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区角

2024-07-23

科学区角(精选十篇)

科学区角 篇1

一、注重过程,教师指导强调适时性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当幼儿探究停滞时,教师可适时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幼儿深入探究。例如区域活动“玩磁铁”中,教师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运用磁性原理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材料。幼儿通过磁铁吸引底座带铁的图片来回移动,获得了一些对磁铁属性的感性认识。活动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磁铁进行各种探索,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后,我们开始考虑为幼儿补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东西,如小木片、铝片、布片、纸片等,供其继续操作。与前一任务相比,这一任务难度提高了,因而在具体操作时有的幼儿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教师加以适时地鼓励并及时设置了新任务:通过磁铁操作实验,将材料进行分类。心理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有效支持,帮助幼儿重拾信心与兴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二、积极引导,幼儿学习注重互动性

在科学探索中,材料、教师、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区角随机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智慧,如在大班“小纸片力量大”的游戏区角指导时,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小纸片并说:“这小小的纸片有很大的力量,你们相信吗?”看着孩子们一脸的茫然,教师采取了分阶段直接指导的方法,进入区域引导幼儿通过折叠纸条发现弹力的存在、纸的折叠方法与弹力的关系、折叠次数与弹力的关系、不同的纸质与弹力的关系等。通过实验、记录、观察、比较,使幼儿感知了纸的弹力大小与纸的质地、折叠方法、折叠次数之间的关系。

更多的情况下,科学区域活动更适合采取关注但不介入的指导方式,例如在科学区域活动“灯泡发光”中,甜甜小朋友虽爱动手动脑,但因为电线太细,操作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介入指导,而是静观其变。结果幼儿彼此间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帮助甜甜最终解决了问题。这样的交流所达到的效果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设置问题,寻找问题归因凸显启发性

在科学区活动中我们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孩子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也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代替孩子的思维,而应启发孩子的思路,在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再帮他们一把。如在科学探索活动“神奇的洒水车”中,教师首先设置疑问“水从饮料瓶注入后,会从哪个喷头流出来”,然后让幼儿自己操作,他们有的倒水,有的接水,看水会从哪儿流出来。通过观察、自由讨论、自由探索,幼儿说出了自己的发现。该探索活动利用了水在管子中流动的原理,让幼儿在假设猜测、不断探索中,了解了水的流动性。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幼儿不仅体验了发现的乐趣,也逐渐形成了积极思维、乐于探究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多向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独立性

科学区角 篇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科学领域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显然,幼儿科学活动,教师更注重的是创设提供让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使幼儿能真正动手动脑。然而,由于幼儿的兴趣、能力、需要等差异,科学活动是在集体教学中很难整齐划一的完成,那么科学区角的建立有效的弥补了集体科学活动中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科学区角的建立给了幼儿一个自主探索、自我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

一、注重材料的引导性

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引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如玩具“灯泡亮了”,这是我园在省专家的领导下研发的玩具,我做了进一步完善——为孩子提供了图示,让孩子通过观看图示,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第一页图示,幼儿通过实验探究出电池同方向摆放电路不会连同,电池要按照不同方向的摆放才会连通;第二页图示,幼儿通过不同线的连接方法,探究哪种连接方法小灯泡会亮,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进行更多的尝试、发现;第三页图示,我设计了一个可反复使用的记录表《我会导电吗》,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出电路连接哪个物品会导电,然后做出记录,并挂在墙上,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所投放的引导性材料就是示意图,每幅示意图都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材料的引导使幼儿之间发生互动,而教师并不需要语言的指点,幼儿只要按着内化在示意图中的“指路”线索进行操作即可。幼儿对于玩具的操作方法都是在与同伴的讨论式互动、自我观察实践中得出的,并最终得以完成活动,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由此可见,材料的引导性对幼儿在试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

图示、记录表

幼儿活动过程中

二、注重材料的探索性

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要让幼儿在短时间实现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必须为幼儿提供易于探索的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究,使幼儿通过操作主动获取多方面的经验。

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怎么样”,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也为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地探索活动,进而为促进幼儿探索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科学区角投放材料的性质应有别于其它区角的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如果不具有探索性就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很少幼儿会主动去探索。即使有人去玩也常常是坚持不久,往往是玩一会儿,觉得没意思就走开了。如我在科学区投放了玩具“扇一扇”,其中有纸片、铁钉等材料,让幼儿通过“扇”,发现哪些东西能够被扇起来。开始投放几天有人来玩,几天后就没人来玩,于是我进行反思,并询问部分幼儿后,了解到原来是这些材料探索性不强,材料提供较单一,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幼儿操作一会儿就会了,没有挑战性。明白原因后我及时调整材料,将材料进行改进,投放了更多实验的材料,如棉花、硬币、海绵、塑料花、曲别针等等。增设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曲别针要用小风力还是大风力才能被扇动,让幼儿首先猜测,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的探索才具有挑战性,更加容易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玩具:扇一扇

三、注重材料的趣味性 占地盘

科学区的玩具材料投放不能注重了探索性而忽略了趣味性,一味的让孩子知道实验的现象,只是看起来漂亮,但玩起来没意思,使孩子玩的没有意义。因此,教师制作的玩具,要平衡玩具中的“玩与教”的作用,真正的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如“占地盘”,主要让幼儿练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原来我只是写了一些题卡,幼儿作答,属于幼儿自己考自己的题,比较枯燥,幼儿不喜欢玩。后来我进行了调整,将这个玩具做成竞技性玩具,竞技双方每人持有一套数字卡册(双方的颜色不同),二人通过掷骰子的方式开展答题游戏,幼儿根据骰子上的表情图及文字提示,开展答题活动,幼儿可在四块答题板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加减算式,并在自己的数字卡册中找到正确的数字进行粘贴。当游戏结束时,比较红蓝双方谁贴的更多,多者为胜。在玩具中增添了情境,这样大大增强玩具的趣味性,这样就能使他们更愿意操作,愿意学习,让孩子在充满趣味的探索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使孩子能愉快地走进创造的科学殿堂。

