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空

2024-07-30

教学时空(精选十篇)

教学时空 篇1

笔者现在执教的是高一的班级。学生刚刚迈入高中的门槛, 写作训练以记叙文为主。学生常常感到生活单调以致作文无话可说, 而只审题指导、范文品读这样传统的“作文讲评课”远远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期望。笔者也深感, 教会他们如何打开作文的思路才是真正灵活有效的教法, 才能够让学生们以后能举一反三, 运用自如。写作的“法宝”有很多, 但是必须还要兼顾可操作性, 易于让学生们“上手”, 这就一定要推荐一下“时空跨越”法。以下是笔者在一次作文课中的教学构思。

【温故导入】

首先从学生阅读鉴赏过的一篇晚唐诗歌《夜雨寄北》导入。“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这首广为流传的《夜雨寄北》表达了诗人与妻子之间的缠绵情感和热烈思念, 可谓“一处绵绵雨, 两地相思情”!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返回故乡之时, 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 情深意长, 彻夜不眠, 以致蜡烛结出了烛花, 剪去烛花, 仍有叙不完的离情, 言不尽的重逢之喜。诗人这种超越时空的想象在写作技法上我们称之为“时空跨越法”。所谓“时空跨越法”, 就是指我们在写作中,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 让我们的思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突破了现实与环境的局限, 从而创造与虚构出全新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一种想象方法。

同样, 同学们学过的课文《听听那冷雨》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余秋雨先生的生花妙笔将时间与空间, 历史与现实, 眼前与回忆, 交融汇合。文章纵横捭阖, 通过“实-虚-实”的整体构思, 不仅跨越了太初至今的时间束缚, 更是超越了台北、美国与大陆的空间限制。衬托了时间的纵深, 更凸显了地域的广阔。因此, 在“跨越时空”构思法的面前, 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

【招数透视】

那么, 如何巧妙地运用“时空跨越”这一招呢?

首先, 看似众多、零散的材料要用一个统一的中心联系起来。若没有明确的中心, 这些材料就可能成为分散的无归宿的材料;时空跨越具有跳跃性的特点, 但如果缺乏内在联系, 就不能很好地表现中心。

其次, “时空跨越”法的运用须有高超的剪辑、组织材料的能力。古今中外, 天上地下, 只要与中心有关, 都可以写进文章。

第三, “时空跨越”的目的在于表现现实, 时间和空间的转换都是为表现现实服务的。

但是, 以上都是经典的大家制作, 学生们更期待的是中学生考场作文的范例。于是笔者又展示了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高分作文示例】

在现实与虚拟之间

(考生)

我揉了揉腥松的睡眼, 望了望床头的闹钟, 五点四十了。我想起好像昨晚《赤壁赋》还没背完便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便决定起床。

可是我的手刚一伸出被窝, 便因为寒冷条件般的缩了回去。“唉呀, 大冷天的起这么早背什么书啊”, 我自己嘴里叽咕着。忽然想起昨晚趴在书桌上睡着了好像做了个梦来着。“拿出听写本, 下面开始听写!”语文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 威严地扫视了台下一圈, “咳!”她又重重地咳了一声。

“第一句:哀吾生之须臾, 填后半句。”

“第二句:月明星稀, 填后半句。”

……

嘿嘿, 我一边在听写本上笔走龙蛇, 一边在心中窃喜, 竟然都是我昨晚背过的句子, 同桌还满脸愁色的撞了撞我的胳膊肘, 我自然也十分爽快地教了他。

……

“好征兆, 好征兆……”我一边模模糊糊地想着, 一边转了个身, 便去与周公再续前缘了。

……

本来走在放学的路上还是可以背会儿书的, 只因想起昨晚的梦, 便似乎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到了教室语文老师已经坐在讲台上了, 望着她那阴沉的脸, 想起还没背完的《赤壁赋》, 心里一阵七上八下, 但一想起昨晚的梦, 便又觉得心安理得了。

等我放下书包, 便传来了老师的声音:“拿出听写本, 下面开始听写!”果然, 她还不忘威严地扫了台下一圈, 并且重重地“咳”了一声。

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跟昨晚梦见的一模一样。

“第一句:哀吾生之须臾, 填后半句。”

当时我在下面都想激动得笑出声来, 竟还真的“梦想成真”了。

“第二句:挟飞仙以遨游, 填后半句”。

如当头一棒, 我当时就傻眼了, 怎么就跟梦不一样了呢?顿时, 我背脊发凉, 手心直冒汗, 纵使抓耳挠腮, 也丝毫不得其意。

下面的发展离昨晚梦里的情节相去甚远了。当然, 同桌是满面愁容的撞了撞我的胳膊肘, 但我报以的同样是满面愁容加冷汗直流的面孔。

……

下午放学后被留下来站在语文老师办公室背书, 背着背着又想起昨晚的梦, 自己都觉得荒唐了, 堂堂的高中生竟然会相信虚拟的梦!

梦啊, 那终究是虚拟的东西, 碰上像我这样的人, 现实往往总是与梦相去甚远。看来要想真的梦想成真, 还是要勤快点脚踏实地去干好!

