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2024-08-21

生物教师如何转变角色(精选十篇)

生物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篇1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 少了教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 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封闭式教学,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 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 因此传统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 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 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教书匠”。在创新教育体系中, 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需要注意的是, 部分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 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 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 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 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随着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不断深入, 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 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语言应体现机智和幽默。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生动风趣, 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良好的幽默感, 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课时, 不仅告诉学生什么是生物学, 而且让他们知道生物学是非常有趣和非常有用的。例如, 现代人类的衣食住行没有哪一种能离得开生物, 如果没有生物, 人类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向学生指出:“制作衣服的棉、麻和毛、皮, 作为食物的粮、菜和肉、蛋, 建造房屋用的木材和竹材, 行路运货用的马车、木船, 不都是取自生物吗?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就……”学生被我幽默的语言感染、振奋, 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 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教师要做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教育活动中,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 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 尊重每一位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 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 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 善于与学生沟通。刚上初中的学生一般会延续小学时的思维, 认为老师是最完美的, 课本是绝对正确的。为使学生得以改变这种观念, 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创造自我的能力, 我在课堂上有意警示学生:我本次讲课会出现几个问题, 请同学们随时指出或课后指出。此法使学生课堂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 并有兴趣、有激情、有信心、有胆量质疑,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 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 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 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 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 学生自主探索 (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 , 重在发现, 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 “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 如水、空气、温度等, 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实际操作, 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 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 对学生评价观念的转变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 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 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评价范围上, 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例如, 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等等。在评价方法上, 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 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 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 不仅要看其结果, 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 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 向注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6.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 篇2

摘 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该成功的关键。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掌控者、静态知识的占有者,向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课堂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关键词:教师角色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6-0065-01

新课改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变革:教师必须尽快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实现角色转变以后,教师的课堂地位发生了彻底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和统治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动态的研究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战胜自我,冲破固有的思维和教学惯性,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实现角色的转变呢?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传统课堂教师只需将课本知识以各种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做题训练巩固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课改后,教师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师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入新角色。

1.研究学生,以学论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将“备”学生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以学定教”做准备。教师不但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背景,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保证学习内容能够顺利并有效地注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均等,但是,其中的差异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十以内的加减还要借助实物才能进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他们各自的发展需求。

2.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知识建构

小学生由于个人爱好和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面对不同学生教师要采用不同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以各种辅助手段辅助学生加强自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学习方法的构建。

3.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助

合作学习是新课堂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是如何实现合作优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在指定合作制度和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自控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数学基础差异等多种因素,尽可能实现合作者互补,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能够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二、由教学的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这种角色转变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放弃控制课堂、控制学生的传统欲望,努力将师生放到一个平等地位,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会旁观和倾听,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发展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1.学会旁观和倾听

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这里所谓的“旁观者”,是指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要用心去观察、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设想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并思考如何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组织课堂要放弃“严”字当头的传统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悦而美好的事,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各个学习环节。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奇谈怪论”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为学生留下足够的创新空间。

3.指导要分门别类

教师不但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情,对共性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解决,还要关注那些没有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不得法的学生,要对他们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起学习欲望和动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比如,对抽象思维比较差的学生,通过实物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通过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剪、拼理解图形的构成等。

三、由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转变为动态的研究者

传统课堂上,教师教学就是教课本、教知识;学生学习就是学课本,学做题;考试就是考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掌握程度。课改后,教学成为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还要提高学习的技能,还要得到情感的体验。教师不但要掌握静态的知识,还要学习组织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的技能。这是新课改对教师的最大挑战。

1.要找到研究的起点

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和理论学习,发现目前课堂与新课改的最明显差距,并将其作为研究的起点。比如,农村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理念的最大差异就是忽视学习过程。教师仍然强训练、重结果,忽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忽略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就要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将如何设置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学生活动作为研究的起点,以促进教师角色快速转变。

2.发现问题,寻找突破口

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发现自己每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收集资料、查阅文献,与同行探讨、与专家对话,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容易被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元素吸引,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就要在课件制上有所改进,删除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华而不实的内容或元素,强化教学主题。

3.教学过程效果的研究

教学过程是否高效,不是某个专家、某个领导说了算,要由课堂检测来验证。教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制定出相应的检验标准,并当堂进行检测。如果达到标准则为有效学习过程;如果检测不过关则为无效学习过程,需要重新修改。

