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励评价

2024-06-10

科技奖励评价(精选十篇)

科技奖励评价 篇1

科技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科技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经过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断摸索和改进,我国的科技奖励体系日臻完善,已经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成为国家科技事业和科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科技界的先进成果进行奖励。据不完全统计,国家每年投入了数亿元用于科技奖励事业,加上人力和物力等其他有形和无形的投入,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与数额巨大的投入相比,科技奖励的产出却显得差强人意。因此,关于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已成为国内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并对此展开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从科技奖励运行的机制、功能、效应,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及方法模型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述。

1 国内科技奖励研究的总体概况

据笔者2011年10月10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发现,从1980年1月至2010年12月底,篇名中含有“科技奖励”的文章(论文、研究报告、新闻通讯等)总共有1426篇。20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科技奖励工作开始蓬勃发展,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却刚刚开始起步,整个80年代关于科技奖励的文章才108篇;到了90年代,由于科技奖励制度的不断改革,学术界对科技奖励的研究也更为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呈迅速增长之势,达到了539篇,且以学术性论文居多。进入新世纪后,虽然关于科技奖励的文章数量有779篇之多,但学术性论文数量比90年代要少,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国家科技奖励政策的逐步稳定与完善,学者们对科技奖励的研究兴趣开始下降。可见,国内学者对科技奖励的研究是伴随着科技奖励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逐步深入的,相关研究成果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其滞后于科技奖励工作。

从1426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主题来看,主要有科技奖励工作、科技奖励大会、科技奖励制度、科技奖励项目、科技奖励改革、科技奖励运行等,其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整理。

从表1可以看到,学者们在1980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表的关于科技奖励的文章中,主题为科技奖励工作、科技奖励大会、科技奖励制度、科技奖励项目、科技奖励改革、科技奖励评审、科技奖励办法、科技奖励基金等政策发布、新闻通讯类文章占了绝大多数。纯学术性研究论文比例较小,其研究主题主要有科技奖励管理、科技奖励机制、科技奖励评价、科技奖励体制、科技奖励体系、科技奖励运行等,而这些主题正是学术界关于科技奖励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关注国内学者对科技奖励运行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因此与本研究相关的主题主要有科技奖励运行的机制、科技奖励运行的功能、科技奖励运行的效应、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及方法等,笔者仅对这些与本研究主题密切相关及其他次相关的文献进行必要的评述。

2 科技奖励运行的机制、功能及效应

科技奖励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激励方式,只有通过运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刘洁(1999)认为,科技奖励能否充分发挥其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关键在于科技奖励运行的绩效如何[2]。

2.1 科技奖励运行的机制

科技奖励的运行机制是整个科技奖励系统中最核心也是最复杂的部分,科学合理的科技奖励运行机制,有利于鼓励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进入企业和市场,加快市场开发和产品更新(王炎坤等,1993)[3]。

科学奖励系统的运行主要包括两种要素,一是运行的持续性或连续性,二是运行的普遍性或有效性,前者涉及能否利用奖励制度实现科学共同体的自我控制,后者则强调该控制如何才能发挥其效用(赵万里,1990)[4]。为了解我国科技奖励的运行是否具有连续性与普遍性,王炎坤等(1993)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获奖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我国科技奖励系统的运行具有普遍性,并产生了积极的激励效果,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科技奖励系统的运行与普遍性原则还不甚吻合[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科技奖励的运行机制是以政策驱动和利益驱动以及双重约束为手段的,其目的是为了建立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开发诱导机制。因此,科技奖励的运行机制应该包括动力机制、利益机制、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四个主要方面(刘洁,1999)[2],这四个机制构成了科技奖励运行机制的完整体系。

2.2 科技奖励运行的功能

当科技奖励的运行机制正常运转时,其相关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不同,所归纳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广泛认同的是导向功能、竞争功能、承认功能和激励功能等四大功能。张忠奎(1991)在《科技奖励》一书中首次对科技奖励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系统归纳:当科技奖励用于实现上层的管理意图时,有着沟通上下的功能;对获奖者能力和贡献给予肯定的功能;树立良好风气、立志多作贡献、树立学习榜样的引导功能;对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功能[5]。王炎坤等(1993)则把科技奖励的功能概括为导向功能、竞争功能和激励功能[3],与此观点相同的还有刘启玲(1998)[6]、刘阳(2004)[7]等人。

除上述归纳的几个主要功能外,学者们还从一些独特的角度对科技奖励运行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划分为互为对应的类型:(1)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科技奖励既有利于鼓励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又会导致科技人员协同联合攻关意识削弱,造成科研课题小型化,低水平重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邵莉、雷永和,1996)[8]。(2)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一是直接激励获奖人员,但这种作用是比较有限的;二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间接激励功能的作用往往是不可估量的(胡乐真,1998)[9]。(3)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前者包括激励创造、优化分层以及内部控制等三种功能;后者主要包括外部控制手段、知识传播与应用手段等功能(尚智丛等,2007)[10]。

2.3 科技奖励运行的效应

科技奖励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对科学共同体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人会因为获得科技奖励而产生越来越多的优势,也有人会因为未获奖而在科学研究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正是科技奖励运行所带来的效应问题。

国外学者提出的科技奖励运行产生的效应主要有增强效应、积累优势、马太效应、光环效应、回溯效应、棘轮效应和波敦克效应,国内学者认为还存在时间效应和整体效应。在科技奖励运行的效应中,“马太效应”是学者们研究得最多的一种效应,这不仅是因为马太效应的普遍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还在于其他效应都与马太效应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郝海燕,1998)[11]。同时,马太效应还是把“双刃剑”,对科学研究既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学术带头人的成长,提高科研院所的知名度和推动科技进步(吴文阳,1997)[12];也存在消极影响,会加剧科学共同体等级分化,阻碍科技新人发现成长及催生学术腐败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客观现象(祁延慧,2009)[13]。

除马太效应外,激励效应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张忠奎(1991)认为影响科技奖励激励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奖励项目数、奖励的“平均主义”与“派生待遇”、奖励声誉、奖励强度等[5]。徐顽强和李华君(2009)发现,科技奖励过程中存在边际激励效用递减现象,导致激励效果难以持久,使得科学家群体的积极性、创新性难以充分调动,而影响科技奖励的边际激励效用的因素主要有奖励层次、奖励方式、奖励环境、奖励过程等[14]。

3 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

对科技奖励运行绩效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对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从定性研究开始的,运用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等来确定指标权重,后来逐步转向定量研究,采用非线性数学模型、模糊评判模型、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龚建桥(1989)围绕科技奖励的评审方法及指标体系着重探讨了专家评审与评审方法、科技劳动与奖励分类、指标体系与权重分配、评价标准与评分等级、修正评分与综合评定等问题,较早对国家科技奖励的评审与评价作了系统研究[15]。但他没有建立一套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直到郑孝国等(1998)针对国家科技奖励一级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依据模糊数学原理,对一级指标进行量化并建立了科技奖励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并以此选定了获得指标权重、指标权重修正、指标权重应用等统计方法对国家科技奖励进行了实际分析和评判,改进了国家科技奖励的评价方法[16]。蒋美仕等(1998)构建了我国科技奖励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般的指标体系,包括学术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技术难度、学术意义和适用范围;二级指标体系是一级指标体系的具体化、扩展和延伸,由此形成一个多层次和多级别的指标体系[17]。但此后学者们并没有对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专门的研究,而是将其融合到了具体的评价研究中。

可见,学者们对科技奖励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9年之前,由于在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对国家科技奖励的评价指标有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减少了。毋庸置疑,官方的评价指标既吸收了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者们的后续研究。因此,对当前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待加强。

4 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方法及模型

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相伴而行的是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方法及模型的研究。较早时,部分学者认为不可能建立科技奖励运行绩效评价的实体模型,只能建立类比模型。由于科技奖励系统是科研管理人工系统的一种,它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不可能建立实体模型。建立数学模型也相当困难,一般多建立类比模型,即建立一种能对系统做出本质描述和合理抽象的曲线图、方框图或流程图(张忠奎,1991)[5]。然而,很多学者后来都陆续建立了具体的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模型,主要有智能评审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未确知测度评分模型及结构方程模型等,这充分说明可以建立实体模型来对科技奖励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

4.1 智能评审方法

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实现对科技奖励的智能评价。金聪和彭嘉雄(2002)运用智能评审方法,以国家三大奖为例建立了科技奖励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此克服人为因素及模糊随机性的影响,从而实现对科技奖励的精确评价[18]。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该方法利用模糊数学原理,按照隶属度的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和评价优劣判定三个步骤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对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实现科技奖励评价的科学性、可靠性和简易可行性(汪晓霞等,2002)[19]。关天云(2005)也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把科技奖励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解决了原有方法中定性与定量不能很好结合的问题,并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评价,使科技奖励评价工作更加精确,达到既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又保证其易于操作的目标[20]。

4.3 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

这种方法实现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有机融合,通过把各分量均为三角模糊数的模糊矢量进行比较来对科技奖励进行评价。胡宗义等(2009)运用此方法把国家科技进步奖社会公益类项目的五个评价指标,即技术创新程度、技术指标的先进程度、推广应用程度、已获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和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全部转换成用L-R型三角模糊数表示的定量指标,有效地解决了专家小组的不确定的语义评价数量化的问题,有利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的顺利进行,使科技奖励评价更加简明直观[21]。

4.4 未确知测度评分模型

传统的科技奖励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强,会造成信息失真,利用未确知测度模型能有效地解决这种主观性问题。王瑛等(2009)在借鉴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概率向量和等级空间向量的运算对其评价准则进行改进,构建了一个含有综合得分公式的未确知测度评分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社会公益类获奖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未确知测度评分模型比传统的科技奖励评价模型更能减少由专家主观性所产生的信息失真,使得评价结果更客观、公平、科学、直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22]。

4.5 结构方程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讨论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关系以及潜在变量与潜在变量的关系,能有效处理科技奖励评价过程中显变量与隐变量的复杂关系。王瑛和郝国杰(2009)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以国家自然科学奖为例,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来实现对科技奖励的评价。一是隐变量通过一个或多个显变量进行测量,根据可观测的显变量,借助AMOS软件可计算出隐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路径系数,达到了既考虑到专家的意见,又不完全由专家来评价的目的,从而减少了由专家决策所带来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既可以用数学模型也可以用图形进行描述,因此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从大局上把握,易于对评价模型进行讨论与修正[23]。

学者们所设计的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几种评价模型,克服了以专家打分为主的定性评价方法所带来的主观性太强等弊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对改进科技奖励的运行绩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 研究展望

科技奖励制度作为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伴随着科技奖励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逐步深入,相关研究成果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总体而言,已有文献研究范围较广,但深度不够,关于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模型等定量研究有待扩展和加强,因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仍将进一步增加和繁荣。

科技奖励申报说明 篇2

一、奖励种别

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增设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

二、申报条件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1.单位推荐或专家推荐。

(1)单位推荐。每个推荐单位推荐项目不超过限额推荐指标数。(2)专家推荐。如专家认为项目确实技术水平高、意义重大、已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可按下列条件进行推荐,但须由所归口的推荐单位审核同意后一并推荐。

 省科技功勋奖获奖人,每人可推荐1项科技奖励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以上,可共同 推荐1项省科技奖励项目。

