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情感激发

2024-08-13

中学生写作情感激发(精选十篇)

中学生写作情感激发 篇1

一、创新命题的写作情境

一些好的作文命题能够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意境美等的思考, 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和表达欲望, 引导学生对所写的事物进行联系、思索, 发掘蕴涵于事物或事件中的美感性、哲理性, 达到诱发情感的目的, 特别有利于学生创意作文的生成。如:新概念作文竞赛的命题就使学生激情澎湃、灵性四射, 特别有助于诱发参赛者的各种写作情感。《1234567》, 就这么7个数字也能算是一个作文题?可仔细一想, 这实在是一个十分新颖的命题, 它能让参赛者想到很多很多:可以想到音阶, 想到音乐的魅力;可以想到一星期七天, 想到时间的珍贵;可以由数字排列想到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哲理;想到小孩子跳猴皮筋时唱的“马兰花开二十一”, 而想到童年的趣事;你还可以想到阳光的七彩;想到安徒生笔下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由这许许多多切入点, 再想到更多更深层次的话题。如果这个题目拿到今天来写, 还可以结合咱们时代的发展想到嫦娥一号、二号等升天的话题。一个看似简单的命题, 却可以触发学生的诸多灵感, 形成涌动不已的写作情感, 充分展开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这样的命题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命题生成与创新方式

文章以有新意、创意为佳, 最是容不得陈腐老套、人云亦云。情感贫乏与创造力的萎缩是有内在联系的, 作文是创造性的劳作, 它最需要创新精神。创新命题可以唤起学生不同的情感记忆, 激发不同学生的潜在情感, 使写作成为心灵倾诉的一件乐事。创新命题的方法主要有:

1. 摸准学生的脉搏

叶圣陶先生讲:“钻到学生心里去出题目。”叶老关于作文教学的精辟论述, 正道出了命题的针对性。教师在命题上, 要费点心思, 学生心里想什么, 喜欢什么样的题目, 不喜欢什么样的题目, 心里都要有数。在作文命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结构, 找到他们的“兴奋点”“着情点”。例如, 让学生写记人的记叙文, 如果总是写《我最熟悉的或我最尊敬的人》, 学生对此就没有兴趣。不如把题目改成《你猜猜他是谁》, 并告诉学生:“如果别人一读你的文章, 就能猜中你写的人, 说明你抓住了特征, 写得●李长梅

成功。”如果写自己, 也不再写《我的独白》, 而改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题目稍做改换, 学生表现的兴致就不同。十六七岁的孩子比较喜欢争辩性、质疑性的作文题, 如出一些争辩性强的题目:《学生该不该经商》《学生化妆美不美》《男女生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友谊》《论老师下海》等。这些题目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争论的心理特征, 像一块石头投入心潮, 激起层层涟漪, 可以引发学生相互争鸣, 打“笔墨官司”。

2. 开放的写作命题

学生为什么喜欢自由命题和创造想象命题呢?他们的回答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思想、情感不受任何限制、约束。写作理应是开放的写作, 作文教学是双向活动, 学生应是积极的参与者, 并且发挥其主动性, 教师不是指挥官, 而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辅导者。我国古代蒙学家倡导“先放后收”, 即首先是“放”, 鼓励学生不受约束、驰骋想象、放开言路、天马行空;到了一定的阶段, 再进行精练严谨的“收”, 这样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让情感尽情倾诉, 就能发挥最大的创造力, 采用不同的写作方法, 提出不同的思想主题, 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 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我通常不要求学生写命题作文, 而只是以日记、随想、感悟、提建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第二学期, 根据教材的编排适当布置命题作文。如学习了《萝卜》一课, 我布置的作文题是《吃———》, 让学生将题目补充完整来写。这个题目可写的内容相当多, 学生写作起来选材广。学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后, 按单元写作要求是要写一篇写景或抒情散文, 题目是《校园风景线》《家乡秋景》等, 但我给学生命题为《我想———》。学生这几天的学习、思想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很大, 他们心中流淌着感动、难过等多种复杂的情感正急于抒发, 于是他们用最真挚的语言写出了他们内心的情感:《我想对你说———我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想拉你的手———失去家园的亲人们》《我想即刻飞到你们的身边》《我想你一定能重返家园》等, 这些文字无不令人动容, 让人感喟。