【例文评析】

文章运用“时空跨越”法, 把梦境与现实发生的默写《赤壁赋》这一细节交错组合起来, 展示了小作者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 闪耀着生活的情趣。梦境中默写时的下笔如有神和现实中默写时的捉襟见肘,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作者也就在这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启示, 使我们不能不想起自己在背书默写时既想偷懒却又担心害怕的微妙心理。

这篇范文的意义还在于, 启发孩子们把生活中的点滴感悟都记录在平时的作文中, 记叙文的取材宽泛, 特别适合运用“时空跨越”法。

【下水示范】

登临

二模考试成绩发布的那一天, 恰逢周末, 实在不知如何回家面对桌上丰盛的晚饭, 胡乱地在电话亭编了一个谎, 逗留在学校里。

路灯亮起的时候, 整幢教学楼仅有寥寥几人了。无心看书, 独自一人怏怏地向大楼走去, 想登上五楼顶, 看看这熟悉的小镇和三年来都未曾留心过的校园。

也许是最近累了, 或许是心里闷得慌, 刚爬了三层不由得双腿发软, 气喘吁吁, 胸口火烧火燎的痛, 唉!很长时间没有上体育课了, 打篮球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为了高考, 为了心中的理想, 我已经放弃了很多, 可是我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

我叹了一口气, 已经到了三楼半了, 难道半途而废?老师不是常说吗:行百里者半九十。我怎能功亏一篑!想到这, 我猛的想到了还有48天就要到来的高考, 我曾经付出的十几年寒窗苦, 呵呵, 不正是为此吗?我苦笑一声, 低头登楼!

站在五楼楼顶, 扶着低矮的围栏, 放眼望去, 夜竟然如此的美丽!

藏青色的天幕中点缀着寥落的星星, 星星眨呀眨, 如此的亲切, 仿佛要告诉我什么秘密, 让我倍感温暖。远处, 是热闹的扬菱路, 依然车水马龙, 路灯亮了, 两排路灯像靓丽的彩带一直绵延到远方, 在夜幕下显得如此的美丽, 这是我从来不曾见过的美丽风景!前方, 是学校所在的集镇, 夜幕下, 小镇呈一个模糊的弧形, 鳞次栉比的楼房, 星星点点的灯火, 还有大街上闲逛的行人,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脚下, 是我每天都生活的校园, 今晚, 没有了同学的喧嚣, 校园露出了她温情脉脉的一面, 宽广的操场, 幽静的林荫道, 林立的教学楼, 还有美丽的花圃, 这里, 留下了我三年的欢声笑语, 喜怒哀乐, 是非成败……48天后, 我将离开这里, 走向远方, 寻找我的梦想, 再次回来却不知会是什么时候, 但我知道, 这里是我人生的起点, 这里有我亲爱的老师, 可爱的同学, 我永远不会忘记!

晚风习习, 夜凉如水, 我贪婪地深吸了一口气, 我享受这美丽的夜晚了!

就寝的铃声响起了, 我恍然惊觉, 不早了, 该回宿舍了。恍惚中我突然想起:三年来, 这五楼我从来没有登过, 更没有在这样的夜晚登过!登高才能临远, 才能享受如此美丽的夜色!不正如我的高考, 我的人生吗?想到这里, 我的双腿充满了力量, 飞奔下楼……

【构思解读】

通过考试成绩公布后, “我”因心绪不佳而登临楼顶的事情为线索, 将以前的寒窗苦读与现实的压力乃至48天后的高考联系在同一场景下, 登临时的所思所想正是时空的跨越。因此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 不要认为“时空跨越”是一项多么高难度的挑战。只要打开思路, 即可超越时空。

例如:若要是刻画父母的形象, 可以通过对父母的照片、双手、头发等等的描写来跨越时空, 展现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论点。

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 甚至可以让你沐浴到公元前的阳光, 也可以让你在千年之后的月下漫步。

【实战演练】

1.牵挂是思念, 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多方面的, 比如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牵挂能催人奋发向上。

请以“牵挂”为话题, 选择上述材料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美国莱州制作了一个非常坚固而精致的盒子, 里面装有一封致三千年以后的地球人的信。盒子被深埋地下, 三千年后方可启封。如果让你执笔写这封信, 采用时空穿越法, 你将给三千年之后的未来人说些什么呢?

记叙文文体,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3.树的年轮, 一圈一圈……是夸父赤足刻下的脚印?是春蚕银丝纺织的花环?是历史留下的印痕?是风雷灌制的唱片?树的年轮, 引我浮想联翩……

要求: (1) 题目自拟。 (2) 记叙文文体。 (3) 不少于800字。

4.又是飘香时

无论经过多少年, 往日的回忆依旧炽热, 旷野的风吹过窗棂, 仿佛又闻到了那的清香……

请以此为开头, 续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拓展阅读教学时空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篇2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学生已懂的知识,不要因放心不下而再三重复,尽量节约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也可利用一些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教学,减少费力的解释说明,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讲求实效。为更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里,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在课堂40分钟合理分配阅读、质疑、讨论、练习四个环节的时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读。笔者认为,每节语文阅读课要保证学生有1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朗读、默读、泛读或者领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它们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教学时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教学目的选择读的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安排阅读过程是: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要求一边默读,一边动笔圈画,理清文章脉络;接着抓重点段落精读,围绕思考问题研读重点段;最后再指导感情朗读全文。当然对一些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有的段落则要求熟读直至背诵。?

疑。质疑问难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任何教学过程都离不开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便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安排质疑问难,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质疑,实际上从问“是什么”到问“为什么”,体现了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在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其次要做到相机诱导、有的放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解题、抓关键词句,或从文章结构、写作等方面质疑。比如教学《丰碑》一课,紧扣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丰碑是什么为什么称为丰碑在学习最后一段时,学生提出了:“那声音”指的是什么脚步声为什么沉重而坚定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探讨。?

