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

2024-08-24

民族民间舞蹈(精选十篇)

民族民间舞蹈 篇1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生活环境、自然条件, 历史进程、形成了各民族舞蹈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民间舞常以载歌载舞为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自由活泼, 歌词通俗古朴易懂, 歌舞紧密结合, 宜于抒发情怀, 所以非常为我国各族人民群众所喜爱。

民间舞蹈大多使用手绢、扇子、长绸、花棍、手鼓、腰鼓、单鼓、长鼓、花灯、花伞、芦笙等道具, 道具的巧妙使用, 使舞蹈动作更增强了动态美。这不仅增大了舞蹈表现力, 而且成为各民族舞蹈文化的一种标志。

例如贵州黔东南台江地区的“反排木鼓”舞, 因舞蹈必须由敲击架在一旁的木鼓为伴奏而得名。《反排木鼓舞》是专为青年们创作、颇具特色的自娱性舞蹈。随两名鼓手由慢到快地敲击木鼓的节奏, 青年男女们随着鼓点展开了一场奔腾、跳跃的竞争。木鼓声下越发迅疾的舞步和提腿内拐的反转、正转连续相接, 迫使腰间的黑色百褶裙也被左右甩动得忽起忽落;完全松弛的双臂随身体的强力摇摆、晃动扬向各方。男女青年随着渐快的木鼓敲击声全力地跳着、旋转着, 直到速度达到极致、群情激奋、力不可支时才宣告结束。这种大运动量的作舞方式, 真可谓是台江一绝。欢快而极具特色的《反排木鼓舞》, 突出了台江苗民们爽朗豁达的气质和以全身心投入歌舞的情趣。曾有一位日本朋友在观看舞蹈后, 竟把它称作是“东方的苗族迪斯科”。

民间舞比较注重内容。多以神话传说故事和民间故事作为创作素材, 在民俗民情基础上, 对之进行加工创造运用, 如高跷、孔雀舞、长鼓舞、木鼓舞等等形式, 都表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抒发了舞蹈者的思想感情和情绪。

例如水族人民的铜鼓舞就源于古代祭典活动, 它从祭坛演变为民间的日常舞蹈, 据传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 水族在过“端”节、过“卯”节, 庆丰收, 以及婚娶、丧葬期间, 都要跳铜鼓舞。这种舞蹈把撒秧、栽秧、薅秧、打谷等大田耕作活动的种种动作融入其中, 表演者随着鼓声的节奏, 踏着雄壮的步伐, 旋转起舞, 鼓点从慢到快, 从低沉到高昂, 直到急密如雨, 嗄然而止, 舞步也跟着由缓而急, 由快而密, 到马上收步, 使观众既兴奋又愉悦。在祭祀舞蹈里, 水族把耕、播、收、藏的“生”与“养”的丰实如意当做其最高目的, 把天地间的精神投入去促成人人关系、人天关系的和谐, 求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畜兴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水族稻田祭祀仪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其不断变化、不断创新, 彰显充满生命的活力, 成为蕴含人与舞蹈互相关联的永恒话题。

民间舞蹈具有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在节假日、劳动之余, 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尽情欢娱, 常常形成舞者越跳越热烈火红, 观者越发兴高采烈的局面。对舞者来说是自娱, 同时也是为了娱人, 舞者因此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技艺, 长此以往, 我国的民间舞蹈自然而又必然地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民间舞有些表演形式具有即兴性, 具有自然生动的情感表现力。我国各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 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 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 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 也常常是出现闪光的舞蹈动作瞬间的时候。

民间舞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及自然条件不同, 因此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各种民族舞蹈风格和特点的明显差异。如苗族激情火辣、水族的古朴神秘, 朝鲜族的庄雅秀美, 维吾尔族的诙谐风趣, 藏族的高亢豪放, 傣族的优美典雅, 蒙古族的剽悍奔放, 汉族的含蓄秀丽等等, 都各具特色。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分类

民族民间舞蹈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祭祀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礼仪舞蹈、生产生活劳动舞蹈等种类。随着人类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 过去舞蹈中的迷信色彩与日俱减, 一些古代传统的祭祀性舞蹈也在逐步变异, 成为民间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的舞蹈, 而倍受人们喜爱。每逢民族节日, 各族民众盛装打扮, 全身心地投入到歌舞海洋之中。如痴如醉的欢歌劲舞, 令人情不自禁地流露着羡慕和赞叹, 甚至经常出现客人投入到歌舞中去的场面。这些舞蹈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 要么源于祭祀仪, 要么为寻求终身伴侣, 以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民族民间舞在艺术形式上可分为民间原生态舞蹈和舞台表演性民间舞蹈两大类型。前者是民间传承的, 尤其是在各地农村的传统民间舞蹈, 后者是通过舞蹈编导艺术家加工整理后搬上舞台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 在民间广泛流传, 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个性色彩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 旨在自娱而后娱人, 并与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融为一体的舞蹈形式。在社会中民间舞蹈有自身的地位和作用, 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 使它更健康地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

如何正视民族民间舞蹈的真正价值, 使其健康发展和传承, 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和舞蹈工作者认真地进行一番思考, 对民族民间舞蹈深入挖掘、提炼精华, 去其糟粕, 不断增强作品的当代意识和时代感, 在艺术编导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继承、发展、创新民间舞蹈是我们在多年艺术实践中所得出的宝贵经验。继承是为了生存, 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和创新。

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必然受到新的社会观念的冲击, 原有表现手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 敢于开拓, 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提炼和改造, 使我们的作品能够面对现实人生, 寻求与观众心灵深处的共振, 表现和发掘民族舞蹈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使民族民间舞蹈其以崭新的容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时代在发展, 从党的文化政策到人们的审美观念出发, 只有吸收新鲜的血液, 敢于创新, 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能不断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文化事业的崭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欧光艳;《水族稻田祭祀舞蹈研究》[J];学术探索;2011年05期

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硕士论文题目 篇2

2、对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

3、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影响的研究

4、临淄踩寸子的艺术风格与文化特征探析

5、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6、“三道弯”体态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分析

7、明清舞蹈诗初探

8、陕西的地域环境与民间舞蹈的关系

9、朝鲜族与蒙古族头顶道具舞蹈的比较之考

10、壮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及研究

11、汉族民间舞蹈的祭祀性

12、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舞蹈课程建设研究

13、中央民族大学朝鲜族舞蹈教材特色研究

14、中华民族民间舞表演性组合的现状及研究

15、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

16、山东海阳秧歌舞蹈文化特征探究

17、建国后舞剧发展的第一个春天

18、赣南采茶舞蹈“三大表演技巧”与舞蹈演员性格化训练研究

19、土家族摆手舞衍化形态的研究

20、苗族反排木鼓舞之教材初探

21、民族民间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探究

22、门头沟京西太平鼓形态研究与教材建设初探

23、“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

24、中华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研究

25、当代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

26、鄂温克族民间舞蹈传承现状研究

27、本科舞蹈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教材研究

28、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之意境创造探究

29、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人才的基本功训练探究

30、山西民间鼓乐舞研究

31、《黄河三部曲》产生的文化环境与艺术特征及影响

32、羌族舞蹈在传承中的发展与思考

33、山东省商河鼓子秧歌舞蹈语汇体现与探究

34、我国民族民间舞现代发展的融合性趋势研究

民族民间舞蹈 篇3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传统文化 教育途径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奴隶制社会,民族舞蹈艺术初见雏形,并在秦汉交汇时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有社交、祭祀、礼仪等多重社会意义和作用,经过不断的社会变迁和演变,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元素逐渐丰富,对当时社会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思想的特点均具有良好的反映作用。民族民间舞蹈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该项艺术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体会的不仅仅是独具风情的舞蹈动作,更是舞蹈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体现水平

