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2024-08-16

初中历史兴趣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篇1

一、精妙导入, 激发兴趣

毛主席有句名言说得好:“好的开头, 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好的开头、好的导入, 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导入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 如果教师一进教室就非常严肃, 直接照本宣科, 语言没有感染力, 整堂课气氛平平, 没有波澜, 学生很容易昏昏欲睡, 对这堂课没有兴趣, 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 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导语, 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活动中来,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 教师通过分析, 让学生理解历史主要是帮助我们把握现在, 传承历史, 开创未来的, 所以, 在学习时, 我们要以史为鉴, 学习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 历史事件多种多样,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学会怎么做人, 树立远大的理想, 培养高尚的气节情操, 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教师精心设计导语, 别出心裁地引入课题,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又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插图, 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形象的插图, 生动有趣、直观形象, 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 在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插图结合教材知识,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 将教材内容与插图有机结合, 给学生细致讲解, 引发学生兴趣,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战国七雄》时, 教材中有一幅《商鞅舌战图》, 而该课的重点内容是商鞅变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鞅变法的情况, 我先从这幅图开始讲起。这幅图画的是当时商鞅与大臣们舌战的情景, 中间坐着的就是秦孝公, 手拿竹简、振振有词, 与大臣进行辩论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 商鞅在辩论中喊出“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 意思是说只要变法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利, 就不必效法古代。这一历史性的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做决定, 他同意商鞅进行变法, 这才使得商鞅变法得以实施。学生深深地被这个故事吸引, 产生了求知欲望, 接下来再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商鞅本人的气概和才华、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让学生从历史事实中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为其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打下基础。这样, 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 学生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记忆更为深刻, 对这一事实引发的历史作用以及对历史趋势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并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表达观点。

三、巧设疑问, 激发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可见,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产生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 让学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 然后经过点拨、引导, 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他们解决掉一个疑问之后, 得到了成功的快感, 激发了求知欲望, 从而又带着兴趣去探究下一个疑问, 这样层层深入、不断进步。如在讲“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 我首先从现代生活中离不开纸让学生感受到纸的重要性, 然后再围绕纸的作用展开疑问, 如纸的发明时间是什么时候, 造纸用的原料是什么, 纸的特点有什么, 纸和古代竹简、帛书比起来有什么优点, 这样环环相扣,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不断思考, 锻炼思维能力, 又使他们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创设情境, 在体验中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 让学生在独特的情境中体会情感, 体会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发学生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教师对历史事实的教学一定要做到具体、生动,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感受历史人物的喜与悲, 同时加深对历史人物和事实的了解, 建立历史知识的系统。这样, 通过情感教学, 以情动人,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 认识历史, 在历史学习中修身养性, 陶冶自己的性情。

此外, 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引入典故、诗词朗诵、编写歌谣等, 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合理利用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将学习化繁为简, 从而使其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 带着兴趣去探索、研究。这样在课堂中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又能使其增长一定的历史知识, 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真正达到使学生学习历史以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芬.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江西教育, 2012 (23) .

[2]黄亦婵.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下, 2011 (3) .

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篇2

一节课能不能开好头,能不能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的历史故事情节中,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不仅要将教材烂熟于胸,更要精心策划一个开头,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出现的历史人物生动起来,使课堂气氛融洽而不失活跃……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开好头。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历史图片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把握好图片的教学,尤其是历史漫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可以说,大量图片信息的输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等都将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现在,漫画较多地选入历史课本中,试卷也出现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因此,让学生认真体会漫画的立意,通过漫画了解真实的历史,既增加了生动性,又给枯燥的课堂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三、联系新旧,激发兴趣

寓教于乐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以兴趣为基础,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会激发兴趣并不断探索。因此,教师在讲新课时,如果涉及到旧知识,应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时间、主要参战国、结果、影响,接着又及时切入新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与第一世界大战又有那些异同?”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这样既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情感教学,联系实际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具有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的文化课,历史教学的过程应当成为学生体验生命价值、体验人文精神的活动。因此,历史教育要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更要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爱国主义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通过对初中历史教材的研读,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坚持情感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进行演讲辩论、社会调查、历史知识竞赛等,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从而把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各方面历史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这样,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消化、创新,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激发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会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创设一种氛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所以,有效地利用音乐资源,能起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之效。在21 世纪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而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必须的。它可以优化教学,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六、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激趣”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听课“快乐”,还在于能激发学生乐于思考,使学生既真正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问题,并且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才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多方思索,多角度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把好提问题和提好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问题设计作为激趣的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尽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碰撞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浅谈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篇3

