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感受

2024-07-31

观察感受(精选六篇)

观察感受 篇1

案例一:

一早晨, 接通电话后, 传来校车老师的声音: “张老师, 班级的周XX能否帮助警告一下呢? 他在校车讲话大声, 很是吵闹。关键是常不听劝阻, 来软的, 他不买你的账; 大声地斥责, 他态度更恶劣。那是软硬不吃啊! ”

事情出现, 该如何处理呢? 这可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周XX, 能言善辩, 且特会审时度势, 特会自我批评、自我评价。而实际上, 他的言行很是不一致。怎么应对这样的学生? 像这样的学生, 我是在学期结束时再做一个糟糕评价吗? 显然不是, 我的做法如下: 一番充分肯定之后, 话锋一转: “可是, 在期末品德评价表‘行动观察’一栏上, 你不得不暂时记上‘校车违 纪’。当然, 这只是暂时, 只要到期末不再有同样行为, 你的评价将会还是‘优’。”

反思一:

没有孩子不希望自己是“优”, 也没有孩子能十全十美, 不犯错误。关键是能改之。所以, “行动观察”在小学德育评价中很重要, 它看重的是过程, 它给予孩子一个纠错、遵循正确规范的过程。对于一些过多言语教育无效的小孩而言, 切实地关注他的行动、他的改变不是更有效? 这样的评价不是更符合小学生不断犯错不断改正的实际? 事实表明: 周XX为了在最后的评价表中划去这“一笔账”, 努力改变自己, 至今我不曾接到过校车老师的第二通电话。

案例二:

一学生偷偷告诉我一个秘密: “张老师, 班上的金XX喜欢黄X! ”“真的, 真的。晚自习时, 金XX就在那写纸条。上面就是……”另一个“小喇叭”在“广播”着。

才小学六年级, 多大的孩子呀! 转念又想, 正常, 这就要进入初中, 进入青春期了。但, 老师不该放任不管吧。明确态度后, 我又犯难了: 怎么说? 说什么? 茫然中, 我想到了“小学德育评价之行动观察”。是的, 不好说, 不知道怎么说, 那就不说。只要引导了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向即可。想定后, 我如是操作:

找来金XX, 一阵闲聊, 放松小孩情绪。后步入正题, 调侃的方式: “哎, 金XX, 有人说你喜欢谁, 真的假的?”“没有……”小孩急忙澄清, 已在我意料中。我不慌不忙地说: “当然, 老师肯定相信你, 老师是站在你这边的。”“但是, 班级期末 有评价表, 其中有‘行为观察’。我们是不是应该用行动来改变个别人的想法?”“老师可会对你的行为多加观察的哦! ”

反思二:

在德育教学中, 有些问题是敏感的。小孩纯洁、真实的心灵需保护, 但教师正确的引导也需有。在矛盾中, 教师如何既能达成教育目的, 又能成为学生喜欢的德育践行者呢? 我认为教育评价中的行为观察是一个好方式。它将一些不怎么好表达的言语省略, 而重在学生行动的观察与改变。它避免了师生的矛盾, 而实现了有效的德育。实践表明: 小孩的“爱”是纯粹的欣赏, 更谈不上刻骨铭心, 不留痕迹的引导, 金XX很快转移了注意力, 同时也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几分。

案例三:

情景再现: 周一, “张老师, 陈XX语文本没交, 她说落在家了。”周二, “张老师, 陈XX数学补充习题没写, 她说她昨天没发到本子。”周三……对于这样没有学习自律的学生又该如何教育呢? 我困惑、尝试、失败过多次, 最后还是“德育评价之行动观察”对其成效显著。我如下操作:

“陈XX, 老师知道你很想学好, 只是有点管不住自己, 需要老师帮助吗?”“需要。”小孩 想都不想 直接回答。“看, 这是老师特别为你制作的一张作业行为观察表, 它记录你周一至周五的作业行为。我为你配一名专门的行为观察记录员, 每天记录你作业情况。你一张表格一周都合格, 我发一奖品, 还发一颗星, 你集齐10颗星, 本学期你最后的评价上将是一个……”“优! ”小孩两眼放光地说。

反思三:

小学德育教学中,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不可能由一两句语言教育、情感交流就能实现, 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行为培养。这时候, 我就感受到“行为观察”在小学德育评价中的重要地位。