幼儿正在游戏

四、注重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乐于发现和探究,而对需要持续观察才有所发现的现象,观察兴趣不浓,有效记录的能力也不强。面对问题,引发我们思考如下问题:我们究竟要引导幼儿记录什么?怎样有效记录?大班幼儿能凭借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力,可以记录,但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比较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反映出大班幼儿有效记录的能力有待提高。设计适合大班幼儿操作的科学实验,让他们在自我的探究和操作中发现问题,能将操作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1.记录的素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引导他们记录自己熟悉的事物。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简单图画记录自己所观察和探究的事物。图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形式,每个孩子的图画都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感受。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自己的图画来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

2.教师提供给孩子简单的符号,大班幼儿对符号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认知,不仅是为了引导孩子做简单的记录,更是为了激发幼儿创造自己独特的符号去自主记录的意识。

3.提供不同材料,丰富记录方式。科学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各有特点,因而记录方式要力求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工具、材料来拓展孩子的记录方式。大班幼儿的记录可以采用各类粘贴、照片、绘画、符号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配上简单的文字及表格。具体用哪种形式,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记录的内容、玩具材料来确定。我们要根据科学活动的内容提供不同材料,让孩子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记录,不断丰富孩子的记录方式。通过有效互动,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记录的方法。教师根据记录中反映出的信息,了解幼儿科学探究的情况,帮助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使幼儿在交流记录中的新发现成为促进幼儿持续观察活动的动力,体验发现的乐趣。

粘贴类记录表

文字符号类记录表

绘画类记录表

第一天

第四天

在提供材料中要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难易度上体现出层次性。在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选择到适合于自己的材料及方法进行操作、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材料投放要由浅入深,要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能够探究。如玩具“分一分”,它主要是让幼儿练习圆、正方形、长方形的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我原来的设计方案是让幼儿将设计好的拼版摆在正确的位置,最后让幼儿数一数用了几块一样的拼版拼成了一个圆。这样的方案比较枯燥,幼儿不喜欢玩。后来我进行了调整:增添了色子、分分板和小熊头像等,幼儿通过抛色子为小熊等分饼,色子抛到几,就为小熊等分几只饼,能力强的幼儿可以为小熊等分长方形的饼干,能力弱的小朋友可以为小熊等分圆形饼干。

分一分

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区材料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如果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很快获得结果,便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如果材料过于难,幼儿就会不知所措,探究兴趣不高。因此在材料投放时,我们必须注意材料的层次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六、注重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实施本阶段教育目标

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确定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并配合集中教育活动的进度拟订科学区的具体教育目标,安排活动内容,适时增加、丰富、调整操作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受益。如大班三四月份的教育重点为10以内的加减运算,我在同一教育目标下制作不同的玩具,如分解组合箱、超市购物、捡10分等玩具,幼儿们非常喜欢,参与性很高。

捡10分

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们固定的道理,而是更希望自己去尝试、探索、操作,通过与伙伴之间的讨论,提出疑问,最终得出实验结果,并且他们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所以我们在区域投放的每一个材料都要用心思考、精心设计,从而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带着任务在情景、竞争中完成本年龄段的教育目标。

创设具有科学启蒙意义的区角环境 篇3

我们班的科学区角是有两个车厢式的橱柜组成,里边放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探索材料,在这里孩子可以享受如乘坐火车那样的悠然自得,因为这里具有自主选择、多样操作、尽情玩耍的功能。

一、材料——让幼儿与之对话

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了提高材料的趣味性,我们广泛地选择色彩鲜艳、能响会动,便于操作的玩具材料,让幼儿在这里演绎智慧、体验成功。我们投放的材料有:

材料一:推拉针筒(材料为针筒、颜料水、毛绒玩具、脸盆等)。目的在于让孩子初步感受空气压力的作用,以获得推拉的感性经验。

材料二:插吸管(薯片罐头一侧开许多个小孔,收集牛奶吸管)。目的在于能选一根吸管插到一个小洞里,感知一对一的概念。

材料三:小猫钓大鱼(铁片塑料鱼、磁铁钓鱼杆、鱼池等)目的学会手眼一致配合,感受磁吸铁的乐趣,创造性地想出多钓的办法。

材料四:漂亮的门帘(一条一条的纸制的范样,塑料几何图形片、花片、小图形卡片等)目的在于训练孩子的多种排序方法,根据特定的规律进行排序,寻找规律,创造玩法。在投放中我们注重材料的特性,有时在排序背面作一排可以验证的范例,让幼儿学习对照,验证自己的正确与错误,充分发挥材料的多用性,让创造的机会暗含其中,让幼儿在操作中产生智慧,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乐于创造与探究。

二、规则——让幼儿学会学习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更是如此,我们的区域都有界定的人数,在进入区域后请看清橱柜里陈列的材料,然后俯下身子双手扶出所需的材料,摆放在桌位上,每个步骤都像蒙台梭尔的操作手法一样的规范,当材料取出后,必记从哪里取出,然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摆放的次序从左到右,从上而下,从重到轻,轻拿轻放,手法有推、提、撑、抓等等,工具和材料的学会正确使用和操作,收拾时摆放后则按相反的方向进行摆放,还要进行一次的全面检查,当操作一样游戏完毕后才能接着进行第二种材料的操作。操作中要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操作,有问题可以与同伴交流和讨论,交流时应轻声,强调探究过程的安全性与合作性,遇到困难先自己尝试或反复尝试,也可模仿同伴经验的学习,尝试着不同的玩法,达到尝试成功。

