伏产业园的高额补贴能否给相关企业和投资者带来实惠尚不得而知,但着实给该产业园带来了巨大的“名气”,业内“第一补贴”政策引起专业人士的探讨。

作秀:部分人士认为嘉兴此举作秀的成分较大,在行业缺乏刺激政策之时,各光伏企业均翘首以盼,之前由于资金、政策方面无法落实,光伏企业对地方政府已经失去了信心。而此次地方政府抛出大笔资金不仅能够挽回之前流失的政府信誉,还能进一步树立支持光伏产业的光辉形象。毕竟,“雨后打伞”不如“雪中送炭”效果好,而这恰恰是地方政府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明智之举:补贴政策不给力是光伏企业一直抱怨的问题,也是制约光伏项目盈利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嘉兴市将补贴资金大幅提升不仅能够解决光伏项目的生存问题,还有利于给其它产业园区提供较好的示范意义。部分人士甚至认为,补贴政策本身并没有“多少高低、好坏优劣”之分,只有出台与否、执行与否之别。嘉兴该做法是正确的决策、明智的选择。

前瞻网指出,嘉兴市的补贴方案确实有点“特立独行”,在国内尚曾出现过雷同的补贴力度,其能否对当地光伏产业带来巨大利好消息尚需观察。然而,该政策的意义远非一个地方政府出台一个产业补贴政策这么简单,若该政策被其它地方政府纷纷仿效,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高补贴的风潮,或许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会显现出来。

前瞻网《能源行业竞争情报分析及点评》指出,国内光伏产业园区多以制造基地为主,对光伏电站建设、运营的投入并不多。当国内外市场萎缩、需求大幅下降时,光伏产业园盈利能力不甚理想。地方政府主动淘汰光伏产业园的积极性不高,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等问题将长期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尚需国家层面出台长期的、详细的、可执行性较高的规划政策。

国外光伏产业补贴政策 篇3

与扶持政策有关的WTO补贴规则

1.补贴的概念

按照《补贴协定》的规定, 补贴是指由授予机构给予接受者以财政资助或收入或价格支持, 从而使其获得利益的政府行为。授予机构是指实施补贴措施的政府、公共机构或接受政府委托或指示的私营机构, 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接受者是指获得补贴的特定企业或产业。财政资助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政府提供赠款、贴息贷款、贷款担保等, 放弃或未征收本应征收的税费也是一种常见的财政资助方式, 政府低于市场价格提供商品货物或服务, 以及高于市场价格购买货物或服务都属于财政资助。

构成补贴的要件之一是企业因财政资助获得利益。如果企业或产业接受财政资助后获得利益则构成补贴;反之, 不构成补贴。

专向性是构成补贴的另一个要件, 是指补贴给予了特定的接受者。《补贴协定》将专向性分为企业或产业专向性、区域专向性和出口专向性。企业或产业专向性是指政府的补贴只给予特定的企业或产业。区域专向性是指政府向指定区域内企业提供补贴。出口专向性是指所有出口补贴均视为具有专向性。

2.补贴的类型

目前, 《补贴协定》中有效的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和可申诉补贴两种。

1.禁止性补贴

这是《补贴协定》严禁实施的补贴类型, 分为进口替代补贴和出口补贴两种形式。

(1) 进口替代补贴, 是指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将使用国产货物的情况作为唯一条件或多种其他条件之一而给予的补贴, 即以使用本地产品为条件而给予的补贴。各成员政府采取进口替代补贴的方式通常有:对进口替代的使用者给予赠款或其他物质奖励, 允许使用本地产品的生产者对进口替代的国产设备进行加速折旧, 或对此类设备的增值税予以全额抵扣, 对购买进口替代设备提供优惠贷款等。进口替代补贴分为法律上进口替代补贴和事实上进口替代补贴。 (1) 法律上进口替代补贴。“法律上”是指在相关立法、规章或其他法律文件的基础上得到证明, 而不用借助外在的事实因素。在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实践中, 将争议法律分为强制性规范和裁量性规范。强制性规范是指规定政府依法必须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 若政府不予实施即属违法。裁量性规范是指政府有权自主决定是否要实施某种措施的法律, 即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决定是否实施及如何实施。强制性规范的内容与WTO不一致的, 即构成违法。裁量性规范的内容与WTO不一致的, 若政府实施了相关措施, 则构成违法;若政府没有实施相关措施, 则不构成违法。 (2) 事实上进口替代补贴。如果法律没有强制规定以进口替代作为补贴条件, 但补贴的授予事实上与进口替代联系在一起, 则该补贴属于事实上进口替代出口补贴。要证明事实上依赖于进口替代, 必须以事实证明补贴的授予和进口替代之间存在联系。

