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伴糖尿病

2024-07-12

高血压伴糖尿病(精选十篇)

高血压伴糖尿病 篇1

1 流行病学

我国糖尿病人群中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0%~55%或更高, 而高血压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8%左右, 近年有上升的趋势。1型糖尿病多发生以糖尿病肾病引起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 其可发生在诊断糖尿病之前、之中或之后。同时高血压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血压者2.5倍;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年约有2%的人会新发糖尿病[1]。

2 危害

高血压伴糖尿病对心脑血管的危害有乘积叠加效应。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风险是正常人的2~4倍, 糖尿病可使高血压人群的风险增加2倍以上, 二者并存伴心血管危害的净效应是正常人的4~8倍。高血压伴糖尿病易发生血管病变、冠心病、脑卒中及外周血管病, 微血管病病变有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及神经病变。在高血压伴糖尿病的患者中, 约有80%死于大血管病变, 而单病死因以糖尿病肾病为最高。

3 检查与诊断

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如果发现血压≥130/80 mm Hg, 应每日复查以核查血压升高。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血压1次, 以及时发现二者并存。同时要注意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的并发症, 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对已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 应每周检测血压1次, 以确保达标。在检测高血压的同时应对大血管和微血管及心脑血管并发症进行评估, 并及时调整药物并对并发症进行干预治疗。

4 降压目标

2003年美国高血压指南、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7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及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均指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 mm Hg以下, 24 h尿蛋白的排泄量≥1 g, 血压控制应低于125/75 mm Hg。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多数患者很难达此目标, 多数研究表明, 建议患者适度降压, 对于高血压伴糖尿病的患者在控制血糖及其他风险因子的基础上, 收缩压控制在140~135 mm Hg左右获益明显, 将血压从130 mm Hg进一步降低, 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心血管获益, 对变异性高的患者未来发生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风险有明显增加的可能。提示我们对于高血压患者既要关注血压的稳定性, 也要关注血压变异度的指标, 降压质量和降压幅度同等重要。对于伴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 既要降糖, 更要强调降压。降压与降糖的联合治疗能提供对心脑血管更多的保护作用。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是更为合理的方案[1]。

5 降压时机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 收缩压处于130~139 mm Hg或舒张压处于80~89 mm Hg的糖尿病患者, 可进行不超过3个月的非药物治疗, 使收缩压下降10~15 mm Hg左右, 如不能达标, 则应采取药物治疗;血压≥140/90 mm Hg的患者, 应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直接加用药物治疗;对已经出现微量蛋白尿的肾脏损害者应直接使用药物治疗。2007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建议对收缩压处于130~139 mm Hg或舒张压处于80~84 mm Hg的糖尿病患者, 也应给予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 并同时控制到目标值, 若伴有微量蛋白尿者则应对其进行药物治疗[2]。

6 降压攻略

综合多个高血压指南所述, 应鼓励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 尤其是减轻体重, 减少盐量摄入, 适当体育锻炼, 这些措施可使部分患者处于正常高值或1级高血压的患者降至正常水平, 并使药物达到理想的目标要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ARB) , 钙拮抗剂 (CCB) , 利尿剂, α受体阻滞剂都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这种保护作用是源于降压本身, 可利用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ACEI或ARB作为高血压伴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 常以其中一种为基础用药, 如果患者不能耐受二者可以互换;ACEI+ARB有较强的抗蛋白尿的作用, 但二者在心血管方面无额外保护益处, 且肾脏相关不良事件有所增加。因此, 对肾功能正常的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不提倡二者联合应用, 使用ACEI和ARB的患者, 应定期检测肾功能和血钾;ACEI+CCB组合优于ACEI+利尿剂组合, 而且合理疗效更佳;ACEI或 (ARB) +β受体阻滞剂, 后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抑制作用可消弱前者的降压作用;α阻滞剂+利尿剂对糖脂代谢有共同的影响, 应尽量避免使用。目前最合理的联合用药趋向于RAS阻滞剂+CCB+利尿剂。对糖尿病并发高尿酸血症或痛风者慎用利尿剂;对反复发作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慎用β受体阻滞剂, 以免掩盖低血糖症状。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对老年糖尿病者血压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140/90 mm Hg, 应选用长效制剂, 使血压平稳持续, 逐步达标, 避免血压骤降引起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发生意外[1]。

7 控制诸多多重危险因素

7.1 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在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中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 对伴糖尿病的高血压者控制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7.0%可获益, 特别是微血管的并发症。在降血糖过程中应使血糖逐渐达标, 同时应严格监测, 避免发生严重的低血糖, 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7.2 血脂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控制高血压的同时也应注重血脂的调节。2007年中国血脂防治方案对并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应降至2.07 mmol/L以下, 对无明确的冠心病诊断者乳酸脱氢酶 (LDH-C) 也应降至2.59 mmol/L以下, 或较基础状态降低30%~40%。流行病学资料提示, LDL-C每增加1%, 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增加2%~3%。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即便是LDH-C无明显升高, 应用他汀类药物也可显著降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1]。

