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表现

2024-07-27

信息表现(精选十篇)

信息表现 篇1

(一) 会计信息不实

会计信息不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或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 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入。

(二) 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的当事人为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事前经过周密安排, 故意造成的信息虚假。此种行为具有欺诈的主观意向, 以蒙蔽会计信息的使用人, 逃避检查监督、为谋取不当利益为目的。结果必然是与会计法规相悖, 损害社会公众利益, 扰乱经济发展秩序。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不利影响可概括为:可能导致宏观决策的失误;导致利益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使造假者谋取私利的目的得以蒙混过关, 使经济运行趋于畸形, 资源的流向不符合社会总体利益;使投资者无法作出正确决策, 影响资本市场正常的发育和发展;影响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实现;影响会计信息其他用途的实现;影响研究人员的研究结论等六个方面。

(三) 出具虚假财务报告

主要表现在: (1) 流动资产失真:由于受利益的驱动, 一些企业在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待摊费用等方面大做文章;一方面, 该入账的不入账, 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另一方面虚列应收账款, 同时虚列销售收入, 或者随意摊销待摊费用, 随意性强, 造成部分流动资产不真实; (2) 固定资产掺杂:即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入账, 该计提的折旧不按规定计提; (3) 流动负债使假:如将应作收入的款项挂作预收账款, 虚列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人为地加大了企业成本, 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 (4) 实收资本不实。一些企业通过借款等虚增实收资本, 搞假合资, 骗取国家的优惠税收政策。有的则通过虚增应收款, 或提高土地评估价格等手段, 虚增实收资本, 为企业开业、晋级、上市等创造条件, 骗取社会信誉, 误导投资者。

二、治理会计信息造假的对策

(一) 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 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完整, 并且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 或者利用虚假的凭证、账表进行偷税, 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同时加强对《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那些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做起:一是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二是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三是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处理力度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每个会计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在会计工作中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会计法》依法进行会计核算, 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保证单位会计工作质量,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会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 增强自身业务能力, 抓好自身后续教育, 不断更新会计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三) 完善会计核算中心制度和信息化建设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才能胜任。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 凭证上岗。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 会计业务、会计制度也不断创新, 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 才能较好地避免或减少技术错误造成的失真。由于会计人员处于经济监督前沿, 则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能, 还要有坚强的意志, 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只有这样, 会计人员才能从业务技术上和思想觉悟上自觉树起一道牢固的防线, 有了这道防线, 会计信息失真就失去了基本的人为基础。会计核算中心制度是为了加强会计监督而采取的制度创新措施。尽管这几项创新制度牵涉到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和会计核算资料保管等方式的创新, 在实践中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这项创新对遏制会计造假、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用明显, 可较广泛地适用众多会计主体的选用,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四) 建立健全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

要加强内部控制, 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 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领报制, 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反映、控制创造条件。

(五) 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

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 应包括适当奖励对会计制度有创新的、诚实执行会计制度的以及揭露或举报造假的单位和个人。会计主体 (或个人) 诚实执行会计制度, 相对而言承受了因造假获利的机会成本;会计准则、制度发生变化时, 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会增加会计信息的维护成本;对会计制度进行创新, 要承担风险成本等等。要不断完善产权制度。通过明确产权关系, 激励股东追求股东收益最大化, 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全国性的资本市场, 优化配置资源, 清理交易机构、规范交易机构行为, 建立产权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篇2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是投资人进行投资判断、企业实施经营决策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也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必须依法及时对外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然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拓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日趋严重.

作 者:黄玉萍 作者单位:内蒙古兽药物资供应站刊 名:北方经济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年,卷(期):“”(8)分类号:F23关键词:

中国会计信息造假的表现及治理 篇3

[提要]我国企业会计信息造假案层出不穷,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本文对会计信息造假的主要表现形式、危害、原因作了粗浅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关键词]会计舞弊;造假危害;治理对策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公司管理层为了自身和集团利益,采用伪造、掩饰等手法编造虚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故意违背会计法规,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然而,尽管我国在会计准则法律法规等方面不断完善,却没有能够杜绝信息造假之风。我国企业会计造假案却大量存在,使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甚至已经到了使中小投资者难以忍受的地步。会计信息造假不仅影响到与企业利益相关者,诸如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利益,而且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有效地解决会计造假问题是会计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的表现及危害

随着会计改革和税制改革的深入,新的会计作弊手法又会顺应时机变化而产生,旧的作弊手法也会花样翻新,更加诡秘。

(一)会计信息造假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造假通常做法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主要包括: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应收账款、多计固定资产、费用任意递延、漏列负债、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隐瞒重要事项的揭露等等。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造假有多种方式,不一而足。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首先,利用集团内部架构进行关联交易,从而进行利润操纵。公司溢价采购控股子公司产品及劳务形成资产,由此,子公司的收益可确认为当期合并报表利润;公司将产品销售给控股股东和控股子公司,对于销售公司而言,销售收入会因此增加,同时应收账款和利润亦增加;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关联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从而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此外,利用虚假合同虚构收入在关联交易中也非常普遍。

其次,在各个会计期间内调节收入和利润指标。如果公司销售的产品需要实施安装与服务,销售过程持续时间长,收入并非一次实现,特别是对于跨年度实现的销售,需要在年度间分配利润。公司为了达到一定的收入或利润指标,在服务或工程未提供完毕之前,即在账面确认收益。

再次,在各个会计期间内转移费用,推迟费用的确认。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账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通过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这几个跨期摊销账户中的借方,以推迟确认成本费用,实现对利润的调节;以及虚列期末存货从而减少销售成本,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法来调节利润。

(二)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

1对企业的危害。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管理,而管理离不开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企业过去一定时期发生的经济活动最终都通过财务会计予以反映,因此,财务会计所提供信息是管理当局评价过去的成绩与不足的基本依据,便于企业预测、决策与规划未来。如果会计信息虚假,就无法满足各有关方面的要求,不仅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职能,而且还将导致错误的决策,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长此以往,必然弱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使企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对利益相关者的危害。会计信息同时也是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政府部门据以掌握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指导整个经济工作。如果这些决策都是以虚假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必将导致决策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并使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相关政府部门以此作为税收、资源配置的依据,信息虚假势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使国家宏观调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进而严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3对会计行业的危害。会计信息造假总是伴随着会计行业的不正之风。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参与会计信息造假虽然有着奉命行事的苦衷,表面上是为生存所迫,其实作为直接职能部门的专业财会人员,则是丧失职业操守的表现,其终点将是自绝生计。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界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素质和道德的质疑,这将使会计从业人员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理,行业将毁于一旦。因此,信息造假已经成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大毒瘤,严重影响了整个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4对证券市场的危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会计信息作为连接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纽带,对证券市场能否正常、高效运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全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企业会计信息造假会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导致证券市场上严重的逆向选择,发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结果只能是整个证券市场的土崩瓦解。

