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课程

2024-07-10

教学实践课程(精选十篇)

教学实践课程 篇1

一、专业人才培养

1. 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必须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过程装备与自动化专业方向的前身是化机专业,2005年改名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过程装备与自动化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过程装备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论,掌握过程装备制造技术,具有过程装备初步设计能力,过程装备管理、维护,自动化监控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采用的是“工学结合、半工半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2+0.5+0.5”的方式实施,即在学校学习两年,在“厂中校”或“校中厂”中开展职前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半年,最后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

2. 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职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见表1,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2。

二、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

1. 课程总体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需选取1~2个真实的专业性工作项目,在“厂中校”或“校中厂”中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或集体完成工作项目,得到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技能训练。

2. 课程设计

本专业知识体系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涉及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化学化工、化工机械等相关知识,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项目的选择及项目所依托的“厂中校”或“校中厂”的选择,要求相当高,项目选择得好坏,“厂中校”或“校中厂”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原则,精心选取项目,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现场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尽可能地拉近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

训练项目设计及教学实施要求可参照表3,训练项目设计依据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生特点,联系实际等情况,可做调整,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

3. 课程的组织实施

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2010级为例,即是在企业中开展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岗位职责,掌握岗位技能,为就业做准备。

课程实施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企业调研 (企业类型、企业生产现状、企业岗位特点、企业信誉及社会责任等) ,企业相关负责人与专业教师交流研讨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后勤保证,制订授课计划和考核量化表等。

课程实施过程,包括: (1) 通过企业参观、员工培训、师傅指导、岗位标兵座谈交流的形式开展学生岗前教育,下发任务单和学习实践管理制度手册。 (2) 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岗位意向、企业岗位实际等情况给学生安排真实的岗位,以2010级本专业学生 (共3名女生) 在某一化工容器管道制造类企业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学习为例,最终学生在普车加工、数控加工、电焊、电火花切割、管道制造、仓库管理 (1名女生) 、行政助理 (1名女生) 、财务助理 (1名女生) 、销售、质量检验 (压力试验、无损检测) 、管道工程安装、机修等岗位上开展课程学习。 (3) 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向企业相关人员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

课程实施注重学法指导,包括: (1) 实践要联系理论.锻炼、掌握岗位特点、需求,掌握职业规范,在此基础上提高职业素养,提升理论水平。 (2) 注重交流、经验积累。积极向经理人、员工等咨询,加强不同岗位工种间交流讨论,加深对职业的理解。 (3) 吃透重难点,注重练、分析相结合。项目中的难点、疑点、重点教学,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的做事风格。 (4) 学好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多听、多看、多动手、勤问、勤思考;注意企业的运转,岗位需求及职责;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要胆大心细、注重交流、协作;训练实习中吸收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

4.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成效为依据,由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共同评价,分为优秀≥90, 90>良≥76, 76>及格≥60和不及格<60四个等级,具体评价模式见表4。

三、注意事项

课程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要处理好三方面问题:

1. 企业选择问题

首先,企业岗位要能体现专业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这样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才可以在此开展;其次,企业要有良好的信誉及社会责任,管理规范,后勤服务跟得上;最后,企业生产现状良好,由于企业和市场接轨,劳动强度、饱和度与企业订单量分不开,要避免出现企业中途严重减产甚至停产,影响课程开展。

2. 学生思想教育及监督管理问题

由于学生身份由单纯的学生转变为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教育环境由单纯的校园环境到处于社会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中,部分学生不适应,怕吃苦,不能持续遵守公司规定,对自己的定位不明,导致了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没有严格履行岗位职责[1]。例如在机修岗位上的个别学生出现玩手机的情况;管道制造岗位一名学生出现旷工现象;普车加工岗位的两名学生工作懈怠,废品率升高;电焊岗位的一名学生对电焊工作环境不满意,出现消极怠工情况等。究其原因,大部分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思想准备不足,理想和现实有一定距离造成的,因此要在课程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这既是学生专业技能得到训练的保证,也是学生安全的保证。本专业对相关岗位的安全防范要求比较高,学生若不重视,极易产生安全隐患,因此要做到及时巡视,及时指导,及时教育,做到有备无患。

3. 课程指导教师、企业负责人、企业指导教师及时协调沟通问题

课程指导教师同时承担班主任的职责,要与企业负责人 (人事部门负责人、车间厂长) 、企业导师协调沟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以2010级为例,由于合作企业有两个厂区,空间上有一定距离,有时需要在两个厂区之间调换学生,2名学生抓住空子旷工上网;由于学生是非正式员工,企业的考勤管理要求略低,出现对5个学生没有考勤记录,相应补助报酬不能正常发放的情况。

存在企业指导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没有完成对学生的指导教育,也存在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情况。由于有的企业指导教师的待遇和岗位的工程完成量挂钩,部分企业指导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迫使学生过度劳动,致使学生逆反心理严重。以机修岗位为例,企业指导教师给学生半个小时吃饭时间,一天工作近10个小时。课程指导教师要积极和企业相关教师沟通解决此类问题,要定期在岗位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完善三方签字请假制度。学生请假,首先需要实习指导教师批准,然后企业指导教师批准,人事部门备案。杜绝请假不规范引起生产事故,避免因学生旷工对企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四、课程实施成效

(1) 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岗位需求,进行了相应技能训练,履行了岗位职责,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或集体完成工作项目,得到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技能,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了条件。

(2)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工程意识与职业素养,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心智更成熟;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3) 学校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企业利用学校建立技能型人才储备基地[1]。通过课程学习,企业已与多名学生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4) 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学生与多家企业员工在我校“工院杯”操作技能大赛上同台竞技,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以机修岗位钳工工种为例,本专业两名学生在钳工项目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5) 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发表论文、申报专利的数量也在增加。

参考文献

教学实践课程 篇2

摘要: 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护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研室结合临床实践,组织研究近年的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

关键词:护理学;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教师;护患沟通

我院是攀枝花学院的附属医院,在培养医学护理生的教学课程中要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了解疾病及护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护理教研室正在对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1结合临床实践,修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目前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现实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除以护理教材为基础,还应获取各种疾病的最新进展及临床指南的最新信息,以适应医学护理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集中护理各专业骨干教师研究近年的护理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2.1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现状 目前,医学院校的护理教育多采用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式大多采取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错误地放在教学从属地位而非主体地位,违背了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很少在教学中得到开发和提高。

