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阅读

2024-09-03

修辞阅读(精选十篇)

修辞阅读 篇1

关键词:语段修辞,阅读方法,教学策略

语段修辞在语言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语段修辞主要就是以语言修辞手法为主的一种形式。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而教育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段修辞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语言类教学都应该掌握一些基本性的内容,然后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语段的分析和研究。语段修辞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语段教学都会分为若干个步骤,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具体的划分。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语段的修辞会分为很多个种类,无论是排比修辞、夸张修辞还是比喻修辞等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不同修辞所具有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式的教学。下面笔者将会针对语段修辞阅读教学策略等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一、语段修辞的重要性

语段修辞在实际的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语段修辞一般是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语境再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我国不仅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在语言技术的表达方面还具有很多的优势,尤其是在语段的分析和研究中,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语段的修辞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掌握修辞手法的同时都需要对语句的实际意义进行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语段分析,语段分析实际上是一种细致性的分析,对语段进行分析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推动阅读教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语段修辞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注重语段的细致划分

在对语段修辞阅读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语段修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和理解语言所讲授的内容。所以注重语段的分析和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语段修辞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语段的细致划分,一般情况下语段要根据文章所表述的内容和具体的情况对其尽心高分析,语段并不是以句号为边界划分,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意义进行分析。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应该将信息化的技术融入实际的教学体系中,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语段划分的细节,注重语段的细致划分是提升学生语段修辞手法的主要形式。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而汉语又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语言,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才会更好地推动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认识程度。

(二)强调语段中词汇的运用

语段是又词汇所组成的,众多的词汇共同构成了语段,要想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段修辞的重要性,一定要加强语段修辞中词汇的运用,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在教授语段修辞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词汇的重要性,从分析词汇开始来提升学生对于语段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语段是理解整体文章内容的一个分支,而分析词汇则是理解语段的一种简单方法,不同的词汇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其细致的划分,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语段修辞的认识程度,为阅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强调语段中词汇的作用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在对语段进行修辞的时候,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分析。语段中词汇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身阅读能力,所以加强日常学习中学生的词汇量积累非常重要。

(三)阅读教学中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占据主导的地位,因为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学习阅读的时候也具有不同的思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范围,让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中学习更多的内容。这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语段修辞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多的认识到语言的多样性。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内容有很多,其中语段修辞就是较为基本的内容,如何更好地提升现有学生的语段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才会采用更多具有创新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语段修辞中的阅读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语段修辞在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语段修辞会涉及很多方面,不同的修辞方法在语段教学中会展现出不同的方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有关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并且采用创新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才会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向延斌.言语形式教学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四年级阅读修辞.关联词 篇2

刚刚读小学三年级的一位小男生,身高却达到1.70。1996年,当他16岁时,身高已经达到2.20米,穿的鞋子53码。这么一位“疯长”的巨人,让他父母日夜犯愁。

还是小学生时,他那双大脚却穿不下爸爸的鞋子,父母俩只好每天满街找46码的鞋子。没过上一年,父母俩又寻遍大街小巷,求购48码的鞋子。再后来,父母俩绞尽脑汁也无法满足孩子对鞋子的需求。如果是缺钱还可以东凑西借,但53码的鞋子全中国市面上根本买不到。

巨人般的儿子望着为自己的鞋子而心急如焚的父母,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常跟同居一室的青年篮球队的队友说起自己的“远大志向”:“我一定要努力,争取进一队,那样就有定制的鞋子了,就不愁没鞋子穿了。”

他就是姚明。今天的姚明已经成了一名优秀卓越的球星,可当初他追求的目标却不是拿冠军、去NBA、当球星。他玩命的训练,奋勇的拼搏,却是为了一双合脚的鞋子,让全家人不再为他穿鞋而发愁。

也许姚明如此简单的目标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看似简单得不可思议的目标成就了姚明今天的辉煌。他认真实际地确立自己人生每一阶段简单的追求目标,并不断去实现它,超越它。

每个人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并不难,难就难在对目标的实现。许多人志向高远,目标远大,到头来却无法实现。于是乎就有人感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回首人生旅途中那许许多多被人们依然抛弃的半截、大半截的未竟事业和目标,我们再一次反思姚明:要想走路,也许可以先从拥有一双合脚的鞋子开始。

一、从文章中摘录四个字的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引号在文中的作用:①表示直接引用的部分。②表示需要着重记述的形象。③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根据选文提供的两句句子,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这么一位“疯长”的巨人,让他父母日夜犯愁。

()

2.他常跟同居一室的青年篮球队的队友说起自己的“远大志向”。

()

3.“我一定要努力,争取进一队,那样就有定制的鞋子了,就不愁没鞋子穿了。”()

三、“只想拥有一双合脚的鞋子”是________________小时候的目标,现在他已经成了一名

__________球星,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他作为中国队的_____________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四、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想要走路,也许可以先从拥有一双合脚的鞋子开始。想要成功,就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喜欢姚明吗?还知道他哪些事?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 鸭

一天,我在小山上散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现,藏在那儿的,就用树枝轻轻地拨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是她却一动不动。我觉得很(奇怪、惊奇),便弯下身仔细看,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着,嘴张着,里面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张开,一条腿伸向后面。在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看见这两只蛋,我就把这只死鸭提起来。(果然、居然)在她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有十一只蛋,连同外面的两只,一共十三只。我把她仔细地看了一遍,在她身上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受暴力的迹象。从她身上的各种情形来看,她是被冻死的。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现象,但是我还是毫不迟疑地做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一番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我望着这只野鸭,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肺腑啊!

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把野鸭放进去,用泥土把她埋起来,再用手帕把十三只蛋包好,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1)在()内划去不恰当的词语。

(2)课文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死鸭→猜测死因→掩埋死鸭。其中的次要内容是 主要内容是

(3)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体现野鸭与暴风雪搏斗的词句,用()画下来。(4)任选一题做:

①文中的人称本应用“它”来称呼野鸭,却用了“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从掩埋野鸭,包好十三只蛋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③你认为野鸭这样做值得吗?从野鸭身上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文中抄下最能表现思想感情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因为儿子不再会像鸟一样蹦上你的枝头。()

2、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3、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4、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5、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难道还有人感觉不到吗?()

6、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的恍惚入了梦乡。()

7、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8、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0、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11、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宗旨是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12、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13、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4、芦苇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15、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纳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6、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语法修辞:关联词大狂欢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1.只要„„就„„

如果„„就„„

因为„„所以„„

既然„„就„„

虽然„„但是„„

(1)()多读多写,作文能力()能得到提高。

(2)花生()不好看,()很有用。

(3)()他讲得很动听,()我听得津津有味。

(4)爷爷()答应了你,你()放心吧!

2.不但„„而且„„

即使„„也„„

只要„„就„„

如果„„就„„

只有„„才„„

(1)()是数九寒天,我()坚持锻炼。

(2)()刻苦学习,长大()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者。

(3)这座井里的水()清凉,()甘甜。

(4)()没有这个转播台,老山沟里()收不到电视。

3.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只有„„才„„

如果„„就„„

只要„„就„„

既„„又„„

(1)李红是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她常说:“()不抓紧时间学习,学不到更多的知识。

(2)()贝多芬晚年耳朵完全聋了,()他仍然坚持为人民谱写乐曲。

4.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

不是„„就是„„

(1)工人抓紧施工,()抢今天一秒,()等明天一天。(2)每天他()在教室学习,()到操场锻炼。

(3)凡卡()在城里受苦,()回到乡下爷爷那里去。

5.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即使„„也„„

既然„„就„„

是„„还是„„

宁可„„也不„„

(1)我们()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要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

(3)()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应该坚持到底。

(4)()你的学习成绩好,()不能自满。

(5)小英()在读书,()在思考。

(6)小英雄雨来()牺牲自己,()泄露秘密。

6.无论„„都„„

任凭„„也不„„

既然„„就„„

不但„„而且„„

宁可„„也不„„

尽管„„还是„„

只有„„才„„

只要„„就„„

(1)邱少云()牺牲自己,()破坏革命纪律。

(2)()困难有多大,他()都坚持学习。

(3)()有了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

(4)我们都应该做言行一致的人,()说了,你()就得去做。

(5)()小红怎么能说会道,慧敏()相信她的谎言了。

(6)()王峰今天不舒服,他()坚持来厂里上班。

7.虽然„„却„„

不但„„而且„„

不是„„而是„„

与其„„不如„„

哪怕„„也„„

尽管„„还„„

要是„„就„„

(1)()今天的天气很热,他()是坚持干到底。

(2)()风再猛,雨再大,()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3)小琴()不嫌弃小花狗,()真诚地喜欢它。

(4)()只是几句平常的问候的话,()使我感到温暖无比。

(5)他()马马虎虎地把考查看一遍,()一丝不苟地在检查。)((6)()拖延时间被老师批评,()现在就动手做。

8.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无论„„还是„„

不是„„就是„„

只有„„才„„

(1)()你长得多大,()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孩子。

(2)老师经常教育他们:“()你们现在还小,()再过十年、•二十年,你们就是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你们()要好好学习,()要坚持锻炼身体,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这样,你们()能担当起建设祖崐国的重任。”

9.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即使„„也„„

既然„„就„„

(1)()今天下雨,()运动会不开了。

(2)船夫驾驶小艇时,()能操纵自如,()船速非常快。

(3)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自觉地去做。

(4)()工作再难做,他()不会退缩。

10只要„„就„„

一旦„„就„„

只有„„才„„

不管„„都„„

没有„„就没有„„

任„„也„„

任凭„„也不„„

(1)()刮风下雨,解放军战士()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2)有些东西()失去,()再也得不到了。

(3)()善于调查研究,()能做出正确判断。

(4)革命先烈()敌人毒刑拷打,()吐露党的机密。

记叙文阅读之排比修辞 篇3

排比是指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大致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总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 蒙

我喜欢雨,从小。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它存在着,它抚摩着,它滋润着,却不留下任何痕迹。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等待着春的滋润的心;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

正因为有雨中的忧伤的甜蜜,人们才伸出双臂歌唱雨后初阳的万道金光。于是有了那波里的名曲《我的太阳》。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

小时候,我最喜欢北京城夏日的大雨。雨中,积水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半圆形的小泡儿。

“似水晶,非琉璃,又非玻璃,霎时间了无形迹。”我的姨妈教过我这样的谜语。

为什么这几年在北京很少见到大雨冒泡儿了呢?是气候变了么?是我事太多、心太杂,对似水晶又非玻璃的泡儿视而不见,这泡儿已经唤不起我童年的那种好奇和沉醉了么?