二、会计信息造假的防范对策

(一)明晰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产权的明晰界定是培育合格的交易主体的基础,是会计规范运行和会计信息有效生成的基础。我国现有产权制度主体的缺位是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造假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理会计信息造假必须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进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所有者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机会和能力,这包括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委托人与经代理人之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以此增强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二)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最根本的外部规范之一,是证券市场上各方利益关系者行为的基本依据。科学、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真实会计信息的根本保证,它可以消除信息造假行为得以实现的外部条件。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的信息造假行为之所以能够逃脱投资者和监督者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披露制度在相关方面的规定存在不足,导致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不完整、不及时或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蒙蔽投资者。因此,建立和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以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等质量要求为准则,制定科学、有效的披露制度,改进信息披露的内容、确定信息披露的标准、并加大对发布虚假信息者的惩罚力度,消除制度性缺陷引起的信息造假可能。

(三)加强政府监管,加大处罚力度。政府监管既包括政府对游戏规则的制定,也包括政府对违规者的惩罚机制。在监管措施严密、执行有力、处罚到位的情况下,会有效遏制行为主体对违反监管政策的那部分利益的追求,因为在他们看来,与这种利益伴随的风险过大,以至于不敢“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尤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作用,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进行检查监督。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的行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

医院信息系统硬件故障之软件表现 篇4

因此, 要认真做好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后勤保障, 要精心维护, 总结经验, 提高信息系统的运维水平, 最大限度降低信息系统故障对临床作业的影响。下面介绍三例故障及其诊断过程。

1 故障一及其诊断过程

1.1 故障一现象

在泌尿外科医嘱平台上, 向药房发送药品请领单, 出现"请领的药品医嘱经过确认、生成后, 并没有形成需要的请领单"现象。没有请领单, 就不能生成药房的摆药单。这种情况从2009年6月中旬开始发生, 频率是大概10来天一次。不得已, 只好以临时医嘱的形式补录那些药品, 再行确认、生成、请领。

1.2 诊断过程

在全院范围内, 除了泌尿外科, 没有发现其它临床科室的医嘱平台出现这种情况, 据此判断为跟泌尿外科相关的局部故障。重装医嘱平台程序, 约10天后又出现药品请领单为空的情况, 怀疑网络不正常。于是, 选用"能手网络测线仪"检测本地网线与其连接的楼层交换机连接情况, 测得结果是相通的, 并且该楼层交换机上的其它终端电脑运行的医嘱平台软件也正常;再用ping命令检查线路的连通性:运行一个多小时, 没有发生掉包现象, 并且数据包传送到目标服务器花费的时间都小于1ms, 看来网络也没"问题", 只好继续观察。

2 故障二及其诊断过程

2.1 故障二现象

住院收费员出纳汇总表 (见表1) "涉及到医疗应收款收回、银行存款、在院余额等重要会计科目, 是非常重要的账务报表。

从6月始, "住院收费员出纳汇总表"出现间歇性不平衡的状况, 周期也是十天左右。现将2009年6月20日至2009年6月22日, 连续3天的数据整理成表2。在表2, 差额= (上期余额+业务收入-应收款收回) -本期余额。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 差额应在0.05元范围之内, 财务科确认报表是平衡的。但是, 在2009年6月21日的出纳汇总表, 差额有123.03元, 显然不正常。

2.2 诊断过程

首先, 重新调用并打印"分科项目明细汇总表", 发现新打印的与住院收费室下午4点40分卡帐打印的收入合计不一致, 正好是123.03元, 比当时打印的收费员出纳汇总表"的"本期业务收入也多123.03元, 正常情况下, 应是相等的;进一步核对分科项目明细汇总表, 发现是泌尿外科的治疗费和输氧费共计123.03元没有统计上去。利用SQL查询分析器, 看到这两笔数据最后提交的时间是15:39, 远在16:40卡帐时间启动"SQL代理作业"之前。感觉提交的作业被延时处理, 重新启动数据库服务器, 释放部分硬件资源, 但过一段时间后, 仍然有数据没有统计到表1中的"本期业务收入"中, 进一步发现没有及时统计的记录是泌尿外科的。至此, 怀疑故障一与故障二有某种相关性。更换泌尿外科接入楼层交换机的网线接口,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故障一和故障二的现象没再出现。

3 故障三及及诊断过程

3.1 故障三现象

心理疾病科的医嘱平台非常慢:进入系统后, 进行医嘱录入时, 输入拼音码, 需一个一个字母检索等待, 要10几秒钟检索出相应的医嘱;确认、生成医嘱, 那更慢, 需好几分钟, 有时还会出现确认、生成失败的情况。

3.2 诊断过程

在心理疾病科的电脑上"ping服务器", 发现有不间断的掉包现象, 说明网络存在问题。由于心理疾病科在分院, 距总院有4公里之遥, 是通过光纤连接的。用笔记本电脑接入收发器旁的交换机上, 测试也有掉包现象。护士平台软件运行缓慢, 怀疑光纤收发器有问题, 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 电信公司更换了收发器后, 才解除故障。请求电信公司支持, 更换收发器后测试, 故障依旧, 再换交换机, 还是那样, 最后将连接交换器与收发器之间的网线换掉, 掉包现象解除。用笔记本电脑现场测试心理疾病科的软件平台, 运行正常如初。

4 讨论

本文提到的三个故障都与网络有关, 但表现为软件的可用性不佳或报表结果不准确, 粗看起来, 与硬件关系不大, 常怀疑软件的性能出现问题, 这导致诊断时容易出现盲点。因此, 系统故障的出现, 是软硬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实际故障排查过程中, 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摘要:医院信息系统运行中, 偶然会出现数据错误或功能可用性不佳的情况, 常疑似软件方面的问题, 但实则与网络硬件有直接的关系, 文中就这方面的案例进行了诊断与讨论。

关键词:信息系统,故障,维护

参考文献

信息表现 篇5

金融风险的直接危害,不仅破坏金融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削弱和抵毁金融业本身存在的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而且危及金融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若金融风险发展到金融危机或金融风暴,可以不放一枪一炮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挤到崩溃的边缘,出现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因此,金融风险的防控已被各国摆在金融战略的首位。伴随着我国金融的深化、经济发展的转型以及周期性波动等,金融风险也逐步凸显,需要防患于未然。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足与面临的挑战

1、我国金融市场的不足

一是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成熟的、完善的金融市场标准是:每一个优秀的、发展中的企业可以通过完善和改造融资为企业长久发展增添新的活力;长期投资者能够得到合适稳定的回报;市场价格基本合理;市场参与者遵守规则。但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远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

二是金融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及汇率政策仍然是当代金融市场的主打体系。中行、建行、农行、工行这四大银行仍然是中国金融市场构成的主体结构,但在整体运行机制上还是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的。

