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模式

2024-08-19

教学创新模式(精选十篇)

教学创新模式 篇1

一、实施趣味性教学,建立参与式教学模式

考虑到语文知识点多以“死记硬背”为主,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教师在建立教学模式中要注意引进生活化元素,以生活化元素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现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改变。

以《咏鹅》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两遍诗歌的内容后,可以要求全班级同学能根据《咏鹅》诗歌的内容将“鹅”的形象画在图纸上,并重点表现出“白毛”“红掌”“曲项”等元素。而考虑到当前小学生未见过鹅的真正模样,教师可以借助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若干个与鹅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们对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在绘画结束后,学生能对《咏鹅》中鹅的“红掌”“白毛”元素有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快速掌握诗歌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每个同学请到讲台上,鼓励其表演一个鹅的动作,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这种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趣味形式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这对提高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二、合理运用提问艺术,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快速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目前,教师问、学生答是一种常见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但从课堂互动现状来看,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多的局限在“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初级问题上,难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为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开展,在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要合理运用提问艺术。

以《寓言两则》课程中的《拔苗助长》为例,在合理运用提问艺术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请你简单说一说《拔苗助长》课文中所讲述的主要内容;(2)你认为《拔苗助长》主人公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呢?(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拔苗助长”的现象呢?请与大家分享;(4)假如你发现你的生活中存在“拔苗助长”的现象,你会如何制止呢?

总体而言,在提问问题设置中,教师要做好从易到难的控制,在立足于课本的基础上,重视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保证学生能对课堂资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后,引入生活,促使学生思维紧紧跟随着教师的问题快速思考,进而加深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达到教学目的。

三、重视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建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也能检查学生的发音,这对学生未来语文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语文教师而言,在开展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建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典型的“读—写—读”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为例,在该阅读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步:读。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并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包括喜欢课文的类型、喜欢的作者等。之后教师根据教育大纲的相关内容提出读数要求,要求学生能按照教师要求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并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不仅是“要求”,更是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漫无目的的浏览情况。

第二步:写。在课文阅读之后,学生就会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将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勾画出来,并在书本的空白位置写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其准备小笔记本,记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例子,用于后期的作文创作。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同学真正的思考阅读问题,只要学生肯动笔,就说明他们写出的感想或多或少的都是经过思考的。

第三步:读。这一阶段的读与第一步的度大同小异,都是阅读文章内容,但这一部分的读可以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分角色朗读、挑战阅读等,让阅读以更具趣味性的特征开展,保证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相关内容,并从三个角度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进行分析。总体而言,教师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开展,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统一开展教学,保证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方法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摘要: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认识到多种语文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与实用性,在了解学生心理、学习兴趣等资料后开展针对性教学。因此,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深对教学模式创新的认识,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臧桂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教学园地),2013,(07):107-108.

教学创新模式 篇2

张开英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u 训练模式:语文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以学生诵读及运用语言为主,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

u 模式的理论根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为什么读书这么重要?因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读、读、读。语感作为一种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是以主体对语言文字的丰富的理法知识积累为基础的,是以过去丰富的生活与言语经验为依托的。叶老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御文字。”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领悟。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维作中介,就能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与情味,正误与优劣。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而非教师的讲授灌输中接受的,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读出语言的味道,在读中受到感染、熏陶,体现语言艺术的真正魅力,在抑扬读顿挫、轻重疾徐的朗读中可以听出作者字词句篇的划分,语修逻文的处理。

u 诵读的具体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代替老师的枯燥的条分缕析,还语文的本来面目。

u 诵读符号:逗号、顿号停顿(1拍) 分号、句号、省略号停顿(2拍) 段与段之间停顿(3拍) 连续(⌒ )重读(▲)轻音(△)升调(↑)降调(↓)快速(--)慢速(---)等等,有了这些符号,学生便于确定基调、处理轻重、调节停顿、控制语速,更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对于言语的外部形态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实例分析:《一面》中鲁迅外貌描写的学习

u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表达对鲁迅由衷的敬佩和悼念之情,学习鲁迅的崇高思想品质;