每位推荐专家每年只能推荐1项本人所熟悉的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省科技奖励项目,同时应按申报书的要求独立撰写书面推荐意见并签名。在省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所推荐项目存在异议时,推荐专家负有协助处理异议的责任。

2.推荐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须是辽宁省内独立法人单位;推荐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项目须全部或部分在辽宁省内应用。

3.推荐项目(人选)须在本地区(本系统)、项目完成单位和项目前三名完成人所在单位公示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和主要完成单位等内容一周以上,不存在异议。

4.推荐项目如曾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计划支持的,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任务下达单位组织的结题验收或鉴定;如获得知识产权和标准的(如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行业标准等),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获得授权或审定通过;如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如新药、压力容器、农药等),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获得批准;其他项目,需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组织的鉴定。

5.不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和国家秘密。

6.已获得省级成果登记机构颁发的科技成果登记证明。7.同一项目不能同时推荐当年省科技奖中其他奖项;同一人同一只能在一个推荐项目中作为前三名完成人。

省科技奖励项目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为便于各推荐单位严格审查把关,现将我省2013奖励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予以公布,请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和推荐单位在填写和审查申报书时严格执行。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提交评审。

一、自然科学奖

1.未提交代表性论文、专著及被引用证明或篇数各超过10篇的。

2.所列代表性论或文、专著有2012年1月1日之后发表(出版)的。所列代表性论文、专著在已获国家和省科技奖项目中使用过。

3.完成人不是10篇代表性论文、专著作者。4.10篇代表性论文中存在主体工作是在国外完成的。5.完成人员未签名,且无说明的。

6.推荐单位未填写具体的推荐意见,法人代表未签字、未加盖单位公章的。

7.列入市以上科技计划的,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结题验收,或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本单位学术委员会评价的。

8.未在省级成果登记机构进行科技成果登记的。

9.网上申报内容的6、7、8项之外没有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的。

10.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不一致。

11.其他不符合《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推荐条件的。

二、技术发明奖

1.未提交知识产权证明,或提交未授权知识产权,或提交已获国家和省科技奖项目中使用过知识产权证明的。

2.未提交项目在辽宁省内应用证明的,或应用单位主管领导未在应用证明上签字,未加盖单位公章的。

3.按照规定,有行政审批要求的,未提交相关部门审批证明的,或相关证明不是2011年12月31日前取得的。

4.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不是授权知识产权持有人等的。5.完成人员未签名,且无说明的。

6.推荐单位未填写具体的推荐意见,法人代表未签字、未加盖公章的。

7.列入市以上科技计划的,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结题验收的。

8.未在省级成果登记机构进行科技成果登记;

9.网上申报内容的6、7、8项之外没有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的。

10.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不一致;

11.其他不符合《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推荐条件的。

三、科技进步奖

1.所列主要创新内容(含专利、论文和应用等证明材料)已获国家和省科技奖。2.未提交项目在辽宁省内应用证明的,或应用单位主管领导未在应用证明上签字,未加盖单位公章的。

3.未提交2011年12月31日前取得的评价证明。如列入市以上科技计划的,未在2011年12月31日前通过结题验收或鉴定,或计划外项目未提交2011年12月31日前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组织的成果鉴定证明。

4.完成人员未签名,且无说明的。

5.完成单位未加盖单位公章的,或名称与本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不一致的。

6.推荐单位未填写具体的推荐意见,法人代表未签字、未加盖公章的。

7.未在省级成果登记机构进行科技成果登记的。

8.网上申报内容的6、7、8项之外没有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的。

9.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不一致的。

10.其他不符合《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推荐条件的。

网络系统填写注意事项

一、学科评审组

1、医疗卫生评审一组(外科)

2、医疗卫生评审二组(内科)

3、医疗卫生评审三组(其他)

4、中医药生物评审组

二、中文项目名称 1、30字以内

2、项目名称的创新点要与结题、鉴定项目题目创新点一致

3、项目名称要体现应用。切忌避免“**********基础研究”或“**********分子机制研究”或“***********动物模型研究”等

三、应用情况

1、第三方评价 1)成果鉴定评价 2)查新报告结论 3)论文引用情况

2、推广情况 1)单位应用情况

2)学术会议(承办学会会议、参加学术会议大会发言等)3)社会培训 4)人才培养(博士、硕士等进修医生等)

四、主要完成人情况

1、完成人最多填写11人 省奖证书:省一等奖 11人

省二等奖 9人

省三等奖 7人

2、完成人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与封面项目起止时间要统一。

五、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1、附属一、二院填写本医院情况,其他二级学院填写学校情况

2、如有其他参与单位,纸质版需盖章

六、推荐单位意见

1、负责人:赵杰

2、只写推荐意见,不写推荐等级。

七、详细技术报告

至少9页以上 *

八、附件上传顺序

1)成果鉴定证书和/或项目结题证明(1个PDF)

成果鉴定证书(成果鉴定封面及函审专家意见。去掉完成单位及函审专家姓名),2011年12月31日前结题的项目可以把之后做的成果鉴定作为附件上传。

2)成果登记(1个PDF)

成果登记封面及同意登记栏(去掉完成单位与推荐单位)3)查新报告(1个PDF)查新封面、创新点及结论 4)应用证明

应用证明必须包括本单位应用证明,至少3份,应用证明必须体现项目已应用2年以上(起始时间为2010年12月之前,终止时间为至今),主管负责人签字,公章。应用证明内容不要相同。

5)论文检索证明,包括论文引用率(1个PDF)6)论文首页(去掉完成人及完成单位)

如:SIC-

1、SCI-2------中文核心

1、中文核心2----或论文

1、论文2--------------7)课题、专利、著作、奖励等成果(课题批件、专利证书、著作首页,奖励证书,同样去掉完成人及完成单位)

8)学术会议清单 9)其它证明材料

材料上报要求

1、上报截止日期2013年5月15日,原件与复印件各1份,同上交电子文档,申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

2、与网络申报材料一致的纸质材料申报书与附件装订一册,一定不要隐去完成人、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和推荐专家、评价专家。

3、从2013年起,经评审未获奖及进入评审阶段后自行申请撤回的项目,第二年不能再次推荐。

4、终审答辩前,奖励办将组织相关专家对终审一等奖的应用技术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请各推荐单位协助配合。

科技奖励评价 篇3

摘要:针对科技奖励评价中各指标权重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随机森林赋权法,利用可靠性分析计算专家评分数据的泛化误差,根据最小错误率得到各评价项目的各评价指标权重,减少主观赋权的影响;引入一致可信度、非一致可信度和净可信度信息,提出改进的ELECTREⅢ方法,将某一评价项目优于其他评价项目的程度具体量化,解决专家评分数据为次序变量的问题.实证表明:随机森林赋权法和改进后的ELECTREⅢ方法相结合,既提高了权重估计的精确度和可信度,又解决了难以给定门槛值和不能完全排序的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合理.

关键词:可靠性分析;随机森林赋权;改进的ELECTREⅢ;科技奖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

科技奖励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迄今为止,大量学者就科技奖励评价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评价方法,然而大多数方法受主观影响大,评价结果不够科学合理.为此,进一步创新科技奖励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科技奖励评价方法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研究.王瑛、田煜明\[1\]等引入改进的未知测度模型计算指标权重,并利用综合得分公式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地解决了评审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失真问题.金聪、彭嘉雄\[2\]等运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方法构建了科技奖励的智能评审模型,既考虑了专家建议,又有效地减少了由专家决策所带来的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王瑛、曹玮\[3\]等人引入“邻差矩阵”,并结合CRITIC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专家信度的立体式科技成果综合评价模型.张立军 \[4-5\]等分别就科技奖励指标权重和专家权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减少人为操纵因素影响的权重确定方法.王瑛\[6\]等采用改进的CRITIC法提高样本数据的代表性,并利用逆向云模型降低了专家评分的主观因素影响.

科技奖励评价是一个多项目、多专家、多指标的多属性群决策问题.目前科技奖励评价指标权重多以主观赋权法为主,受专家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且专家评分数据通常为次序变量,使得被评项目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结果.本文根据科技奖励评价的特点引入随机森林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并提出改进的ELECTREⅢ方法,处理次序变量的排序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

1模型的基本原理

1.1随机森林赋权法的基本原理

随机森林赋权法(RF)\[7\]是一种由多个分类树组成分类器的方法,主要采用Bagging算法,从原始的N个样本中有放回随机抽取约1/3的数据组成一个新的训练集,剩余的数据成为袋外数据(outofbag,简称OOB数据),这部分数据主要用于OOB估计计算泛化误差和各输入特征向量的权重.

利用RF的Bagging算法中OOB数据进行特征向量的权重估计,即随机改变OOB数据中某个特征向量X的值(称之为特征向量X的噪声干扰),得到一个OOB数据的准确率;然后将原始OOB数据的准确率与加入噪声之后的OOB数据的准确率相减,得到的结果作为特征向量X在该组分类树上的重要性度量值.照此方法计算出所有分类树中特征向量X的重要性度量值,然后取平均数并归一化,即得到该特征向量X的权重.

假设一个由一系列树h1(X), h2(X), …, hk(X)和两个随机向量X(输入向量)、Y(输出向量)组成的随机森林.I=(h(X)=Y)表示对特征向量X正确分类的Y的得票数,特征向量的权重估计步骤如下.

步骤1 特征向量权重估计的可靠性分析.

1)随机森林分类树收敛性估计:

定义mg(X,Y)为样本点(x, y)的边缘函数.

mg(X,Y)=avkI(hk(X)=Y)-

max j≠Y avkI(hk(X)=j). (1)

式中:Y表示正确的分类向量;I(·)表示指示器函数;avk()表示对函数值取平均值.该边缘函数表示的是对于向量X正确分类的Y的平均票数超过其他同类型票数的程度.因此,边缘函数越大,正确分类的置信度就越高,算法中分类器的效果越出色.

2)特征向量权重估计的错误率:

设PE*为随机森林算法中分类器的泛化误差,它反映的是分类器的分类效果.则

PE=PX,Y(mg(X,Y)<0). (2)

其用来衡量OOB权重估计的错误率.对于随机森林模型hk(X)=h(X,Θ),若森林中树的数目足够多,上式会满足大数定律:

lim k→

SymboleB@ PE=PX,Y(PΘ(h(X,Θk)=Y)-

maxj≠YPΘ(h(X,Θ)=j)<0).(3)

式中:k表示森林中树的数量.

步骤2 特征向量的权重估计.

设随机森林中OOB估计的公式为

PK=∑(xi,y)∈OkI(hk(xi)=y)∑(xi,y)∈OkI(hk(xi)). (4)

PK作为P(hk(X)=Y)的OOB数据权重估计,根据式(2)得到的最小错误率选取特征向量的权重.

1.2改进的ELECTREⅢ的基本原理

法国人Roy提出了ELECTREⅢ法[8],该方法构造了赋值的级别高于关系.级别高于关系是一种定性的二元关系,而赋值的级别高于关系则是定量化的二元关系.它是解决有限个备选方案的多属性群决策问题十分有效的方法.其内容如下.

