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能

2024-05-18

我国海洋能(精选十篇)

我国海洋能 篇1

1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实施海洋管理的策略

1.1 美国

1.1.1 完善管理体制

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海洋管理体制属于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类型,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联邦政府的海洋职责仍分布在10个部和8个独立机构[1]。该时期出台的海洋立法大多数缺乏一个国家海洋政策应体现的前后和内在的关联性, 缺少对其所涉及的其他方面问题的考虑。为此, 20世纪80年代, 联邦政府的海洋工作开始滑坡, 减少了对海洋计划的财政支持[2]。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开始改革现行的海洋管理体制, 强化国家海洋综合管理职能。1998年国会批准成立了由国家海洋大气局、农业部、国防部、能源部、内政部和国务院等联邦主要涉海机构负责人组成的海洋领导小组, 负责起草了有关美国海洋和海岸政策现状的背景文件。2000年8月底成立了“海洋政策委员会”。2004年在环境质量委员会设立 (内阁) 海洋政策委员会。2005年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和海洋管理委员会共同发起联合行动倡议, 旨在继续推进海洋政策改革, 优化改革领域包括开展给予生态系的管理、强化海洋管理改革工作。2009年出台的《国家海洋保护法案》提出了全面改革海洋行政管理架构的意见。

1.1.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多于世界任何国家, 根据联邦管辖权限制定的主要管理法规有《海岸带管理法》,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海岸带法。另外, 还有《净水法》《国家环境政策法》《渔猎协调法》《国家海洋污染规划法》和《深海底硬矿物资源法》等。2000年通过了《海洋法》, 为美国在21世纪出台的新的海洋政策奠定了法律基础。2008年通过了《近海与海洋综合观测法》。2009年立法提案《21世纪海洋保护、教育与国家战略法》。

1.1.3 制订计划与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制订了《90年代海洋学:确定科技界与联邦政府新型伙伴关系》《2000年美国海洋资源专题研究》《1995—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美国海洋战略计划—NOAA 2005展望》《全国海洋经济计划:海洋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和《回归海洋:美国的海洋未来》 (1998年) 国家海洋政策报告等一系列海洋发展战略规划。进入21世纪, 美国制定了《 (2001—2003) 大型软科学研究计划》, 2001年公布了《新千年海洋科学》专题报告, 2002年颁布了《海岸警备队国土安全战略》, 2003年颁布了《2003—2008年战略计划》, 2006年提交了《让海洋更绚丽——海洋政策改革优先计划》, 2008年制定了《海洋与大气局战略计划》 (2009—2014年) , 2009年制定了《有效海洋空间规划框架》, 2009年初签订了反映美国北极政策的《国家安全总统指令第66号》和《国土安全总统指令第25号》。

1.1.4 严格海洋执法

美国建有统一海洋执法队伍, 海上执法非常严格, 海上执法主要由海岸警备队负责[3]。海岸警备队按海区负责执法, 海上执法的主要任务是禁毒、渔业执法管理、环境保护和防止非法移民进出境等。执法监察主要依靠先进的设备、管理人员和发动志愿人员监视举报。

1.2 日本

1.2.1 完善海洋管理机构

作为日本内阁大臣在海洋方面的最高决策性咨询机构负责日本全部有关海洋科技与开发方面政策的制定, 并敦促日本政府就有关海洋事务方面的问题做出决策[4]。海洋开发有关省厅联席会作为政府部门的常设机构, 负责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实施。各有关省厅各负其责, 各尽其职。各有关省厅通过制订和实施相应的计划和推进行动来落实海洋政策。

1.2.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日本不断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不失时机地制订、修订有关大陆架开发以及海洋渔业开发等管理法规[5]。据统计, 日本与海洋开发有关的法律达107项, 为海洋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主要制定的法律、法规有《领海法》《专属经济区法》《渔业法》《海洋水产资源开发促进法》《关于归制外国人渔业的法律》《关于海洋资源的保存及管理的法律》《海上保安厅法》《日本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建筑物安全地带设置法。

1.2.3 发展海洋科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日本为形成具有很强研究实力和竞争实力的研究开发体系, 采取建立了官、产、学一体化的联合开发体系, 得到了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的大力支持。此外, 日本海洋开发产业研究会狠抓了基础性调查研究和测绘、水情观测技术改进、通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等三大基础工作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能源开发、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海洋空间利用等四大开发领域[6]。

1.3 俄罗斯

1.3.1 设立高级别海洋协调机构

俄罗斯于2004年6月11日成立了由政府总理、国防部长及各涉海部门高级官员组成的海洋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设立可以充分协调各部门对海洋资源、海洋战略、海洋军事、海洋国防、海洋外交和海洋交通等领域的有效管理, 从而最大范围地确保俄罗斯国家利益。

1.3.2 建立法律法规体系

俄罗斯不断修改、完善和制定海岸带和海洋管理的法规, 极大地强化了对海洋和海岸带资源的管理, 使其在新的国际海洋秩序下, 开发海洋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主要法律法规包括《关于调整开发和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关于大陆架的法令》《关于加强对有害人体健康或海洋生物资源的物质或其他废弃物的海洋污染责任问题》《关于禁止船舶对海洋污染的措施》和《关于在大陆架上开展工作的程序和保护大陆架自然资源》第564号决议等。

1.3.3 注重参与世界范围资源潜力的分配

俄罗斯参加了“国际大洋金属”国际共同组织 (参加国包括:保加利亚、古巴、波兰、俄罗斯、斯洛伐克和捷克) 。在该组织框架内实行世界大洋铁锰壳矿产资源普查、勘探, 并酝酿工业开发的可行性大型国际计划。此外, 俄罗斯非常注重在大陆架、世界大洋、北极和南极方面的综合开发, 尤其注重油气资源的评估与科学开发, 注重世界大洋公海区的联合开发与参与。

1.4 加拿大

1.4.1 完善管理体制

20世纪90年代初, 加拿大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管理工作。确立了渔业与海洋部作为管理和协调全国海洋事务的主管部门, 统一负责全国的海洋管理工作。作为专职海洋管理职能部门, 加拿大渔业与海洋部负责制定海洋政策和计划;海洋立法;渔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管理和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上安全、导航服务, 破冰业务;渔业和海洋科学研究等。同时, 也有其他一些涉海部门, 如:自然资源部、环境部、运输部、遗产部、印第安人事务和北方发展部等。1997年《加拿大海洋法》颁布, 按该法规定, 渔业和海洋部为联邦管理海洋的部门, 并授权渔业和海洋部与其他联邦部门和机构、省政府、有关的土著居民组织、沿海各界及其他方面合作制定和实施国家管理河口、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的战略。

1.4.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在加拿大, 已有的联邦涉海法规数量近40个, 包括《渔业法》《可航行水域保护法》《航运法》《沿海捕鱼保护法》《捕鱼和游船港口法》《沿海贸易法》和《航道保护法》等。其中, 1996年通过的《加拿大海洋法》较为全面且综合性强, 该法明确了本国海洋管理机制, 指明了未来海洋发展战略方向, 是加拿大今后指导其海洋工作的一部重要法规。

1.4.3 注重海洋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海岸带和海洋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 加拿大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7]。例如:加拿大通过大学中的海岸带和海洋综合管理新的研究计划对国内工作人员专门培训, 并为美国及海外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提供海岸带和海洋管理方面的大学培训和能力培养活动。加拿大还通过国际开发署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海岸和海洋管理能力。近年来, 加拿大发展了若干技术保障系统协调工作, 如海洋资源清单、数据库、海岸和海洋GIS图集以及生态系健康研究等, 为海洋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资料和信息。

1.4.4 加强跨边界海洋资源管理

加拿大将国际合作作为处理跨边界海洋管理问题的一个途径。加拿大与美国和法国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 共同负责管理跨边界的渔业资源, 同时与美国签订了五大湖合作管理协议, 共同管理五大湖水域资源环境。

1.4.5 统一海上执法机构

加拿大建有统一的海上执法机构——海岸警备队, 由海洋与渔业部领导和管理, 主要负责海上交通安全与通信保障、搜寻和救助、海上溢油的应急处理和船队的管理。

1.5 澳大利亚

1.5.1 组建全国海洋咨询委员会 (NCAC)

该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全国性团体、保护组织、工业和研究机构、土著居民、国家陆地咨询委员会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代表[8],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向联邦和有关联邦政府部长提供咨询, 每年就海洋、海岸带问题和联邦政策的实施情况提交报告和建议, 促进信息传播和海洋资源合作。

1.5.2 以强化联邦-州的合作方式落实海洋政策

建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境与保护委员会 (ANZECC) 作为联邦—州协商《澳大利亚海洋政策》实施的协调论坛。联邦政府强调满足各部门利益的必要性, 并兼顾到采取统一的政府立场, 以保障政策的落实。

1.5.3 重视法制建设

澳大利亚重视海洋法制建设工作[9]。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基本海洋法律均已建立, 同时针对国内现有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主要有:水下土地法、海洋保护法 (昆士兰州) 、南澳大利亚州海岸保护法、海岸带管理法 (南澳大利亚州) 、大陆架 (生物自然资源) 法、大堡礁海洋公园法、大陆架 (生物自然资源) 修正法案、海岸带管理法 (新南威尔士州) 和环境保护 (海洋倾倒法) 法等。