(2) 出口补贴, 是指在法律或事实上, 作为唯一或多种条件之一, 以出口实绩作为条件而提供的补贴。出口补贴分为法律上依赖于出口实绩的补贴、事实上依赖于出口实绩的补贴。

2.可申诉补贴

主要有两种:

(1) 补贴损害另一成员国内产业。

(2) 补贴严重侵害另一成员的利益。确定“损害另一成员的国内产业”时通常分为四步骤进行:确定同类产品、确定国内产业、确定损害程度、确定补贴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严重侵害另一成员的利益”有几种情形:取代或阻碍同类产品进入补贴成员市场, 取代或阻碍同类产品进入第三方市场, 补贴产品对同类产品造成价格消极影响, 世界市场份额增加。

杭州市光伏产业扶持政策的现状

杭州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发布的扶持政策可分为三类。

1.对光伏研发的补贴

杭州市政府颁布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关于扶持我市十大产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科技创新实施意见》) 、《重点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专项) 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等, 包含对光伏研发的补贴。

《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规定,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财政政策重点扶持措施包括, 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发补贴。企业为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等发生的研发费用, 按照杭州市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有关规定加计扣除。

《科技创新实施意见》规定, 光伏等新能源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投入, 享受150%加计抵扣所得税的政策。企业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 可按项目研发经费的30%给予资助, 单项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规定, 在技术创新方面, 对企业研发投入50万元、500万元 (含) 以上的项目分别按不超过研发投入的20%、25%给予资助。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研发机构 (含企业工业设计中心) 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60万元的资助。

2.对光伏发电建设项目的补贴

杭州市颁布的《“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阳光屋顶实施方案》) 、《关于杭州市阳光屋顶示范工程配套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综合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 (以下简称《新能源规划2015》) 包含此类补贴。

《阳光屋顶实施方案》规定, 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单位可以申请示范补贴。杭州市县两级政府每年安排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可申请补贴的工程应用太阳能光电系统装机容量不得小于50k W。

《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规定, 申报奖励资金的项目实施单位, 必须是在杭州市税务机关登记的企事业单位法人。可申报奖励资金的项目必须是单个项目投资额一般在1000万元以上;特殊情况下, 投资额应在500万元以上。综合奖励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方式, 对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进行支持。

《科技创新实施意见》规定, 对首次购置由光伏企业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须有发明专利) 、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关键装备, 按购置价的20%给予财政补助, 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新能源规划2015》规定, 对进驻的新能源企业和投资项目, 减免建设过程中的水、气、电等增容费和供配电贴费等。

3.对光伏发电电价的补贴

杭州市《关于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杭政函[2014]29号) (以下简称《光伏发电实施意见》) 规定, 鼓励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企业生产的光伏组件、支架、电气设备、储能系统等产品;在国家、省有关补贴的基础上, 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际发电量由市级财政再给予0.1元/千瓦时的补贴, 各区、县 (市) 政府配套补贴不低于市级补贴额度。

杭州市扶持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作为地方政府, 杭州市扶持政策应符合WTO相关规定, 否则即被视为中国政府违反了WTO规则。因此, 分析上述扶持政策是否符合WTO规则, 尤为必要。

