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多元需要

2024-06-12

教师的多元需要(精选五篇)

教师的多元需要 篇1

首先,多元化办医的核心是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的所有制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前者与体制、机制有关,后者则涉及到有效管制问题。政府解决投入不足和培育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必然会涉及到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的进入,对这些不同来源的资本进入的激励、管理和限制,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相关的税收政策也还不完整等。其次,多元化办医的重点实际上是对存量进行调整和对增量进行引导。对存量的调整,则必须回答:对哪些公立医院进行转制,如何转制?对增量进行引导,则不得不关注现行民营医院的生存状况,鼓励民营资本开办非营利医院,其政策支持重点又在那里?否则难以获得良好的政策空间。第三,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区域卫生规划之上。但就目前国内医疗服务机构现状来看,尽管存在差异,但不争的事实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那么,以前那些区域卫生规划科学合理吗,抑或以前那些规划实施有成效吗?如果是否定的,谁应该负责任,谁又有权力来协调和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调整。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疗保险学系主任张晓认为,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理论上可以改变目前医疗资源不足、竞争不够、效率不高的医院服务现状,可以改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但其隐藏在背后的诸多问题,在短时间是难以改变的,如果不能从医疗保障制度整体规划上进行科学设计,不从相关的政府职能职责上定位,不从现行体制和治理机制上对现有的办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则多元化办医格局可能仅是一厢情愿,甚至还会带来更大的改革成本。

促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除建立严格的医疗“基本法”与相关的法规进行规制外,建立医疗服务体系本身的各种管理与技术的“规范与标准”显得极其重要和迫切。

世界需要多元化的声音 篇2

在2007年中俄两国成功举办“国家年”活动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全面交流,使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在“国家年”框架内的数百场活动,在两国关系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不过,“国家年”最显著成果在于,两国人民对对方国家有了更深、更及时的了解。俄中两国政治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这种大环境促使双方在更高水平上开展经贸合作。因此,两国政府趁热打铁,签定了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的新协议,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确定将2009年作为中国的俄语年,将2010年作为俄罗斯的汉语年。

2008年12月17日,俄罗斯新闻社北京分社、俄罗斯新闻中心、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在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伊萨耶夫先生笑称:“关于教学,我不是专家,不能告诉你们准确的数据。我身边这位才是真正的俄罗斯研究的大家。”他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中心主任、全国著名俄语专家李英男教授介绍了国内目前专业俄语的教学和科研情况。

李英男教授说,目前中俄两国关系良好、双边贸易持续增长,也使得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俄语专业,根据全国俄语测试中心的报名数据显示:2006年前,全国有75所大学报名参加俄语专业四级考试,今年已经有超过100所。而随着大学扩招的一步步推进,全国俄语专业的学生由1999年的3000人翻了几番,2008年已经达到了1.2万。伊萨耶夫先生打趣说,这可能与前总统普京的个人魅力有直接关系,不过我们的新总统梅德韦杰夫也不差,相信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对俄语以及俄罗斯文化感兴趣。

另外,在“俄语世界”基金会也即将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成立面向全中国的俄罗斯中心。它不仅为国内俄语界提供教学、会议等服务,还将建设信息和图书中心,更大地丰富现有资源。该基金会是2007年由普京签署总统令正式成立的,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俄语,这个俄罗斯最丰富的文化遗产。

尽管过去两国间并不缺乏信息沟通,但是因为历史原因,彼此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过去。当代的中国正在发生什么?俄罗斯的文化又是怎样传承和发扬下去的?两国的贸易有着怎样的潜力?这些都是大家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经过互办“国家年”、“语言年”的活动,两国民众的彼此认识变得更加深入客观,相信关系也变得更好、更密切。

“即将开播的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也将是个极好的窗口,向两国人民介绍彼此的文化和生活。我们期待在2009年,更多的中国人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重温记忆深处的俄罗斯情怀,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对俄语感兴趣。”

伊萨耶夫先生不无遗憾地说:“中国人爱学外语,但是在很多人心目中英语已经等同于外语了。如果全球只有一种语言,很多民族都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也就需要各种语言存在。”

教师的多元需要 篇3

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 《外国小说欣赏》前言明确指出:“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 适当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 在话题方便之处简约地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 最终目的是初晓小说艺术,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提升人生境界。”“定位于欣赏, 比较恰当。”

“欣赏”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 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 领略其中的情趣。《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定位为“欣赏”, 就是让学生怀着喜欢与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他们认为美好的东西, 旨在恢复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激情, 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苦差。教材主编曹文轩在《外国小说欣赏》编写说明中也证实了这一课程设置意图:通过这门课, 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 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按照曹文轩的说法, 这套教材是给中等水平的高中生设计的, 定位在“欣赏”上, 他的目的是通过外国小说的教学, “引导学生亲近‘外国小说’、亲近‘小说’, 掌握打开小说的敲门砖”, 可见他更偏向于在语文课中加重文学教育的观点。