7.3 肥胖与盐

诸多研究充分表明, 肥胖和高盐饮食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 严格控制体重, 增加运动, 减少钠盐的摄入对控制血压、血糖至关重要。

7.4 烟与酒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烟和酒也是诸多危险因素之一。临床研究显示, 吸烟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死率50%, 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与吸烟量直接相关, 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心律失常相关。吸烟也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有文献报道, 吸烟在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中为首要的危险因素。大量饮酒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 戒烟限酒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改善生活方式的必要环节[2]。

综上所述, 对于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 加强健康宣传教育, 优化生活方式, 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重危险因素的随访、干预及有效控制是其治疗的总体策略, 更是最大限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重要保证。对健康人群积极开展初级预防, 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防患于未然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也是提高全民健康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晨光, 汪芳.高血压伴糖尿病的血压控制策略[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1, 27 (2) :85-87.

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2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对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例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逐一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测量血 压和体重,并根据各个患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锻炼、健 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计划。结果通过3个月的临床护理干预,40例精神分 裂症伴高血压患者中,有37例血压恢复正常,有效率92.5%。结论综合 临床护理对控制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精神症状有益,并 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高血压 护理 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且常缓慢 起病,可以引起感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精神活动障碍 及精神活动本身的不协调,并与周围环境脱离。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且病程多迁[1]延,呈反复加重或 恶化,并可导致精神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和长 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导致其活动减少、生活无规律、肥胖及意志要 求减退等,伴发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高血压是当今严重危害人 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常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是 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65岁,平均(40.6±13.5)岁。病程6~22年,平均(13.6±7.17)年。入院时检查 无其它器质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 标准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ZSH)治疗指南 中有关高血压的诊[2]断标准。

2分析

2.1否认心理

这些患者长期住院,精神病病程呈慢性迁延,一般缺乏自知力,谈 及当初入院时的情节耿耿于怀,否认自己患病。

2.2缺乏自我保健意识

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对治疗采取“无所谓”态度,即使有时 自觉不适,也不主动叙述,导致血压持续升高。

2.3不良生活方式

如过量吸烟。

2.4精神过度紧张

高血压病是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影响的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 式或不利的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相关。它的发生可以说是身心系统不 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有时偶而一句话、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引 起患者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2.5肥胖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病例中有85%的患者因 少动、贪食以及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肥胖。

2.6个性特点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都具有一些特征性的人格,他们对事物非常敏 感,对于惊吓反应过度,性情急躁,多疑、好生气,激动时情绪难以平静 ,而紧张情绪对血压影响很大。

3护理对策

3.1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舒适感,包括 病房及周围环境的安静、安全、整洁、舒适,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等;通过工作人员特别是护士的语言及非语言信息,为患者创造心理上的 安全感、信任感和愉快感等精神环境。

3.2稳定患者的情绪

根据各个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接触方式,从患者的角度去 理解患者的心理,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权利,使其获 得被尊重、被接纳和安全感,逐渐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护理工作的 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防止有冲动伤人或情绪不稳者对高血压患者的 不良影响。

3.3严密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情况,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压有无异常,引导 患者配合治疗。注意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积极防治药物副反应,避免 产生惧药心理。通过观察患者在各种治疗中及日常活动中的表情、言 语、行为动作,了解掌握其疾病情况、心理状态和对治疗所持的态度 等。针对不同情况做好支持、鼓励、暗示、疏导等心理护理。

3.4加强健康宣传教育

使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了解每个患者疾病知识缺 乏的程度及现存的护理问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及护理措施,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讲解高血压病的知识。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认识 ,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纠正其种种不良的心态和错误的认识,引 导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3.5指导患者建立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忌烟酒,并适当参加一些工娱活动,合理安 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3.6加强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清淡食品,多吃新鲜蔬 菜、水果,多饮水,避免暴饮暴食。对于肥胖者要控制饮食量,忌贪食, 并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

4结果

通过临床护理干预3个月后,40例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中,有3 7例血压恢复正常,有效率92.5%。

5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 归及防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比健康人更内向 ,且情绪不稳[3][4]定;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心理生理学 研究也提示,精神紧张、植物神经活动及条件作用均可引起高血压。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本身又可进一步造成心 理紧张失衡。护理应从高血压患者的社会环境、躯体状况、心理因素 等方面同时着手。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心理疏导、放 松疗法、倾听音乐、兴趣培养、[5]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降压效果明 显。指导患者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情绪,学会对自己健康有益的保 健方法,消除心理紧张刺激,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达到治疗和预防 高血压的目的。也有利于减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衰退,促进康复。

精神分裂症与高血压均为慢性病,护士必须了解精神分裂症和高 血压的诊断标准及治疗目标,这样有利于指导患者更合理用药及对患 者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从而提高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的生 活质量。

参考文献

高血压伴心衰如何用药 篇3

常用的治疗高血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此外,α-受体阻滞剂或其他种类降压药有时亦可应用于某些高血压人群。