三、发现——让幼儿收获快乐

在探究的過程中,我们关注孩子的自由发现,倾听他们的表达,尽管有时他们的经验是笨拙的,推论是错误的,但他们需要以这些最初的推论来开始理解世界是如何构成的。在这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一起进行这些推论,以便了解他们的水平和程度,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如在钓鱼的过程中立人小朋友发现两块磁铁叠加在一起可以钓到三条鱼,比起一块磁铁钓起的数量多,他是用手势直接“示范”表达的方式告诉同伴的,然后拿起油画棒在图表中画出磁铁与鱼的数量,当钓起的时候十分愉快,他把自己的发现信息向同伴传递,让同伴与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总是与孩子回顾重温他们的发现,让刚才不在场的孩子也同时获得一种经验,然后师生一起用鼓掌表示祝贺“发现”带来的快乐。当他们尝试自由发现能与大家分享时,感到他们无比的欣慰,个人的尝试价值得到体现,喜悦自然写在脸上,当他们失败时,我们允许他们具有出错权,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幼儿正是在与环境、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在反复地操作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操作的技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主动探索、发现中学习。

四、讨论——让幼儿积累有益经验

科学活动最终的落脚点便是验证自己不确定的经验,我们激发幼儿讲述孩子自己的发现,与幼儿一起重读以前的信息,提出:你觉得这样对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当磁铁穿透各种材料吸起东西时,孩子马上对照自己以前的猜想结果,对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了验证,为了让孩子把有意的经验得以传承和利用,我仔细地重复幼儿每一个观点和发现,强调他们参与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感到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需要和每一个人分享。幼儿真正感到他们都属于一个大的发现团体和集体,边看实验结果边把获得的相关经验说出来,可以加深他们的记忆,同时也调整自己的认识,孩子在这个互动的小探究团队中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总之,科学区角是主体个性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在这里,孩子在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为他们的智慧启迪成长搭建了一个个活动的平台。

【作者单位:苏州市碧波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江苏】

浅议科学区角中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 篇4

一、活动材料难度递增, 迎合幼儿科学区探索的兴趣

如果说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的话, 那么活动区域及活动材料就是游戏的载体, 儿童正是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摆弄、创造和交流中实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强化的。这些科学区活动的材料不是随便一堆就能达到相应的目的的, 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 动态地“收”与“放”, 不一定要更换游戏内容, 但是可以改变游戏玩法, 提高游戏难度, 更好地提高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硬币的储水游戏”中 , 幼儿刚开始对简单地滴几滴水不以为意, 可是当滴了之后就小心翼翼, 有的小朋友担心水会提前破裂, 特别关照同伴别晃动桌子, 可见小朋友的耐心提高了, 方法改进了。当他一边滴一边数几滴, 就对注意力进行了适当的分配。对于大班孩子来说, 几次玩下来后, 硬币储水量可以越来越多, 最多储存四十多滴水, 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然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导出问题:“为什么平平的硬币能储存这么多水呢? ”引出了这个游戏的科学原理:水的表面张力。

经过了一段时间, 在数量上没有突破, 孩子的探索兴趣渐渐淡了。我们又提供了洗洁精水、糖水、肥皂水和对应的表格, 将活动再次延伸, 在对比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它们的储水量, 分析原因, 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二、投放丰富多样的资源库, 满足幼儿科学探索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有创造力”, 只要给小朋友提供空间, 他们的创造力就是无穷的。大班小朋友有了进一步的想法和创造力, 为了让每位幼儿有更大的探索创造空间, 我们在科学区设置了资源库, 资源库里分类摆放老师和小朋友收集的各种材料, 提供的材料来源于日常的生活, 涉及的层面很广。如一些废旧物品:纸盒、吸管、不同的塑料积木, 各种不同质地的纸、布、毛线等, 一些探索工具:放大镜。

如在探索静电的实验中, 老师先用塑料尺摩擦后能吸起一些小纸屑之类的材料, 引导孩子发现静电的奇妙现象, 在一次次尝试中, 大家从资源库中寻找到了其他材料在摩擦之后能够被吸起的。如不同材质的纸屑, 另外还有铅笔上卷下来的屑、细小的布块等。这样, 孩子在丰富多样的资源库里找到了探索的乐趣, 也为孩子提供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孩子在与操作材料对话的过程中, 有了敢想敢动的机会, 减少了教师的直接介入, 幼儿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展示清晰明了示意图, 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热情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 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充分借助科学区的墙面布置, 做成可活动、可探索性的墙饰, 更好地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热情。大班幼儿的学习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特别是自主学习的欲望较强烈。

大班幼儿有能力自己看图理解图意, 并尝试自主探索。在游戏中, 总是存在水平发展不一、兴趣导向不一的孩子, 我们会根据孩子能力和兴趣的差异进行分层游戏。如:科学小游戏《摩擦起电》, 分成两种图示展示 , 一种是提供同一摩擦工具 , 尝试不同的材料, 并进行相应记录。另一种是提供不同的摩擦材料, 在已有的经验上, 进行概括总结, 得出塑料制品在摩擦之后容易吸起物体的结论。

使用示意图, 我们还提供了留白的机会, 这是为了给其他孩子提供或参考或挑战的空间。在玩“摩擦起电”的游戏中, 有的孩子根据同伴已记录的材料进行尝试, 如果相同的材料自己却达不到别人的要求时, 他就会主动尝试, 相互探讨;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来说, 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标新立异”, 寻找与众不同的材料吸引别人的注意, 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探究和学习中增强了。

区角活动反思 篇5

周次:第十八周 区角活动反思 班级:小五 组织者:李蕾蕾

活动室美工区里, 有各种颜色的手工纸, 刘淦拿起一张正方形的纸问: “霏霏,我爸爸问

我正方形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我知道有 几个角,你知道吗?” 霏霏想了想说:“还有四个角。”乐乐哈哈 大笑说: “不对, 有三个角。 ”刘淦急了, 大声说: “四个就是四个。 ” 当我听到孩子的争执声,我走过去对她们说:“动手剪一下,不就知 道了吗。”乐乐先动手在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角,变成了三个角,刘 淦也剪了一个角, 剩下四个角, 剪完后她们笑了, 原来她们说得都对, 我请她们再试一试,能不能找出新的答案。过了一会儿,她俩告诉我 还可以把它剪成五个角。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及时引导她们亲自动 手操作,反复实践,就能使她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并 从中得到成功的快乐!