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发展历史,舞蹈表现形式也各有千秋。从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来看,学生在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之前,首先都要对这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特点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比较特别的动作,教师大多向学生解释动作的来源与含义,这有助于学生塑造更加生动、真实的舞蹈艺术形象。比如藏族舞蹈色彩绚丽、蒙古舞蹈动作豪迈、朝鲜舞蹈潇洒典雅,不同民族由于风土人情不同,舞蹈动作和形式也各不相同。

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渗透还不是十分的全面,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很多民族舞蹈教学人员自身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透彻,对于很多文化点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展开有效率的文化渗透。其二,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舞蹈动作、舞蹈技巧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舞蹈情感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导致民族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不佳。由于缺乏对舞蹈背景和精神内涵的了解,很多学生的民族舞蹈表演都是“有其形无其神”。并且,民族舞蹈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传统的教学形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疲惫、厌倦等负面情绪,降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突出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完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人员需要从根本上意识到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进一步丰富教学理念,不再将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的教学视为唯一的教学重点。一方面,教师自身需要积极的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舞蹈基本素养与舞蹈人文素养的双重教学;另一方面,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让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根据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创造全新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创作能力以及对民族情感的感受能力。教师可以积极与其他学科的创新教学形式进行学习和借鉴,不断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形式,使整体课堂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比如教师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时,可以先播放舞蹈视频,让学生自主讨论舞蹈动作代表了什么行为以及所代表的意义,讨论后由学生发言。教师之后给出正确的含义讲解,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和对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进而实现学生民族舞蹈能力和民族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

其次,民族民间舞蹈也可以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分开进行,但是要注意针对性和连续性。目前很多院校都开设的民族传统文化教学,但是其教学内容过于笼统,关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讲解内容并不全面,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理解和共鸣,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学校可以为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针对性的传统民族文化素质课程,将舞蹈教学与文化理论的教学相互融合起来。比如在不同单元的民族文化教学过程中,将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舞蹈内涵等相关的文化课程加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也要让师生之间共同感受不同舞蹈动作中所蕴含的情感。比如,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柔臂等动作既表现出了以草原为背景的民族文化特点,也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勇敢、豪迈的民族精神状态。了解这种文化和情感后,学生在进行舞蹈训练和表演的过程中,才能够将对应的情感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使整个舞蹈变得“形神兼备”。

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一定要避免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在短时间内将文化知识“硬塞”给学生的现象,这样不仅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还可能会适得其反。为此,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从民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入手,向学生讲解主要舞蹈动作中包含的民族文化情感和动作热点,并着重进行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对于重点动作的掌握能力。重点动作掌握之后,教师需要逐渐加强对整体舞蹈动作的教学,此时学生的学习会更加容易和轻松,可以用一种自如的状态进行舞蹈动作和技巧的学习,从而发挥更加自如的动作状态。比如,傣族舞中的“三到弯”是最具典型的动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点带面,进而提高学生对整个傣族舞蹈的掌控能力和表演能力。

nlc202309082250

另外,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应该积极探寻民族本源的特色,鼓励学生自主的去了解一个民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精神风貌。为此,学校可以组织民族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假期间针对某种民族舞蹈展开文化溯源的调研活动,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到不同民族进行实地的考察和材料收集,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上网、图书、报刊等不同形式去展开了解民族舞蹈与其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这种自主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民族舞蹈精神文化内涵的理解并加强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音乐背景音乐赏析、舞蹈相关影视作品赏析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不同民族舞蹈的理解,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对大型舞蹈《丽水金沙》进行作品赏析,该作品包含了浓郁的丽江少数民族的人情风貌,在舞蹈动作、舞台背景、舞者服饰等方面均有着非常鲜明的体现。《丽水金沙》的特点在于,该作品采用了全新的艺术手法,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艺术手段,用一种全新的形式赋予了民族民间舞蹈全新的活力和吸引力,舞蹈中生动的再现了丽江八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传说、传统节日、婚恋习俗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和特点。通过作品的赏析,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直观的了解到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此外,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也是民族民间舞蹈课堂进行民族文化赏析的重要素材。《云南映象》将传统民族文化的美感与现代化的舞台表演形式相互结合起来,实现了对云南民族风情的重新构建,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显得更加富有生趣。《云南映象》这一舞蹈表演中,所有演员均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舞蹈中包含了62面鼓的鼓风和鼓韵,使用了100余个富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每一段配乐、舞蹈表演,道具布景都显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适当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表演活动中加强舞蹈动作与舞蹈民族文化情感的融合。舞台表演的经历可以让学生逐渐了解到自己在民族舞蹈表演过程中存在哪些的缺陷和不足,在日常学习中才能够抓住重点,更加积极的去探寻民族舞蹈的动作与技巧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加深情感层面的共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舞蹈表演能力,也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民间舞蹈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它的传承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由多个民族构成,民族文化也是缤纷多彩,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实现舞蹈表演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文中就如何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传承和教育提出了相应建议,希望与同行教学人员共同交流讨论。

参考文献:

[1]李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赤子,2015,(12).

[2]宋禄霞.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的探讨[J].大观,2014,(11).

[3]刘声超.中国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3,(19).

[4]梁晓晴.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文化渗透的分析[J].戏剧之家,2015,(12).

[5]肖茜.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传承及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5).

[6]赵明.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7]穆巴拉克·阿孜古丽.加强提示型教学法应用提高民族民间舞教学效果[J].新课程·中旬,2014,(07).

[8]周娟.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5).

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初探 篇4

1 舞蹈的风格特征

舞蹈是流动的雕塑, 是生命情调、情感表现最直接的体现和最高境界。舞蹈是以音乐作为伴奏,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在艺术的大家庭里有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形式,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 例如:文学的载体主要靠文字表达, 音乐的载体是靠声音高低强弱变化表现, 美术是通过颜料、画布、笔描绘出作者的意图, 戏剧和电影是通过在舞台或者镜头前的表演活动来产生和观众的共鸣等等, 舞蹈只有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变化来搭建和观众沟通的桥梁, 这就要求表演者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准确的动作导向才能表现。所以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 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 但是, 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 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 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 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 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 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 而陷于失败, 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 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2 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现状

