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疑意识培养

2024-07-20

学生质疑意识培养(精选十篇)

学生质疑意识培养 篇1

一、质疑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 隐含着许多问题。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提问的良好习惯, 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 在教学“倍数与因数”时, 学生齐读课题后, 教师问:“看到这个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思考片刻就会立刻提出“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因数和倍数之间有关系吗”等各种不同的问题。学生自己有了问题, 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就会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 激发自己的创造欲望, 学会创造性思维。

二、质疑教材, 学会研读教材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 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 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 诱发数学问题, 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

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时, 请学生研读教材结语:圆是轴对称图形, 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结果有的学生问:“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为什么要在同一个圆里?”学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假设“不在同一个圆里”会出现什么情况, 从而证明了必须要有这一条件。

三、质疑解法, 训练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 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 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 拓宽思路, 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

例如, 教学“求组合图形面积”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做, 并让他们想一想:还能用其他的方法吗?学生们有的用分割法, 有的用添补法, 思维很活跃。同一个问题, 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体现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四、质疑生活, 落实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所以,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养成质疑习惯。

例如, 学习比的知识后, “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球类比赛中, 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 (2∶0) 的认知产生了冲突, 由此产生“数学中的比与球类中的比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

学生质疑意识培养 篇2

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六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本课题2017年5月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美荣老师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7年5月举行开题仪式,2018年1月到3月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九原区教研室王伟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以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与东河区公园路小学进行了手拉手校际联手共促发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每周我校派出两名教师去参加公园路小学的教研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我们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外,这学期还举行了一次课题沙龙活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交流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收获,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你在课堂上质疑过别人的结论吗? 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两年多来,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数学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理解到位,不仅体验深刻、而且学得扎实。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方法灵活转化,特别是类似扇形一样比较复杂的图形,有学生采取大量地分割近似地看成若干个长方形计算求得;有人请家人帮助,知道扇形的面积;有人……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问题意识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三、存在的问题

(1)老师自身的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有待培养。

(3)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四、今后研究方向

1、课题组也发现,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向课前和课后拓展和延伸,因为课前和课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为此,下学期计划建立一个以“问题”为中心,融课前、课内、课后于一体,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交替运用的综合学习操作策略,努力呈现“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理想效果。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加强自身学习。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全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下一步实验教师要加大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五、阶段性成果

1、在教育理念引导下,在实验教师的大胆探索中,全体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想问、勇于质疑”的氛围,为学生争取了自由发展的机会、条件和情境,学生会积极思考,敢于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由起初的肤浅的、未经思考的问题,变成了现在有价值的问题。教给了学生“会问”的方法,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提供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开始以鼓励评价为主,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也不断提高,努力使学生能提出一个个高质量,有创意的问题,教师作出了“乐问”的评价。

2、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在汲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逐步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模式。

(1)呈现问题:导入新课后,学生汇报自学中的发现问题,教师从中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合作探究。围绕上述主要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达成基本共识。

(3)集体交流。根据组内合作的收获和未解之处,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充分参与其中,帮助解决一些难题,使学生认识趋于统一,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4)组织检测。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检测。一方面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

(5)课堂反馈。教师及时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通过教师批阅、学生互查、集体评订等方式当堂反馈。做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留尾巴。

(6)课堂小结。回顾刚进行的学习,让学生说说:独立学习时有什么所得,在组内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合作、探索时学习又有了什么新收获,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给予及时激励,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为后继学习增进动力。

学生质疑意识培养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创新精神;语文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不少学生还不会问问题,没有问题意识

(3)提问的操作,流于形式

二、问题意识的界定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好问、善问。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角度设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后,教师提问:“要是小蝌蚪问你:‘小朋友,我要怎样才能找到妈妈,它长什么样子呢?’你能告诉它,帮助它找到亲爱的妈妈吗?”这一充满儿童情趣的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举手帮小蝌蚪找妈妈,绘声绘色地介绍小蝌蚪妈妈的特征,有的还模仿寻人启事的口气活灵活现地描绘着呢!

