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2024-08-05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精选十篇)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篇1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台阶的形成的原因

1.初中物理教材对大多物理问题只进行定性分析 , 即使有定量计算也很简单; 而高中教材绝大部分问题不但要定性分析, 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所以从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跳变”。

2. 初中物理知识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而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绝大多数上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 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主要体现在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 阶梯很高。

3.不善于利用数学工具解题是形成台阶的重要因素。高中阶段数学工具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手段, 尤其力学部分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矢量等, 让学生一下适应确实不易。

4.呆板学法的“惯性”对高中物理难学结论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初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习惯于背牢记熟, 而对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过程分析极少考虑。高中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学法的飞跃, 更是一种能力的飞跃。

二、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降低台阶的方法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师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从而比较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哪些知识, 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顺利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实践证明, 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 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过程中, 应及时完善新知识更新认知体系。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 (速率 ) 、路程和时间 ;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 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外还有方向、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 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 然后再创新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 避免人为地“走弯路”, 增加物理学习难度。

2、加强物理直观性教学 ,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 而忽略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 使物理概念抽象化, 导致刚升入高中的学生,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难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做实验, 多举实例,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种媒体教学,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 掌握物理概念, 并设法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 只有当他的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 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所以通过做实验、举例的直观教学, 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 变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 问题启动于思维。”应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每一节课都设法创设思维情境, 组织学生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 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 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 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联系和基本规律, 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授新课时采用导、悟、练、思的模式, 在讲解习题时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策略选择和运用能力。

4.化大台阶为小台阶 , 降低台阶的高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层次必须分明, 绝不能搞一步到位的教学法。先用朴素的语言讲清基本知识, 让学生感觉通俗易懂, 然后再利用严密的物理语言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教学高一物理的瞬时速度时, 先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指明瞬时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 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不同长度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分析比较引出反映瞬时运动快慢的描述物理量———瞬时速度, 最后给出或讨论出瞬时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这样化大“台阶”为几个小“台阶”, 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

总之, 从实际出发, 分析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和可能存在的“台阶”, 探究合理的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探索优化物理知识的教法,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创新能力;坚持以体验、互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过程, 使每个学生很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摘要:本文从物理学科特点和物理教学实践入手, 以高一新生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为基础, 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分析高一新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篇2

福州格致中学

陈敏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学科课程相衔接”。但长期以来,初高中物理的台阶太大,高一物理难学,一直是一个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中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本人在实际物理教学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认识。

一、充分认识造成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原因,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关键。1.初、高中物理教学互相不了解实际情况

初高中分离后的教学,使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了解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广大高中物理教师不清楚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特点,人为增加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困难。

2.学生不同时期的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形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且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基础,他们往往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

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较高的发展,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但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划分为青年初期,其实在心理发展的程度上更接近于初中生。他们对于高中物理的难度高,较抽象的特点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在心理方面形成了压力。

3.初、高中物理知识层次的变化特点

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如在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初中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一般只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整个内容较少,且在升入高中前有大量时间进行联系,成绩可以短期内提高,造成了学生们认为物理很简单,学习很容易的感觉。

高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抽象,前后联系紧密;经常需要对物理现象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高中物理概念相对抽象、复杂,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例如:从“标量”到“矢量”的跨度,从“速度”到“加速度”,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再到“加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与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的关系”学生就更困难了。学生在理解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克服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势,而且要加深理解,困难可想而知了。而且高中讲的物理规律往往牵涉到多变量的过程,状态,数字表达式较复杂,还经常要用图象来描述,而且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运算中和图象中,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因而对数学运用,数学结合,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然提高了很多。例如运动学四个基本公式,牵涉到s、t、a、v0、vt五个物理量,初中一个学期都学不到四个公式,而高中一节课就学完,他们的困难可想而知。还有S—T图象和V—T图象。虽然图象表述比较形象直观,但在初中却很少用到,学生对此一时很难适应。还有高中物理对实验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有瞬时量的记录、测定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等比初中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提高。

