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规划

2024-06-24

高校发展规划(精选十篇)

高校发展规划 篇1

美国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具有一个鲜明特点:即在对象上涵盖包括教师、行政人员,乃至研究生等在内的各种人员,在时间上跨越了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阶段,根据不同时期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和特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培训服务。

一、前职业生涯培训:潜在教师入门前的准备

美国的师资研究者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开端不是从“初次获得教职”开始的,而是更早。1993年,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和研究生院委员会发起了“未来教师准备项目”(the Preparing Future Faculty Program)。该项目意在对有志于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博士研究生进行职前教育,以使博士研究生能够胜任未来的教师工作。项目从1993年到2002年运作了10年,共有45所博士学位授予大学、300多所合作院校、4,000余名博士研究生参与其中。通过该项目所提供的良好范式,带动了一股将研究生纳入美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培训的风潮。[2]该项目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教学类相关课程

其做法是,学校开设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学习这些课程的研究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例如,康奈尔大学为研究生提供了两门高等教育方面的课程:“高等教育教学”(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和“高等教育教学研究”(Teaching a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其中,“高等教育教学”主要涵盖了同高校教师职业相关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发展知识、高等教育的背景和文化、教师的角色和职责、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术的运用等。在完成“高等教育教学”课程后,中心鼓励研究生继续学习“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程。该课程旨在督促学生参与自己所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和完成原创性的研究项目来提高他们在所学学科领域中的教学能力。[3]

爱荷华州立大学则设立了1个学分的系列研讨会和3个学分的选修课程。第1门课程在秋季开课,每两周授课一次。学校会邀请来自其他大学和学院的指导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教学经验,分享他们所任职学校的学术生活。指导教师来自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如私立院校、教会院校、综合型院校以及社区学院等,学生因此能够了解到各种类型院校的教学经验。其余2门课程是教学实习课和专题导向实习课:教学实习课主要是让学生进入课堂,通过体验真实的教学生活来获得教学经验;专题导向实习课是为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让其在就业市场中更具价值而设置的,如简历、求职信的撰写、面试技巧的掌握等。除了学习3门课程之外,每位学生都配有一名指导教师,师生每月会面两次,主要探讨与教学相关的材料,解决遇到的教学难题。[4]

(二)教学证书项目

教学证书项目旨在向对教学感兴趣的研究生提供教学训练,训练结束测试合格后学校会向其颁发教学证书。

布朗大学谢里丹教学中心(Sheridan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就为研究生和博士后提供为期1年的教学证书项目(Certificate Programs)。[5]教学证书项目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大纲的设计、课程与教学计划的实施、基础性教学和评价策略的熟练运用、有效的课堂交流和沟通技能、求职简历的撰写以及模拟求职面试等,为参与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指导和培训。学生在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并通过一定的测试后便可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哈佛大学的教学证书项目则对参与者提出了3个要求:①至少学习3门博克教学中心的课程;②教学和教学实践;③批判性反思自己的教学和编写教学档案袋。其内容主要基于教育学、课程与作业设计、专业化沟通、多元文化课堂、评估和教学反思5大关键领域。[6]

(三)校际合作项目

校际合作项目是由不同类型的院校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方式,通常由社区学院、文理学院、综合型院校以及研究型院校一起合作,为研究生提供教育教学实习活动。

例如,布朗大学就分别同惠顿学院、陶格鲁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发起了布朗——惠顿教师同伴项目(the Brown/Wheaton Faculty Fellows Program)和布朗——陶格鲁教师合作伙伴项目(the Brown-Tougaloo Partnership Faculty Fellows Program)。[7]这两所文理学院为布朗大学的研究生提供1学期的教学实习机会和1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会为他们提供教学生活上的帮助,诸如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研究生在完全熟悉了文理学院的教学环境后,就会以准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本科生的课堂并教授1门课程。除了授课之外,研究生还会参与到学院的学术生活中去,如参加教师会议、教学研讨会以及教师午餐系列活动等。

杜克大学的做法是要求研究生每月必须有半天的时间参观访问合作院校,研究生可以同合作院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交流,还可以进行课堂观察、院系访问、相关教师生活主题探讨等。

(四)研究生助教项目

美国研究生助教制度发轫于19世纪末的哈佛大学,其初衷是减轻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如今已成为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帮助研究生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过渡,从“不会教”向“会教”转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布朗大学的项目中,助教资格是由研究生院在参考院系建议的基础上授予的,参加助教项目的研究生都将教学作为他们专业训练和教学学徒的一部分。学校和院系会对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发放一定的助教金作为奖励。研究生助教的任务就是协助1名教师完成课堂内外所有特定的教学工作。院系和课程不同,助教承担的职责也会有差别,但大致包括以下几项:课程教学、偶尔的演讲准备、组织讨论、实验教学的监控、办公室工作以及辅助性教学任务,如批改作业、习题、测验和考试等。研究生承担助教工作的时间至少每周18小时,但每周平均不能超过20小时的工作时长。[8]

布朗大学在每年秋季开课之前还会为新助教提供专门的教学培训服务,这一任务主要由谢里丹教学中心和研究生院共同承担。培训内容包括:①由院系、研究生院院长分别介绍布朗大学的助教制度;②开展以“第一次教学”、“教学大纲设计”、“互动课堂”、“及时的教学反馈”和“评分策略”等为主题的互动、实践工作坊;③基础性培训:教学+学习工作坊系列为新助教提供实践性的教学策略。[8]

二、职、业生涯早期:引领新教师进入角色

(一)教师入职项目

新教师初入陌生环境,在充满好奇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工作岗位的无所适从。因此,美国各高校都会为新进教师提供一系列的入职项目,以此来缓解他们的不安和焦虑,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中。

密歇根州立大学(MSU)的教师与组织发展办公室(Office of Faculty&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为新教师提供的入职项目主要包括:①新教师培训。该项目鼓励新教师参加技术培训(Technology Orientation)——介绍MSU的图书馆和网络服务资源,MSU入门指南(Getting Started at MSU)——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学生信息保护的法规,活跃的教学者与应急性反应(Active Shooter and E-mergency Response)三部分的内容。(②新教师应该知道的10件事。主要向新教师介绍了MSU的文化与特色、相关的教学规定等。③MSU教师手册。主要帮助新教师尽快了解本校的一系列政策、福利和教师奖项等。④相会在密歇根。该项目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带有旅行性质的“研讨会”,旨在让教师更好地了解MSU。[10]

西北大学为新教师提供为期一天的工作坊(New Faculty Workshop)项目。每年秋季,瑟尔中心都会组织一个全天性的互动工作坊来欢迎新加入西北大学教学团队的教师。工作坊讨论的主题主要涵盖: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方法;围绕学习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其他资源等。[11]

普林斯顿大学的麦克格劳教学与学习中心每年秋季都会为新教师提供培训。该培训不仅为新教师提供了彼此接触的机会,还能让新教师从有经验的同事和管理人员那里了解到更多的资源来支持他们的教学、学术与研究。通过这一项目,新教师可以:快速认识学院院长、系主任,获得有关补助、奖金和出版的建议,适应所在院系和机构的文化,获得来自中心、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课堂教学技术小组提供的教学资源支持等。许多参加过此项目的教师都认为,该项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学校的运作,结交了不同学科和院系的新同事。

(二)教师发展项目

新教师度过入职初期之后,面临着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处在终身教职轨(Tenure-Track)中的、想要获得终身教职的青年教师来说,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将是最关键的时期。美国高校为这一阶段的教师提供了许多有针对性的项目。

范德堡大学教学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提供的青年教师团队项目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套旨在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技巧、学会有效教学的结构化专业发展活动。项目参与者由青年教师、资深教师以及中心工作人员组成。项目活动主要包括:教学研讨课、个体咨询、教学参观和晚宴讨论等,参与该项目的青年教师都会获得2,000美元的研究基金用于提高他们的教学。[12]

密歇根州立大学为新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发展项目来提高他们的教学与研究能力:①李列教学团队项目(Lilly Teaching Fellows Program)。该项目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为主,目的是激发青年教师不断追求卓越的教学。项目的一大特点是为新教师配备一位来自同一院系或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深教师来指导他们的教学、研究等各种学术活动。为了激发教师参与该项目的热情,教师所在院系和F&OD基金将提供7,000美元的拨款用于对任务的奖励,指导教师也将会获得100美元用于购买书籍和其他用品。②李列教学研讨课系列(Lilly Teaching Seminar Series)。这是一系列侧重于创新教学、学习以及评估方法的工作坊和“习明纳”。该项目由全国公认的校内外专家担任指导者,旨在为新教师提供能够有效运用到教学中的方法。[13]③生存与成长项目(Survive&Thrive:for Probationary Tenure-system Faculty)。该项目是为处于终身教职系列试用期的教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所在院系、指导如何获得升职和终身教职;当教师要做出选择,权衡冲突时,为其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建议;提供教师与管理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教师发现,在职业生涯早期参加此类项目非常有帮助,很多教师不止一次参加。[14]