广西是一个较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 共有壮、苗、瑶、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这就奠定了广西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浓郁的基础。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如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各具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侗族花炮节、苗族芦笙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各展风采。最近几年广西打造的四部舞剧《漓江诗情》、《咕哩美》、《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广西的这几台大型民族歌舞在全国已有一定影响, 有些还取得了很高的奖项, 但这些外聘编导、主演排演的作品 (除漓江诗情是本土编导演) , 更多的是以一个广西故事情节线索为核心, 用一些少量的本土民族音乐舞蹈元素, 再加上大量的现代舞予以表现。这些作品内容很好、立意很新, 从故事发展的脉络、演员的服饰打扮、到舞台的布景都很“广西”, 但舞台上表演的舞蹈很难说一定是广西的, 有些场面把衣服一换、布景一变, 就立马可以看成是外省的哪一个兄弟民族的节目, 甚至不属于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节目。这种用少量的、不能完全确定无疑的本土民族文化元素, 加上现代意识诠释, 进行华丽包装的做法, 来对外推介广西民族文化, 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让过去不了解广西的人认为广西文化并非想象中的落后, 也有很现代的东西。但是也会在另一个方面误导他人, 使其感到广西本土民族文化匮乏, 没有多少自己独特的内涵。而用这种方法取得的短期效果越轰动, 对广西民族舞蹈界今后发展方向指导性越强:本土民族文化的发掘浅尝辄止, 更多的是现代化理念诠释和包装, 使其升华, 并持续影响本土的创作倾向。但长此下去, 广西的民族民间舞蹈还是广西的吗?“花山壁画”、“蚂拐舞”、“师公舞”等都是广西人民骄傲, 经过舞蹈家的发掘、提炼、升华, 编导出了一个个如《洛越神韵》《百鸟衣》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舞剧、舞蹈, 里面的动作都是取材于广西真正本土民族民间舞蹈, 但都是几十年前舞蹈前辈的作品, 近观这几年似乎很少广西的舞蹈编导再涉足这方面题材, 也许是觉得题材老旧了, 没什么再值得提高的价值了。大家都一窝蜂的想着如何在民族民间舞与现代舞相结合中创新, 涌出一大批动作神似民族民间舞, 但气息、节奏切分都是现代舞的作品, 创新是对的, 但必须熟练掌握传统艺术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例如最近某地方电视台播出一个很火的《中国好舞蹈》节目, 里面有很多好舞蹈, 好演员, 大家讨论最多的以及一些国内舞蹈家都拿来做教材的蒙古族和现代舞相结合的舞段, 这已经成为了当今舞蹈编导创作的一个“统一”方向。试想一下, 如果按照这样发展, 以后呈现的作品就会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 全国56个民族独有的民族舞蹈特色就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消失殆尽。

3 广西民族民间舞如何发展

要遵循怎样的路向才能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呢?就笔者多年的舞蹈实践和观摩学习的心得体会, 认为必须着眼于以下几点:

第一, 要发展民间舞蹈, 必须打破封闭式的因袭关系和传统的传承模式。

民间舞蹈原来的流传发展, 长期受到我国民族思想, 区域主义等小农经济意识的局限, 由此, 具有封闭式的因袭特色, 较长久地保存着古老的传统传承模式, 使民间舞蹈长期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无法创新, 无法繁荣推广下去, 如果不打破传统的传承模式和因袭关系, 根本上就谈不上能使之有所发展。反之, 民间舞蹈就可以有一个大的发展。例如, 我国南部瑶族地区流行的竹杠舞, 原来是在瑶族狭小的地域里流传, 但近年来, 由于竹杆舞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 方便群众参与, 被许多地方引入, 舞蹈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禁锢, 很快走向了祖国四面八方, 到许多地方去旅游观光, 都可以见到瑶族同胞与广大游客兴趣盎然地跳竹杠舞, 营造了人人可以参与, 老少同乐的欢乐气氛。这一简单、利便而又切实可行的舞蹈形式搏得一阵阵掌声和欢笑声。非但如此, 还有无数游客将这一舞蹈形式带到各地, 加以推广, 形成一个广泛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前面提到的原始的纯朴的“蚂拐舞”、“师公舞”等民间舞蹈, 只能在当地祭祀、节庆等时间自娱自乐, 从来也没有人去推而广之, 如果能借鉴竹杆舞的方法让更多的群众参与、传播, 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就能越走越远。

第二, 要发展民间舞蹈, 必须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向。

早在几十年前,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给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这一方针,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这一独特的艺术式样和它目前所处的尴尬局面来说, 尤其适用。到群众中去是一贴挽救和振兴民族民间舞蹈卓有成效的灵丹妙药。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指出:“舞蹈在初民社会一开始就是反映生活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社会主义时代的舞蹈艺术, 当然要有更大的发展, 但是这一反映生活与结合群众历史传统的艺术形式, 应该从精神上继承和发扬”。姚老的话, 言简意赅, 对民间舞蹈工作者来说, 更有发聋振聩的作用。从民族民间舞蹈诞生之时开始, 它就是群众智慧与情感的产物, 它只有与群众紧密结合, 才能经受时空的扬弃与校检, 历千百年而遗存到今天。如果脱离群众这块沃土去奢谈什么发展, 那只是痴人说梦。过去, 我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也曾作过不少努力, 也曾做过不少工作, 也取得过不少的成绩, 但是, 众所周知, 我区的民族民间舞蹈一直繁荣不起来, 兴旺不起来, 甚至没几个能象北方秧歌那样红火得起来的民族民间舞蹈, 这不能不说明过去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路向上有所偏差。

第三, 要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必须坚持传统与现代传播意识相结合的路向。

如今已经跨进新的世纪,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现代文明不但进城市, 而且深入农村, 深人人心。不少乡村的民间活动已经被现代文化娱乐形式蚕食、瓦解。一句话, 民族民间舞蹈必须融人现代的自由、竞争与发展意识, 加进现代文明的内涵, 采取现代的传播形式, 否则, 民族民间舞蹈的“领地”就会大片大片地丢失。此时此刻, 群众本身不会自发地去“收复失地”, 担当此重任的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 如果再徘徊观望, 不去勇挑发展与振兴民族民间舞蹈的重任, 不去大力挖掘与抢救 (说抢救, 并非杞人忧天, 而是当务之急) , 不将这些民间舞蹈加以提高, 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再加大普及力度, 使之回到群众中去, 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许多珍贵的民间舞蹈就会走向消亡与瓦解的深渊。果真如此, 作为群众艺术工作者则丧失了应有的天职, 成为民族民间舞蹈消亡的冷漠旁观者。

综上所述,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艺术门类, 同时,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特定的主体特征和客体特征, 这些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路向, 要繁荣振兴民族民间舞蹈, 就必须遵循与顺应它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向。

参考文献

[1]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6) :15-18.

[2]李万斌.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性与美育功能初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5) :35-36.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5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表演艺术,它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在舞蹈的众多组成部分当中, 民间舞蹈是最具典型性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 活跃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可视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当今,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与文化艺术界的共识。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合理的拓展和创新,才能推动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繁荣。

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而在内涵里,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的传承性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民间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传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构成了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基本特征。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昌盛于时代。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下面我们一起深入研究如何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这个问题。

舞蹈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舞蹈教学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的统一,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非常重要,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应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内涵,这是支撑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给学生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且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来更深层次的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让她们了解民族文化、民族背景、民族信仰、民族习惯,使学生整体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体现一种什么寓意。让学生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

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不仅要通过口传身授来传承中华民族民间舞,还需要通过大自然给予更多的原生态的素材,因此“采风”也是舞蹈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点。“采风”是民族民间舞中最直接、最自然的保留和传承民间舞蹈的方式,它通过舞蹈者亲自深入各民族地区,来体验民族风情,少数民族人们会亲自传教她们土生土长、原汁原味、最具特色的舞蹈,传授一些少数民族具有传奇色彩的神话,这些都是最直接的、最清晰的得到少数民族的天然素材和最淳朴的所谓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这对舞蹈元素的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在看来,我国许多大专本科院校已经忽略了这样一种舞蹈教学方式。他们只是单一重复着舞蹈最基本的训练,这样的单一的重复使舞者的思维狭窄,没有更好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反而使舞蹈变得更为单板。不要忘了舞蹈来自于生活,如果没有亲身体验生活,哪来的五彩斑斓的舞蹈动作和内容丰富的舞蹈作品,一部作品中即使有再高超的技巧也掩盖不了作品的空虚,更不必提舞蹈事业的发展与传承,只有真实地体验了生活,多角度的观察和审视生活,这样的作品才能给人更多的激情与启迪。但大专本科院校美术系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机会,学校让学生出去写生,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和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美景,这样会给学生更多的灵感、素材和想象,从而得到创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只是的民间舞蹈传承只是对于学习舞蹈的艺术生而言,但是这类艺术生只占世界人口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大部分的非艺术生来说,就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去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这样就通过民间舞文化的美育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懂得民间舞美之所在,让民间舞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对各种民间舞的学习,潜移默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质和对美的敏锐感悟力,从而净化心灵,提高个人修养与素质。