3. 强烈的时代气息

学生生活在这热火朝天的大千世界, 如果作文命题脱离时代, 远离现实, 就无法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 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作文命题, 如果富有时代气息, 使学生一见题目, 就有了生气和灵性, 兴趣倍增、情绪激动, 就能引发写作冲动。近年来, 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提高, 要求学生从关注自己到关注社会, 关注时政到关注人类的未来, 因而作文的命题范围更为广阔、更富有时代生活气息。比如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邮递员王顺友, 就成为了学生学习课文《敬业与乐业》后最直观的学习榜样。在平凡的职业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他们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 再来写作《我的择业观》就多了些时代的气息。

三、推进创新命题的持续发展

作文命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就要注重创新命题的持续发展。而这, 建立在教师首先要消除作文命题时的心理背景———消除自我。教师要真正从学生心理来命题, 而不是以个人喜好、教学进程来命题。除此以外, 社会上有“五年一个代沟”的说法, 教师不要自以为很了解学生, 或者以个别学生的心理来代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科学的做法是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持续开展作文心理调查, 在基于事实

摘要:当今社会, 学生对生命情感的缺失, 对生命漠视的现象越来越让人触目惊心。而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变化的一个非常迫切的要求。通过对生命教育理念的理解, 挖掘历史与社会的课程资源, 实施体验与感悟的课堂教学, 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 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命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

近几年, 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这些都说明学生对生命情感是多么缺失!目前, 学生对生命 (自己的、他人的、动植物的生命) 的漠视程度真是让人担忧。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反思当今教育时, 应该在教育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最基本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 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使学生善待生命, 完善人格, 健康成长。教师都应结合各自学科教学特点, 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教学中去,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 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 帮助学生积累处世的智慧, 为他们踏实地迎向人生打好基础。

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包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 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认知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历史与社会新课标也指出: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 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唤醒生命的意义, 启迪精神世界, 使学生成为充满活力, 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的人。因此, 历史与社会教师应通过对生命教育理念的理解, 挖掘历史与社会的课程资源, 实施体验与感悟的课堂教学, 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之中。那么, 具体实施途径有哪些呢?

一、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确立生命教育理念,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尊重生命的情感体验

良好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根本途径, 生命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理念。因此, 教师应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珍视, 要致力于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 对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在进行生命教育时, 应从认知、情感与技能方面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不断充实与生命有关的理论知识, 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充分感受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喜悦, 并能采取适当的方法, 适时地将生命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1. 确立生命教育理念, 就要树立学生观, 尊重和关爱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来对待,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关怀人的成长为目的, 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是有差异的这一客观事实, 关注全体, 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长节奏, 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 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 在课堂上出现学生犯困睡觉, 我会走过去轻轻地推醒学生说, “老师以前上课也瞌睡过, 对付瞌睡虫的最好办法是用手用力按摩自己双手虎口处 (此为合谷穴, 按摩有提神之效) , 你不妨试试”———用这样的友好提醒代替批评;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我会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 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当学生考试不理想时, 我会把学生单独请到办公室, 和他一起思考、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引导他们寻求改进的对策———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来代替埋怨……总之, 要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之后去尊重和关爱他人。所以, 要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 老师首先要尊重他们的生命!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2. 确立生命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确立知识与价值融合的历史课程观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 要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 将知识学习与保留学生早期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强烈的感知欲望联系起来, 让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伴随着积极的情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够借助各种手段、利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或影像资料、历史纪录片等课程资源, 创设历史教学情景, 将知识学习放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之中, 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知识的意义。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情绪感受能力、表达能力、调节能力相结合;关注生命情感, 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 将学习过程变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对生命的意义。

3. 确立生命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确立正确的评价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经常受批评或得不到别人认可的学生, 往往表现比较冷漠, 攻击性强, 而自尊自爱的学生发生伤害他人和自我伤害行为就较少。因此,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不吝啬表扬, 要采用多元评价及发展性评价手段, 多角度、多层面地肯定学生的长处。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被落到后面, 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 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 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态。

二、善于挖掘历史与社会的课程资●谷青

的分析上才有可能找出比较有针对性的对策。我总是在每一年段教学进程开始和结束后开展学生作文心理调查, 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从这两年的调查结果来看, 多数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 而是题材的匮乏。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学生没有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其次是由于生活面狭窄, 不习惯对身边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让他们习惯对所见所闻发表

培养乡土情感激发写作兴趣 篇2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效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根据地方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对于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还十分落后,课外阅读量少,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确是苦事一桩。写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写呢?还不知道。以往的作文训练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故写来写去,作文能力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学生越写越怕写。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言之有情。以往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山区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垣的水泥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放牛坡如今成了披红挂绿的“花果山”,昔日低矮的小瓦屋如今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作的兴趣,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