只有在具体的行为观察评价中, 小孩才有可能一点点地改变, 才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品质。实践证明: 一张小孩的“行为观察表”、一些小小的诱惑在鼓励着陈XX改变着自我。如今, 那种“纷至沓来”的告状已越来越少。

在观察中感受生活 篇2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是他们已有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再现,因此没有生活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感受和体验。作文时,只靠胡编乱造,就不可能写具体,就不可能表达出真实感情。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基础的作文一定不会是好作文。现在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空洞。

作文训练是一项语文综合能力训练,需要观察、思维、表达密切配合。观察是有目的、有方向的知觉,是学社个认识事物、了解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训练学生说、写能力的基础。鲁迅先生曾说:“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只有我们注意观察、感受一番,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生活,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很不起眼儿的小事,但确确实实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但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的观察,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全面地指导学生观察。

不仅如此,在观察生活的人和事物时,一定用心感受。观察有感,观察有情,这就是感受。观察生活是有无感受是有无必要写成文章的前提。有感受才有写文章的欲望,只有感受独到,才能写出脍炙人口,耳目一新的文章,因此,感受十分重要。我们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生活看来是平凡的,但是你必须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它的不平凡之处。在观察具体的人、事和物中,你也许会有感触、有体会、有想法,甚至有冲动,这就是心物沟通的过程。这时,你必须抓住这些感受,再以你的童真,像一个画家、一个诗人或者一个艺术家摄影师那样,去捕捉和发现这些感受中的美点、闪光点,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情趣,发现其中的哲理,领悟其中的精神。

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篇3

一、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留心观察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事、物,从中获得丰富而又鲜活的感性素材。只有有了丰富而又鲜活的素材,学生才会乐于习作。

1.从校内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秋天一到,教室门前绿化带中桂花开得正艳,这时,我带着学生走出课堂,一起来到桂花树下,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议一议,在沉浸桂花香的同时,作文素材随之而来。再如社会实践时,学生参观到许多美丽的景点,我吩咐同学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机将其拍摄下来,并做适当记录,到班会课中举行“我做景点小导游”的活动,将参观到的不同景点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中秋节到了,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制贺卡,有些心灵手巧的同学制作的贺卡样式别致,还写上美术字,画上图画,贺卡十分精美。国庆来临,我让学生动脑设计庆祝方案,自由组合排练节目、动手用各种创意来布置教室。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美好的心灵,灵巧的双手,创造了多彩的作文素材。

2.从校外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我时常让学生有空多聆听爷爷、奶奶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以及爸爸妈妈下班后讲述的单位中的见闻;上下学时我引导学生要注意路上来去匆匆的行人,拥堵的车辆,关注一些突发的事件;收看《新闻联播》、《民生在线》、《新闻夜班车》等时事类的电视栏目并摘录要点,剪辑和收藏其中的自然风光、人物风貌、异域风情、环球动态等信息;留心观察时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暴雨来临前的天色骤暗,狂风四起;雨过天晴后空中美丽的彩虹;黄昏时天边各异的火烧云;冬日里的第一场雪……我还鼓励学生去参观现代化的工厂、超市,各式各类的展览,走进美丽的田野。这种种多姿多彩的校外生活体验,又给学生带去了生动的素材。

二、有效删减,舍得放弃

积累的素材多了,于是有的同学想“以多取胜”。 其实作文中材料过多,反而冲淡中心。比如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回来后,我组织学生写常熟尚湖公园一日游。有一位学生这么写:从出发前的准备,写到集合,乘车,车厢中的欢乐,在尚湖公园乘游船,午餐,游戏,回校,直到晚上久久不能人睡,事无巨细,全盘托出。然而,材料虽多,没有中心内容,流水账式的,使人看完作文感到模糊一片。显然,需要删减的材料太多了。要修改,首先要确立中心,然后将能突出中心的材料留下,无用的材料删掉。

再如写《最难忘的一件事》这类叙事类的,学生遇到的事很多,去郊外旅游啦,爸爸、妈妈为自己过生日啦、与同学发生争执啦等许许多多。当面对众多生活素材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取舍,如对事情加以分析,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即怎样围绕中心,来进行篇章布局的问题等。总之就像《剪枝的学问》中所说“减少是为了增加”,去糟取精,选择凸显中心、更有价值的材料,减少是为了诞生更加精彩!