三、职业生涯中期:成熟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密歇根州立大学对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该阶段教师面临的挑战包括:(1)过高的期望:更多的工作强加于你;(2)忽视: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获得较少的关注;(3)接下来是什么:现在我该怎么办?(4)适应变化:最大的挑战是保持竞争力;(5)模糊的目标:接下来的13年我该做些什么?[15]因此,帮助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明晰发展目标,克服职业发展瓶颈,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是这一阶段教师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教师激励项目

为避免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产生倦怠情绪,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主要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激励教师保持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物质激励上,许多高校通过设立奖项、提供资助的方式来表彰教师的杰出成绩,从而激发教师的学术热情。例如.密歇根大学的“教师优秀奖”(Faculty Recognition Award)颁发给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中做出非凡贡献的职业中期的教师;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职业生涯中期成就研究奖”(Mid-Career Achievement in Research Award)则是颁发给有杰出研究成就或创造性活动的教师,每人将获得500美元的津贴。在精神激励上,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会通过印发实时通讯的方式,广泛介绍教师在教学、研究、服务上取得的成就,并将获得重要奖励的教师照片装裱在金边相框里挂在教学楼人流最为密集的走廊,建成“奖励长廊”来表彰优秀的教师。密歇根州立大学则通过语言的智慧如“记住你是伟大的”来激励教师。

(二)职业生涯再发展项目

该项目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突破事业瓶颈,寻求并达成新的职业目标。

爱荷华州立大学以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为培训对象,开展了主题工作坊“如何发现你的魔力并在职业中期不断前进”(How to Find Your Mojo and Move Forward at Mid-Career)。该项目要求参与者总结自己在职业中期面临的常见问题,指导教师根据这些常见问题为参与者提供明确自身职业瓶颈以及如何获得再发展的策略。[16]为鼓励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职务,爱荷华州立大学教务长办公室编写了“教师学术资源”:副教授资源——通往教授道路上的学术(Resources for Associate Professors:Scholarship on the path to Full Professor)。“教师学术资源”主要分析了副教授在晋升教授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哪些问题、副教授如果感到自己的学术研究停滞不前时他们能做什么,以及副教授在规划自己的晋升道路时可以做些什么等问题,为职业生涯中期教师的再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的策略和帮助。

密歇根州立大学为此阶段教师提供的发展项目主要有“职业生涯中期:从副教授到教授”(Mid-Career:From Associate Professor to Professor)。该项目是为所有已获得终身教职、有进一步提升专业职务意愿的副教授设计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澄清获得教授职位所要达到的预期,预计他们将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协助他们去思考并写出一篇作为晋升档案组成部分的反思性文章。教师与组织发展办公室(F&OD)组织学院领导以及资深学术带头人参与项目,同有晋升愿望的副教授一起分享他们的经验,回答他们有关晋升的问题。为调动教师参与该项目的积极性,F&OD还专门设立了创新奖项“从副教授到教授:职业生涯中期富有成效的决策”,以此来表彰具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其他一些项目,如“学术专家项目”(Program for A-cademic Specialists)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与学术专家们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领导者工作坊”(Workshop for Faculty Leaders)则是针对已经是大型项目、实验室的带头人,期望在专业协会中发展领导才能的教师,包括专业协会的领导者、作为学术领导人的角色、在公共场所的有效演讲等内容。

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哈罗德·夏普罗(Harold Shapiro)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积极的仆人’”的观点。麦克格劳教学与学习中心将该观点付诸于实践,与新泽西州的多所社区学院共同发起了职业生涯中期团队项目。由于长期在同一个环境中工作会让教师产生倦怠感,因此普林斯顿大学积极为社区学院中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提供新的学术工作环境,让这些教师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和学习一段时间,旨在帮助他们发现新的学术兴趣,重燃他们的学术和教学热情。[17]这种院校之间交换教师的创举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的倦怠情绪,还有可能成为促进教师再发展的新机遇。

除了以上发展项目外,美国高校还鼓励这一时期的教师参加校外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通过与同行间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既可以消除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无助感,又能帮助教师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教师提供学术休假,让教师暂时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利用这段时间休息或者专心从事研究。

四、职业生涯后期:资深教师经验的传承

职业生涯后期的教师多为职称层次高、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他们的发展需求不再旺盛。然而,很多资深教授依然保持饱满的热情,可以完成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学术工作。学校如果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激励老教师,他们也能在职业生涯后期创造出新的事业高峰。

迈阿密大学为资深教授设立了优秀教学项目。项目要求参与教师在2个学期中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体会,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减免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每个学期可获得500美元的资助。[18]该项目促进了资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造了同其他教师广泛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保持老教师的活力。

密歇根大学鼓励终身制教授深入教学第一线为本科新生开设课程,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经验来帮助新生取得优良的成绩。为此,学校还专门设立了亚瑟教授奖(Arthur F.Thurnau Professorship),奖励给那些关注本科教学并对本科生的智力发展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终身教职教授,奖金总额为20,000美元。[19]

更多的高校则是将老教师视为指导者、顾问,鼓励他们与中、青年教师配对,一方面为研究生助教和职业生涯早期的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帮助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提升科研能力等。通过这种角色转换,老教师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还能让自己获得成就感,赢得他人的尊重。

五、启示

一是有必要构建终身化、系统化的高校教师发展体系。我国教师发展培训工作大多局限在新教师入职培训的一个短暂时期。相比之下,美国的教师服务始于潜在教师的发展,延展到新教师发展、成熟教师发展,直至资深教师发展,形成了一个覆盖教师全部职业生涯始终的、体系化的教师发展系统,充分满足教师不同阶段发展的需求,这是值得借鉴的。

二是亟需推动“教师培训”工作向“教师发展”服务的转型。我国许多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重心在于培训教师,主要“训练”教师的基础教学技能、却没有为教师自身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而美国的教师发展体系则在培训之余,更加重视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例如,为职场新教师提供各种交流机会以增强其事业发展的人脉,为处于上升瓶颈期的教职人员晋升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为即将告别讲坛的老教师提供心理疏导等,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本,关心教师的成长。所以,用“教师发展”取代“教师培训”不仅仅是一个用词的改变,更意味着教师发展工作观念和重心的根本转变。

三是推动教师发展服务内容的科学化。所谓教师发展服务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服务针对性。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有着不同的心理状况及发展需求,有必要加以科学区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是服务内容的实时更新。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机构提供的项目内容通常与当下或眼前的教学态势、新教学技术紧密相关,通过为教师提供前沿性的指导和服务,从而帮助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高等教育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

高校广播台发展规划书 篇2

编写人:2009-2010届台长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播台成立于2001年,是由学院团委领导的以校园广播、网络音频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为主的宣传媒体机构,多年来,我们的活动以繁荣校园文化,为学院服务,为同学服务,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秉承着思想好、作风硬、素质好、能力强、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一切以同学为中心,为同学们奉献出各种多姿多彩的广播节目,深得广大同学的欢迎。

广播台现有台长一名,副台长一名以及秘书部,播音部,网络信息部,外联部,技术部,宣传部等六个部门,机构内部体系完整,制度规范,在每周四中午1点都要召开例会,由台长及各部长总结上周工作,并对下周活动进行安排.一、发展目标

每一届的大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广播台也将会创立自己的特色,在一切服务于同学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狠抓播音质量,定期开展影响深远、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断探索校园广播的新发展,为活跃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为成为学院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组织和从化实力最强的高校广播台的最高目标而奋斗。

发展时间划定:

2009-2010届:继续举办主持人大赛,继续完善广播台制度,建立网站,承办从化高校广播经验交流会,策划首届台庆,狠抓提高播音质量,提高校园影响力,建立良好声誉和口碑,加强与外校交流,打响活动品牌。

2010-2011届:继续举办主持人大赛,整合完善广播台制度,完善并更新网站,策划并举办台庆,提高播音质量,继续提高校园影响力,争取评为“十佳社团”、“十大品牌活动”,加大外联力度,与外校或电台进行合作,提升城建广播台在从化高校中的影响力。

2011-2012届:继续举办主持人大赛,更新网站,坚持举办台庆,维持高质量的播音,维持并稳步提高校园影响力,继续保持“十佳社团”、“十大品牌活动”等荣誉称号,加强外联积极交流,通过与外校、电台的合作,使城建广播台正式实现学院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组织、从化实力最强的高校广播台。

二、发展思路

广播台将会在学院团委的引导下开展各项活动。积极与指导教师取得联系,教师的经验丰富,从教师的指导意见中丰富活动内涵。加强广播台自身组织建设,发挥我台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升活动质量,服务广大同学。