2.2探索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教学法相结合方式的教育模式。这两种学习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国外在数10年前就已开始开展PBL教学。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PBL教学运用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双方都带来新的挑战。因此,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相结合将逐渐成为我院护理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

根据PBL教学模式,教学原理设计的一种“以病例为引导教学”的教学法,通过把真实、典型的住院病案与患者的一些影像资料搬到课堂上,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并通过病例的引导、讨论分析,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教师据此病例提出问题:①患者主诉是什么?②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是什么?让学生分析和回答提出初步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从而引出本章重点教学内容,再按教学大纲要求系统传授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坚持“重点突出,难点讲透”的原则,将发病机制等难点用清晰的图片和动画演示展示给学生,即生动形象,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便记忆。当学生对该病有初步了解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③为明确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与哪些疾病鉴别?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后,教师再展示患者相关的检查资料如视野检查、眼部B超、OTC检查等,继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这类病例的临床特征、确诊的方法。

3培养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1注重教师选拔培养 采用分段教学方式,每个教师所选课目章节结合自己所在科室及专业所长,这样也便于结合临床案例,力求教学相长。我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辅以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不但要做到认真备课,组织预讲;还要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指导老师,通过讲座、集体备课和现场点评来培训青年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除了选择先进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注意收集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制作成图片再结合理论知识讲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关键的是制作优质的课件,课件文本叙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动画杂乱,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照“屏”宣科、课件播放太快,均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我院护理教研室将每年进行一次PPT制作培训,以提高整体的课件制作水平。

4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是新形势下护士的必备素质,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以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学生。要求护士衣冠整洁,举止得体;对患者应使用礼貌性语言和安慰性语言,注重语言沟通技巧;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在临床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护患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篇3

关键词:高职;管理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35-04

实践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培养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巩固加深对知识理解和把握的有效途径。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它不像理工类专业课程实践的动手因素那么显著。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案例教学只停留于举例说明和简单的对答,情境模拟任务驱动性和目的性不强;实践教学的考核形式无法满足对技能的考核;实践教学内容模糊不清,理论教学过于呆板;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实践教学学时的安排过于随意;等等。而与此相对的是,实践教学对于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非常重要,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因此,为破解高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难题,下文将从课程定位、课程资源优化配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基于高职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来探索一条可借鉴的改革途径。

一、课程的定位

(一)基于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进行安排,而是按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来确定,要求学生在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高职管理类专业,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学生的核心就业岗位有五类,分别为基层公共部门、生产企业后勤、企事业单位策划、公关、行政。这些岗位对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控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求比较高。人际沟通能力,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是重中之重,管理的本质就是沟通,沟上下之意,通左右之情,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四项基本活动,都是在沟通中完成的。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在职业能力的迁移中,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也是题中之义。对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课程来作为支撑,比如课程体系中有《演讲与口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组织行为学》《办公室事务实训》培养管理控制能力,有《会议组织管理》《公共关系实务》作为组织策划能力培养的课程,而《人际交流与沟通实务》就是针对沟通协调能的培养的主要课程。

基于以上的课程定位,《人际交流与沟通实务》课程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专业必修课,也是技能实践课。在教学实施中,不同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体系结构,也必将发挥不一样的教学功能。我们将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划分为三比七,实践学时占大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说明教学目标,认知学派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教学目标应该着重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上的变化,显然就是要求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系统,在本课程中,教学目标体现为“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素质养成目标“的统一。

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熟识沟通过程要素,熟悉各种沟通情景中的应对措施要点及注意事项,掌握书面沟通、语言沟通等沟通技巧的要点。职业技能目标,是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工作场合,根据不同身份的沟通对象,采用适当有效的沟通方案;在工作中正确运用谈判、书面沟通技巧。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乐于沟通的意识、善于沟通的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使人际交流沟通素养成为职业技能发挥的催化剂。

二、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课程资源的拓展和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组成部分。目前,该课程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改革建设,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专兼结合教师团队

建成一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学团队。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及研究生学历,“双师型”比例达到百分之百,全部的专任教师均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实践课程团队还向相关行业借来“能工巧匠”,聘请行业专家,包括企业资深经理人、公共部门负责人、社会组织负责人等到学校担任兼职、兼课教师和客座教授。主要任务有三种,一种是开办讲座论坛,一种是指导学生的校外实践实训环节,还有一种是指导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这一团队为实践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活力和强心针,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高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二)整合校外实训实践资源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在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课程实践教学所使用的校外实训场地主要是街道办和社区居委,学生将学到的沟通技能应用在街道办等实训基地的实践工作中,当前合作开展的实践项目有社区宣传沟通、入户调查、人口普查、经济普查访谈等,选派学生到街道和社区进行实习,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代替仿真的工作环境,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代替虚拟的工作项目,实现工与学在课程层次的结合,实践证明这一点在管理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中也是可以实现的。

另外,在校内的实训实践场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校内实训室,实训室已布置为办公室及会议厅的仿真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仿真实践相结合,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情境模拟、谈判沟通、危机处理、角色扮演等实训项目。另一类是学校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办公室,如综合办公室、人事处、设备处、教务处、财务处等处室,向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的课余时间就可以在校内参与真实的管理沟通工作,一定的工作时间折算成相应的实践学时。

(三)教材资源的调整

课程相关教材高职高专类的有若干种,但是这些教材大多基于公共课的需要,涉及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沟通技能过少,理论内容所占比例过多,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无法达到就业岗位对行政管理毕业生的技能要求,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目前我们探索使用的是讲义+教材+资料的模式。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内容的取舍,形成了每个内容模块的讲义,每个讲义都有延伸阅读资料及相关背景资料,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同时,编制了每个实训项目的实施和指导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实训项目的教学目的、项目任务、实施手段、实施步骤、任务分析、考核标准。方案在实训项目实施之前通过纸质版和电子版向学生发放。

(四)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

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实践教学的需求。我们按照沟通技能的类别和应用范围,以及贴合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求,使得教学内容满足现场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原则上将深奥的管理沟通理论省略,联系实际工作环境,把课程内容界定为“人际冲突与障碍的化解”“沟通主体分析与策略选择”“沟通对象分析与策略选择”“谈判沟通”“危机沟通”“面谈沟通”六大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的基本教学思路为:任务情境——任务分析——任务实施——考核标准。任务情境是通过具体的背景材料导出实训任务,接着是对本次实训任务的内容分析和手段工具的运用分析,通过分析后分解完成任务的步骤,指导学生分步分阶段进行任务的实施,最后是考核标准,在学生完成任务后,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任务成果进行评价,最后是教师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践

