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胰岛素的注射

2024-07-12

规范胰岛素的注射(精选十篇)

规范胰岛素的注射 篇1

胰岛素规范注射九步骤

胰岛素规范注射可分为九个步骤: (1) 注射前洗手; (2) 核对胰岛素类型和注射剂量; (3) 安装胰岛素笔芯; (4) 预混胰岛素需充分混匀; (5) 安装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 (6) 要检查注射部位和消毒; (7) 根据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的长度明确是否需要捏皮以及进针的角度。绝大多数成人4 m m或5 m m针头无需捏皮垂直进针即可; (8) 注射完毕以后, 针头滞留至少10秒后再拔出; (9) 注射完成后立即戴上外针帽将针头从注射笔上取下, 丢弃在加盖的硬壳容器中。

人体吸收胰岛素的最佳组织和注射手法

正确的胰岛素注射应将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皮下组织层 (也就是皮下脂肪层) 位于真皮的下面, 肌肉的上面。有很多患者常常会将胰岛素注射至肌肉层。注射过深 (至肌肉层) 会加快胰岛素的吸收速度, 导致体内血糖控制不稳定, 增加低血糖风险, 还会增加疼痛感。

为了保证将胰岛素注射在皮下, 降低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 在使用胰岛素注射器或普通型的笔用针头 (3 0 G×8 m m) 注射胰岛素时必须捏起皮肤进行注射。正确捏起皮肤的方法是用大拇指、食指或中指捏起表皮和皮下层组织, 不包括肌肉层。现在一般用的极细极短针头 (3 2 G×4 m m) 无需捏起皮肤, 直接注射即可, 超短长度, 能注射几乎无痛, 皮肤损伤小, 将胰岛素准确注射至皮下。

常用的注射部位及注意事项

人体最适合胰岛素注射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1/4处和臀部。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而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 注射时不舒适的感觉相对较少。这些部位对胰岛素吸收的快慢速度不同, 从快到慢依次是:腹部肚脐周围>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臀部外上侧。

在腹部进行注射时应注意要在距肚脐3~5厘米的两侧的一个手掌的距离内注射, 越往身体两侧皮下层越薄, 越容易扎到肌肉层。同样, 在大腿上注射时也只能由前面或外侧面进行大腿注射, 因为大腿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 不适宜进行注射。臀部的皮下层最厚, 其次是腹部、手臂, 大腿的皮下层最薄。

使用短效胰岛素或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时, 优先考虑的注射部位是腹部。对于中长效胰岛素, 例如睡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 最合适的注射部位是臀部或大腿。

注射部位的轮换

由于胰岛素本身是一种生长因子,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所以在平时的注射中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

为确保胰岛素吸收速度和吸收率的一致性, 降低血糖的波动, 不能将每天注射的区域和时间混淆。例如:医生推荐糖尿病患者每天早晨的注射部位是腹部, 患者就应该一直选择在早晨进行腹部注射, 不要随意更改至其他部位。患者可以在早晨进行腹部注射, 中年进行手臂注射, 晚上进行臀部注射, 以达到注射部位的轮换。

同时, 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注射部位的左右轮换, 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 右边一周的方法进行注射部位的左右对称轮换。例如:这周手臂注射的部位是左手臂, 那么下一周就轮换到右手臂, 再下一周又轮换到左手臂。另一种方法是一次左边, 一次右边的方法进行注射部位的左右对称轮换。大腿、臀部和腹部也都是这样进行轮换。

除了要在不同的部位间进行轮换外, 病友还要注意在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内轮换。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至少2.5厘米即约1手指宽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每次注射后, 最好能在一幅人体图上记录下所注射的部位、日期。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注射部位出现问题的几率。

正确消毒和及时更换针头

正确消毒和及时更换针头都是为了避免感染。使用胰岛素笔的病友, 应用碘酒、酒精消毒注射部位, 消毒液也可用安尔碘等, 对于有碘过敏史的病友, 可以直接用酒精消毒, 消毒范围是注射部位周围5~10毫米。提倡胰岛素笔的针头一次一换, 但是目前很少有人能做到。出于对经济承受能力的考虑, 所以, 每三到五天更换针头一次还是允许的, 如果感到针刺非常疼痛或者肉眼可见针头弯曲、变钝, 那就要及时更换。每次更换笔芯、针头, 都要排气, 以确保下次注射的剂量准确。

减轻疼痛的注射技巧

45法则:就是4 5度进针。胰岛素是皮下注射, 注射器或注射笔与皮肤呈4 5度角进针, 就正好能够打到皮下。

2快1慢法则:就是进针、出针的时候尽量速度快, 皮肤还没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 针已经迅速离开了;在打药的时候正好相反, 要尽量慢一些, 捏起皮肤的手要慢慢松开, 让药液缓缓进入身体里。

1条线法则:尽量保持进针、出针的路线笔直, 不偏不倚, 从哪儿进就从哪儿出。

胰岛素注射要规范 篇2

虽然目前患者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已在家庭中广泛使用,但要让胰岛素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患者必须正确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技术、注射部位和注射剂量。