1.2.1构造优先关系

设面临的决策问题A={K,C,W,G,U},其中令备选方案集K={kj,j=1,2,…,m};评价指标集C={ci,i=1,2,…,n};评价指标权重集W={wi,i=1,2,…,n};评价指标函数集G={gi,i=1,2,…,n},对于任意aK,gi(a)表示方案a在评价指标ci下的评价值;决策者的偏好结构U={ut,t=1,2,…,r},r表示决策者的个数;各指标无差异阈值函数集Q={qi,i=1,2,…,n},qi(gi(aj))是无差异门槛值,表示方案aj与ak的属性i值之差小于qi时,这两个方案在属性i上是无差异的;各指标偏好阈值函数集P={pi,i=1,2,…,n},pi(gi(aj))是偏好门槛值,表示方案aj与ak的属性i值之差大于pi时,方案aj严格优于方案ak;各指标的否决阈值函数集V={vi,i=1,2,…,n},vi(gi(aj))表示方案ak与aj的属性i值之差小于vi时,方案ak严格优于方案aj;其中qi(gi(aj))≤pi(gi(aj))≤vi(gi(aj));显然,对于任意的属性i都应该满足:0≤qi(gi)≤pi(gi)≤vj(gj).

1.2.2定义和谐性指数和不和谐性指数

定义1和谐性指数C(aj,ak)是指在属性i上aj优于ak的程度.

C(aj,ak)=∑mi=1wici(aj,ak)/∑mi=1wi.(5)

式中:

ci(aj,ak)=

0,1,gi(aj)-gi(ak)-qi[gi(aj)]pi[gi(aj)]-qi[gi(aj)],若gi(aj)-gi(ak)≤qi[gi(aj)];若gi(aj)-gi(ak)≥pi[gi(aj)];其他. (6)

定义2不和谐性指数di(aj,ak)是指在属性i上拒绝“aj级别高于ak”,即指方案aj劣于方案ak的程度.

di(aj,ak)=

0,1,gi(ak)-gi(aj)+qi[gi(aj)]vi[gi(aj)]-qi[gi(aj)], 若gi(ak)-gi(aj)≤-qi[gi(aj)];若gi(ak)-gi(aj)≥vi[gi(aj)];其他.(7)

1.2.3定义赋值的级别高于关系

定义3赋值的级别高于关系.可用可信度s(aj,ak)来测量,它表示的是“aj级别高于ak”的可信程度.

s(aj,ak)=

c(aj,ak),若idi(aj,ak)≤c(aj,ak);

c(aj,ak)∏i∈I(aj,ak)1-di(aj,ak)1-c(aj,ak),其他.(8)

式中:I(aj,ak)表示所有di(aj,ak)>c(aj,ak)的属性的集合.

1.2.4排序

①令λ=max aj,ak∈AS(aj,ak),设定一个门槛值δ;

②只确定S(aj,ak)≥λ-σ时的级别高于关系,此时:Q(aj)=流出aj的有向弧数量总和-流入aj的有向弧数量总和.

根据Q(aj)的大小比较方案优劣,进而进行各个方案的排序.通过以上方法进行排序,需要人工确定δ 值,且只能针对S(aj,ak)≥λ-σ的部分方案进行排序.

针对上述1.2.4的排序过程中存在难以给定门槛值、计算难度大和不能完全排序等局限性进行改进,引入一致可信度Φ+,非一致可信度Φ-和净可信度Φ\[9\],将方案优于其他方案的程度具体量化,简化了计算,提高了可信度,实现了完全排序.改进的内容如下.

1.2.5定义一致可信度

定义4一致可信度Φ+(aj)是指方案aj优于其他所有方案的可靠程度.

Φ+(aj)=∑ak∈Ks(aj,ak),aj∈K. (9)

1.2.6定义非一致可信度

定义5非一致可信度Φ-(aj)是指方案aj劣于其他所有方案的可靠程度.

Φ-(aj)=∑ak∈Ks(ak,aj),aj∈K.(10)

1.2.7定义净可信度

定义6净可信度Φ(aj)是指方案aj优于其他方案的程度,是一致可信度与非一致可信度的差值.

Φ(aj)=Φ+(aj)+Φ-(aj),aj∈K. (11)

1.2.8实现完全排序

按照方案的净可信度Φ(aj)大小,对所有的备选方案进行排序.

2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开发项目)评选中25位专家对24项科技成果的评分数据(资料来源于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原始数据略),采用Matlab2012a软件编程\[10\],实证分析步骤如下.

步骤1确定评价项目集K.

根据被评对象为24个项目,定义评价项目集,K={kj,j=1,2,…,m}={k1,k2,…,k24}.

步骤2确定评价指标集C.

现有的国家技术进步奖中技术开发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技术创新程度”“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技术创新对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已获经济效益”“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5个定量指标构成.其中,技术创新程度是指项目的技术自主创新和解决关键难题的程度;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是指总体技术水平、经济、环境等指标与同类技术水平相比的优劣程度;技术创新对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是指市场的需求度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程度;已获经济效益是指使用该技术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程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是指是否实现技术水平提高的幅度,对行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该指标体系以国家科技奖励条例精神、奖励要求和目的为依据,符合社会学、统计学等关于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和我国的法律法规要求,满足科学性、客观性、可测性、相关性、系统性、简捷性等原则,是一套较为公正、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11\].因此,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仍采用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公室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定义评价指标集C={c1,c2,c3,c4,c5}={技术创新程度,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技术创新对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已获经济效益,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

步骤3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集W.

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测定科技奖励评价中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将24个项目作为24棵树,25位专家的评分作为25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向量ΘK,5个评价指标作为特征向量X,分别记为h1(x1,Θk), h2(x2,Θk), …,h24(x24,Θk)(其中k=1,2, …, 25).通过bagging算法,用OOB数据对5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估计,得到权重.

以科技奖励中的技术开发项目为例,将24个项目的所有评价指标数据分别输入随机森林算法程序中,得到各评价项目的各项指标权重和OOB错误率,根据最小错误率得到各评价项目的各项指标权重,归一化后的加权平均数作为每个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得,W={w1,w2,w3,w4,w5}=

{0.17,0.22,0.25,0.15,0.21}.

步骤4确定各专家对各项目的各指标评分的平均结果集G.

根据技术开发项目原始数据和项目特点,评价指标值gi(aj),aj∈K为专家对各个项目及指标打分的平均值\[12\],其结果见表2.

3结论

1)针对科技奖励评价中各指标权重的不确定性,提出随机森林赋权法,利用可靠性分析,计算专家评分数据的泛化误差,根据最小错误率得到各评价项目的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度量值,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各评价项目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提高赋权结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减少人为给定指标权重的主观影响,使赋权方法更加客观.

2)针对专家评分数据为次序变量的模糊性问题,引入一致可信度、非一致可信度、净可信度信息,提出改进的ELECTREⅢ方法,将某一评价项目优于其他评价项目的程度具体量化,有效解决了难以给定门槛值和不能完全排序的问题,使评价方法更加科学.

3)随机森林赋权法和改进后的ELECTREⅢ方法相结合对科技奖励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参评项目的评价结果并排序,实现了次序变量与定量数据之间的转换,评价结果更科学、客观、合理,为多属性群决策综合评价提供了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瑛, 田煜明. 基于未确知测度评分模型的科技奖励评价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9):106-110.

WANG Ying, TIAN Yuming.Based on the unascertained measurement grading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ward evaluation research\[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9(9) :106-110.(In Chinese)

\[2\]金聪, 彭嘉雄. 科技奖励的智能评审模型 \[J\]. 软科学, 2002, 16(5): 6-9.

JIN Cong, PENG Jiaxiong. An intelligent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ward \[J\].Soft Science,2002,16(5):6-9.(In Chinese)

\[3\]王瑛, 曹玮,罗珍. 考虑专家信度的科技成果立体式综合评价模型\[J\]. 软科学,2008, 22(6):6-10.

WANG Ying, CAO Wei, LUO Zhen.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sidered the expert reliability\[J\]. Soft Science, 2008,22(6):6-10.(In Chinese)

\[4\]张立军, 邹琦. 基于路径系数权重的科技成果奖励评价模型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5):102-103.

ZHANG Lijun, ZOU Qi. The reward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path coefficient of weight\[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8(5): 102-103.(In Chinese)

\[5\]张立军, 杨娟. 考虑专家权重的科技成果模糊综合评价\[J\]. 科技与经济,2011(24):1-5.

ZHANG Lijun, YANG Jua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ith considered expert weight\[J\].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11(24):1-5.(In Chinese)

\[6\]王瑛,蒋晓东,张璐. 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和云模型的科技奖励评价研究 \[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4):118-124.

WANG Ying, JIANG Xiaodong, ZHANG Lu.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awards based on improved CRITIC method and cloud model\[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4,41(4):118-124.(In Chinese)

\[7\]BREIMAN L. Random forests\[J\]. Machine Leaning, 2001,45(1): 5-32.

\[8\]岳超源. 决策理论与方法 \[M\]. 科学出版社,2003:226-228.

YUE Chaoyuan. Decision theory and method\[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226-228.(In Chinese)

\[9\]王建军, 杨德礼.ELECTRE Ⅲ的一种排序新方法 \[J\]. 系统工程, 2005,23(12):95-98.

WANG Jianjun,YANG Deli. A new ranking method for ELECTRE Ⅲ\[J\]. System Engineering, 2005,23(12):95-98.(In Chinese)

\[10\]王小川, 史峰. MATLAB神经网络43个案例分析 \[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3:256-264.

WANG Xiaochuan, SHI Feng. MATLAB neural network 43 case analysis\[M\]. Beijing: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256-264. (In Chinese)

\[11\]郝国杰. 科技成果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11-19.

HAO Guojie.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rewar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D\].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2009:11-19.(In Chinese)

\[12\]张立军, 林鹏. 基于序关系法的科技成果评价模型及应用 \[J\]. 软科学,2012,26(2):10-12.

ZHANG Lijun, LIN Peng. The evaluation model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based on ordering relation\[J\]. Soft Science, 2012,26(2):10-12.(In Chinese)

\[13\]龚俊华. 集成的ELECTRE方法研究 \[D\]. 成都:四川大学, 2006: 23-24.

