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领导作用

2024-08-22

核心领导作用(精选十篇)

核心领导作用 篇1

一、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确立和内涵

高校的领导体制经历过反复的探索和变迁。1989年7月, 中央下发了《关于当前高等学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 明确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高等学校仍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年后, 中央又正式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1996年3月, 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工作组织条例》, 对高等学校领导体制作了进一步的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并明确了党委和行政系统的工作职责, 这是一个更加明晰的工作制度。直至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规定:“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 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 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 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 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 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从此,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全国公办高校推行, 也牢固确立了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

近年来, 高等学校党委领导核心的这一体制机制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和完善。2010年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再次对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了明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进一步强调, 要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 推进工作创新, 增强生机活力。江苏省也于2010年出台了《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若干规定》, 明确界定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职责, 提出“党委领导重在决策, 校长负责重在执行”, 规范了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程序规则, 系统地提出了保障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效实施的六项工作制度, 在完善高校领导体制的运行机制、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上进行了规范。

我国及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这一制度极大地发挥了党在高校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面的领导作用。有了党委对高校的政治领导, 足以保障高校能够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了党委对高校的思想领导, 就足以实现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了党委对高校的组织领导, 足以保障高校能够落实“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方针, 使高校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 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各条战线上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体现和发挥

(一)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把握学校发展大局, 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坚持围绕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大局形势开展工作, 是高校党委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落脚点。高校党的领导只有融入学校根本任务、工作大局才有生命力, 才能体现其价值, 否则就是没有地位、没有作为、没有威望。高校党委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指示精神, 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创造性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师生,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理想坚定, 忠诚于党和人民, 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 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高校党委工作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脉络, 与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 与广大教职员工的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紧密结合。高校党委要科学谋划和推进学校发展, 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善于思考和妥善解决一系列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重点解决好办什么样的大学, 如何办学, 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研究制定、组织实施适合本校历史背景、发展目标、学术结构、人才培养方向的学校发展规划, 凝聚广大师生的发展力量, 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高校党委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为指导, 做到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妥善协调各种关系, 保证学校科学、和谐发展的稳定大局, 推动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全面履行高等教育的职能, 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关系;要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处理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利益、部门 (院系) 利益和学校利益的关系, 认真解决好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和矛盾等。应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种复杂局面, 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不断推进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资源配置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组织结构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 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 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 以制度建设推进学校科学、规范管理。

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体系来保障运行和高效。制度是统一意志、规范行为、开展有效管理的主要依据, 它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无论是依法治校的理念, 还是以德治校的理念, 离开了规范的学校管理体制都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高校的集中体现, 是坚持党的领导, 推进学校工作的基本制度保证。高等学校的党委在履行决策和执行职能时, 特别是涉及学校发展规划、重大改革、人事安排、财务预算、基本建设、教育收费等重大事项, 都必须通过党委全委会及其扩大会议或党委常委会及其扩大会议、书记办公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会议等, 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 贯彻民主集中制, 完善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防止个人说了算;广泛发扬民主, 在民主基础上统一意志、科学决策, 防止民主不广泛、集中不统一的现象。

除此之外, 还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和监督制度等。特别要加强党员代表大会对党委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领导班子的监督, 建立健全定期向党员通报工作制度、定期向各民主党派通报学校重要工作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校务公开制度、联系群众制度、接待日制度等;为使监督制度落到实处, 还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参与管理制度, 广泛听取来自一线教师的建议, 积极探索以教授为主体的决策咨询组织, 充分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在民主办学、依法治校中的作用。通过大学基层中的教研室、教学团队、科研团队、课程建设组等学术类的专业共同体听取教师的心声。

在各项制度建设方面, 要围绕“简化、规范、综合”的要求, 把握好“制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的原则, 及时对那些不适应新体制、新情况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和修订, 对各方面具有共性或互相矛盾的规章制度进行统一合并, 对缺项、不配套的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校规章体系, 并注重抓好落实, 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使学校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 构建得力的领导班子, 培育优秀的干部队伍, 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科学地配备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 对于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体现和发挥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党政一把手的配备上, 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在注重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同时, 更要注重“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 按照高校的规模、特点、层次等实际情况, 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方针, 配备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高校领导班子队伍。他们应具备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能够深入基层, 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员工, 能够充分调动全校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勇于改革、开拓进取、善于治校理教。具备极强的责任意识, 做到各司其职, 又能顾全大局, 分工不分家, 互相支持, 互相补台, 团结协作, 形成合力, 但不可否认, 由于领导班子成员的经历、学识、处事方式、风格及性格禀赋的差异, 对问题会有不同看法。如何使党委领导集体具有结构合理、个体互补的特点, 做到静有其位、动有其规, 各尽其才、各显其能, 达到集体领导的最佳效能, 作为“主将”的党委书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发挥着主要作用。党委书记要力争成为一个能谋善断、精明强干、学识广博、心胸坦荡、公正练达的领导干部, 不仅能凭借自己的才能自如地运用权力影响, 很好地强班子、带队伍、促创新、谋发展, 还要以才服人, 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力凝心聚力, 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市场眼光和学术眼光洞察形势的变化, 汇集领导班子合力, 带领一所高校逆风扬帆, 快速发展。

高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也更具体地体现在培养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中层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和管理校内各级领导干部, 正是党委职责的核心组成部分。构建团结、精干、高效、值得信赖的干部队伍, 是增强全校凝聚力的基础。高校党委应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环境, 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方式, 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逐步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采取有力的措施, 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方法的培训和实践锻炼, 培养以德服人, 政治坚定、师德高尚的领导干部;以智服人, 知识型、思想型领导干部;以行聚人, 实干、亲民的领导干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学校事业中,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

(四) 凝心聚力, 协调校内、外各方力量, 共拓学校发展之路。

学校的生存, 建设与稳步发展, 离不开全校上下高度的凝聚力。全体教职员工同舟共济,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是切实体现和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坚强后盾。而凝聚力的形成, 不是靠外力的挤压, 更不是靠自上而下的打压, 而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形成的一种向心力。高校党委要始终坚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把听取群众意见经常化、制度化。要始终坚持服务师生员工, 及时了解他们所思所盼, 所忧所乐。关心师生员工, 包括离退休人员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 为他们排忧解难。要以让群众满意、高兴和拥护树立党委领导的威信, 以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合理发挥出来作为衡量党委工作的标准之一。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始终, 汇集智慧与力量, 共谋发展之计, 共拓发展之路。

在内部资源的动员整合方面, 高校党委要努力实现民主管理, 和谐关系的根本是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的根本是利益和谐。所以, 高校党委要协调处理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遵照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协调和平衡党委与行政、学校与各个基层单位、教师与管理队伍、教师与学生、离退休老同志、各群众团体等各方面的关系, 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利益分配和诉求机制, 协调和兼顾各个群体, 让每个群体都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尊重, 并享受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发挥工会、共青团、教授联谊会和青年教师团体等群众组织的纽带作用, 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多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高校党委还要注重外部关系的增强与协调, 借鉴国外经验, 吸纳与本校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界、政界、商界人士参与决策, 吸收社会力量支持办学;强化学校特色, 增加学校美誉度, 提升学校位置, 争取获得政府的更多支持, 使学校成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的思想库, 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各种类型的质量保障活动, 使学校自觉处于社会监督之下, 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通过校友会的工作, 加强与海内外校友的联系, 母校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成为他们投资回报的热土。

充分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是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 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高校履行使命的需要。只有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 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才能维护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才能切实解决高校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十二五”时期,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RobertRicken.金洪芹译.校长的平衡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俊伟, 赵晓刚, 张大能编.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培训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4]李卫红.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指导实践——也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24) :3-5.

[5]庾建设.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6) :27-28.

[6]李延保.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8) :8-10.

[7]赵艳林.以加强党建工作引领高校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0) :39-41.

[8]刘川生.高校党建九十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2) :4-7.

[9]吴德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3) :4-6.

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 篇2

中共长治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 李晓平

时值长治市工商联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回首工商联伴随共和国的繁荣强盛而健康成长的历程,倍觉欣慰,感受颇深。长治市工商联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有力推动了工商联工作的全面发展。长治市工商联先后荣获中央统战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单位”,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工商联“全国工商联先进集体”称号。

一、坚持正确导向,搞好教育引导

一是思想意识导向,引导会员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争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通过举办座谈会、报告会、培训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十七大精神,引导会员自觉地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产经营中去,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近些年来,共有会员2000余人次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接受党的重要理论教育与辅导,有 余人次参加省市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会员中有 人被省市评为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二是政策方向导向,引导机关干部特别是会员争做政策的宣传员、实践者。每当各级党委、政府大政方针特别是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后,及时地组织干部和会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落实。2003年,市委、政府强力

推进国企改制,党组与行政班子进行了全方位的动员,一大批会员参与国企改革,兼并收购大中型企业 家,投入收购和技改资金 亿多元,安排下岗职工近万人。国务院出台发展非公经济政策“36条”,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党组先后举办政策解读报告会、座谈会15 场,很多会员对照政策对自身企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整。特别是2010年11月19日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和市委田喜荣书记与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之后,党组先后组织举办民营企业家认真学习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转型跨越的精神,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三是思维观念导向,引导会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1)引导会员树立共同致富的观念。举办“光彩事业太行行”、“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倡导把个人富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一大批会员积极投入光彩事业,近些年来,共投资 423.7亿多元,在贫困山区兴办光彩事业项目819多个,捐款15.5亿元支助灾民、贫困学生、孤寡老人。