议。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经处于学习的主动位置,他们嗷嗷待哺地渴望教师解答。教师不应急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立即予以回答,应留出时间,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的火花继续闪烁,在亲自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知识。这时,采用“互助小组”组织学生讨论,则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助小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学生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普遍动脑动口,广泛交流信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小组要优化组合。最佳方法是好中差各1~2人组成互助小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设计讨论问题要求紧扣教材,围绕重难点,考虑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既适中又准确,切忌追求形式上的热闹;(3)主持好讨论。学生是讨论的主人,最好让学生自己主持,相信学生,促使学生深入讨论。教师只做疏导、点拨,使讨论气氛热烈,学生畅所欲言;(4)做好总结和讲评工作。讨论结束后,要充分肯定讨论成果,并通过讲评,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同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合理意见。同样以教学《丰碑》为例,我安排了两次讨论机会。一是在理解将军神态、语言的变化时,我抓住将军的两次“愣”的不同,设置讨论:将军为什么又愣住了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二是在理解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通过讨论、品读,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作者的情感融入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中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融合”中拓展教学时空 篇3

关键词:融合 拓展 教学时空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空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在教学时,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由室内延伸到室外,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资源,在“融合”中拓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时空,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融合生活实例

有一次,要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在选择哪种交通工具时,产生了争论:父亲想要坐轮船,因为觉得坐轮船很舒适,还能一路欣赏美景;母亲想坐飞机,想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而我却想坐动车,动车既有速度又悠闲。在我们进行讨论时,我想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这一课,如果将这样的真实案例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岂不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于是,我在教学《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时,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元旦假期快到了,教师想要外出旅游,但是老师不知道该选哪种交通工具,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然后给出四个选择: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课堂上学生就这一论题纷纷展开讨论。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总结出了这几种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特点,然后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出适合的交通工具。

这样的问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可能遇到,有时难以做出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把握住生活经验所蕴藏的丰富教育价值,构筑一个真实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沟通,达到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的目的。

二、融合德育作业

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推进,德育作业也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德育作业不再是强调专业的理论知识,而是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将课堂教学与德育作业进行有机的融合,不仅可以延续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时,我就布置相应的德育作业:回到家里帮爷爷奶奶捶背、按摩,陪爷爷奶奶逛花园,平时要多和他们谈谈心,多关心老人,让他们高兴。同时,设置一张表格,要求家长全力配合,要家长一起监督,时刻提醒学生完成德育作业,同时认真填写表格,为教师反馈必要的信息。

三、融合班集体建设

众所周知,学生除了家庭生活外,最重要的就是班集体生活了,可以说,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同学及教师一起度过的,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应该和班集体建设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特点,将《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融入到班集体的建设之中,将《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各种德育要求衍生到整个班集体的建设中,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课堂拓展为班集教育活动中。

例如,我在教学《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时,和班主任老师合作,开展一次班队干部选举的主题班会,活动分三个环节:自我推荐,学生推荐,民主投票。在进行自我推荐时,学生要进行各种表演,或是讲故事,或是演小品,或是朗诵诗歌,或是发表感言。总而言之,要勇于表达自己,要向同学和教师推荐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阐明自己能够当好班队干部的有利条件。这样一系列的环节使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这过程中,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的班队干部选举进行有效融合,既是一堂班会课,又是一节品德与社会课,真是一举两用,学生的感悟深刻。

四、融合学校主题活动

《品德与社会》虽然是小学学科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课时安排比较少,要在这为数不多的课时内,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还需要不断地开发、补充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容量,创新教学方式。与学校主题活动的融合,就是一种很好的拓展形式。学校会定期展开德育活动,种类丰富,非常适合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比如说,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时可以开展“尊亲敬老”专项德育活动,还有学校组织的其他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很多会涉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亲自进行实践,真正体会到德育的意义,提高了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当学校组织主题活动时,我们就应该主动寻求课程内容与活动的衔接点,将教学内容融合到学校主题活动中去。这样的教学课堂,不再受到教室和时间的约束,拓展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五、融合其他学科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课程内容涉及社会、历史、地理等等各个学科。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与这些学科紧密联系起来,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之外,还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教学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的转变,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总是认为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再加上教师强调学科的专业性,使得学生一直将《品德与社会》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通过与其他科目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可以改变他们这种狭隘的思想,使得他们的学习由内涵极少的“质数”变为内涵丰富的“合数”。

总之,拓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理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韩桂玲.情境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2(17).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时空差 篇4

一、从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贯穿时空的理念

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启动和实施阶段。上述《纲要》指出:“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积极贯彻《纲要》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三个维度, 实现三位一体化。

1. 从知识与技能看, 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时空对话中紧跟新课改步伐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育把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割裂开来, 甚至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 注重知识的堆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把师生带进了“死胡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课程改革注重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例如世界近代史通过“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动荡”、“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这三个主题, 让学生了解感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终结的历史, 形成历史发展的脉络。

2. 从过程和方法上看, 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时空影院中实现古今对话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方面转变。以前, 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式, 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历史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走近历史, 利用时空影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例如,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北洋水师》、《集结号》等影视剧, 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为了民族复兴而进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 并结合影片了解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的历史背景, 讲述邓世昌、黄海海战、百团大战等故事, 在时空课堂实现古今对话。

3.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 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时空碰撞中感悟人生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丰富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涵, 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古人云:“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例如,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 逐步了解国情,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 在跨越历史长河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利用时空差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学会探究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传授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 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发现什么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知识的能力。

如在《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播放了电影《林则徐》, 通过视频播放营造历史氛围, 让学生知道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 会影响军队战斗力, 突显林则徐禁烟的浩然正气。这种情境烘托, 让学生走近人物, 从而使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评判人物, 感知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了解林则徐的事迹后教师趁热打铁设计了三个话题。 (1) 想一想:影片内容中有哪些地方不懂? (2) 说一说:影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3) 评一评:林则徐是近代民族英雄,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笔者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积极讨论,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时空差组织课堂讨论, 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网上交友新时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网上交友的特点,知道网上交友的两面性,懂得网上交友时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2、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学设备现场展示、学生亲自操作、经验分享、师生案例分析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网上交友的利弊,正确使用网上交友,使之为生活、学习服务;提高网上自我保护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上交友,恰当运用网下交往与网上交往。遵守网上交友的规则,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教学重难点】

“感受网上交友与传统交友的不同,了解网上交友的特点”、“慎交网友,学会自我保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方法】

本课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拟用“情境案例分析法”、“现场展示法”、“经验分享法”、“讨论法”以及“总结法”等教学方法施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明明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请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网上交往的特点 2.能够慎重结交网友,不沉迷于虚拟世界

三、探究新知

(一)网上交友

1.阅读教材P55上面探究与分享,回答:

吴凡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档案?

