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给我的启示

2024-08-10

自然给我的启示(精选十篇)

自然给我的启示 篇1

“大树, 早啊!”早晨, 当第一缕清气弥漫在空中时, 我旁边的小溪吸了一口空气, 跟我打招呼。我伸了一个懒腰, “小溪, 你早!”“啊!这儿真美, 我真喜欢生活在这里。”小溪自豪地说。我才注意环顾四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徐徐地升起, 它尽情地释放出身上所有的光辉, 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子;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它们簇拥在一起, 好像在商量如何把天空打扮得更加美丽。等到风伯伯来下命令, 它们立即散开, 各就各位, 开始做起了装饰天空的工作。你瞧, 这几朵白云变成了柔柔的棉花, 那几朵白云变成了可爱的白兔, 还有那几朵又变成温顺的绵羊……白云下面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 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花草和树苗。远远望去, 真像一块块紧挨在一起的翡翠, 美丽极了。山下有一片片形态各异的稻田, 田里种满了各种庄稼。从高处俯视, 简直就是一幅五颜六色的画卷。而这画卷里的庄稼都显得那么的茂盛, 那么的生机勃勃。我想, 这全都是小溪的功劳啊!是她, 每天都记得往稻田里输送甘甜的乳汁, 才把这些庄稼喂得饱饱的。使他们快快乐乐、自由自在的生长。

此时此刻, 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我和小溪早已被这些美景给陶醉了。我俩纷纷闭上眼睛,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尽情地感受世界的宁静、和谐……不知不觉, 几只小鸟停落在我身上, 欢乐地歌唱道:“这里的环境真漂亮, 这里的生活真美啊!……”能生存在这天堂般的环境中谁会有烦恼?谁不沉浸在喜悦里呢?

然而, 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长在。一年之后, 变了, 一切都变了———只见污水从西边的工厂排出, 它就像一个张牙舞爪的魔鬼, 瞪着大大的双眼, 飘在小溪上面, 好像要把溪水吞掉似的, 溪水奋力地挣扎着, 翻滚着, 可怎么也挣脱不了它的魔掌, 最终小溪再也发不出昔日耀眼的光芒, 鱼儿也白着肚子与垃圾漂浮在溪面上了。

远处郁郁葱葱的山林变成了光秃秃的小山包, 到处都是黄色的泥土, 只剩下我们这几棵生了病的树, 在奄奄一息地流着泪。天空、白云、阳光也不再迷人, 鸟语花香的日子也不复存在……

曾经使人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顷刻间化为乌有。

“这一切是怎么了?”“是人类乱倒垃圾造成的, 是人类贪婪, 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资源, 是他们乱砍滥伐造成的。”毫无疑问, 所有箭头都指向了人类。是的, 我也觉得一切都是人类惹的祸。

人类啊!自然界无私地给予了你们那么美好的东西, 你们为什么还要那么狠心的破坏自然?人类啊, 为了你们自己, 也为了我们, 请你们从现在做起, 好好保护环境, 与自然和谐相处。赶快拯救你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吧!

自然给我的启示 篇2

藏羚羊是非常珍贵的,它们的毛皮比金子还贵。它们虽然受到国家的保护,但是偷猎者还是捕杀它们。当它们被狩猎者追赶到悬崖边时,它们会做出大胆的决定。用老羚羊的生命去换取幼羚羊的生命,或者是集体跳下悬崖。

谁都知道鹿茸,那既是名贵的药材,也是珍贵的香料。这些长着鹿茸的鹿大都生活在森林深处,身手矫健,来去如风。如果有人来捕杀它们,当它们意识到危险时,会在你射杀它这前,撞破自己头上的鹿茸。

自然给我的启示 篇3

山,巍峨雄壮,昭示着他的沧桑与厚重。古往今来,坐拥天下者几多变换,然天下虽易主,江山却未变。山以他的坚忍与不屈屹立于天地之间,那份对世事变革却依然淡泊的持重,令人钦佩。

水,温柔细腻,表现着她的清澈与坦荡。曾经沧海难为水,时光匆匆逝去,却无法改变水的真诚。只有如水般清澈、透明、坦荡,方能体味人生之真谛。那份世事变幻却依然宁静致远的坦诚,令人动容。