民间舞文化以美育为最高原则,形式并不重要,技术动作的学习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舞蹈美,体验舞蹈美,领悟民间舞蹈的精髓。普及民间舞文化对学生良好体态的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使学生身体协调,还更能促进身心共同发展,气韵相通,以神带形,神形并茂。普及民间舞文化能够在两种气质上深刻地影响学生:一是民族气质。让学生在学习某种具体民间舞蹈的同时,接受那一民族的文化熏陶;二是自身气质。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在表演中加强自身的信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形成自然美的体态,并与美的心态相结合,让自己的气质更文雅,更富活力与魅力。

民间舞蹈文化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臻完善,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民族舞蹈艺术也面临着一个如何在坚持与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舞蹈艺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节奏一起跳动,我们舞蹈工作者要与当代社会生活,与当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我们的舞蹈作品要要深刻鲜明地表现人们现代化的思想、愿望和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民间舞蹈的精髓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 篇6

关键词:“根性”文化;民族民间;舞蹈

0 引言

民族民间舞蹈表现一个民族的生产劳作、传统风俗、个人生活情感和社会生活状态,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性格特点和道德观念,是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那些曾经为祈求丰收、唱诉历史、教育后代、歌唱家乡的舞蹈,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经过千年的演进,凝结为民族生产生活、思想信仰的交织综合体,体现出一种“根性”文化。

1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

民族民间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洪荒时期,这一时期,超越了人类文字的记载时间,人们通过身体动作展现民俗活动的全貌,其“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结晶。

这些来源于人们日常劳作、交往、祭祀的舞蹈,展现出人们生产生活的过程,具有浓厚的民族性,是生活的精炼缩影,其所包含的内涵韵味,需要我们细细体会。民族民间舞蹈多数涉及对生活状态的展现,通过个体或是集体的呈现,表现出地域文化模式,其所具有的质朴、生动、形象的特性,利于记忆,易于传播,且舞蹈的内容多半和现实的环境相结合,如藏族舞蹈“弦子”中含胸前倾的基本体态、连绵起伏的步伐特点、优美舒展的姿态动作,充分体现出了藏民的民族性格及生活习性。

民族民间舞蹈表达质朴生动、形象简练,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够融合现在的艺术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汇集了民族的共同特性,通过不断地改变,不断融入、积淀新的舞蹈元素,展现出各民族的生活状态。

2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

用通俗的话语来说,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展现出了人们生活的情态。例如,蒙古族的《牧马舞》、壮族的《扁担舞》、布依族的《织布舞》、黎族的《打柴舞》等,均源自人们的劳作中,代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的舞蹈具有浓厚的地域代表性。

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多生根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通过祭祀祈求上天的保佑,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舞蹈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未消失,如今仍遗存在民族信仰中的祭祀歌舞,如壮族的《师公舞》、侗族的《多耶舞》、瑶族的《盘王舞》等,都承载着人们对鬼神的信仰、对生活的领悟和对未来的期待。又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具有浓烈的宗教体验,表现彝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寄望。

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生发于由信仰所支撑的日常生活,通过肢体语言反映现实生活,通过复杂或者是简单的舞蹈动作,展现出对信仰的虔诚信奉。

3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表现于艺术风格

如前所述,民族民间文化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情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且大众的参与度高,能够让民族民间舞蹈融入生活,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修养身心时必不可少的活动。一直以来,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因其特有的艺术性,得到了民俗专家、舞蹈专家的大力推崇,具体表现在:

第一,概括性。民族民间舞蹈是对日常生活情景的模仿,如彝族的《烟盒舞》、瑶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花环舞》。

第二,质朴性、通俗性。民族民间舞蹈是生活场景的再现,它通过艺术形式再现生活情景,如汉族的《打麦舞》、维吾尔族的《摘葡萄舞》、彝族的《乐作舞》。

第三,生动性、形象性。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动作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如傣族的《孔雀舞》、汉族的《狮子舞》、藏族的《牦牛舞》等。

第四,节奏欢乐,具有抒情性。这是舞蹈情感的表现方式,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主要展示现实情况、祈求祝福,如土家族《摆手舞》。

第四,具有宗教信仰的艺术性。民族民间舞蹈展现出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称颂,对未来生活的祝福,以及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展示自身的信仰,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之时,人们会通过舞龙的形式寄寓吉祥,以及对龙的崇拜、赞颂。

4 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根性”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容易遭遇现代际遇的影响而具有变异性,我们需要注意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特殊保护,以传承民族舞蹈之根。

第一,推陈出新的继承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缩小了世界的范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这意味着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特性在逐渐弱化。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应该在保留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基础上融入一定的现代意识,将民族民间舞蹈发扬光大。例如,藏族群舞《翻身农奴把歌唱》、傣族独舞《孔雀舞》、羌族群舞《上房梁》等,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这些作品所展示的内容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且具有时代的气息。

第二,营造相对应的文化氛围。民族民間舞蹈的“根性”文化,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大众参与性,需要人们参与其中,展现出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应该重视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规划出保护的区域中心,且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到其中,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提高大众的参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力,保护和继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斯琴高娃.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及其民族性[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6):191-192.

[2] 吕艺生.民间舞在现代社会中——从逻辑界定看民间舞的现代发展趋向[A].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孙永刚.论谈民间文化对民间舞课堂教学的重要性[J].青春岁月,2014(18).

[4] 冯骥才.守护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4):6-7.

[5] 侯玉林.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民族性[J].北方音乐,2014(7):179-180.

[6] 明文军.再谈中国民间舞的“民族性”——兼谈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民间舞认识论[A].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简析 篇7

关键词:舞蹈艺术,民族性,现状,特点

舞蹈是每个民族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 也是每个民族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 是群众自己的一种娱乐活动, 它源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被称为舞蹈界中的一颗“活化石”。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迥异。这些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但是, 我国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现状却很令人担忧。首先, 民族民间舞蹈由于组织表演形式自由, 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 舞者在最激情的时刻, 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由于创作的即兴发挥性, 大部分优秀的作品还没来得及收录, 就已经消亡。其次, 真正的舞蹈创作艺人生活环境窘迫, 舞蹈创作艺人越来越稀少, 还在坚持舞蹈创作的艺人也是一些没有系统学习舞蹈技艺, 缺少对舞蹈艺术创作的执著的精神追求, 表演技能普遍低下。最后, 经济的全球化, 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不断受到外来舞蹈艺术的冲击, 现代舞的审美思维不断冲击着民族舞蹈的创作风格。迫使民族民间舞改变了以往的创作思维表达方式, 以一种新的截然不同审美原则和艺术原则呈现给广大群众。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点

民族民间舞蹈是源自于民间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 在民间流传, 形态多种多样, 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丰厚的遗存, 为世上任何国家的舞蹈文化艺术形式所望尘莫及。下面简要说明一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自身特点 :