科技奖励评价 篇4

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成果奖励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客观和有效已成为科技管理和决策工作中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我国的科技成果评价与管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采用同行专家评议、会议评议等方法,但这类方法因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故人们将文献计量、数学、统计学等方法引入科技成果奖励评价,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目前,国内学者正在积极采用多种方法使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客观、有效。金聪[1]、王瑛[2]等人分别将模糊理论、专家权数引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评价结果与其影响因素间的非线性关系,实现了智能评审。李茹[3]在分析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综合主观和客观评价,提出了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既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对专家意见给予了充分重视。姜丛盛[4]从经济学中净收益弹性的角度分析认为在科技奖励评审中专家的信用度弹性很小,即当专家的信用行为发生较大改变时,其净收益变化较小,提出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对专家行为进行约束。石磊[5]等人针对科技奖励评价的模糊性和经验性,建立了因素影响集与指标评语集间的模糊评判矩阵,采用加权平均型算子对模糊评判矩阵赋权得出项目排序,利用距离测度法对项目分级,使得评价结果中的排序与分级得到统一。胡宗义[6]等人利用模糊灰色关联法将专家组的定性评语转化为用L-R型三角模糊数表示的定量指标,解决了评语从定性向定量的转化,将项目指标与最优模糊向量中的指标比较计算关联度,根据关联度的大小评价项目优劣。王瑛、田煜明[7,8]等人将专家动态赋权引入未知测度模型、改进了内积计算公式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投影模型,解决了评审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失真问题。叶阳[9]等人基于对指标相关性、定性指标打分难测度性的考虑,构建了数值评估值和Choquest模糊积分模型,解除了指标的相关性,对指标的打分还原为定性评价,更准确地让专家在评审中表达其对项目的意见。

可拓学中的优度评价法是单个专家对多个项目的多个指标进行一次性评价,根据优度值对项目排序,对科技奖励这样专家组式的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10]。针对科技奖励评价中的专家自身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多标准性、群组决策性等特点,本文利用信度系数对专家动态赋权,为充分提取指标特征值信息构造分段型关联函数,将专家权重、指标权重和规范合格度构建为改进的优度评价模型,计算出基于专家组的项目优度,既考虑了专家评议质量,又定量的描述了项目具有某一特征的程度,使得评价方法更为科学、客观、有效。

2 理论基础

2.1 信度系数理论

专家评判的信度是指评判结果的准确程度或可信程度,其中信度大小的统计量就是信度系数[11]。设有s位评价专家n个项目的m个指标,评价专家t对项目j的第i个指标的评分为Xit,(i=1,2,…,m,j=1,2,…,n,t=1,2,…,s)。根据信度理论:Xijt=Tij+Eijt,其中Tij表示项目j的第i个指标的真实值,Eijt表示专家t对项目j的第i个指标评分时的评价误差。信度理论的两个基本假定:①Tij与Eijt相互独立,②Eijt与Eijt相互独立。根据假定①,得到Sundefined=Sundefined+Sundefined,故信度系数的定义式为:

undefined

但样本的真实值不可知,在式(1)中引入样本误差的方差,得到式(2)[12]:

undefined

一个专家评分无法获取样本误差,故需考虑所有专家评分才能得到样本误差,根据假定②和式(2),得到单个专家的信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式(3)[13]:

undefined

式(3)中undefined专家t对项目j的第i个指标的打分与专家组对项目j的第i个指标的均值之间的方差,undefined表示专家t和专家d对项目j的第i个指标的打分与其指标均值的协方差。r越大,说明专家的评分与真实值越接近,误差越小。

2.2 构建改进的优度评价模型

可拓学是于1983年由蔡文教授等人提出的一门集数学,哲学和工程学交叉性的新学科,优度评价法是可拓方法中特有的一种评价方法,以物元理论为基础,利用物元、事元来描述项目特征,并通过计算项目指标值与节域之间的关联程度,对项目做出评价[14]。改进的优度评价模型以优度评价法为基础,构造改进的关联函数计算项目的合格度,对合格度无量纲化处理计算规范合格度,将指标权重、专家权重和规范合格度构建为改进的优度评价模型计算最终优度对项目排名,既克服了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干扰,又解决了关联函数定义域的局限性,使改进后的优度评价模型更适合于专家组式的综合评价。其步骤如下;

(1)确定待评物元。

物元是描述事物的基本元,以有序的三元组R=(N,C,V)来表述。

undefined

Rjt为专家t对项目j做出的评价结果这一事件。Nj表示第j个项目,Ci为第j个项目的第i个指标,Vijt为专家t对第j个项目的第i个指标的打分值。其中,Ci和Vijt构成的有序二元组Mi=(Ci,Vijt)表示评价项目的一个特征,特征的引入使得质与量得到结合,这是可拓学与经典数学的不同之处[15]。

(2)确定节域。

节域表示专家组在对项目j的第i指标评判时的打分区间Vpi,即规定了量值域

undefined

(3)确定指标权重。

评价一个项目Nj的优劣的各个特征Mi即衡量条件有轻重之分,以权重αi来表示其相对重要程度,权数记为:

α=(α1,α2,…αn) (4)

且undefined。

(4)首度评价。

在确定专家的权数和指标的权数之后,利用非满足不可的指标条件Λ进行初步评价,剔除不满足该指标的待评价项目。

(5)构造改进的关联函数。

关联函数定量的描述了项目具有某一特征的程度,使得具有同样特征的项目可以根据关联函数值的大小进行比较,并通过关联函数值的变化定量描述指标得分与得分区间之间关系的变化,关联函数值的大小表示矛盾的的程度或相容的程度,即Vi∉Vpi或Vi∈Vpi[17]。

当Vi用一个区间Xpi来表示时

undefined

当Vi用Xpi和Xi(Xpi⊂Xi)构成的区间套来表示时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表示X与区间Xp的距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价指标的特征,五个指标的得分区间与要求区间相同且专家的评分范围在节域内,可运用关联函数来计算评价指标的关联度。

但无论专家对项目Nj中指标C1的打分是四分还是五分,均表示此专家认为该项目的技术创新程度有了重大突破或有了实质性创新,即评分值意义具有模糊性、特殊值具有普通性,当专家的打分为五分时,关联函数undefined取为∞,其数值远远大于专家打分为四分时的关联函数值,与实际意义不符,故对特殊值0和5进行重新定义,得到改进的关联函数式(5)。

undefined

(6)计算各项目的合格度。

合格度为各个专家对项目Nj满足衡量条件Mi(Ci,Vi)的关联函数值,即:Ki(Nj)=(Ki(Nj1),(Ki(Nj2)…(Ki(Njs))。

(7)计算规范合格度。

假设共有S位专家对项目Nj进行评价,则专家t对项目Nj的特征Mi=(Ci,Vi)的规范合格度为Kij(t)则:

undefined

计算规范合格度是对合格度的无量纲化,使不同的专家对同一个项目的同一指标评分的合格度纳入同一个优化函数[18]。

(8)构建改进的优度评价模型,计算优度。

根据式(3)、(4)、(5),将专家权重、指标权重、规范合格度构建为改进的优度评价模型式(7):

undefined

其中αi为项目Nj的第i个指标的权重,βt为专家t对项目Nj进行评分时的信度。

3 实证分析

本文以近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开发项目)为例,选取25位专家对24个项目的5个指标的评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原始数据略),其具体指标含义、权重及评分方法见表1。

3.1 计算权数

根据公式(3),采用matlab7.0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25位专家的信度系数,见表2。根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规定,项目Nj指标Ci的权数αi=(0.2,0.2,0.2,0.25,0.15)。

3.2 首度评价

5个评价指标没有非满足不可的指标特征,故首度评价之后,24个评价项目均满足首度评价的条件。

3.3 计算合格度和规范合格度

以项目二为例,根据公式(5)和公式(6)采用matlap7.0,对25位专家对项目二中各指标的打分进行计算,得到规范合格度见表3。

3.4 计算项目优度

根据公式(7),可得到项目Nj的优度:

undefined

仍以项目二为例,可得到项目二优度:

undefined

同理,可计算出其他的项目的优度值,见表4:

4 结论

针对科技奖励评价的特点,构建了改进的优度评价科技奖励研究模型。研究结论如下:

(1)利用信度系数法测度专家评议质量,对专家进行动态赋权,构建了合理的专家权重体系,避免了静态赋权带来的信息失真。

(2)根据科技奖励评价的特点,将信度系数法引入可拓学中的优度评价法,并对关联函数进行分段处理,构建了改进的优度评价模型,既克服了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干扰,又解决了关联函数定义域的局限性。

专项科技奖励详细情况 篇5

名称

生活垃圾生物反应器填埋与资源能源回收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城镇总体规划对人居环境影响的总体评价技术研究*

温室气体减排及大气污染控制对电力发展影响研究*

采油废水与油泥污染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北京市域水环境与滨水区统筹规划* 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

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SAICM)亚太区域会议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安全运营与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

苏州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示范项目* 用集成技术

天津泰达自来水紫外线消毒工程 工厂化鱼类高密度养殖设施的工程优化技术*

“十二五”期间的北京市能源供应体系建设的目标思路及措施研究

深圳市布吉(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示范工程*

获奖人

获奖类别及等级

获奖年份

刘建国、岳东北、薛玉伟、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

陆文静、王洪涛、聂永丰、等奖

李睿、张媛媛 刘毅段雷 张鸿涛 贾海峰 李金惠、温宗国 李金惠 蒋建国 金宜英、聂永丰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二等奖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铜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国际紫外线协会2010年最佳工程奖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

汪诚文、杨波、赵雪峰 公用和建筑工程科技示

范工程

席劲瑛、施慧明、王志强)技术奖一等奖 傅 涛、常 杪、钟丽锦 张晓健、陈超 贾海峰 刘文君

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北京水务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创新集体

2013

2013 2013 2013 2013 2012 2012 2012 2012 2011 2011 2010 2010

棉针织印染企业水污染物减排及废水回周律、汪诚文

李涛、杨海军 刘文君 李振瑜 许嘉钰

2010

城市污水处理氧化沟工艺技术、过程控施汉昌、胡洪营、刘艳臣、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制与设备成套化研究

城市供水行业绩效关键指标研究 饮用水水质保障污染物应急处理技术导则*

南沙河综合整治规划* 深圳笔架山水厂改扩建工程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彗星式纤维滤料及应用

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研究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及填埋气体利用技术研究*

厌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试研究及工程应用

北京中心城地区湿地系统规划研究* 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水质及景观效果保障技术研究*

降低建筑水耗的综合关键技术研究 污水处理厂气味控制系统研究* 北京中心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再生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城市水业管理体制与监管体系研究

李振瑜 张晓健、陈超 王伟

2009 2009 2009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07 2007 2006 2006 2006 2005 2006 2006 2006 2005 2004 2004 2004 2004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

蒋建国、王伟、张妍)

等奖 贾海峰 刘文君 周律 胡洪营 胡洪营、王灿 贾海峰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等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傅涛、常杪、钟丽锦、朱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凌云

填埋气体提纯制作车用压缩天然气技术 王伟、万晓 深圳河湾流域污水系统布局规划研究*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标准和技术研究与示范*

基于腐殖酸提取的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

利用垃圾焚烧飞灰制备轻质骨料 餐厨垃圾湿热水解处理系统

秦岭山系大熊猫种群对不同生境适应性的研究*

清华大学附小新校舍*

工厂化养鱼关键技术及设施的研究与开发*

北京市生态需水量预测研究* 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

陈吉宁、贾海峰、曾思育、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刘雪华、周律

陈吉宁、黄霞、胡洪营

2006年度第十六届全国聂永丰、许玉东、岳东北

发明展览会金奖 聂永丰、李润东、刘锋 聂永丰、任连海 刘雪华 马金 李振瑜 贾海峰、程声通 贾海峰

2006年度第十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 2006年度第十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 陕西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

全国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项目金质奖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

北京水利学会北京水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2003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

获奖项目三等奖

清华大学附小新校舍*

马金

建设部2003年度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第五届中国发明展览会

填埋场渗滤液的蒸发处理技术

聂永丰、岳东北、许玉东金奖、第五届中国国际发

明展览会发明创造奖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研究示范课题 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

建设部2003年全国十大陈吉宁、胡洪营、黄霞等

建设科技成就奖 贾海峰、程声通

建设部“中联重科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北

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

贾海峰、程声通

京市规划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

贾海峰、程声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

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

贾海峰、程声通

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项目一等奖

清华大学附小新校舍*

马金

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二等奖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全国

中关村西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张鸿涛

优秀规划设计获奖项目二等奖

酸雨控制国家方案研究

郝吉明等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 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

城市污水回用成套技术

卜城

家财政部: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

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获奖影响研究

郝吉明

家财政部: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柳州地区酸沉降综合防治示范研究 染料工业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与工艺

郝吉明等

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攻关优秀成果 攻关优秀成果 攻关优秀成果 攻关优秀示范工程