改革教学方法,首先从教育思想上做好三个观念的转变: 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全方位的文化素质教育,变只注重共性发展为也注重个性发展,变适应当前社会需要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教师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中,重点是施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改变学生偏重记忆、理解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新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一直秉持的教学理念是:理论,以够用为原则;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实训,以创新为动力。具体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主题研习、感知体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现场教学等,以下主要阐述几个主要方法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换位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知识力、评价力和挖掘思维潜力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效果。案例分析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部。传统的案例教学具体实施是教师运用案例对某一个知识点和难点进行说明,或者是一个案例中糅合诸多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分辨分析以巩固知识。在本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加入了换位的元素,让学生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同时让教师从“教”的领域扩展到对“学”的参与。每次课的前五到十分钟由学生来讲述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人际沟通失败或成功的案例,并由学生分析当时成败的原因,考虑是否有更优方案,其他学生也可以为其提供方法选择,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分享式的换位式的案例教学法,一来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二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不同的人和事,学会选择恰当有效的沟通方式。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与体验,交流彼此的经验和观念,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是经历、经验的意思,即从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创造一个仿真的或真实的环境,使学生通过真实的经历,领悟和发现真理,通过实践体验的环节来达到掌握知识、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计体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从而学习和领悟所需的知识的过程。

以某次课为例,当涉及“沟通客体的某些行为会产生沟通过程出现信息失真”这一个要点时,我们放弃了用讲授法来讲解信息传递的理论,而是采用了体验式教学。具体过程是,教师对第一位学生说一句话,第一位学生把这句话传给第二位学生,第三位学生不能偷听这句话,以此方法传到最后一位学生,告诉全体学生他听到了什么。体验结束并不等于教学结束,如果体验结果无误,让学生总结成功传递这句话的经验,如果结果与教师给定的话有出入,那么让学生来分析在这个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信息失真,如何去改进。通过体验,让学生去亲身体会信息传递过程的若干环节,清楚地把握提高信息保真度的技能要点。

(三)情境模拟三部曲

情境模拟是一种仿真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某种职业或实际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展开的,学生知识的理解与迁移,也直接存在于实际情境。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可以更多地获取与人的职业或专业活动有关的知识,特别是在验证、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自身还能通过直接参与职业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它的实施过程是在假设的情境中进行,要求设计出逼真的场景,其中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疑难问题等,学生要根据情境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

在本课程的情境模拟教学当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步骤,即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如图1所示)。

图1情境模拟三部曲示意图

步骤一是前任务,首先教师给定一个具体情境,情境设置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就起不到锻炼学生的作用,失去锻炼学生的意义,但是也不能过于复杂,要有一定的难度,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情境中有若干类型的人际冲突,有不同职位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也包含不同的特定工作场景和任务背景。

步骤二是任务环,这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核心部分。在任务的驱动下,各个小组的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和各种沟通技能分析情境背景,根据场景中不同职位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的沟通目标,运用恰当有效的沟通对象策略,设计沟通方案,同时选取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通过演绎的方式向大家呈现。在这一步骤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不打断学生的演练,不影响学生的思路,在每组演练完毕后暂不做评论,以免影响后面的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作相应的观察记录。

步骤三是后任务。各演练小组对本组的沟通方案进行介绍、分析及总结。其他各小组成员对演练汇报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师对情境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演练小组的方案和演练过程及结果进行总评,找出学生方案的闪光点和创新之处,同时,也要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分析,查找根源,给学生以启发。另外,教师还需进行补充知识讲授。

四、建立“三结合”考核方案

采用一张考试卷包罗整个教学内容,这样既不能真正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不易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何。而实践教学的考核注重的应该是技能考核而不是知识本身的考核,本课程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实践情况相结合这“三个相结合”,着力构建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如图2所示),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形成对学生职业能力、技能与知识要求的有利反馈。具体来说,总评成绩构成有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出勤情况占5%;第二部分是课堂参与,占10%;第三部分是实训任务,占35%;第四部分为小组实践,占20%;最后是期末考试占30%。其中除了期末考试,其他四个部分采用分阶段分模块的考核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实践内完成,按照各专项能力的考核要求,采用报告、演绎、操作、策划等多样考核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给定最后成绩。

当前,办学主体或职业教育研究领域都对现行高职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教学内容学科味道过重、课堂氛围僵化呆板等。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实际管理能力有许多不满,反映毕业生无法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从实践教学的资源、内容、手段、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定位和调整,切入点是构成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基本——课程,从一个个的专业课程入手,对内强化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对外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拓宽实践教学的方法渠道,夯实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淑梅,张友宏.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141-142.

[2]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8.

[3]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03(8): 18-20.

[4]张玉梅,张庆武.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49.

[5]杨汉洲.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17):55-57.

[6]崔秋香.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高教研究,2007(2)中旬刊:33.

教学实践课程 篇4

关键词:Edexcel BTEC,教学模式,课业设计与评价

目前, 国内和英国Edexcel BTEC职业资格的合作教学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BTEC教学是一种国际认可学历、国际标准资格、统一标准课程的职业教育模式, BTEC证书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通过BTEC中外合作教学, 学生可以取得国内的学历证书与BTEC职业资格证书, 可以凭借BTEC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留学机会。对院校来说, 中外合作教学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教学内容、思想和理念, 对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极大的作用。

BTEC课程旧课程大纲分为文凭课程 (Diploma) 和证书课程 (Certificate) 两类, 从级别上分为初级 (First) 、中级 (National) 和高级 (Higher National) 三个级别。而BTEC (HND:Higher National Diploma) 属于高级文凭类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11级学生开始, Edexcel BTEC改用了新的大纲,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由课时制改为学分制。

一、BTEC教学模式的特点

BTEC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非常明确,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 其特点主要如下:以课业为主要的考核手段,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传统教学模式较高;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对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鼓励学生的潜能的开发;要求课业有特定的职业的背景, 最好是当地企业或其他工作领域的实际问题, 尽量使学生完成的课业具有商业价值;将学术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兼顾升学和就业, 完成课程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同时获得继续攻读本科以上学位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BTEC教学的教学实践经验

通过BTEC教学过程, 我们对BTEC教学模式和要求有了一定体会, 取得了丰富的BTEC教学经验, 下面将按照教学流程逐项对相关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1. 安排专业教学计划。