1.6 印度

1.6.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印度的海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10], 在海上航运、海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保和海上犯罪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1976年颁布了“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其他海区法”, 1982年颁布了《海洋政策纲要》, 1985年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1年颁布了综合性海洋法规《海岸带法》。

1.6.2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近年来, 印度加快海军建设, 同时加强了与亚太地区的日本、越南和韩国等国的军事合作[11]。2000年后, 印度与日本不断加强双方在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发展与东盟的全面合作关系;强化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的防务合作, 提高双边及多边军事交流力度, 并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就增进军事高层互访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1.6.3 加强综合管理能力建设

印度通过培训推广海洋管理知识和经验, 并在马德拉斯建立了海洋管理项目局, 同时, 印度海洋管理研究所、国立海洋技术研究所、一些大学和咨询公司也都积极参与海洋综合管理工作, 从而使印度的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2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海洋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分析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管理体制大致存在着3种管理类型, 即集中管理型、半集中管理型和过渡管理型。

2.1 集中型的海洋管理体制

集中型的海洋管理体制代表性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 该类国家海洋管理体制比较完善[12], 成立了专职的海洋管理职能机构, 统一行使海洋管理职能, 都根据本国的海洋法案和政策成立了海洋工作的高层协调机制;形成了统一的海洋体制;都颁布了国家的海洋基本法律, 并在基本法律的框架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拥有全国统一的海洋执法队伍, 虽然职能略有区别, 但都具有海洋、渔业执法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维护等基本职能, 并与军方和其他执法部门建立了密切合作的关系。在实行集中管理的国家中, 尽管各国海洋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不尽相同, 但国家的海洋综合管理从组织上已经具备了现代海洋管理的基本特征, 反映了这些国家实施海洋集中、综合管理的客观需要。

2.2 半集中型的海洋管理体制

半集中型的海洋管理体制主要代表国家是日本和澳大利亚等。该类国家虽然没有专职的海洋管理机构, 但都设立了高级别的海洋咨询和协调机构, 统一协调、处理海洋管理事务;通过制定和调整海洋战略、政策, 来强化海洋管理工作;都拥有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 能够较好地处理和协调实施海洋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

2.3 过渡型的海洋管理体制

过渡型的海洋管理体制代表国家是俄罗斯。该类国家没有专职的海洋管理职能部门, 海洋管理分散在较多的部门, 没有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 但正逐步实现全国性海洋工作协调机制, 制定了海洋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 建立了海洋执法力量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机制。

3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战略及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3.1 实施海洋统一管理

美国等主要海洋大国都设有高效的海洋管理职能机构和比较健全、完善的海洋管理体系, 拥有统一的执法力量, 海洋管理职能涵盖了海洋管理的主要方面。我国政府中涉及海洋开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部门较多, 必须有一个层次较高, 效力较强的海洋行政管理部门, 协调各沿海地区和涉海各部门的单一利益, 对海洋开发秩序和海洋环境保护实施统一、有效的调整、整治和管理, 避免出现海洋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 保证国家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

3.2 建立高层次海洋事务协调机构

目前, 我国海洋管理仅靠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涉海部门, 尚不能完全解决各海洋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关系。国外海洋管理实践证明, 设立国家的高层次的协调机构, 才能更好地由一个海洋管理政府部门去组织、协调其他平行的涉海部门的工作。因此, 通过设立国家高层次海洋协调机构是解决我国目前海洋管理分散性和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

3.3 完善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世界海洋大国无一例外都以海洋国际法为基础, 以国内海洋基本法律为核心, 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 我国应以制定海洋基本法为核心, 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海洋事业的方针、政策、规划和行之有效的重大管理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逐步建立起既与国际海洋法公约接轨, 又符合我国海洋管理实际的法律、法规体系。

3.4 创建人才保障机制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通过国家级海洋研究中心、开放式大学海洋教育培训以及各种海洋教育和培养计划等, 不断推进海洋基础和综合研究, 积极打造海洋领域顶尖人才。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正是依靠大批献身于海洋事业, 努力进取, 勇于创新的管理和科技人才支撑的。各级管理部门要在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制度, 健全科技创新人才选拔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摘要:文章从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体系、计划于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实施海洋管理的策略, 归纳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施行的海洋管理体制的类型、特点, 并重点从机构、法律法规和人才保障等方面研究并提出我国海洋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以期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洋国家,海洋,管理,借鉴

参考文献

[1]Pew Oceans Commission.规划美国海洋事业的航程[M].周秋麟, 牛文生, 译.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5.

[2]KNECHT R W, ARCHER J.“Integration”in the US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program[J].Ocean&Coastal Management, 1993, 21 (1, 2, 3) , 183199.

[3]何学明, 王华民.美国海上安全与海岸警卫战略思想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4]朱凤岚.21世纪初的日本海洋战略。亚太安全外交, 2008 (4) .

[5]李双建, 徐丛春.日本海洋规划的发展及我国的借鉴[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23 (1) :25-28.

[6]尚书.美日同盟关系走向[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9.

[7]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8]崔爱林, 赵清华.澳大利亚的海洋教育及其启示[J].河北学刊, 2008 (2) .

[9]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9.

[10]张威.印度海洋战略析论[J].东南亚南亚研究, 2009 (4) .

[11]陈益华.中印海权战略比较[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9.

我国海洋国土现状及思考 篇2

摘要:近年来东海、南海局势不断升温,尤其是近一个月来黄岩岛对峙事件的发生,这无不牵绕着中华儿女那颗滚烫的爱国心,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我们有义务了解我国的海洋国土现状及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献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本文主要讲解我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及本人对于这些现状的小小思考。希望能够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海洋 国土争端 南海 现状 思考

正文:我国是个陆地大国,又是个海洋大国。从拥有海洋资源的绝对数量来看,的确可以这样说: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但我国又是个海洋小国,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可见,我国海洋现状不容乐观,我们要切实保护好我国的每一寸海洋国土,不愧对祖先,不给后人留下麻烦。

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领海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辽东半岛南端老铁三角与山东半岛北岸 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岸线所围的形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 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

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主要沿海城市有大连、丹东、天津、汉城、青岛、烟台、连云港等。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朝、韩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东临太平洋,以琉球群岛为界。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4省市。东海的面积大约是70余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000余米,多为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最深处接近冲绳岛西侧(中琉界沟),约为2700米。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东海大陆架是我国陆地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应归我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与我国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南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属中国海南省管辖。南缘曾母暗沙,为中国领土的最南端。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为面积350万平方公里(1,351,350平方哩)的深海盆。约等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仅次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居世界第三位。南海的平均深度是1212米,但最深处却有5567米。这里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更重要的,石油储量约为350

亿吨,号称第二个波斯湾。其次,南沙海域是黄金通道。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控制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道,是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再次,战略价值。南沙群岛扼两洋、制八方,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南海诸岛的情况是,越南占了29个,占据最多;菲律宾占了8个,占据最早;马来西亚占了5个,占据得最肥。还有印尼和文莱分别占了2个和1个。中国实际控制9个,大陆8个,台湾1个。现在看来此地已被掠夺得支离破碎,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的情况非常普遍,中国版图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名存实亡。

从地图上看,这些岛都很小,但根据国际法,有了这个小岛,就可以控制12

海里的领海,再占据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当下,各国不断开拓新的极限领域,在天上不断争夺制高点,直到太空;在水下不断下潜,直到洋底。对于就在眼前的这一块宝地,巨大的石油利益、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借助南沙、台湾、钓鱼岛等形成的第一岛链,从而达到控制中国的战略企图,各国当然打破了头也要一争到底。

针对这些强盗的无礼行为,我认为中国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我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上执法力量,这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当务之急。要阻止领海的侵权行为,最好以非军人的警察出面,这样就不用担心动用海军时纠纷演化为武装冲突。

2.加大加快对南海诸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岛屿的开发建设例如建设港口、小型机场、雷达站、哨所等设施。以确保南海稳定,同时也巩固了南海各岛屿之间的联系,也搭建起了多个军事平台。必要时可以从这些建设的军事基地给与侵犯我国主权的顽固分子以打击。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先发展海权,把中国建设成海洋强国, 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从长远来看中国要实现海洋领土完整,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必须加强国内的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的经济国力,实现科技水平和军事现代化质的飞跃,使自己有海洋大国变为海洋强国,建设一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维护海洋权益相适应的海上武装力量, 提高远洋控制和作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决胜于举手之间。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面对主权问题,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坚决斗争到底,向国际社会表达出自己的坚定立场.我们在坚持和平崛起的同时,也要坚持“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基本方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时之言,一人之言。/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了望东方周刊》