1、歌舞结合, 通俗易懂

载歌载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把舞蹈与歌唱紧密结合, 舞者在舞蹈的同时, 用演唱的方式抒发舞者各种各样的情感, 引起观舞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比纯舞蹈更通俗易懂, 激发观者的情感反应, 更为受大众喜爱。

2、借用道具, 丰富内涵

道具的巧妙使用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日常生活中的扇子。手帕, 花伞, 长绸等生活用品, 在舞者的手里都有了灵性。道具的使用, 在舞蹈过程中更鲜明的烘托舞蹈主题, 丰富了舞蹈的内涵, 渲染舞蹈氛围。使某一舞蹈作品在某一时刻振奋人心, 给人带来视觉上美得享受, 让作品在表演的那一时刻放出夺目的光芒, 大大增加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3、民族融合, 形象鲜明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56个民族共同创作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各个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有不同的风俗信仰, 决定了中国民间舞蹈形式的多样性。各族舞蹈相互交融、使民间舞蹈形成自己中国风格体系, 这是任何国家舞蹈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民族民间舞蹈除了多民族的多样性, 其所表达的文化内容大部分多是以故事传说为依据, 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如《残春》是表现一个深感生命困遁的青年人的故事。

4、即兴发挥, 自娱娱人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没有特定的创作时间和固定的创作地点, 舞蹈的发明者在生产生活中情感最激动, 最丰富的时刻, 追随心理感受, 突发灵感, 即兴发挥创作。他的表演最出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娱。在后来的表演活动中, 才把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娱乐自己的同时也是观赏者感到快乐。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1、弘扬中国民族非物质文化文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民族舞蹈文化传统。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各地相关部门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保护, 政策上也作了倾斜。民间舞蹈文化代代相传, 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升华, 鼓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从民族舞蹈中发掘民族精神, 提炼舞蹈动作元素。体现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无论从文化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 民族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2、为现代舞提供创作灵感和素材

随着世界舞蹈文化的频繁交流, 现代舞蹈也加入了民族民间舞蹈元素。民族民间舞蹈没有现代舞中的自由, 开放, 热情, 冒险求新的精神 ;现代舞里面没有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 动作细腻, 灵活多变。将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完美结合, 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二者融合造成多种综合性艺术形式的视觉冲击, 只有这样的舞蹈才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四、结语

中古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 是民族的文化标记。了解本民族的民族舞蹈现状, 继承发扬民族舞蹈文化传统, 了解肉体生命的最高境界, 知晓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

参考文献

[1]高度:探寻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新《舞蹈信息报》2004年总第438期。

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重在传承 篇8

一、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民族形象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 如何使学生理解并把握住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律以及民族特有的性格、气质, 尤其是如何把握住各民族的心态、精神以及民族情感, 这是民间舞教学的核心问题。

舞蹈, 是以形象来表达感情的, 尤其民族民间舞蹈更为突出的把民族气质, 民族精神, 民族情感的表现放在首要位置上, 缺了它便谈不上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和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性了!所以我认为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这个民族的民族形象。

所谓民族形象则包括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两个部分。

内在形象即指一个民族的民族心态, 民族气质, 民族情感。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铸成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温和、热情、沉稳……的性格特征。五十六个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生活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 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和宗教信仰的不同, 他们各自的心理素质, 民族情感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朝鲜族, 这是一个善良的民族, 她热情温和, 重视礼仪, 尤其是朝鲜族妇女, 她们温柔善良, 感情细腻而丰富。热烈的感情在表达的时候却总是非常含蓄, 以一种非凡的韧性和深厚的温柔迎接着生活中的欢乐, 也承受着生活里的苦难。因此朝鲜族舞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非常柔和的。即称为“鹤步柳手”。但是, 在温柔善良的天性之中也有坚韧的, 不屈不挠的一面。历史上, 朝鲜人民被侵略者统治压迫, 但是他们顽强的进行着反抗和斗争, 这百折不挠的品格使朝鲜族的民族精神中凝聚了一股强大的韧性!体现在舞蹈中, 便是我们所说的内在的柔韧性。朝鲜舞如果光讲外柔而不讲内韧, 光讲究美而不讲求深沉, 只重视外在形态而忽视内在韵律, 那么朝鲜舞就会失去其民族精神中的坚韧、深沉, 就会变得轻飘, 柔媚。因此, 我们强调韵律, 强调内在形象, 即是课堂教学传承的问题, 也是民族性格, 民族精神的问题!

有了对内在形象, 内在气质的想象和塑造, 外在形态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在教学当中, 拿蒙古族基本体态来打个比方。蒙古族人民拥有宽广的胸怀、豪迈、豁达、淳朴, 粗邝、刚毅的性格, 一种高大、挺拔的形象应该伴随着这种性格建立起来, 让那种拥抱自然, 拥抱草原和蓝天白云的感觉透过一个简单的体态而展现出来, 基础部分做好了, 才能够一步步地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比较纯正的“民族”氛围当中!

准确找到一种“民族”的状态, 接下来就是达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训练性, 包括训练学生身体各个部位的灵活性、协调性, 使学生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能够真正动起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并准确的向学生说明白怎样去运动身体。动作的运动路线、角度、方向, 都必须说清楚。决不可以笼统的只说一个大概!这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具备教学语言清楚、动作示范准确的能力。

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律不同, 发力点和训练到的部位也不一样。比如说藏族舞蹈下身的屈伸动律发力点在胯部;朝鲜族舞蹈气息的发力点则在丹田……各民族舞蹈对手、腕、臂、肩的要求不同, 训练的部位当然也有区别。比如说维吾尔族手型为兰花指, 挑腕、翘腕、柔腕……上身重点训练在腕上;蒙古族的肩部动作非常有特点, 硬肩、耸肩、笑肩……成为蒙古族舞蹈教材中最有特点的一部分。

各种各样的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训练, 对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 以及更好的塑造民族舞蹈的外在形象,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成为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对节拍与音乐地感受及运用

不论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或是国标舞, 表演者对节奏、节拍的把握和运用往往是十分重要的!舞蹈的节奏又可以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所谓内在节奏即人们心里的节奏。与之相对的外在节奏则是内在节奏反映在人身体上的具体表现。有舞蹈就必定有节奏。尤其在民族民间舞蹈当中, 节奏是非常关键的。以朝鲜族舞蹈为例, 节奏是这个民族舞蹈的基础, 其中有古格里、塔令、阳山道等等节奏, 这些舞蹈的节奏与舞蹈的动作、性格、情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生学习朝鲜族基本呼吸时, 我们一般用“古格里”节奏。因为古格里是朝鲜族舞蹈中最基本的典型节奏形式, 同时也是很有“粘劲儿”的节奏。古格里的12/8拍时属于三拍子系统的韵律性节奏, 他们不像汉族舞蹈节奏那样声声干脆, 拍拍分明。相反的, 朝鲜族中慢板舞蹈节奏, 拍子之间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韧带连接在一起, 极其富有弹性。古格里节奏速度较为缓慢、均匀, 所以, 它显得分外柔韧, 粘连。我们在使用长鼓敲打古格里节奏时, 通常把第一强拍打得比正常节拍稍微“抻一点”, 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节奏里的韧性。再比如维吾尔族舞蹈的节奏, 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赛乃姆”、“刀郎且克得曼”、“刀郎森里玛”等等。《西域闻见录》中卷七写到:“声音抑扬高下, 随鼓而起落, 而歌舞节奏之盘旋, 仪以鼓为节。”可见自古以来, 维吾尔族歌舞音乐中留给人们最深刻印象的要属维吾尔族手鼓敲出的轻快动听的节奏!节奏制约着舞蹈的动作、风格, 并在舞蹈中起着调节控制情绪的作用。所以说节奏、节拍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核心, 基础。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传承中, 也应当把节奏、节拍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舞蹈离不开节奏节拍, 更加离不开音乐。美妙的音乐让人心情舒畅, 哀伤的音乐让人潸然泪下, 音乐触动人的心灵深处, 唤醒人的灵魂。在舞蹈中, 无论是作品, 还是教学的组合训练, 都离不开音乐。一个学生从接触舞蹈开始, 就应该对音乐有强烈的反应和感觉。如果学生对音乐没有那么敏感, 民间舞老师则应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种, 让学生用心感受音乐!所谓“吃透音乐”就是要完完全全的使音乐和内心的感情通过身体和动作表现出来。著名舞蹈家邓肯说过:“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在音响中的音乐家, 他们以自己内心的欢乐和痛苦出创作出乐曲, 这样的乐曲能直接打动听众的心灵。”同样, 舞者若能把握住音乐的感觉, 把音乐中的情绪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把动作融化在乐曲之中, 那样的舞蹈定能直接冲击观众的视觉, 震撼观众的心灵。