(2)引导会员树立诚信的观念。提出了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诚信建设的倡议,倡议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有5000多名会员参加到了诚信活动之中。多年来,有524家会员企业被评为各级政府授予诚信企业。

(3)引导会员树立守法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先后请司法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讲相关法律课,帮助会员逐步树立依法经营、纳税,依法行使公民权力的法律观念。多次请市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工商联的活动和会议,宣讲党委、政府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解读有序竞争,安全生产,以及保护企业利益的相关法规,设立

长治市工商联会员企业法律维权中心,与一些律师事务所结成法律援助服务协议,帮助广大会员知法懂法,依法办事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引导会员接受新思想、新理念。请专家学者讲授最前沿的知识和经营管理理念,举办了诸如《商道》、《商务策划》、《赢在执行》、《谋略与创新》、《资本运作》等报告会、培训会,与清华大学等学府合作开办“EMBA”培训班,帮助会员开拓视野,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经营理念。同时组织会员到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

四是重大工作导向,主要是是对本单位的重大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提出指导性意见。比如会员服务工作,党组提出建立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使服务工作更加有序有效。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党组就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提出了在动员组织会员参与新农村建设时必须坚持“自愿、量力而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进展很顺利,有2400多家会员参与新农村建设,有 家企业与 个村实行结对共建,实施建设项目 个。

二、坚持率先垂范,发挥表率作用

一是学习上作表率。严格坚持党组学习制度。党组成员自学每星期不少于3个小时,集中学习时间全年不少于72个小时,自学有笔记,集中学习有记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党的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学习了大量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结合工商联工作,撰写了20多篇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在市以上报刊上发表,对全市工商联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理论探讨和指导。比如针对我市招商引资发展现状,撰写了《既

要吸引外资,更要留住内资》的提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优秀提案奖励。

二是思想上作表率。为了保持党组及成员思想上的先进性。党组成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并就生活会中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比如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道德失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长,一项项地制定整改措施,并予以落实,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党组及成员存在的问题,都认真进行了自我剖析,制定了限期整改措施。

三是作风上作表率,工作上务实。党组为了使决策符合实际,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党组成员每年深入区县(市)和会员企业工作调研的时间平均在2个月以上,每次调研轻车简从,不搞花架子。近些年来,党组成员没有一人违规违纪,参与打牌赌博和高消费娱乐活动、接受会员吃请或对会员索拿卡要、公车私用的现象都没有发生。

四是工作上作表率。党组成员都兼管行政工作。他们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带头做好本职工作,近几年,党组几个同志分别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

三、凝聚多方力量,促进工作搞活

一是做好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机关干部的积极性。一方面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突出抓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党的十七大精神教育,公务员法教育;另一方面,在关键时刻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重大工作开展之际,进行座谈或个别谈心,以动员为主,在干部工作生活上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一般个别谈心,以劝导为主,在会员对干部思想作风有反映时,以警醒为主。几年来,开展干部专题教育22场(次),召开干部座谈会18次,与干部个别谈心

135人次,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了干部的思想,充分调动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协调好与行政班子的关系,搞好团结与合作。党组坚持两个原则处理与行政班子的关系。首先是指导不指挥。党组对重大工作提出基本设想,提交会长会议研究,不代替行政作决定,只着力与行政班子在大的方面达成共识,不包揽行政具体工作;其次是督促不干涉。对重大工作对照党组要求分阶段、分步骤的检查督促,促进工作进展,不干涉会长会议、职能科室依职能行使各种职权。一直以来,工商联党政非常团结,既分工又合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三是搞好对外协调,争取多方支持。首先,协调好与党委、政府的关系,争取领导对工商联工作的重视。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反复地、经常地向市委、政府领导宣传工商联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长治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工商联大的活动请领导参加,市委、政府对工商联工作很重视,凡本市经济工作政策出台须征求工商联和民营企业家的意见,政府部门的行风评议须请民营企业主参加。其次,协调好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争取横向支持。采取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工商联副会长、常委,上门拜访有关部门负责人,开展联谊活动等方法,与有关部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现在已与多个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现场为民营企业解决问题的联动制度。近些年来,与公安局、劳动局、技术监督局、财政局、银行、税务局、人事局、工会等单位合作,为会员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工商联迎来六十周年之际,在适逢我市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之时,这就要

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核心领导作用 篇3

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核心领导作用

●肖 甡

共产国际代表在上海指导帮助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并把上海“选做工作的中心”,表明共产国际开展对华建党工作一开始就确立了上海发起组核心领导作用的定位。上海发起组的各项工作,事实上充当了核心领导的角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组”,奠定了中共成立的坚实基础。上海发起组承载筹备召集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主要职任。

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核心领导;作用

中共上海发起组作为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制定党的宣言和纲领,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和青年团组织的建立,以及筹备召开中共成立大会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虽然只存在短短1年多时间,但在中共创建中起着核心领导作用,发挥了其他各地党的早期组织无法比拟和不可替代的职任。

一、共产国际代表在上海指导帮助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并把上海 “选做工作的中心”,表明共产国际开展对华建党工作一开始就确立了上海发起组核心领导作用的定位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含有“自身”和“外部”两个条件,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一方面,中国社会已具备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因素,中共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中共的产生又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十月革命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趋向。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对中共创建起了加速和催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唤起了中国广大人民的觉醒,也引起俄共(布)中央和共产国际的密切关注。1920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派遣全权代表魏金斯基来华,主要任务是了解“五四”后的中国形势,同中国社会主义者建立联系,并帮助组建共产党组织。

魏金斯基来华前不久,中国革命者也已开始酝酿建立共产党组织问题。回忆史料显示,1920年2月,李大钊在护送陈独秀从北京到天津途中,两人商讨了建立共产党问题,相约分别在上海和北京进行建党工作。“南陈北李”的佳话,也由此传颂。

魏金斯基来华后,先在北京会见李大钊,对建党问题多次交换意见。后经李大钊介绍,又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进一步商谈建党问题。魏金斯基在陈独秀的寓所多次召集座谈会,讨论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以及筹建共产党事宜。座谈会商定:第一步先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步在全国各地建立党的早期组织。这样,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被正式提到了议事日程。

根据魏金斯基的建议,1920年5月,陈独秀约集俞秀松、李汉俊、施存统、陈公培共5人开会,宣布成立上海共产党组织,陈独秀任临时书记,起草了纲领若干条文,确定“劳工专政,生产合作”为革命的目的。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最初的5名发起组成员有明确分工:陈独秀负责在武汉、广州、长沙、济南4个城市筹建党的组织;李汉俊主持组织工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俞秀松负责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参与创办外国语学社、工人半日制学校和印刷工人俱乐部等工作。按照俞秀松自己所说,他“作为上海的领导成员之一,实际上是一个人承担了上海的全部工作”[1]。不久,施存统和陈公培则分别去了日本和法国,参与筹建日本和巴黎共产主义小组。

在上海发起组成立的同时,共产国际为了在东亚国家(中国、朝鲜、日本)直接进行实际活动,1920年5月在上海成立了东亚书记处。该处所设“中国科”的主要任务就是“成立共产主义组织,在中国进行党的建设工作”。[2]上海发起组的成立,实现了共产国际指导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首要步骤。

共产国际对华开展建党工作,从一开始就把上海“选做工作的中心”,[3]确立了上海发起组的核心领导作用,绝非偶然。主要原因:其一,上海是全国产业和无产阶级的中心,工人集中,工人人数居全国之首,占全国200万左右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具备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尤其是上海工人在五四运动中率先起来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其二,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当时出版有300多种进步报刊和书籍,聚集了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俞秀松、施存统、李达、邵力子、沈雁冰、袁振英、沈泽民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后来又都是上海发起组的成员。依靠这些社会精英和丰富资源,在工人中间进行宣传与组织工作,促使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其三,上海当时的政治环境较为松动,比北洋军阀政府所在地的北京,容易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有利于开展党的筹建活动。其四,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陈独秀及其主编的《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作为文化界、思想界的领军人物,陈独秀享有很高声望和很大影响,大批的先进知识分子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共产国际代表当时之所以看好陈独秀,实源于此。正如他们所说,“上海小组具有领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中心组,而且也因为有陈独秀同志参加。”[4]

二、上海发起组的各项工作,几乎都是面向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并创造了党史上的若干“第一”,起着指导、示范和推动作用,事实上充当了核心领导的角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组”,奠定了中共成立的坚实基础

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在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和上海革命局的指导下,着重进行开展工人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等工作,成绩卓著,而这些工作并不局限于上海地区,而几乎都是面向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的。

大力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是上海发起组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全力以赴投身于工人运动中去,对工人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1920年8月,由李汉俊、陈独秀发起创办了通俗工人刊物《劳动界》周刊。从9月起,上海发起组参与组建工会工作,经常深入基层,领导一系列罢工斗争。10月,成立了上海第一个产业工会机器工会,出版《机器工人》。同月,俞秀松、陈独秀、李汉俊筹办“上海工商友谊会”,出版店员周刊《上海伙友》。12月,上海发起组领导成立了印刷工会,出版刊物《友世画报》。机器工会和印刷工会,各拥有上千会员。之后,上海发起组领导成立了纺织工会。为统一领导上海工人运动,1921年1月,上海发起组成立职工运动委员会,由俞秀松、李汉俊等具体负责,领导电车工人、烟草工人相继举行罢工。此外,陈独秀、李启汉等还开办了“半工半日学校”。在上海发起组的推动和影响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组织工人夜校和工人俱乐部,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上海发起组在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中,开创了中共党史上的许多“第一”,对于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起着指导、示范和推动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一,出版了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上海发起组成立时,全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译著。1920年5月,陈望道在艰难的环境下,以极其顽强的毅力,将《共产党宣言》全部译成中文本,于8月正式出版。这是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成为各地党团组织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必读书目之一,对于上海及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加快党的早期组织成立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二,建立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社会主义研究社。1920年六七月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社,这是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该社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李汉俊翻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和陈独秀著的《政治主义谈》3本书,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其著译者都是上海发起组的重要成员。此外,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导言》,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考茨基的《阶级斗争》,罗素的《社会改造原理》等一批社会主义著作,也由上海发起组成员翻译出版。