一九五八年的特别炎热的夏天,我下乡以前暂在景山公园少年宫劳动,盖房当小工,每天担四十多斤一块的大城砖,很累。一天早上刚开工便赶上了天昏地暗的大雨,“头儿”只好宣布放假。我落汤鸡似的回到家,换了一身衣服,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人到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去了。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这是一九五八年,也许是五十年代的最后几年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的。

就是让雨淋个透也未尝不是人间快事。在新疆的草原上,我曾经骑着马遭遇过一次短暂的却是声势浩大的雹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一棵可以略略遮雨的小树也没有。没法子,除了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之外,没有别的路。当理解了这种处境以后,我便获得了自由,我欣然地、狂喜地在雨中策马疾驰。

这种经验我写在小说《杂色》里边了,但我觉得没有写好。如果有机会,不,不管有没有机会,将来我一定要再写一次草原上的夹着雹子的暴雨。这豪兴也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在前方不远,有哈萨克牧民温暖的帐篷。兄弟般的哈萨克人会亲切地接待你,会给你一碗滚热的奶茶,会生起他们的四季不熄的火炉,烤干你的被雨打湿了的衣裳。

我们常常说“风吹雨打”,毛主席说要“经风雨、见世面”,我们还说什么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不但让人骄傲,也让人欢喜;不但让人刚强,也让人快活,像我那次在新疆的草原上那样。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

在避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风的那一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江上的雨和人似乎更加亲近。坐船的人都爱水,靠水,感谢水。而正是雨供给着江水。江水升腾着雨。当轮船疾驶的时候,浪花飞溅到甲板上,那不就是雨么?

天色虽然阴霾,两岸的垂柳和庄稼却被雨洗得更加碧绿。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衣,最多戴一个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雨中显得分外艳丽。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在雨水中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

(选自《王蒙散文》,有删节)

【专项训练】

1.从修辞角度出发,品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解题思路:回答此题时,同学们可沿用“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等格式回答。

2.请以“春雨”为话题,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解题思路:答题时,同学们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构上要与例句相同,内容上要注意题目要求的修辞手法以及内容的内在逻辑性。

【拓展练习】

3.作者喜欢雨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思路:答题时,同学们可遵循以下原则: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得相关信息;②根据照应反复确认重要信息;③采用抽取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来筛选所获得的信息。

修辞阅读 篇4

一、绘喻体之状以摹本体之形:比喻

父亲常被喻为勤勤恳恳的老牛,但这番他却以一条鱼的身份出现。如《父亲是一条鱼》全文仅有两处出现人与鱼之间的比喻:“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本体、喻体间的相似点便在“朦胧身影瘦小”上,之所以不取老牛为喻正因这身影瘦小的特征,而这瘦小则需上溯至前文父亲起早贪黑辛勤养鱼卖鱼,一生勤俭持家生活清贫,上文正为这“瘦小”二字蓄势,借鱼影活脱脱勾勒出一位父亲瘦小却崇高的身影。“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仿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在文末点睛之处再用比喻,而这时二者间的相似点便在“永远活在水里”,这“水”自然是“我”的心,全文所叙之事所写之人便成为依恋父亲深挚情感的源头。对比喻着墨不多,却处处以它为轴心,绘人写意全赖于此,而出题者从它入手,重要性可想而知。

锄柄上怎么会有眼睛?“受伤是树干的不幸,但这不幸成全了木头的坚硬,使它能够同铁相结合,成为挖凿坚硬泥土的利器。我发现,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总是不动声色地凝视着我这个最初的小农人”。如《锄柄上的眼睛》里这双眼睛表面上看是树木抗争受伤的不幸留下的疤,它们都呈“不规则的圆状”,但它更如一位坚定的农民具有的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的慧眼,“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传递给“我”一份坚韧的意志、“铁一般的品格”,疤与眼外在形似的背后更是内在精神的统一。文章立意的警示性全寄寓在如眼疤痕的比喻上,无怪乎比喻会成为本文的一大考点。

借鱼写人,借眼睛写树疤,对喻体的刻绘意在描摹本体。解析比喻的根本着眼点应放在连接起本喻体的相似点上,它正如一把钥匙,带你一窥作者的心境。

二、借物之口道人真情:拟人

物本天成,无憎无恶,即曰“拟人”,物之情必由人赋予,借物之口道人真情是拟人的本质。

如《听泥土说话》作为哑巴的母亲为了教育儿子,便借助泥土这无生命的物体之口让他领悟出“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忍,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集至真至善品德于一身的泥土显然是洞悉世事的母亲的化身,更可以说是一直未曾露面的作者的化身,恶人之所恶,爱人之所爱,情感的真正主体在于人。

“我掀开窗帘,看到风在闪烁不定的霓虹灯里东躲西藏,它们对此十分陌生。”“它们远道而来是为了唤一个人回去,是唤我吧,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回家了。”《风吹一生》里风显然成了漂泊他乡孤独冷落的“我”的代言人,借以抒发对城市的陌生之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思念家乡的树,思念家乡的草,更思念家乡的人。风“与我面对面,告诉我一些风中的人的消息”,它吹走了“我”寤寐难忘的爷爷的一生,浓厚的祖孙情在冷漠的城市里只有对风倾吐,借风倾诉。风无言,风不语,作为明线的风只是作为暗线的“我”思乡念归之情的寄托。

发掘文章深层立意便可借助寻找站在物体背后的人,或文中之人,或文外作者,他们才是这场戏剧的真正主唱者。

三、转折处方显巧立意:对比

对比必有双方,“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并列在一起,让它们互相对照,从而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和主旨。它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2],二者之异自然成为关注焦点。

短暂和永恒可以共存于一吗?《冬天的芭蕾》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矛盾统一体———冰灯。它的生命很短暂,过了冬天便化为一滩水,可同时“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冰灯的资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找到”,正是冰灯“拼着生命的全部孕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让人难忘那绚烂的一瞬,在这矛盾双方的对比转折中揭示“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这一主题。

文章价值取向更多地依赖对比的一方来传达,尤其是这一方相比另一方更值得称道的不同点,亦即文意发生转折之处,扣住它可以更快更准地领会作者巧立之意。

四、放眼于篇外,归旨在文中:象征

比喻由相关联的本体和喻体组建,象征也由相关联的本体和象征体(一称征体)构成,只不过象征体常常是抽象的(比如人的心灵、信念),且有时并不出现在文中,需要读者根据文意领会。《白杨礼赞》标出象征手法揭示象征体的做法固然提高了文意的清晰度,但更多时候隐身的象征则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别踩疼了雪》由几个事件串联成篇,而雪便是前后勾连的线索,文中一再提及雪洁白的特点,正是要借此布局,“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冬天的雪花“是由你妈妈变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洁白的雪象征了孩子纯真的心,象征了母亲关爱子女的纯洁的善心,更普遍地象征了人类最真挚的心灵,未明说象征,却处处围绕它来谋篇。

可以单一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构思成篇,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它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不可或缺,巍巍文学高山少不了它的叠垒之功,助你攀登的一块此山之石说不定正蕴藏着宝玉待你深掘。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修辞阅读 篇5

片断1:

师:同学们读了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的作品《燕子》觉得怎能样?请仔细阅读第三段,想想第一句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如果抓不住要点,请用“谁”“怎么样”来概括。

生:(阅读思考)

师:想好了吗?请回答。

生:燕子掠过。

师:(板书  燕子  掠过)对。这句话主要讲了燕子掠夺过的情形。“燕子”指出作者要说的对象是“谁”,我们把它叫做“主语;“掠过”是说明主语“怎么样”的,我们把它叫做“谓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主要万分,抓住了主要成份就算懂得了话的主要意思。

概括句子主要意思是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运用“谁”“怎么样”这一语法潜规则,帮助学生轻松地概括出了句子的主要意思,而且顺势认识了“主语”“谓语”语法概念,在认识句子语法结构的同时掌握了语法规则。可见语法规则与语言规则密切相关。正如美国教育家戴尔.H申克所言:“语言规则学习的一般程序是:学习者接触到使用语法结构的一个或多个示范,它们反映的是同一语法规则。示范反映的语法规则自始至终保持不变。如果学习者能摸仿出这种语法结构,说明他学会了语言规则。”

片断2:

师:请再次阅读第3段。燕子“掠过”哪些地方呢?

生:“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转眼间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

师:(板书  有的  稻田上  柳树下)

生:“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师:(板书  有的  湖面)你们知道“有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

师:“有的”相当于“某些”,泛指部份燕子。

生:书上用两个“有的”,表示作者看到两个部份的燕子飞行状态,合起来构成一幅全景式“燕子飞行图”。

师:真能干,理解得深透:“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你能用“有的……有的……”来描绘“各色鲜艳的花”吗?试试看。

生:(造句,练笔写片断)

词语教学既是具体的词义概念教学,又是实用的语法概念教学。“有的,是什么意思”属于词义概念教学,是陈述性知识传授;“你能用‘有的’来描绘‘各色鲜艳的花’吗”是语法概念教学,掌握语法结构,是程序性知识涵泳。小学语文基本技能的教学都是“先学习概念和规则,然后使要概念和规则转化为技能”。(《云南教育》第20期第31页)

片断3:

师:请阅读第4段。思考: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想干什么?

生:想休息一会儿。

生:想歇歇憩。

师:我们就把这段内容叫做“燕子憩息图”吧:我有信疑问:我们通常把电线说成“几根”、“几条”,这儿为什么要说“几痕细线”呢?

生:说“几根”太俗了,这儿不是统计数字,是情景描写。

生:说“几条”太实了,显示不出电线的高远和蓝天的旷亮。

生:说“几痕”才能真切地表现细小的电线在空中隐约可见、似有似无的神秘美。

生:说“几痕”才能与落在电线上面音符似的燕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生:说“几痕”才有诗情画意,燕子赞美春天,“飞倦了”,多么需要一个甜蜜的栖居地。

师:你们真俸!告诉了我:量词的选用既要适合情景的需要,也要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是吗?

选词是修辞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量词“根、条、痕”的比对品味,学生懂得了量词的选用也要适应“题旨和情境”,阅读要咬文嚼字,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片断4:

师:第4段文字,作者打了两个比方,你能找到它吗?

生:(阅读圈画)

师:第一句比喻,作者要说的那个事物是:

生:“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师:作者把它比作--

生:“五线谱”。

师:我们把本来要说的那个事物“细线”叫做“本体”,把作为比喻的事物“五线谱”叫做“喻体”,把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关键词“像”叫做“比喻词”。你能从第二句比喻“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中找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吗?

生:(答略)

师:为什么把电线比作“五线谱”,面不比作别的什么?

