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检测

2024-09-07

无菌检测(精选八篇)

无菌检测 篇1

无菌检测系统由集菌仪与全封闭集菌培养器组成, 工作原理是通过集菌仪蠕动泵的定向蠕动加压作用, 把供试品转移至培养器杯体内并正压过滤, 供试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被滤膜截留在培养器杯体内, 再通过蠕动泵泵送冲洗液冲洗滤膜去除供试品有一直微生物生长的成分, 最后在培养器内灌装培养基进行培养, 以检验供试品是否含菌。该系统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制药企业、医院、疾控中心等行业的无菌检查及微生物限度检查, 它可以确保过滤及培养的微生物检查过程在封闭条件下进行, 有效避免了外源性污染。本系统的关键是控制集菌仪中无刷直流电机的运行, 通过电机直接驱动蠕动泵, 完成检品的转移、过滤、清洗等一系列过程。由于生物、制药行业的一些特殊要求, 应用于该领域的电机必须具备大转矩、小体积, 低噪音、温升小等特性;传统的异步电机变频调速加减速器的策略很难满足这种要求。本文针对上述要求, 采用DSP作为核心处理器控制无刷直流电机的运行, 直接驱动蠕动泵来满足使用的要求。

2 控制系统组成

本控制系统由电源电路、DSP控制单元、SPM功率驱动模块、霍尔传感器检测单元、人机界面、控制信号输入及其它保护电路组成。其中, 电源电路提供电路所需的各个电压;DSP控制单元通过检测外部预设的转速信号、启停信号、电机转子位置信号等, 经分析判断, 输出控制电机运行的PWM调制信号, 并显示系统的运行状态;SPM电机驱动模块实现直流无刷电机的三相全桥星形控制及驱动功率放大;霍尔传感器检测单元实现对转子位置的检测, 从而实现电子换相;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电机运行转速、系统的状态;保护电路实现电机的过流、过压、过载保护。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

3 主要硬件设计

3.1 电源电路

本系统采用开关电源设计, 输入交流220V市电, 先经滤波、整流, 再经大电容滤波后输出直流, 通过高效率的开关电源IC转换成高频的交流信号, 经变压器耦合输出各路低电压的交流信号, 再经整流稳压, 输出系统控制所需的各路直流电源。本电源模块以VIPER22A为主控元件, 通过光电耦合器、可调精密电压基准源TL431以及电容组成一个负反馈闭环系统。通过输出电压采样电路将电压信号与TL431内部电压基准进行比较, 然后用形成的误差电压来改变光电耦合器中输入端LED流过的电流, 并通过光电耦合器中的光接受三极管来改变控制电流, 从而调节VIPER22A的输出占空比, 使输出电压保持稳定, 为系统提供低压工作电源和SPM驱动电源。本开关电源电路设计简单, 输入扰动响应快, 应用灵活, 且成本低廉、保护功能完善。

3.2 DSP控制单元

DSP控制单元采用美国德州仪器TI (Texas Instruments) 公司制造的TMS320F2808作为核心的处理器, 主要完成启停信号、蠕动泵开合信号的扫描, 调速信号的检测、AD转换, 通过逻辑分析、判断, 输出控制电机运行的PWM信号, 同时, 显示系统运行状态, 实现相关算法和完成系统的协调控制。它除了具有一个32位定点DSP核外, 还有大量的外设资源, 如输入调速信号可直接应用内置A/D转换器, 无须外扩A/D转换芯片;专用的PWM发生器, 可灵活地控制功率模块, 驱动无刷直流电机的运行;数字I/O可方便的与外部人机界面相连, 实现各种开关、保护信号的输入与系统运行状态及控制的输出;它通过ECAP捕获模块可快速检测霍尔传感器信号, 完成电机转子位置的检测, 实现定子线圈的电子换相及速度计算;其丰富的外设资源可节省外围硬件电路的扩展, 减少元器件的个数, 缩小印制电路板的面积,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它还可实时地执行一些高精度的复杂控制算法, 减少传感器信号采样、判断及控制命令输出之间的延迟, 高效的处理能力可以减少直流无刷电机转矩的波动, 使系统运行更加精准、平稳。

3.3 SPM功率驱动模块

无刷直流电机的驱动模块主要实现输入电流逆变, 将输入的直流电逆变成周期性变化的三相交流电, 从而控制电机三相磁场的切变, 实现电机的无刷换向。本系统采用FAIFCHILD公司的智能功率模块FSBB20CH60来搭建直流无刷电机的逆变驱动电路。它最大耐压600V, 最大电流20A, 并具有过压、过流、短路及过热保护功能。其通过DSP芯片的6个PWM脉冲输出, 来控制6个IGBT开关, 实现电机的三相星形全桥控制过程, 使电机运转。

3.4 霍尔传感器检测电路

霍尔传感器检测电路在无刷直流电机中起检测转子位置的作用, 为功率开关逆变电路提供正确的换相信息, 霍尔传感器安装在电机定子上, 电机转子外圆有N、S磁极交替排布的永磁铁, 当转子转动时, 霍尔传感器就会产生相应的电平信号, 信号通过光电隔离、处理电路, 把转子位置变化信息反馈给DSP处理器, 处理器根据电机预先定义的换相次序, 控制定子绕组的通电次序, 从而控制无刷直流电机电机运转。

4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及结构

4.1 软件开发环境

系统控制软件的开发采用TI公司的集成开发环境CCS (Cod Composer Studio) , 其集编辑、编译、链接、软件仿真、硬件调试等功能于一体, 大大方便程序的设计开发和调试。