三、发展具体措施 ·招干要求: 1.播音部:认真完成工作,可用标准的粤语、普通话、英语进行播音,声线甜美、宏亮,具备一定的口才,应变能力强,潮流触觉敏锐,有播音经验者优先考虑。2.技术部:刻苦耐劳,认真完成工作,具有强烈责任心,有DV摄像机操作、音频编辑经验者优先考虑。3.宣传部:刻苦耐劳,认真完成工作,具有强烈责任心,大胆创新,有photoshop制作、影音编辑经验者优先考虑。4.网络信息部:刻苦耐劳,认真完成工作,具有强烈责任心,大胆创新,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网页制作、photoshop制作、影音编辑、PPT制作经验者优先考虑。5.外联部:刻苦耐劳,认真完成工作,具有强烈责任心,大胆创新,具有良好社交、沟通能力,曾参与活动赞助、社交活动者优先考虑。6.秘书部:刻苦耐劳,认真完成工作,具有强烈责任心,不嫌繁琐,细心周密。

·具体活动(具体制度参照《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播台管理制度》):(1)专项活动:

部门培训。各部门在招干完成之后一个月内需对新干事进行相关培训,其中播音员、技术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方可上岗作业。网络信息部、宣传部需集中对干事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外联部、秘书部需由部长指导干事进行实际操作。各部门的培训都需具有实操性。

(2).常规活动:

1.素质拓展活动。每年我们都会为新干事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活动,为新干事提供一个彼此熟悉的平台。之后我们会有学期总结活动,设计游戏让大家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台内一家亲的目标,让干事感受广播台家一般的温暖。

2.学期总结及庆功活动。由台长、各部长做学期工作总结,并设计现场游戏让大家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台内一家亲的目标,让干事感受广播台家一般的温暖。

二.特色活动

1.由我台独立策划的 “主持人大赛”。主持人大赛作为综艺比赛类的活动,我台凭此活动打响了属于广播台的品牌活动,并获得优秀组织奖。

3.周年台庆。本活动还在策划当中。该活动是创新之举,该活动犹如一次小型的“阅兵式”,向全院师生以及兄弟院校广播台充分展

现了我院广播台的发展情况、综合实力,以晚会的视角给外界介绍我院广播台,同时增强我台干事的归属感,提升广播台影响力和认可度。

4.“DJ见面会”。让师生和我台DJ进行面对面交流。该活动旨在让全院师生加深对我台DJ和其他工作的了解,增强透明度,提升广播台形象和影响力。

5.人人都是DJ,广播台开放周。广播台将接受全院师生的报名,参与活动的师生将有机会进入广播节目,和DJ共同主持节目。除此以外,我台还将我台的品牌节目、设备器材、相关技术通过安全方式向师生展示。本活动旨在向师生展示我台播音水平、技术、设备,以此提高影响力,加深师生对我台的了解。

三、广播台内部管理建设

广播台今后将实行“分层”式管理,加强组织建设,完善机构设置,积极引导台内人员提高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广播台领导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拓宽发展思路,能够积极引导广播台发展,积极联系院各级学生组织和指导教师,及时观察学院社团发展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以此为戒,走自主发展道路。

广播台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我们将加快网站建设,将于2010年6月前建成。今后会把相关活动资料存档,建立档案机制,建立资料库,以便于广播台人员资料查询,同时,很重要的也是为了与干事

建立沟通的桥梁,联系干事,建立各部门例会制度,工作总结制度,例会发言制度,及时了解干事需求,拉近领导与干事的距离。

总之,广播台会在学院团委的引导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一切为了同学”,提高我台的自身素质,秉承着“修德 砺能 崇学 尚行”的校训提高活动质量,争取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制定高校事业发展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篇3

领导重视是科学制定学校规划的重要保障

严格意义上,我国高校制定战略规划始自20世纪90年代,在少数高校中率先开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规划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的普遍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使得高校有可能按照规划来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二,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是高校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第三,规划的制定越来越成为国家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2004年起开始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总体而言,“十一五”规划处于学校初步摸索、积累经验阶段;“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在程序和方法上日趋成熟和规范,同时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学校在原基建规划处的基础上组建了发展规划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与实施。2009年10月,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组成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规划编制工作小组,为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学校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和学校2010年度工作计划中也将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较充足的经费保障。在2010年8月召开的暑期工作会上,学校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校领导明确表示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不仅是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要求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

内部能力分析是科学制定学校规划的基础工作

内部能力分析是对内部条件和学校现状的充分客观的认识,旨在通过对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及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情况、办学条件、国际化程度等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摸清学校的家底,找出优势和劣势,明确定位和目标,确立发展的战略思想,寻求战略规划与实际工作结合的连接点。

学校于2009年10月开展了“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总结工作,对学校事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发展规划处研究制定了学校事业发展指标体系,要求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系)同时上报数据统计表和自评报告,通过对比分析、数据核实、汇总整合、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等环节,形成了学校《“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总结报告》,供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参考。发展规划处还组织开展了学校在《大学排行榜》排名情况的调研,通过对武书连版、网大版、校友版等目前网上知名度较高的大学排名体系的分析,认真总结学校近年来排名变化情况、影响学校排名的关键指标以及兄弟院校排名对比分析,为明确学校下一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提供参考。

外部环境分析是科学制定学校规划的重要环节

外部环境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学校所面临的主要发展机遇与挑战,从而为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依据。对外部环境分析的重点是评价超出学校自身控制能力的外部发展趋势,如国家的教育科技发展需求、所处行业的发展需求、所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变化、同类院校的竞争威胁等;找出并明确列出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或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变化,分析并确认这些因素和变化对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发展战略的长期和深层次影响等。

学校于2010年6月组织开展了对国内兄弟院校的调研工作。由6位校领导带队的4个调研小组分赴上海、南京、广州、哈尔滨、长春、西安、武汉、北京8省市15所大学,重点了解了兄弟院校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校园建设、毕业生就业、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从中找出自身发展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调研组根据实地考察获得的数据等信息撰写了4份研究报告,并在学校专题会上向校领导进行了汇报。由于学校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进度较陕,准备较为充分,而调研组所到院校大都尚未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因此本次调研工作对兄弟院校的规划制定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校各二级学院受此启发,也相继组织了针对本院发展重大问题的调研工作。

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学校还注重加强国家教育科技政策需求、行业政策需求、北京市政策需求的调研工作,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并积极参与行业规划的制定和咨询工作,了解多方面政策的最新动态,分析这些因素对学校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全员参与是科学制定学校规划的有效途径

发展规划不应该是几个人的创造或构想,而是多方参与、集体智慧的结晶。规划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不同群体之间观点达成一致的过程,也是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其中,不能只是学校规划部门和起草人员的“闭门造车”。因此,学校提出要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制定“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宣传、发扬民主、凝聚人心、汇集民智,把规划的起草变成一个全员参与、集思广益的过程,变成一个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过程,变成—个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

为了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参与度和覆盖面,学校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规划起草阶段组成了由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12个工作小组负责规划各版块内容的起草,发展规划处汇总形成规划初稿后,在暑期工作会上进行了首轮征求意见。第二,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召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8个系列专题研讨会,在全校中层干部间开展广泛讨论,每次会议均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参会人数共计230人次,基本覆盖了中层干部群体。第三,为了激发广大师生为规划编制和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在规划编制之初发展规划处组织了网上建言献策活动,在征求意见稿形成后还将组织第二轮全校公开征求意见活动。第四,联合校团委共同举办了师生共话“十二五”的主题辩论赛,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各二级学院的8支代表队经过预赛、半决赛、决赛等赛程,围绕与规划内容相关的选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关心学校发展的热情,同时规划部门也侧面了解了学生的意愿。第五,充分利用校园网和校报等平台及时发布规划编制的最新进展。第六,组织召开针对学术委员会、青年教师、离退休教师、民主党派等不同群体的座谈会,进一步征集意见。第七,“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后还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系列宣讲、展示活动。

制定规划只是一个开端,只是处于大学发展的谋划阶段,关键是要把规划付诸于实施。学校“十二五”规划通过教代会审议通过后,还将研究制定规划实施和评估的具体措施,将5年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学校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院系,明确各自责任,推进落实。同时,完善规划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对规划执行进行跟踪分析,对学校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实时研究,提出决策建议,将规划工作作为一种制度、惯例和文化传统体现在大学的日常工作中。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发展规划研究 篇4

1 工程训练中心的总体发展情况、行政管理体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1.1 工程训练中心的总体发展情况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几十年的时间里, 我国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主要是金工实习。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高校开始组建工程训练中心 (有的称为工业训练中心、工程实训中心等) , 现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根据各调研工程训练中心的反馈信息 (如表1) , 在2007年至2010年四年的时间里, 各高校工程训练中心都在积极利用国家地方共建、省财政投资、省部共建、学校投资、自筹资金等诸多渠道, 进行建设、提升工作, 努力实现从校办工厂到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质转型。投资额度最大的是石油大学———2100万元, 超过了其1600万元的固定资产总额, 投资额和固定资产额度的比值达到了140%;投资额和固定资产额度比值的最小值是25.2%, 亦即这四年的投资额已经占到前几十年所有固定资产额度的四分之一强, 充分印证了这段时间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迅猛发展。

注: (1) 表1中“山东理工”系“山东理工大学”简称;“山东建筑”系“山东建筑大学”简称;“山东交院”系“山东交通学院”简称;“太原理工”系“太原理工大学”简称;“河南理工”系“河南理工大学”简称. (2) 表1中的数据, 都截止到2010年3月份.