1996 1996 1996 1996 1996 1996 1996 2001 2001 1999 2003 2003 2003 2003 2003 2003 2003 2004 2004

典型城市汽车排放污染控制示范研究 贺克斌等 深圳市“8.5”爆炸事故应急处理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俞珂、王伟、袁光钰

郝吉明、席德立、贺克斌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徐康富 余刚、李中和 余刚、李中和

蒋展鹏、杨志华、祝万鹏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

山东招远761厂吐式酸生产车间废水综蒋展鹏、杨志华、祝万鹏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合处理工程

染料工业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与工艺

蒋展鹏、杨志华、祝万鹏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

余刚、李中和

氨氮法从电镀污泥和不锈钢酸洗废渣中回收重金属*

电镀污泥资源化示范技术研究

家财政部: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杨志华

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攻关优秀成果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

杨志华、祝万鹏

家财政部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填埋场:防水防渗材料的筛选与研制 俞珂、袁光钰、白庆中 蚌埠市饮用水预处理工程 江苏省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排海工程可行性研究与环境影响评价 处理啤酒废水生产性试验研究 YHG系列水平轴转刷曝气机

程声通等

黄铭荣、何强、井文涌

国家环保局“八五”科技攻关优秀成果 国家建设部“八五”科技攻关优秀示范工程 江苏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届全国环保技术交易会金奖 会金奖 会金奖

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排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

黄铭荣、何强、井文涌

院、国家教委: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集体荣誉奖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

氧化塘综合技术

钱易等

政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集体荣誉奖 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钱易、胡纪萃

院、国家教委: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集体荣誉奖

冶金水处理用高速过滤器

王占生等

国务院重大技术装置成果三等奖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

城市污水净化技术及水质指标评价

王占生等

政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集体荣誉奖

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的试验研究 冷流式催化氧化反应器及其工艺

王占生等 徐康富等

大同市人民政府二等奖 北京发明协会铜牌奖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

氧化塘水力特征、优化组合及综合研究

政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专题执行集体荣誉奖

纤维球(新型滤料)

全国环保科技长远规划情报研究

王占生等 井文涌

北京市首届发明展览会铜牌奖

国家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

1987 1986 1989 1991 1990 1991 1991 1991 1991 1991 1996 1996 1994 1994 1994 1994 1996 1996

常温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陆正禹、胡纪萃、钱易左首届全国环保技术交易

剑恶 纪萃、汪诚文

钱易、陈吕军、沈英鹏胡首届全国环保技术交易

科技奖励评价 篇6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十五年举办同样的盛会,足见国家科技奖“成色之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成色”最高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今年却再度空缺。这是继2004年之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第二次出现空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家科技奖共分五大类: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其中,最受瞩目的自然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该奖须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由国家主席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金就少得多:一等奖为20万元,二等奖为10万元,特等奖为100万元。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

根据《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两类科技工作者:一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二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的人数不超过2名。

自2000年至2014年,共有25位科学家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其中包括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叶笃正、吴孟超、吴征镒、闵恩泽、谢家麟等。

其中,2002年度、2006年度和2014年度,都只有1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200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首次空缺。

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何再次空缺?

“对此我们只能表示遗憾。”据负责评审具体事宜的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介绍,“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来的。”

据介绍,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制不同,国家最高科技奖采取的是推荐制,有推荐资格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

据该负责人介绍,有资格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机构和专家共有130多个。通过上述渠道推荐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候选人共有9名,第一轮评审从中选出3名候选人,在第二轮评审中,3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过半,其中有的就差“一两票”。

“国家科技奖一直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最高科技奖更是如此,不能降格以求。”该负责人介绍,最高评审委会的专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这3位候选人虽然都很优秀,但距离最高奖还有一定差距。

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表示,今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可能会成为常态。

屠呦呦为何未能获评最高奖?

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为何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

1969年1月,屠呦呦以组长的身份加入青蒿素的研究工作,1971年10月4日她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此后的时间里,她还参加了青蒿素的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充分证明了抗疟疾的有效性。

其实,早在2011年,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就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同年9月,美国拉斯克基金会把当年的临床研究奖颁发给屠呦呦,以表彰她在青蒿素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拉斯克奖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屠呦呦是该奖设立65年来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在2011年的颁奖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夏皮罗这样评价屠呦呦: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被国际同行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她荣获拉斯克奖后,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致贺信:屠呦呦研究员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振奋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

“我们只能说,我们严格按照评选程序办事。”据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透露,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

据了解,国家科技奖的评审都有严格的流程和时间节点。其评审工作流程为:推荐→形式审查受理(奖励办)→初评(通用项目从4万多名评审专家中随机遴选专家网络评审或审读、评审组会议初评)→评审(各评审委员会)→审定(奖励委员会)→审核(科技部)→审批(国务院)→颁奖(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推荐工作自2014年11月初开始,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15日;经公示、网络初评和会议初评,初评结果于2015年6月公布。

“屠呦呦先生发明的青蒿素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她获得诺贝尔奖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是国家最高科技奖有自己的法定程序—如果没有人推荐她,我们也没有办法。”该负责人表示。

(本文转自新华网)

广州科技奖励突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篇7

这批获奖成果突出反映了当前广州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5大亮点: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全部获奖项目中, 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59项, 占获奖项目总数的75.64%。

二是科技成果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获奖项目共发表论文375篇;已申请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263项, 获授权105项。

三是科技创新更加注重惠及民生。这批获奖项目中, 有33项科研成果涉及农业科技、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 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1%。

四是科技创新支撑大工程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创新性成果在大型公共建筑场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科技奖励评价 篇8

科学界的激励-竞争机制主要通过科技奖励制度来体现。R K Merton[2]于1957年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一文中探讨了科学界普遍存在的优先权问题, 并将科技奖励制度作为科学界核心的激励-竞争机制。此后, 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 Harriet Zuckerman, Jerry Gaston, Diana Crane等均对该问题从多个层面予以探讨。根据对国外“学术期刊图书馆”的检索, 从1998年8月到2008年8月, 关于科技奖励的文章有82篇, 关于科学产出率的文章有62篇, 关于“科学承认”的文章有21篇。

概括起来, 国外对“科技奖励的竞争-激励机制”研究可分为三个部分。

1 科技奖励的激励-竞争机制对科学共同体的影响

R.K.Merton[3]认为, 不能奖励杰出表现的报酬体系常常是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条件。在科学界, 特权地位、荣誉奖励、同行承认, 以及金钱一类的报酬结构组成了一个综合的报酬结构, 科学界的报酬制度有赖于鉴别杰出表现的社会机制。科技奖励制度作为鉴别科技界杰出表现的社会机制, 激励与竞争是其基本功能。激励与竞争机制是在科学的社会建制目标确定的情况下, 有效地实现该目标的手段, 即在“目标已知-机制未知”的分析模式下, 寻求提高科学建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与可靠性。

1.1 奖励制度为科学共同体提供了优先权“承认”的价值标准

Zuckerman认为, 大多数科学家都渴望受到同行承认的激励。Merton写道, “正如达尔文曾经说过的那样, ‘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因为想得到我的自然科学家同行的尊敬而大大加强。’”Hans Selye更是直言:“就我所知, 一切能够很好地做出判断的科学家都非常急于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赞扬 (在这群人中也包括我自己) 。” Jonathan R Cole 与Stephen Cole[1]认为, 如果科学家的行为受到强烈的激励, 以继续从事艰苦的工作, 克服几乎总是伴随着最有价值的研究活动的挫折, 那么他们的行为必为其科学共同体中同行的积极响应所强化。承认有助于保证科学家继续从事研究, 得不到适当的承认可能鼓励大量有能力的和多产的科学家从事可能会带来某些其他类型的奖励——也许是金钱——的活动。………象整个历史上的其他任务一样, 当今的科学家仍然想得到对其发现或创造的承认。

Merton断言:承认是科学王国的通货。科学家均对自己的工作受到同行承认表示了极大的热情, 承认的方式有很多种, 如引证、奖励、学术界的地位、荣誉头衔等, 而科技奖励由于是对重大的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给予的权威性承认, 其影响往往使某位科学家的工作迅速为整个科学共同体所熟悉, 最高荣誉等级的科学奖甚至能使伟大的科学家一夜之间为全世界所认识, 自然成为科学家最渴望得到的激励方式。

科技史上, 在制度化的科学奖励产生之前, 非制度化的奖励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设奖者一般为社会权贵阶层, 他们的地位导致所设奖励具有极高的荣誉性, 社会认可度很高, 获奖往往能使学者一夜成名而步入社会上流。但是, 其缺点也非常突出, 表现在奖项的设定上具有随机性, 在奖励对象与时间上具有随意性, 且竞争所依据的是整个社会的共有规范。制度化的科技奖励所变化的不仅仅表现在奖励的规范化、连续性上, 它还是科技界维护自身特有的社会规范、社会角色与价值取向的核心制体现, 是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整合到科学界之中的重要手段。

Jerry Gaston[4]认为, 科技奖励系统体现了科学家扮演其科学角色的好坏与相应报酬的关系, 在奖励系统中金钱对科学家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承认与荣誉。Merton认为, 科技奖励制度是科学的规范结构与科学的建制目标之间互动的产物。“ (科学界的) 承认与尊敬只会给予那些最好地完成了他们任务的人……”。奖励不仅推动着科学的建制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在维护着科学的规范结构, 即普遍性、共有性、无私利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四种科学的精神气质。

科技奖励制度之所以成为科技界最核心的激励手段, 既与科学家所渴望得到优先权的适当承认有关, 也与奖励制度鲜明地凸现了科技界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1.2 奖励制度提供了科技界的核心竞争机制

从竞争角度而言, 科技奖励制度是一套促使科学避免深陷多重发现的争执困境的重要机制。Merton指出:“同一项科学发现有多重独立的呈现, 这个重要的事实是科学发展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科技界存在着大量的独立多重发现, 实际上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科学巨匠, 从枷利略、牛顿、法拉弟、达尔文、笛卡儿、惠更斯、李斯特, 到弗洛依德和当代科学的伟人们, 都卷入了多重发现引起的争论。[6]如果没有一套明确的裁决机制, 那么科学就将深陷无止境的多重研究与争议之中, 科学的发展需要一套及时的裁决机制, 以褒奖最先解决问题的学者。

Merton敏锐地意识到了科学界竞争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优先权之争入手, 提出了对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予以确认与奖励的科技奖励制度。奖励制度有效规范了科技界的竞争机制, 奖励会使伟大的科学家的发现立即为科学共同体所熟悉, 并迅速扩散成为主流, 从而大大减少了科学界无效的重复研究。

科学界内部有等级明晰的分层体系, 以奖励制度与分层之间的关系而言, 对角色的评价过程是产生分层的必要条件。Bernard Rarber[6]指出:“社会差别与社会评价互动的产物就是社会分层。”国外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影响科学界分层的因素进行研究, 发现奖励以及奖励的荣誉等级已经成为决定科学家在科学界地位的核心因素。