BTEC教学有一个完整的BTEC教学大纲, 同国内的教学大纲相比, BTEC教学大纲除了列出学习内容外, 还列出了课程的考核要求和评估原则, 而且要求非常细致。开展BTEC教学, 需要相关系部先根据大纲安排教学计划。在进行BTEC学习前, 学生需要明确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是什么, 针对目标去学习, 才能达到合格要求。

2. 教师设计课程课业。

BTEC对学生的教学和考核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完成课业, 每门课程要做2~3个课业, 要求学生完成的课业能覆盖BTEC教学大纲中本单元所要求的全部内容。课业是以一系列任务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 由教师设计、布置、指导和评估。学生在自主完成课业任务的过程中, 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若干项的专业学习成果。同时, 课业规定了学生必须发展的通用能力领域及应取得的成果。BTEC把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课业的方式把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发展了通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设计课业, 设计学生在怎样的环境下, 通过怎样的学习过程, 有效地掌握知识, 并将相关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经验和能力训练;学生在围绕完成课业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中, 得到相关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训练。课业要求完全覆盖教学大纲的每一点要求, 同时要求只要覆盖一次。所以BTEC的教学设计体现在课业设计中, 课业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课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考试、作业、报告、设计等形式。可以设计探索性课业, 即只给出课业的任务, 不给出课业的操作和实现步骤, 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查资料以及讨论, 通过探索性学习完成课业;也可以设置成设计类课业, 教师给出题目和要求, 学生根据相关的条件和设计方案, 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

3. 完成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和设计好的课业, 教师就可以进行课程教学了, 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 BTEC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的指导与教学为辅, 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完成课业。学生在完成课业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 收集并保存“证据”。学生用“证据”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据有多种形式, 如工作日志、报告、总结等文件资料。学生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据, 制作自己的学习证据汇编。学习证据汇编除了可以用来申报学习成果, 评定学习成绩及通用能力等级外, 还可以在求职时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4. 教师进行课业评估。

课业的评估包括对专业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对通用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评价的依据就是学生提交的取得“成果”的“证据”。评价等级有P (通过) 、M (良好) 、D (优秀) , 不合格的要重做。评价标准在教师布置课业任务时就已向学生公布。

BTEC课程课业成绩可以根据几个部分来评定, 包括问题, 设计, 实验, 演讲, 教师提问等, 其中问题与设计需要有纸质课业和相关的电子资料作为学习成果证据, 如果涉及到实物的制作还需要提供实物作为证据, 来实验、演讲, 教师提问需要有观察表来证明, 教师还可以拍摄照片, 制作录像录音作为相关内容的证据。

课业评分需要有三个阶段:首先,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课业, 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课业进行评价, 给出成绩和详细的评语, 并给出改进的建议;其次, 学生拿到初次批改的课业后, 可以和教师进行沟通, 根据教师的建议对课业进行补充和修改;最后, 如果学生的课业至少满足了BTEC要求的通过的标准,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 如果没有达到最低的通过的标准, 学生还需要再三修改以达到要求。

5. 进行BTEC教学质量监控。

进行BTEC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内审和外审两个部分, 不同的教学系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监控环节, 但是内审和外审是必须进行的。内审员主要为校内的监督, 需要通过听课, 教学计划检查, 课业检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并要求教师限期改正问题。其中课业检查是内审重点之一, 课业需要两轮审查, 在上课前对课业的设计进行第一轮审查, 在课业完成后需要对课业逐份进行第二轮审查, 不但要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大纲要求, 也需要对教师的评审进行检查, 保证课业成绩的公平公正。外审是由英国BTEC总部派来的外审员执行, 主要通过课业审查, 教师和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专业教学进行评估, 不合格会给出不通过的建议。

三、BTEC教学的课业设计与评价

下面将通过一个多教学单元 (unit) 一体化教学的课业设计来谈谈BTEC教学设计的重点, 所用的例子为项目, 项目管理与工程设计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 这门课程将完成三个单元, 分别是项目, 项目管理和工程设计, 最终将达到这三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本教学单元共有两个课业, 课业1要求选择项目, 完成项目说明, 课业2要求完成项目报告和实物设计。

课业1要求选择项目, 完成项目说明, 下面即项目选择的流程图。

四、BTEC教学总结

综上所述, BTEC教学课程建设以职业为导向, 兼顾通用能力;教育理念现代化, 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考核评估以课业 (课业) 为依据。在实践教学中引入BTEC理念, 进行BTEC职业资格教学, 有助于体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能使我们对职业能力内涵的认识更加全面, 使得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连青.BTEC课程教学实践与回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1) .

[2]王珑.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01) .

[3]罗晓蓉.BTEC课业教学本土化的实践探索[J].教学研究, 2006, (11) .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实践 篇5

故而近年来,我国大多中专院校都开始开设“财务会计”这门课程。

但是,在实际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多大教师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保留传统的教学格局,使得中专财务会计教学与实际社会中财务会计的岗位需求脱节。

导致学生无法满足将来的社会发展需求。

因此,课程改革迫不容缓。

而本文就对中专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及实践进行一些分析。

【关键词】中专;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究

前言

目前,我国经济的环境需求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不断变更中不断变化。

但在这一变化的大环境中,我国中专院校在财务会计的课程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与社会现实发展产生脱节。

且大多教师教学手段落后、单一,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阻碍学生学习效率与能力的提升。

为改善这一情况,在新时期的中专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相关教师应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培养学生相关的实践技能。

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型技术人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中专财务会计课程概述

财务会计,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

通常需要学生对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

其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学会通过会计程序,提供出有效的决策信息,以期将来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而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实际的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但是,在以往的中专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书本教材上的会计知识与其涉及的技能,忽视了现实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导致学生与此类财会知识接触较少,很多现实中的问题无法理解与解决,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发展。

对解决这一困境,在新时期的中专财务会计教学中,相关教师应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创新出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2当前中专财务会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当前我国中专财务会计教学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提升。

以下,笔者主要从“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师教学环境较差”与“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个别教师可以意识到自身教学中的问题。

2.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教学中,教师观念陈旧是教学落后的主要原因。

笔者将中专学校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与我国高校财经类学生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中专学生虽理论知识如高校学生,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却远胜于高校财经类学生。

这也是中专生在社会立足优势之一。

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很多学校将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并保持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采用单一、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且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其中,理论教学中,大多教师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大多雅雀无声且同时不停的记笔记。

该种教学方式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得不到发展,能力很难提升。

而在实践课程中,大多教师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的方式,教学中教师没有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只是单一的将教材中涉及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2教师教学环境较差