风,变幻莫测,展示着他的自由与灵动,他不羁的性格宛如“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迈。无法掌控,随心所欲,能有如此特质的怕只有风了。他经历过盛世的繁荣,也感受过末世暴政的残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野草的坚韧抑或是风的神奇?管他呢,那份面对世事变迁却依然我行我素的洒脱,令人向往。

雨,润物无声,她时而如情人间最轻的呢喃,时而如刺眼的阳光般猛烈,却造福万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雨的温柔,“春雨贵如油”则彰显了她的珍贵。她的生命短暂,短暂得一瞬即逝,仿佛转身之间,便是她的一生。她的生命却又如此绵长,长到她一生的距离就是天地之间的距离。落入大地怀抱之前的她,紧张、害怕抑或是兴奋,究竟是以何种心态落地结束她的一生?不,没有结束,她滋润了土地,土地长出庄稼,供人食用。是她润万物于无形,那份对生命短暂却又义无反顾的执著,令人感动。

山的淡然、持重教会了我遇事冷静、沉稳淡泊;水的清澈、温柔教会了我对人坦荡真诚、以心为友;风的不羁、洒脱教会了我待人宽容、化敌为友;雨的细腻、执著教会了我学会奉献、给予他人关爱。

人与自然相辅相承,自然给人以启示,人为自然增添生机,两者缺一不可。品读自然,便是体察人生、参悟人生的哲理;感受自然,便是阅读人生、感悟人生的真意;感悟自然,便是品味人生、觉悟人生的意义。

自然之启,于我之示,在拥抱自然的瞬间纵情于山水之间,感怀于风雨之情,就能体会到自然给我的启示。

(指导教师/于丽娜)

“手表定律”给我的启示 篇4

案例一:本学期, 幼儿园新建车棚, 周末师傅们加班加点地干。中午时分, 施工负责人打来电话问电瓶车充电插座的安装位置, 我刚想发表意见, 转念一想, 这事是由后勤园长负责的, 应该听后勤园长的安排。于是我答道:“按现场领导的指示执行。”事后我了解到:之前, 后勤园长对插座的安装位置已经做过细致的考量。

思考:管理中应倡导“谁分管, 谁负责”。一项工作或者一个部门由多人去主导, 必然会带来重重矛盾或造成相互推诿的局面。

案例二:有人要来园参观环境。后勤园长要求保育教师上课时间集中搞好园内环境卫生;业务园长说不能影响上课, 要做到保教结合, 卫生利用中午时间去搞;班组长又说中午幼儿午睡, 保育教师需要值班, 不如下午搞卫生。保育教师迷糊了, 到底听谁的?这项工作该怎么做? 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协调, 中午由班主任值午睡班, 后勤园长与业务园长分别带领保育教师和班级不值午睡班的教师打扫室内外卫生。

思考:小到一件事、一个人, 大到一个部门、一所幼儿园, 都不能同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指挥的方向不一致, 将使个人和组织无所适从, 工作也就无法正常运转。

自然给我的启示作文 篇5

青山绿水,红花翠叶,粉桃碧竹,皆为自然。人类受惠自然,自然启示人类。每每我驻足在一花一叶前,目睹那孱弱的生灵冲破束缚,焕发生机,那一刻,灵魂受到震撼,心灵受到洗涤。

那年,正值寒冬。我在准备不久将要到来的音乐大赛,日夜苦练着吉他。寒风纠缠着窗棂发出呜咽,树叶婆娑的影子倒映在玻璃窗上。我的指尖早已冻得通红,麻木地挑起琴弦,弦铮铮地发出颤鸣,我烦乱地丢开吉他,搓搓僵硬的指尖,走出门外。

那是一个漫天白雪的琉璃世界,黛色的墙瓦、碧色的柏叶、青色的石板街全被晶莹的霜雪覆盖,只有几片孤零零的枯叶露出黯淡的色彩。本想寻觅一丝生机,却只能失望地垂下头,有些自嘲地想,是啊,这种寒冬,哪有植物能生存下去?

