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

2024-07-23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精选十篇)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 篇1

一、教师课堂教学的转变

(一)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迫使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为主, 变为以学生为主;以传播知识, 变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课本每一节都出现了很多像电脑一样的窗口, 如[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学与问]、[科学探究], 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 还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和课时,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 不但要吃透教材, 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 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产生共鸣。由于教材编写要求, 每节课讲课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看书时间, 这样, 学生听课前做到心中有数, 非常好。以前, 由于旧教材都主要侧重于从老师讲解的角度编写的, 学生似乎只带了个耳朵去听课, 而新教材却不是这样。新教材偏重于教师引导, 学生参与总结的新型教学形式, 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 很轻松。新教材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一堂课教师应导入并介绍知识, 学生自己应该怎样学, 掌握什么, 怎样应用, 老师要强调方法。例如人教版[必修2]第1章第二节中“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这节课, 学生看书十分钟, 我便开始引导让学生通过“联想质疑”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引出本节课学习和探讨内容, 通过“方法导引”让学生自己从理论上总结出判断金属或非金属活泼性方法 (学生答) , 然后进行“活动探究”很自然就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老师是一个引导者,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课堂上学生兴趣特别浓厚, 老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自信心。这堂课比较成功, 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较好地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想。所以, 新教材对老师驾驭教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 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 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 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 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 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 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 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 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 教会人怎样学习。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 简单地讲授氧化剂、还原剂等几个基本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 学生就显得难以接受、理解。而如果我们注重过程的推导, 从最基本的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入手, 分析清楚其中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 自然过渡到一般的规律, 便使较为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切顺理成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学生还能深切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 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二、加强备课组内教师间的合作

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对新老教师都是一次全面的挑战, 都面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采取了以备课组集体备课, 合力攻关的方式。大家围绕着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等展开讨论, 研究教学方法。有些内容大家分头查阅资料和上网搜索, 资源共享, 实现了快速自我培训和提高。然后由2-3位教师整理形成集体教案, 最后每个教师又按自已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实际情况修改教案, 精心教学。大家既是合作者, 又是相互促进者。现在我们备课组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已蔚然成风, 已形成统一的要求, 每学期每位教师都必须上一节研讨课。通过说课和评课, 找出优点和不足, 对上课和听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高。另外, 要求每位教师课后写教学反思, 把每节课的亮点和注意点都及时进行总结;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 相互促进, 汲取各自之长, 通过教师间的这些相互合作, 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推广。

三、教学成果与教学困惑

通过对新课程的不断实践和思考, 我的教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一些困惑。

1、来自新教材的困惑。 (1) 课本中有些内容讲得太肤浅。由于减负, 所以就把课本减得薄了又薄, 认为这样就会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课本一减再减, 但高考怎样测评, 把握不住。化学必修两本书, 一年时间基本把原来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 面面俱到, 实际很多内容都讲不透。例如, 物质的量这一章, 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 现在只给三课时, 但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 正文没有, 资料中又出现了。如果只了解就行, 那问题是测评方式不是知道就行, 要会应用, 无奈, 学生不得不选择大堆大堆的参考书去做超纲的题目。又如《氧化还原反应》教材只要求概念、与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表示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但对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配平和计算, 教材中基本不涉及。选修教材中也不涉及。但在习题和往年高考试题高频率出现。我想, 课本中一些知识既然给出就应讲透, 要不就不要引出, 不然, 将来学生选修这门课, 学起来也就成了夹生饭。

(2) 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知识层次悬殊太大, 学生较难接受选修课的内容。选修 (2) 与必修 (1) 、 (2) 存在知识的脱节, 应该是先学习选修 (4) 化学反应原理, 再学习选修 (2) ,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接受起来更好。

选修 (3) 物质结构与性质, 学生轻松学完必修1、2后进入选修 (3) , 对于价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晶体结构、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离子晶体的晶格能等对教师是新东西, 对学生来说, 是相当的抽象, 又缺少教学模具, 如何直观地教给学生, 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 既是对老师考验, 也是对学生的挑战。