三是金融市场尚不完备。我国的金融环境体制现阶段还不是特别完善、而且金融市场的机制机构还是不够健全。表现在:信用工具缺少;价格不完善,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较为准确的投资讯息;资金流通不完善;经济立法、章程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方法。四是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不健全。特别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本国货币的外流也将日益增长,而国外本币的增加会让市场投机的几率大幅度提高,容易冲击本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市场,在特定的时期内削弱本国宏观调控经济的效用,而且还会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失准性。

2、金融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融资、风险集中度高。中国储蓄率比较高,直接融资又发展滞后,储蓄资源集中在银行体系,企业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导致企业高负债运营,同时社会融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二是银行表内资产扩张面临越来越大的补充资本的压力,银行依靠表内资产扩张的粗放经营方式不可持续。近5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年平均增长率达20%,资本消耗年平均增长则高达25.8%,商业银行通过外源性融资方式补充资本约1.33万亿元。据测算,如果5家大型商业银行保持现有的增长水平和内源融资比例,2014年将首次出现资本缺口405亿元,2017年资本缺口累计将达到1.66万亿元;如果利润在现有水平上下降30%,则资本缺口在2014年达3836亿元,在2017年则累计达2.82万亿元。依靠外源融资(资本市场)的资本补充机制可以短期内缓解资本金的压力,但长期必须通过内部积累建立新的资本补充机制,增强盈利能力,并加强风险管理和成本管理。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

金融风险来源可概括为两类,—是外生风险来源,源于宏观经济扰动和突发事件冲击;二是内生风险来源,主要源于金融机构风险累积、金融市场动荡和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其表现形式:一是信用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三是操作风险;四是国际化的金融风险。具体而言,可能引发我国金融风险的领域或说风险点主要有:

1、房地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经济自由主义在美国、英国政策化以来,50%的经济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市场有关系。而且日本、美国、爱尔兰都相继失守、没能化解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继而出现硬着陆的金融危机。房地产下行的风险一旦变成现实,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有“三个60%”必须正视:一是房地产市场关联着60%的实体经济产业,二是房地产业关联着60%左右的银行资产负债,三是目前中国民众财产保有形式的60%以上是房产。因此,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将对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经济产生冲击。

2、影子银行

《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指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约27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的比例19%。随着影子银行业务的迅猛发展,金融体系内部关联性大大提升。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涉及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多个行业,横跨货币、信贷、资本、保险、理财等多个金融市场,使得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体系内部的内在关联性和风险传染性成几何级数增长。一旦影子银行出现较大风险,可能通过货币市场、信用市场迅速传染至银行部门和实体经济,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一定意义上,内在关联性和传染性将是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最大隐患,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的风险环节。2013年6月20日的“钱荒”事件就是影子银行典型的风险信号,2013年底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持续上升再一次敲响了流动性危机的警钟。

3、地方债务

随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增长受到了明显遏制,这使得许多二三线城市地方政府的平台公司债务问题面临了更大压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卖地收入减少→地方财政预期收入下降→地方建设资金紧张→千方百计找钱→债务规模越滚越大→更加依赖卖地收入→卖地收入减少。从中国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的制度性特征说,如果某一个或几个省级地方政府出现了债务危机,从政治社会稳定上考虑,中央政府最终还会承担起兜底还债的责任,地方政府高杠杆率行为普遍化、债务危机普遍化以后,肯定会对中央政府的财政安全和全国的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4、互联网金融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大量的资本涌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领域,而金融界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谋求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能够为中国金融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存在着多种风险,如对这些风险监管不力、控制不当,将会给经济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在2013年,“众贷网”在上线不到半月就关闭了营业网站,紧接着P2P“城乡贷”也停业了。上述两个网站的关闭,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5、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表明,利率管制政策被逐步取消后,金融对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后,其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都会增加,将改变企业、商业银行和居民个人的交易策略,最终形成市场中的信用风险。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表明,市场化改革最终能否成功与金融风险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利率管制取消后各类金融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预警和控制,则很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难以逆转的巨大冲击。

6、外部冲击 如今金融风险在经济体间的传染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全球性特征、系统性特征和交互性特征。外部风险的传导一般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银行溢出、国际债务以及投资者行为等渠道,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深入,外部风险对我国的冲击越来越大。

7、经济增长

稳增长对维持金融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经济下滑失速,企业盈利下降或亏损增加,商业银行的坏账率势必会上升,更多的信托产品将难以按期兑付,民间融资市场的债务链也会相继断裂,金融系统的风险会显著上升。

三、金融风险生成的原因

金融之所以会产生风险,大致有如下三条:

杠杆比例较高。高杠杆比例经营意味着金融机构处于高负债经营中,一旦投资方向正确可获得超出自身资本金数倍的盈利,而一旦选择失误则会被强行平仓或负债累累导致破产。

现金资产比率较低。一旦受到外部冲击,便会使将大量资金用于投资或经营的金融机构对随时到期的债务难以偿付,缺乏资金的金融机构或低价出售资产,或因资金缺口过大而被兼并收购或破产清算,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

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一旦出现市场信心降低,出现储户挤兑现象,其长期投资或信贷支持难以及时转化为现金支付储户或融资来源的客户,只能贱卖资产甚至出现结构性难以偿债问题,因此,一旦风险爆发便会引发机构间资金链条的连锁放应,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更深层次的原因又在于:

1、信用约束机制不健全

商业信用机制能否顺利的运行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用是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若缺乏信用支撑,整个市场将会崩溃。中国的长期的政府主导的经济大环境,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建立缺乏信用机制的有效支撑。

2、资金供给机制错位

在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体系当中,资金的供给方是政府。银行调配资金的作用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这样构建了一个由财政---银行---企业的融资结构,由于政府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将资金重点投向国有企业,重点扶持国字号企业的发展,而民营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

3、货币经济偏离实体经济

随着商业信用的不断发展,资金的流转逐步实现电子化运作,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有脱离企业实体独自成为系统的趋势,金融业发展的越好,与实业脱节的可能性也越大。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目前投机现象在我国比较流行,金融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过多的资金流向非实体领域,存在泡沫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到期债务无法偿还、资不抵债等各种问题,累积产生的风险最终会汇集到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领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金融运行的内在不稳定性

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市场的持续波动,这些造成风险的因素有:信息不对称、决策针对性不强、利率与汇率波动、币值不稳定、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导致投机猖獗等等。

5、预算软约束

预算软约束行为,是中国目前地方债务攀升、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持续雾霾等许多经济怪象的主要诱因,也是导致金融风险放大的直接因素。

四、防范金融风险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良好的金融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这也要归功于相关监管部门的风险规避措施。目前看,尽管风险存在,不容小觑,但都属于局部性的隐忧,短期内不会爆发系统性风险。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运作机制,其潜在的风险就无法彻底消除。因此,注重金融风险防范方式的系统性问题应成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1、正确处理金融风险与监管的关系