二、适当调整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不仅是学好物理课的手段,而且也是物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有了兴趣才能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学得会,学不会不可能有兴趣。首先,教学要求适度不可否认,在只学必修物理课的学生中,许多人的理科基础不太好,因此,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其次,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好“台阶”。许多学习中的困难是由于学习环节中的过分跳跃引起的。再次重视物理情景的建立。一些学生物理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能明白定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情景。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介绍弹力时,我们不要给弹力下定义,主要通过日常生活和体育项目中实例(如:撑杆跳高等)说明什么叫弹力,并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和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好懂,也容易演示,演示效果也很好。但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不易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的形变,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如:用光学实验的激光演示仪放在水平桌面上,激光仪产生的光照在白墙上形成一个亮点。让一个学生压这个水平桌面,就发现光亮位置的改变,引导说明,让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将本节课创设的简易实验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教师设计物理情景,才能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如高中学习电学的电阻定律时,可以利用初中所学的电阻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知识来同化。但学习欧姆定律,尤其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就需要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3.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过渡的难点,缩小台阶 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 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还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受力分析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第一个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其次,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应使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就学不好高中物理。初中阶段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对数学工具有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第二大台阶。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运用数学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运算。我们知道,物理知识不是公式的堆积,不作物理分析,乱套公式,不是数学本身的过错,而是不会运用数学。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是在高中阶段应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之一。

4.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作为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物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这是受益终生的;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实际的物理问题。因此,要想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开始教学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在对高一新课程第二章第二节《质点和位移》的教学,讲质点概念时,就要强调从形象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第四章《相互作用》的教学时,对于弹力,也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而应从弹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摩擦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直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学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则,使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根据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其与三角形中三边边长之间的关系相似。成良好习惯。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篇3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异性

1、初中物理注重表象,高中物理深入原理。初中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人习以为常。学生不需要依靠阅读教材或教师讲解,在平时生活实践中或者家庭教育中就已对这个现象有所了解,在初中课堂上学习时只是加深了理解,因而学习应试得心应手。

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在于,高中物理不仅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的表象,还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原理。重力、弹力、能、加速度等物理概念,闪电、圆周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现象,比初中热胀冷缩、异性相吸等常识性的教学内容难得多,而且在生活中也并不常见。不仅如此,学生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因此,学生就会面临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经验不足,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2、初中物理多要求运用形象思维,高中物理多要求抽象思维。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往往一张简单的图片便可以解释清楚相关的物理知识。直观可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起知识来轻松不少。多数时候,学生并不需要记忆教材上规范的物理术语,也能凭借自己对教材上图片的印象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把一个物理原理解释得很恰当。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多数只出现于理想状态中,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繁琐的数学运算估计得出的。因此,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根据非理想状态下的现象,利用物理知识想象、推算理想状态下可能存在的情景。形象思维能力强调记忆,抽象思维能力强调逻辑,在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经验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负担大大增加,在理解课本知识的时候必须时刻联系到抽象成数字与符号的公式。没有鲜活的实例,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3、把握初中物理知识多靠记忆与经验,高中物理知识要求具有较高数学水平。初中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物理运算问题,但是高中显然没有那么容易。高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学不好数学,学生的物理成绩估计也不会理想。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平行四边形、重力、万有引力、能、加速度等的计算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幂的运算,开方,设未知数,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其不仅涉及的数学知识种类多了,高中物理还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一道题目中有一个变量有一点点变化,原来的物理公式就不适用了,相应的数学参数也要跟着变化。假如学生不能把握住物理与数学之间微妙的联系,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那么学好高中物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如何合理有效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在了解清楚学生不适应的原因以后,教师必须对症下药,在教学安排上以及学生的心理辅导上下工夫,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这个台阶,促进他们抽象思维以及学科结合能力的发展,实现在高中物理学习上的“软着陆”。

1、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强调初高中物理知识联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唤起他们对高中物理的亲切感。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以初中学习的物理知识为背景,体会高中物理与之的共通以及不同之处。

教师应该对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据此推测出学生的理解模式。为了顺利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教师除了肯定初中教材中对高中教学有益的地方外,还得向学生解释清楚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不准确或含混之处,让学生明晰高中物理在补充和完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忌全盘否定学生脑海中不够完善的思维定式以及学生初中学习成果,而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接纳新的理解模式。

2、增加实验教学分量,注重抽象思维培养。高一学生大多仍旧未能完全摆脱初中靠机械记忆以及生活经验理解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对于相对抽象、难以观察、远离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如卫星绕地球旋转、匀加速直线运动、弹力的变化等理解起来感觉吃力。因此,演示实验的方法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彩有趣的物理实验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有效。

虽然如此,学好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还是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空间想象、归纳演绎的能力。例如,在力的分析上,多画示意图;在加速度的学习上,多给出题目以及实例,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多做题。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条件各异、解题方法各异的题目中加深对特定公式的特定适用范围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的目的。