原则上,这些药物均可以用于伴有心衰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但又不同于治疗普通高血压人群,治疗需要兼顾降压和减少心衰死亡率。也正因为如此,钙通道阻滞剂被我们否定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名后2字为普利者属这类)

此类药具有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脏射血时的阻力和改善心衰的临床症状等作用,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病残率和病死率,可作为治疗高血压合并心衰的首选药物使用。临床使用时要注意防止突然过度地降低血压,并密切注意电解质平衡及排尿量,尤其是尿量明显减少引起的高钾血症,并需根据肾功能不全的程度调整剂量。

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使人体的血容量减少,从而可减轻心脏的负担,使心功能得到改善,故也是临床上经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合并心衰的药物。利尿剂可轻度降压,是心衰标准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目的是控制心衰患者的液体潴留,减轻心脏负担,并保证ACEI、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及减少其不良反应。使用此类药物期间要注意预防低钾血症的发生。

β-受体阻滞剂(药名后2字为洛克者属此类)

适用于病情稳定、已无液体潴留的全部心衰患者,而且需终身使用,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这类药可增强心肌功能,降低心肌耗氧,减少细胞外重塑及心肌纤维化,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并发心衰,可降低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以及心衰患者的住院率。

但要注意,应在利尿剂和ACEI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一般不单用。而且,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Ⅱ度及以上房室阻滞(除非已安装起搏器)患者。有明显液体潴留,需大量利尿者,暂时不能应用这类药。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名后2字为沙坦者属此类)

这类药可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尤其适合对ACEI不能耐受的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目前有很多国家已将高血压合并心衰列为该类药物的治疗范围。

钙拮抗剂(药名后2字为地平者属此类)

钙拮抗剂虽是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且该类药物对高血压引起的早期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及左心室肥厚有逆转作用,但几乎所有的此类药物对心脏都有抑制作用。因此高血压合并心衰的患者禁用此类药物进行治疗。

在5类药(准确地说是4类药)中,特别需要介绍的是β-受体阻滞剂里的比索洛尔,虽然它不是理论上的首选,也不常单用,但仍然需要单列出来介绍,因为它好处很多。

比索洛尔选择性高,疗效确切,对呼吸系统抑制作用弱,对脂质和糖代谢无明显影响,半衰期长,每日只服1次,肝肾双通道排泄,清除快,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并发心衰。治疗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时,应从低剂量开始,按以下方案逐渐增加剂量:1.25毫克,每日1次,用药1周;如果耐受性良好,则增加至2.5毫克,每日1次,继续用药1周;如果耐受性依然良好,则增加至3.75毫克,每日1次,继续用药1周;如果耐受性还是良好,则增加至5毫克,每日1次,这次开始,用药时间延长至4周;如果耐受性良好,则增加至7.5毫克,每日1次,继续用药4周;如果耐受性依然良好,则增加至10毫克,每日1次,作为维持治疗最大推荐剂量为10毫克,每日1次。

高血压伴糖尿病的降压治疗探讨 篇4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降压治疗

部分高血压患者同时发生胰岛素抵抗、向心性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特征性的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 , 该类患者易产生2型糖尿病 , 因大血管病变易易发动脉粥样硬化或由于微血管病变向糖尿病肾病发展时 , 很多患者并发高血压 , 对病情发展的影响十分不利。在Ⅰ型糖尿病患者中 , 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在的初始表现。而针对尿蛋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 , 高血压大于140~90 mm Hg, 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 之后产生微量白蛋白尿后 , 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加至90%。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发对于提高大血管并发症进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关研究结果显示 ,高血压能够促进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因此 , 高血压诊断标准在临床诊治中将单独列出糖尿病 , 以提高其危险致病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降压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降低产生心血管及脑卒中等疾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高血压伴糖尿病的临床诊治

1.1 调整生活方式

调整生活方式是一种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 对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 主要涉及戒烟、超重或肥胖患者控制饮酒、体重减轻、健身、食盐摄入量减少、蔬菜水果及饱和脂肪酸摄入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 以实现对血压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每周3~4次 , 每次0.5~1 h, 参与慢跑、散步或游泳等适宜的有氧运动。尽管轻度锻炼可降低血压4~8 mm Hg,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 , 应在餐后进行锻炼 , 能够有效降低体重 , 使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有效改善 , 但应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 , 以避免发生低血糖。有关研究结果显示 , 将摄入的盐量由每天9.5g降低至5.5g左右 , 能够降低血压4~6 mm Hg, 若与其它调整的饮食相结合 ,能够明显降低血压 , 并提高降压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对生活方式的单纯调整通常难以获得满意效果 , 特别是对高危患者。所以 , 结合国家有关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建议可知 ,患者血压在135~85 mm Hg之间 , 可单独调整生活方式 , 采取相关措施三个月没有达到预期控制血压的效果 , 可采用相关药物治疗 , 收缩压大于140 mm Hg或舒张压大于90 mm Hg的患者 ,不仅治疗生活方式行为 , 还要采取降压药物的治疗方式 , 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1.2 选择适宜的降压药物