灵动区角,说出精彩 篇6

师:小朋友们喜欢冬天吗?请大家领取自己的区角卡去游戏吧。

幼:根据安排表,走进自己的活动区。

(近期主题活动是“拥抱冬天”,区角内准备了相应的各种材料)

约20分钟幼儿活动结束。

幼1:老师,我们美工区小组活动结束了。

幼2:老师,我们语言特色区小组活动也结束了。

幼3:老师,我们不想玩了,数学角里总要做题目,没意思。

师:好,谁来做代表,介绍小组今天都有什么收获呢?

幼1:这是我们小组做的雪人,有画的,有手工剪的。

幼2:我们小组今天的“心情播报”都是大晴天,大家都说喜欢冬天。

师:好了,今天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下次我们玩吧。

幼4:唉,我们小组都没介绍呢。。。。。

幼3:下次我不想去数学角了。。。。

一、问题剖析

类似的教学片断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深刻剖析其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1.教师开展的区角目标性不强,为什么喜欢冬天,在区角中如何表现?教师在自身的语言上没能明确目标,导致有的幼儿活动的没有重点。

2.教师缺乏有效指导与评价,幼儿区角活动完毕后,教师请幼儿讲解小组的活动情况,幼儿描述的简单、平淡,教师不予以纠正,区角并没有给语言发展起作用。

综上所述,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明确幼儿活动的目标;如何在幼儿简单的语言描述中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从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必须致力于有效的策略,本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与探索,通过一系列策略的实施,旨在解决以上问题。

二、解决策略

1.明确各区角目标,个别指导示范

明确各区角的目标,作为教师应该要明确告知本次区角活动的目标与要求,将学习要求转化成活动内容,并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展现出来。问题是开展各种活动的心脏,是思维的催化剂,是研究活动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到活跃状态。当大班幼儿开展了《拥抱冬天》主题活动后,我把区角活动设计成:表演角之“冬天里的心情”;美术角之“我爱冬天”;数学角之“小雪花做游戏”等等。我班幼儿合作意识比较强,大家并没有一下子冲到各个区角中去,而是先通过交流方式各自表述自己的想法,集体展现小组的智慧。

孩子之所以对本次活动充满了兴趣,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①生成在幼儿的兴趣点上

活动实施是否顺利,目标是否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活动关注程度的高低。此活动生成于幼儿自身需要,又是幼儿比较喜欢的集体活动项目,幼儿懂得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受任何限制是幼儿更愿意去参与的。

②生成在幼儿最近发展区

大班幼儿已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组织能力以及各区角活动的掌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能把握各区角活动的侧重点。因此这一活动对他们来讲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

③生成在具体情境中

幼儿表现出了强烈的展示自己能力的欲望,教师将这种欲望及时转化成了幼儿学习的内容,运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进行分组分别指导,一步步引导孩子步入正规的、有目的的学习中。

2.激发兴趣,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区角活动中,不仅是游戏教学,重要的是可以为幼儿提供语言的意境,促进幼儿语言发展。而如何让此活动得以延伸,需要激发幼儿对区角活动本身的兴趣。主题的延伸是区角活动的开展,主题的变化区角内容也相应调整,如何让幼儿成为整个活动的主人,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作为教师应成为一名冷静的观察者,倾听幼儿,观察幼儿,回应幼儿,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有力支持者,将新问题生成为幼儿有益的经验。

面对变化的主题,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成为活动主人的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角色从单纯活动的实施者转变为活动效果的反思者,引导孩子从接受新主题变区角内容,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在互动中,幼儿不仅学会做,更学会思,从而在提高幼儿参与区角兴趣的同时,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给幼儿自由、轻松、自主表达的语言环境。

以上是我对在区角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一点粗浅认识,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为幼儿的交往、交流、合作、研究提供了多种可能,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如何拓宽幼儿想象空间的问题,如何提高幼儿用词的丰富性以及如何贯彻长期连续性原则等问题,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

区角游戏创编的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区角游戏,角色定位,材料投放,幼儿园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形式, 区角游戏又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编区角游戏,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需求, 进而在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呢?

一、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在区角游戏过程中, 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务必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师兼有游戏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四种角色, 要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活动, 获得发展。对此, 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第一, 做一名支持者。支持式指导有别于主导式指导, 按照“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 教师必须自觉从前台走到后台, 放手让幼儿自主地去探索、去体验、去学习。放手不等于放任, 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 要时刻关注游戏进展, 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动态表现和真实水平, 因材施教, 给予不同帮助, 满足不同需要。第二, 做一名观察者。通过听、看、闻、摸、想、记等方法, 细致观察同学们的状态, 换位思考同学们的心理, 进而分析同学们的行为表现, 相机提供针对性的材料和必要性的帮助, 帮助孩子顺利进入游戏、快乐参与游戏。第三, 做一名引导者。可通过语言或动作, 引导幼儿准确理解游戏内容, 拓展游戏构思。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出现困难或发生矛盾时要及时介入, 启发幼儿协商解决, 学会相互谦让和共同解决问题。第四, 做一名合作者。区角游戏可能是角色游戏、器械游戏、玩具游戏等一种或多种样式, 教师想方设法创编各种游戏, 尊重学生爱玩乐玩的天性, 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和好朋友, 分享各自的故事和心事, 获得不同的收获和体验。