其三,创办了党的第一本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11月,上海发起组创办了党的第一本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该刊着重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和俄国共产党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宣传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和列宁的建党学说,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批判无政府主义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思潮,探讨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共产党》月刊是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必读材料之一,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前不久,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从1920年9月起,改为上海发起组公开性的机关刊物,广泛宣传马列主义,竭力扩大理论宣传教育阵地。

其四,制定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宣言》。为了宣布共产主义组织的宗旨和原则,统一各地共产主义者的思想,1920年11月,由陈独秀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宣言提出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为实现共产党的这一任务,“一定要向工人、农人、兵士、水手和学生宣传,才成功的”。[5]这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曾作为收纳党员的标准,起过临时党纲的作用。宣言的基本内容与后来党纲的思想是一致的。

其五,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五四运动以后,全国各地许多青年满怀爱国热情来到上海寻找出路。1920年8月下旬,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袁振英等8名上海发起组成员,召开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俞秀松任青年团书记。上海发起组在来上海的进步青年中发展了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最早一批团员30余人。上海青年团作为全国青年团的发起组,起着临时中央的作用。俞秀松主持制定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并向各地社会主义者寄出团章和信件,要求各地建立青年团,发展组织。1921年1月,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俞秀松仍任书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推动了全国各地青年团的创建,不到半年,在北京、广州、南京、长沙、武汉、天津、济南、唐山、太原等许多城市陆续建立起青年团组织。任弼时后来高度评价说:青年团“是先于中国共产党而诞生的,它对建党工作,在某种意义是起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作用”。[6]

其六,创办了第一所训练和培养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为了掩护革命活动和输送革命青年赴苏俄深造,1920年10月,上海发起组创办了外国语学社,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兼秘书。来自全国各地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选送的几十名进步学生,聚集在这里学习外国语和马列主义基础知识。从1921年3月起,外国语学社选送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40人左右,分3批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为党的早期建设和储备革命的骨干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活动充分表明,上海发起组不仅是上海地区的党组织,更具有全国共产党组织的职能,所以“被认为是中国共产主义组织中央局”[7]。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近年来,有些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提出异议,认为中共成立应在1920年。理由是: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一书中说到“一九二○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张太雷向远东民族会议提交的文件叫《中国共产党宣言》;由李达主编的理论刊物叫《共产党》;张太雷1921年6月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到 “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920年8月已定名为“共产党”,等等。

笔者认为,上述“共产党”或“中国共产党”的称呼,其具体内涵,仍是指起着临时中央作用的上海发起组,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国内存在的几个早期共产党组织,都是分散的、地区性的,需要联合起来组织一个整体,即使是上海发起组起着核心领导作用,但还不是经代表大会程序选出的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两者性质是不同的。党的一大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由此才正式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显然,上海发起组与中国共产党不是同一个概念,换句话说,同一的名称替代不了不同一的内涵。另外,在共产国际看来,上海发起组和中国共产党也不能等同。1920年7月上旬,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临时执行局主席维连斯基来北京主持召开了在华工作的俄共党员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创建中国共产党问题。与会者对“即将举行的中国共产主义组织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问题交换了意见。[8]此时,上海发起组已经成立,为什么还提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问题呢?可见,共产国际把上海发起组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仍看作是两回事。

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蔡和森、邓中夏等,都把党成立的时间定为1920年,固然有它一定的道理,就是以上海发起组成立时间算起,这是不言自明的。但笔者认为,作为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还应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为基准,更为科学、合理。

三、上海发起组承载筹备召集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主要职任,并使大会获得成功,出色地完成了核心领导作用的使命,谱写了中共创建史上的伟大开端

拟议中的中共成立大会定在上海举行,所以上海发起组责无旁贷地承载了筹备大会的主要职任。从1920年9月起,开始着手进行筹备召开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上海发起组不辱使命,从思想、组织、干部、物质等各方面,积极认真地进行准备。

首先,帮助指导各地建立党的早期组织。

上海发起组同各地早期党组织始终保持组织上的密切联系。在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指导下,陈独秀从1920年5月开始,分别写信给北京的李大钊,济南的王乐平、邓恩铭,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广州的谭平山、陈公博,长沙的毛泽东,以及在日本的施存统和在法国的张申府等,促使他们早日建立共产党组织。在魏金斯基和上海发起组的直接推动下,各地起而响应,陆续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不久赴法国勤工俭学)、张国焘3人组建北京党组织。是年秋,在陈独秀、李汉俊直接指导下,刘伯垂、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6人建立武汉党组织。陈独秀亲自指导广东共产党的重建工作,1921年1月约集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重组广东党组织。建党以前,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建立党组织;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筹建党组织。此外,留学日本的施存统、周佛海成立了共产党“日本小组”;留法国勤工俭学的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等5人组建了共产党“巴黎小组”。“这样,上海的组织事实上成为一个总部,而各地的组织是支部了。”[9]

其次,多次召集商讨建党的预备性会议,为中共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史料表明: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之前,上海曾多次召开商讨建党的预备性会议,而每次会议均有上海社会主义者参加。1920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留日学生李汉俊与中、韩、俄等国倾向社会主义的人士讨论在中国成立布尔什维克式的团体。[10]7月19日,在上海举行了“中国最积极同志”会议,进一步商讨建党问题。会上,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等人,都坚决主张建立中国共产党。[11]在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为了阐明共产党的宗旨、原则和策略,纯洁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3月,召开各地共产主义组织代表会议,发表《宣言》,制定临时性的《纲领》,确定了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张太雷的报告中虽然没有说明“三月会议”的开会地点,但有证据表明,这次会议仍是在上海举行的。[12]

第三,负责发起召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陈独秀于1920年12月应邀赴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上海发起组书记一职先后由李汉俊、李达代理,他们与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联系密切。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驻远东和中国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伊尔库茨克书记处代表尼可尔斯基相继来到上海,立即与李达、李汉俊等一起进行筹建共产党的各项工作,并建议及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共的正式成立。于是李达以上海发起组的名义,函约各地共产党组织,要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开党的成立大会。

第四,为召开一大提供开会场所和赞助经费。

李汉俊在这两项工作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是李汉俊从日本留学归来住在其兄李书城家里,而一大会场就设在李书城的寓所 (现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二是一大以前党的活动费用是自筹的,一大开会所需经费,由李汉俊等“设法筹措一些”。[13]

最后,派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并被选入中央领导核心。

出席一大的代表共13人,李汉俊、李达以上海发起组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大会。大会选出中共中央局3人,组成中央领导核心,其中上海发起组成员占有2席,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会后,李汉俊参与起草了关于中共一大情况给共产国际的报告。这些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发起组在建党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综上所述,上海发起组在中共创建过程中始终起着核心领导作用,并创造了中共党史上的若干“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临时中央”,尤其是为召开中共成立大会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使一大得以成功召开,出色地完成了建党的历史使命,在中共创建史上谱写了伟大的开端。

[1]自传[A].俞秀松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231.

[2][3][4][7][8][11]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9.86.88.86.41.29.

[5]“一大”前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3.

[6]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89.

[9]李达自传[A].党史研究资料[C].1980.8.

[10]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8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33.

[12]M·A·佩尔西茨.中国共产党形成史料[A].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5.13.

[13]张国焘关于中共成立前后情况的讲稿[J].百年潮,2002,(0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责任编辑:袁志平

D22

A

核心领导作用 篇4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传媒集团在全球各地攻城略地。全球六大传媒集团——美国时代华纳、迪斯尼、维亚康姆、威望迪、贝塔斯曼、新闻集团的海外扩张从来没有停止过,面对中国这个有着十几亿受众的市场,他们已经按捺不住,寻找政策漏洞,力图进入中国市场。国际传媒集团的每一步动作都会在财经界和媒体界刮起一阵旋风,当然每一步动作都有一个人物被媒体争相报道,进入公众视野的就是他们的决策人。每一个决策人的不同风格也决定了本集团不同的发展扩张策略。充满激情的雷石东带领维亚康姆更多地以收购兼并的模式向前发展,而野心家默多克则更喜欢在世界各地都贴上自己的标签。

维亚康姆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默·雷石东是一位传奇人物,45岁时,一场大火让他险些丧生,在决定购买维亚康姆的时候已经63岁,但这位坚毅的老头如今依然在国际舞台上缔造着自己的神话,并且对大家说,“我觉得我的心态根本没有‘老’。”在他的自传中他强调人要有赢的激情,他每一次收购都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是这种赢的信念会支持他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而最终他往往会取得胜利。