正当我转身之际,余光瞥到一抹鲜亮的颜色,我一下子震住了,身子愣在那儿,目光灼灼地盯着那墙角,那株小小的,不起眼的,甚至不知名的杂草正在迸发着世界上最璀璨的光芒。那小东西即使缩在墙角,亦未攀附一丝外力,周围铺天盖地的霜雪,也未把它埋没。

它昂着头,突破坚硬的外壳,冲出湿润的泥土,冲破刺骨寒冷的冰雪,向着仅有的阳光无畏地生长。我想,这画面,到了诗人眼里,一定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毅力······

我摸摸它纤细的,却异样强壮的茎,仿佛感到有一股难言的力量流过它的脉络,传递到我掌心,透过心脏,浸进骨髓,润入脾腑。在这样的寒冬里,我却感受到心脏炽热地跳动着,仿佛要灼穿我的胸膛。

倘若世间没有风和雨,这枝上繁花,又归何处?我的心早已如春风拂过的明镜,清明澄净,轻轻拂去它叶上的污渍,回到房间,拾起吉他,拾起梦想,孤影耕霞。

比赛那天,我坐在台上,轻吁一口气,挑起一根琴弦,弦在指尖轻颤,闭上眼,音起,袅袅似行云流水般,回荡在每个人耳畔。那琴音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似雨滴划过屋檐,似露珠坠落莲叶······音落,掌声雷鸣。我望着初升的太阳将世界笼上金纱,不知怎的,脑海里忽地闪过那株在雪中顽强生长的草,眸中涌起热流,嘴角晕开笑靥。

后来,每当我深陷黑暗时,我便会遥望自然,那是上天赐给人类的财富,人理应聆听自然的回响,领悟自然的真谛。那陡然崛起的青山,那傲然凌于枝头的蜡梅,那外表丑陋却异样甘甜的丑橘······太多人忙于低头匆匆赶路,却忘了驻足抬头看看。

两位恩师给我的启示 篇6

一枝改变命运的杨梅

我的小学生活是从一所乡村小学开始的,还记得刚上一年级时,由于自己的年龄比同班同学差不多小一岁,再加上上学前在家说的是乡村土话,没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我,要把老师说的普通话在脑子里转换成土话理解已经够费神了,更何况还要接受新知识,因此我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对学习也不感兴趣。

直到四年级,我们班换了一位语文老师——黄老师。黄老师50多岁,他高高的个头儿,头发有些花白,额头上有几道皱纹,带着一副老花镜,慈祥的目光从镜片后穿过来,微笑地看着我们,还认真地听我们每个人介绍自己。放学回家后,我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我的话连连点头:“听说这个黄老师教学水平很高,很了不起,你一定要听他的话!”我听后,不禁油然生出一种敬佩之情。

黄老师确实了不起,因为他转变了我的学习态度。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黄老师给我们上《我爱故乡的杨梅树》一课时,他拿来了一枝带叶的杨梅给我们观察,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杨梅树那绿绿的枝条,那狭长的叶子,还有那与桂圆一样大小、遍身长着小刺儿、红得发黑的杨梅。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课后,黄老师居然把这枝杨梅送给了我!在那个年代,苹果、香蕉、桔子等水果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更何况这连枝带叶的新鲜杨梅。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眼光,我心里更是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激动。我小心翼翼地捧着杨梅,生怕一不小心就碰坏了。拿回家后,我把杨梅摆放在书桌上最显眼的地方,直到杨梅烂掉了都舍不得吃。

说来也奇怪,在此之前我觉得上课是一件痛苦的事,总是生怕老师提问,而此后我却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总是期待老师请我回答问题。我的学习成绩完全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原来我的语文成绩只有二十几分,数学成绩只有六十几分,半个学期后,语、数成绩居然跃居班上前茅。以后,我的学习成绩一直稳步上升。

很多年后,我才真正懂得:黄老师的那枝带叶的杨梅,是一枝改变命运的杨梅。

现在,我也成了一名老师,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枝杨梅。我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忘了给学生一颗糖、一块橡皮、一枝铅笔……一个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因为它们有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数学课上的那片小天地

我的初中生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一上学期在一所乡村初中。初一下学期,父亲决定把我转学到一所市区中学。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兴奋,能到市里的初中上学一直是我的梦想。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从初一下学期开始,我就进入了另一段初中生活。

办好转学手续,接待我的是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周老师。初见周老师,我羞怯地低着头,不敢正视他。我用余光偷偷地瞄了一眼:周老师,三十出头的样子,身材偏矮,穿着朴素,与我想象中的城市老师的形象差得很远。我心想:城里学校的老师也没什么特别的!