高中生物课堂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 教师 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06

现在的高中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情绪易波动,他们厌恶传经布道式的课堂学习氛围,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这种学习心理的转型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转变,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常态下课堂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应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又是课堂的参与者。生物学内容需要动手、动脑去做探究,需要把课堂和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相联系,这就为师生的共同学习、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学习《分离定律》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再次经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过程,运用孟德尔的研究思路(假说——演绎推理)一步一步去探究(探究过程为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初步揭开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神秘面纱,最后和学生一起画出“假说——演绎推理思维模型”的框架图(如图1)

二、教师应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的课堂策略之一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指而不明、导而不发,引导可表现为一种启发。当学生迷惑时,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明方向,走出误区,特别是在试卷或习题分析课上,我们如果直接报答案,那还不如发答案,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弄清题意,明确解题所需的铺垫知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然后让他们自己觉悟做错的根源所在,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切实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

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引导,生物学实验中也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实验中学生需要动手、动脑,需要把课堂和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相通融。实验的本质在于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真理,而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与学生一起以DNA与蛋白质组成元素上的区别,找出选择的标记元素是P与S,而不能是C或N,再从搅拌离心后细菌细胞中存在的同位素情况来说明侵染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的DNA,最后从噬菌体上下代遗传过程中DNA的连续性来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按照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一环一环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实验的奥秘。

三、教师应转变为学生人格的尊重者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这一点虽是老调重弹,但往往被我们教师所忽视。由于学生性别、家庭、成绩、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厚此薄彼,使部分学生慢慢感觉自己被冷落、被抛弃,从而对本学科丧失兴趣与信心,学科成绩每况愈下。

学生个体之间还存在其他差异,它表现在智商、性格、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先天因素方面,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种差异的存在,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通过分层备课、分层练习、分层评价,使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从而避免以往教学中的只抓极少数有望升学的学生而忽视一大批直接进入社会的学生的所谓“精英教育”模式。

四、教师应转变为课堂氛围的调和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若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就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思维权,课堂气氛枯燥无味,学习氛围死气沉沉。现在,学生喜欢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的课堂。他们喜欢老师讲课充满激情,诙谐幽默。对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为学生讲述生物科学史中的奇闻趣事,扮“萌萌达”鬼脸,说一些流行词汇,拉近与学生的年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具备了更加轻松的心理状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途径很多,其中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是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应放下身架,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尊重者和调和者,积极投身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我们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我们应树立以“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构建真正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有效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我们的作用尤其要体现在引导高中生思考寻找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的方法, 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 为高中生提供启发性的探究模式。我们要积极鼓励高中生自由表达, 并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问题展开探究。要引导高中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 并重新思考自己的解答思路。我们要了解高中生的想法, 不断引导他们关注生物学习的重要问题, 及时总结归纳那些出现在高中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探究实例。

二、高中生物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工作

首先, 广大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 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要敢于摆脱落后的教学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学理念,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其次, 知识结构要更新, 从新课程改革来看, 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 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知识内容。有的内容是我们学过的, 也有的内容是我们都没有接触过的。为了适应新时期高中生物教学, 我们首先应通过自学, 积极参加教育部门主办的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 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知识能力。高中生物学科的开设, 综合实验课的设置, 要求高中生物教师了解生物学, 了解生物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 了解生物在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效应用等。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精通生物专业知识, 还要扩大知识面, 对跨综合性知识有所掌握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会更加个性化, 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不断学习教育心理学, 能够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工作。

三、高中生物教师施教能力的有效提高

新高中生物课程课程标准中新内容的增设, 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新课标中, 增加了“生物建模, 探究性问题, 生物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增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素养。这部分内容要求我们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 教学不仅是为了让高中生掌握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高中生经历求知的探究过程。教学目的不仅是掌握课本上的结论, 更是将新知迁移到生活实践中, 也就是要高中生创新性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现代教育学认为, 我们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与意会知识两种。明确知识是指能言语相传的,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用言语表达的, 不能完整有效表述的知识, 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意会知识是提炼于实践活动之中, 情境性和个体化的有机结合。例如, 即使高中生掌握了丰富的开车知识但他们从来没有在路上实践过, 那么他们永远也学不会开车, 因为高中生大脑中缺乏开车的意会知识, 开车是在驾车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高中生物教师要放弃以前的重知识轻实验的教学, 让高中生获得一种与生物知识相对应的有效的产生式, 即一看到相关信息和活动就会自动思考探究。高中生物新课标特别强调实验教学, 让高中生积极参与并亲身体验。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有效揭示高中生探求新知的思维过程。首先, 要充分揭示生物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高中生经历一系列概念性知识形成过程, 并从中学到探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考方法。其次, 要充分揭示结论性知识的探究过程, 让高中生经历实验、比较、总结、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究过程, 不仅可使高中生了解结论的由来, 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而且可培养高中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的探究实验奠定基础。再次, 充分揭示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思路, 对某一生物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的, 不在乎这一解决方法是否有他人提出过, 关键在于这一解决方法是否具有新颖性。我们要想使高中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就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探究思路充分展现在高中生面前, 使高中生从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生物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篇5