2、知能目标:⑴熟练诵读感悟语言⑵外貌描写方法的`学习及迁移应用

[教法及理论根据]

u 语感领悟法: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本文文词优美、准确,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3段、19段、32段,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写作特色。

u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以写代读,以写促思。在感受和领悟语言的基础上要积累和应用语言,“我手写我心”写是用文字把自己的语感固定下来、积累起来的重要步骤,听说读写思在语文的学习中并重,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说写是语言的输出,写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得到创造性的展示,表现出独立、自主的个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性,显示教学的成效,达到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本文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试着提供一个条件让学生学写人物外貌,抓住主要特征,展开想象,穷形描摩。

[教学辅助设计]多媒体教学应用,制作课件辅助教学,音乐暗示教学。声色图画可以让学生五官开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流程]

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导入新课:用多媒技术投影一张图片,学生进行外貌描写。只要说就行,不论优劣、快慢,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胆识、口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敢开口就是英雄”。以后再迈向会说、说好。(3分钟)

找出鲁迅的外貌描写语段,并诵读感悟语言。可让一学生明确3段、19段、32段这三段,由远及近,由粗及细,由整体及局部的写作顺序,主要组织学生诵读。(读出语言的味道,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理解文章的意义,在读中受到感染、熏陶,在读中揣摩写作手法,“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思”、“读之以法”用各种各样的生动有趣读法代替教师支离破碎的对优美文章的剖析,还学生以语言的本来面目,体现语言艺术的真正魅力,在抑扬读顿挫、轻重疾徐的朗读中可以听出作者字词句篇的划分,语修逻文的处理,人物声容笑貌的刻画,以及喜、怒、爱、憎、褒、贬的情感色彩。)(15分钟)

小组讨论外貌描写的写作技巧,总结经验、规律,为写作提供借鉴。用投影仪显示提问: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人物形象丰满的原因?如何使外貌描写生动、形象?生四人为一组,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习惯。(感受、领悟语感的基础上,积累、应用,感受是在已经具有一定语言悟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领悟必然依赖以往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积累肯定会受语言运用能力的制约;运用是感受、领悟、积累目的,又直接受前三者的影响。语文教学就是运用这种良性循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主要靠实践到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习得语感、积淀语感,体现语文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老师在投影仪上明确:外貌特征,即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情、姿态等,总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性格、爱好等有密切关系,往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迅的性格特征: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外貌特征:瘦→写作手法:比喻修辞、细节描写。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看法。(10分钟)

投影仪上显示一组具有鲜明个性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先口诉,后写作,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刻画,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课堂上交流。学以致用,反馈教学的成效,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15分钟)

总结:学生自己七嘴八舌说这节课所学知识。(2分钟)

[整堂课构思的设想]本节课以学生诵读及运用语言为主,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琅琅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

创新教学模式,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创新 教学模式 开发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54

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实践、创新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做到激发学生创新情感,诱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宽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一、以“放”展思,诱发创新灵

传统的“满堂灌、传授式、讲解代替思考、死记代替质疑”教学模式是捆绑学生思维的一条绳索。因此,要完全彻底的解开捆绑学生思维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绳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质疑等实践探索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悟数学美的真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放”,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动手去操作、动口去讨论、动脑去思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活跃、探讨、实践的氛围之中。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如教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蓝花有6朵,红花和黄花共有15朵,黄花和蓝花共有14朵。红花有多少朵?”教师先请两名学生读题,再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独立思考、自由讨论:要求“红花有多少朵?”你是怎样想的?经过思考、讨论,一位学生率先举手回答:“要求红花有多少朵,就要先求出黄花的朵数14-6=8(朵),再用红花和黄花共有的朵数减去黄花的朵数就等于红花的朵数,即15-8=7(朵)。”教师肯定了这个解题思路的正确性,接着又问:“谁有与这位同学不同的解法?”一位学生抢着回答:“我的解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求出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有多少朵,再用总朵数减去黄花和蓝花共有的朵数就等于红花的朵数,即15+6=21(朵),21-14=7(朵)。”随后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还有一种不同的解法,根据前两个条件得知‘黄花的朵数是一个定数’,只要求出红花与蓝花相差几朵,红花的朵数也就知道了,即15-14=1(朵),6+1=7(朵)。”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步步启发下形成的。