腹部是优先选择注射的部位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包括上臂外上侧、腹部、大腿前外侧和臀部外上1/4部,这些部位皮下的脂肪组织有利于胰岛素的吸收,神经末梢分布得较少,注射的不舒适感觉也相对较少。其中腹部是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因胰岛素在腹部的吸收率最高,吸收率达100%;吸收的速度最快,又不受四肢运动的影响;另外腹部皮下组织较肥厚,能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大腿是较适合进行自我注射的部位,皮下吸收率为70%,注射时只能在大腿的前面或侧面进行注射。使用8mm的胰岛素注射笔及1ml注射器注射必须要捏起皮肤注射。

注射部位要轮换

胰岛素本身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层增生而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导致吸收率降低,所以要经常进行部位轮换。但由于各部位吸收胰岛素的速度和吸收率不同,不能将每天注射的区域和时间混淆。例如:医生推荐每天早晨注射部位是腹部,那患者就应该一直选择早晨注射。可以早晨进行腹部注射,中午手臂,晚上臀部以达到轮换的目的。患者可以在腹部、手臂、大腿、臀部几个部位轮流注射;注射时可以采取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左边一天右边一天的方法;在同一注射部位内的轮换,要求每次注射时离上次的注射点移开1手指的宽度。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的现象出现,就要停止在该部位注射,直到症状消失。

不同注射时间有差异

餐前注射: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注射。

餐时注射:使用速效胰岛素不需提前注射,但注射后必须进食,否则易引起低血糖。

餐后注射:短效胰岛素可遵医嘱在餐后进行注射。

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可保持夜间血糖平稳,避免黎明前高血糖发生。

注射有技巧

诺和笔作为胰岛素的一种先进注射装置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使用前将诺和笔在两手掌中平行滚动,然后上下轻摇几次,让笔芯所含药液均匀,再注射。注射结束后不要立即拔针,诺和笔应保留6秒钟以上,而使用普通注射器则需用棉球按压6秒钟以上。这样可以保证剂量的准确。为保证胰岛素注射至皮下,如果使用8mm的针头,就必须捏皮,且不能过早地松开皮褶。注射时不捏皮可能造成肌肉注射的风险。注射时需45°角快速进针,缓慢注射药物,然后拔出针头。而如果患者使用的是5mm的针头,则应该垂直进针,也不用进行捏皮。

不同剂型胰岛素的作用特点

规范胰岛素的注射 篇3

为了规范胰岛素注射技术,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于今年8月14日, 正式颁布了首部《中国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技术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并将每年的11月7日定为“糖尿病规范注射日”。下面, 笔者结合《指南》的有关内容, 对临床在胰岛素注射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如何规范操作作一简述。

问题1忽视注射部位的选择与轮换

有些患者注射胰岛素很随意, 觉得自己注射哪个部位顺手, 就老是注射那一个地方, 甚至局部皮肤已出现硬结依旧注射不误, 这是非常错误的。

胰岛素通常采用皮下注射法, 以选取皮肤松的部位为宜。我们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并不太多, 主要是腹部、手臂前外侧、大腿前外侧和臀部外上1/4等处。之所以如此, 是由于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 而且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 注射时不舒适的感觉相对较少。

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由快到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用来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 (或速效) 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者, 因为要求尽量快地起效, 所以一般选择吸收较快的腹部进行注射, 以利于胰岛素快速起效;而基础胰岛素 (主要指中、长效胰岛素) , 由于要求吸收平稳、缓慢, 所以一般选择吸收较慢的大腿前外侧或臀部进行注射, 以减少或避免低血糖 (尤其是夜间) 的发生。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产生硬结, 使胰岛素吸收延迟或不稳定, 进而影响血糖控制。因此, 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是非常必要的。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不同注射部位的轮换是指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注射,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次, 右边一次的方法;另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 右边一周的方法。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则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手指宽度 (大约2厘米) 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 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另外, 在选择腹部注射时, 应避开脐周3~5厘米以内的范围, 因为该区域的血管比较丰富。

问题2一次性针头重复使用

许多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往往一个针头用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更换, 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注射笔用针头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倒钩, 不仅会使患者注射时痛感增加, 而且容易产生皮肤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并增加感染及断针的几率。因此, 《中国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技术指南》建议, 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

问题3对针头选择、注射角度等细节问题重视不够

胰岛素应确保皮下注射。倘若进针太浅, 只扎到皮层, 则胰岛素吸收减慢, 不利于血糖控制;倘若针进过深, 药液很可能会注射到肌肉甚至静脉里, 这样不仅会增加疼痛感, 而且会显著加快胰岛素的吸收速度, 导致血糖波动, 增加低血糖风险。

为了确保将胰岛素注射至皮下层, 必须根据患者身体胖瘦以及所用针头的长短, 来决定进针的角度。当患者为儿童或体型偏瘦的成人最好选择短针头注射, 如果使用较长的针头 (8mm以上) 注射胰岛素时, 必须捏起皮肤, 并以45度角进行注射, 以增加皮下组织的厚度, 降低将胰岛素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当患者体型偏胖或者是用较短的针头注射胰岛素时, 则不必捏起皮肤, 垂直进针便可。目前已有公司推出长度仅5毫米的超细超短笔用针头, 任何患者使用这种针头, 均无需捏起皮肤, 直接进针即可保证在皮下注射。而且几无痛感, 尤其适合于儿童。需要提醒的是, 在注射的过程中不能改变针头的注射角度。