二、准确把握指导时机

出于对区角游戏的内涵与意义认识有偏差等影响, 教师指导不当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绝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具体的场合和时机, 特别是要避免直接包办代替的现象。只有学生因自身能力和经验确实不能匹配, 导致游戏的继续发生困难时, 教师才及时介入, 提供必要的支持。因此, 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足够的判断力。比如, 当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地融入游戏, 高兴顺畅地完成某项制作、集中精力思考解决某个难题等情形时, 教师不能也不要去干扰幼儿的游戏、制作和思考, 免得影响他们的进程, 中断他们的思考、破坏他们的感受。而当幼儿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游戏无法深入开展时, 教师要果断介入, 提供帮助与支持。例如, 在“理发店”区域游戏一角, 由于理发店人数已满, 一名幼儿进不去, 且又不想去其他区域玩, 急得要哭。当幼儿不知所措时, 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怎样才能进入理发店, 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经过一番思考, 想到“做一名要理发的顾客”。紧接着, 教师启发孩子以“顾客”的身份进入“理发店”区域, 和之前进入的学生一起游戏。总之, 教师有时是调解员, 有时是小伙伴, 有时是合作者, 有时是旁观者, 更多的时候是某个特定的情境角色。关键是注重融入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 让幼儿顺利参加和推进游戏, 通过运用多种感官不断获得新的体验。

三、准确处置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的提供, 区域环境的创设, 是区域游戏开展得好不好, 幼儿喜不喜欢相关区域的重要因素。每一个幼儿的兴趣和习惯、经验和能力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 投放材料必须要统筹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 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认真专注、积极主动、不怕困难、乐于想象和创造的学习品质。材料投放要注重层次性与多元性, 关注个体差异, 无限地往幼儿最近发展区靠近。在实践中, 教师可以依据材料内容的递进关系来定位难易的分层。例如“益智角———黑白拼”, 有平面拼到立体拼的递进过程, 有两个、三个到多个图形的重叠交叉的递进过程。材料的分层可为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 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多多思考。教师还可以根据知识技能内在的递进顺序, 区分难易程度。例如“动手试试”游戏区, 教师可参照未加工、半成品和成品分布进行材料投放。需要注意的是, 要允许部分幼儿“慢慢来”, 尊重个体差异, 引导幼儿养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在投放多元化材料时, 要坚持丰富、适用的总体原则。教师可联合家长、幼儿添置一些自制的玩具, 如零布缝制的沙袋、毛线编织成的软飞盘和流星球、雪碧瓶做成的保龄球等, 并增加“温馨小屋”“农家用具店”“民艺坊”“秸秆工艺店”等多功能活动区, 形成满足不同发展水平需求的开放性活动区域, 让幼儿在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会交往、懂得礼仪、乐于探究, 促进幼儿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区角游戏在支持和满足幼儿实际操作、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需求方面, 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幼儿教师在实践中有必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思路与策略, 更新教学方式, 确保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子涓.幼儿园区角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J].河南教育, 2015 (02) .

谈谈我班的区角活动 篇8

一、从传统布局跳出来

最早的时候, 我们区角活动的布局是最传统的那种, 活动室的四周有一些柜子, 中间是幼儿坐的桌子和椅子, 六张桌子摆成两排, 每次游戏时又是搬桌子又是移柜子, 好不热闹。所以每次游戏时明明知道这种传统布局是不合理的, 但是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口, 全园的教师全部都纠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领导为了让我们找出问题的突破口, 特地几次去了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的幼儿园, 观摩那里的游戏并带回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供我们参考。图片和影像资料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 但是一联系到我们实际的情况, 老师们就又就回到了原点。因为别的幼儿园的桌子和柜子都是那种小方桌和小柜子, 可以拼在一起用, 也可以拆开来用, 布局可以任意搭配组合, 区域也好划分, 随便用两张小桌子和一个小柜子组合就可以划分成两个区角了。而我们幼儿园的桌子是那种每张都可以坐六位小朋友的大长桌子, 柜子是那种有十二个抽屉的大长条柜子和一些大的玩具柜, 十分笨重, 不但不可以分开使用而且占地面积大, 区角特别不好划分, 很难形成角。因此, 我们的思路老是打不开, 这时, 我们的领导也发现了这种情况, 于是利用幼儿午休的时间, 带领全部班长, 亲自到两个班级里为我们示范, 帮我们跳出传统的布局。在这不得不佩服我们领导的才能, 她所想的都是我们不敢想的, 她不但把区角都划分开了, 而且还不显得拥挤, 整个班级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思路一打开, 我们所有的老师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 调整自己班级的游戏布局。我们班是这样调整的:先把开饭桌移到过道门的另一边和一个立式玩具柜隔出两个区角;把电视机柜和钢琴全部往过道门边移, 把里面空出来的位置用一个稍微小一点的玩具柜隔出一块“小小图书角”;在活动室的一侧, 用两张大长桌子和黑板隔出两块区域;在活动室的后面, 用两个有十二个抽屉的大长条柜子、两个大玩具柜子和三张大长桌子隔出三块区域;在活动室的另一侧, 用一个玩具架、一个稍微小一点的玩具柜和一张大长桌子隔出一块区域, 用一个有十二个抽屉的大长条柜子做展示台靠墙放。所有区角全部在教室的四周, 所有的大长桌子全部进区角, 教室的中间空出了很大一块场地, 这块场地幼儿可以围坐成半圆形, 是幼儿集中教学的地方。改革后的布局, 每次游戏时教师不用搬桌子、移柜子, 幼儿只要自己拿取游戏材料到区角里游戏就可以了, 这样既方便了教师, 也能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游戏材料收纳方式的更改