我们对萨默能够使维亚康姆发展成为全球传媒集团的因素进行了总结。首先萨默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有着卓越的天资,他获得哈佛法学院博士学位。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作为一个传媒集团的核心领导人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决定其他一切的基础;其次是萨默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纵观萨默的每一次收购可以看出,他只选择优秀的产业进入,而且只做维亚康姆所擅长的电影、电视,在维亚康姆的发展上他步步为营;第三,提到萨默,所有的媒体从业人员都会提到“内容为王”,萨默的成功来自于对内容的坚持。拿MTV为例,MTV对全球各个市场一网打尽的秘诀在于精确的定位——12到24岁的年轻人和“本土化”策略。第四,萨默的交际能力和用人策略也是助他成功的法宝。萨默对中国政府的公关是他在中国市场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一环。而在用人上,他多启用本土化人才,在维亚康姆99%的员工不是美国人,MTV中国区总裁李亦非就是北京人,李亦非带领她的MTV团队使得MTV在中国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

新闻集团覆盖了所有的媒体领域,在英国40%的报纸都由他控股,6张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其中包括《泰晤士报》、《每日电讯》、《镜报》、《卫报》等日总发行量达到2500万份;在澳大利亚,新闻集团也控制2/3的报纸。在美国,它拥有21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福克斯网络和35家电视台,占全美电视台总数的40%;在拉美,默多克与3家电视台合作,通过卫星播送150套节目;在欧洲,默多克有天空电视台;在印度,有EETV;在中国,3500万个家庭可以通过卫星收看到默多克的电视节目。默多克是一个野心家,他南征北战,从澳大利亚打到英国再到美国到香港到东京再到中国大陆,他在打造真正的传媒帝国。提到默多克大家也都会说他是一个不择手段扩张版图的人,利用刺激眼球的“星、性、腥”新闻来提高发行量,虽然不是由他首创,但在他旗下媒体的发展中却被运用得炉火纯青。与邓文迪的婚姻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场婚姻是默多克在中国扩张的需要,至于真正的原因是爱情还是事业只有默多克和邓文迪知道。

维亚康姆和新闻集团在运作过程中虽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财务危机、版权官司等,但通过采用一些内部调整或改革的措施,都化险为夷,不管是萨默·雷石东还是默多克都依然在大厦的顶端傲视着整个传媒版图。但是对于欧洲两大传媒集团威望迪环球和贝塔斯曼的领导人梅西耶和米德尔霍夫来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法国威望迪环球集团包括威望迪环境集团、威望迪传媒通讯。威望迪环境集团是世界第一大环境服务集团,上市于巴黎股市,在水务、垃圾处理、交通及能源四个方面执掌世界之牛耳。集团拥有18万名员工,年销售额260亿美元,向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市政、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服务。威望迪环球为仅次于时代华纳——美国在线的世界第二大网络集团,固定员工总数8万人,年收入250亿美元。主要分为五大块业务集团:影视、出版、音乐、电讯和网络。

短短几年内,梅西耶把一个传统的水务公司打造成全球第二的传媒集团,确实是了不起的成绩。梅西耶为此获得了拿破仑首创的勋章——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他自己也为此感到骄傲。在事业的顶峰之时,他非常自豪地写了一本名为《j6m.com》的自传。但后来梅西耶和威望迪环球一起从巅峰坠落,威望迪环球涉嫌假账和巨额负债,梅西耶被迫辞职。不得不说梅西耶也是一个有胆识、有谋略的媒介领导人,但是在公司面临严重问题时却失去董事会的支持而被迫辞职,分析其中的原因,大概有几点:

第一、文化的冲突

梅西耶讲究实用主义,在扩张的过程中他借鉴美国式的扩张手法和管理制度,完全采用美式账务会计制度,并实行全盘美国化管理。另外,采取一切措施保护自己的文化产业,防止外国文化的入侵。在梅西耶扩张的初期,法国政府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但是梅西耶后来抛弃了这个根基,他更希望接近华尔街,还公开抨击法国政府的文化政策,在法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第二、用人策略和交际能力值得质疑

梅西耶在法国政府部门工作时是个左右逢源的人,在各种派别中都如鱼得水,但是在威望迪环球梅西耶不仅失去了美国董事会和法国董事会的支持,最后还被迫辞职。在用人方面,梅西耶保留了所兼并产业的原有管理层,对于从其他行业进入媒体业的公司来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用人风险,但是不加任何调整地保留原有管理层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当梅西耶发现这一点并做出调整之时,引起了威望迪环球内部的强烈震动,这为他在威望迪环球埋下了隐患。他在威望迪环球独断专行,并未铸造一支团结一致的心腹团队。建立一个全球化的无缝衔接的全传媒集团是梅西耶的梦想,但是这个传媒集团建成以后,他却只能黯然离职!

媒介的核心领导人决定着媒介的发展态势,媒介核心领导人的眼界决定了媒介的发展前景。分析媒介领导人的特点和成功经验,会得到一些共性的特征:有胆识、有魄力,作为媒介的领导人要有做大做强的信心。媒介产业是一个生产周期非常短的产业,只有不停地向前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勤奋和激情,似乎每一位媒介领导人都是工作狂,勤奋工作似乎是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优秀的交际能力,作为媒介的领导人日常交际范围非常大,同行、政府官员、下属,没有非常强的交际能力便无法从容应对各种情况;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洞察力,这样的素质才能使媒介获得别人没有的发展先机。

核心领导作用 篇5

一、当前党对政协工作领导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

一是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方面。如何由虚到实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方式、方法和实现途径仍有待创新;二是政协党组织在指导政协发展团结和民主方面办法不多,力度不够强,基层政协发挥作用不明显,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在基层难以形成;三是党的政协工作的领导在促进发展方面作用表现得不够明显,务虚与务实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四是政协委员在履行职能方面仍然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体现机制有待创新,制度建设不同程度上存在滞留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政协党组在今后的工作中去积极面对。

二、发挥党在政协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几点看法

政协党组是党在人民政协中的派出机构,肩负着实现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重大责任。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职能发挥得好不好、作用强不强,关键要看党对政协工作领导力度大不大,效果好不好。要发挥好这项领导作用,我认为应当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工作的灵魂,更是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政协具有界别性的特点,政协内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别各阶层人士既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共同的利益,也有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分歧。虽然这种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但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团结和民主。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面对不同声音、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注意 以平等协商的方法,以诚恳的态度做好沟通思想、增进共识的工作,坚持做到求同存异,坚持团结和民主。对那些无碍大局、无碍发展的“异”要体谅包容,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性行动。此外,还应该总结运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抓好经常性的“回头看”活动。对于不同阶段查摆出来的问题,党组书记要亲自抓,并分别向各人民团体、工商联、委员代表等各个层面征询意见,查找存在问题,由党组成员分工负责抓整改、抓落实。以政协机关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坚强党性,来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和意图在政协组织的贯彻落实。

二是抓好委员和机关干部管理。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只有把具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优秀人士安排担任政协委员,才能真正发挥委员履行职能的主体作用。我们在委员和干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几年来,政协党组主动与组织部、统战部联系,事前对候选和提名的委员、常委进行摸查,把真正有代表性、有影响力、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人士推荐到政协队伍中,为政协工作的高起点、高水平开展奠定人才和智力基础。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先后组织开展了“建小康做贡献”、“五项帮扶”、“争做十个表率”等活动,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出政协委员的先进性、代表性,得到了县委、政府的肯定与重视。

三、积极主动协助县委加强和改善对政协工作的领导

要加强和改善党委对政协工作的领导,除了靠县委直接推动这项工作以外,政协党组主动协助县委做好日常性党务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对此,我认为,就政协而言,必须树立“重在参与,贵在主动”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坚持做好“三个主动”:

第一,主动协助县委加强和改善对政协的政治领导。政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因此,政协制定开展的各项活动方案与工作计划必须始终自觉地围绕县委的重要工作计划、部署进行。近年来,我们坚持地开展以下四项工作。一是主动报请县委召开政协工作会议。今年元月份,县委召开了全县第一次政协工作会议,并颁发了《中共富蕴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为政协履行职能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为政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二是每年政协开展工作的思路都及时向县委请示和汇报,争取把政协工作纳入县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主动向县委书记汇报政协工作,积极争取县委 对政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三是政协每年制定的专题调研课题都围绕县委、县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来开展,积极建言献策。四是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专题视察,积极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为政府出点子,为群众办实事。

第二,主动协助县委加强和改善对政协的思想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全党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多年来,政协党组每年均制定学习计划,健全政协机关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制度,在加强政治思想学习的同时还及时主动学习县委的各项重要文件和讲话,为使党员干部的思想与县委保持一致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第三,主动协助县委加强和改善对政协的组织领导。近年来,我们积极主动地协助县委强化对政协的组织领导,县委对政协不仅在工作上、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以实际行动支持政协工作。一是在及时参加政协的各项重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进行指导。二是在全委会期间及时将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综合成文报送县委、县政府。三是重视对政协机关干部的交流使用,不断提高政协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打造班级核心领导层 篇6

班长是班级的擎天柱。班长必须是班级的精神领袖,是协助班主任做教育梦的人。

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劳动委员、宣传委员,这四个岗位的同学,我称之为班级管理中的四根定海神针。他们个个充满正能量,执行力很强,我又把他们称之为助梦团队。

有了这样的团队定位后,我就着手打造我的班级核心领导层了。具体如何操作呢?