问题4注射装置选择不合理

用普通针管抽取、注射胰岛素, 不仅不方便, 而且很难保证注射剂量准确无误。《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指出:胰岛素注射笔具有剂量调节准确、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等优点, 患者容易掌握, 建议患者尽可能使用胰岛素专用注射笔注射胰岛素。

问题5注射前忘记混匀胰岛素

对于外观不透明、非单一组分的胰岛素, 如各种预混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低精蛋白胰岛素 (NPH) 等, 不管是瓶装还是预充笔型制剂, 都需要在注射前通过翻转或滚动的方法进行充分混匀。

总之, 胰岛素的疗效如何不仅与治疗方案是否合理有关, 胰岛素注射技术 (包括注射器具和注射方法) 正确与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它直接影响胰岛素剂量的准确性和胰岛素作用的发挥, 在某种程度上关乎血糖控制的成败。

相关链接

世界上最细的糖尿病注射针

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 胰岛素注射是最有效且不良反应最小的治疗方法。而患者在自我注射的过程中, 往往会因为注射所产生的疼痛而抵触治疗。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无痛注射技术倍加关注, 无痛、安全、便捷成为胰岛素注射的最大需求。

注射胰岛素的8项注意 篇4

1.在注射前半小时应将胰岛素从冰箱中取出,待药液温度接近室温时再注射。

2.注射前要洗手,并准备好胰岛素药瓶、注射器和酒精棉球等注射所需要的用品。

3,注射短效胰岛素时,应先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液瓶盖,然后用注射器吸取与所需胰岛素注射液等量的空气注入胰岛素瓶内,左手再将胰岛素药瓶倒转,右手持注射器抽吸胰岛素。

4.如果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应将胰岛素注射液瓶平放在手心中,用双手夹住药瓶,来回滚动10下左右.使瓶内药液充分混匀,再按上述方法进行。

5.自行混合两种剂型胰岛素时,必须按上面的步骤先抽短效胰岛素,再抽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如果把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胰岛素瓶内,这瓶胰岛素就不能再继续使用了。

6.选好注射部位后,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待酒精干后.用一只手将注射部位的皮肤捏起约1寸左右,另一只手将针头的一半以45度角刺入注射部位,推注药液,然后放松提起的皮肤。针头要在皮下停留10秒钟左右拔出,不要按揉注射部位。

7.虽然腹壁(肚脐周围1 0厘米内不能注射)、双上臂外侧、臀部及大腿外侧都是胰岛素注射的适合部位,但最好的部位是腹壁。即使这样,也不要在同一部位同一点上注射次数过多,各部位要交替使用,以避免出现皮下脂肪营养不良现象。应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和区域,每次注射间距应在2.5厘米以上。

规范胰岛素的注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1年12月选择本科住院2型糖尿病病人80例, 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43岁~74岁 (56.20岁±3.10岁) ;病程1年~13年 (2.60年±2.20年) ;学历:初中及以下5例, 中专及高中17例, 大专13例, 本科及以上5例。观察男22例, 女18例;年龄47岁~78岁 (59.20岁±3.10岁) ;病程1.5年~19.0年 (5.10年±2.50年) ;学历:初中及以下4例, 中专及高中21例, 大专8例, 本科及以上7例。病人均接受胰岛素注射。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人由责任护士采用口头讲解方式集体授课, 对糖尿病基本知识进行健康教育, 并发放相关健康宣教资料。住院期间由护士执行胰岛素注射, 出院前2d告知病人或家属胰岛素笔芯的安装、针头的安装和排气、剂量的调节、注射手法等[4]。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 询问注射情况有无异常, 提醒定期监测血糖, 鼓励病人如有疑问随时咨询。

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由责任护士与病人一对一进行健康教育, 制订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 其主要内容有: (1) 评估病人糖尿病知识盲点, 重点讲解胰岛素注射意义和优点; (2) 告知低血糖的症状、体征、预防及处理, 提醒随身携带糖尿病识别卡和含糖食品; (3) 根据胰岛素不同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帮助病人选择注射时间、部位;教病人练习装卸笔芯、调节剂量, 根据皮下脂肪厚度选择针头型号及捏皮手法。住院期间示范3次后在护士监护指导下自行注射, 确保病人出院前熟练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4) 胰岛素的储存、携带方式; (5) 讲解胰岛素遗漏注射时的处理方法; (6) 根据病人体型及劳动强度为病人计算每餐热量, 使用礼来公司糖尿病系列教育之饮食治疗手册选择食谱; (7) 根据病人年龄、身体状况制订运动计划; (8) 告知胰岛素治疗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目标值。