1.扶持政策可能构成了WTO意义上的补贴

根据WTO补贴定义、类型的构成要件, 对扶持政策的合规性进行分析。

(1) 扶持政策的实施是杭州市政府。《阳光屋顶实施方案》规定“建立政府补贴和激励机制”, 并责成市经委负责合理安排循环经济等专项经费对光伏建筑应用的投入, 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年度计划补助经费;协调区、县 (市) 配套资金落实。《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杭州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在年度预算中安排“阳光屋顶示范工程”配套补助资金, 专项用于配套扶持太阳能光伏示范项目。《光伏发电实施意见》规定, 在市年度扶持资金预算额度内, 对杭州市企业 (单位、居民) 在市域范围内新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给予补贴。

(2) 扶持措施属于WTO规定的财政资助形式。《补贴协定》规定, 财政资助的形式包括, 提供赠款或货物、贷款担保, 贷款贴息, 减免本应当征收的税费、高价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以及低价向企业销售产品或服务等。上述部分财政资助形式在扶持政策中有所体现, 例如, 《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属于赠款的财政资助形式;《新能源规划2015》中规定的减免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气、电等增容费和供配电贴费, 属于减免本应当征收的税费的财政资助形式等。

(3) 扶持政策使企业获得利益。杭州市对光伏产业的扶持集中在三个方面:光伏研发资助、光伏发电建设项目补助、光伏发电电价补贴。《补贴协定》规定, 获得利益是构成补贴的要件之一。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认为获得利益的衡量的标准是比没有资助时获益更多。光伏研发资助使企业获益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研发资助使得企业的研发成本会比没有资助时更低。光伏发电建设项目补助也是如此。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是否使企业获益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在加拿大—影响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案中, 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出现了意见分歧, 但谁都没有完全将自己的意见彻底阐明。专家组认为, 衡量企业是否获得利益的标准是加拿大其他承担类似风险的发电商的投资成本, 但专家组以事实证据不足为由, 拒绝进一步分析当时的加拿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商的投资成本究竟为多少, 按照这个标准判断的话, 企业是否获得利益。上诉机构认为, 专家组选错了衡量标准, 正确的衡量标准是《补贴协议》第14条规定的相关市场。但上诉机构也未完成对相关市场的分析, 更未判断企业究竟在该标准下是否获得利益。无论是传统电能还是光伏电能, 我国的电价都是由政府确定的, 不存在政府定价之外的相关市场。上诉机构的相关市场衡量标准无法适用于我国。因此, 依据WTO《补贴协定》规则和争端解决机构裁决, 不能判断我国光伏发电企业是否因电价补贴而获得利益。我们有理由认为, 光伏发电电价补贴不构成WTO定义的补贴。

(4) 扶持政策具有专向性。《补贴协定》规定补贴的专业性有三种形式:企业或产业专向性、区域专向性、出口专向性。扶持政策存在着企业或产业专向性和区域专向性两种情形。如《新能源规划2015》规定, 重点扶持万向太阳能、正泰太阳能、浙大桑尼、浙大圆正等二、三十家企业发展, 该规定构成了企业专向性。《光伏发电实施意见》、《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规定, 鼓励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企业生产的光伏产品设备、只资助在杭州市区范围内的企业, 该规定构成了区域专向性。综上所述, 对光伏企业的研发补贴和对光伏发电建设项目补贴构成WTO意义上的补贴, 对光伏电力价格补贴不构成此类补贴。

2.杭州市扶持政策构成进口替代补贴

禁止性补贴包括进口替代补贴和出口实绩补贴。杭州市扶持政策未规定出口业绩补贴, 但部分扶持政策规定了进口替代补贴。

《科技创新实施意见》规定, 企业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可获得20%的财政补助, 但前提条件是该项目需要购置杭州市光伏企业生产的重大关键装备;如果购置的重大关键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补助金额将会更高。对政府投资的项目, 该文件直接要求企业采购杭州市本地企业生产的光伏设备必须达到一定的采购比例。《光伏发电实施意见》规定, 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企业可获得金融政策的支持等财政资助, 但企业需要优先采购杭州市企业生产的光伏组件、支架、电气设备、储能系统等产品。