不同的班级性格,有不同的打造方法。按照整体性格来分,基本上可以分出以下四种班级。

闹腾型——这样的班级,整体上很活泼,不喜欢思考。

思考型——这类班级蓝色性格的孩子居多一点。他们的执行力、规则感都比较强,不过因为这些孩子喜欢思考,很喜欢对老师的言行进行批判,能力差的老师会被孩子架空。

安静型——这种班级的多数孩子都比较安静,绿色性格孩子比较多,不惹事,不操心。但是这些孩子的内心如果得不到激活,他们很容易变成“休克鱼”,一个班级也如一潭死水。

追求型——这类班级中黄色性格的孩子居多。班级看起来比较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目的,也比较功利。这样的班级比较有活力,但也比较急躁,容易跟老师对抗。

下面以我带的四个班级为例来讲述我是如何打造班级核心领导层的。

中途接了个闹腾不休的班级

2009年11月4日,我走进了意搏班。之前,我听到很多关于意搏班的笑话。比如上公开课,不管会不会,他们都要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但是,每次考试,年级倒数第一就像橡皮糖一样粘着他们甩都甩不掉。

我了解意搏班原来的管理团队,班长是一位学习很好,性格非常温柔的女孩,“柔”克不住班级的“刚”。我一边背后摸底,一边仔细观察,一个身高体壮、个性强势的男生跳进我的眼里。他的成绩在年级前10名,数学成绩非常棒,篮球打得好,在球场上飞奔起来犹如坦克碾压,他也因此获得绰号一枚:坦克。每次开球,只要有坦克的一方,一定是胜利方。

这样一个闹腾不休的班级,起用黄色性格的坦克,那些闹喳喳的“刚”立马就会被克制住。我还给他配了一个助梦团队:学习委员是一个性格温和、成绩优秀、执行力比较强的蓝色性格的女孩;纪律委员则配备了一位执行力非常强的强势男。班长本身就很强势了,为何还配一个强势的纪律委员呢?皆因这个班级实在闹腾,个性温和的根本压不住。劳动委员就不必强势了,为人老实、执行力强就可以了。宣传委员主要负责班级形象宣传,这个班本身就“臭名在外”,如果不好好宣传新形象新面貌,不改变别人对孩子们的评价,孩子们很难去改变自己的恶习进而健康成长,所以我物色了一个细心、追求完美的女孩协助班长实现我们的班级成长梦想。

这个核心团队的组合,切实加强了班级管理团队的领导力。在他们的互相配合下,三周时间,意搏班的班风就彻底扭转了过来,由以前科任老师嫌弃的班级变成了科任老师夸奖的班级。

带了一个阴盛阳衰的班级

我现在的班级叫“一心走路”,呈现女强男弱的趋势。“女汉子”多,她们善于思考,胆子也大。我只要把那些强势的女生用起来,这个班级肯定是一派安宁祥和。但是那些男生怎么办?我希望他们与女孩们一起成长。

那么谁将是男生的带头大哥呢?观察来观察去,翁杰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身体强壮,性情温和,秉性忠厚,骨子里很倔,但外在行为非常“环保”。成绩棒,位居年级前10名,篮球很棒,人气很旺。翁杰不仅在男生中很有影响力,女生也非常喜欢他。

那么我能为翁杰这个做梦人配备一个什么样的助梦团队呢?我组了一个“女子别动队”。

学习委员,是一个执行力强的强势女,她负责课代表队伍以及学习小组的建设,主抓班级成绩;纪律委员是一个机智善辩的复合女,既强势,又懂得变通,很有实践智慧;宣传委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霸女,有很多奇思妙想,通过黑板报、文艺表扬等多种方式将我们的班级成长理念传递了出去,令很多孩子羡慕不已;劳动委员则是一个规则感强的老实女。我在劳动委员的配备上,很强调老实、执行力。卫生这一块,是实实在在的,完全是要做出来给别人看的。如果偷奸耍滑,又缺乏执行力,班级卫生就不会好。

初三走进沉闷的班级

2012年下半年,我开始带一个沉闷的班级,无论你怎么表扬,或者激励,甚至发飙,他们都无动于衷。很多孩子用文字跟我表示:我们就是一群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人。我要怎么才能激活他们?明里观察加暗中私访,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女孩堪当重任。此女绰号阿宝,性格张扬外向,很有正义感,人脉很宽,不论是男生女生都愿意听她的。由于班级整体不吭声,所以她也把自己压抑成一个假绿色性格的女孩。我找到她,跟她谈了我的带班思路,也跟她谈我的教育理想,希望她能“出山”帮我一把。阿宝被我说动,愿意出来协助我做梦,并亲自操刀为自己配备了一个助梦团队。我问阿宝选人的标准,阿宝说,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像死鱼不动,必须找那种很“凶残”(孩子们的惯用语,就是很强势的意思)的同学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我听着,心里赞叹。其实阿宝的做法不就是心理学里的“鲶鱼效应”吗?虽然她不懂这个知识,但她具有实践的智慧,我相信这个班级在她的带领下一定会有改变的。

果然,阿宝带着四条凶狠的“鲶鱼”走马上任了。上任的第一天就协助我给班级取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名字——涅槃班。一年后,中考成绩出来。不被学校领导寄予希望的涅槃班有3个孩子上了600分,而三年都位居年级之首的班级只有4个600分以上的孩子。班级综合评估也由原来的年级倒数第一变成顺数第七。

一个很有见识,颇有想法的班级

我曾在海口带了一个班,班名叫奋进班。这个班的孩子特别有见识,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宋恬然,七年级的孩子,读的就是王小波、周国平的书。她对教育有很独到的见解,她要是看不惯某个老师的做法,就会撰文批判。她还很喜欢漫画,建立了“月光馒头工作室”,自己招募人员,七年级的时候办出了海口市第一份由初中生亲自操刀的漫画杂志。还有郭洪宇,妈妈是香港文汇报的记者,耳濡目染,也是一个极有见识的女孩。类似这样有见识有个性的孩子不少。我要怎么带,这个班级才会有特色,却又不会泯灭孩子的个性,不会影响他们的成绩呢?

鉴于班级性格以及孩子们的能力素养,我起用了重庆崽儿谭豪。这个孩子耿直、讲义气、见多识广、有想法、成绩好、好漫画。尤其是他好漫画,深得大才女宋恬然的欣赏。我用他做班长,大才女恨不得举双手赞同,并且还说愿意为他肝脑涂地。既然这样说,我在为班长配备助梦团队的时候,毫不犹豫向班长推荐见多识广的大才女宋恬然做他的第一下属。对于纪律委员,我则建议由执行力强的强悍女曾颖来做,奋进班的那些孩子是海口市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的孩子,他们仗着有钱有智爱耍骄横,所以班委干部在实施管理的时候,过于老实就管不住他们。至于宣传委员,配了一个心细如发的温和男。劳动委员,按照老规矩,配了个没事找事的放心男。为啥特意强调“没事找事”呢?因为私立学校的孩子大多家里有钱,养尊处优,嘴巴上说得动听,其实行动上懒得很。

如何打造高效的管理队伍?有效的做法和实施途径当然很多。钟杰老师单从核心领导层打造的这个角度切入,生动有趣地告诉了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班级性格去构建一个能及时有效推动班级进步的高效队伍。钟杰老师将她的班级管理层分为三个层次:做梦的、助梦的、追梦的,还根据学生的性格将班级分为四种类型:闹腾型、安静型、思考型、追求型。这种分法实在很有趣,也很新颖,并且也很科学。钟杰老师班级管理的成功再次证明,用心做教育,一切都会变得更美好!点评: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

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篇7

关键词:总开关,关键词,制度体系

德国语言大师克雷洛夫说: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流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那么,我们的党面对“湍流的河流”,如何“行动”才能全面从严治党,架起桥梁到达彼岸实现“中国梦”?

一、拧紧一个“总开关”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世界观是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指出: “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思想松一寸,行动散一尺。“四风”问题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出现动摇所致。“从严治党,先从拧紧这个‘总开关’治起。”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单纯就教育抓教育往往效果不佳。需要做到“三个必须”: 必须丰富教育内涵;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必须创新形式。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要切实解决好每个党员的“总开关”问题,点亮每个党员心中的明灯,牢牢拧紧“总开关”,切实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二、把握两个关键点

一是立于全。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不能像以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要做到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尤其是在内容上要做到全方位,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十八大党章修改案强调“要ˋ整体推进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把这五个方面的党建内容看成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实现五个方面的全方位建设,不能“顾此失彼”。

二是从于严。古话说的好,“取法于上,仅得为中; 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作风建设要从严,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要以整风精神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严是态度,也是方式,只有以严来要求、来管理、来问责,才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始能从严,从严更要全面。只有把“全面”和“从严”有机结合,才能使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得到保证、落到实处。

三、完善三个制度体系

全面从严治党,我认为应该重点落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 一) 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作风建设效果如何,取决于领导重视程度,取决于顶层推动是否有力。首先各级党委( 党组) 要坚持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党委( 党组) 主要领导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责任部门具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职责,认真解决作风建设突出问题。其次坚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表率。习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明,抓党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 二) 完善制约权力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这个“铁笼”制度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刚性和透明。首先“笼子”要有刚性。权力具有天然的膨胀性和腐蚀性,因此,设计“制度笼子”,必须确保“笼条”牢固、耐用。特别要注重强化制度的刚性,把“大力提倡”变为“硬性规定”,将“自由裁量”化为“具体标准”,压缩弹性空间,增强刚性制约。其次“笼子”要透明。实行权力运行公开化、透明化。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不愿“进笼”接受制度的束缚; 还有一些搞“暗箱操作”,或搞“灵活变通”。解决这些问题最好办法就是将权力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向公众公开,通过“晒权”、“亮权”,让权力拥有者时刻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让违规行为“无处藏身”。