1.2.2 评价指标

对两组病人分别于出院前1d进行糖尿病健康知识问卷调查、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HbA1c测定, 调查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低血糖反应例次, 3个月复诊时的HbA1c测定。问卷内容包括低血糖表现、处理及预防知识, 胰岛素笔及注射相关知识, 胰岛素治疗注意事项, 胰岛素治疗控制目标, 卷面分值100分。满意度调查采用的是全院统一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或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个性化健康教育能促进病人掌握糖尿病健康知识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但公认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病人需终身面对。除了药物治疗外, 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是减少糖尿病复发及并发症的关键[5]。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以集体教育为主, 无法顾及学习者文化程度、对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理解接受能力、动手能力的区别, 采用一个标准讲授同样内容, 病人只能被动接受, 学习效果不佳。个性化健康教育根据病人个性化特征评估存在的知识盲点, 有针对性制订教育计划, 满足了不同病人的需求, 调动了病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表1可见, 观察组病人健康知识问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个性化健康教育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个性化健康教育采取一对一的教育模式, 需要充足的护理人力资源,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满足了这一基本条件。选择年资高、经验丰富、口头表达能力强的责任护士实施健康教育计划, 将病人必须正确掌握胰岛素注射技能这一目标作为工作要求, 强化了护士责任心, 督促护患一体为达标共同努力。一对一的交流模式使病人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重视, 自觉配合实施计划, 护患之间建立了良好密切的关系, 病人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3.3 个性化健康教育能促进病人安全使用胰岛素, 防止低血糖反应

住院糖尿病病人多需胰岛素治疗, 有调查显示, 使用胰岛素的院外病人40%存在安全注射问题, 原因各异, 但凡能按医护宣教方法做的病人均未发生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因此需加强糖尿病病人在院的健康教育[6]。个性化健康教育根据病人注射胰岛素种类不同, 选择不同注射部位, 如注射短效胰岛素或早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时, 优先选择腹部注射;如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宜选择大腿外侧或臀部。注射部位按计划轮换, 包括不同注射部位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 避开疼痛、硬结、红肿部位注射。根据病人皮下脂肪厚度选择针头型号及教授进针手法, 讲明注射针头一次一换的意义, 避免重复使用。高龄病人由于手抖、视力、听力下降等感知功能障碍, 出现胰岛素注射剂量不准确, 则由家属学习替代注射。保证胰岛素注射剂量准确, 吸收速度适宜, 避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帮助病人制作载明病情的糖尿病识别卡, 提醒随身携带含糖食品, 为可能发生的低血糖反应提供应急处理条件, 增加胰岛素使用安全系数。

3.4 个性化健康教育能促进HbA1c达标

个性化健康教育为病人量身定制食谱和运动计划, 切合病人个人特征, 易于被病人接受;病人在院期间正确掌握胰岛素治疗方法, 避免院后因注射困难多放弃胰岛素治疗, 提高治疗依从性[7]。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病人掌握糖尿病健康知识, 通过电话回访及随诊持续保持护理干预, 及时纠正错误观念, 能够影响病人出院后行为, 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达到长期有效控制血糖、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治疗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一对一个性化健康教育方式指导糖尿病病人规范胰岛素注射行为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1年12月住院2型糖尿病病人80例, 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 分别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和一对一个性化健康教育方式, 比较两组糖尿病健康知识问卷得分、护理工作满意度、出院前1d和出院3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反应例次等方面的差别。[结果]观察组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用一对一个性化健康教育方式可有效规范胰岛素注射行为, 有助长期有效控制血糖。

关键词:糖尿病,个性化健康教育,胰岛素注射

参考文献

[1]李秋萍.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06.

[2]潘长玉.糖尿病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31-1235.

[3]张颖, 白姣姣, 李晶.社区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注射能力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 2006, 20 (4A) :1044-1045.

[4]徐咏梅, 纪文, 盛伶俐.胰岛素宣教路径卡在规范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3) :40.

[5]黄杏芬, 钟慧红, 钟福华, 等.门诊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0) :24-25.

[6]袁蓉, 陈敏.影响糖尿病出院病人胰岛素注射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0) :76-77.

规范胰岛素的注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所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当中选取1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和胰岛素组两组,每组各81例。胰岛素泵组中,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31.3±7.4)岁;胰岛素组孕妇中,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2.1±7.4)岁。

1.2 方法

胰岛素泵组:根据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计算每日胰岛素总量,然后将相应剂量的门冬胰岛素装入韩国丹纳胰岛素泵中,将针头埋入皮下,固定妥当,保证输出道通畅。

胰岛素组: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餐前、餐后等各个阶段胰岛素使用量的不同调整胰岛素的剂量,采用胰岛素笔在三餐时将相应剂量的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进患者体内。一般来说,每日的剂量不超过6 U。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孕产妇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使用量、36周糖化血红蛋白值(HbAlc)、以及母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次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χ2检验法。