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 采用具有耐受性的有效降压药物 , 并进行联合用药 , 以获得保护肾脏的作用。针对经单药治疗实现的靶目标 , 患者血压并处于正常高限 , 应选用有关药物对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进行抑制 , 对血管扩张 , 使血管阻力及血压降低 , 对肾小球内高压进行间接改善使肾脏入、出球小动脉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 , 但扩张出球小动脉作用比入球小动脉强 , 因此使肾小球内高压降低 , 尿蛋白减少;并对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进行改善 , 以实现对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的有效蓄积 , 尿蛋白减少排泄 , 肾小球硬化得到延缓。此外 , 对激肽酶Ⅱ进行抑制 , 增加体内缓激肽 , 提高扩张血管作用。所以 , 针对Ⅰ型糖尿病肾病患者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其首选的药物。针对超过55岁的患者 , 只要存在不包括高血压的其它危险因素 , 而没有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禁忌证 , 都可应用该药物。一些患者在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初期 , 血清肌酐明显增高 , 但升高幅度一般都小于30%, 除非产生高钾血症 , 都不可撤销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 , 为使其血压与有关标准相符 , 尽管患者血压已达到正常高限 , 也应采取联合用药方式 , 建议采用利尿剂 , 但也可采用其它方案 , 尤其是联合应用CCB。总之 , 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 , 尤其是伴有蛋白尿时 , 一般都是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进行降压 , 再采用其它药物。针对具有微量白蛋白尿或显性肾病的患者 , 如果不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 , 可采用β受体阻滞剂 , 并定期对肾功能和血清钾水平进行监测。

过去一直认为采用噻嗪类利尿剂等成分的降压药对于控制血糖具有不利影响 , 但针对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选择降压药物是具有一定争论的重要内容。不能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 , 为减少发生的副作用 , 临床中可采取每日口服一次12mg的双氢克尿噻 , 基于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进行降压可使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缓。

2 结语

高血压伴发冠心病的护理研究 篇5

【摘要】高血压病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护理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76例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护理的相关分析,以期为高血压伴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血压;冠心病;临床;护理

高血压病是一种对人类身体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慢性终身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的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成为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1]?科学合理的护理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病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自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76例,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护理研究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76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6.9 岁?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冠心病诊断按照1979年WHO建议的冠心病诊断标准[3]?

1.3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与精心护理,血压均得到有效的控制,顺利出院?

2 护理分析

2.1 血压监测

要特别留意血压的变化,遵医嘱予以治疗的同时,要在固定条件下测血压?测量前患者要静坐或静卧30min,并且进行心电图?呼吸的监测?当收缩压高于26KPa(195mmHg),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并给予必要的处理?如发现患者血压急剧增高,同时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发生高血压危象的可能?立即通知医生并让患者卧床?吸氧,同时准备快速降药物,脱水剂等?

2.2 健康教育

首先,在入院介绍和疗养护理工作中,对于刚入院观测血压升高的疗养员,认真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对于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的疗养员,耐心向疗养员说明降压药物的剂量?服用方法?药理作用以及副作用等,使其对降压药物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增强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教会疗养员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如服用血管扩张剂后应适当平卧休息,不宜迅速改变体位站立,避免由于血液的重力作用导致脑供血不足以及对机体造成的伤害; 加强对疗养员的血压(尤其是收缩压)的监测,每日固定时间为疗养员测血压,对于血压水平(尤其是收缩压水平)未达到治疗目标的高血压患者,及时报告医生,及时调整降压药物治疗方案,控制血压至正常水平?及时观察血压情况对于有效治疗高血压病和早期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均非常重要[4,5,6]?

2.3 心理护理

一般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心理较脆弱,情绪易波动,做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士应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病因?病情?治疗用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等?向患者反复详细讲解高血压病的诱因?症状?治疗服药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高血压病的预防保健等知识,指导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

2.4 饮食护理

合理调整饮食,应当控制进食量,指导患者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脂肪及内脏?鱼子?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等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止便秘?肥胖者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过饱,少吃零食等?禁忌刺激性食物及吸烟?饮酒,咖啡和浓茶等?

2.5 运动护理

指导病人活动时注意“三个半分钟”即起床时清醒静卧半分钟,床上静坐半分钟,床旁静站半分钟后方可活动,有效地预防猝倒?选择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活动,寒冷的冬天不宜清晨运动,宜在暖和的午后进行活动?

3 小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取代传染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高血压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5]?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水平升高与冠心病伴发率增高密切相关,具有高发病率?低控制率的特点?规范的治疗与合理的护理是目前控制高血压并发症的主要手段?因此,加强临床护理尤其是对收缩压水平的监测和有效控制对高血压病的治疗非常重要,临床护理的主动投入可望对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有积极的意义[6]?

参考文献

[1] 赵曦光主编. 疗养康复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411-420.