三、写真人、说真事、抒真情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文章的精神在于真实。”脱离生活的材料是空的,再普通的素材,最朴实的文字,有时候也能在你独具匠心之下变成一篇让你感动不已的作品。

1.写真人。

写人可以写“我”,写与“我”有关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伙伴、邻居、老师等等。这些人每天生活在自己身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不在眼前也能清清楚楚浮现在脑海中。只有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写出来才会得心应手,有话可说,写得才会真实。也只有把自己熟悉的人写像了,才能把其他人也自然而然写活。

2.说真事。

培养学生写身边的真事,还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需要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

3.抒真情。

人们常说:真情最可贵。一篇文章一旦融入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最容易打动人的心弦。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十一长假,我布置学生在假期中写一件难忘(或有趣)的事,由于时逢中秋,结果学生都写了到哪做客,一家团聚过节,抒发了自己愉悦的心情。唯独一个叫小爽的外地小女孩,她在作文中不是着重写中秋佳节的愉悦,而是写爷爷、奶奶远在安徽,一家不能团聚的惆怅和思念,小作者的心理刻画十分逼真。尤其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她写道:“在今天,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与家人团聚在一起是那么的快乐。” 我向大家介绍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听了也都感叹不已。谁说中秋佳节非得表达愉快之情?这才是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受呢!

生活中,蕴藏着多少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啊!教师只有自己有了一双慧眼,才能不断引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学生起步时多扶一把,点一下,久而久之,学生主动观察发现的能力也就强了。一旦他们的眼睛被擦亮了,何愁不能从生活平淡的小事中找到“典型”呢?何愁不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呢?

观察感受 篇4

一、培养多角度的立体观察

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 小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生活”表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 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 一件身边的小事、一个身边的人、一个场景、一片树叶、一块石子、一首歌曲, 甚至是一丝味道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也是观察的具体对象。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 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例如, 让学生描写春天的到来, 很多人会写“小河融化了, 燕子飞回来了, 小草绿了, 万物复苏了, 春天来了”。这些信息多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如果让他们从听觉、触觉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观察, 文章就会富有生机, “小河叮叮咚咚唱起欢乐的歌声, 燕子飞舞在梁宇间向人们通报春的喜讯, 春风拂过, 浑身暖洋洋的”。这些体验学生都曾经领略过, 但是却没有能够融入自己的文章。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 其中有一段这样讲到:“又一日, 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 至郊外一古墓, 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 静观四周形势景色, 各自写下。再围坐, 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 何处有人轻重倒置, 何处有人先后失次, 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 今有一景, 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 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 此风因穿松针而过, 松针细, 又多隙, 风过其间, 其风飒然, 与他处不同, 此谓松风。试再下笔, 能写其仿佛否”。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 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入手, 通过看、听、感悟等观察身边的人物、身边发生的事情等, 写下日记, 记录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事物, 让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学生有了认真的观察, 文章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记录“我手写我心”的真切感受

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 一草一木, 一事一物, 一声赞叹, 一次批评, 一个场景, 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要让学生懂得, 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 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 描摹事物的本身, 而是仅仅以它们为文章的由头, 为思绪的触发剂, 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 外物和内情碰撞, 才可能闪现火花, 否则, 物与情隔离, 思路就阻塞, 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 这种感情的浸润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 还包括体悟他人内心感受, 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 只有入心, 才能写出感受真切的文章, 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学会用心感悟生活。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鲁迅也说:“对于任何事物, 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写不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生活单调, 缺乏题材, 无从下笔。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内容, 让学生走出围墙, 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世间万物, 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有情可抒。

三、养成独立、自主、深刻的思考习惯

思考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 对生活的理性认识。真的自我、真的人生体验, 是作文的灵魂。只有融进个人的思想感情、闪耀着个体心灵之光的作文才是有意义的。因此, 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 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 表现在作文教学中, 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写作的主体———学生身上,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不用模式捆绑学生的思维, 不用唯一的标准衡量他们的作文, 善待学生的“创见”。夸美纽斯曾经指出:“语文的学习, 尤其在青年时代, 应当和事物的学习联系起来, 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语文的认识, 即我们对事实的知识和我们表达事实的能力得以同步前进。”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比灌输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相信学生, 比相信自己更重要;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主地展开开放性探索, 比按部就班地进行严格的技巧训练更重要;在自主思考中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 比提醒学生时刻注意考试成绩更重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比传授写作方法更重要;谦卑地对待学生作文中的不同观点, 比严厉地批评他们的错误思想更重要;自主地思考永远, 比被动地接受更重要。