1.2 工程训练中心管理体制研究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 即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 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并用合理的方法、措施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 其规定了单位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对单位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行政管理归口, 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学校直属单位。即跟学院一样, 都是学校的二级单位 (表1中的8所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都属于这种情况) 。

(2) 隶属于学校二级教学单位。主要是归属于机电学院、材料学院等相关学院。

(3) 隶属于学校产业。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基本上都是以实习工厂为基础转化而来, 而实习工厂隶属于学校产业, 所以造成工程训练中心行政隶属关系的沿袭—由产业管理。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实践检验, 该隶属关系存在不合理性。工程训练中心属于教学单位, 着眼点是社会价值—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学生, 而产业的主旨是创造经济价值, 所以在价值观上存在分歧, 运行策略相异, 此种隶属关系需要调整。

在工程训练中心的隶属关系上, 笔者倾向于“学校直属教学单位”, 因为这样在管理体制上更加顺畅, 具有更大的自主权, 为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保障, 为工程训练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

1.3 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管理模式研究[1,2]

工程训练中心是一个新生事物, 教学管理模式多种多样, 这里根据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将其划分为以下四种教学管理模式:

(1) “教学型”工程训练中心:顾名思义, “教学型”工程训练中心就是按照教务处的安排进行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工作, 不进行盈利性生产经营活动, 科研项目一般较少。该模式优点是:可以集中一切人力、物力, 全力为本科教学服务。缺点是:职工队伍知识结构易于老化, 对行政事业经费依赖过重, 自我发展能力弱。

(2) “教研型”工程训练中心:“教”———教学, “研”———研究, 即在以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任务为主的基础上, 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不进行盈利性生产经营活动的训练中心。这一模式的优点:利于系统开展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工作, 紧密结合本科教学, 对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不断进行研究、改革和完善。缺点为:依赖行政事业经费, 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3) “教研产综合型”工程训练中心:“教”———教学, “研”———研究, “产”———生产, 也可以称为“产学研综合型”工程训练中心, 以教学为主, 科研和产品生产并存。优点: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缺点:在市场竞争处于弱势时, 工作重心往往会向生产部分倾斜, 从而弱化教学环节。

(4) “管理型”工程训练中心:就是训练中心只有少数管理人员, 协调承担工程实践教学任务的相关学院或企业的工作, 这种模式下相关学院的副院长往往兼任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为工程训练教学服务。缺点:经过实践, 该模式的运营往往受到各方掣肘, 运行并不理想。

在此分类模式中, “教研产综合型”工程训练中心是比较合理的发展模式, 但是一定要将教学放在主导地位, 以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优秀人才为目标, 切实遵循“以教学为主, 科研、生产辅助教学”的宗旨, 将生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 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发展规划的建议

2.1 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学校直属教学单位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就是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实践教学机构。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要求工科学生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仅仅依靠理论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经过系统的实践教学手段。[3,4]我国工程实践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 实习工厂主要是生产经营为主, 教学职能较弱, 在岗位划分上属于“产业”; (2) 20世纪90年代开始, 各高校机械厂开始转型, 教学职能加强, 生产经营职能减弱, 在岗位划分上主要属于“教辅”, 一直到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初期; (3) 随着工程训练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其教学内容和服务的学生面与“金工实习”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工程训练中心属于教学单位的观点开始明确起来。

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成为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理应属于学校直属教学单位。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建设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是工程训练中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工程训练中心基本上都是在“实习工厂”的基础上组建的, 存在许多问题: (1) 中心由原来的“工人师傅”转变而来的“指导老师”, 具有实践能力很强, 但理论素养需要提高。 (2) 近几年引进了的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教师, 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但工程实践能力相对偏弱。 (3) 现在高校“准入门槛”提高, 对人员的引进增加了难度 (特别是学历较低者) 。

所以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1) 建立教师培训制度, 有计划地提高职工队伍的理论素养。 (2) 对于新进青年教师, 采用“引进, 培训, 提高”的方法, 首先对其进行岗位培训, 持证上岗, 然后在“老师傅”的帮、带和中心的培训体系下, 快速成长。 (3) 现在许多高校采取中心聘任、学校出资的办法, 解决进人难题, 收到很好的效果。 (4) 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 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或者工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通过交流学习, 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 积极参加个级别的技能大赛和创新设计大赛, 与兄弟院校同台竞技, 提升教师队伍的实战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5,6,7]

2.3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到工程训练中心实训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再加上自身教学体系的改革, 新的训练科目不断开出, 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等, 对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程训练中心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实训场地、设备等硬件建设工作:

(1) 积极利用国家政策, 扩大中心的资金获得渠道。积极利用国家地方共建、省财政投资、省部共建、学校投资、自筹资金等诸多渠道加强硬件建设。

(2) 进行资源整合。由学校领导部门牵头, 打破各学院、各部门的“独立王国”思想, 避免重复建设, 将合理资源整合到工程训练中心, 提高设备利用率。

(3) 以“普通高校工程训练教学中心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为依据, 结合自身情况, 合理进行硬件配置。

2.4 加强中心软件建设

围绕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行多层次教学平台建设。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 建立工程见识平台、基础训练平台、综合训练平台和创新训练平台四个级别的实训平台, 由浅入深, 逐步展开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模块的教学。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 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及时总结, 提升教学效果。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多样化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 构建开放式教学管理体系,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展开网上授课, 配备适用的CAI多媒体教学课件、动漫软件等, 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学习时间, 同时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8,9,10]

3 结语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构建硬件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体系完备、富有成效的工程训练中心, 是工程训练人的共同理想, 希望各高校充分利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 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我国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正处在快速发展期,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构建硬件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体系完备、富有成效的工程训练中心, 符合我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 首先是准确的定位, 然后是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建设等,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

关键词:教育理念,工程训练,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学华, 等.8所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分析与思考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1 (12) :90-93.

[2]胡效东, 等.工科高校工程训练教学调研与探索[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 :95-100.

[3]傅水根.我国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 :1-4.

[4]马海波.创新育人知行合一: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5) :88-89.

[5]丁亚军.欧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1-4.

[6]马鹏举, 等.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1) :143-147.

[7]魏克新, 石娟.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56-57.

[8]周娅.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2) :9-10, 14.

[9]钱俊, 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2) :124-126.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篇5

安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08级:伍厚文

提要: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重要路径,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着力强化其“师范性”“学术性”的统一,是创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形成教师个体自觉行为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和保障。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师范性学术性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近期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这就给广大高校教师提出了提高新时期我国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要想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须要培养一流的教师。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水平,道德修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将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数量上看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性条件。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的定义多种多样。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认识和专门的技术。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而按照教育社会学家霍伊尔关于职业专业化的论断,又可推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专业地位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知识提高及专业实践中技能改进的过程。1972年,英国发表了《詹姆斯报告---教师的教育和训练》,并在地35届国际教育会议上总结出“教师三级培训法”:个人教育阶段,职前训练与指导阶段,在职教育和训练阶段。其中对教师继续性在职教育的重点论述和建议,很快被其他国家接受。国内学者刘捷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在我国,较少使用专业发展这一术语,而更多的是采用“在职培训”这一概念。实际上“在职培训”其内涵要远小于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起先后历程应包括教师的职前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和职后的培养和训练。安玉海认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包括以下三个过程:教师连续的专业成长过程和终身教育过程,教师素质内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形成的过程。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界定不难看出:有的从教师本身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来界定,有的从叫成长的阶段来进行,本人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三阶段,三方面即职前、入职、职后三阶段;专业发展内容包括学科、教育、道德三方面知识的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可类比得到相关概念的界定。当然在学历层次、专业化程度方面其程度和水平要远高于中小学教师。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师范性”和“学术性”问题.“师范性”和“学术性”内涵

“师范性”和“学术性这两个概念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层面上。关于“师范性”最普遍的理解是指培养教师所必不可少的特殊性课程和要求,它具体指教师道德、教育学相关课程(包括教师的实习、见习)、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包括普通话、书法、文体活动)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等落实在教学中就是教育学的相关课程。“学术性”指师范院校内各科任教师科研中所表现出的、可与综合性大学同类学科相比的学术水平,同类学科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水平和反映学术前沿的程度,以及学生所从事学科研究的能力。虽然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高校教师职前教育经常被提问和讨论的问题,但在教师教育的在职培训阶段同样存在,只不过理论研究者没有明确地冠以“师范性”“学术性”字眼。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培训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师等一些参与人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或许只重视教学技能、能力内容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或者截然相反。