答案提示:因为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吴凡,一个是网络上的吴凡。虚拟世界中的吴凡更加开朗活泼,网友众多。

2.阅读教材P55下面探究与分享,回答:

(1)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接近吗?(2)吴凡的网友消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网上的交往可以当真吗?

答案提示:(1)网络并不一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接近。因为网络有时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人与人之间有时就像戴着面具一样,它不能满足我们真实的情感需要。(2)原因很多,可能网友不愿与吴凡进一步交往了,也可能网友出了什么事情,或者网友换号了等。(3)不可以当真,因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我们尽可能不要当真。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指导归纳:

网上交往的特点:虚拟、平等、自主等。

网上交往的利与弊:

有利于了解时事、开阔眼界、休闲娱乐、放松心情、与人沟通等。

沉迷网络荒废学业,容易养成惰性;网络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容易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诱发犯罪等。

4.教师:要注意从网上交友的必要性、特点与优势、局限性三个方面来把握。如下所示:

网上交往必要性: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搜集资料、查找信息等特点与优势:虚拟、平等、自主等;超越时空限制、拓展交往圈局限性:有时会关闭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

(二)慎重结交网友

1.阅读教材P56上面探究与分享,回答:

(1)你会把自己的照片放到网上吗?

(2)“线上朋友”可以变成“线下朋友”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1)据实回答,会或不会。(2)对于“线上朋友”变成“线下朋友”一定要慎重,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一些确实对自己学习、生活有帮助的“线上朋友”,我们可以把他们变成“线下朋友”。一般情况下,还是作为“线上朋友”为好。

2.阅读教材P56下面探究与分享,回答:

(1)你如何看待这些回帖?

(2)你的建议是什么?

(3)请教父母、老师,听听他们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答案提示:(1)我认为这些回帖都有一定的道理。对于和网友见面的事情,一定要慎重。(2)我的建议是委婉拒绝网友的见面请求。(3)略。

4.阅读教材P57下面探究与分享,回答:

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网上交往和现实交往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无所顾忌地沟通,比较放松,可以舒缓压力,消除烦恼等,但在情感交往方面也存在先天的不足。

教师:结交网友要注意考虑影响、理性辨别、慎重选择;学会运用结交网友的具体法则。

教师总结:

(1)网上交友要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

(2)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方法:比一比:看谁主意多。)

(3)对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

(4)在网络中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等。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网上交友的两面性、慎重结交网友的注意事项和具体法则。希望同学们可以在网络交友中趋利避害,开拓自己的交友新时空。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网上交友

1.特点:虚拟、平等、自主等。

2.利与弊:

(二)慎重结交网友 1.理性辨别 2.自我保护 3.需要慎重

开创阅读教学的新时空 篇6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教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50-02

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给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读书的沉闷气氛,改变了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单一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就很明确地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而多媒体因其操作便捷、灵活多变、声像俱全,极易创设出非常生动、形象、直观的主体化学习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显示了其特有的魅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真正实现了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创造出阅读教学的新时空。下面笔者谈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对多媒体运用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利用音响效果,激情激趣

多媒体中的音响既能有课文的朗读,又能有音乐效果。而多媒体的朗读因其音色、音质、音准的程度都是极高的,再配上背景音乐,更是许多简单的范读所不可比拟的。小学生模仿性强,而多媒体的课文朗读就为学生模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是学生学习朗读、掌握朗读技巧、训练语感的重要途径。

《荷花》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名篇,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朵荷花。在学习时,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那优美的课文朗读,同时配上《出水莲》那清雅的古筝音乐,学生一下子就陶醉在那满池的荷花中了。许多学生听后都迫不及待地告诉笔者,自己“看”到的荷花池的美景,真是如痴如醉;在讲授《丰碑》一课时,配上那呼呼的寒风声,就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讲授《雨》一文时,就和学生一起来聆听大雨的“哗哗”、中雨的“淅淅沥沥”、小雨的“沙沙”。这样,就立刻启发了学生的联想,唤醒了生活的记忆,学习起课文就更亲切自然,学习兴趣就浓厚多了。

二、巧用录像画面,拓展时空

小学生往往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受到时空的限制,语言文字描述的许多形象学生又无法亲身体会。而多媒体那丰富的变化、逼真的画面就能打破时空的限制,浓缩更多表象,显示出知识的直观形象和动感。

讲授《桂林山水》一文时,许多学生对桂林并不了解,更没亲眼见过,因此缺乏认知经验。虽然作者使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但学生还是疑惑重重:文中说水“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可是翡翠又到底是什么样的颜色呢?文中说山“怪石嶙峋”、“拔地而起”、“危峰兀立”,可是许多学生对这样的山很少见过,就很难理解文中的词句了。我们如果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画面,学生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就一下子感受到了桂林的水原来是如此的“静”、“清”、“绿”,桂林的山原来是这般的“奇”、秀”、“险”了。

多媒体的画面,还可根据需要,进行模拟组合,使人一目了然。《翠鸟》一文中描写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如果仅仅靠一幅插图,学生很难有动态印象,不清楚怎样才叫“蹬”,怎样才是“叼”。教学时,笔者就将这段文字做成了一段动画。在动画中学生看到水波还在层层扩散,苇秆还在不停摇晃,就切实感受到了翠鸟的敏捷。这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表象,背诵时也就容易了许多。