如何让学生将动作融汇到音乐之中?除了天生乐感很强, 对音乐极为敏感的学生以外, 其他的学生就需要老师的一些引导了。著名舞蹈教育家金艺华老师在授课之时, 曾教给学生一个好的方法, 就是:“唱歌”。此唱歌非于口中演唱, 而是在内心吟唱。歌曲的歌词在这时不是关键, 重要的是要把乐曲中的抑扬顿挫、把乐曲中的喜怒哀乐在内心深处唱给自己听。使音乐的感觉从身体的每一个毛细孔中渗透出来。这种方法用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效果十分显著。我认为, 这不仅仅是民族民间舞课堂中需要沿用下去的诀窍, 更是所有舞蹈都应该推广的好办法。

三、舞蹈中情感的投入

在民间舞教学中, 还有一点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那就是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对“情感”的重视和投入。因为, 舞蹈表演不是舞姿、动作、技巧的堆砌, 而是由角色的情感线、视象线穿织而成的艺术生命形象的整体。在舞蹈教育上, 吴晓邦先生在《舞蹈学研究》中指出:“过去有人把全面发展, 理解为只是舞蹈技术上的全面发展, 因此, 只强调了人体生理技术方面, 而忽略了心理艺术方面, 这是过去教学的缺陷。”吴先辈教育我们要用“心”跳舞, 用情感带动舞蹈中的一切, 感动自己。感动了自己, 才能吸引观众。民族民间舞蹈自一开始便大多数是自娱性的舞蹈, 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文化, 一种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有一些人在学习、钻研、表演、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将舞蹈中“情感”这一部分慢慢的淡化了, 只重视一个花哨、复杂多变的外表, 一开始, 这种形式确实可以让观众感觉到新鲜, 却不能使人

学校应加强师范生情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

李建敏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信息工程系150080)

摘要:情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品质, 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对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对学生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情感;挫折:能力;人格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愿望、观点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客观现实是人产生情绪、情感的源泉, 当客观现实符合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愉快、欢乐等积极等情绪和情感;当情感遭受挫折时, 就会出现恐惧、消沉的表现。医学研究还表明:情绪、情感长期遭受挫折, 消极、压抑能导致高血压、胃溃疡、结肠炎、偏头痛等疾病。而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影响则会更大, 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 我发现师范生在情感发展上常常上会出现挫折, 我认为原因有几个方面:

第一, 师范生的年龄较小, 多数学生是初中毕业生, 他们情感的调控能力还很差, 情绪波动较大, 不善于使自己的情感受时间、地点、场合等具体条件的支配。但他们又具有成人意识, 往往会使自己“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冲动, 不冷静, 甚至会义气用事, 男、女孩为一点小事打架斗殴的现象屡见不鲜, 事过之后, 接受处分, 情感又跌入深谷, 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第二, 师范生多数为住宿生, 远离了父母亲人。班主任或辅导员又是兼职的, 没多少时间做细致而心的思想工作, 不能真正从情感上与学生进行经常交流, 使学生的思亲之情无处宣泄, 导致情感的压抑、苦恼、反叛和无助。另外, 随着生理上的性器发育的成熟和性功能的健全, 性意识开始觉醒, 孩提时两小无猜的平静状态被此时的心理躁动所打破, 萌发了对异性的爱慕之情, 正如歌德的名言:“哪个少年不善钟情, 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处在这一时期的师范生经常怀着浪漫的心情审视男、女间的神秘关系, 呼唤友谊, 憧憬爱情, 对感情生活的追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他们认为, 与异性在一起, 可以缓解竞争压力, 互相欣赏、互相需要, 更能得到对方的尊重和承认。因此, 恋爱已成为师范学校非常突出的问题, 比例在逐渐增大。恋情行为也越来越成人化, 越来越开放化, 课上写情书, 课下赠订情信物, 花前月下约会, 大庭广众之下拥抱、接吻、抚摸、甚至……使学生坠入爱河不能自拔。然而, 这些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爱情的含义, 不能承担爱情的社会责任, 也不能很好的驾驭、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 因此, 常会出现不理智的后果。如两人闹意见, 三人争风吃醋, 轻者哭哭啼啼, 打打闹闹, 重者寻死觅活, 严惩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 提高师范素质, 加强师范生情感耐挫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那么, 如何加强师范生情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呢?

首先, 要认识到师范生情感挫折的危害性, 教育全体教师关心, 关怀每一位学生, 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真正从思想上、内心深处了解每一位学生, 包括他们的学习、生活、兴趣、朋友及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的喜悦和委屈、不安和忧虑;只有了解这一切, 才能达到交流思想, 增进感情为之感动。“一个舞蹈倘若缺少表现情感的意念, 不创造出有一定精神内涵的艺术形象, 这就形同与于体操、杂技、最多也只不过是为舞蹈而做的动作技巧展示。”“情”是民间舞的生命线, 把握住这条“情”的线, 就能从内心节奏入手, 找到它的感觉, 把握住它的气息, 通过主观意识在表演中迸发出一个又一个的火花。很显然, 表达情感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最终目的。

内心情感要充沛, 并且要外露。古人说:“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人类是在“言之”感到不足才“嗟叹”, “嗟叹”仍不足, 才“歌之”, “歌之”还是不足以表达感情, 于是才“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足以说明, 舞蹈因情而舞, 情感是舞蹈内心生命的核心。但是, 情感的外露又必须控制得当, 如美国的符号学家苏珊·朗格说:“一个孩子嚎啕大哭的表现, 比一个艺术家歌唱时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但又有谁愿意花钱到剧院去欣赏一个孩子的嚎啕呢!”所以说, 舞蹈是一门表现情感的艺术, 而非宣泄感情的手段。老师在民族民间舞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投入”,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将感情收放自的目的, 才能在学生情感遭受挫折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第二,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 才能使教师成为学生真正需要的人。师范生对教师的要求在情感上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渴望独立自主, 反对过分的管束、监督和不信任;另一方面,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 又感到不安和忧虑, 期待教师的帮助和支持, 做为教师, 应该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这一复杂性和矛盾性, 真正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们的人格, 信任他们的言行, 关心他们的成长, 用满怀期待的热情, 使他们感觉:

虽然他们离开了父母, 但有教师无私的爱, 虽然离开了家庭, 仍有一样温馨的亲情。

第三, 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与同龄人交友中的情感问题。在师范生人际关系中, 交友的基础往往各不相同, 有的是兴趣爱好一致, 有的是为了学习上的互助, 有的是为班级工作中的相互支持, 也有的是为了一起逃课、上网、打架等, 这些是学生交友的心态, 只有了解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才能有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发展、克服不良情感的危害, 使学生提高在人际交往中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增强行为的控制力。使学生在正常交友中体会到友谊的温暖和乐趣, 建立起理性的真正的友谊, 从而产生愉快、友善、诚实、体贴、无私的高尚情感。

第四, 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异性同学交往问题。在师范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存在着生理成熟与社会、劳动技能成熟后滞之间的矛盾, 从而使学生向往异性, 需要那种介乎友谊和爱情之间的那种情感, 而这种情感的尺度很难把握, 一不小心就走向了极端, 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 对待这种现象。首先, 教师必须掌握师范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及时进行青春期教育。其次, 要尊重、理解学生的交往, 不可随意地冠以“早恋”的帽子。再次, 即使学生早恋, 教师要“尊重少年们隐秘的内心世界—这是正确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条件。”正像苏霍姆林期基说的这样, 应该是尊重、理解、关怀、小疏导。最后, 对面临复杂的感情纠葛而欲罢不能的学生, 要给予具体方法的指导, 使之转移注意力, 进行自我调节。

第五, 要加强对师范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一书中有句名言:“谁要是遇到一点点痛苦就不能忍受的话, 他准定要遭受更大的痛苦。”当今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生们享受着舒适、安逸的现代生活, 而抵抗挫折的能力却显著下降了。如日本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报考某公司, 竟未被录取, 他不能忍受这样的挫折, 自杀了, 不久真相大白, 原来计算机统计失误。试想, 即使这个人没有自杀, 被公司录用, 在今天这样激烈竞争时代, 他如此脆弱的心灵, 又怎能有所作为呢?所以, 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就要提高师范生的素质, 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不仅要在恶劣的环境下, 健全自己的体魄, 更要在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调适自己的心情, 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期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 处理好情感的有收有放, 动作幅度上才会有大有小, 节奏表现上才会有强有弱。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的即兴教学 篇9

一、即兴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即兴”作为民族民间舞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一种最直接、最常见的抒发情感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充实这一特性, 对推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的传播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一) 即兴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

即兴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单纯依靠自身经验或书本内容教授学生的教学方式, 转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来引导,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感知和想象, 拓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让他们主观能动的感受音乐或周边环境, 充分放飞想象的翅膀, 从而锻炼对周边环境的感知, 提升想象能力, 塑造作为舞者的基本素质。

(二) 即兴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即兴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随心所欲的进行学习和创作, 教师只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和带动, 这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 让学生对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激发他们对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兴趣和探究愿望, 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三) 即兴教学有助于塑造学生自主、独立的个性

即兴教学不单纯只是教与学的模式。教学中, 教师不仅在于“教”, 更加入了思考、讲解、讨论等元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一对一、上对下的传授, 而是在平等的交流中, 由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其进行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引导和指点。长此以往, 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专业上的知识, 还有思索的方法和习惯, 从而甚至将影响到学生的人生道路。

二、制约即兴教学的因素

当前教育改革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即兴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受到许多高校民族民间舞专业的推崇, 但是实施过程仍然存在一定羁绊,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 教师即兴教学能力偏低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十分关键。尤其是民族民间舞的即兴教学, 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素质, 还要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 才能给予学生最适合的引导和最恰当的指点, 培养出合格的民族民间舞蹈人才。

(二) 教师对即兴教学的理解尚不全面

传统教育模式重视教授动作、技能,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力。大多数舞蹈教育和专业教师在教学中, 还在进行“包办”或“填鸭式”教学, 一味照本宣科, 讲授书本规定的动作和技巧, 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这样环境下教授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 也缺乏创新能力, 终将被淹没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

三、即兴教学的发展之路

即兴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对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民族民间舞人才有积极作用。那么, 如何有效推行即兴教学, 让民族民间舞蹈恢复往日的活力, 并且持续发展呢?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教师是文化传承最直接的执行者,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效果。民族民间舞蹈的即兴教学, 不是一种从外在的传输, 而是一种从内心的观念的传授。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什么是民族民间舞蹈, 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创作和演绎民族民间舞所能表达出来的情感和元素。这就要求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首先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理论、丰富的表演经验和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性教学理念。所以, 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队伍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进修, 促使教师队伍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舞蹈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舞蹈家到高校进行授课, 利用他们丰富的经历和独特的观点为学生开启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改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交流

良好的环境是种子萌芽的最基本因素。要推广民族民间舞蹈的即兴教学, 培养创新性人才, 首先要从根源上改善遵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观念, 确立“人”在舞蹈中的主要地位, 形成让学生“即兴创作, 主动参与”的教学习惯。教师要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引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发展。同时, 还应该让学生多参加演出实践, 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 增加社会经验, 与行业内的人增加交流, 开阔眼界, 达到提升素质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民族民间舞蹈的即兴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作用, 让动作技术学习与心灵、观念的引导有效结合, 使学生的思维模式从“我该怎样跳舞”转变为“我能用舞蹈怎样表达”, 让学生从被动的吸取转为主动的探索、创造, 这才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民族民间舞专业人才, 才能使民族民间舞这一文化瑰宝继续发扬光大。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积累、凝练形成的灿烂文化之一。高校所开展的民族民间舞教学, 不仅培养了大批民族民间舞蹈人才, 同时也成为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主要阵地。本文主要选取高校民族民间舞蹈即兴教学, 通过其特点与意义、制约因素及发展之路来探索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内容。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即兴,教学

参考文献

[1]蒋漓, 宾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J].大舞台, 2010, 12.

民族舞蹈文化与“社会舞蹈” 篇10

一、民族舞蹈所具有的特征

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通常对人民的生活有着比较直观的反映, 包括宗教、爱情、劳动以及交际等等。因为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等, 所以最终形成的民族舞蹈会有很大的差别。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同民族的舞蹈都在不断地融合与改变, 但是, 其总体特点却是相对稳定, 不容易被改变的。民族舞蹈还有着非常浓厚的群众性、适应性、地域性、即兴性等等, 这些都和当地人民的劳动习俗有关。其中, 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这两个特征是民族舞蹈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因为它是区分不同民族舞蹈的主要标志。而想要让民族舞蹈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也少不了群众性和自娱性的存在。也因为这些性质, 民族舞蹈在传承的时候, 有着不同程度的互相融合, 这就产生了新的舞蹈类别, 包括礼仪舞蹈、祭祀舞蹈, 民族舞蹈以及自娱性舞蹈等等。

二、对社会舞蹈进行理性的认识

自娱性是民族集体舞一个很大的特征, 也由于这一点, 参加的群众大部分都是普通民众, 所以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民族集体舞称为社会性舞蹈。而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舞蹈, 有着两种意义, 第一、不存在于舞台之上的舞蹈;第二、不是专业舞蹈演员所表演的舞蹈。因为这两个特征, 我们可以对民族舞蹈中的社会舞蹈做出界定, 它并不单纯以规范化的技巧取胜, 而是以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舞蹈动作来真正融入人民的生活。