(3) 教材中的有些提法, 教师学生理解起来有点费解。

(4) 教材内容和课后练习不配套。一方面, 教材上的部分习题难度高于课标上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另一方面, 教辅资料与新教材内容不配套。

(5) 新教材取消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这种形式非常好, 但是有些探究有问题, 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 如氧化还原反应讲完, 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 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Fe的性质, 所以预测不出, 假设不出。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就像抓中药, 试管中什么试剂都加;探究实验实际操作条件、设备要求很高, 很难达到。我校28个班要求进度基本统一, 同时上这节课, 一是没有这么多实验教室, 二是只有上课老师和实验老师两人辅导50多人作探究实验, 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如果学校条件不具备, 学生动手实验反而少了一些。

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2

朱建超

一、实验是化学世界的精灵,它为化学爱好者带来快乐,它为化学家带来灵感的闪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实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好奇的目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实验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化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形式将由传统的“讲授”和“演示”为主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动手做”(主要指化学实验)将是化学课堂中最为常见的重要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的化学实验必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扮演无法替代的角色。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细致严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锻炼坚强的意志力,培养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品质,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有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教学中强调演示实验,学生在化学实验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全面细致的观察,获得关于化学实验对象的各种现象和事实、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感性认识,以此归纳出物质的性质和规律,然后学生再通过实验验证,形成“实验室——正规仪器、药品”的路线。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重复,不需要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许多学生根本就不想动手。这种实验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真正由“讲科学”“看科学”转化为“做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在课程改革中尽管涌现出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课本,但有一个最显著的恒定的趋向是“走向实验”。以人教版化学实验教材为例,第一章就是“从实验学化学”,而且不再严格地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加设“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等实验板块。有一句话很恰当地表达了做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起;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

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实践对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说,是具有基础性的动力因素。只有经历必要的感性阶段,积累相应的直接经验,才能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识的掌握富于意义,最终上升为学习的理性认识,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时间对客体进行观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学生才能充分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化学实验是以掌握化学学科知识要素及其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实践活动,化学中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也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运用化学实验所确立的化学学习的平台,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形成化学概念,上升为化学规律,进而编织知识网络。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既包纳了学生必须把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知识不再是课程的全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成为实验活动的重点。新的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素质”改为“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测量标准中有一条就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做科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累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经验,更注重学生整体精神的构建,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认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真理”。验证性实验是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基本形式,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讲边实验等,授课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实验辅助,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实验事实,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否认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理论,所以在教学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化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科学探究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化学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地、开放地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是相对验证实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在观念上认为:社会中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使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相统一。在探索性实验中,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影响研究对象,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出现什么样的现象,产生怎样的结果。在探究性实验中,化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以实验探索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求尽可能用边讲边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事实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因此,探索性实验注重的是在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的是体验,既包括成功的体验,也必然包括失败的体验。而事实上,在探索性实验中,学生从失败中的获益往往比成功时还要大,因为学生需要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达到掌握知识的最高层次——应用。

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自始至终是实验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提出问题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学习才具有主动探索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身的自主的思考活动,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知识、能力、态度得到统一的发展。

教师要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实验中的地位。现代学习的新观念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而探究性实验的显著特点要求学生逐步进入“会学”的境界。因此,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实验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验和探索的实验中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通过设计、动手、观察、总结、交流而体会学习的价值,实现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的协同发展,使思维领域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开发出创新的潜力。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思考 篇3