3、解题指导不能少,作业反馈要经常。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往往是上课听得明白,课本看得明白,但是题目却做得稀里糊涂。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物理知识,尤其是公式的适用范围理解得不够透彻造成的。物理模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物理练习册上的题目丰富了课本上典型式的例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册上的习题,把课本上的内容拓宽、挖深,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 篇4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异性

1. 初中物理注重表象, 高中物理深入原理

初中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人人习以为常。学生不需要依靠阅读教材或教师讲解, 在平时生活实践中或者家庭教育中就已对这个现象有所了解, 在初中课堂上学习时只是加深了理解, 因而学习应试得心应手。

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在于, 高中物理不仅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的表象, 还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原理。重力、弹力、能、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闪电、圆周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现象, 比初中热胀冷缩、异性相吸等常识性的教学内容难得多, 而且在生活中也并不常见。不仅如此, 学生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因此, 学生就会面临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经验不足, 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2. 初中物理多要求运用形象思维, 高中物理多要求抽象思维

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 往往一张简单的图片便可以解释清楚相关的物理知识。直观可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起知识来轻松不少。多数时候, 学生并不需要记忆教材上规范的物理术语, 也能凭借自己对教材上图片的印象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 把一个物理原理解释得很恰当。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多数只出现于理想状态中, 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繁琐的数学运算估计得出的。因此,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根据非理想状态下的现象, 利用物理知识想象、推算理想状态下可能存在的情景。形象思维能力强调记忆, 抽象思维能力强调逻辑, 在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经验的情况下, 学生的思维负担大大增加, 在理解课本知识的时候必须时刻联系到抽象成数字与符号的公式。没有鲜活的实例, 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3. 把握初中物理知识多靠记忆与经验, 高中物理知识要求具有较高数学水平

初中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物理运算问题, 但是高中显然没有那么容易。高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 学不好数学, 学生的物理成绩估计也不会理想。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平行四边形、重力、万有引力、能、加速度等的计算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 幂的运算, 开方, 设未知数, 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其不仅涉及的数学知识种类多了, 高中物理还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一道题目中有一个变量有一点点变化, 原来的物理公式就不适用了, 相应的数学参数也要跟着变化。假如学生不能把握住物理与数学之间微妙的联系, 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 那么学好高中物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如何合理有效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在了解清楚学生不适应的原因以后, 教师必须对症下药, 在教学安排上以及学生的心理辅导上下工夫, 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这个台阶, 促进他们抽象思维以及学科结合能力的发展, 实现在高中物理学习上的“软着陆”。

1. 了解初中教学内容, 强调初高中物理知识联系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唤起他们对高中物理的亲切感。为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以初中学习的物理知识为背景, 体会高中物理与之的共通以及不同之处。

教师应该对初中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并据此推测出学生的理解模式。为了顺利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师除了肯定初中教材中对高中教学有益的地方外, 还得向学生解释清楚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不准确或含混之处, 让学生明晰高中物理在补充和完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切忌全盘否定学生脑海中不够完善的思维定式以及学生初中学习成果, 而要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接纳新的理解模式。

2. 增加实验教学分量, 注重抽象思维培养

高一学生大多仍旧未能完全摆脱初中靠机械记忆以及生活经验理解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 对于相对抽象、难以观察、远离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 如卫星绕地球旋转、匀加速直线运动、弹力的变化等理解起来感觉吃力。因此, 演示实验的方法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彩有趣的物理实验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有效。

虽然如此, 学好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还是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为此, 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空间想象、归纳演绎的能力。例如, 在力的分析上, 多画示意图;在加速度的学习上, 多给出题目以及实例,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多做题。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条件各异、解题方法各异的题目中加深对特定公式的特定适用范围的理解, 达到举一反三, 灵活变通的目的。

3. 解题指导不能少, 作业反馈要经常

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 往往是上课听得明白, 课本看得明白, 但是题目却做得稀里糊涂。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物理知识, 尤其是公式的适用范围理解得不够透彻造成的。物理模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物理练习册上的题目丰富了课本上典型式的例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册上的习题, 把课本上的内容拓宽、挖深,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 向学生及时反馈他们的作业质量是教师的责任, 也是解答学生疑惑,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二法门。通过及时与学生交流他们的作业状况, 不仅有助于构建友好密切的师生关系, 也能让教师了解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做到一举两得。