一、拟题

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拟题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是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花果山”》、《山村风景独好》、《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二、指导

写作指导是选材布局主要环节,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有了好的拟题,还应有好的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指导他们从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初写家乡往往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自己的家乡缺少关注,熟视无睹,就好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的它级数。因此,作文指导要因时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地观察和实践观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家乡地名与传说”、“一个有趣的老乡”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气氛,增进乡土情感、从而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

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高山大岭,只见树木不见人,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教师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放假回校,这位同学不是提了一袋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黄榄来派给同学们吃吗?于是教师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黄榄!”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倒是很多,满山满岭都是,听说村委会还贷款买设备准备办个黄榄加工厂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地回答,再一步引导他联想、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黄榄”为话题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别的同学的思路。

3、评讲

评讲是作文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又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适时把握,也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实现写作能力再提升。作文评讲应着重肯定学生写作成果,再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一次写家乡风景的作文,一位同学写了篇《山村风景独好》,文中他以饱含热情的笔调对山村四野风光进行大量描绘。其中写到一群村童在榕树底下以一块大青石为凳进行晨读,别有情趣。教师在评讲时充分肯定了该同学的成功之处:“通过工笔描绘山村早晨这一特定时间内的自然景色,文字流畅,富有诗意,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同时又提醒全班同学:“这位同学写山村美景是成功的,但家乡可爱之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之美,作者如能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村童晨读”这一图面上,写出山村虽然落后(以天地为教室,大青石为台凳),但山村的人不甘落后,有着奋发图强的新一代,这才是山村最美的一道风景。这样构思文章的主题会更深刻,现实意义会更强。”听了这段评讲,同学们豁然开朗,在这基础上教师由组织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说出家乡最美的风景:一家有难百家帮的动人场面,赶集路上衣着一新的村民,披红挂绿的致富果园,……他们都能从家乡某一角度的美景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从中看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以上的作文教学法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实践的结果表明,这些教法切合学生实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无定法,笔者将紧随教学改革的发展足迹,在教学道路上继续探索。培养乡土情感,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乡土情感激发写作兴趣责任编辑:飞雪

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因素 篇3

一、 融入真情,教人求真。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求真离不开真实的情感,指导小学生习作,只有融入浓浓的情感,才会让他们在你的面前畅所欲言。而学生的心扉是否向教师打开,取决于他对教师是否信任。习作者感情投入了,即使文笔差的学生也能写出比较像样的文章,而那些本来就会写的学生甚至愿意把涉及“隐私”或“名誉”的文章交给教师看。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关心爱护他们,和他们平等相处。倘能如此,他们就会用最诚挚的感情、最优美的文字回报给你。我班有一位女孩,她的父母都在外地并早已离异,她从小寄居于外婆家。我第一眼看到她,就发现她瘦小的个子和蜡黄的脸色与众不同。当我得知实情后,不但要求小干部关心她,而且我也对她“呵护有加”:过节放假前,教她怎样给远方的母亲写信;我还特地记住她的生日,为她买蛋糕和童话书。不久,她在《我的……》半命题习作时,出我意料地写了一篇赞扬我的文章《我的老师——“爸爸”》。那天,她流着泪读,我含着泪听,许多学生虽然装作若无其事,其实也难以抑制情感,这样的习作就融入了真情。

二、 巧用情感,以情激情。教师的情感常常微妙地、悄悄地进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迸发出思考的活力。在指导学生习作《一件难忘的事》时,我给他们读了一篇事先写好的“下水文”:我在师范学校上素描课时,为了偷懒,我在手上涂了厚厚的一层墨,然后对准画纸一摁,心想可以省力地完成一幅画手的素描。结果不但被老师重新罚画,那幅墨黑的“杰作”还被老师挂到了黑板上……情感是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的,由于我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当我要求他们也讲讲自己的故事时,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都想抢先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告诉大家。那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完全是他们的生活写照,教师不必过多寻思“这事儿到底难忘还是不难忘”。其中,一个姓梁的学生叙述了自己曾经悄悄拿了同桌的钢笔,回到家怕父母查问,又把笔扔进了垃圾箱。老师曾为此事追查了好些天都没有“破案”,而今天他却表现得那么坦诚,多好的习作材料!我带头鼓掌,既为他的选材独特,更为他心灵的净化。小梁含泪落座,向同桌认了错。由于重视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因素,多数学生这次习作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三、 走进生活,体验情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让他们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如,带学生站在某个高处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的组成、颜色、层次、动态、静态等特点,师生边看边议论,边选词描绘,这时人与景、景与情便交织在一起了。但这还只是感性认识,必须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第二步便是把观察后的印象与激发的情感变为习作,先让学生带着余兴,去回味秋天的景、物、人……学生可以放胆地说,尽情地议。由于他们有了亲身体验,又有了交流启迪,写起来自然就有真情实感。而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从而提高写作兴趣。如,在班级中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样做,既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又锻炼学生听、记、说、写的能力。我还鼓励学生办班报、板报和手抄报;让他们学做“小记者”,经常写报道稿、学生写邀请书、写导游词、写待客方案等,这些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很受欢迎。