[2] 林金秀, 吴可贵. WHO/ISH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J]. 高血压杂志, 1999, 7(2): 98-100.

[3]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 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 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S].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1): 75-76.

[4] 赵彦正.高血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16), 228-229 .

[5] 丁建青. 冠心病病人的护理[J]. 护理研究, 2010, 12(3): 178-179.

[6] 洪維英. 健康教育对年轻冠心病病人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08, 7(36): 201-202.

高血压伴糖尿病 篇6

关键词:高血压,2型糖尿病,降压药物,临床用药分析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在临床十分常见。高血压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高血压人群中糖尿病的比例高于非高血压人群, 许多高血压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症状, 他们更易发展为2型糖尿病。因此, 加强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研究, 已经成为有关医务人员的新课题。合理地给这类患者使用降压药物, 尽量以最佳方案采用个体化给药, 减轻患者身体和经济的负担, 显得尤为必要。期望本次调查分析能够为临床医生合理化用药提供借鉴参考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东梅州市丰顺县人民医院2012年的150份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出院病历。150位患者中, 平均年龄61.01岁, ≥60岁的患者的比例为54.76%。男性占52.98%, 女性占47.02%。

1.2 研究方法

对照指南中高血压伴合并2型糖尿病的用药指南, 通过记录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压药物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 用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2]。

2结果

2.1 各类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

降压药物的使用类型主要是CCB、ARB、ACEI、β-B等几种, 其中, 使用频次排在第一位的是CCB类, 所占比例是31.44%;其次是ARB类, 所占比例是22.93%;第三位是β-B, 所占比例是14.18%。

ACEI类药物中, 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培哚普利, 其次是贝那普利。ARB类药物中, 使用频次最多的是缬沙坦胶囊, 其次是厄贝沙坦片。CCB类药物中, 使用频次最多的是硝苯地平控释片, 其次是非洛地平。β-B类药物中, 使用频次最多的是美托洛尔缓释片, 其次是富马酸比索洛尔片。不同药物的使用频次具体详见表1。

2.2 降压药物的用药方案和组合方式

降压药物的使用方式, 主要是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方式以二联用药使用频次最高, 其次是三联用药。二联用药方案中, 以ARB+CCB使用频次最高, 其次是ACEI+CCB。三联用药中, 以ACEI+CCB+β-B的使用频次最高, 其次是ARB+CCB+β-B。四联用药中, 以ARB+CCB+β-B+利尿剂使用频次最高, 其次是ACEI+ARB+CCB+β-B。降压药物的用药方案和组合方式的应用频次详见表2。

3讨论

3.1 各类药物使用情况和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比较

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版) 》中, 针对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 推荐首先考虑使用ACEI或者ARB, 指南除了一直强调首选的ACEI和ARB外, 还指出必要时可选择CCB类, 同时考虑应用长效制剂, 一方面可以减少血压波动带来的脏器损害, 另外一方面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 ARB的应用频次超过了ACEI, 位列第二。一方面, ARB类降压效果确切、持久、稳定;另外, ARB能够避免ACEI引起的干咳副作用, 还能直接保护心脏、肾脏、血管。特别对于老年患者来讲[3], 上诉两点是他们选择ARB类药物的重要原因。CCB类药物中, 硝苯地平控释片的使用频次是最高的, 其为长效二氢吡啶类制剂, 能够避免大量使用短效二氢吡啶类制剂而引起的潜在抑制胰岛素释放作用。

3.2 联合用药的方案和抗高血压指南的比较

二联用药方式上, 排在第一位的是ARB+CCB。有研究显示, ARB+CCB 的二联组合方案是最佳联合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组合方式[4]。第二位的是 ACEI+CCB。本次调查发现, 该方案在二联用药方案中占44.12%, 有明显的比例优势。

三联用药方式上, 所占比例最大的是ACEI+CCB+β-B。ACEI类药物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蛋白尿的作用, CCB能降低阻力血管的反应性, 减轻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效应, 减少肾小管钠重吸收, 两者合用能增加降压作用, 能延缓糖尿病肾病进程, 对老年人有较好疗效。因此用ACEI、CCB与β-B联合使用, 可以减少β-B的胰岛素抵抗的不良影响。

四联以上用药主要是针对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患者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一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脏器损害、并发症、降压药使用是否达标等情况来使用.本次调查发现, 四联与五联用药的方案的患者, 多是由于并发症多或者血压控制不良。在组合方式上, 均以ACEI或者ARB为基础, 跟指南相符合。

4结论

本次对150位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压药使用情况分析得出结论是, 降压药物使用频次最多的是CCB类长效制剂, 降压方案主要采用二联用药的方式, 其组合方式以ARB+CCB为主, 该组合方式安全、有效、经济、依从性高, 均符合指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 2005:1-99.

[2]刘天保.2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与分析.临床研究, 2010, 5 (8) :10-12.

[3]肖艳.ACEI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用药研究, 2009, 3 (4) :67-68.