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决定着金融业天然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在金融活动中,金融风险是绝对存在的,而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只能是相对状态。金融风险是否存在以及金融风险的大小并不能完全说明一国金融体系的运行质量。金融法律制度并非是要消除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市场能够容纳和消化的范围内。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有着金融抑制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在面临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这组对立统一的关系时,应当对自由和效率有所偏向,以弱化片面追求金融安全,强化金融监管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阻滞效应。

2、对金融创新要及时确认

由于金融产品的虚拟性、金融交易的高风险性和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各个国家都对金融活动的开展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而非绝对的放任自由。因此,一旦金融领域出现某种金融创新,国家必须及时进行制度确认,通过制度确认,划定此种金融创新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界线,一来避免金融创新无限扩张,向违法领域蔓延,二来消除争议,防止合理的金融创新被行政权力不正干预,三来防止金融创新领域内潜在的道德风险泛滥。

3、注重对一般投资者的保护

在金融交易当中,金融产品供给者同消费者之间是一种博弈关系,消费者为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会慎重选择交易对象,其“用脚投票”能够促使金融市场的优胜劣汰,促进金融机构加强自身管理、确保自身行为的合法性。然而,在市场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消费者相比于产品的供给者,难免处于弱势地位,而金融机构出于逐利动机,也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侵犯消费者的权益,这便为金融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同时,当金融风险实际发生时,风险波及的不仅仅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还包括广大的金融投资者,相比于金融秩序的动荡,金融消费者因金融风险遭受的损失更具实质性,修复的难度也更大,许多社会公共事件也由此引发,构成金融风险的后续风险。因此,金融交易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应当成为金融市场风险防控的重点,对消费者有效、明确的预防保护应当成为解决金融危机的核心内容。

4、加大银行体系同业业务监管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银行业主导的,银行体系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必然性,为此,银行体系之内的非传统信用创造环节即同业业务是未来监管的重点。第一,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规范与鼓励引导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做到疏堵并举、以疏为主,鼓励、规范与引导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和多元化融资体系,推动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第二,尽快提高同业业务的标准化和透明度。以信息透明来化解同业业务中的金融风险。第三,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并适当考虑资本金和风险拨备要求。根据不同非标资产的类别,按照不等比例计提风险拨备。第四,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和会计制度,以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行为。

5、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政府债务发行管理制度 为了从根本上规范管理地方政府的债务,应通过创立新的法律制度,在中央政府发债优先以及控制政府债务总体规模的前提下,赋予省级地方政府的公债发行权。一是建立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和发债额度的评估制度,据此确定不同地区的举债额度;二是按现行法律规定,省级政府经国务院审批同意的发债规模和结构还应经省人大审议通过;三是规定省级政府发债的一级市场须限定为本省范围内,债券承销商必须是本省辖区内的金融机构,以形成市场投资人对地方政府的硬约束;四是要求发行建设债券的地方政府如实、定期公开披露建设项目的财务报告和专业评级机构对债券的信用评级,充分发挥市场公监督和约束作用;五是建立省级政府信用评级制度,由专业评级机构对发债的省级政府进行信用评级,每年复评一次,强化对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监管。

6、对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方式进行必要监管

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借鉴欧美的做法:一是实行牌照制度,强化市场准入标准;二是实施功能监管,构建监管部际协调机制;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特征;四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实现同类业务同一管理。

7、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保证金融业与实业均衡发展,才能使经济健康持续向好发展,从根本上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从国外情况来看,结构不合理是不良贷款滋生的基础性因素,容易受外来因素或突发性因素的影响,削弱抵御危机的能力,引发全面的金融危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力度,同时避免短期内经济的突然失速,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内,为金融风险防范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此外,需要从改革着手,化解金融风险产生的制度性因素。

(经济预测部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其原因与对策 篇6

关键词:失真;表现;原因;对策

会计信息的真实对于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靠两方面来保证,一方面是客观因素,主要是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即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能否真实的反映客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真实的反映客观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会计标准要想真正成为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依据,必须满足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即会计标准必须最大限度的逼近客观事实,能够成为客观的反映同类事物的参照。但是,作为一个人为制造的标准,其决定了它一定不可能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其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转变为会计标准的过程中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是由有限认知性所造成的。只有在公开、透明、有效的会计信息下,管理者、投资者才能有机会做出符合单位或地区发展的正确决策,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不真实,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规范,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2、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不符。

3、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转移国家财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该进专项资金的直接进了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二、会计信息失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现在生活中日趋严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危害,概括起来,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错误信息会误导经济行为。一份虚假的会计报表会误导投资者盲目投资同时也会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会计人员在个人欲望的驱动下或者在单位领导的授意、指使、强令下篡改数据,制造假信息,搞两本帐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

3、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使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上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看是管理问题,或者是单位或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但目前会计信息普遍失真,必然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会计信息透明度如此之低?我认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内部利益驱使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对个人而言,个别会计人员的行为动机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操纵为自己谋利益,如有些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等。对单位而言,会计管理不可能凌驾于单位管理活动之上,会计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甚至工作岗位都受领导的直接控制,因此,当领导干扰行为出现时,会计人员选择要么是被动接受或主动与领导合谋,要么是坚决排除干扰。在两种选择面前,会计人员面临着对自己责任、立场、人品、职业道德、甚至个人利益的艰难选择。

2、社会审计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内部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及其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而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工商、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督。但是,这些部门由于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并没有真正发挥出他的作用,相反有些甚至与单位勾结在一起,共同造假。

3、内部控制制度松懈也是导致失真的原因。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对内部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工作活动进行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然而,目前不少单位管理者中对内部控制制度工作还没引起重视,缺少必要的工作衔接手续,各个工作部门的权限不清,责任不明。

4、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素养普遍不高,加之现有的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这个问题由于其"不可见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防治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复杂的、综合的,其防治应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入手,对症下药,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预防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可以从思想道德、组织建设、义务教育等多方面采取对策。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会计人员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1)爱岗敬业,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2)熟悉法律法规,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能正确领会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精神;(3)依法办事,即会计人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从事会计工作,处理会计业务事项,依法履行监督义务;(4)客观公正,即会计人员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5)搞好服务,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6)保守秘密,即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负责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本单位的会计信息。

2、加强组织建设。加强组织建设是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手段之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稽核制度、完善单位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领报制度,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等,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3、加强义务教育和继续教育。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加强会计义务教育,使接受会计教育者有扎实的基本功,尽快更新知识结构。如每年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随时掌握与行业内容相关的最新信息,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让他们熟悉新的法规、新的准则,并定期接受法制宣传教育。

4、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定期让会计人员进行交流。会计人员委派制是人们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通过实行委派制,可以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的开展工作,不完全受制于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一些有关系而低素质、低技能的人进入会计人员行列,使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5、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越来越密不可分。但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6、加强会计法律建设,加强社会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依法办理会计业务,加强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并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建立执法检查制度,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总之,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经济效益,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立坤,刘国奇.会计信息的失真与求真[J].事业财务,2004,(2).