一、更新教学观念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所谓的“满堂灌”的状况。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他主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人认为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说法已经过时,既然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能起促进作用,即促进学生的潜能由潜在状态生长为能力,认为教师规范学生的学就势必造成对学生的束缚甚至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其实,这种思想是十分片面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取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便不能存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便无从谈起;相反,越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具体地说,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根据社会、国家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督促和管理,使学生的学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与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不矛盾,而且恰恰相反,会使自主学习因有了正确方向指导和规范而富有成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二、改革学习方式时,要认识到“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辩证关系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高中化学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即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情景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情景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内容,体验性比知识性更为显著;作为教学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咨询作用;要在探究活动的组织上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操作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现行课程存在的非改不可的地方,并不是不该以接受学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把接受学习当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而且更严重的是,机械性接受学习在很多时候、很多学校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

三、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定位

信息化课程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众所周知,高中化学的理论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化学教师的难题。例如:在物质结构部分的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使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摩一些模拟动画,就能够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进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定位,让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篇4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观念指导行动,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认识到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是决定新课程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走进新课程, 理解新课程, 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1. 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过程应该不仅仅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简单过程, 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 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2. 培养学生基本化学素质

初中化学科的教学, 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学生从此自觉地建立起化学思维的品质, 建立个性化的化学素质。只要教师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 认识到这对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就会对教育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观念引导行动, 所以初中化学教学就应该对学生落实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思维方法。

二、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方式, 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及态度, 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 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逐步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课堂模式。

1. 认真进行调研, 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既要有教师的“教案”, 也得要有学生的“学案”;既有写教师要讲的, 更有写学生要练的。要精心设计,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从中找出规律, 探索性地追求知识, 掌握知识。

进行调研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对教师教法的适应情况等, 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以及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教师可以得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学生对知识理解如何, 学生的兴趣状况如何, 学生还有哪些地方没弄清楚, 学生还想了解什么。因此, 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调研可以有效落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2. 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 教师要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观点贯穿在教学中, 从而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发散性、综合性等。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三个标志性的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功能, 促进学生化学实验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 新教材中的很多“演示实验”内容都设置成以“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 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 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些都符合科学发展和认知的规律。因此, 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要尽可能用实验来说明问题, 实验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 也是突破难点的最好方法。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 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 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 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 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 大胆质疑, 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3.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教师首先要成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质, 从情感上能激发兴趣, 从智力上富有挑战性, 从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几乎大多数学生都对化学实验感兴趣, 特别对色、态、味、声、光等现象的实验更是兴趣倍增。教师在起始阶段时就要借助实验来化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混合物中各物质保持原来的性质”这一知识点, 笔者用一支试管、一勺铁粉和一块磁铁就能充分说明问题。把一勺铁粉倒入装有水的试管中, 水与铁粉就构成混合物, 它们是否保持各自的性质呢?振荡, 立即用磁铁靠近试管侧壁, 看到铁粉在水中被磁铁吸引形成的“磁力线”。现象直观明显, 效果好, 有说服力,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化学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内容, 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物质名称、俗称、颜色、状态等等, 常有学生抱怨内容太多记不住, 理解困难, 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记住和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方程式, 那应该是相当有效的。例如,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在氧气里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 也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过这些实验现象, 使学生毫不费力地记住和理解这一性质和相关的方程式。

(2) 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

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导入※探究※归纳※应用※总结。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就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 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 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新授课的导入方式很多, 如实例式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引趣式导入、设疑式导入等。必须说明的是, 导入时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等原则。

(3) 精心设计优质学案

学案的设计很重要, 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的题目应具有科学性、开拓性、启迪性、条理性、概括性和简洁性。旨在给予学生思维方法上的指导,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应用能力。例如, “盐的性质”的复习,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某固体可能含有Ca (NO3) 2、Na2SO4、Na2CO3、FeCl3、KCl中的一种或几种, 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 (1)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 加适量蒸馏水, 固体完全溶解成无色透明液体; (2) 取少量上述溶液, 加过量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 (3) 取 (2) 所得溶液少量, 滴加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分析以上实验现象, 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___, 一定没有___, 可能含有___。