4.2 软件结构

本系统软件主要实现对无刷直流电机的调速控制, 主要包括速度控制器、PWM发生器、传感器信号检测及控制时序产生等模块。其中, 速度控制器根据外部输入的电机启停、保护信号状态、预定转速和电机反馈的速度参考信号两者的偏差, 进行分析计算, 输出经过PI控制器调节后的PWM信号的占空比;控制时序产生模块根据传感器检测单元获取的电机换相信息和无刷直流电机换相表, 为电机旋转提供适当的旋转逻辑。PWM发生器则利用速度控制器输出和控制时序产生模块的结果, 再通过事件管理器EVA, 产生需要的PWM信号以控制驱动模块上功率开关的通断。系统程序主要控制流程如图2、图3所示。

5 结论

应用DSP控制无刷直流电机直接驱动蠕动泵的无菌检测系统, 具有转矩大、体积小、噪音低、温升小、运行平稳等特点, 且无刷直流电机由于没有碳刷和换向器, 不存在有刷电机换向通电时产生的火花, 使用更安全;没有碳刷磨损粉末导致的环境污染, 尤其适用于对环境要求极高的无菌检查;实践证明, 该无菌检测系统已得到广大客户的好评和市场的认可, 并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尹勇, 欧光军, 关荣锋.DSP集成开发环境CCS使用指南[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11

[2]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I DSP集成开发环境 (CCS) 使用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无菌制剂生产无菌操作技术的应用 篇2

关于无菌制剂在现代社会也愈加普遍,因此,无菌制剂生产在医学发展舞台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结合国内外无菌制剂生产发展现状以及无菌操作技术的更新与研究成果,从无菌制剂的基本概况、无菌操作技术的普遍运用的基本技术,如隔离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无菌制剂生产中无菌操作技术的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现阶段的研究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无菌制剂;生产;操作技术;隔离技术;信息工程

1 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医疗水平对我国医学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无菌制剂中无菌操作技术的发展于今天来说更是日新月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对于现代社会医学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对于与病患息息相关的无菌制剂生产更是不可忽视,由此不难得出,无菌操作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无菌制剂生产的现状分析

关于无菌,是指在任一指定物体、介质或环境中,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无菌制剂系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也可以说无菌制剂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包括大小容量注射剂。

如果按照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目前国内外统一认定需要做无菌检验的药品制剂种类繁多,大致可以概括为十一种。

主要有:所有的注射剂;眼内注射溶液、眼内植入剂及供手术、伤口、角膜穿透伤用的眼用制剂;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软膏剂、乳膏剂;植入剂;用于烧伤、创伤或溃疡的气雾剂;用于烧伤、创伤或溃疡的喷雾剂;用于烧伤或创伤的局部用散剂;用于手术、耳部伤口或耳膜穿孔的滴耳剂与洗耳剂;用于手术创伤的鼻用制剂;冲洗剂;用于严重创伤的凝胶剂。

3 无菌操作以及无菌操作技术分析

无菌操作法系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利用或控制一定条件,使产品避免被微生物污染的一种操作方法或技术。

对于目前应用广泛的无菌操作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组织,另一方面可以更广义的理解为其它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如外科手术需防止细菌进入伤口。

无菌操作不仅在医疗应用较多,而且在各种生物实验中也具有广泛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地生长和繁殖影响实验的进行,因此也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

在无菌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工作区的无菌与清洁,因此在操作前20~30分钟要先启动超净台和紫外灯,并认真洗手和消毒。

在操作时,严禁喧哗,严禁用手直接拿无菌物品,如瓶塞等,而必须用消毒的止血钳、镊子等。

培养瓶应在超净台内操作,并且在开启和加盖瓶塞时需反复用酒精灯烧。

对于吸管应先用手拿后1/3处,戴上胶皮乳头,并用酒精灯烧烤之后再吸液体。

看似简要的细节,其实在无菌操作中至关重要。

4 无菌操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

无菌操作技术应用极为广泛,无论是生物学领域,还是医学制药方面,都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实际生产领域,人作为技术的操作者,却是无菌操作过程中的最大危险。

人体的不完全的无菌状态对现在无菌制剂生产中无菌操作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因此,技术的更新与进步要点之一就是克服现阶段的障碍。

隔离技术采用物理屏障的手段将受控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隔绝的技术,为一种绝对隔离。

而主要用于无菌药品生产的隔离器,能够利用可再生并且有效的方式去除污染,密封的或是通过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实现空气交换,以此防止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进入及人员带有的污染物进入受控的环境。

系统允许物料通过设计和验证过的通路进入及(或)排出,并排除污染物的进入。

隔离器主要用于无菌处理或无菌测试。

现代的隔离器多用不锈钢框架支撑窗、手套、转移站合格通风空调系统以及高效过滤器。

气流像一个活塞从上向下推进,又从隔离器底板被抽出。

隔离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满足产品质量改进的需要、安全防护的改进要求,同时降低运行成本、提供特殊环境,隔离技术使无菌操作有了“可移动的无菌室”。

5 信息工程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运用

新版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对无菌制剂生产领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于无菌制剂生产在信息工程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无菌制剂生产可以通过对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灭菌设备数据采集系统、悬浮粒子在线监测等信息工程技术来调试和整合无菌制剂生产工作。

空调系统是无菌制剂生产环节中最关键的控制点,其对药品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灭菌设备是无菌制剂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是药品无菌保证的前提,而控制无菌的手段即是控制温度,以高温进行灭菌。