四、 赏识评改,激发情感。教师评改学生的习作,要尽量做到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表明,学生热切期待了解学习结果,因而习作批改要及时,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评改要富有启发性,做到既能使学生明确方向,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评改还要注重鼓励,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对后进生,更要多加鼓励,让每个学生见了评语后都有成功感。评讲课上,再让学生欣赏、学习,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欲望。如若教师的评语内容空泛,只评不导,或不痛不痒,草草了事,就会使学生从情感上拒绝它、讨厌它,甚至产生消极对立情绪。而亲切的口吻、提示性的语气,利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觉得教师在同他亲切交谈一般,怀着愉快的心情,乐于动脑想,认真动手改。

谈谈初中生写作情感的激发 篇4

一.在生活中激发情感

情感源于内心, 却是被生活所激发的。学生情感缺失,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生活阅历较浅, 而且对于生活缺乏观察与捕捉。为此,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感知、体验, 激发情感。比如, 在父爱、母爱类的作文中, 大多数学生都会写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雨天父母来学校送伞等, 这些题材有很多, 而且多为杜撰, 因此凭初中生的水平难以驾驭, 难以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我在布置这个作文题目之后, 就要求学生在班上据实说一说生活中父母有哪些事让自己感动。学生陷入了沉思中。良久, 一位学生说道, “有一个周末我去姥姥家, 爸爸打电话给我, 说包了我最爱吃的三鲜馅饺子, 要给我送过来。由于姥姥家离我家很远, 所以我拒绝了, 没有让爸爸送过来, 可是第二天我回到家, 看到冰箱里还给我留了一盘饺子。”这位学生说完以后, 其他学生的写作思路也被打开了, 纷纷讲述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令自己感动的事。很快, 学生都有了写作素材, 根据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 灌注自己的情感, 写出了一篇篇富含亲情的文章。

二.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

学生的写作情感难以激发, 原因也在于教师并没有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没有以境激情, 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 渲染情感氛围, 势必会感化学生, 使其通过自身的感悟与体验而激起情感, 使写作充满感情。比如, 在写关于友谊的文章时, 我就创设了故事情境。首先, 我为学生讲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告诉学生友谊有很多种, 然后要求学生讲讲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 触发并调动学生内在的情绪。一些学生在讲述自己与好朋友之间故事的时候, 脸上洋溢起了幸福的表情。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感谢我的好朋友, 他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可贵, 感受到了温暖。”很快,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起来。

三.引导学生欣赏富含情感的文学作品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富含深情, 读之令人深受感动。学生作文中缺乏情感,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欣赏和积累。为此,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欣赏一些富含情感的文学作品, 使他们在阅读之于对作品进行反思。比如, 在教学《背影》之后, 我就要求学生对该文进行赏析与思考, 思考为什么朱自清文章能如此强烈地感染读者。一位学生说道, “那是因为文中倾注的不仅仅是文字、事件, 而且是真挚的情感。”可见学生在用心阅读、感悟之后, 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知, 对文学作品中情感的重要性也具有了一定的认识。文章是有情之物,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 文章的灵魂。如果对所写的人事缺乏真挚的情感, 对所描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情感, 那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作为教师, 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赏鉴作品中品悟情感, 积累情感, 只有多阅读、多积累、多欣赏、多感悟, 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所借鉴, 有感而发。

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更多地探索激发学生写作情感的方法, 使学生在写作中有更大的进步。

四.结语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注重写作情感的培养, 使学生对所写事物激情满怀, 才能调动其他一切写作因素有效运转, 打开写作思路。以情融情, 方能情至石开, 使学生作文充满真情, 使整个的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著:“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意思是写作的过程中要由内而外, 受到现实的触动有感而发。的确, 写文章需要有充沛的感情才能打动别人。然而初中生却并没有特别丰富的情感, 没有打动别人的素材,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势必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 以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将真实的情感贯穿于习作之中, 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打动读者。

关键词:初中生作文,情感激发,写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徐颖.培养写作热情, 激发写作情感[J].成才之路.201 0年15期