本题意是要通过几种盐的性质实验现象进行判断, 根据盐具有的化学性质, 确定原混合物中所含有的成分。解题时可先从“无色透明”入手, 复习盐的溶解性规律, 回忆典型离子具有的颜色, 再复习盐的化学性质, 碳酸盐、硫酸盐所具有的个性, 形成盐类知识的复习体系。这种教学设计,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中, 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从教师一方面来说, 就是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发挥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展现自己亮丽的教学风格。从学生一方面来说, 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 建立和提高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精神, 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定.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 篇5

准考证号:090910100389

贵州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段)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系(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业:化学教育

姓名:周金环

指导教师:秦好丽

完成时间:2012年03 月23 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周金环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上来,而农村中学受条件的限制,我们就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如利用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然学生多做“想象实验”;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新课程标准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其注重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本文结合新课标对化学实验的要求和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认为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验证性实验和封闭式实验、改进实验及其手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农村中学;新课程理念;创新教育;科学素养;实验教学[1]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如果仅仅靠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消耗自然资源,依赖外国现成的技术方法来发展经济,而不是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提高本国的知识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那就会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的地位,就必然会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实施创新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结合农村中学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准备要充分

农村中学的学生实验基础比较薄弱,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会碰到较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得当,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疑惑,及时体会到实验的喜悦。教师要练好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动手做实验,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多试做几遍;对于药品、仪器、反应条件,药品的用法用量和影响实验的不良因素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小小的差错也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操作要规范

农村中学的学生对化学实验比较好奇,上实验课时,常比较盲目、不专心、好动,摸摸碰碰仪器等,常处于无序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好上课内容及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要明显,现象不明显,或者学生看不到,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适当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作背景,有助于学生进行观察。

三、安全要重视

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制取和使用有毒气体,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要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实验。像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实验。对易燃、易爆物进行的实验就要更加小心。例如氢气的实验、有关白磷的实验等等。还有,其它的实验也可能会出现诸多的问题;或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在具体教学实验操作实践中,教师都要做充分考虑,并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2]。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农村中学条件限制的条件下,实验时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3]”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而化学又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开放化学实验室,提供探究的平台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4]。作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要十分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按学生个性化和要求来准备仪器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实验时可以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实验研究。开放实验室要求有专职教师负责,负责老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三)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如在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如人教版《化学》铁钉生锈实验,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学生的探究热情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实验报告,最后学生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生锈的事例,进而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通原因和条件。我们姑且不论学生的结论的科学性如何,就这一份积极参与认真钻研的劲头不让我们为之激动吗?!

(四)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教学中,指导学生搞好实验设计,启发学生画好实验装置图,完成相应的题目要求等,可使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演示实验[8-31],在实际操作中,向无水硫酸铜中加水时,水量往往不好控制,往往加多了形成溶液,有时即使加少量的水,也会集中于某一处,局部形成溶液,难以达到实验目的。现改为,取一支干燥的Y形试管,在一侧装入少量的蓝色硫酸铜晶体,另一侧装入少量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然后将试管口用塞子塞紧,试管用夹子夹住。给装蓝色晶体的一侧加热(底部略向下倾斜),则试管内的兰蓝色逐渐变成白色,另一侧的白色逐渐变成蓝色。待冷却后对调,现象亦然;又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我引导学生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连同红磷一起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明了,现象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5]”、“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心里由衷感到高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热情。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主动创新。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关于在于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明确基础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才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第一版

[2] 《中国教师》.[j] 2009年第s2期

[3] 《中国教育网》.[j] 2011年23期

[4]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新课程中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对初中化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一线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有效探讨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化学教育教学方法,并把实践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作为对传统化学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呈现,强调化学教学不仅应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应该加大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真正把传授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推进化学课程改革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教师要积极实践,有效探索化学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重视开展化学史教育,帮助学生领会化学学习重要性

