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巧妙 课堂生辉

2024-07-21

设计巧妙 课堂生辉(精选七篇)

设计巧妙 课堂生辉 篇1

一、课堂提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的, 针对教学内容, 设置情境提问, 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做, 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使学生多思考;另一方面, 培养了学生多问、敢问的教学精神, 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养成从容沉稳, 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如果教师使用得当, 一定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优化教学效果,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师课堂中提问应该遵循的原则

1. 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性和代表性

课堂提问时教师一定要带有教学的目的性, 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 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 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 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 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 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 每堂课的问题, 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2. 提出的问题要有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 学生的水平不同, 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 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 这种师生互动,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 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 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3. 提问要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对于提出的问题, 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组成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递进和扩展有序。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 挫伤学生回答题的积极性, 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 思维惰性滋生, 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 有序地结合问题,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下面就从对提问顺序的设计的角度, 来谈一下教师提问应遵循的层次性。

首先, 有的课文本身的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

其次, 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地构思, 而且开头难以理解, 后面却峰回路转, 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 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 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入手, 或从中间入手, 先理解主要内容后, 再去理解其他内容也就容易了。

再次, 有的文章难以看出由浅入深的序列, 段落之间大致是一种并列关系, 有不少的共同点, 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 确立一个核心, 以此来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的提问和教学序列。

所以, 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 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 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 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序, 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

4. 提问要用适当的时机和方式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而不是把学生问倒, 这样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 造成气氛紧张, 学生内心茫然, 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 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对答如流, 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 多余的圈圈”, 毫无所值。

此外, 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 以把握知识要点, 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三、课堂中教师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方法很重要, 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现在撮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1. 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 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

2. 把握时机, 随机应变

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 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巧设问题, 吸引学生。

3. 由浅入深,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 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 就如登山一样, 要拾阶而上, 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

4. 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 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 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让学员与教师密切配合,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巧妙设计成就精彩课堂 篇2

一.精彩课堂应以学生设计为起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

二.精彩课堂应以文本设计为原点

无本之木必将枯萎, 困为它失去了“本”的营养, 无本之源必定干涸, 因它失去了“本”的联系, 无“本”的课堂教学设计必然失败, 因它遗失了“本”的特点、“本”的精彩。忽视文本的研读, 课堂教学必定是浮光掠影, 又从何谈精彩。这里的“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各篇课文所呈现的文体特征, 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二是指各篇课文所具有的独特的闪光点、独具的魅力、独特的精彩。授课人有时将以上两点弃之不顾, 却将注意力放到学习活动设计上, 以示自己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图, 孰不知,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一切离开课文之本所谓设计, 都会成为华而不实的包装, 中看不中用, 热热闹闹却不实实在在。成就精彩的课堂, 教学设计的原点就是文本, 语文课堂的精彩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对文本作出准确地把握, 做好这一点, 并不难, 只要走进文本, 研究文体特征, 分析教学要点, 思量精妙之处, 课文之“本”是完全可以抓住的, 如古诗这种流传千年的特殊文体, 它的本体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为诗句的韵律美和意蕴美, 那是可以通过学生的诵读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抓住的, “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其二为诗歌的思想感情, 那是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的感悟来掌握的, 特别是名句, 古诗之所以流传, 往往是因为其中有佳句流传, 应该说, 全诗的情感与精彩大都体现在名句上。但在一节《次北固山下》的公开课中, 师生光是用散文化文字描述“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就花了将近三十分钟, 纸上写, 小组讨论, 全班反馈, 连续四位同学都不能令教师满意, 尴尬中教师自己描述, 其答案在我看来也并不比学生好多少。其实诗歌的美妙意境有时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 无谓的环节只能增加对教学目标的干扰, 使学生在了无生趣的训练中倍增反感, 这节课的设计就是没有抓住“本”的精彩之处, 从而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从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每篇文本都是有“本”可循的, 如《春》之本是细致观察, 《苏州园林》之本, 是突出特征, 《孔乙已》之本是精彩描写, 《唐睢不辱使命》之本是对话, 《幼时记趣》之本是联想、想象等等, 不一而足。教师们要想在设计之前捕捉到“本”, 钻研教材是必要的前提, 因此, 教师自己必须静下心来, 依本设计课堂教学, 这样, 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也可以实现精彩的课堂教学。