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与效果也有直接影响。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同时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学生需要具有较好的实践环境。

但是,分析以往的中专财务会计教学,可以发现大多学校财务会计教学环境较差,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或实验室配置不高),硬件、软件条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没有实验基地等。

这就不免学生在会计实验的过程中,受软硬件影响,无法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另外,笔者对我国开设财务会计专业的中专学习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大多学校校内外没有相关的实验基地,学生实验大多都是在于学校合作的企业进行。

但是由于企业将来招聘人员有限,因此,这就不免影响学生的就业量,进而导致学生将来的就业无法得到落实。

2.3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轻实践”,也是很多中专财务会计教学中常出现起的问题。

问题具体表现在:受学科变化快,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与修改的影响,很多教师时常不等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从事理论课程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大多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教学,对相关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另外,在实际的中专财务会计教学中,很多教师是刚毕业就从事教师行业的年轻教师,该类教师自身从业经验不足,故在实践教学中缺少教学经验,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且在教学中无法作答举一反三,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内容枯燥。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故而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重视这一问题,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保障。

3中专财务会计课程改革及实践探究

3.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将来发展

为提高中专财务会计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改革效率。

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将来的发展。

教师可以:①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财务会计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

将新政策、新规定有机的融入日常教学中,并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情为学生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

②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

③学校应加大对财务会计专业实验经费与器材的资金投入,为学生创造出更多将理论、实践结合的机会与空间,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型技术人才,以实现办学目标。

3.2优化会计教学环境,加大教学资金投入

学校应积极优化教师教学条件,而相关教师应积极优化财务会计教学环境,并加大对该专业教学资金的投入。

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能力的有效提升。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财务会计专业的实验经费与器材的投入(如:建立或完善现代化模拟实验室、建立财务会计资料库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良好教学与学习的环境。

在资料库的建立中,学校可以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将资料与教学内容融合,设计出更科学、完美的资料。

而现代化模拟实验室建立后,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操作多种会计工作,这样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有效提升。

3.3打造专业教师团队,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为保证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学校需要具备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在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具备专业的实验操作能力。

这样可以为将来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保障。

学校可以:要求在校教师具备双师资格(教师资格与职业证书),并经常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学习进修、培训等,以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理论与实验水平。

教师自身: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习,并及时掌握财务会计最新消息,做出教学计划并及时调整、修改。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辅助自身教学,以保证自身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保障,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4总结

当前我国中专财务会计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对此,相关教师应重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巍.浅谈中专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3:416.

[2]高珊珊.高职教育中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财会学习,2016,21:220.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实践 篇6

0.引言

以往的教学注重以知识体系为结构,模仿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由于高职学生没有本科学生基础扎实,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感到枯燥而乏味。从报考计算机应用专业来看,有一半学生高中阶段学文科的,这部分学生对于电路知识基本是停留在初中水平,如果从理论到理论,学生不知道所以然,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到底是干什么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的兴趣会逐渐下降。据调查统计,一个班级学生只有五分之二学生能够认真的听讲,五分之二学生对这门课有一点点兴趣,五分之一学生没有兴趣,从期末考试情况看,如果严格按60分计算,只有五分一学生能及格。针对以上情况,必须改变原有的以知识体系结构的教材,开发出符合高职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1.教学改理念

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以培养技文双馨[1]人才来进行课程设计。硬件电路设一门电子专业课,作为计算机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从事计算机行业,这门课可作为电子设计,汽车电子电路等与电子电路有关的一门课,所以,设计课程不单单从计算机硬件出发,还应从企业需要来设计,所选取的项目要企业化,教学项目依据企业背景材料设计;学习内容工作化,学习任务来自工作,又高于工作任务;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即原来的传统教室进行改造,一体化教室;教师指导团队化,指导老师以团队方式进行指导,来改变以往以独立学科来进行指导的方式。学生操作的规范化,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个项目,通过资料的查阅,团队的决策,计划,方案,实施,检查,评价;成绩考核的过程化,改变以往以试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作为动态的评价方式。[2]

2.课程开发实践

2.1 调研

职业名称:嵌入式系统设计员

典型任务编号1-1典型工作任务名称: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

工作岗位

嵌入式系统硬件外围电路设计(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相关、电源等)、组装等。

工作过程

分析硬件电路设计需求,进行硬件功能设计,制定方案。依照方案,进行详细设计,选型器件,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在电路板上完成调制,独立完成设备选型,清单制作,详细实施方案,工程费用预算,系统测试方案制订。

工作任务的对象

包括硬件电路2.常用的仪器3.常用的元器件4.焊接工具5.计算机软件和硬件。

工具

相关产品标准;功能描述书;办公设备;ORCAD,Word, Power PCB,PROTEUS等;示波器、万用表等。

方法

通过理解新产品标准,详细描述系统功能,产生规格书,收集需求信息,查阅资料,确定选型,制板,材料清单,测试电路板。

工作组织

小组分工协作,负责硬件设计,仿真验证等工作;2.小组内部沟通完成产品定型。

对工作和技术的要求

分析功能需求,与用户建立联系;学习理解产品标准,正确完成设计;

熟练使用绘图软件,准确制作电路图;合理统计材料、设备数量,制作个头清单;

掌握施工顺序,合理安排各步骤进程;能按进度要求,归总,总结日志,工作周报。

区分点

对硬件电路设计人员,不仅能够分析相关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而且要具备设计简单硬件外围电路的能力,且要熟练使用绘图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的PCB制板。

2.2 学生工作页开发

本科式教材作为高职院校的教材,它是以知识体系结构来组织教学,可能适合本科院校,但如果作为高职教材,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很难适应;其次,高职院校学生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应用性人才,此类教材不能适应高职学生。为此,在前期的基础上,着手开发学生工作页,为学生提供项目、学习资料。作为高职学生的学材和教师的教材。因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周期短,各个学校有自己的模式开发,要根据具体的课程,针对企业岗位,进行具体开发,现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为例,谈一下开发过程。