【关键词】浅谈;兴趣;教学;调动;激发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满兴趣、动机明确的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因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需要内容。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将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铃一响,老师走上讲台,是微笑生春,精神饱满,充满青春活力,还是脸无表情,冷若冰霜,这两种表情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前者,无疑会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愉快,精神饱满,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后者,则会使学生心情沮丧,情绪紧张,学习兴趣一下变为过眼烟云,马上消失,是什么原因产生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呢?是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非智力因素”影响着“智力因素”的发挥。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做的东西。”教学实践证明,一堂短短45分钟的课,没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就没有师生的心理共鸣,学生也就难以激起智慧火花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形成一张一弛、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之中。只有在这样情境中学习,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在当今的教育,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不断提高自己非智力因素,加强自身修养。在教学中,不管在台下有多少烦恼,多少不快,都不应把这些情绪带进课堂,带给学生,而要完全进入教师的角色,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学法指导,促使学生乐学

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除了传授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还应让他们“会学”,即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其主动、有效地学习。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灌输和说教,而是要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如:整理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联系和类比的方法: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思考的方法等。

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讲到中国古代经济,一般按农工商的顺序讲。又如讲红军长征的过程,就可以把重要地点及长征途中所发生的大事贯穿起来去掌握,如: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放弃江西,改道贵州→攻克遵义,召开会议→四渡赤水河→渡过金沙汪→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过雪山、草地→陕北与刘志丹等会师→会宁三大主力会师。这样学生就易于了解,也较易对历史形成整体性知识。

三、生动有趣的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课间十分钟休息过后仍然未能安定下来,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导入艺术,往往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叙述、直观性的视频画面和启发性的问题等方式给学生一些恰当的、较强的信息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活动,把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迅速从非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一节时,事先教师可以自行设计一张美国国旗的图案,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必然会疑问,其图案为何由十三道红白相间的彩条构成,左上角的蓝底和均匀分布的小白星到底代表着什么?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美国历史的情景,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这种导入法的优势就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最大范围地参与教学互动,同时也不乏导入的指导性。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如果局限于课堂知识是远远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应把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适当开展第二课堂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起到重要的补充和适当的拓宽作用;如参观古迹、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演讲历史故事、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为思维补充营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内驱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在以后的学习历史中,增强学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要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作者简介: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4

一、以生活为中心进行历史教学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简而言之, 历史教育必须要以生活为中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还没有太多的人生体会, 感性认识占据了他们的主要思想。历史知识是对过去的事情的回顾, 这就要求学生有非常好的视觉、听觉和感觉能力, 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和学生现在的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由浅到深, 逐步深入。例如在讲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内容时, 通过学生的学习, 我让学生结合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对于毛泽东一生的功过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的学生对于毛泽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认为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毛泽东完全就是一个古代封建皇帝, 这时我就提出“如果没有毛泽东我国不知道还要在黑暗的道路上徘徊多久, 毛泽东的功与过相比较起来, 应该怎样区分呢?难道毛泽东没有贡献了吗?”有的学生甚至说到, “即使这样, 也不能和错误相比”, 这时, 我便乘机说道, 假如你在平时的活动中为我们班上争到了不少的荣誉, 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尊重。但是, 因为一次小的失误, 你使班上的荣誉受到了损伤, 这时如果大家都对你加以指责, 批评你, 甚至不和你交朋友, 你是什么感受?你觉得同学们对你公平吗?那位学生立刻表示强烈的反对, 学生的讨论也浅浅地平息下来了。这时我便说道:“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评价毛泽东呢?如何去公正公平地去评价毛泽东的功与过呢?”于是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我总结道:“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下了错误, 但是和他对我国历史的贡献相比, 错误是很小的, 我们应该公正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于历史人物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可能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但只要我们及时地认识到这些错误并加以改正, 我们就能不断地取得成功, 走向完美的人生。”