2.我国和国外大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师范性”“学术性”侧重点差异

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荷兰等国,从20世纪60年代末,高校教师培训活动开始越来越重视教学技巧。1967年—1971年,博格与同事们在美国旧金山的西部教育研究与开发了大约20种短小精悍的自我指导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训练教师不拘一格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答,鼓励、补充、灵活回答、高水平启发等,这就是著名的微型课程。在微型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使用了一种相对来说在教育上较为新颖的手段。研究表明,在职培训的高校教师通过培训所获得经验不仅影响他们培训前的水平,而且可以在培训后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知识水平。后来的英国、瑞典、荷兰大多数国家高校教师的培训都相继采用这种微型课程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西方国家在高校教师 在职培训活动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和教育学知识方面的培训,这就相当于教师教育中“师范性”课程。而我国高校教师在职培训可分为俩大类:第一类是校本培训,第二类是在专门的进修机构中接受培训。这些进修形式大都为了是受训教师在业务知识和科研能力上有所收获而对于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要求却很少涉及。如《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试行办法》中指出访问学者通过学习和工作,接触和了解本学校的学术前沿动态,加深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回原单位后发挥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的作用打下基础。以上这些进修形式都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组织与指导下的培训形式。我们从文件中尚不能得到高校教师在职培训过程中关于教育理论类知识的明确要求,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其踪影更难以寻觅到,即使有一些也都相对模糊,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并没有落实。至此,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更重视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内容。

3.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中的“师范性”与“学术性”割裂的缘由探析

我国高校教师在职培训重视“学术性”实际上是与我国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有关。我国是属于高等教育后发国家,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一直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在学习借鉴过程中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断章取义,不免产生偏差,往往忽略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急功近利。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学术性”忽视“师范性”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于 “学术性”上,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恶补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想当然地认为只要高校教师具备了丰富而谨慎的专业知识就自然地教好学生,教学质量就会自然地得到提高。殊不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只是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有些学者满腹经纶却不能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只能做科研工作不能完成教学工作,即使能勉强做教学

工作,教学效率也较低,教学效果不佳,更谈不上引领学生开创性地开展工作。之所以出现只重视“学术性”而忽视“师范性”还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看法的偏差上不同的人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性质及对从事这一执业人员的不同要求看法不同。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有很多种。叶澜认为人们对教师职业看法至少有三种偏差:第一,教师是“经师”而非“人师”;第二,教师是“教书匠”;第三,混同了“教什么”和“如何教”俩类不同类型的知识,误认为掌握了教什么知识就必然能教好什么。以上一些偏差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没有从整体和有机联系的角度来认识俩类知识的关系问题。

三、把握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统一“师范性”与“学术性”,创新培训的新形式 新时期对高校教师职业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师不仅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教学工作充满着创造性。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和社会迅速发变化的时代,高校教师本身的知识需要更新,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高校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为与学生一起探讨、发现知识地方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来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欲望与能力,使教育不仅发挥传递已有文化的功能,而且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文化的功能。教师不是一种手艺而是一种职业,应该用职业与个性的培养取代学科和教育学的培养。以往,作为教师,我们用“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看来,这一要求无疑已经落后。在现代社会,一个合格教师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他自己必须像一条小河,长流常新,在流动过程中更新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能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按照这样的要求,不难看出,教师不光要具有做一名教师起码具备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而且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用创造思维、创新的方法来与学生一道去完成的。我们要坚决摒弃那种认为大学生是成人自觉性好,教学无需什么方法只要把知识传授就可以啦,启发诱导那是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高校教师只要有了专业知识就自然是好教师。我们高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教育学知识,而且还要有创新意识全面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将“师范性”“学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一名优秀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培训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实际上反映了教学与科研这一高校教师的最基本职能。只有通过科研促教学,重视教学方能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体可采取如下举措:

(1)加强政府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法规划。严格的立法程序使日高校教师专业展的每一细节都有法可依,制约了以政府为背景的个人权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干扰,无论谁都不能左右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一切以法律为准绳。我国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上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同年《教师资格认定条例》的制定,开始实施大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199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出大学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的两个转变。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教师的品德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虽然我国在确定教师地位、教师资格认定、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法律与规定,但从目前执行情况看存在执行强度不够,随意性大,延续性差、缺少监管等问题。从政府到高校,还普遍缺乏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化的明确意识,更没有形成长效、稳定的运行机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尚需进一步规范,以建立严格制度、法律,使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法可依。

(2)制定专业化的高校教师能力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树立目标导向。高校教师能力标准不能仅局限于科研学术水平,当然在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的高低对教师来说来确实重要。但要考虑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备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备良好的师德,系统、完备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师应有的实践技

能,因而我国应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对师资建设的实际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制定高校教师能力标准,就高校教师应掌握的从事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等设立专业标准,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能够为教学专业提供质量保证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进而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但同时也要避免部属高校及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与地方性高校教师一刀切。

(3)高校教师个人要加强自觉性,积极主动谋划好自己职业发展规划。政府、学校的职业培训规划和要求那只能是外部性要求,要想取得实效,教师本人要根据自长短处,努力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训练,制定好切实可行长短期发展规划,避免学非所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克服功利化思想,要使教师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枚.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2)钟启泉.关于教师“专业化”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1998,12,17

(3)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R】,1998教师教育国

际研讨会大会报告

(4)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3页

题目: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范性”“学术性”问题的思考

试论增强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的实效性 篇6

关键词:高校;发展规划;工作;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233—02

当前许多高校都设置了发展规划工作部门,负责学校教育资源配置调整、规划制定落实、政策研究拟订等一些方面的重要工作,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广大师生员工对高校发展规划工作都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但就目前发展规划工作在各高校开展的情况来看,发展规划工作在高校管理中所处的地位、职能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切实增强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的实效性,对于高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显著提高竞争力,促进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的内涵

对于高校发展规划工作,在定义上至今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要弄清高校发展工作的内涵,必须先认识什么是高校发展规划?当前高校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做法也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认为发展规划即发展战略规划,其他规划都应包涵于其中,有的认为“三个规划”应该分开制定,但是根据高校制定规划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发展规划的内容上是比较一致的,不过是形式上有所不同,有的倚重于总规划,有的侧重于分规划而已。还有学者认为,“大学发展规划是一个多元复合体系,从横向结构来讲,包含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子规划系统;从纵向结构来讲,又可分解为校级发展规划、学院发展规划与项目建设规划(有些通过部门规划来反映)等系统。受学院、部门利益的局限,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不同的规划系统很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张力乃至冲突。”[1]

高校规划的内容包括有三方面:(1)总体目标即在一定战略思想指导下,在一段时间内,学校发展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和目标体系。概括起来是根据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结合本校特定的性质、层次和职能,确定学校一定时期内的任务、模式、结构、规模和编制,其中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发展形式;办学层次结构等。(2)分项规划。(3)关键措施。

二、当前加强高校发展规划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1.立足高校自身实际,采取科学工作方式。一是紧密依靠高校党委、行政开展工作。发展规划工作是涉及到学院发展前途与方向的大事,直接为高校领导层、决策层的发展思路、思想服务,发展规划部门可以被称为校领导的顾问组、参谋部、智囊团,所以,要做好发展规划工作,发展规划部门必须时时处处和高校领导层、决策层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切领会领导发展意图,结合领导意图和科学规划的原则开展工作,为学校的总体事业发展想点子,出思路,找办法。二是善于依靠专家,充分借用“外力”开展工作。一方面,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工作要紧紧地依靠专家协调,发展规划工作是完全创新的工作,发展规划工作的大多数事务是突发性的,前面并无现成经验可供参考,解决问题难度较大,相关决策容易引起争议。因此,只有通过专家组的论证、审查、会商得出的解决办法和相关结论,才能够让高校的大多数干部师生信服,有利于统一高校广大师生的发展思想,如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门组建了校园规划委员会、事业规划委员会、学科规划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发展规划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促进发展规划工作的合力,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借助“外力”的积极参与,延用“外脑”的智慧和力量,以此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发展规划部门普遍采用的工作方式[2]。三是严格区分工作范围,努力做好“份内”事。由于高校发展规划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不少发展规划工作部门还存在着工作职能不明确,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没有章法的问题,有时候甚至是“耕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严重影响了发展规划工作有效性的发挥。所以在发展规划工作实践中,必须严格按照工作职责开展工作,严格区分工作范围,工作的“手”既不能伸的太长,越俎代庖,也不能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四是发展规划工作要虚实结合,努力做到虚中求实,实中得虚。高校发展规划工作一定要重视日常发展情况调查研究工作,这是发展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绝不是靠规划编制人员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调查的内容一般包括对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对学校发展历史和当前校情的客观分析等。其工作内容和效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难以用一个客观、实际的标准来加以量化和考核,但这是发展规划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发展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搭建了一个平台。