巧妙地设计利用录像的画面,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新时空,拉近学生同文本间的距离,从而增加感性认识,增强理解能力。

三、制作动画情境,引发想象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都爱看动画片,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动态、变化的事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多媒体能将声、光、电、画融为一体,制作动画,配以不同的色彩,增添画面的视听效果,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想象和创新。

《自己去吧》是一年级的一篇短文,讲的是小鸭子学游泳和雏鹰学飞的故事。而一年级的学生很难想象出它们是怎样学游泳和学飞翔的,更无法想象会遇到什么困难了。一位教师在课前就将课文中的故事分别制作成两部无声的动画片,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大家看动画片,学生们异常兴奋,看完后,学生们都能纷纷讲述看到的故事。在学完课文后,师生又一起来给动画配音,学生们更是乐此不疲。而课文的内容在一次次的配音中不知不觉地熟悉了,并且渐渐地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学生还能添上一两句自己的话,有的学生添加了天气情况,有的学生假设小鸭子游泳时遇到了蛇……故事更加生动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

教学时空 篇7

在这节课的导入上, 我首先出示上一课欣赏的宗教画《最后的晚餐》, 引导学生回忆并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其艺术特色。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欣赏作品, 将他们的记忆思维往视觉思维上引领, 为接下来的欣赏和表达打下伏笔。在此基础上, 采取直接导入法, 很快切入正题———历史画。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画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 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 我设计出这样两个部分, 一是赏析两幅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历史画, 让学生首先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历史画的特点。二是欣赏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个艺术风格迥异的画派: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通过学生的欣赏、感受、分析、表现与讨论交流, 认识两种不同流派在绘画上的不同风格。

我从众多的历史画中选择了《亚历山大的胜利》和《勃鲁达的投降》这两幅有代表性的名画, 并设计出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欣赏探究。 (1) 《亚历山大的胜利》表现的是古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3年于伊苏士城大败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战况。你知道有关亚历山大的知识吗?这幅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 《勃鲁达的投降》描绘了1625年7月25日西班牙侵略军攻占一个由荷兰军长期坚守的军事要塞勃鲁达的事件。你能从这幅画中看出哪一方为战胜方, 哪一方为战败方吗?

第一幅画中, 雄浑博大的场面, 把学生带入公元前333年于伊苏士城大败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那次战争中。学生从这幅不朽名画中感受到声势浩大、惊心动魄和动人心弦的悲剧性。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 很快就对历史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 我又出示《勃鲁达的投降》。虽然表现的是西班牙侵略, 但画家却掩去了双方斗争的场面而画成一副“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休战的场景, 构图上极富层次。

在这一环节中, 我选用这样的两幅历史画, 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同样战争的场面, 不同的表现手法, 了解画家的匠心独运, 更重要的是为下面具体赏析历史画不同流派的不同表现手法奠定基础。

接着, 我选取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画派中有代表性的四幅历史画。分别是《自由引导人民》、《梅杜萨之筏》、《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先分别说说每幅画的特点再试概括出历史画中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画派的不同, 可从色彩、造型、情感、构图等方面体验分析。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西方绘画中家喻户晓的作品之一。德拉克洛瓦, 人称“浪漫主义狮子”, 他情感丰富、爱好广泛、知识广博, 其作品重色彩、重情感。他认为表达感情是绘画的主要目的, 为了加强情感, 他不得不依靠幻想, 使战场上的自由女神既是现实的反映, 又是幻想的产物。全画结构严谨、色调丰富、用笔奔放、气势磅礴, 充满高昂热烈的战斗情绪,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取材于当时法国一起严重的海难事件, 即海军战舰“梅杜萨号”在开往非洲的途中, 由于指挥官无能, 而不幸沉没。军官们抛弃了一只载有遇难者的救生筏, 许多人因此丧生, 最后只剩下几个人获救, 而政府对失职的军官却十分庇护, 引起社会的震惊。席里柯怀着激愤的心情, 亲自走访幸存者收集创作素材, 并对尸体、垂危病人和画中要描绘的场景画了大量的写生, 在此基础上, 创作了这一全社会关注的政治题材的作品。作品描写筏上的幸存者突然见到远处的一艘船时, 挣扎起来呼救的一刹那。席里柯通过金字塔形的构图, 有层次、有节奏地把人们由死亡、绝望、痛苦挣扎升华到希望得救的激情上, 激起观众的种种联想。森严的色调, 强烈的光影对比, 更增强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气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大卫依照拿破仑的命令而创作的。忠实地描绘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隆重的加冕仪式。画面上近百个人物, 包括拿破仑皇后约瑟芬和罗马教皇, 以及宫廷大臣, 将军和各国使节, 总共约100人之多, 都是真人物。其中许多人曾被画家请到画室当模特。这幅画构图宏大, 气势壮观, 严谨的写实画风。这幅画很好地体现了古典主义重理性的描绘, 重类型的塑造, 重轮廓的严谨的画风。

这样, 用对比欣赏的手法, 了解不同风格作品的艺术特色, 通过集体欣赏和自我欣赏, 学会欣赏作品的方法, 彼此学习, 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在自评和互评的欣赏中,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 师生总结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风格的不同之处:浪漫主义重情感的表达, 重个性的张扬, 重色彩的奔放;古典主义则重理性的描绘, 重类型的塑造, 重轮廓的严谨。

在这样的基础上, 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于是, 在“视觉思维训练”中,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1) 欣赏了这些作品大家或许还沉静在某一作品中, 那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那幅?为什么? (2) 请闭上眼睛回忆一下, 是什么人物形象打动了你?什么场面的构图感染了你?震撼了你? (3) 下面请大家用铅笔在发给你的作业专用纸上选择一个方框, 用最快的速度画下那个瞬间。