高血压伴糖尿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94例合并患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0例;年龄41~73 (56.8±1.7) 岁;患高血压时间1~13 (4.4±1.3) 年;患糖尿病时间1~11 (3.9±0.8) 年;治疗组中男26例, 女21例;年龄43~72 (56.6±1.6) 岁;患高血压时间1~12 (4.5±1.2) 年;患糖尿病时间1~13 (3.7±0.9) 年。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案口服依那普利, 10mg/d, 2次/d, 口服硝苯地平, 30mg/d, 1次/d, 计划治疗2个星期。

1.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在对照组基础上, 口服二甲双胍片, 0.5g/次, 3次/d, 口服罗格列酮, 2mg/次, 2次/d, 计划治疗2个星期。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高血压病情控制效果、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用药总时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疗效评价方法

显效:经治疗, 患者舒张压下降程度超过10mm Hg且已处在正常范围内或舒张压下降程度超过20mm Hg;有效:经治疗, 患者舒张压下降程度没有达到10mm Hg但已处于正常范围内或舒张压下降程度超过10mm Hg, 未达到20mm Hg, 或收缩压的下降程度超过30mm Hg;无效:血压水平下降程度没有达到上述要求[2]。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 以x±s表示计量资料, 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当P<0.05时, 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病情控制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降压方案治疗后有14例患者高血压病情达到显效治疗效果, 21例患者治疗有效, 13例患者治疗无效, 治疗有效率为72.3%;治疗组患者经综合降压疗法治疗后18例患者高血压病情达到显效治疗效果, 25例患者治疗有效, 4例患者治疗无效, 治疗有效率为91.5%。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显著 (P<0.05) 。

2.2 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用药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6.83±1.75d治疗后血压水平恢复正常, 共接受治疗8.79±1.47d;治疗组患者经4.06±1.28d治疗后血压水平恢复正常, 共接受治疗6.24±1.62d。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用药总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2.3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照组患者有11例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发生率23.4%;治疗组患者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发生率6.4%。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对合并患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 应该选用能够对糖尿病、高血压两种原发疾病导致的心血管损害现象进行保护的药物, 避免应用对糖尿病产生不利影响的药物, 这是药物选择过程中应该时刻遵守的两条基本原则[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 应用综合降压疗法对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临床常规降压治疗, 患者血压水平复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后者, 充分证明该项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摘要:抽取94例合并患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7例。采用常规降压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综合降压疗法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高血压病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用药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应用综合降压疗法对合并患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综合降压疗法,糖尿病,高血压

参考文献

[1]余振球, 赵连发, 刘国仗, 等.高血压科疾病诊疗规范[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394.

[2]华琦.高血压诊疗新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9, 4 (2) :86.

高血压伴糖尿病 篇8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盐酸贝那普利

如果没有特别的干预措施,相当部分持续微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发展成为临床白蛋白尿,最终发展成终末期肾病(ESRD),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够减少糖尿病病人尿白蛋白的排泄[1]。我们应用ACEI制剂盐酸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为临床蛋白尿期,其中男性15例,女性23例,平均58.3岁。糖尿病病程平均5.8年,糖尿病肾病病程平均2.3年,其中5例病程短于1年而尿蛋白的排泄>3.5g/24h,且行肾活检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病理改变,排出其它原因所致蛋白尿。24h尿蛋白的定量平均2.7g,伴高血压者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5mmHg,平均动脉压(MAP)128.5mmHg。正常血压者8例,血糖平均为7.3mmol/L。观察期间所有患者给标准糖尿病饮食及口服降糖药物,使血糖稳定于7.5mmol/L以下,观察期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1个月),38例随机分为贝那普利治疗组20例,全部患者服用贝那普利,剂量为10~20mg/d。硝苯地平组(对照组)18例,其中高血压患者11例,高血压患者给于硝苯地平控制血压,血压正常者继续以饮食及降糖药控制血糖水平,不服用硝苯地平。第二阶段(2个月);贝那普利治疗组继续第一阶段治疗方案。硝苯地平治疗组有否高血压均给予贝那普利10~20mg/d,每月测体重,血糖,血钾24h尿蛋白排泄量,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整个观察期2组体重,血钾,血糖平均值无差异。治疗前2组尿蛋白排泄量无差异(P>0.05),经第一阶段治疗后贝那普利组尿蛋白排泄量高血压与血压正常者均显著下降。且优于硝苯地平组(P<0.01),硝苯地平组伴高血压者尿蛋白排泄轻度下降(P<0.05),血压正常者尿蛋白排泄下降不明显,治疗前后2组尿蛋白排泄量变化,见表1。

3 讨论

过去认为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是尿蛋白排泄增多的主要病因。降低血压可减少蛋白尿的排泄[2]。本组3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正常者8例,24h尿蛋白排>0.3g/24h。硝苯地平能有效降低平均动脉压。但尿蛋白排泄下降不明显。贝那普利对高血压或血压正常糖尿病肾病能显著降低尿蛋白排泄,血压正常者使用贝那普利后平均动脉压为未进一步下降,尿蛋白排泄量却明显减少,贝那普利能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减少蛋白的滤出,还能防止肾小球基底膜(GBM)负电荷(如硫酸肝素蛋白聚糖)的丧失,保持肾小球基底膜结构的完整性。改善其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减少尿蛋白的排泄[3]。

参考文献

[1]Johnson RJ,Schreiner GF.Hypothesis:The role of acquired tubulointerstitial diseas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alt dependent hypertension[J].kidney int,1997,52(suppl63):S229~S231.