生:因为电线有“线”,五线谱也有“线”。

师:噢,有点儿“形似”,“类似点”是构成比喻的关键。

生:因为小燕子很可爱,被称作“春天的使者”,它“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面“五线谱”谱出的是“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两者都带着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师:你说得很对!比喻要符合感情基调,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情似”。你能把下面两句造成比喻句吗?(课件出示)

1、春天,蓝蓝的天空多像--。

2、春天,碧绿的池塘成了--。

探讨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是学习“怎样表达”。第一步是辨别,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是学习“怎样表达”。第一步是辨别,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手法的句子,这是智慧技能中的基础技能;第二步是规则,懂得构成比喻的三要素;第三步是高级规则,明确“类似点”是构成比喻的关键;第四步是能力转移,解决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移,一般技能向高级技能转移的问题,不仅懂得比喻句的概念,还要懂得创造比喻句的法则,掌握比喻手法的句型结构。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仅能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分析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而且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总之,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皮连生教授所说:“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晰地知道语言和文章中暗含的概念和规则,逐步学会用理性的语言和文章学知识指导自己读写实践。”

修辞阅读 篇6

[关键词]修辞性阅读人生意义三重门

类似于乐谱只是无生命的物质符号,只有经过演奏才能转化为音乐一样,电影的艺术价值只有经过观众的欣赏,才能得到体现。因此,对影像进行修辞性阅读是审美的终极完成。根据哈贝马斯的对话理论,从接受角度讲,所有的“故事”都是人们试图相互“交流”、“理解”、“沟通”所建构的意指方式和手段。

李显杰教授在《电影修辞学》中认为,电影叙事是以结构的、语法的、收敛的,连续的结构主义方法为支撑,文本从外向内的生成,即从现实事件出发、浓缩、提炼、重塑一个连贯圆通的文本肌体的封闭性存在。那具有“浓缩”和“扩展”二重性的故事的架构,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理解生活、把握人生的学习途径,是展示世态人情。美丑善恶,冷暖人心的最佳方式。其中同样也包含着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理解的批判和评价,给受众对故事的意会和领悟倾向性的暗示。而电影的修辞性阅读。即文本的阐释,则是用解构的、言说的、扩散的、非连续性的非结构主义方法为武器,文本由内向外的建构。关注的是特殊的表意手法所具有的特殊表达效果,强调对情节的突破,意象的突出和特定意蕴的建构。即对由创作者内在的情怀而生发出的种种熠熠生辉的镜头话语,从交流和对话的角度加以阐释,读解镜头所凝聚着的思想光彩,情感流向和人文情怀,旨在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荡涤,那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揭示与交流,心灵与情感的呼唤与对话。对影片的修辞性阅读,是影片意义的生成与艺术价值的凝固,是审美的再创造。

当前的国产影片叙事的修辞运用能同时具有“修辞创造真理”的建构性和“阅读”的建构性的佳作寥寥无几,但《我叫刘跃进》虽说是一部中小成本电影,却可毫无愧色的跻身其中。它做到了既着意于个人理念的抒发,具有思想的睿智和诗意的情怀,又关注社会语境和大众的反应与交流效果,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极具进行修辞性阅读的研究价值。

《我叫刘跃进》是刘震云编剧,马俪文导演的一部喜剧故事片,由李易祥、秦海璐、陈瑾、尹力等主演。电影讲述了建筑民工、厨师刘跃进的故事。他在给儿子寄学费途中,被小偷抢了一个包,里面有四千一百块钱和他用前妻和屈辱换来的、寄托着全部人生希望的六万块钱欠条。他在固执的寻找中无意得到了小偷弄的一个坤包,里面有一装着银行官员与老板贿赂黑幕的U盘。腐败链上各色人等,各怀鬼胎,相互算计,都急于毁灭证据,掌握主动。为钱各路黑道人物,闻风而动。到处捉拿刘跃进。在便衣警察的帮助下,刘跃进误打误撞,凭机智使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赢得美人归,并回河南老家新开了一家餐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包的事儿还没完,麻烦和美人的前夫一同找上门来,吉凶祸福难料。故事至此嘎然而止。

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喜剧片。导演借用了惊险悬疑片的叙事结构,新浪潮电影的写实风格,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语言,极具抒情和叙事节奏感的音效,《疯狂的石头》的娱乐精神。巧妙地把影片对现实建设性的微笑着的含泪的批判,掩藏在扣人心弦的传奇性和令人捧腹的游戏中,暗藏玄机,大有深意,耐人寻味。电影其实深切关注着人生的主题,人生的三重意义之门: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身分认同、对相濡以沫的爱情的渴望、对做人的尊严底线的坚守。对其遮蔽的意义读解,对理解这部影片的人文情怀和美学内蕴,探索电影创作的突围与创新十分必要。

一、人的社会身分的认同

现代人的焦虑的根源,在于“人”的物化,人的社会身份认同的困惑莫过于迷失于名缰利锁,不知道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能干什么?我该做点什么?我干什么才快乐?。当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砝码,爱情、亲情、友情都会失重,人便成了一只被欲望点燃尾巴的兔子。

电影一开始就运用大量的全景的俯拍长镜头:水泥森林中,穿行其中的行人如蚂蚁般渺小,为名为利熙来攘往;如棋盘的长街中,农民工、社会底层的边沿人物,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连小卒子都算不上,简直轻如微尘。接下来,一个仰拍镜头。把高楼,与盖楼人并置。仿佛蚂蚁之于蜂巢,强调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片中反复出现的街头追逐镜头,更直接强调了金钱对人的压迫,现代都市化的生存环境对人的异化。随着情节的展开,为钱。有人抛夫弃子。傍大款:有人出卖色相,设骗局:有人明抢暗偷,上赌场:有人坑蒙拐骗。丧天良;有人捆绑吊打。逞凶狂:为了亲人和家庭,未来与希望,更多的人,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异乡陌生的城市:就是那些看似宝马香车的贪官,投机暴发的巨贾,彼此勾心斗角,夫妻同床异梦,为贪欲机关算尽,也惶惶不可终日,过得并不怎么幸福。身份的迷失,价值的追寻,为获得社会的认同,每个人都在寂寞的抗争。人生如戏,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活如一地鸡毛。芸芸众生中小人物那份对真、善、美的人性底线的坚守就更加感人。

电影中李易祥扮演的刘跃进相当出彩,生动的演绎了社会生活中金钱对社会身份认同的扭曲。刘跃进由于没钱,自己的媳妇成了别人的媳妇:自己累死累活抚养大的孩子,成天抱怨当爹的没本事:喝闷酒醉后被人骗上赌桌,欠下赌债后狼狈不堪,见天躲债,缺钱使刘跃进变成了孙子。可当他靠卖泔水积攒了三千多元准备寄回家时,他光光鲜鲜的走到大街上,钱让他恢复了做人的自信,听河南坠子时,他甚至可爱地吹了一回牛:“瞧那栋楼就是我盖的!”要给河南人长脸。乐极生悲,而他的钱包被小偷青面兽抢了之后,大惊失色,像宝二爷丢了通灵宝玉似的无助。电影通过跟摇移镜头的快速剪辑,把物对人的异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那个绝望无助的大特写更是把丢钱前后主人公心境的猝变凸显得活灵活现。后来刘跃进一门心思的找回欠条,就是想回家开一家餐馆,给自个长长脸。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被人呼来唤去大半辈子,自己也该作回主。窝囊了大半辈子。也该翻翻本儿。”谁曾想好不容易心想事成。当了一回刘经理,志得意满的掏出名片说一声:“我是刘跃进,这上面有我电话,欢迎常来!”。可麻烦又找上门来,吉凶未卜,弄不好又面临妻离子散。

滚滚红尘,社会身份对人的压迫是如此深重。谁不渴望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社会的认同呢?“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为改善生存状态,小人物的挣扎与艰辛,通过移情作用,让我们感同身受。用别人的酒,浇自己的垒块,带来了最大的审美愉悦。

电影反复对人的社会身份进行了消解和反讽。无论是严大老板夫妇开始的刻意敷衍,到后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彻底摊牌:还是银行主任一言九鼎,一个电话就批下八千万贷款的绝对权力,到后来铐上手铐的凄惶:威风八面的银行主任手下官员从被捏到短处的前倨后恭,与严老板相处时的处变不惊的做派。到饮弹自尽的无奈:甚至跨区作业挨打的笨贼。受尽奚落连鸭子都不敢杀,却渴望上街的小偷,都身不由己,在诱惑中迷失了自我。真可谓滚滚天下财富,岁岁人心浮动。美女、金钱、地位、权力、势力都是身份的玩偶。游戏生活,固然被生活游戏,可像刘跃进式的认真的活着。也不免被命运忽悠得云里雾里,这就是深刻。

社会是一盘棋,尽管金钱和权势的结盟界定了人的身份,而身份决定了行棋规则。可规则的实施恰似棒子、老虎、鸡的相生相克的游戏,你既是命运的主人,又同时是命运的玩偶。人生定位的不准,身份的错认,上演了一幕幕人间喜剧,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绝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在笑过之后。每个人其实都该反躬自问,多关照心灵,明白自己真正的渴望,选择真正美好有价值的东西。远离诱惑,少一点庸俗。电影叙事较好的处理了修辞创造真理的建构性。

二、对相潘以沫的爱情的渴望

爱情其实是小说结构的一条副线,主题的神来的点睛之笔。影片通过刘跃进和由秦海璐扮演的曼丽发屋女老板黄曼丽的爱情故事,发掘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刘跃进按世俗的评价。显然是一个失败者。没钱,连个老婆都守不住。轻信、怯懦、爱玩点小聪明、撒点小谎,吹点大牛,不时还有点阿Q!可他善良、有责任心、执着、有韧性、有着骨子里潜藏的男人的阳刚、担当与自信。最重要的是他重感情,知冷知热懂得心疼人。刘跃进对黄曼丽的呵护,其实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是一种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的关怀,更是一种对爱情绝望中的痴情守望,一种对美好情感的寄托。

而黄曼丽呢。善良、美丽、能干、大度、自重、独立自尊。虽然遇人不淑而离婚,遭遇过感情的挫折,可各方面条件还是明显强过刘跃进。常人眼里这段天上、地下,云与水的不可能的浪漫爱情。却在并不浪漫的惨淡现实中,一波三折的演绎,最后同甘共苦,患难见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

故事是老套的,可故事后边的内涵是深刻的,它折射了当下人们情感的诉求。

当一切都被物化后,除了真情,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

当爱已成往事,除了真情我们能用什么愈合受伤的心口?

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真爱,除了爱情我们能用什么拯救?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除了爱情我们能用什么安慰心灵的孤独?瞎子那荒腔走板的《爱的奉献》。象征了世道人心的冰凉,人生的荒谬与虚无。

影片的对白,用刘跃进的河南方言戏仿和挑战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与黄曼丽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东北话相映成趣。前者是解构的戏谑、后者有唯美的写实,形成一种复调语言的陌生化与张力。另外语言的含蓄,强化了叙事性。使文本的结构更有召唤性。现摘录几句以飨读者。

“你以为你是我的小白脸啊?”黄曼丽说。

刘跃进:“说说还不行吗?”

两人还只是有好感,更多的是刘跃进剃头挑子——头热。

“把这事结了,和你同甘共苦,一块踏踏实实过日子。”刘跃进。

黄曼丽:“你忽悠我啊。我给你推下去,你信不?信不?”