我国的海洋特别保护区 篇3

江苏连云港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规划总面积490.37千米2,这是江苏省第二家获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连云港海州湾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国际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接点,是我国海洋生物南北分布的界限,具有典型的海湾生态系统特征,拥有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资源、独特的海蚀地貌以及特殊的基岩岛礁与海洋自然遗迹资源等,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明显,并将为今后地方生态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浙江乐清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分成两大功能区,即环岛滨海生态保护景观区和南涂生态保护开发区。环岛滨海生态保护景观区分为红树林生态保育核心区、滨海红树林绿化带、红树林种植科普区、湿地水鸟观赏区、海上牧场观光旅游区和水上运动娱乐区6个亚区。西门岛南涂生态保护开发区分为湿地珍稀鸟类保护区、滩涂生态渔业开发区2个亚区。湿地珍稀鸟类保护区是为了给黑嘴鸥等濒危鸟类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这不仅使西门岛成为黑嘴鸥等濒危鸟类的一片“乐土”,也为乐清湾的海洋资源开发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浙江舟山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舟山市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500多千米2,主要包括嵊山、枸杞、花鸟、绿华岛及附近海域。嵊泗马鞍列岛位于舟山渔场核心部位,是我国最主要的渔场之一。附近海域岛礁众多,生物资源丰富,还有海豚等国家珍稀和濒危海洋生物物种,地理和海洋生态系统条件特殊,由于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和海洋环境质量下降,区域内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珍稀海洋生物日见稀少。保护区将通过设立人工鱼礁、鱼种放流,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使之成为大黄鱼、小黄鱼、石斑鱼、乌贼、银鲳等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产卵场和成长地;保护区内对拖网、帆张网、拖虾等作业方式基本实行全年限制,以达到区内动植物的多样和平衡;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和健康养殖;保护海岛特有的动植物,并严控保护区内的海岛工业,实现废污水达标排放等。

浙江舟山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舟山市第二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35.6千米2,保护对象主要有生态环境、鱼贝藻类、鸟类、自然景观等。保护区位于舟山渔场中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众多海洋生物洄游、索饵、栖息、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列岛周围海域是大黄鱼、乌贼等的主要繁殖和分布场所,岛上具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和鸟类资源,还有岛礁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着显著的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长期以来受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许多海洋渔业资源及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修复,尤其是恢复一批经济价值高的鱼类资源,普陀区政府决定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同时,通过开展休闲渔业解决一部分转产转业渔民的就业问题,促进普陀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宁波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渔山列岛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有南渔山和北渔山之分,常说的渔山通指北渔山。北渔山灯塔是渔山岛的标志,有“远东第一大灯塔”之誉,现已成为国际航标,于光绪21年由上海海关耗5万两白银建成。渔山岛的另一个胜迹当数“仙人桥”。在岛上走时它是“桥”,而从海面上看它,它便是一道巨大的 “门洞”。列岛东侧的伏虎礁是我国领海基线的起点岛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岛礁资源使得列岛及其周围海域成为多种海洋生物资源的集居地,潮间带野生贝藻资源丰富,游泳生物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保护区总面积57千米2,将重点划分保护和开发利用两大区域。通过各种保护措施,建立渔山列岛无居民海岛岛礁资源保护区、北渔山和南渔山贝藻类资源保护区、伏虎礁领海基点保护区,以修复海岛岛礁和植被资源;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活动,建立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区域,有效增殖和养护渔山列岛及其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开展鲍鱼、厚壳贻贝、羊栖菜、裙带菜等海珍品增养殖;通过建立渔山列岛海洋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开辟旅游、度假、避暑、海钓,甚至攀岩运动等场所。

我国海洋能 篇4

1 海洋工程技术进展分析

对海洋工程技术进展的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海底汽油资源开发的工程技术

海底汽油资源的开发要借助FPSO系统、SP及TLP, 它们分别是浮式生产储运系统、浮式独柱平台和张力腿平台。浮式生产储运系统早在很久以前就被应用在边际油田和油田的早期生产系统中, 近年来它被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的投资周期比较短, 而且投资小, 再加上它逐渐的成熟, 所应用的范围不断增加。当前, 这种系统已经可以用在台风的袭击地区, 即使在台风的风浪中也可以不断的进行生产。另外, 它也可以应用在冰冻海域, 包括极其寒冷的极地地区。也有很多人为了减少投资的成本, 将浮体利用旧船进行改造, 也有显著的成效。

浮式独柱平台是一个主体直径较大, 吃水量高的高科技浮体, 它的柱内可以储存很多的油, 它的中部有缆绳锚固于海底, 同时底部也瞄固于海底。浮式独柱可以被应用在深达3000米的海区, 它的造价较低, 而且安装便利, 可以反复的使用, 对边际油田来说比较适用。除此之外, 它的主体内部可以储备油, 并且可以有效的保护立管, 自身运动不受水深的束缚, 适用于海水比较深的海域。

张力腿平台是除了浮式独柱平台以外的另一种适用于深水的油气田海洋平台, 它可以有效的避免在海水中发生共振的现象, 并且限制了自身的垂向运动。它的应用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了, 但是到现在应用的平台数量并不多, 它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被解决, 还正在被研究之中。

1.2 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工程技术

目前, 由于人类的不断开采海底资源, 造成海水资产的不断减退, 为了保护海洋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保护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水产业应该适度的发展远洋捕捞, 还要加大力度发展深水养殖, 以平衡海底资源。当前, 深水养殖主要利用深水养殖网箱进行养殖, 我国当前主要依靠进口的深水养殖网箱, 国外的深水养殖网箱主要有重力式的网箱、飞碟式的网箱以及锚拉式的网箱, 它们其中有的可以控制深沉, 当遇到特大风暴的时候, 它们自身可以自动的下沉以避免风浪的袭击。除此以外, 它们本身还具有抗风浪能力强的优点。由于国外产品的价格比较高, 我国当前主要进口重力式网箱。

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我国不仅拥有广阔的路地面积, 还拥有广阔的海域。据调查, 我国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约占我国国土的三分之一。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 并且发展速度快。但是, 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到20世纪末我国海洋经济的总产值占全国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约为百分之五, 这和全球的经济平均水平相比远远的低于全球经济的平均水平。为此, 我国要想有效的发展海洋经济就要进行一定的整合与思考。

2.1 以实施海洋经济强国战略为前提, 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经济强国反映了时代经济的发展要求, 符合我国的经济结构布局及需求, 更加反映了我国正在逐渐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较发达, 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海上贸易奠定了经济基础, 而且海洋经济贸易在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容开展起来, 见效又快, 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海洋经济的发展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所以在对海洋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 需要注意:

(1) 要加强对其环境的保护和海洋防灾抗救能力; (2) 为了迅速的发展海洋经济, 要对近期发展和长期发展制定可行的规划, 将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投入到近期的发展目标上来, 使海洋经济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2.2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注意海洋资源利用技术的开发及高度重视海洋基础的研究

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以海洋资源利用技术为前提的, 如果海洋工程技术不完善且不科学, 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由于海洋自身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还要依靠对海洋基础研究, 如对当地的风、水流、水质、水环境等的研究与了解。如果海洋资源利用技术的开发忽视对海洋基础的研究, 很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2.3 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突出重点

当前, 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1) 以开发利用海洋能源为重点; (2) 以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 (3) 以海洋的交通及通讯通道作为开发利用的重点; (4) 以海水为开发利用的重点; (5) 以海洋空间为开发利用的重点。

由于海洋的环境比较复杂, 并且影响开发利用的因素有很多, 风险性很高, 所以要推动海洋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确保海洋经济的发展。

3 结束语

近年来,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 各国的海洋工程技术也正在逐渐的发展完善。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后领域, 具有相当多的资源。就我国的海洋资源来而言,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源比较丰富, 而且海洋面积大约占了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底碳氢水合物资源多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作为交通、通讯通道的开发利用等。在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还要求相关人员注意对海洋工程的研究与发展, 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不断的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大洪.海岸和近海工程学科中的科学技术问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0 (06) .

[2]李玉成.海洋工程技术进展与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2 (01) .

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及问题 篇5

海岛问题、海上划界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是当今中国海洋安全的三大问题。而这三大问题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其中海岛问题是基础、海上划界问题是前提、海洋资源开发是目的。从这三方面来看,中国海洋国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岸线总长1.8万千米,拥有漫长的海岸和6500多个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共计300余万平方千米。但其中有150——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

目前,关于海洋国土划分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韩黄海划界问题,在这一带,中韩之间存在约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

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及其涉及海域和大陆架的争议。

南沙群岛问题,南海海域诸岛及其相关海域面临着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等国的侵占。

岛链封锁,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两条岛链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韩黄海苏岩礁、中日东海钓鱼岛、中国与东盟的南沙群岛主权之争,使我国岛礁和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最近的东京都捐款购买钓鱼岛事件,韩国重判我渔民事件,以及近来持续一个多月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充分说明我国的海洋周边安全环境已经十分紧张。

近年来,尽管南海周边邻国虽一再表示“不采取使问题复杂化”的行动,但从未停止对中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南沙海洋权益的侵犯,日本更是牢牢盯着东海资源,并加速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等技术。总体而言,中国的海岛及海洋权益正遭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上安全正面临着严峻形势。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近海防御”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海洋军力发展的需要,南海海域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划界争端和岛礁的主权归属争议;经济全球化以后,海上通道的开辟和航路的安全等都是“近海防御”战略无法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近海防御”战略使得我国海军装备发展过于迟缓,导致周遍国家一再挑战中国的战略底线。因此,要想在军事实力上得到提升,我认为一方面我们应该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就是要制定符合当今国际海权观念的,长久的军事战略。

我国海洋主题公园营销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大连老虎滩滩海洋公园;海洋主题公园;市场分析;营销策略

一、国内外对于海洋主题公园的研究概述

1.国外学者对海洋主题公园的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对于主题公园的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主题公园发展历程的总结,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约翰·布朗(John Brown)和安·邱奇(Ann church)(1987)的《主题公园在欧洲》、理查德·莱昂(Richard Lyon)(1987)的《主题公园在美国》,石琦肇士、音哲丸的《主题公园在日本》。其二则是关于主题公园客源市场及区位选址的研究。