3.一体化教学实践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为条件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设计[3],构建一体化学训教学环境,集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仿真软件、常用电子仪器和常用工具于一体教学环境。克服由于实验室仪器不足,元器件陈旧或不足,导致设计的项目往往比较落后或不能设计项目等问题。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4],原理图的绘制,实现对项目方案的论证,由于项目方案设计需要经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来测试数据,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在计算机中画出原理图,测试,对方案进行验证,如发现数据不正确,反复修改电路的参数,直至符合要求。同时,由原来单純在教室讲理论学习电路,学生对理论知识难懂,枯燥,失去学习积极性,通过仿真数据,很直接测出数据,在做中学习,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大大节约了硬件的成本,使设计的方案在仿真基础上加以完善,作为仿真结果跟实际电路是一模一样,在仿真正确情况下,方可设计电路。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原理图仿真正确情况下,设计PCB板,如MULTISM10或PROTEUS可直接由原理图转化为PCB板,经过人工的调整,达到PCB板要求,软件可进行电气检查,利用先进的算法实现自动布局,省去了人工的繁琐工作,设计的PCB具有先进性。

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实现PCB板设计后,加工成电路板,接下做元器件的焊接,电路的测试,故障排除,在做中思考,学习,最后形成实用的产品,可投入使用。如语音扩音器。

以上过程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从方案设计到产品形成全都在一体化学训中实施。

4.结论

学生在项目过程中,体现做中学,学中做,而不是以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线,通过对课程的开发,把课程开发的工作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环境,实践表明,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能提高学生主动性,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课堂更充满活力,有生命。当然,对于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雪. 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的实践研究[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

[2] 陈容红,崔健. 创设真实的工业情境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A]. 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 2010 .

[3] 俊明. 试论新课程下教师教学合作方式的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10,(02) .

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实践 篇7

关键词:计算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科学计算现已成为同理论研究、实验技术并立的第三种方法,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计算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而科学计算的核心和灵魂则是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是数学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是计算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像纯数学那样只研究数学本身的理论,而是把理论与计算紧密结合,着重研究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目前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许多的学科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边缘学科,如计算物理、计算力学、计算化学等。对于从事工程与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当今,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的环境和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当前一些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内容显得有些陈旧,与教学现状不太适应。同时,传统教学的理论体系完整、缜密,知识点全面,基本适用于所有的理工科学生,针对性不强。新形势下,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教学更需要有针对性,并且突出实践性。

一、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存在学时少 ,内容多的矛盾。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涉及的知识点多,需要用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许多知识,同时有许多这些教材没有讲到的知识需要补充,要求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编程的基础。而其课时很少,一般只有32或48学时,其中还包括上机实习的课时。

2.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够紧密。计算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开课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在应用中碰到的计算问题。传统教学中,不能够将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一些科学计算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 并做到有所侧重地教学,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

3.数值实验能力的培养不够。数值实验的课时少 ,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对计算方法和理论方法的差别理解不清,没有直观认识。比如避免两个相近数相减、防止大数吃掉小数等原则,在理论计算中没有区别,在利用计算机的数值计算中差别就很大了。学生常常不能理解,只要多动手试验,这些是很好理解的。

二、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我们根据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窠臼,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精简理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易学易教,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理论+算法+程序+案例”的模式。

1.教学内容新老结合 ,适当创新。传统教学 ,侧重介绍数学原理及算法,采用C语言编程;我们在教学中侧重实用性,注重案例分析,摒弃繁琐理论推导,改用Matlab软件,易于编程降低了课程前置要求,改变了学生“学不好、学好不会用、学后易忘记”的状况。同时,对传统的理论进行适当压缩,增加了近年来一些前沿方法的讲解。例如将多层网格法、并行计算等新方法的思想融入教学中,并适当介绍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现代计算智能方法及研究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手段的改革。我们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 ,以自制的电子教案讲授理论,并配以多媒体动画演示,用符号计算系统动画演示插值、拟合和数值积分等问题的求解及其误差,配以必要的课堂板书。例如在讲非线性方程的Newton法时,我们用动画演示Newton法的迭代过程;用Matlab作图区别单根和重根的情形, 使学生直接发现用Newton法求单根和重根的收敛速度是不一样的。清楚明了,易于理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3.教学体现针对性 ,突出实用性。我们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在简明精炼的讲授数学理论、传统算法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数学手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了数值计算软件的应用及实际案例的分析,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思想与方法融入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实训, 尤其注重选取既具有实用背景又能对阐明基本概念有帮助、提高学生兴趣的案例,鼓励学生编程上机实现,熟悉相关软件工具,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注重实践教学 ,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开展,针对本课程,除了课程中安排的上机实训外,还安排了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和算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或模拟问题)。

5.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等辅助教学系统 , 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及校图书馆、院计算机实验室的电子资源,充分利用Matlab等数学软件及其他教学软件,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新思维。

教学实践课程 篇8

一、巧用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它以丰富广泛的课程资源为内容源泉,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和方式。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因为没有寻求到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而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索然无味。有时也会因为没有有效地引导,让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过于形式化,甚至走进了“教知识”的误区。

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学科课程的延伸、拓展和提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内容,如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单元主题、小学数学学科中的数学广角、英语学科中的更不用说科学等了,都是我们随手拈来的好资源。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学科单元主题为例:

从上表中不难发现,作为学科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主题的开发设计,充分兼顾学科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学习的有效铺垫,引导学生从他们自己的兴趣出发,共同讨论确定活动的主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环节,才能让学生积极乐意参与其中,并在整个活动中团结协作,从而对活动过程也会有更加透彻的了解,最后做到能把经验与同伴分享。

二、关注需要,凸显综合活动的细节指导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里,这样写道: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特别是在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细致考虑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跟进指导。例如,在开展《寻找生活中的书法》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安排周末时间走进家庭、社区、街头等去发现、收集书法家题写的店名、广告牌、大厅匾额等。通过调查访问,了解人们为何悬挂这些匾额作品的意义。学生很乐于参加走出校外的活动,可是本次的调查活动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甚至吃了闭门羹,最终扫兴而归。经过了解,原来是他们只为急于完成任务,有的在商家忙碌的时候,不停发问;有的甚至由于好奇随意乱动店里的东西,而引起商家的反感;有的学生没做好问题设计,结果访问结果南辕北辙……周一的课余时间,我马上组织学生反思,共同寻找调查活动失败的原因,再次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以及注意事项:(1)要有礼貌,懂得尊重别人;(2)要设计好调查访问的问题,讲清楚自己调查的目的;(3)把握好调查的时间。有了这样的铺垫,第二次的调查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收获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学会了与人沟通。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关注每一个细节做起。很多时候,我们教师要求学生做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报成果时,往往把它当作一种任务直接布置下去了,而忘记了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做到这些看似“琐碎”的指导。