通过此项训练, 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等的理解, 探讨了作品里所传达的内涵, 体现了视觉思维的敏感性、精细性和无形性。

谈高中与初中地理教学之时空差异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观,方法,层次

笔者在中学地理教学十多年, 先后从事了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教学, 虽然教的都是地理, 但我清醒认识到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要求、方法也有很大不同。在接受高中地理教学任务之后,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发现目前很多高中生缺乏地理基本知识, 在地理学习中有较大的困难, 尤其是高中地理必修 (1) 的内容, 有不少学生听课比较模糊, 难以把握。尤其是广东省山区“普高”后学生整体素质有相对下降, 教学现状令我如履薄冰。据此, 我试着进行高中与初中地理教学之时空差异对比, 得出以下几个启示:

一、潜移默化, 转变学生的地理学习观

在初中地理学科的地位是边缘化的, 虽然中考科目有地理, 但分值很低, 所以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甚至很多老师自己也不重视, 在初一、初二年级, 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 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 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拦路虎。

面对学生普遍的不够端正地理学习观, 我们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 纠正是必需的。先从生活中常见到的自然现象, 如降水是怎样形成的, 有什么条件?你知道台风是怎样旋转的吗?你知道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吗?在平时教学中先从身边的地理事例谈起, 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也可以把刚刚发生在国内外的大事从地理角度进行分析, 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发生改变。许多学生对于初中地理普遍认为, 只要看一看书, 背一背, 记一记就可以了。在会考时临时突击, 过关就可以了。在高中后, 多采用老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讨论解决, 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经过足够多的引导作用, 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地理学习态度, 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之后, 地理教学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二、精心策划, 准确把握学生地理知识的程度

心理知识告诉我们, 对知识的学习主动性, 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 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多数基本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去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非常容易挫伤人的积极性的。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 或者课下找学生了解, 通过书面文字的形式上交上来, 老师经过认真阅读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 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

三、温故知新, 合理设计地理教学的前后衔接

对刚上高中学生而言, 多数学生对很多地理知识是模糊不清的, 或者似是而非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合理设计, 重视知识的前后衔接, 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如初中学生对于地图的掌握可以说是一个空白, 学生不会看图, 不知道怎么看图, 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有几大洲, 各大洲的具体位置更不用说了。在初中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机会看图, 只是教材上的几幅图, 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的挂图而已。在读图时, 学生没有空间概念, 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 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 也不能很好的理解, 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在针对这些问题, 在进行知识衔接时, 应该把重点放在图上, 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 在高中阶段, 应该让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图册, 平时培养学生读图、认图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四、循序渐进, 在激发兴趣中提升地理学习的层次

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显著差异应该在内容要求上不同, 初中注重对地理现象的认知, 高中注重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因此, 一方面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侧重点上进行转移。同样的问题, 在初中和高中是有不同要求的。例如, 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 在初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地球运动的周期、特点、造成的现象进行认识就行了。而在高中, 就必须对地球运动的周期的测算方式 (太阳日、恒星日、回归年、恒星年) , 运动速度、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不同地区的地转偏向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

在学习方法上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 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 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 在编写时, 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 至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书上提的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提到, 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 往往是囫囵吞枣, 记住就行了, 课程标准对此也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进入高中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 都有所增强, 因此要让学生培养学会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自己要学会应用规律, 总结规律。

参考文献

[1]孙小红.关于“同课异构”教研中“目标分异预设”的研究——以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 (11) .

[2]陈景冬, 唐贵云.谈初中、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J].时代文学 (双月版) .2007 (01) .

教学时空 篇9

关键词:时空视角,评价指标,管理职能

1 概述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 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 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 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在社会日益呼吁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 探讨时空视角下高职实践性教学评价与监控, 或许对高职实践性教学评价与监控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形成不无启迪。

毫无疑问, 高职实践性教学评价与监控基本职能是检验学生是否将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然而, 目前高职实践性教学评价至少有如下四个方面严重影响这种基本职能实现: (1) 评价指标与岗位能力标准并没有完全对接。 (2) 评价过程并没有导入管理职能, 评价效率及评价结果可信度受到质疑。 (3) 评价主体的不系统, 这个主体的不系统主要表现在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 或者教师和企业管理者一起评价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小组自己互相评价。 (4) 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 (5)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重知识灌输, 轻知识自我建构和探索”, 对知识运用的实践教学适应能力差。

上述的现状意味着要使评价体系为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 首先要将实践性教学评价指标与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其次将职业经理人和学生导入到评价主体, 使评价主体由教师、职业经理人、学生形成三位一体的评价主体系统; 最后从评价形式中依据评价客体的单个或者多个客体将其分为分组评价和个人评价这两个涉及空间维度评价形式, 以及过程和结果这两个涉及时间维度的评价形式, 以这两种维度形成四种方格矩阵 ( 如图1) 并将每种评价方式 ( 一个方格代表一种评价方式) 的评价过程导入管理职能来提高评价的效率与可信度 ( 如图2) 。

2 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评价指标

“以能力为导向”来确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可将职业能力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各门专业课理论及实习成绩, 实习成绩完全导入企业考核岗位员工的指标体系 ( 即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 , 比如以企业策划岗位为例, 营销策划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标准是: (1) 负责组织搜集相关行业政策、竞争对手信息、客户信息等, 分析市场发展趋势。 (2)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组织制定营销战略规划。 (3) 负责市场调研, 目标市场分析, 市场营销定位的把握, 根据需要撰写调研报告。 (4) 负责营销策划方案的制订。 (5) 营销策划活动的组织、执行、协调以及在执行过程中的监控和调优。 (6) 参与产品 ( 项目) 研发, 对产品 ( 项目) 设计、销售策略提出合理性建议。 (7) 负责营销体系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建设。 (8) 策划营销活动结束后, 提交活动总结文档。我们将这些职业能力的标准作为专业能力的考核指标, 通过校内外以及课堂实训, 以这些考核指标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这个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的标准。专业能力评价指标是根据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名称, 这些名称都是用来表达岗位所需要职业能力标准。