[2]何珊.论跨机信息的真实性[J].事业财会,2004,(3).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对策探讨 篇7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 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 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真实的对立面, 如果产生会计信息的程序未能做到完善恰当, 会计操作不合乎程序规定, 或者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趋于不一致而致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未能了解会计信息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真相。会计信息失真,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国家税收减少, 影响国家宏观调控,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削弱会计的经济管理作用, 阻碍经济发展, 危害非常严重。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会计原始资料失真。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不合格制作。不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户, 或者根本就不设置账簿,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以表代账的方法, 不合法原始凭证大量存在, 白条抵库, 甚至为了私利、小集体利益用假凭证中饱私囊。第二, 任意调节利润。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 一些企业在上报会计报表时, 往往不是根据有关会计记录如实反映, 而是根据“需要”来人为“调节”报表。向银行贷款时夸大资产和净利润量, 掩饰不良资产;向税务局申报纳税时, 隐瞒利润额;向主管部门上报经营业绩时, 却又向实际数字“注水”;企业改制时, 自然就把净资产、利润变为负数。第三, 成本费用不实。在理论上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如原材料分别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 则库存原材料的成本就不一样;使用不同的分配率, 同一产品承担的制造费用也不一样。在把客观原因放在一旁后, 还会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缓摊待摊费用, 少提或不提折旧等手段以降低成本;相对的利用虚列成本费用、超额计提折旧等方法增加成本。无论何种手法。成本费用不实也导致失真会计信息的产生。第四, 账外设账。一些企业为了在不同单位面前能有一个较有利的地位, 为了应付主管单位、工商、税务、银行、审计等部门分别建账, 基本上是按以上单位的要求进行倒记账。不少企业为取得有关银行信任, 争取多贷款, 编造反映较大利润的会计账簿与报表;而为达到漏税的目的, 提供给税务部门则是收支相抵, 略有盈余的会计报表。这些会计信息毫无真实性可言。私设小金库是会计信息中不反映的, 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会计的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 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 其本质在于决策有用性, 即向有关利益关系人提供客观、公正和有用的信息, 以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但在实际中, 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致使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较复杂, 非正式约束的软化、正式约束的滞后和缺位、实施机制的不健全是其制度方面的原因, 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则是其技术方面的原因。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必须从制度方面和技术方面努力。

1、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经济学认为, 制度是一套行为规则, 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制度由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实施机制三部分构成。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 抑制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制度为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它能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 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会计学是经济学的分支, 与会计相关的一些制度也同样符合经济学中的制度含义。

(1) 非正式约束方面。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范。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意识形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作精神、诚实信用等价值观念尚未建立起来, 这样对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就失去了道德的约束。

(2) 正式约束方面。正式约束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 使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 而且现行会计法中还残留着不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 在新旧法规之间就存在“真空带”。《会计法》中的内容有的落后于经济现实, 有的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会计准则体系不完善。只有制定科学、规范的会计准则, 才能对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第二, 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 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 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 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第三, 会计法规体系内部的不协调, 必然会增大经营者、会计人员与监管部门、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空间”, 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第四, 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社会监督主要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在我国由于注册会计师自身业务水平有限, 管理体制不合理, 加之职业道德的淡化等原因, 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很难保持“独立性”, 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3) 实施机制方面。实施机制是制度构成中的关键一环。离开实施机制, 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 “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坏。有效的实施机制应当是违规的成本大大高于违规收益。如果违规的预期收益大于违规的成本, 那么“理性人”就会选择违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监督不力, 使得会计舞弊被发现的机率很小, 即使被发现, 也只是罚款了事, 很少有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和刑事处分。

2、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性因素分析

会计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性因素。不确定性是指事物发展结果有多种可能性。按经济学的观点, 不确定性意味着在既定环境状态下人们的主观概率分布处于离散状态。模糊性指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所进行的“办是亦非”抑或“似是而非”的不明确判断。此时, 对事物的性质, 很难断言其归属。无论是模糊性, 还是不确定性, 都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属性, 它们都可以使得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难于甚至不能做出准确、唯一的判断。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同样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加之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这样, 就造成会计工作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会计准则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措辞。在会计准则中使用最典型、最广泛的是“极少可能”、“有可能”和“很有可能”。由于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主观判断因人而异, 因此, 什么情况算是“极少可能”, 什么算是“有可能”或者是“很有可能”, 便成为影响会计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因素。第二, 会计确认、计量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如在资产的确认中, 对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确认就很乏力;在固定资产核算中, 残值、折旧本质上是一种估算, 况且由于存在着多种折旧方法, 每一种方法对经营绩效的评价都会有不同的影响。其他如外币折算、合并会计报表、衍生金融工具计价等等, 也都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第三, 对未来事项认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未来事项由于受现在和未来各种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响, 它的发展变化也是模糊和不确定的。同时, 会计本身是反应性的, 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间存在“时滞”现象。第四, 有关分析、评价方法的模糊性。人们在运用数学方法试图精确地描述原本“模糊的”事物时, 往往附上若干假设的前提, 而这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如计算净现金流量, 以确定有价证券价格时贴现率的确定, 也有若干不同标准, 选用不同的贴现率, 计算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又如财务比率分析从本质上讲并不严谨, 比率的选择、比率的确切定义以及比率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判断和假设的色彩。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些单位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已经成为普遍性的问题, 也给经济发展带来隐患。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呢?由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应当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治对策主要包括:第一, 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前提。要进一步加大《会计法》的宣传力度, 使《会计法》真正深入人心;要进一步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 使会计真正走上法制化轨道。贯彻落实《会计法》还要进一步完善与会计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 使会计工作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第二,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要明确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要确立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要加强对账工作,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措施有: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物资产保护制度。第三, 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新修订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落实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行为负责这一法律规定, 关键在于:单位负责人应学习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会计相关法规;对单位负责人应当建立健全有关制度。第四, 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后续教育和培训制度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保证。首先, 应全面实施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重点是实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其次应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 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会计理论和实务教育两方面的内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应放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首位。第五, 完善和加强会计外部监督制度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完善和加强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 要完善社会审计监督制度, 积极稳妥地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第六, 加大对会计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是根治会计信息的一种有力的手段。针对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会计法》把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作为惩治的重点。同时, 在《刑法》、《审计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法规中也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进行了严惩, 从各个方面在法律上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今后的重点仍然是抓落实,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会计信息失真,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 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极为复杂, 要治理, 就不能单纯靠一种措施, 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为此, 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 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 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 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 结合加强惩治腐败, 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总之,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 相互协调, 只有这样, 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摘要:近年来,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 弄虚作假的报表日益增多。为了建设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我们必须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解决会计信息失真, 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化, 只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 市场经济才能有效地进行, 顺利地完成资源在市场上的配置。本文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探讨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信息表现 篇8