激发写作情感 促进作文教学 篇5

[关键字] 激发情感 积累 指导 修改 成效

情感是作文的命脉。写文章有了情,下笔就有了神,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面对学生作文中流失的个人情感,作为语文教师又该怎样找回这些曾经为我们所赞美和渴望的“真情”呢?语文教师怎样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学生情感积极自然地流露,愉快地倾诉,快乐地作文,谱写出心灵之曲呢?笔者在长期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使作文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1、积累

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要才情具备,既有丰厚的语言内功,又有对周围事物细腻敏感的体会。

首先要积累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优秀的文章。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只要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也就是把自己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点点滴滴储存到自己的作文“仓库”里,那么到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当然,背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还未必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还得让学生对作品语言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反复地去读、去品、去思,引导他们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情感对学生写作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情感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而动机又是人们活动的能源。当情感丰富强烈时,写作是主动的,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当情感封闭肤浅时,写作是被动的,下笔如同挤瘪牙膏。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对于那些作文写得平淡的学生,究其原因是内心没有积蓄丰富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使真情在作文中渗透?

著名教授朱永新说:“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锻炼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一语道破了写日记的重要性,其实不写日记,偶尔随笔之类都可以。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情感经历的差异,而这恰恰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感情,才能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学生也不例外,人的情感必然来源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在作品中表达情感时,只有写自己熟悉的,有深切感受的人、事、景、物,才能从内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指导

在作文指导上,目前不少教师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来讲什么选材要新颖、主题要鲜明、结构要严谨、事例要典型等等,讲起来头头是道。至于如何才能新颖,却又说不清楚,最多就是拿一篇课文中的范文或作文选中的佳作说说而已。课文虽然也是一种范例,但毕竟离学生的实际太遥远了,教师缺少亲自写作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现身说法,因而指导的力度有限。因此,可以采取创设生活情境和自由作文的方式,这样作文指导的空泛无味就会大大减少,能够体验写作中的甘苦,就能取得文章写作中难以看到的鲜活经验。

有时,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也有心灵的震动,也激发了感情的浪花,但写作时仍觉思维不畅,究其原因,往往是感情还处于蒙眬状态。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寻找并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或在情感的发源地,找寻自己最有感触又与题目紧密结合的生活场面。这些能够感动自己的事例片段和场面,也往往能够感动读者,如果能够把这些让自己感动的事例和场面与题目紧密结合,使饱含情感的印象清晰起来,写作的良好欲望便会产生,若再能升华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一篇卓尔不群的好文章就会诞生了。

作前指导中,教师语言的表白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教师与演员一样都是吃的“开口饭”,都是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教师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内心相应的感情,诱发写作情绪。另外在作文课上,如果学生有一定的情感积累,教师辅之以作文理论的讲解,同时用精美的范文引路,或以动情的故事营造情感氛围,或以鼓动的演讲引发写作激情。这样,整个作文课堂就如一个情感的漩涡,激发学生激情,引起感情共鸣,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投入,更要精美,要能点燃学生创作的情感,唤起创作兴趣,从而使师生得到共鸣。

写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写多少多少字,限多少时间内完成,否则就怎样怎样。学生作文应当跟作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写不出时不硬写,不必一气呵成。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写作速度,努力赶上,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这样做的日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作文。有时候,在写作过程中,同学间还可以停笔讨论、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批改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批改有利有弊,这种批改方法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写作情况,能较好地与每一个学生交流,不仅能在写作态度、写作知识、写作能力方面与学生交流,也能在思想认识、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与学生交流。这种批改方法是有效的。但我们历来对这种方法批判较多,因为它不利于发挥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主动性,学生在批改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劳动付出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成正比。批改一篇文章少则三五分钟,多则十多分钟。批改完一个班的作文少则三两天,多则一两个星期,看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最大压力之一。可是,当学生拿到批改的作文后,他们往往是漫不经心、毫无目的地看一遍,然后把它束之高阁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在作文教学中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学生越是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了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广泛地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作文批改模式: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为人师的兴趣。强调培养作文修改能力的重要性,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要写好作文,必须学会修改”的写作理念。

2、分组批改。根据平时作文水平,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其中优生一人,中等生两人,差生一人,组成一个作文评改小组。

3、教师示范批改。教师精批两篇文章,用统一的修改符号批好,眉批、总批一丝不苟,精彩语句用波浪线划出,然后印发给学生,能使学生批改作文有个参照、模仿,避免他们批改的盲目性、随意性。