二、创设兴趣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而且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有5只小猴一同去花果山,出发时它们只带了一张大饼,走到半路,它们饿了,想吃饼,一张饼怎么分最好?”这样的导入,学生立即有了兴趣,纷纷举手回答如何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抓住这一时机,我又拿出一张圆形卡片,说:“谁愿意上来把你的办法演示给同学看呢?”学生高举双手,都想亲自动手分一分,帮助小猴子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以图助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题目里的插图或线段图来启发学生的解题思维,或利用直观性教具帮助学生从感知到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240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5倍。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接着出示表示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线段图,让学生认真看图。

借助线段图,学生很清楚地理解题意,并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方法。

四、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题多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新颖有趣的题目,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一桶油连桶重36千克,倒出一半后连桶重19千克,这个桶重多少千克?这桶油原来有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分析思路,找出解题方法,我发现学生的解法有以下几种。

(1)(36-19)×2=34(千克),36-34=2(千克);

(2)19×2-36=2(千克),36-2=34(千克);

(3)(19-36÷2)×2=2(千克),36-2=34(千克)。

学生通过动脑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建立以数学知识为学习思维方法合理组合的教学模式,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篇4

一、“知”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基础

所谓抓“知”, 就是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政治课理论知识, 使学生初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 无“知”, 便无以为用, 无以为创。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必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 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 扩大知识眼界, 以发挥其自在的创造力。”作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高中生, 学习、掌握和领会理论知识是首要任务, 为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传授,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弄清易错点, 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夯实基础知识。

抓“知”还意味着教师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人才的知识获得, 单靠教师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更要靠学生自觉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成才的起点,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提高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起创造的热情。所以,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 切忌照本宣科, 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创新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成为会学、乐学、善学的创新人才。

二、“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所谓抓“德”, 就是政治教师始终明确思想政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切实担负起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任。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是思想政治的灵魂。”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 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总之,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 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这顶“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课要教育学生“求真求善”,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观念, 明确社会公德和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如在进行民族团结教学时, 通过“青藏铁路和祖国的发展”专题讲座, 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价值规律时, 组织学生去超市、农贸集市参观调查, 能使他们既理解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又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的繁荣。

三、“思”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所谓抓“思”, 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毛泽东同志也曾说:“多想出智慧。”说明思考特别是创造性思考在创造发明中的重要性。作为创新人才, 仅有“德”和“识”是不够的, 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明创造的“源动力”。可以说, 培养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其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 要鼓励学生多问,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 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 敢于怀疑, 善于思考。鼓励学生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心, 在肯定前人成绩的同时敢于破除迷信, 通过辩证的否定获得创新。最后,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想象, 类比联想。想象是创新的萌芽。在思维过程中, 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 思考就会发生困难。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不仅是发现新事物的前提, 而且是创造性劳动的基础。

四、“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落脚点

所谓“用”, 就是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出真知, 实践长才干, 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中的非智力因素,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形成精湛的创新技巧, 取得明显的创新效果。

为此, 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 达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学习完高一经济生活“银行与储蓄”之后, 要求学生运用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等有关知识提出一项科学合理的家庭投资计划上报父母。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现实问题, 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篇5

【摘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模式创新是实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原有教学模式和高校现代教学模式的特征作简要比较,讨论了建立现代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依景激情,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 黑板 ” 教学的辩证统一。同时从教学阶段、教师行为、教学策略和适用范围及其预期效果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从而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作出积极思考。【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与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形成的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国内较为有影响的是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简约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另外还有戚建庄、王北生主编《教学艺术新论》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用于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再现和调节教学功能的教育策略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等部分构成。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是乔以斯(B.Joyce)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供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因此,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教学效果的行为模式。

(二)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从理论流派上看,国际范围内较为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美国学者布卢姆和卡罗尔的掌握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采取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班级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个别帮助和所需额外的学习时间。对学习目标进行结构性分类,强调掌握学习的循序渐进,以新的教学模式需要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来实施,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实现现代创新教学的关键。其主要特征是形成性测验对学生开展评估,及时提供反馈和矫正。

2.美国学者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把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运用于教学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转变教师角色,创设接受性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有意义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需要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此外教师只是促进者,只做非指导性应答。

3.前苏联学者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注重构建真诚合作、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指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3.美国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ner)提出来的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相信任何人都是可教之才,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发现过程,激励内部动机,注意及时反馈。