(2)悬念设疑,激发思维

例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文时,板书课题后,我引导学生从“预习提示”中拟出悬念:①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颜色的?②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回事?这两个问题从课题入手,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疑读文,同桌互议,进一步拓展思维。

(3)矛盾设疑,比较思维

在语文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而实际并不矛盾的内容,而这些地方往往是课文的精彩之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矛盾”的地方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卡罗尔和他的小猫》一文时,学生对“屋里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见。”这句话提出了疑问:“屋里不是有‘滴滴答答的钟声’吗?为什么又说‘什么声音都没有’呢?”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比较,由“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体会一家人没有了小猫的难过之情。

2.放飞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抓住开拓思维、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发展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文时,在指导体会小熊和松鼠吵架以后,两个人都很难过却又不好意思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心情时,我抓住“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这句话,让他们用“_________,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这一句式想象说句。学生的联想,让他们走进了松鼠的心里,深入感悟了小动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解决了课文的难点。

(2)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加以挖掘,提供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再造想象或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在讲解“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这一创新思维训练点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天地”,让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3)从标点符号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想象

3.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变得漫无边际。但又不可阻止学生提问题,扼杀他们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想点新路子,避免问得过滥、琐碎。

(1)设计覆盖面大、角度新、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2)设计与学生情感体验相关联的问题

如,对于《夏夜多美》《画家乡》《荷叶圆圆》《秋天的图画》这样的美文,我常向学生这样提问:“小朋友们,你喜欢这里吗?为什么?(学生畅说“美”)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让老师也感受到美。”这样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将其与读文时的内心体验联系了起来,与朗读训练紧紧地联系起来,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巨大的思维空间,一个多样的创造性的展示才华的舞台。

总之,在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因此教师要把学生教出“问题”来,让学生做“问”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质疑意识培养 篇4

1.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习有一定局限性

有些学生对自己物理学科的学习状况不明,不知道什么地方明白了,什么地方没有明白,什么地方是“八成熟”,什么地方是“九成新”,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停留在一知半解中。对物理定律、概念缺乏必要的思考,无法将物理知识自然串联起来,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弄不清自己的“饭量”,不知道自己的“口味咸淡”,很难提出含金量高的问题。

2. 光吃包子,不问什么馅

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车头,质疑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纵横驰骋的过程。多数学生习惯做容器,教师灌装多少,就接收多少,对定型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没有形成现象联系理论的惯性思维。光吃包子,却不问什么馅,只要能填饱肚子,过期馅、霉烂馅的包子也敢吞下。

3. 师生距离感让学生缺乏质疑的勇气

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出问题,也与师生关系的是否和谐有关。如果老师不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疏导,必然会加剧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不敢问。还有的老师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好学生笑脸相迎,对差等生、问题生冷目相对,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的质疑胆量消失,质疑能力的天赋退化,再也无力恢复。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途径

1. 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学生对物理相关知识存在理解困惑,都可以随时找到老师进行发问,教师首先应对这种敢于质疑的学生予以肯定,创设学生敢问、好问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讲授“电磁波谱”内容时,我首先发问:“地球上的电磁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学生们听完这个问题都面面相觑,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兴趣高涨,其他学生尤其是所谓“物理绝缘者”则将头微低,眼睛不敢看老师。对于这种情形,我没有按常规责备,而是接着又说了一句话:“不管是谁,也不管对不对,只要能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就奖励其个人平时成绩10分。”学生们闻听此言,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我又将原话重复了一遍,学生们开始躁动了。我先请一个平时学习垫底的学生谈,他虽然战战兢兢,但最终还是把想法真实吐露了,我言出必行,当即表扬了他,当着其他学生的面给他在平时成绩等级本上加了10分。这样学生的质疑胆量更大了,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向学之风被点燃。

2.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提炼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比比皆是,只要善于观察,很多物理现象都可信手拈来。要让学生明白,物理教科书中的定律、公式都来源于生活,是科学家从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中提取出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就是“苹果效应”的结果吗?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在大胆设问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提炼问题。

3. 透过物理实验现象,引发学生质疑意识跟进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验证和探索是两个大主题。可是,无论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其中蕴含的“为什么”还是很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领会其中的物理内涵,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其求知欲逐渐膨胀,升华成学习的驱动力。

质疑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是发现问题,促使问题解决的过程。只要我们勇往直前,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动感十足,创新成果就会“瓜果飘香”。