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2008-06-04 09:19:00

内容提要:美术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通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等几个层面的转化,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词:课程美术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所面临的挑战

1、新观念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要求教师重塑学生观,这些学生观也决定着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的转变。

2、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以知识接受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习惯已不适时宜,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自我否定”,并同时在“自我更新”中改变教学习惯。

3、知识观的挑战

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看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最好的知识是方法和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课堂应该有三种知识: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让课堂功能得到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与行为。

二、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变

在三年的新课程《美术》学科的实施中,我就新课堂实践中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的角色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

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受不到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在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行为应积极创新。

1、合理加工教材展开教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提示,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由于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套统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对于这些,教师大可放开手脚,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加工和再创造。

七年级《建筑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中外著名建筑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内涵,学会欣赏建筑艺术,并用文字、写生画和想象建筑创作设计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建筑艺术的感受。新课程给了我很大的拓展空间,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也较开阔,技法水平较高。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建筑的风格特征外,在学生的作业中,可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景写生学校的建筑,然后又拓展一节风景写生课,教师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改变视觉角度,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引导学生尝试去冲破这种固定的构图模式,努力去创新,学生热情高涨,作业形式多样,这堂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展开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中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和以往教材不同,新课程单元中的每一课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产品造型设计》,第九单元《变废品为艺术品》,教师可以先上《变废品为艺术品》,运用废旧材料的形状和特征进行立体创作,然后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寻找到产品设计的切入点,对产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再画出草图,并制作出立体造型作品。教材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跨学科整合教材展开教学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传统美术创作或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观念整体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还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物理、历史,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六年级《寻找奇妙的点》一课,我巧妙地结合语文学科,以一句诗,成语等创作一件点的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画家及作品背景,加深学生对名画的理解,如《马踏飞燕》《击鼓说唱俑》《大卫》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六年级《探索黑白灰之美》一课,对六年级学生来讲,要讲清黑白灰关系,确实很复杂,可运用音乐知识从节奏、音高等方面去分析黑白灰色调的高调、中调、低调,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了美术知识。在讲解构图中的均衡时,教师运用物理中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均衡”的词义。结合计算机学科进行教学,如七年级线描淡彩单元部分《音乐节奏感受风景构图的方法》拓展课,可从音乐节奏切入课题,理解构图方法,并要求学生不用画笔而在电脑上完成构图作业,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

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只是辅导者,对学生感到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点拨、启发,他的作用是“导演”。

1、备课,既要科学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备课是个老话题,从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刻起,就要备详案进行教

学,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就按照教师备课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问答都在老师的设计中。但在新课程条件下,备课就成了新话题。教师不像以前照抄教参就行了,教案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所以教师的备课应深刻认识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点应该在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更高了,而且也很难有固定的流程,在课堂上还会出现许多让你始料未及的插曲。

2、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习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

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如六年级欣赏课教学《漫步美术天地》一课,我对所教的同年级5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

一、二班,采用美术传统教法,三、四、五班采取新理念教法。上一、二班,教师像讲解员那样,很投入,滔滔不绝地对每一幅作品从历史背景、造型、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仔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如讲解雕塑《艰苦岁月》,教师讲到在长征中一位红军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节课下来,学生很漠然,有的打瞌睡;有的乱翻课本,不知在找寻什么;有的偶尔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教师显得筋疲力尽,也不知学生掌握得如何。上三、四、五班时,可让学生先读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式欣赏评价,并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引导学生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体味。同样雕塑《艰苦岁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讲到这是三角形构图,显得很稳固,颜色运用青铜本色,突出主题艰苦,老红军可能在吹悲伤的曲子,因为生活太艰苦;老红军在吹革命歌曲,因为盼望胜利的到来;老红军在吹思念家乡的曲子,他们想念亲人了------学生畅所欲言,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并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愉快地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