刘跃进逃亡之前,两人楼顶的谈心,打是亲,骂是爱,两情相悦。依依难舍。

后来关在鸭笼里,刘跃进的真情流露,已深深的打动了黄曼丽的芳心。

“瞎折腾。我就不该认识你。我要死了,我女儿怎么办?。”

遍体鳞伤的女老板的一声甜蜜的怨尤,已表明同甘共苦中,两人已是情到深处,已无话不谈,能无意识地把深埋心底的痛苦拿出来给自己最爱的人分担。两个寂寞的人走到了一块,两颗孤独的心相濡以沫。

平平淡淡的爱,给人以人性的温馨与浪漫:一段凡俗的情事。写尽了芸芸众生心底的渴望:我们都是凡人,我们不完美,我们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不能奢望太多,可我们真的需要有一份真情,我们渴望相濡以沫的爱情,即使要花掉长长的一生去守望与追寻。对人性内涵的深度开掘中,把握好了电影叙事的可阅读的建构。

三、对做人尊严底线的坚守

人之所以是万物的灵长。不仅仅是因为有知识有智慧,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自我意识——有自尊,有尊严。做人要有尊严。处事必须有底线。除了应当明白“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应自重。以德报怨,守住尊严的防线。明白做人,你自己不匍匐在别人脚下,别人一定不敢踩你的脊梁。

像影片中的刘跃进,尽管没有钱,却拒绝当小偷:尽管生计艰难。却从不放弃对儿子抚育的责任:被人偷了,却狠不下心敲诈别人:尽管危机四伏。性命堪虞,却不放弃社会的良知,敢于和恶人抗争,对警察说的那句“你小瞧我了。”完成了一个市井另类英雄的造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对人生尊严底线的坚守,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格魅力。

就是影片中曹哥手下的小胖贼。因为青面兽打过他。曹哥也打过他。故想出出气,把其行踪透露给刘跃进,就那点对做人的尊严的底线的坚守与反击,就足以令观众对他实在是痛恨不起来。

人有尊严,是因为处事有底线。人处事有底线,需要社会给他堂堂正正做人的条件,至少要让他拥有一点理想的星光,一线成功的希望。影片中众多社会底层人物艰难的生存境遇。却时时刻刻挑战着作好人的尊严底线。无论是被控制的放白鸽玩仙人跳的女孩。半年领不到工资的农民工,久久得不到现钱的包工头。还是街上讨几个小钱的唱曲人,就是在黑道上混的小偷青面兽也感慨:“都他妈全是骗子!”

戏谑和反讽暗藏了批判的机锋,体现了黑色幽默的喜剧电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的智慧特色。尽管电影讲的是一个寓言,一个虚构的故事,可那毕竟也是人类的理想和梦想的表现,尽管每种社会制度都免不了有瑕疵,社会的转型期难免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尽管每个人的悲哀苦恼乃至于堕落首先多半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可这绝不是我们不去正视现实和对社会的病态加以疗救的理由。在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做人尊严底线的坚守,可能正是这部喜剧片遮蔽的主题诉求。

总而言之,《我叫刘跃进》这部电影不仅仅采用了类似于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叙事节奏,丝丝入扣的悬念设计,讲好了一个黑色幽默的喜剧故事,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故事以严肃的主题。秉承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精神,在幻觉的现实主义中,实践张爱玲的“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执着的追求对人性内蕴的深度开掘,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华民族文学传统包蕴的建设性的对现实的批判反思寓于黑色幽默的轻松之中,奉献给观众以人性的温暖与浪漫,理性的审视与自省。诚如冯小刚所言:“该片棉里藏针。”

浅议修辞技术与修辞艺术 篇7

一、修辞技术

1. 修辞符合技术的一般特征

茅盾曾指出, 技巧不等于技术, 但技巧中包含了技术。通过以上对修辞的回顾, 我们认为修辞首先是一种技术, 它也符合技术的一般特征。

(1) 技术总会提到手段和目的。技术作为工具、手段的总和, 是用来实现一定的应用目的。“手段”泛指用来达到目的的那些东西, 确切地说, “手段”是指运用那些东西的活动。这里的修辞手段是“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或“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 严格说来是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活动。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这个明确的目的一旦达到, 活动自然也会停止。

(2) 技术涉及计划与执行之间的区别。为了实现修辞表达效果的最优化, 修辞效果在取得之前就已被有计划地预设好了。因技术活动定向性强、自由度小, 所以在执行中, 应严格按照指定的、现成的表达内容, 对语言表达形式作最妥帖、恰切的选择和调配, 使最终的表达效果与预设效果相等值或优于预设效果, 以获得成功的修辞。技术的可贵之处是具有增效性, 达不到预期的修辞效果, 则毫无技术可言。

(3) 技术具有物质性, 存在着原料和成品与制造物之间的区别。修辞活动通过对语言的习惯或体裁形式的遗产, 如语音、词汇、语法、典故等语言材料进行调音、炼字、遣词、择句、设格等加工、制作。这些物化的技术产品在未经过技术加工前都是以原料的形式存在的。

立足于“做什么”和技术的本质“怎么做”的问题, 以上对修辞技术的一般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 从中不难看出修辞是作为一种技术而存在的。

2. 修辞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作为一种技术, 修辞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 实用性。修辞技术的价值在于其实用性。修辞学便是在实用性思想的支配下和强烈的现实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修辞学诞生于诡辩诉讼之中, 兴盛于先秦时期的中国修辞学亦起源于游说、讽谏、演说等。中国古代修辞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主张应“慎言”, 子贡认为, 在个人修养方面“君子一言以为知, 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孔颖达则从政治要求出发, 认为要“修辞立其诚”。西汉刘向从“尊君重身, 安国全性”的角度认为“辞不可不修”等。进入20世纪以来, 修辞也普遍致力于人们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和更加有效的表情达意。直到现在, 人们依然认为在说话写文章中语法只管“对不对”, 而修辞则管“好不好”的问题。不难看出, 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论的修辞观在人们心中早已枝繁叶茂了。究其原因, 无不是由语言的工具性所决定的。修辞的这种实用主义价值观, 使人们热衷于对各种修辞表达范式的探寻。

(2) 可操作性。修辞的实用性价值定位和取向主导了人们对修辞应用性的认识, 人们也普遍意识到:“对语言使用者来说, 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具体的修辞操作方法。”[1]各种表达范式尤其是辞格的建立, 迎合了人们这一需求。由于辞格侧重于形式技巧方面对语言运用进行研究, 在长期使用中也形成了相对稳定或比较固定的格式, 这就使一些相同形式的典型用例, 高度类型化了的辞格结构和范式化了的辞格效果能够被快速复制、粘贴到人们言语生活中, 如比喻生动、形象、具体;拟人赋予人的生命与情感, 将之写活了;排比加强气势, 便于强烈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夸张对事物作艺术上的扩大或缩小, 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对偶句式整齐匀称, 节奏明快, 读来铿锵有力、和谐悦耳……这些以辞格为中心的研究格局和程式化的阐析与运用模式显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又大大强化了修辞的实用性。

通过以上对修辞技术的解读, 不难看出无论是修辞技术的实用性还是可操作性始终都没有脱离语言本位基础, 更没有偏离对“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利用, 这不妨看成是某种程度上“人是语言动物”观念的折射。可以说集辞格研究之大成的修辞技术始终着眼于“怎样表达”的形式问题, 它更多地体现了狭义修辞学的语言本位观念、实用主义功能、辞格中心格局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人们普遍将修辞与修饰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认为修辞“好像只是把话说得更好、写得更好的一种技术性包装”[2] (P3) , 以致修辞被牢牢地约束和限定在语言层面上, 不敢越雷池一步, 长期行使着工具和手段的职能。这已成为修辞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修辞艺术

修辞在表达意义、传递必要语义信息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深蕴其中的美学元素又传达了一定的审美信息, 传递了一定的审美情感, 创造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异玄学效果。它韵味十足、趣味横生, 令人回味无穷。这便是刘勰的“深文隐蔚, 余味曲包”说, 也是人们常说的“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韵外之致”。诚如陈原先生所言:“语言文字又有信息, 又有美感, 既诉诸人类的理智, 又诉诸人类的感情和对美的感受, 不这是一个非常奇异的现象, 这当然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 (P37) 修辞艺术所创造的这种独特审美意味, 因空灵、飘逸而难以被技术性语辞捕捉到, 所以不像其中的语义信息那样在表达上具有开放性, 能被不同聚合单位和可离散组合关系所改造, 而只能寄于一个封闭的、不可离异的言语表达式中。当主体情感瞬间受到强烈激发时, 规范、有序、理性的常规表达难以承载人们对主客观世界多维的体验和感受, 此时的情感思维和一定审美关系便会支配语言符号突破语法和逻辑的束缚, 对语言单位进行变异。借助开放性思维与丰富联想和想象, 人们“思连千载, 视通万里, 以丰富的象外之象, 与给定语象相互交引, 衍化出文外之旨”[4] (P316) 。作为修辞艺术独具的魅力, 这些“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源于人们认识外界时的一种超理性的直接感悟。我们认为这种超理性的直接感悟与修辞认知直接相关。修辞认知隶属广义修辞学, 其奠基人谭学纯先生认为修辞认知比概念认知对人的影响更大。人们认识的世界是一个语言的世界, 生活在不同语言世界中的人们, 由于各自不同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自然会选择不同的认知方式。与过于崇尚和笃信逻辑思维与理性表达的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更擅长具象、悟性思维, 整体认知与诗意表达, 因而中国人更倾向于选择修辞化的认知方式, “在局部的意义上激活主体的新鲜感觉重新接近认知对象”, “以审美的权力颠覆现成语义的权威, 以审美化的方式, 重返被现成概念屏蔽的诗意”[2] (P32) 。并且在综合原有感受、想象等心理基础上, 在主体与对象之间搭建起更加鲜活的超理性的感性链接, 进而对世界进行心灵化的直接感悟。这种修辞化的认知方式突破了一般认知过程的稳定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而具有突变性、跳跃性和创造性。大修辞观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张宗正先生则直接指出:“修辞在本质上是创新、求异的思维品质”, “修辞的本质就是个性化、意图化的认知方式”[5] (P48-50) 。这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思维更易于激活人们新颖奇特的感性体验, 在对象审美化展开和陌生化处理的过程中融进个性化的独特感受。这就使得修辞意味含蕴隽永, 而难被描摹、复制。他还认为:“用修辞的目光认知事物, 就是‘为自然立法’, 就是人的自我本质的对象化, 是使客观世界建立符合意图的、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关联的秩序的一种方法。”[5] (P51) “为自然立法”就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建构, 自然中会灌注了人的因素, 并促使物向人的感觉转化, 换言之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的结果体现为艺术创作, 而修辞艺术正是人们修辞化认知世界过程中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晶。而人是语言的动物, 更是修辞的动物, 这就打开了人们普遍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逻辑认知的边界, 使修辞化认知更加广泛地介入到人们心灵家园的建构中。

谭学纯先生认为:“人以修辞的方式拥有世界, 修辞是人审美化的存在方式。”[4] (P59) 而修辞化认知和思维, 则把这种审美化的主体存在, 以及律动的生命、新鲜的体悟投射、外化进客体中, 使之皆着我之色彩。此时被赋予了审美化、情感化的客体更易于嵌入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契合了客观外界被认知主体内在价值经验图式同化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内化、积淀为主体更为稳定的审美心理。用修辞化认知的视角审视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修辞艺术的创作, 并通过对修辞艺术真、善、美的追求和实现, 不断建构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谭学纯先生在《广义修辞学》中也认为:“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 通过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进而改变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这便是修辞的哲学功能, 即修辞哲学。在这一点上, 修辞艺术与修辞哲学前后相承、一脉相通。