2.我国学者对海洋主题公园的研究

在国内主题公园迅猛崛起的几十年间,我国学者也对海洋主题公园这一新兴旅游吸引物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及研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

张立明(2007)的《中国海洋主题公园的时空分析与影响因素》、刘庆余,弥耳,张立明,徐燕(2007)的《我国海洋公园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杨春虹(2011)的《海洋公园完成前期规划准备》、陈易居(2005)的《暗战海洋公园“加价”迎战迪士尼》。

二、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简介及其SWOT分析

1.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简介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坐落在大连南部海滨的中部。公园占地面积118万平方米,有着4000余米的曲折海岸线,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是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评为AAAAA級景区。公园包括珊瑚馆、鸟语林、极地馆、海兽馆、侏罗纪、四维影院、海上旅游船、海盗村八大游乐景点,还包括虎雕广场、海雕广场、虎滩乐园等人文景观,是集观光、娱乐、科普、购物、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主题公园。

2.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SWOT分析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发展至今,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由于一定程度上忽视旅游市场及顾客需求的变化,其市场份额正在萎缩。因此,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重新认识当今国内旅游市场。

三、老虎滩海洋公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极少与顾客互动,公园主题不突出无法深入人心

2000年。“大连虎滩乐园”正是更名为“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并对公园主题做出了新的界定,即: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营造互动,寓教于乐,创造出自己的珍宝。然而,发展至今,老虎滩海洋公园更多的只是凭借其在大连旅游业中的老资格吸引各地游客,公园主题并没有深入人心,整座公园只强调了其以海洋为主的公园特点,园内景观布置散乱,游客缺乏感受性,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公园文化和精神内涵。

2.缺乏品牌经营理念,体验营销应用不足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为了寻求愉悦而发生的行为,这是旅游本质的规定性,是所有旅游都具备的统一内核。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消费方式的娱乐性、趣味性、综合性,游客的个性化消费特征也越来越突出。体验营销在主题公园经营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体验营销:就是以创造、引导并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舞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通过整合各种营销方式,营造顾客忠诚的一个动态过程。

我国主题公园大多数只是对国外成功案例的复制模仿,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本地资源和自身优势,缺乏品牌经营理念,品牌保护意识和品牌扩张意识低下。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虽然也提供旅游纪念品、餐饮等配套设施服务,但其价格过高,纪念品缺乏公园特色,“物不值其价”已成为成为限制旅游副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其旅游景点开发中并没有充分考虑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整座公园涵盖的游乐项目种类单一,仅为极地动物表演及孔雀东南飞等演示型娱乐项目。而对于新景点开发缓慢,对园内已破损的娱乐设施维修不及时等问题使得游客的重游率大大降低,其区位优势及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公园整体体验性不高,无法满足游客对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五个方面的体验需求。

3.过时的市场观念,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

海洋主题公园的生存发展必须面对市场,从客源市场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入手,充分调查研究目标市场,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多年不变的经营方式和游乐设施老化已逐渐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地方政府也只是单方面的看到主题公园的利益空间。而忽视了本地发展主题公园的客观条件,没有用很好的经营策略招揽游客。

通过调查显示,在问卷调查的226位来连旅游的游客中,选择到老虎滩海洋公园参观的人数为146人、选择到圣亚海洋世界参观的人数为89人、选择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的人数为119人、选择发现王国的人数为187人。只有近65%的游客选择了老虎滩海洋公园。

四、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未来营销策略

1.有效的主题定位

主题公园是依靠创意来推动的旅游产品,因此,主题公园主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对主题公园来说,只有主题独特、个性鲜明,才会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促进主题公园的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主题公园的发展潜力与其主题中蕴涵的文化密切相关。公园开发者在构思主题时应充分考虑到旅游区的文化、历史、经济和资源状况,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赋予主题公园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的主题制定中,应该明确把握其风景秀丽、山海呼应,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海滨游乐场的优势,突出强调公园海滨文化,以海洋的广阔倡导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给心灵减压的消费主张,引起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公园主题的明确化、细致化。对于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来说,以明确的主题将公园文化、主题和游乐活动有机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其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游客,同时还有助于其在大连地区众多的海洋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主动迎合或引导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跳脱简单抄袭、模仿的阴影,彰显自身优势。

2.深入人心的产品策略

主题产品是主题公园产业重要的衍生物。它是指主题公园发展商通过与影视媒体企业、玩具商、服装商等合作而开发出来的拥有固定主题的系列产品,包括有主题卡通人物、主题玩具、主题服饰等。一个主题公园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必须实现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并努力提高自身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树立品牌形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上的主题公园和传媒、玩具业之间的单向合作关系也逐渐被改变。国外实践经验证明,主题公园发展商与影视媒体企业、玩具商、服装商等合作开发销售有关主题人物的系列产品,不仅可以帮助提高主题公园的重游率,而且可以给发展商带来丰厚利润的回报,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效应,促进主题公园、影视的互动交融发展。

对于老虎滩海洋公园来说,他有着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展示极地动物品种最多的极地海洋动物馆,有着白鲸、海象、企鹅、北极熊等珍稀海洋动物,这些都为其创建自己的旅游品牌、发展公园相关主题产品提供了很好地素材,是公园应该大力宣传的有效营销接入点。公园可以通过对海洋动物的拟人化、智慧化将公园主题融入相关产品。提高公園旅游纪念品及旅游服务产品的销量。

老虎滩海洋公园还应当借鉴国外迪士尼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与影视企业、动漫公司的合作,制作海洋动物系列宣传片和动画片,并在院内设置主题文化巡回演出,通过与媒体的交互式合作带动公园相关主题产品的销售,增强游客的体验性,为游客提供了融主题性、文化性、娱乐性、休闲性为一体的新兴游乐方式。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新型文化娱乐休闲方式的追求,才能够在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灵活多变的价格促销策略

198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了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其中指出顾客也有自己的价值链,即买方价值链。他认为,一个公司可以通过采取提高买方效益或者减少买方成本的方式,为买方创造他们需要的价值㈣。

据调查,190元的老虎滩海洋公园套票价格水平过高,不能够被广大游客所接受。对于公园经营者来说,应当转换经营思路,转变公园利润点,适当降低高昂的门票价格,或将门票转变为园内游乐设施的代金券,为提高游客园内消费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公园还应当重点开发主题配套游乐项目,如高竞技性、强参与性的娱乐项目,形成公园独到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游客游园的乐趣,提高公园的利润水平。

旅游流距离衰减是指旅游地入游游客人数随旅行距离增大而减小的现象,其距离衰减特征是确定和推测旅游地吸引力辐射范围和外推趋势的重要手段旧。在对来连游客的地域分布调查显示,老虎滩海洋公园的游客以辽宁省内为主,吉林、黑龙江次之,基本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因此,将老虎滩海洋公园的促销战略定位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省区及东南部沿海及环渤海地区大中城市居民,在适当降价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不同的旅游时间,制定全新的有差异性的价格体系会给公园带来更好的经营效果。例如:为东北三省的游客特别是辽宁省内的各市、县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加大针对本市居民的促销力度和优惠幅度:以大力开发本市的老年人市场来弥补淡季公园游客不足的缺陷等等。这种体现差异化的价格促销体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极大的灵活性,有利于买方价值的实现,是提高游客归属感的绝佳方法。

五、结语

我国海洋能 篇7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利益驱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构成了我国各个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发主体,其中,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的重要场所[1]。高校与高校间的合作研究,高校与科研机构间的合作研究,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研究, 是目前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中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各产业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研发系统。我国海洋能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 “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海洋能产业研究起步较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发主体,各自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现阶段研究多以产学研合作为主,各创新主体在网络结构中功能各异,又缺一不可,相互耦合,成为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基本动力。

通过元分析文献检索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产学研合作领域研究成果颇丰。与本文研究内容和角度相关的代表性文献有: Etzkowitz,Leydesdorff ( 1997) 提出 “官产学” 三螺旋创新模型, 为后续学者研究产学研创新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2]。冯锋 ( 2008) 从创新网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产学 研创新网 络的结构 特征[3]。仲伟俊 ( 2009) 从企业角度出发,研究了中国产学研技术创新合作模式[4]。以上文献均说明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内产学研技术创新合作研究成果多以专利形式表现,因而从专利角度出发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也逐渐增多。Motohashi ( 2008) 基于专利合作信息视角,以1985 ~ 2005年专利合作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了中国科学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高校与企业间合作频次不断增加,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程度有所下降[5]。王朋和陈仁松 ( 2010) 分别以清华大学和武汉市高校专利授权情况为例,研究结果表明: 产学研合作对专利成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6,7]。综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在产学研合作创新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或基于高校层面,或从产学研合作模式宏观层面出发,而对我国海洋能产业层面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微乎甚微,特别是针对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内部每个创新主体的行为研究尚未有成体系的研究,更无法反映相互间的合作研究。因此,不管是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主体间的合作研究基本属于空白阶段。

本文选取以海洋特色为主的高等院校、从事海洋研究工作的科研机构、生产与海洋技术相关的企业组织作为样本,通过向这些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的形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内产学研的分工协作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凸显网络结构内各个主体的地位,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 将创新系统内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地位很清晰地以图谱的方式展示出来,进而深入探析目前各创新主体在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及对创新系统的贡献程度,识别影响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产学研网络的重要因素,揭示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运行机制。