4.德国学者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强调从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标准来选择典型的事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 1.教育方式的转变

当前的教育改革正由封闭型教育转向为开放型教育,继承型教育转向为创新型教育,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向为个性化教育。在此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强调多元化、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流。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思想。教学思想的更新是教学模式创新的灵魂。教学模式创新应注意的问题是: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夸大模式的适应性;要注意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同时,当前终身教育和通才教育思潮蓬勃兴起,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崛起 ,迫切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汲取新知的能力,才能立足讲坛,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

2.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学生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主体。然而,现在的许多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老师讲课方式墨守陈规,老师一直教,学生一直学,不管接受的效果如何。这种以教师“灌输式教学”和学生“接受式学习”为突出特点的我国传统课堂,其教学模式始终制约和束缚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着我国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而有效的措施。国内外教育家都在不断尝试、探索和实践适合自己的创新教育模式:即在创新教育理念下,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创新化、课堂教学气氛生活化、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化,使得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激发和全面发展起来。

一个教师,若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就必须搞科研,苦练内功,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依照一成不变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处于学科的前沿。

大学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分支 ,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相一致,是本科教学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系统化措施。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1.建立课程设计的教学平台

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地软硬件环境。过去,学生课程设计的多数课题为软件设计型 ,在本机上实现算法设计、分析误差、校正 „„,很少有一个实际的系统去测试;受现有实验设备或科研设备的局限,少数硬件课题只能在现有设备上做设计好的实验,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改变它。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课程设计教学中仍无法得到真正地解决。现在随着科技 的发展,大型科技教学设备相继出来,为学生进行反复性、实践性、参与性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现在实验室有很便利性的大型实验设备供同学们使用,这就增加了实验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权威性。同时,这种软硬件教学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步地完成由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创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就是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即: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方式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资源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的特征是基于实验教学过程和能力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人才的个性化和发展目标的多元化等因素。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的机会不是很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其中,这样获得知识的方式更加自由化,学生记忆的时间也会加长,不会出现知识到耳边这边进那边出的情况。学生获得知识及记忆知识过程中会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目的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提供了这种探究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选择或提出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仪器等观察现象、分析数据、获得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 比如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要选择仪器和方法。这一过程就必须经过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等积极的思维活动;要对安装调试、实验和操作,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辩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现象、排除实验故障、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灵感、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特殊作用。

3.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调整

适合创新教育要求的现代教学模式,应当是整合以往教学模式的优点,弘扬创新精神,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方面,现代化的课堂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自主性学习,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更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从“封闭的束缚态”转变为“开放的自由态”,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或者“满屏灌”由于课堂纪律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很受拘束,课堂气氛缺乏活力,学生不能自由大胆地、随时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与见解。这样的课堂无疑将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校实际培养出大量的在教师和家长看来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和“乖孩子”。

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方面,教师是绝对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学生畏惧教师,害怕在教师面前犯错误,很难实现平等和友好。至于培养目标,我国的教育是将学生都当成科学家来培养,层层选拔式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绝大多数学生无疑都成了 “陪读者”、“失败者”或称“牺牲品”。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的通识教育,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表现出社会生存技能缺乏和素质能力偏低,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但是这并不等于对传统课堂的全盘否定。统课堂也有自己的优势。

4.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善于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继承性。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有些方面发生了变革,,也并不是对传统的完全否定,而是表现为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多种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关系与角色扮演及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在借鉴别国经验时,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权衡。借鉴国外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一方面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柏”的态度和做法,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分析,确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生搬硬套,将他国教学经验囫固吞枣地直接应用于我国课堂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三、教学模式创新案例及启示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很多老师采用“小组互动竞争型”教学模式,一个unit中的关键词(key words)和语法要点(grammar focus)老师不再一一讲解,只把重要用法简单介绍一下,之后给15分钟时间准备,分组鼓励学生把所有key words一一串起来,语法要点要运用到其中,组成一个小文章,题材范式不限,只要学生敢于说出来,敢于想象,发散思维,用口语表达出来,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学生用这样方法记忆单词会更深刻,容易些。相比较,老师整堂灌的效果就不太理想,学生只是简单的记忆或者说是超短时记忆,离开了黑板马上就会忘记。“小组互动竞争型”的英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很多:

(一)课堂气氛更活跃有趣 虽然在竞争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有压力和紧张感,但这种气氛同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刺激,每个人都想赢得比赛,每个组都在抓紧时间、争分夺秒的思考讨论正确答案,使得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仅仅是做老师讲课的听众,更像是课堂上的主人,而他们也都很享受这种通过竞争主动学习的方式,这样就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脱离了老师为主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会发生很多有趣的场景,如像学生偶尔在讨论的过程中联想到的笑话和结束后学生之间轻松地聊天,还有惩罚环节学生的表演,都让英语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而这些恰恰也从某种程度上很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尴尬紧张情绪。

(二)更高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很多学生都认为运用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记住所学单词和语法知识。因为在竞争的过程中,常常会反复出现某个知识点;也因为竞争比赛的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较有压力的情况下记忆知识,会更有效果。据调查报告显示,百分之九十二点三的学生都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有效快速的复习旧知识或学习新知识。而且往往比老师直接教或者是自己独立思考有更深的印象,因而记忆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为竞争是一种激发人胜负欲和表现欲的形式,且实践证明竞争的紧张压力和结果的影响会让学生对英语课堂变得更重视。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他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检验自己,增加信心,是对学习效果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对于因为对输赢的在意和不想因

为自己而影响全组成绩的意识会让他们比一般情况下更积极应对挑战,而且在竞争进行的各个阶段精神都高度集中,哪怕是老师在讲解规则和说明复习内容的时 候也不例外。所以整节课都能感受到学生们非常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学习的态度。

四、结束语

创新教育背景下需要创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够获取课内外的知识,还可以获得高度求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分析批判地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捕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师生努力,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并不断丰富、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那么我们所期待的培养具有“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应变能力,富于创新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也为以后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更多经典素材。

参考文献:

教学创新模式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多元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应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实验器材不足、课堂枯燥、教师授课教条化等等条件的制约,生物的课程特点总是不能凸显,教学实效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实效,让生物课堂彰显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转变教师角色,夯实创新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将结论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此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如何改变传统课堂,为培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呢?

首先,要求教师由“知识的搬运工”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妙趣横生,以趣激情由情达理的学习氛围,“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求知,成长服务的,教师的本分是“主导”,所谓导师,善导之师也。

其次,教师要从课堂的领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主动融入学生当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质疑、大胆质疑、自由和教师探讨,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勇于批判,善于评价,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分别做完了质壁分离与复员实验后,笔者适时设疑:“应该如何根据本实验测出某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呢?”让学生把问题带回家,认真准备,充分酝酿,然后回到课堂,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二、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创新主体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自会“不待扬鞭自奋蹄”。所以,生物教师不能抱怨我们的学科是多么的乏味以至学生缺乏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入,让学生在课始之处就被点燃激情。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自然现象、故事、歌谣、历史和趣味知识导入课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讲《哺乳纲》家兔一节时,先引入歌谣“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又蹦又跳真可爱。”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仿佛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的思维便活跃了起来,与之相关的感性知识,你一言我一语地被大家接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趁机引导,进行更深一步的知识讲解和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后,生物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在教学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果,多表扬、多鼓励学生。

三、主动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实验的主要价值应体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创新思维,养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农村初中的生物教学中,由于受到软件、硬件种种条件的制约,初中生物的课堂实验往往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是形同虚设。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概念和原理的得出均来源于严谨的科学实验。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尽最大的可能开齐开足实验,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验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研究目的,对实验用具进行选择,再设计出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操作与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相关的结论。对于验证性的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这些验证性实验为基础依据,适当地对实验的条件或者实验的形式等做出改变,引导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对实验进行设计,并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而对于延展性的实验,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自己进行纠正,过这样的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的延展性实验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多元化学科激活学习氛围,提高教学实效

生物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物理、化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人类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几乎都得益于其它学科的帮助。我们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也不妨将其他学科的知识链接进来,让学生活动多元的知识体验。