浙江省因为没有自编教材, 现阶段选用苏教版教材。苏教版必修教材一味追求彰显人文性, 教材编写体例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按照题材来划分单元的局限, 每个板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专题的人文内涵。在课文的选择上, 紧扣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主题, 入选了古今中外名家作品, 体裁多样。就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来讲, 在必修二中选入的几篇小说按照不同的人文内涵纳入不同的板块, 全然没有考虑到小说知识体系的构建。故而《外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模块纳入浙江省语文课程, 应该是考虑到苏教版必修教材在知识体系方面的缺陷———人文性太强, 工具性不足的因素。而且就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 《外国小说欣赏》与以往教材明显不同, 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 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这种体例大胆采用较新的小说鉴赏理论, 遵循了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 涵盖了小说艺术的基本知识。它的编写思路是基于能力养成, 力图为学生在阅读中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工具和方法。从这个角度看, 《外国小说欣赏》弥补了苏教版必修教材的明显缺陷, 在教学目标上体现的是工具性。

审视二:文本话题, 孰主孰次?

《外国小说欣赏》每个单元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阅读”部分两篇小说, 一篇精读, 一篇略读。精读的小说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 略读的小说可由学生自行阅读, 老师也可以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话题”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 分为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 前者是教学重点, 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讲解。

教学时以欣赏小说文本为主, 还是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 (话题) 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取向。如果以欣赏小说文本为主, 就教成传统的“理情节———研人物———析环境———揭主题”小说鉴赏课, 话题仅作为附带的知识短文。其优点是使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比较全面深入, 缺点可能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辜负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如果以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为主, 就有点小说欣赏指导课的意味, 小说文本成为“例文”, 只是这个单元话题的例子。其优点是通过八个单元的学习, 使学生对西方小说的文体特征以及欣赏小说的新路数有了系统的认识, 也能符合教科书的编撰特点, 但小说文本的其他元素可能忽略。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自主的一个话语系统, 教学只能“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如果以欣赏小说文本为主, 话题知识必须渗透到欣赏过程中;如果以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为主, 那么话题应该处理成教学的“纲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对此备感困惑:文本话题, 孰主孰次?

对于这个问题, 教材主编曹文轩在编写说明中谈到教材特色时曾强调“在分类和编排上与以往不同。历来讲授作品无非是在内容、形式两方面机械地做些文章, 作品尽管千差万别, 但分析起来都是差不多的路数。这套教科书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框架, 依据小说的一些基本特质来区分为8个单元。以这些特质作为组织教材的‘纲’, 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样的编排使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当于一本微缩型、简略型的外国小说史和小说创作论。既有利于照顾到‘面’, 又有利于在‘点’上纵深挖掘, 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小说的系统性认识”。我认为在这段话中, 曹文轩虽然指出了传统的小说教学方式的缺陷, 强调了话题的纲领地位, 但是他并没有针对新的教材重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明确教学的重点和方向。因此一线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 直接导致在教授《外国小说欣赏》时, 很多教师不知道这门课到底教什么, 应该怎么教。教学内容的模糊、不确定使《外国小说欣赏》成为很多教师望而生畏的堡垒。

王荣生先生评价“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明确———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有效、有用, 要求我们老师先有一个定位, 一个目标, 再据此去择取合宜的教学内容。显然, 面对老教法和新教材之间的冲突, 课程的设置和编者的意图教学之间的冲突, 《外国小说欣赏》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迷茫和困惑, 因此如何确定《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内容仍需多元审视。

摘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时, 很难确定把目标定位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基础上, 还是侧重引导学生感知小说特征、掌握小说史轮廓;也很难确定是以文本为主, 还是以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 (话题) 为主。教师要有自己的定位, 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节能减排需要多方参与和多元治理 篇4

政府层面,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多管齐下,打出组合拳。抓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要通过节能减排倒逼经济转型,以经济的转型升级来巩固节能减排的成果;大力推进环境经济政策,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挖掘节能减排潜力。通过抓标准、抓考核、抓服务,强化政府节能减排的责任。

企业层面,要发挥节能减排的主体作用。要算好“经济、环境和资源”三本账,树立节能减排就是企业增收创效、就是减少环境污染、就是减少资源消耗的理念。要切实承担企业公民的责任,在节能减排上要舍得投入、有真投入,杜绝为了套取国家政策性补助而弄虚作假的现象。要做好节能减排的信息公开,自觉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