另一方面,数据采集系统在无菌制剂的应用则更为普遍。

信息工程以它独有的准确、高效、自动化等优势地位在无菌制剂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信息工程技术适用于无菌制剂生产,使无菌制剂产品质量有了保障,也使现阶段我国无菌制剂生产达到更高要求。

6 结语

无菌制剂生产对于现代制药和生物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菌制剂的投入和广泛运用,对于现代化制药产业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无菌针剂的核心生产工艺。

无菌制剂生产中无菌操作技术的应用更是保证药品安全、操作人员和最终使用药品者安全的必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大无菌制剂生产与无菌操作技术的及时更新,保持其领域先进性,同时生产出更加合格的产品,减少了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不仅是对无菌制剂生产领域的要求,也是对操作人员与药品最终使用者安全的承诺。

参考文献

[1]崔菊霞.无菌操作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药事,,02:158-159+162.

[2]方伟忠.无菌制剂生产技术的发展――隔离技术[J].机电信息,,17:46-49.

[3]赵敏.信息工程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11:47-50.

[4]白荣.无菌制剂生产中常见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医药,,02:140-141.

[5]吕慧侠,周建平.灭菌和无菌制剂及其制备技术发展概况[J].机电信息,,06:54-58.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细胞毒性检测 篇3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注射穿刺器械,主要由芯杆、活塞、外套与注射针构成。目前,我国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所用橡胶活塞通常是采用天然橡胶制成[1],天然胶塞多具有较多的致敏蛋白。据文献报道,一次性使用医用注射器活塞有严重的细胞毒性[2],因此,我们参考GB/T14233.2-2005和ISO10993-5的试验原则,对不同的生产企业生产的不同规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进行了细胞毒性的评价,确定其细胞毒性及其可能影响的因素,分别考察各生产企业之间以及不同规格型号之间产品细胞毒性的差异,为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产品质量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37家生产企业的63批次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小牛血清(杭州四季清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DMEM培养基(GIBCOBRL);D-Hanks液(自配);胰蛋白酶(SIGMA);三蒸水(自配);NCTC克隆929(L929),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引进。

CO2恒温培养箱;倒置显微镜;柜形压力蒸汽灭菌器;BS2000S电子天平;ST-360酶标仪;ZD-3电动震动器;液氮罐。

1.2 试验方法

1.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样品一支在无菌操作台上,抽取细胞培养液MEM至公称容量,用无菌塑袋封闭后置37±1℃条件下浸提24小时,取浸提液进行试验。

1.2.2 MTT法

(1)参照GB/T14233.2-2005的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取正常培养的L929细胞,消化吹打计数,稀释至浓度为1×104/ml,精密吸取100μl细胞悬液注入培养板内,放入含5%的CO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弃去原培养液,每孔分别加入100μl的空白对照液、阴性对照液、阳性对照液、样品浸提液,每组6孔。分别于72小时后弃去孔内液体,每孔加入20μl浓度为5g/L的MTT溶液,在CO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小时。弃去孔内液体,每孔分别加入100μlDMSO,振荡10分钟后,在酶标仪上用双波长(570nm、630nm)测定吸光度。

(2)参照ISO10993-5(2009-06-01)的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取正常培养的L929细胞,消化吹打计数,稀释至浓度为1×105/ml,精密吸取100μl细胞悬液注入培养板内,放入含5%的CO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弃去原培养液,每孔分别加入100μl的空白对照液、阴性对照液、阳性对照液、样品浸提液,每组6孔。分别于24小时后弃去孔内液体,每孔加入50μl浓度为1g/L的MTT溶液,在CO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小时。弃去孔内液体,每孔分别加入100μl异丙醇,振荡10分钟后,在酶标仪上用双波长(570nm、630nm)测定吸光度。

1.2.3 结果判定标准

参照GB/T14233.2-2005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相对增殖度(RCG)以及ISO10993-5-2009测定相对细胞活性(Viab.%),按细胞相对增殖度值或相对细胞活性(Viab.%)判断体外细胞毒性分级标准,结果见表一。试验组细胞毒性反应分级为0级或1级,为无或轻微细胞毒性。

2 结果

抽取37家生产企业的不同规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各一批,共计63批样品(有一家生产企业同一规格取了两批样品),分别参照GB/T142332-2005和ISO10993-5-2009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同一个样品在相同的浸提条件下所得的样品溶液,按GB方法和ISO方法进行试验,细胞毒性反应级别有较大的不同。按GB方法:细胞毒性级别≥1级的有29批,占46.03%;细胞毒性级别≥2级的有34批,占53.97%。按ISO方法:细胞毒性级别≥1级的有54批,占85.71%;细胞毒性级别≥2级的有9批,占14.29%。由于细胞培养时间不同,即72小时和24小时,不同产品的细胞毒性显现较大的区别,因此,在进行细胞毒性评价试验时,应根据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状况,制定适宜的试验方法进行。

3 讨论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是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来评价供试品中潜在的细胞毒性,被广泛用于生物材料、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本试验是将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浸提液接触哺乳动物正常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通过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来评价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对细胞的体外毒性作用。MTT比色法的原理是哺乳动物细胞的线粒体酶可将黄绿色的MTT降解形成蓝紫色的物质,用DMSO将其溶解成溶液,用酶标仪测定其浓度,从而定量测定细胞的存活比例,因此该试验用于细胞毒性的定量评价较为精确灵敏。

目前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多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生产企业有必要从生产环节进行控制,保证产品质量。

摘要:本文研究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细胞毒性。方法:参考GB/T14233.2-2005和ISO10993-5的试验原则,将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浸提液与L929细胞培养接触,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MTT(四唑盐)法量化细胞毒性,计算相对增殖率(RGR),对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进行了细胞毒性试验。结果:部分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对L929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结论:为客观评价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细胞毒性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出口质量控制指南[Z].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10.