二、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要有时代感

作为历史教师, 首先要了解学生平时关心的时代问题和社会问题, 善于用学生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认识社会现象, 并用学生的语言去表达问题, 这样才能教会学生明辨是非。例如常常有学生跟我提起他们看的一个节目《百家讲坛》。于是我便利用课余时间专门去看了这个节目, 尤其是《易中天品三国》这一部分, 从中吸收到了很多东西, 使我受益匪浅。易中天讲课的形式幽默, 诙谐, 语言生动而又有时代感, 把三国中的每个人物讲得栩栩如生, 感觉就像在眼前一样。比如对人物形象,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民间形象、文学形象。当前历史演义、戏说篇对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进行了艺术性的塑造, 这样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当看到易中天的讲授后, 使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他用风趣的语言把一个个历史故事讲得活灵活现, 进而解决了上述的问题。此外, 教师还必须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吸收众多的知识, 才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历史现象和理解历史问题。

三、历史教师还要善于设计精彩的开场白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使学生对所讲知识感兴趣, 必须要把知识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出来, 使学生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要用引人入胜的语言, 在一开始上课时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历史课的导语通常是衔接上一节课, 导入本节课的语言, 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组织语言, 用精彩的开场白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各种各样,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 选择不同的导入形式。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 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都知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 同学们是否知道英国是哪一年侵占香港的?他们是怎样侵占香港的吗?又如在讲解《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 你们知道《资治通鉴》是怎样一部书吗?知道“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这流传千古名句的出处吗?

此外, 历史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 让学生从中真实地感受人物和历史事件, 以求做到以情服人, 以理服人。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是以感性理解为主, 因此, 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性知识教学, 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 由无声变有声, 由无色变有色, 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积极思维,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篇5

历史学科不仅担负着德育和智育的双重任务,而且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自愿去学习和探究历史知识,关系着中学历史教学的成败。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呢?

一、正确引导,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抱怨历史课枯燥无味,且无“实用”,在考试中特别是中考中所占份量不重。因此,有的学校领导很不重视,历史课或有或无,历史课由其他学科老师代上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的领导认为历史课应尽可能地少开,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主课”的学习上。我们中学教学的功利性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功利”的目标驱动下,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对历史的学习自然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事事的“累赘”,从而也就不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至学生完全失去兴趣。其实中学历史不只表现为中考、高考的需要,其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是一种人格教育。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是“以分促学”,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而要“以德育人”、“以史育人”,从而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汲取历史的精华,在“历史”宽阔海洋里徜徉,不断开阔视野、磨砺意志、培养情操,从而健全人格。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学习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教,乐其道。”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试想:一个成天板着脸,面对学生学习中的一点“小错误”便采用非打即骂方式的教师肯定不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对于其所教的学科也会敬而远之,如此则会大大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因此,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建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教者应放下尊严和架子,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做朋友,关爱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思维受阻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尊重理解,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讽刺挖苦。尤其是对于少数学习上的后进生,教师应切忌正言厉色,更应关心其微小的进步,帮助其重树学习的信心。还应利用课余时间,适时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进行学科辅导,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期望,在兴趣的激发中促其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

三、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令人敬重的品格。正直、真诚、亲切、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内在的人格魅力是得到学生喜欢和尊重、保持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这一学科。在学校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位资质和教学水平相当的老师,一位教学成绩不错,而另一位却教学成绩平平。通过调查了解,原因就在于一位是学生喜爱的老师,而另一位是学生不喜爱的老师。学生们说,他们喜爱的这位老师“处事公正、亲切、随和、责任心强,懂得如何和我们交流沟通,了解我们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像父母一样关心体贴我们,我们喜欢听他说话、听他讲课”。正是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喜欢这位老师的同时当然喜欢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这门课,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了。如魏书生、李镇西等,就是由于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从而建立起了和谐的的师生关系,保证了他们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成就了一代名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历史教师要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建设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历史课堂,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利用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兴趣因素。首先,应运用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上历史课时,我主要用情感教育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这两种方法贯穿教学。比如为了让学生说出《窦娥冤》的作者,我让他们猜一个谜语——张学良坐牢(打一历史人物),因为张学良的字是“汉卿”,所以同学们很快就回答出来是“关汉卿”;又比如1234年元灭金,1234是自然数的顺序,根据顺序很快就记住了;讲到人物记忆时,我又把辛弃疾和霍去病变成趣味性知识——“去掉(弃)疾病,强健身体”,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两位人物。所以,将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知识,要结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趣激发 学习方法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是造成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初中階段学生要学习“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音体美”这12门课程,有些课程是中考中所占分值比较高的,有些课程是形式多种多样的,所以学生都有很多人喜欢,但是历史分值不高,形式比较沉闷所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目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告诉他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使他们正确对待历史,这是最首要的一个任务。