合理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关系到教师高一物理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时刻牢记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做好高中物理备课以及教学方式选取的前提上, 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习方式也相当重要。所以, 合理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 不仅能协助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旗开得胜, 也有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 顺利推进教学进程。

摘要:高中物理的难度相对于初中物理而言提升了很高一个台阶, 很多高一学生对此非常不适应, 学习热情受到了打击, 学习效率也不甚理想。由此可见, 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对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学习状态是大有裨益的, 这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高中物理教学中注意初高中的衔接 篇5

摘要: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了问题,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物理教学 衔接 逻辑思维 推理判断 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 归纳演绎空间想象 灵活应用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当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学生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致使他们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五、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5、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最后,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篇6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初中物理练习题大多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但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的方法。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的物理学习台阶,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首先,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做好衔接准备。初中到高中,物理教材有三个过渡:第一,从标量到矢量:如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初中阶段只有速度(速率)、路程等,而高中物理就增加了位移、加速度等知识点,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第二,从简单到复杂:如二力平衡到力的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三,从直观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阐述也从通俗易懂到科学严谨。高中物理其内容虽然也是力、热、光、电等部分,但对知识的要求比初中物理教材更高。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多,数学工具的应用也明显增多。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教师要了解初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知识架构、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帮助学生以旧知同化新知,使知识顺利迁移。

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选教法,铺好衔接台阶。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心理特性、思维能力,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知已知彼,才能事半功倍。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课堂密度小,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进度慢,教学内容要求偏低。但是高中物理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和对知识的要求都大大提高,这需要学生自己课前预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思考、练习,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才能真正掌握。所以我们教师要精选教法,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铺好衔接台阶。例如在讲“加速度”概念时,只讲直线运动的情况,不追求概念的完善性,这样虽然学生对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矢量关系不能全面认识,但却大大降低了难度,等到学习“曲线运动”时再进一步深化加速度概念,这样逐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分散难点,学生也易于接受。

另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以及运用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再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篇7

一、高中物理教师要在教育理念上与初中物理进行衔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以问题为主线, 以实验活动组织教学,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 分析实验数据, 得出实验规律和结果, 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由于实验活动是以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 学生全员参与,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和平台, 从而顺畅地实施了生本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由于知识点多, 学习任务重, 教师感到时间紧, 知识密度大, 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验, 甚至干脆将学生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并告诉学生实验结论, 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思维处于停滞状态, 学习成绩可想而知。鉴于此, 高中教师也要借助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模式, 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为主导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高中教师还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特点, 适当放慢教学速度,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处进行合理预设, 对物理教材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 给学生多留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尽力打造高效课堂, 以便提升高中学生的物理成绩。

二、高中物理教师要在科学研究方法使用上与初中物理进行衔接

学生学习初中物理时最常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和类比法, 很少用理想模型法, 而学习高中物理时采用最多的科学方法是理想模型法和控制变量法。对学生来说, 理想模型法非常抽象, 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知识跨度太大, 学习起来非常吃力。高中教师只有细致讲解、反复指导, 学生才可能真正掌握。例如, 高中物理所说的质点就是一个理想的物体, 此物体的质量集中在一个点上, 物体体积和面积均为0。这与学生初中学习产生严重冲突, 物体有质量没有体积, 那么物体的密度是多少呢?教师就要讲清质点只是为了研究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这一问题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研究物质的密度、转动等问题时不能将物体当作质点处理。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对高中物理的恐惧感就减弱了。

三、初中物理教师要做好定性学习和定量学习的有效衔接

初中教师要将数学计算的方法运用到物理解题中去, 帮助学生完成初中物理的定性学习到高中物理定量学习的转变, 进而做好与高中物理学习的有效衔接。

1.加强数学知识与静态物理问题的衔接。

根据一定条件求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困难, 运用不等式 (组) 的知识来解这类问题, 就会使问题化难为易了。

例1某同学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处时, 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当蜡烛距透镜10cm时, 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试求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解得不等式组, 得到5cm

2.加强数学知识与动态物理问题的衔接。

例2如图1所示, 重物始终悬挂在杠杆的中点上, 用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图示位置提至水平的过程中, 力F的大小将发生什么变化?