修辞艺术不同于修辞技术, 它着眼于表达什么的问题, 即表达的内容。这其中渗透着人对客观世界的修辞认知。它所创造的审美意味也是修辞哲学密切关注的内容。谭学纯先生提出的“修辞哲学”及“修辞认知”与张宗正先生对修辞本质的认识突破了传统或狭义修辞学修辞的语言根基和技术定性, 将其提升至思维和认知的高度上, 开拓了大修辞或广义修辞学的广阔视野, 为人们认识各种修辞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也为我们探索修辞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尤其是“人是修辞的动物”、“人在本质上是修辞的”等新鲜提法使人们真切意识到修辞化认知在修辞艺术创作中扮演的自然而关键的角色, 也便于人们联系狭义修辞学与广义修辞学来梳理修辞技术和修辞艺术的关系, 进而深化对修辞的认识。

三、修辞技术与修辞艺术的关系

从修辞技术到修辞艺术, 横向而言, 就是从修辞的表达形式到表达内容, 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对修辞来说, 应充分利用表层的形式美来体现深层内容的意味美;纵向而言, 修辞技术作为一种修辞术侧重于语言层面, 对话语进行修辞建构, 是人们的一种语言行为。而与修辞艺术至关重要的修辞化认知不妨看作是一种认知行为全面参与对人精神的修辞建构。不难看出, 从修辞技术到修辞艺术, 实即从修辞表层的语言行为转移到了修辞深层的认知行为。拓展开来, 当修辞艺术与修辞哲学接壤, 逐步迈入到大修辞领域时, 人类的一切行为又都成为修辞建构的对象。就这样, 从语言行为到认知行为直至人的所有行为, 人们一步步摸索并触及修辞的行为内核, 也逐渐深化了从“人是语言的动物”到“人是修辞的动物”的认识。这一切便是在狭义修辞学和广义修辞学视野的支撑下审视修辞技术和修辞艺术的必然结果。这对于修辞学突破瓶颈状态, 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建设和学科地位的强力提升也至关重要。

摘要:修辞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是语言动物”观念的折射, 它更多地体现了狭义修辞学的特征。这使人们普遍将修辞与修饰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以至于修辞长期行使着工具和手段的职能。而广义修辞学的修辞认知则将修辞提升至思维和认知的高度上, 这为人们看待修辞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步触及修辞的行为内核, 并深化了对“人是修辞动物”的认识。

关键词:修辞,技术特征,修辞认知,广义修辞学

参考文献

[1]高万里.中国修辞学的现状和出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3) .

[2]谭学纯, 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M].语文出版社, 1988.

[4]谭学纯, 朱玲.广义修辞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5]张宗正.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修辞阅读 篇8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形式,修辞性

《金色笔记》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 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名作。小说一出版即引起许多评论家们的兴趣:有的从女权主义立场出发, 认为这是一部旨在宣传女性自由的作品;有的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出发, 探讨作者如何在作品中演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的从政治角度出发, 寻求对文本的一种政治解读;有的采用叙事学、元小说理论和超小说理论等对小说的“结构”展开研究, 寻找主题与艺术形式的契合点。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以修辞性叙事理论为基础考察小说“形式”的修辞性, 以期能揭示作者如何让“结构”言说, 并劝服读者接受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1 多声部并存, 细化现实生活

西蒙·查特曼曾指出, 小说的修辞有两种:“一种旨在劝服我接受作品的形式;另一种则旨在劝服我接受对于现实世界里发生的事情的某种看法。”评论家的任务就是“要探讨这两种修辞和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刘光耀教授在《诗学与时间》也这样写道:“文本对世界的意识恰是在相应的文体意识的自觉中实现的。”“文体规约着文本, 使如此这般的文本言说成为符合相应文体要求的言说。”因此, 《金色笔记》所刻意凸显的“文体意识”明显具有作者的意向性。但是自出版以来, 评论家们从女权主义、政治、社会历史批评等角度对小说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内容”, 这是因为《金色笔记》创作于世界动荡的20世纪60年代:英国共产党开始分化、解体;女权主义的兴起, 等等。当读者从考证社会真实性的角度出发, 就会认为安娜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混乱:政治斗争、婚姻问题、伦理道德困惑等等。但是这些对“内容”的分析并非以作品的“形式”为出发点,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的作家的言说—认知过程。

从宏观修辞层面看, 《金色笔记》中的“笔记”是以附本的形式, 按照黑—红—黄—蓝的顺序插入正文故事内。它们是对主人公安娜的生活做多方面的补充, 因为当这些笔记首次在文本内出现时, 作者就提醒读者, 它们是安娜“意识”中不同的“声部”, 是她的现实生活在心理层面上的显示。这是因为她害怕“混乱”和“无形式”才把自己的生活分成了四个部分。罗伯塔·鲁本斯坦也指出:“分裂在《金色笔记》中的功能不仅是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形式上的现象, 就如同小说的结构已成为人物意识的客观对应物。”因此, 考察这些笔记所代表的不同“声部”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结构”与文本内的意识形态修辞之间的关系。

从笔记叙事的内容看, “黑”对应殖民主义, 作者以见证人的历史视角回顾过去的生活。“红”是政治, 作者用旁观者的政治眼光审视意识形态对人的生活的影响。“黄”是情感, 作者以女人的身份采用文学视角探求真实与虚构、创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蓝”是安娜生活的原生态再现, 是普通人的生活视角。每一本笔记各自成文, 独立成篇。出于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和生活的这些不同视角的需要, 不同笔记中的人物都应单本笔记文内修辞环境的需要显得扁平化了。但是笔记内的事件却显得更突出, 安娜的生活也由于“身份话语”的出现而使得她在政治、情感、生活、心理等主题叙事部分表现得更全面。这种通过分化人物的意识, 对现实进行不同方面的分别描述, 强化了“意识形态修辞”在文本中的效果, 使得每一个人物的话语不仅服务于单个主题, 还作为一种态度, 与其他人物相对。

如果把这些笔记看作是“自由女性”故事里重要的插入成分, 那么它们就成了整体中的不同对话部分, 因为在这些故事构成的叙事空间中, 它们彼此是离心的、喧嚣的:安娜作为“女性”与迈克尔等男性的相处是一次次的失败, 作为作家因为写作障碍始终不能写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 作为积极的参与者, 她却并不能理解共产主义, 等等。安娜能否在经济、政治、情感、心理上摆脱控制, 找到“自由”就成了故事的主题。作者在“自由女性”第四部分后附加了一本“金色”笔记, 讲述安娜终于走出困境, 同意和男友合写这本日记, 这就为故事结尾她憧憬美好的男女关系做好了铺垫:莫莉结婚了, 安娜也重新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从更宽泛意义层面看, 这种宏观修辞的效果并不只是不同声音的呈现, 更是一种行为的展示。它以表现文本内不同“声部”的存在状态为出发点, 彰显它们的意识形态功能, 进而将性别、阶级、种族、社会与文化等这些属于“人”的各种社会因素纳入到了文本内, 使得作品中“自由”主题呈现多元化。

因此对文本做修辞分析就是要注重修辞的过程, 即人们是如何通过修辞手段对一个简单的事实进行社会重构, 使社会现实文本化。在《金色笔记》中, 作者对生活和现实的关注要大于对男女关系的处理, 因为它没有将两性关系作为对立关系处理, 也没有将女性问题作为解决人的处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作者只是将经济、政治、精神、心理 (创作) 危机等并置在一起, 从历史的高度在社会层面把一种特殊的性别结构拆解开, 放置于各种具体社会情境中, 使其更加可信。

2 多样文体杂糅, 拓展叙事空间

如果这是“一部结构高度严谨、布局非常认真的小说”, 那么它绝不只是要劝说我们接受作者对发生事情的看法, 还会通过小说的审美修辞控制读者的距离。因此从微观层面进一步考察小说的叙事手段, 有助于从深层次理解小说形式的修辞性。

从叙事模式看, 小说“自由女性”部分采用的是传统的叙事方法, 情节逻辑连贯, 叙述有一定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但这种传统的叙事模式却被黑、红、黄、蓝、金笔记叙事打破, 笔记中建构起来的叙事模式也并不是以情节、故事为核心的封闭式结构模式, 其中杂糅了多种文体形式来讲述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又以相互间的对话作为一个轴心, 被组合进整部小说。正如詹姆斯·费伦所言, 讲故事的人总是“出于一个特定的目的在一个特定的场合给一个特定的听 (读) 者讲的一个特定的故事”。那么, 这个“奇特的”外部叙事结构便成了小说的显现修辞, 不同的叙事模式架构起了一个层次复杂的故事:最内部层面的故事是嵌入在黄色笔记里的故事《第三者的影子》;处于中间故事层面的是五本笔记讲述的故事:黑、红、黄、蓝各讲了四次, 金色笔记讲述了一次;再外层是“自由女性”故事;处于最外层的是作者莱辛讲述的故事。从故事层面看, 情节虽然显得混乱, 甚至有故意弱化情节的趋向,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它也凸显了文本中所埋伏的其它线索, 如安娜与共产主义者们之间的关系, 安娜的爱情故事, 等等。它们或平行或相交, 形成以安娜为中心所架设的多声部修辞结构, 并以这种结构表达她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方面的独特感悟。

从叙述视角看, “自由女性”部分是由第三人称来叙述的, 讲述安娜和女友莫莉离异后的生活。作者通过第三人称叙事控制和调节读者与安娜、莫莉等不同人物的距离。但是整个事件却是通过安娜这个“自由女人”的眼光去看, 通过安娜的思想去思考。读者完全是透过安娜所“视”去看待世界和她们“这一种全新类型的女人”的问题, 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说教和道德人格的判断。在笔记叙事部分, 作者的叙述所采用的语法人称也不尽相同。常常是安娜先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生活, 接着是作者以第三人称讲述另一个故事, 再然后作者干脆直接跳出笔记叙事之外, 直接出场对安娜和这些笔记作评价。人称交错变换、叙事视点不断穿插, 因而也就促成了小说文本中一种零乱的社会生活真实感。

从文体形式看, “自由女性”主要采用对话体, 通过充分展示人物身份话语之间的冲突, 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身处。笔记叙事部分则杂糅了报纸、文摘、信件、故事概要、提纲、梦、电影组镜头、菜单等多种形式, 变换叙事节奏。作者有意识地采用日记体和新闻体两种形式, 通过把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并置, 起到夸张性的模仿作用。前者注重心理描述, 细腻冗长, 而后者侧重于事实的陈述, 简洁明快。作者把这两种文体巧妙地运用于小说叙事中, 使得叙事节奏轻重、缓急相互映衬, 既荒唐可笑却又颇有味道。因此, 笔记叙事部分中出现的高频率叙事节奏变换深刻反映了作家的创作理念, 对于促成这部小说的叙述风格, 突出分裂主题和营造混乱气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因此, 通过把不同的文学体裁和创作手法引入文本, 在尽可能挖掘人物内在的复杂心理的同时, 也最大限度地展现社会现实, 把读者引向了分裂的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作者在以拼贴、交叉等手法模拟60年代的同时, 也生动地隐喻出了那个时代的矛盾。一方面它作为一种现实化的文本, 在内容上极大了展示了历史和生活, 反映了叙事载体的极大容纳性;另一方面, 通过不同文体间的相互渗透造就了文本内在的张力, 把文体形式的多样性所造就的叙事狂欢, 转化为文本世界内人物的内心复调, 使得历史事实的混乱表现为人意识上的分裂, 从而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 刘新民, 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2007.