2.把握发展规划规律,执行科学工作程序。第一,以制定发展规划为工作主体,把握发展规划制订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制订高校发展规划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前期准备阶段,成立专门机构,如发展规划委员会或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等,由大学校长亲自挂帅,或副校长挂帅。加强调研和学习,对国家高等教育方面相关政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规划进行研究分析,对国内外同类院校经验情况考察借鉴。二是初稿草拟阶段,可以分为“总—分—综”三个步骤。首先,对发展规划进行总体设想,最大限度体现校长和书记的办学思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设想阶段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如学科专家的意见、民主党派的意见、行政部门的意见等,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如老干部座谈会、教代会团长与部分教代会代表座谈会、工会干部座谈会、中青年骨干教师座谈会、中层干部座谈会、民主党派座谈会、专家座谈会等,来收集学校各层面关于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由副校长主持,组织各个部门起草若干分项规划,如各院(系)学科发展规划,师资规划,思想政治工作规划,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等,限定期限报送学校发展规划专门机构;最后,根据各分项规划,由学校发展规划部门综合平衡,形成发展规划初稿。三是论证审议阶段,组织专家论证,提交教代会审议,最终报党委集体讨论。第二,以发展研究工作为工作载体,为发展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做好国内高等教育、高校的发展动态、发展规律、发展改革方面的研究工作。教育部长周济指出,“高校主要领导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总揽全局,把握方向,精心谋划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未来”,而《教育法》规定,高校校长职权的第一条就是负责拟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因此,要做好发展规划工作,就必须要配合学校领导加强高校战略思考和研究,关注国家、省市有关高等教育方面的最新政策,收集、跟踪、研究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组织机构及职能设置等情况,收集整理有关高校改革的各种具有指导性、代表性或典型性的领导讲话、外校文件、工作总结、研究动态、专题调研报告等,留存文字材料,以备领导查考;二是做好学校发展基础的研究工作,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做比较熟悉的了解和详细的记录,对发展的动态随时进行观察跟踪,对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估,以便学校讨论关于发展方面重要工作的时候,能够厚积薄发;三是做好国外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的研究工作,当前有许多高校发展规划处网站上都有世界名校发展经验、发展做法的翻译文章,还有这些外国著名高校的网站的链接。第三,以发展规划的管理与落实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层层抓好发展规划工作的落实,只有抓好落实,发展规划工作才有出路,只有抓好落实,发展规划工作才有起色。抓好发展规划的管理与落实工作,首先要制定详细的规划实施计划,对学校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总体战略进行详尽的说明,并确定发展规划实施绩效控制标准,如科研方面,把科研项目个数、学术论文篇数及发表级别等作为控制与评价的参照系。学校的财务控制,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质量控制,成本效益控制等都应按设定的控制标准进行控制与评价;其次,对照实施计划对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地监控,理清高校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随时注意和掌握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振荡变化,分析机会与威胁的存在方式和影响程度,不断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了解掌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第三,适当采取纠偏措施,一方面,高校根据发展规划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在竞争中的胜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每年学校的重点工作和年度计划,来调整、完善和丰富总体发展规划。

3.形成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科学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发展规划工作决策机制。发展规划工作涉及的总是事关学校发展改革的事务,因此,建立发展规划工作决策机制,对有关重大事务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具有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校党委、行政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二是建全发展规划工作沟通机制。发展规划工作是一项宏观性较强的工作,往往在工作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发展规划工作是否能有效地开展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沟通机制,这就需要建立工作沟通渠道,把握沟通主体,掌握沟通方法。三是建立发展规划工作保障机制。一是地位保障机制。二是组织保障机制。三是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总的来说,高校党委、校行政要对发展规划工作保持足够重视,在开展发展工作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方式,把握正确的程序,给以可靠的保障,这样才能增强发展规划工作的实效性,才能有效避免发展规划工作中存在的“盲目规划”和“纸上谈兵”的现象,才可以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工作的重要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高校立足长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杨友国.大学发展规划的衔接、评估与控制探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育,2008,(3).

[2]陈学敏.高校发展规划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5,(2).

高校大学生学业发展规划研究 篇7

大学生学业发展规划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 确定自己的事业 (职业) 目标, 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 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

1.1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大学生活时间短暂,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成长的方向, 合理利用学习的平台掌握知识、拓展自我, 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学业规划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点以及优缺点, 找准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方向。

1.2可以促进学校的教育管理。学业规划的前提是学校有一套学业规划发展计划, 不同学生按照自身实际来选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成长的物质文化基础发生着变化,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学生情况, 及时改进教育管理模式, 完善学生学业规划发展的内容, 促进学业规划工作不断上新的台阶。

1.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业发展规划将大学学习目标、任务按照时间节点进行了划分, 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时间和任务,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规划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

1.4激发学习主动性。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教育, 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大学生活的安排, 明确不同时期的任务重点, 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学生通过有步骤的学习不断完成学习任务, 获得相应的成绩和证书,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大学生学业发展规划现状及问题

2.1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 一些学生缺乏学业规划意识。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很多学生心中仍然存在着考上大学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思想。没有了学业的压力, 很多学生逐渐放松了学习, 缺乏学业规划, 考试存在60分万岁的思想, 甚至有的学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 影响了毕业。

2.2从专业指导教师方面来看, 师资缺乏, 个别教师对学生学业规划重视不够。学业规划需要有专业教师个性化的指导, 要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分析研究, 科学指导。但由于学业规划专业指导教师较少, 很多学校学业规划指导都是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等来完成。有的教师对学业发展规划认识不到位, 再加上繁忙的日常工作使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中。

2.3从学校层面来看, 重视不够, 学业发展规划缺乏系统的内容设计。传统高校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教学、科研和管理进行的, 在学生学业发展规划方面关注较少。因学业发展规划理念的引进时间较短, 一些学校对学业发展规划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在政策、设施、资金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投入较少。

3推进高校大学生学业发展规划工作的建议

3.1高度重视学业发展规划工作

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指导, 学业发展规划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锻炼进行了详细规划, 明确了各阶段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是指导大学生科学学习、规律生活的重要参考。作为学校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业发展规划工作, 成立相关机构, 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 为学业发展规划研究提供保障。

3.2建立学业发展规划内容体系

一般的学业规划可以按照学年为时间节点安排相关内容, 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划:大一, 主要以认识和了解学业规划主要内容。通过个人测评, 分析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 通过专业学习了解职业发展前景和自身职业目标, 通过细化目标明确不同学期和不同时间节点的主要任务, 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大二, 主要以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重点, 根据自身实际, 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等。同时, 根据学习目标, 分阶段完成相关的职业技能、英语、计算机等证书的考取任务。根据学习实践, 对学业发展规划进行改进和调整,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大三, 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为重点, 以职业发展规划为目标, 进一步调整学业目标, 加深对职业目标的思考, 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大四, 以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为重点, 教师指导学生对前三年的目标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认真总结, 明确毕业后的发展方向。

3.3培养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意识

针对目前大一新生没有规划、没有职业理想等实际, 抓住时机, 深入开展学业规划意识培养工作。可以通过讲座、座谈等各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学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积极主动参与学业发展规划。

3.4建立专业的学业发展规划指导队伍

针对目前专业指导教师人数少的情况, 可采用专项培训、社会选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学业发展规划指导队伍, 以跟进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 陪伴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涯。

参考文献

[1]董元, 白春乐.大学生学业规划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32) .

高校学生创业园发展规划方案 篇8

1 创业园发展规划目标设定

创业园是一个由同参与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相关的要素相互连接、相互作用, 与自身和周边环境发生显性或隐性关系, 具有实现一定目的的功能,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定调整和改变的综合系统。它的发展目标是:搭建平台、整合资源, 通过培训与实践两个主要环节, 为综合高校学生培养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甚而取得满意的创业成果。通过对创业园的全面运作, 使之不但成为学生创业实践的主要场所, 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项目孵化器功能, 成为催生综合高校学生创业成果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之摇篮。

2 创业园主要任务安排

依据上述目标, 创业园近几年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可归纳为以下几大方面。

贯彻“制定规则, 制造空间, 整合资源”的工作方针, 通过引导与服务手段, 落实和推进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以创业园实体空间为基本依托, 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 搭建学生创业成果转化和创业实践行为的软、硬件平台;

通过校内、外创业专家的指导和学生实训团队的实际运行,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工作中突出综合性与实践性, 为高校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所需的综合、全面的优质日常管理和服务。

3 明晰的功能调配

为有效完成上述任务, 创业园应具备如下功能:学生创业成果转化功能;学生实训团队创业项目孵化功能;高层次三创 (创新、创造、创业) 型人才的培育功能;园区创业设施的优化管理和服务功能。