1理论基础

本文从网络节点和整体网络两个维度展开研究,用网络结构来研究网络结点特征,反映网络结点在网络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结点连接情况; 用网络聚类分析来研究整体网络特征,反映整体网络连接频繁程度以及整体网络内聚类分布情况。通过元分析和文献检索显示,网络结构对网络内成员合作创新研究相对较少。代表性研究有: Granovetter ( 1973) 通过大量实证分析了两人间交往频率,以联系强度为标准,结果显示: 联系可区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社会网络应用由此展开[8]。随后,各国社会网络学家以联系强度为基础,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反应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的变。Freeman ( 1991) 提出网络成员 “中心性”概念,主要包括网络成员的中心势和中间中心势两个变量[9]。Burt ( 1992) 提出结构洞变量, 充分论述了桥接结构洞的网络成员及其优势地位对网络结构的促进作用[10]。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网络结构对网络内成员的知识交流和互作关系。 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能产业产学研项目合作情况,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将中心地位、结构洞和中间中心地位3个参量纳入网络结构,并分析它们对网络成员合作创新的影响。

1.1中心地位

中心地位是网络结构的中心,与其它很多点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整个网络结构中,中心地位仅有1个点,该点所代表的行动者是整个网络其它行动者关注的焦点,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Gomes Casseres ( 2006) 提出处于中心地位的行动者与其他结点的行动者相比,在获取流动资源、合作途径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并指出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与创造效率是与成员所处网络中心地位正向相关的[11]。网络成员中心地位的提高使其在知识学习、获取利用和知识扩散方面获得更多的机会,进而提升整个网络的创新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增加网络内行动者的自信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国内学者在中心地位正向促进网络成员创新能力方面也颇有成绩。栾春娟 ( 2008)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6年世界数字信息传输技术领域27572项专利发明者状况进行计量分析, 结果显示: 高产发明者科研绩效与其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12]。周密 ( 2009) 研究考察了团队成员个人团队内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和网络信任对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成效的影响, 认为团队成员个人在团队内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对个人知识在团队内转移的成效以及个人团队内的网络信任均具有促进作用[13]。施杨 ( 2010) 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思路,绘制了成员间的知识交流网络图谱,研究表明,团队知识扩散的深度和广度与组织成员中心性显著正相关[14]。

1.2结构洞

美国社会网络学家罗纳德博特 ( 1992) 提出结构洞是指社会网络结构中某个或某些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发生直接联系,但与有些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网络结构中好像出现了洞穴,而桥接结构洞的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相比对于网络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11]。依据上述有关结构洞机制的概述,桥接结构洞的行动者更容易获取网络资源和外部机会与信息,能够受益于网络资源以及网络的合作协调机制[15]。由于桥接结构洞的行动者与网络内其他成员可以一直保持着频繁和紧密的连接,进而提高了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因此,结构洞被认为对网络成员共同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诸多学者对上述论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Andrew ( 2006) 加拿大投资银行为研究网络,发现桥接更多结构洞的银行的运行绩效都高于其它银行[16]。赵凌云 ( 2005) 试以结构洞理论分析芦溪企业与普通村民之间的关系,认为政治精英凭借与企业主和普通村民的关系占据了社会网中的有利位置,有利于实现村庄的构建[17]。陈婷婷 ( 2007) 从社会关系的视角考察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结构洞现象,验证了桥接结构洞的人更有优势[18]。盛亚和范栋 ( 2009) 对结构洞做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将其划分为自益性结构洞和共益性结构洞,创新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关系类型,利用结构洞分类理论建立相应的结构洞, 不断的对企业创新网络进行重构,提高企业的网络创新能力[19]。

1.3中间中心地位

中间中心性指通过一个顶点有多少条途径相连,用来测度网络成员对于其他成员交流的中间性程度和对信息的控制程度。Burt ( 1992) 指出处于中间中心性的网络成员能够获得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信息优势强调网络成员占据中间中心性地位可以获取多方面的有效信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集中、扩散中心; 控制优势将最初没有联系的两两结点相互连接[11]。因此,中间中心性具有调和双方的独特优势,处于网络结构的枢纽位置,通过网络内成员彼此之间知识、信息的碰撞和交流,能够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知识,进而促进整个网络资源的流动和知识的创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间中心性较高的网络成员可能由于自身偏好、利益分配或其它因素影响,将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控制,不轻易扩散和传播,使得整个创新网络出现结构洞。因此, 网络成员中间中心性和网络知识扩散之间并非呈一致的正向关系,网络成员中间中心性也有可能给创新网络带来更多的机会成本。

综上可知,中心地位、结构洞和中间中心地位3个变量,分别反映出在网络结构中中心性、 桥接性以及中介性的特征,对于网络成员在网络中获取信息和知识以及对其他网络成员的控制具有不同的影响,决定了创新网络内各成员的位势、 作用和功能,影响着网络成员的创新效率。

2数据来源和方法

2010年专项基金设立以来,我国科研机构、 大学和企业对海洋能技术创新的研究活动大幅度增加,与 “七五”以来的零散海洋能项目数量相比,近3年海洋能项目的迅速增加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我国海洋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以产学研合作创新为研究主体,试图通过产学研创新网络的实证分析探索近年来海洋能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情况,专利申请情况并不能全面反映产学研技术创新合作情况。因此,本文以产学研合作申请海洋能项目为评价指标,这些项目能够反映产学研组织间基于合作创新所带来的知识扩散、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活动,进而自发地形成一种非正式的合作网络。本文以海洋能项目申请情况为实证研究数据来研究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从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等从事海洋能技术创新活动较为活跃的主体获取数据,归纳整理形成海洋能项目申请情况汇总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括我国从事海洋能研究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近年来所有海洋能项目的详细资料。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所构成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可以有效地映射我国海洋能产业从基础性创新到应用性创新的全部特征。由于我国从事海洋能研究起步较晚,大规模的科研活动从2010年专项基金建立开始,因此,海洋能项目申请情况与其他项目申请情况不同,并没有近5年或者10年有规律的统计数据,本文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项目入手,将2010年以来所有海洋能项目申请情况汇总。

汇总情况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海洋能项目申请总数为66个,据国家海洋局提供资料显示,2010年以前,我国海洋能项目申请总数约为12个,相比而言,我国海洋能专项基金的建立对海洋能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考虑项目时间的重叠性,据统计,2010年项目申请总数为20个,2011年项目申请总数为38个, 2012年项目申请总数为8个,由于其中某些项目研发持续时间较长,年份出现重叠性。因此,我国海洋能产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基本呈现波动性逐年增加趋势。

为便于数据分析,整理项目资料,将其转化为产学研合作网络形式,第一步为确定所有项目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中的分布情况,运用UCINET6. 0软件描述2010年以来我国海洋能产业内产学研合作申请项目情况,最终样本为126个单位,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结果见图1。

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科技资源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从图1可知,海洋能产业多集中于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 而西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较为匮乏。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技术扩散和知识转移弥补了空间上的科技资源差距,优化了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配置,最终推动产业发展。因此,必须以创新能力较强的产学研机构为载体,通过技术扩散和共同研发方式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促进科技资源在不同载体和不同区域间高效配置、综合集成,提升我国海洋能产业运行绩效和核心竞争力。图1给出了我国海洋能产业内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空间图谱,该图由Net Draw软件绘制,节点表示产学研技术创新主体,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节点连线表示两个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着产学研机构的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强度。从图1直观分析,A1、A5、B1三者在整个网络中与其他个体链接的频次最多, 均处于中心地位。其中,A1代表国家海洋局, A5代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B1代表中国海洋大学,说明目前我国海洋能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国家海洋局起到了关键的主体作用,拥有相对较大的信息优势,控制着整个产学研机构海洋能项目的申请情况,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的联系强度较大,占据整个创新网络的大部分资源,对整个创新网络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为了更加深刻地说明产学研合作创新对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更为了说明产学研合作创新相比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独立研发和两两合作的有效性和成本节约性,分别给出子网图谱:

2.1基于科研机构的子网图谱

从以上图谱可以得知,以科研机构为中心, 科研机构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强度和频次都远远小于科研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合作子网中,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A1、国家海洋技术中心A5和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A11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次数较多,以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为主导,属于核心结点,控制着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信息流动和知识流动。科研机构 ———大学合作子网中,单位之间的合作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多,除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A1、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A5和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A11仍处于结点核心地位,中国海洋大学B1、天津大学B9和哈尔滨工程大学B3表现相对突出, 与其他单位合作的项目数量相对较多,从线的密集程度可以看出科研机构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创新机会较多,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优势,即科研机构提供优秀的科研团队,大学提供实验场所,两者通过科技资源整合,降低研发成本,最大程度地完成技术创新成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子网中,从线的密集程度来看,合作频次多于科研机构和科研机构合作子网,但少于科研机构与大学所构成的合作子网,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企业相对国外企业相比,还不具备成熟的技术研发条件, 特别是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我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远远不及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差,从图2可以验证上述结论。因此,企业必须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建立联盟合作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的市场信息优势,扩展技术创新成果商业转化渠道,实现其最大价值。

2.2基于企业的子网图谱

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一直处于后期发展阶段,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企业领导者仍坚持创造利润为中心,科技创新活动前期投入成本较大,收益回收周期较长,风险与利益并存。 因此,很难让投资者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一项研发活动,从图5可以看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创新次数少之又少,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带领下,创新频次加强,但仍不能处于网络的结点地位,图6显示,企业和大学的科技资源均存在严重的浪费,不能有效地将其链接起来,凸显出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