4、互相批改。教师指出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以及在作文浏览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让大家在批改中有所重视、考察,然后提出作文批改的要求,其中评语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挖掘写作者的优点,也要中肯地指出不足,态度要诚恳,不讽刺挖苦。整个过程以小组成员共同商议、讨论为主,如有争论,老师参与解决。

5、及时反馈,二次作文。小组成员共同认定批改好后,及时将作文反馈给被批者,让作者再读,思考批改前后的差别。如有异议,可与修改者或老师再进行商榷、讨论。然后,根据眉批与总评及时修改,进行二次作文。教师也应该根据批改的情况及时给予总结与表扬。

最后,作文讲评中也应当实现生活化,学生的作文都是为了表达某个中心或某种思想感情,但这种表达不像数学那样答案是唯一的。由于性格不同、情趣爱好不同、能力有差异,情感的体验也必然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应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都是正常的。言为心声,只要是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该鼓励。“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写作情感激发 篇6

在多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 笔者努力探究适应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尝试中发现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等情感, 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起到引领、融洽、激发、催化等作用。教师要用自己最真诚的情感去热爱、信任、影响每一个学生, 才会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一、以身教“情感”诱导学生

“喊破嗓子, 不如甩开膀子。”在平日教学中, 要做好情感诱导。首先, 在平时的各项活动中, 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 使自己完全融入学生群体之中, 这样才能把握好对不同学生的最佳教育契机。例如, 我们班举行朗读比赛, 笔者很“踊跃”参加, 有时候会比学生读得好一点, 偶尔也“让让”学生, 让学生萌发与教师一比高低的欲望, 自觉地去朗读, 把朗读当作一件趣事, 因为学生都有渴望进步及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其次, 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因此,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 教师要身体力行, 学生才会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同时我们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目光“情感”诱导学生

目光有时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可以传递教师的思想, 经常向学生投去或赞许, 或否定, 或轻松, 或严肃的目光, 目光最能直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也最能激起学生心灵的回应。当然, 学生的不同行为表现, 可从他们不同的目光中得到信号:有的会心, 有的顽皮, 有的专注, 有的紊乱, 有的期待, 等等。这时候我就做到因人而异, 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 我经常在课堂上或平时给予他微笑鼓励的目光, 让他在教师目光的鼓励中培养自信;对于那些比较顽皮的学生, 教师更要给他们一些关爱、关心的目光, 让他及时更正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对于一些容易自满的学生, 则要多给他一些提醒的目光, 时时敲敲他的警钟。当学生明白教师目光的含义时, 教育也就收到了成效。笔者班上有一位学生很聪明, 十分爱“出风头”, 但性子急且非常马虎, 是十分难应付的“综合症”。于是, 课堂上他的举手我并不是每次都请他, 压压他的“风头”, 而请到他的时候, 他总是急躁、激动, 以致要说两三遍才表达清楚。开始, 同学会笑他, 我则选择等待性的目光静静望着他, 他也会调整情绪慢慢表达清楚, 我再用眼神向大家“搜索”掌声, 并且告诉他“这是同学们给你的鼓励性的掌声, 希望你下次一次性回答完整”。他使劲点头。后来他果然进步很大。另外, 他的字很马虎, 作业不认真, 开始我只是笼统性地要求他“下次将字写正, 别超出格子”, 可几次下来, 没任何进展。于是我以“个”为单位, 每次作业帮他勾出写得好的字, 渐渐地, 他能成行地将字写好了, 我则投去赞许的目光。现在, 他的字已经有很大进步了, 对于他和我来说都是个突破。

三、以语言“情感”诱导学生

情感诱导中, 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同样一件事, 不同的表达方式, 其效果迥然不同。例如, 一个比较顽皮的学生, 在一次被抽到朗读课文时, 由于课前没有认真预习, 结果读得结结巴巴, 好不容易等他读完了, 他紧张地盯着我, 等待着批评。我笑笑对他说:“我听你奶奶说过, 你平时很爱读课文给她听, 而且读得有声有色, 昨晚是不是读别的课文去了?以后得先把当天学到的和第二天要学的课文读流利, 明白了吗?”他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第二天他很早就来到学校主动把昨天的课文读给我听, 还引来几个听他朗读的同学, 他读得确实流利、有感情, 我也及时肯定了他。从那以后, 他可以说是真正地爱上了朗读。由此看来,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特别是在很多学生面前对于一个孩子的语言是何等重要, 当你的语言说中了他的心思, 他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四、用积极的“情感”肯定学生