我们游戏材料的收纳方式, 一开始是用抽屉收放的, 在抽屉上贴上游戏材料的照片, 方便幼儿的取放, 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抽屉很涩, 幼儿开关抽屉不是很方便, 而且每次在游戏的开始和结束时, 所有的幼儿都集中在抽屉前取放游戏材料, 造成拥挤和混乱的现象。经过研讨我们利用家长资源, 收集大量的大的月饼盒来装游戏材料, 把月饼盒分散放在班级各个柜子的上面, 但是由于月饼盒太花哨而且太大, 所以在盒子外面做标记不容易被看出, 柜子上也不可能平放那么多大的月饼盒, 因此有一些月饼盒需要叠放, 叠放的弊端是不利于幼儿直观游戏材料, 幼儿不知道下面的盒子放的是什么游戏材料, 还不方便拿取, 因为如果要拿下面的月饼盒, 上面的月饼盒就容易滑落。最后, 我们用很多统一的小号筐子装游戏材料, 把筐子摆放在玩具柜中, 在筐子的两头贴上标记, 在柜子的每一格上都贴上与所放筐子统一的标记, 幼儿可以根据游戏标记, 从玩具柜的两边同时取放, 这样幼儿不但不会拥挤,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的好习惯。

三、游戏材料的合理取和放

为了能让幼儿合理的取放游戏材料, 我们在游戏材料筐上和玩具柜上贴上材料的简笔画标记, 让幼儿方便将游戏材料进行取和放。为了能让幼儿拿了游戏材料知道坐在哪里玩, 我们还在六张桌子的两头、柜子上、暖气柜上、黑板上、钢琴凳上、开饭桌上等地方都贴上统一的游戏简笔画标记, 让幼儿从玩具柜里拿到游戏筐, 根据游戏筐上的游戏标记找到贴有相同游戏标记的地方游戏, 这样幼儿游戏时取、玩、放三个环节就非常有序。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实践, 我们发现幼儿在贴有游戏标记的地方游戏, 显得太局限, 有的时候有的桌子幼儿存在等待, 有的桌子一个幼儿都没有。所以我们把所有的游戏简笔画标记全部都更换成红色圆点标记, 这样幼儿拿到游戏材料就可以找贴有圆点标记的地方, 只要没人就可以到那儿玩, 这样做更有利于幼儿自主游戏, 不受游戏地方的限制。

四、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在组织游戏时, 我们发现经常有一些幼儿在完成一项游戏后, 不知道主动更换其他游戏材料, 总是问老师接下来该玩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在每周教研轮值中提出, 大家一起分析问题, 发现幼儿还是受年龄的限制, 而且幼儿从在小班以角色游戏为主区角游戏为辅, 转变到中班以区角游戏和角色游戏平等的局面, 可能有些幼儿转变不好, 不知道该干嘛了, 大家提议可以用小贴花鼓励的方式和在游戏评价时提出表扬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但经过一星期的实践发现, 幼儿为了得到小贴花和老师的表扬, 不停的更换游戏, 比赛谁玩得多, 造成游戏局面非常混乱, 而那些不能自主更换游戏的幼儿还是不能更换, 所以这个方法有待改进。在经过不断地收集理论知识和实践后, 我们更改了奖励措施, 幼儿完成一项游戏请老师检查后, 才能获得小贴花, 对于不能自主更换游戏的幼儿, 我们设计了邀请卡, 邀请他们玩邀请卡上所提示的游戏, 再次实践这个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如何才能引导幼儿收拾整理小零件游戏材料呢?我们发现由于幼儿年龄的特点, 特别容易忽视小零件的游戏材料, 经常在游戏结束后, 发现散落在地上的一些回形针、剪短的小吸管还有珠子等, 我们采用了在游戏前提醒和游戏结束后表扬的措施, 可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于是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每周教研轮值中提出, 大家一起出主意。经过研讨, 我们把小零件的游戏材料放在一个大的盒子里玩, 这样就不容易散落, 在每次游戏后请两名幼儿当小小监督员检查地上有没有撒落的材料。再次实践, 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

我们的游戏就是经过这些坎坎坷坷的路走过来的, 每一次的游戏成果, 每一次出现问题后的解决, 每一次各界幼教同仁的认可都是在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研讨中所获得的。

摘要:培养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对游戏材料的合理取和放, 是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每个孩子都会自己取和放, 但要做到合理化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我们经过领导的指导和教研组的研讨, 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充实理论, 不断地调整和改进, 把我们的区角活动做到最好。

区角游戏下幼儿互动水平的研究 篇9

一、观察互动交往特点, 把握特别教育契机

维果茨基认为, 如果儿童的全部心理生活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话, 这就意味着, 是交往和它的最有计划性、系统性的形式。区角游戏作为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发挥着其应有的效应。然而, 教师参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是重要也是必要的。

(一) 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自信, 实现互动游戏的价值

在互动交往中, 教师应加强区分, 对于特点不同, 特长各异的幼儿分组, 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浓厚兴趣, 让他们充满自信, 与小伙伴能够合作交往、互相促进、加强互动。比如在中班的后半程, 除了正常的教学目标, 可以增设一些跳棋、军棋、围棋等趣味游戏, 让一些好动的幼儿投入到游戏当中, 加强他们的耐心训练。经过实验, 效果比较显著, 一些孩子甚至把家里的象棋带到幼儿园来, 让老师指导点拨。接下来, 即将进入大班了, 他们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他们会遵守班级的集体规则, 学着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 同时, 语言表达能力, 操作水平都会有相应发展。他们会热爱挑战, 在棋类游戏当中, 既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又要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接受失败的痛苦, 迎接成功的喜悦。因此, 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究的信心, 使孩子敢想、敢说、敢做, 让幼儿学会互动是教师的职责。

(二) 教师要给予互动交往充分的时间, 把握好教育契机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儿童对游戏是爱好的, 应满足这个爱好, 不但要有游戏时间, 而且要让游戏渗透幼儿的生活, 儿童的整个生活是游戏”。由于受多重因素影响, 教师并不能及时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 而采用这种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当中展现自己的心里路程, 既满足了幼儿的愿望, 又通过交流增长了见识, 提高了自信, 教师做一个好的听众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 逐步参与互动交往, 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互动交往的质量