摘要: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本知识固然是精华之集聚,但学生的疑书意识确有其存在必要,而且还应加强。长久以来,中国教育始终都是按照“填鸭”模式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磨损”掉,随之滋长的就是被动接受的思想,时间久了,就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而越发凸显,已然成为新课改的强大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引起特别重视。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5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我们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学法,让学生抓住要害,自读质疑。如《黄鹂和山雀》一文,写黄鹂和写山雀的两个段落,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卷叶虫真狡猾?(2)黄鹂捉卷叶虫的本领怎样?从哪看出来?再引导学生讨论,理清卷叶虫、黄鹂、梨树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回忆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提了几个问题,先提什么,再提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二部分(写山雀段),思考应先清楚两个什么样问题,并用幻灯片提示:(1)为什么说____________?(2)________捉________的本领怎么样?从哪看出?结果表明,这样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提问迁移,效果很好。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

到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以便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阅读效益。几种常见的文体,其阅读步骤和质疑途径大致如下:记叙文,初读时了解大意,理清六要素,细读时理清层次和记叙顺序;精读时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中心。写景的文章,要明确写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点。说明文,要理清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按什么顺序,运用了什么样方法进行说明。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明确借何物喻何人,再抓重点,找特点,理清写作的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

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

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

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

质疑训练,还可采用以下方法:1.“每日一问”

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

2.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教会学生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讲解说明。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互相提问,大家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3.开展质疑比赛给同一文章,让学生读后质疑。在相同的时间里,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的问题切中了要害,并要求学生自问自答,说出思考过程。教师要及时进行评议,并对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好问好多思的习惯。

总之,让学生“善问”、“好问”,是我们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方法和追求的目标。学生动脑、爱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

曹庄小学祁建华

学生质疑意识培养 篇6

一、质疑意识的启发,是质疑素养形成的首要条件

在笔者的教学中,经常尝试着鼓励、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善于释疑。

一是建立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主动提问会被别的同学认为是爱出风头。因此,即便有个别学生有提问的意向,也会担心被同学嘲笑挖苦而保持缄默,抑或担心因问题不恰当而不敢说出来,抑或担心遭遇被教师点评的各种尴尬而低调到底。可见,融洽的课堂氛围、正确的班级舆论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激发学生质疑的沃土。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示范、班会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管齐下,为班级课堂氛围树立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学生明白:能够提出问题、说出疑惑,说明自己动脑思考了,这是学习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如果连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说明学习方法存在问题,那是不正常的现象。

二是倡导多元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问题来鼓励学生突破禁锢,通过小组伙伴互助合作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破除“权威意识”,甚至可以通过师生齐探究的活动,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想法和学习中的疑惑,或与学生一起解决疑惑,激发学生“质疑权威”的信心。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改变学生安于现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突破思维惰性和定势的局限,进而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观察、思维、想象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有理有据的质疑,并勇敢地进行探索活动。

二、质疑能力的培养,是质疑素养形成的核心技能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在强化质疑意识的基础上,更多地要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教师就得教会他们如何质疑。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常见的课文质疑方法,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效率。

一是应引导学生从课文标题处质疑。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标题质疑,以提升写作技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预习课文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课文读一遍。而真正有效提升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在看到标题时。此时,学生先要思考,假如让自己写此文会怎么写呢?这样才便于学生找到自己与优秀作品的差距,从而借鉴并吸纳优秀的写作方法。还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研读课文时,可以从标题入手,让学生围绕标题来提问题,直击文章核心,寻找到文章的主要线索。

以老舍先生的《母鸡》为例。虽题目为《母鸡》,但其内容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动物类文章有一些质的差异,那就是文章根本没有写到我们预想的母鸡的样子。由此,教师提示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母鸡呢?经过师生共同探讨可以释疑:能抓住与众不同或者独一无二的“特性”来描写,才是精彩文章的关键所在。

二是要鼓励学生在课文矛盾处质疑。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大部分小学生对于课本和课文内容还存在一些“盲目崇拜”。其实,教材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之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要让学生从这些地方找问题、提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亮出“矛盾”。这样,学生才会信心十足地大胆质疑,然后围绕“疑”来组织探究,构建起“在矛盾处质疑,在探究中释疑”的学习模式。