(三)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如何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第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做到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真正把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第二要完善民主开放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把群众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在干部任职前,要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第三还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机制,匡正用人风气。建立健全干部推荐责任追究制,对不按规定制度推荐干部或推荐干部存在重大问题、出现严重失误的,要追究推荐者的责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号角已吹响,战马当奋蹄。全面从严治党是时代的旗帜,是得人心、振人心、聚人心的旗帜,是“四个全面”之魂。我们要拧紧一个“总开关”、把握两个关键点、完善三个制度体系,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为“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核心领导作用 篇8

一、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校长的职责与使命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适应21世纪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也是校长办学的目标参照与战略指导。校长首先要当好“学生”,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框架内容等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研究,这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与基础。

1.“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世界经合组织项目团队认为:首先,核心素养是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并且这些素养是能够发展与维持的。其次,核心素养是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包括家庭生活、工作、政治领域、卫生领域等等的重要需求并带来益处的素养。最后,核心素养是有益于实现预期结果的素养。核心素养必须有价值且能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即实现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良性运行。为此,世界经合组织项目团队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

2.“核心素养”与过去育人目标的区别

(1)“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素养”要比“素质”更易被人认同,因为“素质”还包括先天、非教育的因素,“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等影响、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

(2)“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区别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其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东西,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现有的课程标准虽然在总目标中提及类似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但没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没有将学科核心素养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各个学段或年级或水平的表现标准。

(3)“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中的“必选项”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的“聚焦版”。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学生才能在未来成功地适应社会,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需要中小学通过实践来实现,最终落实在学生身上。如果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获取的能力这些显性的东西比作漂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尖顶,那“核心素养”就是包括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全部。校长不仅要关注水上的部分,更要关注水下部分。这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追求与担当,也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良知与教育智慧。

二、将“核心素养”与学校文化融合是校长的应然智慧

学校作为共同体,是一个结构宽松且联接紧密的组织,必须注重组织成员在目的、愿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长的首要任务是致力于提升广大教师员工的动机和价值观,建设共同的愿景和组织文化。将“核心素养”与学校文化、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有机融合是校长领导智慧的体现。

1. 创新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目的在于文化的创新,即价值、精神的创新。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张“月映千川”、“一花一世界”式的多元创造。每个地域、每所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历史和现状,创造风格独特的学校文化,体现学校文化的“多样统一”。二是主张不断推陈出新、自我超越。校园文化本身绝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它应该以开放的胸襟悦纳所有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不断开拓未知的疆域,获得新的发现、新的领悟、新的建树。只有这样,一所学校的文化才能保持它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活力。校长理应成为学校文化与时俱进“更新”的重要贡献者。

2. 理性转为感性

学校文化建设与“更新”反对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校长要考虑它的过程性、渐进性和历史性。正如荷兰文化学家皮尔森所说的那样:“‘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建设是一个从氤氲化生(建立与凝聚)、积淀流转(内化与传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漫长历练,文化影响(濡染、濡化)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由外而内的恒久过程,它最终表现为经典的、核心的东西活化在日常中,理性的东西凝结在感性中,团队的东西内蕴于个体中。

三、引领教师转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校长领导的着力点

好的学校不外乎就是能够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生活。与知识、技能、方法相比较,学生更需要的是在精神和心灵层面得到学校与老师的关注。当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时,学生学业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素养就会得到全面提升。这也正所谓“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校长只有带动、依靠、发展教师,让教师始终葆有对教育的热忱、保持对教育敏锐的方向感,“核心素养”才会在校园、在课堂着陆,才会在学生的成长中积淀下来,并最终成为他们生命的“DNA”。

1. 校长要当“布道者”

学校是播种幸福的地方,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是精神升华的地方。学校的环境要宽松,氛围要和谐,文化要积极,心灵要舒展。要实现这些,校长就不能把自己当“官”,我们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而是做“人中人”,与老师、学生同心、同行、同成长。同时,校长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组织者、引导者。校长要做校园文化和“核心素养”的布道者,对“核心素养”的话题念念不忘,无论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在和老师们交流、讨论、研究,校长如此情怀,老师们自然会受到感染和影响,“核心素养”的培育就能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愿景。

2. 校长要当好“向导”

在美国,人们更愿意把校长称为“学习领导者”,把校长的领导看作是学习旨向的领导。美国小学校长协会尝试按照“领导学习共同体”来架构教学领导,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创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模式。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校长要引导教师树立“以人为本”“以育人为己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课堂应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原有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相关素养的培养。

3. 校长、教师一定是“行者”

(1)不断与“高人”对话

学校里要不断地举办“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活动和大型的教研活动,邀请专家、名师来校与校长、老师们对话,让团队在与“高人”的对话中突破地域、学科、学段等的限制,深化理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境界,思想得到滋养与丰富。只有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升了才可能把这些传递给学生。

(2)促进阅读与实践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形式。学校要通过各种“读书沙龙”“微信群读书会”等形式促进教师的广泛阅读。而要让教师喜欢读书,首要的一点是校长喜欢读书、潜心读书,把阅读中汲取的精髓转化为自己教育的力量与行动。

理念的落地还体现在老师们的实践中,而这种实践一定是带有研究味的实践。学校要有教育研究的共同体,可以组建一些小组,进行分工,定期开展活动,集中相关教育问题进行攻关研究。人,是活在群体中、活在氛围中的,只有大家相互影响与促进,才能不断产生动力。要积极地把老师引导到教育研究的道路上来,而如何促进教师的教育研究,这是校长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积极参与了太原市《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领提升课堂质量行动研究》的课题实验,老师们在专家指引下,着力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教学目标设计与落实的策略,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精准度和落实的有效性,在行动研究中引领教师确立育人观念,强化目标意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进行案例研究

校长一定要多听课,多参与师生活动,多记录,然后多组织讨论、交流分享。同时,鼓励教师勤于写作,原始地记录一些在学生课堂与活动中发生的真实案例,通过录像、微格分析或情境再现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讨论与分析,只有在真实的案例面前,通过对一些现象作分析与引导,教师的素养才会得到提高。要发挥教师博客的平台作用,鼓励教师写博文,鼓励教师开辟个人网站,鼓励教师把自己的教改体会、课堂心得放到网上,和同事进行交流,在学校中形成一个互相学习的氛围,从而促进教师的观察、思考、探索、实践。

四、开发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是校长领导力的价值所在

人的生命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灵魂指精神、思想、感情等,这些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被称为心理力量,也叫生命内力。人的肉体力量是弱小的,即使是最有劲的大力士,他所能举起的重量也是有限的。而人的心理力量则是巨大无限的,一旦被唤醒,就能改天换地,无坚不摧,势不可挡。心理内力是上帝公平地安插在每个人身体里的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它就像一块核电池一样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中。人所受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指向激活和唤醒人体内的这个巨大电池。如果最终没有唤醒心理力量,一切教育活动就都是失败的。而只要能唤醒这个心理力量,则上什么学校、学什么课程、受什么教育都可以。

1. 核心素养呼唤“全人”课程

近年来,不仅是教育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素养的广泛研究也证实,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我们给幼年的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这些都将影响其一生。这种认识不仅是理论界的声音,而且已成了美国许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实践。作为学校教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各种显性和隐形的课程中修习养成的。校长要有觉察力,看到本校课程中存在的不足,瞄准育“全人”的办学目标,着力于建设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与核心素养相配套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他们喜欢并全情投入的学习平台。

2.“核心素养”融入校本课程

我们期待真正有实力有情怀的教育专家将“核心素养”内容完整、细致、精准地融入到国家或地区中小学课程设计中,形成一套体现核心素养理念的课程实施体系,如澳大利亚将其七项通用能力融入国家学科课程。有能力的中小学也可以自主建设基于本校实际的“学生核心素养”课程。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全课程已被全球普遍认可,新兴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也正在蓬勃发展,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是研究开发的重点。

3. 重视隐性课程建设

校园里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学习风气、价值观念甚至大家普遍喜欢看的书籍类型、关注的事件等等都是隐形课程,具有熏陶、感染、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作用。“隐性课程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内取得成功的关键”,这是最早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美国学者杰克逊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论断之一。隐性课程仿佛空气,无时无刻不弥漫在校园的所有空间,中小学校长一定要有能量制造“新鲜空气”,让师生自由畅快地呼吸,如此,当师生处于自由、积极与幸福的状态时,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定能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中小学管理,2016(2).

[2]侯怀银.核心素养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G].太原市“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领提升课堂质量行动”研究资料汇编,2016.

[3]现代与经典.世界都在关心哪些核心素养?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出炉了[J].人民教育,2016(2).

[4]赵艳国.核心素养究竟是啥?学校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现代教育报,2016.