三.精彩课堂应以教学目标设计为根本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 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 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 从而成就精彩的课堂。

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 那就会导致很大的教学随意性。如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选择上过分注重知识目标, 轻视能力目标, 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就会造成教学失去整体性, 不能有效地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在制定时, 只重视“教”的目标, 忽视“学”的目标, 很难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 因此,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一要体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谐统一, 二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体现、提高。这样的教学目标, 能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起来, 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 以学生为本, 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获。

四.精彩课堂应以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为重点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直接反映, 它包括课堂流程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

1、课堂流程设计

课堂流程设计有这么两种:线型流程与块状结构。线型流程是过去一种非常流行的设计, 因为它十分紧凑、严密, 往往是一环紧扣一环, 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 老师们也认识到这样的课堂缺乏应有的自主探究, 缺乏必须的个性体验, 因而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感悟。于是, 板块式结构顺应而生。显然, 板块式的结构比线型流程显得更为粗犷。正因为这种粗犷, 使得师生有了更为宽裕的时空来充分突破各板块的预期目标,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内在效用。

2、学习方式设计

学习方式的设计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注主体精神的唤醒和主体潜能的发掘, 关注交流意识的形成。因此, 教学设计时, 要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交流分享。学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习得探究的方法, 体验探究的乐趣, 同时又在交流中分享别人的学习收获, 又有教师的适度点拨, 科学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 讨论法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因此倍受教师的亲睐。但我们发现在某些公开课上, 老师把不必要讨论的问题给学生讨论, 有时讨论还没有真正开始, 已在教师的催促中匆匆收场。针对此现象, 我想, 教师在设计讨论法这一教法时, 应该提出有思维力度的问题, 同时应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实现精彩课堂。

3、精彩课堂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情况和因素是无法事先设定的,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所无法想象的新情况。教学设计不是施工图纸, 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情境化的调整。因此, 教师在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 应注意这几点:

⑴预设要想学生之所想

凡是“预则立, 不预则废”, 预设的重要性是毋庸讳言的, 布卢姆曾说过,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 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只有课前精心预习, 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精彩。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钻研文本, 吃透文本, 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疑点、学生的兴趣, 这样才会减少课堂的盲目性。

⑵预设要留有学生发挥的余地

公开课上, 我们往往会走进一个误区, 总是喜欢把能想到的, 自以为精彩的构思一个个安排到教案里, 总认为课前经过精心的包装, 比临场发挥肯定要周到些, 完美些。到了课堂上, 学生没有讲出你预设的答案, 就千方百计地诱导, 直到讲出你心中的答案, 才露出满意的笑容。预设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 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 不留一点余地。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 要相信我们给学生一个天地, 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

⑶预设与生成没有固定的标准

新课程提倡生成, 但并不是为了生成而生成, 不是漫无目的地脱离文本的生成, 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生成首先应当尊重文本的内涵, 在深入理解文本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生成。其次, 即使生成也并不是都有价值, 教师要有所选择, 对那些无关的、意义不大的, 没有多大价值的生成可以一笔带过;对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生成, 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对那些有错误的生成, 我们教师应以心智与才情帮助学生拨开心中的迷雾。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方案。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要像绘画一样留白, 留有一定的余地, 既为自己的教, 更为学生的学, 以便教师适时调整策略, 满足新的情境和学生新的需求,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巧妙设计和谐高效课堂 篇3

一、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出的教学环境。“情境教学法”强调以“思”为核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 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说起山水, 我们很少有人会说不喜欢, 中国的古人尤其是这样。沿着中华文化的长河漫溯, 总能找到文人与山水结缘的痕迹。郦道元游览三峡, 生出了“清荣俊茂, 良多趣味”的感慨; 吴均乘舟富春江上, 发出了“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的赞叹;欧阳修流连醉翁亭间, 咏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佳句。文人喜爱山水, 山水钟情于文人。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进柳宗元笔下的山水名篇———《小石潭记》, 看一看作者在灵山秀水间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精心的导语设计, 恰当的情境创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了学生思维, 解决了长期以来因注重认知、忽视情感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师生互动,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的过程, 就是师生、生生和谐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让学生成为互动的主力。互动中应重视生生间互动的作用, 生生间的讨论、探究, 这种群体优势, 不仅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还能促使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更高远的境地。

例如我教学《理想》的互动片段:

师:诗人流沙河曾因诗集《草木篇》而获罪还乡。但22年的遭遇并没有让他消沉, 反而更执著地追求理想。文中哪里能看出作者对理想依然执著?