周老师把我带进教室和同学们作介绍,安排我坐下后就开始上课了。因为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我的心确实不能静下来,一直都是恍恍惚惚的。突然,听到周老师一声:“开始!”班上顿时沸腾起来,只见同学们喊着、叫着,从各个地方朝黑板方向涌去。一瞬间,黑板前、组与组之间的过道、教室后面全站满了人,还有几个同学捶胸顿足后无奈地走回座位。原来,这是数学课上的练习环节,请学生上台板演。以前见过的老师都是请一个同学或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像这样的阵势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在规定时间内抢到“地盘”的同学就在自己的小“地盘”上板书,没有抢到“地盘”的就只能回到座位上在课堂本上书写。当然,在“地盘”上板书的同学通过老师批改或同学互改确认正确后会有特别加分,累计后还会有特别奖励。

原来如此!知道规矩后我也“入乡随俗”。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接收到周老师发出的“开始”的信号,每节课我都聚精会神,不敢有一点马虎。为了有机会抢到“地盘”而不因为做错题而浪费机会,我不仅上课时认真听,还在课余时间自觉地预习、复习。周老师的“地盘教学法”促使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我日后考上师范学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周老师的“地盘教学法”给我的启示是:教学不必拘泥于形式,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健康成长的就是最好的!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会随时随地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抹不去的印记。我们老师一定要谨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誉!

你,能给你的学生留下什么启示呢?

一节公开课给我的启示 篇7

在讲授“硫酸”这一节公开课中,我设计的导学案中预学案是这样的:

一、稀硫酸的性质——酸的通性

1. 与指示剂作用;2.与碱;3.与碱性氧化物;4.与盐;5.与活泼铁金属作用.

(1)把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改成离子方程式

(2)稀硫酸是不是不具有氧化性,如果有氧化性,哪种微粒具有氧化性?

二、讨论浓硫酸和稀硫酸成分上区别

学生在完成以上预学案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已经掌握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和氧化性,特别是稀硫酸的氧化性是由稀硫酸中H+的性质.同时也认识到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成分的区别是:

稀硫酸:大量的水分子,一部分H+和

浓硫酸:极少量的水,极少量H+和,大量的硫酸分子.

通过以上对比学生就会意识到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一定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和知识储备,在课堂上他们积极思考,很快就掌握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不同于稀硫酸,通过对比学生对浓硫酸的性质这一重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课后从批改当堂训练习题看,效果明显高于以前.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感到在当前学生减负,课时删减的背景下,为彻底摆脱低效的课堂,教师必须在教学每一个环节精雕细琢,也许教学设计中一个细小的变动和前置,会为课堂上知识的生成打下伏笔,使知识生成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通过以上一个教学案例,谈谈对导学预设的几点看法:

1.

导学预设即预学案的设计要能化解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使知识的来源和生成自然,易于学生接受.作为指导学生课前自学——预学案的设计也很重要,它不仅肩负着回顾旧知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能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的兴趣,因此导学案中预学案的设计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解气体摩尔体积时,学生对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的生成、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这几个难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把教材里“273 K,1个大气压下,Cu、Al、Fe、N2、O2、CO的质量和密度,求他们体积”表1进行完善和充实.

并在预学案中设计以下问题:

通过计算,1 mol固体和液体的体积相同吗?

“1 mol物质的体积是相同的”这句话对吗?

“1 mol任何(混合)气体的体积是相同的”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你认为应该怎么说?

预习课本,说出为什么温度和压强相同条件下,固体和液体及气体体积不大相同,而气体的体积相同?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 mol气体物质含有相同分子数”对吗?原子数是否相同?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气体,体积是否相同?