(三)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范画,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应始终面带微笑,并经常用“你能行!”“你能试试吗?”“你回答得真好!”------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讲错了,我也从不指责,总是说“你很勇敢、你爱动脑------”可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有的学生在作业中碰到困难,胆小不敢问,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她。并轻轻地和她说: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你。让学生感到关心的温暖,体会到美术课是轻松、愉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体会线的韵律》一课,我请学生上黑板画自己喜欢的线,并说出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画出各种不同韵律的线。教师再导入课题,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的内容。课堂作业写生花卉,更是大饱眼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四)教师的角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1、有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也是“单一型”的,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面临新课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既强调艺术学习领域内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又强调本领域课程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如八年级《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绘画、设计、舞蹈、影视、雕塑、书法、建筑,摄影等,而这些艺术门类决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更关注各门类有机融合。在《纸的利用与装饰》单元中,仅让学生进行平面、立体构成制作,还不能达到绝佳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收集废旧纸张、报纸、挂历纸,包装纸等制成服装,穿在身上,体现纸的创意造型设计,在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然后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或学生根据服装特点自己配音乐进行时装表演,这节课加入了音乐、戏剧、舞蹈、甚至化妆等,会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2、有熟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范画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教材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信息大、动感强、高效率,展示其强大的优势。教师如果具有过硬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就可辅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运用电脑指导学生进行标志、海报、贺卡、封面等设计作业,还可进行电脑绘画,就要求教师有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和制作相关课件的能力。

3、有广泛交际的能力

学科间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才能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师,了解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展示全新自我,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6期。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程明太。上海课程改革中的艺术课程发展及其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

生物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师 角色 职责 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角色与职责也应当相应的发生转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对于高中生物课程而言,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注重从多方面展开对于学生的引导也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与协调的角色,透过积极的教学引导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想要更好的适应新课改背景下对于课堂教学提出的更为全面的要求,这首先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要透过有效的知识储备来带给学生们更有营养的课堂。生物学习进入到高中阶段后,学科间的关联性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很多时候,想要了解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通常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辅助。正是因为如此,教师首先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要对于相关学科以及一些特定领域的知识有更好的了解。这样在给学生们授课时才能够将很多问题讲的更加深入,这也是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前提所在。

新的高中生物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注重了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加强了健康知识、保健知识、医学知识、环保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等多领域知识的整合,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很多新课题、新模式都超出了教师的知识能力范围,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学生们唯一的知识供给来源。想要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教学引导,这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学习能力,并且要有意识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的生物学素养,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将很多问题讲的更加透彻,这也是深化学生对于很多教学内容的理解与体会的方法所在。

二、善于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教师要善于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也更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很多现代化教学工具都能够为生物课程的教学带来极大的辅助,不仅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也能够将很多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很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讲明白、讲清楚。因此,教师要多接触这些好的教学设备,并且要善于利用这些辅助工具来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这才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有的积极的角色与职责转变。

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给大家播放动画,直观地展示水的光解、碳的固定、能量转化三个主要阶段。在讲述细胞的全能性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克隆羊多莉的产生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愉快进入教学情境中,领略生命的奥秘。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辅助功效,这也是教师应当加强探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注重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的另一个教师角色与职责的重要转变就是培养目标的转变,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发挥多样化的教学角色,展开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才是教师应当关注的要点。与传统的教学观念相比,新课程背景下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与思考能力,这一点也应当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要透过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构架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将会有着非常正面的意义。

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和发展观,在知识教学中要渗透对于学生环保理念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例如,在学习生态学后,要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地生态危机的实例,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和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后,要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艾滋病病人,不要歧视艾滋病人。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在知识运用中服务于社会,使学生感受到热爱生活、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很多课程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之教师的角色与职责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而言,想要更好的适应这种变化,这首先需要教师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并且要加强对于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使用,这些都会促进教师角色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变。教师也要加强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要透过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构架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将会有着非常正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强. 提高高中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实效的思考[J]. 中学时代,2013年24期.

[2] 陈晓丽. 浅谈高中生物教师底蕴的形成[J]. 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35期.

[3] 贾灵枝. 如何确定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目标[J]. 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年01期.