生物学知识,有的抽象性强,许多抽象的知识不能直接被学生感知。笔者在进行《光合作用》这一节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实践中,笔者为了引导学生用跨学科的知识来理解生物学现象,常常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为什么人的肚子饿了会响? 声音大了大家就会听得到。不少人都有过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但饥饿为什么会导致胃部发出“鸣叫”呢?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人们说自己的肚子空了感到饥饿的时候,在胃部也并非是空无一物,而是存有空气与水。在这种情况下,胃部肌肉的相互“拉扯”运动,会使得胃部形成诸如一根“软管”一般的状态。“而空气和水就在这根软管里受到挤压,自然就会咕咕作响”,这属于物理学的知识范畴。经常探讨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发现生物和其他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多元创新意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激活课堂、不断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旨趣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各种生物课程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资源的组织和整合,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明学.张素梅.试论生物学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2年12期

[2]王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生物学:2001年06期

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 篇7

效率, 就是单位工作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课堂学习要讲求效率, 否则既浪费时间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课堂教学的效率, 实际上是指学生学习的效率, 就是指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之内, 学生学会了什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 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 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主动获取知识, 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至关重要;但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 在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 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 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 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 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教师的教, 只有通过学生的学, 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我国学者及一线教师开始关注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所谓有效教学, 是指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 受到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有效教学的目标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同时, 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也能够在教学中学会反思、提升专业素质, 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可以说, 有效教学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有效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均衡协调的发展。有效教学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学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是一所区级重点中学, 生源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缺乏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教学中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言堂”的现象, 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收效不大。

究其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 长期以来, 教学实践活动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 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缺乏学习动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兴趣减弱。因此, 课堂教育改革的深化研究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 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 探究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 以及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可操作模式, 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三、检、导、练、测,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主动学习往往效果不佳。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传统教学重在教师的讲授,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一堂课中教师满堂灌, 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去阐述自己的见解, 久而久之, 养成坐享其成的听课习惯, 也就不愿积极思考。学生思维的发展被严重束缚了, 即使教师讲得再多, 课堂容量再大, 学生没有收获, 也谈不上课堂效率。

要改变这一状况, 就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 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教科研为先导进行教学改革, 改变教师的教, 再结合原有的教学模式, 尝试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堂测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最终形成四步教学法:检、导、练、测。

1.主要特点。

本模式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并通过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究和使用,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 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转变, 教师的教学行为得以优化, 通过雕琢教学细节, 提升教学智慧, 关注教学实效, 提高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理论依据。

(1)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 真正的学习者, 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 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在教学中, 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 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2) 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为, 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 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发现学习”就是以探究性思维的方式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 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 建构探究性教学模式也是对布鲁纳发现法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3) 皮亚杰的教育观点。�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 而不是贮备记忆, 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 而不是博学。”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 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仍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机会, 其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点是, 作为学科, 我们偏重于知识体系, 而把另外三个重要部分———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精神弃之不顾。而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正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3.具体实施。

四个教学步骤 (以数学课为例) :

检———检旧知、展新知。 (5分钟)

导———突出教师精讲善导。 (10 分钟)

练———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突出知识当堂训练。 (25 分钟)

测———达标测评, 巩固知识。 (5分钟)

具体实施策略:

(1) 检查复习旧知识, 出示学习目标。

激趣引入:上课后, 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游戏等手段,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揭示课题:然后, 开门见山, 迅速揭示课题, 并把本节课的课题板书在黑板上。

出示目标, 简称“示标”:通过课前制作好的课件 (小黑板或学案) 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看、读。

(2) 教师精讲善导。

强调教师的“导”, 教师讲授新课内容不能采用“我讲你听”的方式完成, 而应该是对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完成新课知识内容的解决;教师讲授新课内容的时间要控制在10 分钟以内, 而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尽可能减少“讲”的时间。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有效的讲解, 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 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不能只顾完成自己“教”的进度, 满足自己“讲”的欲望, 在眉飞色舞的讲解中得意忘形。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富于启发性, 要引导学生去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的成效不是取决于教师讲了什么, 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会了什么, 取决于教师把教材上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的引导水平。讲解的目的, 是为学生指导正确的思考方向, 启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驱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讲解不在多, 而在于适时、适当。要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 最有效的办法是帮学生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当有了问题和需要解决问题时, 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思维能力才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学生需要经过思考之后才能回答的, 学生不动脑筋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在课堂中应该删减, 也不要提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