《科技创新实施意见》的上述规定为杭州市政府设定了明确的法律义务, 属于强制性规范, 其违反了WTO不得实施进口替代补贴的禁止性规定。《光伏发电实施意见》规定, 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企业可获得政府的金融支持, 但需要在优先购买本地的光伏发电设备。该规定未明确企业可以获得怎样的金融支持及获得多少金融支持。也就是说, 该规定没有为政府设定强制性的法律义务, 属于任意性规范, 其本身并不违反WTO的规定, 只有政府具体实施了该规定才构成违法。

根据WTO争端解决机构对加拿大—影响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案的裁决, 政府要求建设光伏发电站的企业购买本地企业生产的光伏发电设备, 违反了《GATT1994》第3.4条国民待遇原则和《TRIMs》第2.1条禁止当地成分要求。由裁决可知, 杭州市的上述扶持措施违反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禁止当地成分要求。

3.扶持政策构成违法的可申诉补贴

WTO不禁止成员实施可申诉补贴, 但要求成员实施的可申诉补贴不得违法。违法的可申诉补贴, 主要包括损害另一成员国内产业以及严重侵害另一成员的利益。

《补贴协定》规定的“损害另一成员国内产业”包括:实质性损害进口成员产业、实质性损害威胁进口成员产业、实质性阻碍进口成员产业的建立。“严重侵害另一成员的利益”是指补贴产品取代或阻碍同类产品进入补贴成员方市场、取代或阻碍同类产品进入第三方市场、对同类产品造成价格消极影响、使补贴产品世界市场份额增加。

杭州市政府对在其区域内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给予补助, 该类项目并网发电产出的光伏电能或建设单位自用或并入国家电网。光伏发电建设项目补贴最终的影响是电力价格的降低。目前, 光伏发电的成本远远高于水电和火电的成本。虽然补贴光伏发电建设项目降低了光伏发电的部分成本, 但是光伏电价与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水电和火电电价相比没有任何的竞争力。补贴光伏发电建设项目不会对WTO其他成员的发电企业和电力市场造成损害, 或对其利益构成验证侵害。所以, 该补贴不构成违法的可申诉补贴。

光伏研发补贴提高了补贴产品的竞争力, 可能会阻碍WTO其他成员光伏产品进入补贴成员市场, 或将其赶出补贴成员市场, 甚至将其赶出第三方成员市场。受到补贴的光伏产品也可能不断占领光伏产品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光伏企业接受研发补贴降低了其产品成本, 产品价格必然降低, 阻碍光伏产品价格的提高。因此, 对光伏研发补贴可能会构成“严重侵害另一成员的利益”。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杭州市扶持政策中, 对光伏发电电价补贴不构成WTO意义上的补贴。对光伏发电建设项目补贴构成合法的可申诉补贴, 但部分政策要求该建设项目必须购买本地光伏设备, 违反WTO国民待遇原则和禁止当地成分要求。至于光伏研发补贴, 如果WTO其他成员有确凿证据证明该补贴损害了其国内产业或严重侵害其利益, 则构成违法, 否则不构成违法。在WTO可再生能源争端案件中, 申诉方对被申诉方的光伏发电电价补贴并无异议, 申诉方反对的是被申诉方对光伏研发补贴, 以及要求光伏发电建设单位必须购买本地企业生产的光伏设备。

2.建议

(1) 可继续维持对光伏发电电价补贴。

(2) 可继续维持对光伏发电建设项目补贴, 但应取消购买本地光伏设备的要求。

(3) 可继续维持对光伏研发的补贴, 除非有成员在WTO提起申诉, 且中央政府要求取消此类补贴。

参考文献

[1]谢秦, 宗志刚.德国分布式光伏补贴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电气时代, 2015 (2) .

[2]吴春雅, 吴照云.政府补贴、过度投资与新能源产能过剩——以光伏和风能上市企业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 2015 (2) .

[3]欧福永.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案及其启示[J].国际税收, 2014 (5) .

[4]张磊.自由贸易体制下的“绿色能源空间”——以加拿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补贴案为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4 (1) .

上一篇:防火墙的体系结构下一篇:科技创新团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