教师如何转变角色适应教学改革 篇7

一、从培养兴趣出发,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非常清楚学习的重要性, 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逐步亲近数学, 了解数学, 喜欢数学, 从而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内趋力的环境和氛围。

1.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 可以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主动学习, 乐于学习, 产生求知欲望, 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 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把微笑带进课堂, 用和蔼可亲的教态, 热情关怀的语言, 亲切鼓励的目光, 关注每一个目光, 肯定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形成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 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另外, 教师要学会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违纪等偶发事件, 给学生留有余地, 使他们有时间思考, 要相信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能力, 并且能自觉地改正错误。

2.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学好一堂课的基础。

快乐是智慧的化身, 在教学中我发现, 师生心情是影响课堂气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学生在上课时正襟危坐, 小心翼翼, 不敢越雷池半步, 哪里还有兴趣, 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更是无从构建。《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 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 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因此, 教师应以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为立足点,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情境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使学生如入其境, 可见可闻, 产生亲切感。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时, 我通过下面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 从而引出定义:

(1) 大家都听说过德国大数学家高斯10岁时聪明解答1+2+3+…+100的故事, 说明他从小就善于观察、分析和研究。请你观察其中1, 2, 3, 4, …, 100这列数有何特点?

(2) 《幸运52》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列数71, 51, 31, 11, …你能说出有何规律吗?

一个是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一个是电视中的数学问题。这种设计趣味性强, 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 还可以创设新颖、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 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 自然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学生能力发挥的保障。

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与启发。教师要传播知识, 更要育人。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包罗·朗之万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 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 如果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就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 适当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从培养团队精神入手,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 与他人交流合作是未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 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益处, 又能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英国的萧伯纳曾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 那么, 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也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 那么, 每人只有两个思想, 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 相互合作, 相互启发, 相互借鉴, 共同提高。例如为了解全校同学的课外活动情况, 需要开展调查。学生必须通过合作, 按照所选择的方法进行调查, 才能得到相应的结果。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所具备的数学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有差异, 因此得到的调查结果因人而异, 通过交流、合作, 才能最终掌握全校同学的课外活动情况。《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从培养创新能力着眼, 树立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的。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自己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 探索未知的领域, 寻找客观真理, 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 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 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数学知识的代言人, 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 是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然而, 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 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 通过反省主动建构。

总之, 新课标赋予了新一代的教师许多新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 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 实现身份的根本性转变, 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游永恒.基础教育与教学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出版, 2004.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 篇8

一、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指导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可以看出, 这是针对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改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要扮好“指导者”的角色, 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 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二、教师应该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化为合作者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质检员”, 在通常情况下, 教师先安排好学生具体学习内容, 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督, 尤其检查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更像一个“质检员”。这样, 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的强势让学生无法实现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在新课改形势下, 师生互教互学, 教师的角色必须变“管理者”为“合作者”。这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放下先前的“师道尊严”的颜面, 由居高临下转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平等中的首席”, 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教师的平等地位。

同时, 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 这表明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 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 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合作主要表现在:

交往。即要合作, 就要交往, 师生交往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交往的本质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交互发生主体性, 各自发挥人的本质力量, 师生间人格平等。

互动。师生互教互学。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各自发挥作用。教师在教, 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学, 也在对话中同时在教, 师生共同对自己的发展成长负责。

互惠。师生在教学中彼此都得到好处。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 与学生一起共享知识和经验, 理解和智慧,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师应该由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转化为开发者、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中, 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 只作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存在, 没有被纳入课程资源的行列中来, 也没有被看作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主体, 教师只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忠实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有关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 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 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 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 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 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 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课改强调, 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 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通过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开发, 带动其他资源的优化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深入开展,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在逐步得以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 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四、教师还应该由学校型教师转变为社区型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 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 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 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 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 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 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 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 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 学校教育社区化, 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 相应的, 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因此, 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 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性的, 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总而言之, 新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角色必须转变, 要求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不转变就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当然,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但有一个角色始终不能改变, 那就是“爱心使者”不能变, 因为教育的真正秘诀, 就是“爱”, 教育的最高境界, 就是以心换心, 用灵魂塑造人, 用真心感化人。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新课程的实施, 而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那么, 教师的观念如何更新, 教师的角色怎样转变呢?这里, 笔者结合自己学习的体会, 谈谈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

[2]曾益源.浅谈课堂教学资源.《广西教育》.2002.3.