2 结果

2.1 两组孕产妇血糖控制情况、36周HbAlc以及胰岛素使用量比较

治疗后,胰岛素泵组血糖控制情况、36周HbAlc均明显优于胰岛素组,胰岛素使用量要明显少于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孕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胰岛素泵组有1例发生低血糖,1例发生早产,1例发生产后出血,1例产出巨大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胰岛素组有6例发生低血糖、2例发生早产,3例发生产后出血,2例发生胎儿畸形,2例产出巨大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胰岛素泵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妊妊娠期糖尿病指的是妊妊娠期首次发生和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具体包括妊妊娠前已经存在但被漏诊的孕前糖尿病患者以及孕期伴随发生的糖耐量异常患者[3]。当患者空腹、1 h、2 h血糖值分别达到或超过5.1、10.0、8.5 mmol/L时就可确诊妊妊娠期糖尿病[4]。妊妊娠期糖尿病会严重威胁母婴的生命健康及新生儿的生存质量[5]。临床上一般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妊妊娠期糖尿病,但注射剂量、注射器械、注射方法的不同也会影响血糖控制情况。

临床上常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妊妊娠期糖尿病,但每次注射量比较集中,会使血糖波动较大,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6]。胰岛素泵是由小注射器、泵、以及输液管组合而成的胰岛素注射装置[7]。胰岛素泵可以通过模拟胰腺的分泌功能将人体需要的胰岛素剂量输注到患者皮下,从而使患者的血糖保持全天的稳定[8]。具有微量、持续的胰岛素分泌的功能特点,能够使人体的胰岛素更加生理化、合理化,降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从而使患者血糖更加平稳、正常。

通过该文的研究,治疗后,胰岛素泵组血糖控制情况、36周糖化血红蛋白值(HbAlc)均明显优于胰岛素组,胰岛素使用量要明显少于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胰岛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使用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来说,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效果更快,更能够平稳的控制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因此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喻朝宁,何继东,梁奇.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首诊2型糖尿病的系统评价[J].西部医学,2011,23(11):2200-2204.

[2]龙碧.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1):1488-1490.

[3]姚奇棋,林国新,陈振新,等.胰岛素泵皮下注射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妊妊娠期糖尿病疗效的比较[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5):404-406.

[4]何继东,张兰,欧阳晓波.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比较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系统评价[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北京:中华医学会,2011.

[5]李曦.胰岛素泵、胰岛素皮下注射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近期疗效观察[C]//中国防痨协会.中国防痨协会80周年纪念暨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北京:中国防痨协会,,2013.

[6]贾海燕,文世林.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8):991-998.

[7]韩宏军.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6):102-103.

胰岛素注射装置的研究和发展 篇7

注射器是传统的胰岛素注射装置, 它的容积各不相同, 注射器的针头也有不同的长度和直径。这种注射装置的不足之处在于患者必须有良好的视力和灵活的双手;出门在外携带不便;注射针头导致的皮肤疼痛等。

高压无针注射器可使胰岛素在高压驱动下, 通过微孔以微型雾化的形式喷射至皮下并在皮下组织中扩散呈弥漫状分布, 使药液吸收迅速而均匀, 无需针头, 对于惧怕针头而又必须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但是, 它也有其明显不足之处, 价格昂贵、体积大、操作步骤复杂、携带和使用不便等。

胰岛素泵是近20年来临床上所有胰岛素治疗方案中最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但胰岛素泵的使用花费较大, 因而尚难普及应用。

胰岛素笔是将胰岛素和注射器合二为一的一种注射装置, 携带方便, 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迅速、准确地完成注射过程。胰岛素注射笔分为一次性胰岛素注射笔和耐用型胰岛素注射笔。耐用型胰岛素注射笔, 即笔芯用完后, 可更换笔芯再用, 而笔身可以持续使用多年。

然而, 上述方法终究离不开注射途径。强化胰岛素治疗需要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 由此带来的疼痛和不便, 使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不能被普遍接受。多次注射会增加病人心理负担, 影响病人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因此, 非注射途径应用胰岛素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理想途径。

以色列理工学院2003年10月28日对外宣布, 该院研究人员发明出一种全新的胰岛素注射装置, 可让患者简单无痛地注射胰岛素和其它药物, 可大大改善胰岛素患者的日常生活。与以往必须经过痛苦和侵袭性的注射才能将胰岛素注入人体的方法相比, 这种系统比通常所采用的肌肉深层穿透效果更好。

2007年第67届糖尿病年会上, 介绍了纳米胰岛素泵新产品Encapuslation Systems, Inc.公司的“U-Strip”超声胰岛素泵。我国医学科研人员对于超声导入促渗机制进行了大量实验, 利用超声导入的空化效应、机械频响、对流运输等几方面原理以及微型超声震荡技术、单片机控制变频技术及直流节能软件技术成功研制了新型超声胰岛素导入降糖仪——新型无创胰岛素导入纳米泵仪器。

注射胰岛素的九个小窍门 篇8

1. 注射前排气。

新笔芯第一次使用前必须排气, 这样才能确保只有胰岛素被注入体内。安装好笔芯后取下外针帽和内针帽, 用手握住笔杆, 针尖向上, 轻弹注射笔数次, 调剂量选择环到4个单位, 快速推注射按键, 重复2次, 然后再选择2个单位继续排气, 重复此步骤直到发现1滴胰岛素出现在针尖为止。使用中的笔芯如果每次都取下针头, 可参考上述办法排气。使用中的笔芯如果不取下针头, 则不必排气。