为此, 功能调配的原则是:根据学生创业成果形成规律, 预测和掌握共生或相关团队创业项目的孵化价值与前景;在创业实践活动全方位下, 本着“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通过政策、经济和思想教育手段随时协调学生之间、学生与团队、团队之间、团队与园区之间的利益与行动;使创业成果转化、创业项目孵化与创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 综合体现三创型人才的培育功能;同时把创业成果转化、创业项目孵化和人才培育功能纳入到日常优化管理和服务当中。

4 完整的平台搭接

4.1 搭接环境平台:

根据功能需求可将创业园的环境平台分为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两个平台。目的是使园区内的人、财、物及各种关系、信息等所构成的资源要素形成有效的利用结构。其中实体环境平台的核心在于, 学生能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主动利用该平台执行自身真实创业项目或成果的创业实践效能;而虚拟环境平台则意味着园区可以向团队提供在外界参数给定时的创业实战模拟训练, 通过一系列仿真决策, 使学生能动而连续地发挥自身的创业实践效能。

划分实体环境平台:实体环境平台划分为科技开发园区;信息技术园区;商业服务园区;技能培训及交流园区;

搭建虚拟环境平台:创设和搭建“虚拟创业园”, 让其成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主要环节, 这是与现实经济生活接轨进行创业实战模拟的有效手段。可在实体园区辟出专门办公室搭建虚拟行政机构, 入驻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虚拟工商所、税务所、银行等。

4.2 利用政策平台:

对创业园政策的理解和掌握, 应在具备灵活性的同时又不失其原则性, 要按照国家、地方和学校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条例来规范园区的运行与发展, 同时贯彻“制定规则”的工作方针, 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创业园不同于一般的科技园区, 入园门槛不宜过高。在政策上对三创项目和团队的学生宜给予资金、业务支持以及学分或时间上的优惠。团队是创业实践的基本组织单位, 对团队的组成、管理和提升, 以及新陈代谢, 既要依据政策和制度有序进行, 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园区内部实行项目差别化管理, 落实和完善导师评审制。联合综合高校创业教育专家指导组和顾问团, 吸收成功企业专家组成“创业教育实践指导顾问团”, 指导顾问团既是创业实践部分职能的执行系统, 又是参谋系统。

4.3 扩展资金平台:

广开社会融资渠道, 引进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的资金。在基金使用方式上, 可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保的方式运作。

4.4 深化商服平台:

为深化服务内涵, 完善孵化器功能, 创业园还应根据发展进度, 相继推出专利申请、法律咨询、会计 (评估) 事务及学生创业成果交易业务等深层次的商业服务。

5 全程的过程覆盖

把创业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信息流通和处理过程, 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 而且有助于满足作为学生对信息社会创业实践的客观要求, 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和主动精神。

采取虚实并举的手段, 即可让真正产品有市场、创业有条件的少数学生精英及其创业成果能脱颖而出, 迅速转化甚至产业化, 也可使广大在校学生在短短的求学生涯中, 实地经历一两次创业全过程, 同时能体验到新经济形态下自主创业的现代决策特征。

5.1 技能培训过程要求:

入园学生应按其在组织中的身份获得必要的技能培训证书, 或按相应专业和技能证书确立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项目负责人和团队骨干需接受SYB培训。这不但是创业组织角色的定位要求, 也是创业技能培训的过程化要求。

5.2 风险创业过程派定:

现仅以虚拟创业过程为例说明。经指导顾问团评审成熟的项目, 即可在园区注册一个虚拟企业, 由指导教师组成的虚拟投资商、银行或客户, 给定相关的市场参数, 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市场或竞争者行为信息, 做出与创业经营和创业管理有关的相应决策或修正自己企业的战略行为, 实行全过程的虚拟经营。

5.3 成果评价过程注入:

创业园的一切实践和管理活动, 都应理解为构成组织或个人创业教育实践运作行为的闭环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如果没有成果的反馈, 就没有基于最终目标的修正, 就会使行动渐渐偏离原有的运行轨道。为此, 应主动、自觉地接受学校各级领导和上级主管单位的随时监督, 接受指导顾问团、兄弟院系和学生的评价反馈, 并充分利用创业教育评估中心的工作职能, 对创业园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实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控和评定。在反馈、评定、监督系统的综合作用下, 不断改进和适时调整创业园的工作指向, 提高运行效率。

6 充分的动态适应

互动型实践是创业活动在动态运行中的矛盾与统一, 也是园区管理灵活性与规范性在日常运作中实现动态适应的具体体现。

6.1 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动成长:

作为创业活动的主体, 学生可按意愿自由选择指导教师。但学生通常缺乏创业经验, 盲目性、投机性比较大, 往往不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资源, 也谈不上开发创造新的资源为自己的创业活动服务, 此时指导教师的作用便十分凸显。

指导教师在团队中的角色应定位为领队兼教练, 而在虚拟企业中的角色则可根据情况充当董事 (长) 或监事 (长) ;另一方面, 可适当鼓励指导教师从校外争取项目, 由其所带的团队在园区内操作, 成果由师生和校方按约定比例分享。

6.2 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补充:

再先进的创业理论其生命力也必得来源于创业实践, 创业园的学生实践活动总是不断发展的, 富有新鲜活力, 新生事物和经验会层出不穷, 这些将不断为创业理论研究积累和提供源源不断的感性素材;而同时要鼓励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结合读书工程, 与指导教师及管理人员一道, 有计划地吸纳和运用最先进的创业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实践活动, 持续探索创业实践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6.3 人文科系与自然科系的相互渗透:

发挥综合院校优势, 每个团队必须由人文和自然科系两方面的学生组成, 理工科学生必须接受人文科学的培养及艺术修养的修炼;同时注重人文科系学生增加科学知识和最新科技动态的普及训练。

持续进行并完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与三创活动相联系的高校赛事活动。通过引导、鼓励, 在创业园内外逐渐形成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思想和行为的互动机制, 同时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在人才培育上逐步实现专才与通才的复合并举。

6.4 院际的互动互助:

院际联系是基本的横向互动机制的体现。根据情况发展, 继续扩大试点院系数量, 逐步让全校各学院的实验室、试验中心和其他实践基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继续组织好学生创业沙龙等活动;使各科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交叉对撞, 深化学业导师制, 通过跨学科导师、经济与管理学科导师加企业家导师的横向联合, 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 让学生从创业活动的多种角度出发、利用各院系的多种资源去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 完善综合能力。

6.5 上下的相互适应:

校方各级创业教育机构是创业园工作的决策系统。目前已形成了纵向的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下辖创业教育学院、创业教育中心和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 加上横向的6个创业教育试点单位和学生创业组织、创新实验基地这样的上下互动开展创业实践的保障体系。

创业园的直接主管为创业教育中心, 全面领导创业园的工作, 建议根据外界条件及未来的需求发展, 逐步下设和完善职能机构。

6.6 内外的互动发展:

创业园应该成为一个面向学校, 并通过学校面向社会的梯次开放系统, 在该系统中, 各种与创业实践相关的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形成一个互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此外, 创业园的资源条件毕竟有限, 难以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创业实践的个性化要求, 故需“制造空间、整合资源”, 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配合创业园区, 不断扩展创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

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使之丰富多彩, 持之以恒。进而形成空前的校园三创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其他高校的学生和校友展开合作, 共同致力于学生创业的实践活动;

拓展校外学生创业实践资源, 在现有社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 深化大学生实践企业合作计划 (SPEC) 等, 通过校企、校研、校际和跨地区联合, 与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落实多种形态的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把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有效纳入创业园整体规划中来, 使之常规化、规模化、规范化, 在广义上形成以创业园为核心的扩大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高校学生创业实践园区。

6.7 宣传教育与实际操作的相互支持:

宣传教育工作需面向学生和社会, 不断提升创业园的知名度, 扩大毕业生在全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发挥社会调研和企业家论坛的作用,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沟通方式, 培养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和高屋建瓴看待事物的眼光。

6.8. 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互动转移:

创业是一种通过企业或团队所进行的活动, 团队是由不同个体依据创业实践的目的而结合, 具有承载创新、创造和创业功能的有序结构, 团队是由学生个人组成的, 学生又是团队的成员。在这个意义上, 团队既是创业实践的主体, 又是创业活动的客体。

学生和团队目标的实现, 也意味着创业园整体目标的综合实现。要通过创业活动让学生适应团队, 也让团队适应园区;要让学生真正清楚, 创业常常并不意味着个人的特立独行, 而却意味着一种团队行动, 故需在互动中强调组织行为。

创业园必须能够让学生扮演在团队中的各种角色, 以为确立自己更加适合的未来社会角色做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通过转换创业角色, 还可培养团队精神、沟通技巧和组织能力, 使他们对创业与就业的辩证关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利在毕业后形成自主创业与充分就业并举的良好局面。

结语

高等学校学生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高校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同样面临不断的考验。但有创业教育工作方针的指导, 有全国各高校的不懈努力, 特别是有了聪明睿智、生龙活虎的广大青年学生的热情与参与, 高校学生创业园的发展必定大有可为。