浅议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领导力 篇9

目前研究供应链核心企业更多是关注物质价值,而忽略文化因素的影响。供应链文化是以核心企业文化为基础,并与其他节点企业文化相互吸纳、渗透、依存、规避所形成的,决定着企业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关系着供应链的兴衰荣枯。

供应链文化的主体来源于核心企业文化,在与相关实体连接、揉搓中,形成一种能起统领作用的共有意识、共有信念、共有价值的联盟文化体系。

供应链文化应服从服务于供应链战略目标,把供应链明确的现实情况和发展目标做清晰、系统的文化阐述,并争取取得广泛的共识,进而立足于节点企业的生产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整合,充分体现整体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文化具有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它通过自身无所不在和不可抗逆的方式影响着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供应链文化是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体现企业间互不相容又相互关联的,各司其职又密切连接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1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领导力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1. 1供应链核心企业意识形态

企业意识形态是企业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企业道德观念、价值信念、经营哲学、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化的集成与发展。企业心甘情愿地践行文化自觉,并真心实意地履行。意识形态的中心思想是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流、价值流和组织流的集成; 借 “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路,通过供应链参与企业的合作与协调实现构成一种相对稳定且共同遵从的群体认知。实现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之功效。

1. 2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武装竞争力

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维持和发展供应链竞争优势是核心企业能力的集中体现。供应链竞争的实质是供应链文化的竞争。核心企业文化属于组织文化,是广泛联系团体及其他成员若干要素,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整、 谐和而成的,是代表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种联盟品质是支撑供应链的脊梁,给供应链源源不断输送着营养,对组织机体运行秩序的维系,对组织协作力的巩固和凝聚,对组织创新力、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不可更替的作用。

1. 3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促成卓越客户服务的实现

客户服务是竞争的本然选择。供应链的最终目标是以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提供异业结盟、个性化服务、信息服务等方式实现满意的客户价值。 核心企业文化尤其是隐性文化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带动其他节点企业在运作中多点指向顾客,在增值链中完成客户服务目标的实现,做到顾客有呼,企业立即有应,甚至能够做到想在顾客之前想,为在顾客没想为之前为,如此才可以实现客户由触动到激动、感动,甚至震动、轰动。

2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领导力支撑点

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领导力体现在生命力、创新力、 融合力、影响力、应变力,核心企业凭借自身坚实的内核,树立供应链深刻、久远的发展目标,创造和谐的协作环境,实现整体效益,担当社会责任。

2. 1核心企业文化的生态力

核心企业之所以成为核心,除物质硬实力外,还在成长中浓缩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储存了不可取换的信念、承诺和力量,形成了鲜亮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仅自身掌握稀缺资源,历练成了硬实的骨骼,且兼具广泛的经营凝聚力,吸引着关联企业合作的意愿。核心企业的成长力归根结底源于文化的生态力,只有建立一个更为完整的 “核”结构,才能够形成中 “心”,进而实现企业与环境、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的文化生态力。

2. 2核心企业文化的创造力

核心企业可能是供应商、制造商、中间商、零售商的其中之一,掌握着稀缺的资源、突出的技术、独特的市场、垄断的信息。供应链企业与企业之间天然的无约束性,在市场环境的变动中,特别强调彼此的合拍性和同步性。对此,作为核心的企业应通过文化的传播力、渗透力、感召力,以其新颖、新奇、新锐的创造能力统领供应链不断前进的方向、动力、进程,并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在不变中求变,在变中创新、创通、创大。

2. 3核心企业文化的交融力

参与供应链的若干企业从本质上说无管理与被管理之分,但链上企业却亲如手足,彼此难分,在交流、交融、 交叉甚至交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积聚总体的文化力量。这其中核心企业的文化融合力和牵引作用不可忽视。

核心企业文化先于供应链形成前就扮演了媒介角色, 其文化主张、文化实践和文化影响为供应链设计、搭建做了有益的铺垫。供应链要实现从无到有; 从无序到有序; 从无为到有为。必须经过有意识的文化整合,逐渐培养核心意志、核心精神、核心理念。供应链参与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是企业群体的共同目标、共同形象、共同习惯的渗透和调整过程。 “和而不同”[2]应为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即在文化协调中供应链核心企业要充分体现了韬光养晦的哲学思维,做到在遵循大方向、大目标、大范围趋同的情况下,接受个性的文化追求。体现包容性、渗透力和发展欲。

2. 4核心企业文化的贯穿力

链主拥有核心的关键稀缺资源,节点企业具有互补的瓶颈资源。供应链企业间虽互无隶属关系,但需要大于排斥,合作大于冲突。互惠互利,和谐共赢成为供应链产生、存续、发展的基本诉求。

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供应链企业间的价值认同度、战略协同性、制度拟合度、行为配合度、链体满意度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文化整合的基本体验。核心企业应该,也能够以主体地位,在强力推进链主文化的同时,吸纳节点企业文化,形成文化的融会贯通,并始终把和谐发展作为持续关怀,实现核心企业的文化决断力和影响力。

2. 5核心企业文化的变革力

当今世界供应链系统变化极为迅猛,战略在变,结构在变,方式也在变,核心企业文化以其独特的发现、发生、发展能力在冲突和磨合中,保持企业间的开放与交流,加宽思维广度,加厚思维深度,表现出触手可及的应变力。

核心企业文化作用虽潜移默化却也惊心动魄,可谓 “软手段,硬作用”。核心企业借助于文化变革,主动地、创造性地、高效率地去完成任务,解决供应链约束问题, 实现节点企业优强联合,形成核心企业文化对节点企业文化的组织、调整和带动。

3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实践链接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整合,整合的途径是协同,协同的方法是集成,集成的关键是文化。参与供应链的节点企业都具有自身突出的文化特性,各种文化思想无不打上整合、协同、集成的烙印。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是节点企业文化的内核,神经系统的中枢,其无所不在的个性思想表现是供应链的灵魂、生命和统领。

3. 1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之知识链

世界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链是知识经济时代合作竞争的新形式,知识链竞争在供应链竞争中占据着中心地位。那么与人密切相关的技术、信息、管理、创新等知识优势是知识链的内核。

3. 1. 1知识链具有传导性。

供应链核心企业高擎文化旗帜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经营价值观DNA基因渗透在文化传承中,使供应链企业间建立忠诚、信任和合作关系,知识链文化企业以 “正和游戏”[3]为中心,积聚正能量,促进和谐共赢。

3. 1. 2知识链具有动态性。

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经营环境在变,节点企业在变,供应链组合在变,竞争对手在变, 客服对象在变。变的关键是人,人的关键是知识,知识的掌控是文化。供应链核心企业要紧紧抓住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做到不仅手拉手,还要心连心。

3. 1. 3知识链具有制衡性。

供应链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合”,供应链节点企业要谋而合,通过契约、协调,“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克服单向有利意识,避免因习惯显而易见引起的细节视而不见的疏忽,及由此引动的供应链多米诺骨牌坍塌。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既要有担当精神,又要有文化制衡能力,要在正确与正确策略间选择更合适、更准确的。 发挥其1 +1 >2的功效。

3. 2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之整合链

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子集或子系统,虽有其健全的系统,但单个企业面对复杂竞争环境显得力不从心,企业只有集合、优势互补才有作为。伙伴集成、任务集成、 约束集成、利益集成等成为 “关系”的关联词。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要从 “普惠”向 “做优”转变; 要从文化发展的自省、自信向自觉、觉它转变; 要从文化渴望、冲动向文化品格、意志转变。供应链的变化性特征要求它具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本事,因此不断吸收各国、各区域、各个节点企业优势文化,迅速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特征,武装、发展自己,实现文化不死企业就一定不败的经营定律。

3. 3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之沟通链

供应链文化骨架由节点企业文化点、面构成脊梁,你连着我,我扯着你,形成网络,沟通无极限。供应链企业沟通有三大要义: 一确立奋斗目标; 二信息、思想及理念交流; 三达成共同默契。供应链虚拟性结盟特点决定着节点企业无确实的权力约束,无恒定的职责限定,只有无所不在的文化认同疏导性。核心企业在链源、链结、链体, 在链点、链线、链面、链网中浸染自己的文化价值、文化创新、文化魄力。于不经意间灌输自己的文化专利、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发展力。从供应链系统和结构看,这不仅表现在文化量的积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于文化质的跨越上。只有把对文化脉搏,才能实现供应链由规模但不经济( 供应链大,但效益差) 向规模且经济( 供应链大,效益好) 转换。

3. 4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之信托链

供应链涉及多点企业合作,链上时时、处处存在着风险和危机,影响到供应链的稳固性和可持续性。形成供应链风险或危机的原因复杂多变,解决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无论是供应链发生、发展,还是遇到问题急需解决时都离不开当事方基本的信任,信托的释义是 “相信而敢于托付”,[4]信托是一种责任文化。

3. 4. 1文化生态

立足于供应链节点企业所处的成长环境和自身的制度安排、意念流程、习惯构成和员工素质等,逐渐提高合作的能见度、透明度、清晰度,以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提振发展的底气; 以文化的开放性、吸纳性、和睦性,创设和谐的文化生态; 以文化的原动力、推动力、持续力,缔造核心企业昭然若揭的领导力氛围。

3. 4. 2文化产权

文化产权是指文化 “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5]信任是一种共生文化,可无限制地促进供应链经济增长,其属性的兼容性特征使节点企业共获经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信任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变量因子即为置信对象的企业,企业之间利己信任、利他信任、共赢关系促进供应链的发展壮大,这其中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表率、示范作用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权。

3. 4. 3先进文化

供应链发展变化有经常、正常、平常情形,也有异常、反常、失常状态,前者涉及危机的预防,后者涉及冲突的处置。文化惯性既是一种隐性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显性的影响力、渗透力、作用力。供应链文化惯性是在节点企业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核心企业对节点企业具有文化惯性的创新引领力量。 其文化惯性中的先进文化发挥着潜在的主体性动力,化危为机,挽狂澜于既倒。

3. 5供应链核心企业文化之协合链

经济学的核心是解决效率问题。这与供应链倡导的用少的资源投入把经济蛋糕做大不谋而合。供应链所关心的效率就是对客户需求的恰当、快速反应。未来的竞争是时间的竞争,是最先到达顾客的速度竞争。

供应链涉及的制造业、零售业和流通业、金融业、信息业一损俱损,但一荣未必俱荣,协调性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以文化大义合理的、适时的组织协调,以保证各项目标均衡的发展和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应抓住文化协调力这把火,促进管理点燃力、助燃力、变革力旺盛升腾。