生:坚贞、绝处逢生、微笑、反抗……

师:冯梦龙曾说“男儿不展风云志, 空负天生八尺躯”, 什么意思呢? 是不是说人不能没有理想?

生:是, 从文中的“碌碌终生、庸人”就能看出来。

师:文中有的诗句美如画卷, 有的诗句又闪动着哲理的情思, 同学们可以试着读一读、品一品。可以自己来, 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小组讨论交流。 )

生:第五小节语言很美, 句式也工整, 更主要的是让我联想到了一些人。

师:头脑里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 对吗? 能与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仿佛看到了桑兰灿烂的微笑!

生:我仿佛看到了霍金正坐在轮椅上艰难地敲击着键盘, 反抗着命运。

生:我仿佛看到了袁隆平头的认真。

师:最有哲理的诗句呢? 可以找一句最典型的, 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生:理想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获得的是喜悦、自豪感, 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生:比如同学们, 当取得好成绩时是自豪的, 但牺牲了一些娱乐时间。 (生笑。 )

师:理想是美好的, 追求理想的道路又是曲折、漫长的, 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互动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联想的能力。这样既挖掘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的能力,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学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就是一种体验。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耕作、施肥、管理”的环节, 才能有充实的“收获”。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收紧“答案袋”, 把知识的生成过程教给学生去体验、领会, 我们只充当一个点拨者的角色。

例如学习《变色龙》一课, 研读“‘笑’的背后”环节:

师: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招人一笑, 一读自然往往会笑, 不过笑后总会剩下些什么……那究竟剩下了些什么呢?

师:首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文中的哪些人可笑?

生1:奥楚蔑洛夫。

生2:赫留金。

师:赫留金有哪些可笑的地方?

生1:他去戳弄小狗却被狗咬了很可笑。

生2:他想趁机敲一笔竹杠却落了空。

生3:他说自己的兄弟在当宪兵也无济于事很可笑。

生4:他被一个警官骂得连一只小狗都不如很可笑。

师:人们笑他了么?

生:笑了。

师:哪里看出来了?

生:倒数第二段。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这一段。

师:奥楚蔑洛夫警官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 还有没有其他一些可笑的言行呢?

生1:他对赫留金的态度变化很快!

生2:他一会穿大衣, 一会脱大衣的动作。

师:这里, 老师有一个疑问:他一会儿冷, 一会儿热, 极度的不安, 是不是有些惭愧啊?

生3:不会。他害怕刚才骂小狗的话传到将军的耳朵里去。

师:他觉得骂小狗就是冒犯了将军, 对吗?

生4:我觉得他讨好将军的一些话很可笑!

师:比如说……

生:“就说这狗是我找着, 派人送上的”。

师:类似的话还有哪些?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这里,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们嘲笑赫留金, 而这个最应该被嘲笑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却完全没有人取笑他, 你觉得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当时的人们也是欺软怕硬、阿谀逢迎。

师:人们也懂得为警官效劳? 警官又主动为将军服务?

生:这说明整个社会都流行这种“欺下媚上”的风气, 整个社会都是黑暗的、腐朽的、病态的。

师:看来, 这的确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设计巧妙 课堂生辉 篇4

●提问要抓住“关键点”

1.于“疑惑处”而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求知欲望。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将学生的疑惑巧妙地设计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引导学生不断地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永远处于积极的求知状态。例如,在教授《Word查找和替换操作》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一篇范文——《学会感恩》,要求将文中的“爸爸妈妈”全部替换成“父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一次性地把错误改过来,怎么办呢?学生就会从头到尾逐个地更改,由于文章较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厌倦情绪……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进入查找和替换操作的学习。