同样以《母鸡》为例,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将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找出来。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将其“亮”在眼前,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质疑:作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为什么在同一篇课文中又是讨厌又是不敢讨厌?这样的矛盾质疑恰巧抓住了课文的关键所在。这也成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和研读课文的落脚点。

三是应引导学生在语言细节处质疑。教师应该设置“语言陷阱”,让学生关注“词语”。这样,学生会敏于感受课文语言,感受名家的精彩语言,并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如《母鸡》中一系列词语的出现:如泣如诉、颤颤巍巍……教师可以将其分类罗列,然后通过词语解释的环节,来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为何以形容人、形容动作的词语来描写叫声呢?通过这一轮“质疑-释疑”环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这位语言大师的用词特技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见识了一种全新的遣词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积累词语都有极大的帮助和启发。

此外,抓中心句质疑、抓过渡句质疑、对特有的修辞手法提出疑问等,都是比较常用并且可行的质疑思路。

三、激发学生释疑能力,是培养质疑素养的根本目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有了疑问,一定会进一步思考问题;通过释疑,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更要充分把握契机,提供方法和思路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释疑,由此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如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头脑风暴的形式集聚智慧,给予学生“支架”引导和条件暗示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释疑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开拓潜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学生,熟悉教材,而且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有必要根据相关内容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在一环又一环的“质疑-释疑”中,层层深入地解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进步其实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强化质疑的意识,掌握质疑的方法,增强释疑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解疑。学生学会质疑、善于释疑既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能力(质疑素养)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素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学生质疑意识培养 篇7

课程标准教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恰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培养呢?本人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多位名师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 点燃好问的火花

数学问题源于适宜的情境,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适宜的数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乘整数》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计算:25×4, 125×8, 16×7, 12×9, 学生对整数乘法计算比较熟练, 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接着老师出示一道超市购物题:小明买了4盒饼干, 每盒12.5元, 一共要付多少元?学生没有学过小数乘整数, 一下子不知所措, 看到这种情况, 老师说:“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学生感到和以前的计算有所不同, 纷纷开始思考和讨论, 很快提出了问题:小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能转化成以前的整数乘法计算吗?有一个学生问:能把12.5元拆成12元和5角来算吗?这样就能算出结果了。其实这些问题正是本堂课要重点来学习的, 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学生兴趣很浓, 积极性很高, 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也慢慢学会思考了。

二、呵护好奇, 保持好问的敏感

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保持其对外界事物的新鲜感,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 有一次在课堂上出示了“16÷27, 15÷13, 69÷45”这样几道题。师:猜一猜, 哪一题循环节最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猜测。师:如何确定哪一个答案正确呢?生:可以用计算器算一算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计算得到: 16÷27=0.5925, 15÷13=1.153846, 69÷45=1.53, 师:仔细观察这3道题的结果,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小组讨论一下。生1:循环节的长短与除数有什么关系?生2:是不是除数越大, 循环节越短?生3: 是不是被除数和除数越接近, 循环节越长?……问题很多, 尽管这些问题有的还无法回答, 但是学生有了这些问题, 证明他们是积极参与的, 思维是活跃的, 这些问题便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张老师接着又出 示了3道题 :16÷13, 17÷13, 18÷13, 用计算器算一算, 根据它们的结果, 你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16÷13 =1.230769, 17÷13=1.307692, 18÷13= 1.384615, 生1:一定有6位循环节吗?生2:循环节是不是一直是这6个数字组成, 次序颠倒一下?有些学生还自发地算了19÷13, 20÷13等, 此时学生对这些问题充满了好奇,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 课虽已结束, 而思考仍在继续, 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和培养, 果然是大师的课堂。

三、鼓励多问, 养成好问的习惯

1.创设民主的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敢 于好问。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敢问, 无关学业水平的高低, 无关问题价值的高低,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提问, 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只要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都要充分给予鼓励。

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节课中, 教师先让学生拿出量角器, 仔细观察后问:“你想学什么知识?“”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思考, 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说:“量角器中心的一点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量角器要制成半圆形的呢?“”为什么会有两圈的刻度呢?”“只有一圈的刻度行不行?”“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要对学生所提问题逐一评价, 不可有偏颇。