2.3基于大学的子网图谱

图3和图6给出了大学与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创新网络图谱,图7给出了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创新图谱,不难看出,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创新关系并不乐观,中国海洋大学仍然占据网络的主体地位,但与浙江海洋学院B2、 中山大学B5、集美大学B14、河海大学B17、东南大学B31、南京海事职业技术学院B32等学校的合作数量几乎为零,以上几所大学均分布于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而哈尔滨工程大学B3、天津大学B9、东北师范大学B10、天津理工大学B8、 北京化工大学B28等学校均处于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说明目前我国大学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创新存在区域上的差异,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国海洋大学凭借自身的学科特色和科研师资力量, 在整个大学———大学合作子网中占据中心地位, 西北与西南地区的大学并没有出现在近3年的科研项目研发活动中,这也是科技资源分布的一个重要缺陷,我国政府应加大偏远地区的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以已经成熟的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实现科技创新共赢的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图2 ~ 7不难看出,产学研创新系统内各个体在不合作的情况下,均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 大学与大学之间、科研机构与科研机构之间项目申请情况并不那么频繁,特别是企业与企业之间, 合作强度远远不及大学和科研机构,说明目前我国海洋能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优势远远超过于其内部各自的研发水平。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强度、建立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局面才能提升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3回归分析

3.1因变量

创新产出。如前所述,针对海洋能产业的特殊性,项目申请情况被用来衡量一个机构的创新产出。 项目申请数量越多,被认为机构的创新产出越多。本文选取我国海洋能产业2010年以后产学研联合申请项目数量作为所构建模型的因变量,即: 创新产出。

3.2自变量

3.2.1中心度

点A的中心度就是与点A直接相连的其它点的个数。如果某点居于中心,说明与其他点相比,该点具有最高的度数,拥有最大的权利。中心度测量一般采用局部中心度,只测量与该点直接相连接的点数, 忽略间接点数。为避免局部中心度的局限性,本文采用相对中心度,等于点的绝对中心度与图中点的最大可能度数之比,相对中心度测量方法能够有效克服因图规模不同而造成的局部中心度不可比较缺陷。

3.2.2结构洞

Burt用结构洞来表示非冗余的联系i,认为非冗余的联系人被结构洞所连接,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联系[11]。该指标受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和等级度4个方面影响,其中,限制度最重要。因此,本文选取结构洞限制度作为自变量。按照Burt的研究结果,网络中结点是否受限制取决于两点: ( 1) 曾经投入了大量网络时间和精力的另外一个接触者q; ( 2) q在多大程度上向接触者j的关系投入大量精力[11]。 由此行动者i受到j的限制度指标为:

其中Piq处在在行动者i的全部关系中,投入q的关系占总关系的比例mqj是j到q的关系的边际强度,等于j到q的关系取值除以j到其他点关系中的最大值[20,21]。

3.2.3中间中心度

在一个网络结构n点图中,某点中间中心度测量指该点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其他结点之间的交往。 如果某点中间中心度为0,说明该点处于网络结构的边缘位置,不能控制任何行动者; 如果某点中间中心度为1,说明该点可以完全控制其他任何一个行动者,是整个网络的核心,拥有最大的权利。假设结点j和K之间存在的捷径数目用Sjk来表示, 第3个点能够控制此两点交往的能力用ajk来表示, 即: i处于点j和K之间的捷径上的概率。点j和K之间存在的经过点i的捷径数目用Sjk( i) 来表示。那么,。把点i相应于图中所有的点对应的中间中心度加在一起,就得到该点的绝对中间中心度,记为,并且j < k。本文所采用的中间中心度为标准化的中间中心度,即为相对中间中心度,点i的相对中间中心度 ( CRBi) 为:

3.3模型运算

结合以上运算过程,利用UCINET6. 0软件Net Draw功能,将数据带入模型进行运算,得出图8。由于样本数据容量较大。因此,从图8图谱中选取代表性成员,得出表1。

4结论

根据图8和表1可知,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A1在整个产学研创新网络中所处的结构洞限制最小,研究表明,结构洞限制越小,对网络成员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大。这与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自身的属性存着紧密的关系,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A1隶属于国家政府管理机构,海洋能专项基金成立以来,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对我国海洋能产业的发展起着统筹的作用,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都倾向于与它进行合作,组建创新联盟,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则利用这些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 共同申请项目,共同合作创新,力图为我国海洋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好的研发成果。其中,国家海洋技术中心A5和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A11是国家海洋局下属事业单位,秉承国家海洋局的发展方针,承接大型科研项目,在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A13、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A14、中船重工第七零四研究所A27、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A34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A20是中国重点培育的能源科研院所,中国海洋大学B1、天津大学B9和哈尔滨工程大学B3是国内著名的211院校,都拥有坚实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研发环境、知识人才储备和公共认可度等科研条件,均承担着大量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如表1所示,以上科研机构和大学在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以及结构洞限制度方面表现优异,处于结构洞桥接地位,从数据表可知, 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中心度最高,结构洞限制最小,对整个产学研创新网络成员的正向促进作用最明显,但中间中心度为零,这与以往研究成果不相符合,但与我国学者陈伟2012年对黑龙江省区域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结果显示: 我国海洋能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中介节点并没有有效地利用中间中心性地位所给它们带来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中介作用对它们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正向促进作用[22],这与我国海洋能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相符,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与制造业、纺织业等产业相比,发展体系并不成熟,发展规模和商业成果转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的发展动力主要依赖于表1中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从分析结果发现,企业对整个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作用并不明显,说明我国海洋能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在大力支持研发的同时, 也要调动企业参与研发的积极性,提供其更多的研发机会,能够更好地将技术创新成果实现即时转化,减少研发成本。

我国数字海洋建设进展与展望 篇8

我国的数字海洋建设是一项涉及全国沿海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国家海洋局系统各个单位的庞大系统工程。通过四年多建设, 我国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建设已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研究探索了数字海洋建设关键技术, 为今后数字海洋的全面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搭建了初具规模的信息基础平台, 为海洋信息的开发应用和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构建了基于地球球体模型的海洋信息集成与可视化系统, 为海洋信息的综合集成和三维可视化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开发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为海洋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正式发布了我国首个数字海洋公众信息服务系统——“i Ocean (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 ”, 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为提高社会公众海洋意识做出了积极贡献;完成了“数字海洋移动平台”的研发, 进一步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移动信息服务;首次形成了覆盖全国沿海省市海洋厅 (局) 和国家海洋局系统各单位的专用网络, 为有关的海洋业务化工作提供了统一的网络平台;数字海洋节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正在开展的数字海洋整体系统总集成和业务化试运行的准备工作, 将有力地促进各项海洋业务工作的整合, 建设成果将在海洋管理和信息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国外数字海洋发展现状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数字海洋相关领域, 如海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海洋立体观测系统、海洋信息共享体系、数字海洋应用等方面, 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1. 海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SDI) ”的概念是由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最先提出的。SDI的建设开始是在国家范畴内建设和运作的, 即NSDI。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 我国在该领域的建设也取得了积极成果。“海洋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SDI的重要内容, 目前开展的国家、区域乃至全球SDI建设都十分注重海洋空间信息问题。由于海洋空间数据的特点, 开展SDI建设的国家都对其进行专门研究。1998年, 美国在SDI方面开展的16个框架示范项目中就有多个项目涉及海洋水文数据库、海洋管理、海洋多源数据融合等内容。

2. 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

在海洋立体监测和空间数据获取方面, 各国都在竞相发射系列海洋卫星和兼有海洋观测功能的多种资源与气象卫星, 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海洋卫星遥感数据。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GOOS) 已建立了海洋与气候、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健康状况、海岸带监测、海洋气象与业务化海洋学等5个GOOS发展领域, 初步形成了由海洋卫星、各类浮标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业务化海洋学系统。

值得指出的是, 欧美发达国家在海底观测方面也迈出了领先一步。美国和加拿大从2002年开始, 联合开展“海王星” (Neptune) 计划, 在东北太平洋建立海底观测网, 该信息传输网被形象地称为“信息水龙带”。该计划完成后将进行水层、海底、地壳的长期连续实时观测约25年。加拿大海王星网已于2009年7月3日正式启动, 2009年12月18日, 加拿大“海王星”海底观测有线局域网中使用了“瓦力”机器人等海底探测设备。在海底铺设局域网并使用“瓦力”这样时刻在线的探测设备为海洋研究、地震监测和海底油气勘探开辟了全新视野。以往为完成同样的任务, 科学家们只能使用系缆浮标或者动用昂贵的探测船只, 而且收集数据的时间也很有限。欧洲、日本等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海底观测计划。

3. 海洋数据处理

在海洋科技领域方面, 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世界海洋强国十分重视海洋数据收集、处理、质量控制、数据融合、信息产品开发和可视化技术的研发。综观其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海洋观测监测和数据处理手段已向综合性立体方向发展, 不仅在硬件技术上体现出其业已成熟, 更主要是相配套的以软件为支撑的数据处理能力亦大幅度提高, 并充分利用先进的IT技术和通信技术, 增加海洋数据的预处理功能和存贮能力。