[2]何华红,李薇,吴婷.一次性使用医用注射器活塞体外细胞毒性检测[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0,34(02):123-125.

[3]程玲,刘海涛,高勇,等.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的细胞毒性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11):42-44.

[4]GB/T14233.2-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S].

无菌检测 篇4

1.1 实验材料

1.1.1 人工污染用菌株:

大肠杆菌ATCC25922,蜡样芽孢杆菌ATCC6633,购自北京生物制品检定中心菌种保藏中心,分别接种在营养琼脂斜面上,37℃,过夜,备用。

1.1.2 UHT牛奶:

某乳品厂生产,240 ml/包。

1.1.3 设备:

BacT/ALERT系统及配套i AST培养瓶,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灭菌一次性注射器(10 ml);营养琼脂(北京路桥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隔水式恒温培养箱;灭菌吸管(1 ml、10 ml);灭菌培养皿(直径为90 mm)。

1.2 方法

1.2.1 人工污染样品检测:

(1)样品制配:用UHT牛奶充分洗脱营养琼脂斜面上的细菌,以此为原液,用UHT牛奶进行10倍梯度稀释,制成菌液稀释度从10-1~10-12的模拟样品。(2) BacT/ALERT系统检测:选择菌液稀释度从10-5~10-12的模拟样品,每个稀释度用注射器分别取1 ml、2 ml、5 ml和10 ml加至各个BacT/ALERTi AST培养瓶中,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2],培养时间设定为3天;同时以GB/T4789 2-2003[3]的方法作为比对。

1.2.2 自然样品检测:

(1) BacT/ALERT系统检测:100件UHT牛奶样品每份样品分别取10 ml加至各培养瓶,放入仪器培养;另外每10份样品为一组,每组中每份样品分别取1 ml加至同一个培养瓶,放入仪器培养。(2)企业内部的方法:每份样品取1 ml分别加入平皿,倒入冷至45℃左右的营养琼脂,37℃培养48小时,做平板计数,每份样品均做平行样。

2 实验结果

2.1

模拟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见表1

2.2

模拟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结果见表2

2.3

自然样品的检测结果

注:DT为检出时间,表示仪器判断为阳性的时间,单位是天。若DT结果为3天,表示实验结果为阴性。

对100件UHT牛奶检测,BacT/ALERT系统的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企业内部方法检测的结果平板记数均为0。

U/U表示一个稀释度的平行结果,U表示平皿上的菌落数大于300。

3 讨论

BacT/ALERT系统的LES感应器能捕获细菌生长产生CO2的信号,计算出每个样品的阅读数据,系统的计算方法有加速法、速率法和阈值法。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系统进行连续性监测,一旦出现阳性结果,控制箱的操作界面上马上就有提示,同时还可以听到“嘀嘀”的报警声。如果经过一定时间(人为设定)培养后没有微生物生长,这个标本结果就为阴性,系统同样会提示阴性的标本。由于每一个瓶子的操作都是独立的,因此,随时都可以装入新的瓶子开始检测,系统还采用条形码技术方便资料的输入。

从实验结果看,在稀释度10-5~10-12的范围内,大肠杆菌的检出时间在0.38~0.70天之间;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时间在0.46~0.52天之间。BacT/ALERT系统检测在1天时间内得出阳性结果。这主要是由于培养瓶在培养期间处于连续不断的摇动中,细菌与培养基充分接触,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检测的两种模拟样品中,在同一稀释浓度,不同的加样量,DT时间不同,加样量越大,所需的DT时间越短;同一加样量,不同稀释浓度,DT时间也不同,稀释浓度越小,所需的DT时间越短。因此,DT时间与样品中的细菌浓度有关,细菌浓度越高,出现阳性结果所需的时间越短。

无菌检测 篇5

1 材料

Bact/Alert 3D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Bact/Alert BPA和Bact/Alert BPN培养瓶 (生物梅里埃公司) ;生化培养箱 (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 ;CPD抗凝剂-保存液 (长春泰尔茂医用器具有限公司, 规格CB-CQCM206C00, 批号20080818X) ;ACD抗凝剂 (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080610-21B)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批号070420) 、真菌培养基 (批号070416) 、营养肉汤培养基 (批号080710) 、营养琼脂培养基 (批号070516) 、沙氏琼脂培养基 (批号080822) 均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提供;稀释液为0.9%氯化钠注射液;验证实验用菌种:藤黄八叠球菌[CMCC (B) 28001]、生孢梭菌[CMCC (B) 64941]、白色念珠菌[CMCC (B) 98001]等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提供。

2 方法

菌液制备[2]: (1) 接种1 ml藤黄八叠球菌于10 ml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经30~35℃培养18 h~24 h, 再取1 ml肉汤液体培养物加入9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 稀释至10-7制成小于100 cfu/ml的菌悬液, 备用。 (2) 接种1 ml白色念珠菌于10 ml真菌培养基中, 23~28℃培养24 h~48 h, 再取1 ml真菌液体培养物加入9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 10倍稀释至10-7制成小于100 cfu/ml的菌悬液, 备用。 (3) 接种1 ml生孢梭菌于10 ml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 经30~35℃培养18 h~24 h, 经3 000转/min离心20 min, 弃去上清液, 加入8 ml 0.9%氯化钠注射液, 摇匀, 取1 ml菌悬液, 加入9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 稀释至10-7制成小于100 cfu/ml的菌悬液, 备用。