生物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篇9

一、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角色, 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角色, 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并组织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为例:很多教师认为短短两页, 实质上只有5个简单问题 (含“随堂练习”) , 要用45分钟时间去完成, 时间太宽裕 (简直是浪费时间!) 。对此我们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关注过程还是结果?如果教师还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那么5个问题只需教师用5句话概括陈述就可以了, 而学生却处在被动接受和记忆的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教师给的而不是自主的。如果教师是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则需要为学生设计有意义的、便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把学习看做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个性化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关注“小组学习”这样一种学习组织形式, 通过小组中的学习活动, 借助于学生间的互动, 营造一种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 使得学习过程更加丰富, 学习的内容更有意义。

因此,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角色, 其行为应该是:

第一,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 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第二, 课堂教学中, 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学习、讨论的机会。关注过程性评价, 评价要公平、公正。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还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 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 而且还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资源的过程, 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系统,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另外, 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感情、想法乃至成功。

二、新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数学课程标准》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 给出了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 这必定是有限的, 教师必须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转变教学方式一个方面, 开发课程资源, 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抓纲务本”的教育理念。为此, 数学教师应该注意:

第一, 注重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引导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在现实情境中捕捉数量关系, 善于搜集、处理信息, 通过读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更深入, 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与协作作用刊、看电视以及上网、去图书馆等方式去查阅资料、搜集信息, 以此丰富课本、丰富课堂。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对数学的感受是深刻的。当然, 教师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二, 注重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所谓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境、问题等, 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数学学习中所提倡的解法多样化, 思维多样性, 就是力图实现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为课堂学习提供不同的可选择的课程资源, 供同伴选择、分享。教学中充分利用好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三、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也是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 挑战教师的专业水平, 特别是数学教师。表面上看, 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 实际上《数学课程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企图只局限于教学活动层面, 而不进行专业研究是难以实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和教学要求的。教学与研究的分离, 对教师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这是因为:

第一, 没有理论支撑和指导的教学, 教学工作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容易固守暂时的“成功”和“喜悦”而束缚自身的发展。

第二, 没有专业理论引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容易出现方法上的失误。例如, 数学新课程中对“概率”的教学处理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 假如教师对概率论的真实背景不清楚, 不理解新课程的设计意图, 忽视了“实验”的重要意义, 简单地把分析概率的定量计算“教给”学生, 这将完全违背《数学课程标准》的意图;再如, 认为新课程中“概率”的处理非常简单, 不重视其教育价值及蕴涵其中的深刻思想, 面对来自学生的问题不知所措, 对“极端”情形 (抛一枚硬币10次, “正面”只出现1次) 不能给学生做出“数学的解释”……

四、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关键因素是: (1) 学生时代的经验; (2) 在职培训; (3) 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 (4) 与同事的时常交流; (5) 有知识的专业活动。

前两条是每一位教师在学生时代已经经历的经验和在职培训容易经历的过程。而对于新课程蕴涵的新观念、新方法, 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仅靠前两个要素是难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并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进行反思, 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 同时善于与同事交流,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专业活动, 在与实践者的互动过程中, 在理论者的专业引领下, 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 是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性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保证。

总之, 教师角色的转变, 是每一位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所真切感受到的, 不仅来自教育理念, 更多的是来自教学实践。

生物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篇10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要求教师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不看对象只注重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人才培养的统一性而忽视培养幼儿自学能力;让幼儿一味地背诵唐诗、认识汉字、学唱几首儿歌等这样被动的局面。

二、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幼儿读书写字, 还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今后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这样学生将来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这也是基础新课程改革的精髓。

三、教师要注重幼儿特长的培养

分组或个别教学比集体教学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对于那些身体上残疾、学习能力有缺陷的孩子, 教师应该多关心、帮助他们, 决不能歧视。在幼儿特长培养方面, 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这一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关注个性差异, 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的精神完全一致。

四、教师应成为幼儿发展的促进者、支持者

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和生活经验限制, 对一些事物认识不清或缺乏认识,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介入和引导, 做幼儿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支持者。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五、教师应成为教育的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只有积极探索, 不断研究新情况, 接受先进教学的理念, 不断完善, 才能与时代同步, 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四化人才。

四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 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因此, 幼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幼儿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需求。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要求教师无论是工作作风, 还是教学理念, 都必须彻底转变。

上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下一篇:桥梁上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