公众层面,要发挥大众媒体和NGO的作用,做好节能减排科普知识和实用案例的宣传,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发扬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从节约用水、用电开始,将节能减排的理念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教师的多元需要 篇5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有关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典范 (paradigm) 的知识。

典范是一套解释人类行为或事物现象的想法, 如解释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偏低的文化剥夺典范与文化差异典范。文化剥夺典范论者认为, 少数族群学生和低收入学生学业成就低落的原因是, 他们在其文化中被社会化了。学校教育的目的, 就是让处于这些文化环境的学生体验其他文化的经验, 以弥补其文化认知上的不足。这些学者倡导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非以改变学校文化的方式, 增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文化力量。文化差异典范认为, 每个族群都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少数族群学生之所以在学校无法获得高学习成就, 是因为他们的族群文化和学校文化不同。然而, 这不应该是学生所属文化的责任, 而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教育应尊重、反映少数族群学生的文化, 并采用与少数族群文化特征相配合的教学策略, 提升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2]。文化差异典范论者不但对少数族群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关系有不同的反应, 并且对于如何增进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业成就, 也持不同的看法。

2.有关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概念的知识。

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概念是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如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2]。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既表现出全国性、共通性的大型文化, 即宏观文化;也表现出组成宏观文化的若干比较小型级文化, 即微观文化。所有微观文化都在某种程度上分享国家文化中已普及的价值、象征和概念, 并各自从中考量、解释、再诠释、认知和体验这些普遍性的全国性的价值和理想。只有具备这样的文化意识, 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本质, 而不会使学生误解、扭曲文化概念。

3.主要族群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

多元文化社会需要每个教师对不同族群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基本的了解, 以便于在教学中将族群文化内容适切地整合于学校课程之中。因为只有当教师本身具备文化和族群多样性的知识, 能够以不同族群文化的观点诠释知识经验, 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使其生活和工作更具有多元性, 且更敏锐地理解文化的差异以及肯定文化的多样性时, 教师才能具有足够的知能协助转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则和学生的意志。

4.相关教学方法的知识。

拥有相关教学方法的知识, 使教师能够应用适当的课程教材来配合不同文化、族群和社会阶层学生的特殊需要。

总之,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 教师必须具备多元文化知识, 了解学生所属族群文化特征及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 并适切地利用这种影响帮助学生提升学业成绩;教师不但是懂得教学知能的专业人员, 而且是了解少数族群文化特征的文化人;教师还需要掌握应对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种族学生特殊要求的多元文化教学与课程的知识。

(二) 情感、态度目标

1.具有人文关怀情感。

多元文化教育家盖伊提出“朝向文化感念的关怀”观念。多元文化教育应发展一种可以理解各种不同文化团体, 并和这些团体一起工作的态度与行动[4]。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仅拥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超越个人及其所属团体的私利, 深切关怀大众、国家、社会利益的品格, 以突出教师的人文关怀情感。教师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时要实施回应文化的关怀, 其教学要根基于人文关怀情感。关怀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情感与意愿, 它将与教师的知识及教学能力融为一体, 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2.偏见觉察的敏感性。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 教师要能够检视个人的生活与行为, 尤其其中的偏见即对其他社会群体成员的负面观感。教师对教材及自身偏见的觉察, 有助于其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 从而实现多元文化的观念与理想。教师如何进行觉察?多元文化学者们提出如下问题: (1) 教科书中是否从多元文化社会的观点出发, 它认同这个社会的多样性吗, 它有无提供多样的价值; (2) 这本教科书有无表现出对其他种族的接受性, 并以公平的态度来对待; (3) 少数族群的特质是不是多元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 (4) 故事中的有色人种能彼此认同吗[5]。训练教师对教材偏见觉察的敏感性, 实际也是对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训练, 从而培养教师平等与公正的态度和行为。

除了觉察教材及书籍中的偏见, 教师也需要觉察自身的偏见。教师要注意刻板印象及其影响。教师也要注意自己不自觉地使用某些语言, 而这些语言隐含着歧视, 如“笨”、“慢吞吞”等。教师需要以较开放的态度与方式来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比如, 对某一事件, 教师是否只强调自己的观点而轻视或否定其他与之不同的观点。面对多元的学生与声音, 教师是否给予他们同样的重视与对待?