2.于“新旧联系处”而问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例如,讲授《制作Flash形状渐变动画》一课时,由于学生刚刚学过移动渐变动画,两种动画效果的制作步骤非常相似,但又有本质的区别。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移动渐变动画的制作步骤和效果的同时,观察形状渐变动画效果,并分析其操作步骤和关键处。通过新旧知识对比学习,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于“重难点处”而问

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学习复制、移动、删除文件或文件夹操作及Word中对文本内容的编辑操作时,学生常常由于遗漏“选中”步骤,导致操作失败。如果教师能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强调“选中”的作用,则会达到更好的纠错效果。

4.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而问

教师在学生思维处于转折时,给予适当点拨,能够引领他们寻找正确的答案。例如,讲授《计算机安全与病毒》一课时,学生普遍认为病毒和木马是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隐患,应该抵制制作及传播病毒和木马的破坏行为。此时教师提问:枪支弹药是好东西吗?如果武器被恐怖分子掌控,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我们希望武器被什么样人掌控?由此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事物、看待问题。

●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处理技巧

1.课前设疑,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有一种“追下去”的悬念心理,使他们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这样就能引发他们求知欲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课后留疑,回味无穷

巧妙设计小学英语兴趣课堂 篇5

关键词:小学英语,兴趣课堂,整体素质

英语是世界的普通话, 在全世界运用得最广泛, 是使用最多的语言之一。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活动都在使用英语作为主要交际语言。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最佳的时间, 三年级开设英语课, 为小学生尽早掌握英语创造条件。为在义务阶段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完成我国英语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前提下,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 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 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为此, 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如下问题: 如何使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从小就得到激发, 让学生从小就对英语感兴趣, 并愿意学习英语这门语言?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 不愿意学习英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学生除了在上课时间学习以外, 基本上没有时间来接触英语, 缺乏练习, 直接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降; 第二,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是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的原因之一。学生对老师的抵制, 直接导致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 第三, 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传统, 不能适应教学需要, 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和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成为了教师科学实验中的首要任务。

二、创设愉快的英语课堂氛围是前提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 离开了学习的环境, 就像鱼儿离开了池塘。因此, 教师一定要注重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没有负担、没有心理障碍, 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首先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思想, 尊重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给学生一个思索的空间和想象的时间,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标新立异。为此, 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的潜力, 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想象, 给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机会, 允许学生互相争论。教师要善于用这样的语言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认为呢?”“这样不行吗? 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让大家来讨论你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不要轻易地否定, 更不要严厉地批评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 这样便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提高学习兴趣。

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动力

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和课堂学习效率成正比例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就是对师生关系很好的诠释。学生对哪一位老师有好感, 就会主动学习其所教的课程, 并在课堂上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 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下也会主动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甚至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钻研老师没有讲到的问题。相反, 由于学生对老师厌烦, 其表现就会消极, 不去回答老师的提问, 也不去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 甚至有抵触的情绪。所以,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催化剂。在教学中, 教师要爱每一位学生, 从一个父母亲的角度去爱戴每一位孩子, 充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 教师都要加以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每天都能够生活和学习在快乐中。

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催化剂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好的教学方法, 如果一成不变, 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所以, 教师要常常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常有新鲜感,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保持高昂。对于小学生来说, “表演法”、 “竞赛法”、“游戏法”等都是不错的教学方法, 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很好的效果。

( 一) 儿歌说唱法

孩子们天生好动, 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说唱英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这样更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 二) 模仿秀

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需求, 让孩子们模仿文中所要求的进行表演, 欢快的音乐、优美的舞蹈, 都令孩子们向往, 都能充分体会英语带给孩子们的快乐。一节课下来, 学生们既学会了英语, 又对舞蹈感兴趣。

( 三) 把肢体语言带入课堂

肢体语言缩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如教学“big” 教师可画个大圈, “strong”教师亮出自己强壮的肌肉, “fat” 教师比划出一个胖的动作。