三、注重实践,尊重学生活动过程的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价值追求,从这一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过程的本身,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亲身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由于所处的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进城务工子女,家长们忙着维持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极其忽略,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极其冷漠。从感恩教育问题出发,开发了《走进亲情》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自行组成小组,共同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工作任务,到活动进行小结、成果展示,写活动反思与收获;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在“母(父)爱的瞬间”活动记录中,孩子们才发现父母对于自己的关爱,其实不只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而是深藏在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由此,延伸开展“回报亲恩”的活动日记里,孩子们也知道用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家长。有的是为下班的家长热好饭菜;有的是为上夜班晚归的家长留下贴心的话语;有的自觉改正不认真学习的坏习惯,让家长不再为自己的学习操心。活动后,家长纷纷来电或在QQ上留言,告诉我他们的孩子变了,长大了,会关心人了,觉得自己真幸福!孩子的懂事是他们最大的欣慰。整个活动,孩子们所亲历所得的都是自己的独特体验,是任何说教形式都无法企及的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形。”事实说明,实践体验是儿童享受现实生活和走向未来的起点,是一种培养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把握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有效开发实施课程实践,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才能够为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实的发展。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身边熟悉的资源,充分利用学科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细节指导,促进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多元的学习方式与体验,是任何说教形式的教育无法企及的。

关键词:课程开发,实施理念,教学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丛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6.

教学实践课程 篇9

关键词:品德课程,教学管理,教学实效

小学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引人求真、导人向善、促人自信的教育, 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要提高品德课程的教学实效, 首先要加强对品德课程的教学管理。如何加强品德课程的教学管理, 是当前摆在学校领导和每位品德课程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也是当务之急。对此, 我校在全面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围绕提高品德课程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标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 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管理路子, 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突出品德课程的重要地位

为了突出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摆正品德课程的位置, 学校领导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学科专业培训, 同时邀请专家到校开设专题讲座, 积极主动选送骨干教师参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 要求本学科教师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 在道德行为上为学生作出示范, 做到言传身教,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榜样主导作用。其次是认真制定各年段的教学计划和管理实施意见, 包括:课程设置、课前准备、活动过程、作业批改、课后延伸、研讨活动、期末考查、学生评价、课题研究和本学科各种资源的收集与积累等。再次是开足上齐品德课程, 保证每周每班有两节品德课连上, 以便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并严禁占用本科学的教学课时。再次是加强本学科教师的配备, 各年级都设立有本学科专职教师, 特别选派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身心健康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担任本学科的教学, 以确保本学科的质量。最后是增加本学科教学经费的投入, 包括优化育人环境、添置活动设施、购买参考资料、联系实践基地等, 以确保品德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品德课程的教学管理

当前在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只重视论文与案例的评选和观摩课与评优课的研讨, 而忽视对常态课的跟踪管理和教学评价的改革, 这对大面积提高品德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很不利的。我们认为, 应把重点放在直接影响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上, 也就是抓好常态课的教学管理与评价, 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对此, 我校经过十年的实践与探索, 早已形成共识, 要提高品德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要建立健全学科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抓紧课前准备。

品德课程教学要成功, 功在课前、重在资源。学校要求全体品德科教师要充分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前各项准备工作, 包括布置学生准备学具、收集信息、调查访问、观察了解和整理资料。不但要做到挖掘教材资源和整合学科资源, 而且要充分链接网络资源和挖掘本地资源。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课标, 手中有教材, 目中有学生”。既要明确活动目标、重点和难点;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 联系学生的生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 准备好各种教学用具和活动场所。同时加强集体备课, 相互切磋, 集思广益,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注重各种资源的收集、积累和利用, 以达到资源共享, 进一步提高了备课质量。

2. 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只有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师生之间才能真诚交流与沟通,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这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都能注重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投入真情实感, 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场所和机会,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学过程能够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学生的生成资源,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创造机会,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体。经过反复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发现学生在这种自主、宽松状态下的学习感情最真、兴趣最高、效率最好。

3. 抓好内外结合。

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只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 课后延伸、横向联系、学科渗透、内外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好这一工作, 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要适时渗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特别是加强了与我校的办学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形成合力。定期印发给家长和社区领导的一封信, 说明让子女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得到了家长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并在各班开展学生各项技能“班级之最”评选, 这一举措对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和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学校还结合教材内容和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 定期分年级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热爱家乡、安全自护、健康卫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和法制教育等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式多样, 讲解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动静结合、氛围很好、入心入脑, 可看性强、教育性大, 这一举措填补了品德课程教材内容的不足, 增强了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4. 抓好常规检查。

定期组织行政人员对各学科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和验收。查阅教师学科计划、教学设计、作业批改、考查试卷、教具制作和学生评价记录等项目, 力争做到教学常规检查落实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按时上、下课, 做到不迟到, 不早退, 杜绝旷课和占用课时。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要开设一节公开课、参与一项小课题研究、每单元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周听一节同行的课、教导处每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查, 同时还将品德课程的教研记录和学生评价量表列入检查项目, 填入学校工作行事历, 以便督查。学校要求行政人员和教研组长及同学科教师要随堂听课, 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听课后要组织教师及时评讲, 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 并做好记录, 存入教师业务档案, 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5. 抓好课题科研。

学校始终以科研为先导, 向科研要质量。近几年来先后承担了省市县级课题研究, 其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于2010年荣获福建省首届优秀校级课题评选一等奖;“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方法与途径”课题于2011年被评为市“优秀教研成果”。最近又承担了省普教室的子课题“《品德与社会》评定量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学校成立品德课程教研室和课题研究小组, 制订相关制度, 出台奖励措施。做到教研工作全员参与, 课题研究专人负责, 教学资源专人保管, 奖惩制度专人落实, 使之能够深入、持久、有序地进行。定期组织教师教学论文、案例和设计评选, 举行教师教学基本功、说课和片段教学技能竞赛, 开展教师读书笔记、教具设计和课件制作评比, 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激发了教师主动参与的热情。

三、改进品德课程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 加强和改进品德课程教学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学校要求担任本学科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深入了解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进行全程、全面、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先后多次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有关评价方面的研讨和资料搜集, 整理出品德课程教师“课堂教学常用语”, 包括:启发性常用语、激励性常用语、反思性常用语和鼓励性评价语等。设计出品德课程《学生每周课堂表现评价表》、《学生单元学习成绩评价表》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量表》, 这一量表纵向的评价内容包括:课前准备、参与态度、作品作业、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成长记录袋和期末考查成绩, 其中前五项占50%, 成长记录袋占20%, 期末考查成绩占30%。横向的参评者有:自己、同学、家长和教师, 然后再进行综合评定得出每位学生期末成绩的等级。评价量表中留有家长想说的话和老师的鼓励性评语, 这一评价量表不但能够充分而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足和努力方向,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发挥出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四、提高品德课程的教学实效