一、信息图形视觉语言的可视化

随着图形界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大量有效信息被进行了可视化的处理及提炼, 这种信息图形的可视化设计是构建信息架构的新方式。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传统的数据信息往往是通过表格数据, 等形式来进行表现的, 而如今的大时代数据的信息背景下, 为了更好地向受众传达有效信息, 信息图形设计这一手段也就应运而生, 它使受众群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有效的信息数据。它就好比魔术师的手, 通过具有创造性及趣味性的艺术手法将纷繁复杂的数据和概念化的信息, 进行了视觉化的提炼, 使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且有效的信息进一步达到信息与交流的目的。信息化的时代, 带来的是信息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信息的快捷性传播, 这是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结果。信息图形的可视化涉及到信息图形和信息的转换两个方面的概念, 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更为有效的传播, 若是缺少其中任意一种都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图形的可视化。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 为图像技术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也使得我们这个以语言为中心的生物群体更好地向以图像文字为元素的信息时代来转变, 将图形构成的信息载体与信息传达的功能相结合。所构成这种艺术形式是基于某种特定的信息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语言形式用来描绘信息传达的本体。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除了图形语言自身的表达方式外, 还要兼顾其所处的外在环境, 综合二者的内在结构再通过多元化的艺术手法来加以表现, 实现传播的目的。

二、信息图形的视觉语言

就信息图形设计自身而言,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无论是从二维平面跨越到三维立体还是从静态过渡到动态, 单一媒介到更加丰富的视觉语言。信息图形设计的表现形式都在不断的拓宽和发展之中。这些表现形式中所包含的视觉语言是由一系列简明的符号编码语言、图像形态语言、图示色彩语言, 以及相应的文字标注语言进行组合, 最终达成的完整的信息设计的视觉表现。这些视觉语言通过合理的安排, 继而形成以色彩语言, 图表形态, 文字语言以及事物发展的重要节点为表现形态达到信息可视化的呈现。在可视化的过程中, 一直围绕着“信息”与“空间”两种概念的博弈, 如何将在无限的信息置放于有限的空间中, 且达到信息传达的完整性, 有效性。这无疑是给视觉语言的筛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展现画面视觉美感上的丰富层次, 又要保证视觉语言构成的信息脉络传达的清晰明确。所以在使用视觉语言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所选择的视觉语言要素是否符合绘制信息图形的标准, 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 信息往往需要依靠特定的视觉符号为载体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设计师们正是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 将外部的视觉表象与内在的深层次的含义结合起来。并此基础之上, 对视觉元素进行充分的甄别, 加以排列组合形成一套有效的视觉传播体系。信息图形可视化设计的第一要义是传达, 视觉功能上的可识别性和视觉呈现上的直观性是挑选视觉语言要素的重要原则之一, 不能单纯地为了形式上的美观而忽略了传达的重要性。其次, 要在信息传递的同时丰富受众视觉感官上的享受, 增加其接受信息传达过程中的愉悦性, 从而形成信息的良好互动更利于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三、视觉语言的可视化转变

信息图形的视觉表现中永远逃不开的议题, 便是如何将庞杂的信息通过视觉编码的方式进行提炼、绘制呈现出具有可读性的视觉语言符号供人们认知、使用, 而这个提炼的过程。不能仅靠单一的感性思维以及视觉元素来完成。要值得注意的是, 其内核所包含的是一个拥有严密的理性思维的信息架构及推导过程。

在信息社会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外壳是视觉符号和实质内涵的联结体。信息需要依附于外在的视觉符号来表达内在的深层含义, 二者处于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之中, 缺一不可。以符号视觉语言为表现元素是信息图形可视化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符号的意义自古以来就是具有承载着内在含义的元素, 就如同过去的图腾纹样, 拥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 同时具备识别性能, 用以传递信息和认识事物。视觉符号的表征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某种观念或客观存在, 设计师将其赋予了深刻内涵, 在传播时, 结合受众的个人的情感经验去接收所要传达的信息, 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 我们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以及具体的信息架构进行可视化的转变, 形成信息图形的可视化, 将信息的传达过程以一种更为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献于大家眼前, 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信息的维度角度以及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信息图形的视觉美学

在人类设计史的历史长河中, 设计与艺术以及美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性及不可替代性, 让它们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作为崇尚真善美的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崇拜和追寻。设计师的作用在于保证信息架构传达的正确性的同时, 丰富大众地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同时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让受众更好的接受传播。我们在分析视觉可视化的这一过程时往往需要通过对色彩字体形态布局及图形符号等要素进行把握, 来了解整个信息图形的结构。信息图形中的视觉美感是与接收信息者的情感体验直接挂钩的。它们通过对合乎逻辑的视觉符号, 进行读取信息的过程并获取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特定的文字与图形的结合, 通过视觉化的艺术处理, 将丰富的人文内涵融入到律动的形式之中, 方便大众更好地识别和记忆。

参考文献

[1]崔华春编著.信息设计[M].中国建筑土业出版社, 2013.

[2]龙心如, 周姜杉编著.信息可视化的艺术[M].机械土业出版社, 2014.

[3][美]阿恩海姆, 滕守尧, 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4]孙皓琼著.图形对话——什么是信息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与治理对策 篇9

1. 原始凭证失真

原始凭证是用来记录财务活动的原始资料, 也是会计核算的初始依据。原始凭证失真会直接导致会计信息从源头开始失去真实性和准确性。原始凭证失真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不按规定填写和所要原始凭证, 如外出采买不索要发票、以白条入账, 不按规定设置账户, 有的根本就不设置账簿, 存在以表入账的现象。有的企业在原始凭证的制作和填写上存在不规范的地方, 要素不全。还有企业在原始凭证的管理上粗枝大叶, 票据随意管理, 导致原始凭证缺失、遗漏, 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还有些企业伪造会计凭证, 制作假单据套取企业资金。

2. 会计核算不规范

会计核算是会计活动的关键环节, 其过程的规范与否往往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当前, 许多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并没有下真功、下苦功, 企业会计核算能力和水平不高, 核算不规范,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统一, 导致各单位和总公司之间在会计信息上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 会计处理结果差异很大;不遵守相关会计准则和行业政策, 有的是因为国家政策发生变更企业没有及时进行调整, 有的则是出于私人利益阳奉阴违, 适用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 经常随意调整, 缺乏程序性和制度性, 如随意调整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 在存货计价前后计价方法不统一, 跌价计提准备随意, 收入确认不规范等。