(3) 学生自主学习, 突出知识当堂训练。

学生在课堂上“练”的时间要在20 分钟以上, 是加强学生的“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于课堂上“自主学习”, 通过对学生“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两个步骤紧密衔接, 既要强调减少教师的“导”, 教师讲授新课内容的时间要控制在10 分钟左右, 而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尽可能减少“讲”的时间;又要精讲善导, 讲练结合, 强调增加学生的“练”;还要指导学生去学习, 调动学生去学习, 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习的问题, 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 这些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 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责任和权利还给学生, 做到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教师不讲,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 学生通过生生互助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 最大限度减少教师“讲”的时间。

(4) 达标测评, 巩固知识。

当堂进行达标测试, 及时得到反馈, 突出课堂的“效”, 新课知识内容的巩固不能寄希望于学生在课后去完成, 教师要增强知识巩固、当堂过关的意识,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举的是数学课的例子。例子中这种对时间相对量化的教学要求, 并不是对时间的机械要求, 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这种四步教学模式在其他学科中也非常适用。每一学科由于各自特点不同, 四个步骤的时间安排也略有变化。如语文学科, 就可以在教授一篇完整文章时采取这四个步骤, 而不是局限在一个课时之内。各学科根据特点不同, 对时间的要求既不能不量化也不能过于量化。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地分配各环节的时间, 通过对教学时间的有效控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指导教师点评:

改革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篇8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由于受原有的教学理念制约,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视为一个知识的容器,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缺乏创新意识而墨守成规,成了高分低能的“人才”。

我觉得教育理念必须改革,必须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学到技巧,所以我提倡兴趣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乐于探索,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课改的深入,使我有了一定的体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首先,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导入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当的情境,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的引入新课。例如,在《有理数的运算》中的《有理数的乘方》一节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入: 有一张厚度为0. 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对折20次,请估算一下,会有多厚? 如果将它对折30次,会有多厚? 如果一层楼高是3米,对折20次后会有几层楼高呢? 通过猜想,激起学生们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方,并指出,认真学习了这一课, 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开始了学习。其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鲜明的色彩,形象的演示,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教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交流是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 学生一旦满足了这一需要,受到别人的肯定,那么就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往、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和探索者。

2. 赏识和激励学生,是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我在平时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正确行为给予明确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有了这样的内因,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我所教的班上有一名基础很差的学生,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题都做错了,我是这样鼓励她的: “看,你的字写的多清楚工整啊,如果多下些功夫,做题在仔细一些,你一定会赶上别人的! ”这名同学深受鼓舞,开始不懈的努力,课下时,自习时,经常看到她认真做题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成绩突飞猛进,可见,教师的一句鼓励能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动力啊!

3. 适时适度地诱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在学完求数式的值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自己父母的健康状况,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很多同学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我让学生回忆他们的父母因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况,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孩子们体会自己的父母很辛苦,要懂得感恩父母,多关心父母,让孩子们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很多父母都说,孩子变得更懂事了。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并适时适度的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之成为真正具有创造价值的人才。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师生关系的创新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生中所扮演的角色, 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而不是一定由教师说了算的“一言堂”。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师生双方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追求新的发展和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比如说,在进行几何证明题的教学中,我和同学们都是一起动脑,说出各自的想法,采取最佳答案。每一堂课他们都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在满足了证明自身价值的过程中, 也学会了动脑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而我这时通常都会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

2. 课堂教学过程的创新

以往我们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学生被动接受,很多时候他们容易开小差,上课听讲不认真,老师讲过的题目不会做,教师与学生矛盾日益加深,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现在,我们采用这种上课的模式“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典例分析——— 变式练习———课堂小测———总结归纳”的教学模式,每一节课都会产生老师的小助手,有的帮助老师分析例题,有的帮助老师判卷打分,全班同学都在忙忙碌碌的上着数学课,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收获着知识,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得到了重视。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其次, 要做到作业分层,笔者一般会将作业分为简单、一般和较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为了学生更好”,这是每一名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何给学生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如何给社会输送更多、更强的人才,教师任重道远。