高校发展规划 篇9

1高校转型发展中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特殊性

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 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为重点, 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新形势下, 大学英语学习不是仅仅基于专业知识的语言学习, 教学内容需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而重新定位其应用性, 实现大学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的有效衔接。《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 要求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既要关注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要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

2高校转型发展中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教师结构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自1999年以来, 高校学生扩招开始, 地方本科高校对英语教师的需求量也明显提高, 教师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教学和科研第一线。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发挥学校潜力与优势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处于工作能力的积累阶段, 许多因素阻碍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 制约了团队的整体职业发展水平。科研是教师由教书匠成为思想者, 由"知识的消费者"成为"知识的生产者"的最佳途径;真正意义上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是取决于科研和理论的提升的。青年教师承担教学课时量较大, 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教学任务繁重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工作压力感。青年教师虽然具有科研意识, 但科研成果两级分化现象比较突出, 科研成果优异者较少。许多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科研成果少。青年教师各类课题申报成功率不高, 发表核心及以上期刊的论文篇数极少。青年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提升专业学术水平方面受到阻碍,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职业发展。另外, 作为学历学位提升的主力军, 虽然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已经获取了硕士学位, 但是由于外语类博士点相对较少而外语教师又数量庞大, 导致入学资格难以取得。青年教师至今尚无一人通过获取博士学位来促进其职业发展。

(二) 教师职业发展中的进修机会

到国外进修学习, 亲身体验异域文化, 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 而且能够使教师接触到系统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 更新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 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到国内知名高校访学和参加教师发展研修班, 也能促进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因为在良好的学术氛围内, 教师学习相关课程、进行科学研究等交流活动, 开阔了学术视野, 丰富了教研视角。处于转型发展中的高校普遍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教师职业发展的各种进修机会相对较少。目前尚无大学英语教师有境外培训的经历。有机会进行国内高校访学的教师也寥寥无几。有一部分教师有机会参加研修班的培训, 但时间较短 (时间不超过一周, 没有系统性) 。进修机会的缺乏是转型发展中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三) 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其他制约因素

转型发展中的高校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调整的支持力度。将应用技术类型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类人才支持项目。由于地方高校的师资发展情况、区域地理位置以及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制约, 高校英语教师缺少产业实践和挂职锻炼的机会, 缺少深层次的校企横向研究, 阻碍了其向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另外, 教师职业发展中自我提高的动因不足以及交流和反思不够, 学校不够重视, 缺乏指导与专项经费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

3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 要注重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素质、发展教师潜力。教师的职业发展, 是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一方面, 教师积极反思, 提高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 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政策与保障机制, 给予应有的支持和倾斜。在认真分析制约因素的基础上, 探讨与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 促进转型发展中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尤其在高校转型这一特殊发展时期, 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 首先分析和研究其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发展中制约因素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张静.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4, 7:169-171.

高校无形资产价值管理与高校发展 篇10

一、高等院校无形资产的价值界定及管理

高校无形资产是一种隐性的资产,由高校专有并具有长期使用权,不具有独立实体形态,在高校经营中持续发挥作用并可带来收益的,以经济资产和相关权利总和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资产[2]。

无形资产虽然相对于有形资产在某一时期似乎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候一些无形资产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与物质相结合才能得到价值的体现,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并产生连续性的资产效益。高校的无形资产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其基本内容相当丰富,而且各有其特点,有的学者认为,无形资产是指高等学校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高等学校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3]。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无形资产被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后,在很大程度上从企业单纯地获取经济利益转变为促进有限的教育资产优化配置。由于高校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科研成果是高校研发完成的,但由于高校无形资产意识不强,管理不善,又由于无形资产的无形,价值不易确定等特性,很多高校无形资产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边界不清晰,法律也不健全,造成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严重[4]。无形资产流失主要有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人才流动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科技合作中的无形资产流失。无形资产的滥用,造成学校信誉受损。我国有些高校有过百年的发展史,已经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是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有些学校对学校品牌缺乏管理,使得某些部门有空子可钻,以学校的名义在外注册经济实体,搞得不好,反过来又损害学校的形象,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损失。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高校的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形资产的收益规模从长远来看是巨大的、不容低估的,它会大大超过高校的有形资产。尤其是近些年几所高校合并成一所高校后,通过合并进行了资源整合,办学资源和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在无形资产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并加强对它的管理,是当前重要的问题。

(一)高校的资产管理理念意识不强,改变重有形轻无形的观念

高校普遍存在忽视无形资产管理的现象,在资产管理过程中根本没有把无形资产计算在内,固然这一问题有传统观念的问题,但也显现出对高校无形资产存在认识上和管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对智力型无形资产的认识。例如,历年来缺乏对学校师生出版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重视,因而具有影响力的较少,国内权威期刊论文总数也不多;各高校获国家专利,横、纵向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影响的著作和期刊论文的发表,汇总起来总数都很多,大都集中在工程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在工科院校,师生努力开发了很多丰硕成果,但没有很好地归档管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权限不明,尤其是由于对无形资产没有足够的认识,大多数的教师在评职过程中,申报课题,著书立论,发表论文,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都具有了许多创新性的技术和观点,但是,论著和论文等一经发表或用于职称评审后,大多不再继续进一步研究,也不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也不进行评估入账,当然也就不被视为学校有价值的资产。

(二)无形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设置专门的规章制度

目前,有许多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专职的管理人员,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学校在无形资产的认定、取得、转让计价、法律保护、利用等环节均无相应的监督体制和明确规定。为了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在高校有必要成立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对无形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落实到人”的管理[5]。学校要由学术委员会制定对无形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中明确全校师生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术委员会要严格执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规范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制度,开展有偿对无形资产转让。通过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要使无形资产的管理“有法可依”,有效杜绝无形资产流失。

传统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是由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兼管,管理的项目局限于对科研成果的鉴定、登记、报奖,没有涉及著作权、商标权、学校“冠名权”管理等方面,虽然在技术转让、成果转化方面也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但在组织上机制上还是没有形成健全的制度,势必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再加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这方面的规定欠详细,所以导致高校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不统一、欠规范。如高校合并时应对并入院校的所有资产进行评估,对评估价格大于有形资产的增值部分,则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可现在大部分院校合并时都未进行评估,也就无从进行无形资产的价值核算[6]。

(三)缺少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力度,必须加强法律意识

高校无形资产的侵权现象严重,大部分高校缺乏品牌意识,社会上有关企业和个人剽窃学校科技成果已司空见惯,甚至和学校无关的人也可以擅用学校名誉谋利,尤其是借高校的名誉办校和技术转让的现象不是少数,使高校的无形资产流失严重。高校每年在机械、材料、化学工程等行业承接了许多科研或开发项目,成果相当丰硕,但这些成果并没有成为作为学校的无形资产,不是掌握在研究者个人的手里,就是被社会上一些企业擅自利用。正如人们所看到的,科研项目完成后,完整的技术方案和关键性的技术诀窍仍掌握在发明人手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人员流动,科研成果就有流失的可能。尤其是在当前还不规范的市场,有的人只重视个人的短期利益而忽视学校的长远利益,这一倾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这个问题不尽快解决,加上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一些高校的无形资产将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无形资产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也有较大商业价值,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非法盗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造成侵权与资产流失的后果,但是这种非法行为却不能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更不要说进行对其经济索赔。近年来,对高校企业使用校名的问题已经司空见惯,常常就会冠以某大学有限公司,高校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即使是由高校孵化出来的企业也不应直接冠以校名,已经冠上校名的企业必须从法律程序上撤消。高校一定要采取果断的措施,坚决制止滥用校名权,维护“校名权”的神圣尊严。只有对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切实的保护,才能管理好高校中的无形资产,这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高校要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就应该有一批熟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制止不正当竞争法及有关民法和诉讼法等各类法律法规的专门法律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法律意识,还要掌握管理规律、讲究管理艺术、善于处理和协调知识产权活动中复杂矛盾和纠纷。只有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对无形资产预防和减少流失现象的发生,发挥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效益,为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服务。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来自整个社会的支持。要强化高校的服务意识,主动建立与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网络。要与广大校友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关系,通过整理历届校友录,建立校友信息库,特别是建立功能齐全的校友网,加强学校与校友以及校友之间的联系,在帮助校友了解学校建设发展的同时,方便学校了解校友的社会地位与贡献,增加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因此,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已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煜,王义秋.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2006,(5).

[2]王维平.企业无形资产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棣华.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J].高校教育管理, 2007,(6).

[4]吕洪军.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6,(5).

[5]曾秋香.关于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思考[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校发展规划】相关文章:

高校发展05-27

高校转型发展06-03

高校发展理念07-26

高校内涵发展06-11

高校学科发展08-12

高校发展规划书05-09

高校社团发展范文05-27

民办高校发展05-03

高校自主招生发展05-09

高校发展现状06-18

上一篇:兴趣培养的足球教学下一篇:中学政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