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时候,往往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体现一定的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内容的逐渐增加,特别是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一些基本概念的不断出现,又使一部分学生客观上感觉到化学并非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学来容易,化学教学内容的某些抽象之处,让他们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觉,有些学生甚至把化学看成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最初的学习劲头也明显下降。如何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中培养和保持学生起初的化学学习兴趣呢?我们认为重视化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结合化学教材,我们可以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历程,从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到国外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居里夫人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等对推进世界科技的发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是国际通用学科,是我们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从而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化学正在帮助我们人类更好地解决与平时生活紧密联系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化学与社会,与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在学习一定的化学知识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并用化学知识来诠释化学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实现化学史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联系。例如,当学校或者家庭附近工厂的烟囱里,每天不停地向空中排放滚滚浓烟时,我们可以通过所学碱的知识,引导学生知晓用碱溶液吸收之后,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加强环保,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动机。

二、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挖掘学生化学学习的潜力

挖掘学生化学学习潜力是实践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教师化学教学过程的优化,因为一个优化的教学过程将是学生化学思维的助推器。就化学教学而言,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情有独钟,教师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必定会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应该说,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我们就要探寻使用这样方法的最佳选择,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实验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运用。例如,在教学酸的通性时提出问题:向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是溶液中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呢?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利用提供的实验药品、仪器进行验证。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除了真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诚然,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过程,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此几个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对过程的指导,也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设计方案不管成功与否,我们教师都要作出评价,对成功者给予表扬鼓励,肯定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对未设计成功者,也要肯定他们设计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确保化学教学持续发展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求知欲,实践机会,思维方式,实验条件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初中化学是新课程体系下学生直接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必须重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就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阶段的认识和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一、努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

恩格斯说:“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 又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中, 它们正在走向统一。因此, 现代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强调化学学科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逐渐让学生重视并努力学好化学。

二、充分利用化学趣味实验,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转变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言传身教, 和学生交朋友的授课方法, 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逐渐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 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启迪思维定向探究。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 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 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来导入。

三、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从单纯的课内结合生活实际。

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富有较强参与精神, 非常乐意自己动手做实验, 而且实验的成功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因此, 要重视家庭小实验, 在安全允许范围内开放实验室。如点燃石蜡、铁生锈、制取无壳鸡蛋、自制酸碱指示剂、制作叶脉书签, 等等。这些实验有的可以在家里完成, 有的则需要借助实验室完成, 对于此类实验,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平时, 常有许多学生询问老师关于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的购置问题, 故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废弃物, 帮助学生及时向老师汇报相关实验情况, 并做好相关实验的总结归纳。这样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让学生在“做实验中学”, 在“做实验”中提高探究能力, 进而对实验、对化学学科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材上的实验活动和探究活动, 多数存在一定的深化提高的空间, 可根据教学情况“顺势”延伸, 这样花费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活动与探究实验, 很容易就延伸为这样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 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 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才发现自己忘记了预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指示剂, 因而无法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转变教学思维方式, 转变学生对化学学科和实验的态度。

新课改后施行的教材中存在大量验证性试验, 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主动操作, 探索, 并得出结论。例如, 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 需要事先准备如下几组实验: (一)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二) 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三)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四) 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 (五) 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五名学生依次做这五个实验, 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和争论, 同学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 (或大理石) 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学生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而且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学生从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了实验和学习的乐趣,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本次实验教学, 不仅深刻体现了“老师引导学生, 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关系,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变了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只有书面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局面,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改进实验, 适当提高实验条件。

实验需要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之上, 所以需要学校不断加大对学生安全和学习有利的实验设备的投入, 降低实验危险性, 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参与,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实验的意义所在, 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学校可以在课本规定的实验基础上适当添加或者重点强调部分实验, 分清主次。教师应指出一些相对重要的实验, 并不断强调, 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知识, 并使实践能力获得较大的提高。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化学实验,教学思考

一、加强实验的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初中的化学教学主要是以相关的实验探究来作为其基本特征的一门自然科学, 大多数的学生是有好奇心的, 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在理论教学上我们首先应该让教育教学的从业者认识到, 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和改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更好的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的推进.在国家的政策上对教育教学的改进做出相应的规定, 提倡和鼓励教师利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去工作, 改变灌输的传统方式, 利用能激发孩子们创新思维, 提高他们动手能力的情景式或者互动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并非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仅仅去模仿教师, 没有自己的思考.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展开以情景教学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 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的, 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 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只要在理论上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原理, 在实验中教师只做一点指导工作, 学生就应该有独立解决实验难题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勇于解决困难.