摘要:教师的改革创新,要做到教学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还有赏识和激励学生,是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再者适时适度的诱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最后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信息技术模式下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 篇9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必然趋势和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家奥苏贝尔指出, 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前者主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并通过“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依靠学生发挥认识主体作用, 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 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另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资源海量化、形式多样化、活动交互性、学习主动性等特点, 决定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延伸, 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介入使课堂上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多媒体课件避免了许多板书, 使课堂结构更为紧凑。网络技术的应用, 使得信息资源更为丰富, 不仅扩大了教师与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 同时也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大量的素材图片或动画、优美的多媒体课件, 既能看得见, 又能听得见, 还能用手操作, 给同学们以强烈的感官体验。这样通过多种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大得多。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拓展了知识面, 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 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 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兴趣高, 好奇心强, 学习持久性差。一堂课若要取得良好效果, 收获教学效率, 完全在于学生是否爱学、乐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有了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引领学生积极地走入课堂教学, 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营造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情境, 能够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因此信息化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学生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 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无比的优势。信息化教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决定了这种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信息化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 有了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 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加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合作式学习环境, 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创造了条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合作方式, 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 形成独立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探究的行为习惯。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不是一趋而就的, 它是一个分阶段、渐进的过程。

据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模式上的不同程度和深度, 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 (1) CAI封闭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2) CAL开放式的、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3) IITC信息技术与课程全方位的整合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 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教育因素的恰当介入, 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逐步在课程和教材中安排主题活动课程, 通过计算机辅助其他学科 (如物理、数学、历史等) 内容的学习, 最终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完全整合。

2. 要注意选取或编写适当的教学软件。

像几何画板等软件显然能在课程整合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积极发掘可用软件的潜力 (如Excel在数据处理和图形生成方面的优势用于教学) 。开发适合中国国情、有反复使用或推广价值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在当前尤为必要。

3. 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

对在职教师, 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 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院校, 则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适应将来中小学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教育模式上的应用是必然趋势, 它对于促进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让我们不断实践为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努力, 让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摘要: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在新的形势下, 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两个教育平台呈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 做为一名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创新教学模式, 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则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优化教学,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创新教学,合作探究,高效教学,拓展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教师都在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和创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出发, 设计出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能脱离课堂, 而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方法进行指导, 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深刻性, 让他们更快地理解知识, 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一、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和谐、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压抑、呆板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他们通过探究、体会、感知、获得来完成知识的内化, 加深他们的知识体验,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 教师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 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活跃课堂氛围中, 教师要运用教学艺术和情感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使他们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 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 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积极的过程中实现高效教学。

二、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 进行有效指导

在高效的语文课堂学习中, 不仅包括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还需要有教师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和作者不相同, 对课文中很多内容不能深入理解, 使新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和已有知识、经验产生了矛盾, 使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在学生进行学习时, 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随时收集反馈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 根据问题的难易, 采用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和单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较难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进行集体指导,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问题, 继续深入探究。对于简单的问题, 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 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个人进行指导,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收获,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信息反馈和教师指导的双边互动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解决问题, 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并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学习的方法, 提高学习和探究效率。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课堂教学在枯燥的氛围中进行。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还要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具有生活化的语文活动, 能够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运用语文知识,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语文活动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激活思维, 强化学习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多媒体在学校教育的广泛运用, 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课堂学习的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接触更多的知识, 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能够发生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例如, 在教学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介绍李煜的生活背景, 让他们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 并把他们的兴趣引导了课外阅读中。通过介绍作者李煜和歌曲《虞美人》, 很多学生在课下查阅了李煜更多的资料, 并阅读了他的其他作品, 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合理适度的运用多媒体, 使其成为解题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 真正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服务。

五、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课文的选编, 是根据文体、内容进行归类后选编成章的, 这为新课文的学习提供了方向。首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教学目标, 明确所学重点之后再进入到学生学习环节。其次, 教师在教学预设环节对导学案的编排要精心准备, 提前预设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为课堂展示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提前引导学生预习的方向:包括基础知识的查阅、积累, 文章结构思路的整理、概括, 对文本主题的探究、思考。学生可以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完成答案, 通过组内展示, 推举至全班展示。这种层层展示的过程本身, 就是学生思辨、合作、探究、表达的过程。新授课除了成果的展示之外, 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展示。课前问题的征集, 课中问题的化解,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筛选, 最终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行之有效地完成。

上一篇:网络视频流识别技术下一篇: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