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仅仅限于课堂上, 课后也要多与学生交流。要善于随时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捕捉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如:一次“六·一”儿童节活动, 其中有个钓“鱼”比赛,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钓的“鱼”最多, 我也在旁边看孩子们钓“鱼”。孩子们见我来了, 都纷纷与我交谈起来。这时, 我发现那位生活在重组家庭而且学习很差的学生怯怯地躲在其他学生的后面。我小声地问她:“你钓了多少?”她胆怯地抬起头, 红着脸轻声说:“老师, 我钓到了九条。”我夸张地张大嘴巴, 其他学生马上应和上来:“是啊是啊, 她钓得最多!”“她好快, 钩得很准!”我马上肯定她:“你真棒!你教教其他同学吧。”她脸上乐开了花。就这样, 我们无形中帮她树立起了自信心。为了“趁热打铁”, 进一步激起她学习的热情, 有一天我私下里问她还有什么特长, 她说她喜欢画画, 于是我与美术老师沟通, 让美术老师在课堂上多指导她。我还大胆地让她担负班内黑板报的图画出版, 从此同学们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她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变了, 她自己也因此受到了鼓励, 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把握学生感知能力激发学生语文情感 篇7

一、注重沟通交流, 把握感知能力, 创新语文教学策略

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 读懂学生, 把握学生语文学情, 掌握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对一些有益于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 按需而导, 因材施教, 使语文教学活动更能吸引学生参与, 语文教学方法更能切合学生的发展实际, 逐步把语文教学演绎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乐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契机, 认真解读课程标准, 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 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 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问题意识, 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 使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如, 笔者在教学《生命与和平相爱》一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 知道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 体会出犹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学会逐步深入、以小见大的人物描写方法。为了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我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查找和接触电影《索菲的选择》和《辛德勒的名单》的情节内容, 来了解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 从而拓宽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知识面, 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独创性, 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展示自身才华。这种为学生指出思考方向的方法, 让学生不但学得轻松, 而且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教学精神, 更新教学理念, 应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领学生掌握方法等方面上多下功夫、谋求实效,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培养他们的阅读写作和语言组织能力。教师要按大纲和教材要求, 准确把握其中的基础内容、知识要点和重难点部分。要整合利用教学资源, 使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节奏等更能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 促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更加紧密促进。由于客观情况的多样性, 语文教学方法也具有多样性, 不能强求统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优化改进, 教学中要重读而行导, 引领学生在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去揣摩品味、体会顿悟。如笔者在教学《享受生活》一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主人翁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热爱生活的感情, 了解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感受, 学会在叙述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促使他们能够深入研读课文, 把握课文主旨, 我创设了发人深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文中某一处为例,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热爱生活、享受着生活, 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结合实际感悟说出作者能够享受生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谈谈海伦·凯勒对人生的启迪。通过问题引导, 层层深入, 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懂得海伦·凯勒之所以能享受生活、执着追求, 完全是因为她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有一颗感恩的心, 并且有阳光般的生活热情。这种形式对学生极具启发性和鼓舞性。

三、拓宽教学渠道, 拓展教学空间, 放大语文教学效用

学习语文知识, 提升学生能力, 既得法于课内, 也得益于课外。教师要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 改传统直线灌输为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应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 不断拓宽教学渠道, 拓展教学空间, 促使教学更加生活化、实践化, 从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课本, 走向社会, 观察社会, 自然感知,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学习语文知识, 把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引导学生阅读海量书籍和文章, 培养和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让学生练习写作, 培养和发展学生“写”的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在生活实际中参与交流, 增强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情感, 产生一种内力, 点燃学习激情, 真正做到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笔者在教学《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等文章时, 针对这几篇课文都侧重于描摹自然风光, 赞颂了自然山水的秀美和神奇, 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的关系。有交响乐一般的鼎湖山泉水声, 有冲破障碍奋然前行的林中小溪, 有飞红滴翠的黄山, 还有如画似绣的桂林山水。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回忆自己旅游时的情景, 带着灿烂的心情和执着的思考去阅读, 去感悟, 读出自然的韵味, 读出自然的真谛;一边品味, 一边阅读, 一边思考, 读出作者表达的自然景色之美, 体会和发现大自然的美妙。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篇8

一、用爱的火焰, 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而且影响着学生全部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期待, 不能埋藏在心灵深处, 而要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笑容等一些微妙的现象, 或者是在对语文课文的讲解中, 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 并把这种关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 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在此基础上, 学生就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会形成一种情感互动, 从而, 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智力发展的目的。当然, 教师的情感源于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 源于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的师德风范。只有教师有饱满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 才能有真爱, 才能有真情, 才能让课堂洋溢情感。