解析:解答本题, 首先要做出力臂 (如图2所示) , 然后由杠杆平衡条件列出方程式。设杠杆和竖直方向成θ角, 杠杆长为L, 重物所受重力为G, 重力的臂为L1, 力F的力臂始终为L。则由数学知识可知:当杠杆从图示位置转到水平方向过程中,

3.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

四、初中物理教师要做好整体分析法和隔离分析法的有效衔接

初中物理教师也要教会学生运用整体分析法和隔离分析法, 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 以便与高中物理教学进行有效衔接。

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学时经常要学生求系统内各个物体所受的内力或外力, 这就要运用整体分析法和隔离分析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两种方法的解题思想, 学习时才有信心。否则, 学习力学时就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认为自己不是学物理的材料。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有意编排这类习题, 向学生传授整体分析法和隔离分析法的解题思想, 让学生开开眼界, 从而使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时充满信心。

例3如图4所示, 将一块重为3N, 体积为100cm3的石块, 用细线系着浸没在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 容器中水的深度由10cm上升到12cm. (容器的重力和容器壁的厚度忽略不计, g=10N/kg) 求:

(1) 石块所受浮力及静止时绳子的拉力;

(2) 容器中水的重力;

(3) 细线不松动, 石块静止时, 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解析:

五、初中物理教师要做好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衔接

初中物理教师要加强数学图像与物理知识的衔接, 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通过数学图像揭示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在物理中常采用图像法, 表示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 如“力和运动”章节中采用“速度-时间”图像和“力-时间”图像清晰地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力的大小关系特点。图像法具有直观、形象、简洁和概括力强的独特优点, 能将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物理状态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4如图7所示, 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 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 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8和图9所示。由图像可知当t=1s时, 物体处于____状态。当t=3s时,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N, 方向是____。

解析:分阶段分析图像8中力F与时间t的关系 (力F的方向始终是水平向右) :在0~2s时间内, F=1N;在2~4s时间内, F=3N;在4~6s时间内, F=2N。分阶段分析图像9中物体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在0~2s时间内, v=0m/s, 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在2~4s时间内, v一直在变大, 说明物体处于加速状态;在4~6s时间内, v=4m/s, 说明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分析图像7可知:物体在水平状态受两个力作用, 水平向右的推力F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 (f可能是静摩擦力也有可能是滑动摩擦力) 。将图8和图9联系起来分析, 得出以下信息:在0~2s时间内, 物体静止, f是静摩擦力, 根据二力平衡可知f=F=1N;在2~4s时间内, 物体做加速运动, f为滑动摩擦力, F大于f;在4~6s时间内,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f为滑动摩擦力, 根据二力平衡可知f=F=2N;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由于在2~6s时间内, 物体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没有发生改变, 所以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为2N。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图像法解题的一般步骤: (1) 看清图像中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 (2) 弄清坐标上的分度值; (3) 明确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 弄清同一图像各个阶段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找出不同图像中物理量的联系; (4) 根据图像对题目进行数据计算或者做判断性结论。通过习题的训练,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为高中学习图像类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议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篇8

一、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搞好衔接的前提

1.从心理上做准备.很多教师由于高考“惯性”, 往往对学生一开始就以高考标准“从难从严”, 追求一步到位, 造成学生“吃不掉、咽不下、消化不良”, 结果使学生怕学厌学,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受影响.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我们应从心理上适应新生的特征, 把更多的关心、耐心和爱心给学生,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衔接.

2.从知识上做准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有:教材、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的内容, 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发展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明确如何使高中的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和新课程接轨, 降低初高中的台阶, 让学生去体会高中物理的一些学法, 并使初高中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 使他们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

3.从学情上做准备.每一届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尽相同, 初中的升学成绩并不能很准确地反映学生目前的物理水平, 组织一次摸底考查, 以便教师心中有数, 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衔接备课、教学, 使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有一个相对整齐的起点, 增强适应性, 提高成功率.

二、适时的更新教法是搞好衔接的有效途径

1.做好每节课的“开场白”

“亲其师, 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具备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作则, 知识广博, 具有吸引力, 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课堂上要注意利用“开场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教导.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有独到见解的学生, 要当众给以鼓励和表彰.

2.采用直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做一些实验, 多举一些实例, 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 变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使探求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愿学、乐学”.