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1]指出:“最杰出的科学家通过其对科学知识的贡献、通过在科学中得到最高评价的活动形式而达到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发现, 尽管走到科技界的上层有主要有两种途径, 其一是因为独创性的杰出贡献, 其二是因为杰出的管理能力而走到了科学界的上层, 但是, “在科技史上, 第二种成就会被很快遗忘, 而通过获得高荣誉等级的科技奖励者的影响力可以持续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通过对美国科学界尤其是理论物理学界中对妇女和少数民族的歧视的研究, Jonathan R Cole 与Stephen Cole发现, 科技界的社会分层较少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了对于知识独创性的高度认同感, “在所有科学活动中, 只有对知识的独创性贡献才能得到最高的评价”[1]。可见, 科技奖励的荣誉有效地维护了科学家在科学界分层体系中地位的权威性。

科技奖励与奖励的荣誉等级不仅已经成为科技界社会分层的核心依据, 其影响甚至远远越出科学界, 被视为国家竞争实力的一种衡量标准。Prise 甚至认为“国家要么发表 (科学论文) 要么就消亡”。 Harriet Zuckerman[7]考查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国家分布, 发现自1901-1921年的20年中, 4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赢得了74%的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金,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统治了诺贝尔奖。获得奖金的多与寡对应的是这些国家的实力的起伏, 最高荣誉等级的科技奖励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2 科技奖励制度中存在的激励-竞争机制

2.1 科技奖励的激励价值及影响因素

科技奖励制度对科学家的激励价值比较鲜明地体现在奖励的增强效应上, 所谓增强效应, 就是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Cole[1] 所指出的, “……获过奖的科学家是多产的, 未曾获奖的科学家变得不太多产。”Price认为, “……虽然没有证据说明产量低的科学家是无足轻重的而产量高的人都是著名科学家, 甚至也没有证据说明荣誉等级依据于产出率等级, 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

Jonathan R.Cole 、Stephen Cole、Santesteban、Cristian Javier等学者研究了获得科技奖励的奖后效应, 发现在不同学科中增强效应比较普遍地存在。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Cole[1]在1973年对于物理学家的一项研究中发现, “物理学家们的产出率深受他们早期著作所获承认的影响。那些写出最佳论文的人都获得奖励并继续保持高产出率, 未获奖者的产出率则陡然下降。”斯坦福大学的Santesteban、Cristian Javier[8]则研究了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与其它经济学家的产出率水平, 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表现出较高的产出率, 高出平均水平近3倍以上, 并长时间保持高于平均水平的产出率水平。Zuckerman[7]访问了1963年在美国工作的5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的41位, 通过研究, 她发现, “获奖者不仅较早就开始发表论文, 而且较长期地持续发表, 他们的论文发表率很高, 从他们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起, 平均每年3.9篇, 而对照组的科学家每年为1.4篇。最多产的获奖者每年发表10.4篇。”

尽管许多国外学者对奖励会导致增强效应持乐观态度, 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他们的观点, 但也有学者发现在用奖励的增强效应解释科学家的产出率的差异时, 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既存在着获得奖励后产出率增加的现象, 也存在着获得奖励后产出率减少的现象。如Wolinsky与Allision 与 Stewar[7]就对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1973年的一项研究提出批评, 认为“他们关于早期承认促进后期产出率的结论站不住脚。……十年以来的大学费用明显地增进十年期的产出率。”

从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 奖励制度激励的有效性问题比较复杂, 奖励的确能产生较为普遍的激励, 但也存在着例外, 激励能否达到激励相容也因人而异。

Harriet Zuckerman通过与几十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进行深入沟通, 发现尽管大多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获奖后感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 但是否受到激励高度受制于他们对科学的价值观念。她指出:也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不满他们的获奖研究, 主要由于他们珍视解决难以对付的问题时所凭的直觉、独创和所获得的成功。而那种处于偶然的幸运的发现, 无论在科学上意义多么重大, 通常都不符合这些标准。有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对自己由于纯属偶然的发现而获奖觉得授予自己奖励完全是无功受禄, 但是另一位由于偶然而得到奖励的学者却以此自豪。此外, 那些带有试验性的、不完整的成果也会使获奖者对自己赢得诺贝尔奖怀有复杂的情感。还有少部分人则由于获得诺贝尔奖而彻底离开了科学研究的事业, 将巨额奖金与获奖声誉用于其他与科学无关的领域, 产生了激励不相容的现象。

可见, 奖励制度激励的有效性既与所设奖励在行业内的学术声誉、社会声誉、知名度、奖金额度等因素有关, 更与获得奖励的人对与科学所秉承的价值观密切相关。爱因斯坦根据自己的观察, 将科学家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对科学事业充满了圣徒般的献身热情, 他们来到世间的唯一使命是追求真理。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 将这类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看成是“神的召唤”。对于他们而言, 科学上的荣誉是一种副产品, 而不是追求的目标。第二种人对科学研究有一种玩索般的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得到智力的享受和乐趣;第三种人则为自身的生存需要而致力于科学工作。第二种与第三种人在科学研究队伍中占据绝大部分, 奖励对于第二与第三种人的激励价值远远大于第一种人。对于第三种人, 过高的金钱激励往往会导致他们远离科学研究的事业。

2.2 竞争机制的普遍性及影响因素

竞争机制的普遍性是R K Merton在提出科技奖励制度的时候就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 在Merton看来, 科技奖励系统提供了一套科学界的竞争规则, 可被视为科学界竞争的法律, 而竞争机制的理想状态是以普遍主义的方式来运行。即判断谁能成为优胜者, 仅仅取决于对优先权的的检验和已有知识的客观标准, 而与种族、性别, 年龄、宗教、民族、国家、阶级等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的特性。

Jerry Gaston认为, 默顿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假设, 即只有当竞争机制以一种普遍主义的方式运行时, 最能实现科学的建制目标。在普遍主义的运行方式下, 奖金的额度水平不会威胁到奖励系统, 只要资金的分配方式是奖励优秀者。但如果奖金是按照人口或者按比例方式分配, 那么就会对奖励系统造成消极后果。Jerry Gaston[4]通过对600位英美科学家的实证研究显示, 这些科学家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承认, 即科技奖励系统的确是遵照普遍主义的方式在运行。但是Jerry Gaston担心, 未来的科学建制是否被允许按照普遍性准则去评议研究建议和研究上的贡献?将来是否会发现可能改变这个过程的趋势?各个社会正在发展什么新的结构或接纳什么新的思想意识, 它们可能会危害奖励系统的普遍运行?如果政治方面的考虑而不是科学方面的考虑变成了主要目标, 那么普遍性的奖励系统就处于危险之中。

其他学者探讨了具体的奖励系统, 发现普遍主义是一种理想状态, 现实的奖励系统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竞争机制偏离理想状态。历史上, 奖励系统在纳粹时期就曾经因为深受政治的影响而偏离了普遍主义的原则。尽管如此, 科学界与其他的社会建制相比, 已经较为接近这一理想的境界。比较明显会对奖励系统的普遍性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有研究者的社会属性、所在学科的学科属性、科学界组织的集中程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到能否获奖, 在社会属性中, 影响独创性确认的一个较为突出的因素是性别与民族。Primack、Richard B、O Leary、Virgina、Bioscience[9]研究了生态学领域的性别歧视问题, 发现女性和少数族裔科学家的人数在传统上一直严重偏低。他们提出, 在美国科学界和一般社会, 影响人们能否获得奖励的重要因素是谁在从事该项科学研究, 是男性还是女性, 白人还是少数族裔。Ovid[10]研究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保健中心在遴选科学奖中的性别偏见问题, 发现奖项授予给女性的比例严重低于女性的比例, 为此, 她甚至提出一个建议, 在挑选获奖者时应该强制性地规定女性获得奖励的比例。尽管Jonathan R.Cole 、Stephen Cole和Harriet Zuckerman[7]1984年的研究表明, 抛开性别歧视, 相比女性科学家而言, 男性科学家表现出更大的科学产出率和更快速的职业进步。但依然有许多学者坚持认为, 科学领域的性别歧视是存在的。

Jerry Gaston考察了英美科学奖励系统, 发现科学界的社会组织集中程度可以导致奖励系统以普遍或者不太普遍的方式运行, 美国是世界上最分散的国家, 英国则稍微集中一些, 一般而言, 组织越集中, 则普遍性就越强, 越分散则愈弱。Jonathan R.Cole 与Stephen Cole[1]则研究了其它社会因素对科学奖励的影响, 发现是否在著名院校获得博士学位, 是否在著名高校任职, 是否与著名科学家有渊源等等社会属性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奖励系统对于独创性的确认。Diana Crane研究了学科的特征对独创性确认的影响, 发现学科的规范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是否获得奖励, 学科的规范条理化水平越高, 竞争机制的普遍性就越强。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规范条理化水平大体相符, 其中理论物理学是规范化程度最高的, 而政治学的规范化程度就要相差很多[10]。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 抛开较大的外在因素, 如政治因素, 制约普遍性的核心是一个信息的透明度问题与评价者的价值取向问题, 如大学里的行政官员与学者之间就存在着评价的价值取向的差异。信息越透明, 独创性越容易判断, 则其他的社会因素越不容易影响到奖励系统, 只有在独创性的判断较为困难的情况下, 其他社会因素才会对奖励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使之偏离理想状态。

3 国外科技奖励系统对于激励与竞争机制的调控

国外学术界对科技奖励系统的深入研究, 透彻揭示了科技奖励系统内在功能, 围绕着有效发挥激励与竞争机制的内在价值, 国外科技奖励制度对于激励与竞争机制不断调控, 其调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维护竞争机制的普遍性

Harriet Zuckerman仔细研究了诺贝尔奖成为全球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原因。发现诺贝尔奖的任何一个单独的特点都不足以说明它所能获得巨大声望和威信, 它的历史、奖金的数额、或授奖单位的威望等, 别的奖金都可能与它媲美甚至超过它。她的结论是:该奖励制度严格恪守了科学竞争的普遍性原则, 维护了科技界最为骄傲的对于独创性的高度尊重, 这表现在诺贝尔奖杰出的获奖者名单上。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 人们很少对于某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表示异议。诺贝尔奖可以说是较理想地实践了R K Merton关于科技奖励竞争机制理想状态的设想, 它的国际性 (诺贝尔在遗嘱中明确规定了奖金的国际性) 、它对独创性的专注度、它对其他因素强大的抗干扰能力都使其具备了成为科技界最高荣誉象征的实力, 也成为奖励制度提升并维护声望的表率。诺贝尔奖的实践证明, 只有严格恪守科技界竞争机制的普遍性原则, 挑选那些能真正代表科学的精神气质的人才, 排除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 才是保证奖励制度自身威望的核心。

在各种奖项争夺科技奖励声望的过程中, 奖项的管理机构会自发地调整自己, 为捍卫自身声誉而不断逼近普遍性原则, 例如扩大奖励的国际性、加强反馈控制、精选评议专家、完善评议程序等等。在维护奖励的普遍性方面, 美国科技界走在的其他国家前列, 这是美国能吸引全世界的科学精英的重要原因。美国设立有相当数量的不限获奖者国籍的奖项, 甚至有相当数量的行业奖以及民间奖都是国际性奖项。例如:美国化学学会科技奖共有34项, 其中不限国籍的国际性奖项共有18项, 占总奖数的52.94%, 要求报奖者居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有3项, 占8.82%, 两类合计21项, 占61.76%。[11]