3. 人为调节费用、利润, 会计报表失真

由于会计信息是掌握企业财务活动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因此部分企业在会计报表的处理上通过人为调节费用、利润等, 如夸大企业的资产和利润额, 对不良资产进行遮掩, 这样就能在银行或其他风险投资者面前展示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获得较高授信或融资额度;有的企业则企图通过隐瞒收入和利润, 以达到逃税避税的不法目的;由于财务指标是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企业内部各部门为了使自己的考核数据更漂亮, 考核排名更靠前, 往往会在业务数据里掺假, 而企业管理者为了给股东交一份漂亮的答卷, 以突显自己的业绩和能力表现, 也会通过人为调节费用、利润, 使得会计报表更好看。

二、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1.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存在信息不对称

现代企业实行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产权分离治理结构, 股东和经营者处于不同的信息地位。由于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权限, 经营者相较于企业股东更具有信息优势, 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不对称很容易成为部分企业管理者攫取私人利益的有利工具, 通过制作假账、虚列营销费用、关联交易等, 套取或转移企业资金;或是虚增利润, 夸大业绩指标, 以谋求升值或更高的身价。同时, 在一些中小企业中, 由于大股东的相对强势地位, 这种信息不对称又容易成为大股东凌虐小股东权益的获利工具, 上演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 而中小股东则往往背瞒在鼓里, 往往到事后才发觉, 可为时已晚, 损失惨重。

2. 会计监管体系不完备, 违法成本过低

会计信息屡屡失真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信息失真的违法成本过低。会计信息失真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 主要是满足了部分不法者攫取更高非法利益的要求, 或是骗取更高的商业授信, 或是骗取股东或投资者的青睐, 或是逃避国家的税务监管等, 或是为了自己的业绩考核等。会计失真给操纵者带来的利益是如此丰厚, 而目前的监管体系又如此薄弱, 违法成本如此低廉, 无怪乎不少人铤而走险, 导致会计舞弊、造假屡禁不止, 猖獗肆虐。究其原因, 还是由于会计监管体系不完备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政府层面看, 立法滞后和职能部门的管理缺位, 导致会计监管不力;二是从企业内部看, 制度缺失和管理薄弱, 导致会计监管存在漏洞;三是从社会监督看, 缺乏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管力量, 使得不法行为有恃无恐。

3.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过失性失真严重

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失性失真严重, 所谓过失性失真是指企业并非出于故意而是由过失行为导致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过失性失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企业内部管理滞后、领导不重视、会计人员素养过低等都会造成过失性失真。其中, 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过失性失真的重要原因。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记录者和执行者, 是加工、整理会计信息的关键人员, 其对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自不必言。然而, 目前的实际状况是, 不少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和选拔并不重视, 使得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过低, 不少企业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率过低。而会计再教育体系的缺乏, 也使得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长期难以更新, 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会计核算需求。

三、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措施建议

1. 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首先, 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产权结构, 科学设计企业治理结构, 明确所有者的监督职能。同时, 企业应健全内部权力运行机制, 通过完善股东大会制度、监事会、董事会制度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 将经营者的决策活动纳入所有者及相关利益者的监督之中。其次, 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破除一股独大的垄断局面, 引入外部股权, 在解决企业资金困厄的同时, 建立起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实现对大股东的监督, 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企业可考虑通过股份增发、员工持股、引入外部投资等, 削减大股东的垄断地位, 建立起多元化的相制衡的股权体系。最后, 完善内部信息披露机制。重要信息、重大投资及重要股东变更等都应及时向股东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披露。

2. 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

首先, 加快会计行业立法步伐, 健全行业法规建设。现有的《会计法》仍是1999年的修订版, 其中不少内容同当前的经济活动和企业管理实践已经不相适应, 应尽快予以修订和完善。同时, 在《会计法》之外, 还应建立和健全相关的配套法律体系, 如可以以《会计法》为主体, 以《公司法》、《合同法》、《预算法》等为外围法律, 以《会计准则》等为相关法规规章, 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法律体系。其次, 完善企业内部监管。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责任指标和考核体系, 建立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并加强资金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等管理活动, 增强财务管理能力。最后, 增强社会监督力量。鼓励媒体和第三方机构发挥社会监督职能, 强化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

3.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能力

会计从业者的素质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成果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者应提高对会计从业者素质的重视程度, 把好入口关, 从源头控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 企业应制定会计人员培训计划, 通过专项培训、岗位轮训等, 提高会计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新会计人员知识储备。此外, 企业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鼓励会计从业者加强自我充电, 从经费管理上给予会计人员相应保障, 提高会计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论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企业会计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 会计失真也随之增多。只有解决好会计信息问题, 才能推动企业更好发展。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总之, 如能如上述所说, 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对策, 定能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产生, 将其的危害将至最低, 使得企业会计信息能够更好地来为企业服务, 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苟爱华.会计失真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2014 (04)

论信息数字时代手绘表现技法新趋向 篇10

随着科技发展,我们迎来了信息数字时代。进入信息数字时代,电脑在艺术设计领域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设计工具,在广告设计、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个方面作用越来越重要。电脑的“多、快、好、省”的特点在艺术设计领域对于室内设计的效果图传统表现技法有很大冲击。现在很多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热衷于电脑。过去手绘一份效果图,从设计草图到正稿绘制出图,费时费力。然而,电脑多媒体辅助设计技术,所有的设计工作可以由一人在同一台电脑上完成,随时在显示屏上预显效果,也可以通过打印机打出样稿校样。如此,效率大大提高,品质也容易掌握。可以说电脑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次革命,它的发展必将促进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我认为无论电脑怎么发展,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手绘。

电脑不能完全代替手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1)手绘的快捷方便的优势是电脑不能代替的。简洁的线条和明快的颜色,在草图创意和方案深入中更得心应手。“优秀的设计师应该经常把一个环境艺术设计的瞬间灵感记录到自己脑中,随手勾勒一时的突发奇想也可能成为伟大的设计雏形”[1]。而电脑设计图虽然真实、细腻,但却不能很快完成,最后的完成效果也较呆板、生硬、缺少艺术的感染力,而没有艺术个性就必然没有生命力。“学习传统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的作品更有个性,更有特色,因此我们要向传统学习”[2]。2)手绘设计的过程是绘画过程的延续,是对艺术基础、艺术造型和艺术修养再认识的一个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从手绘设计中得到的对美的感受和艺术灵感,是电脑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而长期的使用电脑设计,也只能使设计师愈来愈远离对艺术的体验,对美的感受也会逐渐迟钝,这对一个设计师的发展应该是非常危险的。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电脑设计的应用,手绘设计也一直在不断地调整与发展着,有很多非常理性的、繁琐的设计过程,用传统的手绘很难表现,而电脑却能非常容易地完成。手绘设计开始从繁琐和繁重的描绘中走出来,设计师们开始更多地用手绘来设计草图,表达创意和深入设计,更多地利用手绘简洁明快的特点来表现自己的设计灵感和设计思想。所以手绘的培养和训练就应该更多地和设计创意相结合。