二、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来对教学辅助, 进一步的突破实验课中的重、难点

多媒体的教学就是指的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 以及知识的特点, 通过教学的设计, 然后合理的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把多种的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是一种动态的, 信息量很大的教学方式, 非常的具有感染力以及号召力, 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很简单的就实现再现, 这样的方式能把宏观的化学世界进行表现, 甚至是能够把微观世界中原子、分子等物质的内部现象进行表示.这样的方式可以非常有艺术性的把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学生面前进行展示, 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的奥秘, 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 并且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来对化学知识加深了解.

三、注重生产生活的实际, 开发出创新之源

实验就是创新的根本, 化学的实验是源于生活的, 也是应用于生活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传授的时候, 要经常的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并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上课之前, 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将课堂流程进行设计, 如下表所示:

这样在课堂中就可以有条不紊的对学生进行预备好的知识讲解和能力训练, 从而达将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总之, 在化学的教学中以化学的实验作为突破口, 然后探索出一条能够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途径, 这是非常的重要的.化学的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 然后体会新课改的精神, 通过有效地一些列的措施, 培养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 实验教学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小明.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化学实验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浅谈, 2010 (7) .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 篇9

一、对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的思考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新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理论或模式, 没有一位教育家会否定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更是化学的灵魂。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无论是从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还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的呈现都要求我们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我校是农村高中的一所重点中学,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 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一般采用实验探究模式, 并逐渐完善。

而实验教学形式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边讲边实验 (又称学生的随堂实验或并进实验) 。当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在农村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多的是在课堂上看老师的演示实验, 在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的次数很少, 有些中学甚至是连课标上要求必须让学生操作的实验都无法正常开设,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实验操作能力很差。在农村仍有不少中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为了节省时间, 有的实验是在“黑板上讲”、“黑板上做”。

由于我校的学生来自全市不同的农村中学, 各校的实验条件不同, 有些学生在初三时实际实验的机会较少, 有些学生甚至连试管都未操作过, 实验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比如高一学生, 来到实验室时, 学生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什么都有兴趣;但操作起来却象光手逮刺猬———下不了手, 看着学生们茫然的表情, 有时我们也很无奈。于是我们通过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 补齐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掌握大纲规定的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技能, 并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如实验基本操作的示范 (必修1中分液漏斗、容量瓶、滴定管等的使用) , 物质化学性质 (如钠与水反应、蔗糖与浓硫酸的作用等) 的实验, 物质制取 (如氨气的制取) 的实验均可以运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我们在做演示实验时, 一般要求演示实验的效果要明显, 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 同时还应从科学态度和规范操作上给学生以示范。演示时, 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但有些演示实验的直观性较差, 教师的示范作用不突出, 尤其对于班额较大的班级, 演示时离学生较远, 实验效果就更为不好。对于班额为50-60人的班级, 只有少部分的同学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这只是前排同学的专利。所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主要是安排学生实验和边讲边实验。根据我校高中每一年级有20个班、而课程的安排往往同一节课同时有几个班都在上化学课, 而且实验室有限, 特别是实验仪器的不足再加上实验员人力不足, 很难同时准备同一课时内容的几个实验室。所以根据实际情况, 我们通常是在学习了某一单元或某一章的内容之后, 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错开课时在一周或半周内完成全年级20个班的学生分组实验的。这样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可以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所具备的科学方法, 探究性地获得化学知识, 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当然如果能安排好实验室和课时不冲突的情况下, 我们的实验教学还是比较多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形式。在边讲边实验的课堂教学中, 选用的实验要求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并且安全可靠, 这种教学方式多用于为概念、原理的教学提供感性认识材料, 也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运用。