活菌培养与计数[3]: (1) 各接种已混合均匀的藤黄八叠球菌、生孢梭菌的菌悬液1 ml于3个无菌平皿内 (2组) , 将冷至40~45℃的溶化营养琼脂培养基, 倾注于已加入菌悬液的无菌平皿中, 混匀, 置30~35℃生化培养箱内培养48 h (生孢梭菌平皿置无氧环境中) , 计数; (2) 接种已混合均匀的白色念珠菌的菌悬液1 ml于3个无菌平皿内, 将冷至40~45℃的溶化沙氏琼脂培养基, 倾注于已加入菌悬液的无菌平皿中, 混匀, 置23~28℃生化培养箱内培养72 h, 计数。

验证实验[2]:采用直接接种法, 接种已混合均匀的藤黄八叠球菌、白色念株菌的菌悬液1 ml于Bact/Alert BPA培养瓶各12瓶, 每3瓶各接种符合培养培养基用量要求的红细胞保存液、CPD抗凝剂、ACD抗凝剂5 ml为实验瓶, 其余3瓶为空白阳性对照, 将培养瓶载入Bact/Alert仪器中35℃孵育;同时另取9瓶Bact/Alert BPA培养瓶, 接种5 ml红细胞保存液各3瓶为实验管阴性对照N1, 接种5 ml CPD抗凝剂各3瓶为实验管阴性对照N2, 接种5 ml ACD抗凝剂各3瓶为实验管阴性对照N3。将培养瓶载入Bact/Alert仪器中35℃孵育, 培养14 d (350 h) 。

采用直接接种法, 接种已混合均匀的生孢梭菌菌悬液1 m于Bact/Alert BPN培养瓶各12瓶, 每3瓶各接种符合培养培养基用量要求的红细胞保存液、CPD抗凝剂、ACD抗凝剂5 ml为实验瓶, 其余瓶为空白阳性对照, 将培养瓶载入Bact/Alert仪器中35℃孵育;同时另取9瓶Bact/Alert BPN培养瓶, 接种5 m红细胞保存液各3瓶为实验管阴性对照N4, 接种5 ml CPD抗凝剂各3瓶为实验管阴性对照N5, 接种5 ml ACD抗凝剂各3瓶为实验管阴性对照N6。将培养瓶载入Bact/Alert仪器中35℃孵育, 培养14 d (350 h) 。

3 结果

见表1~3。

4 讨论

无菌检查法系用于检查药典要求的药品、医疗器具、原料、辅料及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若供试品符合无菌检查法的规定要求, 仅表明了供试品在检验条件下未发现微生物污染[2]。本文应用Bact/Alert 3D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 借鉴文献[2、4]对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要求, 用藤黄八叠球菌、生孢梭菌和白色念珠菌等标准菌株为实验菌种, 将供试品 (红细胞保存液、CPD抗凝剂、ACD抗凝剂) 和实验菌种采用直接接种法, 接种于Bact/Alert BPA/N培养瓶中, 在35℃环境中, 孵育、搅拌, 结果见表2、表3, 三种菌株均在7 d (168 h) 内检测出阳性。提示实验菌种能在加有5 ml血袋抗凝剂的环境、孵育温度为35℃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生长繁殖, 其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使培养瓶底部的传感器的颜色发生变化, 并在规定时间内判读阳性。

对一次性输液 (血) 器传统无菌检查法规定, 使用一套厌氧培养基和真菌培养基, 分别置30~35℃培养5 d, 23~28℃培养7 d观察结果[4]。本文将真菌类白色念珠菌[活菌数为 (30.7±3.2) cfu/ml]作实验菌种接种于Bact/Alert BPA培养瓶中, 35℃环境孵育, 均能在44.6 h内生长检测出阳性, 与国内同行使用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真菌培养的报道[5]相符。

藤黄八叠球菌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的非致病菌, 对营养要求较严格, 生长较慢, 作为需氧菌的代表株较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更多的优点[4]。本文实验验证中藤黄八叠球菌活菌含量 (55±10.5) cfu/ml的各抗凝剂环境的培养瓶中, 在73 h内生长检测出阳性, 也达到了预期的确证目的。生孢梭菌为厌氧菌, 在Bact/Alert BPN培养瓶中也可以生长。

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具有可比性的灵敏性和专一性等特点, 含有各种细菌生长因子的Bact/Alert BPA/N培养瓶含的二氧化碳传感器, 利用系统的仪器固态光探测器进行连续监控, 如果供试品有微生物生长繁殖, 阳性结果很快显示, 它避免传统手工法肉眼观察出现误判——假阴性结果。综上所述, 采用直接种法接种于Bact/Alert BPA/N培养基中, 应用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采血袋抗凝剂的无菌检查是可行的。

摘要:目的通过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 应用Bact/Alert BPA/N培养基对采血袋的抗凝剂无菌检查进行可行性验证。方法采用直接接种法将一定浓度藤黄八叠球菌、生孢梭菌和白色念珠菌等菌株接种于含有抗凝剂Bact/Alert BPA/N培养瓶中, 加载于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中培养, 观察其生长菌的时间及结果。结果三种实验菌种在接种符合培养培养基用量要求的血袋抗凝剂于Bact/Alert BPA/N培养基中, 均可在7d (168h) 内生长判定阳性。结论采用直接接种法接种于Bact/Alert BPA/N培养基中, 应用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采血袋的抗凝剂的无菌检查是可行的, 且可避免检查结果出现假阴性现象。