二、巧设“悬念”,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置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例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那么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是如何开展局部抗战的?”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又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课堂上有很多设置悬念的机会,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解读悬念来认真学习历史知识。

三、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在讲授历史课当中,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保所选择的故事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且不要讲陌生的故事。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故事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老师来评判。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先讲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故事,之后问学生那一时期都有哪些政治集团?你支持哪一方?为什么?提出适合的问题,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营造历史情境,能从中得到启迪。历史是鲜活的,若能再现当时情境,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感受。在营造情境中一定要以书本为依据,做到与当时的情况相符。如在讲到西周分封制时教师可根据内容的需要事先准备好道具,让学生来扮演当时的人物,并对学生的表演行为进行指导。在表演结束后,老师即使不讲解,大家也都会知晓分封制的含义。如果不营造情境,而是让学生直接看书来了解分封制,虽然学生也能根据书本的内容将相关的内容记下来,但是当过一段时间再提问分封制的内容时,他很可能已忘记了。而经过这种情境教学之后,他们对相关内容的记忆会保存很长的时间。教师在对表演结果进行评价时,除了要表扬角色扮演出色的同学之外,还要对存在缺点的同学进行鼓励,而不能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批评。因为批评会打消他们参与扮演的积极性,使他们怯于课堂发言,从而不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

四、组织活动,培养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与其它课相比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主要体现在它的形式可由组织者自行选择。因此,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意愿轻松地进行交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类活动课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不少:有的是针对历史上某一有深刻意义的内容举办故事会,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描述,将这段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有的是开展“历史辩论”,将学生分成两派,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人物畅谈各自的见解。此外还有的是历史知识竞赛形式与研讨会的形式等。我校在前不久举办了辩论形式的活动,题目是“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大家参与热情很高,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历史课外活动课属于课堂之外的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具有很大作用。

五、结语

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篇7

一、剔除应试教育的弊端, 开卷考试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目前出现的初中生普遍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 归根结底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掌控下, 历史课堂教学呈现死气沉沉、按图索骥的现象, 导致学生渐渐丧失了灵气和自主创造性, 更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为了成功完成应试考试, 学生迫不得已地背负起沉重的学习负担, 使得学生原本萌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没来得及发光就被熄灭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中。这些现象对于目前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来说, 完全是背道而驰的。现在我国的考试与评价制度仍然没达到现代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比如学生评价标准太重视学习成绩, 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再者, 过度重视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会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 课程改革一定要逐步减少这些弊端。根据素质教育的改革理念, “开卷有益”的考试方式, 更多地将历史学习与实际现实相结合, 试题富含时代性, 命题也更加生动灵活, 从而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自主创造性。通过开卷考试中与历史结合紧密的材料题, 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 不仅不受知识和答案的限制, 还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此外, 学生在读题思考和答题过程中也加强了语言组织创新能力。这样的开卷考试方式, 使得学生心灵如释重负, 思维火花被点燃, 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也逐渐提高, 课堂气氛也会随之被带动得活跃起来, 教学改革也会迎来生机蓬勃的新气象。

二、创新历史教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时, 应该注重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 避免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地狱”。对此,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授课水平, 首先要加强语言训练, 有意识地使自己讲课声音洪亮有力, 讲述生动逼真、绘声绘色, 同时也要注意用语的抑扬顿挫。这样的教师授课, 学生也会随之精神百倍, 兴趣倍增。另外, 教师还要结合现代素质教学理念, 综合利用学习资源, 比如除了教科书和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料之外, 还有相关历史电影、辩论会、博物馆、文物古迹等都可以作为历史课堂资源。总之, 创新课程, 就是教师要尽量使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相联系, 使之更加贴切学生生活, 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网络等全方位的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觉新奇有趣, 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三、发散学生思维, 注入情感教学