2. 充分摇匀胰岛素。

如果使用的是混合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 应该将笔式注射器上下颠倒摆动至少10次, 以确保笔芯内胰岛素充分混合均匀。

3. 打完胰岛素后的针头处理。

胰岛素笔的说明书上要求每次注射完都要把针头拿下来, 避免杂质进入笔芯内。但实际上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做, 这是为了避免每次安装针头时需要排气而浪费胰岛素。

4. 针头的一次性使用问题。

针头一次性使用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仍然是经济上的一项重要负担。许多患者是打完一支笔芯才更换一个针头。有的患者认为每个人的皮肤状况不一样, 更换针头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如果感觉到比以前疼痛, 就提示针头应该更换了。

5. 处理打针出血的问题。

打针后出血大多是因为扎到了毛细血管, 这没有太大关系, 用无菌的棉签按一会就好了。

6. 打针的部位需要经常轮换。

不同注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不同, 按照由快至慢的速度分为腹部、手臂上端以及外侧、大腿前以及外侧、臀部。注射短效胰岛素推荐注射在腹部;而注射中效胰岛素可注射在大腿前外侧。

7. 消毒问题。

如果条件允许还是消毒为好。不论消毒与否, 棉签都是必须要准备的, 打完针后进行按压, 可以避免药液渗出和出血。

8. 打针疼痛问题。

使用酒精消毒时, 一定要等酒精彻底挥发干后再注射, 如果酒精未干就注射, 酒精从针眼被带到皮下, 就会引起疼痛;进针速度要快而果断, 可减少疼痛, 一般是进针越慢, 痛感越大;注射时捏起注射部位约3厘米宽的皮肤, 感觉轻微疼痛后再注射, 这样既方便注射又能分散注射时引起的疼痛感。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对疼痛比较敏感和不敏感的部位, 但要注意不应只在不敏感的部位扎针。

9. 药液从针眼和针头溢出问题。

关于注射用胰岛素针头的一封信等 篇9

本人是一位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和大多数患者一样,注射用的针头经常重复使用。为什么有这么多患者重复使用注射针头呢?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对此危害的认识可能不系统、不全面,但并非一无所知。我们也知道注射用针头属于一次性用品,但是经济因素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下策”。众所周知,按照现行的医保规定,注射用针头属于患者自费项目,不能报销。而患者使用针头如同用药一样,数量是很大的。以注射“诺和诺德”的胰岛素为例,一般每天至少注射两次,有的患者甚至要注射4~5次。如“诺和”针头每包7支,零售价为19.5元,若以一天用两支计算,每月针头费用为170元,一年为2040元。

由于糖尿病患者中,老年人(尤其是已退休的老年人)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的收入相对较低,2000多元对他们而言是不小的数目。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多数糖尿病患者宁冒风险也要重复使用针头的真正原因。

除此以外,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还有许多不合理的规定直接影响了糖尿病的防治效果。如许多患者都购买了血糖仪,但目前的状况是:血糖试纸是自费项目,而试纸的价格也不菲。患者在医院里测试血糖可以列入医保,自已买试纸自己测,尽管费用比医院测要便宜,但由于不能报销,许多患者为了省钱就不得不减少测试的次数,从而不能达到有效及时地控制血糖的目的,这也是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糖尿病之友》杂志是国内著名的糖尿病专业刊物,贵刊聚集了国内一批知名的糖尿病学专家,在业界有崇高的威望,我们希望贵刊能发挥“喉舌”的作用,向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反映糖尿病患者的心声:将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胰岛素注射用针头及血糖试纸尽早纳入医保用药目录。如此,将是众多糖尿病患者之福,他们也将铭记你们的功绩。

(编辑/艾新)

食疗加运动让我避免截肢

李再生

我是一名75岁的单身老人,患糖尿病15年。8年前并发了糖尿病足,每天晚上双脚冷、麻、痛,十分痛苦,难以入眠。经过检查后,医生告诉我,我的腹股沟动脉病变使下肢血液供应不足,足背动脉搏动已消失,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会截肢。由于住院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担心会被截肢,所以我不顾反对出了院。

回到家中,我除了继续服药,严格控制血糖外,在饮食和运动上更下工夫了。在合理安排三餐,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我每天都坚持吃两次木耳生姜片汤(10克木耳,6片生姜加6小碗水熬至剩2碗,早晚各吃一小碗);运动方面,我不仅继续从前的快步走、体操等常规锻炼,还增加了自创的“拉腹股沟动脉运动”。这个动作很简单,类似太极拳里的“云手”,只是横跨的步子稍大一些,拉抻时不要用力过猛即可。这样经过半年时间,我的双脚奇迹般地好转了,足背动脉也恢复了搏动,让我十分开心!

去年世界糖尿病日,我偶然在一份杂志上看到:全球每30秒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失去他的脚,这真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报告!我就亲眼目睹过,一位糖尿病患者足部的小伤口没有得到及时、良好的护理,最后严重感染而不得不截肢。所以,我们必须严格控制血糖,认真护理双足,避免不幸发生。以上是我的个人经验及看法,仅供大家参考。希望每一位病友都保护好双足,远离残疾,健康快乐!