方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综合和系统思维、系统工作方法, 创造性思维等。比如我们在进行“广告学”教学时, 通过真实性项目的广告策划书撰写, 帮助学生构建获取信息能力 ( 策划书中的广告调查) 、分析归纳能力 ( 策划书中的消费者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 、演绎能力 ( 广告知识的运用水平) 。社会能力包括表达力、人际关系的协调力、团队意识及集体荣誉感等。三种能力的构建见表1。

3 管理职能在不同评价形式中的导入

1) 图1 方格矩阵中的A分组式的过程性评价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分阶段评价, 每个阶段导入管理职能。

( 1) 计划, 也就是设定总目标和阶段性的分目标, 目标的指向是分阶段地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 即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的形成, 评价指标见表1。

( 2) 组织协调。每一阶段向分组中有资格评价的学生以及职业经理人授权。激励其主观能动性, 将评价工作做好。将多位有评价资格的学生、职业经理人与教师的评价分数进行平均且赋予一定的权重; 至于各评价主体的权重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每一阶段对小组和个人的评分都可以运用表2 的方式来进行。

学生个体最终的个人得分是小组和个人的评价各占一定的比例, 至于比例多少要看具体情况。

( 3) 监制, 由教师作为总的控制人, 当评价的阶段性的结果与目标发生偏差, 教师通过与学生、职业经理人沟通并采取措施纠偏。

2) 图1 的方格矩阵中的C, 个人过程性评价是指教师、学生、企业经理对个体学生教学评价, 过程与管理基本与方格矩阵中的A分组式的过程性评价相似, 不同的是评价客体是单个学生。个人或分组过程性评价都可以使用表3 进行评价。

3) 根据图1 的方格矩阵中的B分组成果性评价第一步计划, 也就是设定总目标, 目标的最终指向是学生形成岗位职业能力, 即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的形成, 评价指标见表1; 第二步组织协调与分组式过程评价相同, 只不过没有分阶段进行评价, 学生个体最终的个人得分是小组和个人的评价各占一定的比例, 至于比例多少要看具体情况; 第三步监控与分组式过程性评价作法一样。

教学时空 篇10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 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 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迅速发展, 在教学界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并逐渐成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基于网络模式的英美概况教学应运而生, 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改变了英美概况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 促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 教学效果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教学的接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到20世纪后期演变成认知主义。在基本承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刺激—反应联系学说的基础上, 认知主义认为, 学习者内化外界存在, 并建立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才是对学习过程的全面解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试图说明个体在客观的知识结构接触过程中, 通过内化知识结构的建构, 形成了吸纳知识的过程, 因此, 主体自身能力和能动性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面。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 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2]。虽然皮亚杰主要讨论的是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但是,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我们仍然可以用建构主义观点来说明人类外语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建构主义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构建内容、过程和形式。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学习并非知识简单地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人们对于教师、教法、教学手段以及教材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 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使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等。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在丰富而真实的情境下开展学习活动, 可以促使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协作是指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作用, 这种协作和作用能使学习者获得知识意义的最终建构;交流有利于推进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是促进学习者能较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促进教学结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是指,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教学设备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结构内容的充实、结构建立后的稳定性发挥作用。在现代化教学设备比较完善的时代, 教学手段也构成了知识建构不可或缺的内容。

基于对建构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制作了一整套多角度、多层次、超时空链接的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课件。

二、英美概况课程的网络多媒体教学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 人们都不否认多重刺激对人类知识获得的重要性。有计划、有规律、按照学习进程进行的多重刺激, 有助于通过不同感官激发学习者的感官兴奋度, 提高其学习兴趣, 增强记忆。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满足这种刺激的给予条件, 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美概况教学实践中, 网络教学具备了革命性的创新可能, 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手段的变革。首先, 多媒体课件利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手段调动起学生的各个器官, 挖掘和利用了直觉思维。其次, 信息媒体的可延伸性和多媒体网络课件良好的交互性能够使学生进行超文本链接, 并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评估和反馈,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归纳、掌握语言中的内在规则, 这种认知参与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运用了多媒体特点的综合因素, 将文字传输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演示和链接, 通过文本的超时空特征, 将知识系统、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给学习者。

(一)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真实的学习情境

英美概况这门课程知识点多, 信息量大。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个兴奋点刺激学生的思维。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创设了动态情境, 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跨越, 既节省了时间, 又加大了信息的容量和传输的速度。这种视听结合的手段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 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的兴趣动机和学习欲望。例如, 在讲授“英国地理知识”一章时, 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出英国的电子地图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 学生可以从图中清晰地看到, 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同时在课件中采用超级链接技术, 把英国著名城市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通过直观的图片迅速达到最佳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再如讲到“美国政党和大选”一章时, 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学生观看一段2008年奥巴马竞选成功之夜的演讲。结合视频的画面, 教师可以详细地讲解美国的总统选举团制度 (electoral college) 以及在某个州的竞选胜出者获得该州所有选票的规则 (Winner takes all) 等比较抽象的内容。这要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几十分钟的效果更佳。