二、创美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强调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 不仅要熟练地把握好教材, 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 进行情境的创设, 创设的情境要能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起来, 达到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 做到与作者一起欢乐, 一起高兴, 一起悲伤, 一起叹息……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言”的境界, 激起学生强烈地探求欲望, 迸发学生的情感火花。创设情境时, 要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 创设出适合的情境, 要做到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把客观世界的描写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感受, 缩短学生与课文的空间距离, 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 要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凸显教学重点。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后, 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 寓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 提供了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为之所动, 为之所感, 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三、渲染情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神经

要渲染情感, 教师先要动情。只有教师先动了情, 才能使师生间产生情感效应, 从而使教师发出的一切信息流向学生, 做到托尔斯泰所说的“把自己的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使别人也为之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 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时, 师生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融合。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的职责就是披文以入情, 让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只有如此, 才能和李白一起饱览祖国壮丽河山, 和范仲淹一起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和朱自清一起感受父子情深, 和雨果一起谴责英法联军强盗般的卑劣行径。这是一个作品、教师、学生间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 在这里, 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激发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在思想、空间、距离上相互交融, 产生情感的共鸣, 调动学生的情感神经。这样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用美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情感心声

“言为心声”, 任何人说的话都是自己内心某种情感的反映, 以情感人是教学语言的特点之一, 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 教者若不能饱含深情, 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 不能感染学生, 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为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 有感染力, 要通过亲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 使学生在审美欢愉中生发情感, 熏陶情操。语文教师只有把感情融入教学语言中, 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使课堂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动人心魄的魅力, 与学生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 更好地将教师自身的情感传染给学生, 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 这样, 既有助于理解文章, 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篇9

语程中有了情感需要情感的参与, 才。有积极性学生在语、主动性文学习过, 文合理的轨道才不感到疲。只劳, 有这样才能把学, 才能保证教习行动引向教学效果激发情感。在呢语?文教学中怎样促使学生学一文教、动之以情师的教学过, 程以情, 激情不只是传授知中王如果一个/识的过程,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是进行感情交流的过, 不程。学美霞欲望能创设, 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来一定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求知生体验作者情感, 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情的情感传授知识, 自, 然就毫无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不会产, 这样的生愉悦感中教师必须用自己教学至少效率不高。因此丰富的, 神情和生动在教学过程的火的语、点亮他们热爱言去感染学生、生活的理想之光燃起求知欲的烈。激塞的论断“仁爱产生, 教师仁爱”向学生倾注爱的情感这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发师生关系的纽带主要靠教学过程, 是教与来完成。学的桥梁情感是沟。文通

学是人学, 人是有感情的, 没有热情,

没有激情, 没有感情, 怎能讲出作品的情调, 何谈以情感人?首先, 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 召化学生。其次, 给知识、文本附加情感色彩, 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等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 让学生阅读、思考, 那么学生的心田必定得到滋润, 主动学习的劲头就会增加, 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乐意参与的事情。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注入到教学中去, 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巧设问题, 引入情境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 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 其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合理安排提问, 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 调动原有的真实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 获取新知识。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同时, 教师还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提出问题, 并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 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 引导学生自由探究。

三、教给方法, 激发热情

让学生“会读”。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具有示范性、准确性、严谨性和主动性。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 注意克服毫无感情地唱读。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 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这时, 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 变“我要读”为“我会读”。范读引领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方式, 包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带,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形成一个基本的朗读“模式”, 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 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 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我也要努力!”的念头。这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 有恰当的表情, 就能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来。

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 第一段开头第一句“天/灰蒙蒙的, 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的悲伤的语调朗读, 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们对总理的哀悼, 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 以轻而缓的语言, 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景中。第二句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应该读重音, 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中。

四、积极评价, 促进情感

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 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 相互鉴赏活动成果, 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的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评价, 对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 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的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 你已经想出来了, 真了不起!”等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 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去。如此良性循环, 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五、注重实践, 激活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 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 接下来应该是大量的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 笔者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 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 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 使学生们了解了更多有关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 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 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 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 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 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激发学生情感的策略 篇10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能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利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走入课文中。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这样一来,不仅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比如教学《孔乙己》《变色龙》这类课文时,教师就可采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集中学生的思维,积极地期待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课堂的魅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分别从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文中的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浓厚兴趣。在教授新课前,教师可以利用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样不仅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到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能使学生立刻领悟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不急于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先让学生读课文,再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归纳主题思想。

上一篇:《上下五千年》下一篇:电视文化娱乐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