[2]parving HH,lehnert H,brochner Mj,et al.the effect of irbesartan on the diabetic heph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J].N 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1,345:870~878.

高血压伴糖尿病 篇9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

临床内科工作中经常接触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且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可见糖尿病、高血压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糖尿病易引起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及微血管病变。高血压易引起小动脉闭塞性病变。两者病理变化不同, 其合并脑梗死有何临床特点及与预后有何关系。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与预后关系, 以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患者, 共337例。所有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 排除既往有脑梗死病史患者、金属支架术后、心脏起搏器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躁动不安不能配合影像检查者。依据患者发生脑梗死前合并疾病分3组:糖尿病组112例, 男60例, 女52例, 平均年龄 (54.3±9.7) 岁, 符合WHO (1999)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排除既往高血压病。为排除应激性血糖升高, 次日检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值, 筛选Hb Alc>7.2%的病例;高血压组135例, 男71例, 女64例, 平均年龄 (55.1±10.6) 岁, 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3], 且排除既往糖尿病;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90例, 男49例, 女41例, 平均年龄 (52.4±9.3) 岁。三组性别、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脑梗死表现及分型

患者出现运动、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偏盲、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 部分出现意识障碍。发病6~8h内行头颅MRI检查, 头部专用线圈, 做横断面T1W1和T2W2, 矢状面或冠状面T1W1, 由副高级以上医师做出诊断。根据脑MRI表现将脑梗死分为: (1) 梗死灶类型腔隙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 (2) 梗死灶性质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 (梗死灶区内出现小出血灶) , 混合性脑梗死 (脑MRI不同区域同时并发CI灶和出血灶) ; (3) 梗死灶数目单病灶、多病灶 (脑MRI出现2个以上同期梗死灶) 。

参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4], 将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型:轻型 (0~15分) 中型 (16~30分) , 重型 (31~45分) 。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时发病均>6h, 未溶栓治疗。进行一般治疗: (1) 降颅压、神经保护、脑细胞活化剂、若无禁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插鼻饲管、控制血糖、调控血压、康复及对症治疗等。

1.4 治疗效果判定

发病12周后进行治疗效果判定, 其判断标准为: (1) 无效:症状与体征及同入院, 偏瘫肢体肌力无明显改善或经MRI证实有新的梗死灶; (2) 好转:症状与体征好转, 偏瘫肢体肌力恢复在1级以上; (3) 显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 偏瘫肢体肌力恢复在2级以上; (4) 痊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偏瘫肢体肌力恢复在3级以上。显效率为痊愈率与显效率相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三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脑梗死特点

糖尿病伴高血压组的大面积梗死、出血性梗死及多病灶梗死均高于其他两组 (P<0.05) ;高血压组与糖尿病组比较, 腔隙性脑梗死多于糖尿病组 (P<0.05) , 见表1。

2.3 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轻、中型为主, 差异无明显差异 (P>0.05) , 而糖尿病伴高血压组以重型为主, 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P<0.05) , 见表2。

注:DM组糖尿病组, HD组高血压组, DM+HD组糖尿病伴高血压组DM+HD组与DM组及HD组比较, ▲P<0.05, HD组与DM组比较*P<0.05

注:与DM组及HD组比较▲P<0.05

2.4 各组预后比较

糖尿病组、高血压组预后无明显差异 (P>0.05) , 糖尿病伴高血压组预后明显差于其他两组 (Z2=24.576, P<0.01) , 显效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P<0.01) , 见表3。

注:与DM组及HD组比较▲P<0.05

3 讨论

HD患者和非HD患者都可发生脑梗死, HD患者发生CI几率增大, 男性居多;HD是CI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 收缩压每升高10mm Hg, CI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49%, 舒张压每升高5mm Hg, CI发病的危险度增加46%。肖友元也发现在CI患者中, 高血压脑梗死比例高, 占57.33%, 其中男性的风险更高, 与文献报道一致[5]。DM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参与对血管的损伤, 此外还引起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间接参与对机体的损害, 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动物实验研究表明, 高血糖可使脑梗死面积扩大25倍, 多发性脑梗死机会增加5倍[6], DM、HD患者发生CI的危险性是非DM患者的1.8~6倍[7], DM、HD通过不同病理机制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CI的重要病理基础[8]。