以上案例把数据处理前置到课前预学案中,学生通过计算后自学课本,难点已被逐一化解,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探究意识很浓.这样前置难点能使课堂上重点突出,知识生成水到渠成,同时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 课堂教学不拘泥于预设,多一份互动就多一份生成

许多教师都反映这样一个现象:公开课和研讨课上,教师和学生都很拘谨,特别是教师为了完成一个完整模式,整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课前的预设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很少有精彩的回答.但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不拘泥于预案,学生回答却经常出彩,知识的生成也很自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参与,多表达,多讨论,多争论,力求在师生的互动中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不得打开参考资料,因为参考资料的存在,会让学生不去思考,而到参考资料上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活动,有时学生的表达能力确实很让人称赞.如,在“硫酸”这一节课中,我在做完脱水性和吸水性实验后,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区别,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就很不错:“脱水性是反应后生成水,吸水性是吸收现成的水.”这种回答正是我预设的结果,这个学生精辟的回答,确实值得鼓励.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的交流和碰撞,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执行自己设计的导学案同时,要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扑捉学生眼中的迷惑,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已达到最佳效果.做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实验后,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我设计两个问题:

1.书写该反应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种物质是氧化剂,生成物是H2吗?

2.浓硫酸强氧化性和稀硫酸氧化性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解决感觉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牢固,又临时改变预案,总结了金属和浓硫酸反应的一般规律,同时加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足量的铜和2 mol的浓硫酸反应,能否生成1 mol的二氧化硫?”从而进一步的巩固了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再比学生看完浓硫酸脱水性试验后,设计以下问题:“在试验的过程中,能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分析原因并写出方程式.”通过这个问题进一步的巩固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因此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实际情况,不拘泥于课前预设,针对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预案,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前预设更为重要,甚至可以预设失败的实验,让学生进行纠错;也可以设计简化的分组实验,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我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是这样的:向苯酚溶液中加入溴水,却没有教材中所说的白色不溶于水的沉淀,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提醒到:苯酚可以溶解2,4,6—三溴苯酚,学生经过讨论并重新阅读教材,发现教材中有“向稀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这一重要的一句话,才明白在这个反应中溴水要过量才行.相信经过这样的预设,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要更加牢固.在减负增效背景下,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许多需要学生做的分组实验可以在课前准备并在课堂省去大量的时间.例如,在一次优质课评选时,为节省时间,简化实验:我把氯化铵和氢氧化钡分装在一个小的塑料中,中间用橡皮筋扎住,分组实验开始时,只需打开橡皮筋,充分混合后,在塑料袋外就可以感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在讲解“铝三角”的量的关系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做实验的时候,专门引入一些量的关系,对其中的现象预设成渐进的过程,在把三氯化铝溶液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沉淀立即出现——渐多——最多——减少——消失”.这样处理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加入量的多少,沉淀的量也会随之改变,进而结合反应方程式,学生很快会说出加入不同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中铝元素的存在形式,再结合一维图象数轴或二维坐标来解决,这样处理知识来的自然,学生思考起来简洁明了.

应用文写作教学给我的启示 篇8

应用写作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较厚的理论基础。应用写作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从社会实践到应用文形成的整个流程过程,都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性,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范围和方法。应用文是以完善的文字作为物质媒介的一种实用文体,它同其他任何文体一样都是书面写作活动的结果,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文的写作对不仅仅是机关文秘人员需要,而且它在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种文体。

在过去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在中职学校,虽然把应用文写作教学列入了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应用文写作并没有给予重视,尤其是在工科职业学校,这不仅仅是学生不重视,我们的一些教育者也同样认为在工科中职学校应用写作也是可有可无,这使应用文写作教学处于边缘化状态,也使应用文写作教学如同虚设。

我们都知道应用写作不同于其它诗歌、散文、小说等写作,它是运用文字工具掌握和吸收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存储和应用信息变换和创造信息,从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过程,其精神产品———各类应用文章。应用文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和文字修养等诸因素的综合反映,它的实用性很强。尽管它具有如此的重要性,但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它即不是专业基础课程,更不是专业课程,强调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好的好与坏,所以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基础课,虽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却很难得到重视,使教者失去信心,学者也感到无趣。