关键词:Bact/Alert BPA/N,培养基,采血袋,抗凝剂,无菌检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版本) [S].2006-04-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部) [S].2005, 附录89~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 26~28

[4]马绪荣, 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4、31~32

无菌制剂生产中的无菌操作技术探讨 篇6

1 无菌制剂生产对人员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建立并保持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应配备足够数量并具有适当资质的人员完成各项操作。随着无菌药品生产操作人员的增加,最终产品无菌的风险也会增大。为确保产品的无菌,无菌药品生产操作人员始终按无菌技术操作至关重要。

1.1 人员污染的途径和方式

人员污染的途径和方式人的头发和皮肤、水滴、衣着、化妆品和手饰、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引起的混杂和误差。洁净室内当工作人员穿无菌服时,静止时的发菌量一般为10~300个/(min·人),躯体一般活动时的发菌量为150~1000个/(min·人),快步行走时的发菌量为900-2500个/(min·人);喷嚏一次的发菌量一般为4000~60000个/(min·人);穿平常衣服时发菌量为3300~62000个/(min·人);咳嗽一次的发菌量一般为70~700个/(min·人);无口罩发菌量:有口罩发菌量为(1:7)~(1:14)。每分钟从人类皮肤中要散发出约10,000个微生物。呼吸和咳嗽将产生出大量水滴,这种水滴既含有尘粒污染也含有微生物污染。耳环、戒指、项链、手链能传播微生物污染。发胶、气雾除臭剂、眼脸膏、香粉等,为微生物污染提供了极好的源泉。

1.2 人员培训

凡在洁净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培训,使无菌药品的操作符合要求。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法、无菌更衣、无菌装配、无菌操作技术、洁净区行为、微生物学、受微生物污染的药物对病人安全的危害、无菌组装等。员培训应有记录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1.3 无菌室人员更衣的确认

人员进入无菌区先得通过气闸室,但人既不能灭菌、除菌,也不能消毒,以致成为污染无菌环境的主要威胁。由于无菌服饰可能是控制微生物污染的最好办法,所以必须教会人们穿戴服饰的正确办法。欧洲GMP对A、B级无菌生产的着装要求:面罩应能完全遮住头发、胡须,面罩下沿应藏到领口中去;灭毒口罩、无尘手套、灭毒或消毒的鞋套;裤脚塞人鞋套,袖口塞人手套中;无菌衣不能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并能阻挡人体散发的尘粒。欧洲GMP对C级无菌生产的着装要求:单层或双层裤装,腰部扎紧;头发、胡须应全部遮住;合适的鞋子或鞋套;工作服不能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欧洲GMP对D级无菌生产的着装要求:头发、胡须应全部遮住;合适的鞋子或鞋套;一般的防护工作服;有适当措施防止来自洁净室外的污染。更衣的确认:每个受训者事先必须先经过无菌操作的培训,受训者先要进行更衣的实践,受训者经过3次更衣练习,直到达到“会穿衣进入无菌室”的程度,更衣已合格的操作工每年需重复一次更衣试验,尚未进入无菌室的人员每4个月重复一次。

2 无菌操作人员的风险及控制方法

人员及其活动被视为最大的污染源。一方面通过人员对环境的污染间接影响产品带菌量,另一面生产操作中,人员与物料或药液有可能相互接触,从而直接污染产品。其质量控制方法:新进人员的健康检查:招收新职工时,一定要对新职工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并建立生产人员健康档案;培养药品生产人员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勤洗工作服;勤洗手、勤剪指甲;生产区内禁止吃东西、禁止吸烟、禁止大声喧哗);生产操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所有进入洁净室的人员需经过更衣确认;操作人员在洁净区动作尽量要缓慢;保持洁净区的风速、风量、风型和风压;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执行。

3 降低人员无菌制剂生产过程无菌操作风险的有效措施

3.1 强化培训

强化培训使无菌概念必须要深入每个无菌工作者的身心。采用培训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使每位员工都遵守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

3.2 采用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对药品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的系统过程[1,2]。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应根据科学知识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应与最终保护患者的目标相关联;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深入程度、形式和文件,应与风险的级别相适应。风险管理常用的方法有基本风险管理简易办法、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危害的可操作性分析、失败模式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形图分析、基础危害分析、风险排序和过滤等[3,4,5]。

4 结论

综上所述,无菌制剂生产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技术面临多方面因素影响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每位无菌操作人员的工作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和健康,我们应自觉遵守GMP和操作规范,提高个人修养,保证产品使用安全、稳定、有效。

参考文献

[1]徐徕,赵艳蛟,李璠,杨依晗,余伯阳.日本药品风险管理简介及启示[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10).

[2]朱大成,滕飞,左文学.风险管理药品生产应用中现存问题分析及控制举措[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3]杨华,金丹,杨月明,王嘉仡,魏晶.我国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制度基本策略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09(03).

[4]任经天,郑文科,张俊华,雷翔,杨乐,郭晓昕,商洪才,杜晓曦.生产企业在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药物警戒,2014(02).