提高临床护士安全注射胰岛素的对策 篇10

关键词:临床护士,安全注射,胰岛素,对策

据最新文献报道,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1], 在医院的住院患者中, 各病区都存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是控制血糖最有效、不良反应最小的治疗手段[2]。但目前临床使用的胰岛素种类较多, 各类胰岛素特性不同, 非内分泌专科的临床护士了解胰岛素的知识相对较少, 但她们也是临床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执行者, 操作中一旦出现问题, 容易造成护理不良事件或医患纠纷的发生。为此, 我们针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全院各科上报的与胰岛素注射有关的22例不良事件, 结合专项检查, 查找出护士在胰岛素注射操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6类127例, 进行讨论分析, 提出对策,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与胰岛素注射有关的不良事件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全院各临床科室上报了与胰岛素注射有关的不良事件22例。其中内科14例, 外科8例;22例中胰岛素种类不符医嘱11例, 漏注射胰岛素6例, 注射胰岛素后未按规定时间进餐2例, 胰岛素剂量错误1例, 重复注射胰岛素1例, 微泵静脉推注胰岛素未及时启动1例。

1.2 与胰岛素注射有关的问题

2011年1月至2011年2月, 我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和糖尿病专科护士对全院34个临床科室进行了专项检查, 查找出护士在胰岛素注射操作中存在的问题6类, 共127例。 (1) 查对方面:对使用胰岛素笔的患者在安装笔芯或和注射前没有做到二人核对15例。 (2) 消毒隔离方面:未做到一注射一洗手18例;消毒方法欠正确, 消毒部位不能完全待干, 消毒液选择欠妥5例;针头未做到一次性使用, 注射后针头仍留在胰岛素笔上5例。 (3) 操作流程方面:不按规范动作摇匀预混胰岛素, 摇完后不检查胰岛素12例;使用瓶装胰岛素时不使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抽吸药液3例;不能针对患者的年龄、体型选择合适的针头型号及注射方法6例;存放在冰箱内保存的胰岛素使用时不提前30分钟取出复温3例;没有建立规范的注射部位定位、交替轮换方法12例;注射完毕后针头停留时间<10秒13例;胰岛素笔更换针头后不排气5例。 (4) 健康教育方面:未指导患者按照胰岛素作用特点进餐5例, 未对患者进行低血糖教育16例。 (5) 微泵静脉推注胰岛素的患者观察、交接不到位2例。 (6) 医嘱处理中各类胰岛素转换或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如何转换不熟悉8例。

2 隐患分析

(1) 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如不按规范做到二人核对, 会出现胰岛素种类错误及胰岛素注射剂量错误的危险, 在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中有10例就是此类问题。 (2) 不洗手、消毒方法欠正确, 消毒部位不能完全待干, 消毒液选择欠妥等会引起交叉感染、注射部位疼痛、影响胰岛素吸收等;注射笔用针头不一次性使用有引起患者疼痛、出血、污染药液、感染甚至断针的危险[3,4]。 (3) 不按规范动作摇匀预混胰岛素, 摇完后不检查, 预混胰岛素有可能未被充分摇匀, 导致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现象;使用瓶装胰岛素时不使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有可能出现注射剂量误差的危险;儿童及体型消瘦的成年人如采用>6mm的针头垂直注射而不捏起皮肤, 胰岛素有可能注射至肌肉, 加速胰岛素吸收, 引起低血糖;胰岛素温度过低注射后引起患者不适。注射部位定位、交替轮换方法不正确, 容易出现注射部位硬结疼痛而影响胰岛素吸收;注射完毕后针头停留时间<10秒, 易使残液滴入皮肤外, 剂量不够而影响血糖控制。 (4) 如不对患者进行胰岛素与饮食关系的教育、不针对胰岛素作用特点指导患者进餐, 有可能出现漏注胰岛素、不按时进餐, 引起血糖不稳定;不对患者进行低血糖教育, 患者不知低血糖的表现和应对措施, 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5) 使用微泵静脉推注胰岛素的患者如不注意观察泵的运转情况, 不能及时根据患者血糖变化汇报医师调节胰岛素剂量, 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6) 各类胰岛素转换或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转换不正确有可能出现血糖过高或过低的危险。

3 对策

对于已出现的不良事件要求各科室讨论、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外, 对一些虽然还没有发生不良事件, 但为了防患于未然, 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

3.1 制订相应制度和流程将制度和流程发至每一个科室, 要求护士长组织学习, 做到人人知制度, 操作按流程。

3.1.1 制订胰岛素注射的操作规范和流程

要求在每个胰岛素笔上贴上患者姓名, 笔芯名称、安装日期、安装者及核对者;为患者注射时做到洗手、二人核对胰岛素及笔芯、正确安装笔芯及针头、预混胰岛素充分混匀、排尽笔芯内空气、识别患者身份、选择检查注射部位、规范消毒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方法 (是否需要捏起皮肤及进针角度) 、快速进针缓慢注药、注射完毕针头留置至少10s再拔出、规范处理丢弃的针头等。对使用中的胰岛素放在25℃室温下保存 (一月内用完) , 未开启的胰岛素放在2~8℃冰箱保存[5]。