4. 海洋信息共享

在海洋信息共享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建立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之上的空间信息共享变得越来越广泛, 可以覆盖整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信息共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从元数据到卫星图像、航空照片、基础地理图和专题图等, 几乎无所不含。

5. 数字海洋研究与应用

在数字海洋研究方面, 美国于2006年初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研究计划, 其研究领域包括海岸带管理、防灾减灾、海洋渔业、海洋油气4个方面。

在数字海洋应用及产品方面, 目前比较领先和有影响力的产品是Google公司推出的Google Earth。Google公司继2005年成功推出Google Earth之后, 于2009年初推出了Google Ocean。Google Ocean是在Google Earth的基础上增加了海洋信息内容, 主要包括:旅游景区、冲浪区、沉船地点、海底地形、水面模型、海岸线变迁对比等内容, 可查询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海洋调查、海洋科普等相关海洋领域的信息, 为用户提供了虚拟的海洋世界。

二、我国数字海洋建设进展

从国外建设情况可以看出,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数字海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进而为数字海洋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我国根据海洋工作的实际情况, 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首先启动了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工作, 目的是为我国数字海洋建设奠定数据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 为数字海洋的全面建设探索和积累经验。自实施以来, 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项目进展顺利。信息基础平台、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字海洋原型系统、节点建设以及总集成工作已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全部节点的网络互联, 并开展了节点建设成果的集成, 实现了信息交换与共享;通过多次举办技术培训班, 加强了与各节点的沟通和技术交流, 有效推进了节点建设工作。

为了及时总结数字海洋建设经验, 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数字海洋工程建设, 更深层次地研讨数字海洋技术与应用, 已组织召开了两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 正式发布了i 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系统 (www.iocean.net.cn) , 多位院士和相关领域高层次专家出席论坛, 为我国的数字海洋建设出谋献策, 共谋发展大计。目前, 主要阶段性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标准规范制定

数字海洋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学科的大型工程, 是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部署下, 按照数字海洋总体规划, 立足于数字海洋建设实践, 条块结合、联合共建、信息资源共享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 确保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确保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质高效和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 确保各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和信息的安全可靠, 是数字海洋建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抓好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工作。

在数字海洋建设之初, 就着手研制了数据标准化处理、数据库建设、数据交换、产品制作与制图、信息系统建设等系列规程和规范, 为数字海洋建设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其中, 《908专项调查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规程》《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海洋综合管理专题数据库标准》等技术规程, 已在专项工作中得到应用, 并已列入行业标准转换计划。

2. 信息基础平台建设

①基础数据库建设

已完成对相关历史调查资料的整合处理, 并提取相关信息, 经标准化处理纳入到数字海洋基础数据平台, 为数字海洋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数据源, 并为产品制作提供数据。

对908专项获取的水体资料、海底资料、专题调查资料、遥感调查资料等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工作;设计制定了海洋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地质等数据的处理流程、质量控制规范, 并开发了相应的质量控制软件, 并在专项资料处理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利用海底地形调查资料制作了高分辨率的海底地形高程模型;收集处理了专项调查中的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资料, 并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拼接、调色和切割处理, 生成正射影像, 生产了海岸带区域的数字地形数据。

上述基础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进入到基础数据库, 形成数字海洋的框架性数据, 是各类产品开发和应用的基础。

②专题数据库建设

专题数据是应用服务方向明确, 直接为专题应用服务的数据。主要包括:海洋经济专题库、海岛专题库、海域专题库、海洋环保专题库、海洋执法专题库等。

③海洋专题信息产品库建设

结合数字海洋原型系统及海洋综合管理系统应用需求, 利用908专项资料和已有海洋环境基础资料, 开发了中国近海潮汐潮流预报产品, 水位、海流和风暴潮数值预报产品, 海平面上升影响评价与适应信息产品, 遥感监测基础信息产品, 海洋环境要素数值再分析产品, 三维温、盐、流数值预报信息产品, 并实现了在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球体上的叠加显示与信息查询。

④数据仓库建设

数据仓库是数字海洋建设的基础。采用成熟的数据仓库技术和先进的互操作技术, 统一处理海量、多源、异构的海洋信息, 实现多级海量海洋数据的高效存储和管理, 为原型系统和海洋综合管理系统及产品制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数据仓库实体包括标准数据集、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产品库4个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完成数据仓库实体创建、数据仓管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服务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3.“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研发

数字海洋原型系统是在对大量海洋基础数据和产品进行整合、融合与集成管理的基础上, 形成的一个信息集成与展示基础平台, 它集成了业务系统产生的专题数据、各种专题信息产品和部分海洋计算模式, 并基于三维球体模型, 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动态仿真技术等, 对这些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动态、直观的可视化表达, 并可以实现多类信息的综合查询。

数字海洋原型系统分为管理版、公众版和手机移动平台3个版本。管理版主要面向“数字海洋”专网内的用户, 公众版主要面向社会公众, 移动服务平台主要面向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

①“数字海洋”原型系统 (管理版)

数字海洋原型系统 (管理版) 利用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技术, 实现对各类海洋信息及海洋现象的动态表达和模拟, 为海洋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一个基于三维地球球体模型的管理、研究和决策平台。

目前数字海洋原型系统 (管理版) 集成了基础信息以及海域管理、海岛海岸带、海洋灾害、海洋环境、经济资源、海洋执法、极地大洋等多个专题的信息内容, 并集成了较为专业的数据分析模型和可视化功能模块。

②iOcean中国数字海洋 (公众版)

2009年6月12日正式发布的“i 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 (www.iocean.net.cn) 是基于数字海洋的最新研发成果和广泛收集的大量海洋科普资料, 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系统, 表现形式较为生动, 内容较为丰富, 通过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宣传数字海洋建设成果, 普及海洋知识。“i 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包括海洋实事新闻、海洋调查观测、数字海底、海岛海岸带、海洋资源、探访极地大洋、海洋预报、海上军事、海洋科普、虚拟海洋馆等10个主题版块、35个二级版块。发布以来, 已实现安全稳定业务化运行, 目前正在持续更新内容, 不断完善功能服务。

③iOcean@touch移动服务平台

数字海洋移动服务平台 (iOcean@touch) 是基于手机的PDA信息发布系统, 侧重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用户可以随身、随时、随地了解重大海洋事件和国内外海洋最新形势, 查询各类海洋信息, 起到信息助手的作用, 成为信息“掌中宝”。通过在智能手机或掌上电脑上实现海洋相关信息的移动服务, 使接收信息更方便、更快捷。目前, 已开发了包括新闻时讯、海水浴场预报、沿海地区天气预报、沿海旅游、海水浴场、海洋法律法规、海浪预报、海冰预报、风暴潮、海洋科普等10个模块, 具有完善的用户权限功能。

4. 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为了充分发挥数字海洋信息基础平台的作用, 结合海洋管理的实际应用需求, 在用户需求调研基础上, 设计开发了包括海域管理、海岛管理、环境保护、海洋经济、海洋执法、防灾减灾、海洋科技等多个子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依据用户需求和详细设计方案, 目前已完成整合框架和系统基本功能的开发, 系统具有操作简便、用户配置灵活、综合查询、二三维联动等功能特点。

5. 数字海洋主干网络和节点建设

数字海洋主干网络建设涉及国家海洋局系统节点及省级节点共计24个, 目前已完成了全部节点的网络连通, 各节点完成了软硬件环境建设、网络建设与运行、数据整合处理与建库、产品制作、特色系统开发等工作, 初步实现了节点间的信息共享。

6. 数字海洋系统总集成和运行控制中心建设

系统总集成是基于数据和服务总线, 形成整体集成框架, 通过单点登录、统一身份验证及统一界面管理, 实现数据仓库、海洋综合管理系统、原型系统以及节点建设成果等的一体化集成。运控系统实现对国家级、省级节点设备的工作情况、数据流程、网络运行状态的实时或准实时监控, 实现系统的一体化集中管理和控制。

目前, 数字海洋国家主节点已完成国家数据主中心一期软硬件环境建设, 主要配置了数据仓库服务器、存储局域网及磁盘阵列、原型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综合系统应用服务器、原型系统应用服务器等, 初步形成了“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开发与运行平台。

三、发展展望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数字海洋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数据获取体系和能力建设仍明显不足, 还不能有效保障数字海洋的信息来源;我国自主的数字海洋技术体系仍很不完善, 亟须通过引进和吸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数据处理和信息挖掘与应用能力薄弱, 海洋数据分析和应用模型、海洋要素和海洋过程的多维动态可视化表达等, 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海洋科研、管理和决策的需要等。

我国海洋生态建设问题若干思考 篇9

一、海洋生态建设概述

1、海洋经济的概念。

发展海洋经济, 是顺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联合国《21世纪议程》郑重指出,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有学者认为, 与20世纪中期全球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三大趋势并列的, 应该还有“人类正在重返海洋”的趋势。近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建议, 中国应用20~30年时间建成海洋经济强国。

世界范围内“海洋经济”概念的提出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其具体表述和定义有很多不同。根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 (GB/T20794-2006) 将“海洋经济”界定为, “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 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并根据海洋经济活动的性质, 将海洋经济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海洋经济核心层, 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

第二层次为海洋经济支持层, 包括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等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第三层次为海洋经济外围层, 包括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海洋相关产业。