[2]刘光耀.诗学与时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

[3]曲卫国.人文学科的修辞转向和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修辞阅读 篇9

由于语言类型有别, 加之不同地理文化因素的影响, 各国的谚语都带上了本民族文化的烙印;但同时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会有很多共同的经历和感受, 产生共同的认知心理, 进而有相对应的表达形式。本文通过分析意汉谚语的修辞功能和背景, 比较意汉谚语各自的修辞特点和文化语境, 以期在外汉教学及面对中国学生的意大利语教学中产生更多的启发作用。

一、意汉谚语的修辞功能

意大利语中的修辞一词“retorica”来源于希腊语“retor”, 意为“言说术”, 因而“修辞”在古希腊就是指在公共场所发表演说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说服艺术”。

汉语中“修辞”这个词语, 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一语。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 修辞 (figure retoriche) 是依据题旨情境, 强化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其功能在于使语言生动形象, 具体活泼, 整齐匀称, 音调铿锵,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给人以美的享受。

谚语作为美学修辞的典范, 是语言的瑰宝、智慧的结晶。意汉谚语的修辞功能, 概括起来就是通过比喻、对照、重复、押韵等修辞手段表现出音、形、意的美感, 使其流传久远。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典型的修辞方法, 从音韵、词义和句法三方面分别探究意汉谚语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

(一) 音韵修辞格

意大利语和汉语都是有着优美韵律的语言, 都注重运用词语的语音特点构成特殊的结构形式, 形成或整齐和谐或错落有致的音韵效果。然而, 意汉语言的语音系统不同, 音节结构方式也各有特点:

1.音节押韵:意大利语的押韵主要通过alliterazione和assonanza, consonanza三种形式展现。

(1) Alliterazione头韵

即同一句子中两个及以上彼此靠近的词开头的音节具有同样的字母或声音。它与汉语的双声 (汉语中两个或多个音节, 声母相同, 叫做双声, 不是辞格) 相似, 如:

Carta canta e villan dorme.白纸黑字, 农民才能安然入睡。

Chi presto parla poco sa.说得越早, 知道的越少。

(2) Consonanza辅韵

即指同样的辅音, 两次或多次出现在句子和短语中, 如:

Il troppo stroppia过犹不及

Chi non puòmodere non mostri i denti.不能咬人就别露牙齿。

La fameèil migliore condimento del cibo.空肚子好下饭。

(3) Assonanza元韵

即在一句话中, 有两个或更多的词具有相同的元音。它与汉语的叠韵 (两个或多个音节彼此韵母相同) 非常相似。如:

La fortuna arride agli audaci.幸运偏爱勇敢者。 (单个元音a在开头, 非重读)

Buona fortuna non dura.好运不常在。 (元音u重读, 词尾a非重读)

Moglie e buoi dei paesi tuoi.娶妻要找本乡人。 (元音组合uoi, 重读)

Casa mia casa mia, per piccina che tu sia, tu mi sembri una badia.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单个元音a, 重读)

此外, 还有两个元音组成的音节押韵:

Le parole volano e gli scritti restano.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音节ano押韵, 非重读)

Dal sapere viene l’avere.了解之后才能得到。 (音节ere押韵, 重读)

押元韵在意大利语中极为普遍, 这是意大利语修辞有别于其他语言的一大特色。从语音角度来说, 意大利语的单词都以a e i o u元音结尾, 使得单词的发音都饱满圆润, 极富音韵感;从语法角度来说, 意大利语同其他罗曼语族的语言一样, 动词有人称的变化, 名词、形容词、冠词有性数的差别, 句子的组成要求人称性数的搭配一致, 故应用元韵修辞格的句子俯仰皆是, 可谓是诵之金声玉振, 闻之行云流水。相比而言, 汉语的谚语在音韵方面略显单调, 主要依靠尾韵。如:

宝剑不磨要生锈, 人不学习要落后。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2.重轻律和平仄律

意大利语由于缺乏声调, 音节长度不一, 因此要靠词重音构成相应的结构形式, 达到抑扬起伏的效果, 如:

Chi va piano va sano e va lontano.欲速则不达。

Chi la dura la vince.坚持就是胜利。

汉语不仅有声调, 而且音节有高低变化, 因此汉语谚语都有平仄搭配的格律, 再加上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 因而节拍整齐, 音韵和谐。如: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二) 词义修辞格

在词义修辞方面, 意汉谚语都普遍运用明喻、暗喻、借喻、借代、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得形式既凝练又丰富, 内涵既深刻又质朴。然而, 意大利语的一些修辞术语并不和汉语一一对应, 如:metafora即对应汉语中的借喻和隐喻两种修辞。汉语的双关和含义范畴同意大利语也存在差别。此外, 意大利谚语中涉及的近音词连用、反语等修辞手段在中文谚语中都很罕见。下面我们一一加以分析:

1.比喻

比喻的格式特点就是表示事物的甲语言手段 (本体) 和乙语言手段 (喻体) 以乙比甲, 产生转义。汉语中,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意大利语的修辞术语与西方修辞学一脉相承, 不与汉语一一对应。

(1) Similitudine明喻

意汉语言中的明喻颇为一致, 都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且需使用喻词“好像, 如同, 好似” (come, quanto, cosi...come) 等。如:

La bugiaècome una valanga:piùrotola e piùsi ingross.谎言似雪球, 越滚越大。

L’ospiteècome il pesce, dopo tre giorni puzza. (客人就像鱼, 过三天就臭) 久住招人嫌。

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

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2) Metafora隐喻, 借喻

Metafora兼有汉语隐喻、借喻的特点。Metafora来源于拉丁语metaphérō, 意为“转变”, 因此, metafora并非狭隘意义上的把A比作B的不使用比喻词的暗喻, 而是广义上词汇的比喻义。换言之, 也就是词汇denotation (本义) 之外的connotation (转义) 。比如:意大利语单词“笔”penna, 本意是指鸟翼或尾部的大羽毛, 中世纪的时候, 欧洲人用鹅毛来写字, 因此, penna的转义“笔”固定下来。现在penna还指代意大利空心粉的一种, 因为它的形状像老式钢笔的笔尖。

隐喻在汉语中用“是, 成为, 做”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引出, 意大利语则相对应地通过动词“essere (是) ”和“avere (有) ”构成。如:

Il mattino ha l’oro in bocca (The morning has gold in mouth早晨嘴里有金子) 一日之计在于晨。

Giannièun vulcano di idee (Gianni is a vulcano of ideas他是个智慧火山) 他是一个智多星。

困难是弹簧, 你弱它就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书籍是精神的食粮。

借喻则是把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的语言手段, 如:

Non c’èrosa senza spine.没有不带刺的玫瑰。

Chi semina vento raccoglie tempesta. (播种下风的人等着收暴风雨。)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其实汉意谚语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段时, 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 都有很多相同点, 如:在描述景色的时候, 人类都习惯于用身体的某个部分来借喻, la bocca del fiume河口, le artiere stradali主干道 (主动脉) , Il cuore della citta (市中心, 心脏地带) 。汉语农谚“瑞雪兆丰年”在意大利语中也有完全对应的表达:Anno nevoso anno fruttuoso.

当然, 寓意相同, 喻体不同的情况更普遍, 中国常说的“鸡蛋里挑骨头”, 在意大利语中则是Cercare il pelo nell’uovo. (鸡蛋里挑羽毛) , “大海捞针”在意大利语中则是Cercare un ago in pagliaio. (在干草垛里找针) , “姜还是老的辣”的意大利谚语说Gallina vecchia fa buon brodo. (老母鸡炖好汤) 。中国人形容勇敢, 用“胆”, 有胆量做某事, 而意大利人则用“肝”, aver il fegato (有肝去做某事) ;中国人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意大利人则用大家熟悉的谚语“Roma nonèfatta in un giorno”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

2.Metonimia借代

借代能抓住事物的最显著特征, 使谚语表达简洁明了, 生动形象。如意大利语中有:

Bacco, tabacco e Venere riducono l’uomo in cenere.烟酒色乃毁人之三害。

Ognuno ha la sua Croce. (人人都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Bacco是古罗马神话人物酒神巴克斯, 代指酒, Venere是古罗马神话人物美神维纳斯, 代指美色;Croce是十字架, 基督教的标志, 钉在十字架上是行刑方式, 这里代指苦难和折磨。汉语谚语中则有: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唱红脸, 一个唱白脸。西施代指美女;红脸代指充当严厉的角色的人, 白脸代指充当友善角色的人。

3.Iperbole夸张

夸张的手法能有效启发读者想象力, 加强说话的力量。如:

Una padre campa centi figli e cento figli non campano un padre.一个老汉养活一百个儿女, 一百个儿女却养不活一个老汉。

Quando piove con sole le vecchie fanno amore.艳阳天下若雨, 老太太便也发情。 (铁树开花, 哑巴说话)

宰相肚里能撑船。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4.Personificazione拟人

拟人即把事物人格化, 赋予事物、动物性格、语言、动作和感情, 使之形象生动, 如:

Le bugie hanno le gambe corte.谎言腿短。

Quando il gatto non c’è, i topi ballano. (猫不在, 鼠起舞)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蚍蜉撼大树, 可怜不自量。

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

除了以上所列的相通的修辞方法, 由于自身的语音和语法特点, 意大利语中仍存在一些汉语中少见的谚语修辞方式, 如:

(1) Paronomasia近音词连用, 在修辞效果和功能上类似汉语的双关语 (二语双关)

由于意大利语是拼音文字, 单词有相近的发音, 只变换一两个字母, 就可以形成意义的对比, 帮助记忆, 并产生幽默效果, 称为近音词连用。如:

Dalle stelle alle stalle. (From hero to zero) 从英雄到狗熊。

Chi non risica non rosica.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Donna danno, sposa spesa, moglie maglio.女子能误事, 新娘能花钱, 老婆能动粗。

汉字是意音文字, 汉语的双关, 一般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语双关”, 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

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北风, 西北风, 不抵老婆枕头风。

这类的双关, 意大利语称为Bisticcio, 如:

La moglie che amano i loro mariti li cambiano spesso. (The wives who love their husbands change them often.) 这里的“换”, 就是双关语, 表面是换丈夫, 其实是指勤于帮丈夫洗换衣服。

Apre la porta e porta inaspettata guerra.大门开, 战争来。

这句话中前一个porta是名词大门, 后一个porta是动词portare (带来) 的第三人称直陈式现在时变位, 恰好和名词porta词形, 发音均一致。

(2) Anfifrasi反语

反语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 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一方面意大利语的反语和汉语修辞格讽刺 (ironia) 有含义重叠的部分, 即含有否定及嘲弄的意思, 如汉谚中有: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有了千钱想万钱, 做了皇帝想成仙。

意大利语中有:

Paglio d’asino non arrivòmai in cielo.驴叫上不了天。

Voler cavar sangue da una rapa.萝卜里挤不出血来。 (要求过高)

另一方面意大利语谚语中会用反语表达美好的祝愿, 十分典型的例子就是:

In bocca a lupo!Crepi!祝你掉进狼的嘴里!我撕裂了它!