正所谓:“学史可以明智。”学习历史其实是为了以史为鉴, 以古鉴今, 古为今用, 最终为我所用。因此, 学习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多联系实际, 将社会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情感相融合, 贴切学生的生活, 并使历史启发最大限度地折射到学生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的国家大事等社会问题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发散思维, 从人性的角度理性地分析每件历史事件的内在本质, 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良好习惯, 使之更深层次地研究历史的真谛以及合理地分析历史问题。比如爱国主义历史知识, 需要师生都能端正态度, 融入各自的爱国情怀, 切实根据人类历史不变的科学规律, 对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挥之不去的西方凌辱历史, 这都需要我们铭记在心, 并时刻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古训, 以及”发展是硬道理“的历史启发。将静态的历史知识注入到热血沸腾的人性情感中, 可以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力, 探讨历史的启发和作用, 并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篇8

一、教师要善于结合现实,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它有“以古鉴今”的能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是要“鉴于往事, 以资于治道”。教师应当从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上去引导, 使一部分学生走出“历史无实用”的误区, 真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 通过对历朝历代暴君的统治最终导致这一朝代灭亡的学习, 我们可以得出统治者要勤于政事, 爱护百姓, 政策要符合人民心愿, 才能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学习清朝末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使我们认识到闭关导致落后, 开放促进繁荣的道理, 因而要坚持对外开放, 顺应国际发展潮流;还有通过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学习, 使我们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国家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青少年要努力学习, 有创新精神等。这样, 才能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一门“只沉浸在过去”的一些事, 它其实具有很强的指导现实的意义。

二、在历史教学中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小故事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进行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样的学科定义就表明了历史具有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和资源, 所以, 我们可以在课堂当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增添学生兴趣。例如, 在讲述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 我结合史实向学生讲述了“三皇五帝”的故事, 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恰当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情感目标;在讲述“拿破仑的文韬武略”这一课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拿破仑戎马一生的经历, 让学生对这一历史英雄人物能够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讲述“三角贸易”这一课时, 我向学生讲述了三角贸易的过程, 展现了三角贸易的罪恶行径, 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总之,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那么, 要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 我们历史老师就要充分利用资源, 精心设计课堂, 补充相关的故事情节, 使课堂真正发挥实效性和趣味性。

三、利用小组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让其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做课堂的主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课堂小组活动来给学生创设平台, 让学生各尽所长,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处理课堂重难点时,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 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 本组就可以推选他为小组发言人;有的学生捕捉信息能力和总结能力强, 就可以让他成为本组的记录员;有的学生管理能力强, 就可以推选他为本小组的组长等等, 而且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 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在一定程度上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展现自己的机会, 自然就会爱上历史课, 爱学历史, 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篇9

关键词:历史,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精彩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 其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上课伊始就照本宣科, 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怠惰的心理, 根本听不进去教师所讲内容, 更别说在和教师配合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因此, 教师必须周密地设计好导入环节, 力争在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有兴趣听课。

若想达到这种效果,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根据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 或设置悬念, 或使用别出心裁的语句, 或引经据典, 通过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如讲三国时代时, 为了让学生正确评价曹操, 上课伊始, 我就带头朗诵起曹操的《观沧海》, 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诵起来, 很容易就了解了曹操的胸怀和雄心壮志, 并对当时历史史情有所认识:公元207年,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 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 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 登山观海,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触景生情, 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这样结合文学作品来了解历史人物, 不仅学生兴趣大增, 而且印象深刻。又如, 在评价历代皇帝的功过时, 当时电视台正在热播《武则天》, 我就用该片的主题曲作为导语:君临天下唯我独尊, 绝色何妨统江山。舍我其谁, 泽惠黎明, 功罪毁誉终无悔。我要的不多, 给我一块无字碑……告诉学生要辩证地评价历代皇帝。这样导入, 学生兴趣高涨, 很快就进入了听课状态。

二、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其实就是设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 就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欲望, 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学生有了疑问、思考和释疑的过程, 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激发。如在讲到我国四大发明时, 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但当我讲到造纸术时, 学生又觉得纸的来源很容易, 它可以来自废纸、稻草、秸秆、竹、木、树皮、麻类等东西, 纸的发明应该很简单。看到学生对此不屑一顾的表情, 我觉得应该正确引导他们, 便向他们提问, 在纸出现以前, 人们用什么来写字?大部分学生通过电视都知道有竹简和帛, 再往前就做不出回答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为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借助资料查找在古代书写材料除了竹简和帛以外, 还有哪些?为什么竹简和帛被纸代替了?学生通过自己查询, 得出了结论:殷商时代用龟甲、兽骨、铜器和玉石器做书写材料, 西周运用铜器, 春秋开始盛行竹木简和帛书写, 东汉时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竹简太重, 使用不方面, 而用帛书写, 价格昂贵……这样, 通过教师设疑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答案, 学生印象深刻, 在感受造纸术等四大发明伟大意义的同时, 又唤起了他们珍惜纸张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情境不但能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教师很有必要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 具体做法如下。