3.2 注重科技奖励的荣誉性, 淡化趋利性

有许多奖项为了获得轰动效应而不断创造着科技奖励界奖金额度的纪录, 但是科技奖励的实践却表明, 科技奖励的激励价值更多来自于奖励项目的声望, 而非金钱的额度, 这是由获奖者的价值取向与科技界的准则所决定的。如果仅仅比较奖金的额度, 有许多奖项都超过了诺贝尔奖, 但是在科学界内外的声望上, 却以诺贝尔奖最高。Harriet Zuckerman发现, 当荣誉越积越多的时候, 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不会在自己的传记中列入自己所获得的全部奖励, 而只是从其中选出几种, 这种选择遵循了“高尚行为”的原则, 因为许多人直觉地认识到, 科学上的奖励往往是按照威信来排列的, 而不是按照金钱的额度来排列。

为了提升奖励的声誉, 保持其激励价值, 各种奖励都更多地关注了奖励的荣誉性, 而淡化了其趋利性。如英特尔科学人才搜索计划, 负责为因特尔搜寻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年轻的科学英才, 特别是十几岁的中学生。尽管获奖者都是十几岁的孩子, 但为了提升该奖励的声誉, 奖励委员会屡屡邀请美国政界名人、企业界名人参与授奖仪式, 例如2001年的颁奖会就邀请了美国副总统Richard Cheney、纳斯达克的副主席 Alfred R. Berkeley , 这给这些十几岁获奖的孩子带来了巨大的惊喜。美国有许多政府科技奖励甚至干脆不颁发奖金, 以此来凸现对于奖励荣誉的极端珍视, 体现科技奖励注重的是精神鼓励。例如:代表美国政府最高科技奖项的国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奖都只侧重荣誉, 没有奖金。

3.3 调整奖项设置, 合理引导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科技奖励制度只是实现科学建制目标的一种重要的工具, 因此, 当科学的建制目标发生变化时, 奖励系统也必然会充分表现出来。由于Merton提出科技奖励的概念是在小科学时代, 他将科学建制的目标确定为“扩充正确无误的知识。”该目标将奖励制度的功能局限于认知层面, 对除认知层面以外的价值追求予以排斥。然而, 到了大科学时代, 由于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资金远远超出个人所能负担, 需要由企业、社会机构与政府资助, 出资者考虑更多是科学的使用价值, 科学性则让位于其次。为回应这种变化, 在理论上出现了以贝尔纳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科学奖励系统学说, 科学的建制目标中合理接纳了科学的实用价值, 科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了认识世界, 也希望尽可能地带来直接的效益。在实践上, 则是出现了企业奖与民间奖大量涌现的局面, 甚至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科技奖励系统中的主要构成。企业奖与民间奖大量的出现, 有效地衔接了科技界与产业界, 合理地将科学家的才智引向社会急需的领域, 形成了科技界认知因素与社会价值多重驱动的局面。

美国已经成为社会设奖的代表, 大量的企业与慈善家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励, 这些奖励更多地瞄准了科学创新的实用价值。美国除国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奖之外的其它奖项基本由社会力量设立, 如科技咨询机构 (美国科学院) 、专业协会、基金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组织设奖、评审并颁发。尽管是民间奖励, 这些奖项却往往代表本学科和本领域的最高荣誉, 是对科研人员学术科研成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摘要:国外科技奖励的激励与竞争机制的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即如何发挥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与维护竞争机制的普遍性。

关键词:科技奖励,激励与竞争,科技产出率

参考文献

[1]COLE J R, COLE S.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Scienc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5, 46, 138, 19, 114, 176.

[2]MERTON R K.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A Chapter in thesociology Of Sci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22:635-659.

[3]MERTON R K.Social structures, and anomalous[M]//Social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4]GASTON J, SONS W J.The Reward System in British and AmericanScience[M].Inc.New York.1978.

[5]OGBURN WF, THOMAS D.Is it inevitable that you invented-[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1y, 1927 (5) :83-98.

[6]MERTON R K.Social Stratific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Structure and Process[M].New York:Ha Kete.Blaise WorldPress, 1957:2.

[7]ZUCKERMAN H.Scientific Elite[M].New York:Free Press, A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1977:378, 393, 296.

[8]JAVIER C.The art of science and science of art:Scientific productivi-ty and art market institutions by Santesteban[M].Stanford Universi-ty, 2001:131.

[9]RICHARD B P, VIRGINIA L O.Cumulative disadvantages in the ca-reers of women ecologists[M].Washington, 1993.

[10]CRANE D.Invisible colleges diffusion of knowledge in scientificcommunitie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72.

科技奖励评价 篇9

第一条为促进能源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 无分发挥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奖励对能源领域科技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有关规定, 结合能源领域实际情况,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级能源科技进步奖励工作的方针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能源领域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 鼓励自主创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鼓励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 促进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打造世界领先的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培养世界一流的能源科技创新人才, 加速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三条国家能源局设立能源科技进步奖, 能源科技进步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 买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不受其它组织或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国家能源局成立能源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 负责能源科技进步奖的领导工作二评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承担能源科技进步奖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能源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下设煤炭与煤层气、电力、石油天然气、核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装备等专业评审组。评审组聘请有关专家、学者, 负责本专业范围内能源科技进步奖的初评, 并向评审委员会报告初评结果。评审组的初评结果经评审委员会复审确定后, 报国家能源局批准。

第六条国家能源局对获奖项目在能源领域优先推广应用, 在资金、政策、产业化和示范应用等万面给予支持。获奖项目可以作为获奖人约科技成果在职称评定中作为参考依据。

第七条能源科技进步奖每年评选一次。

第八条能源科技进步奖是对有关单位或个人在促进能源领域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表彰, 获奖证书不作为确足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二章奖励设置与授奖条件

第九条国家级能源科技进步奖设立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两类奖项, 授予在如下方面对能源领域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一) 技术发明项目

在能源领域科学技术研究中, 完成对能源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啊意义的原创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技术发明。

(二) 科技进步项目

1、技术开发项目:在能源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 完成具有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市场实用价值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和设计;

2、新技术集成项目:在采用新技术及其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活动中, 取得重大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型设计以及相应实用化系统集成;

3、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厂活动中, 作出重要贡献并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

4、社会公益项目:在能源领域科学理论研究、标准、计量、科技信息、科技管理、软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等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和节约能源与资源合理利用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 对促进能源领域科技进步或社会和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重大工程项目:在完成能源领域重大基建工程、技术改造工程以及其他重大综合工程过程中, 作出重要贡献并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

第十条能源科技进步奖设立一、二、三等奖。经能源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审核推荐, 并报国家能源局批准, 对于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性一等奖项目, 可同时授予“国家能源科学技术大奖”荣誉称号。

第十一条能源科技进步奖由国家能源局颁发荣誉证书, 获奖人员所在单位酌情颁发奖金。

第十二条能源科技进步奖每年奖励项目中一等奖占获奖总数的10%, 二等奖占30%, 其余为三等奖。

第十三条能源科技进步奖候选单位或候选人所申报的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 技术发明项目

l、获得技术发明奖的前提是已获得国家专利审批机关发出的发明专利证书。

2、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 其技术构思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主要性能 (性状) 、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3、经实施应用一年以上, 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 科技进步项目

1、具有科技创新性:项目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创新, 有相当的技术难度, 解决了能源领域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 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同类技术或产品的先进水平。

2、取得经济或社会效益:项目经过一年以上相应规模的实施应用, 产生了相应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实现了科技创新的市场价值或社会价值, 为能源领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3、推动科技进步:项目具有相应的成熟程度和科技示范、带动、扩散能力, 可提高能源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 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对能源领域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第十四条能源科技进步奖候选单位或候选人所申报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如下标准进行综合评定:

(一) 技术发明项目

属国内外首创, 技术思路新颖, 技术上有重大创新, 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 对能源科技进步有重大推动作用,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或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 可以评为一等奖。

属国内外首创, 技术思路较新颖, 技术上有较大创新, 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对能源利一技进步有较大推动作用, 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或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 可以评为二等奖。

属国内外首创, 技术思路有特点, 技术上有明显创新, 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对能源科技进步有一定推动作用,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或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 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 科技进步项目

1、技术开发项目

关键技术有重大创新且拥有自王知识产权, 技术难度大, 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技术或产品的先进水平, 币场竟争力强, 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对促进能源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意义的, 可以评为一等奖;

关键技术有较大创新, 技术难度较大, 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同类技术或产品的先进水平, 市场竟争力较强, 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刘一促进能源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的, 可以评为二等奖;

关键技术有一定创新, 有一定技术难度, 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类技术或产品的先进水平, 市场竞争力较强, 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对促进能源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一足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2、新技术集成项目

采用的新技术和完成的相应系统集成, 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实用化程度高, 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有厂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对促进能源领域科技进步有重大作用的, 可以评为一等奖;

采用的新技术和完成的相应系统集成, 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实用化程度较高,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有较好的推厂应用前景, 对促进能源领域科技进步有较大作用的, 可以评为二等奖;

采用的新技术和完成的相应系统集成, 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满足实用化要求,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一足的推广应用前景, 对促进能源领域科技进步有一定作用的, 可以评为三等奖。

3、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

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推广应用过程有较大技术难度, 已推广应用面占能源领域可推广应用面的比例高, 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的, 可以评为一等奖;

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推广应用过程有一定技术难度, 已推广应用面占能源领域可推广应用面的比例较高, 取得明显经济或社会效益的, 可以评为二等奖;

技术水平接近国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推广应用过程有一定技术难度, 就能源领域可推广应用面而百有一定的已推厂应用面, 取得较好经济或社会效益的, 可以评为三等奖。

4、社会公益项目

科技创新程度很高或技术难度很大, 总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或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买用化程度高或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取得或具有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 对促进能源领域科技进步或社会和谐发展有重大作用的, 可以评为一等奖;

科技创新程度较高或技术难度较大, 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实用化程度较高或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取得或具有明显经济或社会效益, 对促进能源领域科技进步或社会和谐发展有较大作用的, 可以评为二等奖;

有一定的科技创新程度或技术难度, 总体技术水平接近国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茜足实用化要求或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取得或具有较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对促进能源领域科技进步或社会和谐发展有一定作用的, 可以评为三等奖;

5、重大工程项目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 在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系统管理等方面有重大创新, 工程复杂、技术难度大, 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国际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对解决同类工程项目的热点、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有重大示范作用, 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 可以评为一等奖;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 在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系统管理等方面有较大创新, 工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 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对解决同类工程项目的热点、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较大意义的, 可以评为二等奖;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 在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系统管理等方面有一定创新, 有一定工程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 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对解决同类工程项目的热点、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一定意义的, 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章推荐

第十五条能源科技进步奖由下列单位申报 (或代为申报) :

(一) 中央直属能源企业、具有能源领域学科的综合类大学和面向全国的科研单位可直接申报;

(二) 其他单位及个人可通过能源领域全国性行业协 (学) 会, 或省级和计划单列市的能源主管部门代为申报。

第十六条能源科技进步奖的推荐可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完成人按照行政隶属关系、项目来源、行政区划选择适宜的推荐单位逐级推荐。

第十七条推荐单位推荐能源科技进步奖的侯选人、候选单位应当征得候选人和候选单位的同意, 并按照有关要求填写统一格式的推荐书, 提供必要的证明、评价材料等附件。推荐书及有关材料应当完整、真实、可靠。

能源科技进步奖推荐书及其填写说明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制定, 报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批准后执行。

第十八条符合本奖励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推荐单位, 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交推荐书及相关材料。评宙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 可以要求推荐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正, 逾期不补正或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评审。