社会舞蹈, 这一个词语现在人民普遍认为最早是在1976年出现的, 它被记录在书中, 并且最终出版。1987年, 在文化部举办的关于群众舞蹈的讲座上, 社会舞蹈这个概念首次被提了出来, 而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 中国开始陆陆续续地在各个省份建立专门研究社会舞蹈的机构对此进行研究。从此, 社会舞蹈作为一门文化, 有了专门的体系。构成社会舞蹈的因素有很多, 最基本的要素有六个, 包括群体形式、文化意义、心理因素、活动场所以及社会性行为。这六项要点对于社会舞蹈研究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促进少儿游戏舞、民间舞蹈、社会舞蹈、青年校园舞的发展, 对其理论的形成进行促进, 有助于民众与政府拉近关系, 互相影响。

社会舞蹈虽然并不是一个题材或者说一种类型, 但是它却能够有效的帮助舞蹈文化融入人民的生活。其原因有四点。第一、就社会领域来说, 社会舞蹈对于舞蹈有着很大的扩大作用。当代社会, 舞蹈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人民交流方式, 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因此, 只有对舞蹈进行普及, 对其文化进行宣传, 才能够将舞蹈领域扩大, 重新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第二、社会舞蹈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的舞蹈, 它更贴近于人民的生活, 更加能够激发人民参与其中的意识。舞蹈不仅仅是艺术活动, 它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 他的根本活力来自于人民的参加, 而社会舞蹈的形式又能对人民参加的欲望进行加深, 可以说两者是在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第三、社会舞蹈能够对人民的体态美观念进行强化。社会舞蹈除了娱乐的功能, 还有着宣泄感情的功能, 这种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人民的生活体态以及生活风貌进行影响, 从而达到对人民的体态美观观念进行强化的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的舞蹈鉴赏做出了贡献。第四、社会舞蹈能够对人民的感知能力以及动作能力进行协调与唤醒。在当代社会, 很多事物都开始逐渐实现自动化进程, 这就造成了人民感知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退化, 另外, 人民对事物的欣赏水平也开始慢慢地退化了。所以, 现在很多人都仅仅对舞蹈之中的情节, 主题进行关心, 而真正应该去欣赏的动作韵律、动态平衡等等反而无人问津。而社会舞蹈的出现,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人民的感知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进行重新激发, 这就有助于提高人民的舞蹈欣赏水平。

对于社会舞蹈来说, 它最重要的还是要更多的人去参与。这种参与, 不仅仅能让社会舞蹈更深层次的融入人民的生活, 还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除此此外, 还对人民的欣赏水平、感官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所需要做的, 就是让更多的人融入到其中, 拥有重在参与的意识。

现代社会的文化, 更多的是快餐式的文化, 它非常的浮躁而且没有深度, 不利于人民生活的发展。而传统文化则与此有着很大的差别, 它拥有着非常强的渗透性, 而且安定且长久, 能够对一个人有着非常长足的影响, 这种影响, 不仅仅是对其生活的影响, 也是对其精神、性格等等的影响。如果年轻的一代能够对此进行坚持, 长久地对舞蹈文化进行吸收, 那么, 他就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这种民族文化, 也能够更深层次的提高自己的魅力。这是社会舞蹈的优点, 也是它的长久效应。

三、民族舞蹈所拥有的适用价值

民族舞蹈并不是一个因素的产物, 它有着很多因素, 包括政治、经济、地域以及宗教等等, 他们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 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大部分民族舞蹈的形成, 都与他们的历史、文化脱不了关系。民族舞蹈, 都是在这些因素之上逐渐建立起来的, 它们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又对无用的东西进行淘汰, 再吸收新的精髓, 然后这样不断吸收, 不断讨厌, 形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舞蹈体系。

现代社会, 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加快, 城市建设也越来越快, 这就导致文化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从某一个角度来说, 所谓的大众文化, 也就是被城市所接收吸收的传统文化。所谓的现代舞, 其实就是对传统舞蹈进行了城市加工以适应新环境的一种产物。比如, 传统文化中的锅庄舞, 在进入了城市之后, 就根据城市的需要对曲调以及动作进行了改变, 他们在学生之中流传, 最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锅庄舞。民族舞蹈文化以这种方式渐渐融入到了城市生活当中。对此, 我们可能会认为锅庄舞是一种非常传统的, 历史悠久的, 形式特殊的民族舞种, 但实际上, 这种舞蹈已经被现代生活所改变, 拥有了普遍性。它也就拥有了适用价值。

舞蹈的程式化, 指的是传统民间舞蹈比较规律的一种重复化的动作进程。比如说, 在藏族地区, 锅庄舞拥有着非常多的舞蹈形式, 但它却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程式体系, 但是但锅庄舞进入城市之后, 它则被规定为在某一个地区, 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某种舞蹈。这就是一种程式, 它对活动进行了规定, 能够对人民生活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 并且让参与者能够在传统民族舞蹈文化中获得某种收益, 最终得到某一种结果。

四、民族舞蹈所拥有的健身价值

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而存在于社会中, 却拥有着超过娱乐活动所会有的价值。它能够对人类各种心理以及生理的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满足, 帮助人民将塑造身形、强健身体以及休闲娱乐融合起来。民族集体舞蹈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传统舞蹈存在,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符号而存在社会之中。它表达了人们想要回归自然、获得平静的心理,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的身心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线上。

民族舞蹈现在作为一种健身的方法, 开始被更多的民族所吸收, 这就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而这种健身方式, 有着其他健身方式所没有的多元性, 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技术要求不高, 多样性广, 内容比较丰富;第二、不用投入太多的资金;第三、运用形式非常多, 不容易被场地所限制;第四、运用时间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所安排, 第五、不同的人体能消耗也各不相同;第六、能够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舞蹈想要能够促进人民身体的健康, 应该满足以下三个要求:民族性、娱乐性以及健身性。

五、对民族舞蹈的文化进行传承

舞蹈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 它有着非常特殊的表现和传承形式。这种文化它是动态的, 不容易被语言文化所限制, 能够对民族感情进行沟通, 还能够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我们想要对各个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进行探究, 就必须依靠各种古典文献的记载。在对文献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 我们还应该对各个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进行筛选, 最终找出里面最具代表性的, 再加以发展传承。中国民族的传统民族具有多元化, 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笔非常重要的财富, 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将它加以传承。它不但包含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表现形式, 还包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以及文化哲学思想。

民族文化不容易被单独传承, 它必须要在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对其进行良好传承。它和美术以及音乐一样, 都属于非语言文化遗产, 所以, 单纯的语言记录很难将其精髓记录下来。我们只有想办法让他在人民的生活中不断的发展, 扩大, 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其进行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美好的进行领会。

舞蹈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时效性, 它反映的是一个时期之内某种人物的某种心理特征, 它具有抽象、夸张的特点。因此, 它还必须借助场地、服装、音乐, 灯光等等物品的配合才能够完整的对它其中富有的意味以及深度进行表达。而舞蹈的造型、结构、韵味、旋律、动作等等, 都是对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 地理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的反映,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对这个地区的历史, 生活方式、劳动习惯等等进行研究, 因此, 我们一定要传统民间舞蹈进行很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虹.生成、流动、平滑空间——皮娜·鲍什舞蹈剧场的“游牧艺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2, 33 (10) .

[2]覃聪颖.新媒体时代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广西隆林苗族为例[J].艺海, 2012 (12)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族民间舞蹈】相关文章:

本土民间民族舞蹈06-20

民族民间舞蹈教案07-06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05-30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07-06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09-09

民族民间08-09

民间民族体育08-01

民族民间美术08-21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07-10

民族民间工艺07-23

上一篇:蓄水试验下一篇: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