无菌检测 篇7

关键词:灭菌,包装,特卫强(R),ISO11607,医院感染

0.引言

无菌医疗器械是指由生产企业生产并灭菌后以无菌状态供应,医疗单位不需要再进行灭菌而直接使用的医疗器械。它包括有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从乡村基层医疗单位到大城市三甲中心医院,无菌器械被普遍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各个过程中,是使用最广泛、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疗器械,在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由于何种原因发生产品安全质量事故,其幅盖面之广、危害之大、产生的社会影响之久远是其他任何医疗器械无法比拟的。

对于医疗行业来说,HAI是个非常严肃与重要的话题,HAI是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的简称,指的是医疗相关性感染,它与许多因素有关。而由医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引起的感染约占全部感染的三分之二。而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是保护医疗器械、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包装失效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和生命都会造成威胁。本文从以下几点深入探讨无菌医疗包装屏障系统对于医疗器械及HAI的重要性与展望。

1.无菌医疗包装的国际标准与我国标准的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医疗器械制造商们已经开始了寻求保证无菌产品的安全和功效的包装,同时减少在医院和供应链环节中的浪费,并能针对医疗改革提供成本效益。安全已经成了一种基本品质,在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中,工作的重点一直是改进整个无菌屏障式医疗器械包装业的安全性。在医疗包装工程实践中牵涉到诸如物理性质、无菌屏障性能、老化包装的稳定性、易开启性, 以及材料净度等方面。科学家与工程师们的大量有效的工作使得今天的包装越来越牢固,更具功能性,成本也更低。无菌屏障式医疗器械包装是一个全面、有效的医疗输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从HAI不容乐观的数据中,我们仍然看到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这个需要业界、法律法规统一行动,保障医疗产品的安全与有效性。

1993年以前早期的标准与法规多而杂,且不完善。1993年出台的《欧盟医疗器械指导方案》(European Medical Device Directives)是一个里程碑。该法规加速了医疗器械包装业的重大变革,同时认证部门开始了认证包装的工作。方案的出台加之结合早期的工作,有效推动了ISO 11607这一关于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标准,和1997年正式颁布的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包装标准的诞生。自那时起,ISO 11607就已经演变成了全球通用的指导医疗器械包装操作的主要标准[1]。

ISO11607有助于行业的标准的规范,因为这是一个单独的标准 ;该标准不但有助于所有的医疗器械制造商(MDMs)的统一管理,也能有效减少认证组织对标准的非常规解读情况的出现。

作为包装标准的延续,在199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以下简称FDA)发布了它的“质量体系规范”(即“QS监管体系”),这一规范引入了设计控制的概念。这一规范的强制执行结果是,在设计控制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包装的问题。这些标准相互独立同时有关联,有效的保证了医疗包装的一致性、可操作性及可认证性。这些标准的发布,使得无菌包装法律法规有了跨越的发展。

ISO11607 :2006《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第1部分 :《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和第2部分 :《成型、密封和装配过程的确认要求》是无菌医疗包装的国际标准。ISO11607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它在如今意义更为重大。我国已将ISO11607 :200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等同采用,转化为国标,并于2005年1月24日发布GB/T19633-200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2005年5月1日实施。

2.影响无菌医疗包装材料选择和包装设计的因素

无菌医疗包装的功能主要包括 :

(1)提供微生物阻隔和物理防护

(2)必须适用于灭菌

(3)保持无菌性和完整性直到被使用

(4)易于开启和无菌传递

(5)标识产品,明确表示信息与警示

对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行业来说,常用的灭菌包装材料有 :多孔材料(即透气性材料,比如纸、特卫强)以及不透性材料(比如塑料薄膜等)。常用的包装形式(无菌屏障系统)有 :硬吸塑盒,软吸塑盒(FFS包装)、灭菌管袋、顶头袋和窗口袋等。

影响灭菌包装材料选择和包装设计的因素有 :医疗器械的具体特性、预期的灭菌方法、预期的用途、有效期限、运输和贮存条件等。

从美国FDA最新发布的数据统计看来,有13% 的产品召回是由于包装问题引起的。包装缺陷是医疗产品召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根据目前国内市场上经常出现的一些包装失败的案例,下面着重介绍灭菌适应性的问题。

3.无菌医疗包装须与灭菌过程相适应

所谓灭菌适应性,是指包装材料和 / 或系统能经受灭菌过程并达到最终包装内灭菌所需的条件的特性。目前行业里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 :环氧乙烷(EO)、伽马射线、电子束、蒸汽及低温氧化灭菌。

“当医疗器械选择用环氧乙烷、蒸汽或低温氧化等灭菌方式时,无菌医疗包装材料必须具有透气部分”是被无菌医疗包装标准明确要求的。(详见ISO11607:2006《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第1部分 :《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附录A.2.1)。

这样要求的主要原因有 :

(1)使得灭菌剂能够进入医疗器械包装内杀灭微生物 - 确保灭菌的有效实现。

(2)使灭菌气体能够从包装内散出解析,降低残留浓度 - 确保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安全。

尤其在环氧乙烷残留量方面,因为涉及到医疗器械及医患人员的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于应用环氧乙烷灭菌的医疗器械有严格的环氧乙烷残留量要求,并常常进行专项监督抽验。选择一款具有良好透气且阻菌性能的无菌包装材料对确保环氧乙烷灭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非常重要。

4.医疗包装(无菌屏障系统)在预防医疗相关性感染(HAIs)中的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降低医疗相关性感染(HAIs)的压力不断加大,仅仅在美国每年因为这些感染导致医院要花费数十亿的费用用在健康护理上。其中,因为医疗操作中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而造成的血路、尿路、呼吸管路等感染,约占全部感染的三分之二。