第十九条在项目评审过程中, 推荐单位或候选人、候选单位如需退出评审, 应由推荐单位以书面形式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 退出的相关科技项目须隔一年以上才能再次参加评审。

第二十条推荐单位认为有关专家参加评审可能影响评甲公正性的, 可以要求其回避, 并在推荐时提出书面意见, 说明理由。每项推荐所提出的回避专家不得超过3人。

第二十一条凡存在知识产权以及有关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万面争议的, 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推荐参加能源科技进步奖评审。

第二十二条同一技术内容不得在同一年度重复推荐参加能源科技进步奖不同奖励类别的评审。

推荐重大工程项目奖励类别评审的不影响其子项成果按照有关要求另行推荐其他奖励类别的评审。

第二十三条已推荐过或曾获过能源科技进步奖励约项目, 原则上不再予以推荐。

第二十四条能源科技进步奖候选单位应当是在项目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 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的主要完成单位。

第二十五条能源科技进步奖候选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 技术发明奖

主要完成人必须是该项技术发明的全部或部分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是指发明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所单位, 并对该项发明的完成起重要作用。

(二) 科技进步奖

主要完成人应在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中作出重要贡献;在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中作出重大技术创新;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中作出创造性贡献。王要完成人的创造性贡献应当具体、属实、相对独立, 并与项目创新点对应。

第二十六条对同一项目授奖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贡献大小排序。推荐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的排序原则上应与项目技术资料或技术评价证明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评审证书、项目验收报告等) 所记载的排序一致。如有变动应说明原因, 并出具相应情况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七条能源科技进步奖受奖单位数和受奖人数实行限额。原则上技术发明单项受奖一等奖项目受奖单位数不超过10个, 受奖人数不超过巧人;二等奖项目受奖单位数不超过7个, 受奖人数不超过10人;三等奖项目受奖单位数不超过5个, 受奖人数不超过7人。如确属联合攻关、多方协作的科技成果, 可以申请适用受奖单位数或受奖人数的特殊限额, 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评审委员会批准。

第四章评审和授奖

第二十八条能源科技进步奖的有关评审规则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制定, 报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批准。

第二十九条能源科技进步奖实行评审组初审和评审委员会终审两级评审制。

第三十条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评审组评审会议, 将经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材料提交相应评审组进行评审。

评审组以会议方式进行评审, 以记名投票表决方式产生评审结果。

第三十一条评审委员会评甲会议负责审定评审组提交的评审结果。评审委员会评审以会议方式进行, 以记名投票表决方式产生评审结果。评审委员会有权否决评审组的评审结果, 有权裁定对获奖项目的异议。

第三十二条能源科技进步奖的评审表决规则如下:

(一) 评审委员会或其下设评审组的评审会议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 (含三分之二) 评审委员会委员或评审组专家参加, 会议表决结果有效。

(二) 一等奖的推荐或评定应当由到会委员或专家的三分之二 (含三分之二) 通过;二、三等奖的评足或审核应当由到会委员或专家的二分之一以上 (不含二分之一) 通过。

第三十三条能源科技进步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 被推荐为能源科技进步奖的候选人不得作为委员或专家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与被推荐项目有利害关系的委员或专家应当回避。

第三十四条评审委员会及其评审组的委员或专家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候选人和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密。

第三十五条拟授奖项目应当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开。自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任何单位、个人均可提出异议。

第三十六条评甲委员会在项目异议处理后作出的获奖项目及其奖励等级的决议为最终结论, 报国家能源局批准颁布。

第三十七条国家能源局向吝推荐单位或直接向获奖项目完成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第五章异议处理

第三十八条能源科技进步奖励接受社会的监督。能源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

拟授奖项目的相关信息在国家能源局网站等媒体上公布。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拟授奖项目及其候选单位、候选人持有异议的, 应当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署名书面提出, 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逾期且无正当理由或匿名异议的, 不予受理。异议者相关资料需要保密的, 应在异议材料中注明。

第三十九条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对涉及候选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等, 以及推荐书填写不实所提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候选人、候选单位及其排序的异议, 为非实质性异议。

推荐单位及项目的完成人和完成单位对获奖等级的意见, 不属于异议范围。

第四十条实质性异议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处理, 由有关推荐单位协助。必要时, 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核实, 提出处理意见。

非买质性异议由推荐单位负责协调, 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送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涉及跨单位的异议处理, 由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协调, 相关推荐单位协助。

第四十一条自异议受理截止之日起30日内处理完毕的, 可以提交本年度评审;自异议受理截止之日起一年内处理完毕的, 可以提交下一年度评审;自异议受理截止之日起一年后处理完毕的, 可以重新推荐。

第四十二条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向评审委员会报告异议核买情况及处理意见, 提请评审委员会决定, 并将决定意见通知涉及异议的一各方。

第六章违规责任

第四十三条剽窃、侵夺他人的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 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能源科技进步奖的, 由评审委员会报国家能源局批准后撤销其奖励。

第四十四条推荐单位或推荐专家提供虚假数据、材料, 协助他人骗取能源科技进步奖的, 由评军委员会报能源局批准后, 通报批评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四十五条参与评定能源科技进步奖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拘私舞弊、泄露秘密, 依据有关规足给予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办法由国家能源局负责解释。

科技奖励评价 篇10

1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

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共352项, 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39项;技术发明奖项目51项, 包括一等奖1项, 二等奖50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255项, 包括特等奖1项, 一等奖19项, 二等奖235项;授予闵恩泽、吴征镒等2名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4名外籍科学家和1个国际组织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

近几年来, 国家科技奖励的授奖数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趋势。2003年度至2007年度的授奖数分别为260、305、321、329和352项, 2007年度比2006年度增加了23项, 比2003年度增加了92项。这表明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 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日益提高[1]。

2 各地区获奖情况及排名

从公布的获奖项目名单看, 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覆盖了全国除台湾地区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现以两种不同的口径对主要地区的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1 按第一完成人或单位统计的获奖情况

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分为通用项目和专用项目两大类, 凡牵涉到军工和国家安全的列为专用项目 (或保密项目) , 不对外公布获奖的项目名称和研究人员、单位。2007年度获奖的通用项目共272项, 占总数的77.3%。因此, 按科技部公布的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 (人) 进行的分地区获奖统计数, 主要反映的是通用项目的获奖情况。表1列出了获奖5项以上的省市。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 北京市以65项的获奖总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省市, 几乎占国家四项科技奖励总数的19%。这主要得益于北京集聚了中科院、国家各部委的大院大所和知名高校, 有着其他省市不可比的客观优势。列第2位的上海也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江苏、山东分别以17项奖励并列全国第3位。与去年相比 (北京第1位, 上海、山东并列第2位, 江苏第4位) , 2007年排在全国前4名的省份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浙江以15项奖励列全国第5位, 比去年提高了6位, 超过了前两年一直位居浙江之前的辽宁、陕西、四川等省。进入前10位的还有:广东14项, 列第6位;辽宁12项, 列第7位;陕西11项, 列第8位;天津和湖北以8项并列第9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网站发布的2007年科技奖励资料整理而成。

2.2 包括参与单位或人员的各地区获奖情况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大多数项目是在多学科或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完成的, 因此共同参与研究的单位和人员往往来自不同省份。我们将所有列入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或单位的都按其所在地进行统计。表2列出了获国家科技奖励 (含专用项目) 5项以上的省市。

注: (1)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检索的数据整理而成, 北京的专用项目数未检索到。 (2) 北京的获奖总数未包括参与的通用项目和专用项目。

根据表2的统计, 获奖数位于全国前3名的省市与按第一完成人或单位口径统计的位次相同, 依然是北京、上海、江苏列全国前3位。陕西以33项奖励列第4位, 比前一种口径提高了4位, 这反映了陕西是我国的军工大省, 国防科技力量雄厚, 这次共有10个专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 (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 ;另外也表明陕西省合作参与国家的重大项目数量较多, 使陕西的获奖总数大幅增长。浙江和广东以29项奖励并列全国第5位。浙江的名次和前一种口径保持不变, 广东则提高了1位。山东列全国第7位, 比前一种口径下滑了4位。河南列全国第8位, 比前一种口径提高了5位, 主要是因为河南有5个专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 并参与了10余项外省主持的项目, 大大增加了河南获奖总数。四川和辽宁则以21项奖励并列全国第9位。四川较前一种口径提高了11位, 提高幅度之大与四川的国防科研优势突出有关, 共获得了5项专用项目奖, 同时与四川积极参与省外的产学研项目有关;辽宁较前一种口径下降了2位。

3 2007年各地获奖数量和排名所呈现的新特点

3.1 很多省市获奖数量大幅增长, 创出历史最好成绩

2007年度上海获54项奖励 (包括2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比上年增加了11项, 获奖总数占全国的比例为15.4%, 创造了历年来上海获奖比例的最高纪录。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的获奖数量也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印证了很多省市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高。江苏的获奖总数比上年增加了11项, 在全国排名由2006年度的第4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浙江的获奖总数比去年增加了17项, 位次也大幅上升, 进入全国第5位;广东获奖总数比上年增加了11项, 排名由2006年度的第8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5位;河南获奖总数比上年增加了9项, 排名由2006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位。

3.2 江苏、山东、浙江等几个省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2006年度, 以江苏、山东、浙江为主承担的项目分别为20项、14项、7项, 在全国的排名依次为第3位、第4位、第11位, 在获奖数量和名次上差距较大。但是2007年, 江苏和山东为主承担的获奖项目都是17项, 并列全国第3位;浙江为主承担的获奖项目上升为15项, 列全国第5位, 在数量上仅落后江苏、山东2项。这充分表明浙江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水平方面进步较快, 成效显著。

3.3 香港特别行政区获5项奖励, 自主创新能力突显

200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共获得5项奖励, 比去年增加了3项, 成绩喜人。尤其是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有较大突破, 有3项成果获得了最能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 获奖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 显示了香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雄厚实力。其中由香港大学莫毅明教授承担的《关于对称与齐次空间的复几何》研究项目, 成为全国数学学科仅有的两项获奖项目之一。另外, 香港在2006年度摘得的奖励均为自然科学奖, 2007年还荣获了2项科技进步奖, 也充分印证了香港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3.4 新疆、云南等科技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表现不俗, 进步明显

2007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获得9项奖励, 其中有6项是参与完成的, 获奖总数比去年增加了6项, 进步十分明显。这得益于新疆近年来积极与先进省市的企业、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使得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云南的成绩更是可圈可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荣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落户云南省和西部省区;同时, 云南还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 浙江省获奖情况分析及评价

2007年, 浙江省获国家科技奖励的项目数达29项, 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 技术发明6项, 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浙江省获奖排名进入全国第5位, 获奖数占全国授奖数的8.34%, 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尤其在占全国的比重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 突破了这一比重长年徘徊在2.3%—5%的局面。

一项重大成果的产生, 往往是多年投入、长期奋斗的结果。浙江省能在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取得大面积丰收和突破, 这与浙江省近年来实施科技强省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重视推进产学研结合,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分不开的。这次的获奖项目中有19项是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合作完成的, 与去年相比有了显著增长。

虽然就获奖方面的成绩对一年的上升还不能做定论, 但事实已经说明, 浙江省在自主创新和获取重大创新成果方面具备赶超其他先进省市、跨入全国前5名的能力。浙江省只要继续坚持走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切实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 必能保持自主创新能力快速、稳步上升的势头, 加快进入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行列。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开发区土地管理下一篇:分层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