(一) 教师要使用富有情感和感染力的语言, 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 教师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 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情感和感染力。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 多查询和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 通过自己有声有色的讲述, 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 学生才能对这段历史掌握得更牢固, 了解得更深刻。如在讲“鸦片战争”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语言情境:“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 改变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旧日的辉煌不再, 中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步入存亡危机之秋, 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进入了苦难的岁月——白银大量的外流, 给清政府带来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 危害了人的身心。同学们,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 去回顾一下中华民族的血泪史……”这样, 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感染, 进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 触发爱国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

(二) 利用多媒体, 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年龄较小, 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 而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 能够变抽象为直观,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掌握所学知识,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课时, 我在网上搜集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经济体制在中国农村的改革产生巨大变化的资料, 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动的画面、确凿的事例……学生通过视频, 懂得了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的正确性, 了解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除此之外,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能巧妙设计, 精心安排, 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对历史学习由无趣升华成有趣, 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喜霞, 李宏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乐学”[J].吉林教育, 2005 (9) .

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篇10

一、介绍历史学科, 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介绍历史, 人类的起源, 典型的历史事件, 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等,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及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 既知道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又体会到了前人自强不息、奋斗不已、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明白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意识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我们更肩负着祖国振兴的伟大使命, 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 在介绍人类的起源时, 突出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人, 我们要热爱劳动。介绍中华文明史, 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再接再厉, 光大中华文明。介绍中国近代史, 既是列强侵华史, 又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中国共产党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领导人民前赴后继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新中国, 真正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含义等等, 用历史的事实震撼学生的思想, 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多管齐下,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一) 融洽师生情感, 培养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亲其师则信其道, 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被教师尊重、欣赏、接纳时, 他就会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 并以百倍的努力报答教师, 从而也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教师要和学生交心, 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课下多和学生谈谈心, 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二) 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乐学

“有教无类, 教无定法, 因材施教”, 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色。有些历史内容, 需要教师激情讲解, 用动作、眼神和其他肢体语言打动学生, 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活动的状态。我们既要为我们古老而璀璨的文明欢呼, 又要为中国近代遭受的屈辱高呼, 只有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 演好自己的角色, 学生才能听得进去, 学得进去, 才能与我们产生共鸣。

但是只有教师的激情是不够的,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要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 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对话中完成教育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就某个问题或者是在学习历史中学生想到的遇到的某些问题展开讨论,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只要大的原则不错, 言之有理即可。

如讨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就让学生讲一些有关的故事, 或者是相关的历史内容。还可以让一些学生把某些历史故事自己编成历史短剧在课堂上演出。或者是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师, 准备各种资料, 先分小组试讲, 然后选出每组中较好的在班里讲, 学生之间互评, 教师归纳总评。

在这些过程中, 教师处于指导地位, 始终以激励为主, 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感受通过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中, 进一步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组织能力, 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习历史的热情。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 我们要适时恰当地使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化静为动, 再现一些历史情景,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历史, 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三、明确学情, 分层优化, 巩固兴趣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于同一堂课, 有的“吃不饱”, 有的“吃不了”, 教师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掉以轻心,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递减。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实际,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态度, 特别是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状况的基础上, 实施分层施教的策略, 使差生得到提高, 优生更得到发展,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激励, 从而增强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欲望和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对“掉队”学生要给予及时、热情的帮助, 解决疑难, 鼓起他们的勇气,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 除了在课堂上提出较高要求外, 课后也要灵活适量具有针对性地留一些加深理解难度较大、有探究性的问题, 鼓励他们向更高的层次攀登, 去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分层对比, 提高了教学效果, 培养了持续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总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育教学的前提。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 并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利于充分展示自身素质的宽松愉悦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锦云.激活兴趣, 寓教于乐, 提高效果——历史学科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 2010 (8) .

[2]温剑娥.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益——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

[3]蔡友灵.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2007 (5) .

上一篇:Hamilton函数下一篇:项目需求和范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