( 四) 使用卡通画,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亲切、自然、有活力, 卡通画的使用, 既方便, 又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老虎, 一个小狗, 一个小猫, 用几笔就可以画出来, 学生一边看画, 一边学习, 自得其乐, 学习积极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巧妙设计,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6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一系列精当而巧妙的提问, 不仅能够落实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 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思考, 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 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 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如, 教学倍数问题, 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愿意参加白雪公主的生日宴会吗?我们来看看有谁来参加白雪公主的生日宴会。” (电脑显示:七个小矮人的动画) 教师接着提问:“这七个小矮人凑在一起商量给白雪公主带来哪些礼物呢?” (电脑显示:3个苹果, 6个鸭梨, x个香蕉。) 问:“谁知道鸭梨是苹果的几倍?”生:“鸭梨是苹果的2倍。”师:“香蕉是苹果的3倍, 同学们, 你们能猜出香蕉是多少个吗?” (电脑显示:9个香蕉) 师:“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生活当中有关倍数方面的应用题。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情绪高涨,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愉快地参与新知的学习。

二、巧制教具, 提高学生主动性

在日常教学中,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 不仅能主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使学生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通过制作教具、实物操作进入符号操作, 让学生由实践活动产生学习需要, 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同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钻研兴趣为切入点, 使学生乐意参与, 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 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的认识时, 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 制作正方形、长方形、圆柱体、球体, 接着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拼成一个自己熟悉和喜欢的物体。学生很感兴趣, 积极性也高, 有的拼成了汽车, 有的拼成了小房子, 还有的拼成了变形金刚等。然后让他们观察不同的形体有什么区别。这种知识的获取是在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下获得的, 而获取的途径更能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 并激发他们的数学潜能。

三、巧编游戏, 吸引学生注意力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游戏是他们最乐于参与的活动, 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事物, 并在其中汲取生长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 如果我们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 使其融为一体, 相互促进,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 我在教学中, 会编排一些游戏, 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

例如, 教学“分数的认识”一课时,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人数不等的小组, 小组的所有成员都作为分母, 老师说出一个分数, 就让这个组的其中一些学生举起手表示分子,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的意义:把整体平分, 分子表示这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再通过比较使学生懂得相同分母下, 分子越大, 数值越大;相同分子下, 分母越大, 数值越小。游戏的过程是放松的, 而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知识, 而这恰恰是我们游戏的目的所在。

语文课堂提问的五种巧妙设计 篇7

1. 精心设计典型性问题。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即兴式的。在授课前, 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典型性问题, 有针对性、概括性、主旨性, 数量要适中, 不影响教学进度。

比如《香菱学诗》一文中, 一共写了10多次的“笑道”, 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笑道”设计成这样的问题:“这些笑分别表达了香菱怎样的情感?”学生恐怕会答很长时间, 也抓不住要点, 答不出重点, 对情感反而会感到茫然。

我在教学中选取了其中3次典型的“笑道”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如下:1.香菱的这3次“笑”分别在什么场合?笑的内容各是什么?2.香菱的这3次“笑”分别表现了她的什么心理?3.你从这3次笑中感受到了什么?这3个典型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 学生思考起来可行有效, 问题3还深入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学生理解主旨很有帮助。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 我按着这3个问题设计提问学生, 学生讨论得很热烈, 回答也条理清晰, 语句流畅。特别是最后一题的回答, 学生都能表达出靠近主旨或贴近主题的意思。

其中某生答道:“香菱学诗达到了痴心的程度, 你看她:‘拿了诗……诸事不顾, 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了起来, 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 她也不睡……’作者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进一步突出了香菱的痴迷。写第三稿时, 一天, 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 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 三更后上床, 五更才朦胧睡去。最后, 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 可见痴迷到了极点。”

这节课学生学得很流畅, 学生抓住了重点, 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一个学习目标。同时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设计循循善诱的启发性问题。

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 设计的问题也要有梯度,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问题的回答, 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 我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设计了下列一组问题:1.在遇到莎莉文老师之前, 海伦·凯勒的生命是什么样子?2.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凯勒的生活后, 世界在海伦·凯勒的的心目中起了怎样的变化?3.莎莉文老师来了之后, 都发生了哪些不寻常的事?4.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海伦·凯勒认识具体事物的?5.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海伦·凯勒认识、了解大自然的?6.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海·伦凯勒认识“爱”的?这6个问题回答后, 学生们对文中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便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 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帮助下重获新生、创造人生奇迹的壮举也深深鼓舞了学生。

结合这篇文章的学习, 我还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即海伦·凯勒精神的影响力。学了本文后, 学生明白了, 海伦·凯勒是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 她的“弱势”是我们哪一个同学的“弱势”所能相比的?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下的人们都能从海伦·凯勒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就是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 这种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3. 设计新颖别致的趣味性问题。