观察感受 篇5

角美第一中心东山小学林妙真

歌德说过:“生活没有旁观者。”的确如此。我们每个个体都是生活的活动者,参与者。小学生年幼识浅,阅历少,但好奇心强,对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恰当合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观察、体验、感受,从而达到有效习作的目的。

此次“习作教学观摩课”,四位老师的指导精彩纷呈,专家们的点评精辟到位,恰到好处地为听课者引领了习作教学研究的方向,我个人受益匪浅。林宜男老师《用词语创编童话》中的征稿启事是激发点,给《快乐童话》写稿成了学生们写作的需求,激发他们好强上进心,让学生迅速进入创作的情境。王慧君老师《爱,在废墟下》由一个简单的圆开始生发,展开想象的翅膀,带领学生观赏地震视频,走进地震场景中,想象废墟下孩子的表现。林怡君老师的《的启示》通过各种方法观察、触摸沙子,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接受“同一种事物,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写作思维。最值得赞赏的是王慧老师的《画龙点睛》,整堂课围绕“画龙点睛”游戏活动,抓住孩子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公主队”和“王子队”竞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观察、体验、说话、写话,从中潜移默化教授写作方法,结果学生由于情感适时激发,现场亲身感受,交流欲望及写作激情被触动激发,因此课堂气氛活跃,习作效果非常明显,基本上完成了该堂课的预设目标。

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

对于孩子来说,世界是新奇的。一个孩子对世界产生好奇,他就会主动去看、去听、去触摸,而这些被观察的任何事中,一定有某些孩子感兴趣的,对于这些感兴趣的的事物,孩子会更热情地去观察,并加以思考,从中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

王慧老师的两次观察别有用心。第一次观察,上课伊始,设置“火眼金睛” 1

小游戏:观察老师喝水的样子,判断杯里到底有没有水。班级学生马上分成两派:

(判断没水的)生:老师的嘴巴是干的。

生:老师水没咽下去。

生:老师的喉结没有动。

生:没听到喝水的声音。

(判断有水的)生:老师喝完后嘴巴舔了一下。

生:老师仰起头喉结动了一下。

你看,学生的眼睛像摄像机,对焦眼前的事物,集中一切注意力,观察,思索,继而做出判断。王慧老师设计此环节,确实聪明,她的用意明显,一方面引导孩子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获得感性认识。如果教师能够长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训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身边熟视无睹的事物积极主动去观察思考。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画龙点睛”游戏环节的完成所必须具备的观察条件打下基础,并为习作练习作准备。

第二次观察,当“公主队”和“王子队”分别派代表上台时,老师来了个友情提示:在游戏中,场下队员边指挥,边观察周围同学的表现。

当王老师提出:哪个环节你最开心?用上一个词说说当时的场面。并展示刚才游戏中抓拍的画面。

生:跃跃欲试、左顾右盼、急不可待、指手画脚、喜笑颜开、激动万分、热闹非凡、笑逐颜开„„

师:同学怎么笑?

生:哈哈大笑。

生:笑得前俯后仰。

生:有的笑得又拍桌子又跺脚。

„„

而后王老师展示游戏中那张特写镜头,请同学描述。这时,学生描述出现了小高潮。

一生:她开心极了,嘴角上扬,成了一个好看的45度的笑容。(场下听课者不由自主发出一片赞许的笑声。)

多细致的观察呀!多贴切的描述呀!如果不是王老师别具匠心的安排,我想,随随便便叫哪个孩子,都不可能完成得如此到位。

就像达尔文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看着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诞生源于他持久而敏锐的观察力。课堂上孩子们出彩的表述和细腻的描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可见老师良苦用心。

二、设置游戏,体验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确实如此,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他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王慧老师习作指导以游戏为题,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给他们真切的感受体验,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都愿参与,破除了作文的神秘感,拉近了作文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