核心领导作用 篇10

供应链质量管理(SCQM)源于早期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供应链情境下的拓展与延伸。质量管理不再是单一企业内部所追求的目标,而成为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共同关注的目标。综合国内外关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文献回顾,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还未达成一致,所以不存在统一的定义。Robinson和Malhotra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定义为:供应链各级之间开展的合作和业务流程整合,目的是通过测量、分析以及连续改进提高产品、服务、流程而在市场竞争中创造价值、获得供应链中间商和最终消费者的满意。[1]Foster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定义为一种基于系统的方法,利用上下游创造的机会将供应商与顾客联系起来,从而改进绩效。[2]Kuei和Madu在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进行定义时,使用了三个简单的方程式,将每个方程式前面的字母组合起来就是供应链质量管理(SCQM)。定义如下:供应链等于生产—分销网络质量等于市场需求快速反应能力、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管理等同于保证和加强供应链的高质量。[3]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了研究,麻书城和唐晓青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定义为: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4]蒲国利等从流程的角度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系统内所有成员面向直接和最终顾客,通过上下游企业运作流程的整合以及协同管理,分析和持续改进质量,从而达到改进供应链绩效和获得顾客满意的目的。[5]上述各位学者的定义虽然角度不同,但是都包含了以下含义:强调供应链上各级之间的整合与协作关系;强调最终目标是改进供应链上企业的绩效与顾客的满意。

Baudry认为,网络组织间的核心企业引导着其他节点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组织网络运行效率。[6]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可以是供应链中的最初环节,也可是中间环节,还可是最终环节。而决定这一切的是供应链中掌握核心技术、核心能力、核心环节的部门,这里主要研究生产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作者认为,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在追求质量管理的同时,发挥领导作用始终用质量管理的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规范供应链上各节点运作,使供应链上节点达到整合与协作的关系,从而改进供应链绩效达到顾客满意。

2 基于核心企业领导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

基于对于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的不同认识,众多学者开始对SCQM的研究主题及构成维度进行探讨。例如,Robinson和Malhotra基于文献分析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五个研究主题:交流与合作活动、过程整合与管理、管理与领导、战略以及最佳实践[7];之后,Kuei等提出全球SCQM概念框架的4个维度,即供应链能力(产品质量、交付可靠性、供应商-购买商信任、运作效率、交付价值与客户创新)、关键成功因素(顾客关注、信息系统质量、供应商关系、外部关注的过程整合、供应链质量领导)、战略组成(质量管理文化、技术管理、供应商参与、供应链结构设计、战略规划),以及供应链质量实践、活动、计划(供应商—购买商质量会议、质量数据与报告、供应链质量办公室、供应链优化、政策部署)。[8][9]

上述研究的供应链管理框架给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些活动,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框架。从供应链流程的角度来看,处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是实现整个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核心企业除了把握自己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之外,还要将有效地质量管理方法扩展到供应链的上游与下游,即形成了供应商质量管理与分销商质量管理。供应商、分销商的质量管理虽然需要供应商、分销商本身对自身企业内部产品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他们的目标不是为自身个体企业服务,他们进行质量管理的效果是能够满足核心企业的要求,加上核心企业对企业之间的传递工作有效控制,最终实现有效地供应链质量管理,更好的响应顾客对产品的需求。所以,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供应链各主体带来效益,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同时提高企业绩效,最终达到服务客户的要求。在追求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核心企业比起其他节点更能够起到领导作用。本文建立了核心企业领导下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图1),列出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核心企业需要做到的一系列活动,下面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核心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将怎样发挥领导作用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水平。现有文章大多集中于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本文在此不再赘述,将重点介绍分销商的质量管理。

2.1 分销商选择

分销商选择对供应链质量管理意义重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分销商的发展,优秀的分销商还能减少核心企业帮助其进行转型时带来的成本。核心企业在选择分销商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分销商所拥有的资源上,这些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分销商拥有的设施设备、信息技术,无形资源包括分销商拥有的销货渠道、人脉关系等。

2.2 分销商发展

供应链在追求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核心企业需要将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念传递到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这就需要分销商企业能够拥有良好的组织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让企业很快的适应快速的市场环境变化,通过不断改造自身来适应市场发展。另外,分销商不能够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还应该不断扩充自己的客户源,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2.3 分销商能力

分销商能力体现在分销商面对客户要求时能否让客户的满意,主要包括售前产品介绍,产品推广,售后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保证信誉,能够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当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时,使企业损失最小化。

2.4 分销商评价

要达到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要求,就需要对分销商进行评价,保证分销商的活动是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这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的绩效水平、拥有简洁的流程处理订单、客户满意度水平等。及时挑选合格的分销商进行发展形成长期合作而要淘汰某些分销商节省核心企业的管理成本。

2.5 分销商激励

对于能够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分销商,核心企业要与其达成长期合作协议用来减少核心企业为其提供的产品价格。

3 核心企业生产商的领导作用

在企业组织中,领导力是作用于领导资源配置过程的力量,是领导主体用以应对来自领导客体和领导环境带来的挑战,并引导推动组织实现共同目标的核心力量。[10]众所周知,这种领导力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资源,其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职位的权力,产生于在组织中的职位。它是因为领导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是由上级赋予的,随职务的变动而变动。二是来自个人的权力,建立在个人特性基础之上。将企业组织中的领导力概念运用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的作用与企业中的领导者的作用是相似的。在以生产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中,生产商掌握着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拥有其他企业不可比拟的研发能力,生产商运用自身的优势带动整条供应链运作。当生产商处于核心企业的位置上时,带来一种无形的权力而使其他节点积极响应来自核心企业的要求。

3.1 追求质量管理,交互式沟通促进组织学习

核心企业追求供应链质量管理之前,首先要做到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企业积极满足国际上的各种标准来增强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国外比较流行的质量管理评价方法是美国的波多里奇质量奖、欧洲质量奖评价模型、戴明质量奖,国内比较流行的是ISO9000族标准。表1为对四种质量奖评价标准的简明比较。

四种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都比较关注领导、流程、顾客、战略、信息管理、人力资源、合作关系等的作用,所以,这些质量要素就成了组织追求质量管理的基础。然而,这也是核心企业领导节点企业实现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组织学习理论经历了组织内部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组织间学习过程。组织间学习,又称为网络学习。Dyer将网络学习定义为“在特定网络环境中的知识发展和获取”或者“通过网络层次上的知识存储机制来发现、编纂网络中的知识”。[11]基于现有的关于组织间学习的文献,组织间学习就是当企业内部的人员接触到来自外部的知识时,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核心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就会激发节点企业主动学习质量管理的能力。为了将节点企业的学习能力激发出来,就要打造交互式学习沟通模式,改进组织间学习的效果,达到企业之间的学习反馈互助,从而加快实现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速度。

3.2 通过授权建立信任机制,保证持续合作

Dyer认为,交易双方彼此信任,共享关键资源,双方均可以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促使企业长期合作关系的确立[12]。Rao从供应链的层面论证了企业间建立高度信任关系将导致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加。[13]所以,以核心企业为领导建立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之间的信任机制,有助于供应链质量管理在供应链上的推广。这种信任机制的建立体现在:对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充分授权。

管理学的观点认为,在企业内部,对下属的授权代表将一定权力授予下属的同时也授予一定的责任。授权可以训练下属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从而达到激励下属的作用。另外,领导者通过授权可以增加管理幅度的同时减少管理层次,从而将精力放到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对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来说,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组织学习之后,将质量管理授权给部分有能力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在授权的同时意在打造能与核心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的伙伴。对于供应商和分销商来说,这种信任机制促使他们自觉按照核心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求进行运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得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以及打造自身的品牌效应。另外,信任机制的建立增加了企业之间的凝聚力,减少了核心企业对供应商与分销商的监督与管理成本。

3.3 协助节点企业质量改进,保证质量管理实施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建立信任机制进行充分授权能够减轻领导者的负担并充分锻炼下属的能力,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就代表要对企业本身的要求升高,这会带来企业运行成本的增加,许多节点企业安于现状不愿跟随核心企业追求质量管理,尽管组织间学习在企业之间非常热捧,企业也具有主动接受新知识的欲望与能力,但是组织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与把握进行改进,在核心企业领导下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并不一定能够带动供应链上其他节点的积极性,除非节点企业能够得到足够的利益。供应链上存在若干供应商与分销商,其掌握着与核心企业相关的关键资源,在核心企业的评估下,挑选若干干系供应链未来发展的供应商与分销商,核心企业与其在建立信任机制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利益协助”机制,“利益协助”机制即核心企业不仅要将质量文化思想与知识传递给上下游企业,还需要协助节点企业进行质量改进,这种协助体现在节点企业质量改进过程中,核心企业需要投入节点企业一定资金,这种资金投入代表着核心企业可以入股节点企业,弥补节点企业在追求质量管理过程带来的成本,增强企业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这还能够为这些供应商与分销商企业的股票市场发展带来新的行情。对于利益的分享,这就需要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明确的合同,达到利益共享的同时风险共担。

4 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费者非常重视产品的细节,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保证质量。所以,供应链上的节点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才是捷径。本文基于已有的文献,建立了核心企业领导下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并阐述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核心企业不仅拥有核心的资源、核心的能力,其还应该积极担当起供应链的领导者,引领节点企业实现供应链的目标,为顾客创造价值。

上一篇:中学政治课的教法尝试下一篇: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