当然,目前我们所用的教材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我给学生们讲授的课本在讲述任何一种具体文种的时候,我感觉书本中理论性讲的太多,它介绍的是各文种的特点、种类,而对于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学生所遇到的诸如各种计划、总结、报告、协议等最欠缺的应用文种,教材中提之甚少。在具体写作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也是讲的很少,应用写作本来对于学生他们来讲就觉得距离他们很遥远,而看课本中所讲授的内容又感觉教条刻板,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厌烦情绪。同时,教材中提供的范文材料过少,即使有材料,也是编者从社会上直接摘取来的,如《XXXX调查报告》《XXX工作总结》等,而这些材料又与学生所能用到的又相差太远,阅读理解起来也感到无趣乏味。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在过去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深感自身也缺乏对应用文写作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此也时常感到在教学中有些力不从心,教学内容只能是一晃而过,蜻蜓点水。在教学中也只能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按照教材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然后按照书中提供的几篇范文让学生读读看看,再让学生照着模仿一下,这也在学生心里造成了应用文的文学性不强、枯燥乏味,学无所用,最终导致学生学起来毫无兴趣可言,写作练习时也就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依照范文葫芦画瓢,完成作文的已是老师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有的学生干脆毫不理会老师布置的作文,使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处于“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 教无效,学无用”的状态。

在多年的应用文教学中,我还深深地体会到: 作为书面语言的应用文章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教好学好应用文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教学中我们应把应用写作与其它文体的写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给同学们讲清楚,重点讲清应用写作强调的是“因事而写、因用而写”,强调的是“应用”二字。同时,在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因素,不失时机地挖掘他们的潜力,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还应吃透教材、熟悉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并对每节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作出计划。另外,中职教育作为教育金字塔中的基础层面,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基层培养有职业理想和职业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而选择中职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成绩偏低的初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进入中职教育后,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很快就暴露无疑,如上课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不良、厌学盲从、缺乏奋斗目标等问题,直接导致学习效果差。这点在我们学校尤其突出,因为我们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贫穷的乡村,他们本来就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应注重一些实用的与之切身利益有密切联系的如“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租赁合同”“产品说明”等这些教学内容的补充、添加。最后,应在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应用文写作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目前我们的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没有前进的动力。面对这种现状,作为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他们对自己、对未来充满自信,增强他们的学习的动力。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技能教学中,都应注意激励学生,使他们在激励下充满着自信,最大化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作为应用写作这门基础工具课,任何人,不管你学习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应掌握这个工具。这不仅是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培训新型人才,适应新时期建设的需要,是现代社会生活向学校提出的重要任务,是伟大时代的呼唤。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应用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为此,应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经常用的应用文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应用文的学习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自然给我的启示 篇9

一天翻看杂志,一篇文章映入眼帘———《让心灵长满五谷》,读后豁然开朗。除去杂草最好的方法不是用铲子铲,铲去了草却除不了根。就像处理学生的错误,处理完了这一件又出现了那一件,刚平复了这个心情,那个又怒气冲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生生不息的野草,也是孩子们顽皮的天性,哪个孩子不爱玩?哪个孩子不淘气?老师的怒火烧不掉孩子们的错误,只能烧毁自己的健康。哲学家的话解决了困扰我的难题,除去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心灵长满五谷。

再次走进班级,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可爱,无论成绩如何,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一定都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当我们在这片田地上种满五谷以后,春天我们看见的是绿色的萌动,夏天看见的是郁郁葱葱,秋天看见的是果实累累。

于是一个“种田”计划诞生了:小刘负责每天早上进行“新闻播报”,小张大课间主持“天天品三国”,小周午饭后要进行“评说水浒”,小昊下午大课间则负责主持“趣说成语猜猜猜”,小睿要准备的是每天放学前的“汉字英雄”。为了保证每个栏目的高质量,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事先准备好讲稿,新闻播报要及时,名著品读要高度概括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成语和汉字要解析明白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这几个栏目一出,淘小子们没有一点被罚的苦恼,都兴奋异常地接了任务,开开心心地回到班级准备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的“新闻播报”就开始了,“野牦牛落水变冰牛”的新闻让大家长了见识也增添了乐趣,“趣品三国”“评说水浒”让大家积累了名著知识也开阔了视野,伴随着“汉字英雄”和“猜成语”的欢乐气氛结束一天的学习生活,充实也快乐。刚开始这些淘小子还有些不好意思,放不开,有点语无伦次,我适当地指导了一下语气和体态,规范了播报的语言后,随着播报次数的增多,他们的“业务”也逐渐熟练起来,名著播报还配上了相应的板书。准备得认真自然得到了同学的认可,每次播报后不但能赢得同学热烈的掌声,还赚回了满满的人气,他们从最不受欢迎的“捣蛋鬼”变成了班里的“人气王”。从此以后这几个淘小子再也没时间淘气捣乱了,课间他们不是查资料,就是写发言稿、练台词,有时遇到把握不好的地方,还会虚心地向班里的几位“知名主持人”请教。