2.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好问从 无意识状态成为有意识习惯。

在课堂上, 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中,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不因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而有所忽略,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 使其才能形成习惯。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 先引导学生观察, 然后说:“你们通过观察后, 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问:长方体哪些棱长度相等?有的问:长方体哪些面面积相等呢?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又想到了一些新的问题:长方体最多有几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面积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正方体是一种长方体吗?……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探究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思维活跃, 一个个问题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学生兴趣浓厚, 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

学生质疑意识培养 篇8

关键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质疑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 限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代替了学, 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 更不用说会学, 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广大教师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应从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方面入手。有了使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就能强烈地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

一、采用物理实验, 创设情境

在讲授电学定律之前, 教师应对学生作如下引导,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60瓦灯泡比15瓦灯泡亮。但将这两只灯泡串联通电后却明显地看出后者比前者亮得多。学生对此疑虑, 产生极大兴趣, 急于搞清产生“怪”现象的原因, 这为学生积极参与新知探究做了很好地铺垫。

学生在对所接受的信息经过反复推敲, 并在产生疑惑、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是活跃的,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氛围, 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让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 在成功的体验中, 增强自信心, 发展质疑能力;对学生质疑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 教师应给予充分谅解和宽容, 肯定其敢想敢问的精神, 使学生不必担心质疑会遭到嘲笑或批评, 也不必担心失败所带来的压力。

二、做小游戏创设情境, 优化教法, 促进学生质疑

在学习压强一节时, 让一个学生面朝同学们, 教师用大小相同的力分别用手掌、拳头、中指压学生胸部,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从而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 我们的学生思想活跃, 却缺少质疑意识, 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使学生养成了不爱动脑、不需质疑的习惯, 教师长期忽视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这势必带来学生质疑意识的日渐减弱, 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让课堂上的问题由学生来提, 把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引入课堂, 实行开放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 学生互动, 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争辩,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在电功率知识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就教室日光灯发光情况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发言踊跃, 气氛热烈, 并提出了不少问题, 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设计问题,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李政道说过:“学问、学问, 就是学着问, 学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现在中国的学生不是做学问, 而是做学答, 就是学着答题”。其意:问答式教学, 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教学,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 必须让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敢说善说,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即使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是异想天开、幼稚可笑, 教师也要给予肯定或点拨引导,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大胆、主动思考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就由不会提问题到能提问题、到提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产生质的飞跃。其次, 教师要吃透教材, 适时点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要心中有数, 枝节问题放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 重点问题由全体同学共同探究解决。如此长期训练下去, 学生定能由不会思到善思, 由不会问到善问,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适时而有效地支持和帮助, 使各类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特点进行思考,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老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学生的质疑是建立在对教材熟悉的基础上, 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学生是无法进行质疑的。为避免学生自学的盲目性, 教师应编写自学提纲, 将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其次, 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根据物理课的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质疑, 从物理实验所反映出的规律质疑, 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质疑, 从而增强学生质疑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再次, 教师要进行示范。教师讲课要讲究提问的质量和提问的启发性, 多问些“为什么”、“怎么样”, 少问些“是什么”、“对不对”, 让学生在感悟教师提问思路的过程中学会质疑。

培养质疑品质,增强创造意识 篇9

要提高人的创造能力, 首先要增强人的创造意识, 而这又应从培养人的质疑品质入手。

质疑, 就是不满足于人们现成的结论, 敢于对现成的结论、权威的说法产生疑问, 并引发思考, 努力去探索被表面所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进而辨伪去妄, 发现真理。质疑是思维过程、学习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可贵的品质, 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主要特点, 是创造迈出的第一步, 可以说, 人类发展史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 都始于质疑。牛顿由于对树上熟透的苹果只往下掉而不往上飞的思考, 才会发现了地心吸引力;伽利略对教堂里的吊灯左右摆动的等时性产生质疑, 才发明了挂钟;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的力和运动的学说流传和坚持了近2000年之久, 但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科学家依然敢于提出疑问, 并经过大量的实验推理和总结, 终于得出正确的力和运动的关系学说。如此例子, 还可俯首拾来。

李四光也曾说过:“不怀疑, 不能见真理, 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 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因此, 一个真理的探索者, 同时也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只有敢怀疑才能有探索, 有探索才有创造, 有创造才能获得成功, 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而后释疑、探索的过程。