(三) 技能目标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 “教师们正在与一群来自多元文化背景和有着不同经历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6]。教师不但要教授族群文化知识, 并且要教导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元文化的教学能力。

1.利用多种方式传递不同族群的文化, 帮助学生养成从不同文化角度建构概念、主题与观念的能力。教师作为一名研究者应善于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重文化的差异性及与此相关的内容, 充分利用课外书籍来补充教材不足, 增强学生对其他族群的认识, 引导不同族群的学生相互尊重与合作, 促进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正如班克斯提出的, 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要有足够的知识与技能去解释族群文化, 选择课外书籍和视听材料补充教材的不足, 增强学生对其他族群的认识, 运用多样化的传递方式来传递不同族群的文化特征, 提倡合作学习, 以促进族群间的整合[7]。

2.视每个学生为不同的个体, 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经验和接受能力施教的能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受到民族、性别、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些学生学习上的独特性。比如, 非主流文化的学生常常在教材的学习中更多地寻求与自身文化相关联的内容;在具体操作的学习中更多地关注学习实践的经历;在直观内容的学习中更加倾向于学习机会的参与。教师应形成不同的教学技巧来适应来自不同族群和文化群体的学生[8], 避免对不同族群团体的能力贴上刻板标签。在教学策略中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按照有关认知、动机和民族文化背景差异的知识设计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进行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3.与学生家庭、社区交互学习的能力。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 教和学不再被视为囿于学校之内的活动, 应充分挖掘与利用家庭、社区文化资源, 将其作为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以家庭与社区为起点, 提供适切而有趣的学习结构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本来就充分显现在与社区、家长、学生保持的一种持续的调适过程中[9]。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密切交往, 教师可以进一步熟悉学生所在社区和家庭所独有的文化, 并采用得当的教学策略, 开发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二、启示

多元文化素养是多元文化时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知识、技能的教师是多元文化教育目的能否达到的重要条件。然而近年来, 理论界和实践中对多元文化教师教育问题的关注仍显不足。多元文化教师并未纳入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目标, 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也没有纳入相关课程, 相关的教育教学实习更是不足[10]。因此, 需要我们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质的教师的诸多问题进行考虑, 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拥有多元文化教育知识、态度和技能的教师纳入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而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

(一) 更新培养观念

更新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教师教育的观念, 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纳入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多元文化社会对教师教育挑战的日益增强, 教师多元文化知能培养的课程进入许多国家师范教育修业计划。1977年, 美国教师教育评价委员会规定所有未来教师都必须接受一些多元文化课程及训练。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被纳入师范院校的必修科目。许多国家师范教育修业计划中都有诸如文化多元论、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民族意识、“双语教育”等课程。我们也应采取积极的行为, 将多元文化的需要纳入师范教育。

(二) 设置多元文化视野的课程

未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要求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 还要具备多元文化的理念和素质, 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满足不同族群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比如, 可在通识课程中增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或文化人类学等课程, 以奠定教师对不同文化与人、教育发展关系的基本认识。还可以设置多种课程形式, 开设少数民族历史, 区域地理、乡土考察以及文化艺术等课程, 对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文化形态、生计方式、社区聚落等方面内容进行学习, 增进教师关于文化、多元文化知识和相应的本土文化知识的了解, 形成他们对本土社会多元文化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 发展教师的多元文化态度, 增进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11]。在教育专业课程中增加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社区文化等内容, 以训练教师具备观察汇集或采录民族文化、地方文化, 并将文化素材融入课程教学的能力。增设相应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增进未来教师对学生次级文化、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的观察与理解, 协助他们发展处理文化差异的知识和能力。

(三) 组织有效的多元文化教师在职培训

对于师范生, 可以通过设置多元文化视野的课程来培养其多元文化素养, 对于在职教师, 可以通过各种学习、科研活动以及进修等方式, 发展完善其多元文化素养。首先, 加强中小学校与师资培训机构的合作, 开展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培训。将各中小学教师聚集到相关教师进修学校或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开展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活动, 积极引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知识, 使各民族教师参与其中, 让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多元文化教育的作用。其次, 以民族地区中小学为多元文化教师培训的基地, 增进教师多元文化知能的发展。民族地区可以开展对提高教师多元文化素质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 在学校内部组织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教材内容研讨、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调动教师的研究兴趣。另外, 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进行远程培训, 多方面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质。

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研究是民族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培养出一定数量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是我国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多元文化素养是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多元文化知识、态度及技能, 才能胜任其所面对的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教育教学工作。从知识目标、态度和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审视教师应具备的多元文化素养, 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的教师教育。

关键词:教师,多元文化素养,诉求,启示

参考文献

[1]席蔚华.美国学校的多儿文化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3) .

[2][3][美]班克斯.多儿文化教育概述[M].台北:台北心理出版社, 1998:83-140.

[4][美]盖伊.文化回应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实施[M].台北:台北文景书局, 2006:92-93.

[5]陈美茹.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台北师大书苑, 2000:124-127.

[6][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制———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8-10.

[7]Banks J.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Practice, 1989:204-205.

[8]李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9][美]詹姆斯.林奇.多元文化课程[M].台北:台北师大书苑, 1996:2-3.

[10]潘旭娟.民族教育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的培养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1.

上一篇:软环境下一篇:低压动态无功发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