要制作优秀的课件, 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 构建准确、严谨的知识体系, 注重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 又要以适合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自学为标准, 尊重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以确保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当然, 教师的作用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课件的展示上, 更主要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图片和声音展示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共时的交流, 运用启发、引导、鼓励及声情并茂的讲解感染学生。教师应通过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运用教学辅助手段, 教师的上述作用就能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

(二) 超时空文本展示促进学习的多通道知识获取

在网络模式下的英美概况教学中, 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决定权。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该门课程已有的知识水平, 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展开学习, 自主形成学习目标,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多媒体课件比任何其他教学形式更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它是一个超文本的表现, 打破了传统的、线性的、单层面的时空界限, 允许学习者在超时空、超文本的状态下自由穿梭, 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信息点进行学习。

文本指的是通过文字构成的语篇, 文本具有连贯性、内容单向性、信息丰富性等特点。超时空文本指的是文本通过自身存在的可驻留、跨越时代特性向学习者传送文字所携带的内容构成的文本。超时空文本的特点是允许学习者在不在场的时空中, 通过文本的解构来获取知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建立终身学习能力。目前, 多媒体是超时空文本展示的最佳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时间、空间、知识内容, 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方面元素以及非线性链接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非线性链接指的是链接的形式不拘泥于某个单独文本的传送, 学习者可以通过随时链接获取不同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知识链接方法。非线性链接的优点是, 第一, 教师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多的文本, 第二, 教师必须了解学习者可能遇到的知识难点, 第三, 学习者必须知道链接的方式和寻找链接的方法。由于这些内容很难在传统的线性课本中体现, 多媒体就显示出了特别优越的展示和传送地位。

在多媒体时代, 知识的传送已经从教师、教材、辅导书单向的传送方式改变为教师、教材、学生和知识的多重、多面链接方式。在新的方式中, 知识的传送已经促成学习者从被动获取到主动探求的转变, 转变的过程受到技术的左右。因此, 从教师角度看, 是否能够提供适应学习者主动探求知识的多媒体系统, 这个系统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应成为我们关注的主要方面。在英美概况学习中, 大量的历时知识 (历史文本) 和共时知识 (现代文本) 构成了一个横向与纵向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各个节点链接的有效性就是判定多媒体课件优良与否的关键。在本研究中, 将不同的时空进行了有效的链接。例如, 在传送美国南北战争部分, 向学习者提供了战争之前的历史状况、相关文件, 以期使学习者在了解战争背景的情况下去理解战争的缘起;提供了战争中南军和北军战士的构成情况, 以及相关战争进程, 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判断最终的战争结果;提供了战争结束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后来发展的影响。同时, 多媒体课件还向学习者提供思考题、练习题和结论性评价。在本多媒体课件中, 图像、文本都成为链接的对象。通过这个方式, 南北战争的全景就能较好地展示给学生。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的, 满足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需求。

(三) 建立课程论坛、布置开放式作业增强教学的交互性

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协作与交流是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中的两个。Vygotsky强调相互参与和共同协作对知识构建的作用, 他认为学习效果的提高是在社会交际中进行的, 通过协作与交流而使知识和能力内化, 人们便能获取知识和实践新的技能[3]。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还应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互性。英美概况在很多高校都是大班上课,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除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外, 师生间、学生间的协作与交流实属有限。而网络多媒体课件强大的交互功能极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运用这些交互功能, 如BBS (电子公告栏) 、Net meeting (网络视频会议) 、聊天室等形式, 师生、生生、组组之间在协作、竞争的环境中进行语言交流, 开展合作式网络学习, 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主题讨论、布置开放式作业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发展联想思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展随时更新课题, 让学生进行跟帖讨论。例如, 让学生比较中英或中美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同, 英国与美国在处理宗教事务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政策等。在学生浏览或跟帖的过程中, 可以汲取他人的想法开阔思路,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论坛是一个虚拟而又有形的社区, 这一平台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网络学习中, 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心得, 分享信息, 互相协作, 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协作性的学习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在更高的认知层次上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 全面、客观的学习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应用观察、调查、测验等方法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资料, 进行量化处理后, 作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性判断。学习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依据。传统的评价方式是通过教师批改作业和考题等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 耗时较多, 且评价周期相对较长。而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单元自测”板块为学生提供课后练习,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可以在线批改, 也可以利用系统自动批改。这两种批改方式大大缩短了作业批改的周期, 基本能实现即时反馈。通过“课程管理”板块的网上在线学习记录, 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 对学习不够投入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督促。另外, 传统的学习评价一般是由教师一人评定, 很难达到完全客观。在网络多媒体学习环境下, 我们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学习评价。例如, 对于学生的课程论文, 教师可以在评阅后发布在网上, 让学生互相公开评价, 然后再根据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的加权分数, 确定学生的最终得分。这样全方位、多因素的开放式评价, 不仅克服了过去由教师一人评定的主观性, 使评定结果相对客观, 而且使评价的作用得到了延伸和扩大。学生在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评定, 还能从学习伙伴那里获得好的学习经验, 吸取同伴学习欠缺方面的教训, 用以改进自己的学习。

通过本研究小组粗略的访谈式了解, 在使用我们的学习辅助软件以及测试和评价方式后,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约提高了20%, 学习效果 (从平时和期末成绩看) 提高了15%,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20%。但是教师的工作量也比以前增加了大约20%,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 教师的认真程度与学生的整体学习呈正相关。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概况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 在给教学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 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教师应尽快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监控者、语言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交际活动的帮助者、促进者。另一方面, 知识和信息总处在不断更新之中, 因此, 概况课程的课件也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以体现时代性。实践证明, 网络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是大势所趋。不仅是英美概况课, 很多英语专业课程都可以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积累更多更成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经验, 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隋铭才.英美概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Piaget, Jean.Sci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M].New York:Grossman Publ-ishers, 1969.

上一篇:落实实践下一篇:平台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