本研究显示, DM、HD患者出现CI均以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为主, 神经功能缺损均以轻、中型为主, 通过治疗其显效率分别为58.04%及62.9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与文献报道[8]DM、HD引发CI在梗死特点及预后等方面一致。而DM合并HD组脑梗死灶以多灶性CI出现 (78.78%) , 其可能机制为: (1) CI发生后脑缺血缺氧, 高血糖导致糖原无氧酵解加速, 乳酸生成增加, 加剧脑组织缺血性水肿, 同时由于乳酸引起酸中毒, 加重扩张血管作用, 从而产生脑水肿; (2) 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粥样硬化, 脑组织水肿后血管内膜胶原纤维增生及玻璃样物质沉积脱落, 随血流至微小动脉, 形成多发性脑梗[9,10]。在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方面与单纯DM组及单纯H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从而推断DM、HD在CI的发病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的叠加, 提示DM合并HD患者无论从脑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及脑组织代谢方面对CI的影响均有协同作用。

通过本研究表明: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高血糖、高血压, 防止动脉血管出现器质性病变, 减少脑梗死的发病。已经伴发脑梗死的患者早期有效控制高血糖、高血压, 这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脑梗死症状有其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enskens LH, Van Oostenbmgge RJ, Kroon AA, et a1.Detection of silen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fines risk stratification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J].J Hypertens, 2009.27 (4) :846-85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146, 153.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J].高血压杂志, 2005, 13 (Suppl) :541.

[4]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5]肖友元.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 2010, 31 (9) :1250-1252.

[6]Goldstein LB, Adams R, Becker K, et a1.Prim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 2001, 103 (1) :163-182.

[7]韩瑛, 吴晓华.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4, 17 (1) :50.

[8]Sander D, Kearny MT.Reducing the risk of stroke in type2diabetes:pathophysi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perspectives[J].J Neurol, 2009, 256 (10) :1603-1619.

[9]贾振魁.糖尿病和脑梗死后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3) :27-29.

糖尿病伴哮喘:慎用沙丁胺醇 篇10

一天早晨,68岁的糖尿病患者王老伯来到老年内分泌门诊就诊,他告诉医生,目前他坚持服用口服降糖药物。但是,近期在家中自测血糖却控制欠佳,空腹血糖超过8毫摩/升,餐后血糖超过12毫摩/升。王老伯焦急地向医生询问血糖升高的原因,以及是否需要调整降糖药物治疗方案。医生详细询问王老伯近期的饮食、运动情况,没有发现明显变化,又询问他近期有无其他身体不适,王老伯告诉医生,前段时间他哮喘发作,就像以往一样,他自行服用了沙丁胺醇片剂,服药一段时间,哮喘症状控制,目前仍在服药中。了解完病情以后,医生告诉王老伯,他近期血糖波动可能与哮喘发作后服用的沙丁胺醇片剂有关。医生建议王老伯到呼吸科门诊就诊,规范地进行哮喘治疗。王老伯感到不解,为什么治疗哮喘的沙丁胺醇会引起血糖升高呢?

糖尿病伴哮喘:慎用沙丁胺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 马 慧 胡 予(主任医师)

在临床上,糖尿病伴随其他疾病存在的情况十分普遍,有时,患者需要针对不同疾病同时治疗,联合服用多种药物。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和联合用药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常用降糖药物的特点,还应适当熟悉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的特点。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相关。沙丁胺醇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支气管扩张作用,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可快速控制哮喘发作的药物。因此,沙丁胺醇成为目前临床上哮喘急性发作时最为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其快速的作用和良好的疗效已被临床医生和患者公认。

但是,糖尿病患者在哮喘发作时,若使用了沙丁胺醇片剂,或静脉注射了沙丁胺醇,则可能引起血糖升高。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沙丁胺醇时,人体内β肾上腺素受体会受到一定刺激,这可以增强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及脂肪脂解,导致血糖升高。目前,临床上沙丁胺醇有不同的剂型,包括吸入气雾剂、口服片剂和静脉使用的制剂,不同剂型,其对血糖的影响不一样。

1. 长期口服沙丁胺醇片或静脉注射沙丁胺醇 升高血糖,静脉注射还可能诱发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需要注意的是,沙丁胺醇升高血糖的作用多见于长期服用沙丁胺醇片剂,以及大剂量静脉注射沙丁胺醇的情况下。静脉注射沙丁胺醇时,还可使血糖、血浆游离脂肪酸、血浆甘油三酯及血酮体浓度升高,而糖尿病患者无力代偿这种血糖升高作用。临床亦证实,大剂量静脉注射沙丁胺醇,甚至可能诱发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 对血糖无影响

β2-受体激动剂的吸入剂,如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同沙丁胺醇片剂以及大剂量静脉注射沙丁胺醇不一样,它可以直接作用于气道而产生支气管扩张,不影响血糖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哮喘发作时,可以使用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

总之,糖尿病患者在哮喘发作时,一定要到呼吸科门诊规范地进行哮喘治疗,切勿自行服药。目前建议,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糖皮质激素吸入制剂和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制剂进行治疗。

上一篇:社会-技术互动网络下一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