二、化学实验教学手段的思考

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 不是主导教学, 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不当, 就得不偿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有些教师用多媒体或播放录像的方式代替实验, 以这种“看”或“听”的方式代替“做”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倒退。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材料, 而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的实验活动中才能学到。

三、对化学实验室设备的思考

化学实验室的落后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 化学实验仪器、设备、试剂还需不断更新完善, 才能跟上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步伐。

在2007年, 我校高二化学班的学生在一堂测定酸碱滴定曲线—《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学生分组实验时, 实验过程中要测定溶液p H的变化, 教材中建议用p H计。本来我校化学实验室有一台p H计, 但却坏了, 不能用。所以我们只好用精密p H试纸来测定了。而精密p H试纸也很缺乏, 而现有的精密p H试纸的p H范围并不见得较精密, 每一种只有几小包, 而每一种的比色卡只有几张, 学生即使有了精密p H试纸, 但28组学生怎么去找比色卡呢?而且滴加多少Na OH溶液, 才选择哪一个范围的p H试纸, 也难以把握。而且在操作过程中, 有不少滴定管漏水, 旋不开等现象。故操作起来很麻烦, 也很浪费时间, 误差也必然会过大。这样也会降低学生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老师也很为难。由于本实验在中学是为数不多的定量实验之一, 要求较高, 有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实验室没有p H计。为了让学生便于在滴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范围的精密p H试纸, 滴定实验前我给学生作了一些启示:给出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到某一体积后应更换哪一种精密p H试纸来测定, 这样学生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在2010年5月初, 在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后阶段, 为了让学生熟悉化学基本实验操作, 更好地体会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细节, 我们增设了三个分组实验:硝酸钾的制备和提纯、硫酸亚铁铵晶体 (俗称“莫尔盐”) 的制备、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在做这三个分组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 非常兴奋!但由于实验仪器较陈旧且不足, 如托盘天平不够用, 不少的砝码生锈了, 有的甚至无法取出, 相当一部分滴定管仍是漏水, 铁架台、铁夹锈迹斑斑, 很多酒精灯残缺不全也很严重等, 使得在实验过程显得很被动和无奈!

由此可见, 我校虽然是农村的一所重点高中, 化学实验设备仍较差, 化学实验装置基本上还停留在近代化学时期的水平, 常用的仪器大多都属于近代的。化学实验是消耗实验, 化学药品用完不能再生, 玻璃仪器的破损率高, 每次每位学生实验都要有一些经费的投入, 而学校的财力又有限, 再加上政府投入不足, 大多数学校不能及时补充, 不能保证开足教材规定的演示、学生实验所需药品器材, 因此有些学校演示实验尚不能开全, 学生实验更是寥寥无几。另外,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化学实验室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验室不仅要在时间、空间上保证完成新教材所要求的教学任务, 根据新教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最好是搬到化学实验室去进行, 让实验室成为开展科学探究的场所, 让学生去做他们想探究的实验。

提高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希望国家、各级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扶持力度, 每年都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村中学增加对应的化学实验仪器, 配置相应的现代化化学实验仪器和配置部分远程教育及计算机等多媒体器材, 尽快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农村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才能跟时代发展的要求, 前景才会更加美好!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教材的不断改进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如果能恰当地使用一些现代化实验仪器, 会使实验操作省时省力, 实验数据及时处理、实验结果形象直观、实验信息充分共享, 使实验教学活动更具有研究性, 更联系实际。比如在选修6《实验化学》第51页的教材中也提到了应用p H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来研究酸碱滴定过程中p H的变化, 绘出酸碱滴定曲线。这样就可以提高实验的自动化程度, 可以更便捷地把握实验动态及其分析, 推测实验结果。这也是钱扬义教授所编著的《手持技术在理科实验中的应用研究》一书中所介绍的一种新型的实验技术—“手持技术”。所谓手持技术, 又称掌上技术, 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的软件组成的定量采集各种常见数据并能与计算机连接的实验技术系统。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引入可以解决缺少探究设备的问题;同时由于它的快速直观也可缓解课堂教学时间紧张问题;它的灵活、方便、易用性可改变解决部分传统实验过度要求规范操作导致的重细节忽视整体实验过程体验的问题, 用数字化实验技术借助传感器进行实验帮助我们看到无法靠眼睛进行观察、也无法利用传统实验进行的操作, 由定性实验上升到定量实验, 再进行对结果直观的分析和讨论这样就扩大了实验的范围。同时利用中学化学数字化化实验, 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从而可以降低实验和学习的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 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课堂效果。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可以利用手持技术实验方法的化学实验还有很多可以开发。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 篇10