经过近十年来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在品德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教师先后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教育教学活动交流和各种技能竞赛评选均取得好成绩, 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品德课程教师队伍, 其中有评上福建省思品科特级教师、有评上思品科“小中高”职称, 也有数名教师被评上省市县级品德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优教师。全校教师先后撰写德育论文发表在CN刊上的就有三十多篇, 获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奖励有近百篇。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参与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社会 (生活) 活动课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得到解脱, 压抑的心理得以舒展, 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息, 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乐园。我们在定期对师生和家长进行品德课程教学问卷调查时发现, 对本学科的教学, 不但学生喜欢, 老师乐意、而且家长也非常支持。这一系列的举措, 既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实效, 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为学校赢得省市级示范校、文明校和课改先进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FLASH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篇10

FLASH平面动画技术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多媒体技术之一,普遍应用于网站设计、广告设计、MV制作、影视制作、游戏开发等各个领域。FLASH动画课程,也成为各个高校计算机或者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就我院情况来看,该门课程是网络多媒体、游戏制作等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学生在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都是兴致勃勃的,一是因为动画课程有趣;二是因为FLASH技术本身良好的就业前景。如何让他们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学习获得最大的收获,是每位任课老师都在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丰富的案例、自由的讨论、灵活的作业等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FLASH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

2.1 从正确认识FLASH课程开始

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FLASH和FLASH课程。首先,以丰富的案例介绍FLASH的用途,包括应用在什么样的领域、目前的社会需求、有什么样发展前景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其次要明确FLASH的课程特点。FLASH是极富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要做出优秀的FLASH作品,除了像学习其它软件一样,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操作技巧之外,还需要具备其它能力。比如色彩知识、图像处理技术、创意思维等。以此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堂学习,要在在课下多看、多学、多借鉴、多思考。

2.2 合理取舍,充实教学内容

绝大多数FLASH教材把教学内容分为软件操作和AS语法两大块。对于自学软件者,这样的安排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门课程,显得过于单薄。在FLASH课程里边,有三方面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在具体岗位中的应用。比如设计公司的分工、网站开发的流程、FLASH动画制作需要掌握的周边知识等。这些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到FLASH目前的就业行情、实用价值,这对下一步开展具体教学很有好处,也为学生确立了努力的方向。二是业界名人事迹。结合实例讲述从事FLASH创作的名人故事和作品,有条件的话请几位专门做FLASH并且有点小名气的“闪客”效果会更好。通过介绍,可以非常真切展示动画师的风采,为学生树立榜样。三是优秀站点赏析。让学生上网搜索FLASH网站,放在一起讨论,最后推荐出几个出色的网站,作为今后学习和交流的平台。FLASH的课时是有限的,加入了以上的内容后,必将压缩一些内容。笔者认为或者是教材上写着的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省略;对于一些不重要或者过于细节深入的知识,要突出重点难点,应该尽量留给学生自己去摸索,点到即止即可。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引导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满足探索心理。

2.3 从实例入手,让学习内容更直观生动

FLASH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法,从理论开始,容易引起学生腻烦心理。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开始上课的时候展示一个制作好的动画效果,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个是怎么作的。经过讨论后,往往会将问题集中在某一个关键点上,而这个关键点就是新的学习内容。这个时候教师做总结,给出办法,学生会有顿悟的感觉。因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也参与其中,新的知识的习得不是顺手得来,而是经过冥想,所以会记得很牢固。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类似的例子,巩固新知识。从一个实例开始,发掘理论,再运用到另一个实例当中去,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既学了新知识,又锻炼了应用能力。

2.4 多课程结合,融会贯通

目前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学生觉得知识零散,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学生往往把每门课程都看成是孤立的,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靠一个科目所学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善于织网,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串在一起。比如,在讲FLASH特点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它体积小,有利于在网络上传输。可以在此设问,和网络技术联系起来:为什么体积小就有利于在网络上传输呢?再比如,在讲导入位图的时候,可以设问和多媒体技术联系在一起:位图和矢量图有什么区别,各有哪些应用?通过这样的提问解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这种刨根问底的习惯养成以后,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大有意义的。

2.5 投其所好,让作业题目更灵活

作业是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良好途径,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好办法。但是,大学生对于作业似乎没有中学阶段那么认真,如何让他们感兴趣呢?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可以安排一些灵活的题目。比如,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安排调研型的题目,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搜索喜欢的FLASH作品,了解当前FLASH创作现状。在课程进行期间,可以安排一些与现实相关的,有意境的题目。比如,圣诞节的时候,安排学生制作圣诞电子贺卡送给身边的人。总之,可以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取材,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题目。(下转第2232页)(上接第2227页)

2.6 认真对待反馈

反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是很期待老师的肯定的。所以,对于学生的平时作业,尤其是设计类的大作业,一定要认真批改。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不能只凭感觉给一个分数,而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可以参照一些设计比赛的评价方法,分为艺术性、技术性、创意性等方面,分别按照权重给分。最后再对作品给一些改进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抓住学生心理采取一些其它手段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把作品放到校园网上,允许其它人观看和留言评价或者组织FLASH设计比赛等,鼓励他们创作新的作品。

2.7 合作学习,让学习活动更丰富

合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有利于加深对内容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FLASH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一个技术问题当堂讨论,教师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口才。对于大的设计作业,尤其是课程设计,可以分组协作完成。课程设计往往是FLASH游戏、FLASH网站、多媒体课件、动画片短片等,一般2-3人一组为宜。老师只要注意引导一下学生合作方面的事项就可以了,其他都让学生去发挥。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组内成员的参与。教师要及时跟踪学生从确定主题、设计文档撰写、素材选择、素材处理、动画制作,后期加工等工作,要求学生上交详细的个人报告,以此达到明确每个人的工作量的目的。这种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实践,但是周期过长,一般一个学期一次就足够了。

3 结束语

“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对待FLASH这样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创新性强的课程,教师需要在相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遵循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安排、课堂组织、作业设计、评价等环节上下足功夫,就能让学生对FLASH感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定音鼓下一篇:对照治疗