美国资料文献显示,在2011年约72万人感染了HAI,其中7.5万病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革新的医疗器械设计,包括完善的灭菌包装、储存及物流技术可以使得HAI减少到最低程度。[2]

对于HAI的相关数据,由于统计和上报的缺失,没有准确的数据。以下几个发生在中国的医院感染爆发事件可以理解为HAI的危害。

(1)2006年,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发生1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眼球医源性感染,其中9名患者单侧眼球被摘除的恶性医疗损害事件。

(2)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发生医院感染,9名新生儿死亡。

(3)2009年,安徽霍山县医院58名血透患者中28名患者感染丙肝。

(4)2003年,中国爆发SARS,共记载5327例病人。SARS的发生推动了中国公共卫生安全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发展。

作为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医疗包装(无菌屏障系统)是预防医疗相关性感染的关键因素。无菌屏障系统,必须防止微生物入侵并同时确保内装的医疗产品在使用时能够做到无菌呈现。因此,选择一款具有可能的最强防护度的包装材料十分重要。

5.杜邦™Tyvek 材料提供可信赖防护

杜邦™Tyvek被视为用于无菌医疗包装的优质标杆材料,相对于其他的多孔性包装材料,杜邦™Tyvek为医疗器械和医疗用品提供了更高等级的无菌防护。它的独特结构使其在抗微生物渗透性、与各种灭菌方式的适应性、抗撕裂与抗穿刺性及洁净易剥离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具体表现为 :出色的微生物阻隔性能——即使在高污染环境中最严酷的条件下,杜邦™Tyvek依然能保持高度抵抗细菌孢子及其他污染微生物入侵的能力。

显著降低包装破裂的风险——相较于医用级包装纸,杜邦™Tyvek具有优异的抗穿刺能力及抗撕裂强度,这意味着如果包装有裂口,它不会轻易被穿破且裂口不易继续扩大。

灭菌方式相容性——与医用级包装纸及医用膜不同,杜邦™Tyvek能与所有最常用的灭菌方法相适应。并且,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杜邦™Tyvek 均能保持其优异的微生物阻隔性和抗撕裂强度。

较低的器械污染风险——微粒生成试验比较杜邦™Tyvek与医用级包装纸,得出了确证,即杜邦™Tyvek产生的会污染医疗设备和无菌环境的气溶胶微粒比医用级包装纸要少得多。[3]

6.展望与结论

随着对病人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将医疗保健网络化,数据审查、清洁度要求、微生物污染水平监测和自动外观检查要求等都将继续成为该领域的关注热点与重点。同时,由于医院要减少浪费,绿色倡议行动将首先从医疗器械包装领域开始,医疗包装材料的可回收性已经开始提上日程,由多家公司组成的专门的医疗器械材料回收协会也开始运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完善,工程技术的进步,更安全可靠,绿色可回收的医疗包装材料完全能够保障病人和医护工作者的健康安全。

无菌检测 篇8

1.1 急救无菌包:

对于外伤救治, 一般以清创、缝合为主, 配备的器械包括:刀柄1把、直剪1把、持针器1把、直止血钳2把、有齿镊1把、弯止血钳2把、无齿镊1把、弯盘1把、缝合针1套、0号线1轴。

1.2 急救器材:

伤员的现场救治主要是保护心、肺、脑功能, 维持肢体功能, 需要准备的急救器材包括:

1.2.1 辅助呼吸系列:

开口器1个、拉舌钳1个、压舌板1个口咽通气管1只、简易呼吸皮囊1个、加压面罩1个、四头带1根、氧气袋1个、一次性吸氧管1根;

1.2.2 止血固定系列:

无菌纱布若干、绷带2卷、三角巾5块、胶布1卷、卷形可塑夹板1卷、颈托1个、胸腹带1根;

1.2.3 循环支持系列:

一次性输液器5副、5号输液针头5个, 8号输液针头5个, 套管针5副, 5 m L注射器10副、20 m L注射器10副、无菌棉签1包、止血带1根、安尔碘消毒液1瓶。

1.2.4 其他辅助用品:

包括口罩、无菌手套、免洗手消毒液、2.5%~3.5%过氧化氢溶液、血压计1个、听诊器1个、手电筒1个。

1.3 急救药品:

用药途径通常以静脉给药为主, 配备的静脉药物包括: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1mg×5支, 多巴胺注射液20 mg×5支, 洛贝林注射液3mg×5支, 利多卡因注射液100 mg×5支, 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5支, 安定注射液10 mg×2支, 甘露醇注射液2瓶, 平衡液2瓶, 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瓶。

2 急救器械、器材的管理方法

2.1 制订清晰醒目的示意图:

将无菌包内物品的名称、规格、数量列成表格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急救器材及辅助用物按照类别固定摆放的位置, 根据物品的摆放位置制成示意图。方便医护人员及时补充、归类。

2.2 物品管理:

由专人负责无菌器械清洁、消毒、灭菌、储存、使用。特别注意器材包装、标识及失效期问题。针对一次性无菌物品坚持专人回收, 及时毁形、消毒和进行无害化处理, 并做好处理及回收后的记录, 防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及杜绝一次性物品使用后的再流通。

3 小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无菌检测】相关文章:

无菌观念06-16

无菌技术09-02

无菌术题05-26

无菌操作试题05-14

无菌导尿技术06-02

无菌包装技术07-31

外科无菌术07-26

无菌操作培训通知04-15

6无菌包装技术05-02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05-02

上一篇:社区学校下一篇:高等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