3.适时、适当复习初中知识

由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已知到未知, 将新知纳入旧知的结构而逐步演化提高的过程.所以, 通过适时、适当的复习有关初中物理知识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方法之一.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以点带面展开式的学习高中的新知识点, 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 找到初高中知识要求的差异, 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4.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物理课上活跃的思维是学好物理的必要条件.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不必多讲”应“致力于导”.“导”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课堂提问则是实现“导”的有效手段.因为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 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 而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教学中提出问题, 在课本和学生之间设立疑难, 使学生进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去探索、深思, 发现、解决问题.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动脑, 启迪思维, 激发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乐学中提高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搞好衔接的关键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如没有较好的自学能力, 就只能限于听老师讲, 死记硬背课本内容, 不能分析、概括、总结, 更谈不上答好能力测试题.所以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第一步.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 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得出、习题的处理,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都很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创新性是教改的核心问题.教师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应努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 同时应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技巧、变通方法, 如在习题的讲解中怎样审题、怎样挖掘隐含条件、怎样寻找相互制约因素, 哪些是习题中的思维陷阱, 如何克服思维定势, 如何去伪存真, 一题多变等.让他们在求知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开拓、提高, 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为整个高中阶段, 乃至整个学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与意志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因应多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这对于物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尤其重要.同时还可适时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篇9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 在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的情况下, 让原有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 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 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二、加强直观性教学, 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 而忽视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 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难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举一些实例, 多做一些实验,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并掌握物理概念, 通过观察、动手、纠正等步骤, 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 天赋很好的学生, 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 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 变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 是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的一种好的方法, 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三、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开始于疑问和惊奇, 问题启动于思维。”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 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 调动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 教师要按照物理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 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 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 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 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达到举一反三、举三反一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 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 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 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时间一长, 能力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初中阶段, 由于教学内容少而浅, 教师较为注重趣味性, 教学课堂密度小, 进度慢, 学生掌握较为容易, 而且习题类型较少, 变化也不多, 且多数以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的上路, 考试时只要记住公式, 做好笔记, 学生一般就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因而, 不少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到了高中, 教学进度明显加快, 课堂教学密度加大, 学生只有多作分析、思考、练习, 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 单靠死记硬背远远适应不了高中物理教学的节奏。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虽然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 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 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 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 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 常常是上课听得懂, 课本看得明, 但一解题就会出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 综合运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刍议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篇10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变化

1. 教材的变化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材, 在内容上往往较为通俗易懂, 涉及的题型也较少, 且在难度上也不高。而进入高中以后, 教材上的知识明显变得抽象起来, 并且在理论分析方面的内容也变得多起来, 难度明显要高过初中的教材。除此以外, 在新课改的影响之下, 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教材都有了一些难度上的降低, 但是在降低的幅度上初中则要远高于高中, 因为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往往受到高考的影响较大, 教师不敢轻易地降低难度, 这样就使得初中和高中的教材难度在差距上变得更大, 从而给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2. 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阶段, 物理课时相对比较充足, 进度也很慢, 这样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而进入高中以后, 知识点明显增多, 知识的灵活性也变得更大, 而课时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 不能花太多的时间去讲解重难点知识, 对各种灵活的题型也无法做到细化讲解, 导致很多学生上节课的知识还没有掌握, 紧接着就要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 这样长此以往的“消化不良”使得学生的问题越积越多, 最终导致物理成绩的下滑。

3. 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初中阶段, 学生学习往往是采取背概念、记公式、套题型的方式来学习物理知识, 由于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点较少, 题型较为简单, 于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行得通的, 但是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 很多学生依然是按照过去的学习方式, 这对于知识点众多、题型复杂的高中物理显然不适用, 这样必然使得学生的物理学习出现困难。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工作的策略

1.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

在刚进入高一阶段的时候, 我们的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适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 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慢教学的进度, 调整一些教学的顺序, 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为根本前提, 不要盲目追求知识的难度和教学进度。要知道, 高一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 如果这个时候的基础没有打好, 会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

2.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 很多学生都会有“一听就懂了, 一做就错”的困惑,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说到底还是由于对知识的掌握深度不够。进入高中以后, 我们对于物理概念定理的学习不能再像初中阶段一样只停留在表层, 而是要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它。这样, 教师就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要求学生把一些物理概念和定理记住就可以了, 而是要重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 不仅要详细介绍知识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总结和反思的习惯。这样,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才会更加透彻, 在应用的时候才会更加灵活。

3. 重视直观教学方式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往往较为形象具体, 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往往也较为轻松, 而进入高中以后, 很多知识变得抽象起来, 而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快速地从过去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教师要想解决这个学习障碍, 就要注意采取一些直观教学方式。

上一篇:设计素描教学分析下一篇:环境安全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