课堂提问要注意语言的使用, 要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特点, 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使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 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会知识、牢记知识。

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时, 课前我安排学生网上搜集有关云南民歌起源、发展方面的材料, 课上, 导入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云南民歌的表现内容, 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时云南有的民族“打官司”也唱歌, 谁能说说有关情况?学生听到这个问题, 觉得新奇有趣, 瞪大眼睛倾听。授课过程中, 我结合内容, 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谁能用学过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来说说歌唱情况?语文课用历史、地理知识来回答问题, 学生们感到很有趣, 纷纷思考回答。

在教学《再塑生命》一文进行迁移训练时, 我对学生讲, 海伦·凯勒能遇到莎莉文老师是她人生不幸中的万幸, 莎莉文老师发现她、挖掘她、培养她, 可以说莎莉文老师就是海伦·凯勒的伯乐。接着, 我提出如下问题:大家想一想, 《马说》的作者韩愈以及文中的千里马是否也有这样的幸运呢?这种复习式提出的问题, 学生们也很愿意回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贴近课文内容,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是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喜欢学习的一条途径。我班周同学是一个家庭贫困, 身材瘦弱、矮小, 相貌平平的女孩, 平日里一些同学都不愿接触她, 为了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 我在进行《再塑生命》一文复习课教学时, 设计了下面一个问题:“我们班有一个同学, 她的身体是健全的, 但她的精神上却遭遇着和海伦·凯勒身体上同样的痛苦, 大家想一想, 她是谁?”大家立刻把目光投向了周同学, 她眼含热泪默默地坐在那里。我趁势说道:“周同学的家庭是贫穷的, 但她的心和大家一样是善良的, 她弱小的身材最需要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她?”顿时班级呼声一片“我们要帮助她”“我们要团结她”……一个海伦·凯勒唤醒了大家对弱小的同情, 从此改变了周同学的学习境遇, 她现在乐观、开朗、青春、阳光。

4. 设计难易得当的科学性问题。

课文内容深浅、难易不同, 课堂设计的问题也要区分不同情况, 问题应力求与学生的智力水平相统一, 让学生答得出, 答得对, 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 我是基于两点回答问题的途径来考虑设计问题的:一是学生通过阅读在文中可以找到答案;二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思维想象和已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作出回答, 不作过高、过深、过难的问题设计。

如在教学《旅鼠之谜》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北极旅鼠惊人的繁殖能力, “惊人”表现在哪里?2.旅鼠为什么会有这种奇异的现象?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3.大自然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 你能说出一些你所知道的人类未破解的自然之谜吗?问题1答案在文中可以找到, 生活中耳闻目睹的现象也能说出一二。

如果把问题3设计成:读了这篇文章, 你觉得怎样才能解开旅鼠之谜?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些过高, 科学家研究了几个世纪至今也未解开的谜团让学生回答, 他们是回答不出来的, 如果硬要学生回答, 他们也只能停留在“努力学习”“提高本领”之类的表决心的文字上, 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5. 设计面向全体的整体性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集体活动, 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施展才干。要为他们每个人提供张扬个性的机会, 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 共同提高。

如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 学生熟读了课文后, 为了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请用“读了_________的事, 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的母亲”的句式说一说。这样的问题, 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的, 只不过回答程度不同罢了。

在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速读课文, 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回答句式:本文记叙了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的帮助下, 由_________走向______的传奇经历。这样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回答。教学本课我还设计了下面一组问题:这篇散文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谁?海伦·凯勒成长为世界“杰出人物”, 应归功于谁?两个问题面向全体, 学困生和优生都有回答的机会。

面向全体设计问题, 体现了课改人人参与, 人人都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教学中, 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老师一个问题提出后, 积极回答的是几个同学, 二次提问, 回答基本还是如此, 久而久之, 大多数学生掉了队, 成为学优生的陪伴品, 看着这些整日来去匆匆、成绩平平而又浑然不知所以然的同学, 作为教师的我们能不愧疚、自责吗?设计好面向大多数同学的问题, 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有发展。

上一篇:自我体育下一篇:系部教学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