2、生态建设的理念。

这里所说的生态建设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 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 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 达到高效和谐, 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建设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科技为先导, 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生态建设的理念包括尊重自然的理念、量力而行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崇尚清洁绿色环保的理念和节约劳动的理念。走生态文明之路, 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海洋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 在反思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 明确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并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 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生态经济协调理论认为,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态系统发生关系, 且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始终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上, 并与生态系统构成了耦合关系复杂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在该系统中, 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资源环境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环境供给的局限性构成了连续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矛盾, 该论断同样适用于海洋生态经济这一特殊复合系统。

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 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却愈加恶劣。鉴于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生态保护矛盾的日趋尖锐, 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 国内外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断增多。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海洋生态稳定运行与人口急剧上升、消费超常增长的矛盾已接近不可调和的程度, 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海洋的关系, 改变海洋经济原有粗放式发展模式, 以扭转当前全球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Costanza认为人类活动已开始接近海洋的限制, 有必要制定海洋可持续利用的共同愿景, 同时提出沿海灾害对生态、经济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目前受人类经济利益盲目驱动的经济体系可能正在破坏人类的可持续福祉;Clausen等从跨国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全球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因素, 提出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由此也导致了全球渔业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Kildow等认为当前海洋生态与各产业正面临诸多困难与麻烦, 亟须对海洋和沿海不同地区采取经济、生态恢复措施。国内学者也普遍认为我国海洋经济需求无限与生态供给有限的矛盾愈加尖锐, 局部沿海区域和海域生态经济危机已十分严重。

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资源, 一切海洋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作用。海洋生态环境的价值定性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在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下海洋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由于在恶劣的海洋生态环境下海洋经济效益的下降;三是由于不具备某种所需海洋生态环境而使海洋经济蒙受的损失。这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任何时候都不能图一时性的利益进行挥霍式消耗, 否则将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二、海洋生态建设的战略紧迫性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 在陆域资源和空间日趋缩紧的形势下, 海洋和海岸带广泛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和游憩价值,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空前重视, 海洋资源的纵深开发和深海大洋空间的竞争, 成为了各国国际经济实力竞争的一个新领域。21世纪是全世界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扩大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期。可以说,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来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 海洋的战略价值进一步突出。

我国海洋经济居世界沿海国家中等水平, 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当前发展海洋产业经济已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但也存在一些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问题。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显示, 受陆源污染物长期大量排放及不当开发活动的影响, 2012年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比重已占到81%, 海岸带生态脆弱区占80%以上, 未达标海域面积达到169, 520平方公里 (《中国海洋环境公报》, 2012) 。当前河口污染严重;滨海湿地累计消失57%, 红树林面积丧失73%, 珊瑚礁面积减少80%, 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足40%;许多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抚育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等被破坏甚至消亡, 渔业资源衰退严重。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呈整体下降趋势, 生态系统结构失衡, 主要服务功能衰退。赤潮、绿潮、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环境突发事件频发, 加剧海洋生态恶化趋势。大量污染物长期排海造成河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严重, 每年由主要入海河流涌入海洋的污染物达千余万吨。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长江口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年度报告列为极难恢复的永久性“近岸死区”, 珠江口、浙江近岸海域也列为季节性“近岸死区”。受沿岸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海平面上升的共同作用, 近一半的沿海省份相继出现海岸侵蚀现象, 最大入侵距离达30公里。

海洋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由于人们的无偿索取观念、贪利行为和掠夺性开发, 导致了对海洋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减少, 重要海洋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重要海洋生态资源严重退化。美国资源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 世界58%的珊瑚礁有退化的危险, 东南亚的珊瑚礁80%处于危险之中, 美国的大部分珊瑚礁也面临着退化的危险, 加勒比海2/3的珊瑚礁岌岌可危。如此的海洋生态状况, 使海洋生态建设的紧迫性也随之凸显出来。

三、加强海洋生态建设的路径

海洋生态建设就是保持海洋资源的利用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的协调与和谐,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发, 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 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 推动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

1、建立健全海洋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我国的海洋立法, 尤其是专项海洋法规的建设多年来已取得巨大成就, 我国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对我国高速发展的海洋经济来说, 整个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有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仍显不足;对海洋环境保护只是一些指导性和统领性的原则规定, 造成各单行法律法规不协调, 缺乏可操作性;法出多门, 由于利益不同而难以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难以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当前应尽快制定《海岸带管理法》、《海洋自然保护区法》、《海岛管理法》等;并加紧制度创新, 如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加强和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及环境评价法律法规的立法、执法工作。

2、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构建现代海洋生态产业体系。

我国传统的海洋产业活动更多的关注于投入产出的过程以及产业活动的物质结果, 产业的扩张各自为政、难以协同, 自然造成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低、社会成本高昂、增长方式粗放, 亦难以形成有机的产业体系。为了摆脱路径依赖、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应致力于海洋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发挥生态供应链上各产业的功能, 实现产业与产业、产业与资源、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产业生态化是依据生态学理念、产业生态学原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而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并与自然、生态、社会和文化协同共生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模拟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链, 建设生态产业系统, 在产业系统内部, 由下游企业消化利用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物, 最终将一个产业输出的废弃物变为其他产业的输入的资源, 从而使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环保业分别扮演类似自然界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而建立起一种共生的新型产业系统。

海洋产业生态化发展在关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的同时, 更应关注海洋产业自身的结构转换能力、产业之间共生性和产业增长糅性的提升, 让海洋产业自身成为充满活力与韧性的有机生命体, 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生命单元。

3、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科学综合管理。

从传统的、以部门为主线的海洋经济活动分割式管理向“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转变。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管理方法 (MEBM) 强调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为界的分割管理, 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规律, 以生态系统作为划定管理边界的空间尺度, 并将管理的客体由物化的海洋生态系统本身或海洋生物资源, 转变为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该管理方法强调的“综合”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 (ICM) 的部门间、政府间、空间 (海陆统筹) 、科学管理 (或海岸带资源管理涉及学科间知识和信息共享) 、国际行动五个方面综合的基础上, 又渗透了MEBM所含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综合, 即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综合。例如, 美国就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原则作为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和21世纪美国海洋管理的基本方法;同时, 将基于海洋系统的管理单元进一步明确化, 从海陆统筹的角度, 将管理的范围从海洋———近岸生态系统延伸至整个流域, 即包括流域—河口—近岸—海洋的整个生态系统。

4、构建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

海洋生态的监测监视是保障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没有准确、系统的海洋资源的资料、数据等信息, 或者信息渠道不畅或失真, 都会使海洋生态建设无法展开或受到严重影响。目前,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首先是监测站点较少, 而且监测断面过于稀疏, 时间间隔又长, 所以无法全面掌握全年的海洋资源分布变化的状况;其次是海洋资源监测力量较为分散, 各部门都投入海洋资源的监测, 但项目内容、方法标准不一, 所以数据、信息难以共享。基于此, 未来应构建海洋生态监测体系, 开展对海岸带、近海的环境质量、生物资源、生态系统、滩涂和海平面变化全方位监测, 建立海洋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第一, 建立全国统一的海洋生态监测系统。由国家海洋部门负责建立全国海洋资源监测网, 其他部门形成监测系统的子系统;第二, 统一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的项目内容、方法和标准, 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 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提高资料的利用效率;第三, 建立权威性的海洋生态状况公报、通报制度。增加海洋管理部门工作的透明度, 既可使人们及时了解海洋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 又可起到监督作用。

5、加大生态建设宣传教育, 增强海洋生态意识和观念。

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精华, 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 转变单纯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海洋文化观, 树立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建设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等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摘要: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已成为海洋生态学、海洋经济学以及生态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相对我国高速发展的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却愈加恶劣, 海洋生态建设的战略紧迫性随之凸显。对于海洋国土的开发, 是要在生态建设理念指引下, 根据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 从制度、产业、管理、技术、意识等层面加强海洋生态建设, 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

关键词:海洋经济,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生态建设[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55455.htm.

[2]高强, 高乐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海洋环境科学, 2012.4.

我国海洋可燃冰调查取得四大突破 篇10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 是近20年来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的新型洁净能源, 可以作为传统能源如石油、碳等的替代品。据估算, 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部署下, 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对可燃冰开展实质性的调查和研究。经国家正式批准, 我国从2002年起正式启动了对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与研究专项, 执行时间为2002~2010年。该专项下设4个项目, 其中包括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与评价、勘探开发技术、环境效应等。项目由国土资源部负责,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负责承担。

近10年来,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项目具体执行单位, 共动用调查船4艘, 组织25个航次, 在南海北部陆坡区特别是西沙海槽、神狐、东沙及琼东南4个海域, 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了可燃冰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

目前, 该调查团队已取得了以下4个方面突破性成果:

———发现了南海北部陆坡可燃冰有利区。在西沙海槽、东沙、神狐及琼东南等海域, 发现了可燃冰存在的深-浅-表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和生物等多层次、多信息异常。

———评价了南海北部陆坡可燃冰资源潜力。初步圈定了其异常分布范围, 预测了含可燃冰层的厚度和水合物资源远景, 评价了这一区域可燃冰资源潜力。

———确定了东沙、神狐2个可燃冰重点目标。圈定了南海北部陆坡可燃冰远景最有利的目标区, 为实施可燃冰钻探验证提供了目标靶区。

———证实了我国南海存在可燃冰资源。2007年4~6月, 租用外国钻探船在神狐海域实施了钻探工程, 成功获取了可燃冰实物样品。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的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探获得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上一篇:现浇板屋面下一篇:社区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