一、新课本的编写关注了学科线索与社会实际的结合

由于课程目标由“一维”向“三维”转化,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在选择的角度、内容的多少、深广度以及编排顺序等问题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内容选择的角度上来讲, 新课程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尤其是必修内容的选择, 贴近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现实。例如:必修2中“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分别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燃料天然气、石油、煤作为切入点引出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 然后分别学习其性质。必修1“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酸雨引入, 来学习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一节课, 是以自然现象闪电开篇, 来介绍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当化学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使化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体现出了化学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学科。

从课本的设置上看, 特别关注学生“怎么学”。课本中设置的“你知道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 使化学学习成为形式多样的活动, 既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学生也可以在学习中随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视其所以, 考其所由, 思索、实验、探究, 投入到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当中。

二、在教学中更重视教学过程

我在参与新课程教学中突出的感受, 就是新课本的理念特别的新, 教学能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 实验, 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把过程和方法体现在课本里面, 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做、学生看, 教师归纳、学生记忆的被动局面, 让学生进入探究、体验科学的过程。

如, 在介绍元素周期表时, 如果一上课就拿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并告诉学生这个周期表的妙用, 可能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曾进行这样的尝试:首先给学生提一个核心的驱动性问题“自然界的元素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吗”, 启发大家开动脑筋, 投入探究。然后给学生30多个元素, 以及和元素相关的一些信息做成的卡片, 让学生对卡片进行一定的排序, 寻找这些元素之间的规律。学生先阅读卡片上的相关信息, 然后采取一定的顺序将它们排列, 就能很自然地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最后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来进行活动, 引导学生注意到稀有气体的原子量与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在测量方法上是不同的。

利用这个方法, 学生活动是比较充分的, 教师给学生的空间相当地大。同时在这个活动中对学生的思维有挑战, 学生们的思维在不停地碰撞———你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他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不断的分析、论证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那么哪种更好, 哪种更能够体现它内在的一种规律?在这种不断的碰撞调整的过程当中, 学生们最终也有了类似门捷列夫的发现。我想这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当中, 体验到了一个成功的科学思维方法, 这种体验以及这种收获远比直接告诉学生一些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

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每个教师而言都面临一个新的开始。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独具匠心地选择合适内容、提出问题, 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去探究, 寻找答案,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出的问题合适与否是探究成功的关键。例如, 《化学1 (必修) 》中“镁的提取和应用”教学中, 主要思路是通过放学生课前收集的“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录像, 提出相关问题, 学生观看录像后, 思考以下问题:我们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镁?在浓缩的海水中加入石灰乳, 生成的沉淀是什么?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制取镁的过程?海水提镁用到了海上的贝壳, 贝壳在生产流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其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化学变化?

教师要能够找准提出问题的切入点, 然后师生共同探求、推敲, 设计出方案, 再由学生来进行实验, 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 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做得很正确, 结果都相同, 这时候教师的评价、分析、引导就非常重要。因此, 教师自身还要增强课堂的应变能力, 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 只有教师的思维开放性越来越大, 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准确的判断, 积极的评价与启发式的引导。

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上一篇:新建防雷装置下一篇:糖尿病与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