这句话意思是祝你好运!祝你成功!因为掉进狼的嘴里是需要运气才能活过来的, 而回答者则用Crepi来表达必胜的信心。

(三) 句法修辞格

句子结构上的修辞格主要是指通过句子结构的均衡布局或是突出重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意语谚语应用的这类辞格与汉语中的重复、对偶、排比、顶针基本相同。但汉语中的句法修辞还包括极有特色的回环、起兴, 这恰恰是意语谚语中缺乏的。

另外, 从语法和修辞相结合的角度来看, 一些语法结构和修辞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汉语谚语复句较多, 并有很多不含谓语动词的名词句谚语, 句式多为肯定句, 句子连接采用意合手段, 谚语句型较为复杂。而意语谚语则包含很多特定的句型, 如:关系代词chi, 无人称形式si, 各类介词短语前置的倒装结构, 大量表劝诫的祈使句等 (Non-don’t, MeglioBetter) , 加强了语气, 达到了强调的修辞效果。

首先我们看看意汉谚语中共有的几种句法修辞格:

1.Ripetizione重复

重复的修辞使谚语重点突出, 节奏感强, 重复结构的使用能增加人们的记忆强度和回味余地。如:

花花轿子抬活人, 花花语言哄死人。

会嫁嫁对头, 不会嫁嫁门楼。

一粒汗珠万粒粮, 万粒汗珠谷满仓。

Mai dire mai.永不说永不。

Oaspite raro, ospite caro.少见的客人更尊贵。

Cento teste, cento cappelli.一百个脑袋, 就有一百个帽子。

Ammazza, ammazza, son tutti d’una razza.杀来杀去都是一家人。 (大水冲了龙王庙)

2.Antitesi对偶

对偶的格式特点是成对的词组或分居, 音节相等, 结构相同, 词性相当, 意义统一。正对相互补充, 反对相互映照, 巧妙地揭示了事物的辩证关系。如: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是非只为开口多, 烦恼皆因强出头。

Uomo propone, Dio dispone.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La parolaèd’argento, il silenzioèd’oro.沉默是金, 雄辩是银。

Lontano dagli occhi, lontano dal cuore.眼不见, 心不烦。

3.Parallelismo排比

排比一般由三个以上词组或分句组成, 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义密切相关, 含排比的汉语谚语有:

冰不窖不寒, 木不钻不着, 马不打不奔, 人不激不发。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聪明装不得, 小孩惯不得, 谎话讲不得, 庄稼荒不得。

意语谚语也有使用排比的, 但数量不多:

Uovo d’un ora, pane d’un giorno, vino d’un anno, pesce di dieci, donna di quindici, e amico di trenta.一小时的鸡蛋,

一天的面包, 一年的葡萄酒, 十天的鱼, 十五天的女人, 三十天的朋友。

Chi vuole aver bene un dì, faccia un buon pasto, chi una settimana, ammazzi il porco, chi un mese, pigli moglie, chi tutta la vita, si faccia prete.

愿意做一天好事的人, 能做一顿好饭, 做一周的好事的人, 能杀一头猪, 做一个月好事的人, 能找到老婆, 做一辈子好事的人, 能当神父。

4. Anadiplosi顶针

顶针使谚语各部分之间的结构严密, 语意递进, 语气连绵, 音律流畅。如汉语中的:

天哄地, 地哄肚。

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

好手不敌双拳, 双拳不如四手。

A brigante, brigante e mezzo.你若恶, 我更恶。

A mali estremi, estremi rimedi.以毒攻毒。

此外, 汉语的句法修辞中也有一些独树一帜的修辞方法, 如回环:

开水不响, 响水不开。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

由于汉语词语几乎不需形式标志, 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使得语序成为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由于汉语不同于意大利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 词语又有词性兼类的语法特征, 使得占大量的自由和半自由语素得以灵活组合, 兼多种词性的词, 在不同环境中的巧妙应用就形成了结构整齐匀称, 音韵和谐优美, 揭示辩证关系的回环修辞。

如: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的起兴:

乱麻必有头, 事出必有因。

画龙画虎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笛子要吹到眼子上, 说话要说到点子上。

起兴这种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 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 运用到谚语上, 不仅在音韵上能确定韵脚和音步, 而且在内容上能使景象暗合寓意, 使语言咏唱自由, 行文轻快活泼, 独具魅力。

此外, 汉语中还有名词句构成的谚语, 它们反差鲜明, 结构紧凑, 句意自明, 如:

刀子嘴豆腐心。

笑面老虎杀人心。

金杯玉酒千人血。

小姐身子丫头命。

相比汉语谚语的句式, 意大利语谚语的句型更为固定, 一些特有的句型表强调, 也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如:

Chi ha pazienza ha gloria.胜利属于有耐心的人。 (Those who...)

Chi la fa l’aspetti.种下的苦果自己吃。

Chi non ci vuole non ci merita.不爱我者, 不配我理。

Chi mangia molto riso beve lascime.吃多了笑容就要喝泪水。

Meglio un gioro da leone che cento da pecora.宁做一日狮不做百日羊。 (Better...than...)

Meglio un uovo oggi che una gallina domani.宁要今日蛋不要明日鸡。

Meglio uccello di bosco che uccello di gabbia.宁做林中雀不做笼中鸟。

Meglio un asino vivo che un dottore morto.宁做活傻瓜不做死博士。

Non c’e rose senza spine.没有不带刺的玫瑰。 (There’s no...)

Non c’e fumo senza arrosto.无风不起浪。

Non c’e pane senza pena.没有不要劳动换来的面包。

Non c’e regole senza eccezioni.没有毫无例外的规则。

A buon consiglio non si trova prezzo.良言无价。 (用介词短语作状语前置突出强调)

A scherzare con la fiamma ci si scotta.玩火必自焚。

A veste logorata, poca fede vien prestata.人靠衣服马靠鞍。

A stomaco affamato ogni cibo e’grato.饥不择食寒不择衣。

以上从语言的音韵、词汇、句法特征角度梳理了意汉谚语修辞的共性和个性, 然而, 这些修辞手法的形成, 以及体现在两种谚语相似修辞格中的差异, 则需要修辞背景显现的文化语境加以分析和阐述。

二、意汉谚语的修辞背景

英国语言学家弗斯在20世纪40年代就初步阐述了在言语环境中研究话语的理论和方法, 提出了“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语言事实”的学说。我国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可以说语境赋予修辞确切的含义, 赋予特定的具体语言感情色彩。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前者包括语篇结构、上下文、前后语;后者则包括社会、文化、历史、民族等方面的因素。中意两国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因此, 两国谚语的生成背景、修辞手段都生动反映出了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历史文化等特定文化语境造成的差异和影响。

1.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

中国有着辉煌的农耕文明, 因此, 田间地头的农谚成了汉语谚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高地芝麻洼地豆。

过了三月三, 南瓜葫芦地里钻。

今冬麦盖三层被, 来年枕着馒头睡。

清明有雨春苗壮, 小满有雨麦头齐。

通过汉语对比辞格表现中国的传统农作物、中原的气候特点, 押韵的应用则使农谚呈现出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代代相传的特色。而在传统意义上, 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 因此, 以海洋为背景的谚语在意大利语中甚为普遍:

中国人说敝帚自珍, 意大利人则说:Bandiera vecchia onor di capitano.旧旗是船长的自豪。

中国人说疾风知劲草, 意大利人则说:Il buon marinaio si consce al cattivo tempo.风浪识水手。

中国人说树倒猢狲散, 意大利人则说:Quando la nave affonda, i topi scappano.船沉鼠自窜。

可见海洋环境孕育了这个民族的无限智慧, 海洋环境也通过修辞中的借体、喻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然而, 意大利不只三面环海, 更有得天独厚的地中海气候, 因此, 在农业发展上也很有特色, 葡萄酿酒、橄榄榨油都是它们农谚的源头。如:Nelle botti picccole sta il vino buono.小桶才能装好酒 (浓缩的都是精华。) Olio dapprima, vino del mezzo, e miele di fondo.从罐子里提取时, 橄榄油要表面的, 酒要中间的, 蜂蜜则要沉底的。排比的修辞突出意大利最典型的农作物, 使得农民的智慧和经验得到了最淋漓的体现。

再如:有关表述地中海天气的谚语, 句法上的对偶修辞及词法的提喻修辞的交互使用, 生动地描述了意大利的冬夏气候。Pioggio di agosto rinfresca il bosco八月雨, 似甘露 (意大利夏季是旱季, 炎热干燥) , Pioggia di febbraio riempie il granaio二月雨, 谷满仓 (冬季是雨季, 温和多雨, 满足了谷物对水量的需求) 。

2. 从宗教文化的特点来看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 给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增添了新的活力, 因此, 谚语很大一部分源自佛经故事、佛教术语, 如:“无事不登三宝殿”, “解铃还许系铃人”,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等等。再如:“佛在心头坐, 酒肉穿肠过”, 传说张献忠攻打重庆时, 强迫破山和尚吃肉。破山和尚说:“公不屠城, 我便开戒。”张献忠听后说:“只要你开戒吃肉, 那我就不屠城吧。”结果破山和尚边吃肉边说揭道:“佛在心头坐, 酒肉穿肠过。”意思是只要心中有佛, 心诚则不必顾及清规戒律。

意大利天主教文化也对意大利谚语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Morte un papa se ne fa un altro.死了教皇, 自会有新的 (死了张屠夫, 不吃混猪毛。) Fa quel che il prete dice, non quel che il prete fa.按照神甫说的做, 别按神甫做的做。Dio non paga il sabato.上帝周六也工作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Dio manda il freddo e pene a chi vuole bene.上帝给自己偏爱的人带来寒冷和磨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可见, 意大利人对上帝的态度很虔诚, 对天主教会的教皇、神甫却也不乏讽刺和调侃。

以上谚语中, 都用到了借代和换称, 如:佛堂、教皇、菩萨、神甫, 以小事物反映大局面, 化繁为简, 体现了宗教文化给市民生活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并从谚语反映的语境中折射出了人们不同时期对宗教本身, 以及所衍生的各种事物的不同态度。