“学贵在疑”。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带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以及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但纵观我们国家的教育, 长期以来, 我们在如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对学生进行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却一直是最突出的薄弱环节。

教材统得过死, 课堂教学的满堂灌, 机械程式化的教学方式, 更重要的是考试的指挥棒, 卷面成绩的唯一检验标准, 有意无意地压抑、限制和批评了学生的质疑、创造意识,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 世界许多国家教育的培养目标中都特别强调质疑品质的培养, 也即强调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例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报告提出“面向21世纪, 能够适应社会变化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就是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活动能力。”法国政府在关于“教育目标”的文件中提出“要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身的潜在能力并能创造自己的未来。”美国在教育方法上也极重视启发式, 尽量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 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不满足于传统教育中知识灌输和被动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追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是时代的呼唤。

1997年的第七届国际思维大会上,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作主题演讲, 他提出:因为我们无法预计未来世界将会出现哪些问题, 因此我们无法为下一代提解决即将面临新问题的方案和手段。但是, 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让年轻人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这就可以保证他们找到适合于新问题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 爱思考、会思考的质疑品质将是未来人才的主要素质,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素质。

再看今天的中国教育, 虽然存在基础知识扎实, 应试能力强的优势, 但也存在动手能力差、创造能力弱的劣势。为此, 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打破过去传统教育的教材中心、学科知识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考试中心, 确认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身心健康、活泼、主动的发展为中心的思路去改革教育教学。

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质疑能力 篇10

一、营造宽松“问题”氛围,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敢“问”

良好的“问题”氛围是“质疑能力”形成、提高的土壤。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应是基于学生, 终于学生,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一) 在课堂上, 教师要弯下腰来, 用自己亲切的态度、灵活的教法、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基于文本提出问题。 (二)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心理的变化, 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或羞涩、或自卑、或紧张的心理。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 并要多用一些诸如“提出一个问题比能回答百个、千个问题更有价值”;“老师就欣赏爱提问的同学”此类的诱导性鼓励性的话语打开学生的心扉,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期望值与成功机率成正比。教师的鼓励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反之, 冷嘲热讽或不恰当的措辞会泯灭学生刚萌芽的“问题意识”甚至会扼杀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 营造平和的“赞赏”学习氛围。古人云“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 是有一定道理的。初中阶段, 刚好是学生心性发展、定型的阶段, 这个阶段, 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对其个性发展、学习态度、甚至生活态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开学伊始, 我就与学生做好约定, 要以赞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同学, 对提出问题的同学予以鼓掌和加分;并进行“提问题”大赛。比比看一个学期下来, 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这样引进一个竞争的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的意识。

二、构建“问”的平台, 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合理的情景, 让学生能“问”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近的发展目标———跳一跳, 就能摘到果子.。 (不跳, 就能摘到果子, 会助长人们的懒惰思想;如果跳了, 仍摘不到果子, 就会丧失信心。) 因此, 培养问题意识, 首先所有教 (下转第25页) (上接第24页) 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水平为出发点。其次, 在构建“问”的平台的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避免随意, 难易要适度, 让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最后, 在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设计问题要做到“导”而不“牵”, “导”而不“限”。把问题设计到实处、关键处, 让这一问题成为学生更深一步思考的平台。

三、“授之以渔”, 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有效途径, 让学生会“问”

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 或者是提问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 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 因此我们除了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和构建平台之外, 还要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让学生逐渐学会提出问题。

1. 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 从文章题目处提出问题常可以收到纲目举张之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 便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理解课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 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为什么”来问。了解原因后, 还可以引导再次审题生疑,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红”是什么意思?又如《死海不死》“为什么称之为‘死海’?”, 又为什么说其“不死”?

2.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关键处提问:

课文内容的关键处理解文章的钥匙, 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抓住内容关键处生疑, 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山米与白鹤》中写到“他真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在前一天早上你还恨着一个人, 而第二天早上, 你却发现你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那个人?”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关键句子来提问:他为什么恨?又为什么在短短的一天之中会深深地爱上那个人?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这就可以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到:山米对外祖父态度改变的原因以及小说的主旨:爱可以感化人, 也能改造人,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上一篇:信息综合利用下一篇:外资养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