教师应消除担心的心理, 可以从小问题入手, 从二人互动交往开始, 逐步养成互动交往学习, 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互动交往的质量, 逐渐形成规范、生动的互动交往学习。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 理解宽容孩子, 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和思考, 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 不应一味的命令、制止, 压抑孩子的自由发展。

其实, 区角游戏, 隐藏着教育动因, 内含着教育契机, 因而游戏与幼儿的教育及其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确保幼儿主动参与、研究探寻、交流发言、讨论表达的时间, 充分让幼儿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 找到感受和表达的方式。

二、关注互动行为焦点, 积极反思适当介入

正如美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斯波戴克所指出的那样, 幼儿园的游戏是“教育性游戏”, 这种游戏的特征在于它一方面服务于教育目的, 另一方面又使幼儿得到满足和快乐。因此, 在游戏中, 教师和幼儿是必要的参加者。并在积极的互动中互相影响。

(一) 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

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的正确组织、指导和协调做参谋———在幼儿互动行为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 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 必要时给予幼儿支持、引导, 从而促进幼儿思维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镜头一:在一次“垒高”探索活动中, 中班的杨杨正在将一堆纸杯正反地叠放着。一开始, 他饶有兴趣地叠了七八个杯子, 嘴里还不停地的自言自语, 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几遍以后, 可能觉得没什么好玩的, 他放下杯子, 寻找老师的身影。等老师一走远, 他马上叫起来:“老师、老师我不要玩了。”老师没有答复他, 转身拿了几张硬纸板, 交给他说:“你再试试看, 加上硬纸板会怎么样?”“好的, 我试试看。”杨杨接过硬纸板, 放在一个杯子上, 并试着将其余的纸杯往硬纸板上放, 这样一来, 一个纸杯上就可以叠放上两三个杯子了。杨杨马上来兴致, 高兴的说:“哦, 我造了一座大楼噢!”老师笑眯眯地看了一会就走开了, 而他又琢磨着用其他方法来叠纸杯。在这个活动中, 这位老师其介入技巧就显得高人一筹, 当孩子失去兴趣时, 她没有强硬命令, 而是适时地点拨, 将孩子从不愉快的情绪中拉出来, 同是给予新的要求, 从而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 引导幼儿不断地探索思考, 获得成功的体验, 得到快乐。

(二) 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

每位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之外, 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对于孩子们的日常行为认真观察, 加以分析, 对于幼儿之间的“同”和“异”要认真把握, 从而调整教学方式, 让幼儿真正的全面发展。镜头二:走进教室, 小朋友都全神贯注地玩耍着, 有的在玩拼拼乐, 有的做陶塑, 有的在玩跳跳棋, 有的在棋苑里下棋……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我们饶有兴趣地参观着。走到计算区, 看到其中一位小女孩正在将混在一起的红豆分开, 她分得很仔细。我们的走动使她抬起头看了看, 我便问她:“小朋友, 你在干什么?”“我在分豆子。”“好玩吗?”她回答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她说:“不好玩, 我不想分了。”“那你怎么不找其他东西玩, 或到其他区角玩呢?”小女孩怯怯地摇摇头:“老师说, 每人玩一样东西, 不能离开自己的地方。”在活动当中, 教师没有确定自己的位置, 以及孩子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 要有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设法成为孩子的好伙伴, 允许在游戏中有孩子自己的想法, 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在镜头一中的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显得更为平等, 民主。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与行为, 得到的结果也大不一样。因此, 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观察, 不是以活动倡导者的身份去指挥, 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其中, 对幼儿进行间接的、隐形的指导, 进一步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 教师适宜适度的介入

对于对孩子们的干预, 要保持一个适度的原则, 介入的少, 孩子们自己完全失控, 不利于秩序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介入的多, 又会影响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甚至于让幼儿失去主体性, 影响孩子自主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养成。

案例一、 (有些孩子在别人游戏时参与感不强) 别的孩子都开始游戏了, 有的孩子还在自己玩, 不参与集体活动, 很多教师可能心里很着急, 通常会去引导孩子:“××, 你怎么还没参加××活动?”“到××地方去”有的老师可能比较委婉一些, 用商量的口气对孩子说:“你要不要到××地方去玩呀?”“你愿意去和××一起做××吗?”其实, 这些方法都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恰当的方法是静静地观察, 等待孩子, 看看他会做什么, 然后根据他的兴趣爱好, 安排合适的游戏角色给他。

案例二、 (孩子们普遍喜欢的游戏出现拥挤) 出现新的游戏, 或者小朋友们普遍喜欢的游戏时, 就会出现拥挤, 出现处理不好, 会对孩子的人身安全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老师要在这个时候充当一位“老娘舅”, 按照进入游戏的先后顺序, 按照谁先进来谁先玩的原则进行疏导。在确保没有威胁的情况下, 可以让孩子们自主活动, 如果认为他们的争抢有潜在风险, 需要提前介入, 如果仅仅是小小的摩擦, 建议适当等待, 看孩子是否可以自主解决, 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面的两个例子, 说明不是观察到孩子的游戏出现问题后都需要教师介入。有时候, 适当地退后, 合适地等待, 或许, 你会看到惊喜的一幕。

三、创设区角体验机会, 培养“观点采择”能力

真正与幼儿心灵相通的更多的是他们的同伴, 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 没有一点压力地自由交流、讨论、玩耍。在这种交流中, 孩子的身心可以彻底的放松, 增强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在相互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经验, 这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难以达到的。在上述镜头中, 两位幼儿都有互动的愿望, 均被老师制止了, 虽然镜头一中的教师使用了委婉的方法, 但不可否认还缺乏多向的互动, 这是两个活动的共同缺点。教师应允许幼儿与同区角的甚至是不同区角的幼儿产生互动, 可以让趣味相投的幼儿共同完成同一任务, 这样虽然是同一材料, 也可以玩出新的花样来。幼儿在其中拓展了思路, 学到了知识, 逐渐积累协作的经验, 形成团结互助, 互帮互学, 共同进步的良好的氛围。