3. 从历史文化的传承来看

汉谚语辞格的背景具有多源性, 既有源于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的, 又有出自古书典籍、文艺作品的, 比如:“说曹操曹操到”, “关公面前耍大刀”中的曹操、关公都是在人民群众心目有着特殊地位, 在口头经常提起, 或褒或贬, 表现了汉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代表性人物。明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以冷峻的目光, 洞察社会人生, 书中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及文人杂记, 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 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该书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文化水平, 其中的“人生似鸟同林宿, 大难来时各自飞”、“人善被人欺, 马善被人骑”、“贫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衙门八字开, 有理无钱莫进来”等谚语交互应用了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 使谚语妙趣横生, 内容通俗易懂, 增强了读者的可接受度。

意大利谚语的修辞格背景,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修辞学。西方修辞学就其渊源而论, 首先是一种劝说性演说的艺术。如:亚里士多德就规定了修辞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目的、听众、构思过程、论辩、谋篇和文体风格。因此, 修辞学就成了既是劝说性演说的实践, 又是描述成功演说的方法, 成了一种具有巨大作用的综合艺术。故而, 如今的意大利谚语中仍旧保留了大量拉丁文谚语, 以及恺撒等公众演说者的名言、警语 (警语epigramma本身也是西方修辞手段的一种) 。如:

Errando discitur[拉]吃一堑, 长一智。

Gutta cavat lapidem[拉]滴水穿石。

Il vino veritas[拉]酒后吐真言。

Tempus omina medetur[拉]时间是公正的。

Intelligenti pauca[拉]心有灵犀一点通。

Veni, vidi, vici[拉]我来, 我看, 我征服。 (恺撒的名言)

其次,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 被基督教徒认为是上帝的启示和永恒的真理, 是人们信仰的总纲和处世的规范。《圣经》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 影响深远, 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 而且是西方文化的支柱, 是意大利谚语修辞背景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比如:以各类宗教节日为背景的修辞就很有特色, 如:

A carnevale ogni scherzo vale.狂欢节 (基督教四旬斋前) 什么玩笑都能开。

A San Martino apri la botte e assaggia il vino.圣马丁节 (11月11日) 可以开桶尝酒。

Natale coi tuoi, Paqua con chi vuoi.圣诞节和家人过, 复活节和朋友过。

再如:A Cesare quel che e’di Cesare, a Dio quel che e’di Dio.上帝的归上帝, 恺撒的归恺撒。此即出自《圣经》新约部分, 是耶稣对俗世生活和灵性生命如何结合的一个完美解释。

最后, 意大利古罗马的辉煌历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图景, 也都是谚语修辞的主要背景, 如:

Roma non e’fatta in un giorno.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Tutte le strade portano a Roma.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两则谚语不仅寓意深刻, 更展现了罗马这个千年古城的伟大和不朽。

再如:Senza arte néparte没手艺就没地位 (无足轻重) 。

该谚语产生的背景是由于文艺复兴初期, 佛罗伦萨的手工业发达, 形成了行会组织, 这些行会进而开始参与政治生活, 但手艺不好、专业技能不高的作坊则不能成为行会一员, 无法受行会保护, 故而就没有政治生活中的一席之地, 显得微不足道, 无足轻重。该谚语运用了近义词的替换、近音词连用、押元音韵及对比等手法的互用, 鲜明而形象地表现了谚语的深层意蕴。

Paganini non concede mai il bis.帕格尼尼从不拉第二遍 (过了这个村, 没有这个店) 。

谚语中的帕格尼尼是19世纪初期意大利一位才华横溢的小提琴家, 他擅长即兴演奏, 因此即便是为国王演奏, 由于乐曲是即兴的, 也不会拉第二次。谚语中的bis本是副词, 本意指二度地, 后来bis则直接用作名词, 用于演出精彩时观众要求再来一个, 再来一曲。

三、结语

从文章的分析中, 我们首先看到了意汉谚语的丰富多彩及其修辞价值。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重复、排比、押韵, 使得谚语形象生动, 富有感染力, 也使不同语言和文明的交流更便捷, 激发了人们在跨文化交流时的共鸣。同时, 意汉语言中独具特点的修辞手法更突出了各自的语言精粹, 用最精妙的方式展现了意汉语言音、意、形的和谐统一之美。

第二部分意汉谚语的修辞背景的分析, 更是探究到了辞格和谚语的灵魂。只有联系了大的文化语境, 才能对各民族的谚语有最准确的理解和最深入的诠释。同时, 不同修辞手法锻造出情趣各异的谚语, 就如同一个万花筒和一本大百科全书, 反过来用最生动的方式和最简洁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产生和运用它的语境, 以及整个文化语境中承载的本国历史、本民族的特质。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意汉谚语在音韵、词汇和语法三方面修辞手法上的异同及其音形意的修辞功能, 继而就意汉谚语修辞方法的生成和应用背景联系文化语境理论加以阐述, 以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意汉谚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其修辞特点。

修辞阅读 篇10

一、语言“说写”与修辞的判定

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运用的标准是要适合题旨与符合情境。“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 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1]《修辞学发凡》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切实的自然的修辞, 必定是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生活的表现, 为达成社会需要所必要的手段。凡是成功的修辞, 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 内容复杂的情境, 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 使人觉得无可移易, 至少写说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1]“题旨”即指“说写的事项、所要表达的思想”, “情境”则包含“写说”目的、对象。“题旨”与“情境”都为必要, 两者相辅相成。只有确定了题旨, 在此基础上考虑相应的情境, 写说才能完整;只有符合了情境, 将题旨蕴含于明确的情境中, 写说才能生动。

如以张爱玲《金锁记》为例。作者刻画主人公姜长白时描述道:“多半他准备先声夺人, 借酒盖住了脸, 找点碴子, 摔上两件东西。末后他会坐到床沿上来, 耸起肩膀, 伸手到白绸小褂里面去抓痒, 出人意料之外地一笑……”在此选文中, “题旨”即凸显姜长白这一旧社会负面人物形象;“题境”即作者意图借助此文学形象抨击女性不幸沦为旧社会旧生活方式的牺牲品。“题旨”与“题境”相辅相成, 分外契合。作者巧用“盖”“找”“摔”“坐”“耸”“伸”“抓”“笑”等字眼, 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鄙俗、幼稚、懦弱而又猥琐的男性形象, 让人不禁联想并同情起旧社会生活中挣扎的妇女, 表达效果强烈。在此基础上, 题旨明确, 情境契合, 方可保证写说完整与生动。

只考虑题旨, 忽略情境会造成用词不当, 而只考虑情境, 忽略题旨会造成虚空生硬。例如:

例1:陈思之文, 群才之俊也, 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 《明帝颂》云“圣体浮轻”, 浮轻有似于蝴蝶, 永蛰颇疑于昆虫, 施之尊极, 岂其当乎? (刘勰《文心雕龙·指瑕》)

例2:当尧之时, 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 而乐尧用刑之宽。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例1中, 刘勰《文心雕龙》指出, 《武帝诔》《明帝颂》将帝王的遗体比作像蝴蝶的昆虫, 只考虑题旨, 忽略对象, 用词不当。例2中, 苏轼《邢赏忠厚之至论》一文批评过度用典, 指出其“只顾情境, 不顾题旨”的风气也当纠正。只有“题旨”与“情境”包容, 在写说中兼综使用, 使得“言有文”而“行可远”。

二、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分野”

陈望道先生将修辞划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修辞的分类问题是《修辞学发凡》的核心内容, 也是陈先生修辞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辞中的消极与积极的划分主要从题旨和情境出发, 没有褒贬色彩之分。消极修辞侧重于应合题旨, 即说理论事以自然、社会的因明、逻辑关系为常轨, 是抽象的, 具有概念性的辞格;积极修辞侧重于应合情境, 即价值的高下全凭意境的深浅而决定, 是具体的, 具有体验性的辞格。二者虽有界限, 但也联系紧密。

在文章和话语中, 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不断碰撞与融合。消极修辞讲求语义明白, 内容准确, 但在达到内容、语义的明确、通顺后, 就会在语音和句式上寻求进步, 向积极修辞靠拢, 使语句更加完整, 更具特色。同时, 消极修辞也是积极修辞的基础, 没有题旨的准确, 写说就会虚假生硬, 只有在句义准确的基础上, 寻求辞格、辞趣的变化, 写说才能形象、生动。例如:

例3:那四十以上的人, 有的是已拉了十年八年的车, 筋肉的衰损使他们甘居人后, 他们渐渐知道早晚是一个跟头会死在马路上。他们的拉车姿式, 讲价时的随机应变, 走路的抄近绕远, 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 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起之辈。 (老舍《骆驼祥子》)

例4: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整本整部的诗, 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 画家一撇儿绿, 一撇儿红, 一撇儿灰, 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 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 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 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 (沈从文《边城》)

例3主要采用了消极修辞。老舍用道地的“京腔”介绍了车夫们劳累困苦的一生。选文叙述平白, 言语质朴, 描写清晰, 内容易晓;与华丽的辞藻相比, 借助口语化的语言再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老舍所青睐。例4主要采用了积极修辞。沈从文的语言清丽脱俗, “绿”“红”“灰”等标志颜色的词语给人以视觉观感的美的享受;行文布局讲究长短句交错搭配, 又巧用排比等辞格, 使表达显得尤为灵活生动。

消极修辞讲究严肃而精确的论述, 积极修辞讲究想象的发挥和感情的充沛。在汉语写说中, 二者不断碰撞与融合, 构成了汉语言独有的特点, 形成了汉语言独特的魅力。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热闹的春天胜景。字里行间的叙述简明、连贯、得体;视觉与嗅觉双管齐下;比喻、排比、拟人等辞格也运用得恰到好处, 百花争春的特点跃然于纸上。此文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两相碰撞, 彼此融合的修辞典范。我们从中也不难发现, 消极修辞确为积极修辞的基础, 只有保证了句义的准确, 才能讲究技巧的华丽。讲积极修辞不是故作新奇, 而是文章的气势所至, 自然而然到来的“神来之笔”。

有研究指出, “这一著作从理论上肯定了修辞之功, 对汉语汉字的修辞用法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见解。他所提出的‘积极手法’理论至今指导着我们的修辞研究和写作实践。”[2]并且指出, “古代诗文中蕴藏了古人对于文辞形貌的科学探究, 注重修辞学习, 寓写作训练于选目讲解之中, 可以使经典诗文真正成为写作者的示范。”[2]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对修辞标准中的“题旨”与“情境”的关系、修辞分类中的“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关系做了举例论述, 继承《修辞学发凡》的修辞思想, 为更好地学习和建设现代修辞学提供一些借鉴。

摘要: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发凡》阐释了修辞标准和修辞分野两大问题, 并指出了修辞的评判标准是适合题旨和符合情境, 修辞的两大分野是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这些开创性的理论, 为其后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与发展给予了科学的引导和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陈望道,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修辞学发凡》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修辞阅读】相关文章:

修辞学研究生阅读书目03-21

阅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知识汇总05-25

修辞关联04-19

句子修辞06-14

修辞关系06-18

修辞句子07-17

排比修辞08-19

修辞诗歌08-31

法律修辞06-02

修辞现象06-09

上一篇:放射性药物防护下一篇:西安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