王老师一直问:哪个环节你最开心?当时还有哪些场面让你感到很高兴?目的是想让孩子在亲身体验的环境活动中,得到深切的体会和感受。课堂上连平时最不活跃的同学也会兴奋起来,蠢蠢欲动。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天使。

但是游戏只是帮助学生消除作文畏难心理,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增强作文兴趣的一种载体。王老师设计独特,游戏一开始,就友情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周围同学的表现;游戏中抓拍学生的画面作储备;等游戏一结束,出示抓拍画面,带领学生及时回忆,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记录下适当的词语;并点明这些词语就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气氛等。你看,老师渗透写法水到渠成,一点也不生搬硬套,写作技法通俗易懂,学生接受起来既轻松又牢固。

王老师利用游戏体验为学生提供习作条件,减少学生习作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情境活动中动心、动情、动笔,提高观察、选材、构思、表达的能力。结果学生当堂习作的作业质量高,基本完成了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游戏体验作文课,值得我们借鉴。

林怡君老师的《的启示》在引导学生欣赏美妙的沙画制作视频后,让学生对普普通通的沙子眼观察、手触摸、脚感触,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沙子,得到不同的感受。虽然学生在谈启示方面,由于老师指导方法及教学经验的缺失,学生谈的效果不理想,得出的启发也差强人意。但老师倡导的体验感受事物的方法是可取的,只要环节稍加改进,学生谈启发就会谈得更到位,更深刻。

游戏活动能让孩子体验到活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创造性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只有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产生写作的欲望,我们的习作教学才算是有效的。

学会感受他人的感受 篇6

萱萱是这个学期来的插班生, 脾气超大, 骂人, 打人, 是她的常态。我知道要改变萱萱的不良行为, 说教是没有用的。我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

小黑板前, 大牛正在扮老师上课呢。我说:“大牛, 你是幼儿园的小老师啊, 孩子们一定很喜欢你对吧?”大牛胸一挺, 说:“那是当然啦!”我说:“萱萱, 你也是小老师, 你来给小朋友讲个故事吧!”萱萱兴奋地跑到小黑板前, 准备讲故事。坐在黑板前的几个当学生的孩子, 你看看我我看你, 元元快速地搬上小椅子跑掉了, 剩下的几个也搬起了小椅子要走。“哎, 你们别跑呀!”萱萱伸出手想去拽阳阳的小椅子。“我们才不和你玩呢, 你太凶啦!”阳阳边跑边嚷:“哼, 我们都讨厌你, 不和你玩!”几个学生都跑了。刚才还神气活现的萱萱看着离去的同伴, 呆呆地站在黑板前一动不动, 一脸失落。

我想萱萱的感受一定不舒服, 但我不想就此罢休, 需让她进一步承受骂人打人的“后果”。

游戏评价环节, 我故意请麦子先说。麦子说:“游戏很开心, 但我不想和萱萱玩, 她会打人。”大牛说:“我爸爸不让我和打人的孩子一起玩。”“我也不喜欢。”“让会打人的萱萱离开我们班吧!”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萱萱愣住了, 嘴里念念有词, 声音越来越低, 忽然她双手握成拳头大声尖叫了起来, “我不想走!我不想离开这个班, 我再也不打人了!”说完委屈地抱着头哭了起来。

我轻轻地走到萱萱旁边蹲了下来, 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其实萱萱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 她在家里还会关心弟弟呢, 对吗?”萱萱感激地看着我, 一连点了几下头。“你很想和大家做好朋友, 可是你要改掉骂人打人的坏毛病。有话好好说, 有事要商量。这样吧, 麦子比你小, 你要像保护你的弟弟一样保护麦子, 能做到吗?”“嗯嗯, 我能。”“我们也给萱萱一个改正的机会好不好啊?”大家异口同声地喊道:“好!”萱萱的脸上露出了羞羞的笑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察感受】相关文章:

注重观察、体验感受,促进有效习作教学08-31

注重感受 学会感受08-14

观察日记细心观察06-29

自然观察观察日记07-28

感受总结04-10

作文感受04-21

观展感受04-24

感受生命04-26

监考感受04-27

拓展感受04-29

上一篇:问责实践下一篇:水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