随着告状的事渐渐减少,我知道我洒下的种子已经在这几个“淘小子”的心里扎下了根,可随后我发现这种子不但扎了根,还长出了繁茂的枝叶。因为,在准备播报的过程中他们又要写稿子,又要组织语言,还要阅读、概括,提取知识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热情也逐渐高涨起来。十几岁的孩子好胜心强,他们的播报越是受同学欢迎,他们就越是要做到最好,想尽办法丰富自己的播报内容,让自己的播报受同学欢迎。我灵机一动,又设置了一个“最佳播报员”评选,每周选出周冠军,累计积分后再评选月冠军,用这样的方法激发出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这样不但几个播报员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其他同学也纷纷来问我他们可不可以参加。接下来我计划把这个活动逐步在全班铺开,我很好奇一学期后班里的孩子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自然给我的启示 篇10

一、“以学定教”对学生的要求, 即学生怎样学

首先, 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内容进行阅读, 了解其大概,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 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 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 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 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 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 所以它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一环。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 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 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 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 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 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 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其次, 学生应掌握好预习的方法。预习, 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 (或预备知识) 外, 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 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采取什么方法, 重点难点在哪里等等。预习时, 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 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 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 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 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 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 即做完功课后, 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 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 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 钻研得深入一些, 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 可以少一些问题, 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 不必强求一律。

二、教师怎样引导和督促学生先学

1. 揭示课堂学习目标。

上课开始时, 教师首先应将本堂课语法集中的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教师可利用口述的方式出示, 也可利用小黑板、投影仪或多媒体等多种出示方式。出示学习目标就如同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那样,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进行自学前的指导。

英语语法是一项抽象而枯燥的学习内容。因此, 在学生自学之前, 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同时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 即对所集中语法的学习内容、要求程度、学习时间、学习效果评价等一一做出明确的要求, 同时要对自学中的学习方法做好必要、及时的指导。

3. 学生自学、教师督查并个别辅导。

这一步是“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重头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也必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即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学不仅先于教, 而且决定着教, 教必须服从于学而且服务于学。因此, 学生自学的过程便显得格外关键, 这是增长知识、形成才能的重要过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这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紧张、高效, 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积极性。

4. 小组协作, 讨论研究。

学生在自学之后必然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时便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协作, 共同讨论研究所遇到的困难。在此过程之中, 要充分调动小组之中后进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以及优秀学生乐于助人的积极性, 做到小组之中只要有一人会, 便没有一人不会, 即“兵教兵”。

5. 答疑解难、精讲点拨。

经过了学生的自学过程以及小组内部的讨论协作过程, 学生对所要求自学的语法项目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同时教师也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了明确的了解, 做好了充分的“第二次备课”。在此基础之上, 再进行答疑解难、精讲点拨可谓水到渠成。答疑解难、精讲点拨可分以下两步走。

(1) 学生答疑解难。即让各小组组长提出在本组内部所未能解决的问题, 看其它小组成员是否可帮助解决。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向书本甚至老师的所谓权威观点提出疑义或异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2)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的精讲点拨可谓把关的一环。在“第二次备课”的基础之上, 教师将学生自学及讨论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 从而使抽象繁杂的英语语法具体化、系统化、规律化, 以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运用所学语法内容。教师的讲解切忌重复, 对于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内容决不再讲。

6. 当堂训练。

“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练出来的。”因此, 学生学习之后必须及时当堂训练以反馈其所学情况, 并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堂训练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 要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 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能力方面, 而不搞死记硬背。

上一篇:高校财务预算问题下一篇:动态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