2 传统手绘技法特点

2.1 钢笔淡彩表现技法

用钢笔线条和水彩颜料做效果图是一种以线条和色彩共同塑造形体的方法。它的历史较长,在国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国内也有几十年了。

以前的钢笔淡彩图,特点是画面一般比较满,色彩也很淡浅。现代钢笔淡彩法,通常不把画面画满,尤其是靠近边缘处还常常留有空白,色彩较之前也浓重多了,从而加强了表现力。这种技法中,线条只用来勾画轮廓,不去表明明暗关系,色彩通常用水彩颜料或照相透明色区分大的色块,进行颜色平涂或少许明度变化。整个图画的特点是清亮、明快,处理得当,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但值得注意的是,用水彩或照相透明色画效果图一定要和线条结合起来。否则由于这类颜色过于透明或细腻,会使人感觉轻薄而没有分量。因此,钢笔淡彩表现图的勾线也就显得十分讲究了,粗细、顿挫以及远近、虚实务必要搞好。

2.2 水粉表现技法

水粉与水彩都是以水分为媒介调和作画,但水粉也不过多追求水的情趣,运用技巧近似油画,即以造型的笔触笔法技巧。作为设计表现图,既取其工具材料的运用特点,却又不尽从绘画角度探求其粗犷洒脱的特点。水粉颜料虽然也用水调和,但与水彩颜料完全不同,它是一种不透明的颜料,其遮盖力仅次于油画颜料。上色时本着先深后浅,先远后近,先湿后干,先薄后厚的顺序渐次深入,又须视画面光源的布置和物体的色相灵活运用,这同水彩技法从浅至深刚好相反。

由于水粉颜色表现力强,明暗层次丰富,又能够层层覆盖,并且还能够比较深入地表现对象,所以初学者应当首选水粉表现技法。

2.3 透明水色表现技法

用透明水色画效果图的优点在于:它多次重叠也不易脏,而且还有很强的透明性,可以得到一般水彩颜料难以获得的明丽效果。

具体的操作方法要比一般的绘图方法复杂一些。首先取一张拷贝纸或硫酸纸,根据设计构思画出透视图,一定要准确详细。然后用硬铅笔把它拓在裱好的正式图纸上。拓时可用硬一些的铅笔,拓完后再用铅笔勾画一遍。接下来可根据要求或自己的设想着色,第一遍用色要少而薄,一遍不够,再加一遍。笔法要灵活掌握,既可平涂,也可以徒手勾,但不要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

2.4 喷笔表现技法

喷笔表现技法是利用气泵压力而产生的气流通过喷笔将颜色喷到画面上的表现技法。喷出的颜色呈圆雾状,效果、造型可结合遮挡膜阻隔材料进行作画。喷笔画法的特点:色彩细腻,明暗过渡柔和自然,色彩变化微妙,效果逼真。

用喷笔绘制效果图也是有一个熟练掌握的过程,一般只要掌握好喷绘颜色的粘稠度和喷绘的距离以及遮挡的技巧,就可以进行操作了。当然,用喷笔做效果图并不是说一点都不用画了,因为使用喷笔做的效果图一般只能做大关系,像一些家具的细部及陈设还是要靠手来画。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喷与画相结合。如果不用手画,单纯的喷绘图往往有一种朦胧感。因此,对于画面上的点缀物、陈设品以及绿化、人物等都是喷笔所不及的,必须用手绘才能构成一幅完整而醒目的效果图。

3 快速表现技法

3.1 马克笔加彩铅综合表现技法

马克笔画效果图不像画水彩、水粉效果图那样复杂。马克笔有两种类型即水性、油性,其水性马克笔作图的用纸比较随意。纸纹较细的绘图纸、复印纸、新闻纸都是水性马克笔的理想用纸。油性马克笔的作图用纸一般采用硫酸纸比较适合。硫酸纸有两个特点:1)吸收的颜色慢,可反复叠加,直至达到理想的效果;2)具有半透明性,颜色可在纸的正反两面刻画,使色彩更加丰富。

彩色铅笔是在普通素描的铅笔基础上融入各种色彩。色彩种类比较丰富,市面上常见的有12色、24色、36色、48色等可供选择。分普通彩铅和水溶性彩铅两种。对于用彩色铅笔这种工具来绘制效果图学生是很容易并且愿意接受的一种表现技法。彩色铅笔相对于其他工具表现技法来说,是比较容易上手的一种工具。

用马克笔结合绘制室内效果图应该是学生重点要练习的一种表现技法。马克笔的第一大优势就是方便,快捷;第二大优势是马克笔具有雄浑、粗旷、潇洒流畅的艺术语言以及独特的视觉效果。在马克笔技法的练习中,学生首先还是要临摹学习一些好的表现方法,具体的是学习好的笔法,颜色上的搭配协调,虚实上的处理。马克笔要放开画,要敢画,不然画出来太小气,没有张力,颜色最好是临摹实际的颜色,有的可以夸张,突出主题,使画面有冲击力,吸引人。颜色不要重叠太多,会使画面脏掉。必要时也可以重叠,以达到丰富的色彩效果。太艳丽的颜色不要用太多,要学会收拾画面,把画面统一起来。彩色铅笔的优点是色彩淡雅,使用方便。尤其是它的表现技法跟素描相似,运用排线技巧去塑造室内空间,另外彩色铅笔用于室内细部的表现都很到位。马克笔结合彩铅的技法绘制,能产生生动的效果。它们都是比较快捷的工具,马克笔色彩明快、亮丽,笔触大小可以自如控制,适合大效果制作。彩铅色彩细腻,色相稳定,特别适合细部处理及画面后期调整。它们之间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工具的最佳效果。

3.2 结合电脑综合表现

电脑辅助设计技术在现代设计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的优点多,快捷、精确、减少重复性劳动及更改方便等。但是传统的手绘图也有它强大的生命力,设计者应该辨证的对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比较成熟的认识是,应该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代电脑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也朝着这个大方向发展,如:Photoshop,3DMAX,SketchUp等软件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就很明显。

艺术设计是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任何时候都要创造性地思考和绘制。创造性常常意味着用一种新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来做事情。寻找那些你以前从未注意的东西”[3]。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任何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设计类的。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时代特点,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摘要:通过对信息数字时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化进行描述,就传统手绘技法及快速表现技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旨在研究在设计的效果图创作上,电脑制图与人工手绘制图是取舍还是融合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信息数字时代,手绘,电脑设计,表现技法

参考文献

[1]白涛.新思维手绘表现[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林家阳.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产量控制下一篇:音视频编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