3.1.2 制订关于胰岛素知识的快速阅读手册

快速阅读手册内容包括胰岛素种类、起效和高峰持续时间, 胰岛素适应症, 胰岛素的副作用, 胰岛素的存储和保管, 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等。

3.1.3 制订降糖药物更改执行流程

在咨询专科主任及多位专科医师后制订包括降糖药物→胰岛素、胰岛素→降糖药物、胰岛素→胰岛素医嘱更改执行流程。如三餐前的短 (速) 效胰岛素改为早晚餐前的预混胰岛素时, 中餐前的短 (速) 效胰岛素应注射后在晚餐前更改预混胰岛素。同样早晚餐前的预混胰岛素改为三餐前的短 (速) 效胰岛素注射时, 一般要至晚餐前开始更改。

3.1.4 制订胰岛素皮下泵及微量泵静脉给药的使用交接单

胰岛素皮下泵调节设置基础率后必须两人核对;微量泵静脉给药时在注射器上贴上胰岛素浓度以便于查对。患者使用二种泵时, 将交接单挂于床尾, 在交接班及巡视患者时必须做好观察及记录, 尤其在使用微量泵静脉给药时, 每1~2h测量血糖一次, 同时记录泵的运转情况及给药速度, 以保证用泵安全。

3.2 成立全院糖尿病网络小组, 组织学习、培训和考核

2011年2月, 我们以原糖尿病护理小组为核心, 成立了全院糖尿病网络小组。全院每个护理单元均有一名大专以上, 工作满5年, 护师以上职称共43位护士被推荐到糖尿病网络小组。制订了糖尿病网络小组成员职责, 对糖尿病网络小组成员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培训、考核, 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基本概念、降糖药物的应用与护理、糖尿病的营养治疗、血糖监测、低血糖处理流程、糖尿病的急诊处理及胰岛素的规范注射等, 在学习胰岛素的规范注射时尤其强调胰岛素种类、剂量是否准确、药品保存是否得当、注射局部是否正确、有无不良反应、患者是否出现血糖波动等。要求学习并通过考核的网络小组成员与所在科室护士长一起做好本科室护士胰岛素注射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3.3 领导重视, 加强督查

护理部质控小组专门召开了安全使用胰岛素的讨论会, 要求各临床科室自查、整改;质控小组每季及随机检查, 科护士长、糖尿病专科护士及糖尿病网络小组成员每周督查;同时加强护士教育, 强化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护士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 也有一些是由于护士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而并非技术上的原因和业务水平问题[6]。通过督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保证患者安全。

3.4 加强医护、护护沟通, 掌握患者用药情况

护士平时要多与科主任、床位医师沟通, 尤其遇有不懂的地方多咨询医师, 了解患者的病情, 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交接班时护士与护士之间做好口头、书面及床边交接, 防止遗漏。

3.5 提高信息化水平, 减少人工转抄错误

针对手工转抄容易出错的现象, 我们与信息科工作人员一起设置了胰岛素注射单, 医嘱只要审核并执行后, 电脑就能自动打印胰岛素注射单, 减少了人工转抄错误。同时要求医师规范下达医嘱, 电脑录入胰岛素医嘱时必须注明注射时间。护士在为患者注射胰岛素后, 在胰岛素注射单上打钩并签名, 避免了漏注射及重复注射的现象。

3.6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 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凡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及家属均要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 要求床位护士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每周二的胰岛素注射学习班等方法。内容包括认识自己注射的胰岛素的名称、特性、胰岛素的保存、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时定量进餐、血糖控制目标、低血糖防治及血糖监测方法等。对于出院后需要回家自我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提前二天教会自我注射, 自我注射时护士在床边指导, 出院当日评价一次, 并发给患者胰岛素笔注射的操作程序卡, 使患者及家属可以随时复习注射程序, 更熟练掌握注射技术[7], 出院一周内由责任护士电话回访或专科护士门诊随访, 针对存在的不足, 进一步实施补充教育[8]。

4 讨论

4.1 加强规范制度培训和学习, 提高胰岛素注射安全性, 是确保糖尿病患者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

随着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 胰岛素注射技术对血糖管理的影响也日益得到重视。相关文献报道大多是患者在自我注射胰岛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9,10,11]。其实非糖尿病科护士在注射胰岛素过程中同样存在许多问题, 这可能与临床低年资护士多 (近3年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招录了250多位护士) 、专科分科细、护士跨科知识缺乏有关。但是非糖尿病科的护士同样是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的传授者。试想如果传授者的操作不规范, 怎么能教好出院后的患者自我注射胰岛素呢?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规范制度培训和学习。我院成立的糖尿病网络小组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能让各科护士尽快掌握糖尿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确保糖尿病患者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4.2 严格进行质量监控, 切实为患者提供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

上一篇:做好班主任的几点体会下一篇:负载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