通过讨论、碰撞、交流, 发现在生生互动中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 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加深了, 交流的能力提高了, 个体经验得到了碰撞, 区角游戏中的主动性得到了发展, 交流分享中孩子们更愿意把自己看成一个角色中的小主人。

四、提供混龄交往环境, 创造经验交流机会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 对孩子来说“学”得自在, 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为了促进幼儿的互动交往, 在幼儿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我们还开展了关于混龄区域互动实践尝试。

混龄互动就是让年长的孩子带着年幼的孩子一起游戏、活动, 义称“大带小”互动。这种活动形式是平行班互动形式的延伸, 一般在中大班两个年龄层次中进行。在实践中我们将这种互动分两种形式进行, 一种是孩子每次的玩伴都是固定的, 这种模式比较有针对性, 中大班的老师一般是按照能力差异而有选择地搭配的;第二种形式比较随意, 孩子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玩伴。如:大 (4) 班的洋洋小朋友, 他有一个固定的玩伴———中 (4) 班的好好小朋友。今天, 洋洋决定带好好去跳跃区玩。他们高兴地跑到那里, 高高低低、排列有序的纸盒子吸引了他们。面对两个牟高的纸盒子, 洋洋轻轻跃起, 轻松跨了过去。一旁的好好看见了, 也想学着跨过去, 但脚一踢, 鞋盒就飞了。洋洋说:“不对, 你瞧我的。”他后退两步, 作出一个想奔跑的样子:“要跑了才能跳的呀。”于是很认真地示范了一下。好好非常羡慕, 连忙也学着做, 这次马马乎乎通过了。但洋洋还是摇了摇头说:“你的腿还可以再抬高一点, 再试试吧。”于是, 好好按照洋洋说的做了, 还不停地问:“这样对了吗?”反反复复, 直到看到洋洋说:“就这样吧。”好好才松了口气。案例中的洋洋是个能力比较强的小男孩, 他的玩伴好好是个活动能力比较差的孩子, 这也是老师让他们变成固定的游戏伙伴的主要原因。混龄互动能构成一个互相学习与协同游戏的良好环境, 它强调幼儿主动的学游戏、学运动, 将传统游戏中, 教师精心地传授转化为幼儿问自主地“教与学”。它不仅要求年长的幼儿有较强的活动应变能力, 更要体现出一个带领者的领导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 他们要教给弟弟妹妹正确的活动方法, 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还要保护好弟弟妹妹的安全。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在一起, 既有大带小的乐趣, 也有年龄段与认知带来的冲突, 小孩子模仿大孩子的行为, 比老师的示范带动效果要好的多, 有利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年长的孩子会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因为他们与小孩子的年龄差距相对较小, 小孩子模仿的会特别快, 更加有利于小孩子的成长, 同样, 大孩子因为自己处处代表着兄长的角色, 逐渐变的更加有担当, 这样, 他们都会超越过去的水平, 这就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共同在一起形成的生态环境。

每个孩子都喜欢在区角中活动和学习, 区角活动是为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操作、自发探索提供了宽松和广阔的空间。在活动中, 幼儿与环境、老师及其他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促进了幼儿的发展。所以, 我们要积极地为幼儿创造这个属于儿童的天地, 促使每个幼儿都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锦婵.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幼教中国网, 2008年2月16日.

[2]史俊雅.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职业, 2011年23期.

谈区角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10

一、学会观察,是指导区角游戏的前提

教师要指导幼儿进行区角游戏, 首先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因此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如整体观察幼儿的活动,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等。在观察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么做的。还可采用个别观察的方法,如小班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社会交往能力差, 因此教师就应特别注意观察还没找到感兴趣活动的幼儿, 或者幼儿是如何进入某一个区角的等等。只有认真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教师才会有新的发现,才能为指导提供素材。

二、参与活动,是带领幼儿进行区角游戏的关键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特别强调: 生物体不仅依赖环境,也要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这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师应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如果教师表现出对活动较浓厚的兴趣,可带动幼儿积极参与。针对不同的区角游戏,教师参与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1.平行参与 : 教师可以以玩伴的身份和幼儿一起玩。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和技能相对比较缺乏, 教师的参与往往能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和幼儿玩同样的材料,主要是给幼儿一个示范,幼儿看了以后就会模仿。

2.合作参与 : 教师以一个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小班幼儿喜欢独立玩, 合作性不够。如在表演区的幼儿总是不能协调好与同伴间的关系,谁也不愿意扮演大灰狼。如果教师发现后就应该及时扮演大灰狼的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中, 并适时进行间接指导。

3.指导性参与 :教师可介入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深入。区角活动提倡的是幼儿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区角环境的创设融合了一定的教育目标, 教师要以实现其目标点拨幼儿的游戏活动。如在科学探索区中投放红、黄、蓝三种颜料,如果幼儿不知道怎么玩,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用这几种颜料可以变出许多种颜色来,谁会变出绿色?请你们试试吧!”然后要求幼儿把调出的颜色用来装饰衣服、涂成漂亮的图画等,这样幼儿就不只是随便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探索了。

三、积极引导,是促进区角游戏的有效方法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幼儿的行为表现,适宜地加以引导。首先,引导要适时,即把握好时机。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 看到同伴在使用某一物品,他们心里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另外,他们自控能力较差,发生争抢的现象较多,这时教师就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引导要适度,即避免教师过多或不及的引导。教师引导过多,幼儿往往会过多依赖于教师,缺乏一种自我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教师如果引导不及,幼儿的活动则是盲目无目的的,同样也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的引导应适时、适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科学区角】相关文章:

广兴学区中心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实施意见05-04

上一篇:IC卡管理下一篇:信息资源和垃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